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3: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中生职业技能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瞄准需求,用好政策
迁安市职教中心的职业培训之所以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确定了“对接产业、多元合作、长短并进、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建立了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致力于加速构建长短并进的大职教发展格局;得益于迁安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所创造的机遇;得益于国家、省、市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良好政策。
1.迁安市对办学的强力支持和职教园区的建设,为职教中心提供了有力的环境保障
多年来,迁安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重大举措,形成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良好氛围,综合运用行政、经济、市场等多元措施为职教发展聚力,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提出了构筑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的发展目标。其中构筑教育培训功能中心位列首位,核心就是依托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迁安市职教中心,将迁安教育做大做强,使教育既发挥基本功能为区域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又能作为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打造教育培训功能中心领导小组,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政策。
为改善民生、促进就业,2008年以来,市财政投资建设了迁安职教园区,共占地1800亩。园区按照资源共享模式建设,主要包括市职教中心、河北联合大学迁安学院和市奥体中心。其中职教中心占地552亩,投资3.98亿元,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建有机械、电子电工、汽修等8个实训中心112个实训室,设备总值4800万元,可满足全日制在校生7500人、年短期培训10000人教学需要,软、硬件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
2.迁安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职教中心提供足够的培训空间
近年来,迁安为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立足原有产业基础,提出“四五”转型攻坚计划,确定了构建“3+5+6”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即着力打造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个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煤化工、包装建材、食品医药、文化旅游、高新技术五个产值超百亿产业板块。培育金融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消费购物、养老养生、总部经济六大区域性功能中心。在政策的吸引下,芬兰斯道拉恩索、浙江物产、中海油、徐州重工、红星美凯龙等40余家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央企和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
随着大批优质项目开工建设、竣工达产,企业刚性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教育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27家,超千万元的200多家。未来五年企业为迁安市提供就业岗位约1.8万个,对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需求达8600余人。但在所调查的13.6万企业职工中,在职工人(在职职工数减去管理和辅助人员数)8.5万人,占在职职工的62.5%;技术工人2.4万人,占在职工人28.2%;高级工以上0.55万人,中级工1.1万人,初级工以下0.75万人,分别占迁安市技术工人的22.9%、45.8%、31.3%。因此,现有企业职工队伍根本无法满足未来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此外,大量普通毕业生、不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转岗人员、复转军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急需提升就业技能,因此,学校未来办学在职业培训方面空间巨大。
3.国家、省、市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为职教中心职业培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004年国家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办法》规定: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以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培训时间为15?9 0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经费实行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扶持培训工作,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与中央扶持资金统筹使用。
2007年迁安市政府以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为基础出台了《迁安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免费培训工程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培训内容包括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收费标准在2000元以内的技能培训实行全免费培训;参加免费创业培训人员,成功创业满一年并招用2名以上员工的奖励3000元,同时根据招用人数按每人200元的标准一次性奖励创业成功人员。对毕业两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还一次性发放3000元的创业补助。
2009年迁安市对全市在职职工实行免费技能培训,补贴标准为岗前技能培训的一半,资金由市财政解决。
2014年国家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其中种养大户人均补贴2500元,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均补贴800元。学校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积极参与到政府支持的培训工作中,以优质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优质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赢得了学员的高度信任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整合资源,强化功能
1.主动对接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建立各类培训基地
