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4: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三化学大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为初三化学老师,要意识到初三化学教学课程与其他年级教学的不同,初三年级的学生时间更为紧凑,教学任务繁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实践中,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多轮复习和总结,让学生在多次重复的教学复习中具有针对性地提高,这需要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进行详细的思考以及制订相应的复习策略。本文根据初三化学教学的现状,结合本人教学经验,对如何更好地指导初三化学课堂复习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和计划。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尤其是初三化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并且内容繁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成绩和能力达到一个很好的提高,这需要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进行提前的规划和打算。首先,作为化学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要对时间有一个统筹的概念。比如说,老师可以把初三化学复习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主要帮助学生详细地将所学过的内容都复习一遍,结合化学实验和课本以及相关的基础习题,帮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扎实基础以及在习题中总结经验。第二轮复习,则是在第一轮基础上有所重点突出,将一些重要的化学实验过程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提炼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重点突出。另外,在第二轮复习中,老师给学生布置和安排的习题难度应该有所提升,让学生在有重难点突出的习题训练中有更好的提高。在第三轮复习中,老师不应该再面面俱到地讲解,而是应该注重查漏补缺以及重点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学习内容。在以上三轮复习计划安排中,应该有各自的重点突出并且每一轮的复习内容都应该是逐步递进并且环环相扣。作为化学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在每一轮复习中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安排,这样有利于学生具有针对性地提高化学
成绩。
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无论初三化学老师再怎么进行全面的复习和指导,都不可能让学生把所有的题目都做完,也不可能预料到所有的题型和考试题目。这就要求广大初三化学老师要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帮助初三学生在化学复习中不仅能够增加知识,还要做到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比如说,在考查“氧化铁,氧化亚铁,四氧化三铁”这三种物质时,如果题目中说能够与酸进行反应,那么初三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应该确定这种物质是氧化铁或者是氧化亚铁;如果说这种物质是一种红棕色粉末并且可以作为油漆的材料,那么就应该排除掉这种物质一定不是氧化亚铁和四氧化三铁;如果题目说这种物质是在氧气中燃烧形成的,那么学生就应该通过题目给出的信息排除这种物质不是氧化铁和氧化亚铁,而是四氧化三铁。总之,在大量的题目训练中,通过量的积累,达到学生能力质变的提高。另外,正如上文题目中提到的氧化铁可以作为油漆的成分,这样的信息也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多观察、多积累,对生活细节和常见的事物多注意。另外,在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实验复习中,老师要多培养学生对细节观察的能力,中考习题中往往会对细节进行考查,这些部分也正是学生所容易忽略的部分。总而言之,在复习化学知识内容的同时,也需要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力,只有能力提高了,才能以不变的能力技巧应对多种多样的
题型。
三、注重平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习惯把学生分为好、中、差生,这种传统观念上的差异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学生升入初三刚开始接触化学,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分为好、中、差哪?对于学困生,我们又应怎样转化?下面谈一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在研究化学学困生现象中,有两个基本问题要解决。一是从思想上入手,摸清学困生的本质和成因,对症下药;二是防治与转化学困生的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
我觉得,在对待“学困生”这个概念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困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与不足。化学教育中学困生成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自身四个方面。
一、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校的管理、校风、化学教师的言行、工作方法、态度,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有的学校管理不健全,不能实施科学化管理,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人为将班分成“实验班”与”平行班”,人为将学生划分为三、六、九等,不能实施全面教育,考试排名,按名次排座位,这种现象无疑对学生心理造成很大伤害。
有的学校不重视思想教育,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化学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德育,批评学生主观武断,这种做法使学生对学习化学越来越失去兴趣,教师应因势利导,化消极力量为积极力量。
二、家庭因素
