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艺术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教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首先教孩子认识时间。我们都会发现,孩子从小特别爱模仿成人戴手表,他们常常要求父母字啊他们的小手腕上画上一个小手表,戴上“手表”的孩子不知有多兴奋呢!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对手表的兴趣,教孩子绘画或制作各种各样的钟表,一次帮助孩子认识时间。其次是教孩子充分利用时间。孩子做任何事,父母都应该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给孩子设定一定的限制。此外,要帮助孩子克服急躁情绪。我们都知道要做好一件事,必须有平静的心态,及早反而会把本来可以很快做好的事情搞复杂,浪费时间和精力。当孩子学习做事性急时,不妨采用“暂停”的办法,想法设法使孩子先平静下来,如让孩子到户外活动一下,或者听首轻松地音乐,同时告诉孩子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等孩子平静下来,学习的效率就很高了。虽然前面说过要给孩子设定时间限制,但这并不是说父母要经常催促孩子,只要孩子适应习惯了自己的时间安排,父母就不要再让“快点”“赶紧”这些词围绕在孩子的耳边。始终保持孩子对每一件事情的极大热情。
二、教孩子学会微笑和幽默
微笑和幽默是积极态度的另一源泉。微笑和快乐十分不开的,那如何让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情呢?首先父母必须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夫妻间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父母和孩子之间也要相互尊重,密切关系。经常和孩子做些亲子游戏,和孩子组织家庭野炊,郊游活动等。父母的情绪会感染孩子,因此父母也要常常微笑,保持快乐的心情。不管在外工作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进入家门之前,请先把这些不愉快都放在门外,向往擦常一样打开家门后兴奋地喊一句:“儿子/乖女儿,老爸回来了”然后等待孩子高兴地替你拿拖鞋,帮你放下手提包。每天早上以最美好的微笑迎接孩子的眼睛,然后寻找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孩子一同赞美。这些美好可以是妈妈做的美味的早餐,可以是窗外温暖的阳光,甚至是雨天“滴答滴答”的雨点声,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微笑就会时时漾在你的脸上。其次,让孩子快乐学习。快乐的学习才不会成为孩子的负担。快乐的学习是在游戏中的学习,是在自然中的学习。所以,每天是孩子呆在房间里看书写作业的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让孩子孩子在游戏中,在自然中去自由探索吧。
幽默作为生活的调味剂,也是快乐的源泉。父母自身要培养自己的幽默细胞,这样才能用言语,行动吧这种幽默艺术“传染”给孩子。 和孩子一起看些名人幽默故事,积累幽默素材,多和身边幽默的朋友交往,是自己和孩子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在家中,也可以经常制造点小幽默,让孩子快乐的同时也让孩子学会幽默。
三、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俗话说:“老不歇心少不歇意”,为人之父母总想让自己的子女比其更有出息更有才华,特别在当前改革开放的今天,人才竞争相当激烈,而往往从父母心愿上更迫切使号及早成才,由于期望值过高欲速则不达。家长应该“量其力而教之。”孩子的身心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有规律可寻,违背规律的做法非但无益,反而会伤害儿女的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应因材因时因地制教,视其发展再逐步提高要求更实际一些,一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做法只能视之为笑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发展得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家长们的盲目培养。想要培养孩子多才多艺无可厚非,但是家长要先对自己的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孩子是否达到了学钢琴、学写毛笔字的合适年龄?孩子在数学方面是否有兴趣,是否有一定的天赋?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起来都有点吃力,你还让他学奥数?……诸如此类的培养都无异于“揠苗助长”“按着牛头喝水”。
四、要“以身说教”提高孩子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表扬艺术
我国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说:“童子之情如草本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与批评相比较,表扬更能推动孩子的进步。因为表扬实际上就是告诉子女家长对他的期望与肯定,从而使表扬奖励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的表扬对于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良好品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正确地使用表扬手段,可以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收到良好效果。
充分发挥表扬的作用,对于孩子的进步成长极为有利,但表扬要讲究艺术性。研究表明:表扬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积极的心理效应,使用不当就达不到预期的作用,甚至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效应。家长对子女不当的表扬,使得孩子过分看重了来自外界的肯定,因而做事动机不纯,没有耐性和耐挫能力,容不得一点平庸和寂寞。造成心理上的失衡,行为上的失措。
表扬是一种正面强化。目的是通过对孩子正面行为的肯定,满足孩子被欣赏被喜欢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促进孩子对美好行为的重复,养成好的习惯,争取更大的进步。表扬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春风阳光;用偏了就会变成毒药。因此,家长有必要对表扬孩子的分寸和时机进行拿捏和权衡。
一、表扬要及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表扬要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表扬能让他再接再厉;当孩子面临困境时,表扬如一针强心剂,让他振作起来;当孩子沉浸在失败的痛苦之中,表扬如黑暗中的明灯,让他重燃希望。孩子做了件好事,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纪律有所好转,老师提问虽没答对却能认真思考等等,都是表扬的好时机。因此,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们要趁热打铁,及时表扬、鼓励。不要等到孩子的进取心冷却了,上进心消失殆尽了,再表扬、鼓励,那就没把握好时机。
二、表扬要具体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所期望的行为,要让孩子知道究竟是哪一种行为受到了表扬,表扬越具体明确,孩子就越容易理解,并且重复这一行为。例如,当孩子起床后收拾好床铺,然后去刷牙洗脸,家长表扬说:“宝贝做得很好。”这样做孩子并不清楚自己的什么举动得到了家长的夸奖,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就好些:“宝贝起床后把床和收拾得很整齐,真是太好了,以后要再接再厉。”
三、表扬要真诚
家长要用心发现孩子美好的地方,发自内心深处对孩子进行欣赏和赞许。家长的微笑、赞许以及必要的物质鼓励,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向善的珍贵。切忌不要敷衍搪塞,笼统空泛。尤其不要带着功利目的,别有用心地表扬。一个孩子说:“每当家里来客时,母亲常常会对我大加称赞,我知道,她又想让我表演小提琴啦。”
四、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
一位美国教育家研究发现,如果夸奖过于聚集于聪明和智力,孩子的成就就会下滑。而且越来越不愿意尝试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可怕的是,他们撒谎和作弊的次数大为增加。相反,当称赞的是孩子们付出的努力时,孩子享受的是做事的过程,变得愿意迎接挑战和困难,因此也容易在奋发向上中,获得成就感。
五、表扬要讲究方式
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爱好不同,其所需的表扬方式也不尽一样,如小孩子喜欢父母的搂抱和,那样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亲密感;而对稍大的孩子,一个特定的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传达给孩子的是朋友间的默契与合作。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与认可。内向的孩子以温情的抚慰较好;而外向的孩子更渴望父母热烈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褒扬。表扬的方式长期重复也会失去效用,所以表扬也应注意要有新意。
六、尽量避免当众表扬孩子
