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2: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企业上市的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阶段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内地企业越来越多,所有的内地企业都需要遵循联合交易所所颁布的统一上市标准,其中占据比例最大的便是会计规则。所谓的会计规则主要是指上市企业需要揭示的财务资料,且香港联合交易所需要对这一系列的财务资料进行监督与管理。
一、内地企业香港上市的会计规则
(一)内地企业在上市之前需提供详细的财务信息
一般而言,内地企业在申请上市的时候需要提交招股说明书,并依据这一文件作出正确的投资。另外内地企业在上市之前还需要提供的信息资料包括会计师报告书、营运资金状况以及盈利预测。依据当前香港所颁布的上市规则可以了解到,申请上市的公司需要具备3年的营业记录,需要对内地企业所提交财务资料的真实性、财务资料编报基准、采取的会计方法、企业结算的有形资产净值进行调查。假如上市企业最后一个财政年度报表截止日期在招股章程日期的6个月以上,则需要提供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其中在编制会计师报告的时候,需要对企业过去的业绩进行调整,保证财务资料与企业当前所采取的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并且还可以增强财务报表的可比性。一般情况下在编制会计师报告书的时候可以调整的内容有:企业会计标准调整为国际惯例、对审计工作中所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对企业重大变化进行调整等。另外还需对上市企业营运资金进行分析,其内容包括现金流量计算的准确性、编制现金流量预测以及财务状况预测,对公司现金净额与公司接待额进行对比,衡量公司营运资金。与此同时,还需要依据上市规则,对上市企业盈利进行预测,通常而言,如果上市企业盈利预测系数越高,那么市值则会越高,集资也会越多,但是在盈利预测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假设的影响,所以如果假设出现变化,需要及时通知联合交易所,并采取相关措施。
(二)内地企业在上市之后需提供财务信息
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之后需遵循联合交易所的基本准则,这一系列的规则能够真实且全面的反映出公司的财务账款以及经营业绩。但是在上市之后还需要提供的财务信息包括三点。第一是要年度财务报表,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审计师报告等;第二是中期财务报告,依据相关规定上市企业需要在每一各会计年度的前6个月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营业额、税前盈利与亏损、股东所占的盈利或者亏损、中期业务与业绩,并且还要对发展前景进行预测,指明影响企业业绩的相关因素。第三是要公布各项交易事项,其内容包括重大收购事项、主要交易、股份交易,如果这一类事项发生,则需要通知股东以及香港联合交易所,召开股东大会进行投票表决,如此一来才能真正保障公众投资者的基本利益,能够增强上市公司的透明性。
二、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所遇到的会计问题
(一)会计管理体系
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会计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有关法律法规,如《会计法》,其二是会计准则,国家所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原则性规范体系,其三是会计制度,依据企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业务规则。在会计管理体系上需要保证统一性,需要保证企业会计有章可循,保证会计法律、会计制度的协调性。另外,还要保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横向发展,,要实现不同时期的统一性。企业所实施的会计制度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具体的业务会计制度还不够成熟,且企业从原先的经济实体转变为股份制形式,对企业实施会计制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会计核算方法
第一,我国部分企业在上市之前需要进行改组,并要将资金结构转变为股份资金形式。此外不仅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部分资产也需要进行调整。第二在外币折算上,我国股份制会计规定所有的外币结余需要折算成人民币,并且汇税损益需要作为主要的财务费用,但是因缺乏具体的货币折算政策,仅仅按照西方会计处理方法,即折算货币性账户结余,对于非货币性账户结余在入账之后便不再进行折算。第三,我国目前还没有实行谨慎原则,如果严格按照国际管理,需要做好准备的工作包括三点:坏账或呆账、滞销货陈旧存货、长期投资持久性贬值。第四,根据我国所实施的会计准则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企业需要从税后盈利中提取储备金,并将这一部分资金作为职工的福利以及其它业务费用,从性质上分析,这一类型的拨款属于费用的支出,需要在税前进行调整,如此一来才能真正符合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第五,我国很多企业采取加速折旧法,虽然国家规定了折旧率,但是却难以反映出资产真实折旧程度。
(三)资本重构
内地企业申请香港上市中非经营性机构以及资产不适合上市的时候需要将其剥出,否则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如果非经营性资产折成股份,那么总股本将会得到扩大,资本回报率会得到降低,对企业的形象造成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均会对产权处置以及具体的会计技术操作造成影响。
(四)盈利预测的准确性
依据香港联交所的基本要求可以了解到,申请上市的内地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在招股说明书中编制盈利预测,并揭示其依据的主要准则。注册会计师需要对盈利预测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以及计算方法提出适当性的建议。
