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3: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绿色农业循环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农业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保障。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循环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就“实践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主题,以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贯彻十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将出台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通过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二、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为贯彻“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转型升级的发展。
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经以国家和亚行执董会批准省政府转贷市县支持产业发展的国家重大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实施范围涉及我省5市26县,受益人口达184万。项目以推进产业升级、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目标,以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区域规模连片规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指导;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实施主体,建设良种养殖、特色高效优势农业、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规模连片开发建设优势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支持农户与市场联结(农企加工、就地加工、产品质量改善)为内容:一是实施健康养殖、饲草过腹、粪便循环利用、建设良种养殖产业基地,投资39432.79万元,出栏猪13.7万头、牛3.7万头、羊6.9万只、鸡595.8万只,产蛋2293.2万公斤,年实现产值38816万元。二是建设特色高效干鲜果经林产业基地,投资27943.98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96043亩,盛果期预期年产出干鲜果10572.6 万公斤,花椒芽菜490.1万公斤、中药材 74.6万公斤,实现产值120511万元。三是建设温室、拱棚、旱作农业等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温室拱棚6000余栋、旱作农业2835亩,产出蔬菜2594.8万公斤,年实现产值19701万元。四是构建农户与市场联结体系、实施基地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建立企业十农户十基地的企农共建基地机制,扩建农企加工能力和就地加工能力,年实现加工能力3300吨;通过产地产品质量认证建设有机核桃基地、有机谷子基地,无公害肉猪基地、花椒芽菜基地、蔬菜基地、莲藕菜基地,改善基地产品质量。有效发展优势产业,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010-2012年三年累计总投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941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19%, 实现总产值179028万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同时,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功能的社会效应:养殖产业、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干鲜果产业等产业基地建设已列入我省转型发展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和各地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组成部分;带动了项目区畜牧养殖业、现代设施农业、特色优势农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劳动就业30326户、就业75815人,技术培训指导基层和农户7万户、培训13万人,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户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观念,进一步推广项目管理先进理念。项目建设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应,被誉为“产业项目、富民项目、示范项目、窗口项目”,《山西经济日报》誉为惠及三农的“农业产业化样板”、“为百万农民打开增收之门”的示范项目。
三、积极探索农业循环型生产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生态效应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我省以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实施载体,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坚持转型发展、按照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理念,积极推广新型生态养殖模式,推广酿酒―养殖―青贮、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沼气或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循环利用技术模式,推广核桃经济林 “礼品”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温室、大田排灌、滴灌、暗灌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基地产地产品认证等循环型生产方式。通过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养殖粪便实现了无害化、循环利用、零排放、年产有机肥还田26.56万吨,改善了环境和土壤改良,促进了酿酒企业、养殖业发展;核桃经济林新品种技术推广,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挂果,增加植被覆盖105035亩、提高植被复盖率0.27%,提高了固土防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能力;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避灾减灾作用明显;节水技术推广,改善水资源利用;基地产品认证推广,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发展环境友好发挥积极效应,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整合优势资源,推广产业循环发展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路径
以项目建设为平台,结合各地实际,推广种植项目集中连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片区开发和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农户入园标准化生产经营、企业或合作组织提后服务的模式”;推广企业或合作组织牵头、统一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饲养管理的“示范小区健康养殖模式”和“联户小规模集中建设健康养殖模式”等。既发挥了政府部门资金整合、完善配套设施的优势 ,又调动了农户为实施主体、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政府部门、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项目建设规模开发,推动了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减轻了农户前期投入压力,推进项目实施进度。
五、建立和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办法、制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一是强化管理机制。建立了重大事项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制的项目领导组协调决定的决策机制和领导组成员部门负责项目资金配套和技术支持服务机制,财政部门负责贷款和配套资金管理、全程参与管理,项目办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制度等。二是建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按照外资项目管理要求,制定了工程、财务、验收、报账、采购、培训、监测等方面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完善和印发了《工程实施和财务管理》、《加快提款报账和资金支付进度》的意见,严格项目报账支付制度、项目进度实施计划安排。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我们坚持从工程规划选址、项目户确认、施工监管、完工验收,工程财务计划安排、提款报账、资金支付等环节,多措并举,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项目技术支撑和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强化了各级项目办、项目市县的职责,从各环节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四是严格工程质量验收、评价制度。为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大力推行“专业化设计、标准化施工、多元化管理、全程化监督”措施;建立行业专家工程验收评价制度;农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县全面验收负全责和《完工总结报告》、省市抽查验收评价制度;各级实施项目工程检查、观摩、典型交流制度,提高项目质量。五是开展审计监督。积极配合亚行委托的审计部门完成各年度审计检查、跟踪问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管理符合有关要求、贷款转贷和资金使用安全。
六、强化能力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是以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广泛推广应用作物多样化、多种作物轮作、养分管理、水土保持、环保境保护、生产实用技术、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技术措施,推进项目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先进理念。二是以支持农户能力建设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为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结合项目建设要求,组织编著8部相关技术指导丛书和资料、印发给7万多农户(企协),开展现代农业信息、农业实用技术、环保境保护、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培训;开展农户实施能力培训,指导服务基层、培训13.2万人/次;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实施项目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日本发展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将健全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和执行监督机制,作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对稻田转作、油菜栽培实行补贴。美国实行“绿色补贴”,政府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检验土壤、水、空气,根据环保质量,决定是否补贴及补贴额度、减免农业所得税。西欧等国对过剩施用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系列配套的有效政策,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