许多父母都喜欢当众表扬孩子,甚至让孩子当众“表演”,认为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其实这样夸奖很容易造成孩子爱虚荣、骄傲自满的倾向。一些被当众夸惯了的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没被注意到,就会感到委屈,甚至有的孩子为了夸奖而弄虚作假,这样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一、家长素质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由于家长的素质各异,家庭教育方式也各有不同。通过对周围家长的总结和查阅资料,我发现影响家庭教育的家长素质主要有:
(一)家长的文化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一方面,家长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长的道德水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从而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以及家长教育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的职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决定着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心理氛围,从而使置身于相应家庭环境之中的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家长的道德素质。家长的道德素质的高低,会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只有家长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同时,家长的道德素质通过家长的行为表现出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
(三)家长的心理素质。家长心理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专家认为好的家长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正确的分析能力,要有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要有广泛的兴趣和开朗的性格。只有具备了这些积极的心理素质,家长才能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迅速调节自己,避免家长把负面情绪带到与孩子的相处中,从而影响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以及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许有的人会说,有的家长素质不高,但他们教出来的子女却非常优秀。的确,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因为家长素质只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教育艺术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艺术能够给孩子的成功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形势,愈来愈多的教育家投身于家庭教育艺术的研究与探讨。
二、家庭教育艺术之让孩子自由发展
法国思想家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他在自己的著作《爱弥儿》中曾说:“孩子生下来是完整的,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今后一直保持儿童的这种完美特质,顺乎自然,促进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的自由独立,尊重他们的个性,研究他们的特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行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孩子的六大解放,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第一,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第二,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第三,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第四,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第五,解放他们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第六,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们考试,不合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们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做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做的事情。但让孩子自由发展,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的自由发展是在法律道德范围内的发展,是在家长正确指导下的发展。给孩子自由,让他们自由发展不失为一种好的家庭教育艺术。
三、家庭教育艺术之赏识激励
有人曾说,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更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愈来愈坏。赏识是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我们家长应该学会赏识孩子,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对孩子的赏识与激励犹如是孩子们的营养剂。只要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由衷的赞美之词,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不求上进的孩子乐于求知;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而责罚与报怨只会让孩子更加沮丧自责。周宏老师认为,教育孩子不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而是专找孩子的优点。然后将这些星星之火,通过家长的“小题大做”,使其形成燎原之势。因为通过对孩子的激励,可以增强孩子的想象力,能开发孩子的创造力,能增强孩子的记忆力以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要怎样来赏识激励孩子呢?其一,可以用激将法,当孩子们将别人与自己比较时,我们可以激励他们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他们。其二,可以多方赞美,对于孩子,只要他们有可取之处,家长都应该肯定他。其三,可以带孩子去做户外活动,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赏识激励,这样不仅可以舒缓压力,还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四、家庭教育艺术之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提倡孩子要听从家长的意见,不能做违背家长意愿的事情。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现在我们更强调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好的与孩子相处。孩子希望,家长和我们平等相处的时候能够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与权力。作为家庭的一员,家长在讨论家庭事情的时候,应该让他参与,讲出自己的想法,做决定的时候,多问问他的意愿。
(二)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每一份兴趣,每一份爱好都有被尊重的权利。或许有一天,我们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成就我们的一番事业。
(三)与孩子交流时,家长要少说多听。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我希望家长能够先停下来听他讲明事情的缘由,而不是见到他就指责。
(四)不将孩子与别人做比较。很多家长喜欢将自家孩子与邻家孩子进行比较,从而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他们都希望父母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点,但是很多家长却恰恰相反,将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打击他的信心和自尊心。
五、家庭教育艺术之做好孩子的榜样
