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3: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1年国信证券投行部虽然业绩不俗,却非风平浪静。2011年1月1日-11月15日,在被否的54家公司中,国信证券“独中七元”,其保荐的千禧之星珠宝、温州瑞明、安徽广信农化、福建诺奇、深圳中航信息、上海丰科生物科技、盛瑞传动,分别在今年11月14日、11月9日、11月2日、10月24日、7月4日、6月21日、5月13日被否。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国信证券所保荐的IPO项目亦有6家被否,仍是当年度IPO被否数量最多的券商。
两年13个项目胎死腹中
证监会11月14日晚间公告称,发审委当日审核了广西绿城水务和千禧之星珠宝首发申请,两家公司均未获得通过。千禧之星珠宝保荐人即为国信证券,这已是其今年第7个被否的项目。
11月9日,主营汽车零部件的温州瑞明首发申请未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核,保荐人为国信证券。温州瑞明因何被否?“由于投行竞争激烈,各券商争夺到IPO资源后,在招股书中过度包装,保荐质量令人担忧。”深圳搏实资本总裁李秉恒对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说。
招股书显示,瑞明股份本次拟发行2633万股,募集资金拟用于年新增150万件汽车发动机汽缸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计该项目总投资4.4亿元,有媒体质疑,这家闯关创业板的企业,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却疑雾重重。
温州瑞明2008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而在过去三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均享受了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对其净利润影响较大。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之后,温州瑞明按2008年至2010年享受企业所得税减按15%征收的税收优惠。另外,其同时还享受国产设备抵免所得税优惠。
此外,瑞明股份的净利润增长数据也疑雾重重。招股书显示,其2011年1-6月、2010年、2009年和2008年的净利分别为3228.24万元、7474.96万元、6824.33万元和1892.13万元。在筹备上市期间,2008年到2009年的净利润数据忽然以3倍数度暴增,惹人生疑。
国信证券承销被否的其他5家企业分别为丰科生物、中航信息、广信农化、诺奇股份以及盛瑞传动。上述企业中,丰科生物旗下4子公司仅1家盈利;其余3家子公司均为空壳公司,尚处于筹建期,且无实际的生产经营业务。青岛丰科甚至因为筹建费用问题,2010年出现51.7万元的亏损。
中航信息被否的主要原因和其自身成长性不足也有关系。在中航信息上会前,市场就质疑,其利润近三年突飞猛进是因为政府补贴。广信农化同样如此,其主营业务大起大落。
10月24日被否的诺奇股份也存在诸多问题:产品生产依赖外包、产品多次抽检不合格、股权转让存疑问,因此未能首发过会。上半年5月份被否决的盛瑞传动,除控股权“模糊”和销售收入高度依赖单一客户外,上市前与保荐商国信证券有关联的红岭创投PE突击入股也备受关注。
影子公司涉嫌利益输送
券商以保荐人身份赚取高额承销费,以旗下直司入股保荐项目,甚至以有裙带关系的创投PE机构影子公司突击入股。这个玩法,国信证券或许是始作俑者。时代周报记者调查,除国信证券直投子公司国信弘盛外,国信证券IPO业务中最重要的两个影子公司是红岭创投、和泰创投。
在奥康股份IPO中,以红岭创投为主的国信系潜伏已久。2010年6月1日,红岭创投、王振滔与奥康股份签订《关于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增资扩股协议》,红岭创投以现金向公司增资1亿元,认缴公司新增注册资本374.25万元。增资完成后,红岭创投占奥康股份股权比例为3.33%。
红岭创投正是奥康股份保荐人国信证券的关联方。据了解,华润深国投持有国信证券30%的股份,同时为红岭创投的有限合伙人,占红岭创投出资额的9.08%。红岭创投的股东为15名自然人和7个法人。
其实,某种程度上,红岭创投算是奥康鞋业的“自己人”。仔细查看红岭创投的情况,十足一个“深圳富豪俱乐部”,其核心股东都是与国信证券股东华润深国投等有着重大关联关系的“内部人”。事实上,这已不是国信证券和红岭创投的第一次合作。2011年2月25日上市的尚荣医疗的保荐人也是国信证券,而红岭创投也在该公司上市之前获得原始股份。
国信证券保荐的腾邦国际,同样有其关联方的身影。2009年3月,腾邦国际分别向深圳创新投和福田创投增发540万股和500万股,增发价格为4元;同年6月,腾邦国际再向国信证券的直司国信弘盛增发400万股,增发价格也为4元。资料显示,深圳创新投持有福田创投52%股权,为其控股股东,如此一来,福田创投同样可算是国信证券的关联方。
国信证券与和泰创投的关系最初展露在公众面前,是在三川股份身上,三川股份上市日是2010年3月26日,此前不到一年的2009年6月20日,和泰创投与国信弘盛共同对三川股份增资,每股3.90元。此后三川股份以49元/股确定发行价。自此,和泰创投与国信证券如影随形,国信证券保荐的安居宝、亚星锚链及江粉磁材,和泰创投均采用类似模式“投资”。
在媒体质疑和泰创投和国信证券的影子关系是否涉嫌利益输送后,国信证券曾回应称:“我公司仅是‘和泰创投’财务顾问,按照双方协议提供合规的财务顾问服务;‘和泰创投’自主运作,按其章程对投资等事项独立决策。经再次核查,我公司员工不存在持有‘和泰创投’股份的情况。”
和泰创投的40位自然人股东来自广东、北京、江西、浙江等多个地方,均不与国信证券存在关联关系或者代持。尽管相关方已出示了深圳和泰创投和国信证券不存在关联关系的证明,但必须承认的是,国信证券是深圳和泰创投的财务顾问。有创司的高管质疑,保荐加投顾的IPO利益模式,不过是保荐加直投的一个翻版而已,国信证券并不能洗刷嫌疑。
保荐上市公司频繁变脸
胡华勇是国信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总裁,同时也是国信证券直司国信弘盛的董事长。他拥有一支足以笑傲国内任何券商的投行队伍。投行部接近500人,保代约120人,准保代约50人。仅保代的数量就足以媲美一家中型券商的整个投行部门。
2004年保荐制实行,迄今,国信投行的业绩也称雄业界。从2004年5月截至今年5月16日,国信共完成IPO项目90个。其中,2010年完成31家。这一年投行净收入17亿元。
“国信这两年发展太快了,保荐项目良莠不齐。”一家投行人士感叹。
国信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分设了18个业务部门,以数字命名。据国信内部员工说,总部深圳设有大概6个分部,北京2个。2004年,国信证券投行部的队伍从150人减少到70人。也是在这一年,保荐制度开始实施。
胡华勇有一个深刻体会:“保荐制就是把这个权利放给了证券公司、保荐人,由保荐人去选择企业。以前国信投行没有权利选择企业,只有跟地方政府搞好关系。”
2004年,国信三个IPO项目成功上市。保荐人有胡华勇,有现在国信上海部门老总吴卫钢,还有因涉嫌PE腐败而正被通缉的谢风华。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前言
在这十数年里,我国的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发展到如今这样,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些都要感激那些默默地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所以,归根到底,最要感谢的就是高职院校课程中证券投资实务的教学。如今的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主旨在于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而如今证券投资又作为人们理财投资主导工具,要如何更好地教育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就要不断改善证券投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对于提高人们的理财水平十分重要。
二、证券投资实务相关概念及主要学习内容
(一)投资的主要概念
经济主体为了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而对金融资产或实物资产进行资金投入,以购买形式达到增值的行为和过程就是投资。为保持投资者的经济利益不断增长,投资者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投资行为,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毫无疑问地,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是通过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获取预期的经济收益,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整个投资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过程:投资者投入资金,资产增值以及投资者收回本金。
(二)证券投资的主要概念
根据投资的对象类型可以把投资的类型分为两种:证券投资和实物投资。
其中证券投资是发达国家现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投资方式,也是让投资者致富时间最短的一种投资方法,但风险也是最高的。证券投资是指金融投资或间接投资的一种,也属于信用活动的一种,具体是指通过买卖或投资有价证券获得经济收益的经济活动。尽管表面上证券投资是对有价证券进行资金的投资,但实际上是对实物资产进行投资。投资者通过对有价证券的投资间接地参加了资本的积累。
(三)证券投资的基本常识
证券投资中的证券只是各种类的经济权益凭证的总称,是证明证券的持有人有权获得相应权益的一种法律凭证。根据投资证券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无价证券和有价证券。日常人们所提及到的证券一般是指有价证券。
无价证券别称凭证证券,是单纯证明事实的凭证,一般并不具备市场流通性,例如:票证、借据或收据等。
有价凭证是指标有一定金额,代表财产权或债权的整数,具有交易价格,刻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或流通,如股票或债券等。其中有价证券可按证券的用途和持有者的权益不同而分为三大类: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和资本证券。其中,有价证券的主要形式是资本证券,而人们所讲的证券就是指资本证券。
(四)主要学习内容
证券投资实务是投资理财有关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教育学生投资证券市场的基础理论技能。其中,教学内容涉及到股票、债券、基金以及“涉证”金融衍生品等证券市场投资领域。教学目的以教育学生对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作为教学主线,通过实训导向令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证券投资的的基础知识,了解和熟悉证券市场的运行规则和证券投资理财的操作方法,并且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全面且详尽地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的证券投资问题,为学生将来的工作或个人理财投资活动奠定一个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三、高职证券投资实务教学概况
自2007年以来,证券投资实务课程一直是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主干课程。根据证券投资实务的课程要求,要求学院的课程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学习、运用专业知识,累计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尽管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开设目标十分明确,教学过程中也充分体现到技能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理念,但课程开设后,并不能真正正确且全面地体现出课程应有的实训价值,反而开始回到课堂理论教育模式。这些都说明现时我国的高职证券投资实务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下面,作者将简单地分析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与我国证券市场特点相符合的教材
