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2-11-26 21:52: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

篇1

语文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是人文教育的一门必要课程,语文教学承载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集成与弘扬的使命。当前大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呈明显降低趋势,而且很多学生都不了解中国文学知识,而且对中国文化也较为陌生,具有较低的文化素养,且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够注重高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人员表示,学生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方面,比方说数学,和专业课程具有密切相关性的课程,并非大学语文。而高校生与高校管理人员的想法如出一辙,作为中华民族国语,汉语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一种语言,而语文课程又是贯穿教育教学始终的一门课程,因此语文教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为了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建议语文老师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讲述了模块化教学设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对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意义及现状

1、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依照内容,可划分语文教学为六大模块,即:文学材料阅读分析、语文基础知识、文章写作、文学尝试、语言表达以及文学作品赏析。以上模块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相关性,然而,又具有彼此独立特性。高校语文教师展开模块化教学对学生复习自身学习情况非常有利,极易获得自身所没有有效掌握的环节,便于学生复习。语文课程教学模块方面,教师应该依照学生学习成绩展开分析,以此明晰学生未牢固掌握的环节,针对性对学生开展补习工作,这对语文教师补充课外教学知识点非常有利,语文教师可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从各教育视角展开多维度拓展与延伸,这对高校提升语文教学水平非常有利,而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与人文素养,一方面能够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进行优化,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其它课程自信心的树立也非常有利,以此使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效果得到提升。

2、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虽然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与改革,但是在其中还是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其一,在教学中还是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文化课程,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及需求;其二,在语文教学中缺乏特色,导致其语文应用与行业及市场需求脱节;其三,在部分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及学生语文的实际应用;其四,在大学语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所以就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语文人才的需求,进行具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使教师运用全新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几年,我国大学教育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已深入到各师生心中,使得目前语文教学模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也使得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其职场语文水平无法满足工作需求。所以如何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对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

1、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说,高校语文本身存在较为分散、宽广的教学内容,且还必须在有限课时内将课程内容讲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往往比较困难,再加上高等院校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娱知识水平,因此并不存在万能语文教科与各高校教学特点相适应。由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自主改变教学内容,并基于以上六模块展开语文教学。比方说,依照文本各模块展开划分,教师应该组合相同文章的体裁,并将该体裁特征凸显出来,由此便于学生全面学习自身所喜爱的语文体裁。2、大学语文理论讲解模块化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理论讲解模块讲解的主要在于关于文学作品的文学尝试与写作知识等,而且理论模块化讲解的关键在于基于教学目标所展开设计的可以对学生学习课外知识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学习更多语文知识,对学生思维广度具有有效扩充作用,培养高校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本质而言,理论讲解具有较为广泛的模块知识,然而,讲解过程中应该将知识重点突出出来,很多高校教师就将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集中在一起展开讲解,由此避免学生在学习期间出现极易混乱的情况。讲解理论知识点应该突出层次,应该适合大学生理解能力与自身情况,由此对学生从理论层面学习语文信息与知识点非常有利。

三、大学语文应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仅仅是其基础组成环节,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对高校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非常有利。而语文模块化教学和学生学习存在密切相关性,选择模块化教学能够使学生综合表达能力与语文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1、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职业能力模块培养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在职业中的应变能力作为核心培养目标。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求职及就职环境进行教学。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使用语文进行职场交际,不仅可以使学生日常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可以得到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4]。在就职过程中,对于学生语文水平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要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参加学校中的语文口语考试,这样也可以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检测。在对学生进行行业适应培养时,应把重点放在行业中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多多阅读,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应以实际社会中行业方面的材料作为测试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时候,应以学生为主体来设置能力训练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兴趣爱好来计划,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满足学生对个性化的需求,进行跨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等情况,并且了解各国的礼仪,在和今后工作和国际友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2、实施人性化教学模式在对大学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学,然后在对其传授复杂的内容,实施人性化的教学模式,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增强语文教学的难度。从基础语文到职业语文,然后是专业语文和拓展语文,通过这四种模块的教学,使学生能够适应职场中语文的应用方式。在基础语文模块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应用能力;在大学语文模块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商务语文能力,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商务语文中的语法及词义,进一步提升学生使用语文的熟练度。3、提高语文的实用性在专业语文模块教学中,应该对其进行难度分层训练,对于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分散式培养,让学生能够通过掌握不同行业领域的商务语文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拓展语文模块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先进的技术,比如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播放文学影视的方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语文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从而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语文发音及交流的理解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高等院校应该重视高校语文课程教学,选择模块化教学方式,模块化划分形式多样混乱、内容复杂零散的大学语文知识点,从而增加语文教学的明朗化与清晰性,使高校生人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改善高校生文学素养偏低的问题。除此之外,要想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大学还必须将教学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定期培训高校语文教学人才,使其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而且高校教师还必须重视高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动、积极研究切实可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大学英语职业化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巧为中心,通过进行现代化的手法进行英语教学,使英语与专业相结合,以实现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模式。另外教师也可采用全新的评价手段,让学生使用富有创新性的学习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少锋,李娟,蒋月侠.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语文模块化课程改革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3,(4):169-170.

[2]张义君.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0,(13):104-105.

[3]刘伟.浅谈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才智,2016,(15):15-16.

篇2

中图分类号:H19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2

一、建设概况

1.调研工作

成立调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笔者深入调研了多所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及需求,为项目建设搜集了丰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召开专题研讨会,明确了项目建设思路,制订了项目实施方案。

2.建设工作

以学生的专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修订教学内容;完成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共完成11次课教学内容的配套空间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了优质的课程资源库;通过“大学语文”空间课程展示建设成果。

3.应用工作

率先在校内试点应用,将线上、线下学习有效对接,实现学情调查、在线辅导、答疑、测试、成绩评定等,实现了个性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4.总结推广

发表多篇论文,总结建设成果、经验和创新之处,及时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撰写项目总结报告。通过空间、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在省内外进行经验交流,广受好评,网络选修该课程的人数大大增加。

二、主要建设成果

1.完成调研,重置内容,修订课程标准

团队成员分批调查部分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状况和学生需求。校内外专家、骨干语文教师,就课程内容、课程标准等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以学生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置,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修订了“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2.理清架构,明确思路,完成“大学语文”空间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空间课程分为课程概要、单元教学、互动交流、改革创新四大版块。课程概要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等。单元教学包括电子教案、教学课件、辅助资源、教学视频、训练题库等。互动交流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改革创新主要展示相关论文、反思及创新成果。

