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30 09:2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辩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辩证思考的重要性

篇1

钱学森曾经说过,培养人才要注重培养科学的思维,通过对思维规律的研究把科学思维原理和方法传播出去,这说明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成才的重要性。高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为这是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实现高中政治教育目标的需要[1]。

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适应了人才发展的需要

辩证思维要求人们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辩证地分析客观事物,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要求人才有扎实的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还注重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具有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提高综合能力,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提高竞争力。

(二)适应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的教育,现阶段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学生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行为的关键,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协调好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关系,只有两手抓,才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适应了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需要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身就是教学内容之一,其中的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体现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增强课堂的吸引力。高中学生已经形成思想观念,但这些观念还不够成熟,因此在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影响其以后的思维习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政治教学的作用。

二、培养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高中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加上现在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确立,因而在听课过程中敢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疑问甚至是质疑。如果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观点,就很难认同教师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以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不要高高在上,对于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应该耐心地给予讲解,对于学生的质疑,可以先让其自主讨论,如果是比较简单的问题通过讨论就能够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果问题较难则通过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纠正错误的观点,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2]。教师也要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补充,使教学内容得到丰富。

(二)问题教学发挥作用

思维的产生依赖于问题的产生,有了问题,学生才能根据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能够促进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内容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最好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且接近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看问题要分清主次”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我国现在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的命脉,起主导作用,运用辩证法的理论怎样才能说明我国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在矛盾的双方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受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在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经过层层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三)兴趣引导思维创新

高中政治课包含大量的理论知识,有些理论知识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哲学部分,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兴趣的产生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思想政治中有很多与实际生活相接近的课程,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理论趣味化、故事化、实际化,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课对日常生活的帮助,认识到政治课的价值。

例如,在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哲学观点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基本内容:事物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用发展的眼光明确事物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地位,并且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由此可以扩展到现阶段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上来,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我国的发展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还可以引用竞争机制,让学生在课堂竞争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敏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总之,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在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找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High School Politics Classroom Teaching

ZHANG Shengkuan

(Chizhou No.6 Middle School, Chizhou, Anhui 247000)

Abstract High school political class teaching not only makes the students gain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manage, and more importantly students of knowledge, especially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knowledge, inductive knowledg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to analyze the knowledge, the ability of the community to address the reality that students lifelong development. Therefore should focus on training and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Key words high school politics; classroom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rain

1 思辨能力的定义

所谓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辨析的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思辨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它是从理性的角度看问题,能够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它包括分析能力、辨证看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 高中生思维特点及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辩证逻辑思维日趋发展,这一时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而这一时期如果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启发,思辨能力的发展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影响其终身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尤为重要。

3 思辨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高中生思辨能力的现状是:(1)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思维缺乏独立性、批判性,不愿也不会有任何质疑,不主动思考问题,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使掌握了一些知识也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2)辩证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容易走极端,不能运用联系、发展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思维看问题,不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及事物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把握事物,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逻辑思维能力弱。课堂口头语言表达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文字语言逻辑混乱。(4)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弱。说明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不能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思维没有深度。(5)创造性思维能力弱。思维方式单一,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欠缺,即使有认识也只是“人云亦云”,毫无个性化,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见解。

造成高中生思辨能力弱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方面:新课改至今天,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也尝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启发,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效果不佳,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思辨能力存在困难。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以“讲授法”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更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不愿主动去思考和辨析,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方面:多年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然让学生在思维上养成了惰性,上课时一味的“等、靠、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弱,不愿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去质疑任何问题,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尊心增强,上课想问又不敢问,怕问的不合适,会被同学和老师耻笑。不愿问、不会问、不敢想、不敢问,更不敢标新立异、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没有开启,思辨能力自然很弱。

篇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课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化学实验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实践活动,认识、应用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检验,同时也让学生掌握化学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实验研究的各类方法原理、规范的操作方法技巧,奠定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和养成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1]。高质量完成实验课教学目标,需要理论与实践、教与学各方面的有机配合。本文从如何看待、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入手,分析了化学实验课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法。

1.台上与台下

对于实现教学目的来说,这是潜在的基础性辩证关系。教师既是实验内容的安排、引导者,又是实验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教学的总体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角色的扮演。学生在实验台前的表现,往往与台后教师对专业知识扎实充分的积淀、对教学对象的准确分析,以及精心恰当的教学设计有着密切关系;台前的教学活动,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经验的丰富和积累,即教学相长。

可以细化为这几点处理这层关系。

(1)台下精心安排实验内容的选择和进度。把握好课程的内在特点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实验内容可以和理论教学和谐地组合起来,实验课程框架要有一定的系统性,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典型题材等。

(2)台上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针对技能培养型、问题解决型、体验型或探索型等不同的实验内容,安排采用层层递进或多角度对比、正向强化或反向刺激等方式,强调手段的多样性、有趣性、启发式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短短一堂课的效能。

