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4: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技术的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创新与兴趣密不可分。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该事物中,注意力集中,关注与此有关联的事物,思维活跃,近距离地观察该事物,广泛了解该事物,从比较深的层次看待和研究该事物,这就容易对该事物有新的发现,产生一些奇思妙想,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对于一个事物,大家都了解的,你也了解,你对该事物的认识和别人一样,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该事物上有所发现和创新。只有在比常人了解得多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广泛了解某一事物,对该事物的了解就会比别人多;从深层次研究某一事物,对该事物的研究就会比别人透;所以,就容易有所创新。学生的创新有两个层次,一个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一个是对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是低层次的创新,对教学内容以外的事物创新是高层次的创新。创新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通常先有低级的创新,而后才有高级的创新。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有了新的理解,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做出了教科书里没有的东西和老师没有讲出来的东西,由此对创新有了认识和理解,探索出了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了创新的能力。创新的方法和技巧具有普遍性。就是说,在信息技术课掌握的创新方法和技巧,在其他学科、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依旧可以使用。创新能力具有保持性。即人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保持不变。在信息技术课形成的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外依然可以发挥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形成的创新能力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与他掌握创新方法的多少和运用创新方法的灵活程度有关。掌握的创新方法多且能够灵活使用这些方法的人,常常表现出比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的创新方法少,使用创新方法呆板,创新的能力就比较弱。所谓创新能力强,是和常人相比较,在对待同一事物上,总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想出别人想不到的新点子,说出别人说不出的话,做出别人做不出的事情,提出出人意料的好方案。打个比方,一个人只会浮水,另
一个人不但会浮水而且会潜水,那么第一个人就只能够发现水面上的东西,却难以看到水下的东西;而第二个人不但能够发现水面上的东西,还能够发现水下的东西。第二个人从水中获取东西的能力就比第一个人强。一种创新方法是一条创新的思路,几种创新方法就是几种创新的思路。掌握的创新方法多,创新的思路就宽,创新起来左右逢源,容易出成果,给人的印象是创新能力强。培养创新能力,应该重视创新方法的教育。关于创新的方法,早有人做过总结,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移植法、加法、减法、试验法。移植法,指的是把被证明在甲种环境里适应的方法,搬到乙种环境里试用的方法。如果在乙种环境里依然可以使用,那就是说移植成功,便在乙种环境里产生了一种新的方法。否则,移植失败。在Word里,按住Alt键拖动鼠标,可以在文章中间选择一个矩形区域。把这个方法移植到写字板里,得到的不是一个矩形区域,而是一段文字。说明移植失败。加法,指的是把几个事物的优势集于一个事物的方法。减法,指的是从一个事物中把它的某些优势分离出来的方法。试验法,指的是通过试验发现新知的方法。试验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的创新方法。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使用创新的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知创新的方法;老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使用创新的方法,加深他们对创新方法的理解,提高他们使用创新方法的灵活程度,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合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地学到知识。在辅导学生时,教师方法要正确,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伟大和神奇之处,让学生对其产生强烈的好奇感和学习兴趣,从而深入地去了解信息技术。另外,我们要紧跟形势,不断地开发新的选题,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断地想出新的想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小组讨论中难免会产生争鸣,争鸣可以让学生发现新的创意、发展新的想法。
有益的争鸣,值得提倡和肯定。其次,使学生学会比较。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积累的材料,还要对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把不同的想法进行对比,可以起到贯通思想的作用,并有助于搞清信息技术的特征,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内涵,从而引出新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在我校一周每班安排有一节信息技术课,是作为所谓的副科来上的,但学生们是非常的喜欢。信息技术课一到,学体们是欢呼雀跃,争先恐后的跑到微机室,争抢一台好的电脑。教室里是充满了一派“喜庆”气氛。但作为教师,这时就不能任由他们胡闹了,要认真的上好这节课,让学生要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任由他们上上网就算了。所以作为教师,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1.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不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聊聊天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4.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创新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数受应试影响,这就解放了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放开手脚,紧跟时代的步伐,大胆实践和探索创新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创新勇气和意识的养成、协作意识的培养、评价方法的改进等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一) 教学内容的选择
“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一个接受、选择与质疑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这就需要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出具有创新倾向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起来设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可爱的鼠标》这一内容,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利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扫雷、纸牌、填色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即能锻炼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熟练操作鼠标。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地思考、总结游戏的规则,提高技能技巧。另外,在教学五年级上册《让图片与文字飞起来》这一课,引进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卡通人物――超人和孙悟空。利用超人和孙悟空进行飞行比赛的故事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高涨。
(二)学生创新勇气和意识的养成
具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且要在课堂上营造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相信自己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例如,在上《动物联谊会》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图片,在 学生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有个平时上课很调皮的学生站起来说他也能画出这样的画来,当时我并没有批评他的“狂妄”。只是给他讲了怎样运用金山画王软件中的各种工具,其中的图层次序搭配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后来我发现这位学生作品的确制作得很好,我在班上表扬了他并展示了他的“作品”以此来鼓励其他同学挑战和创新的勇气。
当然,仅有创新的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利用竞赛来强化能力培养
