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等级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30 09:24: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风险等级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风险等级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9-0055-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9.13

一、问题的提出

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是指金融机构依据客户的特点或账户的属性以及其它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的相关风险因素,通过综合分析、甄别,将客户或账户划分为不同的洗钱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活动。作为风险管控理念的具体实践,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是金融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重要内容,它对有效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是能够增强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目的性和科学性。根据客户洗钱风险高低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控制,使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更加细致有效、贴合实际。二是能够提高可疑交易分析识别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将洗钱风险的评价判断从交易时提前至建立业务关系时,并且能够始终将客户与客户的交易紧密联系,为主观分析识别可疑交易奠定了基础。三是降低反洗钱工作成本。对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低风险客户在身份识别措施强度上的豁免,能够节约合规资源。四是增加了对客户身份的了解和判断的步骤,能够为金融机构其他条线和部门的合规运作、风险防范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1]。然而,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在制度和执行层面均存在一些困境,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的进程和反洗钱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为此,加大对这些困境的研究分析,找出相应地突破路径显得尤其具有意义。

二、金融机构划分客户洗钱风险等级时面临的困境

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开展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制度困境,即金融机构在划分客户洗钱风险等级时面临的制度层面不利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外部环境因素;另一类是执行困境,是指金融机构在划分客户洗钱风险等级时存在的具体执行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主观方面的因素制约。

(一)制度困境

1.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分行业工作指引不完善。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是立法完善、执法督促、行业治理、义务主体自觉等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系统性工作,但目前我国反洗钱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规定较为原则,不利于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同时,目前除证券期货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外,银行、保险等行业尚未制定统一、规范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因而呈现出各个法人金融机构自行制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办法的局面,缺乏囊括同行业而具有共性特征的基础工作指引。

2.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制约了等级的有效划分。金融机构通过内部或者外部等渠道,全面、动态掌握同一客户或账户洗钱风险等级及风险因素等相关信息,有助于提高划分风险等级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进而确保风险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反洗钱信息平台,金融机构无法掌握跨行业或跨机构的相关信息,对客户的识别主要停留在有效身份证件的真假等法定真实性层面,无法深入结合交易背景、交易目的等情况,及时、有效的收集客户相关身份和背景信息。客户身份信息识别手段的滞后客观上为金融机构识别和评价客户风险等级带来了较大的困扰。

(二)执行困境

1.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界定简单,可操作性不强。一是多数机构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界定简单,笼统地将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为三级或三级以上,如高、中、低或风险类、关注类、一般类等三级风险,正常类、关注类、可疑类、禁止类等四级风险,而没有按照客户的特点或者账户的属性,结合地域、行业、交易行为等风险要素进行具体细化,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二是未完整按照与客户初次建立业务关系、业务关系存续期间、业务关系终止的环节及过程加以区分,客户风险种类和等级划分的时间段模糊,不利于在业务发生时期根据客户的异常交易和行为及时发现风险。三是大部分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的划分主要采取定性分类的方法,而没有综合考虑相关因素,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风险分类方法。

2.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覆盖面不全,部分特殊业务未得到有效划分。目前不少金融机构制定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中,未覆盖各个业务部门和各业务条线的全过程,不利于采取有效措施对不同种类风险的客户资金来源、资金用途、经济状况或经营状况等进行了解,并不利于对其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监测分析。譬如,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对网银等非面对面业务、对证券和保险机构交易监测等方面的风险划分标准中存在空白点;在证券业机构中,对于历史原因遗留的相当一部分不合格账户,由于客户早期登记的信息变动很大,联系客户存在较大困难,许多遗留账户至今无法清理核实。

3.科技手段应用不足与依赖性并存,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实效性有限。一方面,不少金融机构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没有与本单位的综合业务系统实现连接,不能从核心系统中实时反映和提取相关数据,风险等级划分主要依靠一线人员手工完成,风险等级划分的时效性差且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部分机构建立了较完善的风险等级划分管理系统和工作流程,但操作时过于依赖系统进行等级划分,人工分析判断的力度不足,造成系统划分的风险等级不能完全反映客户实际的风险状况,降低了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实效性。

4.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内控职责不清,部门内部协调和信息传导不畅。金融机构制定的内控制度中普遍缺乏对高管人员在执行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中的管理责任和义务的明确规定,不利于高管层和决策层全面及时了解本单位的整体风险状况。操作中有些机构的高管人员和决策层将精力更多地放在事后如何化解风险上,而不注重制度的缺失、有效性不足可能给本机构带来的风险和隐患。此外,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配合,各业务条线之间、各部门之间落实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制度内部传导机制不协调,信息不畅通等问题也普遍存在[2]。

5.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利用率不足,划分工作流于表面形式。目前,部分金融机构划分客户风险等级不是出于预防本机构洗钱风险的需要,而是担心受到监管机关处罚而被迫开展,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结果的利用率不足,划分工作流于表面形式。这些机构对风险等级划分的结果只停留在查询、浏览等简单功能的使用上,而未从本机构洗钱风险防范的角度出发,根据分类结果提示的客户风险状况,进一步评估客户的既有或潜在洗钱风险,进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防范洗钱风险。

三、突破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困境的路径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在制度和执行层面遇到的困境主要涉及金融机构、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即人民银行)和行业监管部门等三个层面。因此,对困境的突破应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人民银行层面

1.完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相关配套制度,规范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一是作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牵头组织有关力量和部门,在综合各行业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的客户洗钱风险划分工作指引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金融业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等规范性文件,规范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二是考虑在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要素内容中增加客户风险等级标识,便于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掌握高风险和重点客户信息,增强对各金融机构报告的可疑交易的分析和甄别能力。

2.加快反洗钱信息系统建设,搭建有效的信息查询平台。一是人民银行可考虑整合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账户管理系统、企业机构代码查询系统和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等内部资源,开发客户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并按权限开放给各金融机构使用,便于各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查询、核对和共享。二是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在各行业监管部门协助下积极搭建跨行业风险等级信息交流平台,组织推动各类金融机构进行信息交流。其中系统内部可以通过网络化平台实现客户洗钱风险等级信息和风险因素相关信息的交流,而行业内部交流和跨行业交流可以仅限为各自最高风险等级客户的相关资料,并且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应全面做好保密工作。

3.实践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理念,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各项反洗钱义务。首先,探索建立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良性互动、公开透明的反洗钱监管工作机制,实践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方法,引导金融机构在注重内部合规建设的同时要树立风险为本的意识,注重预防系统性风险,强化对反洗钱内部组织管理、内控流程的覆盖性和有效性建设。其次,开展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专项检查,通过实地了解全面评价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实效性,及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督促金融机构切实履行各项反洗钱义务。第三,完善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风险评估体系,根据日常非现场监管和执法检查获取的监管信息,全面评估各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并根据评估结果合理配置监管资源,重点突出地对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和管理薄弱的机构加大督导力度,提高工作的有效性。

(二)行业监管部门层面

1.制定行业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规范行业风险等级划分工作。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对本行业各种金融业务品种产生洗钱风险的可能性和危害性的识别、分析优势,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行业性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解析客户特点或账户属性的涵义、表现及所涉风险点,明确该行业中客户身份、地域、业务、行业、交易以及其他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相关因素,确立必要的工作原则,统一划分风险等级和划分标准,规定基础性的风险监控措施[3]。

2.发挥行业组织管理优势,推动客户洗钱风险等级信息交流机制建设。行业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发挥对行业的组织管理优势,推动建立健全行业内部和跨行业客户洗钱风险等级信息交流机制。同时,监督指导行业内部金融机构完善相关内控制度,推动金融机构依法有序开展风险等级划分工作。

(三)金融机构层面

1.强化全员反洗钱意识,加大对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培训力度。金融机构开展反洗钱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应付监管部门工作安排的层面上,而应坚持风险为本的反洗钱工作理念,主动准确地开展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其次,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一线员工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培训。一线员工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日常的实践者,金融机构应对其开展持续性、富有成效的培训,使各业务人员掌握并运用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和风险划分标准操作的方式方法,保障制度执行不受管理层变更或员工岗位变动或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确保本机构在制度执行中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2.合理制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确保划分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第一,金融机构要综合考虑和分析客户的地域、行业、身份、交易目的、交易特征等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各类风险因素,合理制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将客户风险等级至少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并细化各个级别的评估标准,确保划分标准的可操作性。第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应体现不同业务环节的特点。客户风险等级是动态调整的,在与金融机构初次建立业务关系、业务关系存续和终止等不同环节可能存在不同的风险等级,因而划分标准应体现这一特点。除了基础的风险因素外,根据不同环节的业务特点,还应增加不同环节特殊的风险因素,在确定客户风险等级时一并权衡,从而确保风险等级划分的准确性和动态性。第三,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客户的国籍、行业、职业等定性指标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对客户资金流量、交易频率、交易所涉人员数量、经营规模和交易规模等定量因素进行分析。第四,要坚持全面性原则。金融机构应全面考虑客户可能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各类风险因素,对所有客户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不仅要考虑与客户身份有关的风险因素,还应当结合自身的业务结构、经营方式和外部环境等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和分析。对于因历史原因或其它客观原因无法联系确定客户风险等级的,为防范可能存在的洗钱风险,可考虑采取从严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严密堵住可能的风险漏洞。

3.推进风险等级划分系统化建设,提高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实效性。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系统,准确标识客户或账户风险等级,并将其与金融业务系统对接,通过系统整合实现信息报告、自动提示、查询管理等功能提高风险等级划分的及时性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系统自动划分风险等级的人工分析判断力度,对于系统划分不准确的客户风险等级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正,确保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明确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内控职责,强化反洗钱工作合力。一是各金融机构应正确处理内控合规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及时根据最新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对反洗钱内控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奠定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基础。二是各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应明确高管人员在执行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中的管理责任和义务,提高高管人员对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重视程度。三是各金融机构应明确内部各职能部门在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上的分工配合,并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直接与部门绩效和人员晋职相挂钩,促使各部门主动开展好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从而形成有效的反洗钱工作合力。