《庄子•天道》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也,不可以言传也”,又有《论语.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古人已经意识到了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孩子做好榜样作用。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榜样的作用是强大的,孩子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从而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班杜拉的理论中,他强调了榜样对他人的示范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的言行,好的家长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尊重他人从说话做起。作为与孩子最亲的人,父母始终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不论何时何地,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甚至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以及与父母的关系。身为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对配偶的说话方式,如果经常发牢骚、指责甚至辱骂对方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如果能随时看到对方的优点并且赞美对方,孩子也会成为心中充满爱的人。
(二)父母适当的亲密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很多家长认为不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太亲密,怕孩子“学坏”。其实爱人之间的适当的亲密可以很早就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是他们一个人的,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孩子养成盲目强势霸道的坏习惯,可以给孩子提供充满爱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也学会爱人,也可以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六、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陷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溺爱现在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都比较好,很多家长都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让孩子在家里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加之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溺爱,让他们娇生惯养,甚至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狭隘的偏见,对幼儿错误的思想行为,仍无原则地支持和保护,对孩子所犯错误置之不理,甚至找理由为孩子开脱。殊不知,这样过度的宠爱最后可能断送了孩子美好的未来。
误区二: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很多父母抱着传统观念,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父母也就不需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因此,父母进入子女房间不会先敲门,没有得到孩子的允许就随便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牵涉到子女的决定也不会先和子女商谈,甚至有的家长怕孩子早恋,经常偷偷查看孩子的笔记本或手机短信等等。家长这样的做法侵犯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误区三:把学习成绩当成一切表现的指针现在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一切表现的指针,而忽视了孩子在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等。这种唯成绩论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厌倦学习,更可能扼杀孩子某方面的天赋,磨平孩子的个性,培养出没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孩子。
总之,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在家庭教育,一方面家长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孩子做好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家长要正确选择家庭教育的艺术,防止自己走入家庭教育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九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在当代社会中,人的生活与艺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联系,例如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等。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社区教育是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而社区家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家庭成员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通过艺术教育让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更加亲密,构建家庭和谐氛围,同时让社区文化得以发展,使得邻里之间更友爱,生活更美好。
2011年起,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方松街道联合成立彩虹公益艺术团,为社区家庭提供免费艺术教育服务。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充分发挥艺术类院校专业特长,以原创形式研发一套艺术类课程――彩虹课。课程共分为四种颜色:红色――中国文化、革命历史知识;绿色――环保手工艺;橙色――小主持、舞蹈、合唱、表演等;蓝色――亲子活动、心理指导。彩虹公益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学校每周派出20名学生,为社区以及农民工小学提供服务,目前受益人数达到500余名,辐射面涵盖100余户家庭。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志愿者定期接受培训,互相改进教学方法,并设计标准的教案和教学计划提供给被服务对象,由其监督教学效果。在彩虹公益艺术团里,由大学生志愿者负责的彩虹课深受学生喜爱,大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小朋友教授主持、舞蹈、合唱、手工设计等课程,还与社区家庭开展亲子活动,并由校方免费提供给他们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
为了能够提供有的放矢的志愿者服务,也为了保障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学生设计了调研问卷(见附表),调查内容包括了对社区家庭基本信息的了解,对家长关于艺术教育的看法和能力,了解家庭需要的艺术教育种类,以及对彩虹公益艺术团认知程度和工作建议等等。调研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836份,回收率达83.6%,调研涉及家庭300余户,现就调研问卷内容分析如下:
一、社区家庭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度
本次调研过程中,家庭孩子的年龄3岁以下占17%,3至6岁占33%,6至12岁占40%,12岁以上占10%。每年家长在孩子身上花费的艺术教育经费2000元到5000元的占到60%,40%的家长经常指导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活动,却只有15%的家长很懂艺术教育方法,80%的家长认为家庭艺术教育很重要。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可程度很高,但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每个家庭的构成情况各有不同,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虽然对于艺术教育的认可有着普适性,但懂得艺术教育的家庭毕竟不占多数。这种现象的出现,反应了一个需求问题,即家庭对艺术教育指导的需求。而我们通过家庭艺术教育支出经费的选项看到,60%的家庭为孩子艺术教育全年支付2000元到5000元,这笔开销看似不大,但我们所调研的社区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在他们并不宽裕的家庭收入中,划分这样一块教育经费给孩子提供艺术熏陶,实属不易。如何让他们能减少艺术教育开支,同时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服务,高校与社区结合的艺术教育志愿者活动无疑是对社区家庭最好的帮助。
二、社区家庭艺术教育服务内容
问卷中,为了了解社区家庭所需要的艺术教育服务,我们设定了几大选项:器乐类――钢琴、小提琴、笛子等;形体类――民族舞、国标舞、芭蕾等;声乐――民族、美声、流行等;美术类――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表演类――主持人,小品等。在这项问题中,社区家庭的选择比较平均,器乐类占17%,形体类占23%,声乐类占22%,美术类占20%,表演类占18%。其中,根据孩子的性别来看,男孩的家庭更倾向于美术类选项,女孩的家庭更倾向形体类选项。而在问及家长关注教师的品质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水平,其次是沟通能力和修养素质。