2004年以来,为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在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各行业、各部门分散的资金、项目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和综合效应。学校积极主动与各部门寻求合作途径,探索共同发展之路。一是依托迁安市人社局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二是依托迁安市安监局建立河北省安全生产培训基地(三级资质);三是依托迁安市质监局建立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培训基地;四是依托迁安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建立河北省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基地、河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五是依托迁安市农牧局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六是依托迁安市委组织部建立县域特色人才项目基地;七是依托迁安市财政局建立迁安市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八是依托迁安市总工会、迁安市人社局成立迁安市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九是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2.借助“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功能,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迁安市职教中心在政府支持下,于2012年成立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指导委员指导下的理事会负责制,指导委员会由市人社局、教育局、财政局等14个部门组成,负责对集团的建设、改革、发展进行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集团理事会由首钢迁钢、燕山钢铁等15家企业和迁安市职教中心组成,理事会理事长单位为迁安市职教中心,实现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功能,已与60多骨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合作涉及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引校入厂、引企入校、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等。学校在45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有32家企业在学校建立职工培训基地;长期与燕山钢铁公司、九江线材有限公司、轧一钢铁集团、东安超商、锦江饭店等企业开展“订单式”培训;为首钢迁钢、燕钢、松汀、轧一、荣信等企业举办首席技师培训班;在迁安市总工会组织下开展了五届全市职工技术比武。
3.实行一校带“多点”,构建覆盖全市的教学网络
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企业在职职工和农村偏远地区学员参加培训,依托当地场地、设备设施,学校在全市6个乡镇、8家骨干企业建立了14个职业培训教学点,同时利用乡镇社保站社会职能,建立了19个招生宣传网点,为当地有培训意愿人员咨询、报名、资料审核工作提供便利。
4.完善机构建设,健全管理职能
为充分发挥各行业培训基地的功能,学校不断完善内部机构建设,成立了技能培训科、创业培训科、社会培训科、职业能力建设处、安全生产培训中心等部门,分别对应各培训基地,负责相应培训项目的招生、培训、就业、协调等方面工作,实现了“培训部门与政府部门”“培训部门与行业企业”“培训部门与培训项目”的三个对接,实现了职业培训的专业化。技能培训科负责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科负责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培训中心负责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和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在职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考核鉴定、职工技术比武等工作,社会培训科负责联系其他行业培训项目及业务。
科学施教,提升层次
1.依据职业标准,结合成人培训特点,制作功能齐全的教学培训包
学校的培训项目涵盖了一、二、三产业共7项11类23个职业(工种),培训时间长短不一、培训内容难易不同、培训标准高低各异,学员来源渠道复杂、年龄结构和学历水平差距大,很难统一标准。学校针对这种现状,成立了以职业培训科室主任为组长,吸纳专职教师、学员代表、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等组成教学研究小组,通过认真研究每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标准,分析学员构成,精选培训教材,优化培训内容,制定培训大纲,细化培训计划等环节,制定了适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功能齐全的培训教学包,包括该职业(工种)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典型案例、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模拟试题和考核标准等,尽量突出声光像等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使培训内容易于接受、培训效果达到实效。
2.培训与引进相结合,打造一流职业培训师资队伍
学校一直注重培训教师队伍的能力建设,积极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是坚持校内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不间断。多年来,学校共派出专职教师参加人社、安监、财政、教育等部门组织的国家、省、市级培训125人次,现共有企业培训师4名,创业培训教师8名,创业指导师3名,注册安全工程师4名,安全生产培训教师15名,注册会计师4名,会计继续教育讲师5名,各职业(工种)考评员24名。二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作为职业培训兼职教师。共聘请创业指导专家5名,行业、企业专家12名,政府职能部门领导14名,大学教授8名。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聘任,使学校的职业培训教学团队能力逐步提高,影响逐年扩大。
3 .创新培训模式,灵活教学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培训功能,让各级优惠政策和学校资源惠及更多的企业和学员,学校改变原来坐等企业、学员来校培训的被动局面,大力开展送技术入企业、进农村、到社区活动。多年来共开展入企业培训216班次196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40000课时;进农村培训112各班次60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9000课时;到社区培训12各班次700余人,累计完成教学时数1000课时,解决了培训与生产不能兼顾的矛盾。在培训教学上积极开展互动式、模块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取案例教学与模拟训练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基地实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等培训手段,增强了培训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培训质量。
4.强化调研,提升服务水平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走访等途径对全市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全市技能人才需求方向、需求数量,为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培训学员QQ交流群、微信平台,结合实地走访和电话回访等形式,进行后续跟踪服务,了解培训学员就业、创业、发展等情况,了解企业、学员对培训的建议,从而完善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服务社会,打造品牌
2004年以来迁安市职教中心以“服务政府,为政府分忧;服务社会,为百姓解难”作为职业培训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培训工作,共完成各类培训15.2万人。其中,完成技能培训4 6 9 1 7人,包括:初级工3 3 2 3 5人,中级工11423人,高级工2137人,技师122人;完成创业培训6752人,创业成功3215人,带动15676人就业;完成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8252人,完成特种作业人员培训59346人;其他人员培训22000人,为市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共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280人,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860人。通过培训,增强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服务水平,为迁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2.促进了小微企业成长,丰富了区域经济结构
2004年以来,6752名有创业意愿的学员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有3215人创业成功,带动15676人就业,迁安市十大创业明星中有两位是职教中心的创业培训学员,有效促进了全民创业工程,实现了区域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3.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难问题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的学员中,有1.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使那些靠种地为生的普通百姓走进了生产车间、走向了超商、酒店;有0.5万下岗失业人员成功转岗,使他们从原来不适应的岗位走向了新的岗位。