(3)加强台上示范与台下个别指导的结合。面对学生实验操作中的个性特征和差异表现,加强针对性分析和指导,对于重要环节、关键问题或普遍性、经常性错误,突出示范性效应。

(4)注意台上与台下互动性和反馈性。从教学认识论角度来看,实验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还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提高对课堂常见问题的预见和应对能力,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探索。

2.课前与课后

课前准备是为了实验的顺利开展,课后的总结反思是教学过程的完成,它们都是确保教学效果得以增强的必不可少的步骤,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哪一方面都不可失于偏颇,否则会影响其他工作的效果和意义。

这里不谈教师在课前课后的布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分析学生常见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1)实验前后的态度不认真。有些学生课前预习、准备不充分,课后整理、小结的态度不认真,认为能顺利做完实验就满足了,有些甚至消极对待实验课,觉得只要吃透理论就可以了。

(2)实验中盲目无序,或犯一些不应有的错误。出现不清楚实验内容和原理、实验中发生低级错误、反复失误或操作不流畅的情况。

(3)思考不深入,独立思维能力差。实验时简单模仿或人云亦云、漠视一些重要的化学现象、不探究出现错误的深层次原因、对化学原理的掌握浅尝辄止等问题比较普遍。如酸碱滴定实验,有些同学只注意颜色的突变,不思考观察时间与解离常数的关系;有些做完实验了还不知道pH值突变与是线性关系还是非线性关系;不懂酸碱性为什么常用C(H+)的负对数表示,与突变有何内在联系等。

教师除了在教学设计中应脉络清晰、突出内容的侧重点外,还应制订详细的分配布置、指导督促、检查评比等计划,确保每个环节的任务、目标明确清楚,同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多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其善于深入剖析、积极思考问题。

3.细节与全局

细节不只关系到全局是否完美,是否有瑕疵的问题。有时细节决定成败,不注意、不抠挖细节,反而会造成全局上的主次不分和舍本逐末。

实验中有些现象细节、操作细节直接关乎关键节点、本质原理或实验成败问题,教师应分别对待。

(1)安全方面,要反复提醒。实验室守则、危险性化学品的安全知识、危险性化学反应的注意事项往往规定很多很细,关系人身和仪器设备的安全,需要自始至终牢记,严格落实。

(2)原理方面,要突出强调。有些化学反应,从气味、颜色、温度等细节的细微变化就揭示了一定的理论原理,必须紧抓细节问题;有的随试剂的纯度浓度、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反应时间等因素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结果,只有搞懂原理才能成功。

(3)作风养成方面,要常抓不懈。化学实验要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一丝不苟、准确细致的作风,这些都得从预习、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上开始培养,特别要从细节抓起。

(4)行为习惯方面,要善于发现。有些不太规范的操作习惯,不太良好的协作精神、行为个性等,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老师有义务帮助纠正。

4.单个与体系

对于实现实验课的教学目标来说,这是最终的根本性辩证关系。从课程的系统观点出发可以更好地把握单次实验的意义和要点,从单次实验又可多角度理解体系的思想和精髓,其意义在于让学生从“被动”转化为“觉悟”,可让学生逐步深入地考虑以下几点。

(1)要较圆满地完成本次实验,让学生掌握此次实验所用的技能和知识点。

(2)更重要的是要理清其在整个实验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果在找到这个线索的基础上,还能逐层深入牵出和融通其上的知识原理或找到与之平行的线索进行对比分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思维能力就会很有帮助。这在综合性实验中的作用更为明显。

(3)随着课程的进度,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整个体系的精神思想,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提高专业素养。

教学安排上,按科学探究的模式,能更好地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系统思维;采取多重联系的学习策略、多因素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2],则能强化学生类推、对比分析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按照课程思想自行设计实验,对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则大有裨益。

上述各关系会体现在每次实验教学中,但重要性往往各异,且错综交织,例如在基础训练实验中,关系二、三较明显,关系一、四在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中作用更为突出,需要教师在教学时综合把握考虑。从这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来入手探讨,能提纲挈领,抓住要点,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上,发挥良好作用。

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5-0116-02

数学是哲学思考的前提或基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数学的研究都总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数学,根源于实践,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充满着辩证法思维。现代基础教育中初三数学的总复习工作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又离不开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指导。

1 初三数学总复习中哲学思考与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哲学与数学学科的关系。哲学与包括数学学科在内的具体科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整个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质或规律;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数学则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二者又紧密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或反思,而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当然也为数学提供方法论基础。

哲学对初三数学总复习教学的价值。现实中的初三数学教师掌握哲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总复习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哲学思考有助于促使教师形成正确、系统的数学教育观,把握各种数学现象的本质,辩证地认识数学问题,增进数学教学工作的效果;有助于加速数学教学实践中的静态、绝对主义的数学观向动态的、相对的社会性数学观转变。另一方面,初三数学总复习如果在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有助于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与落实;有助于科学地系统、完善、深化和熟练运用所学内容;有利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从实际出发,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有效地再学习教材知识,以达查缺补漏之功效;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善于总结规律与不断创新的能力,切实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初三数学总复习中指导思想的哲学思考