这些调研内容都为彩虹公益艺术团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要求,首先,我们要保证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以便给社区家庭更多的选择,我们的课程从初期就以红、黄、蓝、绿四个方向提供,满足了家庭对艺术教育的多项选择;其次,除了考虑课程的广泛性,我们还需要考虑课程的个性化,根据孩子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内容;再者,我们要在保障自身专业艺术水平的同时,努力提升沟通能力和修养素质,让家长更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这样的服务才是真正到位、真正可靠的服务。
三、社区家庭艺术教育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65-02
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的学生,大部分行为有所偏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格”。具体表现为抽烟喝酒、逃课、爱骂粗口、容易冲动、蛮横、粗野、动辄与人吵架,甚至打架、谈恋爱、为放荡,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弱等。这给艺术类职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难题。基于此,笔者对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进行探析。要引导艺术类职校家庭离异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开设相应的、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课程
大部分的中职设有心理咨询室,也开有心理课程,但是据了解,这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课程发挥的作用不大。以广西某艺术学校为例,偌大的一个学校,才配备一名心理教师,这名教师除了上课之外又兼职其他的行政工作,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去关注这类学生。三年制中专学生,一个星期有两节心理课程,讲的都是些理论,泛泛而谈,没有针对性;四年制舞蹈专业和五年制杂技专业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心理课程。在此情况下,艺术类职校应针对这些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遇到问题时,离异家庭的学生不愿向别人诉说,长期将情绪压抑在心里,久而久之成了一种心理负担,甚至会产生心理疾病。因此,对其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心理辅导课程教师应经常主动地接近他们,和他们谈心。对于父母的离异,学生心里肯定有很多的想法,负面的情绪也很多,对此,教师应引导他们对自己倾诉并将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使他们心中产生一种亲切感,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排除烦恼,从而用正常、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心理辅导课程教师应告诉他们,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父母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离异是两个大人之间的事情,并不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爱。此外,学校还应根据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心理辅导室真正发挥作用,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温馨的谈话环境;用心理咨询信箱为不善言语的学生提供用文字倾诉的机会和场所;用心理热线电话及时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给予离异家庭学生充分的关爱和正确的道德引导
美国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主任阿尔伯特・索尔尼特认为,离婚是威胁孩子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之一。父母离婚,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常常感到让人瞧不起,生活中充满迷茫和悲伤,在家庭里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产生心理偏位。以广西某艺术职校音乐专业为例,该专业来自离异家庭的女生,抽烟的很多。值日的教师查得严,不许她们在宿舍抽烟,她们就躲到卫生间里抽。当问及她们为何抽烟时,她们的回答几乎一致,就是觉得心里苦闷,烦恼,迷茫,缺少爱和理解。其实她们最缺少的是关爱和亲情,她们对爱的渴望,远超过对知识的渴求,她们的需求点是家庭的温暖、被他人认可的喜悦、理解和同情等。学校应抓住学生的需求点,在学校和班级中创设氛围,用集体的温暖来抚慰离异家庭学生心灵的创伤,给这类学生以亲切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和集体的温暖;同时,针对他们的心理欠缺,加强思想道德层面上的引导。心理疏导与道德引导相结合,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教师在面对离异家庭学生时,应比普通学生要更有耐心和爱心,因为这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家庭的破裂和学业的挫折很可能使他们更加自卑、孤僻、叛逆。教师应关注他们,重视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正确的道德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家庭的不良影响,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心理自卑的离异家庭学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自爱自尊自强教育;对逆反心理严重的离异家庭学生,应侧重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逐渐减少敌对叛逆心理;对于有孤僻、抑郁心理的离异家庭学生,应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爱,从自我封闭走向集体,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学校还可以将这类学生组织到一起,开展集体活动,教授他们自我解压的方法,在互动交流中帮助离异家庭学生消除人际交往障碍,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被重视,从而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爱有着神奇的作用,这种爱不但能弥补学生缺失的爱,还会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期望塑造自己的行为。对于离异家庭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爱护,关心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多听他们倾诉心中的烦恼,关心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使他们克服苦闷、迷茫的心理,奋发向上,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积极进取的人,实现教育的期待。
三、教师和家长加强联系,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
教育界有“5+2=0”的说法,意指5天的学校教育加2天的休息,一切等于零。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校间的有效联系可更好地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状态。家长和教师作为离异家庭学生的监护人和教育者,当学生在学习、思想、情绪等各方面出现问题时应及时沟通,并及时给予帮助。为了能够更好地使离异家庭学生从阴影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消除父母离异对他们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应主动发挥沟通孩子和父母情感的桥梁的作用,为离异家庭的学生提供特殊的帮助,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化解他们与父母的矛盾,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家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教育具有抵制的作用,会产生负效应。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人格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父母的观念、态度、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离异家庭学生来说,这尤为突出。因此,学校应为离异家庭学生争取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教师应尽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家长在各方面关心孩子,多抽时间陪孩子,给孩子多一点温暖,尽量满足他们合理而正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弥补父母离异给他们精神带来的创伤,使他们重新回到温暖、健康的家庭生活中。艺术类职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学习汇报课”以及邀请家长观看期末考试、各类演出等活动,为家长提供更多接触子女的机会,密切亲子关系,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总而言之,艺术类职校离异家庭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给离异家庭学生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与其他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我国离婚率已连续7年递增,青少年初恋年龄降低[N].人民网,2012-09-29
