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证券投资范文

时间:2023-06-30 09:24: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银行证券投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

篇1

一、银行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

1.从银行制度方面来讲,银行的可支配资本,表现为两种形式: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源,主要是强调对经济增长贡献重大的人力因素——主要是知识、技术、信息、事业心和创新精;神等一切具有乘数效应的经济资源总称。银行产权制度关心的是在这种组合资本中,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应如何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之间安排,才能使银行资本价值最大化。

2.从银行经营方面来讲,银行的经营活动是以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类生产要素的存在和配置为基础,是资本投入、生长、增值和获利的载体。银行资本增值取决于人力资本、货币资本以及银行的运行制度。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和经营效率越来越不取决于货币资本,而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程度,呈现出人力资本主导货币资本的发展形态。可以讲,货币资本是银行资本增值的条件;人力资本才是银行资本增值的主要源泉,所以让人力资本事有银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就是逻辑的必然。

3.从人力资本自身方面来讲,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专业化特点的人力资本可分为3类:一是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二是技术创新或技术转移型人力资本;三是市场开拓或产品营销型人力资本。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及效率的提高日益依赖于人力资本,其原因就在于相对于货币资本来说,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得到了显著提高,因为在人力资本的要素结构中,需要较大投入的知识要素日益成为其主导要素,所以如同其他任何投资活动一样,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也是成为资本投资的一种选择,并且同样应得到投资收益回报。

4.根据人力资本价值与岗位价值的必须结合性,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给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关键岗位定价——岗位价值资本化和股权化,以体现竞争上岗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及其对产权要求的初始界定,让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一样分享银行剩余和分担银行亏损。离岗时,不管其在岗期间银行是增值还是贬值,都要求按当初岗位价值的货币值归还银行。如果银行盈利,则体现人力资本初始产权要求的股权就会增值,人力资本所有者将取得资本收益。反之,如果银行亏损,则人力资本所有者还应与货币资本所有者一样,承担必要的亏损责任,扣减相应的股权,充分体现责、权、利、险的结合。

二、银行人力资本投资

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贷主要是使人力资本得到增值,并能为银行创造价值。人力资本投资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越来越多地在银行的经营决策和业务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角色定位也由传统的控制人工成本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增加产出的利润中心,大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不断地增加银行的人力资本。

l.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指对员工进行普通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等旨在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资本性支出行为,其中核心内容,就是针对银行员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路径进行经常的、大量的教育投资和培训投资活动,这方面的投资对一个现代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来说具有战略决定意义。

银行人力资本投资与形成。银行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具有连续不断地获取、积累、利用和创造知识的组织能力。(1)银行人力资本不是单个个人的人力资本的简单加总,银行作为一种社会有机组织实体,其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取决于组织整体协同的有效性和有机性。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能,其根本的功能规定性主要表现为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精神创造力。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一体化的竞争挑战,银行要想在市场中立足、生存、成长和发展都必须成为不断学习、创造和运作新知识的学习型组织。(2)银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形成,就是银行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进行系统思考和形成群体知识创造的过程;或者说,包括人力资本获取、融合、维持和再造在内的人力资本形成,是银行作为学习型组织运行和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层面。银行人力资本形成的组织基础和首要任务,是发展、培育具有自我超越精神内涵或人力资本存量的组织成员。银行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环节和主要任务,是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实现团队学习,把个体的人力资本整合成银行人力资本。银行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高境界和战略任务,是健全银行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和知识创造功能,从组织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银行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并动态推进其滚动实施。(3)银行人力资本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是通过战略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来实现的。银行人力资本投资战略,作为整个银行投资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从银行长期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根据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和内部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对银行未来时期人力资本形成和维持所需支出活动进行总体性的谋划和安排。银行投资经营战略规定了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银行经营的特定行业和领域、增长向量或成长方向、市场竞争策略和组织内部要素的协同机制,而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战略选择则是决定整个银行投资经营战略顺利实现和最终成功的主导和关键。

三、银行人力资本激励

银行人力资本运用能否以人为本,有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决定银行生产经营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银行人力资本运营管理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1.银行人力资本在运营过程中的使用效率或利用效果如何,是靠激励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制度激励和管理激励。所谓激励,就是强化与组织;目标相契合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引导个人行为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人力资本去实现组织目标。当个人努力方向与组织目标完全一致时,个人的潜在人力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激励效果达到最大。可见,激励的实质,就是通过制度设计和管理操作,以使个人与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一致起来,调动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人的精神力,让他们有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其人力资本在工作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人力资本制度激励,就是遵从人力资本天然所有者这种经济行为属性,按照效率和公平原则,设计和建立统一的、规范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制度,并在整个银行范围内贯彻实施。这就要求从银行所有权安排和治理结构高度确立人力资本产权地位,保证其主体权能和权益的实现,即设计和实施全员持股、民主控制的股权激励计划和措施。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系列绩效考评和奖酬制度,以及银行文化、团队精神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制度激励是银行人力资本使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根本性激励机制,它是管理激励的基础或前提。

3.人力资本管理激励。银行人力资本运营过程中,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的个体,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日常维持和激励使用就必须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这就要求管理主体有高超的技能和技巧,能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体功效学等知识和技术,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最大限度地运用其人力资本,为银行经营发展做贡献。管理激励是银行人力资本使用的一种动态权变的日常性激励机制,它是制度激励的具体实现形式。

在银行人力资本运营的战略层面上和操作实务中,制度激励与管理激励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并整合为完整的银行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管理激励措施和实施必须建立在制度激励的基础之上,制度激励必须为管理激励的有效实现提供制度前提、组织保障和人文环境。经过整合的人力资本激励体系和运作机制,基本框架和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薪酬制度体系的设置运作;二是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体系的设计操作。

四、银行人力资本整合

篇2

一、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同样具有双向影响效应,一方面,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与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造成冲击,进而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稳定。

1.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利润增长有积极影响。

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中有利于组织低成本的存款。无论是基金开户还是基金投资前的沉淀,基金的存款都是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不论基金是商业银行通过为基金提供销售、交易服务,在银行系统内部十分简便地以低成本直接将存款划转为基金,这在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也为自己扩大了客户源。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可以收取基金托管费,获取中间业务收入。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是发起、管理、托管三权分立的机制,根据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基金托管业务必须由商业银行担任。但基金托管要求托管人有熟悉托管业务的专职人员,而且要具备安全保管基金资产的条件,托管人必须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能力,以保证基金发行、运营、赎回与清算的效率和质量,目前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来担任,一些资本实力雄厚而且业务能力强的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这一行列,所以基金托管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业务,具体见下表。从证券投资基金历年托管费收入来看,托管费收入上升速度很快,已经从1998年的1600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10.53亿元。商业银行通过介入基金托管业务,既可以改善其自身的资产结构,促进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发展,增加无风险业务收入,改善业务收入结构,也可以促进新型商业银行业务人员素质提高与知识结构的改善,为商业银行现代资本市场金融业务发展拓宽空间。

2.证券投资基金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

首先,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带来了冲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品种,具有强大的专业理财功能,它的出现顺应了降低资源配置成本的需要,使得投资者和融资者都愿意通过直接融资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出现存款“脱媒”。

现象,使得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具有转型经济国家的一般特征,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间接融资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短期内迅速削弱其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又无法迅速跟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增加,将会对我国的金融稳定产生冲击。进而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其次,证券投资基金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资基金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制度下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货币政策中的M1、M2、M3等形式的货币定义不断发生变化。毫无疑问,证券投资基金对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增加了货币控制的难度,对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提出了新的考验。此外,由于证券投资基金带来的低风险高盈利效应,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对银行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的对策

1.发挥商业银行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鉴于证券投资基金对商业银行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基金托管业务势在必行。一方面,要加强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开拓,不断增加托管基金的数量和资产总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基金销售业务的市场开拓,目的是将销售的基金按照协议的要求推介出去、销售出去。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销售基金,顺应潮流尽快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便利投资人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享受安全、高效、便利的基金代销服务。还可以借鉴美国筹建类似于“基金超市”网站,销售各个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也要充分考虑银行卡在基金销售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电话银行销售基金,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2.商业银行争取在政策指导下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展多元化经营。2005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联合公布了《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4月6日,确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为首批直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银行。交银施罗德、建信基金、工银瑞信等银行系基金应运而生。到2008年底,这3家基金公司的排名大幅上升,管理规模逆势增长,其中交银施罗德排名12位,建信基金排名20位,工银瑞信成为2008年规模增长最快公司,而且赢得市场和不俗的业绩。商业银行可以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对银行业带来了新机遇,不仅有利于在分业框架下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经营,而且有助于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商业银行的储蓄和资产的多元化。大量的储蓄资金将有可能通过购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有效转化为投资性基金,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渠道。因此,各家商业银行要积极争取尽快尽早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减少存差,促进储蓄———投资的转化。一旦今后政策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银行就可以转换角色,成为基金管理人,直接管理经营基金业务。:

3.向开放式基金提供融资便利,进行业务创新,为混业经营创造条件。证券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中允许基金管理人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条件,向商业银行申请短期融资,这使证券业与银行业合作又增加了一个途径。由于开放式基金可能面临非正常巨额赎回压力而产生流动性需要,往往需要借助于银行的短期资金支持,在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条件下,银证合作的前景十分看好。这也是商业银行积极进行业务创新,为将来实现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4.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托管业务服务。基金托管要求银行在财务核算系统软件、清算网络、监控手段、整体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提供快捷、便利、周到的基金销售和服务。商业银行庞大的储蓄网点、丰富的储户资源、先进的网络设备、良好的信誉等软硬件条件,不仅为基金提供了理想的基金销售平台,而且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清算结算网络系统、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和完善的系统结构,完全可以承担基金托管人的职责。在基金托管业务服务过程中,一定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发挥银行的优势,为证券投资基金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服务。

5.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目前基金托管业务存在的很大问题是商业银行托而不管,过分注重基金的清算交割和保管功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监管职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监督管理基金规范运行,避免发生风险,影响金融稳定性,同样是商业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6.加强银行基金业务人员的培训,在基金销售过程中进行专业化的服务。由于基金是新业务,在分业经营的体制下,商业银行人员难免对基金业务产生陌生感,对基金业务销售和托管过程中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因此加强岗前培训、人才引入和员工业务素质学习才能保证证券基金业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问题也一直是风险管理关注的重点。21世纪以来,中国银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信贷规模不断扩张,2013年出现的“钱荒”暴露出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落后、流动性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问题。中信银行作为中国发展较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对资产流动性风险方面的管理的同时也存在资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影响资产利用效率和银行的发展。本文将对中信银行资产方面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剖析,并为加强中信银行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供建议。