5.加大内部信息共享力度,提高风险等级划分结果的利用率。金融机构应将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结果标识在业务系统中,随时提示工作人员关注客户交易及行为,采取相应的客户身份识别和洗钱风险防范措施。在确保反洗钱信息安全的情况下,提供划分结果给相关部门,避免业务拓展的盲目性,防范潜在的洗钱风险。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在高校超常规发展、大规模举债办学、快速扩张的同时,高校财务风险日益突现。本文从高校贷款发展带来的危害从发,分析了高校贷款风险的种类及其危害、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并从思想上构筑贷款风险的防线、管理上增强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度上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等方面提出了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贷款风险;防范措施

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政策直接导致了各高校的巨大经费需求,在财政拨款和学生收费有限的情况下,各个高校争相向银行借款,走上了举债发展之路。从短期看,高校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招中的资金短缺问题,但贷款是需要还本付息的,如不能按时归还,高校必定会面临偿债危机,为避免由此给高校带来重大损失。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贷款风险的巨大危害,对贷款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合理措施控制贷款风险的发生。

一、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危害

高校举债发展,一旦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将陷入财务危机,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1、出现财务支付困难,进而陷入办学困境

新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可见,贷款筹资是高校选择的权利,同样到期还本付息也是高校应尽的义务。贷款到期不能偿还债务,须承担民事责任,使高校背上债务包袱,陷入办学困难的境地,并可能引发银行诉讼。

2、造成投资闲置浪费

由于市场规律、办学规律及银行信贷体制的制约,尽管政府部门对扩招贷款予以关照与扶持,高校急剧膨胀的投资仍出现了资金难以为继的问题,造成基建投资难以按进度施工,或基础设施投资虽已完成,但由于教学相关设施不配套以及高昂的收费,造成基础设施使用率低。

3、教学质量下降

教学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生命线,最近几年,由于连续扩招,致使生均校园面积、生均图书拥有量、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台件数等下降,再加上师资力量不能同步增长,甚至会出现因资金短缺致使教职工福利下降进而引致优秀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流失,现有教师满负荷工作得不到知识更新而使教育质量下降,科研能力减弱,导致最后培养出的学生名不符实,就业能力降低,其后果必然导致学校无形资产受损、生源短缺等。

如果出现这些后果,不仅会对高校的发展造成严重,而且也影响着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贷款风险产生原因分析

导致高校出现贷款风险的原因主要有:

1、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快,而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过度贷款,形成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财政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年年增加,但增幅不大。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对教育事业投入的财政拨款占总体教育经费的比重,从1999年68.3%到2003年62.2% ,平均年下降1.5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从1999年到2003年短短5年时间,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增长153%。因此,政府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靠政府增加投入缓解贷款压力是不现实的。

2、用于偿还贷款的增量收入不大

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加的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例如校内岗位津贴的实行、人才战略的实施、内涵建设的提高等等。因此,高校事业费收入的增量部分用于还贷的比例是有限的。

3、贷款使用管理不科学

高校追求办学规模扩张,建设项目多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加之对未来经济效益的过于乐观估计,造成建设规模大,资金投入多;工程建设工期长,基建项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贷款使用管理不规范,出现挪用或流失现象;为满足建设资金需求,提供银行假贷款资料,谎报结余资金,夸大实际偿债能力,造成资金缺口过大。

三、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

1、从思想上构筑贷款风险的防线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高校在快速发展的机遇面前,要按照“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既要积极利用银行贷款,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又要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与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确保稳健发展,摒弃盲目跟从的意识。

(2)树立资金的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 ,高等学校属于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预算要求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拨款无偿使用,根本不用去考虑风险问题,缺乏资金成本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贷款资金不是财政资金而是学校的负债,它的数量随时间滚动而增长。所以高校的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在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与收益的关系基础上,制定最优的财务决策。

2、从管理上增强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

(1)优化资金结构

高校贷款发展要综合考虑和分析各种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研究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以求取得筹资方式的最优组合,达到综合成本最低。高校应根据借款的数额,借款期限,贷款利率的大小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如:向银行借款、发行高校债券、外国政府贷款、引进外资等,努力降低资金成本。同时,对贷款的时机和资金需要量进行分析,正确分析贷款资金的期限结构、财务状况和偿还能力,将长期、中期、短期贷款有效的结合起来。

(2)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投资方向的正确与否,项目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投资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要对拟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比较,进行经济评价,做出科学的论证,使项目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制定切实可行的还贷计划

高校在贷款前要制定严密的还款规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还贷方案。同时,要把还贷资金纳入财务预算管理,以保证每年的还贷资金来源。

(4)严格控制贷款使用范围

教育部规定,银行贷款资金一般只能用于基本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主要有:教学科研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教学、科研设备的建设和购置。后勤设施建设:主要是教职工、学生的吃、住、活动场所。不可用于日常经费开支,更不可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改善。

3、从方法上完善贷款资金的风险管理

(1)科学合理的确定贷款规模

学校财力承受债务负担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贷款规模过大,就会影响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学校的财务风险,造成学校发展的负面影响;贷款数额太小又解决不了问题,无异于杯水车薪,所以贷款的额度一定要适宜。

依据学校贷款承受能力和资金成本,可利用贷款测算模型来计算贷款规模。目前,高校收入来源主要有:教育经费拨款、教育事业收入(在校学生的学费住宿费收入、科研收入)、校办产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等。而学校可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中的学费和住宿费收入,而且学费和住宿费能用于还贷的部分一般不能超过总额的45%。可根据下式可计算贷款总额:

学生人数×年学费住宿费标准×还贷比例=每年还贷金额

如果贷款利率i已知,N为贷款期限,则可以用贷款总额度=每年还贷金额×(P/A,i,N)来计算贷款规模。

在具体计算时,应考虑到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年可还贷数额、贷款方式、贷款期限等。此外贷款额度最高不应超过项目建设总投资的70%。

(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是在高校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指标,分析和评价学校办学资金使用的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实财力情况,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潜在的财务状况风险及连带责任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按目前的学校财务会计制度以及高校自身的特点,可用以下几个指标判断高校的贷款风险:

(1)修正的资产负债率,其数值上等于年预计还贷额/可用于还贷的资产总额,因为与企业不同,高校的很多资产是不能用来还债的,比如用财政拨款构建的教学楼属于国家财产,是受法律保护的。

(2)生均贷款额,由于高校的还贷渠道主要来源是学生收费,学费高低决定还贷能力高低,学费的多少取决于学生的人数和收费的标准,因此贷款额度与学生人数之间建立一个对应关系能较客观的显示出贷款风险程度。

(3)学费收入负债比率,其数值等于负债总额除以学费收入总额,反应学费收入对贷款的保障程度。

本文所确定的风险警戒线是在参考众多理论文献及高校的实践数据基础上,得出的综合经验数据。具体到某个高校,按照各个指标的风险警戒线计算出的某一风险区域贷款额可能会出现较大差距,此时,笔者认为,应当采用某一风险区域中的最低上限值,作为该区域的贷款上限额度,来判断和控制高校的贷款风险。

总之,贷款办学是高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正面效应值得肯定的同时,负面效应更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强化风险,科学合理地控制和防范贷款风险,才能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是金融机构按照客户涉嫌洗钱或恐怖融资活动的特征,通过识别、分析、判断、评估等方式,将客户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风控措施的制度。作为反洗钱风险为本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对有效监测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从微观实践层面看:金融机构客户数量众多,反洗钱资源却十分有限,不可能真正做到对所有客户实时跟踪监测,客户洗钱风险等级的划分有利于金融机构实行差异化监控,对一般交易客户常规管理,对重点可疑对象强化管理。从宏观实践层面看:反洗钱监管部门出于控制监管成本的考虑,不可能将金融机构所有客户都纳入关注视野,客户洗钱风险等级的划分有利于反洗钱监管部门研究分析洗钱高风险客户的数目总量、风险特性、结构分布和关联程度,全视角的及早发现洗钱风险苗头,提示洗钱风险,部署反洗钱调查。然而,由于受各种制度层面和执行层面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与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重要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缺乏代表性,评估方法缺乏科学性,风控措施缺乏操作性,这直接影响到划分制度的有效性,为此尝试构建差异性的划分标准、科学化的评估方法、可操作的风控措施将成为反映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二、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国际经验

无论是专门的国际反洗钱组织或是在反洗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其他国际组织,无论是发达经济体或是新兴经济体均对金融机构实施以风险为基础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评判和管理有着纲领性和具体性的要求。

(一)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主要经验

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通过的《打击洗钱、恐怖融资和扩散融资国际标准》(新40条建议)建议各国适用风险为本的方法,洗钱风险较高时确保反洗钱与反恐怖融资体系能充分化解风险,洗钱风险较低时在特定情况下可采取简化措施,金融机构应识别、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客户洗钱与恐怖融资风险,在高风险国家、政治公众人物、行、资金或价值转移服务、新技术、电汇、跨境交易等洗钱高风险领域采取强化的风险控制措施。沃尔夫斯堡集团(Wolfs-berg Group)提供给成员银行的《反洗钱原则:全球私人银行指南》强调了对不同风险客户区别对待的原则,并将洗钱风险划分为地域风险、客户风险和服务风险三类,提出判断洗钱风险增减的五个因素:客户交易规模、客户受反洗钱监控的程度、客户交易往来历史、客户对反洗钱规则的熟悉程度以及客户交易媒介的透明度。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公布的《防止为洗钱目的而非法利用银行系统的规定》要求银行必须基于风险考虑是否与客户建立关系或持续交易,对客户身份背景、所在国家、交易账户、经营行为和其他任何与风险有关的因素都应列在尽职调查范围之内,对高风险客户必须实施增强的审慎措施。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主要经验

美国《爱国者法案》规定判定客户洗钱风险的方法首先是业务品种,其次是客户和交易种类以及地域范围,高风险业务一般包括私人银行业务、现金存取款、行账户、贸易结算和国际汇款,高风险客户一般包括特定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人、法人和金融机构、现金汇款者和兑换商、珠宝和贵金属销售商、车船飞机经销商、地产商及房屋买卖业主、进出口公司、律师和会计师。欧盟《反洗钱4号指令》指出客户尽职调查程序应建立在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判基础之上,判定的因素涵盖客户背景、出生及主要活动地、职业、关联账户、商业行为和其他风险因素,客户被核定为“高、中、低”三类风险等级,凡被列为洗钱高风险的客户都将受到金融机构更为频繁的跟踪监测。中国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在银行、证券期货及保险行业的反洗钱指引中均要求金融机构按照风险为本的原则判定客户身份,保险业监理处的《防止洗黑钱及筹资活动指引》中详细规定保险公司判定客户风险时应充分考虑保单性质、交易频密和规模、客户来源地、社会背景及缴款方式。

