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教案范文

时间:2022-08-28 08:21: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月亮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月亮教案

篇1

⒉指导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归纳寓意的方法,进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⒊积累精词妙句。

⒋思考人生,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仲秋节刚过,同学们是不是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月亮?你们赏月时都有些什么感受?(学生七嘴八舌谈感受)这里有一只白兔也和大家一样喜欢月亮。有一天,诸神之王决定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月亮归属于它了。你们想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周国平先生写的寓言故事《白兔和月亮》便会知晓。(教师板书课题——《白兔和月亮》周国平)

二、整体感悟

自己读课文,谈谈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三、字词积累:

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和不解的词语,教师抽查。

读一读:皎洁慷慨闲适抢劫撤销金窖厄运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举世无双得失之患慧心未泯心痛如割

解释:神韵闲适:厄运:举世无双:得失之患:慧心未泯:

四、探究性阅读:

边读课文边画出不解之处,小组内互相讨论解答,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共同探讨。

教师进行提问指导:可以提供范例,以问引问。

如:⒈什么是得失之患?白兔得到月亮为什么会产生得失之患?

指导: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是什么?

白兔得到的是青草还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如果是天空拥有月亮还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⒉结尾句为什么要提一句“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作者有什么用意?

五、总结寓意并了解寓言:

⒈你知道这篇文章借白兔和月亮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

抓住“得失之患”一词,由白兔拥有月亮前的心旷神怡到拥有月亮后的无穷得失之患的比较及产生这种得失之患的原因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寓意:拥有巨大的利益有时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⒉这个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那么你了解寓言吗?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学生结合自己对寓言的了解谈认识,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

明确寓言的特点:①篇幅短小,②寄寓深刻的道理,③主人公多是动、植物,也有人,④多用拟人手法。

六、积累学习经验:

为了以后更好学习,我们把提炼寓言的寓意方法总结一下好吗?

1整体把握2抓关键词3联系现实(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七、积累精词妙句:

⒈老师觉得本文有很多精词妙句值得我们学习,你们发现了吗?找一找,赏析一下。

⒉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说一句话或用其中的几个说一段话吗?

八、巩固:

谈各自的收获

可以从知识方面、学习方法方面、人生启迪方面来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谈。

九、作业:

⒈搜集、阅读寓言故事,进一步体会寓言的特点。

⒉记录总结的学习经验。

⒊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提炼寓意的练习。

附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周国平

篇2

其次,两岸书业有一个潜在的市场,这是一个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人民币的市场。正因为有这个潜在市场,两岸图书交易会作为实现这个市场的重要平台,自然显得特别重要,在这个平台上。两岸业界可以相互交流,增进共识,可以直接了解两岸的出版信息,可以开展版权贸易,可以采购对方的图书,可以洽谈合作,共同做大做强华文出版产业。

篇3

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很多年,尝试变换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蓦然回首,却发现返璞归真、化繁就简方为大道。笔者就结合平时教学的两个案例呈现给各位同仁我是如何化繁就简,体现简约化教学的。不成熟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以待改进,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一:“盐类的水解”教学引入

师:(问题1)同学们都知道酸有酸性,碱有碱性,那么盐都是中性的吗?

生:不是。(因为在初中,学生就已经知道,那个叫纯碱的碳酸钠显碱性,但它是盐)

师:请举一例说明盐不是中性的。

生:碳酸钠。

师: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实际测一测0.1mol/l的这几种盐溶液的PH。

生活动:测CH3COONa、NaCl、NH4Cl溶液的PH。

师:下面我们找一个同学来回答他实际测的结果。

学生回答结果。

师:下面大家再干一件事情,就是分析一下这三种盐分别是由什么酸和什么碱中和得到的?这些酸碱是强的还是弱的?

2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接下来你们再分析一下形成这三种盐的酸碱及其强弱,同时再结合盐的酸碱性,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3分钟后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师:通过以上的动手动脑,我们知道了,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呈中性。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强酸强碱盐呈中性。大家分析得到了这些结论,那么如何解释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盐类的水解。

这段引入,从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认识出发,采用循序渐进、层层剥开迷雾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引入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课题,符合学生的真实认知层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增加课堂的求知气氛,为学生真实而又有效地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案例二:“等效平衡规律”的教学方法

探讨“恒温恒容体系”的等效平衡规律,分别以SO2和O2生成SO3、H2和I2蒸气生成HI为例。

探讨一:有两个体积相同、温度相同的恒容容器,容器一中加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容器二中加入4mol的SO2和2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这两个平衡状态是否为等效平衡状态?

方法就是以粉笔盒来说明:

把容器一当成一个粉笔盒,放入2mol的SO2和1mol的O2,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把容器二中的4mol的SO2和2mol的O2分成两等份,放入两个粉笔盒中,过一段时间达到平衡状态。

问:这三个粉笔盒中达到的平衡状态一样吗?