[2]张永良.论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1)
[3]周莉.解析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新乡教育学院报,2001(3)
[4]卢文洁.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探讨[J].龙岩学院报,2004(5)
1)医学院及附设医院须设立独立的家庭医学科,负责教学的规划及行政事务:该科应有充足的经费及师资,师资除靠师资培训计划及延揽人才外,并可吸收开业有成又热心教学的家庭医师,作为兼任的师资成员。以台湾为例,还可选送优秀人材至岛外或台湾其他的家庭医学中心进修,以求加速师资培养。
2)适当的临床教学单位:除了医学院附设医院的家庭医业中心外,应有多处建教合作(affiliated)的社区医院家庭医学门诊及社区中的家庭医业中心,作为临床轮调教学的单位。
3)系统性的课程安排:在美国,医学教育为四年制的学士后教育,在这4年当中,几乎每一年级都有不同层次的家庭医学课程,甚至主导整个医学生课程之安排,故从家庭医学的介绍、临床教学、临床实习,到社区临床实习皆有一定程序,使学习能按部就班又兼顾完整性,尤其能补足其他医学专业教学上之不足。
4)顾问单位:这可分两方面来讲,一是来自全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及教育部医学教学委员会对各医学院有关家庭医学教学的建议;二是医学院家庭医学科对医学生有关学习上及未来选择受训和执业科别的咨询服务。
5)评估作业:应定期或视需要评估家庭医学教学的成果,并听取学生们的意见,以修正以后教学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于1995年提议:“为使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而复位医学教育与医疗实践方向”,进而呼吁各国进行医学教育与医疗体系同步改革。为了顺应国际化与社会之需求,医师培育的课程与制度势必重新改革。以台湾中山医学大学为例,自2005年度起即将医学系三、四年级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为12个模块(mod-ules),其中之一即为“家庭暨社区健康”模块。“家庭暨社区健康”模块乃整合预防医学、老人医学、青少年医学与环境暨职业医学等,并含括社区家庭健康照顾及长期照顾之实践;其特色为大班授课、小组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及公共卫生和基层实地参访与家户健康提升之社区实践活动。
台湾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规范化培训)
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训练术德业兼备的家庭医师,以照顾患者及其家庭大部分的健康问题,并能顺应民众及所执业社区的医疗保健需求。根据既往之研究显示:受过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者,比其他的基层医师较注重与患者之沟通及预防医学的工作,而较少滥用药物或不必要的检查。故家庭医学之专业训练(vocationaltraining)是最佳之基层医师养成训练。回顾美国家庭医学近30年的发展史,家庭医学科处于主导地位,负责各建教医院家庭医学科的训练支持,对某些直接受其管理的训练计划(medicalschooladministeredresidencyprogram),还负责住院医师之招收、各种经费的分配及管理等工作。台湾至2001年止,共有71家评鉴合格之教学医院医学科住院医师训练计划,每年核定的训练容量共150~180名,年平均招收人数为130人左右(87%)完成3年住院医院训练(图1)。除去医学院附设医院、医学中心医院及军队医院外,约70%皆为社区教学医院形态的训练计划,且多与医学院无建教合作关系,故有师资相对不足的现象存在,值得效法美国与医学院合作的模式去改进。2007年以后,由于家庭医学教育之成效,全民健保政策导向及医疗环境之变迁,使得家庭医学科成为医学生毕业后最热衷的选择科别之一,所有卫生署医事处分配的各院家庭医学科住院医师名额皆呈现一位难求的现象,至此台湾已无家庭医师人力来源不足的问题。
住院医师的训练课程,依不同的训练计划而略有差异,但大致遵循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mericanA-cademyofFamilyPhysicians,AAFP)的规定(表2),从表2中大概可以看出第一年住院医师主要是接受医院临床各科的住院照顾训练,而在家庭医业中心仅约照顾25个家庭,到了第二及第三年住院医师阶段时,则加重了门诊医疗训练的份量,花在家庭医业中心的时间也愈重,约可照顾100~150个家庭。在临床技能训练内容方面,最需要学习者掌握的内容包括小手术、关节/软组织注射,子宫颈涂片/放置子宫内避孕器、异物移除(眼)、及止住鼻出血等,皆宜放入住院医师学习档案中定期评估;其他如超声波检查、镜检/乙状结肠镜检查,针刺吸/切片术,耳鼻喉局部治疗等,吾人认为也应该让住院医师有学习机会。根据一项颇富趣味的研究显示:大学医院家庭医学科的住院医师学理较好,社区医院的住院医师医术较佳,但两者报考专科医师的及格率则相近,故不同型态的训练计划,其着重之处略有不同。在临床技能(procedures)上,住院医师有逐渐减少学习与在未来执业中使用率降低的趋势。此外,住院医师在结业后之执业,常面临资源不足而病患又多未分化或处于疾病早期的阶段,急需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problem-solvingskills)的医师,故训练课程中无论是门诊会诊或讨论会应以问题为导向及以患者为中心开办解决问题之训练计划,此正可延伸当前医学生教育中之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模式与精神,大有助于结业后之执业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之培养。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住院医师学习整合临床各科的医术、实践家庭医学理论、学习行为科学及沟通技巧的主要场所,还是应在家庭医业中心(familyprac-ticecenter,FPC)。是故应设法将家庭医学科门诊独立于医院外之社区型单位,或至少在医院内要能独立作业,包括挂号、简易的检验及诊治等,并应多利用有规模的社区基层医疗单位,如群体医疗执业中心,也可考虑开办都市群医中心(urbangrouppracticecen-ter)作为训练场所。师资方面,在美国通常每一训练计划至少有二至三位专住(full-time)的家庭医师作为教员,每一位教员至多可指导六位住院医师。这些教员必须具有家庭医业专科医师资格(board-certified),在家庭医业中心和医院实施门诊及住院患者之床边教学,并利用各种讨论会指导住院医师。另外,也应有专职或兼职的其他专科医师,如内科、小儿科、妇产科及精神科的专科医师。
美国开业的家庭医师中约5%参与家庭医学科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认定为继续教育学分,一方面确能提供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理论以外的实务经验。台湾在发展家庭医学上,最大的困扰之一就是缺乏师资及教材,除积极培训外,可聘请医院各科中对家庭医学有认同感的专科医师为顾问医师(consultant),以协助门诊及住院照顾的训练。另外,一些开业有成且富教学能力的开业医师,也是很好的师资来源,可聘为临床指导员(preceptor)或荣誉临床教员(honoraryclinicalin-structor),以提供实际开业场所及经验供学习。住院医师训练除了考虑课程、场所、师资等因素外,也要有个别辅导及训练成果评估计划。在个别辅导上,台湾采用的是导师制(mentorshiporsupervi-sor),即每五至六位住院医师指定一名主治级以上的医师,负责指导与辅助工作,内容除专业上的指导外,还包括心理及就业上的辅导,对住院医师在生活和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也会施予援手。在训练成果评估上,一方面要听取住院医师的反应,一方面要有格式化的评估表(checklist),由导师及其他教员定期评估住院医师是否已完成各阶段该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若不能则要补足或加强辅导。
台湾家庭医学师资培育