三、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国内实践

国内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任重而道远,从制度层面看虽有着立法规定,从执行层面看虽有着业内实践,但在实际中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执行层面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小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国内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的有效性。

(一)划分标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权威性、全面性和规范性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是立法完善、行业治理、义务主体自觉履行的系统性工作,但目前我国反洗钱法律法规对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规定较为简单,不利于金融机构在实践中操作运用。同时,除证券期货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外,银行和保险业尚未制定统一规范的指引,呈现出各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自行制定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办法的局面,划分标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权威性与规范性。

(二)划分标准反映行业特有属性的少,缺乏针对性和区分度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除应囊括行业间共性特征的风险因素外,更应立足本行业固有特征、机构经营特点和产品服务属性,增加并考虑不同与其他行业的特殊风险因素,但实际中不同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自行制定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办法雷同较大,划分标准反映行业间共性的多,行业特有属性和机构自身特点的少,缺乏应有的行业针对性与区分度。

(三)划分多采用定性评估方法,缺乏定量评估和数据实证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定的准确性,因此选择操作性强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定量方法来充分利用有限的客户信息资源,解决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的人为不确定性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实情况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评估多采用定性描述和分析的方法,缺乏相应的数据实证和定量分析,判断的随意性、分析的主观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较大。

(四)划分结果风控措施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风险为本的控制措施是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终点,但在实际操作中,金融机构对不同洗钱风险等级客户适用不同程度的风控措施仅做了原则性要求,针对低风险客户没有制定简化的客户尽职调查措施和异常交易快速判断机制,不能有效降低反洗钱管理成本;针对高风险客户即使制定措施也仅是善意劝告,没有实质性措施防范洗钱风险,风控措施效果大打折扣。

四、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指标方法与风控措施探索

(一)划分标准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的构建应立足行业间的共性风险因素,结合各行业的特殊风险因素,考虑直接判定的例外情形,按禁止类、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风险等级,分行业适度和客观地衡量客户洗钱风险程度。

表1 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表2 证券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表3 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接判定为禁止类客户的情形:

1.被列合国安理会及反洗钱国际组织的反洗钱监控名单及类似名单的客户;

2.被列入我国的反洗钱监控名单及类似名单的客户;

3.涉嫌或已立案法律调查和反洗钱调查的客户;

4.被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采取监管措施的账户;

5.被保险行业核保核赔联席会议认定的骗保骗赔名单。

(二)评估方法

金融机构受内外部经营环境制约,获取客户信息成本相对较高,再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定量评估方法,增加了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判断的随意性、分析的主观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熵权法作为一种客观赋权法相对专家判断法等主观赋值法,客观性强,精确度高,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计算出各指标的熵权,并通过定义加权广义距离表征划分的差异性,得出隶属度矩阵测算出较为客观的客户洗钱风险评级结果。以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为例:

客户群由4个客户组成,C=(c1,c2,c3,c4)

风险分低、中、高3个等级,G=(g1,g2,g3)

评价指标体系由7项组成,V=(v1,v2,v3,v4,v5,v6,v7)

V1国别地域:国内一般地区,国内敏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反洗钱薄弱国家和地区,分别取值0,1,2,3。

V2行业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及事业单位,农业和生产运输企业,商业技术及服务行业,FATF规定的特定行业,分别取值0,1,2,3。

V3业务类型:保障型保险产品,储蓄型保险产品,投资型保险产品,分别取值0,1,2。

V4业务渠道:机构直销渠道,兼业渠道,网销电销渠道,专业渠道、个人渠道,分别取值0,1,2,3,4。

V5保费金额:20万元人民币或2万美元以下,20~50万元人民币或2~5万美元,50万元人民币或5万美元以上,分别取值0,1,2。

V6退保金额:1万元人民币或1千美元以下,1万元人民币或1千美元以上,分别取值0,1。

V7缴费年限:5年以上期缴,1~5年期缴,1年以下趸缴,分别取值0,1,2。

客户相对于风险评价指标的特征值矩阵为:

X■=■

指标体系标准矩阵为:

Ω■=■

广义距离取欧氏距离,使用MATLAB对相关矩阵规范处理得出指标权重为Wj=(0.18、0.13、0.18、0.25、0.05、0.16、0.05);客户群C对于风险等级G的隶属度矩阵U为:

低 中 高

客户1 0.332 0.320 0.348

客户2 0.362 0.302 0.336

客户3 0.296 0.398 0.306

客户4 0.237 0.396 0.367

即1为高风险客户,2为低风险客户,3和4为中风险客户。

篇4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2-181-1

龙茗矿区位处广西重要的内生金属矿成矿带,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地层岩性及化探条件有利。这几年虽然在地表做过许多地质基础工作和少许深部工程,但取得的成果较小。为了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以激电中梯扫面测量为找矿手段,查明测区内地质构造及极化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1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本区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的中南部,属三级构造单元下雷~灵马拗陷西侧、西大明山隆起北西部及靖西~田东隆起西南端[2]。区域上由寒武系组成的基底出露于复式背斜或穹窿的核部,其周边广泛分布泥盆纪以来的沉积盖层。

1.1地层

区域出露主要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

(1)寒武系(C):主要分布于天等泗城岭复式背斜核部,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泥盆系(D):广泛分布于上述各复式背斜及穹窿的翼部和其它各背斜的核部,其上与石炭系整合接触。

(3)石炭系(C)~二叠系(P):大面积出露于背斜翼部或向斜核部,地层发育较齐全,石炭系与二叠系呈整合接触,二叠系缺失上统的地区(西部)与上覆三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三叠系(T):主要分布于北侧向斜的核部。

1.2构造

区域构造复杂,地层强烈褶皱,断裂交错分布。总体构造线东西两侧以东西向为主,中部呈北东向。各背斜或穹窿的轴部均由寒武系组成,边缘与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受印支期沉积盖层的覆盖,背斜或穹窿出露不全,构造形态不完整,但对称性较好,岩层倾角一般30-60°,部分直立或倒转,次级褶皱发育,尤其页岩较多地段小褶皱特别普遍,劈理亦很发育。

2激电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根据激电扫面结果,初步圈定了14处异常,其中具有较大找矿潜力为ηs1-1、ηs1-3、ηs2-1、ηs2-7号异常,现将主要异常特征分述如下:

(1)ηs1―1异常:异常形态为箱状,长390m,宽320m,走向东西向,面积约0.05 km2。根据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1异常在400线上有17个异常点,视极化率异常值(ηs)在3.9%~5.2%之间,视电阻率值(ρs)在57~393Ω.m之间;在测线402线有17个异常点,ηs值在3.8%~4.4%之间,ρs值在57~393Ω.m之间;404线有6个异常点,ηs值在3.9%~4.2%之间,ρs值在57~393Ω.m之间,异常呈低阻高极化特征。异常所处位置为上寒武统边溪组与下泥盆黄S山组、下-中泥盆统北流组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的接触部位,且位于东西向断裂北部附近,地质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良好成矿地质条件,找矿前景潜力较大。

(2)ηs1―3异常:异常形态呈似囊状,面积约0.014km2。根据ρs、ηs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1―3异常在414线上有2个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0%~3.6%之间,ρs值在300Ω.m以下;416线有8个ηs异常点,ηs异常值在2.8%~3.6%之间,ρs值在150~300Ω.m之间;418线有8个ηs异常点,ηs值在3.0%~3.4%之间,ρs值在200~300Ω.m之间;ηs异常呈中间高两边低特征。综合ηs和ρs异常展布趋势分析,该异常呈低阻中极化特征的异常。异常区分布于上寒武统边溪组,岩性为细砂岩,地表出露有北西向断层破碎带,且具硅化、褐铁矿化,石英细脉发育,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ηs2―1异常:整体异常形态条带状,走向北东~南西向,存在三个ηs串珠状异常,单个异常呈椭圆、扁豆状,面积分别0.0012km2、0.0018km2、0.0111km2;ηs值分别为3.15%~3.6%、3.15%~3.6%、3.15%~4.4%。根据ρs、ηs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2―1跨线范围较大,异常极化率变化幅度在3.6%~4.4%之间,视电阻率变化范围为393Ω.m~1000Ω.m,普遍为中阻中极化特征。异常主要分布于上寒武统边溪组地层,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部等粒砂岩、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灰黑、灰绿色页岩,异常北部为上寒武边溪组与下泥盆黄S山组灰岩接触且北西向断裂发育,断裂附近岩性具强硅化、弱褐铁矿化、石英细脉发育。而在该部位以南地表探槽工程显示,异常南存在角砾岩,推断ηS2―1异常带存在次一级断裂构造,与成矿密切相关,综合地质、物探资料,认为ηs2―1异常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4)ηs2―7异常:异常形态呈条带状,为近东西向,长350m,宽100m,面积0.03km2,东部异常未封闭。根据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2―8异常在432线上有3个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15%~3.4%之间,ρs值在200Ω.m以下;在434线有6个ηs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9%~5.2%,ρs值在200Ω.m以下;在436线有6个ηs异常点,ηs值在3.15%~3.6%之间,ρs在200Ω.m以下。异常呈低阻高极化特征,异常所处位置为下泥盆统郁江组(D1y)细砂岩、泥岩与下泥盆统黄S山组(D1hj)灰色、深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的接触部位,地质成矿条件较好。根据视极化率异常展布趋势分析,该高极化率异常呈条带状,走向近东西向展布,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实现找矿突破主打靶区之一。

3总结

经过激电扫面工作,初步了解测区内与铅锌矿密切相关的视极化率、视电阻率异常平面分布特征,快速圈出成矿有利部位,缩小找矿靶区,找出异常分布规律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各异常的找矿远景,为下步地质、物探勘查找矿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龙茗矿区位处广西重要的内生金属矿成矿带,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地层岩性及化探条件有利。这几年虽然在地表做过许多地质基础工作和少许深部工程,但取得的成果较小。为了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以激电中梯扫面测量为找矿手段,查明测区内地质构造及极化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1区域地质成矿背景

