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

时间:2023-06-29 09:33: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的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堂教学的方式

篇1

主要研究解决四个问题:教和学的关系问题,传授知识和同时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教学生学会和同时教学生会学的问题,统一要求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问题。

二、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传授书本知识。传统的学生观,就是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体。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促进体力发展。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同时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好坏,一方面是学生能不能积极主动地学,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是教师能不能在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给予点拨、指导、帮助。

三、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学习才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基础。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解决“三个面向”的要求与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矛盾,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高效的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作用,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几个要素中,学生是最活跃的,无疑处于主体、中心地位,他要在高涨的情绪下,即在内部诱因的作用下能动地接收、贮存、转化知识并锻炼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83-02

梦想是每个学生所憧憬的,和成绩毫无关系,教师要给学生的梦想插上翅膀,而不是扼杀在摇篮里,让每一个学生愿学、乐学,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它能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地翱翔。

一 什么是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为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体提高为目标,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和学习,意味着对教育方法从教师“满堂灌”向最大限度的学生参与转变,是鼓励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强调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主体参与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没有主体参与就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研究学生的主体参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了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示学生生命价值的绿洲。

二 为什么使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

原来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在教学中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灌输,包办代替,以为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越多学生就懂得越多,致使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课堂教学中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但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导致教学结果两极分化。课堂教学目标统一、单一,一律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目标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多元性,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

在原来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有的学生连基础知识都不会,还有的厌学,甚至产生辍学的倾向,这与九年义务教育的主旨完全不符。

传统教学的课堂气氛往往是严肃的、沉闷的,压抑了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课堂活力大大降低。课堂中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才能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需要师生共同创造,课堂再也不是只重结果,而转为了重过程的课堂教学,主体参与是使教学充满活力的关键,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会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

三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采取的方式

1.课前预习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把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生词圈点勾画出来,查有关资料自行解决;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的思路;重点读课文,提出有关问题,可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写到书上,并写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这一环节是学生积极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2.气氛营造

营造一种愉悦的气氛,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绪,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氛围的形成需师生共同努力,方法多种多样,如朗读竞赛、多媒体教学、播放与课文有关的音乐、表演课本剧、出示新颖板书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选择。

3.小组合作、交流

在预习中遇到疑难问题交给小组讨论,为了便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需事先将学生的座位搭配好,把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起带头作用。在分组讨论中老师巡视各组并参与他们的讨论,适当启发、点拨、反问、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老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可不用掌握。

4.提供展示机会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领悟到的内容,拓展到的精彩片段,充满激情地展示给大家,表明自己学习课文之后确实收获不少,是每个学生内心的冲动,所以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们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在展示中强化记忆,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此来增强自信,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们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发挥。

四 全体参与型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3

一、探究性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步骤

①提出问题;②猜想和假设;③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⑤分析论证;⑥交流与合作;⑦评估。

二、探究性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使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其次,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领悟。该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其核心是"探究",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创造了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教学氛围,因而气氛非常活跃,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最后,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性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这样,为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探究性教学模式适合当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概括较为适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大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提供了条件。

三、探究性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途径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存在老师权威不容侵犯的观点。即使老师犯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放弃权威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种内在动力,可见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异的物理观念。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

篇4

一、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法是指通过具体的实物、图片、简笔画等手段导入教学。它往往能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直观的手段要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直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二、体态语导入

在英语课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体态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语言的效果,并且能使所导入的内容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收到表情达意、事半功倍之功效。如在导入“happy,angry,laugh,cry,put on,take off”等词与词组时,教师只需用眼神、面部表情或动作等就能使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懂,并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情景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语言的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体现的。中学生在没有自然交际环境的条件下学习英语主要靠教师去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这就需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恰如其分的语境,把学生置于交际的语言情景之中,为学生的语言交际提供“场所”。

四、破题导入

英语课文的体裁多种多样,涉及诸多方面,许多内容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对于学生所熟悉的东西,教师往往可以直接破题导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上小学第七册第4单元25课时,教师可以直接对题目进行导入:

T:When is Christmas?

S:December 25.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stores at Christmas?

S:Christmas trees.

