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09:24: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很多用人单位把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作为聘用的重要标准。因此,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大势所趋,高职英语教育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在深刻认识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针对高职英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地探讨德育教育与英语教学相互融合的途径,以期更好地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1.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职生源随之缩减,同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学生在选择高职院校时心存顾虑,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降低生源要求,从而导致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下降,给高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德育目的是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我国高职学生的思想现状相当严峻:1.1对道德的认识方面,即对人们行为的是非、好坏、善恶的判断、评价及其意义的认识上,高职学生出现了是非、善恶不分、或者判断角度片面,偏激等特点。1.2道德情感即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定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的一种内心体验。部分高职学生在出现不符合道德标准行为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他人的幸福出现嫉妒情绪,面对他人不幸时甚至幸灾乐祸。1.3道德意志差,无法自觉、顽强地克服困难,抵制不良诱惑。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弱。1.4道德行为方面,部分学生的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出现违反校纪校规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
2.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1德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直接影响。高职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德才素养,可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以此来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有序、高效发展的同时,真正提高我国技能型人才的道德素养。2.2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其本身含有大量正向、与时俱进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相较于中国的传统道德价值观,英语中体现的思想道德更加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情感的表达。因此,高职英语课堂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影响深远。目前,我国的高职英语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非常贴近生活,大量的道德思想观念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积极地进行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思考、探讨中西方道德、价值观的不同,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3.高职英语教育的特殊地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大家认可。高职教学中,英语作为一门必修课,不仅可以成为搭建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平台,也是培养现代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英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以知识为载体,对英语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在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品质等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使其成为思想道德高尚的高技能人才。
4.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
当前对于加强初中生德育教育是一项重大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近年来,随着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增多,这对当代的初中生德育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德育教育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正是德育教育的最好主阵地,它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在努力学习科学理论的同时还注意陶冶情操,养成德育品德,形成爱党爱国、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勤奋好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的好品质。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转变旧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上有很多人常常把“分数”高低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认为只要分数高就一切都好,从而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教育的倾向。然而现实的德育评价标准却是诸多方面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思想品德课本质上就是一门德育教育课,它的任务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更是铸造了学生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是集德育与智育内在统一的德育课程,它集中地体现了对学生德育知识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在德育方法上,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作用,必须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针对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的特点,我在实际教学中,较多的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研讨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某一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摆在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是怎样创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是教师的共同追求的目标。比如,我上每节课前安排5至8分钟的演讲,用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心理素质等能力。学生演讲的内容可以是身边小事、新闻时事、社会热点等。 还有,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现实学生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点让学生进行研讨,最终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让他们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的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三、注重教学流程,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为了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更有效地渗透德育内容,必须在知识传授的准确度上下一番功夫。教者要根据教材实际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生动的教学,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流程中,更应注重细节,合理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流程系统化、艺术化,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拥有表达自己见解和观点的空间,这是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教者要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对他们进行教育,因为学生对身边的事倍感亲切,以引起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师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之时,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情感上的渗透不仅在课上,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就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利用课余时间找学生多谈话,以便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寻找一种更佳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潜移默化的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目标。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习惯就是素质,所谓素质,也就是若干好的习惯的组合,如读书学习的习惯,清洁卫生的习惯,爱护仪器设备的行为习惯,团结合作的习惯等。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21世纪的实验教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更是占据着特殊的重要位置,学校实验室德育的任务之一应当是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正是让实验教师把悬在实验室半空中的德育落在了地上。如何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根据实验教学学科的特点,把德育的首要作用落到实处呢?
