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09:33: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的构成要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46-02
高校,是学生迈出校门、走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在高校营造优良的德育氛围,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学生可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所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是五花八门。思想较之以往更加具有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奔涌而来。这固然有利于学生眼界的开阔、视野的拓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各类信息中负面影响的冲击,造成心理取向扭曲、责任感淡薄、个人主义增强、集体意识薄弱、团结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极差等问题。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极强的组织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并且体育学科也贯彻了一个学生从接受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这段学习生活的始终。体育,可谓是对学生在学生生涯中进行德育教育最好的载体之一,是学生亲身感受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但是长期以来,体育教师过多地重视体育基本技术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些学生对体育的内涵也没有充分认识,认为体育活动只是强身健体而己,却不知体育是一个能将智慧、体质、意志和精神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德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关乎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针。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以上海市体育课程中的德育教育为研究对象,进行体育课程中德育要素探究实验,了解在高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所能习得的德育内容具体有哪些方面。
2.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法,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网站与数据库上对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相关文献数据进行阅读和整理,为本文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提供理论依据。②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上海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对不同体育课程项目中不同层面的德育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体育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③深度访谈法,通过邮件沟通,面谈,召开体育与德育一体化学术会议等方式,对体育学科及德育方面的专家、常年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老师以及上海部分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征求其对于体育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包含内容的想法和意见。
二、研究结果
1.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研究现状。①目前,国内关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以中小学为重点,高校体育德育研究较少。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教学中实施道德教育的意义、特点、途径和方法,均是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给予当前学校现状的调查研究不多,理论与实践脱节,进行实证研究的报导甚少。②国内文献中,重复性研究较多,文章论述较简单,并且多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视角较狭窄。③相关研究成果多发表于《职业学院学报》、《音体美》、《教书育》等杂志,体育类刊物集中在《体育教》、《体育师友》等刊物上,核心期刊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可见其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④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有关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长期、系统地研究。并且,致力于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的学者们通常关注体育课程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研究相对重视不足。⑤国外目前对于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开展,着力点在于推进TPSR(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个人社会责任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通过TPSR模式课程设计与实施,除了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与表现能力,也借此发展青少年的团结、努力、尊重、关怀他人等德育方面的能力,并期望学生能够将此类能力转移至体育课堂之外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2.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德育要素。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数据,及对境内外多位专家、教师访谈后的评价和意见,借鉴TPSR个人社会责任模式,确定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德育要素,即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觉;努力参与;自我导向;帮助他人;领导行为。
3.高校体育与德育一体化课程包含德育要素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①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有多位资深专家与教师提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具体体现在,课堂中没有人是被排除在外的。教师公平分组,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例如,篮球课堂中,适当改变篮球规则,在投篮前每一位组员都要先触到球后才能投篮,从而让一些基础稍差的同学也可以参与其中。而学生,会主动思考,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也会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比赛中礼貌谦让,队友失误也不会去指责他人;而当自己发生失误时,能够积极主动承担责任并道歉,与队友、裁判、老师理性沟通等,这些都是学生达到了尊重他人权利和感觉这一层面德育要求的体系。②努力参与,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了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其中,才能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不断努力练习,才会有收获。努力参与即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能够努力探索、积极面对新的挑战。课前积极准备;练习时坚持不懈、态度积极,即使技术不佳也不会放弃,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不打混摸鱼;有提高自己技术水准的欲望,内心积极主动要求学习;课堂中难度较大的素质练习也认真完成。能够做到这些层面的学生,当他们面对困境时,同样能够表现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坚持到底的毅力,迎难而上,挑战自我;遇到问题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案;课堂上积极配合教师指令,会主动说明他人,注重团队的合作与个人参与度;并且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勇于面对新挑战。③自我导向,自我导向即学生能做到教师监督与否无差别。在没有教师监督、督促的情况下,自发自主地练习,最初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安排和指导,学生掌握后可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和内容。并且,学生要能够自发抵抗来自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达到这一德育层级的学生,能在课前自发积极做准备;按老师要求做练习,不受他人影响;给自己设立合适的目标确实执行;课下也会积极主动查阅资料,坚持练习;会主动寻找高水平的同学学习;与同学之间有良性的竞争;遇到困难坚持不放弃。④帮助他人,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关怀、帮助同伴,与同伴分析心得体会。例如,学生在进行长跑、身体素质训练等难度较大的练习时会给他人鼓励,会主动指导帮助其他同学;会主动给予内心的同学帮助。这些学生普遍具有敏锐的视察力,较强的体育模仿能力;队友的动作不规范会提示;在比赛中,无论优势劣势,都会激励队友,给队友信心,比如眼神的鼓励、肯定的动作、言语激励等,会给予同学安慰。⑤领导行为,具有领导行为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团队合作,具有一定的威信与内在的号召力。他们通常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能够在老师下达指令后主动召集同学;尊重老师,恪守课堂常规,遵守课堂礼仪;有负责担当的心、能主动承担责任;会主动带队做操,喊口令;与同学、队友之间关系良好;课堂比赛中了解队员情况,能指挥队员,安排队员位置,致力于团队合作;能够在无形中带动其他人,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比赛中出现逆境时能出面担负起带动大家的责任;课下同样会主动练习,参与社团活动等,主动为别人服务;以身作则,能服众;能够与同学、队友良好地沟通。
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两者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当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技能教学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统一的、相互作用的,德育教育为完成体育技能教学,增强体质提供了保证;反过来,通过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定型前最后的成长阶段,是人格养成的最重要阶段。知识探究、能力建设和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是许多高校正在全力推进的,旨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要正确摆正它的位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体育学科在进行德育教育中有区别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要根据体育学科的特性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有选择有意识的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期不懈地渗透德育教育,切不可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小明.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赵方.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
体育是授予学生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增强体质,发展肌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同时,体育也是一门促进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学科。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越来越收到广大几层学校的重视。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成为当前讨论的热门话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特色体育课程的构成要素进行了有关探索。
一、特色体育可遵循的策略
要探究特色体育的构成要素,我们先来明确特色体育遵循的策略,在策略的范围内来探讨特色体育的构成要素。
(一)完善机制,规范学校体育工作
加强组织建设,确保常规工作的开展。转换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校体育工作。笔者认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材,是学校工作的最终目标,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和世纪人才的素质。所以必须站在未来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体育工作,深入理解“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坚决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抓好体育工作。特色体育的开展,还需进一步完善学校机制,对体育教学进行规范。
(二)训练特色师资,更新观念,抓好体育教学工作
特色体育,需要对以前的体育教师进行特色特训,同时更新他们的观念,抓好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依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为体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转变取代旧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满足心理、身体的情感体验,扭转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主动学习中去创新,开创体育教学新局面,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因此,新课标把学生课堂自主、自练、自创摆在重要位置上。
(三)点面结合,促进健康竞技水平的提高
群众性体育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特色体育也可以“全面铺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特色活动。“以竞赛促活动,以活动促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了田径队、篮球队、跳绳队、排球队、足球队等各类训练小组。通过一系列竞赛,充分地调动了师生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不断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特色体育还可以点面结合,共同开展,这样来共同促进整个学校的体育水平的提高。
二、特色体育课程内容的构成
笔者认为,特色体育包括特色体育师资、特色体育项目、特色体育教学、特色体育科研构成。
(一)特色体育师资
培养出具有特长的优秀体育师资是特色体育课程开始的关键。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特长师资的培养和使用。第一,对于传统特色学校的师资,要加强培养,使之能够严格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学校要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每位教职工都能够溶入特色建设的学习和实践中。第二,学校要内引外联,提高各训练队的质量和水平,全力提高训练队辅导员的师资水平。如果训练队用了庸师,只能贻误学生,扼杀其兴趣,当然也就谈不上培养出特长学生,更难以形成特色学校了。在训练队的设立上一定要谨慎,必须把当地最高水平的教练员吸纳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否则宁可不设,以免贻误学生,降低训练队的声誉。
(二)特色体育项目
体育项目有很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笔者认为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可以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进行创新,比如武术项目中可以开发武术操、功夫扇等作为特色项目,健美操项目中可以开发校园集体舞、啦啦操、广场舞、街舞作为特色运动项目;篮球、排球、足球可以分别设计出一套属于它们自己的球操为特色项目;也可以开发已有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体育项目或者新形成的体育项目作为体育特色课程教材,比如广场舞、健身球、瑜伽、轮滑等。
(三)特色体育教学
特色体育的教学需要特色的体育师资。教学特色的形成又是体育教师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个性特征、综合能力等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反映。我们要有敢破敢立的创新意识,对自身形成的体育教学思想不断进行验证、充实和完善,真正达到教无定法,炉火纯青的地步。教出自己的风格,构建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特色,是一个特色体育教师教学的至高境界,需要我们去积累、沉淀、提升。
(四)特色体育科研
目前,我国关于特色体育科研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有关于特色体育项目的相关研究、有关于特色体育课程的研究、有特色体育项目的研究;有特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总体来说,这些研究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来开展特色体育。但是也有一个缺点,特色体育科研研究出来,很多都被埋没了,没有得到推广。所以,特色体育科研,应该源于实践,回归实践,这样才能发挥科研的本来价值。
三、结束语
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要采用一定的策略,一步一步的推行。在策略的推动下,逐步完善特色体育的各个方面。特色体育由特色体育师资、特色体育项目、特色体育教学、特色体育科研构成,做好特色体育的各个要素、环节,是特色体育发展的需要。相信在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体育事业将会更上一层楼。
车贴,即贴在汽车、摩托车或其他车辆上的贴纸,它作为标志以引起他人注意,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车贴最早的大范围流行起源于赛车运动,而车贴的大力发展源于欧美和日本的汽车业的兴起和普及”[1](p115)。在我国,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与私家车数量的增多,车贴逐渐成为汽车文化的载体之一。车贴一般由图案与文字(或符号)等构成,本文中“车贴语”指车贴中的文字(或符号)部分。
笔者共收集到150条车贴语。其中,83条为笔者在湖北武汉与河北石家庄两市经过实地收集所得;48条来自网络图片[4][5];19条来自杂志图片[2](p95-97)。笔者以这150条车贴语为对象,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车贴语的构成要素
车贴语按构成要素可分为六类:
(一)由汉字构成(共121条,占80.67%)
如:俺不差钱 差的是安全
(二)由汉字与用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汉字构成(共4条,占2.67%)
如:哈罗 mm你好可耐呢(“mm”即“美眉”)
(三)由汉字与数字或其它符号(“符号”不指标点)共同构成(共5条,占3.33%)
如:93# 又涨价啦?!!
