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指导思想范文

时间:2023-06-30 09:24: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教学指导思想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教学指导思想

篇1

为了培养出跨世纪的新型人才,21世纪的高校教育必须是教育技术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入发展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脚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切实的提高。上世纪的大学生是社会的宠儿,新世纪的大学生却成了毕业即失业的社会弃儿。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素质,是新世纪高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创新发展为指导思想,旨在提高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发展的必要性

在新世纪,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必将引起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由此而出现将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竞争准则。为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世界各国都对构建新的教育体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使人们开始重视体育在培养知识复合型、思想开放型和能力综合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突出高校体育的特性,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即学习注重理性、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促使他们提高技能为其娱乐交往服务,使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为学生追求体育文化的要求服务,使健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为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锻炼、自主评价服务,使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

三、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发展的途径

(一)服务于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新世纪高校体育中,教学指导思想的定位,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完善。在新世纪,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市场化趋势,鉴于此,高校体育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高校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在各个时期都要接受体育教育,坚持进行体育锻炼,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够将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为终身健康打好基础。在未来的社会发展,社会需要哪些综合能力强,头脑灵活,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突出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在这些新型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保持旺盛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是进行创作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健康的体魄在他们的生涯发展历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终身体育作为人终身需要从事体育活动的发展理念,在人的职业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要将体育运动作为人一生从事的活动项目,就要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刻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思,终身体育行为。高校作为大学生活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机构,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刻,是生涯发展前期获得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在高校体育中,我们要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在教学目标确立,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完成过程中,逐渐的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发展理念。要培养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人生发展和职业生涯发展中不断进行的任务和目标,把终身体育发展作为生涯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致力于素质教育不断提高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中,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只有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需求相结合,才能使高校体育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才能使高校体育在教学中发挥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用自己所掌握的体育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个人的教学素养,不断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中探寻它们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在体育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成长发展观。人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三)以学生的创新发展为理念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81-02

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传授唯物主义、辩证法,还应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其认识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由此可知,它具有人文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三大特性。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法律意识,加强实践能力,帮助其成为合格的四有公民。

当前,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一定要走出之前“填鸭式”陈旧教学模式,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运用导学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就对此做一简单介绍。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思想决定行为,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马列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基础课,它是一个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重要课程。可是,目前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抽象的概念较多,但具体的实例略少,观念性的解读较多,而实用的很少。教学过程以识记为主,很少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而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也只停留在分数评判,缺少一些赏识的鼓励,更不能起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特研究出一套导学式教学模式,希望能改观这一尴尬现状。它是以教师主导为线,以学生自我探索为经,师生共同努力,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教学目的。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导学式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它以导为主,注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不再只是被动地听和记,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对教师提出的启发性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从而打破之前沉闷的课堂模式。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科学的教学理念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未知。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共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预修教材。教师会在讲授新课之间安排好预修的任务,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置的目标对教材进行预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预修的过程中,学生要记录下自己发现的问题,以备课上时自由答疑时间时提出疑问。预修学习一般分为两大部分,课堂上给出时间来让学生进行自修,对于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课下查资料自行解决,依然解决不了的,再带回课堂来共同讨论。

2.讨论交流。没有讨论就没有思想的碰撞,也就产生不了思想的火花。所以,这一环节是导学式教学模式的精髓。它也占用了课堂的一半时间。笔者通常会把自修环节中依然未解决的问题列到黑板上,先进行分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总体汇报,教师点评。这一环节学生会做到集思广益,互补长短,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这其实就是之前的教师授课时间,但这一转换之后,就把学生被动地听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这一本质的变化,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提倡创新做好了铺垫。

3.启发引导。若只有学生的讨论,是起不到学习新知的作用的。中学数学教师要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对仍存在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勇于提出新观点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加以肯定鼓励,并指出其有失偏颇的地方,引导其走出误区。整个过程要让学生感觉到是教师带着他们寻求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答案生硬地灌给了他们。

4.总结练习。没有练习,课堂探究的结果就形同虚设,印象也不会很深刻。所以,笔者一直特别注重对学生练习进行强化巩固。当上一阶段,学生讨论完后,笔者会要求学生做下笔记,写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然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只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练习是学习效果保鲜的最好办法。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点燃了其学习欲望,所以学生还会在做练习时产生创新思维,实在难能可贵。

5.堂外拓展。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所以笔者总是让学生进行堂外拓展,全方位提升其学习能力。笔者经常联系社会热点进行小小辩论赛,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实践出真知。笔者还会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并投寄给相关部门,真正地体会主人翁的感觉。

篇3

(二)行动导向法的特征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单向灌输为主,教师和教材是权威,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传送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与此大相径庭,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学习行动为主。实施行动导向,教师不用在课堂上由始至终极力地展示其学识和理论功底,而是把主要工作放在课前的教学活动设计上,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出尽可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简单介绍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之后,把课堂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通过行动探索学习新的知识;教师退居幕后,提供咨询和辅助服务;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帮助,如仍有疑问,则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2.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企业选拔人才十分重视考察劳动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通过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受到企业的欢迎。行动导向法提倡采用分组进行项目工作或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习惯,迅速融入小组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当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行动导向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要主动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达成任务目标,获得考核成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借阅书籍、与同学交流或主动向师长请教等方式进行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于学生是终身受用的。

