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4: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光伏发电技术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新能源发电已成为电力产业发展的趋势。近几年,通过对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及创新,光伏发电已成功应用于微网中。由于光伏发电对微网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分析光伏发电在微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光伏发电微网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对保证光伏发电在微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光伏发电技术概述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环保的能源产业发展已成为电力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光伏发电具有便捷、节能、无污染、环保等优点,光伏发电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能源的供给,是电力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因此,光伏发电在电力行业中被广泛的应用。
光伏发电技术在电网的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电网运行中,光伏发电技术容易影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同时,光伏发电的影响因素较多,诸如温度、光照强度等都会影响光伏发电的稳定性和供电效率。
光伏发电技术在微网的应用中,通过电力电子接口接入,因此,在电力供给过程中存在负荷波动。由于负荷波动的影响,导致整个电力系统的电压和电频都会发生变化,最终影响供电量。因此,只有加强光伏发电技术的研究,才能保证电力输送的稳定,才能提高光伏发电技术的广泛应用。
2 光伏发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光伏发电具有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并且光伏发电系统在发电过程中具有随机性和间断性的特点。通过采用光伏发电技术,能够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其中,光伏电池是能量转化的核心元件。
光伏电池受温度、光照强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外界因素直接影响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太阳光照强度受阴雨天的影响较大,在光照强度变弱的情况下,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从而影响光伏电池的供电频率及电压。在光照强度变化较剧烈的条件下,光伏电池的发电功率的变化愈加频繁,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甚至电力系统会发生断电。与此同时,光伏发电供电频率和电压的变化会引起保护器的启动,造成电力系统中的电流谐波增加。
光伏电池属于逆变电源,所以光伏电池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无法保证供电频率和电压的稳定,因此,光伏发电技术容易影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从而降低供电质量。为保障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在光伏电池和微网中添加蓄电池,这样就可以利用光伏电池为蓄电池充电,当光伏电池受外界因素(光照强度)的影响时,蓄电池可为电力系统提供电能补偿,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
目前,光伏发电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应用中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机,但是该发电机受光照强度影响较大,因此,在整个光伏发电系统中通过添加蓄电池,能够有效的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3 光伏发电微网控制策略分析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采用同步发电机能够有效的提高光伏发电微网的有效性。相比于大规模电网,微网的供电量非常小,采用分布式电源,而且设备简单,操作易行,易于控制。由于分布式发电机组的电容量低,在整个电网中需要多条分布式机组共同发电,才能满足电力系统的供电需求,但是电力系统中的发电机组的增多会提高整个系统操作的复杂性。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发电机组的能量源自对太阳光,安全环保,但是由于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促使光伏发电系统接收到的光照强度不稳定,所以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差。同时,分布式电源电抗能力低,系统容易发生瘫痪。因此,可以对分布式电源进行改造,改造依据为同步发电机组的调频调压方法,因此,在整个光伏发电系统中,加入同步发电机的算法和相应的控制器,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输电稳定性。
光伏发电微网控制采用三相逆变电路,而三相逆变电路的设计主要是基于二阶机电暂态模型,因此,三相逆变电路不仅能够提高光伏发电转子特性,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模拟定子特性。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电流和电压互感器能够对系统中的电流和电压进行检测,同时,能对检测信息进行实时反馈,然后通过功频和励磁控制器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相关参数进行纠正和调整,从而保证逆变器的平衡,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但是,在电力系统中,滤波器仅仅对高频率波段进行过滤,而对于基波无法进行处理。
因此,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机不仅能保证电力系统电能输出的稳定,而且还能够有效保证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从而避免光伏发电对微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提高微网供电的质量和其稳定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光伏技术和微网的快速发展,在光伏技术应用过程中,采用分布式光伏电组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技术中,并将其进行推广和应用。
技术创新带动了光伏技术和微网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分布式光伏发电装置的应用范围和性能。但是,通过对光伏技术微电网的实际应用现状的分析,目前,光伏技术供电不稳定,而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光照强度、温度等)影响,干扰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从而制约了光伏技术的应用。因此,通过同步发电机组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能够稳定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发电将会被电力系统广泛的应用,只有这样,电力系统的供电量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电能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帆.光伏发电微网控制策略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6(02):85.
[2]金崇勇.光伏发电微网控制策略分析[J].企业导报,2016(12):64.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61-02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则成为新能源的首选之一。曾经在全球光伏产业的推动下,中国光伏产品已占据国际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但却一直面临市场在外的困局。光伏产业经过数年爆发式增长,最终多个环节产能面临严重产能过剩。随着欧美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双反”实施,近几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寒冬”。光伏企业要应对“寒冬”,一是上游制造企业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二是下游应用企业要抓住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系统集成能力,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系统设计方案。依据国家新能源政策的战略部署,结合上海电力学院的专业特色,我校相关太阳能光伏发电专业力图培养出合乎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满足光伏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需求的光伏材料及光伏系统设计专业方面的人才。有关专业以物理学为基础,系统学习基础物理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等,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同时结合电力教学的优势,将太阳能电池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电力分析基础、逆变器原理等作为专业必修课,培养太阳能发电技术行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这样,学生在掌握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专门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加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科技创新的潜力。其中《太阳能发电技术》包含了太阳辐射、光伏系统设计原理、部件选型、系统安装维护等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使同学们能掌握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设计开发,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最早开设《太阳能发电技术》课程的高等院校,由于该课程属于新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受到教材、实验设备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很理想。本文就近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加强课堂实验教学
《太阳能发电技术》作为光伏产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课程,主要讲述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光伏发电系统的原理、系统设计、配件选型及系统安装维护等相关专业知识,这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专业课程。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很难对光伏系统有深入的理解。总结教学过程发现,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如果能结合相关的实验、实践教学,则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就凸显了课程教学中实验环节的重要性。由于《太阳能发电技术》属于新课程,受到实验设备、实验条件和人员的限制,短时间内开展丰富实验教学有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使用计算机软件仿真虚拟实验和设计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因此,着手开发该课程的虚拟实验教学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动员学生与老师一起自行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设备,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实际训练,还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资料。另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简单的验证性实验,还与控制类、综合设计类的实验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走入社会后,能较快适应市场发展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白连平等[1]针对该课程就设计了一些可行性实验,如光伏阵列设计实验、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设计等。
二、开展校企合作教学
由于工科课程的实践特性,除了课堂的理论与实验之外,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则是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制胜法宝[2]。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为实践教学曾经带学生到相关的光伏企业见习,在企业参观实习的结束之后,有些学生反映“公司实习4天比在学校2年学的东西都多”,这句话也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陷入沉思。现在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很多,他们更喜欢看到实际的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例如课堂上讲过单晶硅、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而很多学生到了现场仍然分不清楚是什么类型的太阳电池组件;课堂上学习了晶体硅太阳电池的制备工艺,参观的时候学生还是提出为什么这些电池都是蓝色的,不能做成其他颜色呢?虽然这些基础的知识都已经在课堂上讲授过了,明显部分学生不知道或者不懂却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而在参观过程中他们都想到了这些问题,通过参观学习对这些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充分说明了仅有课堂教学远远无法满足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因此,除了辅助的课堂实验教学或者视频演示之外,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教学也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一项重要教学手段。这就要求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加强实验教学还必须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展合作教育方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三、将科研与新技术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已经是高等院校的重中之重,学校有很多项目都涉及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我们也可以看出,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上有着巨大的潜力。而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工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困扰着不少教师。同时作为高校教师大多也同时肩负着科研工作,怎么样将自己的科研工作融入日常教学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也是一个应该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大学生在科研领域的创新在国际上屡见不鲜,比如在超导领域,MgB2合金超导体以及NaCoO.H2O超导体都是由日本的本科生首先发现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及《太阳能发电技术》课程的开设,为科研融入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太阳电池材料的研究是目前材料科学的一大热门研究领域,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材料研究,从而让学生了解到了什么是科研,科研对实际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太阳能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电池制造、组件制造、系统原理、系统设计、部件选型以及控制器逆变器原理等技术。它包含了多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概念多,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太阳能电池及发电技术的研究,查阅资料、进行光伏发电方案的设计,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电学、材料学、物理学等学科联系起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四、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
基于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和教学目的,可以在传统卷面理论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考核形式,比如系统设计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综合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对采取不同方式、对各个不同方面进行考核的结果,通过一定的加权系数评定课程最终成绩。
五、小项目形式完成课程设计
在网络化的今天,课程设计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论文在网络上复制粘贴完成。而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太阳能发电方向的毕业生,我们是否可以改变思路,课程设计不再局限于理论推导而转向实践性课程设计。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地理情况和电网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条件用于学生自主设计光伏发电站,包括太阳能电站地点选择、可行性分析、电站规模及组成、蓄电池容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及经济效益、光伏电站整体布局(组件串并连设计、汇流箱排布、电缆连接、线管地槽整体排布、电缆规格及用量计算、线管规格及用量计算、配电房及看守房布置、支架定点图等)、系统防雷及监测、电网安全性等部分内容[4]。相信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和市场调研能力,对其今后独立从事光伏产业内业务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的课程设计比普通的论文撰写更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能力达到甚至超越该学科的培养目标。
本文根据《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探讨了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需要进行的一些改进。作为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很强的独立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模式则很难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光伏工程结合起来,也就无法真正理解光伏发电系统。本文提出了加强实验教学、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将大学生创新融入教学以及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等,其实质都是为了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实验、实践教学等过去不被重视的教学方式引入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出更适合现代企业、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人才,达到开设该专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白连平,张巧杰.光伏发电实验设计探讨[C].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602-605,2008-04,中国陕西西安.