(四)由汉字与外文构成(共11条,占7.33%)
如:别吻我!我怕修 DO NOT KISS ME!I AM SHY
(五)由外文构成(共5条,占3.33%)
如:BABY IN CAR
(六)综合多种成分(共4条,占2.67%)
如:涨No,No便宜点,+93#
由上可知,第一类“由汉字构成”的车贴语数量最多。不同汉字数目的车贴语数量如下:
小于二字的车贴语0条;二字1条;三字2条;四字7条;五字7条;六字15条;七字16条;八字31条;九字8条;十字9条;十一字5条;十二字10条;十三字0条;十四字5条;十五字0条;十六字2条;十七字1条;十八字0条;十九字0条;二十字1条;廿一字1条,大于廿一字0条。
可见:(一)汉字字数偏大或偏小的车贴语数量小于字数适中(六至十二)的车贴语数量;(二)汉字字数适中且为偶数(如六字、八字、十字、十二字)的车贴语数量偏多,尤以八字车贴语为最多。
笔者考虑,车贴语一般贴在车身尾部,此处面积本身不大,且有时与车贴语配套的图案还要占去一定面积;且汽车(或其他机动车)行驶速度较快,使得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对车贴语进行浏览,鲜有时间仔细观察。以上两点要求车贴语必须醒目,不能太长。而车贴语毕竟要起到提示作用,它要表达完整的意思,又不能太短。
为什么6字、8字、10字、12字车贴语数量最多呢?除字数适中外,还有结构的原因:它们多由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构成(虽不一定构成对偶句)。如31条八字车贴语中,由两个四字分句构成的有21条;15条六字车贴语中,由两个三字分句构成的有6条;9条十字车贴语中,由两个五字分句构成的有5条。如:
你先走 我断后;新手初驾 擅长急刹;油门踩到底 谁敢跟我比;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另外,有的车贴语在字号上有区别,往往主要内容字号偏大,次要部分则偏小。“主要内容”中不乏由两个字数相等的分句构成的例子,如“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 闪开!!!”,字号偏大的“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亦由两个4字分句构成。
此外,第二类“由汉字与用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汉字构成”的车贴语中,其 “外文字母(或字母组合)”在现代汉语中本有对应词语,它们有的为书写简便,有的因词语不雅,便“改头换面”用外文字母代替。若将其“译”回现代汉语再放入原句中,可发现其中也有前后字数相等的。如:
别碰我PP,我要喊非礼
我们不妨追溯至古代四言、五言诗,其字数固定,讲求格律的传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语言,甚至口语。这一点在当下的标语、广告及各种新式体裁中皆可得到体现。车贴语亦不例外,前后分句字数相等、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更凸显幽默诙谐的特点,使其他司机、行人印象深刻。
二.车贴语的修辞手法
修辞有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之分,车贴语以积极修辞为多。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将“积极修辞”中的“辞格”分为“材料上的辞格”、“意境上的辞格”、“词语上的辞格”、“章句上的辞格”四大类,“总计三十八格。各格之中又有若干式”[3](p72)。笔者将依据《修辞学发凡》的分类,探讨车贴语的修辞手法。
(一)材料上的辞格
1.譬喻(比喻)
譬喻包括“明喻”、“隐喻”和“借喻”。如:
车如老婆,恕不外借(明喻)
我牛 我是蜗牛!(隐喻)
老虎的屁股 碰不得(借喻)
2.借代
借代包括“旁借”和“对代”。如:
93的 来二两(旁借)
此处用“93的”代指“93号汽油”,属于“事物和事物的特征和标记相代”。
驾照三十年 开车才三天 慢(对代)
此处,“三十”表示时间久,“三”表示时间短。均是以定数代不定数。
3.映衬
映衬“是揭出相互反对的事物来相映相衬的辞格。约分两类:一是一件事物上两种辞格两个观点的映衬,我们称为反映;二是一种辞格一个观点上两件事物的映衬,我们称为对衬”[3](p92)。150条车贴语中有“反映”一例:
狂奔的蜗牛
“狂奔”的疾速与“蜗牛”的慢速构成映衬。
4.摹状
“摹状是摹写对于事物情状的感觉的辞格”[3](p95),其中摹写听觉的称为摹声格。如:
别滴滴!越滴越慢!
“滴滴”即是摹写机动车鸣笛的声音。
5.双关
别吻我,我怕修
“羞”与“修”为同音字,既符合因“怕羞”而“别吻我”的生活场景,也表达了车主不希望与其他车辆碰撞、造成事故导致“修”车的心理。
6.仿拟
仿拟分为“拟句”和“仿调”。如:
人生可短暂了,油门一踩一松,一辈子就过去了,嚎(拟句)
此处仿拟春晚小品《不差钱》台词的既成句法,是拟句。
报告长官 随时起飞(仿调)
此处仿拟飞行员准备接受命令时的腔调,是仿调。
7.拈连
“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可适用的词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3](p114),例如:
别追我,我不是美女
“追”既是一辆车对另一辆车的追及运动,又可表示异性之间的“追求”,因此后面顺势用“我不是美女”来体现“追”的另一义。
(二)意境上的词格
8.比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车贴语中的比拟多为拟人,如:
请你别吻我 越吻越伤心
9.示现
“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的辞格”[3](p124),如:
看…灰机 灰过去咯!……灰走咯!
该车贴语旁还有三只猫手指天空的图案,把想象中的“飞机”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属于“悬想的示现”。
10.夸张
撞车十次,九胜一平
此例用“撞车”这一触目惊心的词语以及“撞车”的次数,夸张地表达了“本车质量好”的意义。
11.倒反
“说者口头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的,名叫倒反辞”[3](p132),如:
新手上路,不用关照
该车贴语本要表达“新手上路,请多关照”之意,但正意反说。
12.设问
哥开的是车吗?NO!是寂寞
(三)词语上的辞格
13.折绕
“有话不直直截截的说,却故意说得曲折,缴绕的,名叫折绕辞”[3](p188),如:
打算自己榨油
该句并未直接说明含义,而是曲折地表现油价上涨使有车一族负担加大的情况。
(四)章句上的辞格
14.对偶
车贴语比较口语化,因此“对偶”并不严格,如:
有钱男子汉,没钱难汉子
也有直接引用既有对偶句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三.车贴语的内容
笔者按照内容将车贴语分为六类:
(一)安全行车,文明行车(共57条)
1.提醒人们注意行车安全,共1条:
小新提醒:路上小心
2.对行车安全表示担忧,共1条:
俺不差钱 差的是安全
3.承诺文明行车,共1条:
文明行车我承诺!
4.保持车距,避免碰撞,共33条,如:
核弹后置 保持距离
别吻我 我怕“羞”
5.遵守驾驶规则,共19条。其中:
(1)控制车速,共6条,如:
不以快慢论英雄
(2)反感鸣笛催促,共3条,如:
别滴滴!越滴越慢!
(3)有关遵守其他驾驶规则的,共10条,如:
灯!等等!等灯!