争强好胜,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在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用电脑写字》这一单元中,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我组织一次次的竞赛,人人动手,看谁的速度快,准确率高,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学生对键盘的认识和指法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2、利用网络,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在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时就可以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同时,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成就感,学有所用。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去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其中的方法有:1、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2、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三) 协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人才的基本素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取得更大范围内竞争的优势,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高效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在各方面与人合作,最终建立起与人在道义上的有效合作。由于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两个学生合用一台电脑。根据这个我充分利用了同桌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来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训练,如在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中,在布置作业的要求里规定:“可以有几名同学合作,发挥每个同学的特点,分别参与创意、文字书写、图形绘制、色彩搭配的构思与制作。”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总之,创新教学的开展,要求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因此只有教师认清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从思想上认识到创新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才能落实到行动,从而在课堂上进行适应新形式的创新教学。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2]、北大附中 李冬梅《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
[3]、刘敬发,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8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一、信息技术对企业创新管理的作用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进步,社会行业各领域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仅面临发展的机遇,还需要面对发展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急需创新发展,进行企业创新管理。
从1940年左右产生信息技术以来,企业就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管理。在1950年期间,企业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对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进行简单的数据资料处理工作;在1990年期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开始趋向于网络化创新管理。企业借助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空间限制,在企业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了信息共享的平台,使得企业各部门之间能够更有效的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在企业中形成了共享互惠的工作准则。企业通过网络化创新管理,使得企业员工之间实现公开信息共享,构建了学习型的企业团队,使得企业员工能够理解企业愿景,优化企业资源整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信息技术背景下,进行企业创新管理是企业在发展中的一次变革,需要对企业各项工作进行创新。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创新管理,是指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新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市场,对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各方面进行管理创新,进行管理突破。总之,信息技术决定着企业创新管理的方向、速度以及范围,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企业创新管理。
二、信息技术下企业创新管理的途径
1.创新企业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在信息技术下的管理理论的创新,可以给企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给企业带来实际价值,因此需要将信息技术和企业实践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进去,在企业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时候,可以高效的工作,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需要企业内部所有员工积极参与,互相协作,以系统管理的思想进行整体沟通。首先,企业领导层需要对信息技术管理理念给予重视,在企业信息技术建设过程中关注企业的每个细节,不仅仅是企业引进管理信息系统,简单的应用信息化软件,而是要将信息管理的思想融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在企业领导层的指导下,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互动沟通,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最大化作用;其次,企业各阶层员工也需要从全局出发,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看作一个系统,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规避各环节的偏差,防止企业系统的连带反应,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做好本职工作,将信息技术管理理念渗透到自身工作中,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2.创新企业技术
创新企业技术需要按照技术创新的路径,结合企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动态结合企业技术和企业市场,在市场、技术以及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准确识别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只有抓住技术创新的机会才能成功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但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往往存在于市场信息中,这就需要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能够准确认知市场信息,及时抓住市场信息,认知企业技术创新机会,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这就需要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能够在多样化的市场信息中,捕捉技术创新机会,但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对技术创新机会的寻求是通过对技术创新载体――信息的分析得知的,目前信息技术下存在较多的差异化的信息,这就需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的信息存量和能力,构建完善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通过这样的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另外,还需要对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者的能力进行提升培养,丰富其知识信息量的积累,提高其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其信息存量,提高其信息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机会识别的效率,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行为。
3.创新企业市场