3.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整体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一、在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下的综合论述
现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了促进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全球的气候都在逐年变暖,要想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得到实施,对现有的资源提高循环使用率,我们应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实现技术、制度等的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的做到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济绿色农业经的发展,它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连同生态的共同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显比联合国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传统的农业经济还存在着耗材高、污染高、农业的资源又在过度的消耗问题。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采取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才能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乱推乱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国可用的耕地面积又因为解决温饱问题对土地进行的大量严重的破坏而变小,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粮食供应问题在不断的升华,使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于此,要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对我国粮食的安全进行维护,必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建设我国农业基础的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也出台了很多辅农、惠农及助农的工业化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旧出现了可用耕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这都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农业经济基础的设施使用年头过长,出现老化现象,这更促使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当薄弱,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在市?鼍?济的发展中,青壮年集体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了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出现明显的缺口,造成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的短缺;第二,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又很明显,我国人均的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比世界人均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国虽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的文化水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本来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较晚,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这也使在进行农业经济的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其服务水平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绿色低碳 循环农业 经济发展 措施研究
一、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个体单户动作状态中,特别是北方的内蒙古,土地贫瘠,水源缺泛,新世纪更具发展优势的创新技术运用极少,不能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优质的条件,农业经济发展亟待培育新型的增长方式。
1、农业生产经营相对分散经济效益低下。
自一九八七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来,内蒙古地区直到现在还处于分散的个体生产状态,尽管在土地流转以来,农户有的把土地承包出去,使得农业经济小部分地走上了集约式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是没有多大起色。农业生产基本处在粗放型阶段,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村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科技应用不广泛。
改革三十多年来,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的,但也很难弥补土地承包时对水利设施的严重破坏,因而很多地方农作物的收成还决定于天气的好坏,倘若遇到旱灾或洪灾,则农作物的收成会损失很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相当脆弱。再加农民文化成度不高,科学知识短缺、用科学种田的意识淡薄,因而在病虫害防治、新作物的引进、化肥的选择、农药的用量、使用的周期方面做的并不怎么到位,从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影着农业生产的收成,并在饮食的安全上会出现诸多问题。
3、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盐碱化、沙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之大水满灌式灌溉方式,不仅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严重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加之当地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日益严重,大量的固体废弃堆积占用了大面积的农田,使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加重,极大地影响了内蒙古地区农业的发展。
二、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特点
1、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内蒙古地区的县域农业经济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加快经济转变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之路。因为,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原则的,是传统农业经济走上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必由之路,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最好方式,是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这种发展方式是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深入认识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价值。
我们知道,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方式,同样,也是内蒙古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内蒙古县域虽然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土地贫瘠,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却有限,已经开发的土地又面临着高消耗、高污染的问题,这种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因此,县域农业经济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内蒙古县域农业的发展还要注意土地污染和大气污染的问题。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用水的乱排乱放,水土污染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更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切实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因而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措施
1、加大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近年来,我国一些农业发达地区的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发展县域农业低碳经济就应该大力推广现有的好经验、好技术。首先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低碳农业生产中来,为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充足的资金。其次要积极构建引进低碳技术推广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第三要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
2、提升低碳农业经济从业人员的发展理念。
首先,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念的,加强从业人员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我们提出了从业人员的概念,就是针对当前的农业从业者的现状。自土地流转以来,有的农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出去,城市一些人员获得了这些流转的土地,他们也就成了“二手农民”,他们往往是“短视”的,往往以掠夺式经营方式获取短期利益,因而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理念,走科学的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同时要对他们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还要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内蒙古地区县域正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二氧化碳的排放给本地区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以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农业的产量和质量,进而提升当地粮食安全水平,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从根本来讲,基塘生态农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主要是由陆地的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相结合,这种科学的生态系统是基于高效益以及低消耗的前提下,是一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利用的模式,也是在农村比较容易实现循环发展和推广的模式之一。原因在于,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淡水生态系统资源以及陆地生态系统资源,基塘生态农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并且可以做到有效的推广,经济发展又得到提高,可以说整体效果相对满意。