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将研究员训练或学位教育定位为介于住院医师训练与继续教育之间的一种特殊专业化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特殊专业能力,以利于从事特殊医疗照顾或成为称职的家庭医学科教员。而诚如上述所述,台湾在发展家庭医学上,最大的困扰即是教学师资(主治医师层级且具讲师资格以上)的缺乏(图2);因此,除聘请医院中各科的专科医师为顾问医师外,积极的师资培育计划亦成为台湾家庭医学界的训练重点,以协助未来家庭医学专科医师的养成。在师资培育对象方面,主要以第四年住院医师、年轻或资深主治医师、及基层医疗医师(社区教师)为主;各个教学医院可提供个人选择台湾内、外之专业或学位之进修,预培育其各项研究教学、领导及服务之能力,如研究计划之撰写及主持、课程规划与执行、继续教育和自我学习等。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对教师培育之课程类别亦有所规划,如表3。截至目前,台湾家庭医学专科医师训练医院曾派至国外进修的教师,其进修主题以老年医学最多,其他尚有职业医学、青少年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及肥胖与安宁缓和疗护等相关研究;进修之主要国家分布以美国最多,其他如英国、加拿大及日本,亦不在少数。若有派教师至国外进修之医院,其一年以一位为最为多见;而医学院附设医院会例行每一至数年就依科部发展需求而派教师海外进修,进修都以增进临床次专科训练为主,至于硕士、博士学位大多于国内进修完成。大部分教学医院顺应医院评鉴需求,皆有制定奖励制度,鼓励各方人才加入教学研究之培育。5结论家庭医学的内涵包含了教学(education)、服务(service)与研究(research)三大部分。家庭医学的教学涵盖了医学生教学、住院医师训练及家庭医师继续教育三者,其目标分别在于提供医学生有关家庭医学的知识和诱发医学生将来从事家庭医学的服务、培养从事基层医疗的家庭医师,以及提升家庭医师执业的水平。家庭医学的服务,也可称为家庭医业,乃在提供民众以家庭为单位之持续性及周全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家庭医学的研究则在充实家庭医学的学术领域,并发展出新的知识及技能供家庭医师应用,以符合现在及未来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98-01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特殊家庭的孩子产生了不少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学生大多因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完整双亲的爱,并时时感到缺乏安全感、自尊受伤害,性情孤僻、古怪、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低下,对生活缺少信心,没有远大理想和长远打算,遵守纪律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个别学生甚至出现轻微违法行为,令班主任头痛。
一、基本现状
我校现有36个教学班,学生2326人。经摸底特殊家庭状况如下:父母离异家庭学生168人,父母缺损家庭253人,长期外出家庭207人。初中阶段是青春期的主要阶段,在人生中可谓身发育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由于人体内部发展的不平衡,初中生的心理容易变得不稳定,容易产生烦恼。而特殊家庭学生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内心焦躁加上外在调节不利,比正常家庭学生更容易迸发不良情绪,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甚至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的变态,情绪、行为上表现得相当强烈或比较强烈。在社会生活中,他们无法成为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甚至给学校管理加大了难度,给校风、学风、班风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基本对策
特殊家庭学生中不良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社会、学校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几年来,我校主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矫正家庭教育的失误
1、办好家长学校。我校通过动员教育,让95%的家长参加了家长学校,目的是方面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家长的素质,努力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消除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家教失误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取教育学生的积极因素,学生、家长、教师可以说是教育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2、引导家长对子女实施“温暖”教育。特殊家庭学生往往在心理上和性格上产生缺陷。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家长(或监护人)在感情上要真心地接纳,努力创造条件,抹平他们心灵的创伤。特别是再婚家庭,对待非亲生子女,应该把接纳作为教育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孩子在感情上与家庭的距离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达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我们要求家长,针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行为特征去认真剖析,时时调整孩子不正确的想法,尽可能消除他们的顾虑、担忧和恐怖。同时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体贴,平等地对待他们,用灼热的爱去感化他们。这样,他们总有一天会敞开心扉,心悦诚服地接受家长的正确教育。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在对待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上,学校无疑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品行较差者。为了矫正那些学生的不良品行,我校采取了以下的一些作法: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为此,学校成立了“特殊生希望工程”,由团委负责,全校师生自愿捐款,每学期开展一次。对于这些同学,我们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节假日组织他们来校座谈,外出参观,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对于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心灵来说,当一个完整的家庭遭遇破坏时,孩子的心灵便会遭到巨大的伤痛。如何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主要表现
(1)离异家庭的孩子经常担心会受到同学嘲笑,不愿主动与人交往。(2)有的家长在离婚之后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3)有的孩子脾气暴躁;有的孩子则过于孤僻、怯懦。(4)对于重组家庭,孩子大多产生抵触情绪或无视。
二、造成以上结果的几点原因
1.家庭环境的改变是主要原因
当和睦的家庭组织形式遭到破坏时,亲子关系的实质变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2.学习环境的改变是必然因素
经历了家庭分裂之后,面对一个新的人际交往范围,经常会让孩子手足无措,产生自闭、暴躁等问题心理。
3.孩子日渐成熟是催化剂
孩子日渐长大,对于父母离异的事实使他们越来越难接受。容易将他人无心的话语当作刻意的讽刺,造成僵化的人际关系。
三、针对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
1.父母的配合
(1)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2)对孩子疼爱有加,注意适度,避免两个极端。(3)多陪孩子谈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仍然很爱自己。
2.学校的教育
(1)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关爱他们,主动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帮助他们渡过难关。(2)发挥集体的力量去呵护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调动全班学生一同关心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3)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情况,确保孩子的心理变化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
3.社会的支持
(1)对离异家庭的儿童要多给予关注。(2)以孩子的口吻开展一些普法栏目,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总之,对于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今天,我与孩子一同观看了一堂内容丰富、直抵内心的家庭教育公开课。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而父母是孩子教育的启蒙,如何履行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当好父母,需要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正如“养育男孩”创始人鱼爸所说,“每个人都能成为父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这一职位”。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成长,当好父母是一门“科学”,我想,这是这堂公开课给予我最大的启发。