生:一样。

接下来老师引导如何把后面的两个粉笔盒合并起来变成一个粉笔盒,这个合起来的粉笔盒就是容器二的真实状况。

然后让学生理解到“把两个粉笔盒合成一个粉笔盒的过程”就是增大压强的过程。学生知道,“增大压强,向着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上面的平衡会正向移动,从而使得容器二中的平衡状态与容器一中的不同,所以为非等效平衡。

这种解决了“恒温恒容”判断等效平衡的方法,我称之为“盒子法”或“先同后变法(先相同,后进行改变)”,这样就把一个很难解释的等效平衡化繁为简、轻松突破了。

总之,笔者在教学中慢慢体会到,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建模过程,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把一个专业的学科知识转换成生活中简单的模型,变得容易被理解、掌握和记忆,那么学习就会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实现简约化和效率最大化,我想这才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反复琢磨和实践的东西,这才是教学的本真。

篇4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杨泗港快速通道四新段第3标段工程,桥梁里程桩号为SK3+340~SK4+000 ,全长660m。本标段23联跨越现有水泥道路,需要设置同时满足箱梁现浇施工和车辆通行的安全通道。

23联箱梁为3x26m单箱4室结构,梁高2.0m,加宽段箱梁宽26~30.5m,箱梁顶板翼缘长4.0m,平均厚度0.6m,顶板厚0.25m,底板厚0.22m,腹板厚0.6m,箱梁端横梁宽1.8m,中横梁宽2.8m,桥下净空6.2m。

2、安全通道设计

安全通道与满堂支架相接,长12m,宽31.5m,下部结构采用6m长63x10cm钢管桩,桩间平联采用20a双槽钢,钢管桩上部设置2I50c双拼工字钢。上部结构由标准贝雷架组拼,间距0.45m,贝类架横向分配梁采用14#工字钢,间距0.75m;纵向分配梁采用10x10cm方木,间距 0.3m,腹板处15cm;方木上方铺设1.8cm厚竹胶板。详细布置方案如下图所示:

安全通道布置图

3、设计说明

3.1设计荷载

(1)混凝土浇筑、振捣荷载:2 kN/㎡

(2)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机具等行走运输和堆放荷载: 2.5kN/㎡

(3)模板、方木荷载:0.5 kN/㎡

(4)支架自重:由程序自动加载

(5)混凝土箱梁荷载:

腹板重量:2x26=52 kN/㎡

翼缘重量:0.6x26=15.6 kN/㎡

(底板+顶板)重量:(0.25+0.22)x26=12.22 kN/㎡

3.2设计工况

施工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危险性较大工况需要验算:

工况1:浇筑完毕箱梁,箱梁重量在安全通道上均匀分布;

荷载组合:1.4[(1)+(2)]+1.2[(3)+(4)+(5)]

工况2:初张拉完毕箱梁,由于梁体的反拱作用,其重量主要分布在梁端1/4范围,设计时,按照均布荷载考虑。

工况2荷载分布图(单位:cm)

4、安全通道验算

安全通道模型

(1)工况1计算结果:

安全通道变形图14#分配梁组合应力

贝雷架弦杆轴力 贝雷架竖杆轴力图

贝雷架斜杆轴力图钢管桩反力图

(2)工况2计算结果:

安全通道变形图14#分配梁组合应力

贝雷架弦杆轴力图 贝雷架竖杆轴力图

贝雷架斜杆轴力图钢管桩反力图

(3)计算结果表格

5、结论

由计算结果可知,安全通道结构受力满足强度要求;最大变形10.16mm

参考文献

篇5

2003年3月11日中午,王芳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马鞍路某发屋。进店后,王芳给丈夫递了个眼神,她看了看墙上的手提包,又看了看正在做头的老板。只一秒,丈夫李强立即明白了妻子的想法。

李强先是走上前与老板攀谈,当他把挡住老板视线的“角度”选好后,看了妻子一眼。王芳也心领神会,麻利地拿下墙上的包,夹在自己大衣内,她回头瞟了一下丈夫,又望了一下外面,李强完全明白了妻子的意思,“我们吃完饭再来算了,难得等。”李拉着王的手若无其事走出发屋。

1小时后,巡警在马鞍路另一理发店内抓获了准备再次作案的王芳和李强。

训练2月夫妇俩“心有灵犀”

篇6

[关键词]数学学习 伸展 跳跃 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05

“学有起点,但无终点。”这是对教育真谛的最好诠释。无论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学仍能保持一份兴趣,仍有思考的热情、沟通的欲望,仍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谨慎认真的品质,学生的生命就能获得伸展与跳跃,而这种伸展与跳跃就是学生最好的成长。

[案例一] “谢式做法”的“横空出世”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竖式,形如“”时,一般会指导学生划去算式中的小数点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也是教材中的常规做法,但是竖式中原有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的彼此干扰增加了计算难度,我一直也没有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前不久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突发念想:什么都不讲,学生会怎么做?

