时间:2023-06-29 09:32: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学习语言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分析
如何理解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观,并将其具体贯彻和落实在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打破离开“语言文字运用”教语文的惯例,即语文课一直存在的“伪语文”、“非语文”、“去语文化”等“教无物”倾向的教学弊端,这需要深入探索汉语言文字运用的特有规律,建构“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新秩序。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技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蒋祖慰的《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学习语言――〈林黛玉进贾府〉教学案例》一文,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组织学生学习语言,而不应该是组织学生研究语言。”蒋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在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语感。这里有几点疑义:蒋文过度强调学习语言,而否认研究语言,不主张寻找语言规律,此观点有失偏颇。就散文而言,语言分析是深入挖掘文本的有效方法。小说教学中把学习语言和分析语言结合,能打开新思路从新的侧面对人物形象深度解析,以独特的视角挖掘小说主旨;对“语感”的定义,蒋文说它是“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作为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词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什么是语感?在语言学上这也是一个存在较多争议的概念。一般达成的共识是“语感实际上是由外部语言在人的内心引发出来的诸多感应。这种感应有着相当复杂丰富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感受、联想想象、揣摩品味、情感体验以及质疑感悟等等。”
语感的概念不是本文关注的焦点。但自相矛盾的是,蒋文对语感的定义也强调其经验性,那么,经验不正是规律性的东西吗?蒋文还提到“学生在长期的语言实践和有意识的语言训练中,对词语含义、语法规则等,往往以'格'的形式在头脑中固定下来,'格'越多、越固定,语感就越强。”
谈到语感教学,作者认为语感分析“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词性、句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而是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称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运用效果。”语境意义只是强调语言的语用分析,而后文例举的教学案例中,我们看到整个课堂程序都围绕“语言得体”这一中心环节进行,而语用分析只是语言分析的一个层面。
文章还以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来证明不能先了解词的构成、句型、修辞等,否则就学不好语言。学习语言的过程在高中阶段应该不同于儿童,这勿庸置疑。高中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将从语言现象中提炼语言规律与运用语言规律丰富话语两方面相结合。
从词法、句法等角度来分析文章语言,能够从新的角度解读出作品的隐含意义和言外之意。如:孙犁的《荷花淀》,水生嫂对丈夫的一句问话:“怎么了,你?”,从主谓倒装句式的角度,才能分析出水生嫂内心对丈夫的关心,急切想知道丈夫的情况。这不正是句式分析特有的效果吗?
在分析语言得体方面,从语法分析中复句关系的角度也能看出说话的艺术。如:邢夫人苦留黛玉吃过晚饭去,黛玉笑问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里用了转折复句,而不是直接拒绝,语气显得委婉,黛玉的聪慧、谨慎由此可见一斑。
语言分析在一些应用文教学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一些内容比较枯燥的说明文,通过语言分析能够讲出新意,激发趣味性。如《绪论》一文,这篇课文经过翻译,读起来语言很拗口,学生不怎么提得起兴趣。为了让学生首先读懂课文,在教学设计上可倾向于对语言的分析理解。课文导入可以设计得幽默诙谐一些:“读了这篇文章,我有一种冲动(生笑),想重新翻译这本书,因为这篇译文虽然是三个人一起翻译的,估计也是分工协作(生笑),语言显得太冗长,甚至有些嗦。那我们试着来改写某些句子。”教师可先示范把课文的第一句话改成了几个短句,学生觉得表达方式变了,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总结出改写方法,再让学生试着将文中一些特别长的复杂句改写为短句,让文意简洁明了。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老师结合学生的答案给出相应指点,最后师生共同得出长句改短句的三种方法:(1)找出长句中较长的定语或状语等附加成分;(2)把附加成分分别变为几个短句;(3)运用代词或关联词语使句子贯通,同时语言尽量有文采。这样从学生自身的学习实践中得出的方法指点,不是板着面孔讲道理,易于接受,而且能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语言分析给说明文教学植入新活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拉开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战幕。我国教育长期受困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具体目标明确指出:“课程的功能要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不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于教师的教,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小学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中强化对生活的体验,使自己人体会无法言传之总,感觉难以表达之情。
二、体验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
1、在阅读中体验学习。
做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需要明确的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不能着眼于“教会学生阅读”或“抓好学生的阅读训练”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习惯的优化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就是在阅读中的体验。
“文章读之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为文,我之文也。”文章之美在于意境,也在于语言及其音韵,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语言的美是从他人口中说出来,只是一种肤浅的表象,要形成深该的感受,必须通过个体反复的诵读才能达到。对于一位教师来说,直截了当地把教师自己的感觉告诉学生的的确是一种便捷省事的做法,但学生未必能感同身受。要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生成丰富的感情内容,教师应少分析,多研读、品读、朗读或吟诵,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体悟。
2、在作文中体验学习
作文来源于生活。统观文学史上的名著大作,无不渗透着著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及其对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参悟。所以,小学的作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上,让他们作生活的文,作社会的文。
当然,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人生的画卷才刚刚展开,生活的经历十分有限,生活体验在他们头脑中是无意识的、零散的、隐性的,这就是小学作文教学最大的特殊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最大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将隐性的生活体验从意识的形态转变为文字的形态,再梳理集中成为写作时所需的一个个小片断,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做到作文从心而发,从情而致。