市场经济呈现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结合客户的需求发展以及市场发展的动态,不断的调整企业自身的产品或服务,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维护企业市场经济效益。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网络的经济特性,对市场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处理和判断,并将市场信息和企业自身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另外,企业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应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高效联系,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网络订货和网络咨询等服务,促进企业对市场的跟踪,及时的调整企业产品或服务,降低企业的产品库存量,加快企业产品生产速度,控制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金融创新是近年来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金融创新活动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给整个世界金融体制、各国金融宏观调节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飞速发展,全球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美国美理迪安公司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公司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而金融业用于这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将以每年17.7 %的高速度增长,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投资占全部信息技术总投资的20%。由此可见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转变,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撑。当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仅促使银行的服务创新不断跃上新台阶,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如今的银行正不断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不断走向虚拟,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特别是业务需求、业务软件、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水平,将越来越决定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
一、银行业务创新
银行业务创新是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它是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菲利普・科特勒把产品定义为“能够提供给市场,引起人们注意, 供人取得使用或消费,并能够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的任何东西”。银行通常被认为是服务行业,这主要是由于其竞争力来源于产品和服务的高度整合。若没有产品,所谓服务就是空谈。但是有了好产品服务却跟不上,市场份额也难以扩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项或数项金融服务,而某一项金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种银行产品之中。因此,在许多场合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是难以明确区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统称为银行业务。
1、银行业务的特征。银行业务主要属于服务性产品的范畴,与制造业的产品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性。
(1)无形性。客户在消费或投资银行所提供的产品之前,这种产品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也无法感觉到它的质量和价值。银行产品的无形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银行品牌和信誉的价值。
(2)整体性。一项银行产品总是包含着一种或数种服务,而某一种服务可能渗透到几项产品之中。所以说有时银行所提供的实际物质服务不变,但其可能会因营业网点的不同或客户购买方式的改变而变化。银行业务只有在整个产品体系中与其它产品、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3)易逝性。银行业务不涉及制造,贮存和运送的过程。只在提供给顾客时才发生,产品提供后即告消失。
(4)易模仿性。银行产品大多数为无形产品,无法申请专利,因此银行新开发的产品容易被其他银行所仿效,产品创新者无法有效地保护其产品的特权。常用的价格竞争以及其它营销手段也很容易为其他金融机构所模仿,而且模仿的时间较短。
(5)增值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出售产品尤其是贷款和信用,实际上是货币和银行品牌使用权的“出租”。它要求客户不仅要支付“租金”――利息或手续费,还要求货币和信用在约定期限后安全偿还。因此,和一般企业实现销售即获得营业收入和利润不同的是,银行卖出了产品就买入了风险,这是银行产品区别其它产品的显著特点。
2、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根据银行经营的业务分类,银行业务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负债业务的创新。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发生在60 年代,其创新动力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政府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银行的负债来源。主要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 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协定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及货币市场存单等。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有消费信用、住宅抵押贷款、分享股权贷款、组合性贷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主要有信托业务、租赁业务等。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改变了银行传统的业务结构,增强了竞争力。
(4)清算系统的创新。包括信用卡的开发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的应用等。
二、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指信息化与金融的融合,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
在金融信息化领域,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并成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在内的整个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虽然集中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应用的集合。它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数据大集中使银行业发展的后台支撑系统,能为用户带来的最直观感受的就是建立在各种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电子化金融业务。
在国外发达国家,银行业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几次革命,大体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1、第一阶段是脱机批处理阶段。大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外一些银行就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票据集中录入,实现账务管理的批处理,以提高银行账务处理效率。这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客观上使银行账务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分散型走向了集中型。
2、第二阶段是联机实时处理阶段。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分时操作系统的出现,大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国外银行开始通过联机实时交易实现异地的通存通兑,出现了ATM、POS机等新型自助服务渠道,使银行业务迅速超出传统的存、贷、汇范畴,金融的服务、产品和渠道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3、第三阶段是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随着数据库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银行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客户信息分析,同时推出了更具个性化的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和产品。初步建立了电子银行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银行产品服务体系趋于完整。
4、第四阶段是银行业务虚拟化阶段。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国外先进同业开始基于互联网技术探索对银行服务渠道和产品的不断创新,出现了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渠道以提供虚拟化、个性化服务。对于银行业务的虚拟化,国外发达国家也处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三、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创新的影响
