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质量范文

时间:2023-06-29 09:33: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育质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教育质量

篇1

二、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关系

师德师风建设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相辅相成。师德师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怎样建设师德师风”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它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造就,关键在于教师,而优良的师德师风则是对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即使个人的业务能力再强,科研水平再高,也不能从根本上带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才能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才能最终提高高校整体的教育质量。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趋势。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培养能力,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导师的作用和影响力尤为深远。高校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是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高校师德师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道德。因此,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现实工作中的不足,急需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和成果转化的基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素质以师德为先。”

三、以师德师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助推器,教师要做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首先,教师要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于律己,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同时要尊重学生,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德境界,诚信是重中之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传递正能量;再次,教师要甘于奉献,把满腔的热血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深入到学生中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要志存高远,不断强化业务能力,不断自我完善。只有多措并举、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实效化和持续化,才能真正为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制定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无规矩不成方圆,师德建设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需要制度。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不仅是一种制约和威慑,更是一种压力和动力。政府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共同努力,结合高等教育实际,尽早推进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统一标准,让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篇2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也是必要任务,而深化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措施。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和健全整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既有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秩序,确保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最终的检验标准是要看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的作用,要看他们的社会使用价值。高校的教学工作应该从社会实用性出发,把教学工作的目标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为此,教学管理重点要抓建设、抓改革、抓制度,并由此形成一个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教学管理部门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学习风气中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切实搞好学风建设。新世纪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会学”和“学会”,教学目的不仅是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而更是关注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就能对付知识爆炸的时代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正符合21世纪的人才观。因此,大学讲台主要是讲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方法、观点,讲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实行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性

(一)解决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的问题。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教学环节则缺乏监控。

(二)解决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的问题。目前有的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评估过程中人为成分较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真正的科学化、客观化,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的问题。目前对教学计划教学秩序的监控较重视,而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监控不足;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严格,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较松弛;对学生知识的考核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办法。

(四)解决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领导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薄弱环节重视不够,对监控系统反馈信息缺乏决断。例如,目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结果在其晋级的考核中,并未作为重要参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直接削减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效能,也削减了监控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五)解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守旧的问题。这些年来,教学内容的改革没有大的突破,大多教师仍抱着陈年讲稿到课堂上填鸭式的念一遍,且教学手段一成不变,枯燥单调。

三、健全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重要性

(一)增强领导的质量意识。学校各级领导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中起关键作用。领导统一认识,真正确立起教学的中心地位,将质量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工作才会有力度,才会有显著效果。

(二)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教师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质量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强烈的质量意识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核,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环节。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抓师德教育,树立良好教风,使其明确从严要求,认真把关,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抓责任感教育,强调不管质量的教学是对学生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其明确教学质量对一个学生将来的影响,能否顺利找到工作,能否创造社会价值;三是抓教师工作规范教育,使其明白规范的内涵就是严谨科学,就是讲求质量;四是抓竞争意识教育,使其懂得无质量就无法竞争;无法参与竞争就无法进步。

(三)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学生是教学质量的载体,因为教学质量体现在他们身上。要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必须抓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抓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人生观,争取优质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抓质量管理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真正领悟严管出质量,严抓质量出人才的道理,从而积极配合教师和教务处开展质量监控工作;三是抓切身利益教育,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从而理解狠抓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为他们成才,为他们走向社会好找工作,是为他们增加日后竞争的本钱而着想;四是抓严格考核,约束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当前,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还要克服悲观和畏难情绪,扫除“混”字风气。针对思想实际,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要确保保质保量教育出合格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各式人才。同时,还要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始终把握主流是好的,分析实行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增强信心。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学校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又有其独立性。事在人为,关键是内部管理。只要各层级达成共识,有主人翁精神,有科学的态度,有真抓实干的作风,质量管理就能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结果。从而,扫除思想障碍,振作精神,克服困难,开创质量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教育质量 对策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解决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要在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条策略。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

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急剧增大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解决如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要在扩招的情况下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可采取以下几条策略。

一、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把好生源关

最近有些专科师范学校招收分数才两百多分,不到高考总分的30%,招那些读书不努力或不读书的学生来师范学校,毕业后去为人师表、去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会不会误人子弟?这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盲目地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低,因此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在科学设定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以尽可能保障高校招生的应有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参照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采用笔试加面试的方法,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要求招思想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具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素质强的学生。高质量的生源对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学校的社会声誉是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1.规范办学,优化和挖掘学校的资源配置。