通过太阳能技术的创新以及多种技术的系统集成的运用,使得太阳能光热从原来单一的能源形式走向多能源复合的运用形式,这也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于太阳能产业的战略布署。业内人士一致看好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光热发电的良好前景,专家们更是认为,在全球低碳经济和新能源革命的大潮下,光热发电在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最大份额的主导能源。
中国空间科技研究院高工曲学基在6月底的“Agrion2013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就太阳能热发电的发展和前景,以及太阳能光热电转换技术做了相关主题报告,据曲学基介绍,尽管太阳能转换光电此前多运用在航天领域,以及光伏和太阳能电池领域,且此前政府也一直从未出台任何关于光热发电的政策,但在去年,国家能源局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组织编制了《太阳能发电“十二五” 规划》,明确了政府将要大力发展光热发电技术的决心,此项《规划》中提到:未来5至10年,太阳能发电产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
国际能源署(IEA)近期公布的未来5年能源前景报告中提到,世界各地可再生能源将快速增长,尤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其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比重将占全球增长比重的三分之二;到2018年将有超过1/4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
我国目前尽管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能源资源现状却是: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大,人均占有量和优质能源相对较少。现阶段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煤为主,同时能源资源与需求呈逆向分布:煤炭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水电分布在西南及黄河上游;风能分布在西北部、北部及沿海,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区域是西部,而电力需求主要集中在东部及东南沿海。
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日益重视,光热发电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今年提出的最近十年重点推进项目中,光热发电成为继光伏之后太阳能产业的又一新项目。
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起步虽较晚,但与全球领先的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在光热发电技术方面并不逊色,曲学基告诉《财经界》记者,随着太阳能发电技术的进步和成本逐渐下降,我国在太阳能光热发电上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比如在鄂尔多斯地区,已组织了5万千瓦太阳能光热发电的特许项目,而‘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到2015年年底,在以经济性光伏发电相当的前提下,光热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100万千瓦。”
与光伏发电不同在于,光热发电具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光伏与光热发电较大的区别在于:光伏发电过程中只是光热电的转换,而光热发电是一个由光能变成热能的过程;此外,两者的储能系统也有不同,光伏的储能电源为蓄电池,而光热储存的不是电量,而是热能。光能转换为热能,这就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的水蒸气,太阳光热通过太阳能锅炉产生的高温高压,通过槽式集热器或菲涅尔集热器、塔式集热器和碟式集热器等集热装置,将这些热能储存起来,再推动汽轮机发电机组工作,最终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而400度以上的高温蒸气可以直接带动发电机发电,不需要转化为光伏再进行发电。与此同时,这些产生的热能还可用于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木材工业、塑料工业等。
由于发动机发出的电不象光伏那样还需要光伏滤电器才能并网,光热产生的电能够直接并网。“目前国内用的最多的是运用源储能技术,它运用物质从固态到液态,从液态到气态,因为这些过程往往需要通过热能才能进行变化,目前这个技术在中国已经很成熟,因而可以说光热的前途较光伏也更为广阔。”曲学基说。
与光伏电站相比,我国的光热电站建设起步较晚。2010年,当光热电站还处于始建阶段时,我国的光伏产能已经达到45万千瓦。按照国家相关规划,到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装机要达到20吉瓦,而在光热电站规划上,仅仅只要求2015年建成的光热电站规模为100万千瓦,2020年为300万千瓦,主要用于逐步补充光伏发电。
尽管国家对光伏发电给予了相应的价格补贴,并鼓励家庭以及企业建设分布式发电电站,以此推进光伏产业的发展,但比起煤炭发电来,光伏电价仍然还是贵得多,不过曲学基认为,随着规模的增加,太阳能光热发电成本会慢慢降低,只是目前这个价格优势还不太明显。
前言
目前人类利用太阳能主要是进行取暖和发电,特别是太阳能的发电这一功能,正得到广泛关注,让其替代水能或者火能的发电能源及技术,成为新型的无污染节能的发电技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青海省是我国光伏发展前景最好的省份之一,具有优良的太阳能资源和大量适宜建设光伏发电场的荒漠地区,具有进行大规模光伏开发的天然优势。
1 光伏发电技术
“光伏发电”最早出现于1839年,法国科学家最先发现“光生伏打效应”,之后近100年的时间里,光伏发电技术研究处于缓慢发展阶段。然而1954年,美国出现首个实用的单晶硅光伏电池的研发成功。20世纪中后期,光伏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正式轨道。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光伏的电池板、控制器、电能储存和变换等环节构成,是一个发电和电能变换的系统。太阳光辐射的能量可经过光伏电池板转换成为可用电能,主要是通过电缆、控制器和储能等环节进行太阳能的储存及转换。光伏发电系统按照和电力系统的关系进行分类,可分为独立的光伏发电与并网的光伏发电两个系统。
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属于和常规电力系统不相连的,独立运行的一种发电系统,一般建在无电网边区,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建设作用是供给无电边区电力。太阳能发电具有白天发电的特性,然而负荷用电具有全天候特性,故独立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储能元件是必备品。独立的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稳定性会受到气象环境和负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供电的可靠性不足,但能够解决无电边区人民的供电问题,成为无电边区比较安全可靠的供电方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是可以和电力系统进行直接连接的一种光伏发电系统,它可以为电力系统供给有功及无功的电能。光伏电池发出的直流电能能够经变换器转换成交流电能,此电能和电网的频率相同,再以电压源方式将电能送进电力系统。控制器一般是由单片机或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等核心器件组成的,主要是实现了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点的跟踪,达到控制逆变器的并网电流频率和波形,以及功率等,从而让向电网进行转送功率同光伏的阵列所发最大的功率电能之间能够得到平衡。
2 青海省光伏发电现状分析
2.1 光伏装机类型和规模
经过数年的发展,青海省已经成为全国的并网光伏装机大省,截止2013年底,青海省实现并网发电光伏装机规模达到了360万千瓦,安装的光伏组件类型有多晶、单晶和高倍聚光,其中,在海南共和、海西德令哈和格尔木均实现大规模装机,并通过330kV汇集升压站外送。
目前,青海省的光伏发电产业以实现并网光伏发电为主,省政府为支持光伏产业的发展,组织青发投等企业投资建设了三座330kV光伏汇集升压站,不仅为青海省的光伏企业创造并网的条件,且通过光伏汇集站的建设促进了青海省电网的发展,增大了电网供电的覆盖面,并且为电网提供了清洁的光伏电量。虽然聚光光伏发电技术具有最高的能源转换效率,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光伏组件的体积较大,且需要采用双轴追踪技术的支架。由于青海省的风沙较大,对于机械转动部件的影响较大,需要支架转动部件具有很好的防尘和防沙效果,因此,聚光光伏发电技术的造价较高,相比发电量的增加,运行维护的工作量较大,投资回报上的优势并不明显。因此目前,全省仅建设试运行了约110MW的高倍聚光光伏发电场,其他均为晶硅电池。
2.2 光伏场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根据对省内一些光伏发电企业的调研,光伏发电场运行中已经发现的问题有:逆变器超温现象,并导致IGBT功率管烧毁;因光伏场大量使用电缆连接,电缆连接头的数量很多,电缆头爆炸的现象较多;荒漠电站的光伏并网体系结构多采用集中式,因此,汇流箱的数量较多,每一个光伏组串均配置直流熔断器保护回路来切除故障,熔断器的烧毁也较为严重,根据调查,1个10MW的光伏发电场一年更换的熔断器多达800多个,对发电量的影响较大,且增大了运维的工作量;由于光伏发电不稳定,出力存在波动的特点,二次保护出现过误动作;板子在早晚前期存在前后排组件的遮挡现象等等。
对于以上问题,有以下的解决思路:一是对逆变器的过热问题,因逆变器是光伏并网的核心部件,其故障或者停运对光伏的发电量有较大的影响,其解决思路为加强对逆变器的保护监控,除逆变器本体具有的过热保护外,增加独立的温度监控模块,并与逆变器保护控制系统进行联动,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减少故障和事故隐患。目前,市场上对温度监控的系统比较成熟,下一步,将根据与业主的沟通,根据业主的意向,对该方案进行试验。二是电缆头爆炸的问题对光伏发电量的影响很大,因现有的发电单元设计,且光伏场占地面积较大,故每根高压回路均汇集较多的发电单元,电缆头爆炸后,其修复的过程对整个回路的发电都造成影响。根据调查及分析,电缆头爆炸的原因有:质量问题,施工工艺问题,连接电缆长度过长以致电容电流过大等原因;解决思路有,加强电缆头的设计选型和采购阶段的技术门槛,选用适合环境条件的电缆终端,并对电缆头进行现场抽检和实验,提前发现解决问题;提高施工监理的水平,电缆头的安装要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严格按照规程和规范执行,做好安装过程中的防尘防沙,温度控制;设计精细化,对光伏发电单元进行优化布置,对比逆变升压位置的不同放置对发电量的影响,通过优化布,使逆变升压装置的布局尽量方便运行维护,方便高压电缆连接;按照电缆设计规范的要求,当电缆长度过程时,适当的增加中间接头,做好电缆中间接头和电缆终端的接地。三是因集中式结构的汇流环节为直流方式,目前,光伏并网环节直流熔断器的运用经验较少,故下一步需对集中式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光伏汇流方式,分析组件串正常和故障的运行状态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明确对汇流箱的熔断保护器进行选型要求,并对厂家进行广泛的调研,选用更好的直流熔断器或其他直流保护装置。四是对于保护误动作,将与业主交流,取得故障录波数据,分析改进保护方式的必要性。五是早晚出现的板子前后遮挡问题。光伏的设计规范对前后排组件的间距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根据规范设计的前后排间距应该满足冬至日9:00~15:00(真太阳时)遮挡的要求。超出此范围的,其多数原因,是由于局部地势的不平造成的。因此,该问题的解决需要在施工阶段场平平整后进行复核,加大局部的间距。
3 改善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的措施
3.1 提升光伏技术科研的总体水平,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我国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产业,需要改变依靠市场进行驱动的模式,转而向凭借技术驱动,带动市场的内在竞争,提高其效率,同时将技术发展和保护环境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2 加强光伏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力度
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发,需要加强创新技术,从而提高其电池板转换率,降低系统的成本造价。
3.3 制定总体规划
政府加大政策领导力度,制定出关于太阳能技术长远发展及应用的总体规划,将太阳能源产业的发展看成是新型的高技术产业进行长期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太阳能光伏技术是一种新型、可再生、环保的发电技术,可以直接利用太阳能资源,简化了发电及用电的工序,还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并且能在社会各行业和领域得到发展与应用。现阶段,国际上的光伏发电系统以及发电技术一直受到局限,故改进现有发电方式的同时,也会对光伏技术进行改进,研发出最佳的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并将之应用于实际的发电系统中,这将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0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未来能源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逐渐突显,并且成为了新兴产业。目前,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对已有能源生产方式与消费方法的一种创新,保证相关技术得到有效发展,进一步推进了全球能源电力技术的进步。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全球能源互联网电力技术,创新其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全球能源互联网技术概述
基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要求以技术问题为出发点,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型能源发电技术要与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利用的需求相适应。全球能源互联网中,风能发电、海洋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是十分关键的源端电源。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尽量减少新能源发电的成本,突破大容量储能技术,并为新能源基地的规模化开发以及创造奠定坚实基础[1]。第二,全面发展大容量输电技术与特大型电网安全控制技术,保障新能源基地外送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新时期背景下,互联大电网的建设速度逐步加快,海上区域与极地区域的新能源基地开发也将实现大容量与高等级的发展。第三,信息通信技术全面融合,电网逐渐实现智能化发展。要想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相适应,必须积极应用现代化信息通信技术。
2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研究
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主要包括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等。
2.1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与装备
