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0: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但是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也成为了人们不能逃避的问题。1987年,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自此各国开始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协调发展。自然、社会、人三者的协调发展也深入人心。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工程。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管理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它既是一项独立具体的管理工作,又有自己本身的特殊性质。 生物技术作为一项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环境污染治理、生物修复技术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对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利用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进行污染物降解;还可利用微生物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和基因工程创建高效工程菌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等,这些都是环境污染生物治理的有效手段。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将随着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而日臻完善。
1 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
现代生物技术是应用现代生物科学及工程原理,利用生命有机体来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目前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危机、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世界各国均重视高技术发展的当代,生物技术最被人们看好,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支柱之一。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效率高、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它在对环境保护领域中一直起巨大作用,污染治理提供了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应用生物技术对解决目前日益严重的气体污染、固体污染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还能在生态修复中发挥巨大的功效。目前利用生物技术治理环境污染,与化学、物理等其他技术比较,环境生物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反应条件以及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点,能有效的遏制生态恶化趋势,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技术是最安全和最彻底消除污染的方法,同时还可以增强自然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是有机废物资源化的首选技术,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沼气、酒精、有机材料、蛋白等;能改造传统生产工艺,实现清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或无废化。
2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1 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将利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技术,称为自然生物处理法,该法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和转化作用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该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水处理手段,它不但融合了生物自身的特点,如吸附性好、沉降性好和降解能力强等,而且符合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污染状况的加剧,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使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如吸附-降解生物处理技术、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生物处理技术、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生物处理技术、LINDE生物处理技术、升流式厌氧污泥床生物处理技术、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等都得到了充分开发[1]。
2.2 生物技术在废气净化处理中的应用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生物过滤、生物洗涤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术法与传统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比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技术优点,国内外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废气净化处理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美国学者利用微生物代谢净化工业性恶臭气体效果显著,而且不产生二次异臭;德国研究者利用生物膜过滤处理含硫化氢的气体,硫化氢除去率达90%以上。魏在山等利用生物膜填料塔对橡胶再生脱硫过程所产生的低浓度有机废气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填料塔处理工业有机废气是可行的,当运行条件控制适当时,净化效率可保持在90%以上,能够实现达标排放,且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2.3 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固体废弃物常规处理方法主要有固积、掩埋、焚烧,其缺点是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在处理的过程中有同时对空气、土壤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使其成为可用于农田的土壤改良肥料,以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经过生物技术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可作为作物生长的优质有机肥料,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部分资源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国外采用机械快速堆肥工艺,发展用蚯蚓床处理有机垃圾和粪便、处理城市垃圾,不仅可以将城市有机废弃物转变为肥效高且无臭味的蚯蚓粪土而且还能获得大量蚯蚓作医药原料,加上蚯蚓体内蛋白质含量与鱼类相当,是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优良饲料,可以收到一举数得之效果。
2.4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是指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其原貌的前提下,有效地利用自然净化能力并强化其分解污染物的能力,使其得以修复。该法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它包含有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两种。
生物修复技术是80年代以来产生和发展的清除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生物工程技术,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去除污染环境如土壤中的污染物,达到治埋环境污染的目的。生物修复技术最成功的例子是应用投加营养和高效降解菌对油轮泄漏造成的污染进行处理,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使得近百公里海岸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此后该技术被不断扩大应用于环境中其他污染类型的治理。国外对生物修复技术非常重视,研究证明采用微生物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大面积污染区域的一种有价值的、可行的、有效的和优越的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的内涵也不断丰富,近年来还研发了真菌修复、植物修复以及无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等技术。生物修复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可分为土壤生物修复、地下水生物修复、沉积物生物修复和海洋生物修复等。
2.5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塑料、橡胶制品、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难处理的污染物
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是将自然生长的生物或微生物群体加以驯化、繁殖后再加以利用。它的代谢过程复杂,能量利用率较低,处理速度不太快。因此需要有较好的技术来加以改进。还有许多的废物不能完全处理好,采用新的技术和生物种类来进行处理、适当加大生物用量和添加流程步骤是改进废物处理技术的关键所在。基因工程就是通过基因分离和重组技术,将人类需要的目的基因片段转移到受体生物细胞中并表达出来,使受体生物具有该目的基因表达后显现出来的特殊性状。达到改进生物物种的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构建的高效菌种来治理污染,尤其是除草剂、杀虫剂和塑料、橡胶制品等人工合成物质的污染,是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发展的热点之一,更是未来环境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所在。
3 结束语
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忽视了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目前环境状况十分严峻。近年来虽采取了大量控制措施,但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我国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细胞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的发展,环境生物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由现代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环境生物技术已在环境治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产生、发展及演变与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有着深远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寻求用低成本解决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大潜力。
参考文献:
[1] 宋金枝, 宋金辉.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监测和治理上的应用[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10).
[2] 唐海燕. 环境生物技术的现状与进展[J]. 科教文汇, 2011,(3).
[3] 叶晓斌,闫韶娟,崔青安等.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管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6).