为了解决小学生作文“入手难”的问题,有些老师求于给学生提供作文的固定模式,提供素材库甚至作文速成软件,这从表面看来虽然具有“速成”的作用,但实质上这是将学生的作文学习与其生活经历人为的割裂开来,使作文成为一种在别人现成的素材上“堆积木”的简单活动,这是对体验性学习的废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情感,没有自己的感悟,将人文精神抽离了语文教育。
三、让“美”、“情”、“趣”伴随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1、让“美”走进学生的感情体验的小世界
文艺不分家,文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从素质教育的原理来看,审美能力是人基本素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
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可塑性很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作品的语言、情感、意境、哲理、人性等艺术的美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认识积累,形成初步的鉴赏评价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用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和体验自己独特的生活、社会和人生。这样,体验性学习将变成一种审美经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熏陶。
2、让“情”成为学生体验的动力
情感缺失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通病,故此,从小学语言教学开始就应防治“无情阅读”和“无情作文”的弊病,让感情体验充实天语言教学之中。“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笔锋常带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美丽所在,但这感情蕴涵在字里行间,只有通过体味、感悟才能把握。
情感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除了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的亲情、劳动的苦与乐、社会人生的悲欢离合,以便丰富个人的感情世界。当学生难以体味作者的胸襟与情怀,感觉悟而无门时,不妨借助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与心理体验实现移情体悟。
3、让“趣”作为学生乐于体验的催化剂
要学生勤奋好学创佳绩,从小就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这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新课程要求,提高全民族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拙见。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师资是关键。教师教育教学的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前奏,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活动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愉快地主动学习,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与理念转变,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要真正实现这一转变,意味着要摒弃许多原有的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学习方式等,要研究怎样将理念转化为实际操作层面的教育教学行为。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把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还给孩子们童年的快乐,使他们全方位得到解放。
我们要重视以先进的理念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要让教师快乐地教,关键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型教师队伍。同时,学生不喜欢学校,不喜欢学习,第一位因素往往不是课程的压力,而是师生关系。学生需要老师的信任、公平、鼓励和表扬。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与教学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没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请你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课后,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或其它活动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
二、课堂要创设愉快的气氛。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平等、信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焕发出求知的积极情感,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和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组织教材,用美去感染学生以提高兴趣,用巧妙的课堂教学安排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悦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交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情景。在课堂上创造情景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学生要培养自主探索主动求知。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中获得,二是从主动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启发下,主动的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视"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由浅入深,来掌握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要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了解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愿学、乐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课堂中,教者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四、教法要讲究教学形式和教学艺术。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即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同时要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通过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使学生喜欢你的课,格外想听你的课。
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趣味。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不要吝啬赞美之词。"赞美是阳光"。孩子学习进步就要给予赞扬,这样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现到成功的欢乐。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对学生而言,当其在学习上取得成绩,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许时,他们兴高采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反之,他们兴致索然。成功像一支兴奋剂,让学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励他们积极进取。我不是吝啬自己对学生的表扬与激励,而是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当学生学有所获,取得进步时,我给予表扬、鼓励。我向同学们展示学生的优良习作,优秀作品(如手抄报、剪报、读书笔记等),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光明的前景。这样做,学生从中得到心理上满足,更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拉开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战幕。我国教育长期受困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新课改具体目标明确指出:“课程的功能要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不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不只是针对于教师的教,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小学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中强化对生活的体验,使自己人体会无法言传之总,感觉难以表达之情。