要确保互联网与偏远区域新能源基地电力成功外送,必须保证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容量更大、电压等级更高。同时,要求输电距离超过3000km,且输送容量不低于1×107kW。如此一来,优化配置能力将会大大加强[2]。现阶段,特高压直流输电断路器与换流器等诸多高端装备始终无法与高电压等级输电技术性能相适应。所以,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发展±1000kV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技术,并且研发高端装备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全面建设±1100kV电压等级需求的电网工程,以满足极端条件。
2.2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
要想确保城市供电、分布式能源成功开展以及实现新能源并网目标,必须高度重视柔性直流输电技术。需要注意的是,高压直流电网有效升级了柔性直流输电,确保了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的灵活性,使电网运行更加安全、可靠[3]。未来,柔性直流输电与直流电网技术将和特高压电网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相融合,全面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确保与新能源基地电力大规模送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目前,国内高压柔性直流控制保护技术与绝缘材料等相关技术尚未成熟,特别是电压等级与输电能力,仍然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为此,应将架空线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作为重要基础,综合考虑直流电网规划和网架构建理论等方面,保证成功研发高压柔性直流输电装备,尤其是直流电网潮流控制器与高压直流断路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直流电压的等级会超过±800kV,且实际容量大于5×106kW。在此基础上,将成功建成若干直流电网。
3大电网安全运行与控制技术研究
全面发展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建模和仿真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基于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加之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大电网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控制将面临极大挑战[4]。其中,特高压交直流电网的正常运行,能够确保电网的特性随之改变。在交流、直流和受端的互相影响下,交直流故障的连锁反应将过于复杂。所以,大容量集中馈入与特高压多直流馈入都会导致电压不稳定,不利于频率的稳定性。现阶段,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过程中采用的仿真理论、控制技术,都难以与电网发展需求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需求相适应。所以,必须掌握特大型电网的发展规律,成功研制出能够与超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系统相适应的新技术,确保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4新能源发电与并网调控技术研究
4.1高效低成本太阳能发电技术
合理运用太阳能,不断提高实际转化效率,可节省发电成本,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未来发展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与光热发电技术将会实现进一步突破,有效推进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充分发挥大型太阳能发电基地的作用。根据合理预测,2030年,晶硅与薄膜电池的光能转换率提高30%或25%。此外,钙钛矿型与叠层等太阳能的电池效率将大于50%。较之于从前,光伏发电平均度电成本的下降速度也将大于50%。伴随光热发电技术的成熟化发展与应用,塔式系统将成为光热电站的主流开发技术,而且平均度电成本会降低40%左右。
4.2海洋能发电技术
因为全球海洋能资源相对丰富,所以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创建过程中,海洋能资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源端能源。海洋能发电技术过程中,温差发电、波浪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都是最常见的海洋能发电技术。特别是潮汐能,它的开发与利用时间较长,技术相对成熟[5]。然而,实践中,它却容易受到装机规模的影响。因此,分布式利用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外,波浪能与洋流能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且有大量技术已经开始实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海洋能发电技术可能与海上风电基地实现联合性建设与发展,进而构建大规模且集中性的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
4.3新能源并网调控技术
新能源并网调控保障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稳定。为此,后期发展中需要发展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和新能源互补协调调度等技术,并且系统化研究、分析大规模电场和太阳能电站集群控制等技术。
5现代化储能技术研究
创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过程中,储能技术的作用不容小觑。储能技术将成为新能源发电必不可少的主力能源,为新能源基地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电力供应。储能技术研究方面,电储能是重点、难点。一般情况下,电储能主要包含化学储能与物理储能。其中,物理储能体现在飞轮储能、物理储能与化学储能等方面。化学储能则体现在液流电池与铅酸电池等方面。目前,抽水蓄能是最成熟的储能技术,而前沿的电储能技术则包括超导磁储能与新型储能电池等。
5.1化学储能
与物理储能技术相比,化学储能的安装环境、能量密度以及地址选择等方面优势十分明显。现阶段,储能电池处于研发与示范应用状态的种类多于30种。但是,储能电池的成本相对较高,除电动汽车电池之外,储能电池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目的。所以,在储能电池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应将重点放在联合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安全性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
5.2氢储能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22-01
一、新型能源种类分析
(一)风电
目前,我国风力发电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当前风电基地规划主要是在西北,规模比较小,传输距离远,并且存在许多复杂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所以风力发电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促进节省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同时风力发电由于投入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弱,大大抑制风力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风力发电的发展。
(二)太阳能光伏
太阳能是最常见的新能源,目前有待进一步开发。加强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起到一定的功率峰值。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我国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较少,所以还需要加大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研发力度。
(三)核能
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但是具有高风险,应重视对核反应堆技术的改进。当前使用的核反应堆技术还不成熟,核能源的使用范围也过于狭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技术开发上的突破。核能的发展存在核泄漏的风险,由于技术不成熟会导致放射性危害极大,恢复也比较困难,因此在核能技术的利用过程中应加强监督使用。
二、电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一)发展新能源可以解决能源危机
我国能源的需求非常大,能源需求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电力新能源作为能源可以改善能源结构。新能源的使用可以极大地缓解用电压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煤炭的紧张局面,解决能源危机。
(二)发展新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
新能源的使用直接结果就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将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石能源的需求,煤矿的开采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将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有利于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发电将使非法煤矿开采量大大降低,并促进空气污染水平降低。
(三)发展新能源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我国目前煤发电和北方冬季取暖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新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力新能源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因此,电力新能源发展已成为电力行业的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
就风能发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通常会带来复杂的电力系统技术和经济问题,对电力新能源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国风电新能源发展数量多,但电网规模小,对电网的顺利运行需要依靠更高电压的支持,才能可以实现远程传输。同时风力发电的大规模发展造成了系统调峰和频率调制新问题。掌握核心技术不够,关键部件所需的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同时无创新平台开发新技术。同时,当前太阳能发电技术发展缺乏社会的支持。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深入使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缺乏社会支持导致其应用活性研究受到严重限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带来了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电的发展不协调,加之新能源的开发成本增加导致新能源发电设备闲置。
四、加强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创新新能源发展制度,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我国产能过剩现象极为严重,所以国家应根据新能源,在充分调查和评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电力行业中的新能源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设定,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阶段性任务。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不断进行创新,对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继续完善投融资体制,鼓励民间资本,商业银行和国际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并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种财政补贴,解决新能源产业投资成本高的问题。
(二)注重新技术的研发,突破技术发展的瓶颈
使用技术研究和发展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首先必须确保新能源技术研发投资稳定增长,支持新能源和工业产品发展,增加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力度,在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加强技术合作,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促进新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三)规划新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的使用
积极规划未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建设综合能源基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在电力行业中大力推进新能源使用,加强新能源基地建设,结合各地不同资源结构头部,基于相关行业发展的规模,进一步解决新能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推广新能源的使用,有效改善电力行业发展中的能源结构。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要越来越大,能源发展形势和面临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我国在发展新能源和电力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实际效果还有待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型能源在未来电力行业中所处地位及前景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电力行业的新能源开发利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创新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策略,总之,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影响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蒋坤云.论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2).
[2] 陈月阳,朱冰,王聪.浅析新时期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4(01).
[3] 郭淑贞.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08).
