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21:39: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题: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1)
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流 程
自 研
组 研
展 研
升 研
探
究
新 知
一
教学例1内容
(1)观察主题图,建立倍的概念。
(2)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有关倍的数学问题吗?
组长组织学生提问,回答。
1.用图示的方法直观汇报。
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倍的知识?
探
究
新
知
二
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一1、2题
1.组内订正做一做
1.汇报第1、2题,采用讲解加板演的方式。
拓展
延伸
1、谈收获:
反思
尚志市八一希望学校“四研”互助式高效课堂三年级上数学导学卡
姓名: 三年 班 主备人: 授课人: 年 月
课题: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2)
学习目标:1、我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流 程
自 研
组 研
展 研
升 研
探
究
新
知
一
教学例2
1、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你能通过计算解决问题吗?可以怎样列式?
组长组织学生交流
讲解列式方法。
用图示的方法帮助理解。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问题,你能提出来吗?
探
究
新
知
二
1.完成练习十一3题
1.组内订正自研部分
1.汇报采用讲解加板演的方式。
拓展
延伸
1、谈收获:
反思
尚志市八一希望学校“四研”互助式高效课堂三年级上数学导学卡
姓名: 三年 班 主备人: 授课人: 年 月
课题: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3)
学习目标:1、我能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流 程
自 研
组 研
展 研
升 研
探
究
新
知
一
学习例3
1、 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2、 计算。
组长组织学生交流、订正习题。
交流计算方法。
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说说自己在做题时出现了哪些错误?今后做题应注意什么?
探
究
新
知
二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5、6题。
思考8题
1.组内订正自研部分1
2.讨论自研部分2
1.汇报自研部分内容2(要求:用板演的形式增加直观性)
拓展
延伸
1、谈收获:
反思
尚志市八一希望学校“四研”互助式高效课堂三年级上数学导学卡
姓名: 三年 班 主备人: 授课人: 年 月
课题:第五单元 倍的认识(4)
学习目标:1、我能复习并掌握本单元内容,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流 程
自 研
组 研
展 研
升 研
探
究
新
知
一
1. 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举例说明。
组长组织学生归纳。
展示交流。
小熊抱了5个玉米,妈妈把玉米给小熊3个后,剩下的玉米是小熊的2倍,妈妈抱了多少个玉米?
探
究
新
知
二
1、完成练习十一7题。
2、完成练习十一9题
1.组内订正自研部分
2.讨论练习十一10题
汇报做一做(板演)
拓展
为,数学能力主要 有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基本能力(概括、推理)和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等三种,探讨这三种数学能力发展水平 及其各自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程度如
何,这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也 是现代数学教育心理领域研究
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问卷测查,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能力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试图寻
找这三种数学能力发展水平及其分别影响学习数学的程度大小;为提高小学数学的教与学的
效率提供 一些心理学依据。
二、调查过程、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
本调查采用中央教科所组织的小学生数学能力研究协作组编制的《小学生数学能力测验
(三年级)》。这 套测验由62个试题组成,内容包括:数的概念,数的概括和推理以及空
间关系等三方面。这套“测验”经过 全国性测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题目的难度相
当,鉴别力强。
(二)调查过程
选取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91级)的全体学生(120人)作为调查对象。
采用团体测验的 方法,严格按《数学能力测验(三年级)实施说明书》进行。全套测验共
62小题,分两次做完,每次一节课 ,评分按统一标准进行,满分62分。收回有效鉴卷
111份。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
表1 数学能力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
(附图 {图})
从表1的结果可知,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运用数概念能力、基本能力(概括
和推理)和空间关 系的知觉能力分别与全国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P
值小于0.05),也就是说,在这 一测试中,该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运用数概念能力、基
本能力和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都分别比全国同等水平的 高。从数学教学这一侧面来看,清
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整体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小学生三年级数学能力的回归分析
以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因变量,以学生的三种数学能力测验成绩为自变量,
并将三个自变量的 值统一转换成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标准分数(Z分数),进行多元回
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2 数学成绩对三种数学能力回归有效性的检验 复相关系数 R=0.433 回归变
差 u=2443.929 F=8.232 剩余变差 Q=10588.487 sigF
=0.0001
结果表明,这一回归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P<0.01),即是说,在一定程度上,
学生数学成绩的差 异,能够由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基本能力(概括和推理)和空间关系的
知觉能力的水平差异做出解释。
既然这三种数学能力都对数学成绩产生显著影响,那么,它们中哪个影响更大?为此,
进一步将三种数学 能力对数学成绩做三元回归,结果如下:
表3 概念、基本能力和空间关系对数学成绩的三元回归分析
数概念 基本能力 空间关系 标准偏回归系数 (β) 0.297 0.183 0.2
26
t 4.55 2.77 3.28
p 0.000 0.008 0.000
上表数据显示出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β[,概念]>β[,空]>β[,基],且三
者的β值均具有极 显著的统计意义,P<0.01。这一结果说明,影响小学三年级学生
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 最大的是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其次是空间关系的知