二、中信银行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中信银行资产管理现状

第一,贷款增加带动资产增长。截止到2014年底,中信银行资产总额为人民币4.1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4976.22亿元,同比上升1367%。贷款余额为2.1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65.76亿元,同比上升12.45%。

第二,贷款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截止到2014年底,不良贷款余额284.5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4.88亿元,上升4251%,不良贷款率1.30%,同比上升0.27个百分点。

第三,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总量增加,占比下降。截至2014年底,中信银行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共计人民币5384.86亿元,增幅为846%,从2013年的13.6%下降到2014年的13%,下降幅度为4.4%。

第四,证券投资资产有所增加。2014年度,中信银行证券投资金额共计人民币4158.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6.7亿元,增长20.12%。债券投资利息收入139.92亿元,比上年增加2.38亿元,增长1.73%。

截至2014年末,上述资产项目占中信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1.7%、15.8%、13%、10%,中信银行贷款比重超过了资产的二分之一,现金资产和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较小。

(二)中信银行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1.贷款资产比例过高,贷款结构不合理

截至2014年末,中信银行贷款余额总计为人民币21,87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1%。招商、中信、浦发、华夏、光大、民生、平安和兴业2014年底各股份制银行贷款占比依次为53.1%、51.7%、51.3%、49.5%、46.4%、45.2%、44.8%和36.2%。对商业银行来说,贷款和租赁是传统上流动性最差、盈利性最高的资产项目。如果银行的主营业务如果始终是贷款的话,一旦贷款不能在二级市场转让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

2014年中信银行按产品类型划分,贷款构成主要是公司贷款、个人贷款和票据贴现,各项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71%、26.1%、2.9%。以公司为主要贷款对象,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资金难以收回的风险。

2.证券投资占总资产比率过低

银行资产项目除了库存现金、存放央行准备金及存放同业等属于一级流动性储备范畴之内且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以外,二级流动性储备主要是用银行的证券投资来衡量。证券类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能够及时地在二级市场中变现,有效解决银行经营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中信银行与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占总资产比例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近两年部分股份制银行证券投资占比情况

图1 中信银行2011-2014年现金资产占比情况

由表1可以得知,中信银行近两年证券投资所占比例为9.5%和10%,与其他相比,证券投资占比低。中信银行证券投资占比增长率为5.26%,仅大于光大银行。流动性较好的证券投资资产的不足会增加中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3.现金资产占比逐渐减少

本文的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准备金和存放同业款项等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起到第一保证作用的资产。2014年底,中信银行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共计5384.86亿元,增幅为8.46%,存放同业款项共计1621.71亿元,同比下降36.16%,虽然中信银行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在增加,但存放同业款项在减少,导致中信银行的现金资产占比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加。中信银行2011-2014年的现金资产占比情况见图1。

(三)小结

从变现能力的角度而言,现金资产变现能力最好,其次是证券投资,最后是贷款。中信银行贷款占资产总额比率偏高,资产中大部分都是变现能力差的资产容易产生资金回收风险;证券投资与资产总额比率过低;现金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资产的流动性减小。以上三种问题导致了中信银行资产结构单一,而资产业务结构的不合理将增加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为:①在中国,监管当局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的限制,商业银行不能够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在总量和品种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条件。②银行贷款依赖的习惯及对证券投资的风险恐惧心理,导致单调的资产结构以及较差的流动性。③中信银行方面过于片面地追求规模的扩大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而乐于贷款,贷款的回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扩大了流动性风险。

三、加强中信银行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降低贷款比重,实现贷款多样化

资产过度集中于贷款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风险,不仅仅是流动性风险,应将贷款在资产总额中的比重降到合理的水平,以分散风险实现资产多样化。从中信银行的贷款结构来看,贷款按期限划分的2014年、2013年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比率分别为55.7%:44.3%和57.1%:42.9%,14年的中长期贷款比重有所上升;按产品类型划分主要为公司贷款。维持较高的中长期贷款和公司贷款的比重是银行追求盈利性的目标要求但不得不牺牲一定的流动性。为保证流动性,银行必须调整贷款的内部结构,控制中长期贷款和公司贷款的比率,发展流动性较强的短期贷款和贴现贷款业务,并注重贷款流向的行业和地区多元化。

(二)发展证券投资业务

篇4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112-02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始走向混业经营。目前混业经营还处在发展初期,缺少经营的理念和经验,因此,金融行业相关研究人员要立足于我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现状,同时参考国外的经验,发展出适合我国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道路。

1我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现状

11银行为证券机构提供基金托管

银行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是中介化的金融机构,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无法适应金融业的发展。因此,银行开始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部分,基金托管是银行和证券机构之间业务合作的主要环节。由于银行稳定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基金托管的费用,银行也可以利用基金代销业务来获取利润,因而银行都想要取得证券机构的基金托管资格。开发和管理基金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大型商业银行都设有专门的基金管理部门,管理银行的基金业务[1]。

12银行为证券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银行与证券机构的业务合作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更全面的融资服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能够在银证合作下打通资金渠道。自国家允许证券公司从商业银行贷款开始,银行对证券公司的融资帮助就得到了制度保障,证券公司的资金问题便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

13银行与证券机构协同进行资金清算

资金清算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商业银行的网络及清算系统为证券机构的资金清算提供了帮助。目前,许多大型证券机构都会利用银行的清算系统进行资金的清算,一些银行工作人员还会直接到证券公司驻点工作,对股票进行资金清算。银行与证券机构在资金清算上的合作既满足证券投资客户的需求,又实现了资金存款的自由,为银行和证券机构的长期合作打下了基础。

14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

银行资产证券化是通过证券市场交易,把银行流动性差的信贷资产转让出去而换得现金的一种融资方式,证券公司为银行提供了资产证券的设计和发行等专业性的服务。资产证券化在重组资产结构后能够实现资产的流动或转让,其资产权益也相应集中起来。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银行与证券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国家为处理不良银行资产,也明确规定了银行具有经营证券业务的权利[2]。

2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利弊

21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优势

银行与证券混业经营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银行和证券的运作效率。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的需求有很多相似之处,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后,在市场调查和客户信息收集方面便能够精简人员,共享信息资源,减少机构运作的成本投入。另外,混业经营后的银行和证券也从外部竞争变为内部竞争,有利于双方业务水平的提高。混业经营还会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规模,大型混业经营机构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更低。并购后的银行有更广阔的存款来源,融资渠道也得到了拓展,混业经营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型银行的资产规模也能够提升资金的流动性,扩大银行的市场份额,为银行取得更多的客户资源,通过新的客户群体来增加资金来源[3]。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也有很大不同,机构中某个部门的低效运营对其他部门收益的影响降低了很多,其内部调整机制也得到了完善。

22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劣势

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劣势主要有三点。第一,混业经营机构的监管难度更大。并购后的银行会形成非常大的规模,这些银行占据了大部分的金融市场,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公平性,金融监管机构管理金融市场的难度将大大提高。第二,混业经营未来的发展形势还不明朗。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混业经营已成趋势,但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并无成熟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特殊国情下,银行并购后能否促进金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待实践来验证。而金融机构集中发展形成的垄断,也会提升金融风险。第三,强化金融机构的关联容易形成风险传递。混业经营带来资源共享的同时,也让金融风险在交易中传递开来。混业经营机构的银行与证券在交易的时候会把资金蔓延到机构的整体当中,这种风险还可能传入到金融市场[4]。

3改善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状况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是金融安全的基本保障,面对混业经营的诸多不利因素,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以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与合理的金融监管形式来加强对银行和证券机构的监管,降低金融风险。对此,我国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根据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完善,防止混业经营形成垄断,严格管控金融市场的不公平交易行为[5]。金融监管机构还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来管理各金融机构的信息,对其进行透明公开的监督管理。此外,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结构也要相应调整,严格管理监管系统的工作人员,以适应新的金融发展形势。

32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为了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银行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使银行内部的运营机制满足混业经营的要求。金融市场在银行体系的稳定下能够降低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当前金融行业的科技应用非常重要,先进的信息科技能够有效提高银行内部的运作效率,为银行证券的混业经营创造条件[6]。除此之外,金融监管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提高金融市场的活力。

33借鉴国外混业经营的经验

我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都比较匮乏,因此,混业经营的发展应当放眼全球金融市场,从国外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中吸取经验,为我国混业经营的发展提供参考。首先,国外的立法规定可以作为我国完善金融法规的依据。其次,我国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向国外金融监管机构学习如何控制金融市场的风险。最后,开展跨国金融合作可以作为提升金融发展水平的有效策略,在合作中学习更多国外混业经营的经验。

4结语

综上所述,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实行银行证券混业经营与金融行业的发展相符。为此,我国金融行业应当建立起适应混业经营的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发展混业经营的金融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水平将逐渐与世界金融接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严正,于瑶美国混业经营制度的产生与中国金融制度的发展[J].当代经济,2012(7).

[2]李志豪基于世界金融业发展探讨我国银行的混业经营[J].时代金融,2012(5).

[3]成娜我国商业银行境内投资设立证券公司的可行性分析[J].浙江金融,2012(8).

[4]马晖,韩李静金融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制度的比较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3).

[5]司小萌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风险及防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13).

[6]郑海荣,康雅璇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2(3).