现时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所采用的是中央电大统一编写的教材。尽管中央电大所编写的教材能够根据实际证券市场情况的改变而不断更新,但其中一些较为专业的事务性教材编写还是不够科学,实用性较弱。高职院校中的学生要求实际操作能力强,技巧熟练,再者,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工作,假如不能够结合实际和市场的特点岁问题进行分析,那只会让全局变得更不堪。证券投资分析的相关教材中大多引用国外的理论、数据或例子。尽管教材中的理论较为先进,但是和我国的国内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相比起来,就会发现其实两者之间严重脱节。教材中的理论和我国的证券市场实际情况不相符,极容易误导学生分析思考方向,导致解决问题的办法脱离实际。如今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速度较快,变化多端,教材的更新跟不上脚步,不能及时提现出市场的特点,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过程也会变得艰苦,学生也会因此而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没有足够的实践操作时间
上文提到,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项实用性极强的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一般来说,证券投资课程的实践操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个是模拟投资操作,这需要学生在学校里的金融实验室中进行。第二个就是学校和证券公司合作,建立一个专门的证券实验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把实际投资操作还原。这些都需要学校和当地的证券公司大力支持,而且还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很多学校的课程教学都只是泛泛而谈,纸上谈兵,不能够进行实践操作,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或模拟交易都形同虚设。即使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多么生动有趣,也无法把证券市场的真实情况告知同学。学生不能进行亲身体验交易中的乐趣,很同意会失去学习证券投资实务的兴趣。
(三)教学资源落后
在授课证券投资分析时,往往需要大量的图表,教师通过图表把交易中任意两个因素的关系简明易懂地表达出来。这些图表是不可能单单依靠授课老师单独完成的。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严重缺乏,简单的幻灯片已经不能满足证券投资分析的专业需求,严重的还会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积累的知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足以可见,我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容易导致教师的教学成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项目式教育法
根据证券投资实务的专业要求和相关的特点,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都选择项目式教育法教授学生。项目式教育法是指通过进行完整的“项目”工作达到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活动培训方法,十分适合专业性职业技术的教育工作。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前,授课老师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期间还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以及学员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引导学员从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
以下是项目式教学法的优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老师把项目布置下去以后,由学生自己亲手实施这个项目。学生期间遇到问题时需要自己查找有关的书籍或资料解决,从而达到让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目的,也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到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计划,而且对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不高。因此,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是最根本的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关键。项目式教育方法的中心是学生自身。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就无形地有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施项目所需要的收集信息、制定计划或选择方案,每个环节都由学生亲自参与,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加心理满足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于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都需要自己查找资料和书记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就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对学生的终身有益。
尽管项目式教学法符合了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教学的专业要求,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需要教师注意的地方:
(一)把好项目设机关
教师在设计项目式要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把握好项目的难度,力求做到既能包含教材中基本的知识点之余,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
在布置项目时,教师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带领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考思路,项目的相关资料也要准备详细。在学生实施项目时,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否则难题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给予适当的评价
对于学生完成的项目,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评定,并给予适当的建议,让学生从中得益,在下一次的实施中做得更好。也可以把三级评定的平均分作为总分,所谓的三级评定是指首先是老师对项目小组的王城项目情况进行总体评定,再而就是小组成员根据各同组成员的工作情况和态度进行互评,最后就是由学生自己对本人进行自评。这三个评定的平均值将会是每一位学生的最终学习评价。
五、证券投资实务的教学优化
综上所述,现在我国的高职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教学优劣并存,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进行反思,优化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得证券投资实务课程应有的实训价值。针对上文提出的不足及优势,以下是作者总结得出的几点优化建议:
(一)更改教材内容
证券投资分析教育应该把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者要平衡,结合实际。因此,对于教材内容应该同时收录与证券投资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用经典的案例简要说明现时我国的交易制度及要求。另外,还要及时因应证券交易市场的改变而更新教材中对于证券投资、宏观经济、公司财务以及证券价值的分析。其次,校方要加大对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让学生可以多进行证券模拟交易训练或模拟交易竞赛等相关的比赛和训练,闲时还可以接受投资风险教育和投资监督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这样双重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对于证券投资实务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学方法
除了运用项目式教育法之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把重要知识点利用图标和文字相结合,化繁为简,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容易明白和理解。但由于证券投资实务的专业性,相关的课件基层办学单位很难完成的。因此,建议可由当地有关专业单位统一完成开发。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各地方高职学院的教学成本,还可以把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
(三)课程设置改革
如今我国的证券市场规模不断发展,证券投资学也开始发展为较为独立的金融类专业。因此,课程的类型必须进行优化。证券投资学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三部分教学:基础课程、实务课程以及相关的辅修课程。基础课程主要教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日后进行投资分析打好理论的基础。实务课程则包括证券投资的分析、公司财务分析、证券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综合教授,作为专业知识的扩展,和我国的证券市场实际相互结合,与时俱进。最后,与证券投资实务相关的辅修课程则包括法学、财会、市场营销和信息管理等多种专业的基础知识,以便学生日后工作时可以更好地适应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四)增加学生实际操作时间
通过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弥补之前课堂式教育不足和缺陷。因此,校方要加大对相关设备的资金投入,让学生可以有优质的设备进行训练,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以便学生日后在工作时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投资者的经济收益。还可以间接地训练学生适应我国证券市场的运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五)考试评价优化
一旦专业的课程发生改变,那么期末考试的评价也要相应地更改。过去的考试评价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理解,却轻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考试的评价标准应减轻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加实际操作的比例,这样可以无意地激发了学生钻研理论的学习热情。