煤炭是社会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煤炭产业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方面的问题。当前社会提倡可持续发展,所以煤矿的开采也应该在更大程度上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对于已经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应积极地寻求相关的治理技术进行解决。
1当前煤矿环境存在的问题
1.1水资源的污染
水资源的污染包括地下水与地表水两个方面。在地下水污染方面,主要是煤矿地下开采造成的。一是煤炭中所包含的一些物质在遇到流动中的地下水时会发生化学反应,水中的物理与化学物质会增加,使地下水受到了污染。二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细菌、病毒及悬浮有机物颗粒,这些都是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因素。三是煤矿开采会对地下水的流动造成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后果就是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严重时会导致该地区地下水的枯竭。四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会有污水排出,这些污水同样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地表水污染方面,不管是煤矿的开采还是员工的生活,都会产生污水,通常情况下,这些污水都会流入到地表水当中,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另外,煤岩石会受到物理因素与化学因素的影响,也会对地表水造成污染,在地表水的污染当中,最为直接的就是重金属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2大气污染
在煤矿区域会有很多的空气污染物存在,主要包括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等,煤炭的燃烧与排放、矿区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地上的土尘以及选煤厂的粉煤尘等,都是产生有害气体的途径。煤炭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能够对人体造成直接的伤害,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植物的自然生长也会受到阻碍。另外,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持续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影响全球的气候环境,导致气候变暖。而煤炭中所包含的二氧化硫也是造成酸雨产生的主要因素,酸雨会腐蚀建筑物、危害森林资源与土地资源。除此之外,煤炭开采过程中还会产生瓦斯气体,瓦斯属于易燃易爆气体,若操作不当很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
1.3固体废弃物污染
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固体废弃物,这些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实际的开采过程中,因采煤需要所产生的岩石会留在井筒以及采掘巷道里面,这些岩石就是固体废弃物。另外,在煤层中也会有岩石,刮煤机所刮去的煤层底板中同样会有岩石的存在。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选煤环节,这一环节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岩石。对于这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岩石,若处理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自然环境的平衡。
2煤矿环境治理技术新进展
2.1采煤沉陷治理技术
在采煤的过程中上覆岩层会发生移动,导致地面沉降或者发生地面裂缝等,这都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一问题的治理包括3个方面。一是工程治理技术。工程治理技术包括边坡整治、地面整形、土壤修复、防排水工程、景观以及监测工程等,人们可以依据被治理对象的特性来进行综合治理,以促进下一步的开发。二是生态恢复技术。在考虑复垦土地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对该土地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赋予该土地生态经济方面的价值,通过生态恢复技术来将该土地建设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在生态恢复技术当中,能够供人选择的有物理性修复、化学改良、植被修复、动物修复以及微生物修复等。三是特殊采煤技术。首先是条带开采法,这一方法在过去的开采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技术本身具有缺点,如采出率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以及巷道掘进率高等,因此目前煤矿开采中该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少。其次是井下充填法,这一方式包括矸石、膏体以及高水填充,此法在近年来应用较多,但易与采煤工作发生严重的冲突及干扰,并且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许多煤矿企业无法负担。最后是离层注浆法,这一方式具有诸多优势,成本低廉、回采率高、生产效率高,并且产能也非常高,十分受欢迎。
2.2新型离层注浆技术
旧有的离层注浆技术在不充分开采时所发挥的作用比较好,但在煤矿达到充分采动的情况时就不能达到建筑物下采煤的沉降要求,所以就有了新型离层注浆技术的出现。采煤工作面在进行一段时间开采之后,覆岩就会产生运动,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软岩层与硬岩层的交界处就会出现离层。在离层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需要及时地在离层内注入高压浆体,预防上覆岩层运动的发生,及时阻止主关键层以上的地层运动,在主关键层下面与煤层底板之间形成一个压实的填充区,让岩层的结构更加稳定,防止地表塌陷等情况的发生。新型的离层注浆技术能够从空间置换的角度来开展工作,以防止与采煤工作发生冲突,让采煤工作更加具有连续性,实现了低成本与高效率并存的工作方式。而从空间守恒的角度来看,新型的离层注浆技术主动利用高压把浆体注入到离层当中,改变了传统被动带入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对离层的空间进行填充,更好地改善地表沉降现象。同时,离层注浆自身还具有泌水性,使得离层的填充效果更好。从空间转换角度来看,新型的离层注浆技术能够利用结构转换的力学原理来完成柱式平台结构,可以通过更小的填充量来实现更好的填充效果,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相比于其他填充技术来说,新型离层填充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可以延长煤矿的开采寿命,降低了矿山关闭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方面的压力。
2.3废水废气以及固体污染物的治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21-03
物理学是一门在科学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而产生,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教学是以概念分析、逻辑分析为主,辅以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方式传授知识。五年制高职院校生源系初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理解能力、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相对不强。高职院校与普通高中相比,基础课教学课时大幅减少。传统的物理教学方式是教师利用几个简单的物理演示实验和粉笔在黑板上讲解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成为物理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人们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份教案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被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所取代。信息化教学的引入不仅导致教学手段的变化,还产生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提高物理实践的认识、物理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拓展教学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物理信息化教学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化。
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 在信息化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或播放一些相关图片、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使原来枯燥乏味难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以直观生动的形象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平抛运动教学中,以滑雪运动员从水平的雪道上滑下,并在空中完美表现的视频画面为引子,提出:“滑雪运动员做的是什么运动?”等问题,引出平抛运动的概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启发学生思考。