篇5

第一,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应对来自国际金融市场压力的需要。根据我国加入WTO的相关协议,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将逐步进入中国。相对于我国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在信息共享、全面服务、融资便利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金融业将受到更多的外来冲击和影响,金融业融合会从外部波及到我国金融市场。对每一个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来说,它们的业务决不会像中国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那样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事实上的不平等将使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不利的环境。

第二,混业经营有助于降低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从目前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结构来看,信贷资产、投资与证券类资产、其他资产的比重大约是77:3:20,而且在信贷资产中有70%左右投向了效益普遍欠佳的国有企业。与西方主要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在资金实力和盈利能力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财务状况令人担忧,风险抵御能力较弱。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讲,扩大业务领域不失为改善财务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由于混业经营的业务多样化,使其具有内在稳定的特征,可利用内部补偿机制来稳定银行的利润收入,因而混业经营对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防范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混业经营具有规模经济效应(Economy of Scale Effect)。资产专用性很低的一个隐含结论是,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的要素替代性和通用性很强。金融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即金融业的要素平均成本曲线是一条很平缓的U型,它的最低点(即厂商的长期生产点)所代表的产量(即其提供的金融服务的多寡)要比普通行业最小平均产量大得多。这就是说,金融行业是一个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行业。因此,兼具资产专用性低和规模报酬递增双重特征的银行业与证券业内的厂商极容易侵入对方领域,以实现自身的规模经济效应。

二、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现实可行性

1.业务方面。《商业银行法》第三条第十一款规定,商业银行可经营保险业务,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999年人民银行允许证券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短期资金拆借、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允许小比例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0年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的债转股业务,实际上也是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交叉经营。这为金融业混业经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机构合作方面。1999年,中国银行和平安保险公司签署业务合作总协议,工商银行与华夏证券公司签署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2000年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最近招商银行和太平洋保险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集团也拥有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所有这些为金融业混业经营迈出了新的一步。

3.整体实力方面。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金融混业经营必须有一定的资产规模和业务能力。在最新一期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一年一度的全球十家大银行排名中,中国工商银行排第10位,农业银行排第20位,中国银行排第21位,建设银行排32位,交通银行排130位,招商银行排222位,光大银行排300位,华夏银行排593位,厦门银行排919位,充分体现了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争雄的实力。从银行的管理、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上来讲,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巨头相比,虽然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从规模和整体实力上看,我国商业银行还是有一定开展混业经营的基础的。

三、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政策选择

目前,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全能银行制。德国、瑞士、荷兰、卢森堡等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模式银行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典型的是德国的银行制度。德国银行原则上可以经营所有的银行业务,包括全面的存款、贷款、证券、结算、租赁等各项业务。它的融资范围包含了从商业银行、私人债券、国际债券的发行等各种业务,服务对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包括贸易、工业、各种类型的公司、个人和公共部门。

二是银行持股公司制。英国、法国、日本以及近年来的美国采用的就是这种银行制度。这种制度下的各银行在总行基础上,设立不同的控股机构分别经营不同的业务。其特征是对外是混业经营,对内则是分业经营。美国、日本的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是通过近年来金融机构兼并和金融业务的综合化不断扩张实现的。

这两种模式都融合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优点,既有非常庞大的规模、很强的竞争能力,又有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因此在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投资银行通过并购、相互持股、相互渗透等各种方式实现与商业银行的融合,实行混业经营,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具体讲,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展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商业银行法》第三条,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等法规规定了允许商业银行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根据这些法规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拓展商业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法》第三条第十一款规定,商业银行可经营保险业务。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1999年人民银行允许证券公司进入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进行短期资金拆借、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允许小比例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票市场。2000年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事的债转股业务,实际上也是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交叉经营。这为金融业混业经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01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共计二十九条,对中间业务的概念、可开办的业务范围、准入制度、审批程序和收费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最为重要的就是明确商业银行在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查批准后,可以开办金融衍生业务、证券业务,以及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暂行规定》将中间业务的准入制度按业务的风险程度分为审批制和备案制两种。种种迹象表明,我国政策已经从法律制度上保证了银行向证券业务延伸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篇6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在不受任何非正常因素的情况下,假定在报告日出售某项资产或解除某项负债所估计的成交价格(estimated exit price)。公允价

值被定义为估计成交价格是因为只有在真正成交时才会有交易价格。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交易很频繁,其公允价值就会比较容易估计并且也会比较准确,但这仍然是估计值,其后发生的交易仍有可能改变其价格。有时候,交易价格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公允价值,例如当交易一方或双方正处于财务困境时达成的价格,或是关联交易的价格。

有些资产或负债没有交易价格可供,此时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采用定价模型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未来现金流量指的是如果将来在与现在的市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置该项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时应考虑风险。市场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信息可以获得,应据以对现值进行调整。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根据Fama的结论,在有效的市场中,交易价格可以充分地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所有最新的信息都会被价格迅速地无偏地反映出来。用数字模型来表示是这样的:

其中:

表示证券j在第t+1期的非正常报酬;

表示证券j在第t十1期的实现的报酬;

表示根据 预期的证券j在第t十l期的报酬;

表示被证券价格充分反映第t期的信息。

因此,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特定的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所认可的变化。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是一个统计上具有无偏性的指标,这个价值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而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获得时或者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而市场对其定价所发生的变化只有在资产转让清算或负债偿还时才被反映出来,即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是格格不入的,更何况,转让清算或偿还并不是导致损失或利得发生的事项。

在预测功能方面,公允价值也有历史成本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根据现金流量模型,公允价值代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

其中:

表示证券j在t时刻的价格或公允价值;

CFn表示证券j在n时刻产生的现金流量;

i表示折现利率。

因此,投资者只要知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估算出市场利率,就可以计算出资产或负债在将来某个时点的期望值。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首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购买(或形成)时间和历史成本都不会影响后续计量,只有报告日的市场条件、债务人的信誉等因素才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也不会受资产或负债持有人及其持有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可避免资产或负债计量中的一些武断的标准并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的空间。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却会使相同的金融资产变得不同,使不同的金融资产变得相同,甚至会误导决策。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所以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增强。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但对可靠性的评价会间接影响对相关性的评价,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可靠性往往是很抽象的,所以会计中还引入了客观性这个原则。客观性意味着不会因为编制财务报告的个人主观判断而发生偏差,如果多个人重复这项会计处理,其结果应该是一致的。计算结果的分散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客观性的指标。井尻雄主和 Jaedicke以此定义了客观性 V:

其中:n表示计量结果样本的容量;Xi表示第i个计量结果。

如上图所未的情况,计量A的客观性优于计量B。

如果真实值是x*,则可靠性R可表示为:

或可以通过下式等价表示:

也就是说,可靠性等于客观性加上期望值的偏差项。如下图所示,客观性高的计量结果偏差也会比较大,因此,会计人员往往需要在二者之间权衡。

这样,就在上确定可靠性的评判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论述了可靠性及其和相关性的关系:“信息要有用,还必须可靠。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信息可能会具有相关性,而在性质或反映上却不可靠,致使确认这种信息有可能使人发生误解。”随着金融学、财务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的,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不仅有了足够可靠的计量模型,而且这些模型的应用也日益普及。例如适应的要求,摩根银行把VAR计算的软件放在了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摩根银行还会提供数据库和其他方面的技术支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的可靠性也都获得了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应用也日益广泛。

坚持历史成本原则获得的只是客观性而不是真正的可靠性,会计准则需要权衡客观性和偏差的大小,但对于金融工具而言,较小的偏差应该优于客观性。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估计的结果,肯定不准确,并以此为借口来排斥公允价值,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估计是会计中固有的技术,如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残值、估计产品的完工程度等。关键仍在于估计的结果是否足够可靠,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已经被大量经验证据证实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第86段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

另一种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怀疑来自公允价值的波动性。有人认为金融工具的价格会忽高忽低,例如 12月 30日的价格为60万元,12月31日的价格突然飙升到100万元,而1月1日又回落到60万元,如果在年报中报告此项金融工具的价格为100万元,便不可靠。这种论断也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因为价格是市场参与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所作的理性预期,由于不断会获得新的信息,预期会不断变化,所以波动性是金融工具价格的基本属性,会计人员既没有资格怀疑价格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在财务报告中使其平滑化(smoothing)。当然,披露这种波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四、经验证据的支持

将公允价值引入计量早已成为会计界关注的,许多会计学者都结合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此进行过实证,为公允价值的推广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Ahmed等人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美国股票交易所(AMEX)和NASDAQ上市的152家银行控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净资产中其他项目的利率敏感性之后,未实现损益的变化对银行的股票报酬的为正并且显著。他们还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也为正并且显著;但在资本充足率比较低或资产报酬率比较低时,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显著性比较低。该研究表明投资者更关心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信息。

篇7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在不受任何非正常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假定企业在报告日出售某项资产或解除某项负债所估计的成交价格(estimatedexitprice)。公允价

值被定义为估计成交价格是因为只有在真正成交时才会有交易价格。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交易很频繁,其公允价值就会比较容易估计并且也会比较准确,但这仍然是估计值,其后发生的交易仍有可能改变其价格。有时候,交易价格并不能很好的代表公允价值,例如当交易一方或双方正处于财务困境时达成的价格,或是关联交易的价格。

有些资产或负债没有交易价格可供参考,此时确定公允价值的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采用定价模型或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方法。未来现金流量指的是如果将来在与现在的市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处置该项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现金流量。计算现金流量时应考虑风险。市场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这些信息可以获得,应据以对现值进行调整。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

根据Fama的结论,在有效的市场中,交易价格可以充分地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所有最新的信息都会被价格迅速地无偏地反映出来。用数字模型来表示是这样的:

其中:

表示证券j在第t+1期的非正常报酬;

表示证券j在第t十1期的实现的报酬;

表示根据预期的证券j在第t十l期的报酬;

表示被证券价格充分反映第t期的信息。

因此,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特定的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所认可的变化。在完善的市场中,市场定价反映的是所有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期望值,是一个统计上具有无偏性的指标,这个价值指标中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而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获得时或者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而市场对其定价所发生的变化只有在资产转让清算或负债偿还时才被反映出来,即被确认为利得或损失。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与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是格格不入的,更何况,转让清算或偿还并不是导致损失或利得发生的事项。

在预测功能方面,公允价值也有历史成本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根据现金流量模型,公允价值代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即:

其中:

表示证券j在t时刻的价格或公允价值;

CFn表示证券j在n时刻产生的现金流量;

i表示折现利率。

因此,投资者只要知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估算出市场利率,就可以计算出资产或负债在将来某个时点的期望值。由于公允价值是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所以其决策价值要明显优于历史成本。首先,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购买(或形成)时间和历史成本都不会影响后续计量,只有报告日的市场条件、债务人的信誉等因素才会影响到公允价值。其次,公允价值也不会受资产或负债持有人及其持有目的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可避免资产或负债计量中的一些武断的标准并减少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字的空间。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却会使相同的金融资产变得不同,使不同的金融资产变得相同,甚至会误导决策。由于公允价值是市场的无偏定价,所以同一会计主体各个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会计主体之间,计量技术都是一致的,使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大大增强。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在公允价值信息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但对可靠性的评价会间接影响对相关性的评价,不可靠的信息其相关性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可靠性往往是很抽象的,所以会计中还引入了客观性这个原则。客观性意味着不会因为编制财务报告的个人主观判断而发生偏差,如果多个人重复这项会计处理,其结果应该是一致的。计算结果的分散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客观性的指标。井尻雄主和Jaedicke以此定义了客观性V:

其中:n表示计量结果样本的容量;Xi表示第i个计量结果。

如上图所未的情况,计量A的客观性优于计量B。

如果真实值是x*,则可靠性R可表示为:

或可以通过下式等价表示:

也就是说,可靠性等于客观性加上期望值的偏差项。如下图所示,客观性高的计量结果偏差也会比较大,因此,会计人员往往需要在二者之间权衡。

这样,就在理论上确定可靠性的评判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论述了可靠性及其和相关性的关系:“信息要有用,还必须可靠。当其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而能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信息可能会具有相关性,而在性质或反映上却不可靠,致使确认这种信息有可能使人发生误解。”随着金融学、财务学、数量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不仅有了足够可靠的计量模型,而且这些模型的应用也日益普及。例如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摩根银行把VAR计算的软件放在了网站上,可以免费下载,摩根银行还会提供数据库和其他方面的技术支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的可靠性也都获得了大量经验证据的支持,应用也日益广泛。

坚持历史成本原则获得的只是客观性而不是真正的可靠性,会计准则需要权衡客观性和偏差的大小,但对于金融工具而言,较小的偏差应该优于客观性。有人认为公允价值是估计的结果,肯定不准确,并以此为借口来排斥公允价值,其实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估计是会计中固有的技术,如估计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残值、估计产品的完工程度等。关键问题仍在于估计的结果是否足够可靠,而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也已经被大量经验证据证实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第86段提到:成本或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估计,合理的估计是报表编制工作的一部分。这并不会贬低其可靠性。

另一种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怀疑来自公允价值的波动性。有人认为金融工具的价格会忽高忽低,例如12月30日的价格为60万元,12月31日的价格突然飙升到100万元,而1月1日又回落到60万元,如果在年报中报告此项金融工具的价格为100万元,便不可靠。这种论断也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因为价格是市场参与者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所作的理性预期,由于不断会获得新的信息,预期会不断变化,所以波动性是金融工具价格的基本属性,会计人员既没有资格怀疑价格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在财务报告中使其平滑化(smoothing)。当然,披露这种波动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四、经验证据的支持

将公允价值引入会计计量早已成为会计界关注的问题,许多会计学者都结合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对此进行过实证研究,为公允价值的推广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

Ahmed等人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美国股票交易所(AMEX)和NASDAQ上市的152家银行控股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市场反应。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净资产中其他项目的利率敏感性之后,未实现损益的变化对银行的股票报酬的影响为正并且显著。他们还发现在正常情况下,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也为正并且显著;但在资本充足率比较低或资产报酬率比较低时,已实现损益对商业银行股票回报的影响显著性比较低。该研究表明投资者更关心商业银行的证券投资公允价值的信息。

篇8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变化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将对银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但是由于中国银行数量少,获取相关数据比较困难,加之新准则推出时间短,进行量化研究有难度。因此本文分析归纳了国外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结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准则SFASI15,和国际会计准则IAS39,分析了引入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金融工具分类的确认与计量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以期在采用新的会计准则后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一、公允价值对银行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随着准则SFASI15的.许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作了深入的分析。由于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在考虑利率和风险等因素后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因而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利于评估证券投资活动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这种变革与我国目前的改变是一致的,我国原来实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通过要求金融资产计提各项准备来确认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但不确认金融资产价值的增加,体现了稳健主义的要求。而新的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既确认了未实现损失,也确认了未实现利得;同时又规定上述两类金融工具的未实现利得损失分别在损益和权益中确认,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Barth,Beaver和Wolfson(1990)将银行股票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EBSGL(EarningsBeforeSecuritiesGainsandLosses),SGL(RealizedSecuritiesGainsandLosses),研究结果支持EBSGL要比SGL收益成分更完整的解释银行股票价格结构。建议投资者用EBSGL收益成分来观测相关价值。Bartheta1.(1990)认为SGL要比预期EBSGL要低(可能到零),因为SGL收益成分反映了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证券的摊余价值(未实现的)和证券出售时实现的市场公允价值的时间滞后。换句话说就是,金融工具的损益只有在融工具出售时才报告在收益报表里,因而延迟了摊余成本和市场价值之间变化的确认。也就是说,如果证券在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价值下降的期间没有卖出,那么SGL收益成分就带来了误差,SGL的解释能力就减少了。Barth(199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EBSGL比SGL提供了市场的更相关和更可靠的信息。

Barth,Landsman,和Wahlen(1995)以137家美国银行在1971年至199o年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的检验发现,首先,对证券投资的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得到的银行收益确实比基于历史成本的收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但这种增加的收益波动性并不一定反映银行经济风险(如银行股价反应的风险)的增加。其次,如果在样本期间采用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来确定银行监管资本的话,与历史成本相比,银行会更频繁地违反资本监管要求。尽管在公允价值会计下所发生的违反情况更有助于预测未来违反监管资本的发生,但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监管风险的潜在增加并没有反映在银行股价中。引起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化的利率变化通过对利息收入的收益乘数反映在银行股价中,表明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估价银行权益是相关的。

Nelson(1996)以美国200家最大商业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期间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为样本,检验了银行权益市值与按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只有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才具有价值相关性,而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这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行部分公允价值会计提供证据支持。

Barth,BeaverandLandsman(1996)以136家美国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估计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会计总的来说比历史成本更能反映经济现实,公允价值信息与历史成本信息相比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含量,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几乎包括全部的金融工具.意味着SFAS115准则规定的收益测量方法所产生的报告收益量排除了银行操作的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Beatty,ChambedainandMagliolo(1996)以美国195家上市银行和94家上市保险公司从199o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未实现证券投资利得与损失发生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他们假定股价反应会揭示这种变化。结果表明关于SFAS115所引起的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对于银行监管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不重要的观点。其次,他们还发现,对于那些可能会增加按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证券在期限相匹配的负债的可能性的事件,银行呈现出正面的市场反应,从而支持了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关于“混合公允价值会计(PartialFairValueAccounting)会降低银行权益准确性”的论断。另外,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那些证券投资交易越频繁的,投资期限越长,对市场利率变化套期越充分的银行,受到该准则负面影响的程度越深。

从上述实证结果来看,尽管他们的检验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但是,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银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而贷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大多数学者把其归因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问题(Nissin,2003):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其可靠性就高,从而其公允价值信息就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依靠估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信息含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

二、金融工具分类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商业银行须按持有意图将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将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本节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对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进行对比性的分析。以期阐述这种新的分类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SFAS115将所有债券投资和可确定公允价值的权益证券投资按企业持有意图分为持有至到期证券、交易性证券和可供出售证券等3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各类证券的后续计量、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及减值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研究SFAS115以意图为导向的资产分类方法能够揭示基于这些准则的实施对国外银行监管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可能影响作出推测。

1993年,安永公司对银行和储蓄所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被调查者对于SFAS115的反应是改变他们的投资策略:他们会缩短债务证券投资的期限,增加套期活动:他们一可能会减少证券投资的比例。有证据表明,银行通过权衡不同的资产和风险来维持整体风险的理想水平。

SFAS115,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通过调整金融工具的分类来影响损益和权益,以及通过选择性出售金融资产的“利得交易”进盈余管理的情况。实施SFASll5准则的直接反应,就是预期大量的证券投资组合将从持有到期类被重新划分到可出售类。总的说来,FAsB对划分为持有到期类资产条件的严格限制,目的是减少管理层在此准则下操纵证券买卖。由于对持有到期类资产的预期的出售和转换的严格限制,估计管理层会重新构造组合,并且可能全面缩小证券组合由于公允价值改变的确认及更严格的证券种类划分。估计银行管理者考虑证券投资组合时会实行更细致的决策管理技术(Purcell,1994;Bowen,1994)。大量持有到期资产会减少银行公允价值波动和监管资本风险暴露,却减少了银行管理者对利率改变的反应能力,所以增加了银行利率风险。而保留大量的可供出售资产使银行暴露在公允价值波动引起的监管资本波动风险.而公允价值对利率改变也是很敏感的,但是保留大量可出售资产使银行更灵活。机构积极采取套期措施及资产负债管理很重要。目的在于减少利率风险暴露。

Hodder(2O02)用230家上市交易银行1993年一1998年间的数据做样本,对作为宏观经济因素和公司特殊因素函数的组合和风险决策建模的实证检验中发现。不考虑实施SFAS115准则的先后时,相对于估计的基准,银行划分较少资产到AFS类:相对于估计的基准,那些较早实施SFAS115的弱资本银行划分了较多的资产到AFS类(因为弱银行打算用证券的未实现收益来增加监管资本);当监管资本下降时,银行根据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水平改变证券组合的大小,即减少证券组合,降低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在采用SFAS115时,银行贷款组合的利率风险增加了。银行可以通过不将证券分为AFS(例如,将所有的证券分为持有到期类)来消除监管的影响。然而,证券若分为持有到期类,则当需要满足流动性需求时是有代价的。

Beatty(1995)以369家美国银行从1993年第二季度至1994年第一季度的投资组合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银行试图减少报告权益的波动性而做出的努力是否会影响到证券投资资产的比例、证券投资的期限以及归类为可供出售组合的证券的比例。其结果证实,在SFAS115实施期间银行所持的证券投资的比例下降了,期限缩短了,并且当银行平均杠杆率和权益的平均回报率下降时,其归为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所持比例会下降。这些都说明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银行权益波动导致了银行投资组合管理实务的变化。他们的结果还表明,在SFAS115下,银行的投资组合管理实务受到减少报告权益波动性与保持影响银行收益的弹性的双重目的的影响。