不管是证券投资还是投机,都一定要遵循证券市场运行的规律,对学生们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让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正确地选择证券投资工具,科学地对证券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成功地运用证券投资的技巧和策略。这些不仅对学生或以后的投资者有好处,还可以让我国的证券投资市场科学规范的不断发展,让我国的经济更加繁荣。
六、结言
证券投资不仅仅关系着理财者的业绩,更关乎到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证券投资行业来说,更需要一些有着职业道德、责任心的高技能实用性人才加入。碰巧的是,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目标和宗旨,因此,高职院校的证券投资实务课程教学必须要不改优化,这不仅仅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更是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利平.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时代教育,2009.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厅、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计划项目“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盈余管理与信息披露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吴战篪,编号:wym09050),并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南大学创新基金:A股市场估值的心理因素研究,课题编号:wym09050)”以及“暨南大学优秀本科推免研究生科研创新培育计划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吴战篪(1975―),男,暨南大学会计系(广州,510632),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投融资与盈余管理。
李晓龙(1987―),男,暨南大学会计系(广州,51063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证券投资。
一、引 言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参与证券投资,就非金融类公司而言,2007年参与证券投资的有706家,2008年虽有金融危机,但参与的仍有697家,2009年为731家,2010年多达757家,近一半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参与了短期证券投资。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投资如果出于资金管理或战略并购的需要,则是一种正常的投资理财,但过度投资于证券市场,则是一种非效率投资。因为从公司自身来看,非金融类上市司并不具备基金、证券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所具有的资源优势。从市场总体来看,如果非金融类公司将从证券市场取得的资金再重复运用于证券投资,很可能导致虚拟经济膨胀而实体经济不足,不利于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和发挥其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监管机构一直高度重视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的投资,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设计了一系列控制措施遏制上市公司的过度证券投资。200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4号――证券投资》(以下简称“指引”)。该“指引”规定了上市公司不得利用新股募集资金或者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明确“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总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应在投资之前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总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或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应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公司在投资之前除按照前款规定及时披露外,还应提交股东大会审议。在召开股东大会时,除现场会议外,公司还应向投资者提供网络投票渠道进行投票”。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检验了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过度证券投资现象,发现在2007年至2010年间每年均存在100到200多家上市公司存在过度证券投资现象。其次为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文对公司治理结构变量与过度证券投资量之间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二者并无显著相关性;最后通过对投资者情绪与过度证券投资量的检验,发现过度证券投资与投资者情绪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的成因并非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而是投资者情绪的高涨。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由于有价证券可以转化为现金,詹姆斯(1971)[1]将企业短期有价证券组合分为备用现金、可控现金和自由现金三部分。若企业期初自由现金较多,企业在下一会计年度内会增加有价证券从而提高资金管理的收益。由于企业对其负债具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当企业负债较高时,证券投资的自由现金部分较少,而公司规模较大的企业,更有能力对证券投资进行专业化经营。Myers(1977)[2](147-175)认为低成长性企业由于缺乏投资机会则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而投资一些短期高风险项目,因此当公司的销售增长率和资产收益率较低时,上市公司会选择证券投资来提高收益率。上述分析表明企业正常的证券投资量由公司的自由现金、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和公司的主业投资机会决定,为此本文借鉴Richardson( 2006)[3](159-189)对过度投资的判定方法以及“指引”对过度证券投资的判断,认为若公司的实际投资量超过正常投资量,且达到“指引”提出的需进行信息披露的第一项标准,即证券投资总量超过1000万,则为过度证券投资。
由于“指引”试图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遏制过度证券投资,因此本文首先研究过度证券投资是否源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Jensen 和Meckling 指出股东与经理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4](305-360)主要体现在管理层对待项目风险的态度和方式可能与股东不同。这种冲突反映在企业投资领域就是各种非效率投资行为,而过度证券投资显然是一种非效率的短期投资行为。管理者为什么会选择短期投资呢?Narayanan(1985)[5](1469-1484)指出当职业经理人市场不能完全确定其价值前,管理者会选择次优的短期项目,增长公司当前业绩,使自身获得更高薪酬。Lundstrum(2002)[6](353-371)认为在经理人市场和股东根据投资项目的业绩推断经理能力的情况下,经理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声望和将来的报酬,就可能过分追求短期结果。
依据上述研究,本文认为管理者可能从自身利益(提高薪酬,保留职位)的角度选择过度短期证券投资从而提高短期业绩、有损公司的长期价值。较好的公司治理则有助于抑制管理者“投资短视”。在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中,较高的管理层持股有助于管理者的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挂钩,从而减少其对短期薪酬的关注;在公司约束机制中,公司实际控制人持股比率和独立董事的数量越大,则对管理者的监督越强,降低了管理者和股东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抑制管理者的短期投机动机;另外公司过高的管理费用意味着公司管理者的在职消费较多,公司治理机制的效果存在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假设1:
上市公司的过度证券投资量与管理者持股、公司实际控制者持股比率、独立董事的数量、管理费用呈负相关关系。
传统财务理论假定企业的经理人与投资者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决策者, 尝试通过激励约束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使得公司管理人员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实际上,公司的投资者与管理者并不总是理性,“指引”寄望于通过公司治理机制遏制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可能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行为财务理论从投资者非理性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股权融资渠道模型”认为投资者情绪会影响企业的股权融资数量和成本,从而影响投资行为。Stein( 1996)[7](429-455)的“市场时机选择模型”认为理性的管理者会通过选择市场时机来发行或回购股票,进而影响投资项目。Baker、Stein and Wurgler (2003)[8](203-218)的研究表明投资水平与股价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股权融资依赖程度越高, 企业投资对股价波动就越敏感。Polk and Sapienza(2009)[9](187-217)认为在不存在融资约束的情况下,管理者可能增加(减少)投资以主动迎合投资者高涨(悲观)的情绪, 而迎合程度取决于股东的预期与企业的不透明程度。花贵如等(2010)[10](49-55)以中国市场的经验数据研究表明,投资者情绪与企业过度投资正相关, 而与投资不足负相关。上述研究表明在投资者情绪高涨而管理者理性的假定下,管理者可能因股价高涨、融资成本较低而融入资金,这可能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即使管理者不融入股权资金,也可能出于迎合投资者非理性的需求来过度投资。由于短期证券投资对企业资金的敏感性,即使“指引”限制了利用募集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管理者也可能因为资金总量充足来加大投资证券市场。从迎合角度来看,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非理性,管理者可能因市场投资者情绪的高涨加大证券投资来提升短期业绩从而迎合短视的股东,这样的行为源于管理者可以利用现行会计准则对证券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吴战篪、罗绍德、王伟,2009)。[11](42-49)如果放松管理者理性的假定,则结果更为确定,在投资者情绪高涨时,非理性的管理者会受到市场投资情绪的感染,表现出类似基金经理的“羊群行为”。为此本文提出假设2:
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量与投资者情绪呈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论文首先借鉴Richardson (2006)研究企业过度投资的模型,依据模型(1)估算出上市公司正常证券投资水平,若模型的残差项为正,则表明过度投资,为负则投资不足。由于按该方法不存在投资正常的公司,为此本文认为若残差项为正的公司同时达到“指引”提出的证券投资总量超过1000万,才成为过度证券投资的公司。随后,用过度证券投资公司的回归残差(上市公司实际的证券投资减去估算的证券投资)作为因变量来考察过度证券投资。
ASItAssett-1=β0+β1Casht-1Assett-1+β2Levt-1+β31Assett-1+β4Inst-1〖〗Assett-1+β5Growtht-1+β6Roat-1+β7∑Industry+β8∑Year+ε(1)
其中:ASIt为t年的平均证券投资量,Casht-1、Levt-1、Assett-1、Inst-1、Growtht-1、Roat-1分别为上期年末的自有现金、资产负债率、总资产、证券投资量、销售增长率、资产收益率,Industry 、Year为行业和年份变量。
其次,本文采用模型2检验假说1,考察公司治理机制是否对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体模型如式(2)所示:
Overt(Undert)=β0+β1SR_SMt+β2SR_Accontrolt+β3RAEt+β4IdRt+β5Casht-1Assett-1+β6Levt-1+β7Inst-1Assett-1+β8Roat-1+β9∑Industry+β10∑Year+ε(2)
其中:Overt和Undert分别指代公司证券投资量过度和不足;SR_SMt为高管持股比率;SR_Accontrolt为实际控制者所占股权比例;RAEt为管理费用和营业总收入的比值;IdRt为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总人数的比例。根据模型(1)的研究,拟采用期初现金持有比率、资产负债率、上年证券投资量、资产收益率、行业和年份作为控制变量。
最后,本文采用模型3检验假说2,以考察投资者情绪对过度证券投资量的影响。本文借鉴Polk 和 Sapienza (2009)、花贵如(2010)等的研究,选用动量指标上市公司年累积收益率(CUReturn)、股票的市盈率(PE)和年份变量(Year)作为投资者情绪的指标。具体模型如(3)所示:
Overt(Undert)=β0+β1PEt+β2CUReturnt+β3∑Year+β4Casht-1Assett-1+β5Levt-1+β6Inst-1Assett-1+β7Roat-1+β8∑Industry+ε(3)
其中:Overt和Undert分别指代公司证券投资量过度和不足;PEt为市盈率,CUReturnt为股票的累积年收益率,Year为年份变量,用来衡量市场整体情绪对证券投资的影响,其他控制变量与模型(2)类似。
四、检验结果和分析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全部来自CSMAR数据库、RESSET数据库,数据处理使用SAS 91和Excel 2007。在数据选取上,考虑到金融保险类行业特殊性,本文拟采用2007-2010年间在我国A股市场上的非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关于证券投资量的计算,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三个科目数据之和。对于尚未使用新准则的2006年,采用“短期投资”科目的数据替代。在样本选取上,首先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金融类行业的样本剔除。其次,剔除ST和PT等存在特殊交易和变量缺失的数据,总共得到2666个样本。
(二)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检验
本文用模型(1)检验了是否存在过度证券投资,如表1所示,我国有接近50%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参与证券投资,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证券投资。研究发现,公司证券投资量与公司期初现金显著正相关,而与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而公司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增长率对公司证券投资影响不明显。此外,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等主业迅速增长的企业证券投资量较少;2007年的系数显著正相关,说明证券投资受到市场整体情况的影响。
(三)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证券投资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表2列示了模型(2)的检验结果。本文除检验过度证券投资公司的过度证券投资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变量的关系外,还以非过度证券投资公司为参照。结果发现,过度证券投资量(Over)与所有公司治理结构变量均不存在相关性,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的好坏不是过度证券投资的成因。非过度证券投资量(Under,残差的绝对值)仅与管理费用负相关,这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并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
(四)投资者情绪与公司证券投资的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表3列示了模型(3)的检验结果。本文除检验过度证券投资公司的过度证券投资量与投资者情绪的关系外,还以非过度证券投资公司为参照。结果发现,在过度投资样本中,公司的估值水平(PE)与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量不存在相关性,这表明“股权融资渠道”并不构成过度证券投资的动因,这可能是因为深交所的“指引”对募集资金用于证券投资进行了较严格地限制。而公司年累积收益率(CUReturn)与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量(Over)呈显著地正相关,这说明“迎合渠道”构成了过度证券投资的动因,管理者因公司投资者情绪的高涨进行短期证券投机以迎合部分投资者需求,而该项收益在现有会计准则下可以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提高公司的短期业绩,这满足了短视性股东的要求。而衡量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的年份变量Year中2007年(Yearl)的系数与过度投资量显著正相关,由于2007年是公认的大牛市,这表明上市公司管理者在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受到投资者情绪的感染,加大对证券市场的投资,管理者如同普通中小散户一样具有“羊群效应”。与之对应的是,在非过度投资样本中,公司投资者情绪的指标(CUReturn)与投资不足量(Under,残差的绝对值)负相关,说明公司投资者情绪越高,证券投资不足越少,投资者情绪对证券投资不足具有抑制作用;而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指标与投资不足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在非过度证券投资公司中的管理者是理性的,恰好说明过度证券投资公司的管理者和投资者都存在非理性因素。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上述结论的稳健性,本文仿效辛清泉等( 2007)[12](110-122)的稳健性测试, 将模型的残差按大小等分成三组,残差最大的一组为投资过度组,残差最小的一组为投资不足组,回归分析发现,过度证券投资的公司有889家,与投资者情绪、期初现金等显著正相关;而证券投资不足的公司有1103家,与期初现金、年份变量显著相关,而与投资者情绪不相关,支持前文论述。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参与证券投资,且存在一定的过度证券投资现象;(2)我国上市公司过度证券投资的动因并非基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下管理者对股东利益的侵犯;(3)在公司投资者情绪高涨时,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存在对投资者情绪的“理性迎合”动机,这是过度证券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4)在市场整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管理者会受到投资者情绪的感染从而加大对证券市场的投资,是过度证券投资现象的另一重要成因。
过度证券投资是一种非效率性投资,不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和市场整体资源优化配置。正如Richardson(2006)所认为的那样,①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公司治理同过度证券投资的关系很小,而同投资者情绪的关系很大,这涉及到投资者和管理者非理性的问题。在管理者并非出于侵犯公司股东利益,而是迎合投资者情绪或受投资者情绪感染的情况下,仅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指引”通过信息披露或者表决机制难以改变管理者的非理。必须加强投资者和管理者教育,使其认识到过度证券投资行为的危害或许是更有效的途径。
注 释:
①Richardson(2006)认为,同众多研究者的结论一样,公司治理结构同公司价值或公司决策的制定相关性较弱,在大样本的背景下,仅仅有一些公司的治理措施同过度投资相关,例如拥有较积极的股东和一定反收购条款的公司,其过度投资的可能性很小。
主要参考文献:
[1]James M Stancill The Management of Working of Capital[ M] Scranton,PA: Intext Educational Publisher,1971.
[2]Myers S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77, 5(2).
[3]Richardson, S 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 [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6,11.
[4]Jensen M, Meckling W The theory of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
[5]Narayanan, MP Managerial incentives for short-run results [J] Journal of Finance, 1985,40.
[6]Len Lundstrum Corporate Investment Myopia:A Horse race of the Theorie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2,(8).
[7]Stein, J Rational Capital Budgeting in an Irrational World Journal of Business, 199669.
[8]Baker,M,Stein,JC,and Wurgler,J When does the market matter? Stock prices and the investment of equity-dependent firm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3.
[9]Christopher Polk, Paola Sapienza The Stock Market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A Test of Catering Theory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J] 2009, 2(1).
[10]花贵如,刘志远投资者情绪、企业投资行为与资源配置效率[J]会计研究,2010,11.
[11]吴战篪,罗绍德,王 伟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09(6).