当一个以身作则的父母
两位嘉宾在课堂上多次提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道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出的花。”曾几何时,我发现在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她会不耐烦,甚至会有冷暴力的情形。最开始,我把这种品格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习惯性地指责孩子,但慢慢地,我发现,孩子的品格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如果我总是大声呵斥,就不要指望孩子能够讲道理;如果我总是因为工作忙,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就不要怪孩子不听父母讲话;如果我总是望女成凤,却自己不在状态,就不要怪孩子轻言放弃……所以,当好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改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于是,在我们的家庭里,孩子从一个被管教者成为了地位平等的小主人,家里也逐渐多了这样的情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比一比学习成绩和工作业绩;来一个生活习惯大比拼,看谁做得好;开一个阅读分享会,看谁懂得多;组织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会,有了错误就勇于改正……我们在逐步建立一种互相尊重的家庭文化,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当一个懂得陪伴的父母
两位嘉宾在课堂上提出了陪伴的重要性,养育注定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唯有陪伴的时光永不褪色。有的时候,我会独自感叹时光荏苒,转眼间,那个襁褓里的小婴儿,个头就已逼近我的肩头;那个整天妈妈长妈妈短的小女孩,也有了自己的主意和想法;那只大手曾经牵着的小手,已然可以在妈妈伤心难过时给予温暖和力量……,而这时,我才真正读懂龙应台的那句“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如何才能做到放心让他走,而你不必追?我想,抓住做父母的十年黄金期特别地重要。俞敏洪曾说“在十岁以前定规矩,孩子还是愿意听你的,因为在十岁以前,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依靠,那就是父母,但是到十岁以后,他觉得离开父母还是可以活下去的。他会逐渐发现,和父母对着干,父母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这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叛逆,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叛逆,关键看这定规矩的十年里,父母给了什么?是优越的物质条件还是良好的教育陪伴,如果在前十年,孩子能够和父母一起养成好习惯、守规矩、正确的三观,那么孩子大了,就可以放心的让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如果父母给予的仅仅是物质的优越,或者过了孩子最需要父母引导教育的十年黄金期,你越教育,他越会反感,很多甚至会拿自己的生命来要挟父母,父母也只有摇头、叹息的份,一切都已晚矣。
当一个方法得当的父母
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孩子,小时候智力有缺陷,但他通过自己得当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成长成才。他认为,一个人最终能否有所成就,禀赋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最主要的还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得当,普通的孩子也能成为天才;教育不当,即使再好的天赋也会被毁掉,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核心因素。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散文《伤仲永》强调的就是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而近期网上的一则新闻,也让人感到特别励志,芜湖19岁脑瘫少年取得高考623分的好成绩,他在本子上写下“感谢父母、感谢老师”,让我们再一次领会到家校教育的至关重要性。两位嘉宾在课堂上多次讲授了孩子品格养成过程中,父母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父母不能陪伴孩子走完一生,但有责任让他具备独立成长、勇敢前行的能力与资本,这将是他受益一生的宝贵财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除了要有眼界、态度、胸襟之外,还要善于借助书籍的力量,让孩子与书籍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好伙伴,从书籍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成为一个向上向善的人。
最后,我想用黎巴嫩著名作家Kahlil Gibran《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中的一段话与所有的父母一起共勉:爱,让孩子成为自己!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初中阶段,本应是无忧无虑、青春烂漫的时期,却因为自己的非正常家庭而背负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出生于非正常家庭的青少年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思想观念的封闭和传统思维的偏见,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对此类学生的态度不是谅解,更多的会给予歧视甚至嘲笑等异样的目光。长期生活在班级内的这类学生会由于他人的偏见、本人的自惭形秽随时间的延长而心生出极度的内向,他们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避讳谈起自己的家庭。在班级内凡事以躲避为主,不主动,不积极。在校园生活中,固守己见,受了委屈会暗藏在内心深处而不是去找好朋友或关系要好的同学去倾诉。时间长了,其他同学也会因为他们的不合群而渐渐疏离,回到家也没有人和他分享生活、学习、校园中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自卑内向的心理更加严重。
对策:首先,要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艾利克斯的ABC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其评价引起的。通俗的来讲,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信念是产生某种情绪的根本原因。有自卑心理向的学生往往对事件的解释存在不合理信念,那么引导学生将这种不合理信念进行改变就有助于自卑的消除。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自卑感受强的同学大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在学校活动中,老师们要引导这些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品质,逐渐让他们感受取得成功时候的那份喜悦,从而强化自信心,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当然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引导特殊家庭学生逐步用自信取代自卑。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补偿与升华。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教师要引导特殊家庭学生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和爱好,提高他们对个人爱好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从而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做出成就,以获得心理的补偿。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二:自负心理型
特殊家庭走出来的学生,在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因为从小就缺乏来自父母的指导,他们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摸索着完成。进入学校之后,动手能力和自觉性又比较强,久而久之,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比别人强,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便瞧不起别人,内心的自负情绪越来越严重。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自己什么都能做。一个自负的人不可能做成事情,同时也会被别人讨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这些特殊学生克服自负心理呢?