办高等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否则人才的培养质量将难以得到保障。为此,高校在院校设置和管理方面要坚持达标。国家要加强评价和监督的力度,坚决杜绝低层次学校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发生。因此,高校首要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提高各类设施的利用率,解决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

2.筹措财力,落实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经济基础。

我国的国情现状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对此,高校要抓住发展良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变一元化投资机制为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高校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以保证高校“硬件”建设的需要。

(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公民个人接受非义务教育不能是免费的,这些观念己经被大多数公民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就可以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或者不投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5%左右,远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想办法保证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民间和国际资本办学。欲创造性地解决高教发展财源问题,就应大胆应用非传统的筹资手段,以有利于集聚更多的高教资金、有利于解放高教生产力、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居民接受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为标准,调动一切投资和捐资助学的社会力量,发展高等教育。

(3)鼓励企业财团或个人向高等学校捐赠助学。在一些发达国家,社会捐赠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要渠道。1996年,在美国高校收入来源中捐赠收入占8.3%,其中公立高校为4.7%,私立高校高达14.3%,其中有10所大学累计超过20亿美元。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的特征。每个人都应不断加强学习,加速知识的更新,教师也不例外。首先,高校教师培训应当主要由研究型综合大学来承担。其次,虽然目前教师负担比较重,但是我们必须制定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分批、分阶段、有针对性地由其他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进行培训、进修和接受访学等,由此提升科研水平,改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创造性。最后,特别指出的是,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科学技术的创新、开发和转化,真正把教学和科研同生产力的发展提高联系起来,不断提高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使其具备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手段。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从根本上讲,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表现。教师待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于教育与科研工作。

四、深化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

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1.由认同性课程转向“创造性”课程。

与工业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职责在于把个体训练成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操作者,因此课程具有“认同性”的属性。课程传授“有用”的知识、技能及行为规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达到高效率及行为变化上达到高质量,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的“构想”及技术更新构成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创造性”课程必将成为学校课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另外,应该教给学生科学前沿的东西,扩大学生的新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由“专业化”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

传统教育只注重“专业化”课程,学生视野局限于狭窄的知识领域,难以有新突破。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局限于某一狭窄专业的孤陋寡闻者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往往产生于各专业之间的交叉处。因此,实施“综合化”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实施综合课程,有助于给学生提供完整的世界图景(知识结构),可以消除课程繁多、学生负担过重的倾向,有助于应付知识的激增,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3.由“统一化”课程转向“多样化”课程。

传统的课程强调整齐划一,同一专业的学生都修习同样的课程,结果造成人才培养的单一化。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大学生个性丰富多彩,决定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都不一样。“统一化”的课程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的,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创造力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应尽可能开设较多的课程。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结构外,还可以实行模块式课程,将选修科目分成几个较大的模块,每一个模块占一定的比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大学生源数量的减少,各高校的生源争夺战愈演愈烈。除少数名校外,大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受到这一问题的困扰。特别是部分高校中的边缘专业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以我校为例,农林类院校往往不受考生及家长的青睐,在与同等院校的生源竞争中易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农林院校中的非农林专业,其面临的生源问题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势必形成一个"较差生源质量--较差教育质量--较差毕业生质量--较差社会声誉--较差生源质量"的恶性循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直接地去改变农林院校在大多数人眼中不讨喜的现状,只能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实用的人才来树立学校的形象,提高学校的声誉,从而扭转人们对农林院校及其非主专业的偏见,以此提高生源质量,逐步形成"高生源质量--高教育质量--高毕业生质量--高社会剩余--高生源质量"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能否在生源质量较同等院校有差距的不利条件下提高教育质量是关系到此类高校生死存亡的大事。

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如果说"教育"意为教书育人,那么"教育质量"理应包涵"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两层含义。

从提高教学质量的层面上说,作为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改良教学方法,从而不断适应并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要,这点固然重要,但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两点更为关键。一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二是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学习方法上稍作点拨,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对于一志愿生源录取率偏低,调剂志愿生源相对较多的专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拿我校日语系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为非一志愿生源。本身对日语兴趣就不大甚至还有些抵触,再加上零起点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势必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磨合期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面临刚开始的大学生活又有诸多的不适应。在这个时期内,学生碰到一点困难就很容易退缩,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基础打不好,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以致差距越拉越远,过早产生两极分化。针对这个问题,我在2010级新生入校之初采取了以下几个饶有成效措施。