[12]辛清泉,林 斌,王彦超 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
Corporate Governance, Investor Emotion and Over-investment on Securities
中国证监会于2008年11月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该规则是对2007年的旧规则的修订。新规则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等6个项目。虽然关于新规则对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确定已被理论界、实务界所谙熟,但是鲜有文献对于新规则中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非经常性损益本质作出分析。以上分析对于理论界加深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以及实务界对现实中非经常性损益交易事项的会计确认都非常重要。
一、一项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
在2008年非经常性损益新规则增加的6个项目中,其中重要的一项是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在企业的现实经济事项中,对企业会计利润影响较大的是上市公司持有及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收益。吴战篪等人(2009)、王伟(20lO)的研究均表明,在2007年度及2008年度有近半数的上市公司参与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且所取得的证券投资收益对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大。一些上市公司出现剔除证券投资收益后“转赢为亏”的现象。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收益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较大,证监会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列为非经常性损益的重要一项,必将对上市公司的投融资决策现在及潜在股东对上市公司定价决策产生重大影响。诸如。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配股时以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利润指标作为考核标准,同时也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EPS,以此提醒投资者进行理性定价。
二、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盈余持续性
监管者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列为一项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财政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实施。非经常性损益的新规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新会计准则的呼应。但是。从更深层次上分析,监管层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论基础在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不具有持续性。
一般说来,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分为暂时性盈余与永久性盈余,暂时性盈余是由公司的偶发、边缘交易带来的,本期盈余的获取与下期盈余的获取不具有相关性。永久性盈余是由公司经常性的、主业经营所带来的,本期盈余的获取对下期盈余的获取带有预测性,即本期获得的盈余项目,下期在正常的经营环境中能够获取大体相当的收益,具有可持续性。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是否具有持续性一般预示着上市公司会计收益质量的高低,永久性盈余的比重较高,上市公司的会计收益质量就高;反之,上市公司的会计收益质量较低。因此,上市公司会计收益的不同项目组成,则预示着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余质量,而投资者是否能够区分这种盈余质量,对于其给予利润总额相同但盈余组成不同的上市公司进行区别性定价至关重要。
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证券投资,与其主业经营相比,只能算是一种辅业,因为上市公司不具备专业机构投资者的详尽分析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王伟,2010)。因此,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对于其主营业务收益来说不具有持续性,即本期上市公司获取的证券投资收益在下期不一定能够获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基于此,监管层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列为一项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
三、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交易性质、交易频率与交易本质
中国证监会给出的非经常性损益定义为: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该交易或事项的性质、金额和发生频率影响了正常反映公司经营、盈利能力的各项交易事项产生的损益。
首先,交易或事项的性质。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交易的发生比较反常,明显与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其他经营业务不相关,或仅仅是偶然相关,说明该交易或事项是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其次,交易或事项的发生频率。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交易不经常发生,只是偶然发生。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没有证据显示该交易或事项一定要发生,则说明该交易或事项是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最后,交易或事项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影响。上市公司证券投资交易与主营业务不相关。且偶然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影响了报表使用者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作出正常的判断,则说明该交易或事项是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证监会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列为一项重要的非经常性损益,很好地呼应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在更深层次上,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与主营业务收益相比不具有持续性,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活动在交易性质、交易频率与交易本质与非经常性损益概念内涵的契合,都决定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非经常性损益本质。
[参考文献]
以前的《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均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教学工具只有粉笔、黑板加几张挂图。教师满堂灌理论,学生记了大量笔记到最后依然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普通股民,更不用说进行实际的证券投资操作和分析活动了。本人担任证券投资学课程后,按照“中职学生重在动手能力的形成”的培养目标,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以“模拟证券投资”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投资操作能力的目的。
本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具体目的是:通过对《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地在有关证券经营机构和金融机构开设股东帐户与资金帐户,顺利获得普通股民资格;能够看懂中国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实时行情的盘面并熟练进行股票投资买卖的基本操作;初步具备对证券投资基本面的分析;至少掌握四种及以上的技术分析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证券行情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证券投资相关信息的获取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的,顺利实施模拟投资教学法,对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工作:
首先,准备必备的硬件设施。第一,争取到可容纳一个班学生且每台电脑均可上网的机房一间,最好是主机可投影展示,以方便教师集中讲授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证券行情、对学生操作情况进行讲评等。这样,课堂由教室搬到机房,教学可边讲边练,既可方便教师能够形象、生动地传授证券投资的基本技能,又便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战中熟悉与巩固相关技能、形成操作能力,也方便教师指导、纠错。第二,下载正版证券公司的证券交易软件,并使学生使用的每一台电脑均可独立安装与操作。现在所有证券公司均可免费下载和使用其证券投资软件,该软件安装后可与证券交易所行情同步运行,可客观反映证券市场的行情情况,更是学生形成熟练操作技能必需的平台。第三,准备若干的“有价证券委托单”、“证券投资模拟交易记录”和“个人股票模块交易记录”以便学生进行证券投资操作时使用。有关单、证格式示意如图例一至图例三。
其次,对教材进行加工。历来此类教材的表述顺序及内容基本上是按证券及其种类、证券投资的具体对象、证券市场、证券交易、证券基本分析、证券技术分析、证券投资收益与风险等顺序表述,老师也基本上的按这样一个顺序进行授课且主要是以理论阐述为主。这样的教学程序和内容虽然便于学生阅读教材,但却不利于学生认识证券投资这一事物和培养学生的投资能力,不符合学习证券投资的规律。为了实现“培养学生投资操作能力”的教学目的,我将教学内容和顺序改为:证券交易所与获取投资资格、交易规则与交易界面、投资对象、证券投资分析、投资收益与风险等几个板块,同时加入大量的股票交易界面和股票行情案例进行教学,引领学生逐步进入投资环境,逐渐熟悉与掌握证券投资程序、方法与技巧以及投资风险的评估和投资收益的评价。
再次,教学方式改为“模拟投资教学”,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与实做两部分进行。理论教学部分按前述改革后的顺序及内容进行讲授,在每一节理论课后即让学生在电脑上打开股票交易软件进行模拟投资交易,将所学知识及时在实战中进行熟悉和检验。
通过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建立一些证券投资的基本概念、知道一些基本影响因素和认识证券投资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通过模拟投资交易,学生可真正认识证券投资行情界面,在投资交易活动中熟悉、掌握证券交易规则,认识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常见的证券投资对象,在投资交易过程中熟悉与掌握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与技巧,根据投资对象和股市行情的变化评估投资风险及可能或已获得的投资收益等。当学生需要模拟交易时,按股票交易规则填写“有价证券委托单”并交到指定业务员手中,由业务员根据最新行情填写有效成效价格成交。之所以仍然采用学生业务员手工成交,而没有利用股票交易软件自带的“投资管理”或“投资理财”功能进行自动虚拟成交是考虑到,学生通过手工成交能够真正熟悉证券买入与卖出的交易规则的实现情况,掌握证券投资时的委托技巧,也有利于培养担当业务员的学生的诚信、敬业和服务意识的职业素养。
最后,对学习本课程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因本课程是从“理论”与“操作”两个方面进行教学,因此也必然要求从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投资理论”和“投资操作”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两个部分的具体评价体系如下:“投资理论”部份包括必需完成规定的书面作业、课堂的讨论与回答提问、测验等;“投资操作”部份包括必需完成规定的交易次数及资金周转次数。
“投资操作”部分中规定的“交易次数”的具体规定是,每位学生一学期买进次数为该期教学周的二分之一为及格次数。完成者成绩记40分,未完成者每少一次扣【40÷教学周数/2】分,超过者不另加分。卖出次数不作规定也不纳入“交易次数”进行考核。该项目的设立是要考核学生对模拟投资的“参与性”,次数规定为教学周的一半,是因为不可能每次上机均有交易行情出现,而次数太少又达不到学生锻炼的目的。
“投资操作”中“资金周转次数”的具体规定是,以初始模拟资金十万元为投资本金,资金完成一次周转即及格,成绩记20分。未完成者按比例减分;超过者每超0.1次加分5分,最高加分到20分。该项目设立目的,是要锻炼学生的资金使用效率的能力、形成经济头脑,资金使用的效率越高者必将获得较高的投资效益和较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可避免一些学生只追求“交易次数”而忽略资金使用效率的情况出现。
“投资操作”剩下的20分,用于奖励通过投资交易盈利和在投资过程中体现出“投资技巧”的学生。具体规定为,每盈利1000元者加1分,最多20分。为了鼓励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对亏损者不扣分。
本课程各考核项目的成绩构成为:
课程总分=平时成绩×0.7+模拟投资成绩×0.3
=(书面作业成绩×0.25+讨论、提问成绩×0.25+上机实验成绩×0.20﹣学风扣分)+模拟投资成绩×0.30
对“模拟投资教学法”的评价。
“模拟投资教学法”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般人看来,股票投资是一种既神秘又刺激的活动,能学习并亲自操作必将异常兴奋。加上有模拟资金运作,要考核投资效益,必将激发学生相互竞争的斗志和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因而学习本课程会更投入。
“模拟投资教学法”,在“证券投资学”的教学过程中“学”与“用”得以很好地结合起来,能真正将证券投资的知识转变为证券投资的能力,能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证券投资操作能力的经济人才,实现本课程的根本教学目的。
“证券投资学”课程采用“模拟投资教学法”后,其“投资理论”中的“讨论与回答问题”、“上机实验”项目和“投资操作”中的“交易次数”、“资金周转次数”等量化项目均便于考核,且不可作弊性强,可公平、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成果。