3.共建共享、动态开放,构建优质课程资源库

完成基本教学资源的整理上传。制作完成了11次课的全套教学资源。目前共有课程资源近4000个。录制课程教学视频共71个,每个教学视频时长不少于5分钟,均为申报教师本人原创。完成拓展资源的搜集、整理、上传。通过空间交互方式,将其他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资源、有效建议纳入资源系统,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4.增设交流板块,拓宽交流渠道,形成多维互动的良好局面

专门增设互动交流区域,包括需求调查、课前自学、话题讨论、训练自测等八个板块,拓宽交流渠道,为师生提供了有效沟通的场所。

5.形成多元评价方式,加强对空间教学的管理

建立多元、透明的考核评价指标,将网上听课评课、资源访问量、交流互动次数等都纳入对师生双方的考核评价之中,通过对学生选课及学习情况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进一步反思、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管理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6.提高教学效果,推动校内信息化建设进程

名师空间课堂打破时空限制,焕发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语文课程教学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参与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学习效果好。

三、项目建设经验

1.有良好的建设保障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从政策、组织、资金、技术等多方面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2.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成立项目建设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

3.符合学生实际需求

课程开发之前必须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状况和学生需求等情况进行调查,组织分析、研讨。课程内容以学生的专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按知识点录制视频,方便学生课外按照不同进度和兴趣自学。

4.课程资源丰富、系统

在建设课程资源时,尽可能做到丰富、系统,通过空间交互方式,多方借鉴其他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动态开放,以满足学生个体化、差异化、自主化学习的需要,使网络空间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第二课堂。

5. 沟通渠道便捷、通畅

除平台原有的交流功能外,增设互动交流区域,拓宽交流渠道,为师生提供有效沟通的场所,随时进行在线交流,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形成多维互动的良好局面。

四、项目创新点

1. 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初步实现课堂的翻转

运用空间教学方式,创新师生的思维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课堂讲授与网络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自学,实现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对接,初步实现课堂的翻转。

2. 有效地实现分层教学

按知识点录制视频,学生根据不同的时间和进度有选择性地学习,可暂停思考,可重复播放,使单独辅导变得更为有效、快捷,有效解决了分层教学的难题。

3.通过PDCA循环模式实施教学,加强教学质量管理

按照“P―D―C―A”的顺序实施教学。P阶段进行课前调查,了解需求,确定目标,制订授课计划和教案、学案,搜集整理课程资源;D阶段完成每一课的课堂任务;C阶段听取意见, 查找问题,总结反思;A阶段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按照这个过程周而复始运转,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4. 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在进行名师课堂建设过程中,同步进行“大学语文”课程MOOT建设,学习者可以在网上快速查阅所学知识点对应的教材内容,获得更多附加信息,使在线阅读更加便捷,也满足了没有教材的广大社会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项目资金预算不够详细,前期资金只进行了大体预算,重点考虑了视频录制费用,却忽视了其他环节的重要性,比如前期调研、课程开发、实践应用、成果推广等专项资金少,导致项目中有些内容实施效果不理想。

(2)在前期调研和后期总结的过程中,对兄弟院校、同行教师和学习者的意见征集还不够广泛、全面。

2.整改建议

(1)制订资金预算细则,充分考虑各环节的资金预算情况,做好协调、规划,争取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确保每个环节的建设质量。

(2)充分发挥组织和团队优势,多方调研,集思广益,更广泛地征集兄弟院校、同行教师和学习者的意见,争取项目建设更符合学习者的需要,扩大受益面。

篇3

1 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问题

1.1 教学理念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

理念是人们行为的先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其组织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当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仍旧将语文学科看成单纯的工具性学科,而忽略了其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重大积极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当前很多大学生品鉴文学作品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急需借助传统的经典文学教育对其进行提升与引导,并且很多大学生在人格心理及价值观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严重缺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染与熏陶,才能促进其人文素质的快速提升。

1.2 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执行者是教师,其是决定教育成效优劣的核心因素。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 ①大学语文学科处于边缘状态、地位十分尴尬。大学中急功近利思想盛行,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苛求立竿见影,而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很多学生对其学习持以怀疑态度。再加上大学语文不像英语学科那样可增加求职的筹码,因此很多高校都尽量压缩其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十分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高校在选聘语文教师方面门槛较低;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并且也不重视对自身素质的提升。②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明确。当前大学语文的独立性不足,缺乏博士点、硕士点支撑,因此教师的学术交流机会与平台也较少,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没有进修与培训教育机会。因此,很多大学语文教师找不到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点,逐渐丧失了做语文专题研究的意识与兴趣,从而导致自身的综合素质停滞不前,最终无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高效的人文素质教育。

1.3 考核方式未彰显人文素质教育特点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依然沿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过于重视“语”,而忽略了“文”的价值,这就导致大学语文课程淡化了课程的人文性与审美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考核依旧将知识考查作为重点内容,这就与素质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从而暴露出诸多弊端。有调查数据显示,在对我国30多所大学进行调查中发现,有26所学校仍旧用书面考试作为考核学生大学语文学习成效优劣的唯一依据,并且教师设计的试题随意性很大,甚至同一个学校各个专业的公共语文课程考试题目各不相同,但是都局限于教材内容,题型也和中学基本一致。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很多试题都是教材或讲义上的原题,没有经过任何转变,再加上很多教师为学生划重点,这就使得那些平常逃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即便在平常不做写作训练与延伸阅读,只要在考前突击,就能考出高分数。

2 有效应对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策略

2.1 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

在人文素质中语文素质处于核心地位。换句话说,捕捉到语文教育的规律,就捕捉到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技巧。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现状,教师应重新审视语文教学的目标与重点,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语言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加大对其进行文学艺术方面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方法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且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将“人文性”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用积极的教学理念与行为思想感染与熏陶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大学语文是一门传递文学知识与思想的学科,发挥着将人的精神引向崇高与光明的作用,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文学知识,而且在不断扩大视野,并且还逐渐提升着自身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母语课程,其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涵盖了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其教学活动是培养较高人文素养、传承经典文化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将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应该在的新高度,并将大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课程,适当加大课时量、提高学分。