Hodder(2002)提供了会计准则可以影响到公司经济决策的证据,发现银行在采纳SFAS115时进行会计选择将有利于获得真实的成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揭示银行实力是否与采纳SFAS的成本有关。其结果发现,成本对于所有的银行来说都是要承担的.但对于资本较弱的银行承担的更多。较强的银行分置较少的AFS证券,这是因为HTM有价证券会削弱流动性。这种低分配表示选择用摊余成本会计的可确认成本。对于较弱的银行过多的分配给AFS.暴露了潜在的监管影响。当银行采纳新的标准时,他们会降低它们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敏感性(利率风险敏感性)同时增加贷款资产组合的利率敏感性。我们的发现指出银行均衡各种风险(利率敏感度的来源)的一种方法是重新配置。同样的,银行也降低有价证券的信用风险。因此,这和Schard和Unal(1998)的结论一致:银行会用一个整体的形式来管理风险。

篇9

二、证券市场发展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1.证券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全社会的储蓄水平,扩大了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整个金融体系的资金来源。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拓展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提高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进而提高了边际储蓄倾向和社会总储蓄率。80年代我国的总储蓄率平均是36%,90年代前五年平均是40.1写,1996年已经提高到42%,在总储蓄率增长同时,国民生产总值也以每年9%以上速度增长,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现在金融体系的总资金流量就要比80年代增长几十倍。

2.证券市场发展改变了资金在各金融机构的分配格局。证券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存款同时,又增加了银行新的资金来源渠道。证券市场建立之初,居民储蓄和企业闲置资金主要以企业存款的形式存在。证券市场兴起以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居民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银行存款尤其是居民储蓄存款具有分流作用。同时,由于经营证券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必须通过银行办理结算业务,证券发行市场上股票申购资金、股本资金、证券流通市场股民交易资金、券商结算资金又成为了商业银行重要的资金来源。证券市场从银行分流各项存款形成各类证券资金过程,是一种跨系统、跨地区的资金运动,证券市场资金回流到哪个地区的哪家银行,回流到哪家银行分支机构,回流资金多少,取决于各家银行综合实力和服务质量。由于存款是银行生存和发展基础,可以预见,商业银行争夺证券市场资金竞争将趋于白热化。今后,哪家商业银行服务手段先进,服务水准高,哪家商业银行就可以从证券市场上森得更大的资金份额。

3.证券市场的发展,增强了银行负债的流动性。由于证券市场资金,其流动性极强,商业银行吸收这类存款越多,其负债流动性也越强。由于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提高,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对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的提高,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调度头寸难度,不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证券市场发展对银行信贷资产业务的影响

证券市场发展,对间接融资为主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在负债业务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资产业务方面。证券市场对资产业务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需求量,冲击着银行现有信贷资产的规模。证券市场发展为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提供了便利条件,资金实力强,经营效益好,信誉优良的大中型企业,将改变传统的融资结构和方式,由单纯依靠银行贷款,改为银行贷款和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相结合,企业所需长期资金将更多地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进而减少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的需求量。银行长期信贷资产比重下降,资产流动性提高,从而有利于实现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对称性,增强银行经营的灵活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创造了有利条件。

2.证券市场发展改变了银行资产结构,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证券市•场产生之前,我国银行的资产主要表现为贷款资产。由于各级政府对银行贷款的强烈干预,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国家财政主要是吃饭财政,无力向国有企业注资,国有企业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经营,而国有企业低效率和信誉度低,又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证券市场兴起后增加了金融资产品种,给商业银行按资产“三性”原则调整资产结构创造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资产要适时转换,寻求新的出路,重整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结构多元化,改变原先单一贷款型资产结构,将一部分资产投向优良证券,尤其是国家债券,分散经营风险。这样既给银行资金找到了新的出路,又增进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赢利性,同时,银行证券投资也是央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基础。

3.证券市场发展给国有商业银行盘活不良资产提供了新的机遇。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银行商业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两大难点,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的高负债和银行的高不良资产。对于商业银行已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实践证明完全靠企业破产、银行核销呆帐、财政注资这些办法是消化不了的。企业大量破产,社会承受不起,也无法保全银行信贷资产;银行盈利水平低,提取呆帐准备金数量有限,核销呆坏帐也十分有限,国家财政年年赤字,更无力拨款消化巨额不良债务。盘活银行不良资产,根本途径还是要搞活经济,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困境。证券市场发展,拓宽了国有企业融资渠道,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提高国有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降低负债率,减轻利息负担,增强抗风险能力。证券市场发展不仅是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融资渠道,其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为国企提供能使存量资产得以流动和增殖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四、证券市场兴起之后银行信贷管理对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商业银行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在服务证券市场过程中壮大实力,在支持企业改制和股票上市过程中盘活信贷资产。

篇10

资产端:总资产逆周期扩张

 

(一)银行总资产整体扩张

 

2015年,我国银行息差大幅缩窄。在盈利目标压力下,银行总资产增速整体呈现逆周期加速扩表、以量补价的特征。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长15.4%。从环比看,2015年四季度较三季度呈现拐点向上加速的迹象。

 

分机构来看,五大行扩张相对缓慢,城商行扩张明显加速,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总资产逆势扩张更加迅猛。2015年,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总资产较上年同比增长2.1个百分点至9.5%,股份制银行扩张1.4个百分点至17.7%,城商行增速回升6.3个百分点至25.4%,仍维持相对高位。

 

(二)投资类资产快速扩张

 

2015年,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大幅扩张了证券投资等金融类资产,部分中小银行证券投资等金融资产投资规模占比甚至超过贷款,呈现出增速快、占比高、收益高的特征。

 

从2015年年报数据来看,五大行信贷资产占生息资产的比重约为50%~60%,投资类资产占比21%,投资类资产较2014年微增,整体变化不大;股份制银行信贷资产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为45%~55%,平均在50%左右,投资类资产占比在20%~30%,平均为22%,投资类资产比2014年整体上升了4个百分点;中小城商行、农商行贷款占生息资产的比重为30%~40%,平均为36%,而证券投资类资产占比在30%~55%,平均为40%,较2014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其中锦州银行、盛京银行、青岛银行等投资类资产占比已明显超过信贷,锦州银行甚至超过50%,投资类资产也成为这些银行第一大生息资产。

 

从资产扩张速度看,五大行信贷资产增速放缓至10%左右,而投资类资产增速平均为18%左右,中行、交行的增速分别达到28%、26%;股份制银行信贷增速在15%左右,而投资类资产平均增速扩张46%,民生、中信投资类资产增速分别达到75%、58%;中小银行分化则更加剧烈,其信贷增速整体徘徊在15%左右,部分小银行如重庆农商行、徽商银行等仅提高10%~11%,但证券投资和金融资产膨胀速度平均达到80%,其中锦州银行、徽商银行、盛京银行等均实现翻倍增长,体现出资管业务已替代传统的信贷业务,成为银行扩大规模和提振盈利的主要方向(见图1)。

 

由于实体经济走弱,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也呈现分化。信贷和同业资产收益率大幅下滑,而证券投资收益率整体提升,证券投资相对于贷款的吸引力明显增强。2015年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后,银行贷款、同业资产收益率显著下降,平均回落幅度分别达45bp和100bp左右,而证券投资类资产收益降幅较小,其中五大行平均仅回落4bp,而中小银行更是逆势反弹,平均上行43bp达到6.64%,部分银行证券投资类资产收益率甚至已超过贷款收益率。

 

受风险偏好、投资策略和杠杆等不同,不同银行的投资类资产收益率差别迥异。五大行平均在4%左右;股份制银行在4%~5.2%,平均为4.75%;而中小银行则达6.6%以上。

 

以重庆银行为例, 2015年重庆银行投资类资产总收益率为6.7%。从投资类资产结构来看,贷款和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最高,为70%左右;可供出售证券和持有至到期分别为18%和13%左右。在应收款项类投资中,主要以信托投资、定向资管计划、理财为主,占到90%以上;其中,在信托投资中,财产抵押、存单质押、向商业银行购买的信托产品占比近90%;而定向资管计划主要以存单质押、银行担保、第三方担保等为主。总体来看,投资类资产的抵质押率、担保率较高,整体风险可控、相对稳健。

 

(三)银行资产外包方兴未艾

 

在相当长时间里,市场整体将缺乏高收益资产,只能寻找“价值洼地”来提高收益率。大型组合由于规模过大,大多以被动配置为主,在投资中不具备优势。反而是中小型组合,可以充分利用其灵活性、交易弹性及主动性,因而在波动加大的市场中更具竞争优势。目前银行资管规模过大,将部分组合外包以获取主动资产管理的超额收益将是大势所趋。

 

受银行委外资金扩张带动,2015年基金专户、子公司资管、券商甚至私募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总资产分别扩张88%、129%、50%、266%,至4万亿元、8.5万亿元、11.9万亿元和1.7万亿元。从委外资金的结构来看,以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为主,大行基本很少,五大行占比更低。从资金性质看,大行的委外投资以理财资金为主,股份制银行委外投资中资金自营、理财基本各半,城商行和农商行自营资金占比相对更高。在刚性收益目标的压力下,各资管机构只能通过加杠杆、加风险、降流动性、加久期等策略来增加收益,导致交易所杠杆率大幅提高,市场面临的利率风险、流动性潜在风险上升。

 

负债端:成本加速回落

 

(一)负债利率加速回落,资金不再稀缺

 

根据银行年报,笔者以“利息支出/付息负债”为指标来计算银行的综合付息负债成本率。已披露年报的11家A股上市银行2015年末平均付息负债成本率为2.22%,环比2015年三季度下行26bp,较年初回落50bp。从逐季变动看,上半年下降幅度缓慢,不到20bp,但下半年随着货币环境宽松和资金利率走低,负债成本呈加速下行态势。

 

具体而言,股份制银行资金来源更偏市场化,负债重定价下行调整速度最快,国有大行和中小银行负债成本下行缓慢。工、农、中、建四大行平均负债成本下行10bp左右;股份制银行平均下行超过50bp,浦发、光大银行负债成本分别下行52bp和41bp;而中小城商行、农商行分化明显,但受制于负债来源中存款占比较高(60%以上),仅下行10bp左右,重庆银行、青岛银行负债成本分别回落12bp和2bp。

 

(二)银行理财继续扩张,但资产与负债利率的裂口走扩

 

2015年各银行理财业务延续了跑马圈地、大幅扩张的态势,银行理财总规模从15万亿元飙升至23.7万亿元,10家披露数据的上市银行中有7家已超过1万亿元,其中工行最高达到2.6万亿元,同比增长34%。此外招行、建行和农行也分别达到1.82万亿元、1.62万亿元和1.58万亿元。