二、体验性学习应该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领域
1、在阅读中体验学习。
做好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通过阅读优秀作品,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需要明确的是,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学不能着眼于“教会学生阅读”或“抓好学生的阅读训练”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习惯的优化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就是在阅读中的体验。
“文章读之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为文,我之文也。”文章之美在于意境,也在于语言及其音韵,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语言的美是从他人口中说出来,只是一种肤浅的表象,要形成深该的感受,必须通过个体反复的诵读才能达到。对于一位教师来说,直截了当地把教师自己的感觉告诉学生的的确是一种便捷省事的做法,但学生未必能感同身受。要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生成丰富的感情内容,教师应少分析,多研读、品读、朗读或吟诵,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体悟。
2、在作文中体验学习
作文来源于生活。统观文学史上的名著大作,无不渗透着著者丰富的生活阅历及其对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参悟。所以,小学的作文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上,让他们作生活的文,作社会的文。
当然,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人生的画卷才刚刚展开,生活的经历十分有限,生活体验在他们头脑中是无意识的、零散的、隐性的,这就是小学作文教学最大的特殊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的最大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将隐性的生活体验从意识的形态转变为文字的形态,再梳理集中成为写作时所需的一个个小片断,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做到作文从心而发,从情而致。
为了解决小学生作文“入手难”的问题,有些老师求于给学生提供作文的固定模式,提供素材库甚至作文速成软件,这从表面看来虽然具有“速成”的作用,但实质上这是将学生的作文学习与其生活经历人为的割裂开来,使作文成为一种在别人现成的素材上“堆积木”的简单活动,这是对体验性学习的废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情感,没有自己的感悟,将人文精神抽离了语文教育。
三、让“美”、“情”、“趣”伴随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1、让“美”走进学生的感情体验的小世界
文艺不分家,文学的美与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从素质教育的原理来看,审美能力是人基本素质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一。
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可塑性很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合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作品的语言、情感、意境、哲理、人性等艺术的美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认识积累,形成初步的鉴赏评价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能用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和体验自己独特的生活、社会和人生。这样,体验性学习将变成一种审美经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熏陶。
2、让“情”成为学生体验的动力
情感缺失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通病,故此,从小学语言教学开始就应防治“无情阅读”和“无情作文”的弊病,让感情体验充实天语言教学之中。“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笔锋常带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美丽所在,但这感情蕴涵在字里行间,只有通过体味、感悟才能把握。
情感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激发学生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除了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的亲情、劳动的苦与乐、社会人生的悲欢离合,以便丰富个人的感情世界。当学生难以体味作者的胸襟与情怀,感觉悟而无门时,不妨借助学生已有生活体验与心理体验实现移情体悟。
3、让“趣”作为学生乐于体验的催化剂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这次实践课程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详细的介绍,只是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实际操作。包括了程序模块处理。简单界面程序。高级界面程序。程序的添加修改。用程序做一元线性回归处理以及用c语言程序来画粒度分布图等这几样比较重要的时间操作。
上机实验是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特别是c语言灵活、简洁,更需要通过编程的实践来真正掌握它。对于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目的,可以概括为学习语法规定、掌握程序设计方法、提高程序开发能力,这些都必须通过充分的实际上机操作才能完成。
学习c程序设计语言除了课堂讲授以外,必须保证有不少于课堂讲授学时的上机时间。因为学时所限,课程不能安排过多的统一上机实验,所以希望学生有效地利用课程上机实验的机会,尽快掌握用c语言开发程序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和进度,安排了12次上机实验。课程上机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验证教材和讲课的内容、检查自己所编的程序是否正确,课程安排的上机实验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课堂上要讲授许多关于c语言的语法规则,听起来十分枯燥无味,也不容易记住,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然而要使用c语言这个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又必须掌握它。通过多次上机练习,对于语法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加深对它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c语言的语法规定。对于一些内容自己认为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上机实践中会发现原来理解的偏差,这是由于大部分学生是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缺乏程序设计的实践所致。
学习c语言不能停留在学习它的语法规则,而是利用学到的知识编写c语言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即把c语言作为工具,描述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由计算机帮助我们解题。只有通过上机才能检验自己是否掌握c语言、自己编写的程序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题。