2.1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现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三的数学总复习中,务必从现在所教学的班级的学生学习实际即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薄弱环节或学习效果出发,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特点,因材施教。

其一,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中考考试说明的现实要求出发,把握教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要明确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三个层次,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分类、化归、类比和函数的思想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和图象法等;教师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三个层次的“度”,不要任意拔高或加深。例如,关于初中几何中的“反证法”教学思想,只能定位在课程标准的“了解”的层次上。同时,要研讨中考数学题型,探究中考命题规律,把握命题的动向,分析归纳概念性、技巧性、多解性、隐含性、阅读性试题与解答题、作图题、应用题以及开放性、探索性、存在性试题等,借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现实内容出发,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第一轮的复习要按照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把全部内容归纳成数与式、方程(组)或不等式(组)、函数及其图像、统计初步、线段(角)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解直角三角形、圆等知识专题或知识单元;要抓好基本概念及其性质、基本技能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在脑海里形成比较完整的初中数学网络结构。

其三,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薄弱点出发,有针对性地精选题目练习。

2.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实践规律和认识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教学工作中充分练习。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每一次认识都比较地上升到高一级的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反复练习以不断探索与强化知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认识的秩序是从矛盾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帮助学生善于总结数学规律,按照规律解决数学问题。

其一,要力求讲练结合,少讲多练;精讲精练,集中演练;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重点问题反复练,疑难问题天天练。应该注意的是,选择的习题要有“六性”即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例如,关于角平分线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圆的证明题中圆周角、圆心角、弦心角、圆幂定理和射影定理等的应用都是应重点把握的常考的综合性问题。

其二,要充分让学生自思自疑自问自练,在“战争”中学会“战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数学观念,让学生积极思考、实践,在探索中得到知识;要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问题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与数学建模的能力。

其三,要学会总结归纳,举一反三。

3 初三数学总复习中教学方法的哲学思考

3.1知识的整理,要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

在初三思想总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用全面(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指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对知识系统归纳或整理,以使知识有条不紊、学生有效把握与效率提高。

例,在复习初中代数时,可整理为3部分

(1)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

(2)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

(3)统计初步等。

3.2例题的设计,要贴近社会生活实际

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特别是应用题的设计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题目的取材应尽可能联系社会生活,并具有新颖性、鲜活性。数学的应用性题目,如果不反映社会实践和服务社会实践,那么它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例,可以联系金融危机状况下的某些商品积压降价问题设置题目:某公司的mp4标价为185元,若降价以八折出售(即优惠20%),仍可获利15%(相对于进货价),则该mp4的进货价是多少?

3.3解题技巧的点拨,要灵活运用哲学方法

3.3.1运用联系的观点看数学

“数学是一个有机体,它的生命力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所有各部分的不可分离的结合”。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与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为此,我们在初三复习课的教学实践中应自觉应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注意把握数学现象的整体部分、因果、直接间接联系。诸如,在研究一次函数时,我们可以联系乘法公式类比考察;在研讨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时,我们可以联系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性质作类比考察。

3.3.2运用全面的观点看数学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的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在初三数学总复习中,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全面地看待或揭示数学问题。

例,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k

数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解决初中数学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三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思考,创新思路,深入浅出地总结解题技巧或解题规律并指导进行相应的练习。

4 结语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实践与不断创新的数学命题,我们的初三数学教师理应在初三数学的总体复习中必须不断地自觉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与唯物辩证的哲学思想去创新思维,圆满地完成新的课程标准赋予我们和我们的学生的神圣使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数学观,努力在新时代培养出适合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伟.初中代数解题方法与分析(九年级)[C].北京教育出版社,2008.9.

篇5

在教学学科中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把对祖国、家乡以及科学的爱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充分利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启蒙教育,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和有效的学习习惯,树立起克服困难的精神。新课标对此予以了重点关注,那么怎样来落实和贯彻以上所谈的内容呢?我们浅谈了几点看法供大家分享。

一、结合所教内容渗透爱科学、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结合教本中的图、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并且有一定意义的图画材料、数学史料和具有影响力的数据等等,在教学老师的编排能力下把崇尚科学、热爱祖国和家乡等内容,符合逻辑的渗透其中,进行诱导教育。例:低年级数学“准备课”时,针对此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把一些插图或者画面改编成学生喜欢的小故事,故事内容涉及一些崇尚科学和热爱祖国的实际内容,实现无声到有声,静态画面变为动态故事的转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教育。如:教学8、9的认识时也可以如同上面的处理,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各民族团结教育。在实施“读数、写数”教学时,可以有介绍一些当地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实施“应用题”教学时可以结合题中反映出的日常生活各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信息,经过分析比较,进行五爱教育。高年级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如:第五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题“我国领土辽阔广大,南北相距5500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是南北的52/55。东西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计算知道东西相距5200千米,还可补充有关我国地形的数据,从而进行国情教育。