从上述所阐述的几点内容可以了解到,现阶段我们与香港会计准则、会计实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这一些差异正逐渐消减。但是在编制上市文件会计师报告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基本要求,尤其在对三年经营业绩进行调整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所以内地企业在上市的时候需要编制完整的年度结算材料,并整理收益账目,满足基本会计要求与会计准则。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会面临非常多的会计要求,无论从会计管理体系还是会计核算方式分析,都需要积极遵循相关的准则与原则,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资料,保证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截止2007年6月底,台州已有11家企业在国内主板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在全省继杭、宁、绍之后,居第4位,从证券市场累计募集资金38.9亿元。在11家上市公司中,中小板上市的有7家,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台州板块”在深交所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据2006年年报显示,台州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突出,成长性好,业绩优秀,市场形象较好。2006年台州上市公司(不含仙琚制药和东南电力)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5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3%,净利润为5.92亿元,同比增长4.5%,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3元,高于整个市场的平均水平(0.24元)。特别是4家在中小板上市的公司,市场表现相当显眼,去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19亿元,同比增长30.6%,净利润2.91亿元,同比增长39%,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53元,远高于中小板平均0.44元的水平。
从发展前景来看,台州民营企业上市的潜力较大。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分析:
一是从宏观层面上分析,今后几年将是企业上市的黄金季节。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资本市场的制度基本上得到解决;新《公司法》、《证券法》以及证监会一些具体实施办法的陆续出台和实施,企业上市的法律环境得以较大改善,企业上市将从软性约束,逐步转向刚性约束为主的渠道上,上市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上市的节奏和步子明显加快;近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股市发展的政策措施,表明了中央政府希望我国股市健康向上的决心和态度,这将从根本上影响我国股市的走向;沪、深两个市场要求扩容的呼声较高,力推国内更多优秀民营企业上市,特别是深交所的中小板市场更是积极推动,全力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实现上市目标,以期扩大中小板块,目前深交所已与台州签订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备忘录;同时,创业板市场也呼之欲出,一旦出台,将十分有利于台州市大量的优秀中小企业步入资本市场的殿堂。
二是从台州的现实条件和工作基础看,今后几年企业上市可望进入快速轨道。第一,台州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面广量大的规模企业为上市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后备资源。2006年台州共有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28家,超10亿元的有22家,这其中有许多企业符合上市的指标要求,有些在行业内或在细分市场上居国内国际领先水平,优质的上市资源相当丰富,上市的工作空间很大。第二,上市的工作基础较为扎实。经过前几年的努力,台州已初步建立了拟上市企业资源的发掘和培育机制,初步构建了从上市公司、申报公发企业、辅导企业、股份公司到规模企业的金字塔型的上市梯队,启动上市程序或准备启动上市程序的企业正在逐步增多,全市已列入上市后备资源的企业已达100多家,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些企业相当一部分可在近几年实现上市。第三,企业上市的氛围正逐步形成。近年来,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上市工作,把它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部门配合支持企业上市工作的力度明显加强,各县(市、区)也都陆续出台了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措施。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已上市公司的示范带动下,企业上市的积极性逐步增强,相当一部分企业已经由被动应付转向积极主动,并开始按上市公司的要求规范企业经营。
从目前发展的态势看,今后几年台州将进入上市的高峰期,全市已有21家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上市工作,每年可望有三五家企业实现上市,预计到2010年,上市公司数量可达25家左右,融资总额可达100亿元,完全有希望实现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上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年年有上市,县县有上市,上市公司数量翻一番”的目标要求,在资本市场进一步打响“台州板块”。
台州民营企业上市工作存在的问题
除了宏观政策、市场等不确定因素外,台州自身也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上市渠道比较单一。台州对便捷、快速的上市渠道没有有效利用,如在利用壳资源、实现借壳上市方面还没有突破,相比之下,绍兴市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就有7家。
二是企业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许多企业认为上市就是融资。有的认为现在企业不缺钱,不用急于上市;有些认为上市的门槛太高,周期太长,付出的规范成本太大,且上市的不确定性太大,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企业的治理水平差距大。许多民营企业上市的具体指标、条件已经达到,但普遍存在产权封闭、家族式管理、主业不突出、关联交易突出等状况,与现代企业制度差距较大。