6. 提示他人车内有特殊成员,共2条,如:
BABY IN CAR
(二)强调车主车技欠佳(共32条)
其中25条出现了“新手”、“实习”、“第1天”等词或短语,如:
新手龟速,你走先…
第1天 很恐慌 刚刚上路 请多关照
(三)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共31条)
这类车贴语多有惊人之语,既有诙谐幽默的语句,也有令人恐惧的语词,如:
麦兜!妈妈叫你回家吃饭了
撞车十次,九胜一平
(四)抒发当下生活感慨(共12条)
这类车贴语往往道出许多社会成员的心声,如:
哥是江湖中人 总是风里来雨里去
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五)反映有车一族的生活(共8条)
1.有关油价上涨,如:
93# 又涨价啦?!!
2.有关行路难、停车难及其它,如:
钱很难赚的……I WILL BE BACK,禁止只停一会儿
(六)其它(共10条,举例略)
由以上分类及数目统计可知,首先,有关安全行车、文明行车的车贴语最多,可见安全问题是车主关注的首要问题;其次,“强调车主车技欠佳”的车贴语数目次之,但车主是否为“新手”则值得怀疑,这反映出部分车主对自己车技并不自信;再次,“标新立异,引人注目”的车贴语数量较多,反映出当下追求时尚、张扬个性的精神风貌。另外,车贴语也成为了奔波于快节奏社会的人们抒发感慨的方式,从中可窥见社会生活状况。
四.车贴语的缺陷
从收集到的车贴语看,目前其在内容上仍存有诸多问题。
(一)含有“不安全”词或短语
在150条车贴语中,共有18条含有“不安全”词或短语,如“撞车”“摇”“晃”,或一些“潜在‘不安全’成分”,如:“飙车”“没驾照”“喝酒”等(且它们之前一般没有“禁止”、“别”之类的词),或是存在“暴力”词语,如“杀手”。举例如下:
撞车十次 九胜一平
哥玩飙车,百公里零消耗
喝酒开车就是快
马路杀手
它们虽为吸引眼球而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但从侧面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敬畏感缺失与暴力倾向。
车贴语应提醒人们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本应多有“平安”寓意,相反,它们却包含了“不安全”成分,这易对他人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制造潜在安全隐患;其次,它们突破了传统的忌讳心理,语气上大多调侃、诙谐,颇有对交通安全的不屑态度。这体现出对待生命缺少了应有的尊重与敬畏。
(二)语气强硬,妄自尊大
车贴语存在诸多语气强硬之例。观其内容,有的强硬要求他人远离或“让路”,如:
新手上路 腾云驾雾!闪开!!!
有时甚至是对他人的恐吓,如:
你要让我受伤,我就让你破产
这些车贴语毫无谦逊之意,破坏了行车中应有的和谐、礼让关系。
(三)传播不良价值观
当下某些不良风气在车贴语中亦有体现,如:“男人要有钱,和谁都有缘”,反映出拜金心理;“爱情是骗来的,感情是睡来的”反映出畸形婚恋观。可见,某些不良价值观已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同和接受。
(四)存在不文明词语
收集到的车贴语中有4条含有不文明词语,如:
我靠!又他妈帅了!
这是车贴语口语化的体现,虽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却多有不雅,有碍语言的文明健康。
五.结语
车贴语作为时尚文化元素,具有短小精炼、朗朗上口的形式特点与涵盖社会生活多个侧面、诙谐幽默的内容特点,不仅起到了标语的作用,而且为人们尤其是有车一族增添了诸多乐趣。但是,车贴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车贴语应采取适当的规范措施,使其在个性化的同时不失品位化,为传播安全驾驶、文明驾驶观念,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通环境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斌:《论车贴标语的修辞运用及现状》,《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5月版,第115~116页.
[2]刘勇:《戏说车尾标语》,《驾驶园》2011年02期,第95~97页.
首先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传播知识的必然前提。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只有牢固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才能以自己的一桶水给学生一碗水,做到居高临下,驾轻就熟,游刃有余,灵活自如。相反,则只能做一个照本宣科、生吞活剥的教书匠。
其次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涉及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多,语文基础知识也很博杂,语文教学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历史、逻辑、科技等各个方面。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使自己成为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
再次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包含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和新教材、新课标知识。语文教师要熟悉教育科学,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学生的思维记忆、观察兴趣、习惯意志等心理。这样,才能研究设计出新颖独到而又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法。
2 良好的创新心理
2.1 自觉的创新意识。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思想上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颖的教育活动思想,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不断进取。不能满足于做文化的传声筒和只盯着高考的指挥棒,不能唯书唯上地把语文教得支离破碎,要面向生活,面向未来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上必须要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众多信息中引出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更要有开放的、立体的、多向的思维,表现为思路开阔,构思如泉涌,它不拘于一种思路,而从较少的信息可以得出较多的结论。通常是在强烈的创新动机和外在启示的激发下,充分利用人脑意识和潜意识的活动能力,借助于各种具体的思维方式,以渐进性或突出性的形式,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再组合、再创造,从而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新结果的思维。
3 精湛的教学能力
3.1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口才对于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语言表达尤为重要,没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即使知识再丰富,也不能准确、生动地将知识和情感传授出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为创新素养的提高增添一颗重要砝码。
3.2 组织管理、驾驭课堂的能力。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以及课堂的偶然因素不断调节教学计划、进度等。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教育理念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应丰富教学实践,培养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 灵活的教学技能。初中语文教师作为教学的专门人才需要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从教学准备、教学、终止到管理、评估诸环节上,需要多种教学技能,例如,板书设计、定向诱导、巧设引题、结尾总结等等,这些技能的培养可以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完善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其实,初中语文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灵巧的手势动作、讲话的方式、语调的高低快慢都能起到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
关键词:商誉 计量 计量模型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有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商业信誉具有这样的性质,也可作为一项资产来看待。那么,商业信誉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建立,是在民间流传的好的口碑。
商誉的内涵
商誉通常是指企业因所处地理位置的优越或信誉卓著获得了客户的信任,或是由于生产经营效率高,技术先进,掌握了生产诀窍等,而获得的超额获利能力。商誉与作为整体的企业有密切的联系,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单独出售;这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无法单独计价,它们的价值只有把企业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确定。
商誉的因素
(一)商誉的存在因素
一个企业想要创建自己的商业信誉,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使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并使该企业的商品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相融合,是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具体包括: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水平,职业准则;员工的素质,生产态度,积极努力程度及劳动效率;管理者的心态与决策;质量及合格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产品的功能,技术先进程度。
外在因素。具体包括:特殊的自然资源;国家政策的倾斜度;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产品的宣传力。
(二)商誉存在的内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企业产品与消费偏好相融合。企业的产品是否能与消费者相融合,首先,最主要的是产品的质量,只有产品的质量过硬才能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其次,是产品的包装和产品的营销手段,只有企业产品的包装既符合本产品的实际特征,又给消费者一种好的视觉感觉来迎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才能吻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最后,企业的延伸产品售后服务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企业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做得到位,消费者就会认同该企业的产品及良好的售后服务,与此同时就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当企业的实质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同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时,企业的产品就真正地与消费者的偏好相融合。
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合。企业的商誉也创立于社会文化之中。因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渊远流传的历史古国。所以说在我国商誉的产生就是我国企业的文化与传统社会文化的融合,其融合的部分就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赞誉,是该企业在消费者中流传的好的口碑。企业只要赢得了这样的口碑,就说明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创造出高尚的企业文化并且使该企业的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真正地融合到一起,这种融合就是商誉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商誉的计量
商誉一直以来都无法准确地进行计量,其实对于商誉的计量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商誉影响因素分析计量法。这种方法是指对影响商誉产生的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给予一定的量化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计算出商誉的真实价值。
(一)商誉计量的理论研究
就影响商誉的因素来说似乎很难,但是经过仔细分析许多因素是可以查证的,首先是产品的质量,而质量的衡量指标我们可以从产品的合格率等来衡量。
(二)商誉的计量模型
1.计量因素。
超额销售率=(该产品销售量-同行业该产品平均销售量)/该产品销售总量
超额销售利润率=超额销售利润÷该产品销售总利润
产品的合格率=(产品的总产量-产品的返厂量-产品在运输途中的自然损耗数量)÷产品的总产量
服务的质量的满意程度=对一种产品售后服务满意的消费者数量÷接受一种产品售后服务的消费者数量
产品的功能,技术先进程度=同种产品确认功能÷(同种产品原有功能+同种产品新增功能)
对顾客承诺的实现程度=所兑现承诺的数量÷所做出承诺的数量
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产品历史各年市场占有率÷产品的现时占有率
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产品的数量÷该地区同种产品的市场占有数量
产品的宣传力度=某一地区对某种产品认可的消费者数量÷某一地区总人口数量
某地区特殊资源利用率=某地区利用某种特殊资源取得的收入÷该地区总的收入
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产品的完工率)=产品的实际完成数量÷产品的标准完工数(在产品的合格率一定的情况下)
商誉的价值=主营业务商誉+非主营业务商誉+特殊收益商誉
主营业务商誉=(产品合格率+产品的功能+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主营业务利润×超额利润率
非主营业务商誉=(服务的满意程度+承诺的实现程度+消费者偏好)×非主营业务利润×超额利润率
特殊收益商誉=(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产品的宣传力度+特殊资源的利用率)×特殊资源净收益×超额利润率
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设: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Q1;非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Q2;特殊收益商誉估计价值―Q3;企业经营时间(单位:年)―n;产品的合格率―A;产品的功能―B;员工的积极努力程度―C;服务的满意度―X;承诺的实现程度―Y;消费者偏好―Z;企业的历史悠久程度―α;产品的宣传力度―β;特殊资源利用率―γ;主营业务商誉真实价值―Q*1;非主营业务商誉真实价值―Q*2 ;特殊收益真实商誉价值―Q*3。
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非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特殊收益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
例如:某经营5年的生产型工业企业生产持续经营情况(见表1和表2)。
其主营业务商誉估计价值为:
把相关因素代入主营业务商誉线性回归分析方程中,可得:
解得:b0=-558,b1=631.25,b2=
239.375,b3=163.75。代入Q*1=b0+b1∑A
+b2∑B+b3∑C 中,求得:Q*1.1=53.5,Q*1.2=