业务创新是金融创新的核心,金融信息化作为一个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仅是计算机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应用,还表现为金融业务的管理和发展与电子科技的高度统一与整合。信息技术推动了金融业务创新,从银行业务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几乎所有金融创新品种的背后都有技术因素的有力支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也是银行高科技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历史,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有着极大的契合性。信息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金融业务创新。
1、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银行相关业务的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率。网上银行的出现是信息技术带来银行业创新最直接的成果之一。网上银行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实现了交易无纸化、业务无纸化和办公无纸化。所有传统银行使用的票据和单据全面电子化,全面使用了网络货币,不仅能给银行节约使用现金的业务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资金的滞留和沉淀,银行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网传递信息,利用电子数据交换进行结算,从而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银行的经营效率。
2、信息技术为各金融机构的间接合作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银行只需聘请少数专业人员就可以解决客户购买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各类疑问,从而顺利地实现分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给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以后的柜台上可以享受保险、证券、基金的服务。从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网上银行看,它已经成为了“一站购足”的金融超市,各类金融服务和相关信息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技术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奠定了基础。以网络银行为例,由于网络银行的客户地域跨度大,传统的大众营销模式已经不适合新的客户结构。因此如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网络银行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借助网上完善的交易记录,银行可以对客户的交易行为进行分析和数据处理,从中发现重要的客户,并细分服务市场,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和服务内容。
4、由信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给传统商业银行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银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更快的实现资金的流动。银行集中各式各样的经济和金融信息,并向社会,从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和资金的运动,以实现金融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注:本文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研青年项目,基金项目编号2008YQ24。)
【参考文献】
[1] 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
[2] 张卫:90年代金融创新的特点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0(1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6)06-0003-01
信息技术在目前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为人们的信息分享提供了载体。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科目。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我致力于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总结出了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几个方法,希望能为同行们带来帮助。
一、聚焦学生的积极性,创设相关教学方法
小学生由于年龄问题,性格上还处于天真活泼的阶段,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想象力与好奇感,基于这一现象,我在备课时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求知欲无限增大,主动投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提高了他们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苏教版的下册中第11课《漂亮的电子邮件》中,我没有采取枯燥的讲解与演示方式对学生进行介绍,而是在讲课前创设了一个神秘的任务———“大家将自己想要说的话和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好语言的组织,一会儿老师教你们怎样进行邮件的发送,你们可以发给任何一个你想要发的人”。这样会使学生们在心里产生要听课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避免了开小差而影响操作的现象。每个同学都过认真地学习掌握了发送精美邮件的能力,并通过对邮件内容的设计开发了其创新思维,最后成功地发送了自己的电子邮件,轻松的完成了课程要求。积极性是人们成功的助力,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并有效地避免了课堂上的开小差行为。我根据每节课的内容不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传授,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我的讲课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完成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任务。
二、注重学生的操作性,增加实践操作时间
信息技术是社会发展离不开的技术支持,因此,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小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享和对信息运用都有较好的掌握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原因,他们的心智尚在成长阶段,对一些抽象的知识缺乏有效的理解。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上,知识点的讲解内容及过程过于枯燥,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我在讲课时尽量采取了3比7的时间安排,即只有简短的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使学生对我所讲解的内容能够及时并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化,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知识运用的能力。例如,在苏教版下册的第6课《插入图片》中,我在课堂开始前提前为每台电脑下载了很多新奇有趣的图片。在讲课时,我利用这些图片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学生们被有趣的图片吸引,提高了听课效率。我尽量压缩自己的讲课内容,将剩下的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的练习。在足够的时间中,学生们的操作性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课堂时间的分配很重要,不能过于占用学生的操作时间,冗长的讲解内容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成果,而且不适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只有增加课堂的操作时间,学生们在操作中强化教师的讲解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36-01
1 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1.1 在学习上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之后,能够将教育所具备的交互性以及智能性突出表现,通过实践,对于所学知识学生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将软件作为载体,能够使学习更加简单,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更加系统地掌握,更加充分地理解知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模式中单纯依靠教师板书的现象得以改变。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该模式对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1.2 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通过课件将知识点直观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并且也有丰富了学习途径。此外,利用该种方式,对于提升学习交互性以及趣味性是十分有利的,能够使学生积极性得以提高。利用课件不但能够将有关的化学理论知识展示出来,还能够将理论知识的相关图片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整个化学反应过程都能够了解,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