1.2“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是首先由辽宁省提出来的,具体是指以沼气为纽带来带动整体生态综合的工程。四位一体模式能够很好的与农业资源循环模式结合起来,这点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得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典型的代表。由于农村地理优势明显,平原的农林牧符合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最大限度保证资源的合理运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主要的是,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农业循环模式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策略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的提出是切实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贯彻的方式,所以需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提出相关的策略,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贯彻,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果,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首先要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才能够切实的提高农业循环经济的应用效果,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的主题的作用,在具体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民进行大力宣传和大力推广,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优点,让农民切实看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益处才能够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摒弃过去传统的掠夺式的发展模式,推崇现在和谐式的发展模式,将两者进行对比之后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得到创新,惠及三农。
2.2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
其次,政府是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成败的关键。政府积极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宣传和引导作用才能够保证农业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够切实的促进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新模式。在强化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作用过程中,政府不仅仅要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投入一定的资金,还要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引导农业经济渐进式的发展,以点带面,建立良好的示范村,做出榜样的作用。这些措施都是能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具体的措施。
2.3促进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它的基础是建立在绿色环保的理念,只有拥有绿色环保的理念才能够从内部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生活生产中要不断强调绿色农业的重要性,强调绿色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清洁生产的观念贯彻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支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质量,同时也满足绿色环保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实际要求,所以,想要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工作,要讲绿色,清洁生产的观念灌输到日常的农业生产环境当中。
2.4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
只有强化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研究才能保证农业循环经济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新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并且将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飞速增长的同时也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理念。由于对相关技术和研究的更新,能够与时俱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问题,并且能够解决问题,改善现在的一些不良发展状况,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和相对理想的状态,使得农业经济不仅仅是可持续增长,更要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稳定,健康的增长。
2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区域推进循环经济需要覆盖第一产业(即工业)、第二产业(即农业)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以及区域管理的主要部门和区域内的社会人群。根据这些管理工具的内容和作用,可以描绘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3管理工具在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3.1应用内容
目前,上海市的许多区、县正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工作,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功能区为例,分析上述11种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以及功能区管委会推进管理工具的具体实施工作内容。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在功能区内可以分为企业内、功能区公共区域和功能区与区域外界3个层次,这11种管理工具在不同层次内分别发挥着作用。
3.2区域管理部门使用管理工具方法分析
3.2.1在推进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中使用
功能区管委会应当鼓励企业建立、实施和保持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清洁生产和合同能源管理,通过采取改进产品设计、采取无毒无害的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运用先进的物耗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功能区内的工业园区人驻企业中部分企业存在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及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也存在着部分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的情况,这些属于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实施审核的重点企业范围,对于这些企业要求其自觉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功能区管委会定期公布实施重点清洁生产审核的名单,推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帮助这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政府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主要依靠引导和激励,而不是单纯靠执法监督,政府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作相应调整,政府与企业不是单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伙伴关系,政府要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努力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取得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在区域内主要酒店/宾馆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提倡绿色餐饮,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向社会提供有益于公众身体健康、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绿色餐饮。在区域内的大型超市或卖场,积极推进开展绿色商店创建活动。在超市或卖场的经营过程中要体现绿色营销理念,积极推销绿色产品,采用绿色包装,重视绿色设计,改变传统的销售渠道,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对绿色产品标出环保特性及对环境有益的方面,以广告、促销等方式宣传,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引导,有利于消费者做出对环境友好的购买行为,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
3.2.2在推进功能区公共区域循环经济中使用
功能区的管理部门应当率先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规范和加强其行政行为,提高管理部门执法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依法管理,提高办事效能和服务质量,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带头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功能区内的相关方加大宣传力度和施加影响,使企业和社会组织深化对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识,动员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和组织建立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转变环境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的政府行为,引导企业自觉参与保护环境,实现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区域的循环经济的发展川。功能区域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绿色机关创建活动,实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推动社区居民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实施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做好废旧物资回收和垃圾分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主动参与,积极监督,依靠广大居民自觉行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改善城市社区环境质量,为全社会实现循环经济作出贡献。功能区政府应将创建优美乡镇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力抓手,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机构和布局,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基本形成服务完善、产业集聚、生态优良、效益显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在功能区域管理学校范围内,搞好绿色学校创建的普及工作,鼓励尽量多的学校参与到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中来。绿色学校的创建应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出发,学校上下应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达成共识。组建绿色学校创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人到学校规划中去。
3.2.3在推进功能区与区域外界循环经济中使用