本区位于南华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的中南部,属三级构造单元下雷~灵马拗陷西侧、西大明山隆起北西部及靖西~田东隆起西南端[2]。区域上由寒武系组成的基底出露于复式背斜或穹窿的核部,其周边广泛分布泥盆纪以来的沉积盖层。

1.1地层

区域出露主要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

(1)寒武系(C):主要分布于天等泗城岭复式背斜核部,与上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2)泥盆系(D):广泛分布于上述各复式背斜及穹窿的翼部和其它各背斜的核部,其上与石炭系整合接触。

(3)石炭系(C)~二叠系(P):大面积出露于背斜翼部或向斜核部,地层发育较齐全,石炭系与二叠系呈整合接触,二叠系缺失上统的地区(西部)与上覆三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4)三叠系(T):主要分布于北侧向斜的核部。

1.2构造

区域构造复杂,地层强烈褶皱,断裂交错分布。总体构造线东西两侧以东西向为主,中部呈北东向。各背斜或穹窿的轴部均由寒武系组成,边缘与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受印支期沉积盖层的覆盖,背斜或穹窿出露不全,构造形态不完整,但对称性较好,岩层倾角一般30-60°,部分直立或倒转,次级褶皱发育,尤其页岩较多地段小褶皱特别普遍,劈理亦很发育。

2激电异常特征及推断解释

根据激电扫面结果,初步圈定了14处异常,其中具有较大找矿潜力为ηs1-1、ηs1-3、ηs2-1、ηs2-7号异常,现将主要异常特征分述如下:

(1)ηs1―1异常:异常形态为箱状,长390m,宽320m,走向东西向,面积约0.05 km2。根据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1异常在400线上有17个异常点,视极化率异常值(ηs)在3.9%~5.2%之间,视电阻率值(ρs)在57~393Ω.m之间;在测线402线有17个异常点,ηs值在3.8%~4.4%之间,ρs值在57~393Ω.m之间;404线有6个异常点,ηs值在3.9%~4.2%之间,ρs值在57~393Ω.m之间,异常呈低阻高极化特征。异常所处位置为上寒武统边溪组与下泥盆黄S山组、下-中泥盆统北流组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的接触部位,且位于东西向断裂北部附近,地质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良好成矿地质条件,找矿前景潜力较大。

(2)ηs1―3异常:异常形态呈似囊状,面积约0.014km2。根据ρs、ηs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1―3异常在414线上有2个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0%~3.6%之间,ρs值在300Ω.m以下;416线有8个ηs异常点,ηs异常值在2.8%~3.6%之间,ρs值在150~300Ω.m之间;418线有8个ηs异常点,ηs值在3.0%~3.4%之间,ρs值在200~300Ω.m之间;ηs异常呈中间高两边低特征。综合ηs和ρs异常展布趋势分析,该异常呈低阻中极化特征的异常。异常区分布于上寒武统边溪组,岩性为细砂岩,地表出露有北西向断层破碎带,且具硅化、褐铁矿化,石英细脉发育,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3)ηs2―1异常:整体异常形态条带状,走向北东~南西向,存在三个ηs串珠状异常,单个异常呈椭圆、扁豆状,面积分别0.0012km2、0.0018km2、0.0111km2;ηs值分别为3.15%~3.6%、3.15%~3.6%、3.15%~4.4%。根据ρs、ηs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2―1跨线范围较大,异常极化率变化幅度在3.6%~4.4%之间,视电阻率变化范围为393Ω.m~1000Ω.m,普遍为中阻中极化特征。异常主要分布于上寒武统边溪组地层,岩性为灰绿色厚层状部等粒砂岩、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灰黑、灰绿色页岩,异常北部为上寒武边溪组与下泥盆黄S山组灰岩接触且北西向断裂发育,断裂附近岩性具强硅化、弱褐铁矿化、石英细脉发育。而在该部位以南地表探槽工程显示,异常南存在角砾岩,推断ηS2―1异常带存在次一级断裂构造,与成矿密切相关,综合地质、物探资料,认为ηs2―1异常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4)ηs2―7异常:异常形态呈条带状,为近东西向,长350m,宽100m,面积0.03km2,东部异常未封闭。根据视电阻率、视极化率等值线平面图分析,ηs2―8异常在432线上有3个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15%~3.4%之间,ρs值在200Ω.m以下;在434线有6个ηs异常点,ηs异常值在3.9%~5.2%,ρs值在200Ω.m以下;在436线有6个ηs异常点,ηs值在3.15%~3.6%之间,ρs在200Ω.m以下。异常呈低阻高极化特征,异常所处位置为下泥盆统郁江组(D1y)细砂岩、泥岩与下泥盆统黄S山组(D1hj)灰色、深灰色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的接触部位,地质成矿条件较好。根据视极化率异常展布趋势分析,该高极化率异常呈条带状,走向近东西向展布,成矿地质条件有利,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实现找矿突破主打靶区之一。

3总结

经过激电扫面工作,初步了解测区内与铅锌矿密切相关的视极化率、视电阻率异常平面分布特征,快速圈出成矿有利部位,缩小找矿靶区,找出异常分布规律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各异常的找矿远景,为下步地质、物探勘查找矿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篇5

2.工具设计。我们为关键事件访谈设计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关键事件访谈提纲》。该访谈提纲按照经典的行为事件访谈的形式来设计,主要内容为访谈对象的“个人信息、主要工作职责、成功和失败”三部分内容。在《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核检表》的生成过程中,参考了麦克里兰德编制的通用软实力词典,黄勋敬等(2007)在《商业银行行长胜任力模型研究》中所提的行长胜任力(软实力)模型,以及“大五”人格因素模型中的人格分类、MBTI人格维度,并请教了有关专家,最后形成的核检表问卷共包括36个胜任素质。《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词典》的编写经过了查阅和总结资料、个人独立编写、小组讨论和修改三个过程。在最终形成的软实力词典中,每个软实力都包含了软实力的定义、六个等级、等级定义以及在每一个等级的行为表现。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的依据。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者依照构建的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编制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问卷》。

3.行为事件访谈。我们设计开发了针对商业银行理财经理的结构化关键事例访谈方法,通过关键事件访谈搜集理财经理工作行为和能力素质要求。访谈要求访谈对象回忆在工作情境中他们感到特别成功及失败的几个关键事件。每位访谈对象的时间从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不等。并且在征得其同意后,对所有访谈对象的谈话内容都进行了录音。

4.胜任特征编码。按照常规的软实力研究步骤,先对资料进行编码,并统计访谈文本的字数、各个软实力的等级分数等,最后对得到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检验。首先,录音和问卷转换为文本材料。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关键事件收集后,我们对关键能力问卷和访谈记录进行了整理,先将访谈录音和访谈问卷整理成访谈报告,然后对转录文本进行编号,最终产生提取概念化的软实力的原始数据,总共43份,约9万4千字。其次,基于文本进行软实力编码。编码是在访谈文本中相应的行为事件后面写上软实力的名称以及等级。由于文本数据内容非常广泛,初次编码时,两个编码人员按照统一的编码词典对照认可的软实力,先进行尝试性分类并予以编码。对那些访谈文本中出现的独特特征,进行补充编码,并进一步补充到编码词典中。初次编码后再次阅读文本,对每个归类编码进行核查,寻找支持某一归类编码的所有现存证据,对其编码的正确性进行确认或修正。

5.数据结果。统计的基本指标为文本的字数、各个软实力在不同等级上出现的次数、在各等级的分数、平均等级分数和最高等级分数。等级是指某一软实力在该软实力最小可觉差量表中的大小值,它表示某个行为表现的强度或复杂程度。比如,根据《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编码词典》,某一被试在“团队协作”分量表上的具体行为表现为:在等级1上出现2次,在等级2上出现1次,在等级3上出现3次,在等级5上出现4次,那么这一软实力发生的总频次就是2+1+3+4=10次;平均等级分数为3.3,即总分数/总频次;最高等级分数为5。然后对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三个指标进行验证,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每一软实力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1)访谈长度(字数)分析。对访谈字数的原始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明方差齐性,即进入检验的两个样本来自于同一个总体。如表1所示,绩效优秀组访谈平均长度为2281.3字,绩效一般组访谈平均长度为2074.0字。在访谈长度上,绩效优秀组和绩效一般组之间的差异在0.05水平无统计学意义,也就是差异不显著。表2显示了软实力发生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与访谈长度之间的相关。其中有5项软实力的频次总分与访谈文本的长度(字数)显著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其中的4项在0.01水平上相关;采用平均等级分数这一指标有4个软实力与访谈长度相关;而采用最高等级则只有一个软实力与访谈长度相关。这说明,相对而言,最高等级分数指标比较稳定,较少受访谈长度影响。在Hay公司的经典研究中,提出采用频次、平均等级分数、最高等级分数三种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平均等级分数最优。但在本研究中,没有得到这样的结果。为了消除访谈长度的影响,我们采用最高等级分数作为准确反映出被试某一软实力水平的指标。(2)信度分析。两个编码者按照《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编码词典》,对相同文本进行编码的一致性程度是影响软实力评价法的重要因素,是编码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归类一致性方法来考察文本编码者之间编码结果的一致性,以确立软实力评价法的信度指标。归类一致性是指评分者之间对相同访谈文本资料的编码归类中相同个数占总个数的百分比。它的计算公式是参照《动机编码手册》来的(董奇,1990)。(3)差异检验。以最高等级分数为指标,分别统计两个编码者对同一文本材料中某一软实力分数的最高分,然后比较绩效优秀组和绩效一般组被试在每个软实力上的最高等级分数,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结果见表3。表3的结果显示,优秀组和普通组的最高等级分数在团队协作、信息搜集、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专业知识、风险意识以及关系建立等10个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4)软实力核检表结果分析。我们对《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核检表》进行统计,其频次统计结果如表4。从表4中可以看到,频率超过50%的前13个胜任素质包括了通过“差异检验”的全部10个软实力词条,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行为事件访谈、访谈材料编码以及数据处理等过程的科学性。