1.3 更突出地表现出化学的实践性特点
在教学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化学变化的具体过程在学生面前完整展现出来,另外,还能够将相关化学物品操作的正确方法展示出来,如如何取出或者放置固体化学药品,应在什么样的空间内放置,在对化学药品进行搅拌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等。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了解,为实验操作的进行提供相关的依据。
2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2.1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网络中所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是十分丰富的,通过化学知识结构网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搜索到与化学理论相关的很多知识,并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要想对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解,学生只要进入到网络中进行搜索,便能够得到所需要的答案。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疑惑。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大部分都不敢进行提问,即使自己存在不懂的问题,也无法去解决,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自己在网络上寻找所需要的答案,从而将遇到的难题轻松解决。
2.2 在化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由于多方面的局限,只有很少一部分实验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并且只能够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进行演示,造成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很差,在思维方面也有很大局限性。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展示很多实践操作过程。例如,在讲解分离与提纯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首先向学生讲述化学沉淀法,通过沉淀剂使提纯得以实现,在沉淀剂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之后,能够使离子以难溶化合物状态呈现出来,并且通过该状态析出。以上这些过程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展示,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当学生对于相关方法了解之后,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进行操作。由此可见,应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对相关操作方法了解,加深印象,有利于防止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
2.3 在实验装置的设计中应用信息技术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在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不但能够有利于实践指导,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为学生创建出公共学习平台,将设计实验装置的有关知识提供出来,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知识,根据自己的思路来设计实验装置,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加强,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学习酸碱中和时,需要设计有关实验来验证酸碱中和实验的现象以及变化情况,学生可根据从网络中所找到的酸碱中和实验的相关知识以及设计图形,然后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来设计出酸碱中和实验。
现代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进一步创新,而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上的利用,无疑就是一种创新,对教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本文的阐述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1世纪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造力。因此一切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充分的利用。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把多媒体技术引入科学课堂教学,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造性人格,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一、创设情境――创设最佳环境
1.创设学习情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有学习的欲望。如教学 《水的浮力》时,课一开始从阿基米德的洗澡故事动画情境说起,使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乐于学习新知识。所以适当地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使课堂切入更快捷、更高效。
2.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3.创设应用情境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计算机创设应用情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设情境”;一种是“后设情境”。先设情境是先创设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再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思考,采取对策,确定方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当学生解决有困难时,利用电脑进行flas “情境仿真”,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获得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上述所说的: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进行仿真练习。并且由于计算机演示具有“复原”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后设情境是先出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困难,再创设情境,进行验证与说明,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二、动态显示――提高认知技能
1.突破教学难点
力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有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样,让学生观察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
比如在教学“速度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一直对“速度”的理解比较困难,如果用实物或图片进行直观演示,由于时空限制,很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而运用多媒体模拟运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求“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的这一规律。
2.渗透思想方法
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地球公转“时,直接讲学生较难理解。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将一年中的四个主要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地球的位置和转动情况以动态形势显示出来,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认知技能,为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三 、激发探究――训练思维方法
1.鼓励求异法
求异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凭借学生智慧、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多方向、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灵活性强,易体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解决学生难以表达的困难,节省教学时间,也能把复杂的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借助于形象,容易打开思路,寻找到最简捷的解题途径,促进思维的敏捷灵活。
