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

时间:2022-07-18 01:40: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宿新市徐公店诗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1、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释义: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

2、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3、初步体味创作诗文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诗中意象,感受春天的美景,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春天的乡村是一幅什么景象?春光明媚、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欣欣向荣,真是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图画。

2、释题:

齐读课题,在这儿“新市”是地名,现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那么“宿”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呢?同学回答:住宿。

二、学习古诗

1、介绍作者

杨万里是南宋文学家,字廷秀,号诚斋,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以写自然景物为主,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被称作“诚斋体”,他的作品也叫做《诚斋集》,并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宿新市徐公店》,是诗人途经新市,住宿在这里,见景生情,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诗。那么同学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宿:是指住宿,留宿。新市:是一个地名,就在现在的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指的就是徐家客店。因此,诗题的意思就是:留宿在新市徐家客店。

2、理解诗意

①读诗的前两句

②想想画面,理解诗意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从第一句开始,“篱落疏疏一径深”,在这句诗中描写的有“篱落”和“径”,你们知道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篱落,指的是篱笆,一般在农家小院的周边都有一圈用竹子等围成的围栏,叫作篱笆,那么杨万里见到的是什么样子的篱笆?诗人说了,是稀疏的篱笆,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对,疏疏一词。课文中也有注释,疏疏的意思就是稀疏,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径,径,我们可以给它组个词:路径。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路?“一径深”,说明这是一条很长,很深远的路。整句诗的意思就是:稀疏的篱笆傍,有一条深远的小路。接下来我们再读诗歌的第二句“树头新绿未成阴”。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因为是春天,树上的枝叶刚刚萌芽,所以诗人说是新绿,还不是很茂盛,还没有形成树荫。未成阴,就是还没有形成树荫。所以连起来解释就是:树上萌发的新绿,还没有形成绿荫。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样的景象吗?虽不是郁郁葱葱,但也能让人感到生机勃勃,春天的景象已然尽在眼前。现在大家就带着这种感觉来读一下这两句诗。.....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诗中稀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树上萌发的新绿。

③读诗的后两句,理解后面的意思

刚刚我们想到的、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静谧清新、质朴的春天景象,那些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诗人又看到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是抓住什么来写的?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有“儿童”、“黄蝶”、“菜花”。儿童在干什么?儿童在田间地头跑来跑去,追赶着黄色的蝴蝶,而蝴蝶却飞进一片黄色的油菜花中,和油菜花混成一色,找不到了。在这两句诗中,大家除了能够感受到儿童追赶蝴蝶,而蝴蝶却飞入一片菜花中的景象,你还能感受到什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感受到在田间地头,蝴蝶在花草间翩翩飞舞,小孩子在“急走”,也就是奔跑,追赶蝴蝶的样子,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追赶蝴蝶时的嬉笑声,欢呼声,还有蝴蝶飞入菜花中后的失望的叹息声。原本静谧的、花黄树绿的乡村,因为孩子们的嬉闹,变得热闹了,构成一幅和谐而生动的画卷。我们可以想象,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心里一定也是欣欣然,脸上带着笑意。

三、诵读古诗

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一遍。

篇3

陈风:公同里也有蝴蝶,也可以体验啊!

姜山:那不一样。古代没有今天这样的繁华都市,没有儿童公同,现在就只有在乡下才能找到古代儿童生活的影子。你读读下面的古诗就会明白的。

[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

①宿:投宿,即住旅店。②新市:地名,今湖南省攸县。③徐公店:一位姓徐的人开的旅店。④篱落:篱笆。⑤疏疏:形容篱芭编得不紧密,稀稀拉拉的样子。⑥一径深:一条小路很长。径,小路。⑦树头:树枝上。⑧未成阴:树叶还没长得茂密。⑨急走:奔跑。文言诗文中“走”就足跑的意思,“行”才是走的意思。⑩黄蝶:黄色的蝴蝶。

[诗意]

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的花已经飘落了,树叶还长得很少,没有能形成树荫。几个儿童奔跑着,在追捕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蝴蝶飞到黄色的油菜花丛中,找不到了。

[谈感受]

姜山:古代的儿童也像我们一样活泼,顽皮。更妙的是,黄蝴蝶似乎有灵性,故意飞入菜花丛中,让儿童“无处寻”。不难想象,这时的儿童,一定在金黄的油菜花丛里东张西望,无可奈何。

陈风:我觉得这首古诗特别有趣,可能是我们年龄相仿的缘故吧。前几天放风筝时,我想起高鼎的《村居》,感到特别亲切,就情不自禁地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姜山:足啊,读这首古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刚放学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趁着春风,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情景;耳边仿佛听见了孩子们比赛放风筝的嬉闹声。对了,我们一起来收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吧!

[背诗句]

小朋友,下面足陈风和姜山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冉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夏日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唐・白居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呜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清・袁枚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唐・刘驾

篇4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也是诗人留给后人的最后一个诗歌宝库。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评价这些田园诗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这一组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入选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是“夏日杂兴”中的一首: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中有初夏时节农村中常见的生活场景,但也写得颇有特色:先以“昼耘夜绩”“男耕女织”直接描绘了农村男女各自的劳动场面,然后以孩子们不懂耕不懂织却也不愿闲着为由,描绘了儿童在茂盛桑阴底下学种瓜的画面,读来意趣横生。透过“学种瓜”这三个字,儿童的天真以及天真中散发出来的朴实与勤勉跃然纸上。

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他用诗歌记录了自己长达十年的“归田园,带月荷锄”的晚年生活。当你细细捧读这六十首田园诗时,哪怕只是浏览,也能读见“山童”“儿孙”“小童”“童子”这样鲜活的词,这样鲜活的生命。这些小童都在做什么呢?八百多年前的这些小童和如今的这些孩子,他们之间有几分相近,又有几许相远呢?

