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30 09:23: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篇1

1、严,即严厉、严格、威严之意。慈,即仁慈、慈祥,含恻隐之心。家庭教育中的严慈相济,既指父母亲的相互配合,又指严格要求与慈爱的相互交融。

2、严慈相济,它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之所以能成功的基本奥秘,也是对一切家庭教育,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在思想领域外来文化的不断融合使得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家庭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使得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的话题。

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现象表明:在我国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其带来的诸多难题影响家庭和谐的建设;家庭生活之中尊老不足的现象增多;各种利益的争夺冲淡浓浓的亲情关系;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偏移问题突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最为基础的家庭教育入手。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活动,也包括家庭中各成员间发生的各种互动。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家庭生活,家是社会的最小最基本单位,而家庭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非正式的同时又是终身式的,从始至终不断地影响着教育着人的各方面。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文化的生生不息传承之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优秀资源。但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传承就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孝文化的传承。孔子曾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孝文化无疑是最传统的,最古老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几千年来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把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思想教育,孝文化是我们必须吸取和借鉴使用的根本内容,其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当教给青少年孝文化的精髓内容,使孝的中国传统深埋于心。

何为孝文化?清代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提出:“百行孝为先”。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将孝字从结构上分析开来,“孝”是由“老”与“子”组合成的,意思就是下面的“子”侍奉上面的“老”人。孝文化是指包括古今关于孝的所由概念、观念、法律、规范以及行孝的行为方式的社会内容存在的总结。在传统的孝文化中,其指孝道以及它所涉及的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孝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内容大体分为几方面。首先,尊亲敬亲的思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养亲的思想。对父母的侍奉,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的最基本的孝行要求。最后,贵生博爱的思想。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对孝文化加以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孝文化加以弘扬和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德育、道德、精神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孝文化的传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第一,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感恩意识。孝文化的核心是有感于恩,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形成感恩意识。由感恩父母而推广至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由感恩小家而至感恩大家。孝文化的传承使得他们理解感恩、学会感恩、诚信感恩他人。

第二、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作为世界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情况最严重最特殊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问题高度。中国养老体制运行十多年,对深化改革开放,稳固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积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养老制度实施时间不长,不是很成熟,快速的老龄化又使我国的养老问题雪上加霜。孝文化的传承。基本要求善事父母,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是基础,为父母提供生活帮助,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是子女应尽的义务,进而对父母的精神照顾是关键部分。尊亲、敬亲、养亲的孝文化使青少年心系父母,为父母做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品质,有利于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

第三、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社会和谐建设。孝文化中的平等、互敬、互爱原则,可以使自己与父母平等的交流沟通,使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历程,与孩子一同成长,彼此尊重;平日对父母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回家的真心交谈等,有利于代际间的隔阂疏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孝文化中将爱推及他人,教会青少年做人的基本准则,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他人,尊重生活,有利于解决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建设和谐健康的人际关机,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

第四、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形成责任意识。自古以来,孝与责任相辅相成,总是相伴而生。孝几乎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责任的发源点,孝的精髓既是培育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现在的青少年只关心玩乐享受,对父母对家庭淡漠,不对自己负责,不对家人负责,更不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孝文化中的贵生博爱思想,要求对自己的身体负责,爱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守护自身的品质和节操;对父母家庭负责,承担起子女应尽的义务;对社会负责最后对国家负责,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领悟,以责任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第五、孝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有着许多优良传统,孝文化正是这些优良传统的集合体,孝文化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不断传播这华夏文明的精神世界。

家庭教育伴随一生一世,人离不开家庭教育,我国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应当是孝文化,孝文化以其尊亲、敬亲、养亲、谏亲、贵生博爱等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精华思想屹立于华夏几千年文明传承长河中,对于自身,家人,社会,国家都有莫大的有利影响。孝文化的精髓精华需要我们在家庭教育中不断传承和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3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健康成长及其价值观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主要借由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为培养方式,实现培养目标[1]。且这种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前提下进行的。家庭教育既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又是贯穿我们整个人生的终身教育。孩子性格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因而,尽早开始家庭教育极为必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家庭教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人生规划及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至关重要。自党的十对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作出指示以来,各地各部门都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活动。在此背景下,社会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家庭。这些家庭中,有些敬老爱老、传承孝道;有些热心公益、积极助人;有些爱岗敬业、甘于奉献……[2]这些文明家庭的特点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合于中华家庭的基本理念,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强势引领和深化当代家庭教育,成为涵养心灵、丰盈思想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育人的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父母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地位