篇5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引入新课,使新旧知识紧密结合。这样可以用以旧带新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language study这一部分的处理,因为这一部分主要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以复习的形式导入新内容,不但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且可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自我介绍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既可由教师也可由学生做自我介绍引入新课,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同时又可以巧妙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我在处理教材中的对话部分时常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对话的教学要求。并可利用所学内容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说的能力。如:我通过自我介绍让学生了解我的兴趣、爱好及情况。导入新课的学习,比如在教授SEFC Book 1A Lesson One时通过自我介绍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我。我又通过让学生作自我介绍的方式了解学生,这样可以使课文的学习和对学生的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也就马上掌握并运用所学的内容。再如,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做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SEFC Book 1A中的Lesson 17,Lesson 29等课文。即让来自农村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父母亲种农作物的方法,让城里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父母种花的方法来导入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本课中所授的内容和要求。

三、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导入法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铺垫,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我在教授SEFC Book 1A中 的unit 17 Earthquakes 时,请学生回忆5.12汶川大地震时的情景,并说出他们在地震时在干什么及当时的感受等导入SEFC Book 1A 中的Lesson 25的学习,启发他们在本单元将学习有关地震的文章,这样能引起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欲望,并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再如通过三峡工程建设中的移民、文物古迹的搬迁或挽救等情况的介绍导入SEFC Book 1A 中unit 23 Rescuing the temple 内容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掌握好本单元的内容做好了准备。

四、成语、谚语及名人名言导入法

适当了解一些成语、谚语有助于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如学习SEFC Book 1A 中的unit 13 Healthy Eating 时可采用成语、谚语的导入方法,其步骤如下:

T:Do you want to be strong and healthy?

Ss:Yes ,of course.

T:Do you know the saying“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Ss:Not sure .

T:All right. I will explain it to you. This saying means if you want to be healthy, it is better to eat some food everyday because fruit is rich in fiber and low in sugar and fat.

Ss:Is fruit a healthy diet?

T:Yes.We Chinese people often eat fruit and vegetables but the westeners dont . Now which diet is more healthy, the Chinese diet or the western diet?

Ss:The Chinese diet, of course.

通过谚语巧妙地揭示了本单元的中心意义,既熟悉了西方文化,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五、音乐或歌曲导入法

一首歌或一段优美的音乐不但能够很快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情绪高涨,而且还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较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如教授高中英语教材 Book 1A 中unit 11 时,可用John Denver 或其他美国歌曲导入本单元的内容学习。教授SEFC Book 2B 中unit 21 Music 时可用播放多种音乐片段,如轻音乐、古典音乐、摇滚音乐、民间音乐或流行音乐等,让学生识别不同的音乐形式来导入新课,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单元中得的课文结构及内容,掌握所学内容。

六 、问题或数字导入法

篇6

1 注重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的设计思路,不是基于自己教的需要,而是重点考虑学生探索的需要,每节课我都会以我是学生的身份考虑什么样的问题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样的语言描述、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我才能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或规律,经过反复实践,教材熟记于心,什么样的概念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什么时候学生不得要领,应怎样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能比较顺利解决,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的,什么时候学生思维根据日常生活的惯例,走进死胡同,应及时发现并给与指引,什么样的问题是学生会有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归纳和总结的,教学设计始终遵循概念或规律的形成过程,以问题为主线,环环相扣的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得到并掌握结论.

2 探究式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现成的问题方案简单的教给学生,学生也习惯于听教师讲完后,按部就班的去完成,而让学生探究式设计实验,摒弃完成任务的心态,给他们考虑为什么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设计,按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实验,就可以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我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先复习电学中的三个重要参量的概念,让学生通过概念间表象的联系,寻找内在规律,如何论证猜想是否正确,物理中常用、有效的方法就是实验,如何进行实验,首要解决的就是设计实验的方案,通过前面所学的基本电路图的组成,及测量电流电压所需要的工具,还有多次改变电压、电流的滑动变阻器,很快他们就设计出实验电路图,选择了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这样,当学生的方案设计出来时,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产生了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探索求学的愿望和动力.

3 坚持精讲精练,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

精讲即要求教师课堂上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准确清楚的传授给学生,抓住重点,由浅入深,调动学生一起突破学习上的难点,精炼就是让学生在教师通过精心挑选的练习中体会知识,掌握知识,熟练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电学计算题教学时,首先师生共同总结出要用的公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对同一段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知道其中的两个,就可以通过公式求其他任意一个,如此顺藤摸瓜,原本复杂的计算题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4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是开展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要切实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应做到几个精心:精心设计教案;精心设计重点、难点、智能点、启发点;精心构思教学手段;精选例题;精心批改作业,如在研究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时,先让学生猜想,一般学生都会由吸热而而猜想物体温度升高;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解决怎样加热、怎样显示温度变化、实验过程中应观察什么、记录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实验结果交流之后,有的温度不变,有的温度升高,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惊奇,从中让学生去思考分析,最终得出固体有两种,一种熔化过程温度不变,一种熔化过程温度升高,即:晶体和非晶体.