比如:比较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成因,通过多媒体、有关图片或动画等方法形象具体地再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注:近视眼――远处看不清楚;远视眼――近处看不清楚。)
求异解析:近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可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所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可用凸透镜矫正。
2.诱导想象法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这对学生创造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为了更直接形象的理解和解决这问题,读图以及进行地球仪演示实验,同时结合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空间想象,由电脑分析杆影变化的规律,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使问题由难变易,由浅入深,从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布是地球运动产生的综合效应。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科学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白 平.《现代化与课程改革》[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徐红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学习资源的研究》
1 校园云平台的创建
现代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提倡一种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信息获取的方式上更多样,学生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网络的普及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现有的校园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需求,彻底的改换升级则需要学校对硬件进行大规模的更换,在资金上是一种重复的消耗。随着云技术的落地,给校园网络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创建则可以通过小投入产生大收益。
根据学院教师和学生对校园网络平台的需求,智慧校园云平台的创建主要包括教学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学习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基础管理中心和资源管理中心五个模块,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园云平台。
2 校园云平台带来的教学模式创新
校园云平台的创建给学院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文主要是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云平台给教学模式带来的冲击:
2.1 教学管理便利化
云平台的使用,使得教师的教学管理变得更简单、更便于操作,主要包括:①学生考勤便利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一人一卡一机的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凭卡登录机器调取虚拟桌面,教师能够很直观地管理学生出勤、学习等情况;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唯一账号登录,完成课后作业。②设备资源利用最大化。根据摩尔定律,计算机平均每三年就需要更新,设备的更新将带来巨大的费用。云平台的使用,只需要通过升级服务器硬件,就可以实现陈旧设备的利用最大化。③课堂管理合理化。在云平台的使用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创建不同的虚拟机,软件安装的统一性保证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致性,避免学生私自安装软件或文件丢失等情况。
2.2 学生学习自主化
云平台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进行学习,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①资源共享最大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将备课、作业到云平台中,并随时可以对最新的知识进行更新,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登录云平台,了解最新的教学内容,最新的行业动态,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②学习内容按需所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在课堂中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其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一致,而学生的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程度各不相同,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跟不上”的情况。而在云平台上,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云平台自主学习所学内容,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进度。
2.3 考核方式合理化
在基于云平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更为快捷方便,一人一号的虚拟平台,避免了学生考核过程中出现作弊等不良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对学生直接进行考核,也可以通过云平台对学生的作业作出审阅和批改,实现无纸化办公。
3 云平台带来的问题
校园云平台的创建也不是万能的,虽然对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变革,但在日常管理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3.1 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
云平台的使用,对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水平也是一个挑战,教师要能够自主解决在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避免在授课过程中因技术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无法继续。
3.2 设备的不断更新导致成本增加
基于云平台的教学,其硬件主要集中在服务器,频繁的对服务器的使用尤其是硬盘的访问导致服务器的寿命周期大大降低,学院需要不断地对服务器进行更新,导致云平台的维护成本提高。
3.3 维护管理的复杂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81-01
从2000年起,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室”等的建设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从陌生到熟悉,从努力实践到积极创新,开发制作了大量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改革尝试与实践创新,形成了少许有价值的成果。实施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生物教师首先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生物教学除传授学生生物基本知识以外,还必须教给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
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等。这些东西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没有它们,或者它们受到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后来创新人才的成长。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和信息资源的运用。生物教师都要不囿成见,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进行创新教育。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学生认为老师是最完美的,课本是绝对正确的。为使学生得以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创造自我的能力,在课堂上有意警示学生:本次讲课会出现几个问题,请同学们随时指出或课后指出,指出者为良,纠正者为优,并记入平时成绩。此法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有兴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胆量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条件反射时,用课件展示 “望梅止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我讲是第一信号系统。但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望梅止渴”来自一个故事:曹操带兵走到一个缺水的地方,士兵渴得很。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不再嚷渴。实际上,“望梅止渴”并没有看到梅子,只是听说梅子,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所以“望梅止渴”应该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二、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创新蓄势