二、行动导向法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局限性需要行动导向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极富政治性和理论性,学生缺乏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易被学生接受的行动,通过参加活动体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改革。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老师制定严格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适应老师,失去了学习的好奇心和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常常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学生鲜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需将人数众多的学生分解成若干小组,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后和校园内外,有更多的机会使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提高学习效果。此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外实践活动被安排到寒暑假进行,此时教师因正在休假,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予以指导和监督,学生往往草草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实践报告。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全程督促和指导实践活动,减少了学生抄袭或应付了事的现象,较好地发挥了实践教学的作用。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考核方法需要改进。思想政治课为考查课,传统的考核方法是平时成绩+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期评成绩。多数高职院校考虑到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差,将此课程的期末考试设置为开卷答题。教师平时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完成理论课的讲授后,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期末开卷考试,再加上平时成绩和课后学生或写或抄的心得体会、实践报告,得出期末成绩。如此,教学实效难以从成绩中体现,既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也不利于教师从考核结果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技能。行动导向教学法将考核模式设置为平时成绩+实践成果+理论课考试=期评成绩。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多,有助于教师进行观察和指导,据此评定的成绩比较客观,既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行动,又能使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综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增加此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行动中主动地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喜爱学习,任课教师收获工作的愉悦和成就感,有动力提升教学技能,方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三、行动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根据行动导向法的基本原理和特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行动导向法在高职细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思路和具体操作实例。

(一)基本思路行动导向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实施具体的行动来学习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与我国传统教学相比较,这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解除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统使命感的思想束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引导和监督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全新教学观。在制作教学计划、课堂设计、学习考核等各个具体的工作环节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如班级人数、现有总体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着重考虑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具体的学习行动,一切工作围绕着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进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行动做出科学的策划,制定行动内容、方式和规则等,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具体的学习行动。其次,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个人或学生团体为单位展开行动,遇到困难首先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尽量不依赖于教师;如若无法解决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映。最后,在学生完成学习行动展示成果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如有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要求,可在此环节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讲解。

(二)具体做法

1.项目教学法。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带有具体任务的项目,交给学生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常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有较强的综合性,绝大部分的工作要求各小组在课后自由支配时间来完成,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只进行必要的辅导和督促,同时与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便于对学生的答疑解惑。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中提到,大学生应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然而在管理相对宽松、课余时间比较多的大学里,不少新生无所适从。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教材的要求,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和锻炼,可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8人,各小组分别设计制作问卷,调查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制成规范的社会调查报告,并在班级活动中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教师担当辅导和督促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团队、分工协作完成设计问卷、开展调查、统计数据和制作调查报告。通过参与项目工作,学生能主动发现其他同学的课余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得到经验教训,这样的思想教育比教师单方面灌输更为有效。

篇4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艺术院校大学生普遍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能够从作品中反映他们观察到的社会,并通过作品中的观察与表达体现出他们内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艺术教育的专业特殊性使一部分学生受西方观念影响较多,他们所追求的是表达自我,彰显自己的才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艺术院校学生中很难产生认同感,他们对于集体意识、大局意识很难产生共鸣。由于艺术院校学生接触社会较早,所以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观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的政治信仰在弱化,更有甚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追求与艺术创作对立起来,认为思政教育会压抑艺术创作的个性。

2.审美创新能力强,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大部分艺术院校学生是在大学阶段逐渐形成并确立艺术观念、艺术思想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于新媒体以及网络文化接受能力和接受度较高,在他们专业学习和创作中常常能够得以体现。同时,艺术院校大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以及艺术观念的表达呈多元化的发展,认同并接受新的艺术事物能力较强,比如对于行为艺术、先锋艺术等艺术形式更能够接受。在社会经济环境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来说,同样需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处理事务的综合能力,但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在理论文化学习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较大,对人文课程和文史知识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是为了学分才去上课。因此,艺术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人文素养缺乏的问题比较突出。

3.创业意识较强,存在个人主义倾向

艺术专业学生普遍个性开放,思路灵活,敢于实践,所以他们往往在大学低年级就会开始创业实践。很多艺术生从小就独自离家在外参加艺术培训班、艺术高考班,相当于提前接触社会,对于社会的经济法则了解较早,所以他们的经济意识会比普通大学学生表现得更强烈。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艺术专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突出,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即使参加了,也是为了奖学金加分或是有偿奖励等原因,功利性较强。艺术专业学生对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关系存在理解上的一定偏差,集体意识淡薄,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较综合类院校学生有着较大的差距。

二、艺术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成因剖析

上文分析的艺术院校中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种种表现,并不代表艺术院校的全部学生,在个体的身上也表现出程度差别。同时,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明显,思想修养也存在一定差别。总体来说,艺术院校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缺乏理论知识的积淀