2.2 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大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学成效的优劣。因此,为切实提高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高校就应充分重视教师素质对教育效果的巨大影响作用,并积极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应重视对教师如下几个方面的提升:①人格魅力方面。人格魅力涵盖耐性、宽容、赞赏、信任、真诚、关爱等。在实践中我们可发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比空洞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其在无声无息中熏陶与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甚至在学生的一生中都能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大学语文教师来讲,其教授的是一门文学艺术类课程,教给学生的是真理与正义,传授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②积极情感方面。情感在人们的交流与交际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师只有自身蕴含有丰富的情感,才能对学生的忧伤与快乐感同身受,才能具有感动学生的资本。具体来讲,大学语文教师只有对世间的爱情、友情、亲情、世情有深刻的体味,才能在日常教学中用发自内心的情感感化学生、引导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将教师作为各种真情表达的楷模,用饱满真情的思维去写作、欣赏与阅读,从而逐渐成长为富有情感的与创新精神的有用人才。③学识方面识。“学高为师”中的“学”就是指学识、知识,是大学语文教师立足的根本。教师只有拥有广博而深厚的外国文学与中国古今文学知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旁征博引,为学生传递丰富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2.3 创新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

在笔者看来,全新的、科学的大学语文教学考核模式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①在全面检测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下,应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考核。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考核内容与方式时,应将“人文性”渗透其中:考核题型应给学生预留充足的选择空间,降低选择题、填空题的占比,适当增加作文、论述、分析等主观题目。通常情况下主观题与客观题的配比为7:3;在考核内容上,应尽可能减少需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提高可反映出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内容,目的是检验学生分文学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能力、自我反思精神及认知自我的能力。②提高考核模式的全程性与灵活性。应将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放在等高地位,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能力考核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降低学生的期末考试意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精神、思维能力等都作为大学语文考核对象。③取消标准答案,激励学生创新。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人们普遍比较重视标准答案,这就极易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活动限制与扼杀掉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与创新积极性。

总之,在大学语文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时展的需求,而且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还应充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将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到独立而重要的地位开展教学活动,并借助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感,从而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散发着正能量的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最终切实优化人文素质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篇4

二、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上好一堂课,不仅仅体现在教师讲了什么,更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没有听,或者多数学生不愿意听,这节课就是不成功的。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用心投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大学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变成大学生喜欢的课堂。大学语文教师在授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根据每一堂课内容的不同,可以利用多媒体影音效果丰富大学生的学习趣味;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形式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运用主题研究型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活用小组比赛的教学形式,提高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意识等。例如有位大学语文教师在讲范曾《梵高的坟茔》这堂课时,就采用了主题研究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课前收集关于梵高的生平、作品等相关资料,对梵高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再学习范曾《梵高的坟茔》这堂课时,学生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少学生都能对天才的悲剧命运作出积极的思考和回应,课堂效果大大提高,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对于诗歌体裁的选文,大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真正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巧妙运用多媒体影音效果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大学生的身心得到艺术的陶冶。

三、课堂评价要公平公正

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认为,大学语文课对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帮助,只要考试时能够及格,修到学分即可。这就导致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甚至逃课,等到考前临时抱佛脚,短时快速背下整个学期的知识点,考试后马上忘记等不良现象。这样的学习方式功利性太强,学生虽然拿到了学分,却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丰富知识储备,还需加大平时成绩的占分比重。在平时成绩比重加大的同时,还须使平时成绩有效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大学语文课堂中公平公正地去评价学生。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课堂往往是大班授课,教师要想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细致入微地评价几乎不可能。大学语文教师应在第一堂课时就明确课程考核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笔者认为较好的方法是按照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期中报告等几部分将学生划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若干等级,在日常上课中严格按照指定的等级制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打分。公平公正的考核方式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减少或杜绝无故旷课现象,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达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学生由最初的为学分强制性学习逐渐转变为求知识趣味性学习。

篇5

二、大学语文进行创新性教学的内涵

1.坚持大学语文教学的教育目标。

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学进行创新性教学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大学语文实行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核心。

2.优化语文教学方案。

教师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不能仅仅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知识点的讲解,还应该同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得学生思维得到拓展。

3.创新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学习结果的检验,而传统学课程考核方式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果,因此同样要对课程考核的方式进行创新。

三、对语文教材进行灵活处理

因为学校的性质与学生的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大学语文教材不可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学校与学生,因此在使用大学语文教材进行教学时,就要对教材进行较为灵活的处理,使教材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以下就是几点具体措施。

1.从不同层次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

虽然在一所大学中许多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使用同一种语文教材,但是语文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不同层次的解读。例如,对一些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如理工专业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目标降低,在课堂中对教材的解读集中在对教材的全面讲解方面,对基础内容的讲解要到位;而对语文素养比较高的学生如文科类专业的学生或者是师范生就要将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提高,在对教材进行讲解时要将重点集中在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方面,使得各个专业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使自己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提高,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游刃有余。

2.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要在有限的短暂学习时间内做到对语文教材的完全解读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解读时,教师要根据所在学校与所教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语文教材内容的讲解范围进行划分,将语文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细致的讲解,整合时可以按照专题内容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划分,形成新的学习板块或者学习专题。

四、创新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

对语文教学经验进行深刻的系统总结之后形成新的教学理论,将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使教学理论能够具体化,建立起课堂教学中的较为稳定的活动程序就是所谓的教学模式。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模式的选择,才能利用教学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因此要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并对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灵活选择。

1.现象分析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向学生展示某一现象或者话题,在展示完成之后由教师对该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讲解,并分析该现象产生的结果,最后提出如何解决该现象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保护自然环境的板块时,语文教师可以选择这个板块中的几篇课文让学生预习,这里被挑选出的几篇课文就是我们所说的现象,这几篇课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生态环境下一步的发展状况,通过对这几篇课文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重点问题有大致的了解: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是什么?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然后分析:如何利用有效手段遏制自然环境的恶化?在利用这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要创设一个自由讨论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发挥,在对话题进行讨论时能够不受限制,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巴特勒学习模式。

巴特勒学习模式的开展方法是,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个具体情境,学生根据所设置的具体情境展开想象,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然后开展组织教学,将所学习到的新的知识应用到组织教学之中,然后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引导学生完成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通过整个学习过程来达到使学生拓展思维的目的。比如在上述的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板块进行学习时,可以设置一个“假如到2050年,空气污染程度到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在我们所在的今天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的话题,引导学生对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讨论的模式可以是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创造式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五、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较为薄弱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教师在公共课方面所花费的精力比在专业领域方面所花费的精力少得多,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数较少,而且在学历、年龄、职称比例等方面的比例划分不相协调,教师的综合素质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都应该有所涉猎,要有渊博的知识,能够让学生信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活力,利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使学生如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语言素养得到提高。语文教师对待生活和教学都应该有着乐观积极的态度和热情,进而令这种积极的力量影响到学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融洽。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扬长避短,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篇6