4.提高了市域技能人才总量,改变了企业技能人才结构
2004年以来,已培训企业技能管理人员1520人,完成技能人才培训46917人,包括:初级工33235人,中级工11423人,高级工2137人,技师122人,使我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由5500人增加到7759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由16.5%增加到22.1%,这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技能人才结构的调整,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5.提高了企业员工操作水平,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培训,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并在各类技术比武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燕山钢铁黄瑞山、松汀钢铁王学超、津安钢铁杨检等学员在迁安市职工技术比武中分别获得炼铁工、炼钢工、钳工组一等奖,荣信钢铁公司学员周金在唐山市职工技术比武荣获气焊工技术状元。
一、以职教中心为依托认真抓好职业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学校共开设机械加工、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学前教育、护理、餐饮服务、焊接工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0多个专业。其中汽车维修、学前教育、机械加工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主打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6%,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5%,岗位巩固率达92%,近几年内学校又经过不懈的努力,改变校容校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管理科学、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同时也成为镇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当地企业开展短期培训的主阵地,开展“订单式”培训,使学员都学到一技之长。就业率达到90%以上,有一部分没有就业的自己办起了实体。学生在校能够自觉的学习,经过考试合格学校发给毕业证或结业证,县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便可就业上岗。使全县初中考不上高中的学生、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及大学生毕业不能就业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最后走向了就业岗位.
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构建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提到了全党全社会面前,这是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党、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职业学校作为统领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而且必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抓好职业教育问题上,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同志曾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切实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但首先解决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同时确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展职业教育其中包括“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等“四大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育素质提高计划等“四大计划”,抓好“四项改革”即: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办学;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学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镇赉县职业学校发展经验和模式化型式已经逐渐形成:2+1办学模式,也就是校校联合最后到企业,招收应往届初中生在校学习一年半,然后送到有实力的名校进行技能培训,之后到企业综合实践并有一定补助费,最后就业到企业的办学模式形成链式结构模块系列化。2 是订单式办学模式,也就是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能使学校、企业、学生实现“三羸”这种合作和共建对企业和职业教育是互补的。也是职业学校紧密依托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紧密合作的远行机制,已经成为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当务之急。3 是职校与中介合作,也就是由学校培养出合格成品,最后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到企业的联合办学模式。通过这些办学形式模式化,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技能人才,使这些人才逐步的走向镇赉县的各个企业的主要岗位,发挥着自身的能量和作用,同时为镇赉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也为社会和谐镇赉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是思想认识要到位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09-04
新生代农民工,简单地说是指年龄段处于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其市民化也必然成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稳定的收入和住房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前提之一,因此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促进其在城市中拥有稳定的收入和住房。稳定的收入和住房是与稳定的就业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增强其就业稳定性,提高其收入水平就成为市民化进程中的关键。
近年来,农民工的就业收入问题已备受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们的关注,国内学者在研究增加新生代农民工收入问题时形成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解决其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中职业教育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吴济慧,2010)。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培训与其就业收入影响都是呈正比的(魏婧华、罗湛、翁贞林,2013);第二种观点则视野更广,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状况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其收入水平。不仅教育培训,而且工作经历对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也会产生影响(乐章、刘苹苹,2007);第三种观点则不仅从农民工自身而且也从政府角度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教育培训。认为提供就学机会比提供就业机会要更为容易、成本更低,而且这种政府行为的最重要的可取之处,在于对就业市场机制的影响是中性的(姚先国、陈凌,1999)。