探索“道路发电” 实现节能减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利条件:首先是道路里程多面积大。中国公路到2010年底大致有4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60302公里,一级公路有54216公里;而截止2010年底,广东省公路总里程达190143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70144公里、高速公路4839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34046公里、水泥(含沥青)混凝土路面里程123784公里。若将这些道路用于太阳能、“压电转换”发电,所产生的电能将十分巨大。二是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广东又位于我国南部,全年日照较长,故可利用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三是国外已经开展了此项工作,已有相关经验可提供借鉴。四是从资源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技术的可靠性来看,光伏发电比其他可再生能源更具有优越性。当然也存在不利的因素:首先是目前光伏发电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生产其成本也将随之减小,光伏发电将成为我国未来电力的重要构成是毋庸置疑的。二是“压电转换”发电技术在国外也仅处于研发初级阶段,在我国基本上还没有开展相应的应用研究,在技术上存在困难。三是“道路发电”是新鲜事物,还没有引起政府和科研、企业及社会的重视。四是发展绿色能源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
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产能已居世界第一。但随着西方国家调整产业政策,取消或减少补贴,该产业的市场面临萎缩的危险,如果中国在公路、草原、沙漠等不适合耕种的土地上建造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这既能扶植在产能上已经走在世界前沿的中国新兴产业,又能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清洁能源开辟新道路。
二、制定“道路发电”发展战略,全面融入省“十二五”发展规划
研究制定“道路发电”发展战略,出台建设相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进行部署,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推广道路发电技术创造条件。近期着力解决道路发电的试点选择和技术攻关问题,加强开展相关技术研发储备。制定具体的目标,分阶段制定和执行限制性的指标,做到可分解、可检测、可考核。
三、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研究成果
积极寻求相关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实现集成创新的引进、吸收、再创新。以欧美日等科技发达国家为重点开展合作与交流,与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道路发电方向进行联合研发;发展与跨国公司和企业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该行业资深专家;吸纳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思想、创新思维和管理理念。
四、科学选择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在架设太阳能聚光板的施工期间,会对道路的正常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先选择在车流量较少且方便改道的山区或边远地区公路为试点。在建设道路太阳能电网时,可以采取“能宽则宽、能窄则窄、见易快做、遇难而空”的方针。由于道路面积远大于实际需要,所以不必统太阳能聚光板的宽度。道路太阳能电网的关键在于连接,留空的路段埋条电缆即可。在采用电压发电技术时,应注意压电装置的合理铺埋和路面的保护。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道路正常使用的影响,在设计道路电网的相关设备时,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最好能设计出一套既安全、快速,又对道路正常使用影响较小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方法,尽可能将施工过程对道路使用的影响降至最低。在试点成功后,再积极借鉴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五、政府大力扶持,降低行业准入门槛
允许外资、民资进入,通过公开竞标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并对外资和本国企业设立双重标准,适当保护国内光伏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激励作用,通过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入道路发电行业。在资金运作方面,可采取干线网由国家投资,支线网由社会投资的策略,以期得到公众更广泛的参与,这对加快建设速度,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都有积极的意义。
六、由政府主导进行科技攻关,从技术层面为“道路发电”夯实基础
重点支持一批企业和科研机构,组织科技攻关,以解决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及安装、维护成本上的技术难题。把多晶硅提炼技术、太阳能电池技术、储能电站技术整合起来,提供太阳能充电站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全省建设太阳能充电站网络,实现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结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
七、实现道路发电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出台合理的并网发电政策
并网就是指光伏发电经过逆变器变为交流,通过升压或者直接低压侧接入电网,由电网对电能进行调度使用。应尽快解决电费结算方法的问题,并对生产企业、用户和设备制造商予以适当的补贴。加快建设智能电网。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及其政府政策激励瓶颈问题探讨:以保定光伏产业为样本
1.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国家与地方稳定的新能源消费市场并未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消费市场支撑,而现阶段受到国外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市场受到严重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订单大幅减少,给我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二,政府新能源产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又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这样的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三,新能源产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光伏产业中进行对比和定位,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依然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生产光伏电池、电池组件等所需的高纯度硅料进口还是占有很大比重。多晶硅生产的很多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产业的关键设备依然依赖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四,缺乏明确的新能源行业规范。光伏产业中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行业规范的缺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光伏企业的参差不齐,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各地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突出,光伏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光伏产业带来了隐患。
1.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政府政策激励问题
第一,结构性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出台,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了蓝图,但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应当还有完整的专项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风电与生物质能,从结构上看显然是不完整的。
第二,内容性缺陷: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一是政策内容中发展目标的制定缺乏依据,战略规划缺乏预见性。二是政策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较多,政策手段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三是政策内容中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够,缺乏研发战略具体设计。四是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而对于宣传教育手段体现不够。
第三,配套性缺陷:大量综合配套政策的不完善。我省配套政策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国家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而科学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着大量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与此同时也明确了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 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2.1 发展模式
命令控制。在英、澳、德、西班牙等国,他们国内的垄断性能源企业,主要是电网企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或价格计算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产品。以色列政府强制要求开发商在新建和既有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经济激励。众多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电价。在德国等多数欧洲国家,政府采用固定电价的政策,规定风电:9~10欧分/kWh;光伏发电:45.7~57.4欧分/kWh;生物质能发电:10.5~15欧分/kWh,均保持在常规能源发电成本之下。
财政补贴。主要包括投资补贴、产品补贴和用户补贴。希腊、瑞典、印度对投资项目分别是30%~50%、10%~25%、10%~15%的补贴,荷兰对个人投资风电补贴20%,美国对风电补贴1.7美分/kWh,为期1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补贴20%~60%。
税收优惠。印度政府规定进口风机整机25%关税,散件零关税;美国风力发电实施1.7美分/kWh的生产税抵扣;希腊对所有可再生能源项目和产品免税;丹麦对个人投资风电免征所得税;瑞典、英国对非可再生能源强制征收电力税,分别为1.99欧分/kWh和0.13欧分/kWh,从而使企业选择新能源燃料。
市场产业化。美国、丹麦、德国、西班牙、英国、印度等国设置专门的国家可再生能源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丹麦政府累计投入了20多亿欧元的研发经费,支持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风力发电设备与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2.2 发展经验
以上列举的发达国家新能源发展模式为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河北省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必须根据本国新能源的发展阶段,合理制订规划,定制明确而具阶段性发展目标。同时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我们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多方鼓励,以经济激励为主。政府应当通过法律手段鼓励和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法律保障,开辟绿色通道,并且在全面促进的同时避免资源浪费和经济犯罪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
3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3.1 政府政策激励
财政补贴、收费政策。关于财政补贴政策,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建立系统的财政补贴激励政策:第一,根据新能源不同产业的实际状况,制定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第二,定位河北省新能源发展目标,研究、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实施方案和可操作性的细则,细化地方政府预算支持新能源研发、商业推广及对资金进行监管的具体操作规程,将相关财政补贴计划规范地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第三,细则中应视发展阶段给予不同力度的投资比例,按发展进度安排由多到少的合理财政补贴额度;第四,明确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接受补贴者的义务,如资金用途、不得随意放弃研发或生产,以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和技术目标,研发或生产失败如何处理等。
税收减免政策。建议河北省新能源税收激励政策的建构,需注意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利用税收杠杆对使用新能源的主题进行税收优惠的同时,注重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税收进行消费限制;二是注意选择多种税收的手段方式配合进行激励;三是税收手段要和其他不同手段配合使用。具体包括:制定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对从事符合发展规划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服务有关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予以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多元化融资政策的设计。一是建议成立专项新能源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省政府设立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建议推动与商业化银行合作,打造绿色银行概念,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3.2 技术创新
我省政府应鼓励新能源企业加强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的研究;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利用新能源全面解决建筑耗能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充分利用新型的生物燃料动力,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的利用;加强潮汐发电技术的研究,充分利用河北沿海潮汐资源。
培养人才、稳定队伍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力基础。一方面,要加快引进人才,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培养人才。要与本省的主要大专院校建立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人才成长环境。
3.3 市场保障
优化新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我省可以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明确、具体的优惠政策,确保参与可再生能源研发、生产的企业略微赢利,促使企业更积极地投入到可再生能源产业。
强力推行公用设施、设备新能源、建筑使用消费新能源政策。建议推广保定经验,出台分阶段逐步全面推广河北省各地公用设施、公用设备、公用建筑等使用新能源的相关政策。
强力推行新能源政府采购。建议以政策的形式明确对新能源产品采购范围。明确将新能源电力列入各级政府强制采购的产品清单,将新能源技术如地热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结合到新建筑物的建设中,以及优先考虑在生产或运输等环节使用新能源的供应商来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样政府采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涉及可再生能源产品在价格上的障碍,以调动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04-0080-03
伴随着全球常规性能源供应的短缺问题不断加重,大量开发利用化石能源导致了环境污染加剧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迫使世界各国加快了寻找和利用新兴能源的步伐。从而各类新兴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加大,而太阳能光伏发电所具有的总量大、分布广、无污染、可持续等优点,受到各国政府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前景良好。
我国光伏产业2004年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数十家光伏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尚德、英利、天合、晶澳、阿斯特等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但是受欧美经济持续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企业生产盲目扩张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着宏观经济波动、市场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和价格下降等多种困难和问题。
一、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光伏系统以其规模上的灵活性、地域上的适应性、用电上的便利性等特征,决定了光伏发电技术是太阳能开发利用中最具实践意义的技术,因此成为了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应用的热点。