模拟物理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多物理实验是无法进行的,只有依靠教师讲述。一些物理课堂演示实验,由于受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利用信息技术中Flas模拟实验,展示一些重要的、在目前客观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利用Flas介绍原子核的裂变过程,介绍复杂的核反应过程,使物理现象和分析更加直观易懂。利用视频画面介绍原子核能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利弊,如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日本大地震福岛核电站泄漏给日本人民带来的危害,以及合理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等视频画面,增强学生合理利用核能的意愿和环保意识。而有些物理实验,在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效果肉眼看不见,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例如,讲授电磁感应现象内容时,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教学难点。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利用物理实验器材演示(或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然后分析讲解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原因,归纳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该节的教学过程是:在实验演示的基础上,通过Flas模拟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过程,并通过Flas模拟出演示过程中磁体周围的磁感线和感应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变化情况及随磁场的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变化。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直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物理模型,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剖析物理概念,变抽象为形象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方式,可以形象地阐释物理概念,使物理规律的解释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在《机械波》教学中,学生对横波和纵波不易区分,更无法想象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情况。而现实条件无法演示机械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利用课件不仅可以模拟横波和纵波的波形,更能利用动画模拟机械波传播过程中质点的运动情况,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如,在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时,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是两个运动规律的合成。利用仿真物理实验课件的动画能较好地说明这个情况。
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 在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知识库、资源库、信息库。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局域网创建物理学习网页,将教学内容和相关拓展知识整合到网页上,学生可通过网络自主阅读和浏览,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主动性进一步得到加强。在学习网页上可以建立以下几部分内容:(1)物理实验室。建立虚拟物理实验室,通过链接,学生可以在网上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模拟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或者现实环境中无法完成的物理实验,如天体的运动、理想分子气体运动模型、波的干涉和衍射等,再现物理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2)知识和应用。介绍物理定律的总结归纳过程,介绍物理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定律。例如,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制作潜水艇望远镜、光导纤维;利用电磁感应制作发电机等,让学生通过图片阅读及动画播放,理解物理定律的原理和应用过程。(3)评价与互动。教师专栏,主要包括电子试卷及教师论文和教师观点等。学生专栏,包括学生对物理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建议、对物理教学的观点等。教师制作电子试卷,让学生在网上答题,学生可以通过测试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解答,对学生做出评价。学生可通过网页对教师的授课做出评价。学生提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网上答疑,加强师生的交流。学生还可以发表自己对某物理问题的看法、建议、思路,利用物理原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等,展示自己的才华。(4)课外阅读。放置科学家探索研究经历等史学材料,供学生浏览。学生通过自学,一方面,能够对物理现象有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提高不畏艰苦、严谨细致的科学素养。
激发探索精神,培养综合能力 信息网络环境向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课堂和更多探索科学知识的机会。利用网络,可以搜索到海量的物理基础知识、物理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条件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使课内外的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半导体材料”内容时,布置“半导体材料在电子行业的应用及展望”这样的课外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以小组分工协作的形式查找、整理资料,对信息进行加工再处理,然后以科普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教师则可将科普小论文到学习网页、校内学生刊物及班级黑板报上。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课外知识,开阔视野,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物理教师面临的挑战
信息网络时代,信息化教学势在必行。为适应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和学生求知的需求,物理教师面临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教学理念面临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摒弃以往机械、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应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授课技巧,使教学过程更具科学性。
教师能力面临挑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的手段与资源较以往明显增多,使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何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为考验教师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能力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1)信息资源认知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包括了网络平台、海量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等内容,并且现代信息技术随着社会发展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地掌握新的现代信息技术。(2)信息资源利用的挑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课程资源。如何利用现代网络,从中获取各类公开教学资源、各类更新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知识的应用情况等,需要物理教师摸索和实践。如何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手段需要物理教师积极探索。(3)信息资源开发的挑战。信息技术开发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物理实验过程、物理学习过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物理教学的相互交流等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开发运用信息资源是物理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教学过程面临挑战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一是学生涉猎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各类知识和问题不再只限定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适应,提高综合能力。二是学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互动,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三是各种观念不断更新,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可能面临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当今环境下,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探究学习,充分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才能做好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志坚.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物理教学研究与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112-113.