四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大多数企业都存在股权、税收、土地等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起来难度较大,且付出的成本较为可观。有些国有集体改制的企业,由于改制时规范性不够,特别是企业职工人人参股问题,给企业上市增加了障碍。
五是企业上市的配套环境欠缺,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台州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专业的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才,致使在上市途径选择、方案制定等方面走了弯路,甚至一些做法成为上市的障碍。
加快推动民营企业上市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台州企业上市工作要按照“上市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的总体思路,拓宽服务理念,强化扶持力度,挖掘后备资源,提升公司质量,多头并举、梯度安排、重点突破,全力推动企业上市,着力打造民营企业“证券强市”,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台州板块”。
完善政策,着力构建宽松的改制环境。改制上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繁多,牵涉面广,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企业上市的若干政策意见》是一项推动企业上市的重要扶持政策,对引导企业上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辖的路桥、温岭、玉环、临海、黄岩等县市区也先后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对拟上市公司在改制上市时涉及的税收、土地、资产界定、有关收费等政策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在实践中,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政策意见,及时兑现给予拟上市企业的各项优惠,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处于上市申报程序的企业,更要积极予以支持,必要时实施绿色通道进行办理。对于企业在上市过程中碰到一些特殊情况,而上市扶持政策又没有明确规定的,要在不构成上市法律障碍的原则下,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尽量给予支持,切忌因上市而额外增加企业负担,努力构建宽松的改制上市环境。
精心培育,不断充实优质的后备资源。后备资源的培育是企业上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抓紧组织制定符合台州实际的企业上市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培育。对规模以上特别是“513”工程培育企业要进行调查分析,建立档案,确定近期、中期培育目标企业,进行重点跟踪、扶持、引导;要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训,借当前台州送重点骨干企业管理者进名校培训学习的机会,有针对性地增加一些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让他们了解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要围绕汽摩及配件、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支柱产业中的行业骨干企业及城市交通、水务等基础设施类企业,做好规范引导,增强内在素质和运行质量。特别是要加强对拟上市企业规范运作的管理,着重解决股份公司运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控股股东行为不规范、“三会”议事规则不健全、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使企业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形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模大、业绩优、治理结构健全的龙头企业,实现台州产业层次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证券公司上市的途径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上市途径有两种:一是借壳,一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在股市活跃的上市环境下,企业一般都是通过直接IPO方式上市,在股市低迷、直接上市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买壳上市成为部分证券公司上市的捷径。借壳或是IPO,这两种方式在时间周期、交易成本、操作程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对一些符合条件的优质证券公司来说,IPO应作为其首选,这不仅有利于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使企业形象得到大大提升,而且有利于公司长期稳健的发展;对那些短期内无法达到IPO财务指标要求,或在券商IPO潮的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的券商,借壳是其尽快实现上市目标的较好选择。这主要是因为IPO的门槛较高,例如持续三年盈利等,由于证券市场的波动起伏比较大,使得多数证券公司很难保持赢利的连续性。与IPO相比较,借壳上市的优势在于耗时短,只要重组方案得到双方认可,获批以后,证券公司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上市。因此,借壳上市成为当前证券公司上市所选择的捷径。
买壳和IPO作为两种上市途径各有利弊。对证券公司来说,是选择IPO还是买壳有以下因素的考虑。一是公司的股权结构。部分公司的股东过于分散,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低,这不利于形成股东一致意见及要面对股权稀释所带来的问题,这类企业适合做IPO。二是自身的赢利状况。对部分出现亏损的公司来说,一些证券公司的赢利极不稳定,特别是自营证券对赢利的冲击,经常出现大亏大赢的局面,因此这些公司无法达到实行IPO的要求,只能借壳。