每个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父母是启蒙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将对青少年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不少家庭对学生太过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有不少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高,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的学习成绩若达不到他们的理想目标,他们就横加指责,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的否定中变得自卑起来,对学习化学也越来越缺乏兴趣。还有的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生怕孩子吃一点苦,这些极端的做法都会影响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和探究。
三、社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如网吧、游戏厅;社会不健康的文艺作品,如电视剧、电影、书籍等;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如赌博,拉关系、吃喝浪费、虚假之风等。目前,有不少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受升学后不分配的影响,因而有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以上这些不良因素都在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整个社会都要关注这个问题。
四、自身因素
学困生主要表现在: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稍微遇到点困难变会退缩,因为初三刚刚开设化学这门功课,入门可能会遇到些困难,有的同学不能和老师及时沟通或者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基础不太好,所以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既然对化学学困生的形成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怎样防治化学学困生,怎么对他们进行转化呢?下面结合自己从事初三化学教学的一点体会,介绍几种方法:
一、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学困生往往渴求得到尊重、信任与关心,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卑感,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激励是最为重要的。学困生成绩差,老师不给好脸色,同学瞧不起,家长责难,他们感到升学无望,信心越来越差,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化学老师千万不能嫌弃他们,要爱他们,允许他们犯错,给孩子们改错的机会。在上化学课时,哪怕是一个期待的眼神都会让他们倍感温暖。
教师的爱和热情是教师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语言感染、动作和目光交流能使我们的化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当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课上回答对问题时,可以说:“你真聪明!”“你说的很有道理。”“你一定能行,老师相信你,继续努力”等等诸如此类的话。随着化学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教养。
那一天,我看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命运”,大概意思是这样的: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普通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中的“你”是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收到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有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说了上面的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的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船长。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从那一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在此后的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这个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学校与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尊严的人,作为化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要把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视为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要用“心”去施教。
二、要努力激发孩子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这门课拥有先天的优势,它与生活紧密相连,许许多多的化学知识都是从试验中获得的,这为我们化学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上第一节化学课时,就要用实验、模型、挂图、甚至多媒体等手段把孩子们的心紧紧抓住,让他们认识到化学无处不在,它时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我们的吃、穿、住、行、工农业生产、科研项目、国防技术等、哪样离开了化学。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好化学是那么的有用。
比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时,我总是事先准备好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上课时让孩子们走上讲台自己来试验,下边学生来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完毕后,还要让下边的人对他们的实验做出评判。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化学与我们有关,它是有意思的,我乐于学它。
再比如学“酸碱盐”时,我在一张白纸上先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写上几个字,当然这是看不见。上课我故作神秘的说:“今天给大家变个魔术,你们一定要看仔细呦。”然后我便拿出事先处理过的白纸,让他们仔细检查,当然他们什么也没看出来,于是我便开始了自己的演示,我拿出一瓶无色的液体(酚酞试液)向纸上喷去,纸上立即出现了红色的大字,孩子们一声声惊叹,我说:“魔术没完,请继续看。”我又拿出了无色的液体(稀盐酸),又向红色的字上喷去,这回红字消失,底下又是一阵惊叹。孩子们虽然还未开启“酸碱盐”的这扇门,但早已被变化多端的现象深深地吸引了。当然这都是化学中的一些小伎俩,但我们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们真正喜欢上了化学。
三、要改变化学教学的方式