艺术专业学生大多从小就开始进行专业培训,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较为匮乏,而艺术领域由于其本身学科的特殊性,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多,普遍更接受西方的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道德美德缺乏了解。艺术专业学生往往触觉十分敏感,善于捕捉发现社会现实问题,产生疑问,但由于他们在常识、传统道德、人文素养等理论水平较低,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受负面信息影响,会对一些正面教育的理论产生动摇,政治意识逐渐淡薄。

2.社会现实环境巨大变化的影响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带来了极大的提高。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艺术领域的外来文化和新兴媒体文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市场受商业化影响,在艺术市场中原本无价的艺术创作变成了具有明确目标的复制甚至抄袭行为,甚至有部分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在艺术创作中重利轻义,忽视了艺术的社会责任,这些行为也会对学生的艺术价值观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大部分将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艺术高校学生来说,艺术价值观受到负面影响,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

3.教育管理制度薄弱

虽然现在很多艺术院校都将思政、史论、社科类课程列为必修课,但在实际的教学、考核过程中,教学教务部门对于这些课程普遍要求较低,教学照本宣科,考试开卷测试,而且现在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因此学生的思政教育成为了“走过场”“面子工程”,这些现象都造成了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必修课”,只要加强思政、史论、社科等人文相关课程的教育培养,才能切实提高艺术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更应该推行全员育人的模式,尤其是艺术院校,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也更为有效。

三、提升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举措

1.注重工作方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对于艺术类学生显然已经不适合,所以艺术高校的思政教育需要依据学生特点,以生为本设计打造。既要符合学生的出生年代特点,关注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又要避免说教和命令。如果将道德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影响更大。以活动为载体,把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一定比简单机械地说教有用。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要积极参与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利用创新工作方法争取实效,切实提高艺术高校思政教育质量。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鲜明,表达自我的意愿强烈,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依据学生特性,利用多种渠道,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让学生建立主人翁意识,扬长避短,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3.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46-02

行动导向教学作为德国职业教育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目前正在中国职业教育界大力推广。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主动投身到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去,把行动导向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行动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教学的基本内涵是通过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与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关于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豪治总结了12个[1],杨克和迈尔从七个方面概括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典型特征[2],赵志群认为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是用“完整的行动模式”(即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决策、实施、控制和反馈整个行动过程)替代“(按照外部规定完成任务的)部分行动模式”,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使用多种辅助手段(如工作页等)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3]。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行动导向教学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二是学生作为行动个体,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学习行动的激发者。三是教学内容多为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的结构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可促进综合性学习。四是教学过程能够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即逐步增强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训练。五是教学活动核心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者可以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结果。 六是教学组织起始点是学生兴趣,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新的题目和问题,以不断发展其学习兴趣;形式多为小组,学生在协作中学习,有决策和创新的空间。

显然,行动导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在面向行动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

二、高职院校应努力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1.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普通本科学生相比,高职生在智能结构上自有特点, 比如长于形象思维,侧重过程性知识,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相对排斥陈述性理论知识等。正是基于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党和政府一再强调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使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突出做中学、学中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应凸显高职教育特点,适应高职学生“一线化”社会需求,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坚持“拿来主义”,吸收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尝试职业教育先进教学方法,从实践教学入手,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体系,避免求全求多和空洞说教,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必然选择。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就是说,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要求,而行动导向教学的特征表明,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均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能够体现人本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3.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4] 。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知行统一,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实践是促进学生实现由“知”到“行”转变的中介,离开做无法实现知行统一。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逐渐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三、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2月起在戴士弘教授指导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以项目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近两年的摸索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参考目前研究成果,借鉴兄弟院校做法,总结本校经验,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1.合理设计教学项目。专业课从工作一线找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社会生活一线找项目,如社会服务、访谈调研、公益活动、职业实践、模拟法庭等。首先要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设计教学项目。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设计职业人士访谈、校园公德调查、职场体验、志愿活动、模拟法庭等实践项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围绕国情、社情、民情设计各种访谈调研项目。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项目的设计应贯彻这一原则。教师主要把握实践项目的原则方向和内容框架,具体实践项目可由学生自行设计或选择。学校可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进行研讨,制定年度实践项目设计指南、建立实践项目库。学生可根据设计指南自行设计项目、经教师审订后付诸实施,也可从项目库中选择已有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学生自行设计、审订通过的项目自然进入项目库。这样,学生集活动方案的设计者、选择者、实施者为一体,既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性和自主性,还可避免项目设计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2.确保项目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突破了教室、实训室甚至校园的限制,需要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进行,教师不可能全程参与;项目产品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如调查报告、访谈纪录、研究论文、活动日志等,这些产品容易仿造,甚至抄袭。如何确保项目真正实施,就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精心设计的问题。首先,实践项目要列入教学计划,占一定学分,与学生的期末考核挂上钩。这样,实践项目做与不做、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本门课期末考核成绩,从而引起学生重视。其次,实践项目的考核重点是过程。教师根据项目特点确定指导方案,进行跟踪指导,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又进行过程考核,比如学生开展的志愿活动,教师要尽量全程参与;社区、行业的社会调研活动,教师要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为学生作好后勤服务;学生利用假期在家乡开展社会调研、职场体验等项目,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与学生、学生家长,乃至相关部门沟通,确保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最后,实践项目的最终考核不能只交作品,要进行项目交流、开展成果展示、作品评比等活动,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深入实践。