我国光伏产业保持了迅猛增长势头。一是从生产能力上看,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0%左右,且90%以上的产品用于出口。二是从产业布局上看,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部分企业还加大了海外并购和投资设厂力度,形成了面向海外的国际化企业。三是从产业作用上看,我国光伏产业既为半导体设备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市场空间,促进了国产设备技术水平提高和企业资金循环积累,也为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所需的电子级多晶硅材料发展创造了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四是从发展前景上看,光伏产业符合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要求,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的光伏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是,由于按照生产成本核算,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价格高达1~1.1元/千瓦,在价格方面根本无法与火电竞争,使得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光伏发电市场目前相对还比较落后,现阶段光伏产业发展仍需要给予政策扶持。受技术、政策、市场、资金等因素影响,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仍存在脱节问题,比如多晶硅供应不足、缺口很大,导致了多晶硅市场价格高企,增加了后续各环节的生产成本。同时,据赛迪智库光伏所预计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40GW以上,超过全球预计产能的50%,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测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一批光伏企业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甚至可能会被国外资本趁虚而入,掌控对我国优势企业主导权,使我国光伏产业日益空心化。
二、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世界光伏市场上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但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光伏产业面临的政策调整、经济波动、市场竞争、经营管理和技术依赖等风险问题,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光伏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政策调险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以外向型为主,欧美市场是消纳我国光伏产能关键区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国家光伏补贴政策呈现不稳定态势,光伏产品政策补贴纷纷下调,增强了国际太阳能市场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而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2008年以来欧美经济增速下滑、欧元危机演化升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2012年上半年,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光伏产品做出“反补贴”和“反倾销”初裁,在实施加征近35%的“双反”关税后,我国光伏产品在美国市场将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最近,欧盟也开始酝酿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贸易保护调查,一旦裁定加征“双反”关税,将会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更大的打击。同时光伏产业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随着国家对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将会增加光伏企业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
(二)经济波动风险
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的启动和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对国内外的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动调整较为敏感,企业盈利能力也与经济周期变动有着较强的相关性。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光伏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曾经达到30%;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速减缓,光伏产业平均利润率回落到15%左右;2011年以来,受世界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保持低迷状态,光伏产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利润率下降到13%左右。由此可见,光伏产业的盈利情况受经济波动影响明显,光伏企业面临经济周期性波动带来的风险。
(三)市场竞争风险
目前,我国有100多家企业从事硅锭及硅片生产,约50家企业从事太阳能电池生产,从事电池组件生产的企业达200多家,预计2012年太阳能电池产能在40GW以上,超过全球产能的50%。光伏产业产能的快速和过度扩充,导致了光伏市场的竞争十分惨烈,进而引发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大幅下滑。2011年以来,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组件价格都快速下降,并且从趋势上看仍将呈持续缓跌态势,一些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的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同时,国外多晶硅企业实行低价竞争策略,向我国大量出口多晶硅产品,抢占我国多晶硅市场,受此影响我国多晶硅企业80%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国绝大多数多晶硅企业将面临彻底倒闭风险。
(四)技术依赖风险
光伏产业是典型的技术依赖型产业,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光伏组件生产核心技术仍被世界上的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光伏产业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突破,部分光伏企业初步掌握多晶硅生产工艺,多晶硅产量能够满足全国50%光伏电池的生产需要,国产光伏电池生产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在某些新技术的开发、新结构的创新,甚至在一些新型电池的基础研发方面,我国仍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大尺寸铸锭炉、多线切割机、薄膜电池生产线、四氯化硅闭环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主要以进口为主;高纯多晶硅、银浆、切割液等主要原材料,对外依赖度也比较高。
(五)经营管理风险
2010年光伏市场的火爆以及高企的投资回报率,引发了各方资本持续流入光伏产业,有的投资者甚至未对技术、资源、人才、市场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不顾客观发展规律盲目开展项目建设、持续不断扩大产能,面临的经营管理风险十分突出,市场秩序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国内企业对产业链的产品及价格控制力较弱,业务发展受限硅料供应、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为明显。同时,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面对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我国光伏企业加快了跨国企业建设步伐,这就需要有丰富的跨国企业管控经验,并有效应对海外产品和业务整合、跨文化及跨境管理方面的挑战,否则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长期来看,光伏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我们应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加强政策扶持、搞好技术研发、改革电力体制、积极开拓市场等方式,推动光伏产业提升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范围、强化竞争能力,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政策扶持
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可持续性、能量回报高、环境污染小、网络布局灵活、节约空间和成本等特点。但生产成本高成为目前制约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国际经验表明,光伏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支持,德国、日本政府通过高价收购太阳能电或对太阳能电用户给予补贴等方式,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较好发展。因此,我国应吸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制定有效的补贴方案,合理地核算补贴水平,建立光伏发电上网补贴体系,补贴支持使用太阳能供电方式;建立光伏发电配额制度,促进光伏产业技术研发及应用。同时,通过采取科技、财税、金融、外贸等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太阳能光伏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整合生产能力,降低产品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需求,使光伏发电逐步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逐步实现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二)搞好技术研发
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与全球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都还比较落后。因此,要增强对提高光伏发电技术研发能力必要性的认识。一方面是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要建立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中心,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供给这一关键问题,提升生产技术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进而提升光伏产业各生产环节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在高端生产设备国产化、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求得突破;另一方面是从企业层面上来讲,要着力提升光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和促进优势企业实行优化重组,组建起几家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改革电力体制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167-01
1 引言
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能源紧张的问题,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护生态的稳定,对清洁、再生、污染小的新能源的需求也随之越来越明显。新能源是指在科学技术上开发和利用的非常规性,绿色能源是未来发展中的主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是无污染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为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在整个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得到长时间且可持续性的发展,展开有关新型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势在必行。所以,随着我国能源需求的逐渐提高,新能源发电逐渐获得了政府的支持和人们的关注。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推动下,系统的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资源。相对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新能源具备突出优点便是可再生,同时它还有储量丰富、污染少的优点。新能源发电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等形式。而新能源电力系统是指用科学新技术将新能源进行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的系统。发电企业具备的生产特点是在电力生产中清洁、无污染、零排放、可再生。
2 新能源发电基本形式
2.1利用自然界的风能发电
在目前的电力电子背靠背变频技术的支持下,风力发电系统能够对发电功率的各个参数的输出作业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控制,风力发电的目标也是通过控制电磁转矩控制机组转速频率来实现的。风能在利用过程中因为没有产生辐射、也不会对空气产生污染是一种公认的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基本原理,利用自然界的风力带动发电企业安装的风车叶片旋转,通过增速机把风车旋转的速度加快,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2.2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
光伏发电技术不断进步,成本逐渐降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大大推动了光伏发电的发展。我国在光伏发电领域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在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上走在世界前列,很多科研院所也逐步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光伏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主要应用形式有户用电源、独立光伏发电系统和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户用电源是最简单的一种应用形式,其发电容量小,一般的用途是缓解边远地区的居民缺电状况。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相对于户用电源来说容量较大,但是结构仍比较简单,其作用是对某一区域进行供电。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是未来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主流,它是将电能输送至电网的光伏系统。
2.3利用生物质能发电
生物质发电时蕴含在生物中的能量,具有可再生、低污染、分布广等特点,在能源资源中占有比例重,是第四大能源。目前我国的生物质发电主要表现有:直燃发电、混燃发电、气化发电、沼气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较传统的能源发电优势是在环保、节能又可以再生,因其无污染、见效快、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增加农民的收入备受人们的关注与青睐。且生物质能分布广,储量大是替代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当前,生物质能发电形式主要有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形式。
2.4海洋能发电
海洋能发电主要是通过海洋中的可再生能量进行发电,清洁无污染,但是海洋能具有区域性和局域性,只有在特地的范围内才能对海洋能进行利用。利用海洋能发电主要是潮汐发电、波浪发电。海洋中储存的大量能量来发电对于缓解传统能源的消耗意义重大。其中潮涨潮落形成的动能可以带动水轮机使发电机运行工作达到发电的目的。其发电方形式能量比较稳定、电力输送配送比较简单、便于管理。
3 新能源发电发展的意义与前景
3.1使我国电网覆盖面得以提高
“受煤炭市场不景气影响,煤价自2012年5月以来持续下跌,未来煤电上网电价仍存较强的下调预期。”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讲到,这相当于增加了新能源发电的利用成本,传统能源发电在价格方面有了更多比较优势。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传统能源的发电方式基本是的电网广距离远途输送配电,然而所形成的电网覆盖面受到复杂地形、地貌环境的制约,在部分偏远地区还没有通电。电力输送不到的区域其经济发展、生活质量都受到了极大是限制。而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发电后形成的微电网系统,则为没有通电的地区带来了福音,实现了微电网供电。新能源发电无疑提高了我国电网的覆盖面积,提升了部分区域的生活品质。
3.2促进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处长董秀芬说道,能源局目前正在协调有关部门,针对补贴资金来源等进行沟通,针对性提出对策,并在未来逐步进行完善。但在补贴资金不能无限量增长的现阶段,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将出现微调,一些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会继续保留,确保给企业一个合理的利润空间,实现新能源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从高补贴政策依赖模式向低补贴竞争力提高模式的两个转变。
3.3明确各方责任,全方位促进发展
就目前来看,想要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快速发展,还需要获得政府的扶持。一方面,在新能源发电上网价格上,为了使新能源发电能够与常规能源竞争,政府需要为电网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在增值税方面,新能源发电产品不需要使用燃料和其他材料,所以不应该收取增值税。而解决新能源发电的税负问题,则可以更好的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最后,政府应该实行优惠信贷政策,以便使新能源发电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我们在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制造企业、行业协会应该履行《可再生能源法》赋予的责任,进而促进全方位发展。
3.4加强新能源发电科学统一规划
科学制定规划,明确相对稳定的发展目标。新能源最大优势具有可再生性、分布的广大性、均衡性、资源巨量性。开发利用新能源,利用新能源发电对于节约传统资源保障煤炭、石油等战略资源的储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护佑生态、呵护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扩大、拉动内需、涵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然选择。新能源发电技术在我国基本属于成熟阶段。建议能源主管部门按照安全、经济、绿色、和谐原则,根据全国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实际状况,对水电、煤电、核电和天然气发电等进行统筹优化,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