通过上机实验来验证自己编制的程序是否正确,恐怕是大多数同学在完成老师作业时的心态。但是在程序设计领域里这是一定要克服的传统的、错误的想法。因为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可能你会想办法去掩盖程序中的错误,而不是尽可能多地发现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自己编好程序上机调试运行时,可能有很多你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逐步提高自己对c语言的理解和程序开发能力。
2.熟悉程序开发环境、学习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方法
一个c语言程序从编辑、编译、连接到运行,都要在一定的外部操作环境下才能进行。所谓环境就是所用的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条件,只有学会使用这些环境,才能进行程序开发工作。通过上机实验,熟练地掌握c语言开发环境,为以后真正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时,在今后遇到其它开发环境时就会触类旁通,很快掌握新系统的使用。
一、话题共商,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1.集体思维,减缓思维的坡度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语言训练时,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逐渐显化的过程,不但有利于思维上的相互借鉴,也方便他们在思维遇到困难、问题时,相互帮助,减缓他们的思维坡度。学生个体在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定的障碍,这时,大脑容易产生疲倦,尤其是小学生,容易放弃。这样思维就会停滞,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在课堂上,有的孩子是思维游离在课堂之外的,有的孩子是跟不上教学过程的。这种情况每节课都在发生。但是如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就会互相弥补思维的不足及空白处,用别人的思维来弥补、提醒自己的思维,让孩子能轻松地越过这一障碍,降低思维的难度。
2.共同学习,激活思维的灵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生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可是往往在课间,学生不愿意在大众面前表露出自己的疑问,这可能是源于他们的内心怕说错,会引起不必要的批评,久而久之学生的疑问越来越少,学生的思维也逐渐停滞,课堂成了一滩“死水”。这样的语文课,会让学生和老师憋闷,怎样打破这样的常态呢?采用小组合作互动的方式,就能放低要求,捕捉到学生在私底下思维活动的灵感。学生本不愿意在全班面前吐露的心思,不愿讲的话,通过小组讨论,将原来的害怕的心里阴影去除,学生在没有权威,不怕说错的环境中,他们会愿意与两三个小伙伴说。教师抛下一个话题,让学生尽情地说,这样达到了第一步,让孩子通过同伴的支持、协商或者冲突激发他们的思维。
二、合作共赢,拓宽思维的广度
1.分工合作,拓宽思维的宽度
学生个体的思维,往往比较狭窄,有的甚至比较偏激,容易钻牛角尖。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宽度,让他们获取别人思维中有益的部分,并补缺自身思维空白。如,在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时,我让孩子们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也来学做小诗人,除了蔚蓝色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漠、蓝得发黑的天空、绿莹莹的草地,还有怎样的地方。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你一句,我一句,一会儿,美丽的诗篇就产生了,这种合作编诗歌的方式,学生个个都是成功的小诗人,大屏幕上,小组交流,童诗飞扬。老师让学生将这些诗歌积累在一起,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中,一首首小诗就应运而生了。
2.引发冲突,拓宽思维的广度
思维是需要激发,需要冲突的,在激发与冲突中,学生才能变得能思、善思。如果总是“人云亦云,老生常谈”,那么班级就会陷入这么几个思维相对敏捷、发言踊跃、成绩优秀的学生发言,而且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定式思维,这几个人回答总是对的。或者是让他们思考吧,我就不思考了,我只要知道答案就可以了。
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和谐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消除了紧张感、戒备心,也愿意分享各自的思维过程,有不足的,相互补充;有创造的,相互学习;有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学生的思维也随之愈来愈广阔。
如,我在教学《赶花人》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根据课文中谈到的“赶花人的生活是艰辛的,又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这句话进行辩论,赶花人的生活你认为是艰辛的还是充满诗情画意的,通过课文中的语句来证明你说的观点。学生一下子就形成了两种观点,成为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学习氛围变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成为主持人,而学生的思维在互相的碰撞中更加深化。
三、多维共评,挖掘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学习中,往往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般课堂中由老师做出评价,往往形成了定式,老师说好就是好,老师说不对就是不对。在小组学习中,可以采用各种评价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
1.对手互评法
所谓对手互评法,就是小组内,让两名水平同等的学生结为对子,互相评定对方,由小组成员作为裁判,这样既可以互相合作,分享他人的思维过程,又由他人的思维引发进一步的思维,这种一对一,甚至可能是一对众的思维碰撞,交锋,修正,有力地提升了组内成员的语言思维能力。
【关键词】
理科学生 语文学习 自主学习 语文素养
高考选科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提高学生基础专业学习的深度和会学的思维。但是语文是必选科目。因为高考院校和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倾向于理科,因为我们的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看好理科生。但是分班后,理科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普遍不如文科学生上升趋势明显,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远同等情况下不如文科生,这需要我们理科班的语文老师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一、理科生语文能力不足的原因
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在不同学科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少有全能型的学生。但是过分偏科是我们老师担心的问题。那么,为什么理科生的语文学不好,学不优呢?
语文学习包罗万象,很多时候是很难找到具体的规律性来解决的。而且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不像数学那样,掌握一类题型,学会灵活转换,就能解决遇到的这类问题。而且在一点时间内,不客气的说,学生会认为语文学了跟没学一样,花了时间和精力也不一定能明显的提高。
理科学习任务繁重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理科生就数学而言基本上每天要有一个多小时的作业量,而且内容在不断的更新和深化,稍不抓紧就会跟不上。而语文学习是一个“持久战”,最后高考一般学生差距不会太大,当然,语文真的考高分还是要一定天赋的。况且高考岁有范围,但是高考题目不会有原题出现,因此,一些学生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课上听不听也没有多大意义。
可见,理科学生不会学语文,不愿花功夫、下力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但是,我们老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让自主学习语文能力产生出来。