二、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是进一步学习和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很大的作用,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即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生存工具,也是必须具有的文化素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深刻明白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在教学时提前观察一下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带人课堂,既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心,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教学“钟面的认识”一课,应该介绍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要使学生明确已学过的“加、减、乘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在工作和生产生活中的需要,除法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向学生介绍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知道原来学的万以内数还不够,需要更大的数;实施“比例尺”教学时,可以渗透依据比例尺能计算图距和实距,及依据比例尺可以绘图,和在比例尺相关知识在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等。还可以联系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对现代媒体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比如,网络、幻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部分学生对此乐此不疲。作为教师要仅仅抓住学生的兴趣,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更加浓烈,在开阔眼界,巩固知识的同时,把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

三、以身示范渗透规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数学老师的教学课堂中示范作用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影响较大。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风范和言行举止去不断的感染和熏陶学生。比如,教师的衣着打扮必须简单朴素,语言要清晰,有逻辑性,不能语无伦次,板书要工整规范,教学态度要温婉,有耐心等,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正能量的烘托下受到自然地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是三、四年级的学生要求听课精力集中、、不溜号,思考题意时重点句、字要圈画出来,完成作业要及时、正确;五、六级不但要求在听课的效果上要达到一定程度,而且还要养成熟记笔记的习惯,对于数学应用题型的计算,要学好利用线段图来对题意进行分析,对数量关系的内容应当理解准确,做到活学活用,用最简单的解题思路处理应用题型。对于在数学科目学习较好、作业完成及时、课上听课认真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成为数学科目学习的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奋力赶上。所以说榜样与要求至关重要,不管是师生榜样还是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作为科目任课教师都要负起责任,逐步培养起学生严格、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用于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精神,并培养出善于计算、书写规范、独立思考等方面的优良习惯。

篇6

研究分为四个步骤:

(1)开展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大三年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2)开展教师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看法与态度;

(3)对可能涉及人文知识较多的课型,如高级英语、英美报刊阅读课型,随机抽取3-5名教师进行课堂观察;

(4)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课堂观察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1.2研究样本

由于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教学中更多地涉及人文素养,因此本研究将大三11名英语专业教师和三个自然班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分析与讨论

本文将样本学生和教师的问卷结果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课堂观察结果进行辅助分析,讨论结果如下:

2.1问卷调查分析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的掌握情况并不尽人意。学生的人文素养单项均未达到较好。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和思辨能力的掌握情况一般,而英语语言学、西方文学、历史及文化均不太好,这说明学生对自己母语人文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西方的人文知识更知之甚少,只停留在对西方文化、文学知识了解的表层。学生的思辨能力均值为3.01,这说明学生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定辩证思维的能力,但是该项能力还亟待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巩固。学生人文素养各方面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西方文学、文化和历史。那么,学生是否在课外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知识补充和自我学习呢?对学生课外自主培养的频率调查发现,除了英美文化的均值大于3以外,其他各项值均较低。这说明学生已经意识到自己在英美文化方面掌握比较欠缺。但是,对英美文学和西方历史的自主学习频率并不高。通过与学生访谈,研究者了解到由于大三专业课中涉及较多的英美文化知识,学生受到老师的引导与课堂内容的熏陶,所以对英美文化知识的自我学习要多一些。其次,可能由于学生认为汉语是本族语,故在课外没有加强关于中国历史、文学和文化的学习。此外,对辩证思维的培养也没有得到重视。访谈中,研究者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辩证思维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由于平时学习任务较重,忽略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提到关于除了英美国家文学或文化素养的培养方面,均值分别为2.19和2.31,这说明学生在进行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对其他国家了解较少,知识的综合性较弱。在访谈中,学生指出这是由于平时专业学习中对其他国家文学和文化知识涉及不太多。由于主修英语专业,所以忽视了对其他国家人文知识的学习与了解。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样本学生普遍认为人文素养对学习产生了非常正面的影响。因此,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增加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能够更好地将自己培养成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已经认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该数据与教师问卷中的调查数据较吻合。在学生看来,学校对学生英语专业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程度一般,这说明样本学校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和培养,但是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此外,本研究调查了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有新颖观点的反馈(该项为多选),数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给予鼓励(80%)或积极引导(73%),但是部分教师也存在忽略(17%)学生意见的情况。受调查的所有教师均认为,人文素养对学生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

2.2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通过对人文素养涉及较多课程的科目进行课堂观察,研究发现,在大三的英语各专业课程中,英美文化、英美文学、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最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这与《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关于这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大致相符。此外,在英美报刊阅读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课文内容较多地涉及关于英美国家文化、地理、历史和社会的内容,但关于其他国家的信息涉及不太多。这也从侧面提醒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2.3影响因素分析