第一、通过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缓解学生对专业的抵触情绪。我们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是个成年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决定及行为负责。既然选择了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就必须积极面对,勇于承担。要分清楚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该做的事不一定想做但也必须去做,因此会产生抵触情绪,觉得不顺心。同样,想做的事不一定该做,所以必然要自我控制,难免觉得压抑。那么怎样去缓解、调节这种灰暗的情绪呢?只要把该做的事尽量变成想做的就可以了。

二是多向学生介绍专业学习的方法、前景和出路,使其对专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作为教师,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并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概况和前景有一定了解。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些什么,应该怎样学,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学了之后可以从事什么职业,会有怎样的发展。总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通过努力所学到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这必然会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提供努力学习的理由和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是迎合学生的喜好,使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为生动有趣。还是拿日语专业来说,当今90后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不管他们是否喜欢学日语,但对日本动画片还是感觉很亲切。我曾经做过调查。同样一个日语单词,在动漫作品中出现之后学生会很快记住且不易遗忘,但在课文中出现记忆起来就困难得多也枯燥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多去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形式,投其所好,选择新颖的教材,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知识,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是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肯定,使其拥有学习的成就感和充实感。这点在初学阶段尤为重要。多数人都是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心理学研究者们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证明了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及学习成绩和效果是有积极影响的。因此,我们在学生初学阶段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多多表扬和鼓励,更组织了日语书法比赛、日语配音比赛、歌曲演唱比赛、演讲比赛、日语文化节等等活动,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时常回顾自己学习的历程,并善于从自己小小的进步当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对自己充满信心。

当学生真正认识到所学专业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时候,其对专业学习兴趣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此后,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活动中逐步使学生意识到这种主体地位并不断深化也十分重要。

曾经有多位老师说过: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的确,同样的教授方法,同样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却相去甚远。除去先天智商的微弱差距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差异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篇6

论文摘要:成人高校教育质量始终是困扰成人高等教育的一大问题。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成人教育的生存、发展和利益。如何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成人教育质量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完善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则是保持成人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成人教育质量提高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

1.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目的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部分大专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部分本科大学生就业后因工作所学与专业不符,而必须进修新的专业的必修途径,但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简单的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忽视了办好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因素,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

2.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陈旧,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自1958年成人高校建立以来,其办学模式基本上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只是在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其目标依然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均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

3.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人们普遍认为,成人高校要比普通高校档次低,因此在教师招聘和教师教学质量上把关不严,造成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除此之外,又因缺乏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

4.成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成人高校也因设备陈旧,资金有限,导致不能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正常发展。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教育,但由于成人教育大多数生源都是在职职工,依然采用这种教育形式就显得形式单一,不利于成人教育的继续发展。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相关对策

1.把握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珠规律,增加弹性学习制度。因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大部分学员来自基层,企业性质有民营、国营、私营,对时间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有些人根本不能按时来上课,这势必会造成成人教育质量的下降。针对这一特殊规律,建议在成人教育的体制中,增加弹性学习制度,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确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2.办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成人高等教育除继续承担部分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外,还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当增加新的专业和新的课程,做到按需施教。成人教育不能只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的一种补充,而是要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更要成为普通高校学生毕业工作后接受新知识的另一种必然途径。

3.调整对成人教育的投资,适度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教育领导机构除要适当考虑增加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还应鼓励成人高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新兴科技产业研究,转化科研成果,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也应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目前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现状,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适度调整,最终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有的课程体系,使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除了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使学员所学知识能跟上行业发展的现状。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投入到行业的建设中来。

6.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利用电脑网络等工具,有效的建立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学习有指导、有面授、有辅导答疑、有实验实习、有作业、有考试考查、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及时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过程信息,找差距,明思路,出对策,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篇7

一、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因素

1.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目的不明确。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部分大专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有效途径,也是一部分本科大学生就业后因工作所学与专业不符,而必须进修新的专业的必修途径,但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简单的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不如普通高等教育”,忽视了办好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因素,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

2.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陈旧,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自1958年成人高校建立以来,其办学模式基本上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只是在时间上做了一些调整,其目标依然以追求学历文凭为主要任务,教学和管理均按照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这就造成办学模式与成人教育的特点和性质错位,背离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

3.成人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人们普遍认为,成人高校要比普通高校档次低,因此在教师招聘和教师教学质量上把关不严,造成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除此之外,又因缺乏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

4.成人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成人高校也因设备陈旧,资金有限,导致不能启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正常发展。

5.成人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教育,但由于成人教育大多数生源都是在职职工,依然采用这种教育形式就显得形式单一,不利于成人教育的继续发展。