觉能力,再次是基本能力(概括和推理)。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与全国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桂林市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运用数概念能
力,基本能力(概 括和推理)和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都较高。
2.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能力、基本能力和空间关系三者的知觉能力,都显著地
影响着学生数学成 绩;且这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用数概念能力,其次是
空间关系知觉能力,再次是基本能力( 概括和推理)。
(二)建议
1.应加强小学三年级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根据上述结果,影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运
用数概念的能力, 即β[,概念]>β[,空]>β[,基]。由此,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
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 力培养。从测查看,清风实验学校小学三年级数学教
学的成功经验在于重视数概念的教学。然而,有不少小学 数学的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
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 仿做过的例
题,不能在变化了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例如 ,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但在作图或解题时又常常只能举出垂直方向上的半
径),不能反转过来去解决 逆向问题,没有纳入到一般的范畴或嵌入数概念体系的认知结构
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算 法和演算过程,尤其要重视数概念的掌握和
算理的理解,加强小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2.重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空间关系同数量关系一样也是数学能力的基本内容,而且数和形是不可分开的。因此,
学生掌握空间关系 的知觉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的数学教学方
法,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造成 了人的智力开发的残缺。当前许多教育整体改革实
验,都提出使学生和谐发展,这都与充分开发脑功能有关。 根据我们的结果分析,影响小
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三种数学能力中,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的影响程度仅次 于运用数
概念的能力,且比基本能力(推理和概括)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不能忽视
空间关系 知觉能力的发展。而我们的统计结果表明,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空间关系的知觉能
力很低,在有关空间关系的8 小题中,学生答题的平均通过率仅为40.4%。可见,重
视和加强发展小学三年级学生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 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裕春主编:《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测查与评价(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
教育科学出 版社1987、1989、1991年版。
2.(日)四方实一著:《算数问题解决四心理》,明治图书昭35。
在教学中,我设计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把科学的种子播在学生心里。
活动设计一:
天气变化与生活的关系
班级、成员:三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意义: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思路:
三年级的学生,这学期开始学习科学课程,如何让科学课成为学生科学启蒙的课程呢?我想: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观察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同时,结合科学课本《天气与生活》这一单元的学习,进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学习。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四人为一小组,同时选出小组长,每个小组负责一周的观察记录。(要求:把自己最独特的观察拍下来)
研究步骤:
每个月末,把学生的科学观察记录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把疑问和建议写在小科学家表格上(要署名)。
研究展示:
1、展示科学记录,评一评,哪一组观察记录最细致。
2、小科学家表格上,谁发现的问题最多?谁回答的问题最多?评选小科学家荣誉。
3、从观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4、每一个组出一张简报:天气变化与我的生活。
活动设计二:
四年级研究课题:校园的梧桐树
班级、成员:四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背景:由于科学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如果能够结合学校的环境,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里认识科学,学习科学,探究自然的神奇,那将会有更好地效果。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四人为一小组,同时选出小组长,每个小组负责一周的观察记录。(要求:把自己最独特的观察拍下来)
研究步骤:
1、分组给每株梧桐树贴标签。
2、小组协商任务分配。
3、每个月末,把学生的科学观察记录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把疑问和建议写在小科学家表格上(要署名)。
研究展示:
1、展示科学记录,评一评,哪一组观察记录最细致。
2、小科学家表格上,谁发现的问题最多?谁回答的问题最多?评选小科学家荣誉。
3、从观察研究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4、每一个组出一张简报:校园的梧桐树
活动设计三:开设家庭实验室和科学探索频道
开设家庭实验室,就地取材,生活中的问号,自己试着解答。同时,开设科学探索频道,架设学校和家庭的桥梁,把家庭实验室的视频录像传到上面,学生们一起观摩学习。
一、准备工作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都需要我们教师去精心准备,可是科学课堂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材料的准备,另外一方面是小组的准备。
1.材料的准备
材料是科学课区别于其他科目最大的特点,只有材料准确到位,我们的课堂才能顺利进行。材料准备有两种:一种是由教师准备的,主要包括实验药品、实验器械、制作实验器材等。一种是学生准备的,包括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日常用品等。教师准备这部分没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这部分。由于三年级的孩子小,再加上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经常出现课堂上忘记带材料甚至有的同学觉得材料难找不愿意带材料的现象。针对这一点,我们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首先,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就要安排准备新学期所有的实验材料。我们可以给家长写一封信,说一说科学课材料的重要性,再把这学期所有的实验材料列在上面,让家长和孩子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共同建立一个“科学百宝箱”。这样,用到什么材料时,我们就可以随时让孩子们带来。其次,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采取小组加分的方式。每次上课前,我们教师对材料查一遍,对带材料全又好的小组进行加分表扬,等期末的时候给表现优秀的小组发奖。这样慢慢地,孩子们就会养成带材料的习惯,我们就不会担心材料影响课堂的问题。