根据已有经验,学生懂得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把原有算式“7.98÷4.2”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于是我让学生尝试竖式计算。结果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呈现了不一样的状态:一部分学生因没有先例可循无从下手,示意他们看课本,但课本上也只有静静的课堂,火热的思考,各种想法都在悄然酝酿。

纵观全班,没有发现一名学生写成教材中的格式,看来教材推广的竖式不会自然生成。我先讲解了教材中的竖式,再把几种不同的做法集中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登台讲述思路。在一一解读与比较后,学生明白了书上的竖式书写既保持了原有算式的样式,又有转化之后的面貌,前后变化一目了然,但仍觉得不习惯而且有点繁,哪个更好并没有做出定论,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竖式。其实,好与不好得看具体情况,再说,除了除数的大小变化,就此题而言它们没有明显的难度差别。

随着情况的复杂、练习的深入,少数学生坚持采取书上的常规做法,大部分学生开始趋向于“谢式做法”。教材呈现的只是个例子,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受学生的感染,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经常运用“谢式做法”了。这个姓谢的学生学习仅仅处于下游水平,却这丝毫没有影响“谢式做法”的“横空出世”,“谢式做法”的诞生让他足足“美”了一个星期,这样的体验何尝不是他学习经历中的一次优美伸展与华丽蜕变?

回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学习过程,教师介入很少,因为教师的“后退”成就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独立思考、自然生成、互相启发、彼此影响。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增强理解,在比较辨析中认同和接纳,在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中丰富认识,发展能力。“谢式做法”的“横空出世”正是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产生并得到普及,这正是学习的意义。

[案例二]直逼本质的数学发现

首先给出五年级教材中的一组习题: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题的得数,你有什么发现?

4.8÷0.1= 2.6×0.5= 1.5÷0.25=

4.8×10= 2.6÷2= 1.5×4=

学生的描述不外乎:得数相等;一道是乘法,一道是除法;结果大于或小于被除数(或第一个因数)……显然,这些表象描述不够全面深入且不抵及编者意图。

题目涉及的要素比较复杂,我不再指望更有价值的发现,准备深度介入。突然,小林的手在我面前使劲地摇晃,大有不喊她回答绝不罢手之意。尽管知道这是个有点冲动的女孩,经常会有片面的理解和莫名的错误,但为了不挫伤她的积极性,还是让她来回答问题。小林颇为激动地说:“我发现除了大家说的,还有一个秘密——就是第一个算式里的除数和第二个算式里的后一个因数的积全部是1。”感觉其他同学还不能明白,她忍不住走上讲台对着算式比划着、讲述着……随着她的阐述,教室里有了短暂的沉寂,随即响起了一阵阵会意的声音,大家都明白了!

对于还没学习倒数的五年级学生,能有这样的发现已是最接近本质的思考了。我有责任让小林感受: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发现,而是知识的传递。于是我要求其他学生运用小林发现的规律各自写了一组算式,并再次计算验证,紧接着让他们把每组题中的第二个数交换位置,学生发现规律依然成立。数学的奇妙和有趣,以及它的再生长特点在此尽显。基于此,我提示学生,小林的发现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她是从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的,而“关系”是把握一切数学的关键和核心。

毋庸置疑,小林在这节课上某个时段是深入观察与思考的,是努力交流与沟通的,是想方设法传递知识分享智慧的。生命的生长与跳跃有时就是一个机会的把握、一个平台的搭建,我不由得窃喜:我成就了一个女孩光芒四射的时刻,让一直不自信她有了伟大的发现,有了“重生”般的惊喜。

上述两个案例,虽说都是计算教学,但是,它对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的数学学习带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

首先,数学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舒展的、自由表现的过程。俗话说,闲暇出智慧。学习者只有在自由而宽松的氛围中,才能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在教师面前。只有每个学习者的思维、精力都展现出来,教师才能把握到他们最真实的起点。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如果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多样化的、有层次的,那教学就应该从这种差异出发,在平淡中开掘新奇,从独特中寻找精彩,将学习置身于充满挑战、思辨、探究、解惑、发现的场景中,学习自然就变得有意思、有意义。

篇7

正如叶澜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预设,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可见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好的预设是一节成功课的前提,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在预设外生成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生成”,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情况、新信息、新问题,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信息传递方式,把师生互动的探索引向深入,使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从而使课堂更加精彩。我认为“生成”的课堂虽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却是最精彩的。