二、有夯实基础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理科生的数理化是文科生无法企及的,但是就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而言,文科生能很快记住一首诗歌,能够对诗歌中的意境美有自己的感悟,而理科生较多的是备不住,读不懂,想不懂。因此,我们要重视理科生的听书读写能力,让他们知道怎么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高二选修的学生对文科生来说是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而对理科生来说较多是整天在云里雾里。如《唐诗宋词选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知道结合背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读诗与品诗。如杜甫《登高》学习中,理科生就不知道结合杜甫生平和写这首诗的当时状态对解读,从而不能理解其中虽然扩大,但是显现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的情感。我在理科班这首的教学中,先播放《唐诗韵》中有关杜甫的部分,让学生知道诗圣的生平和创作特色,然后就《登高》谈诗歌的格律、意象、意境、语言和手法。具体教学中,我让他们找意象入手,说说“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如“急”字好在什么地方,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如此,学生分析景,思考情,知道什么是情景交融。
可见,在理科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带着学生阅读,引导他们去思考,再夯实基础知识,中提高他们解读文本的能力,从而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知道怎么学,怎么鉴赏。小说、散文、议论文学习也是如此,先让他们知道整个文体额大致特点,获得阅读重点中会读会学。
三、寻找良好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品质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有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地找到解决语文问题的路径和技巧。指导学生自主阅读,阅读中有质疑,有个性发现和思考。如《陈情表》这篇文言文学习,我们教会学生结合言来学文,首先自己反复阅读,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自己先去推测、判断其中的意思和用法,适当的归类,有效的识记文言实虚词,理解特殊句式,学会对文句翻译。而在文章聚类内容的把握上,允许和调动学生去质疑和解惑。如文中李密赤城孝心感动的晋武帝,是这样的吗,仅仅因为这个原因晋武帝就开恩了吗?我们可以从时代背景、晋武帝的真真需要、李密大胆的原因。如此,我们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这篇文章以情动人,也能懂得如何去深入解读,获得个性的阅读发现,从而会阅读,形成深入文本的阅读意识和方法。
再如《可以预约的雪》是篇议论性散文,学生会感觉到林清玄的语言优美、思想的灵动,但是结构理解,情感掌握,哲理的洞悉却会有困难,也就是知道是篇好文章,但是说不出好在哪里。我们先和学生谈谈这样具有一定哲理性的议论散文的写作特色,找到情感和哲思的由头,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联想想象,层层延伸。因而思考“常见的事物”是什么,作者对此做了怎样的分析和联想想象,生发了哪些人生哲理和思考?如此,我们学生就能知道怎么去阅读这样的文章,甚至会学写这样的优美的散文。
当然,阅读和写作应该是一体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素材选用、结构布局、语言表达等方法,让学生学着写起来,这又能让学生更好的会阅读,会思考。
总之,改变理科生语文学习能力差,不会学习语文的现状,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找到他们的兴趣点,让他们夯实基础,学会运用语文的阅读、写作的方法。如此,不断的指导、训练、拓展,迁移,那么,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的学习能力。
中职语文教学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语文素养,研究性学习走进中职语文课堂,是对中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场变革。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愈演愈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但这些课题不一定都适合职业中学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本文就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置提出一些想法,希望有助于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中职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的背景
以普中与中职学生各方面情况对比表格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上表的比较可知,中职生与普中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培养的方向也不一样,因此,二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也会出现的现象。那么,在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合理地设置课题便值得我们探讨与反思了。
二、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的原则
1. 开放性。研究性学习不是一门特定的学科,它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它可以是单方面的、某一学科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交叉学科的,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课题是研究活动的“眼”,是研究活动的视角和着眼点,“眼”足够灵活开放,才能为研究活动提供更广阔开放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环境,从而形成开放的学习过程。
2. 可操作性。中职学生各方面语文素养较差,不宜设置太深奥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由浅入深,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理论结合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如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等。
3. 符合学生个性特点。中职生主动学习能力差,不喜欢课本的约束,但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所以研究性学习课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兴趣为导向,学生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4. 与学生专业相结合。职业学校的特色之一是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职业学校文化课的育人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语文素养。将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更能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专业课服务。
三、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的方法
中职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设置不能人云亦云,要在追求共性的前提下,体现职业学校的教学特色。
1. 以职教语文教材为基础设置课题。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中职语文教材涵盖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佳作,并且每一单元都设有以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载体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题资源。如诗歌单元,学习了《将进酒》《琵琶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四首诗中都有“月”的描绘,可以以《唐诗宋词中“月”的意象》为课题让学生做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了《我的空中楼阁》《像山那样思考》《离太阳最近的树》《窗前的树》,学生可以再结合本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我爱大自然》做关于《珠海环境污染问题》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等。