一、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1、 结合我校实际,教学班级全校50个,大多数学生来自各乡、镇中学,上高中之前很少做实验,有的同学甚至从未进过实验室,那么我们物理实验室是这样操作的。在高一新生进校后的第一、二周,实验室的老师组织高一新生到实验室进行每班一节课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1)分组:首先对每班学生进行实验分组,定人、定位,两人一组,共28组。2)向学生介绍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及实验室的作用。3)强调实验课的纪律要求及注意事项。因为学生到实验室上课与平时在教室上理论课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实验观认为:实验是对《新课程标准》所规定某一科学问题的验证,甚至有的学生(包括老师)都认为是走过场。宁愿在黑板上讲实验、画实验,纸上谈兵。因此学生到实验室上课时,纪律差、简直就是“放羊式”管理,部分学生不顾及周围同学的感受,大声讨论,随意走动,防碍他人实验;有的同学认为仪器、用品、设备都是学校的,取用时不节约、不爱惜,甚至有意损坏、浪费;有的同学甚至将仪器、材料带出实验室等,如此现象,超过了道德的底线——防碍到他人的学习、生活、安全等。针对部分学生这一不良现象,我们在上培训课时,就特别强调实验课的纪律要求,带领同学们学习《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赔赏制度》、《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等。
2、 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说起容易做起难,并非一日之功,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需要教师长期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必须时时抓、事事抓、常抓不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物理实验室是这样做的,学生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实验教师必须要求学生保持实验室的安静、不乱动仪器设备、药品、材料,保持实验室清洁卫生。实验结束时,要求每组学生必须整理实验操作台上的实验器材,包括打扫教室卫生、防好桌凳,这一点我们是每一节课都提醒、强调,遇到没有做到的同学,我们就请他回来(那怕他离开了实验室,教师也要派其他同学把这样的学生找回来,叫他整理好器材,放好凳子后再离开。培训课上强调这个问题时,我们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学生作完实验离开实验室时就象在家吃完饭,要把自己当成“佣人”而不是少爷小姐,要收拾碗筷,抹桌扫地。学生进学校后经过大约半个学期的训练,多数学生基本上能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知识和能力是素质的基础,但是没有知识和能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科学作风,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没有创新精神,仍然不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素质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发展素质的基本环节。针对这个问题,实验室是这样做的:根据物理教材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些实验的原理设计,仪器的使用,操作步骤里就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只要努力钻研,认真备课,就能把这些因素挖掘出来,在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中不拾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学生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其实验原理的设计,是应用平抛的知识,用测距离替代测速度,原理设计构思巧妙、科学合理,具有创新精神。该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有这样一步:大小相同而质量不同的两小球发生对心正碰后从斜槽末端做平抛运动同时落地,这时就需要两同学相互配合把落地的两小球同时接住,否则两球再次落下又在作图纸上打点会混淆先前小球的落点,这样的动作要重复十多次。我认为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掌握到对实验步骤亲手反复操作和最后对实验数据处理这一系列过程,会从中感受到实验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实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实验本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获得实验的成功,必须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不能为迎合某个结论而乱凑数据。例如学生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同学们测出十多组电压值和电流值,然后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再根据点的走势找
规律。《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也需要学生测六组数据后根据公式计算结果或通过作图得出结论。学生动手做这些实验有利于培养实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磨练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段探索知识的精神。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爱护仪器设备的好习惯
德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德育教育是解决学生做人的问题,做什么样的人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问题。由于德育教育具有双重任务:即不但要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然而问题在后者,因此,我们就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而实验教学正是课堂实践的重要基地,充分利用好实验室的作用是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重要途径。学生实验中要用到的一些精密仪器和贵重仪器,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微安表、灵敏电流计、万用电表、示波器等,同学们在实验室用这些仪器进行测量、观察、读数时,实验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怎样调节,同时还要向学生强调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比方说:不能用游标卡尺测表面粗糙的物体,微安表、灵敏电流计不能重撞,调节万用电表、示波器的旋钮要轻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每一个实验步骤后不但解决了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爱惜保护仪器设备的良好品质。
1.1 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2〕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1.2 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2.美德教育
2.1 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2 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3.人生观教育
一 认真砖研教材,寻求德育因素
德育内容都隐含在生物学知识中,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挖掘生物学教材中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1.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活动除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具有育人的功能。一方面,培养学生爱校如家的良好品质:爱护和珍惜每一件实验器材,正确使用和维护,在实验中注意节约用水和用电,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的品质。另一方面,教育学生用人道主义精神去对待被用于实验的动物,使学生养成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良好品德,益于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尊重生命、崇尚科学、爱护生物的责任感。
2.利用生物学史渗透德育教育