二、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相关对策

1.把握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珠规律,增加弹性学习制度。因成人教育对象复杂,大部分学员来自基层,企业性质有民营、国营、私营,对时间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有些人根本不能按时来上课,这势必会造成成人教育质量的下降。针对这一特殊规律,建议在成人教育的体制中,增加弹性学习制度,保证学员的学习时间,确实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2.办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成人高等教育除继续承担部分学历教育的任务以外,还应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当增加新的专业和新的课程,做到按需施教。成人教育不能只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学历的一种补充,而是要成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更要成为普通高校学生毕业工作后接受新知识的另一种必然途径。

3.调整对成人教育的投资,适度改善成人教育的办学条件。教育领导机构除要适当考虑增加对成人教育的资金投入,还应鼓励成人高校与企业或行业建立新兴科技产业研究,转化科研成果,多方筹集办学资金。此外,学校也应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增加教学设备,特别是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保证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4.优化成人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目前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现状,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要进行适度调整,最终形成成人教育自身特有的课程体系,使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除了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外,还要更多地设置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课程,理顺课程配置,确保骨干课程配置到位,使学员所学知识能跟上行业发展的现状。

5.加强成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投入到行业的建设中来。

6.建立完善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利用电脑网络等工具,有效的建立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学习有指导、有面授、有辅导答疑、有实验实习、有作业、有考试考查、使每一环节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及时获得较为全面的教学过程信息,找差距,明思路,出对策,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篇8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也是必要任务,而深化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措施。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和健全整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既有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秩序,确保教学质量。

一、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最终的检验标准是要看培养的学生在社会政治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的作用,要看他们的社会使用价值。高校的教学工作应该从社会实用性出发,把教学工作的目标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为此,教学管理重点要抓建设、抓改革、抓制度,并由此形成一个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教学管理工作中要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局面。教学管理部门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学习风气中存在的问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切实搞好学风建设。新世纪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知道,“教”是为了“会学”和“学会”,教学目的不仅是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了多少”,而更是关注学生“学会怎样学习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会了怎样学习,就能对付知识爆炸的时代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正符合21世纪的人才观。因此,大学讲台主要是讲具有启发意义的思路、方法、观点,讲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二、实行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性

(一)解决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的问题。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教学环节则缺乏监控。

(二)解决教学质量评价不尽完善的问题。目前有的高校尚未建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评估过程中人为成分较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真正的科学化、客观化,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教学质量监控范围较狭窄的问题。目前对教学计划教学秩序的监控较重视,而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监控不足;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严格,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较松弛;对学生知识的考核比较重视,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办法。

(四)解决教学质量监控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领导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薄弱环节重视不够,对监控系统反馈信息缺乏决断。例如,目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结果在其晋级的考核中,并未作为重要参数,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直接削减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效能,也削减了监控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五)解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守旧的问题。这些年来,教学内容的改革没有大的突破,大多教师仍抱着陈年讲稿到课堂上填鸭式的念一遍,且教学手段一成不变,枯燥单调。

三、健全完善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重要性

(一)增强领导的质量意识。学校各级领导在整个教学质量管理中起关键作用。领导统一认识,真正确立起教学的中心地位,将质量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抓实干,工作才会有力度,才会有显著效果。

(二)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教师在教学与教学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质量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强烈的质量意识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考核,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环节。增强教师的质量意识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抓师德教育,树立良好教风,使其明确从严要求,认真把关,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二是抓责任感教育,强调不管质量的教学是对学生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使其明确教学质量对一个学生将来的影响,能否顺利找到工作,能否创造社会价值;三是抓教师工作规范教育,使其明白规范的内涵就是严谨科学,就是讲求质量;四是抓竞争意识教育,使其懂得无质量就无法竞争;无法参与竞争就无法进步。

(三)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学生是教学质量的载体,因为教学质量体现在他们身上。要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必须抓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抓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人生观,争取优质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抓质量管理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真正领悟严管出质量,严抓质量出人才的道理,从而积极配合教师和教务处开展质量监控工作;三是抓切身利益教育,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今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从而理解狠抓教学质量最终目的是为他们成才,为他们走向社会好找工作,是为他们增加日后竞争的本钱而着想;四是抓严格考核,约束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进步。

当前,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还要克服悲观和畏难情绪,扫除“混”字风气。针对思想实际,明确教书育人的职责,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要确保保质保量教育出合格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各式人才。同时,还要正确看待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始终把握主流是好的,分析实行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增强信心。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学校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又有其独立性。事在人为,关键是内部管理。只要各层级达成共识,有主人翁精神,有科学的态度,有真抓实干的作风,质量管理就能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结果。从而,扫除思想障碍,振作精神,克服困难,开创质量管理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9