4 结语
总之,国内的新能源发电已经逐步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需要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为了促进新能源发电的发展,政府应该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对于国家的能源建设、环保事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当下,我国传统能源的资源有限,在环境污染、战略储备、人们普遍倡导的低碳生活的多重压力下,对其开发与利用受到局限。因此,寻找可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在我国乃至全球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87(2012)02-0028-08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全国三分之二的地区年日照时间都超过2 2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相当于170千克标准煤),陆地表面每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当于17000亿吨标准煤。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南部地区太阳辐射能量较大,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日辐射量最高达每平方米2333千瓦时,居世界第二。按照年太阳总辐射量空间分布,我国太阳能资源可划分为四类地区:第一类为太阳能资源极丰富带,包括自治区大部、青海省南部、甘肃省和西部,这类地区是太阳能资源利用条件最佳的地区。第二类为太阳能资源很丰富带,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东北地区及东部、华北及江苏省北部、黄土高原、青海省和甘肃省东部、四川省西部至横断山区以及福建省、广东省沿海一带和海南岛。第三类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丘陵区、汉水流域以及四川省、贵州省、广西自治区西部等地区。第四类为太阳能资源一般带,即川黔地区,其年太阳辐射量每平方米不足1050千瓦时,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小的地区。
总体上看,我国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一方面总量丰富,为我国发展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分布不均,对太阳能的发展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要求。
以目前的科技能力而论,利用太阳能的形式主要有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即利用太阳光的照射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热利用,即利用太阳辐照转化为热能,对热能再加利用。我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也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两种基本形式,而热利用主要表现为热水器和热发电。
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的发展程度不同,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尽相同,它们有着各自特殊的立法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太阳能开发利用方面的立法明显不足,尚不足以为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专门的制度支撑。因此,为与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相适应,太阳能领域的专门性立法亟待加强。如何针对太阳能开发利用的不同发展状况尤其是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当前太阳能立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的现实困境与制度需求
1.现实困境分析
我国最早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可以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后,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有了长足的进步,已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在太阳能电池制造方面业已成为第一生产大国。但是,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取得发展和壮大的同时,却也面临着诸多成长发展的烦恼和困境。目前,我国光伏发电领域存在的主要困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需要的硅材料技术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完全依赖国外引进。另一方面,太阳能产品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和专利缺乏,部分关键技术需要依靠引进。目前,国内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都直接引进国外的成套设备进行生产,设备和技术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人才紧缺,技术力量薄弱,对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差,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难以保持发展的持续性,一旦国外技术革新、设备换代,国内光伏生产企业便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不均衡,存在原料紧缺瓶颈。我国光伏产业链呈现出“上小下大”的状态,下游的组件封装、太阳能消费品生产等由于资金门槛和技术要求较低,发展迅速;而上游的多晶硅原料的生产量小,基本依赖进口。由于该原料的紧缺,价格一涨再涨,已经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光伏发电的应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光伏产品消费市场主要在国外,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5%用于出口,国内太阳能电池安装率低,市场开发滞后。近年来,由于国外出台了对进口太阳能电池质量的限制政策以及日本等国的太阳能电池出口量增大,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在国外市场需求受阻,加上欧债危机及美国“双反”措施的影响,对于中国光伏电池企业而言,无疑充满着“寒流”,成本上升、价格暴跌,出口明显受阻。
第三,国内光伏产业盲目扩张。按照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2010~2020年中国光伏产业的预期市场为每年140兆瓦,但据统计,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已经达到8000兆瓦,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而国外市场需求已明显受阻。所以说,国内光伏产业盲目投资的现象极为严重,目前中国太阳能光伏投资市场上,许多和太阳能毫不相干的企业和资本一哄而上,原有的光伏企业也不断发力,尽可能多融资扩大规模,试图通过“野蛮生长”的竞争手段来占领市场。2008年光伏企业还不足100家,截至2011年底已膨胀至500余家。
2.制度需求
为促进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在立法上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①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立法上应设计一套科学的规划制度,一方面,可以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目标和途径,有效促进其推广,避免因为发展目标不明确而带来的浪费;另一方面,有了科学的规划就可以从整体上全面筹划光伏发电技术产业的材料、技术转化、实际应用、产业化、市场开发、政府扶持等各个方面。
我国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制定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总量目标,但该发电目标制定得相对保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估计不足,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依据。我们应当在评估太阳能光伏发电潜力的基础上,重新规划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目标,同时采取相应的举措落实这一目标。
目前,我国还缺乏光伏领域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具体规划的缺位,不仅影响太阳能光伏发电目标的落实,也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埋下了无序隐患。当前,应当具体分析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针对各环节的具体问题和发展趋势科学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光伏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在规划中明确支持的重点,以缓解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不利形势。
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规划时应当尽量考虑到地域差异的因素,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有水平以及当地的经济能力和劳动力等诸多因素在全国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光伏产业规划。
②太阳能光伏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促进。发达国家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上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其对光伏领域技术开发的支持。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为开发新能源推出了“新阳光计划”,专门支持太阳能技术的研究和利用,目前日本的太阳能技术居于全球领先地位。
相较之下,我国对促进光伏技术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现有立法中没有明确的技术支持规定,即便提到促进光伏技术发展也过于笼统,没有侧重领域。因此,在未来创制促进太阳能技术创新的法律规范时,可重点考虑促进以下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第一,太阳能级多晶硅提纯技术以及多晶硅锭(硅片)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的研发。第二,加强太阳能电池技术研究,尤其是开发新一代低成本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第三,加强并网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
③太阳能光伏系统标准、检测认证的确立。我国目前尚未确立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标准和规范,太阳能电池的设备制造、电厂建设等都没有可以依据的标准体系,这对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市场规范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目前,我国有三个国内承认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检测实验室,但这三个检测机构并未得到国际认可。国内光伏组件出口到欧洲或美国,必须取得欧洲TUV、美国UL和国际CE这三家国际检测机构的认证,取得这些认证需要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资金,这给国内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和障碍。因此,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建立国家级光伏产品标准和质量检测机构以及认证标准,从而规范国内产品质量并减少国内产品出口的障碍。
④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标准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规定了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的制定机制,即“太阳能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实行政府定价,其电价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制定”。太阳能发电电价基本上是采用了“一事一议”政府定价的原则,对太阳能发电项目的立项和上网电价进行核准。相对于生物质发电来说,太阳能发电没有全国统一标准的明确电价,对于单个项目的电价,还需经政府物价部门单独审批核准。这样的规定使得《可再生能源法》确定的上网电价和全网平摊制度在光伏发电领域未能得到体现。如此,给光伏产业发展带来了至少三个方面的不利影响:第一,打击了光伏发电企业的积极性,延缓了国内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二,造成了国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要减少、缺乏内需市场支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更甚。而太阳能电池的外销逐渐遭遇日益高涨的贸易壁垒,企业在外销受阻与国内需求不足的双重挤压下将会造成产能的大量搁置,最终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第三,“因为国家很难对小项目进行评审,更多精力用来关注省级、国家级的大型项目。政府部门可能只会针对这些项目讨论制定具体上网电价政策”。因此,今后的商业化小型太阳能电站就很难建设,从而限制了太阳能发电的发展。
国际经验显示,统一而明确的上网电价对太阳能光伏市场的拉动效果最为明显。例如,德国在上网电价法的推动下,2005年光伏市场增长了130%,超过了日本,成为欧洲最大的市场,占当年世界市场的53.7%,并且在此后的几年内仍保持走高的发展态势。从国外经验来看,为了拉动我国欠缺的太阳能光伏内需市场,促进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降低以及光伏发电的多元化发展,在立法上应当明确提出具体的针对太阳能的上网电价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⑤光伏电站后期维护管理保障体系的建立。为解决我国边远地区的用电问题,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太阳能离网式发电项目(独立光伏电站)运用到边远农村,这些太阳能发电项目有效利用了太阳能资源,为边远地区的电力供应和保障做出了贡献。但随着这些电站多年的运行,后期维护问题逐渐显现,而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独立电站的后期维护做出规定,使得电站的维护服务和维护费用问题指向不明,影响了独立电站的运行。
200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送电到乡”工程,在西部7省区的无电乡镇建立了720多座独立离网光伏电站,加上2002年以前实施的“无电县建设”和“光明工程”等计划,全国已经建成的离网光伏电站大约有1000多座。这些电站普遍存在业主不明确、保修期已经结束仍然由电站的安装公司无偿提供维护服务等问题。独立离网光伏电站由于存在每5~7年必须更换蓄电池的问题,使得运行维护费用非常高。根据测算,每千瓦太阳能电池每年大约需要4000元的维护维修费用(其中每5年更新一次蓄电池的年平均费用为2000元),“送电到乡”工程总计安装1.8兆瓦太阳能电池,每年全国共需要7200万元运行维修费和蓄电池更新费用,至今没有落实。因此,在太阳能的法制体系构建中应当考虑建立独立光伏电站的后期维护管理的保障问题,明确电站维护的责任主体,确定维护费用的资金来源以及如何落实维护资金的使用等内容。不仅如此,太阳能光伏并网式发电已经成为光伏发电的主流趋势,未来必然有越来越多的光伏电站投入使用,这类电站的后期维护服务和资金问题也需要予以规范。
二、太阳能热利用领域的现实困境与立法需求
1.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现实困境与立法需求
①困境分析。我国对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开发利用与其他太阳能应用领域相比,起步最早、发展最快并已经实现商业化运作,拥有了成熟的市场。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目前已形成真空管、平板型和闷晒型三大技术主流,并且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此技术基础上,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原材料加工、生产制造和销售安装服务相配套的产业化体系,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消费市场。但是,仍有一些因素制约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发展。
第一,技术落后阻碍了产品更新换代。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品绝大多数为紧凑直插式,采用一次循环、非承压的系统。虽然这种产品作为主流趋势适应了我国当前的国情,并且实现了其他国家尚未实现的商业化运作,但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平板式、二次循环、承压系统相比,我国目前的主流太阳能热水器产品明显结构简单、技术含量较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品从中小城市进入大中城市,同时对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的美观要求越来越高、经济承受力越来越强,用户对热水供应质量和洗浴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平板式、分体承压二次循环产品必将进入我国的市场,并会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而我国目前在分体承压二次循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方面的投入少,技术还未成熟,生产成本较高,质量性能还不能令人满意。
第二,产业规范化亟待解决。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缺少统筹安排,随着企业竞争愈演愈烈,市场无序竞争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市场上的各类太阳能热水器品牌质量参差不齐,少数名牌产品由于生产规范、售后服务到位、质量过硬,消费者满意度较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企业有5000多家,而排名前10位企业的市场份额只占到30%左右,70%的太阳能热水器则由作坊式杂牌企业生产,它们以组装和贴牌方式经营,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名牌、低价抛售,产品质量令人担心。太阳能热水器在整体产品质量上的瑕疵,打击了消费者及潜在购买者的消费信心,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程序,严重影响了太阳能热水器市场的推广及其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普及率低,与建筑结合纷争不断。虽然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应用市场上都稳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并不高。根据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10年和2020年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量将达到1.5亿平方米和3亿平方米,每千人拥有量为109平方米和203平方米。按照这个规划,我国2020年的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仅相当于奥地利2000年的应用水平,远远低于塞浦路斯、以色列等国家2000年的应用水平。即便如此,在建筑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仍然受到一些阻碍。