1965年,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198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医大第三附院诞生;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初步完成;2001年2月12日,中国科学家宣布了人类基因组的“基本信息”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自豪感。细胞学说的建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等告诉学生要大胆质疑、积极向上、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3.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学习细胞癌变、艾滋病、人类遗传病相关内容时,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远离,注意心理卫生保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等。使学生身心都能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4.结合生态教学,强化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亩,还以每年700亩的速度递减,人口已达13亿多,还以每分钟30人的速度递增。森林覆盖率只有12.7%,已远远低于20%的国土线,居世界第120位,近三分之一草原成了沙漠,森林和草原的迅速减少,造成许多野生动物无处栖息、处于濒危状态。针对我国目前的环境恶化问题,结合教材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向学生阐明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生存权观点,强调自然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重视万物生存权、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明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失所造成的生态恶果;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 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一位学者这样说过:"须知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生、心理上各种微末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这充分说明了德育示范性的重要,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就要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既要重视言教,更要重视身教,给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例如,生物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形成良好的、科学的思维、语言、方法、卫生等方面的习惯。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德育示范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43-01
音乐教育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教人以歌曲或乐曲,还可以以音乐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音乐一方面给人以美,另一方面引人向善。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意义是深刻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初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中蕴含的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把音乐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分析、展现给学生,引导他们用心、用情感受、体验、表现,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一、在音乐艺术美中寓于德育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这样论述:“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音乐教育其本质上其实是一种美育手段,对于学生品行修养和情操陶冶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旋律、节奏、音色、节拍、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将其在学生面前形象化,诱导学生进入歌曲、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理解、表现、鉴赏美好情感中蕴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如教师在开展《义勇军进行曲》教学实践时,在单纯教授学生如何发音,掌握抑扬顿挫的节奏后,要让学生了解歌曲的作词、作曲时代背景、作词者、作曲者的生平,同时,更要理解和掌握歌曲中如冲锋号角式的呐喊,在一阵阵“前进”“前进”“前进”的呼声中,表现了对苦难承受的限度及对祖国未来无限希望的憧憬。同时,特有的三连音的音乐艺术表现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演唱者对祖国无比热爱,进而树立强烈时代责任感。每一个同学们在演唱时,强烈的感情迫使其严肃、自豪。如在讲授《送别》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李叔同其人其事,要让学生知道《送别》一词写的是人间离别之情,讲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是人生的天问风景,在清词丽句行间,蕴藏着禅意,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意蕴和精神。“一音入耳来,万事离心去”,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给人以几多凄美、几多思量。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深刻领会、感知歌曲中丰富的思想感情,让他们感知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这样,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充满美与善的艺术形象,使善与美的种子在学生心里开花结果。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音乐教育开展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音乐是通过艺术的美感教育来启迪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操,将欣赏与感知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德育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特殊优势,这完全可以和死板的政治教育区别开来,更有别于向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方面的硬性灌输。相反,而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音乐的艺术美感巧妙结合起来起,以美来开展社会教化,启迪学生心灵,使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不经意间接受德育教育。从《诗经》到现代歌曲,我国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十分丰硕,初中音乐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目的的选择音乐作品,一方面注重作品要思想性和艺术性俱,另一方面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展示音乐作品丰富内涵及艺术形象。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歌曲,一直被人们经久传唱,歌曲的旋律有浓厚的民歌特色,意境悠远,通俗感人,节奏坚定、平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教会学生用镇定、舒展的歌声来表达抗日英雄王二小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气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象这样的爱国主义歌曲,可以达到重塑学生心灵的目的,使他们不断地感知、理解,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三、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学各种课型中
初中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教学、欣赏教学、综合训练四个方面,教师要充分结合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教育于各种课型之中。关于欣赏教学,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感悟过程过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感悟力,与此同时,可以感知音乐里面蕴含的道德元素,如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等。在感知这些力量的同时,学生的人格情操自然而然得到陶冶,思想觉悟自然而然得到提高,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得到熏陶,心性受到净化、灵魂得到洗涤。为此,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歌曲中的思想道德元素,以音乐艺术为手段,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和思想境界。
总之,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各方面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其所能、尽其所思,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精神、奉献精神、开拓精神贯串于音乐教学之中,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海蓉.谈如何在小学音乐中实施德育教学[J];大众文艺,2011(03).