二、高校管理创新之二:教师管理创

新近些年,鉴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却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高校各项工作发展的需要,导致高校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较重。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其一,高校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中,缺乏学习进修的科研资金支持,使得其教学热情逐渐丧失,教学工作成为机械式的重复劳动,无法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其二,缺乏健全的激励机制。当前,大多高校对教师人文关怀比较淡薄,缺乏吸引力,方式较单一,层次不清晰,同时,在薪酬方面激烈教师时,缺乏诸如职称晋升、工龄和职务调整等激励手段的运用,使得教师怀疑自身价值,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工作效率,甚至选择其他职业发展,导致高校教师人才流失。基于上述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需要高校加强教师管理创新,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①高校应注重对教师,特别是前沿学科师资力量的培训,尽量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在科研方面也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扶持,以提高其对教学的热情,充分发挥其教学创新的能力;②高校要“以人为本”,使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意识到自身价值,使其对高校存在归属感从而对教学管理不断地创新,提高教育质量;③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高校应本着注重岗位和淡化身份的理念,根据优劳优酬的原则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的教学工作潜能;同时在通过增加薪酬方式激励时,要把相对影响较大的稳定因素考虑在内,诸如职务、技能和学历等,完善绩效评价体系,避免在高校内部形成平均主义式的分配制度。教师管理环节的创新,不仅可以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增强高校教学实力,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管理创新之三:教学管理创新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8-01

据调查,近些年来国内外高校普遍开展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活动,并尝试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机制和体系,把它作为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就国内外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相关特点作分析与探讨。

一、国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特点

1 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进行宏观控制:如荷兰,政府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角色随着国家高教方式的改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调控过渡。英国政府一向尊重大学自治,但90年代以后却开始直接插手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各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过程中或是利用法律或是在划拨教育经费和在制订政策过程中通过运用评价手段进行宏观管理。政府对评价机构的组成及其评价活动的实施加以规定、监控和调节,以保证评价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把政府对高等教育院校教育和科研质量方面的要求通过中介机构的评价活动传达下去,实现对高等教育院校的有效调控。

2 评价机构具有严谨的组织制度:如1989年7月法国《高等教育法》的相关法律中就明确规定,法国国家评价委员会拥有完全的行政自;其报告直接呈送总统,不受教育部的领导。评价委由国家财政支持,拥有自己预算,评价委17名成员由总统任命,另有1名总秘书和24名专职职员,其成员和职员在全国范围内选聘,评价委成员资格认定极为严格。

3 国外高等学校教学评价方式:英国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六个方面,即课程设置的设计、内容和组织;教与学及其考核;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对学生的支持与指导;学习资源;评价者对这六个方面分别评分,良好的教学活动取决于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要评价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贡献和作用,只有从不同的视角反馈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作用和成效,才能较为全面客观地评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规范或要求,从国外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来看,主要包括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等。

二、国内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

1 开课试讲制度:开课试讲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环节,试讲对象包括首次开课的教师、开新课的教师和开过课但评教分数较低的教师,试讲结果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教师经过试讲,水平达到及格以上方可开课,开新课的教师,试讲未达到要求不宜开新课,试讲效果较差的教师,听课人会提出相关建议,待试讲教师水平达到标准后方可开课。

2 督导听课制度:开展教学督导工作是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有效制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保证,教学督导是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校督导成员会不定期地听课,以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了解第一手教学情况,提出教改建议,其主要听课对象是青年教师、新聘教师、开新课和新开课的教师。另外学校还会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观摩等活动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水平。

3 评教制度:评教制度主要分为三种:1)、学生评教制度:是评价教师教学活动水平的重要渠道,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评价,从学生角度真实地反映授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和水平,为教师和教学管理提供反馈信息,实现教学相长和教学互动。2)、同行评教:是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3)、督导评教制度:是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通过督导评教信息反馈,帮助任课教师正解认识自己的教学能力,了解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群体优化,为教师评优、晋级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三、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存在的问题

1 监控目标不清晰:民办高等学校创办时间不长,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质量目标不清晰等问题,使得质量监控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对质量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如部分民办高等学校在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性教育之间的质量定位不明确,导致部分民办高等学校盲目移植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以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民办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无视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特征和生源的特殊性,导致其教育质量监控陷于混乱。