另外,从学生的角度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也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将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的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平时评讲试卷或练习题时,我先把必须讲的几个题、重要的典型的几个题挑出来详细讲解,其余题目讲还是不讲由学生决定,即全部学生都会的题目不讲,有部分学生会部分不会的题目就让会的学生起来讲,或同学问互相讲,同时,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富有个性.

篇7

一、生活情境法

“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源于生活与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生活情境相互结合,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积极性以及个性化,从而提升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效率。以《燕子》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春天的图片以及一些生活常见飞禽,把“燕子”作为生活情境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燕子与春天各有哪些特征吗?”让小学生进行科学化的小组合作,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加切实化地了解春天与燕子的特征,一方面促进其观察与热爱大自然的美的习惯,另一方面提升其学习的范围与效率。为了更加增强学生对于春天与燕子生动形象的了解,教师可进行课外活动教学,让小学生切实感受文本内容以及自身感受,从而有效地提升其课堂教学以及学习质量。

二、合作学习法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无课改前后之变化,师生合作学习,一直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仅符合情感化的素质教育特征,更能提升小学生学习的情趣。在《燕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师生共同画燕子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其特征标注,进而形象地切身绘制燕子,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地了解文本内容。当然,为了更加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合作学习,教师可播放一些关于燕子的歌曲,让学生进行演唱,并相互交流其歌词的写作原因,扩展学生对于阅读文字的理解能力,从而全面性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探究学习法

小学语文教学,其不仅仅是识字、辩文、阅读等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小学生养成对于各种文法以及事物的看法与理解,让其能够充分地了解其缘由。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中,有一“小圆晕”的生词描写,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文中用“小圆晕”一圈一圈的荡漾开来,而不是用“小圆圈”这个词呢?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回答并归纳学生的回答:“晕”字彰显了日光或月光射入湖面所形成的水圈,看似唯美。如此,进行几组师生问题,让学生逐渐地深入讨论,进而提升小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及深入文本内容理解,最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学生被动学习是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弊端之一,教学中教师采用灌输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极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减少教师讲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常常用反复解说来代替学生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机会,把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关注的是自己的表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师垄断了课堂的话语权,把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教师生怕学生没有听明白,没有听懂,对知识一讲再讲,怎么会让学生不厌恶学习呢?这样的话,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呢?其实,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能力只有在学习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教师要改变对学生不敢放手的心态,要敢于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大胆地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担心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比学会某一知识更重要、更快乐。

比如,我在教“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267÷21=( )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我先让学生回忆除数为20的时候是用几去试商的,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除数变成了21还能不能再用1去试商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思考,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再鼓励学生去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后,有学生回答其实和除数是20的时候基本一样算的,从而掌握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

二、鼓励学生手脑结合,感受探索乐趣

教师要努力将数学教学知识,尤其是不容易物化的应用题教学、计算教学、设计成可以看得见,可以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的发展。

比如,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这课,如果就让学生听老师说并记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更不会运用。因此,我是分两步设计的: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摆三角形的小棒,3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4根,他们任意选择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把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尺寸记下来,再任意选择两根小棒加一加,和第三根小棒相比较,哪组的尺寸长。

第二步:给学生一组分别是2厘米、2厘米、5厘米的小棒,使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看看学生能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刚开始很多学生不相信,都使劲地摆,可是摆来摆去还是摆不成三角形,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道理。

学生积极“做”起来了,就会动脑、动口、动手,使思维得到发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在摆三角形的过程中,突然有学生提出: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能不能摆成三角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没有思考过,于是我顺势引导学生摆摆看。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两边加起来与第三边相等的时候是不能摆成三角形的。 转贴于

通过“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对知识真正得到了理解,深深地把知识印在了脑海中。

三、引导学生猜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猜想,让所学的知识产生强大的魅力,让这个魅力来吸引学生,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猜想,学生们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对不对,扣住他们的心弦,让他们进入到最好的学习状态。根据教师故意设置的这个悬念,再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探究,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当他们通过探究,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时候,可以想象,学生们当时的激动时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原来是这么的有趣,成功可以带来这么的快乐,这样学生们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猜想,我这样设计:

我先出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分数”,让他们读读,说出几个分数,并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学生们很快就完成了。接着,我在分数的前面加上一个“百”字,再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谁来说一个百分数啊?这时,学生愣住了,因为他们还没有学过百分数,根本不知道百分数是怎么样的。根据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遇到了冲突,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从而形成问题与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说:“你们认为百分数应该是怎么样的啊?”学生们有的认为“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分子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有的认为“可能会有其他的写法”不管怎样,他们已经进行了猜想,并非常想知道百分数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数,他们的主动要求学习知识的热情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总之,学生是充满灵性的,在新课程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运用智慧,调动全部的激情,使自己从 “传授者”变为“研究者”。课堂中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习的主动权。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大大胆探究知识,和学生共同经历快乐的数学课堂,享受数学学习的奇妙与乐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参考书目】:

篇9

1.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

2. 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 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

二、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 阅 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 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 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 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初,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 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 接下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数学史料,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质 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 最后,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3. 探 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4. 实 践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创造力,使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篇10

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对学生进行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因此,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们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攻方向。由此,地理课堂的教学创新,就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核心任务之一。那么,这种创新可以采用哪些方式呢?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地理课堂教学创新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辅导学生自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运用这种方式,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其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学习目标和重点。地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地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等。教师在给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时,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有导向性,适合学生的智力情况;(2)要具有系统性,能反映课文的知识结构;(3)要有重点性,应突出学生要掌握的主要内容;(4)要有层次性,知识要难易适中,有的放矢。

2.运用练习达到教学目标。在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以后,教师出示恰当、适量的练习,指导学生自学课文,完成这些练习,是地理课堂教学实现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一般性的知识目标内容学生可以自行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归纳精析,质疑解难。在完成上面教学环节以后,教师做精辟的归纳总结,解答学生都感到困难的问题。例如“巴西”一节,重点讲授“巴西人口分布原因”和“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既解决教学重点,又解决学生的学习难点。又如“南极洲”一章,在学生完成练习之后,指导学生归纳南极洲的“七个世界之最”,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体现学生的合作性

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讨论,,从而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形成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可按下面几个环节进行:

1.预习课文,讨论知识目标。对于在地理教材中知识难度适中,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章节,可以先预习课文,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框题讨论知识目标,再根据“想一想”、“练一练”讨论能力目标。

2.交流、讨论知识目标。紧接上一环节,学生结合插图自己讲析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在这一环节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归纳总结。在广泛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在这一环节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归纳学习目标;(2)概括知识要点;(3)指导读图方法,提示插图主要知识要点。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4.进行测评补救。在这一环节中一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突出重点,强化记忆;二要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三要检测对插图的理解。测评的方式有:(1)提几个问题让学生解答;(2)结合插图让学生回答有关知识;(3)采用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填图题等形式进行测评。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问、读、讲、练”四段式教学

采用“问、读、讲、练”四大段式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问、讲”侧重教师的活动,“读、练”则侧重学生的活动,两方面有机结合,就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1.“问”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课堂提问常有两种:一是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提出富有趣味和有思考价值及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二是教师通过设问,向学生交代导读提纲,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创造前提条件。这一阶段包括新课导入和明确目标两项内容,时间3~5分钟。

2.“读”要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指导学生读,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插图、读资料。可采用如下一些方式:(1)根据导读提纲读;(2)根据练习读;(3)根据插图读等。导读提纲和练习主要由识记层次的问题或题目组成,内容要在课文中直接找到,使学生有重点地自学,自己勾画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读图,要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指导他们分析理解的思路。学生通过读书自学,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读图技能,这一阶段可控制在5~10分钟内。

3.“讲”要有精练性和扩展性。讲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主要是教师对地理知识的精讲,要做到以下几点:(1)复杂的地理知识归纳成系统化、条理化;(2)着重讲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3)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多采用纲要图表法,特别注意直观和简明;(4)配以教具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阶段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4.“练”要具有准确性和创造性。“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确地再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评价、具体的实际问题。练的题目主要由应用型、创造型的较高层次的题目组成,重视读图、填图、绘图能力的培养,根据一题多问、多思,敢于设想不同条件、不同情况下地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四、引进竞争机制,激活地理课堂,体现学生合作探究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外,还应引进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此激活地理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分组活动,完成学习目标与任务。探索地理课堂教学的创新,首先要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可对学生进行分组,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互相激励,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都分若干个框题,各框题的课文内容体现了不同的知识点,它们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在指导学习这些框题内容时,可安排学生这样开展活动:有的组承担阅读课文的任务,有的组根据框题的内容提出问题,其他组回答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人人开动脑筋 ,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让学生进行朗读、提问、讨论、回答问题。在上面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每个章节及每个框题的朗读、提问、回答,这几项任务,在每个小组交错进行,即每一小组都有机会进行各个项目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评比,评出优胜者及活动积极分子。在这一机制下,看哪组读得最好,提问最多,回答问题最好。通过读和听,学生从个各框题课文中吸收知识信息;通过问和答,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