弘扬优良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期构建和谐家庭的新思想。家长作为社会的一个主要群体,要为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家长自身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孩子成人成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坚持立德树人。二者在立德树人的培育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坚持其导向引领作用,既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施行,同时,又能在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中,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观念意义,更是指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家庭教育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上的共性取向和核心诉求,以爱与责任为切入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进行落实。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同时,还要以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形式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在学习、模仿、行动和反思上下功夫,帮助他们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理解,掌握一定的育人理念与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注重家庭教育的总结反思与激励性评价,才能在日常生活点滴中,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拉近与孩子的距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抓住机遇循循善诱,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需要塑造优良、和谐的家庭氛围。只有注重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给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增强子女的安全感。家长要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修养,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同时,要积极倡导每一个家庭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通过家庭成员具体践行和传承,培育优良家风,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深入孩子的思想与心灵。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是造就杰出人才的必然要求。在家庭教育实施中,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情、行的统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慎始、慎独、慎微,优化家庭教育质量,提升家庭教育效果,最终,借助家庭教育的先入性、奠基性、连续性等优势,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篇4

1 抓好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

强化课堂教学。省教育厅集中力量编写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各校要以适当的方式开设“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保证必要的学时,进行灵活的考核评价,给予一定的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有关“三生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突出实践活动。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

注重文化育人。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优良的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要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2 抓好家庭教育

教育部门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要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信箱、家长热线电话、家校联系制度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要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特别是要帮助家长提高综合素质,用积极、良好的行为给孩子作榜样和示范。要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行家长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咨询会、研讨会,推介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视片,开展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方式,形成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家庭氛围。

3 抓好社会教育

篇5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1)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

(2)课外校外教育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

(3)课外校外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

(4)课外校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上教育的主要内容

(1)社会实践活动

(2)学科活动

(3)科技活动

(4)文学艺术活动

(5)文娱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劳动

(7)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

(2)灵活性

(3)实践性

2、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经,要富于吸引力

(3)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1、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②教育方式的情感化;③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2)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②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③要理解和尊重孩子;④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2、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途径和形式:①社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②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③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戏剧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

篇6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阜新市家庭教育投资行为,主要选取金钱投入、时间投入和出国留学这三种最常见的教育拓展行为加以分析,对阜新市的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进行研究。

(一)金钱投入

谈到家庭教育的金钱投入,最大的支出就是学费、书籍费、交通费和住宿费等,这些也是一般教育中最基础的投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建设,师资力量的加强,这些费用也在逐步上升。在这一项调查中,本研究除去了上述的一些基本费用,主要研究课余生活中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金钱投入,并为多项选择。现在的正规教育和以前的教育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需要很多辅助工具,这些辅助工具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掌握知识。家长们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不仅为子女提供了必要的学习用品,还通过提供课外读物、安排课外兴趣班等来帮助子女学习。原本这些在大城市很常见的东西,目前在阜新市也渐渐成为大部分孩子的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被调查家庭在每一项辅助学习工具的投入上相对比较均衡,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投资最多的是“买课外辅导书”,总计达78%;其次是“报刊”为67%;中间两项“兴趣班”和“电子产品”分别是17%和10.5%;较低的是“教师节等节日”、“旅游”和“老师生日”项,分别是7%、5.5%和4.5%。中国的大环境讲究人情世故,为了更好的让子女接受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在和自己子女学习相关的人身上进行投资,包括学校的领导、学校的老师还有班里学习成绩不错的同学等等。调查中发现,很多家庭都有这方面的行为,但所占投入比重不高。这种家庭的行为反映出,一方面是家长的处世之道,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笔者在调查前思考,家庭子女的性别会对家庭投资教育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实际调查表明,独生女的家庭和两个女孩的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不比独生子家庭和两个男孩的家庭在教育投入方面差。这说明在阜新市大部分家庭都报着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观念,另外计划生育政策使每个家庭只生一孩,所以无论子女的性别是男是女都会对其倾其所有。