[2]闫鹏飞.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1(22):478.
[3]周香,李随源.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6(36):145-146.
[4]殷春英.物理多媒体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考试周刊,2009(34):165.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对有色行业,特别是铜铅锌冶炼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提高环保技术水平是降低污染、减少污染,做到增产不增污的根本途径。
1、污染状况
1.1、废气污染
在铜铅锌冶炼厂中排放的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以及铅、锌、砷、镉、汞等金属化合物及粉尘,还有部分未燃烧完全的儿粉及碳黑。每年被烟气带走的金属的粉尘数量巨大,其中含铜、铅、砷、镉、汞。在气体污染物中,以二氧化硫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1~4倍,含铅超标,有的操作岗位附近空气中含铅浓度超标,因此,从事炼铅作业的职工几乎很容易铅中毒,同时砷的污染也很严重。
1.2、水质污染
每天排放污水量飞非常大,每年从污水中排放的重金属特别多,包括铜、铅、锌、隔、砷。污水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大部分都超过排放标准,直接排入明渠,灌溉农田,使农作物遭受严重污染,尤以镉的污染危害最为明显。例如,铅、锌冶炼过程中排放的含镉污水,每年排放镉量高达十余吨。会污染土壤,土壤中含镉量致使农作物含镉高;另一方面,这些废水排入江河,也对水产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1.3、废渣污染
每年产生的废渣,包括铜渣、铅渣,锌渣,弃渣每年含锌、铅、铜数量非常高,此外由于锌生产设备不平衡,锌浸出渣不能全部返回回转窑处理,这些废渣不仅损失了大量金属,也造成了污染农田、土地的恶果。
1.4、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新问题,当噪声超过80分贝时,对人体健康就有危害,进行铜铅锌冶炼的时候噪声污染也很严重。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2、有色行业污染现状和存在问题
2.1、有色行业仍为“三废”污染的大户
早年的资料可以知道,当年有色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9亿t,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71%,有色行业废气排放量为3778亿m3,其中SO2为53.8万t,占全国SO2排放量的2.9%;有色行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7721万t,占全国的7.2%;固体废弃物累积储存量达16.82亿t,占地面积8513.59万m2。随着工业废水带到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汞年排放量为6.86t,铜93.02t,铅286.24t,砷159.12t;此外还有564.50t铜、2005.40t锌等有价金属随着废水排人环境中。有色行业中铜铅锌重有色冶炼企业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95亿t,占有色行业的50%;工业废气排放量为747亿m3,占有色行业的20%;SO2的排放量为43.7万t,占有色行业的81.3%。可见,有色行业是我国产生“三废”污染的大户,其中尤以铜铅锌企业为甚。
2.2、存在一些典型污染物且情况较严重
在工业废气方面,虽然重金属重冶炼高浓度SO2回收装置已基本配齐,大中型直属企业进厂原料硫利用率逐年有所提高,但1997年仅达到77.52%,主要是由于部分地区以铅烧结烟气为代表的低浓度SO2未能综合利用,每年铜铅锌企业SO2外排量仍达43.7万t,相当于可制硫酸65万t;其次,有色行业烟尘、粉尘的排放情况与往年相比虽有所改善,但在铜铅锌企业中仍处于净化效率低、严重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状况。
在工业废水方面,虽然废水复用率和达标率逐年提高,1997年仅达到72.85%,与国家要求的复用率在85%以上的水平差距较大,同时根据最新的企业上报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工业废水中一、二类污染物存在排放量增加的趋势,其中六价铬、汞及二类有机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增加;在浓度指标方面,总铅、总汞、挥发酚超标程度加剧。企业采用一些老、旧、低效的处理工艺和设备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
在工业固体废弃物方面,固废综合利用率没有大的提高,1997年为7%,但与全国的平均30%相比差距很大。根据国家环保局在全国开展的首次工业固体废弃物申报登记工作的统计结果,有色行业位于全国产生固体废物的10个最多行业之列,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分列产生危险废物最多的10个行业中的第2、3位。
2.3、有色行业的发展将受环境的制约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有色金属产量增加,所需资源、能源消耗量会随之增加,这将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根据宏观综合排放系数法计算预测,如有色金属产量保持600万t,废水排放量将达40050万t,SO2排放量60万t,固体废物产生量8500万t,粉尘排放量13万t。如果不尽快解决目前有色行业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落后、能源结构不合理、工业污染控制技术水平低的局面,有色行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从而严重制约有色行业的发展。
3、对策
3.1、有效地利用资源
目前,世界先进国家的重有色冶炼厂的综合利用率均在80%以上,综合利用程度比我国高得多。我国各重冶企业的综合利用发展很不平衡,差的企业其综合利用率只百分之十几,甚至更低;搞得较好的株洲冶炼厂,1980年综合利用率也只达68.24%。因此各有色冶炼企业尚需进一步努力搞好综合利用,尽量做到`使用较少的原料,生产较多的金属产品,以充分利用国家资源。
特别是铜铅锌冶炼原料中的稀散金属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如锗、镓、锢、硒、碲、砷等。但这些稀散金属大都没有本身的单独矿床,而是伴生于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物中,因此在铜铅锌冶炼过程中综合回收稀散金属就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2、硫烟混合制酸和汞的回收
一般铅烧结烟气含SO2浓度为1~2.5%,不能单独制酸,若采用吸收净化法,则设备复杂,吸收剂昂贵,还需处理吸收物,经济效果差。铜铅锌冶炼综合建厂,就可采用锌沸腾焙烧高浓度硫烟(SO26~8%)和铅烧结低浓度硫烟混合制酸,这种方法技术可行,铅锌共一套制酸系统,投资少又便于管理,经济效果好。当然,改进烧结工艺,如采用鼓风烧结,亦是提高铅烧结烟气SO2浓度的一个有效办法。
铅锌精矿中均含有汞,某些锌矿中含汞还较高,株冶使用的锌精矿平均含汞0.0028%;韶冶处理的凡口铅锌混合精矿平均含汞0.053%,按年产5万吨铅锌计算,所处理的原料中含汞量每年可达几十吨,在冶炼过程中,由于受高温氧化作用,绝大部分的汞随烟气进入烟尘、酸泥、污水和硫酸中。韶冶成品酸的汞含量达100ppm,制酸尾气含汞也高(约0.24毫克/m3),含高汞硫酸销售后,可能产生汞的再次污染。因此必须解决从锌焙烧(或铅烧结)烟气中综合回收汞的问题。韶冶于1980年9月装备一套用碘络合法从制酸烟气回收汞的工业试验设备。目前能处理烟气量为40000~45000(m3/h),按含汞40(毫克/ m3)计算,每天吸收汞39~40公斤。这种方法的技术经济效果较好,所产硫酸和排放尾气含汞均达到标谁,可进一步加以完善,推广。
3.3、关干稀散金属的综合回收
近几年来,大多数铜铅锌冶炼厂对稀散金属都作了综合回收的试验,并进行了生产,但普遍存在综合回收率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的现象。笔者认为,除存在技术问题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各工厂普遍存在重主产品,轻综合回收所致。稀散金属生产长期无全国统一规划,其产量在工厂里属软指标,能收多少算多少,致使稀散金属白白流失,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此外,某些稀散金属的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要搞好铜铅锌冶炼厂稀散金属的综合回收,首先是对稀散金属的生产和应用要有个全国的统一规划,根据各厂实际,发挥各自的优势,制定每年生产的品种、产量和综合回收计划,工厂要象完成主产品一样完成稀散金属的各项指标。二是要组织有关研究院所和工厂,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稀散金属的应用以及提取稀散金属的经济工艺,以提高质量,扩大品种。三是工厂要千方百计提高稀散金属的综合回收率,增加产量,加强管理,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尽量降低销售价格。
3.4、工业废水的处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铜铅锌冶炼厂的工业废水,普遍未加处理排放,其中含有重金属离子氯、氟及酸等,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危害工农业生产和水产业,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我们认为,采用分段沉清和集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即先在各生产车间建设简易沉清池,分段沉清,全厂建筑总废水处理站。工业废水先进人简易沉清池,自然沉清或加混凝剂,凝聚沉清,沉渣掏出自然千燥后,按含不同的金属分别送归各系统进行回收。上清液尽量循环使用,不符合循环使用要求的才排送总废水处理站,以减少总废水的处理量。
结束语
铜铅锌冶炼厂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需要不断的完善各个方面的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而降低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杨晓松,殷志伟,许国强.铜铅锌冶炼厂环境污染治理及其技术对策[J].有色金属,2000,01:94-96.
中图分类号:S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186-01
前言: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政府重视。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需依靠环境行政执法,而环境监察执法则是一种具体、直接的环境行政执法行为,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则是最直接解决小城市经济与环境矛盾的有力手段。但由于传统执法理念不能满足新时期的环境监察要求,所以新时期基层环境保护工作应先从执法理念开始转变。本文探讨了环境监察执法从传统执法理念向新执法理念转变为基础,探讨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理念转变,旨在为新时期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奠定基础。
1 传统环境监察执法
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经历了四个阶段:1986年之前,我国环境监察始于排污费征收;1986-1996年,环境监察执法范围由过去单一征收排污费扩展为“三查两调一收费”;1997-2001年,以征收排污费为手段,主要任务是促进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调解污染纠纷;2002-2008年,环境监察执法落实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建设完备的环境监察执法监督体系。
1.1 传统环境监察执法职责
在《环境监理工作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环境监察执法主要负责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超标排污费和排污水费征收;贯彻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等;对工业企业,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辖区内排污单位或个人各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设施运转进行巡查、监督;环境污染事故、纠纷现场调查;超标排污费、排污水费以及与排污费有关经济处罚款项征收与催缴。
1.2 传统环境监察执法理念