关于就业收入问题,国外理论界早有研究。Nee(1996)指出教育对农民向其他职业转换的促进作用将在市场经济中得到逐步的加强;Piore(1970)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高级市场和初级市场,认为初级市场上高素质的劳动力将向高级市场转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西方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丰富的劳动者,无论在职业选择还是在收入增长方面都具有优势。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学者们已经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与就业稳定性、收入水平联系起来,也指出了要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必须要对农民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但是现有研究成果在对教育培训和就业收入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尚有不足,特别是运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教育培训和就业收入相关性的研究不够充分,因此本文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和调查问卷数据,着重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水平和就业收入水平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出发点说明加大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培训,在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其工资水平中的作用,从而为政府制定相关人力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数据来自于2012年春节西安财经学院“教育机会分配、人力资本水平及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绩效和优化研究”课题组,利用大学生寒假返乡进行的针对青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834份,涉及青年农民工的问卷613份,其中属于西北地区青年农民工问卷381份,符合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范围(33岁以下)的问卷272份。本文所用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于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272份调查问卷。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可以通过其文化程度和接受培训的情况加以说明。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
本次针对西北地区的调查问卷共计381份,其中新生代272份,老一代109份。调查问卷中关于文化程度的描述是按照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进行的。为了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现状,本文还对新老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居多,占到90%以上,其中初中占到37.5%、高中为29.0%,大专及以上23.9%。
老一代调查对象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79.8%;其中,初中46.8%、高中18.3%,大专及以上为14.7%。
对比上表数据,新生代群体的文化程度总体上要高于老一代,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组尤为突出,比老一代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比重则低于老一代。这一结果,证明我国政府近年不断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政策效果良好。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情况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情况可以从其接受培训的次数、经费来源、内容反映出来。
1.培训次数。在培训次数方面,272名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参加过培训的有82人,参加过一次培训的有99人,这两组样本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6.5%;参加过两次培训的有48人,参加过三次及以上培训的有38人,这两组样本仅占总数的31.8%。其余五个样本未做任何选项,为无效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自打工以来总体上较少参加各种培训。
2.培训经费来源。在经费来源的调查上,本次调查设计了可多选的选项,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家庭、个人和企业,占被调查者的73.9%。其中培训经费来自家庭及个人的占34.9%、来自所在企业的占39.0%、来自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所占比重很低,分别占1.1%、1.5%。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成本主要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和所在企业承担。政府和社会团体在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方面的经费支持较少。
3.培训内容。调查问卷显示,西北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培训,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人员占到调查对象的60.7%;还有少部分人员接受了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占9.9%;面试技巧培训和其他培训,占3.7%。
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原因有二:一是农民工被所在企业安排接受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农民工出于自发性需要,主动进行自我提高。但是从培训经费近一半是来自于培训者家庭和个人判断,新生代农民工对直接有助于提高择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培训内容比较欢迎。对于务虚的面试技巧和其他培训缺乏积极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从业和收入情况
本次调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从业和收入情况设计了相应调查项目,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分布、稳定性及收入情况。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从业情况
1.从业情况。本次问卷中列出加工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住宿餐饮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维修及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其他共九种行业。根据调查问卷,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从事加工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人员最多,各自占到18.4%;其次为建筑业和其他,比例分别为17.6%、12.9%;而从事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维修及其他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人数较少,总共只占32.7%。
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特征,与其接受教育培训状况有很大关系,由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所占比重较低,仅有23.9%,故从事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居民服务维修及其他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业这些对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行业的人数比重较少。
尽管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数量较少,但是从与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数据对比看,农民工大多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这点上看结果相同,至于其他数据差异可能与问卷中行业种类设计不同有关。