(二)时间投入

在供养子女教育时,家长也会有一定的时间投入,包括接送孩子上下学,陪孩子做作业,辅导孩子功课,培养孩子兴趣等,该项选择也为多项选择。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组成的。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正规的教育中,学校主要起的是教书育人的作用,而社会就要提供健康的教育大环境。对家庭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培养主要是靠家庭的力量,家长通过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关系来达到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目的。阜新市家庭教育的投入除了物质方面的投入,还有时间方面的投入。家长时间投入最多的是接送孩子上下学,家庭中有44.5%的家长选择了这一项,而陪孩子做作业和辅导孩子功课分别占22.5%和28%,培养孩子的兴趣所占比例比较少,只有10.5%。此外,家长和孩子谈心的比例占到13%。在调查中,家长表示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很少能辅导孩子的功课,也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大部分都是只提供孩子基本的学习条件,学习上的事情都是由老师和孩子解决。调查中发现,家庭子女的数量会对时间的投入产生影响,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对其的时间投入相对多一些,而多子女家庭的时间投入少一些。一方面,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期望更大,希望能够更多的了解孩子从而让孩子朝着自己的期望发展。另一方面只有一个孩子,家长的时间会充裕一些,分给孩子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多一些。纵向比较,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比例要大一些,而谈心的比例要小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有家长能够和孩子成为平等的朋友关系。

(三)出国留学

近年来,出国留学越来越多地成为家庭教育投资的重要方面,笔者在对出国留学的考察中主要是联系家长的职业来分析他们对出国留学的态度。从不同职业的父母对出国的看法各不相同,父母职业为公务员和教师的普遍认为光鲜的职业中,对出国的看法是“应该”多与“不应该”,两者比例基本占到1∶1,而父母职业为农民的家庭对出国的看法“不应该”大于“应该”,且比例约占3∶1。这主要是一方面不同职业人群的收入不同,出国的开销不是一笔小数目,另一方面,公务员和教师这类职业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人群多是知识分子,也不乏归国学生,从而坚定了他们对子女出国的信念。深入分析家长选择出国的理由,从表8可以看出,不同职业的人虽然认可出国留学,但是对出国留学的理由认可度各不相同。横向比较,大家比较认可的是国外教育环境好和增强孩子的个人素质。其中公务员和教师在问卷的其他选项还写上了自己的想法,而个体户和农民很多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是认为周围的人在出国,仅仅是一种跟风行为,还有一部分选择了见世面这个选项。家长对出国留学的看法不同,导致的对子女的观念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子女在国外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勤奋情况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子女的教育质量。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阜新市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调查可以看出,阜新市的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如下。

1.阜新市的大部分家庭还是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普及子女的教育问题,只有掌握知识和了解社会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而家庭子女年龄小,并不能自己主动去接受教育,因此家庭就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和督促子女完成学业。

2.阜新市不同地区的教育投资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家庭收入有所不同,因此,对家庭子女的教育投资也不同。

3.阜新市家庭中父母对出国的看法是“应该”与“不应该”,两者比例基本占到1∶1。这和中国整体对出国的态度相一致。但是身处不同职业的父母对应该出国秉持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4.阜新市家庭中父母对教育所持的态度较为功利性,不管是就读层级较低的子女,还是就读层级较高的子女;不管是国内读书的子女,还是出国读书的子女。很多家长秉持着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从而能够获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

(二)建议

1.加快阜新市经济发展速度

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才能增加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才可能改善家庭生活。在满足了家庭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后,人们才能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精神生活的建设,教育就是精神生活的第一大内容。因此,要扩大家庭教育投入,首当其冲要发展阜新市经济,增加家庭收入。

2.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家庭是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主要参与者,家庭的行为决定了家庭子女受教育的质量,只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阜新市家庭教育的投资行为。家长对子女设定期望一定要符合子女以及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切不可好高骛远,拔苗助长。

3.处理好金钱投入和时间投入的关系

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关心不仅要体现在金钱的投资上,还要投入时间去关心子女的内心世界。在金钱的投资上不可盲目跟风,参加多种辅导班,使子女成为负担,要给子女留足自由时间,让其自由发展。在时间的投资上也不能只是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要花时间全方位的培养子女,既要重视子女的性格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也要重视子女的人际交往,深入子女内心,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篇7