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何不与孩子们一起走进那个遥而不远的山野田园,寻得一个本该属于他们的自由且自在的童年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重读教材内的一首首诗:《村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夜书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再由这一首首诗读开去,你会惊讶地快乐地合不上嘴,你读见了一个个“儿童”,你读见了一个个“自己”!春天的时候,你在“追黄蝶”,你在“斗草”;夏天的时候,你在“捕鸣蝉”,你在“学种瓜”;秋天的时候,你在“挑促织”,你在为“小虫”“解围”;冬天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呢?由此,一个群诗主题教学的蓝图在脑海中慢慢清晰起来……

基于以上解读,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聊读回顾《所见》等三首诗歌,聚焦童年游戏。

2.以“自由朗读”“对比问读”“小组素读”等方式,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六首),体会诗歌表达的童真、童趣。

3.通过诵读,感悟“儿童”的特殊意义。

围绕以上目标,我预设的教学板块如下。

第一板块:聊读圈词,寻得童趣

1.聊读《所见》。诗题是《所见》,你见到了什么呢?圈一圈,读一读。

板书:牧童 捕鸣蝉。

2.聊读《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儿童 追黄蝶。

3.聊读《夜书所见》。

板书:儿童 挑促织。

4.小结。读板书,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山野田园寻童趣。

[设计意图:儿童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唤醒、不断前行的过程。如果仅仅是为复习而复现,那么,这样的“温故”自然少了很多“知新”的乐趣。在这个板块中,聊读三首分别来自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语文教材的诗歌,慢慢地见到“儿童”,想起“自己”。在“异中见同”的分分秒秒之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多了一次全新的经历。这样的聊读,既是课堂的引子,也是儿童情趣的起点。]

第二板块:品读田园,再寻童趣

1.读题《四时田园杂兴》。你能从题目上寻得一点点“童趣”吗?

2.读诗,正音,圈词。说说你会在黑板上留下哪几个字?

预设:童孙 学种瓜。

3.问问读读,了解诗意。

预设:

儿童靠近桑阴干什么呢?朗读――也傍桑阴学种瓜。

儿童为何靠近桑阴学着种瓜?朗读――童孙未解供耕织。

谁在耕来谁在织?朗读――村庄儿女各当家(男耕女织)。

何时耕来何时织?朗读――昼出耘田夜绩麻(昼耕夜织)。

4.小结。对比阅读板书,你发现这几个词虽同样散发着童年乐趣,但“学种瓜”里多了一点什么呢?

[预设意图:“顺藤摸瓜”是针对儿童的一种基本的学科阅读方法,也比较符合儿童学习时的心理逻辑。在这个板块中,教师引导学生顺着“儿童”这根“藤”,摸到了一只真正的“瓜”――学种瓜。再借助“问问读读”的古诗阅读方法,让他们既读懂了诗的大意,也读出了天真之中散发出的几分朴实与勤勉的“童孙”形象,丰富“儿童”意象。]

第三板块:素读田园,寻童而去

1.夏日田园景色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指名读诗。

2.读读田园的色彩,读读田园的虫儿。

预设:田园有怎样的色彩呢?田园有怎样的虫儿呢?

3.激问:诗中说“无人过”,儿童去哪儿了呢?预设:学种瓜。

看图背诵《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板书:山野田园寻童去。

[预设意图:此处引入同是“夏日田园杂兴”十二首的其中一首,其目的一是带着学生慢慢走近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大的“田园”。二是激发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体验田园的夏日景语:或许是缤纷,因为金黄的、酸酸甜甜的梅子c杏子,可以让孩子直流口水;或许是自在,因为飞舞的蜻蜓与蝴蝶在自由穿行;也有可能是孤单,因为如此纯美的画面里却“无人过”,这是一份多么与众不同的孤单啊!三是顺势而背、借图成诵。]

4.追问:儿童还会去哪儿呢?推荐另外四首《四时田园杂兴》。

5.小组学习素读另四首《四时田园杂兴》。

①自选一首,读读圈圈。

②小组分享:我知道儿童去哪儿了!

6.朗读板书,读懂“儿童”。

预设:

假如没有了这一个个“儿童”,范成大的田园将会少了什么?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为什么会有着如此相似的“儿童”呢?

[预设意图:在这个板块中,选取的四首《四时田园杂兴》,分别是“社下烧钱鼓似雷”“静看檐蛛结网低”“雨后山家起较迟”和“乌鸟投林过客稀”,以小组素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儿童的乐趣,印证“儿童”这一诗意的存在。最后在复沓回环的朗读中,思考与发现“儿童”的真正意义,体现群诗主题阅读的课程价值。]

第四板块:画读田园,复归儿童

1.诵读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回味自己印象最深的画面。

2.作业超市。

①自选一首喜欢的诗,书写,诵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