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3: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小学生德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个国家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会形成一整套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作为文化传递工具的德育课程,是向中小学生传递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和时展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而德育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人为德不立,这是人性的最重要的一种标志,也是人在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一种情操的追求与修养,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需求。对于国家来说,德育是一个国家理政的旗帜,也是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向导,是民众共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精神基础。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德育工作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中小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对中小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激励学生爱国、爱人、爱劳动。
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的方法
1.注重学校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应尽量避免理论的说教。中小学生经过了多年的“填鸭式”教育,对理论的说教或多或少有厌倦或逆反心理,教师可采用对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方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教师也应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个人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老师以高尚的人格,博学多才的品德赢得学生的认可,共同在校园中营造一个文明、高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2.强化理想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也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德育艺术的“留白”不是说留下空白,什么都不说,而是把学生看成德育的主体,把他们当作动力之源、能力之源。他们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依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学生的向善天性,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当学生的理想目标与现实差距较大时,要对学生进行善意的提醒,指导学生结合现实,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教育学生以坚韧的心态,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挫折,追求理想,完善人生,实现卓越。
3.重视家庭教育
中小学生德育的开展,还离不开家庭教育。对于家长来说,要密切关注中小学生的成长,多与孩子谈心交流,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在日常的生活中,言传身教,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公平的现代意识。
三、结语
除学校的常规教育、家庭教育外,还要让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中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正确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总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关系国之未来。
参考文献:
[1]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079-01
1前言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的德育指的是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物质财富日趋丰富,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并不一定同步发展,有时甚至出现相悖的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召开的全球性的教育会议,研究面向21世纪的教育,就提出了“学会关心”这一令世人瞩目的课题,把德育提高到迎接2l世纪挑战的教育对策的首位,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教育尤其是德育,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全面管理分析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指的是现代学校系统中管理者依据马列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科学,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效,以最佳达成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但在我们看来,德育管理不仅涉及了学校管理者,同时也涉及了德育中各方面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者,是四个主体之间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
2.1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数学生的事情,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2.2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管理
第一,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德育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德育首位”意识。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即前面提到的引导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减负加强德育工作。其次要提升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德育素质。加强自身师德培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再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要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
第二,围绕“大德育体系”对教师进行管理。一要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二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学校要重视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要注重培养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三要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四要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无要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
第三,学校领导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要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2.3 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
第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同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一样.学校领导者同样需要自我管理,且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和关键。管理者要善于接受新的德育管理观念,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德育管理技术等等,善于提升德育管理意识,使之与德育管理现状,德育管理目标等相适宜。
第二,德育管理体制的约束管理。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能够对德育管理者形成约束作用,使其围绕着德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德育管理者应该在德育管理体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并善于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反馈中发现德育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学校领导进行监督,同时要善于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定期接收德育管理者的反馈信息.监督其管理工作的展开。
第四,学校各部门人员及学生的监督管理。学校领导同样也需要受学校其他人员,包括所有老师,行政人员以及所有学生的监督。在整个德育工作中,使之上下一体,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获得德育的高效性。
2.4 重视社会、家长的有效参与
新形式下,德育工作必须纳入社会大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使德育走向社会化已得到广泛认同。学校应重视社会和家长的有效参与,通过成立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建立正常的例会制度和职责,对学校的发展、政策、措施等提出建议,参与对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评价,宣传学校的办学思想、目标和特色,协调学校和家长的关系,协助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监督保障学校依法治校措施的落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校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源和力量,通过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与社区精神文明共建等,开展护绿、助残、国防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全社会都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协同作战,以各种形式拓宽德育渠道,才能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良好德育大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现代社会要求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对中小学生德育健康发展有新的要求。因此,要从中小学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要把育人放在首位。而近年来,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跆拳道运动正有效地体现了这一要求,体育教学与德育健康发展紧密结合。
一、应试教育中小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思想道德滑坡。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市场经济正处在与计划经济的接轨阶段,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一切向钱看”的思潮严重侵蚀着中小学生的心灵,这是社会原因。再加上应试教育,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力也是重要的原因。有的家长热衷于抓经济而忽视子女教育。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直”,对孩子的思想道德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从而助长了孩子不良行为的发展。另外,学校德育教育的不健全,也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学生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是当今中小学生的另一倾向。