一、基本情况

1、普及情况。我校辖区共有幼儿园2所,其中含瓦窑堡村小15所,属公办园。

 2、办园方向。实行保教结合原则,创设良好生活教育环境,不断提高保教质量,把幼儿园办成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

3、师资队伍。幼儿园现有教职工1名(临聘)。

4、办园条件与经费投入。各幼儿园按规定收费,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帐目清楚,手续齐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幼儿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5、保育教育情况。我们严格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要求,全面做好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坚持幼儿入园前体检和入园后日常体检制度、幼儿园安全制度,确保了幼儿及教师安全、卫生。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导性文件,转变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使幼儿在健康、丰富、愉快的活动环境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规范保教行为,确保幼儿健康发展

1、加强常规管理,狠抓保教工作,认真督促幼儿一周常规的落实。建立科学的一周活动常规,细化每一环节管理。在过程管理中,我们对幼儿的一周活动及行为规范进行教育和指导,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2、关注幼儿特点,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日常习惯等教育活动,帮助和指导幼儿讲诚信,不说谎、讲文明,注重文明礼貌的使用语,不讲脏话,懂礼貌、不撒娇;教幼儿学会收拾自己的书包、吃饭、喝水、上厕所、穿衣服、洗手、洗脸等等。

3、坚持幼儿教育活动化,幼儿活动游戏化的原则。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优化幼儿一周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幼儿早期教育最基础的环境,正确的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工作的基础,正确指导家庭教育。

(二)、规范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制定了一系列师德建设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多年来幼儿园未出现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现象。每学年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选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 

2、幼儿园制定了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教师能按要求进行备课、上课、听课、考核评价。幼儿园根据教师素质以发展的要求,积极开展园本课程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听课节数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三)、规范收费行为,合理开支。 

1、贯彻落实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按照国家规定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等所需的合理支出从公用经费中开支。

2、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做到收支公开。 

3、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幼儿园经费收支、资金管理制度,合理编制幼儿园预算,合理安排各项支出。同时加强财务控制与监督,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做好园务公开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存在教师不是专业化现象;

2、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3、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在城市幼儿园实行的是二教一保,而在农村幼儿园,教师除了管理一个班的教学外,还要担任保育员及其他的工作;

4、由于农村幼儿园未招到公办教师,因此只有请临聘教师,待遇较低、退休后没有保障。

5、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成长,他们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要认字、写字,能做加减法,而对孩子其他方面不做更高的要求。

四、今后努力方向

1、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解决学前教育教师问题。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多渠道补充幼儿教师,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解决幼儿教师短缺问题。

2、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逐年提高招聘教师的待遇,解决招聘教师的后顾之忧。

篇8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正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农民却面临着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心智变化的敏感期,因而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1.1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造成学生厌烦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的完整及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性格、习惯、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家中的初中生来说,城镇化的农民父母想要担负起对期家庭教育的责任就必须调整好自身的转型情况。父母要认清自身教养行为对孩子影响程度,同时还要提高教养方式的科学性。

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是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为了保证孩子最佳教育时期-初中期(青春敏感期)不被耽误,应尽量保证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或者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最大限度的保障家庭的完整性,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2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做好家长职责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

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

再次,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

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篇9

第二,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偏重智育的片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让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就是让受教育者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智力方面、品德方面、审美能力方面、社会性方面等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单项突出某一方面的教育,或者过早引导幼儿的兴趣朝一个狭窄的方向发展而忽略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发展是不利的。一些老师教育思想保守,对孩子管束过严,以为不淘气、不吵闹,循规蹈矩,魏老师是听便是好孩子的最高标准,结果把幼儿培养成了缺乏创造力和坚强意志的“乖孩子”。我们一定要坚持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方针,一定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教育让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生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第三,让幼儿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而不是迫使幼儿死气沉沉地被动地发展。幼儿园小朋友的基本活动是游戏。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由的实践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使自身的各种能力获得练习与发展,并吸收周围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这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在目前情况下,幼儿很少有机会接触充满无限生机的自然界,只能在楼前空地、家门口、道路旁玩耍,或是双休日到公园去玩。电视机已经普及进入家庭,许多孩子除了幼儿园,在家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电视机前度过的。在幼儿园,不少老师在观念上仍有“重上课轻游戏”的倾向。有的教师嫌玩游戏麻烦,平时不玩游戏,只有在有人参观检查时才让玩游戏;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师适当指导的必要性,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常常是把玩具一搬,便不闻不问,让幼儿随意玩儿,没有教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的指导,游戏成为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一些幼儿园的游戏材料、游戏玩具匮乏,因此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就无法开展。只有认识到幼儿是在玩儿中学习,在玩儿中发展,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篇10