61.6,Q*1.3=87.93,Q*1.4=133.7,Q*1.5=
153.18。
此外,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终时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所以商誉就结合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具体方法在此不再陈述。
参考文献:
1.肖爱萍.商誉的概念探微.财会通讯,2002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连续性、顺序性、组合性
连续性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虽然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会使学习者感到厌倦,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但它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多、更复杂的学习机会,对复杂的材料进行精确的分析,对抽象的概念能够认识和掌握,便于进行相关逻辑推理与实践操作学习,形成精细的学习品质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加深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连续性被认为是有效地纵向组织课程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原理。顺序性原则与连续性高度相关,但又超越连续性。连续性过于强调同一水平的重复,容易制约学习者在理解、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深入发展。顺序性则强调每一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应该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内容要素基础之上,对课程内容要素作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处理,能够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在更高层次理解后续内容。这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也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如果说联系性关注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那么顺序性侧重的就是课程要素的加深和拓宽了。泰勒最初提出顺序性这一原则,主要基于课程内容要素的逻辑顺序。根据赞可夫的高难度教学原则,学习者的学习有时也可以依据由未知到已知、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顺序进行。因为适当难度的内容,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使学习活动更具挑战性和成就感,但内容的难度一定要与学习者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塔巴认为,课程工作者在组织课程时,往往只重视内容的顺序和处理内容所需的技能,这是一种有失全面的做法。她认为课程内容组织,应该兼顾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用一个双重顺序把概念、意念等内容和预期的学习行为结合起来。整合性是指在课程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横向的联系或水平的组织上,寻求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适当的关联,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把各种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克服由于分科分割所造成的课程内容支离破碎的状态,以增强学习的价值、应用性和效率。例如,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固然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但更加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在社会学科、科学、生活中,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技能。培养这些技能,不是作为仅仅用于某一学科的孤立的行为,而是使它们逐渐成为学生全部能力的一部分,以便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去。整合性强调要以各门学科的独立性为前提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这就意味着它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找出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关注的是知识应用而不是知识形式,强调的是内容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强各个学科之间、课程内容和个人需要和兴趣之间、课程内容和校外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便于探索个人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忽视了各门学科的差异性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必然是各门课程的大杂烩和一种课程拼盘。一般而言,整合的方式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整合,消除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对立;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加以整合,不断完善学习者的人格;围绕社会问题、生活主题加以整合,加强学习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课程内容结构:纵向与横向、逻辑与心理、直线与螺旋
为使各种课程内容要素有机地整合,产生学习的累积效应,还需要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以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行组织编排,从而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相互对立的组织形式。纵向结构或称序列结构,是指将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发展顺序排列,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就是纵向结构。夸美纽斯的“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要求与《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都是强调按先后顺序,由简至繁地组织课程内容。泰勒的连续性原则也包含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意味。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课程论学者的一贯主张。上世纪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关纵向结构的新认识。例如,加涅的层次结构理论按照复杂性程度把人类学习分为八类,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或原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即复杂学习以简单学习为基础;皮亚杰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相匹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是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的典型。横向结构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将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按照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以便学习者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这种结构形式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这是与上世纪6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流,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日趋综合的趋势相顺应的。一些主张横向结构的学者认为,应从较为广泛的知识范围来编制课程,而不仅限于某一项知识范围。正如克尔认为,“如果我们组织的课程旨在达到业已明确规定了的目标,或者是要赋予各个学习领域中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与方法的经验的话,那么,学校中彼此孤立的学科设置就是一个问题了。使知识渐次走向更广泛的综合化,才是合乎理想的。”这就是说,学习者的生活原本是一个整体,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完整的经验分成不同的学科领域,把他们完整的生活割裂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几大板块。如果要使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对其成长具有意义,就必须用一些融合的形式使各科课程内容要素有效地联系起来。课程内容是按逻辑结构还是按心理结构来组织,在教育史上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大的分歧所在。逻辑结构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依据学习者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安排课程内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最重要的。主张按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的排列,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逻辑的分段顺序上,至于这种逻辑顺序对学习者有什么意义则不属于考虑的范围。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强调根据心理顺序,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上,使其符合学习者认识活动的规律。学习者是课程活动的中心和目的,对于学习者的生长和发展来说,一切学科的逻辑都处于从属地位。随着对课程组织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的统一。这是因为,社会职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就要求其对应的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性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学科体系。按照应有的逻辑结构(学科体系)来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每门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某一部分内容总是既以另一部分内容为基础,同时又作为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只有把握了其逻辑关系,才能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同时,课程内容是为学习者安排的,如果不符合他们认识的心理特点,那么再科学的内容之于学习者也是无效的。直线式与螺旋式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结构方式。所谓直线式结构,是指把一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按照直线形式进行编排,环环相扣,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赞可夫认为,有关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如果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了,就可以直线推进而不必过多重复,否则,会造成学习者的厌倦,为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不断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所谓螺旋式结构(或称圆周式结构)就是要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则,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按照繁简、深浅和难易的程度,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注重前后联系,层层递进,逐渐扩大内容范围并提高其深度,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螺旋式结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概念组合,目的是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美国课程学者布鲁纳极力主张采取螺旋式结构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他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应该从小就开始教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原理,以后随着学年的递升而螺旋式地反复并不断在更高层次上重复它们,直到学生能从结构的角度全面把握该门学科为止。后来美国学者凯勒(C.Keller)在20世纪60年代构建的一种所谓“逐步深入的课程”,就采用了螺旋式这种结构。直线式与螺旋式结构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的逻辑方式。在当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中,它们仍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方式各有其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科和不同阶段的学习者。直线式结构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而成为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弱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以及高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直线式结构。直线式结构的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顾及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难以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整合到学习内容之中。螺旋式结构的优点是容易照顾到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使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和拓展。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学习者,宜采用螺旋式结构。螺旋式结构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因为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往往使学生容易感到厌倦。直线式课程和螺旋式课程对学习者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前者要求逻辑思维,后者要求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直线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注重构成整体的部分和细节,它只是接受确切的和清楚的内容;直觉思维是要在理解细节之前先掌握实质,它考虑到整个形式,它是以隐喻方式运演的,它能做出创造性的跳跃。两者各有其特点,最佳的选择是在保持线性编排思想的同时,应恰当融入螺旋式课程要素和直觉思维特点,形成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的优化编排体系。与国际相对成熟的教育课程相比,当前我国课程内容还存在一些缺失。为了顺应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培养合格公民和高素质劳动者,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十几年前甚或几十年前的课程内容。我们应该优化课程内容要素,遵循基本的组织原则,以恰当的结构形式编排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回归“知识”的整体面目,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载体,否则,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愿景是无法实现的。