传统环境监察执法理念主要是“命令―控制”理念,即主要依靠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权威,通过各种行政强制措施,如:行政禁令、行政罚款和责令停业、整顿等措施达到环境执法目标。长期以来,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多以环境违法事后监督为主,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为目的。认为执法与服务是相互对立的,执法部门要有威信才能让监管对象信服,要树立威信就须强硬执法,不能服务;经济与环境也是对立的,二者存在不可缓和的矛盾。
2 环境监察执法理念转变
环境问题目前面临企业生产的造成的污染,其治理对于基层环境监察执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调查部分地区监管情况表明,目前的监管理念跟不上新时期的环境污染问题。向新思想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理念的转变势在必行。
2.1 从接受执法新思想上转变
2.1.1 明晰执法与服务的关系
鉴于环境损害的严重后果很难逆转,环境行政执法必须带有一定的超前性,即可以在环境损害后果发生之前,提前对环境风险进行干预和防范。因此,根据“预防为主”的原则,环境监察执法第一线执法人员不能等到污染事故发生后才对工业企业处以罚款,而是要在企业污染事故发生之前,通过日常环境监管,采取积极手段加强监督,在企业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前遏制因环境风险带来的环境破坏。过去,认为执法与服务是相互对立的,而新时期环境监察执法不仅需要行政性执法,更需要服务性执法。
2.1.2 执法队伍素质的转变
基层环境监察主要工作内容是提高检查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目前我国环境监察面临工作压力大,整体素质低以及专业知识差的形式,新时期的基层环境监察中专业团队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培训课程、课题讨论的方式进行执法人员素质的提升。将创新性思想渗透到执法队伍当中,激发执法人员自觉性及学习性。将执法队伍能力全面提升,保证执法人员满足基层环境监察的需求,严格按照规范进行监察。
2.2 从接受执法新事物上转变
从落后的办公时代向信息化环境管理转变需要执法人员有接受新事物的理念,有新理念才能更快接受新执法技术和运用新执法装备,适应新时期的环境监察执法。近几年,国家对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办公条件及执法装备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执法装备已从过去的人力时代过渡到信息化时代,电脑、传真、照相机(摄像机)、声级计及各种精密仪器等已普及,如何将该类设备熟练运用于12369环境热线投诉、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排污费管理系统、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及环境日常巡查等环境监察执法中,如何运用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平台监控重点污染源,需要基层环境监察执法人员有接受新事物的理念,将现代科技运用于环境监察执法上,节省人力、财力和物力,提高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的能力。环境管理工作信息化必然促进环境监察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在科技进步、信息发达的新时期,基层环境监察执法必须实现执法科学化、网络化、客观化和规范化,才能实现环境监察执法管理高效、规范和快速。
2.3 从接受执法新手段上转变
在手段上的转变主要通过政府具有法律依据的力量进行控制,但目前,紧紧靠政府控制已经跟不上新时期的监察制度。一些企业缺乏环保、环境监测意识,缺乏专业监测手段。在新时期的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理念中需要新手段的应用,根据依法规范下采取监察及控制环境污染的新手段。
2.3.1 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是环境监察执法的有效手段推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是指导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制度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组织架构,制定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在环境保护总负责人领导下,由企业环保监督员(环保专职人员)负责企业污染防治、监督、检查等环境管理,并按照国家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协助和完善企业环保工作计划,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企业污染产生和污染防治设施设备运行状况,做好环境管理台账和资料收集,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企业监督员业务能力,规范企业监督员监管行为。
2.3.2 污染源在线监控是环境监察执法新手段污染源在线监控是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监控的新手段。在线数据将在环境执法、总量减排、排污收费领域大量运用,要求各企业在线现场端设备运行正常、数据传输稳定。
2.4 从接受执法新范围上转变
在范围上转变,需要扩大执法范围。目前基层环境监察主要监察范围是针对各工业企业、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监察。新范围主要将范围扩大到各项娱乐产业、餐饮、观光、农村水源、养殖业、自然保护区等范围。将各地区、各项产业进行大规模环境监察,彻底改善环境问题。
2.5 从接受执法新模式上转
在模式上的转变中,执法人员会受到一些阻碍,仅仅靠自身能力不能转变目前的监察模式。在新时期检查模式改革中,首先要与其它执法部门合作,通过政府法律力量进行控制。执法部门与其它部门相协调,在其它部门积极配合下进行新模式的展开。尊重群众意见,将有助于新模式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新模式中。通过多方面的协调保证新时期环境监测的新模式的进行。
3 结语
环境的监察对于环境保护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基层环境监察执法理念在转变过程中应该利用现代新科技、新手段、新模式、新范围等方面进行监察。能够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环境监察工作。使环境保护工作持续发展,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心血管病、静脉输液、护理缺陷、防范
1.临床资料:我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住362位患着,其中男性251人,女性111人,年龄31-79岁,平均55岁,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
2.护理缺陷的定义: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因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规章和规范等,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护理缺陷包括护理事故及差错。
3.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几种护理缺陷
3.1执行医嘱时不认真加以核对、查对,致药名、剂量错误,如医嘱:硝酸甘油10mg加入5%GS250ml静脉滴注,实际操作中护士只加入5mg硝酸甘油在液体中。
3.2盲目执行医嘱:执行医嘱前没进行查对,或查对后由于专业知识有限未发现错误,盲目执行有问题的医嘱,因缺乏工作经验或工作时粗心大意执行了错误医嘱,如医嘱:10%氯化钾15ml加入5%GS250ml静脉滴注;又如:把糖水输给糖尿病患者。
3.3因对药品性能了解不够或配液环节失误,不了解药品间的配伍禁忌,致药液变性混浊。
3.4护患间缺乏沟通。护士服务态度差,在穿刺失败或药液外渗后不能主动向患者道歉,反而责怪患者而引起不满甚至纠纷。
3.5不能认真向患者讲解用药目的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也不告知患者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采取何种措施避免加重损害。
3.6不遵守操作规范;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输错液体;不了解药品性能;不认真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不能按医嘱调节输液滴速,如对患心脏病的病人输液速度过快,造成急性肺水肿甚至死亡;甘露醇等脱水剂应快滴;升压强心药要慢滴或根据血压调滴速;临床经验不够,不能根据病人病情变化随时调整补液速度。
3.7巡视不勤不力,致回血堵塞或液体外渗不能及时发现,有的护士做巡视工作只知道拔盐水换盐水,却不知道观察病人在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3.8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处理不当、失误,如刺激性液体外渗后未能及时冰敷或局封处理,发生了严重输液反应后不能及时与病人家属一起完整封存证物。
4.如何防范输液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缺陷
4.1对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教育,预防发生缺陷。
4.2严格贯彻操作规程和各项查对制度。制定静脉输液标准工作规范,严格培训,使全院形成统一的操作规范模式统一的操作规范模式。在治疗室、护士站张贴配伍禁忌表、操作流程图、查对内容、警示牌等,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抓好易发生缺陷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
4.3保证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放手不放眼,防止实习生发生护理缺陷。
4.4建完善护理记录书写,加强病案保管。建立护理缺陷登记报告制度,发生护理缺陷后,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护理缺陷所造成的影响及不良后果制定不良事件处理流程,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制定《输液反应处理流程》、《护理缺陷报告制度》、《护理事故防范预案》,让护士在统一的操作规范模式遇到不良事件时有章可循,冷静处理,降低风险。发生护理缺陷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等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准备鉴定。
4.5提高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注意护理人员个人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学习,特别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在输液治疗过程中,熟悉病人病情,掌握用药知识,执行了错误医嘱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护理缺陷出现后要正确、及时处理,认真严肃、实事求是,重在总结教训、接受教育。
5.讨论
当前,以改革传统的教学、建构一种即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主要目标,并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在进行着,这是一项十分急迫和复杂的工作。在这改革的过程中,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是有效的推动力,我仅结合制作课件和教学实践,谈谈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下对教师素质及能力的要求以及在此环境下教师的角色与地位的确定。
一、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的社会正是一个日益更新日益发展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创新显得日趋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将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并逐步加以提高、完善。现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已经日益普遍,它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即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即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要求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人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是计算机应用素质。我们通常说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L)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配上声音,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过程。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教师要掌握起码的计算机软件操作,Powerpoit,Authware、Flash、3Dmax等以及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声音处理软件豪杰解霸等。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就不可能游刃有余的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工作。信息技术就像一个有待发掘的大宝藏,如果相物尽其用,就需要我们懂得发掘,有效地开采。当然,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计算机专家,只需要我们操作软件的有效应用者,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完善、多彩。