 

若以“银行理财/个人存款”来分析,股份制银行如光大、民生、浦发的这一比例分别达到360%、252%和193%,其他股份制银行也在130%以上,而工、农、中、建四大行平均仍在30%以下。可见,股份制银行负债来源的市场化程度已非常高,随着利率下行,负债重定价的下行速度最快,而四大行和城商行等综合负债成本下行空间则相对有限。

 

银行理财的负债成本调整缓慢,与资产收益率之差不断走扩。目前银行理财利率仍维持在4.3%左右,但AAA级、1年期信用债利率早已降到3%以下,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之差不断扩大,本质上再度反映出金融资产过快膨胀与资产投资收益下滑之间的矛盾。笔者预测,2016年理财规模扩张将明显放缓,收益率存在大幅下降空间,预计下调幅度在50bp以上,从当前的4.2%以上降至3.7%以下将是大概率事件。

 

利润端:净利润顺周期下滑

 

截至2016年4月8日, 11家已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2015年净利润增速为1.41%,呈现逐季下滑趋势。其中,五大行净利润增速仅为0.7%;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同比放缓至4.2%,除平安银行取得10.4%的两位数增长外,其他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均缩窄至个位数;而中小城商行、农商行等净利润同比增速仍维持在22.9%的历史高位,激励市场份额仍在加速扩张中(见图2)。

 

风险评价:信贷风险总体可控

 

2015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有所上升。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2015年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27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上行至1.67%。关注类贷款余额2.89万亿元,比年初增长7869亿元,不良贷款与关注贷款合计占比达5.46%,比2015年初上行110bp,银行信贷风险总体可控。

 

随着银行贷款违约风险不断暴露,不良和关注类贷款增多,将会持续抑制银行风险偏好,拖累银行信贷和非标等风险资产的扩张意愿(见图3)。

 

分机构来看,大行不良贷款率整体要高于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年报显示,2015年末,五大行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行41bp至1.68%,比三季度反弹13bp;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上行40bp至1.55%,环比回升12bp;中小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上行19bp至1.06%左右。

 

从领先指标看,逾期贷款相对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仍继续走扩,预示后期不良贷款的形成会较快,逾期与不良贷款的总规模之差从2015年初的4322亿元扩张至6330亿元,未来银行不良贷款上升趋势可能仍未结束(见图4)。

 

在经济下行和企业违约增加的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下降,信贷资产的扩张动力会有所减弱,经风险调整后的信贷存量资产收益率将整体下行,因而债券类资产的相对价值会有显著提升,预计债券等投资类资产的吸引力将相对增强。

 

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潜在违约风险上升,银行贷款减值计提明显扩张,股份制银行平均上升32%,五大行平均增加8%(见图5)。同时,银行拨备覆盖率出现下滑,农行、招行下降幅度在70%以上,11家上市银行整体平均回落42%(见图6)。

 

未来市场环境及债市走势预测

 

无论是银行自身资产大幅扩表与净利润下滑之间的背离,还是银行理财的刚性负债成本与资产收益率缺口的不断扩大,在本质上都体现为经济和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出清的环境下,有刚性收益的金融资产在加速膨胀,但资产投资回报率却快速萎缩。

 

具体而言,一是市场无出清,金融资产只能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新增信贷和债券用于滚动债务的再融资,但是并不创造新的投资回报,仍有刚性收益率要求,可能会导致金融资产扩张远超出利润创造。

 

二是刚性负债端利率下调缓慢。尽管2015年银行已进入资产荒环境,但仍延续原来的存款竞争模式,未来负债端重定价有较大的下行空间。

 

篇11

基金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中间业务之一。商业银行通过开展基金业务,不但可以获取托管费、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转换费、过户费等中间业务收入,而且由于代销和托管基金所形成的低成本金融机构沉淀存款余额也非常可观,这将有助于扩大银行非利息收入规模,在风险小、投入少的情况下获得稳定丰厚的收益,开辟出新的业务领域和赢利渠道。资料显示,2002年商业银行提取的基金托管费就高达2.41亿元,比2001年增长约28%.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基金产品作为平台,将其他与之相关的增值服务和银行业务推销给客户,商业银行托管证券投资基金情况一览表(截至2003年4月18日)从而扩大银行的综合业务范围。目前,发达国家的基金规模相当巨大,美国各类基金的发行总量就有7万亿美元,超过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假设我国若干年后现有的10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10%转化为基金,则可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的各种中间业务收入将达数百亿元。因此,银行基金业务作为新型的中间业务品种,必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新的竞争焦点和利润增长点。

委托资产管理托管等新型业务将成为新亮点。近年来,委托资产管理托管业务已成为国外大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托管资产的规模十分庞大,如大通银行2000年底托管的全球资产就高达6万亿美元。在委托资产管理中引入托管模式,其基本原理是使管理人不能持有资产,而持有资产的托管人无法运作资产,从而大大降低客户资金被挪用、为获取佣金进行虚假交易等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种种风险。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委托资产管理已成为机构超大额资金运作的主要模式,巨大的委托理财市场需求也就为商业银行开展委托资产管理托管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证券公司正在运作的委托理财资产规模很大,2002年上市公司涉及委托理财的金额就达数百亿元,如果按基金年托管费率2.5%o计算,年托管费就有近亿元。此外,我国于2002年底推出了QFII制度,目前获得QFII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人资格的多家国内商业银行就可以为QFII投资中国证券市场提供开立账户、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信息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商业银行基金业务前景广阔。我国商业银行的基金业务作为银行业中一个极具发展前途的领域,伴随着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基金业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放式基金的不断推出,社保基金的适时人市,委托管理资产的托管,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业务。(2)基金产品及其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从单纯的证券投资基金发展到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债券基金、中外合作基金、保本基金、风险资本基金乃至外汇或掉期基金等,都将推动商业银行基金业务所处理产品与服务种类的更加多样化。(3)目前在商业银行基金业中尚定位于附属产品和服务的项目,将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托管业务有可能从原来的被动执行客户指令来处理基金交易,转变为更加主动地为客户从事基金交易提供咨询,超越最初的安全保管和记账等形式,更类似于信托业务。(4)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功能在基金交易的整个过程中,将从成交后的处理这一最低层次向交易中乃至交易前的层次上升,从而真正成为基金业务的主要参与者之一。(5)与上述发展趋势相适应,商业银行基金业务除了传统的基础业务(如清算、记账等)之外,将要面临客户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这就对托管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能提供高质量、具有高附加值与差别优势的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基金业务发展策略探讨

面对在新一轮飞速发展浪潮中迅速做大的基金这块“蛋糕”,伴随着我国基金业务和产品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各大商业银行应致力于扩大基金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从最初的单一基金托管和代销业务,发展到一系列与基金处理相关的附加服务,即突破交易后基金的处理范围,逐渐拓展到为基金交易提供全套服务。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各大商业银行一方面要不断扩展自身的基金产品和业务,推进多元化进程,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基金市场和自身特点,形成在某些领域内的优势,集中精力发展收益率更高的核心业务品种。

全力增加托管业务份额是商业银行拓展基金业务的重中之重,获取稳定增长的托管收入才能推动基金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仅有七家商业银行有资格开展基金托管业务,基金托管费按基金资产净值的一定比例逐日计算、定期提取,现行的基金托管费年费率一般为基金资产净值的2.5%0,目前1400多亿元基金的年托管费收入可达3.5亿元,这相对于商业银行专业基金从业人员的投入来说是相当巨大的,而且当托管份额大量增加时,投入基本可以不追加,这就使得各大托管银行在基金托管领域的营销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此,商业银行应通过为基金管理公司提供良好的服务、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和全方位的营销、展示自身的科技优势和优质的客户资源等多种方式,努力扩大托管基金的份额。此外,商业银行要致力于业务创新,拓展委托资产管理、私募基金及QFII的托管业务,力争开拓更多的托管业务收入来源。为此,一要重点向目标客户营销推广委托资产管理业务和托管业务,并与具有受托人资格的资产管理人一道,为之设计和量身定做切实可行的委托资产管理和托管方案,在此基础上与客户开展全面的业务合作。二要通过加强与信托公司的业务合作,托管陆续成立的各种信托私募基金。三要把握目前实行QFII制度的时机,在外资银行争夺国内托管市场的竞争压力下,积极与国外战略投资者联系,开拓新的合作伙伴,同时保持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密切沟通,争取拓展QFII制度带来的新的托管业务。

以做好开放式基金代销业务为拓展托管业务的突破口,这已成为当前商业银行基金业务激烈竞争的焦点所在。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近期新发行的基金品种仅限于开放式基金,而各基金管理公司在选择合作的托管银行时,重点考虑的是其销售能力,这就迫使商业银行想方设法地加大拓展代销业务的力度。而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必须明确代销的目标市场和营销重点。当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突破10万亿元,商业银行应将代销的主战场定位于广大的零售客户,使投资者接受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理念,从而在市场营销方面取得突破。同时,也要与机构投资者进行广泛的接触,甚至是“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其中,持有大额可入市资金的保险公司应成为主要营销目标。其次,应强化主管部门的营销管理职能,策划切实可行的营销工作方案。主管部门应对包括营销宣传、业务培训、任务分解、激励方案、系统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进行周密安排,并对落实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强调客户关系管理(CBM)在代销业务领域应用的重要意义,重视对优质客户的发展和维系,建立较为完善的重点客户档案和跟踪服务体系,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再者,积极探索并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基金代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探索合理的基金代销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各代销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定符合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要求的代销业务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完善代销系统的交易和服务功能,将基金纳入为客户提供的综合理财体系,尽早开发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流动银行等支持渠道,提升商业银行基金服务的层次,创造出商业银行基金服务的特色。

以科技领先带动业务领先,为广大投资者和基金管理公司提供高效、快捷和个性化的服务。基金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业务品种、计划安排、服务手段和内部管理等方面都必须踏准市场的节奏并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是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尤其是要求以整体合力作后盾的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撑体系作为保障,能对市场的迅速变化作出灵敏的反应。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信息科技的投资,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综合化、网络化、多样化的银行电子化系统框架,并提供完善的网上银行服务。同时,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基金业务发展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对基金托管、销售等业务和信息数据统计处理的软硬件设备加大人、财、物方面的投入力度,所开发的系统应具有充分的稳定性、先进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和可拓展性,以客户至上、数据集成、参数化设计为基本原则,分为总行运行中心、分行集中点和前台三个层次,拥有完整的基金交易、清算结算、资金管理等功能,并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在基金托管、代销等业务方面的高科技含量,向社会展示其优势。