功能区管委会在对进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行绿色招商,在招商引资时就强调1个“绿色”的概念,充分考虑到废物最少的原则,并且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条件,进行有序的招商,在源头控制对环境带来的损害。在引进企业时应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区域应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切人点和突破口,示范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种植,并将这3种产品在市场上予以推广,从而加快绿色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4管理工具在功能区域循环经济实施项目中的体现
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环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3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
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符合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4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四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和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5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因为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考虑开展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尽可能出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循环经济,即生态经济。它是从改变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式的单向流动,实现了“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使上一个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个产品的原料,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排出,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和原材料的损失。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是循环经济的重点区域。循环经济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它是解决中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 把握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和平衡。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德国1998年修订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第4条规定,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特别重要的是减少废物的量及其危害性;其次是利用和用来获取能源。这些原则在国际上被简化为4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over(再生)、Reuse(再用)和Recycle(循环)。
国内著名循环经济研究专家季昆森提出: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和减人。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进一步探索农业节本增效新途径,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如:实施“藏粮于土”、“藏粮于科技”战略,保持和提高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力,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的矛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发挥集约种植优势,提高规模效益;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不断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综合产出效率;做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配合滴灌技术,逐步实现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的转变。“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近几十年来,中国在发展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绩,在利用农业废弃纤维质资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酒精来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方面也取得进展。运用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经营生态环境上做文章,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2 关注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 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3 探索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
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基塘”符合系统模式,江南地区的“鸭稻共生”系统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4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
农业是百业之基,而“三农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并要求从四个子系统来着力构建: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涵盖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它要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加快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步伐,培植农业循环经济载体。一方面,搞好循环型农业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要解决水量不均、水质不高的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做好做足“水文章”;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要完善农村道路布局工作;大力推行建筑节能省地治污技术,使用新型环保建材,体现地方特色建筑风格。三是生态环保体系。要精心挑选搭配绿化树种,有效治污和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等。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构建合理的生态村镇体系,关键在于先行设计,也就是说要从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住区设计、产业设计、景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整体策划和设计。
5 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因为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跟工业化程度很高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我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考虑开展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尽可能出台“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税收、金融保障等方面制定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十一五”期间以国家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农村社区“净化”等方面在全国开展若干个示范工程建设,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立即着手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加强制度创新,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解振华.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没有农业领域的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循环型经济社会,农业与各行业之间的天然联系和农业结构构成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因素,试图理清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并分析我国现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营模式,对我国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动力探究
1.科技进步推动
现代科学技术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耗散理论等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科学技术理论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如下图1所示:
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为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农业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回收技术和再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等等。这些技术都是循环经济的构建依托,要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就必须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及其相关技术,减少农业资源的消耗和农业废弃物的排放,并研究治理环境污染技术,尽量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及研究农业科技创新,使用无害或者低害新工艺,以实现少投入、多产出、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2.社会需求拉动
社会需求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包括社会个体需求和社会总体需求。个体需求主要是追求安全、健康的食物,社会总体的需求是指社会为实现节能减排,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农业和其他各行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建设成节约型社会和和谐社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就是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产观念。如德国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备受青睐,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对企业产品进行改良生产。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想飞行为相应的导致了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的调整,形成了绿色消费和绿色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直接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政策引导