2 监控主体缺位:政府的政策、社会大众对于民办高等学校的认识、母体高校和社会投资方对民办高等学校的态度以及民办高等学校自身的办学行为,都会影响到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各主体在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和责任还不明确,导致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中事实上的主体缺位。作为办学主体的民办高等学校,虽然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但由于办学机制创新不足,很多民办高等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性,其质量监控受外部影响过大,使其自身在质量监控中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3 缺乏奖惩机制:民办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完全依靠自身筹措和学生学费,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还不能像美国、日本等国的私立大学那样,能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而获得政府的拨款鼓励。由于外部资助和奖励的不足,使得民办高等学校质量的建设缺乏积极性和强有力的行政力量的推动。

四、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在措施的完善

1 树立具体明确的质量目标:民办高等学校从创办伊始,就是走应用型、实用型的道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确立这种目标是正确的,创办民办高等学校的初衷就是要发挥高等教育潜力,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这也就是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目标。只有树立具体明确的质量目标,才能使民办高等学校进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质量监控,培养出独具规格的应用型人才。

2 明确各监控主体的作用和责任:在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中,民办高等学校自身应发挥主导作用,其他几个主体发挥辅助作用。社会大众对民办高等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会对其教育质量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由于社会大众对民办高等学校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而且我国也缺乏质量监控的社会中介机构,这使得社会监控对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建设的作用也很有限。民办高等学校自身应在质量监控中发挥主导作用,建立教育质量的自我约束机制,主动自觉地加强质量监控,通过积极的努力和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赢得社会的赞誉和人们的信任,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建立质量奖惩机制:应建立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奖惩机制,通过行政力量促进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政府在加强民办高等学校管理的同时,应积极落实有关的鼓励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政府应尽快出台民办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最低基准,通过一定的惩罚性措施,促使民办高等学校自觉、主动地加强质量建设。

篇11

关键词:艺术教育;大学生;价值;功能

一、艺术教育的涵义

艺术教育是一种以视觉和听觉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的特点,艺术教育与现代社会及人才素质有着密切关系。艺术教育以它独有的教学特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健全心理的形成。通过艺术的媒介,培养受教育者艺术表现力,提高受教育者艺术修养。“以情动人,潜移默化地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宗白华先生的这句名言精辟地指出了艺术教育的独特性所在。艺术教育通过意象的形式令受教育者在与现实生活实际更为近似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化与陶冶,这就比其他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具体,更富有感染力。艺术教育以它内在的平等精神、人道内涵和开发潜能的直接性、完整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深刻的人文教化作用,它能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情感健康宣泄的途径,使受教育者合理地处理物质利益与精神价值、知识技能与心理素质、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受教育者的内心在审美状态中达到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情感与精神的统一发展。

二、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现到教育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使人变成一种工具,而是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技术的学习是一种手段,但不能作为一个人自我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在高校加强学生艺术教育、艺术审美教育,是符合时展、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艺术教育是现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

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杨叔子高度认知到人文主义教育对于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高校要注重学生的生活情趣教育,良好的个性教育以及对他人关心、爱护、帮助与追求真、善、美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同样,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就是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能够怀着积极、友善的心情去对待一切事物,提高人的生活情操。从人的发展层面上看,审美素质对于人的和谐发展、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特别重要的意义已经为大家逐步认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类自我解放的至高理想,作为精神活动重要内容的艺术必然成为人的发展的自觉需要。

(二)艺术教育有益于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欣赏水平,让学生在专业技术学习之外,能感受到大学生活的美好、充实和乐趣,而不是感受到寂寞、无聊、萎靡与厌倦。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性情,塑造自我的人格精神境界,在校园里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艺术之美,什么是庸俗的、浅薄的、无聊的艺术垃圾,自觉培养自我的高雅艺术情趣,在精神层面上为自己未来美好的人生打下良好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幸福的基础。人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能够以正常人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当遇到情感波折时,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从而能够使自己不愉快的情感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出去,回归正常的心境。以情感性为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困惑、心理失落具有很好的调节功能。由此,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深刻的积极影响。

(三)艺术教育具有促进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功能

21世纪是创造型人才的世纪,艺术教育为培养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学史上有着众多科学家凭借直觉或灵感作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生动事例,这是他们在长期理性的科学思维基础上,凭借艺术的创造力获得的科学成果。审美、艺术是个性鲜明、创造性品质较高的活动,艺术家的生命就在于他的独创性,而艺术欣赏也要求接受者进行个性化的再创造,审美能力就是一种创造力。美育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能力,也就意味着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与一般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不同,它是偏于感性的、综合性的,往往在瞬间发生;它是一种诗化的哲思,是一种顿悟,是在生动的直觉形象中把握世界的真谛。