2.职业稳定情况。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稳定性方面较差,呈现出频繁跳槽、频繁失业的特点。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从业以来工作变动两次以上为68.1%,其中变动两次的人员最多,为28.7%;其次是变动三次和一次的人员,分别为18.4%和16.2%;变动四次、五次以上的分别为8.5%和12.5%;不变动的只占到15.4%。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调查问卷显示,2012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收入水平为2210元。其中收入水平在1500元以下的占22.0%, 3000元以上的占18.4%;1500元到3000元的较多,占到了56.9%,超过其总数的一半以上。这种工资分布状况与2012年外出农民工全国平均收入2290元的情况基本一致。对比初次获得收入情况,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总体上有所提高,1500元以下的比重从86.0%下降到22.0%,而3000元以上的比重从1.1%,上升至18.4%,2000元以上收入群体占到总量的55.5%,与之前只有5.5%形成鲜明对比。
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职业选择及收入间的关系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历次寻找工作中受到的限制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遭遇到最多的是技能、学历和工作经验的限制,比例分别为54.8%、53.7%、48.9%。此外,还有性别、年龄、户籍和其他限制,它们的比例分别为15.4%、12.5%、7.7%、5.9%。
由此可见,技能和学历、经验是新生代农民工寻找工作的主要障碍。下文中,我们试图通过对拥有不同教育培训水平农民工的收入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教育培训与收入、职业选择的关联性。
(一)文化程度对职业选择和收入的影响
1.文化程度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本文在表6中,试图用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在行业的分布情况,说明文化程度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从表6中看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行业选择面窄小,只能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等行业中就业,至于需要较高文化程度的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及房地产业中就业比率极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则职业选择面较为宽泛,各个行业都有涉及。特别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从业排列在前三位的是加工制造业、教育卫生及社会工作和其他。调查结果说明,文化程度确实是农民工择业的影响因素,较高的文化程度能够使农民工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灵活性,并且可以达到主要劳动力市场企业员工素质的要求,获得向上流动的职业机会。
2.文化程度对收入的影响。收入的高低首先与所从事职业有关,而从事何种职业又取决于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如果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以自己较高的文化素质敲开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大门,那么就能获得较高的薪酬和较多的晋升机会。表7是关于不同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分布情况,以此来说明文化程度与收入的相关性。
从表7来看,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收入分布情况,因为调查样本过少而不具有说服力。其他几组调查样本中,月收入为2500元以上的人员,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4%、34.3%、26.7%、43.1%。其中小学和初中组所占百分比较高,可以用其较长的工龄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以解释。高中组的百分比较之小学和初中组而言较低,则可以用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缺乏解释。大专以上组的高收入百分比较高,说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对农民工取得较高收入有正面影响。
上述数据说明高中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提高作用不突出,但是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对文化程度低的劳动者收入提高作用显著。
(二)职业培训对职业生涯和收入的影响
关于职业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择业和收入的影响,我们采取把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参加培训次数多少分组的办法,得到培训次数不同的农民工所从事职业和收入情况,借此说明职业培训的作用。
1.职业培训次数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的影响。通过对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培训次数各不相同的群体对于培训的认识大不相同,同时培训对职业生涯的影响情况差异较大。只接受一次以下职业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参加培训可以给他们加薪或升职的占27.1%,认为有助于找到环境更好工作的占16.0%,认为没有什么影响的占16.6%,其余40.3%的调查对象未对此项调查做出任何回复。
在接受培训次数为两次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认为参加职业培训可以给他们加薪或升职的占68.6%,认为可以有助于找到环境更好的工作的占17.4%,认为没有什么影响的12.8%,
1.2%未做任何回复。
调查结果的差异性说明两点问题:一是参加技能培训确实能够加薪或升职以及找到环境更好的工作,同时也意味着向上进行职业流动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二是接受较少培训的人员对培训作用未做出任何回复情况较多,说明这部分人对于参加培训的认识不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较差。
2.培训内容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在技能培训和电脑基础知识培训中,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占60.7%,而参加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的只占9.9%。可见新生代农民工中多数人认为专业技能培训更重要。
就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认为参加培训可以实现加薪或升职的占54.7%,认为参加培训可以找到环境更好工作的人占20.1%,认为没有影响的占24.5%。可见,专业技能培训对于职业生涯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针对既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又参加过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认为能够加薪或升职的占到94.4%。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如果培训内容辅助以电脑基础知识培训,则会加大这一影响。但是,其他培训内容效果不明显。
3.职业技能培训对收入的影响。在272份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总样本中,挑选出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样本185份进行分析,比较他们的初次工作的工资收入与现在工作的工资收入发现,参加过培训之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的确有了提高。培训之前的初次工资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只占13.5%,而参加过培训的农民工现在工资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占到75.7%。当然这里的数据并没有排除物价上涨因素,因此还有一定的虚高成分。
为了排除物价因素的干扰,进一步说明培训与收入的相关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将没有或较少进行职业培训人员和接受较多培训人员的收入增长情况数据进行比较。