模拟投资教学法需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交易的税、费问题。学生模拟交易的委托成交是靠学生业务员手工完成,不方便计算交易应产生的各项有关税、费,因此成交产生的买卖成本与最终收益不准确,只是体现大致情况。从教学看虽能满足要求,但在真实投资交易中存在极大风险,教师一定要指出在真实交易中应考虑的各种交易税、费。
学生在模拟投资交易时借机玩耍的问题。因模拟投资交易必需要开通网络才能运行股票行情软件,故在上课时不可避免地有不少学生借此机会玩网络游戏、QQ聊天、读网络小说等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屡禁不止。而不少学校教学用机房都非专门用于模拟投资交易,还要兼作其他课程甚至不同专业的教学用机房用,这给模拟投资交易时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
综上所述,模拟投资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证券投资的操作能力上,有着传统教学方法不可企及的优势,但仍待进一步完善。
模拟投资教学法需用的几种单据。
关键词:
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海外对冲基金
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海外对冲基金的定义分类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主要筹资对象集中于小群体,专门面向小群体进行半公开性质的融资。小群体指的是那些熟悉私募证券投资流程、具有专业投资经验的群体,这些群体的私募证券投资不受国家投资制度的限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群体较小,不能对社会所有群体开展融资工作,因此产生的利益也较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分为多种基金种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以公司上市与否作为筹资的标准,而是根据公司的证券数额作为筹资的指标。上市企业投资、有价证券投资与证券附加产品的投资,都可以作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海外对冲基金、海外风险投资基金,共同形成完整的投资基金体系。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海外风险投资基金,都属于非公开筹资的资金发展模式。而他们所筹集到的投资基金,也全部用于非上市企业的投资活动中。在投资基金注入到非上市企业后,私募股权投资人会根据自己的意图展开公司的运作活动。在不断的管理运作中非上市企业的资产会成倍增长,在非上市企业成为上市企业后,私募股权投资人就会从公司撤出自己的投资资金。这种模式的投资一方面能够规避众多的股权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私募股权投资人获得最大的利益收入。这种投资的投资时间段,产生的效果较好。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注重稳健性投资,与海外对冲基金相比,它的投资策略相对保守、投资产生的利益较小。海外对冲基金主要定义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组织三者通过紧密的联合,运用对冲交易方式、高风险投资方式完成的金融基金投资活动。海外对冲基金运用金融杠杆体系作为基金投资的指导体系,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特点。海外对冲基金的投资人具有复杂的身份特征,他们拥有着雄厚的资产和丰富的投资经验。海外对冲基金投资者的流动资金至少要在数百万美元以上,他们的投资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更高的风险。海外对冲基金作为主要的组织架构基金,他们主要通过设立投资平台吸引基金注册用户来获得收益,也就是通过吸纳高额资金来获得收益。海外对冲基金具有多种不同的投资策略,主要分为:宏观投资策略、市场趋势策略、重大事件变动策略、价值套利策略等。它们可以根据市场经济、全球政策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自身的投资策略。它们的主要投资对象为流动性强、交易量大的投资产品,这种产品会随着市场的变动产生不同幅度的波动。而海外对冲基金也会制定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大多数海外对冲基金投资机构都设有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对投资资金进行监控。国内证券市场相比于国外证券市场而言,缺乏良性的交易机制进行引导。由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受基金法律的保护,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不存在多头交易机制;因此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想要转变为海外对冲基金,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难题。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没有盈亏相抵、资产套现的股指交易合同,也不存在股票选择权金融工具,所以其真正的融资渠道与融资范围非常小。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自身的缺陷、基金法律的限制,都会阻碍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
二、金融产品交易合约与低位买回低位卖出机制的缺失
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能抵御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海外对冲基金也属于私募型证券基金,它与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着相同的投资方式与投资产品。但海外对冲基金最明显的特征是,它通过多种投资方式的综合,来降低某一项投资产品所产生的风险。这种方向相反、数量相当、盈亏相抵的投资方式,能够有效规避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但目前我们所说的海外对冲基金,有一部分采用盈亏相抵的投资方式,另一部分采用其他的投资方式。但各种投资方式间可以进行自由的转换,非对冲投资方式可以转化为对冲投资方式,对冲投资方式也可以转化为非对冲投资方式。多种投资方式的综合运用,能够降低市场、国家政策等非稳定因素造成的风险,却不能降低稳定因素造成的风险。目前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所存在的风险,大多是稳定因素风险;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海外对冲基金所存在的风险,大多为非稳定因素风险。非稳定因素风险在海外对冲基金风险中占有75%的比例,而稳定因素风险只占有其中的25%。我国并未推行债券利率市场化,那些债券公司并不能享受与银行同等的待遇。因此债券利率的波动对我国居民与企业的影响较小,债券融资并不存在较大的收益或亏损状况,因此也不需要采用盈亏相抵的对冲投资方式予以支持。但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债券利率市场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盈亏相抵的对冲投资方式也会逐渐应用在我国的债券投资市场中。我国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存在盈亏相抵、资产套现的股指交易合同,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多头交易机制。所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只能投入金融市场获得利润,不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在证券交易市场交易产品股指下降的情况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能依托其他的交易产品来获得相应的利润,也就不能规避稳定因素所带来的投资风险。而海外对冲基金由于采用多头交易的投资策略,它能够通过方向相反、数量相当、盈亏相抵的对冲投资,来规避稳定因素所产生的风险。海外对冲基金统计分析表明: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间,海外对冲基金的债券利率低于标准普尔股票价格指数,而自从2000年后,海外对冲基金的债券利率迅速上涨,成为全球投资基金的主要盈利产品。海外对冲基金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不同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投资策略、投资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项目。海外对冲基金与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一样,也有很多的非多头交易投资项目。这些非多头交易投资项目不以规避稳定投资风险,作为主要的投资目的,而以稳健的投资收益作为主要投资目标。国内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在不具备低位买回低位卖出机制的前提下,它无法利用多头交易投资方式进行金融投资;也不可能通过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来规避存在的稳定投资风险。通过对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利率分析,我们得出:相比于海外对冲基金的债券利率,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利率的稳定性,要低于国内普尔股票价格指数的债券利率;但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具备低位买回低位卖出机制,也没有多头交易的对冲支持,所以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债券利率,仍旧高于海外对冲基金的债券利率,也就是说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债券所产生的波动更大。在稳定风险因素到来的时候,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受到的影响更大。目前我国颁布新的证券公司债券融资管理办法,针对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具备低位买回低位卖出机制、不存在多头交易对冲工具的情况,进行制度上的开放与改革。自从国家推出盈亏相抵、资产套现的股指交易合同以后,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能够利用多头交易机制、盈亏相抵的对冲方式投资,将自身投资的股票、基金分布在不同的产品上。各种股票、基金的综合投资,能够缓冲单一投资投资所面临的稳定风险,私募证券投资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投资策略规避稳定的投资风险。但目前针对私募债券投资基金的股指交易合同,还没有得到国家部门的批准,所以募债券投资基金只能通过融资其他债券,进行风险的规避。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落实,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逐步向海外对冲基金方向演变。
三、不健全的低位买回低位卖出机制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难以发挥对冲基金的高杠杆效用
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根据投资人、投资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私人投资、合伙投资、投资公司投资、钱物交易投资、技术交易投资等多种投资。钱物交易投资和技术投资的投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多人或者公司。通过双方的合同协定,合伙人可以投入物质资源、技术,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也可以用资金来交换其他群体的物质资源与技术资本。合伙投资指的是多种投资人联合出资,以合伙人的形式对公司的发展进行管理的投资方式。投资公司投资指的是企业用投资资金建立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对各种投资人的资本进行协调管理,对最终产生的收益协调分配。随着盈亏相抵、资产套现的股指交易合同的推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能够通过都难以通过购买其他的融资产品,来降低自身融资的风险。对于个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来说,投资人要想从银行获得相应的贷款,只能通过财产抵押的方式完成。但商业银行不接受个人财产抵押,只接受国有债券抵押的贷款。合伙投资、投资公司投资的融资,银行只接受虚拟产品的抵押贷款,比如:合伙投资人、投资公司投资人可以将公司所持有的期货、股票、股权抵押给银行,也可以通过购买国债来获得相应的贷款。但目前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融资人,大多都有足够的期货、股票、股权来支付给银行,他们从事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为高风险融资。因此我们得出:个人、合伙投资人、投资公司投资人很难从银行手中获得想要的贷款投资,也不可能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对冲投资活动。所以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可能模仿海外对冲基金的投资模式,从杠杆投资效应中获得巨额利润。
四、资本项目的不完全开放使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难以涉足国际金融市场
由于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并不是全部对外开放,因此国内资本投资人要想从境内获得资金,进行海外投资是非常困难的。而国内只有中外合资投资公司,具有海外资本投资资格。如今国内的海外资本投资,主要还是以银行部门、各种理财基金部门为主。若募证券投资基金没有取得国内基金准入资格,也不能进入海外资本投资市场进行投资活动。与此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投资是完全开放的,他们能够将开放的资本项目投入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也会回报给他们同样丰厚的经济利益。通过统计国际多头交易投资基金的种类,我们得出:全球宏观型多头交易投资基金、发展中国家多头交易投资基金规模,占全球多头交易投资基金的的30%以上;还有其他金额较小的多头交易投资基金充斥其中,一起构成海外资本投资的整体。而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只能用于国内的金融投资活动,而且在金融市场发生不稳定波动的过程中,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同时他们的投资活动不受到国家基金法律的保护,法律的不稳定变动甚至会使他们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得出:我国内部市场的不完全开放制度,严重制约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海外扩张活动。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各种阻碍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因素也会发生改变。总而言之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环境正在逐渐好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正在向海外对冲基金方向转变。