2.小组的准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
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的模式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共同合作交流,最后得出结论。所以,建立科学小组是必须的。但由于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科学课,他们不明白怎样实现小组合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开学初把每个小组人员以及他们所承担的任务定好。一般的科学小组由四人组成:组长、记录员、材料员、整理员;组长:负责指挥整个探究活动的流程,包括小组纪律、人员的安排等;记录员:对探究活动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进行记录;材料员:负责领材料分发材料等;整理员:探究活动完成之后,整理好各种实验器材。这样,每个孩子都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时,就会有条不紊,我们的探究活动也才真实有效。
二、教师对课堂的自我调控
材料和小组准备好之后,剩下的就是教师自身对课堂的调控了。三年级的课堂调控可以分成两步走,一步就是课堂的开始,另外一步就是课堂的开展。
三年级课堂的开始很有意思,每一次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一片混乱,他们不会看到讲台上的老师,该干嘛干嘛。这时,我们要静静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目光要犀利、有神。发现典型,及时进行表扬,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的学生会安静下来,这时一定要及时给孩子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学生,而且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或哪一组哪个学生坐得很端正,哪个学生的手放得很好。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闹,这时一定要请他们先站起来,并告诉孩子为什么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影响了其他的学生学习,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机会,孩子安静了便请他们坐下。必要的时候把他们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并说我记住你了,你叫×××。如果他们表现好了,也要及时表扬他们,并把他们的名
字加上星星,告诉他们现在他们变成星星了,小孩通常会表现得更好。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我还阅读了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和体育教参。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年级两个班体育和三年级两个班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立足课堂,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本学期制作了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并上已经传到学校ftp。
2、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研究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年级的几个班情况各不相同,所以要根据各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和辅导,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课堂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开张了8次小组实验探究课和5次演示实验课,其余为课件演示课。在体育课上,开设了健排舞《我的小苹果》、小足球课、队列练习课、迎面接力赛、前滚翻练习、花样跳绳练习和仰卧起坐练习。体育测试定位仰卧起坐和队列练习两项。
5、不断学习: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工作考勤方面: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38-01
对于学生来讲,三年级是写作学习的基础阶段与起步阶段。在教学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内容,对作文进行合理引入,让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关注作文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加强起步作文教学的创新,是促进语文教学的重要实践。
一、利用口头表达,减少写作难度
读写结合,是开展写作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写作,要让学生先说。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能力中,他们的口语能力要高于写作能力,利用口语表达去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会降低写作的难度。老师可以利用口头表达作为写作教学的导入,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有效写作。在课堂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段合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组织自己的语言,利用口头表达的形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在此之后,再将自己所说的话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要让小学生觉得写作并不是那么困难。例如,在以“我最喜欢的一样东西”为题目进行写作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或者学习中选择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先对这件东西进行描述,并说一说自己喜欢这件东西的理由。在口头表达中,学生需要利用一定的顺序或者利用合理的依据对其想法进行表述。在有效表述后,学生作文会有东西可写,作文学习的心理难度也会下降。
二、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材料积累的重要手段。学生动手去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会促进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内容,也会让学生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三年级学生比较好动,且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乐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探究问题,利用小实验、小发明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在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作文课上进行实践活动,给学生时间去增加实践体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转变学生苦思冥想的写作局面。在作文课上,教师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手工,做些生活实验与发明。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作文学习热情也有所提高。之后,教师可以提出“我的发明”之类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对自己的动手实践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并对自己的发明成果进行描述,让学生将写作过程作为记录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提高。