下面我从一线教师的视角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物理课堂“生成”的理解。

一、摆脱原有教学设计“生成”

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生成”对教案作出适当的调整,把教案看作是学生学习的预案,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进行随机灵活的调整。

案例一:在教学“光源”时,有的学生提出“月亮是光源”。我就将错就错,让学生对“月亮是自身发光,还是反射太阳光?”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学生根据收集的有关月光的信息积极展开交流讨论:和太阳相比,月亮有哪些异同点。我将学生收集的信息归纳并列举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根据黑板提供的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大胆猜想。A类学生认为月亮是光源,因为它和太阳一样发光。B类学生认为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离地球近却不及阳光强。C类学生认为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又没被挡住,若月亮能发光,就不会出现“月缺”和“月圆”的现象。最后我对学生的猜想和分析给与合理的评价和定位:月亮其实不是光源,月亮是将太阳光反射到地球上。B类学生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灯光离我们更近,却不够日光和月光强,它可是光源。C类学生的理由比较充分,老师赞同。如果月亮是光源,在没有被挡住时,看到的是圆月。而事实上,太阳光照射月球时,有一部分光被地球挡住了,使得月球一部分有反射光,一部分无反射光,因此产生“月缺”的现象。

这样,我理智地放弃了预设,尊重了“生成”,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体味,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在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使有效的课堂教学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二、超越文本“生成”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作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为学生创造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案例二: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和讨论,认为可能与压力、受压面积的大小以外的其他因素(如物质的密度、材料的软硬程度等)有关。对于他们的猜想我不轻易否定,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另外,本活动提供了较多的实验器材,可设计多个实验进行研究,学生各抒己见,实际操作,积极思考,合理评价,最终归纳出正确的结论。

三、在追问中“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重视不够,不是放置不顾,就是手忙脚乱,不会处理。因此,教师要敢于追求“生成”,善于用好“动态生成”资源。课堂成了师生对话的场所,其教学效益在教师敢于追求“生成”,给予正确的引导,在交流对话中不断“生成”与建构,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精彩。

案例三:在探究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大多数学生都说出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但有位学生却说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猜想。我捕捉住这一错误及时“生成”一个妙不可言的教学过程:

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

生:可能还与塑料刻度尺的弹性有关。

师:同学们想想,他的猜测对吗?

生1:对,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弹性好的形变程度大。

生2:对,当形变程度相同时,弹性好的所用的力小一些。

生3:不对,他们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探究时针对的是同一把尺,弹性程度相同。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仔细想一想,谁说得更有道理呢?

接着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生3说得有理,接下来的实验探究要用“控制变量”法,我们每组将用的就应该是同一把尺(弹性不变)。

我对学生错误的猜想并没有回避或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仔细揣摩,用心体会,由一个错误从而辐射到整段的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仅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感受到了自己的失败和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及时关注了学生的动态,及时处理、合理引导,给猜想错误的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更多的学生学会了该怎样去探究。

四、拓展“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及时捕捉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及时调整教学进程,让课堂弹性化,追求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是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内在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生命活动、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需要,是教育永恒的、真正的价值追求,课堂会因动态“生成”而精彩连连。

“生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

总之,当教师捕捉到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后,改变原有的预设,建构“生成”式课堂,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裴娣娜.现代教学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02-411.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28-3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3-8.

[4]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4.

[5]张铝明.论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构建.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12).

[6]钟启泉.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物理课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忠实地执行物理教案的过程。最理想、最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佳发挥下“节外生枝”,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中实际“生成”的情况,科学地对教案作出调整,要把教案当成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预案,并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完善。

例如:在讲授“光源”这一节时,就有学生认为“月亮是光源”。如何解释这个问题?我没有作出直接的解答,而是要求学生对“月亮的亮光是其自身发光的原因,还是反射了太阳光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究。并让学生根据平时掌握和新收集到的有关月光的资料展开交流讨论,将月亮与太阳进行比较,看看二者有哪些异同点。将学生广泛收集到的信息归纳后列举在屏幕上,要求学生根据屏幕提供的月光知识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大胆推理。第一部分学生认为因为月亮和太阳一样可以发光,所以月亮也是光源。第二部分学生认为月亮离地球的距离要比太阳离地球的距离近得多,但月亮的光却没有太阳强烈,所以月亮不是光源。第三部分学生认为月亮在空中没有被任何东西挡住,如果月亮自身能发光,就不可能有“月圆”和“月缺”的现象,因此月亮不是光源。在综合了学生讨论交流的意见后,作出了明确的结论:月亮不是光源,不会自身发光,月亮是将太阳光反射到了地球上的。第二部分学生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日常生活中灯光离我们很近,但灯光没有日光和月光强烈,然而其却是光源。第三部分学生的理由很全面充分。如果说月亮是光源的话,那么人们看到的永远是圆月。而事实上当太阳光照射月球的时候,有一部分光被地球挡住了,这使得月球一部分有反射光,而一部分没有反射光,因此就产生了“月缺”的现象。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地尊重“生成”,为学生思维构筑平台,创造时空,促进生成,让学生在生成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新的感悟,新的收获,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在培养提升学生创造性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使物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和提高。