厌学情绪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急功近利”,急于赚钱。在利益的诱惑下,有的家长鼓励孩子辍学赚钱。一是“应试教育”思潮的影响,教师往往把目标定在培养“尖子生”上。结果,许多学生因学习“不跟班”而丧失学习信心。
“早恋”、“网恋”现象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脑、网络的普及,中小学生的“性”意识觉醒提前。中小学生“性”行为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小学生“早恋”现象成为社会的产物。还有一些中小学生开始迷恋网络。有的因上网影响了健康,有的因上网而荒废了学业。对此,许多家长忧心忡忡,无可奈何。
二、跆拳道的五大精神
在部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今天,了解跆拳道的五大精神,对中小学生德育健康发展很有益处。因为,跆拳道是一项重礼仪、强意志、健身体的体育运动,已被正式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它发源于朝鲜半岛,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所谓跆拳道精神,是作为跆拳道这项武道运动以及奥运竞技项目的文化内涵以及修习者的个人道德品质追求。跆拳道的五大精神,即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
1.礼仪
在家庭和社会中遵守法律、秩序和论理道德,使之成为优秀的、具备高尚情操的人才。
2.廉耻
能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对自已所做的行为无愧于良心的人才会变得光明磊落。
3.忍耐
培养战胜和挫折的能力和理解。要有一颗包容、宽容的心胸。
4.克己
在人生道路上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战胜自身的种种惰性和诱惑,才能够打造成功的人生。在跆拳道修炼中培养战胜的能力是一项重要的项目。
5.百折不屈
受到千百次挫折也能够契而不舍,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境界。跆拳道是一项强身健体、磨练意志、缔造高尚人格的运动,通过练习跆拳道使弱者变强,强者更强。中小学生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跆拳道训练,对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三、跆拳道训练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跆拳道的技术动作是由全身协调配合,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腿法来表现。它能很好地促进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协调等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由于练习者在比赛和平时训练中要经常临场应变战术,或是快速进攻,或是主动后撤再反击,或是腾空劈腿,或是后踢接后旋踢,这对提高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和支配各器官的能力,起着良好的作用。跆拳道练习,可强身健体,练就人健全的体魄,跆拳道运动紧张激烈,对抗性极强,可使人强壮筋骨,提高各关节的灵性及肌肉的伸展性和收缩能力,提高人的速度、反应、灵敏、力量和耐力素质,提高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和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强人体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
跆拳道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跆拳道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更快、更远、更完美,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当遇到学生学习困难,教师也会不厌其烦地帮助其纠正错误、改进动作,最终走出失败并不断进步。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以及遇到困难挫折不被吓倒的乐观必胜的健康心理。
训练跆拳道可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看待、了解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和态度,跆拳道中,通过教学实践与教学比赛,使学生形成公平、公正的的信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靠智慧、技巧、实力去战胜对手,从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训练跆拳道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是一个受别人欢迎的人。在跆拳道课堂中,严肃课堂纪律,可以使学生控制自己的言行;加强队列练习,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身体姿势;规范练习规则,则能够培养学生严于律已,对行为负责的精神。跆拳道教学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无论是练习,还是比赛,都要求学生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做到疲劳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不气馁,及时总结,顽强拼搏,胜利时不自满,冷静对待。它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协作共处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跆拳道的集体训练,集体比赛项目都需要学生团结友爱,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出集体的力量,要求少数服从多数、个人要求服从集体要求,把团结在一起的个人合成一个整体,形成战斗堡垒,在游戏、比赛中极易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激发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结束语
跆拳道是一种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强身健体,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和报效祖国的的思想品质。这些意识形态的精神要素和体脑兼备的运动特色,是其他教育项目不可以比拟和替代的。因此,如果把跆拳道运动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大力推广,不仅是给跆拳道运动发展一个空间和平台,而且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德育健康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必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一、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
由于学生道德观念的模糊性,会影响其道德认识和评价的正确性,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药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某些道德观念。教育中要做到具体形象,从实例分析中让学生辨别是非,切忌空洞的理论说教。例如让学生正确地掌握“朋友”这个道德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下面两个事例:
1、肖小明和李大伟是好朋友,期末前肖小明因病不能上学,李大伟主动去
他家给他补课,坚持两周,风雨无阻,期末考试肖小明取得好成绩。
2、赖小娟和吴莲花也是一对好朋友,期末考试时赖小娟有一道数学题不会
做,吴莲花趁老师没有注意把自己的卷子给赖小娟看了,因此赖小娟数学得了满分。
让学生讨论他们谁和谁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回答,再
去讲解“朋友”和“友谊”的正确内涵,这样可事半功倍。
让学生正确掌握道德观念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就必须澄清或消除某些模糊认识或错误观念,其
常用的办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讨论指出某种看法的错误性质,教师和学生对其都采取一致的
否定态度。
(二)、借助于课文中的事例或现成事例使学生看到这种错误观念以及由此
产生的行为后果,如用“狼来了”的故事说明说谎的危害。
(三)、用变式使学生分清道德观念的本质内涵。
(四)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来证明某些错误观念的危害性。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
(一)教育者要言行一致
要把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教育工作者必须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否则,不管教师讲得多么有说服力,只要学生发现教师言行不一,就不会相信教师的教育,就会怀疑教师传授道德知识的真实性,只有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对教师所传授的道德知识坚信不移,并成功为自己行为的指南。
(二)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
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情感体验是道德知识转化成道德信念的重要条件,所以教师要给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亲身体验到由于按一定道德要求行事后,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支持、赞扬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催化剂。例如,在组织为孤寡老人服务时,为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各种公益活动中,学生会体验到助人为乐的心情和荣誉感,还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信念。当然,在实践活动中有时也会出现消极的道德体验,所以要注意防止,组织好活动。
(三)要注意防止“意义障碍”
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要求都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有时学生不仅不执行正确的道德要求,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出现“意义障碍”论文格式模板。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着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意义的真正理想,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产生意义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学生感到教育者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不公正。
(2)教师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道德发展水平和
思维实际。
(3)教育者向学生提出的要求过多过频,学生无所适从,又不及时检查执行情况。
(4)教育者向学生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性手段,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5)教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
为了消除意义障碍,教育者要言行一致,做事客观公正,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适当,且做到教师、家长、学校、社会相统一。
三、 正确的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一)深入开展道德问题讨论德育论文德育论文,是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讨论的素材有两个来源:一是各科教材中典型事例,如语文课本中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思想品德课中的品德问题。二是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事例,如王磊乒乓球打得很好,一次全校举行乒乓球大赛,他想如果代表班级参加团体赛,即使团体获奖,自己什么奖品也得不到,于是他只报名参加了个人单打比赛,最后,他获得了全校男子单打冠军,可班级团体赛因他没有参加而没有取上名次。让学生讨论王磊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以此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各种教育因素和教育环节,有意识、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如学生的作文、墙报、学生的入队、入团仪式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