本文作者:孙泽文工作单位:荆楚理工学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民俗文化想要实现在大众传播语境下完成话语的构成,其要点之一就是在本体与传播两者间进行转变与二次构成,而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话语主体的转变。话语主体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既是主导方又是决策方,同时还兼具传播者,在民俗文化的发展中主体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而大众传播的产生,使该主体既可以是实际的参与人员,也能作为单一的传播人员,不需要直接参与文化活动。话语主体的改变使得民俗文化在记录方式、传播体系、整体意识形态与经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转变与二次构成。民俗文化的话语从本体向传播转换,代表民俗文化本身传播的手段、进行接受的主体与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转变与构成让民俗文化得以在时间与空间中,拓展自身的内容与形式,以保证每一个阶层和年龄的人群都能够接受并传承民俗文化。
二、民间与主流之间话语的共存和交融
民俗文化来自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与劳作中积累下来的精神和艺术财富,因此,自然带有强烈的民间本土的话语。然而,民间文化是需要社会的不同阶层与领域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对其进行传承、发展、传播。因此,民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需要不断地重新进行构建,以满足每一个时代的主流话语特征。大众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语境下的作用与意义,已无法单纯用“工具”进行衡量,其在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信息传播之间构建平台,并推动民俗文化在大时代的要求下展现其主流话语特性。大众传播想要实现民俗文化的话语从民间向主流发展,首先要打破其社会组织形态,将民俗文化从单一的民间管理上升到国家的政治政策中,以大众媒介作为平台,使民间文化成为国家主流意识语境中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其主流话语的旨归,构建话语在民间与主流两者中灵活转换的通道。
三、历史与现实之间话语的共通和交互
既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工作、发展和变革,又承载当下社会文化的特点与气息,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就是民俗文化的内涵,所以民俗文化在进行话语构成时,必须将历史文化与现实价值进行融合研究。民俗文化的变迁总伴随着历史的更替,民俗文化中记载的农耕作业、岁时、生产以及婚丧习俗等都反应了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可见,我国民俗文化其话语特点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继承性以及统一性,这与历史的发展维度相一致。民俗文化将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以及表现形式客观地进行记录与展现,同时又与当下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切合,并经常随着人们的主观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甚至使其话语发生重新构成。从另一方面而言,民族文化的内容、表达形式、作用与意义都随着现实的语境变化而变化,其话语更带有突出的现实特点。
四、国内与世界之间话语予以统一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一口号最能完整诠释民俗文化身上蕴含的世界意识,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综合软实力,同世界文化与精神相统一成为民俗文化话语构成的关键要点之一。因此,作为承载着我国传统艺术的民俗文化,其话语构成既要扎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突出中国特色,又要紧随世界文化的发展与流行,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间构建平台,实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完成这一步需要我国民俗文化借用大众传播语境的力量,将其与世界话语相统一,使其既带有本民族特色传播符号,也纳入相应的国际需求,从而推动我国民俗文化与世界各民族共同分享交流。
(一)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
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这是由谈话节目的形态特点决定的。谈话节目的重要魅力所在就是即兴交流。当然,即兴谈话是无法事先写好脚本的,这就带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即使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做好充足的准备,仍然可能遇到在录制现场突发的意外情况。这时,主持人的随机应变能力就显的至关重要了,节目的整体结构也都由主持人来把握。因此,主持人的反应能力直接影响到节目质量。 在今天,谈话类节目的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相同形式的节目,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高收视率,而有些却不能呢?一会主要原因是节目形式可以模仿,但节目中主持人独特的风格是难以复制的。
谈话节目的录制过程主要是由主持人来掌握现场的节奏,话题的开始、切入和转损是由主持人来控制和调度的。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灵魂,主持人的风格与水准决定着节目的风格与水准,主持人的成败直接导致节目的成败,所以说一个好的谈话节目对于主持人也是有高要求的。
1.主持人要参与节目前期策划过程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作为现场谈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事先必须对谈话的内容和参与谈话的人有一定的了解,对谈话的范围、层次、脉络做到胸有成竹,这样现场录制时才能应付自如。
2.主持人要机制灵活,现场反应要迅速
谈话节目的即兴性 、不可预知性是对主持人最大的考验。 当然主持人的机智灵活有先天遗传的因素,但是后天的文化修养、经验积累、人生阅历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知识储备充分了,主持人的头脑才可能快速运转。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外,主持人还一定要有丰富的阅历,这样才能在情况突转时做到处变不惊。
3.主持人要有亲和力和幽默感
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应时刻保持亲和力和幽默感。所谓亲和力,就是尽可能的将自己平民化,拉近与嘉宾和观众的距离,使节目整体达到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畅所欲言的谈话氛围。所谓幽默感,就是使陌生的心灵变得亲近,以最敏捷、最风趣的方式沟通感情,融洽气氛,以轻松的形式化解矛盾和尴尬。
(二)参与谈话节目的嘉宾与现场观众
1.嘉宾
嘉宾在谈话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现场谈话。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嘉宾可以自由的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释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与主持人或观众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目前谈话节目最受欢迎的嘉宾类型是专家和明星,从功能上讲,专家是深度的象征,明星是眼球的保障。
专家嘉宾的选择标准——较为出色的叙事力。叙事力,并不特指讲故事的能力,而是指一个人能够协调运用自己的语言和“体语”,达到吸引听众的能力。
明星嘉宾的选择标准——人性魅力为第一要义。在明星嘉宾的选择过程中,不能仅因其名气而入围,需要更多地注重对其开展人文因素的挖掘,在节目流程中设置相应的展现人性魅力的环节。
平民嘉宾的选择标准——不扮演,不夸张。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访谈节目应广纳平民类型,尤其应该注意吸纳城市白领。这个群体,一般接受过高等教育,表达无障碍,不扮演,不夸张,也较少在镜头前失态,是特别能反映一档谈话节目水准的嘉宾群。
在确定了所需嘉宾的条件后,节目制作者就要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了。找到合适的嘉宾后,制作者还应当准备一分详细的嘉宾资料,让主持人能够充分的了解他们的性格、经历、谈话方式等等,以备现场谈话之用。
2.现场观众
现场观众不仅能够有效的营造和烘托现场的气氛,而且作为场外观众的代表,现场观众起到了沟通场内外的积极作用。观众越多,现场谈话的气氛就越活跃,各种观点的交锋也就越激烈。对于谈话节目而言,最好的境界就是现场观众完全投入到谈话中,愿意即兴发言、参与讨论,这就需要编导在寻找现场观众上下足功夫。像《超级访谈》这一类的以明星为访谈对象的访谈节目,它的现场观众多数可能是这些明星的粉丝,这样的现场观众甚至可能比主持人更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故事及经历,他们是出于真情实感来参加节目的录制,现场的表现自然也是真情的流露。有了这样的观众,相信现场的交流一定不夸张、不做作、精彩十足。所以,在选择现场观众这方面投入的越多,节目的效果也就越好,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
三、谈话节目的选题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话题是谈话节目的根本。无论什么样的谈话节目。都要有一个谈论的话题。对于一个节目而言,选择话题的好坏就意味着节目收视的高低,也就是节目的谈话内容对于受众是否具有吸引力。所以说,选择合适的谈论话题,是策划一期谈话类节目的基础。
1.判断选题的价值。既然谈话的参与者来自于社会,谈话的目的仍将是回馈于社会,那么谈话类节目中的话题也应该来源于社会。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给节目带来收益,同样也会给受众的心理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观众心中一成不变的话题或者已经盖棺定论的问题便没有必要在节目中讨论。切记,谈话类节目必须具有争议性,就是那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才能吸引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同样,具有特殊性的和难登大雅之堂的话题也不适合在谈话节目中谈论,因为谈话节目的话题通常会在整个社会引起共鸣,所以应该避免在谈话中引起不必要的干扰。
2.了解选题的出发点。选题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谈话节目的受众无非是社会大众,也就是说,只要了解到老百姓最近都在关注什么、谈论什么、思考什么,就不难从中找到适合在谈话类节目中谈论的话题了。一般来说,能够吸引民众目光,激发民众兴趣的,有这么几种事情。
第一,重大突发的事件。社会民众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偶然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定会引起这一时段的议论,这也就是谈话的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F 213,83文献标志码:A
POP英文全称为“Point of purchase Advertising”,意思是销售点广告。一般布置在各地零售店的店内及店门口。POP的零售广告在西方国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展,最早起源于美国的超市。而在中国,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POP的广告形式,如古代商铺外的幌子,就是典型的POP广告。POP广告的功能是直接向顾客介绍产品的信息。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变化之后,POP广告在形式上已不仅仅满足于功能得需要,而是趋向多样化,追求视觉上的美感。因此,在POP广告的设计中,形式美的概念在不断地加强,目的是增加销售点的商业气氛,传递有效信息,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
一POP广告设计非常讲求艺术性
人性化的设计表现是POP广告得攻心利器,它完全是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而设计的。可爱诱人得画面不仅能够唤起消费者潜在得利益需要,而且对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POP,它的功能就在于引起顾客的注意,唤起购买意识,配合广告主题而画龙点睛,更可以提升企业形象,最终赢得终端的支持并以实际行动购买。POP的使用场所,有室内和室外之分。可以用在超市买场,也可以用在柜台等,吸引顾客的眼球。
商场外悬挂着的横幅、竖幅标语。以友好姿态向您提供商品信息。引人注目的商品橱窗、色彩鲜艳的广告塔和指示牌将引导你进入商店。商店里那纵横交错的绳子上飘动着一排排具有醒目商标、牌名和商品形象的吊旗那货架上有闪烁着柔和光芒的灯箱。
平视所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组组陈列在货架上的商品包装广告;墙上、橱窗上张贴着的精美招贴,身边有经过化妆、身着商品服装的售货员,含着微笑热情为你介绍商品,并赠送一份宣传卡,帮助你认识商品,领略使用商品后的风采。这铺天盖地、多种多样的广告,让你置身其间、目不暇接,受到一次次视觉冲击,无疑是购买前最好的广告。也许你是根据报纸、电视广告的信息而来,也许你毫无思想准备来逛商店,POP将帮助和促使你下决心去购买商品,当买到商品后,又会得到一个购物包和包装纸,让你带出商店,作为流动广告。
作为整个宣传空间,POP是一个很大的立体设计,它应分门别类,讲究宣传的整体性,更具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POP的整体布置,在商店环境中应该是更加整齐、美观。而对某一件具体的POP设计又是一件小的相对独立的立体设计或平面设计。它不仅具有形、色、构图、体积等,还可以运用其它手段,使之更优美、有趣,以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二POP广告对促销的作用
传达商品信息主要表现在吸引路人进入超级市场。告知顾客超级市场内在销售什么,告知商品的位置、配置,简洁告知商品的特性。告知顾客最新的商品供应信息,商品的价格,特价商品,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
创造店内购物气氛。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不仅其购买行为的随意性增强,而且消费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不仅要求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同时也要求购物环境舒适。POP广告既能为购物现场的消费者提供信息、介绍商品,又能美化环境、营造购物气氛,在满足消费者精神需要、刺激其采取购买行动方面有独特的功效。通过促销活动,可以扩大超级市场及其经营商品的供应商的知名度,增强其影响力,从而促进超级市场与供应商之间的互惠互利。