二、 忠于文本超越文本,创造全新生成境界

作为课程开发者、实践者和实施者的教师和学生这一观点,在新课程的理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是课程的显著特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学生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文本,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学习过程的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着重要影响的是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新的课程观要求教师与学生以互动“生成”的先进教学理念来向文本挑战,并超越文本,努力为学生刨造一种驰骋想象、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的生成境界。

例如:在指导启发学生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系”这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经过仔细的观察、认真的体验和广泛的讨论后,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除了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因素之外的物质的密度大小以及支撑面的软硬程度因素有关系。对于学生们这样猜想,我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要求和鼓励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检验自己猜测是否正确。此外,因为这个活动有比较多的实验器材,所以学生自己可以动脑筋设计出多个实验进行探索研究。学生动手实际操作,通过细心观察实验的每一个过程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最终形成出正确的结论。

三、 发挥生成资源作用,凸显课堂教学亮点

众所周知,物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过程。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那些在自己设想和预料之中的学生的答案是非常赞赏的,而对于学生的那些精彩的生成性答案,只是感到惊讶,表现出明显的不重视,不会灵活机动地处理,不会因势利导,不善于将生成资源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和充分尊重生成,从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层面出发,科学地发挥动态生成资源的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互动,生成与建构了高效课堂,学生在生成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亮点凸显,效率更高。

例如:在教学研究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时,我要求学生畅所欲言,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因素是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然而有名学生却说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看法,我及时抓住这一点,生成一个新的教学过程:

教师: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之外,能够影响塑料刻度尺形变的还有哪些因素呢?

学生:塑料刻度尺形变可能还与塑料刻度尺其自身的弹性有关。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他的猜想对吗?

学生甲:在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都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塑料刻度尺自身弹性好的,那么其形变程度也就大。所以说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对的。

学生乙:如果说形变程度是相同的,那么塑料刻度尺自身弹性好的所用的力肯定要小一些。因此说这位同学的猜想是对的。

学生丙:虽然他们的分析有一定道理,然而我们用的是同一把塑料刻度尺,弹性程度是相同的。所以说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

教师:我们再认真地考虑一下,看看谁的分析更有道理?

学生们就此展开了认真的分析和热烈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一致的意见:学生丙的分析有理,是对的。后面的教学实验我们将采用“控制变量”法,使用的就是同一把弹性不变的塑料刻度尺。

篇9

1.引言

国际海事组织(IMO)《1978年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简称《STCW公约》)缔约国大会于2010年6月21日~25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以及附属规则的一系列修正案,从而确保了必要的全球化标准被应用于海员教育、培训和发证,以期在今后一段时间能技术化地操控先进船舶。

这次修正被命名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已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新修正案的通过和施行为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应认清形势,顺应市场发展需要,及时做好相关的软件和硬件各项准备工作,勇于承担新使命,对航海院校适应未来航运的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与时俱进地培养国际化合格船员有着重要的作用。

航海历史的发展离不开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我们可以发现:公约的修订与航海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方向是紧密结合的,“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应与新公约的技术要求和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相适应。

2012年2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海船员[2012]257号,以下简称《规则》)要求:经修订的新《规则》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将按照新《规则》对船员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审核。因此,培训机构要根据《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新《规则》的变化和要求,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革研究。

2.《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修订原则

通过对比分析,《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基本修订原则和主要解决的问题可归纳为如下表1所示。

3.“质量管理体系”的综合分析研究

3 . 1“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和对策

3.1.1“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我国许多院校和培训机构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球范围内成功运用的经验建立并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有些还通过了《ISO9000标准》的认证。从实践过程和效果来看,“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各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船员教育和培训管理的科学规范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国家海事局的要求和布置,我国的航海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至今已走过了15个年头。

九十年代末期,把原来主要针对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建立并实施的《ISO9000标准》移植到教育和培训领域,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当时尚处在培育和发展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探索、研究与总结的地方。在当前我国高校进一步全面实施“质量工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背景下,应以实施“质量工程”和建设“航运强国”为契机,结合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状况,对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如何更好地推进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问题开展深入思考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应针对目前正在施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相应措施,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机制来进一步保证和促进“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3.1.2必须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学习和宣贯工作,使质量管理理念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思想先导,把质量管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事实上,除了内审员和外审员,不少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必要的学习和理解,没有真正认识其重要性,没有真正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作用和意义,工作积极性不高,只做表面文章,停留在应付检查的层次,对反馈的整改意见落实不到位,工作缺少主动性。因此,应加强对“质量管理体系”内、外审员以及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教职工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真正理解体系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实践意义,从而变被动接受检查为积极主动做好有关工作、配合检查。