颜之推(531-595年),字介,出生士族,琅琊临沂(今江苏南京)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梁元帝肖绎时,官至散骑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齐,官至黄门侍郎。北齐灭亡又归附北周,任御史上士。隋文帝统一全国后被诏为学士。颜之推在总结自己的一生经历时,曾说:“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坎坷的仕宦道路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颜之推在北齐任官期间,即开始着手撰写一些自己的为人处世心得,用以训诫子孙。经过长期的积累,在随平陈(589)之后,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颜之推最终完成了《颜氏家训》的撰写。《颜氏家训》是颜之推对自己一生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2](P2)其中颜之推关于严慈相济家教的叙述对于后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严慈相济的内涵分析

严、慈,在我国历史上是分别对父、母的省称和尊称。在我国历史上,人们在与外人讲话时,对自己的父亲一般可称为家严、严父或简称为严;对自己的母亲一般可称为家慈、慈母,或简称为慈。严,即严厉、严格、威严之意。慈,即仁慈、慈祥,含恻隐之心。家庭教育中的严慈相济,既指父母亲的相互配合,又指严格要求与慈爱的相互交融。严慈相济,它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之所以能成功的基本奥秘,也是对一切家庭教育,尤其是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3]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就像天性,习惯了的也就成为自然。”俗谚也说:“教媳妇要在初来时,教儿女要在婴孩时。”这都显示了父母在孩子小时教育的重要性。《颜氏家训•教子篇》中也提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慢无礼。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其意思是父子之间要严肃,不可过于亲昵;骨肉之间亲爱,不可简慢无礼。简慢无礼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于亲昵就会产生怠慢而得不到尊重。上述几句谚语、习语都是强调对子女的爱要适度、适时、合情、合理。而现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能够做到合适的“爱”。而上面的描述却是颜之推对于父母们如何对孩子正确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的家教方法。

三、严慈相济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家庭教育的理性探索是古今中外专家学者一直不曾停止过的艰苦道路。人们关于家庭教育的认识一直在不断深化拓展,闪烁着教育的光芒,积淀着教育的光辉,如何在家庭教育这条道路让严慈相济的星光惠泽到千家万户是各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严慈相济是家庭教育学的内在要求

家庭教育是奠定整个教育的基石,其对人类教养水平的提升、和谐美好社会的构建、世界历史进程的推进,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那么整个社会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这句话直接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是孩子真正走向未来的绿色家园。我们经常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庭教育应该是孩子通向其他教育的基础,是起跑线。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其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是为孩子夯实人生道路的锤子。家庭教育的影响既然如此深刻,而父母和子女接触的时间最多,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家庭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家庭教育的持续时间一直到儿童能够独立为止。[4]所以父母、长辈在生活中对孩子教育时要严慈相济、恩威并施,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关爱要合理配合,对孩子教育时既不过于严格,让孩子体会不到亲情的温暖,也不能过于溺爱,应做到合理解读家庭教育学的精髓与内涵。

(二)严慈相济是心理学的广度延伸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是对父母严厉作用的夸大刻画,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他人”角色的重要作用。“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5](P97)而在严慈相济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强调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合情合理”的爱。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6](P14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对家长的模仿是无处不在。因此儿童在生活中对父母的道德、行为都看在眼里,父母亲也许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发挥了楷模作用。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的“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也如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优点,因此,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也说过,“后生是可畏的,你不愿意他去效仿的事,你自己便绝不能在他的面前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就不容易了。”[7](P125)所以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的“重要他人”“模范榜样”,其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