三POP广告创意
创意,英文为Creation,是广告学中之专用语。时下又流行于其他行业,诸如发型创意、时装创意等等。所谓创意,从中文字义上分析,“创,始也。”(《广雅》)创就是首创,始造的意思。“意,心所响也。”(《管子》)心之所思,就是意。将二字合起来解释,就是造出新意,或日“想点子”、“出新招”。
美国广告大师奥格威有过这样的说法:“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们的产品,非要有很好的点子不可,除非您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很快被吞噬的船只。”可不可以这么认定:有好点子的广告是商海里的渡船,能将商家及其商品送到“黄金海岸”。
1 POP广告创意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美国是广告的王国,海报在广告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根据美国名海报设计家所倡导的POP海报制作六大原则是:
(1)单纯:形象和色彩必须简单明了(也就是简洁性)。
(2)统一:海报的造型与色彩必须和谐,要具有统一的协调效果。
(3)均衡:整个画面须要具有魄力感与均衡效果。
(4)销售重点:海报的构成要素必须化繁为简,尽量挑选重点来表现。
(5)惊奇:海报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都要出奇创新,具有强大的惊奇效果。
(6)技能:海报设计需要有高水准的表现技巧,无论绘制或印刷都不可忽视技能性的表现
2 POP广告图形创意
POP广告中的图形是直接而具体的视觉形象,在POP广告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作为现代营销手段的POP广告,图形并不是必需的。现在许多超市里的小型POP,它们往往就是悬挂在货架前,或夹插在商品前面,运用简洁有趣的字体直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虽然这样,图形作为POP广告中的最为直接而具体的视觉传达手段,其作用和嫂果仍是不可低估和替代的。POP广告中的图形,是POP广告创意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是消费者认识和理解商品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POP图形的创意,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常见的有写实、夸张、寓意、变异等各种手法。不论采用哪一种构思,都要求新颖活泼、生动有趣。设计者可以多多尝试,不必局限于某种模式。
POP图形的表现手法,则有摄影、绘画、剪贴、喷绘以及运用电脑进行表现等。现代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POP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
3 POP广告文案创意
所谓文案创意,就是要讲究修辞,令广告语言有文采,像图形一样,给人以形象、生动、优美的感觉。POP广告在文案的创意上要醒目和独特,在极短的瞬间抓住消费者的视线。在色彩和文字的搭配上要很好的配合。Pop广告的文案的创意要“说到点上,做到点上!”
广告语言包括广告标题、广告内文及广告语。其中,
起决定作用的是标题,有时,广告标题和广告语是合二为一。广告文案创意是针对广告中的语言文字部分进行的创意。广告文案创意是现代广告创意的核心,它要求准确、深刻、新颖、有趣、奇特。广告文案创意的内容主要包括主题的创意(指确立并表现广告主题)、结构的创意(指广告文案的谋篇布局、信息的排列组合的谋划)和语言的创意(指对广告语言文字的选择、锤炼和使用)。
四POP广告设计要素与构成
POP内容加以分析,可归纳出六项主要构成要素,其意义功能及重点如下:
1)引导的文句:主要的功能在修饰,即使与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要有吸引消费者注意的条件。
2)引主标题:手绘POP的重心,刺激消费者保留深刻之印象,字数不要超过10个。
3)副标题:主标题无法说明商品内容,或为了使内容更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使用副标题有加强效果的作用。另一功能是使消费者能将视线由主标题一副标题一移向具体内容的说明文。
4)说明文:在撰写文案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尽可能分行书写,方便消费者阅读。最具魅力的讯息应写在最前面,诱导消费者在期待心理下继续阅读其他内容。书写行数以5行左右最佳。每行文字以15个字为宜。
5)边框:边框装饰是主要的构成要素,除报纸广告外其他媒介,并不是要素的内容。边饰大多以装饰为目的,将POP的内容与其他讯息隔离,以利阅读。与内容配合使用,使POP产生统一感。利用边饰图形与色彩区分将POP的用途进行分类管理。
6)插图:单纯以文字表现的POP看起来单调无趣,借助插图吸引消费者。
五POP广告制作软件
使用CoreIDRAW 12、nlusttator CS2、Photoshop cs设计制作POP广告;
四通EASY--POP制作软件产品是国内第一套专门为卖场开发的、便利的制作POP专用软件系统,无论从软件开发的技术角度,到对于国内POP应用的专业理解,都是目前最先进的。
梦想飞龙数码影像成功的POP海报制作系统,具备丰富的“文字特效”功能和强大的“图文混排”能力。包含了色彩丰富的图文信息,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其软件支持位图和矢量格式图像的缩放、旋转等功能;
“英思”POP设计输出软件;
可丽卡万业POP广告制作系统等。
参考文献:
1.引言
听力理解能力在英语学习中位于四项技能(听、说、读、写)之首,是四项技能中使用最频繁的。Rivers和Temperly的调查显示,在成人的交际活动中“听”占45%的比例,而“说”、“读”、“写”则分别占30%、16%和9%;Gilbert也指出对于学生而言,“听”占据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交际活动的65%-90%;Wolvin和Coakley也发现,无论在教室内外,“听“比其它语言交际方式使用得更为频繁。然而我国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英语听力水平却远远不能满足日常交际的需求。本文将从三方面分析构成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要素,并针对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英语听力的构成要素
2.1语言因素
2.1.1语音语调
语音正确与否是英语基本功的首要判断标准,也是影响听力理解能力的障碍之一;语调则是人们常用于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掌握连贯话语中的发音技巧,即语境下的音位变体、不完全爆破、弱读、连读、同化、省音及节奏、语调等各种语音现象,对正确理解和发挥语言的交际信息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词汇量
词汇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语言材料,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听力理解能力的高低。由于不知道听力材料中的词语而导致无法理解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此外,词汇也是语言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是文化和社会发展最直接迅速的体现。如iPhone,leggings,soho等都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科技不断变化才出现的新词。因此,学生应该尽可能地扩大词汇量,常收听收看VOA,BBC,CNN等英语广播和电视节目,观看研究英美电影,听一些名人演说等,从而达到既扩大词汇量又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目的。
2.1.3语法
英语的句法结构和语法结构与汉语的语序及逻辑表达法相比更为复杂。例如英语中存在的代词及代词的指代关系;不同的时态、语态;还有一些如虚拟语气、形式主语(宾语)、否定转移、强调句型等特殊句型都会对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造成思维和反应不协调,从而干扰学生对句子语篇的全面理解。
2.2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素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我国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学中,语言一直被放在首位,而关于英美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则常常被轻视甚至忽视。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会导致听力理解偏差。英语教学中脱离社会文化背景的单调的语言技能训练只会造成真实语境中的交际失误。例如,在我国英语课本中常见的“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等均是属于语法正确但不适合在交际场合中运用的句型。因此,掌握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至关重要。
2.2.1词汇文化
由于社会背景不同,英汉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都各自相异,并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作为语言根基的词汇则首先得到了体现。比如bat(蝙蝠)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种邪恶的动物,经常与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尤其是vampire bat(吸血蝠),让人毛骨悚然。英语中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a bit batty(有点反常),as blind as bat(像蝙蝠一样瞎),have bats in the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等都是坏的联想和比喻。而由于在汉语中“蝠”与“福”同音,蝙蝠却被认为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因为“红蝠”与“洪福”谐音,红蝙蝠更代表了大吉大利。
2.2.2习语文化
作为语言中的特殊成分,习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是民族个性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中国人擅长使用习语,英美人同样也热爱习语。习语频频出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科学技术的文章及新闻报道中。因此,正确理解并掌握习语所代表的不同的语用习惯和文化特征对听力很有帮助。例如:baker’s dozen 从字面上看是“面包师的十二”,但实际上却是数字“十三”的意思。这是因为在十四世纪时英国人就是以面包为主食的,但当时有的面包师为了赚顾客的黑心钱,于是在制作面包时偷工减料,克扣份量。这种做法弄得民怨沸腾,于是官方制定了制作面包时投料的标准,不达标就要遭受严厉处罚。这一举施非常有效,面包的份量果然增加了。但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几百年前,手工投料制作面包很难做到个个符合标准,于是面包师们就在出售面包时每打多给一个,即十三个。这样, baker’s dozen 这一习语也就逐渐形成了。
2.2.3习俗文化
除了词汇和习语以外,在交际过程中习俗也应该值得关注。在英美习俗里,问候方式、道别方式、称乎语、对称赞和表扬的态度、谈话题材及价值观念等均于汉语习俗不同。学习者若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会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产生错误。例如,曾有外国游客到北京旅游,中午饭后想去厕所,于是问翻译:“Where can I wash my hands?” 由于翻译没有注意到通常在英美国家人们都是在washroom里面洗手,而wash one’s hands已经变成了上厕所的委婉用法,所以误答为:“Well,you can wash your hands anywhere.”从而闹了个大笑话。再如,西方人十分注重隐私,所以并不对诸如“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How old is your wife?”“How much do you earn?”之类的问题给出直接答案,多数会委婉地拒绝回答。可见,加强对文化习俗的了解对恰当进行交际活动非常重要。
2.3心理因素
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比如兴趣、注意力、情绪和状态、意志力等叫做心理因素。它们虽然不是学习过程的直接介入者,但却能促进和抑制学习的效果。这些心理因素在听力过程中表现得极为明显。研究发现,人在心情轻松、兴趣浓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较长,听力的效果就较好;反之,如果热情减弱,或是感到紧张焦虑时,则听觉神经受到压抑,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力的效果也就较差了。
3.教学策略
以上几点因素直接影响英语听力理解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有的放矢,从多方面改进传统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3.1采用听说结合的互动式听力训练法
听是对口头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说是信息的输出和表达,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但我国的听力课堂却单纯地以听力练习为中心,听力课变成了“听音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更不能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以说练听、听说结合的互动式听力训练法能有效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听力训练的环境中来。而有机结合听与说要比简单进行听音训练更快更好地巩固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3.2合理选择听力素材
合适的听力材料对听力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不合适的听力材料既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也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特别是在信息传播急速发展的当代,最新的时事动态、科技发展和流行文化等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所以听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及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一些内容风趣、语言清晰规范的材料进行教学。例如将英美流行文化中电影、音乐、体育、时尚、动漫,尤其是网络资源引入课堂,将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能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起到良好的作用。
3.3采用非传统的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传统英语听力课堂采取的是一再重复放录音的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当然也会对听力训练失去兴趣、产生抵制心理。因此,听力教师应该避免做“倒带机”,而是设计采用不同的教学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英语的兴趣。例如,听、讲英语故事、笑话,听、学唱英文歌曲,介绍英语国家有趣的风土人情,做能锻炼英语听力的游戏,看原版电影,组织学生排练英语短剧等。总之,教师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消除不良的心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听力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
4.结语