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体系

(一)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

根据BEI访谈结果分析形成了初步的软实力模型,见图1。结合资深专家访谈资料和实际应用情况,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软实力胜任标准)包括10项特质,分别是团队协作、信息搜集、公关能力、沟通能力、责任心、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专业知识、风险意识以及关系建立。上述胜任特征反映了理财经理这一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也即理财经理所需的软实力胜任标准。1.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指理财经理以客户为中心,把为客户服务当成自己的责任,能够及时发现并满足他们的需要。银行间的竞争取胜最终要靠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来保证,而理财经理是向客户展示银行服务的重要窗口,因此理财经理的服务意识关乎银行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而赢得市场和客户,关乎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2.沟通能力。理财经理的沟通能力具体地可解释为倾听和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需要和观点,并做出恰当反馈的能力。作为理财经理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需要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如果无法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并建立良好关系,那么必然无法胜任理财经理岗位。因此,从事理财经理工作必须具备沟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理财经理应具有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合适的沟通方式,与内外部客户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并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3.关系建立。关系建立是指理财经理能够与有助于完成工作的相关人员建立或维持友善良好的关系。利用多种渠道不断了解客户信息,预测客户需求,保持客户关系,建立业务联系。不断收集客户所在行业信息,以备沟通中使用。通过实地走访加深客户的感受,趁热打铁,及时建立业务关系。能够建立客户信息档案。4.信息搜集。信息搜集指理财经理能够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搜集信息,从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选择所需的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处理信息,据此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的能力。5.公关能力。公关能力是指理财经理能够协调和处理好与客户、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并利用这些关系来拓展业务或者为工作提供方便。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商业银行必须处理好与市场主体即股东、客户、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机会。6.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理财经理,必须有对组织高度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够脚踏实地地做好工作,推动银行业务的发展。有责任的理财经理能够充分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认真负责、诚实可靠,常为团队的成功付出额外的努力。7.积极主动。理财经理主动采取行动迎接眼前的挑战或提前面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在面对挑战、追求卓越的过程中,理财经理主动采取行动能够促使其更好地把握机遇,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目标,促使银行不断发展。8.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理财经理与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密切团结,从而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团队协作意识是凝聚整个组织的核心力量,一位理财经理具有这种意识,才能积极主动配合同事和上下级的工作,同心协力,使组织中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并产生高绩效。9.风险意识。风险意识是指理财经理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能够有效识别、衡量和防范市场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金融业务常见风险。风险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理财经理在工作中能有效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将有助于防范风险、避免损失,从而保护银行和客户的利益。风险意识软实力特征的核心要素是:理财经理具备有效识别不同形式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并能采取恰当措施规避风险。10.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理财经理掌握银行业务的相关知识,熟悉相关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是理财经理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灵活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为银行创造收益。这个特征主要衡量和评价理财经理对金融业务和银行基本业务掌握的熟练程度。

(二)《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词典》的构建

在构建“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完善形成了《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软实力模型词典》。每一个软实力词条包括软实力名称、定义、核心问题、重要性、等级水平、行为表现、正/反向案例及管理名言。尤其针对各个软实力,分别从正、反两面提出一至两个案例。这些案例是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在行为事件访谈过程中提到的一些具体事例或观点,既是对词典内容的进一步补充,也是该行为描述和实际应用的真实对接。该词典将帮助银行更客观地、更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激励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进而推动银行核心能力的建设和组织变革。文后附有“服务意识”软实力的案例示例。

篇6

Pick to: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ff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road and bridge tunnel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 road and bridge tunnel safety risk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ecause the tunnel project has the construction is difficult and long construction period, large investment, man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lexity of geological factors, making the entire bridge tunnel project construction process is full of a lot of uncertain risk factors, so in highway tunnel construction process may occur at any time the security risk of accident, necessary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control measures can help to improve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safety management, reduc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to the degree of control.

Key words: road and bridge tunnel; Safe construction; Risk assessment; Risk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根据《公路桥梁、隧道安全评估指南》、《桥梁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标准补充规定》及《公路隧道作业要点手册》的有关内容、及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笔者结合目前路桥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分析了针对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所颁布的指南、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文件,并总结了保证评估结果客观性的过程控制方法以及践行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宗旨的方式,通过对目前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促使评估成果满足安全风险评估技术针对性、客观性的要求。

隧道工程风险分级和接受准则。

(1)、事故发生概率的等级分成四级,见下表

注:a.当概率值难以取得时,可用频率代替概率。

b.中心值代表所给区间的对数平均值。

(2)、然后对事故发生后果进行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等级分析(表格这里就不一一画出了):一是人员伤亡等级标准,二是直接经济损失等级标准(其中不含恢复重建的费用)。

(3)、环境影响等级标准

注:“临时的”意思是在隧道工程施工工期内可以改变好环境;“长期的”意思是在施工工期以内不能改变好环境,但不是永久的,在以后的时间里可以改变的;“永久的”含义为不可逆转或不可恢复的。

(4)、专项风险等级标准

根据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等级,将风险等级分为四级:极高(Ⅳ级)、高度(Ⅲ级)、中度(Ⅱ级)和低度(Ⅰ级)。

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

我们可以将风险分为四个等级:低、中、高、极高。并且根据等级设计相应的接受准则:可忽略、可接受、不期望、不可接受。然后我们再根据接受准则设计出相应处理措施和监测措施等。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在后面的施工中根据风险接受准则与采取的风险处理措施的规定,针对不同的风险事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拟采取相应的技术对策。并且随着施工的进行,我们要不断的测定安全风险等级,随时改变风险处理措施,做到紧张有序地施工,确保万无一失。

在进行路桥隧道工程中,我们必须成立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小组成员必须分好工(组长:负责安全评估与管理工作的领导工作。制定施工阶段风险评估工作实施细则。副组长:根据分组的情况开展本组的管理工作,并向组长负责。成员:在组长及副组长的领导下,开展安全评估与管理工作,成立抢险小组,并落实各项具体措施;与项目部其它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共同抓落实,从人、财、物各方面给予安全评估与管理工作切实的保障。),并且设立安全评估与管理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项目部安全部负责),设立值班电话等。

4、总结

由于采用了相应的风险对策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中风险动态管理,隧道施工的风险会相应地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结合初始风险评估结果和制定的对策措施,对隧道残留风险进行评估。根据施工的进展对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定期反馈,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单位进行沟通,不断完善处理措施。项目部领导小组将根据审批后的风险评估方案进行日常工作的实施,有效的开展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深入现场调查研究,制定合理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安全、按期完成路桥隧道工程的施工任务。

这仅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开始。在下一步的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监控,对风险做好动态管理,从而达到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确保施工安全目的。

参考资料

[1]钱七虎,戎晓力.中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 4) : 649-655

篇7

盾构法主要应用于地下隧道工程,由于地下和水底工程地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在隧道施工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对盾构隧道施工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和定级,从而采取各种合适的针对性措施,实施风险控制,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检查表式综合评价法、优良可劣评价法、道氏指数法以及权衡风险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大多建立在对工程项目所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客观量度的基础上,没有体现风险评价过程中专家的作用,且系统性不强,对风险大小的描述比较模糊,缺少直观的结论,不便于决策者做出进一步的决策.本文采用R=P×C定级法对采用盾构法的武汉长江水下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和定级评价,其结果可供隧道工程施工风险控制参考.

1 R=P×C定级法

R=P×C定级法是综合考虑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给风险定级的一种方法,其中,R表示风险;P表示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C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时可能产生的后果.P×C不是简单意义的相乘,而是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因素产生后果的级别的组合.R=P×C定级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风险评价方法,采用此法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实施定级步骤如下.

a. 找出工程项目存在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

b. 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以往类似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分析各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得出发生概率P.

c. 根据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对人、环境和工程项目本身造成影响的程度,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给这些风险因素划分后果等级;一般划分为5个等级(灾难性、重大、严重、中等、轻微),通过定量计算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后果等级C.

d. 最后综合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等级C和其发生的概率P,将两者组合起来,参照R=P×C定级方法的风险评估矩阵,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等级并制定不同的方案,用比较合理的措施实施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

2 施工风险识别

武汉长江隧道,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是目前长江上正在进行的首条穿越长江江底的过江隧道.该项目工程量大、工期长,且在江底施工,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施工中潜在风险因素多,施工风险管理难度大.结合长江隧道工程特殊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水文以及盾构法施工技术的特点等,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隧道施工经验,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出长江隧道工程在采用盾构进行施工时主要有以下15种风险因素:地质预测预报准确性(u1)、盾构机适应性和可靠性(u2)、盾构进出洞(u3)、开挖面失稳(u4)、盾尾密封失效(u5)、软硬不均且差异性较大地层施工(u6)、盾构江底段可能换刀(u7)、盾构隧道衬补强度不够(u8)、盾构的推进控制不当(u9)、较大的地层损失及不均匀沉降(u10)、开挖面有障碍物(u11)、隧道上浮(u12)、高水位粉细砂层联络通道施工(u13)、基坑失稳(u14)及隧道透水(u15).

3 施工风险定级评价

3.1风险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确定

对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并找出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并确定这些主要风险发生的概率,是R=P×C风险定级法的第一步.通过对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风险的分析,得出了工程可能发生的15种主要风险因素,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这些主要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范围(表1).

3.2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事件后果排序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分为单因素模糊评价和多层次模糊评价,这里只介绍单因素的模糊评价方法,其评价过程如下.

a. 确定因素集.因素集为各种风险因素的集合,即U={u1,u2,…,un}.

b. 给定各因素的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由专家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一般用权重向量A={a1,a2, …,an}表示.

c. 建立评价等级集.评价等级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V=(V1,V2,…,Vn).这里,由十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评价等级分为5级,即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d. 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可以确定一个模糊关系R,它可表示为

R={rij|i=1,2,…n;j=1,2,…,m},(1)

式中,rij为隶属度,即第i个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等级的程度.

e. 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B=A·R.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进行评价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a. 确定风险事件集和后果评语集两个论域.前面已经找出了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阶段的15种主要风险,将这些风险事件构成集合,就形成风险事件因素集U={u1,u2,…,u15}.评价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一般分成五种情况,这五种情况就构成了长江隧道工程风险事件的后果评语集V={灾难性(v1),重大(v2),严重(v3),中等(v4),轻微(v5)}.

b. 确定参评风险事件因素权重值.参评风险事件因素权重值的确定,就是确定风险事件因素的权重向量距阵A.本文主要采用0-1评分累计法,即经过专家对每个风险事件评分后,取其平均值,求得各参评因素权重值(表2),则参评风险事件因素的权重向量为

A={a1,a2,…,a15}={0.124,0.072,0.01,0.124,0.072,0.03,0.072,0.072,0.03,0.03,0.01,0.03,0.072,0.124,0.124}.

c. 计算模糊关系距阵R.作为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可以确定一个模糊关系R,它可以表示为一个模糊矩阵(式(1)).rij可以通过专家投票百分比法确定,即由专家及有关人员组成投票小组,按照评语等级分级标准,在每项评价因素的m个等级中进行投票,最后以百分数确定rij.通过专家投票,经统计和计算,就可以得出模糊距阵R.以计算r11为例,专家30人中,对评价因素u1的5个评语中,投V1的有25人,则r11=25/30=0.833.依此类推,可计算得到R矩阵的其他因素,得到R为

根据计算的综合评价值,用五个区间将长江隧道工程的15种风险事件因素纳入上述后果评语集V定义的五个级别,具体划分情况见表3.