(三)严慈相济是影响个体发展

基本因素中的“可能性因素”对于研究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这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相反,这是每一个思考教育对人发展作用的人都关心的问题。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8](P206)而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一种动态的贯穿于每个孩子一生的重要的可变的因素,并且将会影响个体生命实践活动的终身性。父母对孩子的爱既不夸张放大,也不过于吝啬。对于孩子合情、合理、合适的爱是颜之推家庭思想的精髓。这样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将“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严慈相济是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

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教育的发展变化有其不变的必然趋势,父母教育孩子应该遵守教育的内在要求。孩子的成长犹如同心圆的圆心,发展在不同阶段只是圆之半径的不断延长,发展的总图是一组圆心或是圆心不断上升、圆面不断扩大的螺旋。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守护的是圆心位置的不变,让慈爱的种子一直伴随着他们。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以树木之成长作比,描绘出人生发展及教育,他说:“树木刚一生成,它便发生日后成为主干的嫩枝;在这最初的学校里面,我们应当把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应当具备的一切知识的种子播植到他的身上。”[9](P217)不论是“圆心”还是日后要成为主干的“嫩枝”,父母都要悉心呵护,按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既不过于严格要求,更不过于溺爱。按照教育的基本规律,合理有度的为人父母,张弛有节的教育孩子,让社会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再隔靴搔痒。

四、严慈相济给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摆正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

现在的“00”后孩子大都出于独生子女家庭,这给80后、90后留下的难题就是如何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接受幼年启蒙教育的学堂,家长是孩子的家庭教师,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的行为往往都是模仿家长的,家长要坚持言传身教。”[10]对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父母的人来说,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以严慈相济为实践原则。父母与子女间的爱是世间最真挚、最本源的爱,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不可无严,也不可无慈。所以二者的合理结合就是严而有慈,做到严慈相济,如果一味严格,可能陷入棍棒教育,如果一味慈爱,可能陷入溺爱,二者都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合理的做法是既对孩子严格要求,又能进行慈爱教育;既体现出家长的尊严,又体现出父母的爱心,使严与慈在父母的实践中交相辉映,做到严慈相济———严中有慈,慈中有严,“严”和“慈”合情合理合法。

(二)严慈相济的家庭教育方法

要合乎规律现代家庭在教育子女时,父母应注意正确处理爱与严之间的关系,合理、恰当的理解严慈相济的真正内涵与精髓,共同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颜之推认为,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论是怒责还是鞭打,只要是有效的手段都可以采用。“苔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11]颜之推的这种棍棒教育的迂腐思想观念在现代社会肯定是不符合家庭教育规律的,但是我们应该汲取这句话的精髓———父母对子女应该严格要求。马卡连柯曾也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恰恰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溺爱孩子是现代家长的通病,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因此,不论是重爱轻教还是重教轻爱,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好的习惯,动摇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最后导致管教无效。重要的是父母要学会掌握严与慈的规律,相互配合、合理有度的去管教孩子,真正做到“严格适度,慈爱合理”。

(三)社会与家庭都要学会营造严慈相济的氛围

俗话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是“中国梦”的建设者,是“中国梦”的开拓者,其寄托着中国人的所有希望。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12]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性情还未定型,他们的意志还比较薄弱,所以就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又说:“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12]这句话的意思是,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家长要为孩子选择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基础。另外,颜之推还指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这是说,由于家庭关系的存在,父母长辈的思想、观念和言行等均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来。[13]社会与家庭都要学会营造严慈相济的氛围,汲取颜之推严慈相济的精髓,父母与社会的每个人都作为孩子的优秀表率,做到严慈相济思想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篇11

常规德育课程升旗教育和快乐大课间,给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仅仅是个程序,更是通过鲜活实例来实现教育的功能载体。国旗下讲话基本采用学生稿件,对国旗班和校园之星的介绍,又吹响了激励先进、感召他人的号角。“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更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带进了学生心里。课间操上学生们踏歌而行,慢跑、韵律操及太极拳锻炼等,实现了强体和育人的统一。

爱国主义教育从唱国歌、校歌抓起;责任教育从担当责任和学会感恩抓起;行为教育从“让一切物品排起队来”和“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抓起;生命教育从认识安全警示标志和严守规则抓起;理想信念教育从设计自己的座右铭抓起……“低起点、小坡度、成序列”是该区实施德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让德育课程融入了学生生活。