政府应该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理论,除了引导舆论方向,还要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规范的政策制度,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提高资源产出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4.制度驱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有制度保障,尤其是法律保障,日本在推行循环经济时就建立了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循环经济理念上升到一定高度,人们自觉遵守。除法律制度外还有经济制度、指导性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都对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推动作用,建立合理的政府引导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合理长效的政策制度,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动力因子。
5.利益推动
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活跃要素也是发展主体,追求种植、养殖利益最大化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产出率,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增收致富,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追求农业利益最大化。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1.农业经济技术水平低
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主体的农民,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甚至在我国部分贫困地区任然使用原始农业耕作方式,我国农业经济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段距离。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最主要的动力,而且循环链越长所需要的技术就越复杂,需要的技术水平就越高。主要原因是农民较少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政府对农业循环经济支持力度不够。
2.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整
我国目前农业产业链不完善,生产和加工处于完全脱离的两个环节,这就出现了中间商,农产品产业链的主要利润集中在了商、销售方面,农民利润薄弱,这种产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亟待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3.市场需求不足
农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低等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概念差,意识不足,产品的包装和价格在市场上并不具有优势。所以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需求都远不能与大棚蔬菜、饲料养殖品相抗衡,导致无公害产品和和绿色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低靡,直接导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循环型农业的运行机制探究
1.建立合理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体系
1)减量化技术体系
减量化是循环经济的首要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的减量化技术就是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使用较少资源投入而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可再生能源和严重污染资源的使用。减量化技术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新品种、新农业、新机械替代传统的能源、品种等,还包括农业其他资源的高效利用,在农业生产中实现节水、节肥、节能、节省劳动力等资源。例如节肥技术通过研究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建立合理的养分投入比例,减少肥料的投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量化技术在农产品的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有很大发挥空间,所以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建立好减量化技术体系,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
2)资源化技术体系
资源化技术是要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再次变成游泳的资源或者产品的技术,通过延长原料或者产品的使用周期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如使用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使用动物粪便作有机肥。传统农业中使用的往往是高投入的方式换取短期高产出,由此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同时也会导致农业资源危机。
2.构建农业内部循环模式
1)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是指通过吸收和总结国内外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建立协调和谐的生态系统,以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实践,目前积累的生态农业模式有生物物种共生模式、种养配套互补模式、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等。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强烈的开放性,消费者往往成为第二性生产者,还原者因条件不足往往受限制,所以在食物链关系上需要协调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者之间平衡关系。如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就利用生态学食物链原理及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所以系统稳定。例如以沼气为纽带的鸡—猪—沼气—鱼—粮模式便是典型的一例,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这样既提供了农村用能,又减少环境污染,形成低投入的高效农业。
全国各地根据当地资源与产业发展情况形成了多种生态能也模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如林-牧-猪-鱼-沼等。对于较优秀的模式政府应给予推广和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2)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资源化)
农业废弃物指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必然产生的副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不仅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废弃物不断增加,如果不进行合理利用和处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战略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理论,由废弃物的生态循环开始,逐级发展到循环农业,按照生态循环原理,以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接种植和养殖业,构建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人)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农村发展模式,最后形成具有循环社会特征的农村小康社会,这也是我国北方在实践中摸索出来比较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3)高科技优秀农业模式
高科技农业优秀农业主要综合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机械化、化肥的合理使用、塑料的应用技术,就是将高科技术融入到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农业的“低投入、高产出”,提高传统农业的产量和农民收入。如早期农户种植的水稻产量低,产出大米成色差,袁隆平通过生物技术研发的杂交水稻,为农户至少提升了1倍以上的收益。我国农业科技同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的高科技农产品冲击我国内农业新科技的开发市场,我国农业生产也受到牵制。由于农业资源的有限性,高科技优秀农业是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
3.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利用农业系统的开放性,增强该系统与外部的物质、能量转换,将农业与二产(加工制造业)、二产(物流、旅游业)相结合,将农业产业链从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延伸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借助二、三产业向农业系统投入一定的物质、能量和资金,增强农业系统的负墒流。形成呈网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如下图所示。
4.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动力,应尽快制定《农业生态环境保障法》,明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理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职责与义务[3]。我国目前急需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法律高度,尤其在促进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应设置专门法律法规,即《循环农业法》,填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法律的不足,进一步明确政府、生产者、消费者的责、权、利。依法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之前,各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地方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条例。
5.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行而有效的奖惩机制可以使循环经济推动事半功倍,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的原则,提升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意识,搞好对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6.加大循环经济宣传力度
群众意识对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也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和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宣传节约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促进全民投入到循环经济的建设中来。
四、结论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只有摸清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循环经济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机理和动力因素,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存在问题,提出运行机制,对落实“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方时蛟,对我国生态农业研究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11):39-42.