三、关于提高高校艺术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艺术教育摆在学校教育应有的位置。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通过艺术教育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滋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

(二)要营造艺术文化的环境氛围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艺术社团软硬件设施都存在一定不完善之处,如训练场地匮乏,演出设备老旧,外请专业老师的训练经费不足等。高校应不断挖掘学校和艺术团,或设立艺术教育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学生艺术人才。要在学校和学生之中营造一种热爱艺术、欣赏艺术、支持艺术的艺术氛围,做到真正的、由衷的热爱艺术并支持艺术的发展。通过上述机制,力争让高校学生艺术团在更充裕的经费保障支持下,在更完备的训练设施中,充分发挥其艺术天分,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教育事业贡献之力。

(三)艺术课程教学应从学生心理着手

在高校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从心理上接受艺术教育,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在艺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合作,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艺术教学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活泼多样的艺术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气盎然。

(四)要优化艺术特长生的成长空间

技术水平的高低虽影响艺术表现力的发挥,但是学生的创意潜质更为重要,它能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因此,将大学生“创意潜质”的考察(如:即兴表演、限定主题表演)比重加大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将更有利于高校选拔真正优秀的艺术特长生。要参考其他高校的相关优惠政策,在保证基本录取分数的前提下,应给予艺术特长生更多的优惠政策,让更多“学艺双馨”的学生进入高校。同时,在大学人才培养中要给艺术特长生在实践学分、课余考试和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多条件,让他们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永杰.浅析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意义[J].高等教育,1995,(12).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01-03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邬大光教授指出: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也应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和特色求发展。办学质量是民办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和自身不断努力,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了一定的办学特色。但是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支新兴力量,起步晚,底子薄,发展快,对于其质量,人们颇有微词。另外由于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民办教育出现了分布不均匀,发展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同时民办高校还面临着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趋减,公办高校、其他办学形式发展以及来自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民办高校若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教育质量,避免倒闭或被兼并的命运。

一、树立正确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因此,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是否良好,必须得看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学校毕业生是否有着良好的就业率,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民办学校在没有国家资助的情况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没精力也没有资金投入。当前,在就业形势不乐观的社会大环境下,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更加惨淡。与公办院校的教育质量相比较而言,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就没有长处。潘懋元教授认为,对待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应有一个公正的、辩证的态度,不能以公办高校的标准来评价当前的民办高校的质量。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民办高校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不同的对象对高等教育的不同的需求,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得到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一定水准的教育质量。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消费者决定质量和全过程质量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观。消费者决定质量是指民办高校注重通过教育的各个环节来满足学生、家长、政府、社会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其质量的高低由消费者来评价。全过程质量是指全员参与,重视教育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关注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最终形成教育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树立正确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观,有助于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状况分析

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办学时间较长,经受住了教育市场机制考验的民办高校,已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现已进入了内涵发展时期,因此教育质量是比较好的,如浙江树人大学。而新办的民办高校则更注重自身生存问题,更多关注的是节约成本,完成教育资源的原始积累,因而教育质量需要提升。但是,随着教育部对民办高校设立条件的要求日益苛刻,有相当一部分民办高校的建设就以“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为标准,投入大量的资金,聘用了大量优秀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就铸造了相当高的教育质量。一部分民办高校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的思路,但在办学实践中,相当的民办高校甚至一些知名的民办高校还是只注重学生规模的增长,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急于把学校做大,而忽视把学校做强,越来越暴露出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软肋。但就整体而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时间短,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可持续性发展后劲不足,各教育环节有待加强和提升。大部分的高校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源短缺质量不高的问题。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不稳定的问题。三是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

导致民办高校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分为学校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校内原因指的是民办高校自身建设出现问题,导致教育质量差的原因。主要有:1.办学无特色,学科专业的设置不具备特色,与其他公办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重复率高。2.教材的选用没有考虑到民办高校学生的学业水平状况和基本素质,选择的教材的内容过繁、难、旧。3.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专业素质不高。4.教学手段保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改革得不到有力的重视。5.没有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民办高校起步晚,发展历史短,文化积淀不足,没能形成良好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外原因主要是指政府政策方面,继而影响到民办院校教育质量的原因。主要有:1.不利的招生政策。民办高校招生没有自,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的招生被纳入国家统一招生计划,很多省份将民办高校的招生放在公办高校招生之后。这样民办高校只能录取分数较低的学生。而高素质的学生对于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2.政府对学校的资助政策。中央政府几乎没有直接的经济资助,资助主要来自于省、市与地区级的地方政府,但十分微弱。而教学资金的投入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条件。3.民办高校的教师并没有享有和公办高校教师一样的权利和福利待遇。如民办高校的教师的保险还是按照企业单位的标准缴纳的,很多地方的民办高校教师根本就不可能申请到省级课题等等。这种不公平性限制了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竞争优质的教师资源,也导致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三、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路径选择