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从社会环境看,重外审,轻内审。由于外审约束力大于内审,因此不重视内审监督,不关注内审发展,内审地位得不到充分肯定,其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另外,通过外审可获得相应证书和资质、减免学生的考试科目等,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施行“质量管理体系”,最终目的是使这一体系能够长期地服务于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完善和促进内部质量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教学质量,而这些往往都靠平时的内审工作来实现。因此,对内审和外审工作都要同样重视并举。

3.1.3采取积极措施保障“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与持续运行

在实际工作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教育和培训机构相关教学和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配合。然而实际上因为角色不同、重视程度不同,常发生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和要求不理解,导致对检查和审核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漠视检查、敷衍塞责的现象;对检查和审核过程中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也不认真进行整改、跟踪落实。对此,要使自身管理制度与质量管理标准有机融合,一方面要强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因为质量意识表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表现在最高决策层的岗位工作中;另一方面,领导决策层和相关院系负责人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认识、理解和支持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举世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领军人物朱兰博士“8020原则”指出:质量问题百分之八十出自领导者的责任。因此,领导决策层对“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的介入和重视是其持续运行并得以有效贯施的基本条件,领导决策层在“质量管理体系”工作中切实做到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开展学习调研,带头履行职责,将会产生积极的示范与表率作用。

此外,应适当加大“质量管理体系”的监督、检查和奖惩的执行力度,出台相应的行之有效而又切合实际的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积极施行“质量管理体系”的受控部门和个人,要结合工作实效进行适当奖励;而对无视“质量管理体系”规定和要求,对监督、检查的整改建议和意见置之不理者,则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奖惩方法除了物质形式外,还可与“评先推优”、“创先争优”等活动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增强质量意识、推动质量发展,进一步调动受控部门和人员实施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使大家都建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3.1.4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要明确

在我国航海教育和培训领域施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模式,尽管经历了一个探索、尝试的过程,经历了由单一化向系统化不断改进的过程,而且在当时是迫于国际组织和海事主管机关的要求,因此也就难免产生波折,但在今天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它是质量管理方式上的一种变革和创新,是与教育机构质量管理的内在需要相一致的,因为我们必须驱动管理方式不断地向创新、科学的管理方式变革。

3 . 2“质量管理体系”改革设想(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自1998年4月始筹建质量体系,并于1998年12月16日试运行。1999年12月通过了国家海事局审核专家组的首次审核。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要求,国家海事主管机关需定期向国际海事组织通报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随着《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正式生效,我国海事主管机关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船员管理质量管理规则》(海船员[2012]257号)。由于建立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公约和国家法规的一项强制性要求,所以航海院校和培训机构也必须按有关规则相应地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因此,有必要研究和探索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质量管理体系”的新模式,加快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的履约步伐,促进船员教育和培训更好地开展,推动中国航运业与国际的接轨。

结合实际情况,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的主要特点,如表2所示。

建立并实施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加快我国实现从船员大国到船员强国的目标。

截止2012年,我国船员总数已近160万人,船员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航运业担负着93%的对外贸易和46%的货物周转量运输任务。因此,我国是世界公认的船员大国和航运大国。交通运输部副部长高宏峰说:“船员为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公共安全和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船员是航运业的重要骨干支撑,然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船员的培养和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船员的数量偏少;②船员综合素质偏低;③船员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表现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占有份额上,人口第一的中国仅排名世界第4位,约仅占市场份额1/25左右。研究分析表明,船员强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通过建立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质量管理体系”新模式,以更好、更快地达到上述三个方面要求。

4.“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渐趋回暖,海运物流、海上保险、货运等服务产业蓬勃开展,大大推进了现代港口和综合物流的发展,为航运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国际航运业正处在增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国内航运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航海类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经过权威机构――国际海运联合会和波罗的海航运公会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船员劳务市场对高素质航海人才的需求量将长期稳定地增长。为了加快航海类人才培养,我国航海院校必须把握国际船员市场的脉搏,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拓宽培养渠道,提高培养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航海院校必须采取与国际规范接轨的更为先进、更为有效的培养途径和管理方法。在航海院校管理工作中建立并施行“质量管理体系”,能否对航海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否有效解决航海人才国际化培养的问题,根据十多年来“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中运行的实际效果和经验,对“质量管理体系”改革的意义进行分析、研究。