1.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在农村,秸秆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为了进一步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的净化与完善,可充分运用秸秆寻求农业循环经济的突破口,例如运用秸秆发电、制备沼气、制作动物饲料、开发能源等。同时,还能将秸秆就地粉碎用作秸秆肥料,使土壤有机质进一步提升,进而对农业耕地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说,通过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控制污染,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资源。
2.沼气循环开发模式
沼气循环开发模式,即以沼气为中心,建立综合性产业链条,在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的同时,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此模式的开发主要将沼气池作为重要的连接桥梁,将种羊、加工与沼气池三者进行结合,组成循环链,实现循环经济的开发与利用。在该模式下,对农作物秸秆与牲畜粪便进行加工制成沼气,将沼气液用作施肥材料,进而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经长期实践证明,沼气循环开发模式是一种安全、绿色、环保的经济模式,能够通过有限的投入获得无限的生态效益。
3.农业绿色生产模式
在我国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中,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模式是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严格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探索绿色安全的基因工程,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发展。农业绿色生产模式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减少了农业稀缺资源的浪费,并从源头上减少了农业污染,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下的农村环保策略
1.加强环保宣传,更新农民发展观念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最大受益者,又是主力军,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环保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等多种途径,以专题片、宣传册、宣传牌、手机短信、微信推广等形式加强环保工作的宣传,转变农民的发展观念,树立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中的环保意识。同时,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产生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自身职责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以进一步提升农村环保工作实效。
2.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农村循环经济的探索中,离开技术的支持或者资源的循环利用成本过高都必然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效果,可以说,农村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必定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从总体上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不仅需要农业遗传工程与生态管理技术的支持,还需要有机农产品技术、环境生态管理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农产品开发技术及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广泛支持。因此,作为科研人员,必须投身于农业经济开发与实验探究中来,将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引入实际农业生产中,在指导农民科学种植的同时,培育专门的农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农业技术普及工作,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科学生产中来。
3.严格控制农村污染,实施垃圾科学处理
第一,控制农村工业污染。在农村环保工作中,应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对工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建立健全环境准入制度,减少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
一、引言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并不断深入。青岛市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规模较大,发展后劲较足。青岛市的农业发展近些年来进入了高速增长期,这种高速增长是以过快的物质因素投入为代价而获得的,已导致了资源基础的消弱、退化和枯竭,同时生产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研究青岛市农业发展如何摒弃现代农业的高消耗的劣势,并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特色,发展循环型农业,这将是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与革命。
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及特征
(一)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排放最小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传统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产品的高产出、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能量的低利用为特征,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而循环型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二)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征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遵循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将过去的“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组织转变成“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馈式循环过程。
2、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摒弃传统农业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及造成水资源浪费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提倡农业清洁生产,减少资源和物资的投入,发展集约型和生态型农业。
3、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正确把握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增长。通过废物利用、生产要素耦合等方式使农业与工业、第三产业等行业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将建立循环型农业和建立循环型工业、服务业相统一,从而最终实现建立循环型城市并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三、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就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来看,尽管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只是实现了以农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小循环,且农产品深加工率较低,农业生产活动粗放式经营依然存在并严重损坏农业生产的环境。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短,效率低
由于农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品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青岛农产品加工率只有40%-50%,深加工率更低,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
(二)没有充分发挥工业和科技的优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初级状态
忽视农业和工业生产相耦合,不利于构成多级的农业、工业循环模式,最终阻碍农业、工业的共同发展。目前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尽管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仅限于以农产品为核心的产业小循环,尚未真正形成由农业到工业、再由工业到农业的大循环,所以说,青岛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着提档升级问题。
(三)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并存
作为作物生产载体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根本。近些年为尽可能地增加粮食产量,长期以来对耕地资源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和粗放式的经营,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另外,农业生产活动大都处于“自然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的物质单向流动,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给环境也带来很大压力。
四、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及对策研究
(一)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
青岛市建立大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出路在于:把传统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第一车间,在此基础上利用青岛市工业发展的优势和扩张的需要,扩大加工的产业链条,实施“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多层次经营,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具体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模式、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模式及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