1.前言
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知识的不断膨胀和更新,对历史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利用老式“摇头晃脑”台上台下宣讲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创新思维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有三个“复杂”:年代复杂、人物复杂、事件复杂;不像其他文科知识活泼性强,生动而富有情趣。我们面对的是初中学生,他们学习意识天性松散,自我掌控能力较低,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吸引作用非常重要;如何利用教学新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如何将他们潜在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这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2.利用德育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历史兴趣意识
历史知识的学习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历史光死记硬背不行;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兴趣”是关键。兴趣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欲望来自学习动机,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通过介绍我国古今历史人物振奋人心的故事、做出的杰出贡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历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民族自尊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树立学知识、探索知识奥妙的理想和信念。
3.利用德育思想渗透,构建良好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教学宏观上要注意利用新老知识来建立对接,融合新旧知识完成框架构建。德育思想在于潜移默化地渗透,提倡用对比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岳飞”对比“文天祥”、“郑和”对比“哥伦布”;授课内容的纵横交叉联系,空间立体感的展现使得学生进入深度思考,不仅有助于巩固、加深过往知识,而且还能加深对现有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学生思维的火花能在一个立体的历史空间里跳跃,这对于思维的延展有很大好处。
4.利用德育思维提升,捕捉历史生活素材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如果脱离实践就成为无源之水。通过阅读、练习、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学生在亲身参与之下能够熟练掌握知识,并在集体讨论之中,各自发挥思维的想象力,使得思维得以叠加,凸显立体网络。从纯粹的历史角度,去阐述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难以达到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对历史发生时间、事件过程、人物关系是难以分辨清楚的;仅靠个体历史知识不能保证知识长久储存性和思维的连贯性;我们建议从“红色思想”“危害”等专题,寻找相应的素材展开讨论;多角度性和新颖性能让学生在熟识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认真联想,从而得到有效启发,使世界观、人生观产生跃变。
5.利用德育交汇融合,创造历史思维的空间
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主动性缺失是当前教育缺陷,因而教师课堂“牵引”要有新意;所谓“牵引”就是上下左右全方位的知识连接,这个连接线就是德育思想;如果教师缺乏知识纵横联系,只是满足于本年级本课题本章节的深入,往往使得学生思维的空间断链而不能自由扩展。我们历史课堂不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关系;避免“一言堂”而多采用德育启发连接方式和讨论式教学进行知识的交汇融合,引导学生用“历史线”的眼光去观察,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6.利用德育思想思考,打开历史思维大门
凡是学生能通过思考,独立发现获得的知识,教师绝不包办代替。知识只有让学生亲自感受、理解发生过程和发展过程,才能举一反三发展创新思维。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心,抓住了他们的这个特点,老师就要“对症下药”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具有好奇色彩的题材,使学生产生向往的思想,这样他们不但能集中思想和精力,更能随着老师的指挥棒,一步一步按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如果历史教学只是呆板记忆,必然造成学生思维的“抵抗”。利用历史知识本身的文化底蕴和德育教育的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的热情,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即使学生的思维有局限性使得这扇门暂时没能打开,在发现学生“钥匙”还没找到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利用“德育故事性”地点拨,疏通其思维的阻塞部分;学生往往有“开窍、顿悟”之感,对学生的思维的纵横联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7.结语
总之,我们在教授历史课时,要采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层次教育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与共鸣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施教者要认真钻研、挖掘教材,将德育教育溶于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有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为祖国造就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课堂常规教学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如在计算机基本操作中,如何规范地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要有正确的坐姿等,这样就能在学生脑海中树立正确的认识,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再如介绍如何用鼠标和键盘时,我们就应该重点教导学生如何爱护好计算机设备,对鼠标用力时不能太重,更不能敲桌子,要用正确的指法击键,同样用力适当,不能随意乱拍打键盘。在技能训练中,要随时教育学生正确、规范使用电脑设备,要对学生多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养成正确开、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同时,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保持学习环境的清洁。
二、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养和规范的教学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应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如教学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应该提醒学生要根据文档的内容进行命名保存,最好不要以文档默认的DOC1或XLS1来命名,并且最好不要把文件存放于系统目录下,同时要求学生把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于系统以外的驱动器,以便重装系统不丢失文件和查找文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出榜样,以身示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让学生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把德育教育应用在课堂上。
教学中,往往一个机房每天都有几节上机操作课,人流量较大,在管理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很多德育的问题很容易暴露出来。经常有学生进机房抢位置,进入学校机房时追逐打闹,人多挤在一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设备人为损坏后无法确定是哪个班哪个同学所为,不利于财产的管理。有的学生一开机就打开网络下载游戏,有的学生会乱敲键盘,有的学生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有的学生上网聊天,有的学生在网络中使用不文明语言等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渗透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保护好电脑设备,保持机房卫生清洁,有序进出机房上课等,随时告之学生,机房是大家的公共财物,需要大家共同去维护和保管。在管理上,各班进行编号入座,每节课上机前,让学生认真检查其所座位置电脑设备的情况,有问题及时告诉老师并做好记录,特别强调每位学生下课后要把自己所座位置整理好,恢复成课前状态。同时要求学生创建自己的文件夹并把自己的所属文件及资料都放在里面,做到责任到人,互相监督和共同维护,养成良好的上机习惯。