大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依靠母语进行情感、思想和信息传递与反馈,以求感情通畅、思想和认识达成一致,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人文知识和实现人格全面发展的过程。大学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具有的语言、情感和文化优势,其沟通存在交流无障碍、情感易共鸣和文化价值易认同等特点。借鉴多学科的沟通理论,探讨教育沟通的有效性,合理运用各种沟通手段,让教师能更自由地传授知识,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双方在和谐沟通中实现教学相长,是大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控制论模式的代表,它突出了传播过程的双向循环性,强调了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并且引入了“反馈”的机制,认为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1]。从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组既能发射消息又能接受消息的传播单位,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播的新知识时,作为传播受众会按照自己的母语经验解释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并把自己的主张反馈给教师,教师倾听学生的语言反馈,角色又变成了受众,这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沟通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形象地揭示了传播过程的几个特点:平等性、互动性、循环性和共通性。平等性,是开展传播的基础条件,循环模式的传播要求师生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和谐的课堂关系和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互动性,表现在参加传播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译码者、释码者和编码者的角色,这种角色是处于不断的转换中,双方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互动中传授学业,激发兴趣,解答疑惑,学生们在交往中进行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训练[2]。循环性,师生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映信息的过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并非单一的传播。共通性,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师生之间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这包括相同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相似的生活经验等。如对于鲁迅《伤逝》的教学,从教师角度讲,首先要详细地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剧情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批评,引导学生思考涓生和子君命运悲剧的必然性;然后,组织指导分组讨论,各自发表意见;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读,接受学生的互动提问,做出总结评价。在本课例中,教师的讲说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进行编码和解释,通过选择电影等传播介质进行控制性传播,体现了编码者的主导性;学生将接受到的教学内容进行译码,并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编码达到认知的目的;在互相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一方面充当了信息的传递者,另一方面又从其他人口中得到了新的信息。老师对学生的所提的问题进行译码,如此循环往复,教师与学生一直在编码者、译码者、传递者、接受者的多重角色中不断转化,保证了教学始终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体现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开放和互动,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获得知识分享见解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从学生角度看,循环互动是受众意见、需要、态度等信息的流通方式,学生可以更为积极和主动地介入教学过程,主动思考和使用语文知识,在学习和讨论中,不断发现和提出教师未考虑到的疑难问题,促使教师对教学进一步思考。从教师角度看,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解释,反过来又促使教师不断地思考,也就产生了科研的方向和思路。教师和学生在循环模式中均是受益主体,通过循环互动,教师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和规划当前以及未来的传播行为,为下一次的教学传播积累了经验、做好了新的准备。学生则在循环中收获了新知识,提高了主动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特立普和森特的有效沟通理论

美国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沟通理论,要求通过听、说、读、写等载体,将思维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以促使双方互相接受。有效沟通理论涉及传播学中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反馈分析等主要内容,极具价值。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师生的有效沟通,而最有效的沟通是语言的交换活动,在温暖、接纳、支持的环境中,通过语言的交换激发了学生的理性潜能。特立普和森特提出了有效沟通的“7C原则”:即传播者的可信赖性、环境的一致性、内容的可接受性、表达的明确性、渠道的多样性、持续性与连贯性、受众能力的差异性。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对大学语文教学传播来说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传播者的可信赖性,大学语文教师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他要在课堂中投入包含着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的情感,渗透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师首先要成为既有学术素养,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传播者,使自己成为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具有人格魅力人。环境的一致性,又译为情境架构,指传播须与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时间环境等相协调,如在讲授《古诗十九首》时,教师就要营造出士子宦途失意、游子思乡和哀叹鸣怨的悲情文学基调,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内容的可接受性,要求教学内容须与学生有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大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不再是背诵和记忆课文的知识点,而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创新能力,感受人类的丰富的心灵和智慧。表达的明确性,要求大学语文教学使用的词语要准确、语法要规范、表达要简练,教师教学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易于学生接受。渠道的多样性,大学语文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以实现传播的最优化。持续性与连贯性,就教学过程来说,要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对语文知识实施持续性教育,母语教育的根本在于体验和使用,即使在大学阶段诸如对字词、语法和习作仍要不间断地使用和练习,同时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否则很难维持语文素养的持续提升。受众能力的差异性,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注意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行为能力也会有所不同,表现在口语表达、文字表达、文学创作等不同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因材施教,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手段是语言,形式是真诚的对话,目的是实现主体之间的协调一致[3]。大学语文课堂的交往行为从本质来看是师生依托母语媒介,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交往,实现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学习新知识的行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有四个重要功能:一是理解功能;二是合作功能;三是社会化功能;四是社会转型功能。理解功能,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相互理解是教育交往的重要手段,只有建起立互相尊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地相信学生,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在学术讨论中学会“自圆其说”“自成一家”,相信学生能充分发展;学生也要充分理解和信任教师,也要尊重老师的课堂劳动,遵循老师的课堂设计,维护老师的课堂尊严,从而奠定教育交往的理解基础。合作功能,合作交流是大学语文教学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是深入交流,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想感情的优势互补,不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社会化功能,语文本身就是语言文字记录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其育人功能在于能够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习得认同当代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从而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转型功能,语文的习得可以在客观上影响人的观念、思想和价值,推动社会结构转型、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在教育交往中,教师作为交往行为的主导者,要让学生产生信任,对知识产生追求向往,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培养自我的求知行为和责任感,提高寻求真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作为教育交往的另一个主体,也要逐步摒弃中小学教育中“唯课本论”“唯老师论”的被动接受心理,消除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生活距离和认知距离,主动与老师和周围同学交往,争取更多的语言交换机会。如讲授《关雎》时,教师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可以使学生理解其作为《诗经》开篇之作,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社会美德,通过共同体验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诗词的美妙,心灵受到净化和感悟,实现师生精神的统一、情感的共鸣和视野的一致,以达到精神层面的合作,实现理解和合作功能。文学的唯一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又如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塑造了一个思想单纯、意气风发、书生气十足的大学生踏入社会后,随着经济的困顿、住房的狭窄、事业的不顺等各种矛盾的交织,使他心力交瘁,不得不向物质生活和庸俗的世俗关系低头的真实生活图画,引导人们去肯定和赞扬、否定和批判社会,实现其社会化功能。文学有其特殊的价值,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无法取代的,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反作用于社会生活,是通过陶冶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灵魂的途径实现的。如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整首诗浸透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悲愤的感情,揭示了当时中国在战争情况下的种种屈辱和悲哀,也潜含了觉醒的民族的痛苦和复仇的火种。这种作用是精神的,它虽然归根到底会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促使社会历史的变革,但是它的社会转型功能作用毕竟是有限的。