1、工业经济主体带动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城市一般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工业产业体系,具备了反哺农业的基本条件,城市工业面临着梯次转移的需要,因此,将城市工业(本文指非农业)与农村的相关产业相互整合,改变原先工农孤立的生产布局,彼此间资源、产品互用,最终不但可以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还会使能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形成规模效益,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工农协同联动、多种优势互补、资源多级利用是以工哺农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青岛市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城市规模较大,发展后劲较足,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青岛市有“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众多闻名国内外的名牌工业企业,正在建立“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和“港口”等六大产业基地。这些工业企业和基地都面临着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的梯次转移,这不仅能改善青岛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给农村的乡镇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可以通过资源的多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农业经济主体拓展融合型模式。青岛市农村的各级政府、科协、农民协会以及广大农户应主动寻求发展机遇和产业项目,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产销联盟,围绕市政府制定的奶牛及奶制品加工、肉鸡及肉鸡制品加工、生猪及猪肉制品加工、蔬菜及蔬菜制品加工、花生及花生制品加工、果品及果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七个农业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形成“草米种植-生猪养殖-林蛙养殖”、“玉米种植-秸秆青贮-奶牛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特色蔬菜种植-蔬菜加工-废弃物降解还田”、“禽畜养殖-渔业养殖-沼气生产-沼肥还田”、“林业种植-食用菌种植-林蛙养殖-废弃物降解还田”等多种循环结构模式。
3、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农业系统实际上是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的耦合,可以概括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循环和系列加工增值”。工农协同耦合型模式是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业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工农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工农产业的耦合,巧妙设计食物链,施行系统耦合与资源耦合,以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分层利用,使光合产物实现再生增值。
工业与农业的耦合,既有工业向农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青岛啤酒企业在生产啤酒的过程中,剩余的麦芽、酒糟运往养殖场作为饲料进行养殖,最后牲畜的粪便被果农用于还田,实现从田到田的大循环;也有农业向工业的产业生态链连接,如可利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用粮食酿酒,利用酿酒剩余物酒糟、酒泥生产有机肥,酿酒分离后的废水部分用于酒精生产,另一部分生产施肥和叶面肥,形成“粮食-酿酒-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的闭路循环,从而实现“三废”的零排放。还可实施工农产业链混合耦合,如海水“一水多用”产业链,利用潮涧带建设大型盐场,利用多级蒸发、净化原理,使海水资源通过合理分布调节,实施理论组配,实现“初级卤水养殖-中级卤水提溴-饱和卤水制盐-高级卤水提出钾镁-盐田废渣盐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的良性循环。
(二)青岛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1、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循环经济的社会表现形态是区域的生态产业链网,就是由工业、农业各产业及其延伸的产品加工业、产品贸易及服务业、消费领域之间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产业生态链等方式形成网络状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生态产业链网。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的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因此,发展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绝不能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分开,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就农业循环经济论农业循环经济。只有站在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青岛市的统一发展规划中,才能使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2、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企业是最终推动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的主体。因此,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中,政府要选择和激励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担当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实现企业化运作、产业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青岛市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对现有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尤其是资源再利用企业和大宗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要加快进行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拓宽加工领域,提高深加工程度,开发绿色新品种,对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绿色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也要扶持,使之发展壮大。同时,要加快绿色生态园区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优质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全市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园示范基地,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集中大园区内,形成特色企业群。同时,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之发展成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要载体。
3、建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高新技术,尤其是生物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因工程技术、酶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生物肥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的生产中。目前,根据青岛市农业经营规模细碎、农户文化技术素质低、大型农业企业和生态基地较少的实际情况,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采取以点带面的推广方式,通过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开发示范园区,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参与投资建设等措施,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技术。在有效应用主体生产技术的同时,重点开发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链上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在实践[M].人民出版社,2006.
二、企业生产“减量化”,构建“生态家园”式的小循环“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企业上接市场、下联农户,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宁海县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发挥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三大比较优势,形成源头减量、过程减量、排放减量等系列化生产流程,培育出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显著的典型企业。目前已拥有15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6家被列为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抓源头促减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自建基地或订单生产等方式,在种养殖环节中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设施栽培等多种“减量化”技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与物料消耗,又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金龙浦合作社采用工厂化育苗、雨水回收系统和以色列精滴灌等循环农业技术进行科学施肥,不仅节约了土地、水等各种资源,也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合作社生产的“冰淇淋西瓜”每只卖到100元,比当地普通西瓜高5-10倍。抓生产促减量。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展清洁化生产,努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资源少投入、高产出、循环利用的良性生产格局。如东部海洋公司利用对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外壳等废料,粗加工为鱼饲料,节约了30%的生产成本。抓产品促减量。把提升农产品品质作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目前,宁海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34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50.4%。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总量达到105个,在近年省里举办的连续4届十大优质农产品评比中,宁海县的望海峰茶叶、泉丰西瓜、振宁土鸡、甬丰大米均榜上有名。
三、产业体系“组合化”,构建“宇宙飞船”式的中循环产业“组合化”是促进循环经济最终实现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宁海县通过土地流转,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并积极引导各生产经营主体优化组合,构建完善产业链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构筑不同产业系统的物流质能共生耦合与相互依存的“宇宙飞船”式中循环。如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面积达11万亩,是全县的主要农牧渔业产区,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整个区域内的水稻、柑橘、西瓜、西兰花、牧业、海水养殖等看似分散的多种产业相互依存、环环相扣;区内国盛农场现有出口订单蔬菜基地2750亩,常年种植西兰花和毛豆,大批西兰花茎叶和毛豆杆可作为另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利丰牧业700余头奶牛的优质饲料,而利丰牧业每天产出的大量牛粪经发酵后又成为优质有机肥提供给基地使用;海联牧业是一家万头猪场,产生的大量粪尿采用干湿分离后,干粪加工成有机肥,尿液进入沼气池进行厌养发酵,产出沼气、沼渣、沼液,沼液通过专用管道输到金龙浦合作社的瓜果基地,成为有机肥料,在作物用肥淡季,多余沼液用于池塘养鱼和种植水葫芦,作为蛋鸭和猪牛的饲料。产业的有机组合和几种模式的实施,解决了大量农作物废弃秸秆、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出路问题,又为生产绿色有机肥提供了优质原料,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区域已初步构建形成7条循环产业链,区内60%以上农产品通过优质加工得到转化,60%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得到有效转化利用,先后被列为宁波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发改委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并作为宁波市唯一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参加2008年首届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