四、正确引导学生应用网络,培养良好网络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教育的载体,网络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如此多的新鲜事物,更容易让学习好奇和接受。要利用网络,就得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争做一个有教养的网络文明好学生。借助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心里去感知网络的利与弊,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受,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如网络诈骗、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等,都是违法行为,过度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都是不良的行为。要正确引导学生上网查找学习资料、收发邮件、文明博客、网络交流、智力游戏,教育学生遇到无聊、不健康的信息马上离开,学会自我保护,谨防受骗,养成文明的网络道德素养,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小学英语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渗透点并辅之于有效的教学方法,便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涉及不少对话、日常用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都具有丰富的德育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如闽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第六册Unit7 Jobs. 本单元围绕“职业”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教学重点是用英语介绍表达某人的职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家人及朋友的职业,通过对具体工作的描述,鼓励学生从小树立理想和目标,从而鼓励他们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适时向学生渗透“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理念。还有就是教授三年级的Family这一话题时,向学生解释family=father, mother, I love you.
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人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他们对父母长辈都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都没有使用文明礼貌的习惯。在教学中,我特别通过口语教学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如碰到长辈同辈要主动问好: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Good night! 等, 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多用Sorry,Please,Excuse me, thank you, you’re welcome, Goodbye等常用口语,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另一方面教育了学生对人应有礼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口中的礼貌用语日渐频繁,对于我们展开教学大有益处。
二、创设和谐融洽的德育课堂氛围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堂上,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因此,教师应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教师应把爱的教育带到课堂教学中,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然而我们作为教语言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诱导,用小组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作出判断。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教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如:对表现好的,用“Very good!” (很好!)、“Excellent!”Wonderful“(好极了!);对表现一般的,也可用“Good”(好)、“well-done”(不错)来表扬,让他们品味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培养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对表现欠佳的,切不可冷嘲热讽,可以用Take it easy.”(别紧张)、“It doesn’t matter, you have a try.”(没关系,来试一下)、“Try it again.”(再试一次)、“I believ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从而消除紧张情绪。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热情。
1.以文为本,以文明道。
早在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就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强调要以文明道。语文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以文为本,以文明道。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讲授《斑羚飞渡》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分析情节,体会感情的教学过程中,抓住老斑羚甘愿作垫脚石让小斑羚飞渡成功的场面重点分析,让学生感受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以及以身作则、敢于奉献的优秀品质。经过这一课的学习,许多学生发生变化,主动帮助别人,关心集体的事情越来越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
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以情感为主线。
在语文学科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
3.深挖教材,寻找最佳结合点。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备课,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尽力做到德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
我在初一语文教材《最后一课》中找到针对部分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上课四十五分钟效率差这一现象的德育最佳结合。
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文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第一处体现小弗朗士“懊悔” 的心理特点,我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致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这时,我及时地融合德育工作,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
二、要把课外活动变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中学生物教材的许多章节中,都介绍了我国丰富、特有的生物资源及在生物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些内容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为了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能增强爱国情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利用录像、多媒体等,创造形象、直观、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教学方法(如:采用吟诵、讲解等,产生豪情奔放、激情满怀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心绪,使他们全身心、有感情的投入到学习中,在这充满鼓舞和感召力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会被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和伟大的成就所感染,迸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产生浓厚的爱国热情。