其次,是艺术素质。术业有专攻,每一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质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它的直观形象性,从而化解本学科中教学难点,减少教学坡度,提高记忆效果。因此,我们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注意美感、要发现美,欣赏美,由此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使课件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要求内容精湛之外,在界面设计上、色彩搭配上也是很有学问的。当课件启动时,从人类的生理角度讲,首先是它的独特的形势吸引听者,然后才是内容。因此我始终认为,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一个课件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过程,每一张投影片的制作过程都是构建美的过程。精心挑选每一个背景,精心操作每一个按钮,精心安排每个图片,精心设计每一段文字的字体,颜色,以及放映的方式……将人的智慧与计算机最大程度的结合,充分实现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的结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喧宾夺主,以多彩的形式掩盖了教学内容,相反,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们自己在一定的环境中及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这是长久以来不容置疑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步伐加快,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教师的地位,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为了有效地避免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我认为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工作服务的同时,首先就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是辅助,三者之间的稳固关系不能打破,更不能弄混、弄乱,特别不能使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的主导者。
首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除了要将关键的知识设计到问题之中,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知识接受下来,并让学生在亲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其引导作用,因此每一段文字的放映方式就显得很有学问,它要随着教师的讲课速度相伴出现,如果在教师还没有讲到的时候知识点就己经出现,课件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引导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任务更加艰巨。这样做尽管有这样做的好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当电脑中出现了一些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或者以它们的思维难以想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时,教师的讲解常常被迫成了辅助。要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就更高了。比如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达,鲜活的面目表情……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师身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的发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完美的体现。
在网络时代要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课件可以是几个地址也可以是一个论坛,可以让师生充分对话、交流。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学习,而不是脱离教学而独立,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信息技术是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的方法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从而滥用。
智能电网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智能电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现阶段,智能电网在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总体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生活质量上得到了很快的提升。因此,现代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有着很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特征
近年来,我国电力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智能电网,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智能电网有着自身的发展优势,在技术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在我国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企业的生产发展产生了密切的联系[2]。与此同时,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与国家倡导的环保理念一致,在技术上进行革新,通过技术化手段对电能进行循环使用,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能源,在智能电网技术上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智能电网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对国家能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对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在安全方面也进行了提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用电提供了安全保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电能的损耗,与国家所倡导了环保理念相契合[3]。因此,安全和可靠性是智能电网存在的主要特点,在电源种类上没有限制,能够适用于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从根本上提升了对我国电能的使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同时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具体应用形式
1、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无线通信作为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在安全性上有着很大的改良,生产、生活中对电能的使用有了安全性的保障[4]。传输速度非常快是无线通信技术存在的主要特点,在对数据进行传输的过程中不但安全可靠同时还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实现了在大环境下和谐共存的局面。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用,为智能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外界攻击进行了防御,保障了信息的整体安全性,智能电网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了系统故障问题,无线通信技术便能够通过自身的技术性快速感受到问题所在的根源,便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从根本上提高了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对数据保护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无线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无线通信技术凭借着自身监控功能,在整个智能电网的运行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全程的视频监控,同时通过自身的信息传输功能将所监控到的视频传递到电网系统管理部门,给整个电力系统维护管理人员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保障了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无线通信技术在技术上满足了智能电网的发展需求,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力系统运行与管理的整体成本投入,在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光纤以太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光纤以太网技术作为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长期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使用上存在着重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5]。较高的网络效率以及安全可靠性是光纤以太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特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自身对安全性有着较高的把握,能够针对整个智能电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还能够对整个电网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电力发展在成本上的浪费。在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现阶段,诸多的电网运行企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技术,光纤以太网的出现给整个智能电网运行系统带来了变革,通过对技术的革新,给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从而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结语:通信技术在我国智能电网的运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电网运行的总体效率,对推动我国整个电力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电力发展的总体水平,在能源损耗程度上大大降低,从而减少了国家对整个电力系统发展的资金投入。因此,通信技术推动了我国智能电网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蕾,李思逸,王凤敏,何成峰.浅谈电力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4,02:75-76.