五、结束语
国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相比于海外对冲基金,存在着很多本身的缺点。投资活动相对保守、私募筹资的人数少、筹资的范围小,是制约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内部因素。但与此同时国家的证券市场准入机制、证券投资的不完全开放制度,也使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海外投资道路困难重重。因此我国基金投资制度的改革,是保证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长远发展的主要制度保障。
证券投资(investment in securities)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券等有价证券以及这些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证券投资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证券投资具有高度的“市场力”;第二,证券投资是对预期会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第三,投资和投机是证券投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行为;第四,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量,而是在持有者之间进行再分配。证券投资的作用包括:其一证券投资为社会提供了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其二证券投资有利于调节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三证券投资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促进企业的行为合理化;其四证券投资为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五证券投资可以促进国际经济交流。
收益、风险,时间是证券投资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证券投资成败的重要内容。我国证券投资具有很高的市场力,是对预期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在证券投资中投资和投机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活动,同时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不会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量,而是在持有者之间进行再分配等一系列的特点。
发行者、中介人和投资者是证券投资关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证券投资的全过程。在证券投资的过程中人们通过书面证明所有权或债权债务的关系,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法契约来约束证券投资活动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规范。
证券投资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筹集资金;调节资金走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的配置;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树立品牌形象;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有助于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二、证券投资风险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投资也越来越多的被广大人民所接受,但证券投资有着较高的风险,随着居民投资理财意识的逐渐增强,对风险的认识也就越加深刻。证券投资风险是指未来投资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进而影响证券投资的结果,或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收益,或使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使资产贬值。
证券投资风险有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之分,系统风险是指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等对证券市场产生的不可抗拒的影响。包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系统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股价过高,股市经过无理性的炒作之后,使股价大幅上升;很多股民存在着从众行为,证券投资上许多股民并无主见,跟随他人的投资行为使股价猛涨或猛跌。经营环境的恶化也是增加证券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家政策的转变都会导致证券市场的变动;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的投资行为的选择,使其改变货币的使用方向,进而增大证券投资风险;税收政策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和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而将证券投资的风险提升。
非系统风险是指个别原因对个别证券的影响和冲击,包括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产生非系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对企业经营产生直接影响的一些因素,比如公司经营状况,管理模式,产品结构等发生一系列的改变或者公司发生了一些不可预知的影响公司效益的事件都将产生非系统风险。
三、证券投资风险规避
1、回避风险,当证券投资项目对投资者利益存在威胁,或许将产生严重的不利后果,且无法采取相应的策略来避免时,投资者应主动放弃该项投资项目或改变投资方案来规避将要产生的风险。
2、分散风险,通过分散投资资金单位、行业投资分散、时间分散、季节分散等方法使风险降低,不至于一次投资的失误导致满盘皆输的情况出现,更好的实现资金的增值保值。
3、转移风险,通过合同或非合同的方式将风险进行转嫁,由他人或单位来承担,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财务型非保险和财务型保险这两种方式来进行风险的转移。一旦预期风险发生或造成损失则可以通过风险转移减少损失。
4、控制风险,投资风险虽然很多情况下是由经济这个大环境下产生的,但在很多程度上,投资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加以避控制,不如遵守投资交易的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投资资金、规模,在资金出现问题时可以加以控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关注信息,分析形式,注意交易的环节进而把风险降到最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应用型本科教育将大大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证券投资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是完善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课题,而且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本文以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财务管理专业的《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为例,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传统的单一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利用新型技术手段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考核体系等全方面的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背景
长期以来,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如广东惠州学院,由于教学计划设计和客观条件限制等原因,投资学课程教学方式仍然主要以传统讲授法为主,一味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严谨性,而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展开。传统的讲授法过于强调抽象理论的灌输,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现实金融投资的各种问题。往往在课程考试结束后,学生连最基本的金融投资理论知识也似懂非懂;即便能明白理论的基本内涵,但若要求学生联系金融投资实际问题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不能作答,更不用说熟悉现实的一些投资工具与手段,这些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方向极为不符合。
另外,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人们对证券投资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学生主观上也是非常希望能获得更多实际有用的金融投资知识,但现有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这种要求。
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革新,加强课程的实践教学分量,引入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现实金融投资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投资问题的能力,是本项目试图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今经济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
总的来说,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证券投资案例库,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二是建立证券模拟投资实验室进行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加深学生对现实投资活动的理解。
1.案例教学实施方案设计。结合理论教学,选取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以及国外证券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公司收购与重组、资产评估与定价、股权与回购风险投资与收益、债券发行与流通、年报阅读与分析、图形识别与应用、市场违规与处罚等等,基本覆盖了证券市场及与证券市场运作各方面的问题,建立案例库,并定期进行更新。在授课过程中,可安排学生以2~3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2.证券投资模拟实验方案设计。建立证券投资模拟实验室,为课程教学购置安装证券模拟系统,为每位学生建立一个股票交易模拟账户,进行网上远程实时模拟交易。运用证券软件系统,开展以下综合实验:一是证券资讯阅读分析。学会使用证券分析系统,增强搜集、观察、甄别市场信息的能力,培养对证券市场的敏感性。二是技术分析实验。学会识别、熟悉主要技术图形、技术指标,掌握看盘技巧,能对个股及大盘行情做出基本判断。三是基本面分析实验。学习使用证券分析系统,掌握基本分析的主要方法。四是股票实盘模拟操作实验。开设个人股票模拟账户,熟悉证券交易基本流程,掌握股票买卖技巧。通过模拟投资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3.校外实践学习方案设计。证券投资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互利双赢的证券投资教学校外实习基地,如与当地证券公司惠州联讯证券、广发证等以及TCL等上市公司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为达到预期实习效果,首先就要由校方协同实习部门拟定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达到的目的,然后学生在实习基地由实务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指导,而学校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社会需要什么方面的知识,自身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从而使学习的目的更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任课教师对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把握和敏锐程度往往不如市场专业人士,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聘请实务部门的高级专业人士授课或举办论坛,介绍来自市场的最新观点和实务操作方面的最新模式,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务部门的感性认识。
4.综合教学成果评价方式设计。实践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评价方式,必须改变过去的单一的考试方式,增加实践环节考核力度,把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的考试分成实操考试和理论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再简单地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增加平时考察、问题解决、项目学习等评价因素的权重,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总之,《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是应用型素质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雄军.《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1).