2、渗透正确的世界观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刻,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有些现象非常奇特,往往使人困惑不解,甚至产生迷信思想,针对这一现象,在生物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生物进化、生态学、遗传变异等内容,对学生渗透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有时在课堂上也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生物知识,使学生能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一些生物王国的奥秘,从而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受唯心主义的影响。
3、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为了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我主要运用探究式教学,而分组学习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形式,让各小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在这整个探究过程中,组内成员团结协作,为小组的成绩共同努力,从合作中使学生认识到依靠大家的智慧会获得更大的成绩和收获,从而树立和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4、渗透良好习惯教育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对学生渗透以下几种良好习惯的培养:⑴对学生严格要求,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认真、勤奋、务实、创新的良好学习习惯。⑵促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养成科学的生活与卫生习惯。⑶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良好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092-01
小学教育是我们对于学生的初等教学,在小学生的教学课程中,教学工作者通常要用开发性、灵活性的方式来进行课程教授,因为面对的群体是不太成熟的孩子,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关爱。小学语文课程是中国文化的初步接触,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对于国学有最基本的认知和了解,在受到启发中变得有思想,体会理论依据的初衷。在教育质量提升的年代,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小学生接受的教育非常高深,意境很独特,不再是之前单调的知识讲解,而是融入了非常多的故事讲述,增强学生的美好想象,在获得乐趣中更喜爱学习,小学语文是其中最明智的一部分。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更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感触,在思维互动中获得教学灵感。要想真正做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讲课堂丰富起来,就要将德育作用渗透其中,以更为直观和简洁明了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并创造出更为动感有力的学科教学,将理论变得更有实践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课程 渗入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深刻了解小W语文教学含义,充分发挥德育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相比于后期的教学更富有情趣和活泼度,小学生的思维非常灵活,他们对课程本身充满无限想象,因此要从小学语文本身的定义思考,将语文课程内容充分理解之后,就可以进行具体的教学使用。小学语文在实行意义上,有非常广泛的运用意义,不仅让小学生能够对语文知识和文字基础认知清晰,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较好实践。德育课程作为一门活力十足的学科,让学生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可以给他们带来无限自由的应用。在不断的将德育课程理论、实践与小学语文深入结合之后,可以让课程教学变得更为简便,让学生理解起来更为方便。在后期语文的实用价值中也可以提升质量,让学生将学习作为一种趣味游戏。在学生之间也要激发互相之间的动员,让集体受教成为一种成功的使用案例。
比如,上小学的丽丽正在学习语文课程,她对于故事中提到的文字知识有些不懂,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德育课中的思维方式,让丽丽分析这个文字背后的意义,像是一只鹰在飞,这个鹰字的含义,可以拆字分析,平时我们在室外看到鹰在飞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下面是一个鸟字,上部为什么是这样的?就可以做出相应思考。这只是其中的比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要多思考,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疑问。
二、创造小学语文课堂良好氛围,为德育教育打造平台
初中、高中一般表现出来都是严肃的、繁忙的,更多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德育教育的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为了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成绩,为三年后的升学作准备。而小学教学则有些不同,除了让学生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内容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大量深入浅出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优良品质。小学语文作为文科之首,如果让语文课堂变得活跃和有趣,让课堂教学形式变得多样,就会改变过去传统教学的死板教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注重语文知识的吸收,就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和逼迫感,反而会降低学习力度。因此在课堂之上,可以尊重学生的选择,在不违反基本规定的前提下,让学生随性发挥,施展出更好的学习状态,并随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欢乐的心情接受德育教育,这样的教育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更愿意接受。
三、巧妙运用渗透教育法,打造有效的互动行为教学
在德育课程对小学语文的渗透教育中,我们就要对德育课程进行全面通读,德育课程的灵活性很强,关系到学生的处事行为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是能直接影响后期的实践成果的。灵活运用渗透教育法,将点滴行为融合到语文的知识讲解中,可以让学生自觉接收信息,无论在学习德育还是语文课程中都能有所联想,开发自由想象力。德育中涵盖了主动行为、团队合作、独立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素质意识,将这些激发出来,放在语文教学方式里,就能达到渗透教育带给我们的有效作用。教学者在整个渗透教育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因为学生自身理解有限,需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度,在提高潜能中让学生最快学好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习的学习行为加以合理指导,让学生正确应用课程内容。
比如,小学三年级的课堂上正在进行一节动物寓言故事讲述,学生可以通过平时对动物的模仿进行展示,在逗笑大家的同时,更能形象的将语文课程融入到里面,学生互相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将每个人的思想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一种更有效的学习理论;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共同分析寓言中那些动物的特点,有哪些优良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如果让你对这些动物说几句话,你想对谁说,都想说点什么。只有让德育与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懂得知识分享和多视角思考,学会换位思考,能够有一颗包容的心,有着良好的优良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