3.完善教学保障体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党委直接领导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办公室,负责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与管理细则,负责将工作任务下达给学校相关部门并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如团委、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财务处等,要求上述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并将其工作绩效作为年度考核的指标之一,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多维互动、课内课外双管齐下的育人合力。在这个体系下,教学机构和以学工处、团委为代表的学生管理机构分别占有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延伸到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的思政课实践项目与公益服务、创业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三农服务等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教学机构掌控的实践教学资源偏少、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困难,又解决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社团活动分家、互不相干的弊端。在这个体系下,分配到思政课教学机构的实践教学经费和分配到班级的学生实践活动经费得到整合,解决了因经费不足难以组织学生开展大规模考察调研、难以开展实践性强、支出较大的实践活动等现实困难,而且,辅导员参与实践项目的设计、筛选以及指导、监督、评价,解决了思政课教师力量薄弱、难以承担全校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尴尬局面,而辅导员获得相应教学工作量,调动了辅导员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5-26.

篇6

在社会蓬勃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好的信息也随之出现,这些不良的信息对大学生有着一定的诱惑,从而使得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其思想观念逐渐地走入误区,进而严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就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来使这一工作作用可以突显出来,大学生能够在接受思想教育过程中逐渐的提高自身抵抗力,摒除外界不良因素对自身的影响。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1.1开展引导性教育

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自身的一切行为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在这样的理想的引导下,辅导员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强制性的灌输知识给学生,辅导员想要做好引导教育,就应从自身入手,强化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这样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就会下降,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这样十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1.2开展互动式教育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就使得很多大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没有突显出来。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辅导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创新过程中,应该开展互动式教育,这样的教学更加的民主化、平等化,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被辅导员尊重的,这样大学生才能敞开心胸接纳辅导员,有心事、困惑才能和辅导员交流,这样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紧密,这样有助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

1.3树立责任意识

高校辅导员想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创新,那么辅导员就可以从责任意识方面入手,辅导员应强化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意识,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是多么的重要,从而在责任心的推动下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以此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可以落实到实处[1]。同时,辅导员还应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培养,高校辅导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担负的责任,这样大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在辅导员的帮助和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等。

2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策略

2.1创新教学思想

辅导员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若是想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创新,那么就应该从思想方面入手,只有辅导员的思想创新了,在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才能是创新的。因此,辅导员应该创新教学思想,转变以往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理念,只有这样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落实到实处,此教育的作用才能得以体现。

2.2创新教学方法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过程中,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那么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大学生才能融入到辅导员为学生创设的学习环境中,进而掌握更多的思想政治知识。辅导员在创新教学方法过程中,可以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以往的教学辅导员都是走的“硬派”路线,这样就使得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面对这样的情况,辅导员就应该适当地软化自己的态度,在教学中软硬结合,张弛有度,一方面真心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辅导员,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顺从学生,要将自己想要讲解的内容通过有效的措施传递给学生,以此来促使大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下懂得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能够树立科学正确的思想观念。同时,在当前科技不断发展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就应认识到网络技术应用的意义,在教学中应用网络技术,以此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大部分大学生都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所以在网络技术无可阻挡的时候,大部分大学生也顺势加入了网络技术行列,大学生应用微信、微博的人数不断增多,在这样的情况,辅导员就可以借助微博以及微信等平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不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有些学生更容易坦露自己的心声,这样有助于辅导员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同时网络教育还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方面的限制,辅导员在恰当的时机开展教育工作将会取得更好地效果。

2.3创新日常管理

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在当前高校中,很多大学生以为涉世未深,所以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也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辅导员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通过这一管理工作的开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样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的用电、用火等方面进行管理,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2]。同时,辅导员还应对学生进行文明意识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辅导员应该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细的制度,约束学生按时上早操、上自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4创新个性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个性是比较突出的,很多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面对这样的情况,辅导员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开展个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在拉近彼此关系的基础上将对学生的关心落实到实处,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并同时健康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辅导员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因此,辅导员就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创新,通过思想、方法、日常管理以及个性发展方面的创新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而促使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者:许乔木 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

篇7

我们现在农村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或者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那么,如何变辛苦的教学为有效的教学,变痛苦的学习为轻松的学习呢?我校在“课改”中提倡以“导学案”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本人认为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与“导学案”结构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可行性。

一、有效教学的界定

“有效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条件与人的发展需求条件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师和学生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的教学活动。简单来讲,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二、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内容结构

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主要是指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主体思想的要求,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导学案”上设置的相关内容为导向自主建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师生以“导学案”为载体共同探究并巩固反思的一种教学方式。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与教学实际,确定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分为三大部分,即“课前导学、课堂助学和巩固反思”。

1.“课前导学”部分

首先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其次是生“自主预习,设疑质疑”环节。在此环节先介绍学法指导;然后设置具有内在逻辑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或相关情境,学生带着问题或在情境体验中去建构知识网络,用自己的话去总结归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诊断练习,最后从感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收集自己或合作小组未能解决问题以待在课堂进一步讨论解决。