综上所述,听力理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其构成要素既有语言因素、社会文化背景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教师应针对英语听力的构成要素改进传统教学方法,设计有效教学策略,提供给学生变化多样、轻松快乐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刺激他们的学习动机,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Gilbert, M. B. Listening in school:I know you can hear me――But are you listening?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Lis-tening Association,2,p121-132.1988.
[2]Rivers,W. M. & Temperly, M. D. A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3]Tsai,Roland,Jenks,Michael.Teacher-guided interactive multimedia for teaching English in an EFL con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v18 n1 p91-111 Jan 2009.
[4]Wolvin,A.D.&Coakley,D.G.Listening(3rd ed.)Dubuque,IA:WilliamC.Brown.1988.
[5]蔡叶,吴燕.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4-18(4).
[6]董天.社会文化背景与英语听力教学.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12,VOL4,(4).
[7]聂淑芳.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安徽文学,2009,(5).
一、引言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2015年,可持续发展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思教育》中再次得到诠释,即为“个人和社会在当地及全球层面采取负责任的行为,争取实现人人共享的更美好的未来,让社会正义和环境管理指导社会经济发展”。[2]那么,反观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演进脉络,可谓是历程缓慢、发展艰辛。因此,以报告文本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我国目前成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走向,是成人教育及其科学研究的不二选择。[3]
二、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关于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已有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和释义。如:学者周平指出“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当成人教育面对外部环境改变时,自身积极主动地在整合与创新中探寻发展之路,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终身学习社会氛围和学习型社会提供可靠保证”。[4]从其对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界定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基于现实困境,目的是个体为摆脱生活困扰而主动探究发展轨迹,从而实现自身得以发展以及促进社会朝着学习化方向迈进。再如,学者陆高翔关于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谈论到:“成人教育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适时调整教育结构,逐步形成在教育形式、专业结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等方面实现目标各异的多元结构,使成人教育的办学机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多样性,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和多渠道的办学体系。”[5]可以看出,成人教育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根据其自身发展规律及外在环境条件影响,从办学机制、办学体系等多个层面进行逐步改革,在其已有的结构及理念下,重新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理论及实践体系。除此之外,学者秦元芳也对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推进成人教育改革提出论断:“可持续发展以其公平性、持续性要求社会为每一个成员提供公平、持续的受教育机会,以满足人们各种教育需求及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愿望,培养其学习能力、可持续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从论断中可以发现,成人教育改革应着重强调成人教育权利与公平,这既是成人教育运行机制中的重要层面,也是成人教育改革指向于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向。以上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界定和论述了可持续发展在成人教育改革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是所论及的视角和目标有所不同。由此可见,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是成人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抉择,也是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引入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急切需求与迫切愿望。因此,在已有学者关于可持续发展融入成人教育事业中的观点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对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做如下界定: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切入点,以成人教育为蓝本,基于社会复杂多变的情景,从成人教育内容、生态、文化、师资、课程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可持续化的改革,以促进成人教育朝着健康、积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期达到完善成人个体发展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
三、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构成要素
要素是事物构成的具体单位,事物的内在结构决定其应有的属性,这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本质特征。通常意义上来讲,可以把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分为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审视成人教育的构成要素,依然可以从教育的构成要素出发,把成人教育者、成人教育对象以及成人教育内容等作为成人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那么,反观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构成要素,本研究试图从成人教育师资力量可持续、成人教育对象可持续、成人教育内容可持续、成人教育生态可持续、成人教育文化可持续、成人教育课程可持续以及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可持续等方面来构建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
1包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邮ψ士沙中ψ柿α康钠ヅ涑潭仁且桓鲅D芊窦绦⒄沟墓丶α俊D敲矗湍壳岸裕夜?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呈现过度短缺、专业性有待加强、师资编制混乱以及内外部体制模糊等情况。[7]然而,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而言,加快成人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是当前成人教育面临转型时期的重要任务。具体来讲,首先,是师资来源问题,从国家到各省市教育部门都应鼓励热衷于成人教育事业的高水平、专业人士加入成人教育师资队伍,以此提升成人教育的师资质量。其次,应关注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积极支持其在成人教育领域继续深造,为我国未来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储备师资。再者,合理优化师资结构,尽可能保证成人教育师资在年龄、学历、学科背景、知识体系、研究方向等方面呈现均衡发展的态势。最后,从教师资格认定方面严格规范进入成人教育事业的教学及科研人员。正如学者欧颖和唐滢所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成人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8]因此,在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既保证成人教育教师的质量,也要严格把关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以此推进成人教育师资可持续发展。
2包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佣韵罂沙中嗣家澹?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育对象即为成人学习者。关于成人教育对象的概念界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的《学会生存》中给予阐释,即“成人教育对象包括失去基础教育的成人、受过不完全教育的成人、需要应对环境新要求的成人、渴望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成人”。[9]显然,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对象包罗众多,亦即只要身心得以成熟、具备从事一定工作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扮演一定角色并承担一定责任的人,都可以纳入到成人教育的对象范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呈现出发展速度迅猛、发展领域拓宽、发展形态不定的多元局面。而成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动力来源于问题导向,即在工作、生活等社会领域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以期通过成人教育来顺利破除,这是成人主动、并且能够积极自愿接受教育的根本动力。社会正处在巨大的转型与变革时期,其不仅对人适应并融入社会的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挑战,同时也是成人教育对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3包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幽谌菘沙中鼽a href=//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内容是链接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重要纽带。成人教育内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教育内容,可以说,成人教育内容从根本上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内容。具体而言,普通教育的内容以升学为目的,重在学习结果的检测与考核,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而成人教育内容是以成人教育自身的实际需求为依托,重在强调成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基于成人学习者个体的学习需求,成人教育内容应体现实用性特征。[10]成人教育内容必须要求实用性,究其原因,一方面基于成人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受教育对象的成人,其心智水平已达到成熟状态,并且其接受新事物的认知程度存在不平衡的状况;另一方面基于成人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需求,作为受教育对象的成人,是以自我导向为学习动力,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作等现实状况密切相关。基于此,要求成人教育内容具有可持续性,即内容范畴广阔,如:职业培训、网络使用、社区建设、工作需求等。
4包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由沙中鼽a href=//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11]目前教育生态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并在教育过程、教育评价、教育支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人教育生态可持续,是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学科发展理应朝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迈进,这是成人教育学者、工作人员等不懈努力的方向。成人教育生态可持续,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等的重要推动力。诚然,成人教育生态可持续主要表现为成人教育公平、成人教育法制化、成人教育和谐发展以及成人教育环境优化等方面。具体来说,成人教育公平,即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以及教育评价公平,保证成人学习者的权利得到实现;法制化是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过程,成人教育法制化,是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保障。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平台下,努力汇聚成人教育资源,推动成人教育和谐有序发展。成人教育环境优化是从事成人教育人员的一贯追求,需要从内部环境(成人教育学科发展)和外部环境(成人教育支撑力量)合理优化,以期达到最优化水平。基于此,成人教育公平、成人教育法制化、成人教育和谐发展以及成人教育环境优化有力保障了成人教育生态可持续。