老师不应该再做知识的“传话筒”,而应成为学生的启蒙者与引路人。评价教学的优劣,不能只看学生对知识存储了多少,而且更要看学生的化学能力与素养是否有所培养与发展。教学方法要从“教”法向“学”法转移。要让我们的教学变成参与式的、互动式的、对话式的教学。在组织教学中,人人参与,营造一个人人都能分享的轻松环境,这样我们的化学教学才是有色彩的、是富有活力与魅力的。
例如:我以前在讲“分子与原子”这章内容时,孩子们总感觉抽象、难懂,那些本来学习就吃力的同学更是学得糊里糊涂,我就想:自己真是费力不讨好,怎没做才能使学生接受起来容易点哪?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在未学之前先让他们去自学,如:到学校图书馆或网上查资料、还让他们通过获取的信息利用橡皮泥、火柴棒亲手来制作一些简单的分子模型。为了帮助他们理解100毫升酒精与100毫升水混合后总体积为何小于200毫升这个问题,我还让他们从家里拿来小米和黄豆,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自试验。当然宏观物体与围观物体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存在着不科学的地方,但通过这样的比方,那些学困生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确实感到容易了。
记得以前讲授“元素化合物”这块知识时,同学们总说:这块反应多、现象多,很难记。于是,我把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把演示性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如:探究A与B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仪器,若缺少药品,就寻找替代品,光做实验还不够,还要他们表达,尤其是不太自信的学困生一定让他们说,说实验设计的思路、说实验的步骤、说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等,有条件的话,还会叫他们写个简单的实验报告。由于这些小的改变,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时变得勤于动脑、善于动脑了。
教育是需要改变思路的。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黑色粉末会变成红色,实验结束时,我故意操作错误,让学生看到红色物质又变成黑色,这时他们感到特别疑惑,我及时引导他们找到原因,明白了为什么,怎样防止出现这种结果哪?让学生讨论出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这样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当然变的方式有很多,譬如:用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演示;请学生讲课;让孩子们写科学小品;让他们自己出卷子互相测验;编写一周菜谱进行营养方面的研究等等。但是不论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目的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但其中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的教学方式一定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教学的难度要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而且要随着成功率及时调整。
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对他们的转化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学困生有的是基础较差;有的是缺乏学习动力;有的是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情况千差万别,我们不能指望几次的教育努力就能解决,它需要时间,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充满希望与期待,不断鼓励他们,从一点一点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前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五、实施优先教育策略
对学困生采取的优先教育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优先提问。 在课堂上多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多提问,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优先表扬。 学困生虽然存在一些缺点,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表扬。因此,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表扬,只有多表扬、优先表扬,才能使他们感到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才能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从而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三)优先参加活动。 由于学困生学习较差,有些教师限制、甚至禁止他们参加学校的活动。这种做法不仅违反教育规律,而且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所以,教师要让他们优先参加学校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施展才华、表现自我,这对转化工作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要想在化学教学中减少学困生,我们的教师就要多动脑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对学生负责,并对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待。而且要逐步将学习的一些责任转向学生――鼓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和决策。用我们的真心和爱心把我们的学生引向化学那变化无穷的世界,让他们在这种科学的启蒙下能永远领略到化学的魅力与精彩!
参考文献
[1] 鹿艳萍.初中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初探.试题与研究.2010(17)22
[2] 王金霞编著.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69
[3] 席位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 (1~2) 33
[4] 邓涛.新课程与教师发展[M].北京出版社,2005.63~68
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已经越来越靠近课堂这个学校中最普通、最平常、最基本的“细胞”。一堂好的复习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尤其是进入复习阶段的初三化学课,传统的授课模式是:先由教师讲解复习内容,然后下发题篇给学生,最后由教师给出答案,不管复习内容如何,授课模式大概相同,整个复习课上得枯燥无味。这就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复习课上得既充实又生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注重课堂的讲解