3.进行读图比赛。指导读图,是地理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最重要的手段。在地理教材中,有各种地图和插图,在指导学生读图时,同样进行分组讨论和量化评比,看哪组读图认真、仔细,看哪组说出的地理事物多,看哪组对图形分析得具体、准确。通过读图指导,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进行归纳总结比赛。在完成读图、朗读、提问、讨论、回答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弄请课文知识结构,明确重点记忆的内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同时要借助练习题,进行答题比赛,巩固知识,理解知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几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形式的立足点是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既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篇11

生命叙事就是由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生命故事是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富含对生活和生命的感受、经验和追求的故事。生命叙事强调的是叙事主体对自己和他人生命故事感悟的个性化表达,关注与每一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领域。生命叙事运用于小学德育课堂教学的优势,首先在于它与儿童的特点相吻合。

生命叙事在儿童的头脑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影响其一生。在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中,生命叙事所展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境,为儿童描绘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动历程,因而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种印象很可能会伴随终生,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它很可能会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来”,成为儿童日后思想、行动的参照,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脑科学研究表明,正常生活方式或环境中的任何微小变化,都会在人的神经元回路上反映出来,源自环境的刺激程度将决定神经元之间怎样连接,从而决定你个人的记忆,并使你成为你这个人。 [1]

以生命叙事方式组织的课堂教学,使儿童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他们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表达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这不仅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德育课堂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更满足了他们好说好动的天性。这种满足不是被动地迎合,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引导,这种引导主要是让注意力不稳定、自控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能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表达,从而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生活。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的思维特性,易于激发其学习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儿童也并未完全摆脱具体形象思维方式,这一思维特性与故事性相吻合。德育课堂上的生命叙事,将道德教育寓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不仅使儿童从中习得了道德行为,丰富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多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与具体事物、外界刺激是密切相连的,生命叙事呈现给儿童的就是一个图景,其中的人物、情感、生活有机地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能够抓住儿童的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生命叙事符合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进入小学的儿童,学习成为他们的一项主要活动,这对他们的注意能力有了新要求。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对于低年级的儿童而言,无意注意仍占有主导地位,他们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因此德育课要适应并利用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才能获得成效。心理学研究发现,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常常是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的事物,而生命叙事本身恰恰具有这样的特性。如“我生病了,妈妈带我看医生”这样一个事件,也会因孩子的不同经验、不同感受而有不同的表达,这种不同之中就蕴含着新颖、多变、直观、生动等特点。所以,生命叙事易于引起儿童的注意,从而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生命叙事有助于营造良好的

德育气氛

良好的德育气氛是有效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教育气氛,这些是要达到教育目标必须具备的根本条件。他认为,如果要在更为广泛的人生范围内正确理解教育问题,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 [2]

生命叙事具有营造良好教育气氛的“天性”,借此开展的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促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生命叙事本身满足了人诉说的需要,满足个体生命“多态性共在”的需要,即改变人存在的时空感,使过去与未来“共在”,真实与虚幻“同在”。当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他就会产生快乐的情感。不仅如此,生命叙事有助于个体自身经验的呈现、交流、反思、深化、拓展,有助于促进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由于成长本身是快乐的,所以每个个体生命在生命叙事中的成长也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

篇12

    一、趣味引课题,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外部力量

    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关键,一个好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并能缩短学生同教材、教师之间的距离。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师生共创的课程目的。要达到以上目的,首先要搞好教学设计。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应付外部世界。”所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1.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的体现。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像、图形、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色彩、形象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能力,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互助合作,共同进步。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自主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张扬个性,自主发挥;合作不仅是生生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还要求师生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在任务布置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参与学习,把握学生的心理,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激情互动,达到心与心的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的奥秘,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与实践。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教师放手不管,而是任务更重,要求教师的素质更高。

    小组协作式学习是实lunwen.1KEJIan.com现班级整体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任务,小组中的“小专家”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发现的信息与小组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的目的,相互讨论、指导、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

    3.耐心辅导,鼓励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所学知识懂了,有了成果就有了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多做鼓励。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因人而异对问题作出不同解答:有的需要演示;有的需简单讨论;有的可直截了当地回答;有的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辅导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细致地解答,切忌嘲笑、训斥,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沟通,在课堂上把自己看成是学生中的一员,师生感情加深了,学习气氛也浓厚起来了。从情感上给学生以学习上的帮助,不仅让学生学到真知,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