我国目前的太阳能热水器主流产品一般需要安装在建筑的屋顶,对安装场所和排水管线都有一定的要求,必须保证安装牢固,管线适合。但是,从目前建筑行业的现实状况看,开发商和管理者等在设计建筑时一方面没有把太阳能利用需求作为建筑的一部分来考虑,另一方面未能给太阳能利用预留充分的空间,给日后太阳能装置的安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目前,在几乎每个城市的房顶上,我们都能看到太阳能热水器,这种传统安置只考虑它自身的安装方便和功能使用,很少考虑建筑的安全性和整体形象。因而,一些物业公司更多考虑到建筑的防水、安全和美观等因素,反对在小区内安装热水器,与热水器用户的纠纷日渐增多;甚至一些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为了市容美观禁止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如辽宁丹东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和房产局于2003年7月16日联合《关于加强市容管理开展房屋立面、楼面整治工作的通告》: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安装的自通告下发之日起15日内自行拆除,否则予以强行拆除,并按规定给予处罚。对太阳能热水器的不同态度给其利用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②制度需求。基于太阳能热水器系统领域的若干制约因素,立法上应重点考虑做出如下一些制度安排。
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新技术研发的扶持。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热水器的使用者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质量有保障的层面上,洗浴舒适、安全、美观已经成为用户在购买太阳能热水器时必不可少的参考因素。目前市场上的太阳能主流产品已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平板式、分体承压二次循环产品由于技术障碍存在成本高、质量性能较差等问题,市场反应较差,企业的投入积极性也不高,产品更新速度缓慢。
因此,应当增加科研投入,促进太阳能热水器新技术的研发、进步,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以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对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用户在利用太阳能时享受更多的便利和舒适。这就需要在太阳能法制体系构建中加强对热水器换代产品的技术扶持,通过补贴、税收、贷款等方式激发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增大对换代产品的研发投入。同时,注重人才培养的扶持手段,一方面,帮助企业自主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使产学研相结合,为热水器市场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
第二,市场准入、产品标准及认证体系的确立及完善。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化体系,实现了商业化运作,但市场混乱的尴尬局面不容忽视。这种混乱状况一方面阻碍了太阳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打击了消费者的使用信心,削弱了潜在的市场需求。因此,需要构建一整套包括热水器市场的准入、产品标准、认证等的规范体系。
由于太阳能热水器行业门槛过低,一些毫无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不具发展潜力的作坊式企业充斥其中,甚至还存在为数不少的假冒伪劣厂商。热水器行业的“鱼龙混杂”,打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因此,应明确热水器市场的准入条件。一方面,通过对投资太阳能热水器的企业规模制定标准来控制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从而杜绝作坊式的热水器生产;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审查把关,控制技术、生产落后企业的发展,从而杜绝技术含量低甚至是无技术的拼装式企业进入市场。
目前,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系统领域有17项国家标准、三项行业标准。尽管已基本形成了标准体系,但产品的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有些现存标准严重滞后,早已脱离了现实需要,产品符合标准却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应当尽快完善标准体系,修改已经落后的技术标准,补充新技术标准;同时,还应注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利用趋势、协调其他标准体系,如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就要考虑到建筑系统本身的标准,使之相互协调,促进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的紧密结合。
目前,我国有两个国家级的太阳能热水器检验监督中心,分别在北京市和武汉市,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认证中心,在北京市。然而,一方面,这些检测认证机构由于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等自身问题无法满足市场的测试需求;另一方面,其检测结果只能给消费者以善意提醒,对太阳能企业没有实质性影响,对市场的监督效果有限。因此,有必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国家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制度,使太阳能热水器的质量监督主体切实履行职责,杜绝劣质产品进入市场。
第三,太阳能热水器与新建建筑的结合及强制性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有机结合是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发展方向。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进程中,太阳能热水器由相对独立、与建筑开发商无关的一个装置,变为与建筑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因此,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营销、安装验收、售后服务等环节需要太阳能设备生产及安装厂家、建筑规划设计部门、建筑开发商等共同参与、共同探索及共同完善。在太阳能的法制体系构建中,应推进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在这里,关键是要制定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在建筑中的统一标准。一方面,需要加快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的技术开发,制定相关的设计、安装、施工和验收标准,使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实现同步规划、设计和施工;另一方面,修改建筑规章制度中不利于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的相关规定,简化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许可制度,加快太阳能热水器在城市中的应用。
同时,在立法上规定太阳能热水器强制性安装,对于促进太阳能热水器的广泛利用将具有极为重要的规范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强制性的立法更有利于引导、促进、协调和保护太阳能的发展,能有效推动太阳能的利用,制定相关强制性立法的国家,其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都会取得飞速发展”。例如,西班牙经历了从城市法令到国家法令的过程,2006年开始实施太阳能热水器强制安装,到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的累计安装量达到490万平方米,2005~2010年的年均增加率达到45%,该举措成为许多国家和城市效仿学习的对象。
我国也在积极推行太阳能强制安装政策,云南省、海南省、深圳市以及徐州市、烟台市等地已经结合国家法律出台政策,强制性要求12层以下新建建筑必须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并要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安装。特别是深圳市于2007年1月率先制定了《深圳市住宅建筑太阳能集热条件认定暂行办法》,采取强制性立法的方式推进节能建筑发展,要求新建的12层以下民用居住建筑必须为每户配备太阳能光热系统。目前,我国考虑在一些地方通过地方性法规设定太阳能热水器的强制安装制度,其中重点在于推动太阳能热水器产品与建筑的有效结合。
2.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的现实困境与立法需求
①困境分析。太阳能热发电与常规火电的区别在于火电站使用化石燃料获得热能,而太阳能热发电则利用太阳能产生热能。我国太阳直辐射资源丰富,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和戈壁地区是建立太阳能热发电站的最佳选择之一,而我国有条件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的沙漠和戈壁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沙漠面积的23%。因此,我国开发太阳能热发电的资源潜力是巨大的。同时,太阳能热发电的发电量也足以与火电相媲美。据测算,利用我国现有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转换效率,在7万平方公里的沙地上建立电站就可满足2004年全年的电能消费。可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不仅能满足我国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且对经济开发、环境和资源保护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太阳能热发电在我国刚起步不久,主要技术尚不成熟,研究能力尚且薄弱,大规模的热发电项目还未能得到建设,距离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运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制约我国太阳能热发电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技术制约。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主要由系统设计技术、光学技术、热学技术、材料技术等组成,技术种类较多,技术协作要求较高,需要较为全面的技术能力。而目前我国这些技术领域有的尚未达到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要求,还存在技术盲点;有的技术水平较低,太阳能热发电的稳定性难以保证。
第二,国家扶持力度欠缺。虽然我国较为看好太阳能热发电的潜力,也较为重视太阳能热发电的发展,特别是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或法规规定以及制度上的保障,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其政策支持促进力度明显不足。同时,太阳能热发电的前期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电厂的选址建设也需要技术指导,而国家在投资扶持、技术鼓励、前期规划指导上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太阳能热发电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多数民众对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知之甚少,发展该项目的社会促进力明显不足,也影响了市场需求。
②制度需求。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立法上应明确如下一些制度。
第一,做好太阳能热发电的资源调查工作。资源调查是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基础。由于太阳能热发电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两种资源的支持:一是太阳能直辐射资源,它区别于太阳能总辐射,要求单日内有连续稳定的太阳能辐射量。因此,我国太阳能资源的第四类地区明显不适合发展太阳能热发电,即便是一、二类地区也要对太阳能直辐射进行精确测算,排除不稳定的太阳辐射地区。二是电厂的选址适宜在无遮挡空旷的固定或半固定的沙漠以及戈壁地区,以便太阳直辐射的充分吸收。这一类特殊的地理要求也必须做精密的资源调查,以便利将来电厂的大规模建设。因此,建立太阳能热发电资源调查体系就成为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的基础要求和必要条件。建立资源调查体系,组织专业的人才队伍对适宜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的地区直辐射量、地理环境有计划有规模地进行勘察、测算,将资料汇总整理,对地区的综合因素进行评估,为将来电站的建设规模程度、技术要求以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初步规划和意见。
第二,制定太阳能热发电的发展规划。我国的太阳能热发电起步晚、市场尚未开发、发展方向尚不明朗、完全依靠其自发完成产业化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为尽快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进行干预,为太阳能热发电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就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以我国现有的发展水平而言,太阳能热发电的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基础研究、示范建设、商业化应用、大规模商业化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对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产品运用、市场建设等方面要做出科学的规划,以保证每个阶段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还需要有与规划要求相一致的配套规定,以落实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保障太阳能热发电的稳定、有序、高效发展。
第三,完善热发电技术的研发机制。太阳能热发电领域的核心问题就是热发电技术,涉及的技术种类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因此,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其前期的科研投入相比太阳能其他领域成本更高。由于企业对热发电的技术研发投资不足,研发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太阳能热发电的技术支持。一方面,采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低息贷款等传统的激励措施,帮助企业降低科研投入的成本。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中整合光学、热学、材料学等教学资源,设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专业课程,培养热发电专业人才;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帮助企业培养自身的人才队伍。除此之外,还应设立国家级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中心,攻关关键技术的同时对企业技术难题加以指导,帮助企业尽快创造产值。
(一)加快建设光伏高新区是推动秀洲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通过多年来的努力,秀洲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化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工业区的历史转变。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秀洲工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要素制约日益趋紧、产品附加低端锁定等严峻挑战。在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阶段,传统产业是发展的基础,是吸纳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政府税源的主力军;新兴产业是发展的引擎,是破解可持续发展瓶颈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秀洲工业经济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更需要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步伐。结合秀洲产业基础,从增长潜力、带动效应、技术优势等方面看,加快培育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建设光伏高新区是最好的选择。
(二)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光明
从长远看,传统的石油、煤等化石能源将枯竭,再加上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保护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已是大势所趋,且进程日趋加快。光伏产业作为我国为数不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话语权的新兴产业,近两年由于受国内市场启动缓慢、国际贸易保护等多种因素影响,全行业陷入低谷,但这一困难是暂时性的、结构性的。随着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已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支持光伏企业结构调整,开发国内市场,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信贷支持等,从今年下半年的情况看,国内光伏行业已经“回暖”,态势向好。同时,随着目前光伏产业正步入大规模整合提升、大规模技术创新、大规模资源要素重新配置的阶段,对于不具备明显先发优势的秀洲而言,是“中途发力”、“弯道超车”的窗口期。
(三)光伏高新区创建以来开局良好,成效初步显现
自去年12月正式启动光伏高新区建设,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共同努力,创建工作开局良好,成效初步显现。