篇12

一、引言

在金融管理理论中,资产负债管理(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基石,其核心是使资产和负债项下的各类资金保持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与对称,通过协调配置,以平衡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关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早期西方商业银行由于负债来源稳定,主要通过对资产的优化组合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之后,随着商业银行在不同时期经营管理特点的不同,逐渐形成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日益加深,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21世纪以来,美国和欧洲相继爆发了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并且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雷曼兄弟等多家著名金融机构倒闭,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了严重冲击,国际金融体系面临重建。

美国于2010年7月21日通过《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对美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深度调整和加强:加大对系统风险的监管、解决“大而不倒”的问题、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完善对衍生品市场和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等。巴塞尔委员会于同年12月16日颁布了《巴塞尔Ⅲ:一个更稳健的银行及银行体系的金融监管框架》,提出了提升资本质量、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引入杠杆率指标、制定新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并可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逆周期资本缓释等措施,为商业银行的监管制定了更加严格和细致的规定。我国监管当局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于2011年4月至2012年6月分别颁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确定以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等为核心的监管标准,以准确反映商业银行面临的个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由此可见,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体系不断变革,金融监管不断加强,那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其经营绩效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以美国资产全球排名在前500名的27家商业银行为例,从盈利水平来看,其平均股东回报率2007年为773%,以后逐年下降,2009年出现了全面亏损,平均股东回报率为-127%,随后又逐渐攀升,2012年的平均股东回报率达到862%。但即使美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股东收益率有所上升,仍未达到危机前2006年1346%的水平。从资产负债项目来看,这些美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规模从2007年的1 3312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 7532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为634%;平均客户存款规模从2007年的1 53105亿美元增加到了2012年的2 5387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316%,存款规模的平均增长率远远高于贷款规模的平均增长率;从资本结构来看,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的1122%提升到了2012年的1434%。在这种变化趋势下,资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和资本充足率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主要因素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究竟怎样呢?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分析的金融背景下,选取美国、欧洲和中国在全球排名靠前的商业银行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面板数据,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新发展变化及其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政策性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

资产负债管理的文献一般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一是理论模型的分析和运用;二是管理工具和流程的分析和运用。

(一)理论模型的分析和运用

理论模型分析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1微观层面分析

微观层面主要运用规划模型,在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解,实现资产和负债项下的最优配置。由于银行的业务是由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收入组成,因此,银行利润最大化的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RA为资产业务利率水平;FTPA为资产业务内部资金价格;A为资产业务规模;FTPD为负债业务内部资金价格;RD为负债业务利率水平;D为负债业务规模;P为中间业务价格;M为中间业务量;C为经营成本。

同时,在利润最大化的模型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又要受到多种指标的约束,最常见的约束指标有:资本充足率指标、贷存比指标、流动性指标、单个贷款比例指标和备付金指标等。商业银行就是在这些约束指标下,实现公式(1)目标函数的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常用的基于利润最大化下的资产负债管理规划模型;资产负债管理规划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和动态规划模型。

Tektas和Gunay(2005)运用类似的线性规划模型分析了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同时也要控制和降低各种风险,并且运用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分析了在危机中不同的管理策略将会如何影响银行的绩效。

2宏观层面分析

宏观层面多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在特定时间跨度内影响银行绩效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主要采用宏观层面的分析方法。

Cecchetti, King和Yetman(2011) 研究了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现,经济表现好的国家,其银行都有合理的资本结构、较低的贷存比率和杠杆率、充足的现金账户盈余和外汇储备,这些也都对银行绩效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Arif和Anees(2012)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运用2004―2009年22家巴基斯坦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数据,分析了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存款、现金准备、流动性缺口和不良资产准备)和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流动性缺口和不良资产准备的增加将会减少银行的绩效。

(二)管理工具和流程的分析和运用

DiRollo(2000)认为资产负债管理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交易都是需要的,可运用的管理工具主要有:期限结构、利率市场特征、特殊交易事项、情景模拟、资产组合、蒙特卡洛随机模拟和资产负债平衡计划等,可以得出资产负债管理的有用结果,主要有缺口或头寸分析、敏感性分析、在险价值分析和模拟分析等。

Black,Brown和Moloney(2003)认为资产负债管理流程是:首先收集建立数据库,将资产负债表内外的数据(包括提前偿还、内部资金价格和对冲等),结合市场和历史的数据(包括价格、利率、波动率和相关性等),形成资产负债管理的数据库;其次进行分析,通过运用动态策略、期权、资本分配、边际收益等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压力测试和风险评估;最后向管理高层呈现资产负债管理的结果,主要有盈利预测、资产负债和利润表分析、流动性资金报告、VaR报告、缺口报告和资本配置等。

三、理论模型与方法

(一)模型选择和变量说明

本文以面板数据模型为基础,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经营绩效之间最新发展的关系。面板数据是把时间序列沿空间方向扩展,或把截面数据沿时间扩展构成的数据集合。面板数据模型是建立在面板数据之上、用于分析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股东回报率(ROE)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银行绩效的指标主要有净利润、每股收益、净息差、资产利润率和股东回报率等,为有效衡量商业银行给股东所带来收益的效率,本文在衡量银行绩效指标中选取股东回报率,股东回报率=净利润/平均股本。

2解释变量

(1)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比例是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核心为贷款业务,负债业务的核心为存款业务,商业银行获得稳定的客户存款是稳健经营的基础。因此,本文用贷款规模和客户存款规模的比率来代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以体现出商业银行核心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占比情况。

(2)流动性结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清偿能力的体现,流动性管理也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流动性资产对存款和借款总规模的比率来表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情况。

(3)盈利资产结构。在资产业务中,盈利资产的占比反映出商业银行盈利的能力,本文选取平均盈利资产与平均资产的比率来表示商业银行盈利资产的结构。

(4)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反映出商业银行面临的监管压力,属于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约束性指标。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来代表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为净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例,实际上也是银行杠杆率的另一个表现。资本充足率与杠杆率呈反向变动,如果资本充足率高,则杠杆率就会低。

(5)证券化结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因之一是由于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不断攀升,当次贷危机发生后,商业银行持有的相关证券资产市值锐减,从而使银行业遭受巨额减值损失,部分银行难以靠自身的盈利消化危机。本文选取证券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例来代表商业银行的证券化结构,商业银行的证券化结构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其非传统性存贷款业务的占比情况。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如下:国家信用评级和银行信用评级,主要表明不同国家的国家风险和不同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程度;同时,在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时,选择了是否在A股和H股上市两个控制变量。变量定义与计算方法见表1。

表1变量定义与计算方法

为研究美国、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与经营绩效变化的关系,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Bankscope银行财务数据库和上市商业银行的年报。Bankscope数据库是由欧洲财务数据库提供商Bureauvan Dijk(BvD)与国际银行业权威机构FitchRating(惠誉)合作的,是国际公认的银行财务信息数据库,数据质量具有广泛认可度,因此,采用Bankscope银行财务数据库与上市商业银行年报的数据可信度较高,数据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按照Bankscope银行数据库的资产排名,美国和中国分别选取在全球排名前500家的商业银行,分别有27家和23家;欧洲选取在全球排名前200家商业银行,有44家,其中英国8家、德国4家、法国8家、意大利4家、西班牙4家、比利时4家、荷兰2家、爱尔兰2家、丹麦2家、瑞典2家、葡萄牙1家、芬兰1家、希腊1家、卢森堡1家。时间跨度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即2007―2012年共6年的数据。因为部分银行数据缺失以及剔除异常数据,故本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以上三个地域的银行总共有94家,所选择的每家商业银行都为各自地域的典型样本,总共为519个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可以体现出这些地域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特征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选取原则,可得到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商业银行2007―2012年的股东回报率、流动性结构、盈利资产结构、资本充足率以及证券化结构等指标(具体见表2)。

表2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单位:%,个

以股东回报率指标为例,各地域2007―2012年数据值及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由表2和图1可知,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2007年到2009年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在逐年下降,2010年到2012年美国和中国的商业银行盈利状况有所改善,欧洲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仍处在波动中。从各地域来看,中国商业银行2007―2012年股东回报率的平均值为1710%,高于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标准差为641%,低于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的标准差,表明其波动性较小,2007年以来产生的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冲击较小。比较美国商业银行和欧洲商业银行可以看出,美国商业银行的平均股东回报率要高于欧洲商业银行,波动性要小于欧洲商业银行,表明美国商业银行受影响程度要小于欧洲商业银行。

图1 2007―2012年美国、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股东回报率变动情况

(二)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公式(3)的计量模型对美国商业银进行回归,得到模型Ⅰ的估计结果;基于公式(4)的计量模型对欧洲商业银行进行回归,得到模型Ⅱ的估计结果;基于公式(5)的计量模型对中国商业银进行回归,得到模型Ⅲ的估计结果。

表3回归分析结果:资产负债管理对银行绩效的影响

为确定面板数据模型的类型,运用F检验分析是建立混合模型还是建立个体固定效益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判断是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还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以F检验为例,在美国商业银行模型Ⅰ中,F(26,127)=1143,表明在1%显著水平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因此,该模型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检验概率为0082,表明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应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同理,模型Ⅱ和模型Ⅲ均适合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运用样本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回归模型估计选择最小二乘方法,由于模型中存在横截面异方差,故采用截面加权估计法,属于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在模型Ⅰ中,对美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资产负债管理中各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在5%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样本量为160个,模型的拟合度R2为79%,拟合度较好。同理,可以得到模型Ⅱ和模型Ⅲ的回归系数和统计量,具体见表3的回归分析结果。