4 . 1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对航海院校的教学工作起监督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内容、宗旨、特点、要求和作用体现在航海院校培养船员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养出理解国际航海规则、符合国际航海需要的船员,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顺利进入世界船员劳务市场,航海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引入“质量管理体系”,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和信息化是航海高校管理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船员管理质量管理规则》中明确规定:开展船员教育和培训的机构必须依据本规则建立、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审核机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

通过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能实现对航海院校的教学组织、教学活动、教风学风状况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对不符合项及时采取整改措施,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改进、预防措施,并付诸实施。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和整改效果,从而使日常教学过程和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要求,使之处于动态协调之中,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规则》中明确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应包含12项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全面地涵盖了航海教育和培训的全部过程,更好地规范了教学管理过程,强化了教学监控机制。

4 . 2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对航海院校的管理工作起促进作用

我们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依据《ISO9001标准》模式建立起来的,尽管只是一种质量管理方式,然而它是一种动态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它的创新和改革、提升内涵、提高质量的管理理念正是我们的船员教育和培训机构质量管理真正需要的。

围绕航海教学工作的开展,教育和培训机构相关部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被纳入受控范围,教学和管理工作得到了监督和规范,充分调动相关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监控和推动下,教育和培训机构明确制定各受控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以及部门的质量分目标,理顺了各部门间的工作关系和职责关系,并按要求开展“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接受审核机构组织的外部审核,从而确保各受控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有章可遵、流程优化、运转顺畅、有条不紊、衔接紧密,使各项工作职责更加明晰。而且,对审核工作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要求必须制定整改措施和实施计划,限期进行整改,并由内审员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验证。使每一项工作都得到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真正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都有结果”,从而使教育和培训机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5.结语

“质量管理体系”在教育和培训机构中的实施是一种发展创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建立起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按P(plan)D(do)C(check)A(action)步骤不断循环,确保教育和培训机构的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并以阶梯式或螺旋式不停顿地前进和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和培训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轨道,并日趋完善,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实现,必将有利于我国航海教育和船员培训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和培训机构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航运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祖星.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航海教育研究,2012,(1):29-32.

[2]孟祥武.《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对中国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影响和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0(3):3-5.

[3]刘正江,鲍君忠.STCW78/10修正案背景、特点、影响及履约对策[C]海峡两岸海上安全交流论文集,2009.

[4]崔向东.山东省航海教育的相遇与挑战[J].航海教育研究,2010(2):11-14.

[5]李恩洪.《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解读[J].世界海运,2011(1):20-24.

篇10

低年级的实验教学是从游戏性实验转为比较规范的实验。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渴望知道知识的神秘,可采取游戏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例如磁铁游戏,教学中,小学生通过磁铁游戏,使他们初步知道磁铁具有吸铁的性质,他们还发现磁铁隔着纸、塑料板、玻璃板吸铁;同时还能运用磁铁的性质,动脑筋想办法,把放在沙堆里的小铁钉,把水杯里的回形针取出来,在小风车的教学中,学生自制小风车,在小风车转动的过程中,探索影响小风车转慢的原因,找出其中规律,这些游戏与活动,虽然不是实验,但它可以说是科学实验的雏形。因此,教师应鼓励他们动脑动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打下基础。

低年级学生操作能力较差,教师要备好课,设计好教案,准备好实验材料和用具;要求学生有条不紊地操作,并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操作。

二、中年级的实验教学

中年级的实验教学是从模仿性实验转为设计简单的实验。

到了中年级阶段,实验方法的训练便成了重点教学内容。除了在专门训练课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训练外,还应以知识为载体,把知识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训练,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实验,怎样进行实验,还能运用实验方法,对于感兴趣的一些科学现象自行探究,解决问题。在进行实验方法训练的同时,还应注意将已学过的其他科学知识与实验方法综合运用,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实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研究物体表面颜色深浅与吸收辐射热的本领大小有什么关系。这个实验需要对事物进行比较,也就是对比实验,在实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设计实验的训练与比较分析――在设计实验时,首先要使学生知道如何控制条件。比如,取的材料要相同,可以取两块相同的泡沫塑料板;热源-红外线灯与泡沫塑料板的距离要相同,使两块板得到相同的热量。而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一块板上写的是白色的字,而另一块板上写的黑色的字。条件控制好了,实验就是易于成功,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实验的结果;黑字的部位,泡沫塑料凹进去了,而另一块板的白色字没有凹进去。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绪论,深色物体的吸热本领大,浅色物体吸热本领小。推理虽属于思维方法的训练,但它往往也离不开实验,像推测水和空气如何传热,推测盒内的接头是否连接,电珠不发光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学生思维推测之后的验证实验也是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实验方法训练的时机。