四、海德格尔和狄尔泰的“亲在—体验”理论

解释学派认为沟通的发生即体验和理解的过程。体验是一种亲历性的东西,海德格尔称为“亲在”,即“亲临存在”的意思,又译作“此在”,更看重的是“将来”对存在的意义。在狄尔泰看来,它与“经验”相对,更看重“过去”对生命的意义。教师利用多媒体、言语和动作等各种手段和方法,精心创设满足教学需要的模拟场景或真实意境,让学生亲力亲为参与,依靠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亲在”体验,来获得新的感受和觉悟,并通过交流和分享,唤起对“存在”的关注,以实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超越,从而达到认知体验的自由之境。大学语文的“亲在—体验”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兴趣激发、感知体验、分享交流和应用迁移等几个阶段。学生是学习体验的主体,作为设计者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提供情景材料,这些材料要贴近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最近发展区,能诱发学生产生体验的兴趣和动机。在感知体验阶段,教学内容要以教材的知识学习为基础,通过参加活动,以观察、行动和表达的形式进行,这种感知和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体验结束后,学生要主动分享他们对人物形象、事件、语言等知识的认知和观察结果,通过与其他体验者探讨交流,总结原则或归纳提取出新的经验和认识。体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的和谐发展,并生成新的主体。[4]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经历不同,每个学生的体验都是独特的,允许存在差异,只要是真实的体验,就无对错之分。以的《雷雨》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其中人物角色表演话剧或者通过观看电影的方式来体验戏剧文学冲突,揣摩和讨论剧中角色可悲可恨可叹的人物性格。通过“亲在—体验”,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主人公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潜意识地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将主人公的命运夹杂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进行自我解读,而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读者角色,体验过程往往能折射出学生自己的“亲在”小世界。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知识的应用和迁移,将亲在的体验关联到今后的生活体验中去,开始新的认知活动、道德活动和审美活动,也就实现了语文的教育沟通。

五、结语

大学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非权力支配,沟通行动实现程度依赖于教师的素养、学识和课堂的实际氛围,以及学生的文学基础、理解感悟能力和求知的主动性等各种因素。教师熟练掌握多学科视野下的沟通理论,恰如其分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手段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29.

[2]尹风霞.语文教学师生互动方法初探[J].教师论坛,2003(12):21.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缺乏“人文关怀”是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知识传授和讲解,忽视学生情感,教学缺乏活力

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与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工具性”的教学观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标榜知识目标的至高地位,对于语文知识的记忆、解题的技巧极为重视。教师更多侧重于“课文”而忽视了“人”,教师把重点、难点及知识点作为自己的兴奋点,忽视了学生们的喜怒哀乐。授课老师在进行分析和总结的时候往往采取劈章斩句的方法,其逻辑推演过程似庖丁解牛般,使得整个课堂生活的内容充斥着单调乏味的理性色彩,忽视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使得教师的个性遭受到了磨灭,造成了“教”非教师所愿,“学”非学生所想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1.2 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思维被僵化,缺乏情感养成

受“工具性”的语文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顺理成章地成了绝对的权威,所有语言上的问题均被视为技术性的问题,通过简单的灌输教学方法,即“你不懂,我教你”。无论是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还是从内容分析到写作特色,均由教师一手掌控,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灵气遭受到压制与扼杀,学生的思维大多存在着肤浅性、依赖性、无序性。受此影响,学生往往过于重视分数与歪曲知识的功用,没有意识到语文知识的精神价值以及感情、意志与高尚情趣的自我培养的重要性。

2 构建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2.1 语文学习与人的思想感悟相结合

通常来说,感悟式的语文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助于人文主义精神培养的,它是一种较为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

就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感悟性教学是一种采用自觉文化主体来实施的方式,它具备强大生命活力,是一种富有超越品质的文化建构活动。感悟性教学的目的旨在教人体悟人生的真谛,追求人生的至高理想,使得生命精神获得充实,进一步把生物学上的个体生命演变为文化学上的,具有独立尊严的自由价值主体。经由感悟,对生命形成一个深刻的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对生命的执着,使得人生充满意义与精彩。而感悟式教学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把对人的生命内涵与意义的追求作为目标,历经积淀并巩固为学生主体的精神根基,这一价值取向直接促使人们思想的形成。

倘若教师仅仅是为了应付教学工作,局限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展开对作者感情的分析,学生迫于考试的压力而记忆文章的核心思想,然而这依然还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无法在学生的内心生出任何波澜与新意。只有经过了老师与同学的一起理解与感悟,再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与体验,才可以内化为师生自己的有生命情感的、可以丰富生命情感与意义的文化知识。

2.2 语文教学与人的发展相结合

高校语文教师不单单要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增加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经过如此成长的学生才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改变高校语文单单重视教师分析、学生记忆的单一模式,要多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一方面,在研究性的思考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住作品的内涵特点,形成对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能起到好的培养作用,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和研究这一好的习惯,最终使大学语文教育成为学生学校学习转入终身学习的起点,担当着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发展的桥梁,逐步让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过渡至研究性学习,将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口才将能得到出色的锻炼,思辨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在应用这一模式时,我们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讨论,达到方便学生间的交流,增加学生发言机会的目的。

2.3 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与生活相结合的模式,即实践型的教学模式,是指在适当的情况下,能够把学生的高校语文教学与他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的文学社团,展开诸如诗文朗诵比赛,或者演讲辩论比赛等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来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可以以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组织学生去参观本地乃至外地的文化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地使他们由厌学逐渐转向乐学,而且能使得学生在缅怀古人,游览名山大川的过程中,将人类与生具有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内化为他们自觉学习的动力,倍加珍视中国古代文化遗迹,更好地激发彼此心中的奇气、志气。与此同时,在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使他们对自然、对世界、对生命萌生出热切关注和热爱之情。将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语文的学习更加具有生动活泼的生活色彩。

2.4 建立互动型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具有独特情感的个人、大学生不是一味的被授予某些东西的物体,他们是能动的潜能器,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所以,我们应当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互动型师生关系,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的目的是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引导或者设置情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得到更好的激发。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为探究某一问题,会出现师生进行对话。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彼此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通过自己独特的精神表现方式,通过彼此心灵间的沟通、彼此不同意见的交流、或左或右的思想碰撞,促成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全面发展。在互动型的师生关系中,彼此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观、逻辑思维、言语表达、团结合作等诸多方面得到检验,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3 结束语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学科,它是人文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不断开展基于“人文关怀”角度的教学模式的探索是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所要面对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推动大学语文新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阅读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特别的意义,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我们知道,目前大学语文在全国各高校几乎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课时少、师资力量不足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受益于课堂又不止步于课堂,也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本文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旨在探索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种可行性策略。