在所列举的14种可能对学生人文素养学习有影响的因素中,受调查学生认为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学习兴趣(74%)、提高自身修养(67%)、学校重视程度(50%)、学习风气(49%)、英语专业八级考试(41%)。这些因素包含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学习兴趣和提高自身修养,也包括了外在动力的影响,如学校的重视程度、学风以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这说明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学校优良的人文学习氛围和学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调查还表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也给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带来了正面的反拨作用。

3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英语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辅之教师的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研究者发现学生已经意识到人文素养对学习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自己人文素养各方面都有待提高。基于以上分析,为提高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应增强人文素养氛围,加强人文素养学习的引导,积极提供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开设更多文学或文化课程,如欧洲文学与文化;开设更多的讲座,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

篇7

既然分析议论很重要,那我们在写作训练中就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其落到实处。

(一)分析概念不跑题 将论点中的关键概念加以分析,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论点的含义,写作时就不会跑题。议论文写作中常常将对论点的阐释作为重要的一个段落、层次,以便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如阅读邵雍的《心安吟》“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后,有感而发,写议论性文章,要说理准确,必先弄清“心安”这个概念的内涵。材料中围绕“心安”层层展开,写出了“心安”的诸多好处。其实,“心安”是一种心态,而心态决定着人生的苦与乐。所以,生活中,高兴也好,忧愁也好,关键要调整好心态。心安是远离烦恼的秘诀,心安是遇事不糊涂的药方,心安是我们每一个寻求快乐的人都应具有的精神境界。经过对概念的分析,习作者可以从诸多义项中选出一个独特新颖的观点,拓展阐述道理。如果仅从字面上对“心安”的意义面面俱到地进行解释,不作深入地分析,就做不到审题准确、以理服人了。

(二)分析因果究根源 分析因果、探究根源往往是探究事物的本质、意义。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从而有力地证明观点。比如“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一论点,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分析有“自知之明”的难处,说明“自知之明”的“难能”(因而可贵),这当中便得借助于原因分析;第二方面,分析具有“自知之明”所能受到的益处,比如取得学习、工作方面的进步,搞好人际关系等,这是结果分析。通过因果分析,中心论点便可以分解为若干分论点。这样展开议论,脉络分明,条理井然。任何一个材料都要交代事情的结果,并由果寻因,常常会分析出材料的主旨,从而确立正确的立意。同样,有些材料是具有对照性的,如果我们在由果寻因的基础上,再根据材料的对比性特征,全面分析材料,就好对材料作出更加全面正确的分析,也就在写作中避免了片面性。

(三)比较分析显条理 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论说文写作中,从整理材料到构思立意,从阐释论证论点到具体表达,都需要运用比较的方法。因此,在写作训练中,灵活地运用比较分析,可以使文章更有条理。

比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比;二是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比较分析是将中心论点展开为分论点时常用的、比较简易的一种方法。比如论述“人才对辅国安邦的重要性”,可以从两方面对比论证:一是重视人才如何使国家安定富强,二是不重视人才如何导致国家危亡。

篇8

从故事与传说中,严淑华教授能够进行史思结合,特别是在永久的故事传说中体味现代性,这是其著作的一个显著特征。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到来自各方的思潮与思想意识的影响和渗透,社会生活正在多样化的繁衍,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远古与现代之间碰撞、融合,人们的追求与远古时代虽有不同,但从精神的层面上,还有许多交叠与贯通,还会燃化为熊熊的烈炎,让人类奋斗的激情不断迸发,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完美与幸福。

女性作用的辩证分析与考量是严淑华著作的又一明显特征。严淑华自身作为女性,并不跟从于已往研究中强调的女性地位,而是能够结合现实社会的具体问题和女娲时代的特征进行辩证分析与思考。女娲作为历史神话中神奇、伟大而善爱的母亲形象,昭示着人们对人类与社会的爱永远超越自身、超越家族、超越狭的意识框架,勇于牺牲,以大局意识统领一切,那种高瞻远瞩的境界、宏观大略的气魄、战天斗地勇气和精神,正是新时期前行的动能,是我国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作为母系氏族首领的女娲,其女性特有的品质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与发挥,与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要和其价值的社会体现紧密相关,一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显现其人性的特征和作用,一个人的作用只有在为社会做贡献中才能发挥出来,也才能被群众所承认并得以弘扬。诚然,社会发生了翻来覆地的变化,当代是一个男权为主的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或压抑,但这不能改变女性为社会贡献的勇气和可能,对于自身价值的实现也是一条重要的路径,以此为借口,来否定女性,是社会所不能容许的。然而,相对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来讲,现代女性发挥作用的条件更为复杂,但机会和可能却增加了很多,辩证看待女性社会作用,对于社会的平衡与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女性自身也应该正视自己的社会方位,找到发挥自身能量的有效途径。