2. 以中职生生活现状、社会现实、社会热点为依据设置课题。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生活是语文的翅膀,研究性学习可以从中职生生活现状、社会现实、时下社会热点中寻找灵感设置课题,将语文融入学生生活。如针对近年来迅速风靡网络的各种网络流行语体,可引导学生做《网络流行语的背后》的研究性学习,了解网络流行语体火速走红的原因及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很多学生迷恋网络文学作品,如穿越小说、玄幻修仙小说等,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设置课题《网络文学对中职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学作品。
3. 结合学生专业特色设置课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中职生与普中生在学习上的最大区别,职教语文教材的职业模块便是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结合学生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更能彰显这一职教特色。如中职生在刚入学时对所学专业都不甚了解,可开展《我爱我的专业》研究性学习活动,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可开展《市场营销的口才艺术》研究性学习,打破传统的口语交际授课方式,让学生走进市场营销体会口才的艺术魅力。
4. 结合其他文化课设置课题。研究性学习不是单一科目的学习活动,往往会涉及到其它领域,将多种知识融合在一起,所以将语文与其他文化课融入到同一份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无疑会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如可以结合政治学科,设置研究课题《2002-2012年10元购买力对比》;结合音乐学科,设置研究课题《流行音乐中的语言艺术》等。
四、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的意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中的有关论述,“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题是研究活动的视角和着眼点,一个优秀的课题才能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自觉地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更广阔的渠道学习语文知识,探索语言规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品质。”
中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沃土,在这片沃土中,优秀的课题就是一粒饱满的种子,破土之后,等待着阳光的滋养、雨露的灌溉,将这片沃土点缀出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珠海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10-01
情感体验是,尝试将受教育者的情感有调节到一定的愉快的情绪状态,从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教育和课程教育的倾向。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模式,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情感方式,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总是与情感相关联的。情感的方式决定高中生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情感关系[1]。
一、高中生情感的特点
在掌握知识的综合开发能力,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智力开发,促进情感态度强大的全面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创造真正的学习情况,教师教学启发引导,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况下,主动探索和认知。布鲁纳的理论的动机,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建一个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积极性。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大量的信息,相比传统的黑板,有时会浪费更多的课堂时间,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解决方案的高中语文教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2]。高中学生情绪样本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的老师们开始尝试情感渗透的教学方法教学,极大地推动语言教学水平的提升。加强教师积极的情感渗透教学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其进一步的优化,在教学中的应用,这是一个高中学生以获得良好的中学语文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情感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移情及对学生的期望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由于合情推理是用来发现高中语文知识的一种形式,演绎推理梳理完成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语言理论,学习高的演绎推理中学语文不仅需要学习语文能力,还需要学习合情推理的逻辑思维,学习思维,形象思维。而笔者发现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重视,绝大多数教师,有的甚至任意剥夺,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减弱和抑制逐步扼杀创造力学生和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3]。
2、加强情感教学建设,有助于教师专业的提升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高中生高中语文教学成长的规律,发挥其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特征是否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不仅要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了解他们在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既要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上进行分析。又必须对他们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加以考察。
3、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在选定的教学环境,教学设计,设计良好的教学计划的实施。一般情况下,先安排学习的教师,以确定明确的任务,学生自主探索或辅助学习,教师和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
三、情感理念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进一步规划和部署了基础教育发展大计,对培养基础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投入力度,对高中的发展建设不断加强扶持力度,进一步科学分析和认识了高中学生的培养途径和定位。
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情感交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主动构建所学的知识,并领会其中的意义。课前,同学们预习完成基础知识问题,思考和量力完成探究预设问题,仔细进行高中语文认知拓展,尝试完成即时检测,交教师批阅。教师批阅或抽查导学案并记录发现的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课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导学案这个平台,完成知识建构,着重组织问题探究的展示、争鸣,补充和完善思路,进行知识归纳小结,点拨认知拓展和评议即时检测[4]。