对策:面对自负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这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要告诉他们,人对自己的认识要辩证的去看,每个人都有两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在这方面可能你比其他同学要强一点,但在另一方面你可能就不如别人。其次,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过曾经的辉煌,但笑到最后才算笑得最好。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以前的辉煌灿烂中,要想生活的更好,就要把眼光看远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中用加倍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成绩。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谦虚,平等待人,学会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三:自私心理型
特殊家庭学生因为父母长期的无视与忽略,导致他们产生自私心理的不在少数。父母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也不体恤父母的辛苦;父母不关注他们的前途未来,他们也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在日常生活中,凡事从自身出发,只考虑自己是否得利了,根本不管其他人的感受。
在民办学校,艺术教育是不被重视的。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农民工会把子女送去参加校外艺术培训,无形中加重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负担。
(二)校外艺术教育师资问题
农民工子女为了节省入学费用,大多选择一些教育费用较低的培训机构。但是由于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这些入学费用低的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聘用一些职称较低,工资待遇较低的教师,教学质量与效果只能停留在低级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校外艺术教育受到限制。
(三)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正式的校外艺术教育培训机构中,比较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革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教学质量。然而,在一些非正规的艺术培训机构,往往会因为受到教学设备条件及教师能力的限制,出现不规范、随意现象,把艺术教育变成了简单的娱乐活动,不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
(四)农民工子女学习状况的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很难在家里对子女进行艺术熏陶和辅导,他们比较注重技能的培训,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十分在意。从而造成了孩子学习艺术的兴趣与热情减退,进入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学习后,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十分不如意。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的可行性对策
以上问题表明,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资源投入偏少,在艺术教育方面获得的资源和支持相对不足,而这是和农民工子女对校外艺术教育的渴求极不相称。以下就校外教育机构教育、家庭教育及国家政策三大方面提出可行性对策,力争全面提高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质量。
(一)校外教育机构教育方面
第一,艺术教育的定位。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应从艺术教育定位入手,加强认识,从本质上认识到校外艺术教育是兴趣教育,是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并为国家培养具备艺术素养的人才。第二,校外艺术教育资源的完善。为了帮助农民工子女接受更好的校外艺术教育,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加强艺术教学工作。一是艺术团队建设。艺术团队建设是校外艺术培训机构艺术教育的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建设艺术团队提升机构在校外艺术教育领域的声誉,以此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质量的基础。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理论水平,教书育人的能力,专业展示能力和工作创新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三是争取政府拨款扶持,以此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免费的受教育条件。第三,家校合作。校外艺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教育工程,缺少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与家庭教育的实施,农民工子女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促进家校合作,是解决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问题的有效手段。学校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手段与家长进行交流,向他们汇报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艺术学习的家庭环境,引导学生培养艺术兴趣。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教育不仅会影响他们个性的形成,还会对他们的艺术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在家庭中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培养艺术修养的条件,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做好准备。
(三)国家政策方面
第一,根据国家的法规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校外艺术教育法规。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校外艺术教育问题急需国家立法,明确政府部门和学校责任。第二,可以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工子女学校进行支教和帮扶活动,组织城市学生与农民工子女共同活动,拉近农民工子女与普通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工子女校外艺术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当前,一些教师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一个观点:艺术教育是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的工作,与自己无关。事实上,艺术教育确实是大量的依托这些课程和活动来展开。但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在语文、数学及其它学科中存在着大量的艺术元素,如何挖掘、引导和实施这些内容,已不仅仅是美术老师和音乐老师的工作,这是面对学生时,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二、提升教师个人艺术修养,打铁还需自身硬
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通过网络教学、专家讲谈以及集中辅导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针对教师的各类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如通化市东昌区教育局在全区小学范围组织开展了“书法进校园”活动,在笔墨中激发童趣,在教育中传承文化,展现师生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2012年起,每个寒暑假都有近200名小学教师参加书法集中培训活动,85%以上是语数科目的教师。几年来,参加培训的教师书法水平已有了质的飞跃,每一位学员都受益匪浅,他们把自己的收获与学生们共同分享。通过培训,教师可以更好的指导学生写好他们人生中最初的几笔字,为他们的成长打造最坚实的、最平整的基础。同时,很多学校还组织体、音、美老师对本校其他学科教师进行艺术方面的技能辅导。教师根据自身喜好与专长,加强练习并不断提高个人艺术水平,不定期的进行艺术作品和心得交流,每位教师都参加过两种或以上的艺术技能培训,大大提升了教师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为进一步创建新形式下艺术教育平台打下良好基础。
三、突出艺术课堂的主导作用,引领艺术教育快速发展
美术、音乐、书法和手工课等是当前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主课堂,是学校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各课程应严格执行《中小学课程计划》,在保证课节的基础上,艺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指导学生。如音乐课可划分为几个小节,先让学生倾听歌曲或音乐,教师讲述歌曲所表达的真正意境及创作背景,伴着音乐指导学生练唱,最后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情感,或喜、或悲、或急、或缓……在书画课中,教师可以展示书画名家的字画,讲述他们的求学故事,点评他们的书画成就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传授学生绘画技法和书写技巧,不断培养学生在相关艺术方面的理解与创新能力,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前行。
四、充分挖掘其它学科艺术元素,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音乐、书法、手工等艺术教育,是美与艺术的集中和突出表达。其它学科所表现的艺术元素也都是其在各个领域中美的极致,所以每个学科都应挖掘美、塑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需要专业教师的努力,各学科教师都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体会到美,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枯燥感,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谛。在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图片,在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中,不仅有图片,还有音乐、动画,这些图片、音乐和动画,就是艺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最基本体现;通过对课文抑扬顿挫的朗读,展现句子所表达的意境,这是艺术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深入;根据所学知识,创作剧本,函盖语言、色彩、音乐和剧情等,这是艺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升华。数学课堂亦是如此。神奇的数字、变幻的图形,这些都是艺术的模板。一个七巧板,学生们会创造出无数个可爱的图示,是动植物,是机器人,是宇宙飞船,更是他们对未来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