一.心理暗示诱导法

关注时事、关心热点、热衷于爱情话题是年轻活泼的大学生们的共同心理。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介绍作品时故意设置悬念,说到精彩处嘎然而止,三言两语暗示书中有更多精彩内容。这充分利用年轻人的猎奇心理,“诱惑”学生阅读。譬如在讲到艺术描写时,我们提到《荷马史诗》中的一节,借特洛伊长老们之口道出了海伦超群惊人的美:“她看来活象一个青春长驻的女神。/可是,尽管她多美,也让她乘船去吧,/别留这里给我们子子孙孙作祸根。”在希腊神话中也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海伦来到战船时,丹内阿人立即为她无比的美丽所倾倒,他们悄悄地说:“为了这个绝色美女,跟着墨涅拉俄斯出海远征受了十年煎熬,也是值得的。”为了争夺海伦爆发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该有多美?我把问题留给了学生。结果,我发现学生们争相传阅《荷马史诗》、《希腊神话故事》。

二.“刺激―反应”法

根据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格思里刺激一反应联结来解释学习行为的理论,“学习即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利用大学生自尊、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上给予适当刺激,促进阅读。有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刺激情境的形成:

其一是课堂讨论。正如王宁教授所说:“我们必须选择能引发讨论的课题,用少量的知识点燃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没有这一点,单纯的知识灌输再多,也是没有长远效果的。”教师提前布置讨论话题,给一点阅读建议,上课时点名要求发言与学生主动发言相结合。一般情况,主动发言的同学准备一定较为充分,当他们慷慨陈词时,准备不充分的同学可能会产生羡慕或惭愧的心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表扬与批评,课后他们也就会自觉地找书看,从而达到促进阅读的目的。在这里,课堂讨论的氛围、部分同学流利作答、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构成了刺激要素,随后可能发生的自觉地阅读行为,也就是一种自然反应了。值得说明的是,正如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言,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必须运用得当,表扬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积极行为,批评的重点不在于它引起痛苦,而在于它使个体作出行为,两者只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方能起得预期效果。

其二是练习评比。只有让学生多动笔,他们才能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才能体会到大量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这主要是通过布置练习,评比练习来促进学生阅读,这种评比可以横向展开,也可以纵向展开。笔者曾开展过“重温经典――我读‘四大名著’”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再分组讨论,提交小组报告。这种方式不占用课堂时间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完成了阅读。在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下,评出了几个优秀小组。利用课前几分钟,同学们朗诵了自己的优秀习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横向评比。但不能局限于此,要设法开拓学生的眼界,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论教育》中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了望。”教师自身也可以参与进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学生交流,还可以把一些名家名作介绍给大家。自己、老师、名家三者作品的纵向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差异。这也是刺激要素之一。

三.指疑求证法

许多社会工作者都认同19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们身上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叛逆性格”,应该说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叛逆者”往往不迷信,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叛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客观地说,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繁多,良莠不齐,有争议或费解乃至错误之处层出不穷。教师如果能够指出教材中的可疑或费解之处,让学生自己去求证,那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求证的过程中必然要查阅工具书,搜集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知识,深入阅读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有利于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四.专题对比法

以教材为基点,通过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纵横联系与比较,然后以专题介绍的方式给学生提供阅读指导。这不同于开讲座,它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形式更自由,内容更丰富,可操作性强;而且授课对象更明确。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作品,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听教师归纳,效果更好。至于问题的选择,可以从大处入手,也可以从细节出发。文学风格形态万千,有比较才见特色。不论比较的结果如何,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深入阅读培养分析作品能力的极佳办法。《史记》记载了项羽“东城快战”得一个场面:“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展露了项羽无比勇猛的英姿。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板桥”中,猛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眼睛,手绰蛇矛,立马桥上,三声断喝,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候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军向西逃走,人仰马翻。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两者异同,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再从大的专题来看,如《诗经》、《左传》、《史记》、《三国演义》中都有写战争的篇章,而且手法各异,内容丰富,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描写战争的作品,作有关“战争文学”的专题介绍。既强化了学生听课效果,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后问查法

有人说教后问查是教师的事,对学生会产生影响吗?当然。首先,教师课后及时总结,问自己,问学生,问同事,自己可以及时获得信息,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其次,对学生而言,反馈的信息能让他们明确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另外,反馈的信息不仅能调节教学活动,而且又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我们面对的是思想较为成熟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善恶观,教师的问查行为也能反馈给学生信息:教师是严谨、认真的,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鞭策力量。以上就一般教学内容而言,具体到课堂阅读教学同样适用。通过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种类,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有论者认为:“大学语文理应更加注重学生体验感悟过程,也就是说,对具体作品的品读比知识的讲授更重要更根本。”的确如此,学生不愿意读书或者仅仅在课堂上读书,那会收效甚微,也是远远不够的。既然阅读是拓宽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是写作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那么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都是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我们旨在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学生能真正喜爱上阅读,让他们在不断地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产生终身受益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德)施瓦布著.刘超之译.希腊神话故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432.

[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9.

[3]王宁.高校母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J].中国大学教学,2004(6).

篇9

二、充满感性的朗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语言及情感的综合门类,相比其他学科,语文更多地体现出感性的一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情感的认知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正确的情感导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课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必定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有效地提高知识水平。比如教师在讲解柳永的《雨霖铃》时,“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寓情于景,意境悠长。语文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首先要充分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思想情感,然后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来表现其中的哀婉意境,对于学生的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使学生不仅对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对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也更加感同身受。再比如在讲解白居易的《卖炭翁》时,教师不仅要朗读全诗,并且在重点的内容上进行仔细的揣摩分析,通过这样的朗读,也能够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的情感,表达自己对内容的感悟与体会。教师的朗读过程也正是学生对于课文思想内容的体会过程,在教学中,大学生对于卖炭翁的艰辛及社会的黑暗会有所体会,这样整堂语文课都是在朗读中完成的,不仅活跃起了课堂气氛,而且能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刻和扎实。