课堂讲解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要注意体现新课程学生主体的理念,讲解要时机适合、重点突出、科学合理,语言应科学准确。我所面临的学生大多数以参加升学考试为主,教师讲解时的语言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学生的卷面成绩,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所讲内容进行充分理解和深入研究。做到概念明确,观点正确,讲解过程中要框架清晰,结构合理,条理清晰,避免教师自己思维混乱,讲解杂乱无序。
复习课是知识整合的课,课堂容量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只有教师传授知识科学准确,学生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二、学会构建知识网络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前,教师根据课堂所要复习的内容预先布置好,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并列出复习提纲,提纲中包括哪些大的知识点,每个大知识点中又包括哪些小的知识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等等,提纲尽量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全面,就好像把这部分知识织成了一张大网,每个知识点一目了然,然后在课堂上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例如在复习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时,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学生就可以构建知识网,引出化学方程式(包括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读法、写法),最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有了以上的充分准备,课堂生动了,学生活了,互动、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这种能力,会梳理知识脉络,会构建思维框架,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匪浅。
三、重视答题训练
复习题包括课外作业和阶段复习题。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和培养思维品质的阵地,也是教师备课的指南针。因此课后练习的命题应立足单元、章节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突出思维的探究性,能力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阶段复习不单是对新学内容的回顾再现过程,更是一个对某一阶段内所学内容中的薄弱点、易错点、易混点弥补的过程。因此复习练习命题的重点在于知识的重点、难点、拓展点、薄弱点。复习题的设计要有弹性,可有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以适应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和发展。
在中考中,要想获得好成绩,必须在能做对的题目都做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好这方面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做题要分层次,不能盲目,不要看到什么题就做什么题,而应有目的地做。
首先,重视课本上的习题,课本上的习题虽难度不大,但对掌握知识运用作用很大,尤其是学习成绩在中等及中下等的学生更应该做会它们。其次,在基础题的基础上进行有梯度的拔高,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层次不同,因此在拔高过程中应精选题,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的放矢。再次,做题时要注意总结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注意分析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要注意努力使知识连贯,寻找解题规律,培养自己的“题感”。
四、注重化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复习中应重视实验基本操作,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在复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时,通常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相符合,让学生分析归纳二者的制取和收集上有何异同点,进而延伸到制取其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五、重视课堂反馈
衡量一节复习课的好与坏有很多标准,课堂反馈是其中一项。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实际就是课堂教学的双向互动过程,课堂信息交往强度决定教学反馈效果,影响课堂教与学的效益。
新课程标准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合作互动,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师生交往的原则。实际上对教师课堂反馈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反馈方式掌握知识落实程度。如学生表情的反馈。当某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时,他的表情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反之他会紧皱眉头。再如学生的口头语言反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应大致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落实较好,哪些知识落实得不扎实。学生试卷反馈。详细认真地批改学生的试卷,从中轻松地找出学生知识上的盲点,进而重点强化。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课堂反馈,还要看看学生在复习基础知识时,思路是否清晰,语言表达是否精确、严谨,做题的准确率是否高,哪些学生在哪些方面出现知识盲点,等等,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1C0024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基于SOLO分类理论研究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与教学衔接
1.1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探讨化学核心概念的跨学段教学衔接