三、高年级的实验教学

高年级的实验教学是从单一性实验转为多“过程”实验。

篇11

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时显得过于丝丝相扣,一切全都掌控在教师的手中,一步一步按照教案的预设走,很少出差错,甚至不出差错。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师关注的只是教案的完成与否,而对学情的关注较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如何引发和及时捕捉课堂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机呢?下面我就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开放性的提问,引发生成

语文课上过于细碎的提问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的有效思维,而且会肢解文本,破坏文本的美感。如,在教学《流动的画》一诗时,我先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读通读顺文本,然后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觉得第一小节里哪一句话或哪一个词写得好,好在哪里?要回答这一问题,需经过读、思两个环节,这样就把学生的视线再次引向文本,通过细读,将文本中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转化成美丽的画面,再通过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妙。

生1:我觉得“小河弯弯曲曲,山腰飘着白纱”写得好,写出了小河与大山的美丽,“白纱”实际上指的是山间的云雾,云雾好像白色的纱巾,多美呀!

生2:我觉得“水库好似明镜”写得好,没有风的时候水库的水面很平好像一块明亮的大镜子。

学生说的正是我备课时想到的,看来真的不能低估学生的感悟能力。正当我准备转入第二小节的学习时,我看见一个学生有些迟疑地举起了手,我连忙示意他回答问题。

生3:我觉得“点点”一词用得好,既写出了山坡的高大,又写出了人家的多。

师:是人家多吗?我觉得是人家比较分散。

那孩子看着我点点头。

我相信正是开放性的提问,引发了学生对“点点”一词感悟的生成。

二、模仿性的练笔,促成生成

语文课上过多的分析是造成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学国语言文字的应用,过多的分析应该是语言文字专家做的事情。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我很重视仿写练习,在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

如,在教学《贺年片》一诗时,我摒弃繁杂的分析,让学生任选一段写一句话:谁送给我什么当作贺年片。此练习旨在帮助学生明确本诗中的贺年片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然后我让学生仿写。结果学生的“作品”可用精彩来形容。

比如:

土色的贺年片,

是大地送给我的,

那是一片戈壁沙漠。

大地呼唤我,

植树造林从我做起,

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明亮的贺年片,

是月亮送给我的。

那是一个黄色的月亮。

月亮祝愿我,

夜里少看电视睡好觉,

保持充沛的精力来学习……

黄色的贺年片,

是果园送给我的。

那是一颗黄澄澄的鸭梨。

果园告诉我,

把鸭梨当成礼物,

送给奶奶,

祝愿奶奶早日康复!

再如,学生仿写的《风》: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窗帘摆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我家做客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新娘的裙子飘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也来参加婚礼了。

仿写的练习可以仿写整篇,也可以仿写片段,还可以仿写句子。如,《雾》中有一个句子是:无论是海水、船只,还是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了。学生仿写的是:

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很关心我们。

三、化腐朽为神奇的引导,共享生成

《语文天地》里有一道练习是:读一读,照样子说句子,再抄写下来。例句:王冕看得入神,心想,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多好呀!

有一学生说的句子是:

小明看得出神,心想,要是我有许多钱,那多好呀!

我一听,心想,小小年纪就这样爱钱,可不好。那我到底应该怎样评判这个句子呢?稍事思考之后,我迅速把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并在句子后面又加了一道横线,要求学生继续补充,有学生说:小明看得出神,心想,要是我有许多钱,那多好呀!我就可以买许多面包,让饥饿的人们吃个够。

另一个学生说:小明看得出神,心想,要是我有许多钱,那多好呀!我就可以给妈妈买上生日礼物。

这样的补充句子的练习,既训练了语言,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总之,课堂里要顺学而导,关注生成,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12

您,站在两平方米的讲台上,领着我们围着地球飞跑。一会儿,钻进原始森林,一会,飞出昆仑雪坳。老师您的提示比蝴蝶会飞,比蝴蝶还美!逗我们瞪圆了眼睛,在科学的草丛里寻找,寻找,把中华屹立于民族前列的奥秘为爷爷奶奶早一点找到。于是您手中紧握搜索的小刀,在我们心灵中刻塑雕,彩色的粉笔燃着五颜六色的火苗,将通往成材的坎坷之道无穷的照耀!

仅仅是为了铲平一道难题中的“坎坷”,您手中的粉笔磨得那么短,那么小,您依然紧紧的握着,害怕那贵重的知识金线,在珍贵的时间里断掉。粉笔头儿,你扬扬洒洒,散掉了多少微屑。飞吧,沿着伟大的科学跑道;飞吧,去宣传塑造灵魂的崇高。

老师,千百位科学家都是您的小苗。蔫了的小花,让您染的喷红流彩,呆傻的小苗,让您浇灌的聪明潇洒。直至深深的夜晚您还伴着一半心血,一半辛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