1银行经营绩效的深层次分析

从图1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受危机影响较小,并且一直保持在较高的盈利水平。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占比较小,受次贷和欧债危机影响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我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于2008年11月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对于贷款规模的大幅增长,应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分析。根据央行公布数据,从2008年12月开始,我国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有明显增长(具体见图2),2009年和2010年全年分别增加1055万亿元和836万亿元。这些贷款的发放主要又是以中长期贷款为主,2009年和2010年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分别为714万亿元和695万亿元,占总贷款比重分别为6766%和8316%。如果以2009年投放的中长期贷款为例计算产生的效益,假设利差采用三年期存贷款利差207%,则其在未来三年每年产生的利润为1 477亿元,而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全年净利润为7 637亿元根据银监会统计口径,商业银行为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未包含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因城市商业银行盈利规模较小,所以,此口径下盈利规模代表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规模。,中长期贷款产生的利润约占净利润的19%,即使再扣除部分经营成本,依然占净利润较高的比重。由此可见,由于政府经济刺激政策使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益得到了较稳定的增长,如果扣除此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并不会如图1所示的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危机期间投放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也需重点关注,如果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出现较大的改变,银行资产质量状况恶化,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将会产生明显下降。此外,从资产负债角度来看,2009年和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分别增长1335万亿元和1213万亿元,而定期存款仅分别增长429万亿元和221万亿元,远远低于中长期贷款的增长,这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特别是流动性和期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2 2007―2012年中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每月增量

从美国商业银行来看,其盈利水平已经从次贷危机中逐步得到了恢复。次贷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监管制度缺失造成的,美国放宽对金融业的限制、过度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再加上利率水平上升、房价下跌,次级信用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产生危机。美国监管当局在危机发生后,不断改革监管体制,加强金融监管,从实际情况来看,取得一定成效,其做法值得我国监管当局借鉴。

从欧洲商业银行来看,欧债危机对欧洲商业银行的影响还远未结束。2009年10月以来,由于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经济衰退、内部产业结构失衡、过度举债和财政赤字恶化等原因,导致这些国家债务评级相继被下调,从而引发了欧债危机并在不断蔓延,2013年3月塞浦路斯又成为新的申请救助的国家。由于欧洲银行业持有大量的欧元区债券,导致商业银行盈利遭受巨额损失。以希腊银行为例,其信用评级已经由2007年的A级被逐步下调到2012年的CCC级;负债规模从2009年的711亿欧元逐年下降,2012年已经降到了587亿欧元,贷款规模在712亿欧元和769亿欧元之间变动;2011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了123亿欧元和21亿欧元的亏损。欧盟和欧洲央行虽然采取了相应的拯救措施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但效果仍待观察。

2金融监管政策变革下的资产负债管理

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足:联邦和州均设有金融监管机构的双层多头金融监管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协调机制;监管内容和范围有限,对涉及银行、证券和基金等多个领域的金融机构监督管理滞后;监管方式较为单一,对于高杠杆、高关联性和不对称性强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创新业务缺乏有效的管理。为建立市场稳定监管、审慎监管和金融市场商业行为监管的金融监管体系,美国政府先后公布了《现代金融监管架构改革蓝图》和《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平衡,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加强,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一次金融监管改革,主要措施有: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加强对银行控股公司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促进市场自律;限制“大而不倒”机构的过度扩张并建立有序的破产处置和自救机制;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限制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强化评级机构监管,注重保护投资者权益。此外,法案的第171条即“科林斯修正案”(Collins Amendment)明确对所有美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及其控股公司设立了最低杠杆率和资本要求,并且规定,巴塞尔协议Ⅲ只有在相关规定比美国最低杠杆率和资本要求更严格时才会被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对杠杆率以及资本的监管比巴塞尔协议Ⅲ更加严格。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从多头功能性监管模式转向更为集中的目标性监管模式;从局部性风险监管转向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监管;加强全部金融机构的全方位监管,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权益;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性合作。正是由于美国监管当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美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多项关键性指标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商业银行加大负债业务的拓展力度,资产负债比率逐步下降;不断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充足率不断攀升;但流动性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前,英国金融监管集中在金融服务局,该局未能有效防范风险;同时,英格兰银行没有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手段。为加强金融监管,适应发展的需要,英国政府先后通过了《2009年银行法》和《金融服务法》,这标志着新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英国金融监管改革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和工具,同时为加强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之间的协调,将微观审慎监管职能回归到中央银行。具体来讲,明确英格兰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下面新设金融政策委员会,负责宏观审慎监管;取消金融服务局,新设审慎监管局,作为英格兰银行的下属机构,负责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新设金融行为监管局,负责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促进金融市场竞争,并保护消费者。《金融服务法》还要求建立多层次的监管协调合作机制,避免监管重复和监管真空。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充分暴露出了欧盟在金融监管上各国条块分割和决策程序过于烦琐的弊端,欧盟和欧洲央行针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有:一是通过财政政策来改善宏观经济环境,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减少社会福利;二是建立新的欧洲金融监管框架,实现监管标准的统一和监管体制的协调。其中,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成立欧盟系统风险委员会作为宏观监管部门,控制系统性风险;建立欧洲金融监管系统,强化欧盟的微观金融监管和协调机制;扩大金融监管范围,加强金融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成立跨国稳定小组,加强各成员国之间应对危机的金融监管合作。由于英国和欧洲监管当局采取措施的时间相对较短,同时,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不断持续中,因此,这些措施对欧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尚未得到较明显体现:资产负债比率虽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仍然偏高;流动性并未得到较好改善;证券化资产占比则相对比较稳定。

3资产负债管理与银行绩效

资产负债管理中主要因素最新变化及其与银行绩效的关系具体如下:

(1)资产负债结构与经营绩效

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地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变化为:①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偏高,在金融监管制度不断加强的环境下,其加大了负债业务的拓展力度,资产负债比率逐步下降,美国商业银行平均资产负债比率2007年为9753%,到2012年逐步波动下降到8227%,平均为8778%;欧洲商业银行平均资产负债比率2007年为14375%,2012年为13138%,平均为14356%。②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偏低且变动不大,2007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75%,2012年为6903%,平均为6759%。在这种变化趋势下,美国、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贷款规模与客户存款规模的比率和经营绩效均呈现出同向变动,这是一种长期变化趋势,但回归系数分别为0068、0040和0102,表明资产负债比率变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有限。

此外,从资产负债比率可以看出美国、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不同: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更倾向投资于收益性高的资产业务,而稳定的客户存款规模相对较小,这也与西方国家高度信用化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有关;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一方面是我国颁布的《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的贷存比监管指标,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资本市场有了较快发展,但居民持有的货币资产主要还是存进银行,商业银行的负债来源相对稳定。

(2)流动性结构与经营绩效

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结构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欧洲和中国的商业银行流动性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的占比最低,而且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2007年为1494%,2012年为1273%,平均为1415%;欧洲商业银行流动性也未有明显改善,2007年为3218%,2008年下降到2286%,之后维持在25%~27%,2007―2012年平均为2696%;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对比较稳定并逐年增加,平均为3103%。这表明: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并未得到明显提高,流动性风险仍然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讲,流动性风险对经营绩效影响程度有限,回归系数仅为0127,主要原因是我国商业银行以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表外业务和衍生业务占比较小,流动性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不明显。

(3)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

美国和欧洲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经营绩效产生明显的同向变化,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与经营绩效呈现弱的反方向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协议Ⅲ提出了确定更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美国和欧洲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不断加强资本充足率的管理,资本充足率呈现出不断攀升的趋势,美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的1121%提升到2012年的1434%,欧洲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2007年的1096%提升到2012年的1541%,资本充足率的提升使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得到了提高。相比较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经营绩效相关性不大,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都维持在12%左右的水平,并未有明显的提升。

(4)证券化结构与经营绩效

从证券化结构来看,欧洲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占比最高且相对比较稳定,2007―2012年的平均水平为3190%;中国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占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2304%下降到2012年的2065%;而美国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占比则从2007年的1603%提高到2012年的2454%。从证券化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来看,欧洲和中国商业银行证券化结构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美国商业银行则呈正相关。虽然美国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占比对经营绩效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正确分析证券化资产对经营绩效促进作用的基石:如果证券化资产是以真实的现金流为基础,则其安全性就会得到保障;如果像次贷危机中,过度运用金融创新手段,包装质量不好的基础资产,以远远高于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那么一旦出现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损失。

[7]Bert Kand Ton V W,2001,“An asset liability management model for housing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Property Investment & Finance,19(6), pp453-471

[8]Claudio G,Lucia G and Gianluca M, 2011,“Liquidity risk exposure for specialised and unspecialised real estate banks: Evidence from the Italian market”, Journal of Property Investment & Finance, 29(2),pp98-114

[9]David S, 2003,“Risk adjusted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capital allocation”, Balance Sheet, 11(1),pp46-61

[10]Erik B, Edwin Rand Stanislav U, 2001,“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for Pension Using CVaR Constraints”, 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3(1),pp57-71

[11]Hameeda A H and Jasim A,2012,“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conventional and Islamic banks in Bahrain”, 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13(3), pp215-239

[12]Hosein Pand Omar M, 2012,“Measuring risk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NPPs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The Journal of Risk Finance, 13(2),pp160-170

[13]Joe D, 2000,“Building an ALM model: a practical guide”, Balance Sheet, 8(3),pp23-25

[14]Keith J and Mark S, 2007 ,“ A new performance-based process model for built asset maintenance”, Facilities, 25(13),pp525-535

[15]Leonardo G and Paolo E M,2011,“Bank heterogeneity and interest rate setting: What lessons have we learned since Lehman Brothers?”, BIS Working Papers

[16]Lisa M V, Pisun X and Huiqi G,2013,“Institutional ownership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Evidence from US banks du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Managerial Finance, 39 (1),pp28-46

[17]Lucia D P,2012,“Does capitalization enhance efficient risk undert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Islamic and conventional banks”, Accounting Research Journal,25(3),pp185-207

[18]Ni C, and Ni W, 2009,“A comparative study on capital system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Management, 51(4),pp234-244

[19]Philip S,2008,“Liquidity production in 21st century banking”, NBER Working Paper

[20]Richard B, Karl B and James M,2003,“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what does the future have in store?”, Balance Sheet,11(2),pp32-38

[21]Robert F, Karl B and James M, 2002,“The dynamically projected balance sheet: implications for earnings, value and funds transfer pricing”, Balance Sheet,10(2),pp17-21

[22]Roman M, Chris S, 2009,“A note on ratings of international banks”, Journal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Compliance, 17(2),pp146-155

[23]Ruth F,2001,“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for banks: a lawyers perspective”, Balance Sheet,9(3), pp20-23

[24]Shannon A, Sungsoo K and Mark Z,2013,“Hedging instrument in post liquidity crisis: a case of interest rate swaps”, Managerial Finance, 39(1),pp47-5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