近年来,在国内外科学教育领域中,学习进阶理论已成为研究学生认知发展的热点领域之一。学习进阶理论[1]描述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同一核心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典型的学习路径。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学习是分阶段和有明确路径的,教师更应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向、路径和各阶段水平要求。对学习进阶的规划是对学生在不同学段对概念的理解水平、迷思概念、进阶目标及测评要求的描述,目前相关研究集中在学习、课程和评价领域[2],如Corcoran提出学习进阶应具有5个构成要素:进阶终点、进阶维度、多个相互关联的成就水平、各水平预期表现、特定的评测工具[3]。学习进阶理论可用于指导学科核心概念的跨学段教学衔接研究,对研制分阶段、划层级、系统性的学业质量标准体系有重要指导意义。
围绕学科核心概念的跨学段学习进阶来组织教学内容是当前科学教育的研究焦点。从2009年欧亚拉美七国学者联合编著的《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出版[4],到美国以学习进阶形式将核心概念写入国家课程文件《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再到近期我国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标,以学习进阶形式统整教学要求与学业标准,都体现了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及其跨学段教学衔接的关注。
化学核心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通过不同学段的主题学习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于化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设计有不同的理解与研究方法:(1)美国Stevens基于实证测查和标准文件描述中学生在物质结构与性质概念上的学习进阶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修正完善;(2)林建芬按照初中、必修、选修和高三4个不同学段,通过分析考纲、课标、教材并结合教学实践,根据学生思维层级和认知发展,梳理了同分异构体、元素周期律、离子反应、化学用语等核心概念[5~9]的认知方式与角度、知识水平,划分相应的学习进阶路径,提出各学段的学习目标、进阶路径与教学建议;(3)周玉芝[10]提取化学电源核心概念及相应学段的目标,进而划分电化学的学习进阶;(4)庄晓文[11]选取电离、离子反应和勒夏特列原理作为电解质溶液领域的核心概念,从不同学段的概念理解水平分解、迷思概念、进阶目标进行分析,以学习进阶为统领设计教学过程;(5)谌秀云[12]、苗兰[13]、雷才[14]、童文昭[15]则以“低-中-高阶水平学习进阶模型”分别呈现化学反应、反应热、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等化学核心概念与基本反应原理的学习进阶路径,提出跨学段教学衔接的建议。
综上,学习进阶理论揭示了学生对化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对某种技能的掌握随时间推移连贯且逐渐深入的典型发展路径,可用于指导化学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学段教学衔接研究。
1.2 应用SOLO分类理论划分化学核心概念在跨学段衔接中的学习进阶
为了指导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学习周期和阶段要求、评价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彼格斯[16]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提出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见图1),根据学生回答某一学科具体问题时的内部结构复杂性,将学生学习结果和思维结构分类为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拓展抽象结构5种层次。前结构和单点结构水平属于低阶思维,多点和关联结构则为中阶水平,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则属于高阶认知,SOLO分类理论对思维结构的5个层级划分与学习进阶理论相融合、相映衬。SOLO分类理论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的性质和抽象程度,将个体认知方式依次分为感觉运动方式、形象方式、具体符号方式、形式方式、后形式方式5种方式,分别产生隐性知识、直觉知识、陈述性知识、理论知识、层次更高更抽象的理论知识这5类知识。学生认知发展方式和思维结构层次共同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发展阶段体系:学生总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学生对核心概念的认知发展也具有阶段性。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在不同学段的学习结果的数量(即掌握的知识点的多少),更要重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结果的质量(即掌握知识点的相互关系)。
学习进阶理论将化学核心概念的跨学段学习进阶划分为低阶、中阶和高阶水平及相应等级的学业质量标准,其界定过程要考虑学生化学认知方式发展,即对研究对象,认识角度、方式、思路的层级提升和进阶路径(见图2);其中认识思路指个体对物质和化学反应或相关现象或事实认识的有序性和思路性,认识深度指对于同一认识角度存在个体间水平差异或个体阶段差异。学生可通过语言、文字、图表、符号等各种形式表征化学核心概念。认知角度与思路的层级发展包括:宏观微观、定性定量、静止孤立动态作用、文字描述符号图像表征,可结合SOLO分类理论划分化学核心概念跨学段学习中认知方式的学习进阶(见图2)。
2 基于跨学段学习的进阶路径建构“中和反应”概念认知模型
中和反应是化学核心概念之一,因其重要性列入中学化学学科100个关键词[17],对学生化学认知方式发展、化学概念的多重表征学习、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都起到重要作用。台湾学者邱美虹[18]选取了溶液酸碱性、中和反应、弱酸和弱碱的稀溶液这3个主题研究初三学生关于酸和碱的认识方式与前概念,描述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推理或者解释的动态过程(见表1),并对高中相应主题的教学提出建议。综上,本研究将中和反应作为化学核心概念进行初高中教学衔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实践研究法等,主要任务是基于学习进阶理论划分中和反应的认知层级水平与学习进阶路径,进而建立中和反应认知模型,基于SOLO分类理论对化学核心概念初高中跨学段教学提出分阶段的教学建议与学业质量标准。
2.1 学生中和反应概念跨学段学习的进阶路径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结合SOLO分类理论对学生思维结构水平的分类评价,通过课标、考纲、教材和教学实践研究,划分中和反应核心概念的跨学段学习进阶路径和阶段层次水平。
(1)水平1(前结构水平):学生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初步认识酸和碱,在个人生活经历(如吃苦涩皮蛋等碱性物质时可蘸食醋)形成了中和反应的前科学概念,思维处于前结构水平。