5包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游幕沙中挝轿幕俊洞呛!分懈隽苏庋慕缍ǎ骸拔幕侨死唿a href=//lishi.7139.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12]可见,文化既包括外在的、可以作为载体的物质实体,与此同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内涵。著名哲学大师张岱年和程宜山在《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提到:“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13]由此可见,文化的根基在于文化精神,没有精神的文化何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那么,对于成人教育来说,成人教育文化是成人教育发展的文化基因或文化命脉,而文化多样性是激发人类创造力和实现财富的最大源泉。[14]我国成人教育文化主要包括成人教育过程中世代相传的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其具有本土化、国际化的特点,并且在传承过程中融入时代元素,是成人教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基于此,在成人教育文化的传播中,理应汲取有助于推动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与此同时,也应在成人教育文化发展中注入新的元素,使成人教育文化更具有时代色彩,更有助于成人教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6包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涌纬炭沙中鼽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育的内容是沟通成人教育工作与成人学习者之间的重要纽带,而成人教育的课程是其内容得以传递的重要载体。根据成人身心发展要求及学习需求导向,理应使得成人教育课程呈现实用性、导向性、社会性、生成性及生活化的特征。具体而言,课程的实用性即课程设计与安排紧密联系成人学习者的工作与生活;课程的导向性即课程的理念与构想重在解决成人学习者面临的困境;课程的社会性即课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体现社会性;课程的生成性即并非所有的课程都是事先安排或者规定好的,理应存在随机生成性的课程;课程的生活化即在课程中融入生活的某些元素,使得课程呈现出生活化的态势。学者刘东进和季爱君指出:“生命是成人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因此,成人教育课程理应从生命的高度进行策略构建。”[15]当然,成人教育的课程设计、实施以及评价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具有生活、生命气息。通过以上对成人教育课程的特征及属性进行分析,重点把握成人学习者对课程的真实需求,以此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成人教育课程可持续。
7包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影煅J娇沙中湍壳岸裕夜?a href=//kaoshi.7139.com/1432/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函授教育、业余学习、高等成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老年大学以及自学考试培训等。在肯定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成绩时,也要关注到其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如:办学方式虽多样,但发展水平失衡;办学主体虽多,但合作性不强等不良现状。基于此,在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通信技术、移动学习媒介等不断冲击并融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预言的那样:“科技所带来的除了挑战,还有机遇,让所有公民和居民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学习。”[16]因此,在科技兴盛的时代,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理应冲破传统办学的僵硬模式,让科技的力量迸发在成人教育的进程中,使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在多样化的态势之下渗透现代科技的身影,这不仅是时代赋予成人教育发展的重任与使命,更是成人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成人教育应在已有办学模式之下,融入时代赋予的科技元素,更好地推动其办学模式的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四、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未来展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R.M.Hutchins)所言:“教育、学习绝不能为传统学校所垄断。”[17]基于此,可以对其进行两方面的解读:其一,人接受教育的场所多种多样,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网络平台、社区、家庭等,而学校教育只是个体接受教育的场所之一;其二,人在离开学校教育走向社会之时,面临的是接受继续教育,也即为成人教育。况且,成人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可以解决成人在社会、生活等方面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成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完成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丰富成人的精神世界,增强对人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等。因此,成人教育是每一个成人学习者所不能回避的教育阶段,也是每个成人学习者享有的学习权利。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政治趋于民主、文化日渐繁荣的时代,成人教育何去何从?或许《反思教育》给出了指引:“必须向当前一代和下一代,传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生态、社会和经济现状而调整生活和生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18]即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使成人教育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即以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为理念,并践行这一理念。无论是从社会的发展要求出发,还是从成人教育自身的进程来看,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活力源泉,更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及学习型社会构建的条件。在贯彻落实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观这一思想之时,明晰成人教育师资可持续、成人教育对象可持续、成人教育内容可持续、成人教育生态可持续、成人教育文化可持续、成人教育课程可持续以及成人教育办学模式可持续等内涵,并为之付诸行动。相信,成人教育未来之路,必将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国家环保局外事办公室,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9.
[2][14][17][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20,29,49,28.
[3]高志敏.关切可持续发展:成人教育及其科学研究的不二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5—53.
[4]周平.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演进与价值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37—38.
[5]陆高翔.关于可持续发展与成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A]//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4:9.
[6]秦元芳.论可持续发展与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成人教育,2005(10):21—22.
[7]王慧.终身教育视角下成人教育师资困境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20—25.
[8]欧颖,唐滢.试论新形势下我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J].继续教育,2009(5):22—24.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47.
[10]朱军,张新科.欧洲成人教育给我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借鉴与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3):29—31.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到学校经营理念中,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学校在长时间的竞争环境中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一所学校独有的、不易被模仿的竞争力,因此,学校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是学校长久地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学校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对学校运行所投入的资本、资源(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人力资源)、知识、文化、管理、教学等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起到整合和优化的作用,形成“1+1>2”的扩大效应,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带来较高的办学效能和能够不断使自己在学校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要素构成:
1.学校的师资力量。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师资力量对学校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如何才能将有限的师资力量与学校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优秀教师竭力为学校奉献才能。
2.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这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如,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学校的声誉。声誉是社会对个体或团体所做出贡献予以承认的一种特殊尺度,是对个体或团体的活动结果的社会评价。同时,声誉也是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做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做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在学校教育上,声誉是教师对学生细心呵护、循序善诱、传道、授业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承诺者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了光顾者的青睐。对于不存在退货情况出现的学校,学生和家长是靠承诺来购买学校、家庭未来的,因此,声誉是学校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良好的教育质量。学校通过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以实现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在上大学很容易的现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优势智能的发展、积极乐观心态的培养将日益成为趋势。良好的教育质量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结果甚至是比过程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适时、恰当的宣传。有效的宣传和舆论导向是学校向学生、家长、社会介绍本校的前沿阵地,如,家长学校、家校联谊、学校开放日、社区活动、公益服务等,其主要作用是增强影响力、提高认可度、扩大知名度,展示实力。从学校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学校一旦在受教育者中形成了良好的认同,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效益。
6.管理能力。管理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学校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学校核心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学校的管理能力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具有特殊组织才能和教育家才能的管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校长身上并不局限于某种具体问题,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校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7.科研能力。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或恰当的对先进技术的移植能力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能力是学校获得持久管理、教育教学效益长期利润的源泉。优秀的理念要开花结果,需要以点带面,让少数人先做起来,通过事实来改变多数人的观念。
8.学校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学校管理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学校文化非常简单,而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学校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生源吸纳能力的重要利器。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最终体现为生源、师资来源、学校形象及公众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认同等方面。不同学校由于在某个方面较为突出,在其他方面比较薄弱,但整体竞争力较强,表现出强烈的学校竞争力特色。这也正好可以理解为什么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学校所特有的和不易模仿的。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方博士对“特色学校”下了一个定义,她说:“特色学校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优质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认为:“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的学校,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
从上述两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阐述的特色学校是符合核心竞争力的框架要求的,办特色学校就要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在学校中长期形成的、蕴涵于组织内质中的、学校独具的、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资源,即学校核心竞争力。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的论述,几乎没有公司能够打造5~6种世界一流的基本核心竞争力。学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如此,没有哪个学校在方方面面都处于国内的一流水平,我们可以结合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选择一项或几项学校的优势要素进行恰当的融合,打造出属于本学校的学校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