女娲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随着历史变化的只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其根基性、根本性和精神实质永远和时代紧紧相联,并演绎出新的动人篇章。历史条件的变化,改变不了女性的本性,女性的柔美与柔中有钢的坚韧一代一代传承,并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当前,女娲相关研究很多,严淑华教授能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与走访,采用辩证思维方式,以历史史实为基点,以历史发展状况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立足社会生活基础,转换新角度,发现新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第一,选题角度的基础性和现实性。女娲与女性的研究多数在女性地位方面,而严淑华教授能够从女性的生活入手,由此展开女性其他方面的研究,这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起点,是直面人生的基础。生活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对女娲与女性的研究中,注重女性社会地位的颇多,而从女性生活角度和视野出发来研究社会问题的几乎为零。选择这个角度,主要在于,社会中的人,生活是其第一需要,而女性的生活更是人类社会美好与否的决定因素,女娲对于女性的昭示与感悟,不只是地位问题,更普遍、更有根基性的是生活的意义、态度和价值。

第二,社会生活意义的实在性。从女娲神话与娲皇宫的探索与研究中,领悟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历史发展状况紧密结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社会生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中,有自然环境、人口因素、获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人与人的沟通手段和方式,以及更高层次的社会组织,都是为了社会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发展。从娲皇宫的现实建构和女娲故事传说中,寻求社会生活的引鉴与时代的根基,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辩证地运用神话事件,史时结合,刻画精细,具有可指代性和可比对性,根基扎实,论理厚重。

第三,培育新观点,论证新课题。以神话故事为联想,以历史为依托,以当地调研状况为依据,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参照,对社会中的女性及女性生活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一是关于女性社会地位、女性权利的问题。针对女权主义者的观点,提出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是向社会要求得来的,不是索求的,而是要通过为社会奉献、在社会中的自身社会价值来体现,用女娲神绩和精神引导女性价值取向,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二是承认并强调男女差异的存在,提倡“机会同等、优势挖潜、最优控制下的分工协作”,强调“差异化竞争力”,发挥各自优势;

三是提倡母爱的科学性和重要性。强调农村女性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与责任,以女娲的大爱与大智慧,培育母爱与母性教育的科学性。

篇9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在实践中,多数初中历史课堂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形式为主,即教师单一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形式很容易引发“填鸭式教学”的消极后果。即使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初中教学的重要手段,但初中历史课堂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往往简单地停留在课件的单一播放之上,课堂氛围很难真正活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单一的主导者,其对于知识点的陈述往往起到了“权威”作用,而学生只是将其听到的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录,随后予以“死记硬背”,以应对考试的现实需求。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调动自我的主观思考与辩证能力,教师也很容易在知识的多遍复述中降低教学热情,从而形成教师难以创新、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核心价值的恶性循环。

(二)缺乏启发性的引申讲解

除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引申讲解的缺失也是影响课堂氛围的一大问题。由于初中阶段对于历史课程学习实效的衡量往往单一地依赖于卷面成绩,因此学生常常将记录好相应的单一知识视为“万事大吉”,基于此,部分初中历史教师仅仅将讲解完课本与课件内容视为教学任务,忽视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合、有利于启发学生理解与应用理论知识的引申内容,而这些启发性的引申讲解恰恰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初中学生正处于渴望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的新奇时期,但其理解能力尚不完善,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理论问题难以通过自我能力形成感性认识。如果教师不加以有效的引申讲解,那么学生很难形成对于人生价值、社会理论、世界风潮等重要内容的认识。

(三)没有认识到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家长及学校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不重视也是影响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重要原因。对于一些教学观念相对保守的学校来说,其管理者仅仅将初中历史的设置视为一项“任务”,对于其启发意义则不够关注,甚至部分管理体制不严格的学校会占用历史课的时间进行语文、数学等所谓“主课”的教学;学生和家长也常常将历史视为可有可无的副课,多数学生和家长即使在历史学习中投入时间,也仅仅是为了在应试中取得相应的分数。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忽视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

二、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对于未知的知识充满新奇感,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如果把握好这种心态,使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契合其兴趣点,那么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强大的理论性特点,多数学生将其视为枯燥、单调的理论课程,难以形成深入学习的兴趣,初中历史教师应充分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坚持兴趣导向,做好兴趣引入的开端,从而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路途上走得更加轻松与扎实。例如:在每节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具有生活气息、内容趣味性的材料调动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在谈及个人情绪的管理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模仿达人令人忍俊不禁的情绪表演,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排除畏难情绪,对于情绪这一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产生感性认识。再比如关于家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经典的家庭影视剧片段,或是提问几位同学,让其回忆家庭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从而激发起全体同学关于“家”的共鸣。这样的兴趣导向与引入,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得学生集中精神投入到高效的学习中去。

(二)巧妙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辨

篇10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等方面也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明确思维能力的范围

思维能力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所以我们在讨论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时,首先应该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明确此处的思维能力具体指哪些思维能力。