(2)水平2(单点结构水平):初三学生学习中和反应时,要联系酸、碱的组成及溶液酸碱性检验,并从酸碱盐的物质分类认识中和反应的特点,较少涉及微观分析,思维处于宏观层面的单点结构水平,为后续学习溶液酸碱度与pH、复分解反应、盐的性质与用途等奠定基础。
(3)水平3(多点结构水平):必修1模块从电解质角度认识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从离子反应角度分析中和反应的微观过程与变化规律,从微观层面分析酸碱盐电解质溶液导电现象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宏观现象。必修2模块从化学键的微观角度分析酸碱盐的组成及在溶剂水中的溶解、电离与中和反应过程,并通过完成定性实验活动认识中和反应过程伴随热量变化,中和热概念仅作简单了解。该过程中学生思维层级处于宏观和微观结合的多点结构水平。
(4)水平4(关联结构水平):选修4模块通过定量测定中和热的实验理解中和热概念,掌握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从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Kw角度理解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通过酸碱滴定实验理解用已知浓度的酸/碱测定未知浓度的碱/酸的实验原理,通过测定酸碱滴定曲线分析中和反应过程的微粒变化;最后从盐类的水解反应(即中和反应的逆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限度、盐溶液的酸碱性,基于勒夏特列原理应用中和反应原理来调节溶液pH的方法以改变沉淀溶解平衡,帮助学生认识中和反应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上的应用价值。
(5)水平5(拓展抽象结构水平):高考测评对学生在中和反应概念的认知层级要求处于拓展抽象结构水平。全国卷高考考纲要求[19]如下:了解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了解溶液pH的定义与测定方法,进行pH的简单计算;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与应用、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条件;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并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定量研究方法;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即多重表征能力)。
2.2 建构中和反应核心概念的认知模型
从初高中化学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初三学习中和反应概念,到高中还会从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化学键、化学能与热能、电离平衡、酸碱滴定曲线、盐类水解、调节pH与沉淀溶解平衡等跨学段学习过程,定量认识溶液的酸碱性、中和热、中和滴定原理、中和反应限度等,形成系统完整的中和反应概念体系。根据学习进阶理论将中和反应的概念认知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初中阶段、必修阶段、选修4前期(即4-1)、选修4后期(即4-2)4个建构阶段,高三高阶阶段是在这4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与思维重整,进而建构中和反应认知模型(见图3),包括认知任务、认识角度、认知层级与认知对象4个维度。
3 基于中和反应概念认知模型探讨初高中跨学段的教学衔接
3.1 初中阶段“中和反应”概念的进阶教学
初中新课标对中和反应的要求[20]如下:(1)知道酸和碱发生的中和反应;(2)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了解中和反应的实际意义,培养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圳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考纲要求[21]如下:(1)掌握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2)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3)初步形成正确、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4)知道化学在环境监测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在初中阶段,学生在中和反应概念上的学习路径发展经历2个转变。
(1)个别到一般:由具体物质反应到物质类别间反应规律,如教材分别介绍NaOH与HCl、Ca(OH)2与HCl、NaOH与H2SO4之间的反应总结出“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
(2)一般到个别:从物质类别间反应规律到具体物质反应,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原理解答课后习题中“书写含Al(OH)3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的化学方程式”。
综上,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应选取盐的定义、中和反应的概念与中和反应规律、实际应用等教学内容,并将中和反应的概念、原理、应用等学习内容设计成探究活动。基于初三学生认知发展层级水平确定如下初中阶段的学习目标:(1)认识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归纳物质类别间反应规律,分析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2)通过微型实验探究掌握中和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强化实验安全意识;(3)通过探究活动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本质,加深对中和反应应用价值的认识,形成绿色环保化学、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
3.2 高中阶段“中和反应”概念的进阶教学
高中阶段,“中和反应”核心概念的学习涵盖了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绿色应用等化学核心素养[22]。在必修阶段、选修4前期与后期、高三复习备考阶段,学生对中和反应的认知层级经历了“宏观微观、定性定量、静止孤立动态作用、文字描述符号表征图表数据分析论证”等认知层级的提升与认知角度的转型。
(1)必修1和2模块:学生学习电解质、离子反应时,从微观层面的认知角度认识酸碱盐的分类,建立起微粒种类和数量分析、微粒相互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认知模式,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本质与发生条件。必修2则是从化学键类型的微观角度认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从中和反应放热的定性实验初步理解中和热。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路径发展经历2个转变:①从宏观反应到微观实质:由宏观物质反应到微观实质的认识方式,分析中和反应的离子变化;②从微观实质到类比迁移:由微观实质到宏观物质反应,学生根据酸碱盐离子反应的微观实质和反应规律,迁移到陌生物质间反应的方程式书写,基于微观本质认识迁移到陌生情境中陌生物质反应的推理与论证。