最直接的成效就是引进了一大批项目。至2014年4月,累计已引进光伏类项目23个,总投资折合人民币达100多亿元,今年在谈的意向项目也已有16个。国家电网浙江省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国家纳米中心长三角研究院、中国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华东区总部项目等“国”字号单位纷纷在秀洲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南源环保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与此同时,一批世界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项目也正在密切对接之中。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产业层次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想引进的企业。可以这么说,光伏高新区的品牌效应开始显现,影响力不断扩大。
第二,最重要的成效是理清了建设光伏高新区的思路,且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可行的、卓有成效的。围绕一个产业,建设专业园区,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符合下一步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要求,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强化“应用促创新、创新促发展、改革促发展、开放合作促发展”的开发模式,符合新兴产业培育的路径。坚持从秀洲和行业的实际出发,高端切入,错位发展,主攻光伏专用设备和光伏发电核心部件、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及高效光伏电池与组件、新一代光伏发电技术及光伏光热集成技术等三大重点领域,符合光伏行业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坚持专业化招商,委托专业中介机构编制“产业地图”、“招商地图”,有的放矢开展招商,符合产业招商的特点。坚持自我加压,倒排计划、倒排时间,在园区成立的第一个100天和第二个100天分别举行活动,邀请一批客商,签约一批项目,推介园区,展示园区,也充分证明了我们有一支很强战斗力的队伍。
第三,最“给力”的成效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政策集成创新本身就是“五位一体”试点内容之一,光伏高新区的建设得到省、市的有力支持。同时,近一年来,光伏高新区建设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省、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批示,国家能源局、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信部领多次实地调研,高新区已经获批承建国家“863计划”项目,也有望获得“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称号,这为下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建设光伏高新区、培育以光伏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是秀洲工业经济应对新形势、实现新突破、得到新跨越的关键所在,也是省、市交给我们光荣而重大的任务。同时,通过近一年来的创建工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基础扎实奠定。因此,下一步,需要我们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心聚力,全力以赴推进。
一方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建设一个专业园区,培育一个新兴产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经过20年的开发,才构筑全国领先的生物医药创新链和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框架。再如平湖光机电产业基地,自1999年引进第一家机电企业,经过10多年的坚持,才发展成现有规模。光伏高新区的建设同样如此,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劲头。绝不能抓一阵子,烧三把火,也绝不能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更绝不能一有困难就轻言放弃,定了干,干就干到底,抓就抓到位,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建设光伏高新区绝不仅仅是秀洲工业园区的任务,应该是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任务,需要区级各部门包括各镇、街道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建设光伏高新区需要聚全区之资源,进一步强化土地、资金、人员等各种要素保障,也需要汇全区之智,出谋划策,共同探讨、研究建设的思路和举措。要通过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光伏高新区,打造秀洲工业的“升级版”。
二、发挥光伏高新区在推动秀洲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中核心作用的举措
回顾光伏高新区创建一年来的情况,成效明显,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 困难:一是园区尚未成型。尽管引进了一批项目,但真正对园区建设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还没有实质性突破,特别是与国内领先的成都双流新能源园区、中国电谷·保定国家高新区等相比,差距比较大。二是面临技术和市场风险。新兴产业代表未来,存在一定技术和市场选择的风险,引进什么样的企业,走什么样的技术路线,这也是一个大的挑战。三是工作力度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外,由于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在应用、商业模式、技术、金融等方面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得到上级的支持,如何向上向外争取更多的支持,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对内,加强产业发展、示范应用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上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招商选资、产业培育的重点需要进一步明确、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要素瓶颈制约的突破上需要进一步创新。
如果说,2013年是光伏高新区创建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2014年则是完成全省“五位一体”试点三年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抢抓国内外光伏行业整合良好机遇,创建“国内一流、面向世界”中国光伏科技城的发力之年。因此,2014年,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对新的形势,进一步以百倍的工作努力,全力以赴推进。具体要进一步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方向
围绕“五位一体”试点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光伏高新区的发展方向,要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光伏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国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化园区。
全国领先,就是定位要高,这也是全省“五位一体”试点的要求。要全国领先,最核心的标志是全国领先的重点企业,要在光伏电池、系统集成、新一代产品、光伏配件等领域,着力培育若干家销售规模上百亿,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规模效应高、创新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鼓励发展一批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创新型成长性中小光伏企业。最直观的标志是全国领先的应用示范,要加快实现园区光伏发电全覆盖,原有屋顶全面改造,新建建筑逐步安装,真正全面打造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
具有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创新方法,聚集资源,打造高新区独特的竞争优势。一要走“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道路。紧紧围绕光伏整个产业链的相关环节,依托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把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生产制造、应用开发等相关环节上的龙头企业、优势企业聚集整合起来,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势产业链,打造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二要走“产业培育、示范应用和技术创新协同推进”的道路。坚持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示范应用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三个环节的协同推进,打造工作推进机制的核心竞争力。三要走“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道路。在继续完善高新区基础政策硬平台的同时,加大检验检测、投融资、交易展示等公共服务软平台建设力度,打造服务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专业化园区,就是要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来打造园区。这一主导产业主要聚焦光伏产业,但同时也要树立“泛光伏”的理念,要把与光伏相关的光电一体化、电力电气、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纳入培育的范围,以拉长产业链、抵御单行业风险。
(二)进一步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一是明确招商重点。按照高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与资源,按照光伏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按照高新区需要尽快成形的要求,必须要突出重点抓招商,即以“四个为主”为重点开展招商选资:要以重大项目为主,光伏产业作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市场“大起大落”的新兴产业,要把具有较强实力、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作为招商的重中之重,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支撑高新区发展。要以电池及组件制造为主,光伏电池的特点决定电池及组件制造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只有引进了电池及组建制造的龙头企业,才能聚集中后端的逆变器、智能电表、控制系统等企业,也更容易突破引进附加值更高的、也是最理想的光伏装备项目。要以“泛光伏产业”为主,在重点突破光伏产业的同时,拓展LED、新一代环保高效储能系统等产业,整体打造产业优势。要以光伏制造业为主,通过引进制造项目,带动研发设计、应用推广等高端生产业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
二是创新招商机制。要在继续发挥“招商地图”等有效招商手段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四个“专业招商”:要推进专业中介机构招商,充分发挥中介机构信息量大、招商专业性强、组织网络覆盖面广、招商成本低、市场空间充分的优势,在继续加强与欧洲清洁能源协会、SEMI、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知名专业中介机构合作同时,进一步拓展与其他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合作,大力推进招商。要依托专业人员招商,加强与一批专业水平高、在行业内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客商、专家和领导的合作,通过他们开展招商选资工作,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成功度。要参加专业展会招商,组织参加德国慕尼黑太阳能展、日本东京国际光伏展、上海太阳能光伏展等国内外知名光伏专业展会,积极筹划举办“光伏发电应用博览会”和“中国(嘉兴)光伏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对接和汇聚国家产业联盟、国内外重点企业、重点科研院所、产业关键人物等产业资源,推广光伏高新区。要强化专业化队伍招商,探索建立区光伏产业招商组,以光伏高新区为主体、区相关部门全力参与和配合,共同开展招商;进一步开展学习和培训,提高光伏高新区招商人员素质;健全招商内部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实效性。
三是加快项目建设。项目引进只是第一步,项目落地、建设、投产才是最关键的。从目前招商形势看,服务、推动、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将成为下一步光伏高新区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要建立1个重大项目+1个推进服务小组的机制,由区相关领导牵头,抽调区相关职能部门和光伏高新区管委会的精兵强将,建立推进服务小组,在审批、落地、建设、投产等各个环节,超常规集聚资源,超常规解决问题,超常规提供服务,切实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
(三)进一步推动示范应用
一是更好服务于产业培育。要紧抓国内光伏市场启动的重大契机,把握“市场促产业”的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光伏发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推动光伏发电应用示范,聚集行业内的目光,不断完善光伏产业链。要在继续抓好今年61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规模,妥善处理好有限屋顶资源与项目需求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新一轮项目规模,积极稳妥予以推进。
二是更加注重示范性。继续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先行、规模适度”原则,注重应用产品的多样化、应用领域的多元化。在继续大力抓好企业、集中式屋顶发电项目的同时,切实抓好国家“863”项目,努力成为全国示范。在推进光伏发电应用的同时,积极推进与储能系统的结合,探索更有效的技术模式。
三是更快推动应用模式创新。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应用,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政策为配套,鼓励以第三方建设合同能源管理为主,鼓励用户自建,逐步建立健全光伏发电标准化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规范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光伏发电商业创新模式,向全省、全国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融资模式创新,积极探索金融租赁、收益权抵押、企业债、电站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四)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
一是发挥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作用。以国家电网浙江省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六研究所光伏装备与智能控制研究院为依托,充分发挥省级企业研究院在人才资源集聚、技术研发突破、行业创新引领等方面的作用,支撑产业发展。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扶持一个”的建设思路,在园区内建设不同研究方向的太阳能光伏省级及以上重点企业研究院。
二是积极引导开展协同创新。全力支持重点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项目,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在园区内联合建立包括企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大公司地区研发总部等在内的光伏技术创新综合平台,对新型光伏技术、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光伏装备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公共应用性技术和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输出,从“制造”向“智造”并举。
三是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国电通、36所、中科优恒公司等机构,积极筹建国家级光伏质检中心,实现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和检验检测服务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五)进一步促进产城融合
一是加强相关规划衔接。进一步细化光伏高新区建设规划,注重与秀洲新区、秀洲工业园区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有关方案规划的衔接,制定生产体系、生活体系与社区居民服务体系三个产业专项规划,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空间的优化布局。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光伏高新区及其周边交通网构建,加快东升西路延伸段、新08省道建设,完善加创路北段、洪高路延伸段等次干道和支路网络,着力构建立体式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光伏高新区内燃气、供水、绿化、污水处理等重大设施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中山西路、新塍大道绿化建设或改造,实现光伏高新区内道路绿化全覆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充分利用上级扶持光伏产业发展以及鼓励光伏应用的政策,争取光伏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技术创新、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光伏发电上网电价等资金补助。加强财政资金整合,向光伏高新区建设倾斜;努力降低融资成本,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对接合作;设立园区天使投资基金,组建政府创司,支持处在孵化期的光伏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科研团队项目。依托创业投资中介服务平台,组建民间私募风险投资基金,吸引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参与园区科技风险投资。鼓励直接融资,引导光伏企业进入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融资。
二是强化土地保障。积极推进光伏高新区范围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修编,做好光伏产业用地规划。对于符合省重大产业项目申报条件的光伏产业项目,积极争取纳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库,力争重点项目用地计划指标由省单列下达解决。对于预评估好的光伏产业项目,确保全区新增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倾斜。鉴于光伏高新区内不少地块已开发建设,必须加快“两退两进”工作步伐,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