数学是由系统的判断分析而组成的,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数学逻辑语句术语和相应的指示符号来表达的,或用逻辑推理和一些原有判断形成的新判断。数学科学就是由这些判断的总和组成的。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简单,它一般没有严格的论证,但是它离不开判断推理,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正好需要这些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数学教学必然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培养思维能力的重点。虽然,我们强调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仅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忽略其他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虽然人在小学教育阶段时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处于转型的初级阶段,但是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因此而丧失。另外,虽然创造性思维培养不是小学数学教学最为重要的任务,但是在教学一些与旧知识紧密结合的富有思考意义的新知识时,如果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可以促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研究表明,辩证思维是在10岁时开始萌发的。因此,不宜过早地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重点,但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一些辩证因素,为辩证思维能力初期的发展提供一些感性材料。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办法

1.打牢知识基础,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实践表明,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一方面,以知识为基础的思想,需要一些基本知识为思维能力的依托。因此,我们应使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好知识间的本质联系,在牢固的知识基础下才能使思维能力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仅仅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忽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则无法真正地牢固掌握知识,更不可能正确地使用这些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把教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密切地联系起来。要想使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需要改变传统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转而专注于此种教学,即强调理解结论产生的过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了解因果关系这一逻辑。

2.以问题为引导,培养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问题,指引学生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独立性差的学生不善于思考、无法组织自己的思维、无法通过所见的事物想该事物的内在本质。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要依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指导、引导等,通过这一过程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此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使学生得到足够的训练,思维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3.注重说理,增强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说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则是语言要表达的内容,两者是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加强学生在数学课堂表达自己思维的语言表达训练,尤其是文字推理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方法。在“复名数和小数”的教学中,由于相互改写小数和复名数需要运用很多综合知识,而恰恰是这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如何渡过难关、突破困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呢?这就是笔者为何要强调注重说理的原因。通过语言形式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的记忆,反过来,学生利用这一思维方法反复练习,就可以利用思维方法解决知识上的问题。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关键,

但是由于小学数学的特点及小学生思维发育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并不能培养小学生的所有思维能力,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跟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田兴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1).

篇11

对于辩证法部分,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大家的问题:大家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更熟悉。

根据大纲,形而上学的思维是“孤立的”和“静止的”思维。这两个概念在我们的政治复习中不要背,要理解。

形而上学式的思维,第一个要点就是给一些具体事物下定义,列概念。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就是从这些有形的事物之中总结出一个很空虚的东西,这就叫“抽象”,例如“概念”一词。以水的概念为例,在生活中可以指出很多东西是水,但是如果用辩证法来看,生活中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水”这种东西――这里可能会让很多人疑惑:难道我喝的不是水吗?其实,这是我们的思维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大家喝的的确是“水”,但并不代表“水”就是指大家喝的“这种东西”,海里、河里的也是水,冰川融化也是水,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没有纯净物水。因此可以说,我们在自然界中无法找到一种在真正意义上符合“水”的概念的物质。

但是,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认为“水”是无处不在的呢?那是因为,我们普遍使用的是形而上学的方式下定义,从而“孤立了”水这种物质和其他物质的联系。我们习惯于在联系中看到水,就像刚才提到的自然界中水的混合物,如“冰融化产生的物质”,或“我喝的是水”(将“我”和“水”用“喝”联系起来)。一种事物被孤立起来的时候,它就会静止。实际上,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我经常提到的一个例子是“房子”这个概念:我的一位学生是一名设计师,他告诉我,我们现在所住的房子是20世纪在西班牙首先设计并制造的“现代公寓”。而之前的“房子”是指什么呢?是现在的别墅。在中国,房子包括土楼、四合院、大院等,这些基本都是20世纪以前的房子。他还告诉我,如果没有发明钢筋混凝土,也许现在公寓也还不多,还是“房子”的时代呢!在英语中,一般的房子叫做cottage,而公寓叫做apartment,房子的统称叫做house,同时,house还有家的意思,并非完全是房子的意思。可是,现在当我们买房的时候所说的“房子”主要是指公寓式的大楼了。仔细审视一下我们对房子看法的发展,就会发现实际上我们直接将房子“定义为”我们现在看到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忽略了100年前房子根本就不是指这样的东西,甚至当年,这种东西还没出现。的确,我们的定义随着时间变化,指代的事物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一旦我们将它们孤立地定义起来,我们就忽略了它们的发展,使之成为“静止的”。

由此可见,辩证法难就难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的打破。形而上学思维向来是我们日常思维的主体,而辩证法的思维往往我们看起来“很不正常”。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两者的区别就是:辩证法思维的主要特点是“联系的”和“发展的”。联系的就不是孤立的,发展的就不是静止的。