[2]姚继明,郑泽寰,梁云,李炳林,张浩.光载无线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2014,01:129-132.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mral Catheter)全称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主要用于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一般需用药7d一1年以上。经外周静脉穿刺植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成功率高、节省时间和人力u J、不需局部麻醉和缝针、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患者痛苦时间短等优点,I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口1,尤其适用于长期输液的或者需要进行化疗的老年患者。我科自2009年10月一2010年11月为22例老年癌症患者进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现将临床应用及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2例,其中男18例,女4例,肺癌19例,乳腺癌3例。年龄61―73岁,平均65.5岁,其中经贵要静脉穿刺20例,经肘正中静脉穿刺2例。无静脉炎、感染、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避免了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PICC操作方法
2.1 选择血管 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再次为头静脉。
2.2 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
2.3 测量静脉长度: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
2.4 建立无菌区 打开PICC导管包,戴无菌手套,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15cm×15em,先乙醇后碘伏待干。
2.5 穿刺置管 ①铺治疗巾,更换无菌手套,用无菌盐水冲洗导管及穿刺针。②让助手在上臀扎上止血带,使静脉充盈,进行穿刺,进针角度150一30。,见有回血,立即放低穿刺角度,推进导引套管进入静脉,从导引套管内取出穿刺针。③让助手松开止血带,左手食指固定导引套管避免移位,中指压在套管・尖端所处的血管上,减少血液流出。右手将PICC导管逐渐送人静脉,用力均匀缓慢。当导管插人约1Sere左右时,相当于肩部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靠肩以防导管误人颈静脉。④将导管置人预计长度时,退出套管,撤出导丝,抽吸至回血,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⑤修剪导管长度,连接专用固定器,再次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洗导管,接肝素帽,固定导管,在穿刺点上方放置一小块纱布,吸收渗血,覆盖3M透明敷贴。加压粘贴。⑥X线透视定位检查。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3.1.1 置管前 大多数老年患者身患一种或者多种慢性疾病,并且长期承受病痛的折磨及化疗的不良反应,往往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精神变化,经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沉默寡言或者脾气暴躁、固执己见等,有的老年患者还不配合治疗,所以在置管前细心并且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的目的、过程、置管的优点、操作后的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及家属均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积极配合并签署置管知情同意书。
3.1.2 置管中 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防止感染。不仅操作动作要轻柔体贴,而且还要用温柔的语言与患者沟通,耐心讲解,使患者心情放轻松,主动配合操作。让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充分享受到被人尊重、关心、同情、理解的人性化服务。
3.1.3 置管后 ①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置管非常成功,若有局部渗血、手臂疼痛、肿胀或其他各种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反映并给予适当的处置。②认真详细地做好护理记录。记录导管名称、编号、型号、置管长度、穿刺部位、穿刺情况、导管置管时间及换药情况。③患者指导:导管植入后患者需要带管较长时问,并且患者大部分时间在院外修养,因此患者指导非常重要。护士要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洗浴时一定要避免局部贴膜浸水,若发现浸水,应立即给予更换贴膜。虽然带PICC导管不影响患者的一般日常生活,但是应避免带PICC侧手臂提过重的物品或持重锻炼。还要指导患者正确活动患肢。
3.2 使用正确封管技术 每次静脉输液前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输液完毕,再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方式进行冲管,目的是使冲洗液在管腔内形成湍流,清洁和漂净管壁。冲管最后要正压封管,防止管腔堵塞。
3.3 穿刺处皮肤的护理 中心静脉置管术后24h内要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贴膜l-2次。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上向下揭去透明贴膜,局部先乙醇脱脂后碘伏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螺旋式消毒,范围15―20em,共消毒5遍。
3.4 防止导管堵塞 采取正确的正压封管方法,即当剩余0.5-lml液体时,边推注液体边撤出注射器。当发现导管发生堵塞时。可使用尿激酶5 000U/ml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的血凝块,严禁将血块推人血管。禁止使用
3.5 妥善固定导管并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固定部位最好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3.6 静脉输液 适当抬高患肢,输液先后顺序按照药物浓度由大到小,刺激性由强到弱依次进行。特殊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静脉输液时用7号以上大头皮针。
4 体会
老年患者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末梢血管纤维化、缺乏弹性、充盈度欠佳、血流慢、高凝状态,加上疾病反复发作或化疗需要多个疗程住院治疗,血管较硬而脆,并且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造成穿刺困难,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而PICC在直视下置管,穿刺简便安全,大大降低了因反复穿刺静脉给老年患者造成的痛苦,保护了血管,节省时间和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更提升了患者对我们护理工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使患者得到及时、安全、有效的治疗。
1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家属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1. 1 焦虑心理 大多数家属由于对MR缺乏认识, 当患儿被初次诊断为MR时, 通常心理表现为回避, 拒绝面对事实, 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焦虑, 具体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 治疗和预后情况, 甚至对医师的诊断产生怀疑, 带着患儿四处求医, 希望医护人员对孩子的将来给予一个肯定的答案。
1. 2 抑郁心理 MR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非短期治疗可以很快痊愈, 患儿家属需要长期面对一个身心都不正常的孩子, 因此造成心理压力而产生抑郁情绪, 表现为成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伤心哭泣, 对治疗患儿的疾病缺乏信心, 甚至放弃对患儿的康复治疗。这也是相关心理调查资分析料显示, 在所有MR患儿父母中, 焦虑、抑郁病态心理占前两位的原因。
1. 3 自卑心理 MR患儿父母因为家庭和孩子而受到的社会歧视、冷嘲, 而产生自卑心理, 拒绝患儿接触社会, 拒绝与正常儿童交流, 使患儿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而不能?m应社会环境;同时家属的异常心态极易影响患儿, 使患儿也产生自卑心理而丧失生活的信心。
1. 4 消极逃避心理 患儿家属在对MR疾病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康复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急于求成, 对康复效果期望过高。导致家属在经一段时间治疗无明显效果后感到身心疲惫, 丧失治疗积极性, 消极对待、甚至放弃康复治疗, 导致患儿失去最佳康复期, 影响了的康复效果。
2 护理对策
2. 1 制定心理干预计划 对患儿家属处境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帮助家属面对现实, 向家属传授MR患儿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康复的内容等相关医学知识, 使患儿家属对疾病及预后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家属了解早期、有效、持续的康复治疗对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使患儿家属充分认识到只有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才能有一个好的预后。有利于家属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坚持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
2. 2 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 让家属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方面的动态信息, 消除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积极配合医生及治疗师帮助其认识孩子目前的症状表现, 同时告知家属康复治疗的预期目标, 注意孩子的积极的细小变化, 使家属看到治疗的效果, 从而增强康复治疗的信心。
2. 3 重视患儿家属的心理活动 努力与患儿及其家属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针对不同家属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家庭经济情况, 多倾听, 勤沟通, 及时了解其需求及不良情绪, 采取分别对待, 因人施护, 予以不同的疏导、安慰, 淡化不良情绪的影响, 以避免或消除不利于患儿康复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让患儿家属与医师及治疗师合作, 积极配合, 为康复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市场对于会计类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不但需要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必须拥有极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院校只能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案例教学模式成为中职会计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但是,案例教学模式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却仍旧无法达到市场需求的标准。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中职会计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针对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以期能够为有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1]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准备的质量
所谓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指教师事先准备相应的案例,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案例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
从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来看,案例的筹划与准备是基础与前提。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准备的案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决定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2]
由此可以看出,要提高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案例转变与筹划的质量。但是,在传统的条件中,案例的可选性较少,教师面临着教学资源缺乏的困境。
此时,在信息技术环境视域下,教师就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高质量案例的准备与筹划。通过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在网络平台上收集和整理案例,可以方便快捷的挑选出能够吸引学生目光、便于学生模拟和操作的案例。