三、扎实的写作功底

写作是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重点培养项目之一。所以,大学语文教师也需要有扎实的写作功底,这样在对学生的写作教育中,才可以进行有效地指导,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试想,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都不会写作文,或者写出的文章毫无文采,那他如何教出能够写出优秀文章的学生来呢。所以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自我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文学水平的提高,也对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如果自己的写作功底十分扎实,文笔精妙,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很大帮助。比如一位语文教师曾经先后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数篇文章,说明他的文笔自然精妙,必定拥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和丰富的阅历知识,这样的教师的文学积淀也一定十分深厚,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就会使学生心中充满敬佩之心,对于写作教学也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增强对知识学习的兴趣,因为他们可以从教师身上获得更多的知识量,加上教师自身对于写作的一些心得体会也会给学生以实际的指导,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也会活跃起来,整堂的写作教学课都会非常精彩,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受益匪浅。

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发表过文章,但是不得不承认,能够发表文章的教师必定对写作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文字的把握与组织有更多的了解,这对于写作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所以,在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时,也能够将自己的实际经验传授给他们,使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所参考,对如何写作,如何提高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教师没有实际的写作经验,仅仅以一些纯理论性的东西教育学生,不仅不能够有效地指导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有可能会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应用错误的方法,误导了写作,使学生不能因此而提高写作水平,反而深受其害。可见,教师自身的写作功底扎实与否,对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善于写板书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板书是教师与学生的主要沟通方式,也是课堂的主要教学媒体。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相对有些落后,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仍然还非常需要,比如板书,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板书的书写是对教师个人水平的又一衡量内容。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写出一手漂亮规范的板书,会使整个课堂教学耳目一新,也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对自己写字的规范与美观与否十分注意,对于学生的书写有很积极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示范,尤其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说”的好,更好“写”的好,只有自己练就一手好字,才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习写出美观规范的汉字。这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有所帮助的。

五、求知好学

对于大学语文教师来说,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之内,而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因为语文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需要不断的发现与挖掘。所以,语文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生活,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游刃有余。比如说在网络信息迅猛发展的现代生活中,网络中的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尤其是一些网络语言的出现,不仅字词不够规范,有一些甚至还会引起歧义,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也不要一味地否定网络语言,而是应该对网络语言中一些具有生命力的内容进行分析并吸纳,毕竟一些网络用语不仅仅是流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的确非常适用,所以才有它生存的土壤。

如果教师仅仅以此不规范作为置之不理的理由,很容易被学生认为陈腐守旧,对于教师的语文课自然会丧失兴趣和积极性,这样很容易造成语文教学的刻板,丧失了应有的趣味和活力。所以,在网络覆盖的时代,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也需要教师以一种宽容、健康的心态来面对。除此之外,生活中会发生各种各样新奇的事件,教师也要持一种求知好学的态度去看待,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盈,而不是仅仅以批评的态度来对待。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更应该适应时展需要,适当地改观自己对于知识的认知。再比如生活中所出现的与语言相关的现象,也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的内容,这样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层面,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起来,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更为有利,对于语文教学的提升也大有好处。

篇10

二、立足学生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效果。”高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企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高职学生的职业特点专业方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充分发挥应用文的实践性和实用,实现应用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对应用文的学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应用文一学就会,一写就错,在选矿班的“求职信”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出格式,内容符合要求的“求职信”,我虚设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大型选厂到学校招聘选矿专业技术人员,请有意到该厂工作的同学递交一份求职信和个人简历,厂方将从求职信和个人简历中确定面试人员,通过面试择优录取。场景一出台,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找出求职信的相关理论,参照例文,认真书写求职信,然后再设计面试场景,现场确定一部分同学做面试考官,一部分同学做应聘人员,同学们通过现场面试,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还找到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达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三、精讲少讲,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授是高职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能用较短的时间传递丰富的知识,容量大,效率高,能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而自学则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少讲精讲,即“讲一部分,留一部分”,将基本理论讲清楚,把能自学掌握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自学有利于知识内化,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劳动自己搞清楚的问题,比听教师讲清楚的问题印象深刻得多,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发现并化为己有的知识,是最能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自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忍耐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二十一世纪,不会生存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自学能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将来能适应企业独立工作时的各种挑战。我是通过“启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日常生活中,“启事”无处不有,随处可见,也经常会用得到,我采取重点不放在课堂上讲,而是提前一个星期把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收集街头巷尾的各种类型的启事,然后再到书本上找“启事”的概念、种类,什么情况下要写哪类启事,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再通过课堂设定不同的内容让同学们写出不同的启事。如:你要寻找遗失的东西,该写哪类启事,你捡到东西要寻找失主又该写哪类启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文写作水平也得了提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新教学艺术,师生互动交流

黑格尔说过:“要是没有热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课堂教学中如果注入了教师的情感,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随之产生共鸣,师生的课堂互动因相互交流而发生共振。这样,就能做到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文体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理论知识和校园生活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应用文的实用性,师生互动交流的最佳方式就是适时穿插讨论,讨论可以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的信息交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请示”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请示,请示的种类和写作要点。“请示”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时使用的公文文种。“请示”分为三类:“求示类”:请求上级给予指示、裁决。“求助类”:请求上级予以支持、帮助。“求准类”:请求上级批准、允许。写作要点:请示事项必须明确,请示必须一文一事,不可多头请示,不得越级请示。请示的写作要点是学生能否写好请示的关键,怎样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请示的写要点,能否写出合乎规范的请示呢?只有把课堂理论讲解融入到实际演练中,才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熟练程度,于是,我把平时收集到的存在毛病,错误的“请示”分发给大家,让同学们传阅,商讨,找出这些请示中的问题,拿出一份最具代表性的请示,让同学们边讨论边进行修改,这份请示是这样的:

关于要求解决学生公寓拥挤问题的请示

集团公司领导,市人民政府:

我校现已是职业院校,随着招生人数的剧增,现有的学生公寓已无法满足需要,学生公寓十分拥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校需要新建一幢学生公寓,另外还需建一幢综合图书楼,希望上级部门给予解决。

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以上请示的问题不难发现;1、不可多头请示和越级请示,主送机关只能是云锡集团公司,因为我校是云锡集团公司属下的单位;2、请示事项不明确,未写明新建学生公寓的具体规模、筹资办法等,以便集团公司批复;3、不能一文多个请求,应将新建图书楼的请求舍去。问题一经找到,同学们不但深刻领会了请示的写作要点,而且还充分认识到应用文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对应用文的学习也更感兴趣了。

总之,在高职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高屋建瓴,对学生的培养方向清楚了然,就能够活用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这样,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大学语文》的应用文教学中,压缩教材内容,凸显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精讲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助的教学艺术氛围,就能在高职语文教学中体现。高职语文课中应用文教学的重要性也将不言而喻,应用文教学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文:刘雁

参考文献

[1]李成良,顾美玲.大学教学理论与方法[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6.