三、开展观察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在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阶段,教师要培养学生爱观察的生活习惯。观察,是小学生获得有效写作素材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不能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具有直观的认识,他们根本无法去描写事物,也不能针对事物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要向学生传递一些科学的观察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开展观察训练,让学生成为一个会观察、想观察、积累观察的人。例如,在以“我最喜欢的小动物”作为写作题目时,教师可以在作文课堂中,利用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中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师可以呈现两张不同的小狗图片,问学生们喜欢哪一只,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在这样的引导下,小学生会对两张小狗进行观察,并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一些小学生会从小狗的大小、颜色、毛发等方面进行观察,一些小学生会从小狗的五官、表情等方面进行观察。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写作练习,不会再有写作之难,也会使写出来的作文生动、形象。
四、欣赏课内文章,掌握写作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内的文章,大都是名家之作,也是经过教育人员筛选过的精品中的精品。这些课内文章的内容较为丰富,写作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是小学生写作学习的典范。在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课内文章,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同时,去吸取一些写作经验,让学生通过课内阅读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可以以课内阅读为基础,为学生分析行文的技巧,了解修辞的使用方法以及汉语语法等,让学生通过日常练习,提高写作水平。例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从哪几个方面对拉萨的天空进行了描写,找出课文中使用修辞方法的语句,进行仿写练习。当学生可以正确分析文章在内容与结构方面的特点时,教师可以提出“我的家乡”或者“我最爱的风景”等作为题目,组织学生进行随堂写作练习,促进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作文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授下,才能让学生成为写作活动中的主人。在写作起步阶段,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精彩与情感表达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深入到未来的写作之中,会为学生开启一扇具有魅力的写作之门。
参考文献:
1.根据要求准备材料
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知识层面与成人相比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其所准备的材料有问题也很正常。所以,教师课前应该先强调材料要求,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
如五年级上册《七色光》一课中的“合成光”这个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既模糊又抽象,怎样使这一模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呢?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探究、感悟。于是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本课所需要的各种实验材料:水粉、卡纸、圆规、量角器、火柴棒、剪刀等。这样学生才能画出漂亮标准、比例合理的七色光盘,保证“光的合成”实验的顺利完成。宗晨臻同学还准备了小电动机,课上把七色光盘用电动机驱动,转速平均,现场“合成”的演示效果非常好。
成功的科学实验源于课前的精心策划和准备。所以,教师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周全,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准备材料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设计充足的活动材料
科学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废旧物品,积少成多;也应该是个多面手,拥有相应的工具,能对材料进行修改、制作,变废为宝。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探究主题,预测探究活动中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中来,让科学课的实验材料丰富起来。
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教师可采用自助形式,把各种材料统一放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学生在猜测、制订计划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选择。这样各组的材料就会不一样。如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师准备好多种实验材料,如: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胡萝卜、木条等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的材料,目的是希望学生在猜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由于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形状、大小、轻重不太一样,淡化了材料的指向性,探究中必然产生材料不同浮力是否相同的矛盾冲突,使探究活动更有价值。
3.精选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材料
“生活即教育。”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中探究摩擦力的学问,不锈钢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教师在一端涂上洗洁精让一胖一瘦两名学生上台比赛拔河,输赢结果让学生诧异,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中自动浇花器原理的探究;三年级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中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四年级下册《怎样搭配食物》中食物科学搭配的研究;六年级下册《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中探究节能减排的方法等。
精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材料,使科学探究活动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探究的力量。
二、要动手操作,亲历探究实验
探究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搭建学生探究的舞台,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学生们围绕探究问题提出了各种假设后,接着就要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引 导学生思考操作中的注意点、友情提醒等,及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教师在本环节中应注意:
1.探究角度要多样化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探究三年级下册《把液体倒进水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按自己喜欢的顺序倒入杯中进行探究,最后综合各组同学的研究成果得出液体沉浮与倒入顺序无关。不同层次的探究,可以让同学举一反三地理解所获得的结果,掌握新知。
2.探究时间要足够
科学课选择实验时要有的放矢,防止材料过繁、活动过多导致学生“兴奋过头”,耗时太长。但也反对有的教师生怕完成不了后面的教学内容,组织探究活动时草草开始,匆匆结束,这样走过场的探究活动很难收到效果。科学课强调探索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异常结论,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反思、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再次实验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3.探究方式要合适
个人探究、小组探究、全班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三种主要方式。个人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是较为容易的。如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完成蜡烛燃烧比赛,独立探究出空气中有气体支持蜡烛燃烧。小组探究则是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需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的。如五年级下册《折形状》中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同组成员,有的负责折纸筒、有的负责放承重物、有的负责记录……只有小组内共同合作才能及时完成探究任务。全班探究通常是问题难度较大的,如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中调查本地水污染情况,依靠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需要直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成水源检测、走访调查、宣传总结等多个小组进行探究。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率及参与的质量,我们要根据所探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探究方式,从而确保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主动”地经历探究过程。
动手实验是经历科学体验活动的核心环节,必须改变一切听从教师安排的传统模式,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因为科学方法的获得、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都是需要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中切身体验、感悟、内化的。
三、要思考交流,深化探究内容
科学探究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思考交流才是真正的目的。
1.自主思考,提高探究效果
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不善于动脑的,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科学探究活动要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探究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
2.讨论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操作后的讨论交流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将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如三年级上册《纸》中,学生分别按横、竖方向撕纸,感受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同学们汇报竖纸条断了,横纸条没断;有一组与众不同,汇报时说横纸条、竖纸条都断了。全班分析讨论原因,该组成员汇报说,他们在撕时发现竖纸条易断,横纸条难断。其实这与其他组的答案差不多,都是说明横纸条结实些,只不过这一组同学使的劲大了些,把两张纸条都撕断了。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给学生一个理清思路、大胆质疑的机会,鼓励他们把不同的想法、探究结果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阵地,要拓展探究的空g,必须打好探究的基础,我们老师就要关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知识、技能。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实验
备课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做的事情,我们每个老师也都有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备课。作为科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或浅显易懂的内容,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通过简单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如三年级上册《生命离不开水》一课,动手实践部分: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孩子们就想到了生活中常用的榨汁机,在没有提供这个机器的基础上想到了用刀切碎,在杯中捣烂,过滤、把过滤后的残渣挤一挤。这些都是他们结合生活想出来的办法,这样的动手实践,比我们单纯地提供物品,直接教孩子如何挤出西红柿的水更有意义。对于一些较深或较抽象的内容,可由教师由浅入深逐个提出;也可有意暴露实验教学中的矛盾,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改进实验教学。同样是这一课,有一个研究小草喝了多少水的实验,对于三年级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实验设计时,要保证水被小草喝,而不是蒸发了,我一上课就在班级窗户玻璃上弄了几滴水,实验设计时这几滴水已经消失了,学生发现水会跑到空气中,从而想到了要给水盖个密不透风的盖子。
2.开齐开足,注重方法引导
我们的科学课学生很喜爱,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会带着他做实验,所以我们的课堂实验要创造条件,把每个实验都做好,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在实验中加强实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做实验,课后没有老师也能重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3.做好学科课程的整合
小学科学课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语文、数学、品德这些学科中都会有相关联的内容,比如,语文课文中就有关于富兰克林和避雷针的故事,科学课《踏上青春路》就要画点线图,这就是数学课的内容。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肯定事半功倍,这也是备课时备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通过语文阅读的要求,提高学生科普书籍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停留于我们的教材,关注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学生学习会更轻松,也会更感兴趣,也方便了他们把所学内容加以应用。
二、开展家庭实验,拓宽探究途径
最近我们正在学校推家庭实验的建设,希望有条件的家庭给孩子营造这样的环境。家庭实验室是什么?不要想得太复杂家庭实验室,不是在家中建立一个类似于学校实验室,需要很多的专用仪器。只需要一小块属于孩子自己做实验、观察、制作等活动的场所,可以是阳台、书桌……甚至是厕所;一些常用的工具、器材,如尖嘴钳、镊子、螺丝刀、电池、剪刀、胶水、空饮料罐、矿泉水瓶、纸盒等。简而言之,家庭实验室是孩子在家中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制作的一方小天地。这些角落在家长的帮助下,变成孩子们的家庭工坊、家庭模型修理厂、家庭植物园。
开展家庭实验活动有什么好处?