2、人本思想下运用语言艺术
人本主义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了过程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关心、理解学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学习决策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探究、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的理念,从多个方面全面评价,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
3、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课堂的氛围,这样才会让学习更加有效果。同时,要积极地发挥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可以让课堂更加充满活力和热情,老师和学生处于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可以将语文教学进行得更有激情。在语文课堂要坚持教学环境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在情感体验中深刻地认识到学习氛围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温焕芹.初中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6):98-100.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因此,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通过定期组织语文知识竞赛等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中,通过采用语文学习小组等方式学习高中语文,有利于学生问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发挥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狂人日记》时,通过小组学习方式的自主学习教学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作者的基本概况、写作背景、文章特点和其他著作等进行全面、认真、细致地了解和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学习热情的激发,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学校有必要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以丰富高中教学方式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根据教学提纲要求,按部就班地要求学生分析和学习这一文章。而是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就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自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和思考文章的内涵和特点。一方面,将自主学习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又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自主学习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自主学习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
所谓学习小组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对基本学习内容和特定课题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良好互动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小组学习不仅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且丰富了传统的被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而且有利于形成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对学生对语文知识积极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师有必要实行语文学习小组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为要保证学习小组积极、有序、高效地运行。因此,教师必须采用随机或其他合理方法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由学生推选负责人的小组组长,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和交流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赏析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自由讨论和交流关于这首词的语言韵律、写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中语文;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具体措施
高中语文教学中含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因此,老师要充分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德育融入语文知识教学中,做到德文统一,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接下来,本人将根据德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正确看待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秉持语文与德育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能接受更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教学内容常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融入的思想内容与语文形式相互影响,而蕴含的德育因素很少直接显现出来,而是寄寓于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客观事实等。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并总结中心思想,从而真正理解文章内容。可见,文学素材里的中心和主旨都是对文章进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恰恰是对德育的实现。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传统美德、高尚情操和真挚的情感等内容,都能很直观地体现高中生的德育,因此,老师要注重把这些思想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凶残,并让他们学习爱国主义者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同时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文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带着这种悲怆的情感,进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又如,在《游褒禅山记》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从课文中提炼出作者“尽吾志”和“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并把这些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作者这些优秀的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
1.高中语文老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德育教学中
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断改变创新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要正确处理好语文知识与德育知识的结合和统一,及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和语文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对古典名篇进行教学时,老师要时常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优良的传统美德教育。