2.“课堂助学”部分

首先是“预习交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我建构的知识网络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比较恰当的知识网络图。其次是“解疑释疑”环节,集中学生提出的具有典型的问题让大家讨论加以解决。最后对本课堂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性归纳总结。

3.“巩固反思”部分

先是分层设置有针对性而且有一定层次的训练题,让学生在训练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总结归纳相应的方法;然后进行教学双方的反思总结,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总结中进一步提高。

三、以“导学案”为载体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可行性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改进,思想政治课“导学案”形式和内容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适当的模式。在我校“课改”实践中,本人认为以“导学案”为载体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以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的具体结构内容来论述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可行性。

1.“课前导学”设计与有效教学

在“课前导学”部分,首先是教师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提出教学目标、指明学习的重难点,这有利于教学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也是提高有效性的依据。教学的有效也就相对于教学目标而言,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学习,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其次是在“自主预习,设疑质疑”环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推荐有效学习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保障。学生在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教师在课堂的“苦口婆心”的无畏“投入”。这也是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整合。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学生然后在设置的相关问题或情境体验中去建构知识网络,用自己的话去总结归纳知识。

2.“课堂助学”设计与有效教学

在“课堂助学”部分,首先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环节中以小组或个体的形式展示自我建构的知识网络图,这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表现和参与学习的机会。以前的“教师中心”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成为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展示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比较归纳,得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这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与合作学习的习惯。

其次在“解疑释疑”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典型的问题让大家在课堂讨论加以解决。这既整合了学生集体的智慧资源,又有效地解决了问题。学生在“课前导学”部分提出的问题在此有了一个反馈,这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确认,同时也使得学生有一种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找一种回声,青少年需要的是一种对话教学。思想政治课更需要一种平淡的对话教育以改变以前的枯燥乏味的“说教”。

最后在对本课堂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性归纳总结中,学生对整体的知识有个全面系统的概况,这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虽然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归纳,但由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差别,这就需要有一个比较恰当的引导从而得出一个比较适合的知识网络结构便于学生的记忆,也从中提高个体的系统归纳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同时可以在学生的归纳中获得教学资源,可以向学生学习或是在相互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更科学、更容易接受的教学结论。

3.“巩固反思”设计与有效教学

在“巩固反思”部分,首先是在巩固训练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和对知识进行巩固的能力。对课堂教学的即时检验就是通过课堂的练习或相关有效性的提问。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尝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通过教学反思使下一次的教学更加有效。反思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没有反思的教学是低效的教学。教学反思是对“习惯性教学”“经验性教学”的一种改变,人喜欢生活在习惯中求得安稳,所以没有反思教学就会使教师满足于自己使用过的教学方案,容易陷入由自己制造的种种习惯性偏见中。

从整个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的设计结构上看,以“导学案”为载体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可行的,而且通过一学期的实施证明是有效的。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用一种理念――“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增加光明、和平和宁静”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将继续实施以“导学案”为载体来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在反思中寻求新的突破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篇8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必修课,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和单一化的教学方法,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也不再适应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新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恰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法;思想政治课;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83-02

一、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职业院校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只是一门课程,而不是一门学科,所以,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门真正的学科来对待。学生之所以对政治课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感觉上课时不像是在学习知识、研究学问,而是在被迫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些知识就是些枯燥的教条,老师讲的也多是照本宣读的大道理,枯燥、乏味、空洞,考试前花一个晚上背背老师画的条条框框就搞定了。这就使得大多数职业院校政治学科的教学体系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这就难以展现出它的实效性,也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据调查,大多数职业院校对思想政治课不够重视,投入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兼职教师比较多,管理比较混乱。从事该学科教学的专业教师主要着力于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对专业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学科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教学评估体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三)学生缺乏参与的热情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课涉及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法律制度等许多教学内容大多让学生感到耳熟能详,因此,从求知的热情和欲望来看,就不会像学习其他课程那样强烈。

其次,学生头脑中已形成的意识框架往往对教学内容起一种过滤作用,与其已有的意识框架相一致的他们就吸收,与之相矛盾的他们就排斥,甚至表现出对立、违拗的情绪。

第三,由于我校是理工科学校,所以,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就形成了重理轻文的思维定势,再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对思想政治课持否定态度。参与调查的50%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没有用,学习专业课程更令人期待。

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缺乏职业特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缺乏相应的思想品德素质,如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而行动导向教学恰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及特点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1.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行动导向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参加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即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到信息的反馈及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既了解了教学的总体目标,又清楚了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2.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的咨询者和指导者,同时还是课堂上的一位主持人。教师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的角色淡出,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教师这种作用的变化并不意味着不做任何工作,相反,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如教学任务书的准备及下达,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并对学生作品做出评价。

三、如何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

(一)主题制定阶段

主题制定也就是确定项目任务,这是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确立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二)活动准备阶段

在活动准备阶段,依据在主题制定阶段确立的项目任务和目标,由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与任务和目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计划的制定以及开展下一步活动做好相应的准备。在这一阶段,教师提前将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组代表社会不同的阶层,并站在此阶层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同时选出组长组织协调本组成员,力争让每个成员都发言,并推荐一名代表准备发言。