3.3 风险定级

表4是R=P×C风险定级法的工程灾害风险评估矩阵,表中数值和字母的组合就是表示风险事件的P和C的组合.

根据表4,对工程风险事件的P·C组合进行分级,从表5中可以看出,每一级风险水平都有多个P和C的组合情况.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计算,得出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发生后造成后果的等级,将每个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后果等级组合起来,再参照表5,就可以确定每个风险事件的等级(表6).

摘 要:根据工程风险评价的基本原理,针对水下盾构隧道施工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可以对水下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进行定级评估的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将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正确定位各个风险因素,从而指导风险控制和管理.并以长江隧道工程为例,阐述了R=P×C风险定级法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风险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 风险定级; 盾构隧道; 施工风险

盾构法主要应用于地下隧道工程,由于地下和水底工程地质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在隧道施工时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对盾构隧道施工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评价和定级,从而采取各种合适的针对性措施,实施风险控制,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检查表式综合评价法、优良可劣评价法、道氏指数法以及权衡风险法等,这些评价方法大多建立在对工程项目所存在的各类风险进行客观量度的基础上,没有体现风险评价过程中专家的作用,且系统性不强,对风险大小的描述比较模糊,缺少直观的结论,不便于决策者做出进一步的决策.本文采用R=P×C定级法对采用盾构法的武汉长江水下隧道工程的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和定级评价,其结果可供隧道工程施工风险控制参考.

1 R=P×C定级法

R=P×C定级法是综合考虑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后果,给风险定级的一种方法,其中,R表示风险;P表示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C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时可能产生的后果.P×C不是简单意义的相乘,而是表示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风险因素产生后果的级别的组合.R=P×C定级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推崇的一种风险评价方法,采用此法对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实施定级步骤如下.

a. 找出工程项目存在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

b. 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以往类似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分析各个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得出发生概率P.

c. 根据发生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对人、环境和工程项目本身造成影响的程度,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给这些风险因素划分后果等级;一般划分为5个等级(灾难性、重大、严重、中等、轻微),通过定量计算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后果等级C.

d. 最后综合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等级C和其发生的概率P,将两者组合起来,参照R=P×C定级方法的风险评估矩阵,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等级并制定不同的方案,用比较合理的措施实施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

2 施工风险识别

武汉长江隧道,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是目前长江上正在进行的首条穿越长江江底的过江隧道.该项目工程量大、工期长,且在江底施工,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在施工中潜在风险因素多,施工风险管理难度大.结合长江隧道工程特殊的地理位置、工程地质水文以及盾构法施工技术的特点等,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隧道施工经验,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识别出长江隧道工程在采用盾构进行施工时主要有以下15种风险因素:地质预测预报准确性(u1)、盾构机适应性和可靠性(u2)、盾构进出洞(u3)、开挖面失稳(u4)、盾尾密封失效(u5)、软硬不均且差异性较大地层施工(u6)、盾构江底段可能换刀(u7)、盾构隧道衬补强度不够(u8)、盾构的推进控制不当(u9)、较大的地层损失及不均匀沉降(u10)、开挖面有障碍物(u11)、隧道上浮(u12)、高水位粉细砂层联络通道施工(u13)、基坑失稳(u14)及隧道透水(u15).

3 施工风险定级评价

3.1风险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确定

对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进行评价,分析并找出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主要风险,并确定这些主要风险发生的概率,是R=P×C风险定级法的第一步.通过对武汉长江隧道工程风险的分析,得出了工程可能发生的15种主要风险因素,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出这些主要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范围(表1).

3.2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事件后果排序

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分为单因素模糊评价和多层次模糊评价,这里只介绍单因素的模糊评价方法,其评价过程如下.

a. 确定因素集.因素集为各种风险因素的集合,即U={u1,u2,…,un}.

b. 给定各因素的权重.由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可采用层次分析法或由专家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一般用权重向量A={a1,a2, …,an}表示.

c. 建立评价等级集.评价等级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即V=(V1,V2,…,Vn).这里,由十位专家组成评价小组,评价等级分为5级,即V={很好,好,一般,差,很差}.

d. 确定隶属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从U到V的一个模糊映射,可以确定一个模糊关系R,它可表示为

R={rij|i=1,2,…n;j=1,2,…,m},(1)

式中,rij为隶属度,即第i个指标隶属于第j个评价等级的程度.

e. 进行模糊矩阵的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B=A·R.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风险进行评价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a. 确定风险事件集和后果评语集两个论域.前面已经找出了长江隧道工程施工阶段的15种主要风险,将这些风险事件构成集合,就形成风险事件因素集U={u1,u2,…,u15}.评价风险事件产生的后果,一般分成五种情况,这五种情况就构成了长江隧道工程风险事件的后果评语集V={灾难性(v1),重大(v2),严重(v3),中等(v4),轻微(v5)}.

篇8

1.1设计原始资料缺乏的风险。设计不充分、设计错误或设计不能按期完成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设计原始资料不全或不提供。

1.2设计招投标要求的风险。现今的电力设计市场是卖方市场,经常出现压缩正常的设计费、挤压合理的设计周期等现象。这导致设计市场的畸形发展,因此,怎样招标对设计质量非常重要。

2.初步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初步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设计的依据;设计的规模;主要设备布置及一二次电气系统图;主要土建图纸;衡量的主要经济量化条件及剖析。在这个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

2.1业主擅自干预的风险。业主有时会自作主张修改设计图,企图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结果导致设计停顿。其次,一些业主不经设计同意擅自复制设计材料,不能在约定时间将设计费交给设计方,极力压缩设计费用等现象。

2.2新技术应用的风险。若对一项技术没有充分掌握就直接采用,或第一次进行该项目设计,没法参考以前的技术积累,会出现比较大的风险。

3.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制图量非常大,需要不同专业之间进行技术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在这个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

3.1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配合的风险,当施工单位由于技术原因导致施工困难时,往往以难以施工和设计不够详细等原因要求设计单位更改设计。

3.2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配合的风险。监理单位为了有效控制工程投资,会出现要求设计单位降低标准,或对设计图纸进行变更。

3.3设计人员工作安排的风险。设计人员需要对设计质量负责,对设计投资掌握负责和对设计周期负责。目前设计单位的设计周期短,为把设计任务及时完成,会出现设计质量存在缺陷。

3.4审查图纸的风险。由于赶工程进度原因,审查人员无法确保对图纸质量进行全面、详细审查。

二、电力设计项目的风险评价

电力设计项目的风险评价包括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分级和风险影响程度分级,进而进行风险等级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管控优先级。1.风险概率评价。根据历史资料法或层次分析法,对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度进行量化评价。其中等级分别分为5,4,3,2,1,对应的可能发生比率为(≥1/2,1/3,1/8,1/20,1/80),即概率发生可能性为:极高、高、中、低、极低。

2.风险危害严重程度评价。风险概率评价完成后,需考虑风险事件影响项目的危害严重程度,如表1所示。其中项目目标分为质量、进度、费用和范围4项,权重均为0.25。

3.风险指标体系的风险概率数。对每一种风险指标,根据概率度和严重程度相乘得到风险概率数。该数越大,风险的危害越严重。以某一电力设计项目为例,计算各风险指标的风险概率数。可得,设计招投标要求和设计人员工作安排的风险概率系数最高,需进行风险应对和监控。

篇9

1 项目概况

山区高速公路施工过程的安全问题历来备受重视,而山区高速公路施工过程的危险源尤其是重大危险源是导致工程施工事故的根源。为控制山区高速公路施工过程的安全风险,预防施工事故的发生,则需进行山区高速公路施工过程危险源评估及控制[1-5]。

作为河南省高速公路规划中的豫西一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淅高速由卢氏至西坪、西坪至寺湾(豫鄂省界)段高速公路两个项目组成,全长122.714公里。全线包含主线特大桥9座,主线大桥90座,隧道27座等,全线桥隧比58.58%。其中豹子岔隧道采用分离式隧道(测设线间距:进口26.21m,出口28.31m)。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K10+230~ZK10+760,平面位于RL-3600圆曲线接RL-2600圆曲线上,纵坡为2.2%/1950,长530米,最大埋深约115m;右线起讫桩号为:YK10+249~YK10+767, 平面位于RL-3400圆曲线接RL-2520圆曲线上,纵坡为2.2%/2026.833,长518米,最大埋深约106m,设置一处人行横通道,属中隧道。

2 风险源评估

2.1 风险估测方法

风险估测是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行数量估算。本评估采用LEC法进行风险估测。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个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的风险大小: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 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2.2 量化分值标准

为了简化计算,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施工人员暴露时间、事故发生后果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如表1-表3所示。

根据公式D=LEC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并判断评价危险性的大小。其中的关键还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以及对乘积值的分析、评价和利用。将结果按表4分级。

2.3 风险矩阵的建立

《公路桥梁和隧道T 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交质监发[2011]217号,以下简称《指南》)中推荐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重大风险源动态估测[6]。按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建立风险矩阵表。

根据《指南》要求,结合风险矩阵法,专项风险等级分为四级:低度(Ⅰ级)——有一般危险,需要注意、中度(Ⅱ级)——显著风险,需加强管理不断改进、高度(Ⅲ级)——高度风险,需制定风险水平措施、极高(Ⅳ级)——极高风险,不可忍受风险,需纳入目标管理或制定管理方案,如表8所示。