82名从没参加过任何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现在的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占44%,而185名参加过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现在的工资在2000元以上的占57.3%。
参加过一次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51.5%。
参加过两次及以上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64%。
由此可见,农民工的收入和培训次数正相关。文化程度的高低和职业培训多少确实对农民工择业灵活性和职业素质、技能水平有正面影响,对他们能否实现向上职业流动和获得较高工资水平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能否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最终实现定居城市,完成农村人口市民化的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之第一代农民工确有提高,教育培训与就业收入之间总体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但由于在工作技能以及经验方面的缺陷,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在获取收入方面并不具优势。
职业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薪资水平的上升有正面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培训内容方面,有自己的需求偏好,针对诸多的培训他们更倾向于专业技能培训。
因此,建议政府在人力政策制定方面,可考虑对农村青少年的教育内容进行细分:对于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青少年进行职业教育;对于有能力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资助和支持;同时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以上措施,最终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和提高收入的目标,顺利实现城镇化。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绩效评价及优化研究”(2011KRM6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机会分配、人力资本水平及西部农村青年的职业流动”(10YJA79023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济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2010(19)
[2] 魏婧华,罗湛,翁贞林.人力资本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及收入水平的影响―基于9省市的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导刊,2013(9)
[3] 乐章,刘苹苹.人力资本与收入水平―关于外出务工农民的一个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2)
[4] 姚先国,陈凌.中国人力资源与就业压力分流[J].学术月刊,1999(11)
[5] NEE V.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6 (4)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目前,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生源问题,农村地区学生求学、家长送读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现实生源不足。
一、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潜在生源充足
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生源不足并不是因为没有生源,或者说并不是因为不存在职业教育生源,事实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市场巨大。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对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进行分析。
(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低,中职招生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偏低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但是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偏低。“十五”期间,信阳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一直很低,没有突破20%。2006年信阳市初中毕业生为158095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7749人(不含成人中专),占当年初中毕业生的比率为23.88%。而同年信阳市普通高中招生60690人,占当年初中毕业生的比率为
另外,从表一可以看出,近几年信阳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比全国平均初中升学率低很多。“十五”期间,信阳市初中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在2001—2004年间其升学率却下降了,由此可知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也在增加,这些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就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这个群体相当大,从表一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信阳市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人数几乎占当年初中毕业生人数的一半,2005年将近7万人。
(二)大量的初中生辍学需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从对农村职业教育有潜在需求的其他生源来看,除了农村初中升学率低造成很多初中学生直接进入社会以外,在农村还普遍存在着辍学现象,而且辍学率很高。2005年6月27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A6)头条标题“抽样调查17所农村中学显示初中平均辍学率43%”。这是教育部委托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作的一个“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的案例研究”课题,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该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与官方的统计数字2.62%有着很大的差距。???据笔者了解,在信阳市,许多农村孩子因为家庭收入低或学习困难在没有读完义务教育就被迫中止受教育,这部分流失的生源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这部分学生几乎都没有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参加学习和培训。据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信阳市初中辍学率为1.2%,但就笔者的访谈情况来看,各县区的初中辍学率远远高于这个数据,许多乡镇初中辍学率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
另外,信阳市一些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中招考试之前动员差生退出中招考试。2006年5月15日《大河报》刊登了一则消息:信阳市某初中“为提高升学率,动员差生退出中招考试”。该校一名老师表示,让差生退出中招考试的事,是公开的秘密,年年都这样。“这样做,主要是怕差生影响学校的整体成绩,影响全校的升学率”。据悉,许多初中都这样做,因此而失学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未能升学的高中毕业生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
信阳市每年还有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未能考上大学,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据统计,信阳市普通高中毕业生每年有5万余人,升入大学的有3.6万余人,仍然有1.4万人未能升学。加上每年未能升入高中阶段学习的七万余初中毕业生,还有近9万名初、高中毕业生无学校可上。???