(三)项目实施阶段

各组在分析讨论时,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观察讨论情况,不发表任何意见。在这个阶段应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大胆尝试,并有所感受和体会,与此同时,教师应指导各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研究给予鼓励,必要时可以介入指导,使交流不偏离主题。

(四)成果评价阶段

让学生利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讨论分析结果,并限时发言,发言时不批驳别人的观点。教师对各小组观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总结,并指导学生认真吸收别人的成果,丰富和提升自己。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价值

(一)改变了政治理论课一言堂的局面,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往的政治理论课都是以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基本上是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听老师讲,他们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后,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的引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大胆展现自己的才华,发表各自的见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同时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生机和活力。

(二)有利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高校政治课这一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在目标设定的过程中结合了与当今大学生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比如大学生的就业与择业问题,大学生的恋爱问题等,所以,学生会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实践证明,这远比老师泛泛地说教更具有说服力,更增强了政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从“授”转变为“导”,包括引导、指导、辅导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内容的实施、成果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授课的艺术,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

参考文献]

[1]卿定文,如何让大学生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N]科学时报,2004,04,23

[2]熊大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吸引力[N]光明日报,2005,04,01

篇9

1、舞弊现象严重。抄袭别人的论文与作业,盗用他人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任意拼凑实验报告和数据,考试作弊从夹带、偷看、交头接耳发展到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甚至雇佣“”,可谓五花八门,形形,无所不用其极。

2、恶意拖欠学费。部分非贫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贫困”学生不真正贫困,相当一部分同学拒还助学贷款或挪作他用、拒付学杂费、住宿费等诚信道德问题,不仅丧失了个人的信誉,也使学校这项工作因此陷入困境,

3、制造虚假履历。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奖学金、竞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表里不一,甚至施以欺骗等手段,虚荣心严重。在就业问题上更为突出,许多学生制造泡沫自荐书、虚构教育背景、随意多家签约与毁约等诚信缺失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的失误及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家庭失信行为的负面影响。

1、社会价值体系不和谐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的冲击。当代中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价值观的相互依存和冲突,以及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严重失衡对传统诚信伦理道德形成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恶化的信用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在校青年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2、高校德育力度薄弱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影响。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传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精神造成冲击,学校重视专业技能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对完美人格的塑造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学生对自身从事专业领域的过分关注,而影响了他们视野与胸怀的拓展。

3、高校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学生们很难改变为考试分数而学习的习惯,而“成绩”又和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资格以及找到~个“好工作”的期望紧密挂钩,教育的恶性竞争,滋生大学生的投机心理。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是为了某一门课程本身而学习,而是为了这门课程的成绩才费心:一些学生巧言令色,八面玲珑,为的是积累评优选先、升学就业的资本;另有许多大学生心态浮躁,不愿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努力而荒废了学业,临到考试时又想要个好成绩,只好为怎样作弊费尽心机。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诚信伦理道德的教育工作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之本。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工作,认清大学生诚信危机的主要因素,开展针对性工作探索,促使每一位大学生郁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品质,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1、促进大学生诚信认知与诚信行为的协调发展。我们在高校诚信教育中,要贴近广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强调用认识来指导行为,用行为来强化认识,通过知与行的统~使学生把外在的诚信准则内化为自身所遵循的理念,通过自我评价、我监控、自我激励等来塑造自己的诚信形象,在实践中成为言行一致的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实践者。

2、教师言传身教的和谐统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在诚信建设问题上,必须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互动关系,切实起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只有我们的领导和教师先做到身正行直,做到严于律己,并且在是非、苦乐、荣辱、义利等问题上经受住考验,才能为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表率。

篇10

引言

在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爱国思想引导的过程中,由于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极为活跃,若仅沿用传统的硬性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强行规定爱国的行为,将不适应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柔性管理作为新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传统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面前渐渐展露出其优势,在很多企业的管理中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爱国思想引导中,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应用柔性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

1.柔性管理的定义

管理学中的“柔性”一词,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所谓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提出来的,指的是以以尊重人和激发人的热情作为核心,以“人性化”为标志,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它主张通过关心体贴、启发引导、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之中将重要理念引入人的思想以及行为之中,“坚持以人为本”,人文色彩丰富。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行为的思想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己经成为社会中一个人数众多的独特群体,他们在继承了五四爱国精神和上个世纪爱国主义行为的一些表达方式的同时,也发展和创新了很多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

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思想的现状特点,是探索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与方法的重要基础, 是全面加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爱国思想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思想现状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不少的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仍还停留在革命年代的斗争思维上, 没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及时丰富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内涵。

其次,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经济上的富足、信息渠道的便利、个性色彩的突出等因素促使他们自幼便形成了强烈的平等意识与快乐取向。他们不再是轻信与盲从的一代, 他们善于思考, 赞赏自主, 追求多元化,对言行标准有更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面, 新的时代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们带来了来自现实的各种压力, 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陡增的生活压力, 似乎也为他们降低自己的爱国主义标准提供了一个完备的借口。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成长的开放环境给他们涂上了较为明显的市场经济的功利化色彩, 使得他们常用急功近利的标准来评判事物的得和失, 看不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顺此逻辑, 因而不少的高职院校学生就想当然地得出了现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本失效的结论。