[2]林峰.对我国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管理观察,2009(6).
[3]孔立平.高职《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1).
近年来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交易所市场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区域股权市场机制进一步确立,柜台市场已成为证券私募业务的重要平台;将继续强化监管与深化改革,推进互联网+战略,双向开放,丰富市场层次和融资工具、渠道,完善并购重组市场化机制,有效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能力。为适应证券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我院投资与理财专业确定证券类一线职业岗位为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群之一;开设了“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为专业核心课,开设“证券投资分析”为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证券投资分析能力和较丰富的投资经验。我院正在兴起教学方法大讨论,实施分层教学等课堂创新计划,我们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对证券投资课程的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对证券投资课程开展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等个体差异,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不同目标,以及不同难度、深度的课程教学内容,配备相应的教学团队,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别的教学、差异化的考核,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习,扬长避短、获得最大的进步和最佳的发展,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对证券投资类课程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如下:
第一,证券行业发展创新,行业人才层次递进提升的需要。随着证券行业的转型和创新发展,随着市场交易规模快速提高、新业务不断拓展,建立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已成为行业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中国证券协会2015年对证券从业人员考试进行改革,将考试类别划分为一般从业资格考试、专项业务资格考试和管理类资格考试测试三种类别,,进一步明确行业人才层次递进提升;必将要求我们高职投资类专业开展分类分层教学培养的模式改革。
第二,专业学生多生源、差异化学情的需要。目前投资与理财专业生源差异大,有普高生、三校生、3+2等多种渠道,录取分数及学习态度、理论素养与技能差别较大。同时学生缺乏对主要金融投资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深入了解,学习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能力模糊,缺乏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尽管专业教师在“教”上不断改革创新,学生的“学”上见效不大,学习的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式,采取差异化的考核方式,以满足不同个体进步的需要。
第三,传统的证券投资课程教学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需要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创新实践。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仍然过多理论讲授上,理论过于抽象,专业理论基础过于薄弱;教学案例过于分散,且更新速度较慢;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上脱节,实验操作与模拟交易过于随意,实践考核不合理,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难有起效。
二、对证券投资课程开展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的各项保障措施
第一,课程实施保障:充分做好前期动员和分层教学实施计划。证券投资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首先要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并做一些理论测试与技能竞赛,通过定性和定量指标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科学合理的确定各个层次的划分;其次,分层教学要制定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课程教学目标。更要把重心放在绝大数学生身上,并借助课堂学习小组的互动,合作竞争学习,保证各个层次的学生能够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第三,分层教学要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主动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最后,要进行分层考核,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提升投资理论与技能水平,并能完成课程考核。
第二,教学师资保障:构建基于分层教学实施的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实施分层教学后,证券投资课程教学设计类型增多,教学内容差异化,教学实施形式呈现多样化,教学考核更加过程化与分层化,增加了教学团队的工作量;特别是个性化的课程教学实施,需要更大的模拟投资教学、更长的教学指导,需要第一、二课堂的联动学习,需要教师言传身教与网络在线结合学习,需要实时财经信息分析与投资实战操作指导相结合。对任课教师专业水平、实践技能、课堂组织等提出更高要求,我们明确证券投资课程的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协作,积极参加证券企业的挂职锻炼,引进行业专家进课堂,构建基于分层教学实施的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程与专业竞赛结合等,保证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的顺利实施。
第三,实践教学保障:证券模拟交易大厅的仿真实训环境。实施证券投资课程的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需要仿真投资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训工位,都需要得到充足的实训室硬件和软件配套。因此学校在经费上积极支持,同时投资理财专业积极申报省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经费充足,建成证券模拟交易大厅实训室,拟建互联网金融实训室,保证了课程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在实训室条件、教师非教学工作量绩效、学生技能竞赛奖励方面的开支。
三、对证券投资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的实践
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是一项系统教学过程,涉及到的教学全部环节,如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采用、教学考核等环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证券投资职业岗位的需求,科学合理的分层是教学的前提,制定各分层学生的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以课程教学标准为依据,运用适合不同分层学生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合不同分层学生的教学手段,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进步,最后对各分层教学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第一,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模式。通过对证券投资行业的岗位设置调研分析,探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分层教学的内在规律,根据主要的证券投资的职业岗位特点,针对未来职业岗位对学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需求,选择相关的课程教学项目进行分层教学,以达到职业岗位能力胜任。
设计职业岗位的分层教学表(如表1),以就业为导向,依据投资经理、交易员、风控员等主要的证券投资职业岗位要求的不同,设置“投资经理组”(重点组)和“交易员组”(普通组);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把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和职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逐步打造我投资理财专业的职业教学特色。
第二,以生为本,制定个性化教学套餐。证券投资课程的分层教学试点对象是我系投资理财专业2014级学生,从培养方案设计上,将投资理财专业分为“证券投资”与“保险理财”两个方向,学生大一开始进行专业始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岗位、知晓岗位知识技能储备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细分的专业方向,制定个性化的培养与教学套餐:包括差异化的模块课程、课程选修、技能考证、技能比赛、校外实习实训计划、拓展课程学习计划,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第三,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制定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的教学标准。以《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分析》这两门证券投资课程中,依据职业岗位类别不同,这两门课程的核心技能为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依据投资经理、交易员、风控员等主要的证券投Y职业岗位要求的不同,参考学生技能考证与技能竞赛的总评成绩高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进行职业方向选择,并自主选择相应学习等级,科学合理的进行分层教学。对重点组主要进行投资理论与投资策略学习、基本面选股分析与跟踪检验、投资报告研读与分析等类型。注重培养其投资研究、分析能力。对普通组,侧重培养其投资实务操作的能力,狠抓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获取率。
第四,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实践分层教学法的课堂创新。由于证券投资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很强的课程课程,我们针对性的设计了证券交易软件应用、证券行情解读、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理财、期货投资、基本分析、技术分析等典型项目,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竞赛法等主要手段,通过建立仿真投资实践平台,以一个学期的学生自主投资操作,分层进行投资实践,验证投资理论与技能水平,通过一个学期的团队投资操作,重点组和普通组交互式协作,竞争与合作,岗位轮动,实现学生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
四、对证券投资课程实施分层教学法课堂创新的成效
目前对证券投资课程分层教学正在进行第三个学期的创新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首先,增强了学生学习证券投资课程主动性。通过实施分层教学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动态”选择学习难度和深度,变被动学习为“我要学习”。通过三个学期实践结果显示,学生积极主动查询投资信息,盯盘看股票走势图,普遍增强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成才意识,课程学风得到显著改善。
其次,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分层教学,按照学生选择和确认的岗位方向和课程难度重新组建课程学习层次和岗位角色,学生主动学习、实践操作,并积极互相交流、请教老师;教学方法手段更加有效,教学考核更加客观、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第三,强化了个性化技能培养效果。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普通组的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明显提高;重点组的专业竞赛上进步显著,学生在2016年省投资理财技能大赛获得特等奖2名、一等奖3名,省证券投资大赛中取的团队赛二等奖三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居省内高校前列;为学生成长成才创设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形成了富有就业竞争力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打造省内优势、特色专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秦峰,林承松.对高职证券投资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基于分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时代金融,2016(03).
[2]郑祖军,阮银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证券投资分析”课程设计[J].金融教育研究,2015(07).
[3]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4]阮建女,佘雪锋.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技能并重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以外贸类课程教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4).
[5]张军侠,祝志勇.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打造“卓越园林技师”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0).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 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 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着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