(四)对外出务工青年的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据笔者调查,信阳市城乡还有许多因家境贫因或学习困难而中途退学的青年及未能升学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他们绝大多数都在外出打工。据保守估算,信阳市青壮年农民在200万人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51%???,所以出现了每年“百万农民工出信阳”的壮观景象。而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25-45岁年段,其中24岁以下的几乎占三分之一(占27.04%)???。但信阳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据信阳市统计部门2005年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信阳劳务输出人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21%???。所以,对信阳市青壮年农民的培训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潜在生源市场是很大的。现实生源不足同时潜在生源充足,这是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主要表现。
二、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原因分析
目前,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已得到多数人理念的认同,但普遍的理念认同遭到了现实选择的嘲讽,即多数初中生及家长不同意被分流到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倍受社会歧视。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的实质是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不足。影响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缺乏吸引力等等。
(一)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我国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历主义价值观。人们普遍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追求高学历。二是知识观方面:“重道轻器”,“重义理轻艺事”,视技术、技能为“奇技巧”,注重人文道德的研究,轻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严重冲击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年年攀升。 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23.3%(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使老百姓觉得上大学变得越来越容易,因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普通高中教育。
(三)劳动力市场影响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选择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一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未能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实施不力,劳动市场不规范和“人才高消费”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
(四)教育的成本-收益率影响学生个人及其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体是农民子女和城镇工人家庭子女。据调查,父母职业为农民、工人、无业和个体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占96.4%,这些家庭一般都是低收入家庭,其中25.5%的家庭缴不起学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收益率低。如今国家对中专生不再实行包分配制度,中等教育文凭对用人单位来说也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就相当于失业,学生和家长自然不愿意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
(五)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质量低下,吸引力不够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多样化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滞后,没能紧跟市场需求。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师资队伍建设薄弱。2006年我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6.46%,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1.89%。???办学模式大多是长学制模式,不利于对劳务市场中的变化做出灵敏的反应,满足不了学生及家长多样化的需求。
三、改善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状况的思考
(一)改造传统文化,引导人们的职业教育需求
改造不利于中职发展的文化环境,仅仅依靠电视、网络、报纸与杂志等大众传媒来宣传职业教育的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依靠教育这一改造文化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及改革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来改变目前这种鄙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创造一种适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环境,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合理的教育消费结构
高等教育的扩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但同时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之间产生了新矛盾。所以,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要与同期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要在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要适当控制普通高中发展规模。
(三)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尽快建立和完善就业准入制度
劳动准入政策是实现合理就业的重要保证,也是规定就业者必须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从而抑制“普高热”,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措施。政府应加大劳动准入制度推行的力度,扩大“准入”的范围,使应该实施准入政策的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尽快建立劳动准入制度,以确保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的长久不衰。政府要加强管理,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预备制度,凡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者都应预先接受某种专业技能训练,参加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在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被聘用,使“先培训、后就业”的精神得以真正贯彻落实。
(四)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刺激职业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的成本分担一般应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负担。另外还要遵循“能力原则”,即能者多摊。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和乡镇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非常有限(有学者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村有60%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支付不起个人成本而中止求学???),所以要求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责任,特别是要加大省级政府和中央在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转移支付力度,以减轻县级财政压力,从而保证有更充裕的经费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议政府在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各相关受益主体合理分担成本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中职生的成本分担方式多样化,如实行实时收费制度、延迟付费制与学费减免制相结合的弹性制度。也可以建立助学金制度,完善个人成本补偿制度。另外,也可以借鉴国外职教的先进模式,加强企校合作,增加企业承担职业教育成本的比例。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开发农村生源
本文所指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是指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不限于农业教育,也不一定发生在农村,既包括农村职业教育,也包括城市中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目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1.政府要扶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大投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障,特别要扶植农业类专业。
2.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吸引力,吸引生源。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职业教育的质量体系和控制与评价机制,改革专业与课程设置,提高内涵质量。同时,拓宽毕业生“出口”, 抓好升学与就业,拉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
3.实行弹性学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实际情况,从学生的不同层次出发实行多种模式办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这些模式有:“升学就业模式”、“订单教学模式”、“2+1”的教学模式、“两后培训模式”、“扶贫培训模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模式、“1+1+1”模式等。目前,应该大力发展“两后” 培训,扩大入学机会,实施教育机会的多元化。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社会中下层家庭,职业学校应该敞开大门,接受广大初中毕业生及其他适龄人员来校学习,或者进行学历教育,或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这一方面可以改善我国农村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现状,发展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提供求学和发展的机会,这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根据信阳市和全国教育统计年鉴整理,中职不包括成人中专
涂晨光.从教育的供给和需求看中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J〕.科教文汇,2007,2
转引自:万明云同志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信阳政务通报第50期,信阳市政府网
转引自:信阳市市长王铁在全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004-6-21 信阳教育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