四、生态环境“资源化”,构建“田园牧歌”式的大循环宁海县立足农村实际,以生态县创建为载体,既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巩固强化生态优势,又着力于生态资源化,挖掘好金山银山,使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大循环。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大力推广海水内循环和“种养饲加”等生态种养殖模式,打造形成“蓝色东部”和“绿色西部”的生态产业格局。开发建成温泉4A级旅游景区、浙东大峡谷、野鹤湫等一大批生态旅游景区。深入开展基层生态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75%的镇乡、街道完成省、市生态镇乡(街道)创建,累计建成市级环境整治村214个、省级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村24个,位于全市前列。开展坟墓专项整治,共迁移平毁坟墓21万穴,“青山白化”现象得到根本治理。集中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绿化活动,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2%。
宁海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根本实际,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整个县域内的交叉式多级循环模式,被专家誉为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在国内的一次创新和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跟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农业就是一种生态产业。随着社会生态的危机的出现,它的发展跟生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农业的经济效益在环境生态日益严重中相对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日益明显,并且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1998年,我国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和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增产、增收,因此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减少生态环境对农业的饿影响势在必行。同时,我国加入WTO,对农业的生态化要求越来越严格,更应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也是我国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生态资源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农村的发展基础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是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和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和1/4,人均矿产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我国农村人口多,尽管消耗的资源所占比例很小,但是消耗量还是巨大的。与此同时,农村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村的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将会使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也会使农村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我国农村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能源资源支持我国城市工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更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农民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农民多,农村劳动力剩余过多,农民的劳动边际效率低,引起严重的农民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隐性失业,劳动报酬很低,有力无处使,农民收入低,生活困难。这是造成农民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循环经济能够重构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这样既可以为农村造就更多的就业机会,安置许多无业和隐性失业的农民,又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效率,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机会。
二、农村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就整个社会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资源审视,密切关注资源循环中的开采、消耗、废弃物产生、农业产业链延伸、资源再生等各个环节的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农村循环经济也不例外。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以提升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效率为重点,尤其是对生物质能和微生物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方面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时时处处考虑节能降耗;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实行资源化利用,实现种植业生产所积累的生物资源全程化利用,畜禽养殖业低排放与粪便利用的资源化;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实行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增加价值链,拓展农业产业化空间;重点关注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加强农业产业循环链整合思路、途径与模式,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在再生资源环节方面: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地农药用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研究表明,我国每年因过量、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流失到农田之外,污染地下水,使湖泊、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导致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同时,施用的氮肥中有很多以温室气体氧化亚氮形式逸失到空气里。
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利用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改善生活环境。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近期,应重点在农业清洁化生产的技术链接、绿色生产技术和农业资源多级转化、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标准规范、农村生态小城镇建设技术等层面,开展整合与集成研究,建立相对完善的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
三、农村循环经济的合理框架和典型模式的探索
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深入研究我国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与重点领域,才能合理构建循环型农村经济体系。
农业是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因此,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可以从“四个方面”为主线来形成,即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以林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领导干部循环经济知识读本》一书,总结了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主要产业发展模式以及障碍与对策,认为目前农村循环经济主要呈现四大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循环生产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产模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循环模式、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北方的“四位一体”系统模式、南方的“猪-沼-果-猪”系统模式等,都是我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的比较具体而典型的农村循环经济模式,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可贵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
四、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农村循环经济更被专家称为化解“三农”问题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被提出并重视后,大都把视角放在城市工业上,其正确性是毫无怀疑的。由于循环经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工业不循环发展造成了严重工业污染而逼出循环经济的。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70%以上的农业大国,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我国的农业生态、农村污染、农民人均资源贫乏,都有待循环经济解决。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要突出农村,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来解决“三农”问题。建立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的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与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在全国开展示范工程建设,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广泛应用。
国家应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开辟资金渠道,建设若干领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工程,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政策。总之,农村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和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方式,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当前突出的“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农村的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