进一步分析,对于辩证法思维,“联系”有三重含义: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如若我们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么我们眼中的辩证法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这里的世界叫做“系统”。“系统”这个词主要指的是那些由很多元素组成的,相互之间有影响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即将我们眼中的一切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来看。在这里,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最大的不同是,形而上学将事物单独出来考查,而辩证法之中的事物是和它身边的背景链接在一起的。这就是辩证法思维的第一步:“联系”的思维。

而发展地看事物,则与之不同。发展的眼光中,世界叫做过程。如果说形而上学所代表的是孤立的话,那么连续起来的发展便是过程性的了。一提到过程,同学们一定要想到过程的特点,那就是有头有尾有中间。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初始,也会有一个结束,当然,在初始和结束之间,是不断的变化。只有能在这所有的变化和过程中看到的事物,才能称为是过程的。这就是辩证法的第二个特点。

每当谈到辩证法,千万要避免的错误就是将矛盾、对立统一当作辩证法。实际上,上文所提到的联系和发展地看待事物就是辩证法。

二、厘清知识结构、概念细节,击破辩证法难关

看完前文,你应该对“辩证法”这三个字认识更深一些。辩证法本身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它的知识结构。一旦我们建立了前文所述的正确看待辩证法的思路,剩下的就是将辩证法知识体系中的各个小段拼接起来。

总的来说,辩证法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答案不言而喻,联系的和发展的。那是不是整个辩证法都可以总结为这样的回答体系呢?我将这样的知识整理为下表,请大家结合大纲进行深入理解。

限于篇幅,笔者无法对各个知识块进行详尽的分析。但是,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法的所有内容都是在对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原理进行细节性的阐述。当我们顺着哲学的思路学习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停下来问一问自己上图所阐释的问题,仔细想明白。如果考生能够用书本知识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对着自己或者自己的同学讲明白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的话,那么基本上研究生考试的题目是很难难住你的。

例:(2005年16题多选)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试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当我们看到这道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本题考查的是辩证法的特点。如果此时你已经仔细思考过我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比较中所提出的很多问题。你会发现辩证法是无法定义的,因为,一旦辩证法被准确定义下来,它就变成了形而上学。那么解题的时候,面对这样的棘手问题,我们主要采取的是检查题目选项是不是符合我们正在讨论问题特点的思路:当我们看到A选项的时候,可以第一反应发现它是正确的。而B选项中,联系是人为的,这并不正确。当我们用辩证法看待世界的时候,世界本身就是普遍联系的,那么怎么会联系都是人为的呢?B选项排除。C选项,乍看上去,“中介”在我们的学习中并没有见过。那么我们暂且不做判断。D选项,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中,是不是存在着不是信息的联系呢?当然存在!这本杂志正在你的手上,而杂志和你的手并不是信息联系,它们是单纯的物理联系。D选项排除。现在我们已经选出了答案,AC。

其中C选项如果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组在“中介”一词上使用了引号。这个符号让许多考生在考场上慌了神。实际上,加上了引号的中介可以指代传递联系的任何东西。世界本身虽然是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联系都要借助于事物之间的中间物。例如,力和力场、电和导体等。C选项中,普遍联系更加突出了这段表述中针对并非直接联系的事物间联系有“中介”的表述。所以,C选项没有错误。

篇12

目前我国高中生思辨能力的现状是:(1)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绝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思维缺乏独立性、批判性,不愿也不会有任何质疑,不主动思考问题,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即使掌握了一些知识也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2)辩证思维能力弱。思考问题容易走极端,不能运用联系、发展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的思维看问题,不会从多方面、多角度以及事物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把握事物,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逻辑思维能力弱。课堂口头语言表达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文字语言逻辑混乱。(4)深刻认识问题的能力弱。说明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不能透过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思维没有深度。(5)创造性思维能力弱。思维方式单一,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欠缺,即使有认识也只是“人云亦云”,毫无个性化,更谈不上创造性的见解。

造成高中生思辨能力弱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教师方面:新课改至今天,大多数教师已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也尝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启发,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效果不佳,使得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思辨能力存在困难。因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以“讲授法”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更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不愿主动去思考和辨析,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方面:多年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然让学生在思维上养成了惰性,上课时一味的“等、靠、要”,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弱,不愿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不去质疑任何问题,没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尊心增强,上课想问又不敢问,怕问的不合适,会被同学和老师耻笑。不愿问、不会问、不敢想、不敢问,更不敢标新立异、提出不一样的见解,学生的思维没有开启,思辨能力自然很弱。

二、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1、创设平等的课堂沟通氛围,让学生敢于思辨

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对话的过程,师生地位平等,交流很容易进行,学生才有参与的兴趣和勇气,才会主动思考、讨论、回答,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辨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因而教师应创设平等的课堂沟通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敢于思辨。在课堂上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于质疑教师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辩。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嘲笑提出错误观点的同学,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对于那些平时胆小、不大发言的学生要给与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要多说,不要担心说错。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从“想讲”到“敢讲”到“会讲”最终到“能讲”,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都得到提高。

2、巧妙设问,让学生善于思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