基于上述的分析,为提高和保障高校的教育质量,民办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项措施,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而政府应从法律政策和经济资助上给予民办高校以有力的支持,督促其提高教育质量,并加强监督。具体途径有:

(一)深化教学改革,建构教育质量内部监督和保障体系

1.民办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1)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民办高校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专业面过窄、社会需求量少的专业,通过暂停招生、减少招生数量、转向或合并、撤销等多种途径予以调整;对社会急需专业,加大投入力度,增设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2)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带动其他非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不断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强调通识教育,拓展专业口径,注重发挥个性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构建科学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校、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有效地发挥精品课程的引导、辐射作用,并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3)加强教材建设。积极做好高质量教材推广和新教材选用工作,优先选用近年来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特别是经学校重点立项的规划教材。需要强调的是,教材的选用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4)加强实践教学。推进试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试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重点资助他们参加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的竞赛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保证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和质量。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风学风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民办高校发展进程中,“建立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最为重要。因此,要完善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民办高校要切实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教师努力提供事业发展的空间,积极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深造的机会,创造进行学术交流、开展科研的条件,并努力推动他们实现职称晋级、职务晋升,为他们开拓参加各类竞赛、评奖、申报课题等渠道。完善教学积累和约束机制。制定教学评优奖励条例,加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2)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形成严谨求实的学术品行。加大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力度,严肃教学纪律,整顿教学环境。进一步言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坚决遏制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4.加强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建立保障教育质量的内部长效机制

(1)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不断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2)完善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学校定期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其他高校先进办学经验中,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确保教育教学质量。(3)坚持教学检查和听课制度。校领导经常到各学院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院领导要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本院教学工作。不定期地对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纪律、课堂教学秩序等相关内容进行全校随机性抽查,检查结果将通报各院系。(4)建立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构,抓好领导教学检查、听课制度、教学评估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等,确保教学质量。

上述的一切措施要得到实施都离不开民办高校大量的教学经费投入。因此,民办高校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学经费拨款要及时、足额到位,用以保障教学业务、教学差旅、体育维持、教学仪器设备维护等教学开支满足日常教学工作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教室、宿舍、运动场地及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资料等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办学条件标准。

(二)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政策,构建起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制

1.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民办高校的招生配套政策

改变以往计划招生方式,扩大民办高校的招生自。《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民办高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高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实行地区保护政策。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社会人才需求状况来自主招生,但需实行主管部门备案制。政府要努力为民办高校开辟新的办学渠道。如允许中等职业学校与民办高校联合办学,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职专生升学的愿望。

2.政府进一步落实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政策

《民办教育促进法》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根据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依据“谁受益、谁负担”原则,除了学生个人是受益者外,社会和国家也是受益者。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资助,主要包括对民办高校的公共教育经费拨款,对教学设施建设的资助,对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的资助,还有民办高校学生奖学和助学资助。采取普遍资助和重点扶持相结合,通过有条件的资金支出,要求民办高校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办学上,确保教育质量,从而达到了质量管理的目标。

3.政府部门通过相关立法政策调控来改善民办高校师资状况

法律制度建设不完善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政府部门必须立法对包括民办高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标准、社会保险缴纳方式、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的实现方式等诸多问题做出统一明确规定。可以规定:民办高校的教师的工资待遇标准不得低于同级同类公办院校的同职称的教师的工资。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保险缴纳和公办院校教师一样,按照国家事业单位的标准来缴纳。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科研基金资助机制,对民办高校教师参加科研活动进行资助。从而解决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稳定性,使得他们能集中精力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最终达到提高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目的。

4.建立民办高校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社会、市场、家庭等外部力量对民办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活动

政府要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教育评估,引导民办高校健康发展。评估的形式可以采取由政府认证的民间评估机构组织评估。政府只负责对民间评估机构的资质认证,纯民间的、非营利性的民间评估机构负责对民办高校的整体评估和学科专业领域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基本办学条件,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效果,保障民办高校的教育质量。新闻舆论媒体可以及时报道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问题,予以监督。用人单位和家长向民办高校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促进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辉,楚媛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5).

[2]李晓康,侯晓蕾.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报,2Ol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