最后,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18到23岁, 正值青春焕发、朝气蓬勃的阶段。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了工业化、转型化、全球化浪潮对身边这个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深远影响。因此, 与其父辈或兄辈相比, 一方面, 他们对市场、对新鲜事物更具接受能力, 对时尚和新潮更乐于追求和热捧。这一点仅从他们对各种市场活动的热衷, 对各种雷人的追星族和时代秀的认同即可看出。另一方面, 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于自认为远离市场的、用处不大的历史文化等基础知识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3.柔性管理方式在高职院校学生爱国思想指引下的具体应用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柔性管理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一种体现,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思想引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一是以民主的精神、亲和的态度与青年群体接触,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对话,准确把握他们的特点,采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引导方法,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关系,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充分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和选择权,让他们在参与到一些国家的爱国行为中,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形成爱国的凝聚力,从而培养爱国情感,完善爱国意志,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3.2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情感引导

爱国情感是复杂的社会性情感,它是一种稳固的深切的爱国之情,是奠定在对爱国主义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要以一定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是爱国主义认知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青年群体的时间多半是在学校度过,因此要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我们要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来培养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情感。

3.3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的爱国心理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不仅需要具有爱国认知,还需要拥有实践爱国行为的能力。既要有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能力,正确选择行为方式的能力,还要有为国家奉献办实事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导致个体爱国行为的引发。

4.结束语

柔性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将会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爱国思想引导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国分类号:G741

1.新时期高职学生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的变化特点

1.1 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政策的倾斜,广大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一次飞跃性的提高和改善,现在在校的高职学生大多数都是90后的成员,他们有很多都是独子或者是独女,家庭给予的物质享受也是相应的增多和提高,因此这些高职学生的衣着打扮则相应的变得时尚和价格不菲。他们对潮流有着一定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的评价也相对关注,从而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

1.2 高职学生人渴望生存、生活技巧,而却不清楚德育教育正是给他们最大的生存方法和技巧

现在的高职学校,有工作经历的高职学生不占少数。一方面,父母想让孩子上学,在外生活艰辛;另一方面,孩子想上学,迫切想学到技能。所以,他们渴望学到的知识都是一些非常实用的、与现实结合的非常紧密的东西。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是一个以整体素质提高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有时候学生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收获,所以学生学习就很浮躁。

1.3 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

由于专业设置的特点,高职学校的学生往往男生的比例远远超过女生,占到五分之四以上。而男性的荷尔蒙致使男孩好动、好玩、好领导、调皮、捣蛋、搞作剧。所以,他们都渴望被崇拜和被尊重,但往往却不会宽容、忍让和真正接纳对方。想树立好的形象,却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忍让和宽容。

1.4 价值观念多元,但理想道德淡化

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潮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多样、多变和差异的特点,这也影响了我们的一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出现的多元化的特点,他们对问题的看法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当然,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绝对的否定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因为他们是从改革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影响中切实感觉到的一些东西和观点,我们只能够正确的引导他们,而不能够去否定和呵斥他们。他们的观念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就如守信的特点一样:“人类的实践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守信行为:一种在起始时,人的主观判断便与行为主体的真实愿望完全一致;另一种则因渗入了多种环境因素,其主观判断并不与真实意愿保持一致。”[1]我们要去引导他们站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去看待问题,去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看待事物。

2.在课堂教学中对高职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水平的几点看法

作为新时期的德育工作者,要采取富于艺术性的教育对策和教育方法,对其作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多论证优点,同时带动缺点的改进。

2.1 提供感受自我智慧的机会

给学生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说,自己发言,这样,你会感觉到学生的可爱和智慧。他们已经不再是几个诸如“拔苗助长”“滴水穿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小故事能够满足的阶段了,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总结的一些更加深刻的道路和思想。并且,他们渴望这些道理和思想的真是运用。他们需要成长,需要培养,需要引导,需要监督。“从根本上说,教学是一个复杂、变化的动态,体现为一种实践性的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既是‘人为’的又是‘为人’的,包含了多种不确定的因素。”[2]所以,我们德育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的,就是切实给学生们有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完全可以和他们的专业技能相比美。德育的的确确是每一个人所切实需要的东西。

2.2 挖掘学生真正想要了解的

高职学生非常可爱。他们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而他们的表达就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认知。学生看到一个现象,他们在自我的认知范围内是有着不同层次的看法,和我们成人的看法会有所出入。特别是德育课堂,答案并不象专业课那样的唯一,学生们都是踊跃发言,各抒己见,讨论的也非常热烈。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犯罪的事例,学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他们不同的思想认识,这就是学生们的无邪和可塑、可爱之处。他们还很天真,但是他们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分析引导,学生们得到了比学书本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引导学生学习看书

一个课堂,教师还是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的以及这一堂课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的。而学生在集思广益、踊跃发言之后,他们的内心还是不会自我总结,还是非常渴望一个思路。因此,我就让同学们学会阅读。阅读教材,默读提问的方式,他们很乐意。学生通过阅读,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留下这节课所学内容的深刻印象。而不仅仅是课堂同学们自己的讨论和发言。