1.结合课堂,学以致用,增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赞可夫指出,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目标,拟订行动计划,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们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务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这就是家庭实验室存在的魅力。我教学《简单电路》,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中能掌握基本的联接方法,但是课后不实践,到六年级参加科技活动,安装电动模型时,我发现学生已经遗忘了。开展家庭实验室以后,学生在家中进行相关的实践,如做一个小电筒、修理一下电动玩具,电路的知识就得到了实践,久而久之,就会固化为技能,帮我达到了“授之以渔”的目的。
2.补充课堂,培养长期观察的能力
涉及生物、天文方面的内容,往往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的观察、记录,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比如《种子的萌发》,我让学生课堂学会了如何观察、比较,利用家庭实验室,回家每天观察种子萌况,我和语文老师商量布置了观察日记,全班学生对种子萌发过程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并指导部分学生形成科学小论文。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更长的时间观察了月相的变化、气温的变化……
3.有意引导,全家动员,增进亲子关系
家长式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实验室的建立,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更好的完成小实验、小探究。学校制定了家庭实验活动指南,运用微信平台推送探究活动内容,让家长和学生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让家长有抓拿,乐于和孩子在家开展活动,用好了学生家长这一教育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家庭实验室是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是科学课教学的延伸,更是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实践基地。
三、改变作业形式,浓厚探究氛围
作业时学生巩固练习的主要方式,科学课的作业不能只停留于在作业纸上完成的练习,而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仔细观察、如实记录,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很深的影响。
实验不应一成不变,须要适当修改。科学源于实践,小学科学也是如此。如今科学配套的仪器与实验袋有部分实验缺乏可操作性,这容易挫伤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的第二个实验:三位小朋友,一个眼睛对着一根暖气管一端,一个负责在另一端用手电筒照射,一个负责记录现象。这本来是教材中的一个明确的实验,但是又有什么问题呢?不足之处:实际操作下来,我发现了其中的种种不妥之处:第一,暖气管无论弯与直,想要批量给各个小组都比较困难,这不仅仅是一个成本问题;第二,教材中的男孩用的是老式手电筒,采用老式普通低亮度灯泡,发光较暗,可以用眼睛直视。但我校目前仪器室中全都是高亮LED手电筒,明显不可以这样操作,否则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改进之法:既然金属的暖气管选材困难,那我就先从材料开始思考,我选取了造价十分低廉的电工用的塑料管,两块钱能买超长的一根,再用V线器(一根长弹簧)制作成我想要的弯管(两道弯),直管直接截取,这就解决了问题一。然后,我禁止学生用眼睛紧盯管的一端,改用本课实验一中的光屏承接,这样既可以看到清晰的现象,又能有效避免对眼睛的伤害。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中的第二个实验,验证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不足之处:第一,学生对牛奶、酱油、可乐、果汁、醋等液体材料需求较大,课后浪费严重;第二,重新组装装置,十分耗费时间,很容易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第三,实验效果不够明显。改进之法:实验前,教师准备废旧的青霉素小瓶,清洗干净,去封口处的铁皮,在瓶体用胶布贴上“牛奶、可乐、果汁、酱油、醋”等标签,胶布大块覆盖,做到防水效果。瓶口胶塞出,用口服液的吸管插入,越细的效果越好。用注射器填装液体材料,再在吸管液面处用皮套固定作为记号。这样学生可以拿来就用,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液体材料,也使操作十分方便简单,现象的明显程度更上一层楼。
二、眼前的假鸟也远胜于想象的雄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的想象力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想象,但在方法上须要积极地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还有很多尚未成熟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动形象地设计实验。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四课《蚯蚓的选择》中有一个对比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足之处:未要求蚯蚓、土壤的品质,湿度、时间等因素不准确。改进之法: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足够干燥的土壤,不要有沙子、石子等杂物,为学生准备小烧杯和滴管,以湿润的土壤控制滴水的量,例如20滴或30滴。计时方面,可以为学生配置秒表,准确计时。教材中要求五分钟后揭开盖子观察,这五分钟时间,不要浪费,要让学生积极地去设想、去猜测。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第四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中有一个观察实验,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味精的几何结构,寻找规律。在具体操作中,学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足之处:学校实验室配备的放大镜一般都是五倍或十倍的,放大效果十分有限,观察食盐与味精时,问题并不大,很容易观测,但观察白糖的六棱两端尖顶形状,则很难观测。改进之法:将白糖换为它的“好朋友”冰糖,冰糖的分子结构与白糖极其类似,教师要在课前提前挑选好尽可能规则的“六棱两端尖顶”的冰糖,分发给每个小组,这样就解决了观测方面的难题,帮助学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但要注意的是禁止食用。总之,即使一个并不完美的实验,也远胜于教师空洞的语言叙述。让学生动起手来最重要。
三、傻瓜化并不是贬义词
现实中,人们总是追求华丽的辞藻,却鲜有人欣赏简短的诗篇。不如把有些复杂的实验简单化,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六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中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实验时,学生分不清“小部分”是多小,弹簧测力计读数特别小时怎么办等也无从知晓。不足之处:我们实验室配备的钩码都是50克的,大约0.5牛顿,所受的浮力太小难以读数。改进之法:将钩码更换为其他材料,例如三个大小相等的电池或者铁块等下沉的物体,把它们用胶布绑在一起,三分之一下沉为小部分,三分之二下沉为大部分,三分之三下沉为全部。材料的选择要重一些,例如电池应该选择一号大电池。注意要用废旧的电池,不要浪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中有一个实验,要求杯子内塞纸巾,倒扣入水中,取出后纸巾为干的。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实验,但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问题。不足之处:第一,纸巾容易湿,三年级学生难以做到垂直操作;第二,现象不够明显,需要进一步推理与分析;第三,资源有一定的浪费。