(一)证券公司借壳上市的利弊
1、有利方面。一是上市时间较快。借壳上市尽管也有主管部门的“前置性审批”及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的审核,但由于管理层鼓励上市公司推进实质性重组,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审核程序较具弹性,如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等方面的要求较IPO上市的相对要低。正因为如此,借壳上市只要选择较干净的壳资源,通常就能在6至12个月内实现上市,有利于把握牛市融资时机。二是有利于保守证券公司的商业秘密。借壳上市无需向社会公开公司的各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企业的隐蔽性,有利于保守自己的商业秘密。
2、不利方面。一是买壳成本很难把握。在买壳过程中很难做到消息的保密,而一旦消息泄露,买壳目标二级市场的价格就会扶摇直上,这无疑将加大买壳成本,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多数证券公司不得不放弃壳资源。二是壳公司的财务重组存在风险。壳资源的隐性负债、对外担保和关联交易等问题往往在重组时不易被发现。一旦证券公司在买壳过程中稍有不慎陷入到壳公司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当中,其财务重组的风险就非常巨大,以证券公司目前的资产水平来说还很难抵御这种风险。三是中国证监会对借壳上市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往要求必须是创新类或规范类证券公司,拟借壳公司必须股价未出现异动等。不过有些条件很难满足,特别是在股价异动方面。借壳过程中要接触中介、上市公司、公司股东等,很难做到完全保密,市场对证券公司借壳题材又炒得很热,一有消息传,股价立马上涨;而证监会又明确表示股价异动就很难批准,这样一来,证券公司买壳上市的积极性将会受到很大打击。四是存在融资失败的风险。很多公司借壳上市后未必能马上融资。如果证券公司借壳上市后经营业绩未能实质改观,则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融不了资,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证券公司通过IPO上市的利弊
1,有利方面。一是募集资金量较大。通常IPO发行量为发行后总股本的30%左右,发行市盈率为20倍左右,募集资金一步到位且数量较大。二是融资成本较低。从成本角度看,通过IPO融资的成本比借壳的融资成本较低。三是可增加公司的知名度。公开发行上市使广大公众成为公司的潜在投资者,公司通过新闻,媒体信息活动等手段,将公司概况,公司战略和公司业绩推介给大家,使公司为更多的人所知。证券分析师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对公司证券的分析也会起到广告与促销的作用。四是IPO上市对企业的连续赢利能力、风险控制和治理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能够通过IPO上市的证券公司,其经营理念、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都要比一般公司高一筹,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上市后能马上融到资金,净资本实力能够得到补充,因此具有更强的发展实力。
2、不利方面。一是上市周期较长。IPO上市需经过改制、辅导、审核、发行等过程,相对时间周期较长。另外,证券公司的赢利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即使上市辅导工作完成,一旦公司因市场波动原因经营不善、产生亏损,通常要花费3年的时间。二是审核程序严格。证监会严格要求拟上市企业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间不得有同业竞争或者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审核程序较严格,大多数公司很难通过。
比较买壳上市和IPO,后者的要求更加严格、难度也更大,但IPO上市对企业的连续赢利能力、风险控制和治理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我们认为,通过IPO上市的企业比借壳上市的企业更有竞争力。
二、证券公司买壳与IPO上市的成本比较
(一)买壳的成本
借壳上市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买壳的支出。买壳支出是买壳方向股权出让方支付的股权转让价格,是总成本的主要部分,占最大比例。由于财政部规定国有股权转让价格不得低于每股净资产,因此,每股净资产成为上市公司转让定价的普遍标尺。二是买壳过程中支付的其它费用。指证券公司买壳上市过程中聘请证券公司、会计师和律师所发生的财务顾问费、法律顾问费用、财务费用、上市宣传费等。三是折价向壳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成本。并购公司买壳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取得增发配股权,而壳公司往往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因此,需要向壳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以提升业绩,实际上是买壳方对壳公司的利润输出,是买壳的一大成本。买壳方注入壳公司优质资产的折价金额为:买壳方注入壳公司优质资产的市场价值减去壳公司对该资产实际折股金额。
四是整合成本。主要包括对壳公司不良资产的处理成本,人员安置成本,两企业合并后的磨合成本。
(二)IPO所发生的费用
证券公司通过IPO上市,所发生的费用主要有承销费、发行费、律师、会计师等中间费用。据统计,2006年底至2007年初,上市公司IPO所发生的费用如表1,在这一阶段,上市公司IPO的费用率平均为6.5%。
(三)借壳上市与IPO上市证券公司的成本比较
IPO上市的成本计算比较简单,主要包括承销费、发行费、律师、会计师等中间费用,平均费率在6.5%左右,表面上看,高于借壳后再融资的成本,但证券公司借壳上市的成本除再融资成本外,还有买壳成本、资产注入成本、整合成本等,与IPO比较,借壳上市的成本不但数目繁多,而且各种成本相加费用明显偏高。近年来,我国不少证券公司想尽快上市,但短期内无法满足IPO的连续盈利的要求,而借壳上市门槛较低,上市途径便捷,借壳上市成本尽管较高,但众多急需增加资本金的证券公司也愿意为此支付相应的代价。
三、借壳上市与IPO上市证券公司的绩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是实力雄厚的跨国金融集团的竞争,同时混业经营作为国际潮流,也必然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中,金融企业上市已成为一种惯例,并且金融企业通常占到上市公司的相当比例。