2.要想提升德育在语文中的渗透效果,就要激发学生内心真挚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的文学作品,老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富有情感地进行教学,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中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爱大自然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例如,在《离骚》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炽热情感;又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在封建统治下自己鲜明的人格和尊严,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感。
三、利用情境教学将德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情境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通过表演获得思想品德教育,高中语文教材中都是丰富而优秀的作品,向学生展示了独特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扮演来揣摩人物性格和思想特征,感受当时的现实背景,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启发自己的思想,开展德育渗透。例如,在讲解《雷雨》这节课时,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同时要让他们充分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并从中深刻了解每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然后在表演^程中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体会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同心理,进而更好地理解阶级矛盾,认识到应该反对资本主义,支持社会主义,让学生在扮演中有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1.1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的课程开始实行新课改,我国教育体制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学生当中仍旧沿用之前传统的应试教育,按照分数线进行录取,所以,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就会产生变化,就开始厌恶和恐惧中职的学习,这同样也导致学生对中职语文的学习兴趣急剧下降,长此以往,自然就不喜欢学习语文了。
1.2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的语文教学当中,大部分学校仍旧在使用板书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缺点就是方法单一,枯燥乏味,学生自然而然就不能够提升学习的兴趣。并且,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方式通常都是对生僻字进行分析,然后划分语言结构,最后提取文章中心思想。学生不能够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模式当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也不会提高语文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尽管我国现在正在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但是大多数教学课堂还是在沿用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融入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不到提高。
1.3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中职教师的教学思维都还比较禁锢,都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上面,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教材上的知识,只会把教案上面的东西机械化的搬到课堂上,而不会把文章当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取出来,经过自己的一番分析和概括之后,再传授给学生,正是因为传统教师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不能从语文学习当中获得乐趣,反而会对语文产生厌恶情绪。此外,在课堂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没有教学互动,因此,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所以,学生自然就不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
2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途径
2.1给予学生更多心灵关怀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然后又是因为中考没有考好才会上了中职院校,所以,在中职院校的学习时间里面, 大多数学生都不是十分乐意学习文化课程,并且,一部分学生也认为中职学校不具备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从而对自己的定位就降低了一个档次,认为学校的档次和自己是不匹配的,所以,这就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但是,身为中职院校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能够对中职院校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学生的精神层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厌恶感和恐惧感,走出心理的误区,重拾学习文化课的兴趣,从而帮助各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2.2明确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在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其都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认知 ,认为语文是基础性的课程,学或不学都不会对自身有什么坏处或者产生什么好处,因此,他们就会侧重于学习专业课。而对于学生这种错误的认知,教师在其中就需要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纠正这种错误的认知,让学生指导语文的学习,不只是学习简单的阅读和写作,而是要在语文的学习当中,体会和理解当中的人文素养,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并且,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语文的基础上延伸的,只有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文字理解能力、组织能力,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想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对于语文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2.3丰富语文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采取的板书式教学方式不知让教学的形式变得狭窄,也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要想学生能够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就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堂外,深入到社会,进而让学生可以把语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生活当中去学习语文、感受语文,进而明白语文在实际生活当中具备怎样的应用型,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自然而然就会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了。
2.4强化教师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