(2)选修4模块:中和反应概念的学习进阶经历3个转变:①由定性到定量:选修4前期,记为选修4-1,学生从反应热、能量变化曲线图、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水的电离、酸碱滴定等主题学习内容,定量认识中和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pH变化和微粒变化,是学生思维层级由定性向定量提升的关键阶段;②从正向到逆向:选修4后期,记为选修4-2,中和热、水的电离与溶液的酸碱性、酸碱滴定实验等学习内容是学生从正向思维认识中和反应概念、能量变化、反应限度、微粒作用情况;而盐类水解与沉淀溶解平衡则是从逆向思维认识中和反应的限度、能量转化形式与实际应用价值,学生的认知层级经历了“正向逆向”的提升过程;③单一分析到多重表征:从宏观现象-微观变化-符号书写-曲线图像数据分析这四重表征[23]的认识角度形成完整的“中和反应”概念体系。
(3)高三备考阶段:即便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化学认知方式与化学核心素养的现状水平仍不乐观,一是没有建立学科系统思想,对化学概念与原理间的关联认识不到位;二是缺乏系统、有序、全面的分析思路,没有将不同学段中化学核心概念与原理知识进行重整;三是未深刻认识化学核心概念的应用价值,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阶段,教师应通过主题式复习帮助学生建构中和反应认知模型,深入分析认知对象、角度、层级与任务这4个结构维度。
4 研究反思与未来展望
4.1 研究反思
本研究是建立在跨学段教学实践后经验总结这一定性的视角,仍需要通过大数据测评,用翔实的数据报告和学生学业表现来完善修正本研究的认识。而化学核心概念的初高中跨学段教学,除了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具体认知任务和研究对象,还要考虑化学核心概念的发展性和整体性,既要有不同学段延续发展的整体考虑,又要有不同学科渗透发展的整体考虑。笔者认为应从化学学科课程的整体来认识和理解化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内容与学业标准,从初三到高二乃至高三,要逐步深入和扩大对核心概念跨学段教学的研究,进行基于进阶目标、评价标准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学业测评活动。
4.2 未来展望
要定义某一核心概念或学科技能的学习进阶,许多研究者所根据的现有文献往往是研究者本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领域的科学课程,而发展学习进阶的证据需要超越学生想法与学生思维本质特征的不同。我们一线化学教师身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不断面临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和挑战。未来应该加强实证研究,借助深圳市教科院在全市各个初中高中开展化学测评这一平台,运用大数据学业质量平台进行跨学段的学生大样本测试,形成大数据学业质量诊断书,以深入了解学生化学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变化的空间、路径和关键因素,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学理上的支持和实践中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教育学报,2012,(4):81~87.
[2]王磊,黄鸣春.科学教育的新兴研究领域:学习进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12~118.
[3]康永明.高中生有机物化学性质认识方式现状探查[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毕华林,万延岚.化学的魅力与化学教育的挑战[J].化学教学,2015,(5):3~7.
[5]林建芬,陈允任.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探讨“同分异构体”教学序列的跨学段设计[J].化学教学,2014,(12):38~41.
[6]林建芬,钱扬义.基于认知模型探讨高中生化学概念的进阶学习――以人教版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7):33~36.
[7]林建芬.基于PDEODE策略和四重表征模式探讨“金属电化学腐蚀”概念的进阶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3):33~36.
[8]林建芬,钱扬义.信息技术条件下基于“CLD理论”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研究――以必修1“离子反应”同课异构课例的观摩分析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9):31~34.
[9]林建芬,周群力,钱扬义,任竞昕.利用“翻翻乐”和“争上游”游戏攻克初三化学用语难题――浅析“520中学化学桌游”学习新法[J].化学教育,2013,(9):48~52.
[10]周玉芝.厘清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程:分析教材的新视角――以中学化学“电化学基础”教学内容为例[J].化学教育,2014,(13):7~10.
[11]庄晓文,姜建文.“电解质溶液”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J].化学教学,2016,(2):28~33.
[12]谌秀云.中学生化学反应学习进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苗宁.中学生“化学反应与能量”学习进程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4]雷才.高中学生化学平衡学习进阶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5]童文昭.物质结构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6]彼格斯,科利斯著.高凌飚,张洪岩译.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17]钱扬义等.化学概念与化学“学科关键词”的学习与认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5,170~172.
[18] Chiu M H, Chung S L. Investigating Correctness, Consistency, and Completeness of Students’ Mental Models and Paths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Learning the Nature of Gas Particles Via Multiple Modeling Activities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ESERA, August. 2007:21~25.
[19]教育部考试中心. 201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