利用计算机及图书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造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生物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基于此,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制作各种课件,可以撑起生物教学的一片蓝天,而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三、创新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手段
现代教育手段在当今教育和未来教育中应发挥特殊作用。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四、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
想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人类一旦失去想象力,创造力便随之枯竭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经常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灵活点拨、拓展,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学习珊瑚虫后,我就引导学生想象:“珊瑚虫死了会怎么样?”学生回答:“形成珊瑚。”也有的加深一点“形成珊瑚礁。”“再大呢?”“形成珊瑚岛。”“然后呢?”“风化形成肥沃的土壤”。用课件展示过程,达到图文并茂,情景相生的直观画面,给学生以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入制作的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杰作。当然,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对此我们绝然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多赞扬,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74-01
1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在近些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工作中,广大教师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并且大胆尝试与之匹配的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所拥有的声音、图像、动画优势对处于青春活跃期的初中生有更高的吸引力,提升教学效果明显。但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利用的不合理上,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有机融合”,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学课件设计过于刻板
在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的应用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黑板上的板书生搬硬套成白底黑字的PPT课件,没有对课件进行认真的设计。这在客观上的确减少了书写黑板板书所耗费的时间,但是,往往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讲解,这种使用得不偿失。还有一些课件,虽然图文结合,设计精美,但也只是电子版的教科书,课件呈现的内容课本上都有,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突出重点
过于刻板的PPT教学课件设计,会让信息技术的平台形同虚设,甚至增加学生学习的困难。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不加筛选地在所有环节中加入信息技术辅助方式,也会让人徒生宁缺毋滥的感叹:处处用等于没有用。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凡是能用信息技术支撑的地方一定会用,没有考虑是否需要用及如何用,这就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沾边就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的使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甚至用信息技术代替了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偏离教学内容,效果适得其反。
2 以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实现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创新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课程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步骤,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即学生在地理课堂应该学会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效果最佳。这就需要创新地理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地理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两方面考虑,因为信息技术在这两方面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2.1 将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与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做出详细的步骤规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以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这类教学内容为例,我在课件设计中注重其美学意境的展现,采用水墨风格的背景作为本课程PPT的背景。将课程目的、学习资料、相关情境讨论及本课课堂评测等部分精细排布在PPT课件中。主要采用的是小组协作式和自主探究式两种方式。信息技术平台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设计的流程主要是这样的:第一,情境导入。以第六次火车提速的有关内容导入这节课。第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主要内容有:火车已在现有铁路上第六次提速,也是最后一次提速,今后为了使火车更快些,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磁悬浮列车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为什么中国先在京沪之间建高速铁路呢?为什么先在上海建磁悬浮铁路呢?我们有哪几种交通运输方式?我们学校附近就有汽车站,为什么?能不能布局在十字路口?探究题出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把学过的知识点和生活联系起来,能进行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智能。
2.2 加强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独有的声光电媒介,可以让教学内容以更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并且记忆深刻。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3 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
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常识和知识,也应该将德育教育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给学生。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提倡可持续发展,表现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教师也应该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对身边的一草一木心存仁爱,保护环境为国家未来建设出力的观念。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授学生基本的地理知识。创新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 对初中地理教学活动的条件进行更有效的利用
在教学方法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和提升,是初中地理教学目前的趋势,在这个基础上有效利用现存的教学软硬件设备也很重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学习地理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合地理资源,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点;设计地理学科学习平台,满足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求;设置有效的交流平台,供学生之间知识经验共享所用。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地理教学条件,使教师致力于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专注于技术使用,才能真正改善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中学,山东 平度 1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