改进之法:用废旧矿泉水瓶裁剪一半,选择上半部分。在矿泉水瓶内壁画上刻度。取半水槽水,将水中用滴管滴几滴红墨水,染色使现象非常直观。改用乒乓球替代纸巾,节省材料。这样操作,学生能在一个全透明的环境中去观察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而且,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反复实验,避免了浪费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新课程,它的出现说明课改已进入以人为本、以发展能力、培养兴趣为核心的教育本位论阶段。新课程的的开发,为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各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等都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但是,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由不成熟的摸索阶段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过渡,而现在我们的综合实践课正处于起点的位置上 。
我平直中心小学校从本学期起始刚刚开设综合时间活动课。学校领导及老师们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利用暑假期间编写了适合我校,突出办学特色的“健康之我行”综合实践活动总方案,及校本教材模块。而从XX----XX学年第一学期首先由三年级担任了综合课的试点试验教学。三年级的分活动的方案为“饮食与健康”。围绕这一主旨,由校长挂帅,教导处搭台,三年级组实施这样一套程序,来进行实验操作,并加入计算机老师,配合综合网络教学,根据校长室、教导处和综合组成员的摸索与实践,我校这个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研究侧重点放在了知识性与研究性相结合这一块。由于三年级学生年龄小,一味地开放,似乎有点无的放失,故此,有老师的带领,以学生自主性、差异性、开放性和体验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活动,它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以改变,而且也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切入口和落脚点。
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不在于给学生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而主要在于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特别是要把学生的人格、情感、审美、行为等素质的发展均纳入课程目标的范畴来设计,来实施,以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综合实践课程目标涉及丰富的发展领域,而其中态度、情感、技能的发展尤为突出。为此,我们努力建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与创新的活动机制,充分重视学生对大自然的体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重视观察、实验、操作等体验性和探究性学习。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着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以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价值取向,真正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有具有乐观积极的人文情怀的人,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然和社会,而且能认识自己,不仅使自己能主动适应社会,而且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促进者。
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索领域的活动形式,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如实践操作、专题研究、亲身体验、尝试实验等,不论是侧重观察、测量、记录、收集、整理、操作、讨论、比较分类、撰写报告或动手制作包装设计的科学制作活动,还是侧重社会考察、访谈等社会性活动方式,都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既有培养独立精神的个人活动,又有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活动等。比如,调查学校中餐的浪费现象,并由此引起得一系列思考,采取哪些措施……正是在这些独立活动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让学生走进了社会大课堂,了解学校、社区、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锻炼自己勇于参与,大胆尝试的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了参与与社会服务的意义,并帮助自己及他人,在活动中增强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因此,我们说综合实践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综合实践学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综合实践学科的要求,虽然三年级的学生还仅仅涉足阶段,还没有完全体会到“资源共享”“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等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相信一定能让学生去认识多彩的社会,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通过一学期综合课的教学也引起了一些思考:
1、师资定为可否专职
2、大量的现成资源如何开发利用
3、综合实践课该怎样上,有待规范。
4、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发生重要改变。
教师之间逐渐形成研讨、协作氛围。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有一些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增加的一个板块是:认识什么是占据空间。其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本课以前对“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并了解,而本课又是紧紧围绕“占据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占据空间”。改动的一个实验板块是:听话的乒乓球实验,这个实验改进后,变静为东,直观易懂,更加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操作简单又卫生。删除的一个板块就是水和空气的比较。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对空气的特性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而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对空气占据空间科学概念变得抽象,难以理解,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明。