一、我国证券公司上市情况概述
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起步较晚,金融企业上市的步伐也较慢。1988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是我国证券市场第一只银行股。1999年浦东发展银行于沪市上市,拉开了我国金融机构上市浪潮的序幕。但直到2003年中信证券成功上市,我国才出现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上市证券公司。证券公司的上市进程不仅慢于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进程,也比不上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企业。
二、IPO与买壳的比较
以直接上市或间接上市来划分,证券公司上市可分为IPO上市和买壳上市。目前,绝大多数的上市证券公司都是通过买壳上市,到了2007年下半年,IPO上市开始受到追捧;2007年后论述证券公司上市的文章大多都支持证券公司IPO上市,证券业协会也发表声明将支持优质证券公司IPO上市,新公布的预计上市的证券公司都表示要通过IPO上市。然而,笔者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买壳上市仍然是适宜大部分券商上市的路径。
(一)IPO面临的困境
困境之一: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只有少数优质证券公司能达到条件。
正常情况下,企业上市应当选择IPO途径,因为IPO的条件比较高,监管也比较严格,这样会促进企业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深化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但按照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券商IPO上市面临的核心指标就是利润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近年来,证券公司之所以普遍采用买壳上市的方式,无法满足IPO在盈利等方面的要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证券公司能通过调整2004年、2005年的会计报表转亏损为盈利,加之从2005年底开始的股市牛市,证券公司在2006年、2007年都盈利颇丰,“连续三年盈利”这一制约证券公司IPO上市的瓶颈被突破,在2007年就有多家证券公司达到IPO上市条件,到2007年底超过20家证券公司有条件IPO上市。有多家证券公司已经在着手IPO上市,招商证券、东方证券、光大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这五家券商已经接受上市辅导。但是,在牛市结束后熊市到来时,在现有证券公司盈利能力情况下,还能达到盈利的条件吗?从整体看,IPO上市对企业的管理、经营、赢利情况要求很高,一般来讲,考虑IPO上市的企业多数是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发展前景良好并有一支有效的管理团队。因此,IPO是一条较狭窄的路,只能容纳较少的企业走。由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获得批准的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优质证券公司。
困境之二: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监管环境也不配合证券公司IPO上市。
第一,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已经透支。2007年中国内地过度的IPO已经透支了中国股民的资金供应能力,加之2008年初中国铁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新股上市,募集金额达50亿美元,2008年股市资金供应后继乏力。2007年大型企业的IPO也对股票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2008年4月,中国石油跌破发行价,大部分股民亏损严重。
第二,股市牛市的结束。这不仅影响证券公司首发上市的定价,使得公司推迟上市时间,监管当局出于对股市的影响也会对新股上市慎重其事。股市2008年以来持续下跌,如果券商选择此时发行上市,发行价格显然难以上去,融资额也会相应减少。另外,由于市场低迷,监管部门也会适度把握融资节奏与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券商的IPO进程。在2007年股市比较火暴时,券商股被市场给予较高市盈率,但经过2008年的大跌,券商股市盈率大幅下降,目前普遍在15倍左右,低的甚至已降到11倍。在目前券商板块整体定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显然不是券商IPO的好时机,由于目前券商仍是“靠天吃饭”,业绩往往受股市影响而波动比较大,因此监管部门对券商IPO审批可能会比较严格。
第三,许多券商欲将股权激励与IPO捆绑进行,但目前监管部门对券商股权激励态度比较谨慎,一些券商上报的方案难以得到认可,这也会延缓券商IPO进程。
第四,保荐人的选择。由于我国企业上市采取保荐人制度,在选择其他券商担任本公司上市保荐人时,如何保证公司机密不泄露,是一个大问题。光大证券和东方证券就选择了互相担任对方的上市辅导人接受上市辅导。其他公司如何做还是一个难题。
(二)买壳上市的优势。与IPO上市相比,买壳上市对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硬性的规定,申请上市的程序也比较简便,这就促使很多证券公司选择买壳上市。证券公司买壳上市较IPO上市的优势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所需时间上来看,买壳上市不必经过漫长的审批、登记、公开发行手续,因此办理买壳上市的时间较短。不论国内外,IPO上市需要的时间都较长,我国规定拟IPO上市的公司首先必须经过一年的辅导期,所以在我国IPO上市耗费的时间超过一年,很容易错失良好的上市时机。以海通证券为例,海通证券买壳从上海市政府决定选择都市股份到签约,仅用数天时间,而从都市股份2006年12月公告到2007年6月复牌,海通证券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上市的全过程。
第二,从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程度来看,买壳上市不受承销商和市场状况的影响。IPO上市有时因承销商不力或市场不利而遇到上市的困难,而买壳上市则无此问题。所以,即便股市牛市结束,买壳上市也能开辟蹊径,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