[2]胡淑珍.教学技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3]达尼洛夫,叶希波夫.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1

根据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特意开设了一门公共基础课――高职语文,作用就在于帮助高职生能够在结束了初中教学后,还能够继续接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使他们不断地进步,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一、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局限于教材

对于教材和实践的结合,已经是呼喊了很久的口号,但事实上做到的却不多。我国仍是以分数定好坏,所以教师也不得不重教材教学,而轻实践教学。尽管要想学好语文是需要长时间生活累积的,但教师却就偏偏以课堂教材教学为主,忽视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只单纯地、一味地研究课堂上的、教材上的、试卷上的内容。

2.教学没有融合职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院校有它独特的特点,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后,最关键的就是要学习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五年后学有所成,才能全方地投入工作当中。这也就是说,五年制高职语文的教学,必须与学生自身的专业相连接起来,在专业累积中提高语文的文化素养,在语文的学习中,融入专业的领域。

3.学生的学习现状差强人意

学生对于学习与现实之间,是充满了矛盾的。他们在确认学习的重要性的时候,又怀疑学习的必然性。可以说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目的的理解,是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他们的内心或许充满渴望,但现实中却又厌倦。这种矛盾的心理,其实也折射出了传统五年制高职语文的教学模式。

二、如何进行好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

1.注重实践

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除了要在知识点上为学生打好基础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以及毕业后的就业能力。五年制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教学,并切实地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水平。

2.实施个性化教学

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中,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要体现出各个专业的特点。有些专业需要突出写作、有些专业需要突出听读,总之,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不同的专业作为根据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

3.创新学生评价机制

尽管我国仍属于应试教育,但五年制的高职院校教师却不应该凭借试卷就对学生的语文成绩进行评价。要注重考核的过程,但要淡化对考试目标的要求。其实语文的评定完全可以抛开试卷的局限性,而细化地分为口语成绩、书法成绩、作文成绩、演讲成绩等等能力方面测试评价,这样才能客观地认识到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4.强化师资建设

任何学校想要做好教育,必须要做的一点就是扩大师资力量。毕竟课程的实施是要靠众多一线语文教师来实施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就是学生的模范个例,对学生有绝对的影响力,所以要想全面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师;要想全面地提高新课改后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

三、总结

目前,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除了本文讲述的,还有很多很多。而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真正地让语文课堂能够“活”起来,不仅使课堂的气氛活起来,更要让知识要点活起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所以教师要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语文”的观念。

参考文献

篇12

当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主要以培养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人才为主要目标,高校语文被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对待,甚至被边缘化。但是高校的语文教学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素质涵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进行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优化语文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手段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标

高校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课程,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祖国语言的认识并可以熟练掌握运用的应用技能,再则是培养学生的活跃思维能力和方法;最后是培养学生熟练、正确、得体地运用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进行思想情感的表达,沟通和处理事物的能力。

从我国高校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来看,我国的高校语文教学的任务还是任重道远,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还是很有必要加强和改进的。基于此,我国高校应该切实分析我国高校语文教学当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地改进和提高,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提高高校的语文教学质量。

二、当前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利用现状

由于长期受到功利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和干扰,我国高校的语文教学陷入了无足轻重和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从众多的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当前高校语文教学中资源利用现状中的几点问题:

(一)课程资源定位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都一味地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片面地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忽视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其他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人为地割裂了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的课时安排上,有的甚至直接把语文列为选修课或者直接取消。在仅有开设语文课程的高校偏重语文知识的教学,有的是偏重应用文写作。这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松散不系统的现状使得学生不重视,教师应付,语文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资源陈旧单一

目前高校的语文教学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设计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严重脱节。长期的应试教育,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就是靠着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按照作者―写作背景―课文结构―中心要领―写作风格的模式对课文进行生搬硬套的概述。模式化的教学资源手法忽视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理解能力的培养,压制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

(三)师资队伍资源建设缺乏动力

提高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建设一只高素质,高水准,高学历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语文课程被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或者选修课,从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历结构还是层次不齐的。现有的语文教师队伍呈现出低学历,低职称的现状,很多老师处于知识的半衰期,教学科研能力之后,工作积极性不高。虽然语文课程被作为基础教育课程,可是仍然是边缘化的学科,势必导致了教师队伍建设的边缘化,从而使语文教师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

(四)教材资源开发滞后

无论是国家统一规定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是高校各自进行编写使用的教材,都是大量的重复,被学生戏称为“高四语文”,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先用的语文课程教材要么知识过于简单,要么就是知识点拔的过高,未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入手,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因材施教优势,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客观上也导致了高校语文教学的任意性。

三、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途径

高校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高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我国高校合理地进行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具体的途径如下:

(一)教育观念资源的与时俱进

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是促进高校语文教学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应当扩展高校语文教学的思路,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的理念,将语文教学充分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大学应当强化对语文教育的忠实力度,把语文教育作为强化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让学生能够在大学语文课程当中,更多地去感受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提高其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资源的科学定位

高校要把语文课程纳入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当中。在现今的高校,语文教育的定位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想要促进高校语文课程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语文课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因为很多专业把语文教育没有作为专业课程来看待,所以语文教育常常被高校所忽视,但是,高校的语文教育在教育体系当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不能够被其他课程随意的挤压。高校的语文教育要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必须考虑到高校语文教育的长远发展,不能够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三)师资队伍资源的科学建设

在师资队伍的构建方面,高校的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应当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提高高校语文教师的质量,高校语文的教学要与专业课知识相结合起来,注重提高高校语文教师整体素质的发展,不断地提高高校语文教育的质量。把语文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相融合,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为学生的高校语文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资源的多途径选择

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去改进语文教育的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质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想要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高校的语文教师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课堂中与学生互动的环节,积极的去引导学生思路的发展,力争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老师应当在大学语文教育当中组织一些演讲会、作文比赛、社会调研、书评、影评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使学生加强对语文教育的了解,为提高高校语文

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环境。要重视对高校语文教育的考核工作,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奖励。在高校的语文教育当中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放在首位,在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大学生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路。在高校的语文教育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笔下的功夫,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让学生的思维脱离书本,能够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使其能够全面的发展。

四、结语

在高校的语文教学当中,还应该有很多促进高校语文课程发展的途径,值得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观点,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高校语文教学资源的配置,不断发展高校的语文教育,突破我国现阶段高校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钱理群 语文教育门外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