结合实际,豹子岔隧道围岩较破碎,易发生坍塌事故,故确定了豹子岔隧道的重大危险源为隧道坍塌,以下将坍塌作为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估。

2.4 施工管理引发的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

根据《指南》要求,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发的事故可能性的评估指标体系,按表9计算指标分值M。

施工企业资质为公路工程总承包壹级,总包企业资质A为1分。无劳务分包由企业自己组织施工,有资质,B为0分。历史发生过一般事故,C为1分。作业人员经验较为丰富,D为0分。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基本符合规定,E为1分。安全投入基本符合规定,F为1分。机械设备配置及管理符合合同要求,G为0分。专项施工方案可操作性强,H为0分。

经计算:M=A+B+C+D+E+F+G+H=4,根据《指南》中的指标体系可得折减系数γ为0.9。

3 坍塌事故风险评估

3.1 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结合《指南》中关于坍塌指标体系建立要求,建立坍塌事故可能性评估指标,如表11所示:

隧道施工区段评估指标分值:

R=C×A+B+D+E+F

V级R=C×A+B+D+E+F=1×4+1+1+1+1=8

Ⅳ级R=C×A+B+D+E+F=1×3+1+1+1+1=7

人的因素及施工管理引发的事故可能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如表12所示。

M=A+B+C+D+E+F+G+H=2

依据安全管理评估指标分值与折算系数对照表,折减系数为0.8。

按《指南》要求,建立隧道施工坍塌事故可能性等级标准,如表13所示。

3.2 坍塌事故后果预测

经过计算,隧道发生坍塌的可能性为可能。隧道如果发生坍塌,会造成暴露在施工作业环境中的3至10名作业人员发生死亡事故,后果较为严重。

3.3 坍塌事故确定风险等级

结合表8建立的风险矩阵:

Ⅴ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R×=8×0.8=6.4,6≤P

Ⅳ级施工区段事故可能性等级:P= R×=7×0.8=5.6,3≤P

坍塌事故为高度(Ⅲ级)风险,需制定风险消减措施。

3.4 风险分布表绘制

按《指南》要求,完成重大风险源估测后,应根据隧道工程进度表,绘制施工安全风险分布表,如表14所示。

4 重大风险源控制措施与实施

经评估,豹子岔公路隧道施工过程存在发生坍塌事故的偶然性,且该事故为重大风险源。坍塌事故属于中度可接受风险,需加强监控,并对坍塌采取以下控制措施,如表15所示。

5 结语

通过评估发现,豹子岔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坍塌、高空落物、人员高处坠落、触电、机械伤害等风险,隧道Ⅳ、Ⅴ级围岩施工区段易坍塌,从而导致施工难度加大,可能对隧道施工的安全、工期、投资及第三方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山区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应严格执行各项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并对控制措施的执行效果进行评审与检查;另一方面,根据工程施工过程内外条件的变化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处理方案。另外, 应实时检查是否存在被遗漏的危险源或新的危险源,若存在需对新发现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控制,对风险做好动态管理,从而达到控制风险、减少损失、确保施工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王开凤,张谢东,王小璜等.大规模山区高速公路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控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33(6):1096-1099.

[3]夏润禾,周云,于红利.其岭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2,19(6):131-136.

篇10

关键词: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Key words: enterprise;total 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39-03

1 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他们认识到,在出海捕捞打鱼的生活中,“风”即意味着“险”,因此有了“风险”一词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的风险一词,已经大大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所指的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目标所产生的影响。其基本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智慧的认知,理性的判断,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时风险越大,回报越高、机会越大。

2 风险管理典型案例

法国兴业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是法国第二大银行,市值仅次于法国巴黎银行。该行2008年1月24日披露,因其精通电脑的一位名叫杰罗姆·科维尔的交易员冲破银行内部层层监控进行非法期货交易,该行因此蒙受了49亿欧元(约合71.6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据称,这也是有史以来涉及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事件。这一数额巨大的欺诈案件一度引起了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关注,监管当局已着手对此展开调查。法国财政部报告认为:兴业银行风险监控机制有问题,内部监控系统多个环节有可能存在漏洞。存在的主要风险有:没有有效监督交易员盘面资金,没有有效跟踪资金流动,没有遵守后台与前全隔离规则,过分相信电脑系统,而忽视了对风险和流程的管理。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财务方面,还是法律方面、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充满了风险,一个企业要想在这个风险重重的环境之中,求生存、巩固现有市场、保持繁荣、发展壮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3 风险管理的意义

近些年来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热点,在一些发达国家,风险管理不仅在理论上发展迅速,而且很多企业都已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将风险管理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诸如安然、世通等事件发生后,风险管理更加为各国所重视,美国还出台了萨奥法案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萨奥法案被称为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对美国商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相对滞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缺乏风险策略、风险管理较为被动、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以及风险管理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企业切实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运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可以获得很多好处,最主要的有: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建立动态的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风险管理平台,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达到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相结合的风险最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执行的层面之上,将企业成长与风险相联,设置与企业成长及回报目标相一致的风险承受度,从而使企业将战略目标的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并随时调整战略目标,保障企业稳健经营。

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强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要求央企逐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开始着手建立以萨奥法案为依据,COSO框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2005年通过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审计。内控体系开始正式运行。2010年,股份公司开始选取试点单位按照国资委要求,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11年,根据集团公司通知文件要求,锦州石化公司作为第二批推广单位,逐步开展2012年公司风险管理报告的编制工作。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办公室,借鉴试点单位的经验,按照风险管理报告的要求,于2011年下旬,开始组织开展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4 在锦州石化公司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4.1 工作目标 围绕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12年目标,以炼化生产业务为核心,按照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公司层面的风险评估,分析确定2012年公司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重大风险管理策略与解决方案,完成公司2012年风险管理报告的编制工作。

4.2 评估范围 锦州石化公司现有生产装置85套,原油加工能力达到750万吨/年。本次风险评估工作以生产经营业务为核心,充分考虑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资源、环境、市场、竞争、组织与运营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识别和评估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风险。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总经理办公室、生产技术处、机动设备处、安全环保处、规划计划处、财务处、人事处(组织部)、企管法规处(内控与风险管理办公室)、审计处、纪委监察处、企业文化处、工程管理部、营销调运部、物资采购部、信息中心、矿区服务事业部16个单位和部门。

4.3 组织方式 公司成立了企业风险评估领导工作组,设立企业风险评估领导工作组办公室,统一指挥各部门的风险评估工作。具体负责编制《锦州石化公司2012年风险管理报告工作实施方案》、《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组织开展培训和为各单位开展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汇总分析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督促各单位工作进度及审核阶段性工作质量,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编制《锦州石化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报告》。

4.4 评估程序(图1)

4.4.1 建立风险评估基础。以集团公司风险评估方法为指引,通过研究公司炼化生产核心业务架构,明确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确定风险管理的范围,对公司层面各项风险进行分类,编制风险识别指引,建立公司风险评估标准。

4.4.1.1 对风险进行分类。依据集团公司风险分类标准及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公司实际,以炼化经营业务为核心,将公司层面风险分类为战略风险、经营风险、报告风险和合规风险四大类。再把上述各类风险以专业为指引进行细化,将公司层面战略、经营、合规、报告4大类33项纳入16个单位识别的范围,编制了《风险识别主要事项指引》,明确了各类风险涉及的单位,为开展识别指出方向。

4.4.1.2 统一风险评估标准。按照集团公司《风险评估规范》,结合公司实际,风险评估办公室制定《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与各主要处室,包括总经理办公室、安全环保处、生产技术处、规划计划处、财务处、人事处、物资采购等部门结合沟通研讨,在集团公司规定的风险评估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锦州石化公司的实际,对财务损失的金额、健康安全环境评估的影响数值进行了细化分级,并降低了损失额度,最低从5万元起开始评估;在营运影响因素中重点突出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在企业声誉及法律法规因素中补充完善了违反公司3项规章制度等的影响后果,使标准的应用更接近炼化核心业务,更具有可操作性。此外,针对评估小组成员在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或工作经历等情况进行类别划分,设置4个层次、4种评估打分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方法,统一设计《公司层面风险评价打分表》。通过增加、补充和完善,形成本公司风险评估标准。

风险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标准。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分五级,分别以5、4、3、2、1五个分值进行评分。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可以从发生概率、大型灾害/事件类、日常营运三种标准中,选择一种标准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分。

风险影响程度:影响程度分为五级,分别以5、4、3、2、1五个分值进行评分。考虑风险的影响程度时,可以从财务损失、企业声誉、法律和规章制度、健康安全环境、营运及稳定六个方面,选择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对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

4.4.2 目标设置与分解。围绕公司发展战略总体思路,结合本部门\单位职责,各专业部门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主要生产经营目标及KPI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在目标设置环节,各专业部门以目标为基础,按计划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工作。

4.4.3 风险识别。各专业小组围绕本专业工作目标,通过采取查阅领导讲话、通报、座谈、讨论、网络、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信息收集,对可能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并记录。各专业评估小组以公司下达的《风险识别主要事项指引》为参考,全面开展风险识别,以风险易发和高风险领域为重点,开展风险事件库的收集和风险数据库的建立工作。

4.4.3.1 风险事件库建立情况。各专业小组围绕公司“十二五”规划及2012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从内、外部角度,自下而上广泛收集相关风险事件。16个专业小组共收集国内、国外、同行业及本企业近五年来发生的重大风险损失事件182个,这些案例设计健康安全环境、舞弊及诚信、法律、投资、信息安全、生产中断与产能不匹配、稳定、价格波动等业务领域。安全环保工作小组还对公司曾经发生过的重大风险事件,从发生的过程、造成的损失或影响、产生的原因、事件的处理以及防止同类事件发生所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经公司风险评估办公室汇总整理,形成《风险事件库》,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4.4.3.2 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建立情况。各专业小组参考集团公司风险数据库,结合公司领导讲话、国内外同行业披露的风险等信息,经过培训、研讨、案例分析等过程,分阶段按部门逐项验收,展开风险再识别工作。3月末,16家单位共识别出包含生产中断风险、健康安全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物资采购舞弊风险、交通风险、合同风险、质量风险、起重伤害风险、触电风险、中毒和窒息风险、资金流动管理风险、价格波动风险、市场需求风险、生产技术落后风险、劳动关系风险等各类风险70个。其中,经营风险占70%,合规风险占14.28%,战略风险占4.30%,报告风险占11.42%。(见图2)。风险评估帮公司汇总整合同类项并组织分析,在些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公司层面的风险数据库,如图2:

4.4.4 风险分析。针对风险分析,我们主要应用了风险事件成因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借助风险评估标准工具,开展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办公室组织16家风险评估单位成员,认真学习《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通过讲解和讨论,大家明确了如何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及风险的影响程度;如何设定打分权重;如何计算风险等级分值等内容。为第三阶段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从3月14日开始,由16个各专业小组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对识别出的风险,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初步确认本专业重要风险。各专业小组根据评分结果,将已确认的中级(分数在5分以上)风险,填写《重大风险汇总表》后上报风险评估办公室。

4.4.5 风险评价。从3月20日开始,风险评估办公室根据各评估工作小组提供的风险分析及评估结果,对初步确认的中级以上重要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各专业重要风险数据库汇总表,共计43个重要风险;公司评估工作组针对43个重要风险再次评估,按评估方法排序,确定风险偏好,评估出公司层面重大风险,并将重大风险绘制成风险热力图。

4.4.5.1 公司风险评估小组确定公司风险评估方法。结合风险分析过程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判定,按照如下权重设置及统计计算方法,完成中等级以上风险再评估。公司级评估权重:副总师以上领导40%、处级干部30%、科级干部20%、业务人员10%。

R=■(A■×C■)×■(B■×C■)

R—风险等级分值;Ai—第i类人员风险发生可能性平均分值;Bi—第i类人员风险影响程度平均分值;Ci—第i类人员权重;n—人员类别总数。风险等级分值=风险影响程度分值*风险发生可能性分值。对已评价风险按风险等级分值进行排序,参照风险等级(见表1)确定重大风险。原则上R值大于12分以上的风险确定为公司的重大风险加以控制;低于此风险作为重要和一般风险加以控制。

4.4.5.2 公司风险评估办公室组织进行重大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办公室以问卷的形式,对43个重要风险进行再次评估,评定出风险等级。此次评估共发出问卷382份,回收率100%。问卷发放的对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副总以上公司领导,第二层是机关及直属单位处级领导,第三次为机关及直属单位科级干部,第四层次为机关及直属单位科员。风险评估办公室通过计算、统计、汇总,确定公司风险偏好,选择风险分值大于10的风险,共计20个风险初步列为公司层面需控制的风险,其中,重大风险7个(12分以上),重要风险13个(分值10-11),并将该评估结果上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核。

4.4.5.3 绘制风险热力图

参考文献:

篇11

2风险评估和确

对二类风险的评估和确认过程列表如下,三类风险为可接受的风险,其列表因文章篇幅所限予以省略。对危险源进行记录,建立相应的危险源控制单,并录入计算机管理。相关部门认真分析每个危险源的诱因、可能造成的后果,并评估各危险源的风险指数和风险等级。风险是危险的后果,危险源始终存在,但演变为风险的可能性各不相同,产生后果的严重性也有差异。因此,通过对上述16个危险源,组织风险所涉及的部门和引导岗位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测量法对每个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评估风险情景和后果的可能性、严重度,进而判断与具体危险源有关的风险等级。风险指数(Risk)=可能性(Likelihood)×严重度(Severity)根据隐患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来确认风险存在的等级根据表2的分类,按照评估出的16个风险源的风险系数大小,将飞机引导的风险等级分为三类,其中一类风险0个(风险指数>6),二类风险5个(风险指数为5~6),是重点控制风险;三类风险11个(风险指数为1~4),属于可以接受风险。

篇12

0 引言

DDN(DIGITAL DATA NETWORK)数字数据网主要由数字传输电路和相对应的数字交叉复用设备构成,采用光缆、数字微波和卫星信道等数字信道提供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连接电路,为用户提供专门的传输数据信号的通信网络。采用DDN专线接入具有延时较短,便于开通、调配信道的优点,使用户可以开通各种信息业务,传输任何合适的信息。空管分局DDN网络系统是民航地区空管局信息网络的一部分,它充分利用DDN的技术特性,开通雷达、自动转报、甚高频遥控、航空气象、语音数据等业务,成为空管分局的综合业务传输平台,作为空管系统的通信基础设施之一,其正常运行关系到多种空管通信、导航和监视设备的运行正常,对飞行安全工作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各空管分局的DDN网络系统作为空管系统的通信基础设施,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为确保其持续安全,必须对其开展定期的运行风险评估,或在运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开展特定条件下的运行风险评估,通过深入分析寻求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对策,从而降低系统运行风险,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防范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从而促进整个空管信息网络的安全运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空管分局DDN网络日常维护工作的多年实践,对空管分局的DDN网络系统的风险评估方法及相应的控制对策制定的基本思路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1 DDN网络系统的组成及风险评估范围

空管分局DDN网络系统是民航地区空管局信息网络的一部分,它充分利用DDN的技术特性,开通雷达、自动转报、甚高频遥控、航空气象、语音数据等业务,成为空管分局的综合业务传输平台。该系统主要由核心路由器以及与之相连的各业务接入端口,以及为这些业务接入所配套的接入或复用设备组成。

分局站DDN网络系统的风险评估,将评估边界确定为核心路由器以及与之相连的各业务接入端口,以及为这些业务接入所配套的接入或复用设备。评估工作的依据即规范性文件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公通字[2007]43号)和《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2007)。根据评估结果,一般将系统风险等级设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 威胁分析

2.1 威胁来源的分析和认定 通过对分局DDN网络系统管理、维护和日常运行等各具体业务开展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确定该系统的威胁来源,通常为非故意人为因素,环境因素及故障两个方面。具体而言,非故意人为因素通常来源于操作失误,机房环境(室温、湿度、静电干扰)不符要求和设备硬件故障则成为环境因素和故障威胁来源。

2.2 威胁分析的具体操作方法

2.2.1 维护操作失误 影响维护操作失误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设备维护人员在专业技术水平;二是设备维护人员在开展日常的维护操作工作过程中,对于已有的设备维护规章制度、维修维护操作实施细则是否能规范执行?三是维护人员的管理者执行监控运行规章制度的能力大小。我们通过对以上列举的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威胁能力、威胁意图的具体深入分析,不难确定维护操作失误相应于DDN网络系统的威胁等级。

2.2.2 机房环境条件 机房环境条件最主要的是温度、湿度和静电三项因素,同时还包括机房环境配套的监测装置和技术手段。由于上述装置和手段对于机房环境影响很大,因此机房的温湿度环境是否在设备技术说明书要求的范围内?机务维护人员在日常的设备维护操作中是否能采取专门的防静电措施(如佩戴防静电护腕拔插电路板)?这些因素造成的威胁意图和威胁能力需要我们重点分析,最终为机房环境对于DDN网络系统的威胁明确定级。

2.2.3 设备硬件故障 空管分局DDN网络系统由核心路由器以及与之相连的雷达、自动转报、甚高频遥控、航空气象、语音数据等业务接入端口,以及为这些业务接入所配套的多种接入或复用设备构成。上述设备的主用、备用系统配置情况及故障时的切换方式,关键设备板件、接头的储备情况,是设备保障的关键点,也是分析威胁意图和威胁能力的关键所在,由此我们可判断硬件故障对于分局DDN网络系统的威胁等级处于哪级?

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综合考量,不难判定系统威胁等级所处的级别。

3 脆弱性分析

通常从管理、技术两大角度开展脆弱性识别。

3.1 技术脆弱性分析 影响技术脆弱性的主要因素有:一是设备的硬件及配套软件是否获得民航行业主管部门的入网许可证?二是生产厂家售后服务如何,包括配套的系统软件升级服务和响应时间?三是软件系统登录是否采用严格的用户分级管理和复杂的密令策略?四是是否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五是DDN网络系统与其它网络的物理隔离性如何(一般不能与其他网络互联)?

3.2 管理脆弱性 影响管理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设备维护制度、维修规程和应急处置预案的完备性;二是系统安全运行的组织管理水平,即由机房现场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决定的环境安全性;三是系统安全运行的技术管理水平,即设备定期维护制度的执行情况、业务培训组织和应急演练实效性。

4 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分析

空管分局DDN网络系统通常采用以下风险控制措施:一是要求维护人员严格执行设备定期维护巡检制度,即维护周期为周、月、季、年的定期维护(实施内容由简到繁)和每日分时的巡检制度;二是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维护人员设备专业培训(根据设备软硬件更新变动情况);三是详细可行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实时调整优化。

评估上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要把握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既有就事论事的具体分析,也有统筹兼顾的综合分析。一是对比控制措施实施前后的系统运行状况,二是深入分析影响信息网络安全运行的事件(如存在),三是分析具体的维护记录。为确保分析的准确性,选取的案例要有针对性,具体真实、分析客观。通过分析最终确定控制措施有效性所处于的等级。

5 风险分析

经过上述过程,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风险分析结果。

首先是根据威胁等级和脆弱性等级分析结果确定风险概率分析过程中间结果。

从威胁等级、脆弱性等级分析结果均为“低”,可以确定风险概率分析过程中间结果也为“低”。

然后根据风险概率矩阵表,得出风险概率最终结果。

6 风险控制对策

根据上述对分局DDN网络系统运行情况风险分析的结果,可以最终确定该系统的风险处于什么级别。

处于风险高级别的DDN网络系统,要反复审视其风险分析过程,特别是要考量仅仅在现有的系统架构上针对具体的威胁来源进行改进,对于降低该系统风险是否有决定性作用,特别重视从脆弱性角度评估系统正常运行的可持续性,打破原有思维定式进行改进。在多次改进仍无法将风险降至低等级的,要对现有DDN网络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或重建。

对于风险处于中级别的DDN网络系统,主要采用对症下药的改进方法,依据风险分析过程,逐一有针对性的改进具体的威胁来源,从脆弱性角度进行技术和管理分析,逐一验证每一项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改进完成后,重新组织评估工作,直到确定该系统风险处于低级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