同时,在准备高质量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设备开展,达到更高效率的导入效果。具体地说,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好的营造相应的氛围,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来打造相应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相应案例的情景中,能够更快的转变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真正融入特定的案例情景中,进而提高案例教学带给学生的实践感受,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二步,也是整个教学模式中的核心部分。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设法调动学员的主动性,引导学员紧紧围绕案例展开讨论,方式可以是全班一起讨论,也可以划分成小组讨论。
但是,在传统的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所组织的案例讨论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缺乏真实情景和条件的支撑,教师很难营造较为真实的气氛,很难让学生真正融入到相应的案例中。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观思维仍旧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这就表示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很难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迎合实践,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的讨论环节中,教师所组织的讨论相对空乏,并不能针对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自然也就得不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具体地说,中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相应的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在此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讨论,无法达到教师预想的效果。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应用的功能,降低了有效性。
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组织开展更高效率的案例讨论。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图片、音乐等形式打造更合适的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案例教学模式的带入性增强,为案例讨论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文字等形式为学生的讨论指明方向。这就能够在不打断学生讨论的情况下提高案例讨论的有效性,帮助学生获得更有效的提升。
最后,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更加拟真的情景模拟中,让学生进入相应的实践情景中。此时,学生思考的角度将从实践出发,也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才能够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点,才能够明确未来学习的方向和目标。[3]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
最后,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案例总结是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的最后步骤,其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
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虽然能够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但却缺乏一定的依据。具体地说,部分学生在进入情景后对自己当时的表现没有深刻印象。这就导致教师在总结时无法得到学生的呼应,进而降低了总结有效性。
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提高案例总结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较为详细的罗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直观的感受,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师甚至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讨论情形进行录制,让学生观看到自己真实的表现,进而提高说服力,能够更有效的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反思。
结束语: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是时展的产物,其早已渗透进入现代教育中,并且已经取得不俗的成绩。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案例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从案例教学模式的三个步骤进行提效。这就需要众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交流,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效率,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模式,最终促进中职会计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一般来说,电厂排放的废气中的二氧化硫是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元凶,同时二氧化硫的过度排放还会导致酸雨的现象更加严重,从而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对电厂排放的废气进行除尘脱硫是十分必要的,可有效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另外,也会使得酸雨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并且由于现今我国的电厂数量众多,如果不对其排放的废气进行除尘脱硫,所排出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不可预计的,因而,对于电厂的锅炉烟气进行除尘脱硫也是极具紧迫性的。
一、 我国电厂锅炉对于排放的烟气进行除尘脱硫的现状分析
我国开始对电厂排放的烟气进行除尘脱硫最早开始于上世纪中后期,并从此时开始了关于除尘脱硫技术的研究工作。和国际上关于除尘脱硫技术研究比较发现,我国关于除尘脱硫技术的研究开始比较迟,并且,对该技术的研究成果也和国际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差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对于除尘脱硫技术就开始加大研究的力度,对于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以及经验进行积极的引入学习,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除尘脱硫技术有了很快的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在电厂中引进除尘脱硫技术,对于锅炉中排放的烟气进行除尘脱硫,从而使得电厂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较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除尘脱硫技术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电厂中几乎全都引进了除尘脱硫技术,对电厂排放的烟气进行脱硫。但是,就目前来看,在除尘脱硫技术中,一些核心的、关键性的技术装置都是从国外引进,国内暂时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因而,可以说,我国的除尘脱硫技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 我国现今主要采用的除尘脱硫技术介绍
(一) 烟气脱硫
该技术在现今电厂的使用是最为广泛的,这是因为其对于二氧化硫排放的控制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从上世纪开始,我国就开始进行烟气脱硫的相关技术研究,并且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具体实施技术。一般来说,烟气脱硫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干法、湿法、半干法。就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来说,它主要运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是利用一些粉状的吸收剂或者催化剂,在干燥下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并且在干燥状态下对脱硫剂进行再处理。一般来说,由于脱硫生成的产物是干燥状态,因而它的具体流程也是比较简单的,且对其投资所用的费用也比较低。并且由于排放的烟气在进行除尘脱硫的时候没有发生降湿,因而,当烟气排放之后,也会有利于其进行扩散。另外,利用干法烟气脱硫技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用到的脱硫设备不容易发生腐蚀,且也不易产生堵塞。就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来说,主要是利用碱性的溶液对排放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吸收。这种脱硫的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之后,现今所使用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并且,这种脱硫技术所产生的脱硫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由于这种技术的使用过程很复杂,且需要的投资成本过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因而,现今,对于这种技术已经很少使用了。就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来说,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以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将二者的优点进行有效的利用,因而,就现今来看,具有很广的前景。这种技术一般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结合袋式的除尘器,使得脱硫效果更为显著。
(二)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法
这种脱硫的方式最早开始于美国与丹麦,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得到很大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今该技术已经发展完善,并在电厂烟气脱硫中得到广泛使用。近年来,我国的电厂也开始积极利用这种方式进行电厂烟气的脱硫,并对该技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该技术对于电厂排放的烟气可以有效进行脱硫,提高脱硫的效果。
(三) 氨法烟气脱硫
采用这种方式对电厂排放的烟气进行脱硫,可以对电厂烟气排放的被动局面进行改变,将电厂烟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当做是一种资源。并且,由于氨的价值较高,因而,在使用之后,必须对氨进行回收利用,从而保持氨的价值。利用氨法对烟气进行脱硫主要就是用氨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成分发生作用,从而使得脱硫完成。但是由于这种方式,运行的成本较高,因而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价格加高,运行难度较大。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现今的电厂数量很多,因而其排放的烟气所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就我国现今的大气状况来看,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而导致我国雾霾等恶劣天气频发。因而,针对这种现状,对电厂排放的烟气进行积极的除尘脱硫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电厂排放的烟气进行除尘脱硫,使得排放的烟气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硫含量降低,从而减少因二氧化硫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就我国目前常用的脱硫技术来看,我国的脱硫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今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除尘脱硫技术仍然还有前进的空间。因此,在今后的实际运用中,对于除尘脱硫技术要进行进一步的发展研究,促进除尘脱硫技术的发展,提高对排放烟气的脱硫效果,从而使得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更少,保护大气环境。
参考文献:
[1]陶晖,陶岚.袋式除尘技术在我国燃煤电厂的推广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15,01:15-21.
[2]陆征.烟气综合治理技术在漕泾电厂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5,0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