“四节联动”搭建德育“大舞台”

“读书塑造人格心灵,体育培养向上精神,艺术成就美好人生,科技成就创新情怀。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使罗庄区德育教育因走出了‘陈旧说教’而更加精彩。”区教育局局长周广军饶有兴趣地介绍了该区“四节联动”的德育实践活动载体。

该区每年春季举办全区性的中小学“读书节”,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展示活动,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设立“读书角”,组织“读书沙龙”,评选表彰“学生读书明星”、“书香班级”等形式,引导师生主动将读书作为启迪智慧的钥匙,作为生活需要和精神追求,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实现了“与大师的对话”。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每年一度的“体育节”,既有竞技运动,也有趣味运动,学生参与者众,体现了体育培养学生向上精神的价值。“校校有展示、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艺术节上,班班都是舞台、校校都是演艺场,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又无不彰显着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精神追求。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创新活动,在全区学校普遍开展,去年首度设立的科技节让学生与发明创造“零距离”,为学生插上了创新的翅膀。

“主题推动”培植德育“生长点”

“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两个习惯”养成教育和“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是该区德育教育的两个“生长点”。

在“好习惯就是好人生”理念下,罗庄区把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两个习惯”培养作为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按照“低重心、抓基础”的思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入手,每学期都确定几个培养重点,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并用“情景测试法”来考查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到班级暗中抽查一列学生,观察他们在站起来的自然状态下能否自觉把凳子放到桌子下面;学生进办公室时,注意其是否自觉喊报告。课堂提问时,学生是否积极举手回答;座谈结束后,教师说“谢谢同学们”,看学生是否有回应等,细微之处察言观色,及时发现问题点拨指导。

立足让学生在“担当中生活,做事中成长”,培养“勇于担当的人”,全区学校开展了“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活动。部分学校取消了班干部制度,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车管理、卫生管理等事务的担当者和志愿者。

“家校互动”架起德育“连心桥”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罗庄区依托“家长学校”和“素质教育家校行”,实现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罗庄,所有学校均设立了“家长学校”,建立了包括家长学校章程、家长考勤制度、教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配备了电视机、DVD播放机、移动多媒体等先进设备,使家长学校名副其实。

篇12

世界卫生组织在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前夕发出警告:全球每年100万人死于自杀,相当于差不多每40秒钟一人自杀,多于战争和凶杀案致死人数总和。因此高职院校开设《生命教育》选修课,主旨是通过教育引导,唤起高职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引导高职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失落与痛苦,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生命意义与价值,热爱每个人独特的生命,防止和减少高职学生的自我伤害和自杀,教育高职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和自然生命,防止和减少对他人生命、自然生命的事件发生。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认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的全过程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

生命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人的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以及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什么是生命

生命科学认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40亿年前产生了原始生命(海藻和菌类)后,就开始了生物进化,人类的生命正是这一进化的结果。宏观上说,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其中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生命的一般形态具有某种“合目的性”的行为,作为生命高级形态的人类则具有自觉的目的。

(二)人的生命构成

人的生命应当由三个因素构成,即形体、心理(精神)和社会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生命具有多重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的东西。生命的自然活动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命的社会活动又主要包括:感知社会、角色扮演、人际交往、求学择业、社会竞争、服务社会等。

三、人的生命形态

(一)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而存在的,这是和自然界的广大生物一样必须具有的基本属性。

(二)人的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人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来,还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只要人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大脑就不会停止思考,人类就要创造、就要超越,就要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三)人的价值性生命。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诸如“为何活着”的问题,这就是人对于生命意义发自内心的追问,是人对价值生命的一种诉求。人的价值性生命为人的生存夯实了根基,加足了动力,以至于好好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四、生命的特点

首先不可逆性。从胚胎起,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直至衰亡。它绝不会“倒行逆施”,养老还童也绝非现实。其次不可再生性。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只有一次。俗话说“人死不得再生”,便道出了此道理。最后不可交换性。生命为个体所私有,相互不得交换,彼此不可替代。

五、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高职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所以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二)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广大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如溺水)等威胁高职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三)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高职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四)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高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学生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过分包揽、溺爱或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的生命教育。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因此,每个高职学生都要珍惜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