2.4 加强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高职学生大部分都拥有手机,这个小小的手机,可以充分利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手机上搜索相关资料和视频,并且,通过和教师的微博连线和QQ互传,教师筛选相关的有价值的视频和资料供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堂共享使用。学生参与度提高很大,从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自己一直被排斥的玩手机中找到自信和快乐。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抢答!活跃课堂气氛!还能让学生在课后有需要了解知识点漏洞时及时通过平台进行课后复习!提高教学环节中的互动比重。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课堂课下思想动态。在微博互动中进行思想交流,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水平。

3.结语

新的时期,我们的国家有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我们的青年高职生,也有着需要大批的技能型人才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国家给予高职学生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在物流、电子商务、IT等行业,需求人才更大。也随着我过经济政策的成熟,我国需要一大批懂技术、有修养的产业后备军,而我们现在在校的高职学生就是这批后备军的新生力量,我们培养好教育好这批新生力量,就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而栽培好这批后备军,也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付维利《诚信观的构成及其对诚信教育的启示》教育研究2010(1)

篇12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教育方法,不仅为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思路,也将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1. 团体辅导可以提辅导员工作的效率,省时省力

个别谈心是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常用方式,与学生一对一的谈话,给予帮助和指导,每次面谈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而团体辅导是将有共同需求的人或共同特征的人聚合在一起,以团体的方式实施辅导,既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2. 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互相模仿学习

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团体咨询技巧,如多媒体效果、身体接触、角色扮演、人际沟通、娱乐活动等,烘托出易于接受的交友氛围,构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真实情景,为成员提供了模仿、学习训练自己行为的机会。因此成员更容易将在团体辅导中学习到的良好行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辅导效果更容易得到巩固。

3. 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更好的接纳自己

在团体中,尤其是同质性团体中,当成员发现别人与自己有着相似的经历,面临同样的问题时,会减少孤单、不满等不良情绪,改变过于消极的自我评价,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提高抗挫折能力,从而更勇敢更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4. 团体辅导有助于成员助人、助己

成员在团体中有很多机会彼此帮助、彼此支持、相互建议和提出个人的见解。每个团体成员不但可以在团体中学习接受他人的帮助,也能学习如何帮助他人。

5. 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当团体成员聚到一起时,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场,这种能量感染着团体中每一个人的心灵,可能一个平时很难动情的人在这个能量场中也会潸然泪下,从而产生心灵感悟。

二、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团体辅导可以广泛应用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新生入学后的新环境适应、寝室关系辅导、班级凝聚力建设、恋爱情感辅导、择业指导、毕业生文明离校等。

本人以入学新生对新的人际环境适应问题为例对团体辅导在实践中的应用做一简述。

1. 团体辅导主题:我们是最棒的

2. 团体辅导目的

通过活动使班级学生相识、并相互了解,并通过一些肢体接触活动拉近彼此心理距离,通过带有竞技性的活动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3. 团体活动的实施

(1)团体的组建

以一个新入学的班级为辅导对象。

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各组队员相互介绍,然后商讨本队的队名、队训、队歌、摆造型,最后各队将上述内容展示出来。

时间:15分钟

意义:促进同学间相识和了解。

(2)热身小游戏:找零钱

活动规则:男生代表1元钱,女生代表5毛钱。由老师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

时间:10分钟

活动意义:让大家感受归属于团体的幸福感和流落到团体之外的失落感,从而懂得互相珍惜,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3)解手链

活动规则:请大家围成一个圈,将自己的两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握着你旁边同学的手,然后大家想办法把手链解开。注意,在解的过程中,任何人的手不能松开。

时间:20分钟

活动意义:同学有肢体接触,减少生疏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传球

活动规则:将一个乒乓球放在特定的塑料槽中,在10个人依次的传递过程中送到指定的位置。两组比赛,看哪个组用时最少。

时间:20分钟

活动意义: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5)我们是最棒的

活动规则:按照指定的规则大家一边动,一边齐喊:“我们是最棒的,oh,ye!”

时间:5分钟

活动意义:感受团队的力量。

(6)活动分享:让学生谈自己对整个活动的感受和体会

时间:30分钟

4. 学生谈感受举例

绝大多数学生在分享时都说感受到了“原来我的班级是如此的团结,向上,充满活力,”大家对这个集体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一个女生在谈感受时说道:“改变不了的东西,就要改变心态,积极总比消极好!”

三、运用团体辅导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

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辅导员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特质、较好的心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和伦理道德。这就需要辅导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还应接受系统化、专业化的心理知识培训。在教育方法和效果上从“灌输”、“强制接受”向以学生为本转变,促使学生通过互动、反思,实现自我的成长与发展。

2.注意团体辅导项目的设计

设计团体辅导项目首先要有针对性,能体现学生面临的共性问题。只有具有共性的问题,才便于组成团体,学生在团体中才有认同感。所以辅导员在确定选题之前应充分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选择共性的问题,而不是个别问题或是学生一时的心理冲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