三、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单元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的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目标是: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情况,把认识空气也要占据空间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确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证实空气占据空间,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为本节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是探究实验课,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通过引导学生亲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主动地获取知识,内化概念,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为“用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进一步用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及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 拓展延伸教学”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以“乌鸦喝水”动画故事,激趣导入,这样导入比较适合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心理特点,既能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能使他们直观形象地看到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从而使“占据空间”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理解什么叫占据空间。
当学生知道液体和固体都能占据空间时,充满幻想和好奇心的他们便会不由自主产生疑问“空气是不是也会占据空间吗?”从而自然过渡到实验探究环节。空气占据空间吗?引出本节课探究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学生的探究欲望再次被激发,进而自然过渡到本课的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一:利用空气挤出瓶中的水
提出问题之后进入验证环节,瓶中装有一些水,有一块橡皮泥和几根吸管,在不倾斜、不挤压瓶子的情况下,利用空气把水从瓶中挤出来。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与实验。想出了用管子吹气的方法,并上台演示,果然利用空气可以挤出瓶中的水。实验成功后,师生交流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探究二: 听话的乒乓球实验
方法一:将一个乒乓球放入盛水的水槽中,用去底的塑料瓶罩在乒乓球的上方,然后竖直压入水底,先让学生猜测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随后学生验证,发现乒乓球也随着压入水中,停留在水槽底部,说明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就进不去了。
方法二:在此基础上提出:“你有没有办法让乒乓球到水底、在水中、再到水面?”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设计的方法。此后,学生亲自验证,搜集与“空气占据空间”有关的更多事实。用拧瓶盖、瓶上扎小孔等多种方式控制空气在瓶中的进出,空气出来了,让出了空间,水就流进去了,球也就漂上来了。基于清晰的事实,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归纳概括,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感悟“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对比探究,深入探究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抽入同样多的水和空气,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保证实验公平)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空气被压缩的应用,对新知识的强化,符合《新课标》要求,通过科学课程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78-01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可以使信息不断地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活跃,便于储存和提取,同时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用实验活动启迪思维,使思维在实验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这几年的科学实际工作中,我感觉到实验教学活动有很强的魅力,吸引着师生不断地探究。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专长,自动形成一种内在的激励动因,成为一生事业成功的起点;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历史上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是从兴趣开始转化为无限的动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兴趣是学习目的之一,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兴趣就像磁块那样吸引着学生,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希望造就坚韧的攻关者,广博方能深钻。只有丰富的兴趣、开阔的视野,让学生纵情而学,才能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做实验。对小学生而言,科学知识大多是通过实验获得的。真实、直观的实验既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教师结合学生特点进行实验活动,充分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了解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冀人版三年级科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后,让学生根据要求动手实验:把能通电的物体放在一面,不能通电的物体放在一面。比较哪组做得又快又好。各组同学看到桌上这么多的实验材料,都按捺不住了。霎时兴趣来了,个个争先恐后,不甘示弱,实验热烈、有序。通过学生的亲自实验,他们很快知道了电路的构造,同时明白了“能导电的物体就是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就是绝缘体”的科学道理。又如四年级《变色游戏》一课中,学生在实验中惊奇地发现:将紫甘蓝汁中加入小苏打水变成绿色,加入白醋变成红色,此时学生欢呼雀跃,学习兴趣一时无法抑制。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兴趣浓,效果好,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
二、科学实验材料要有结构性、要循序渐进
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需要一个过程,科学实验也是这样。这样的实验就要求实验的材料要有结构性,要循序渐进。例如四年级《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教师把实验教材分为三个层次――盐、砂;黏土;高锰酸钾。首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中抓住特征(找差异)。把盐、砂分别放入水中(按一定比例),搅拌后静置,观察像盐在水中没有沉淀变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微粒,就是溶解。像砂那样沉入水底,就是不溶解。其次,黏土与水混合,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冲突,有的说像盐那样溶解了,有的说像砂那样沉淀了。学生不能用溶解与不溶解来判断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有了深度。这时引入判断是不是溶解的科学方法――过滤。学生构建自己的溶解认识,即不能使用过滤的方法把两种物质分开就是溶解。随后引入高锰酸钾与水的混合(高锰酸钾1粒),经搅拌分散在水中,颜色均匀、透明,无悬浮、无沉淀,使学生对溶解过程清晰可见、真实完整。实验充分说明实验材料具有结构性,使学生的知识循序渐进,学生积极参与的思考与行动是学生自主创设互动提升的表现,开放互动的课堂有利于学生的心扉融入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