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0: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校园德育活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从细微处入手。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如何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对于每1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1点1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树立长期作战的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当前,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这是与青少年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学生的健康发展是1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1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不能搞突击,而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进1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转变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爱学生,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丰富校园活动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青少年德育工作的1个目标,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和行为方式。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要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就必须避免空洞的说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实践表明,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道德境界的提升。道德体验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成人宣誓仪式,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结对,培养学生的爱心;等等。在道德体验活动中,1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1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从细微处入手。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如何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对于每1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1点1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树立长期作战的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当前,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这是与青少年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学生的健康发展是1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1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不能搞突击,而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进1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转变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爱学生,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丰富校园活动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青少年德育工作的1个目标,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和行为方式。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要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就必须避免空洞的说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实践表明,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道德境界的提升。道德体验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成人宣誓仪式,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结对,培养学生的爱心;等等。在道德体验活动中,1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1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Discussed shallowly pushes the moral education ponder which using the campus broadcast development Pu moves
Xiong Feng
【Abstract】The campus broadcast is th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primary position, the story is between the pedagogue and the young people carries on the communication exchange one kind of ideal medium and the bridge, can let the student learn the personhood subtly in each one beautiful story, has the Run thin silent effect. But “listens to the story, studies the standard spoken Chinese” the program is conforms to the elementary student age and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 effective moral education position, guides the student to ask, to strive for, to ask US friendly really, has positively upward, the extremely profound influence.
【Key words】Story; Standard spoken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个温馨的午后,大家准时收听‘听故事,学普通话’节目,我是普通话测试员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美丽故事是……,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是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广播站每周三下午信息课播出的“听故事,学普通话”广播节目,由校内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老师自编自播。自从开办以来,“听故事,学普通话”广播节目已走过了7个春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每期节目都讲述一个精选的蕴含丰富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把德育和推普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中学会做人。实践证明,这个广播节目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开辟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阵地,有着积极向上、深远的校园影响。
1 节目产生的背景
2004年9月的推普周,学校要搞一个推普活动,于是校长找到几个测试员老师,和她们商量推普事宜,并希望淮师附小的推普活动不走形式,能持之以恒,并且利用好校园广播这一渠道,把推普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德育阵地作用。怎么整合呢?大家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于是“听故事,学普通话”这一校园广播节目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每位测试员老师都有自己班级的教学任务,但是对于这项崭新的工作,老师们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找故事,确定普通话训练重难点,提取思想品德教育精华,细细碎碎,精心准备,力求广播节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小故事的育人价值、老师们的发音吐字,力求精益求精;故事中引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生命智慧的汲取,力求历久弥新。
2 如何发挥我校推普广播节目的德育功效
素质教育直至今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德” 育是教育的核心,而德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形成健全的人格。现代画家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
如何在每期的“听故事,学普通话”节目中,引导孩子们既学会说纯正标准的普通话,又学会做人,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升华为人一生的追求?这是我校每一位节目编播老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她们不断尝试着的课题。老师们把节目分为几个层次: “一、导语;二、讲故事;三、提示语;四、教师带读词语;五、结束语”。 为了提高节目质量,我校编播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故事选材要过关。老师们注意选定的故事,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至真、至善、至美,短小精悍、积极向上。为了让故事的德育涉及面更广、更全面,根据当前社会状况和学生实际,老师们商议出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负责,并查找大量的资料和书籍。当播音老师讲故事时,全校3000多名学生都能静坐细听,一个个小故事犹如一碗碗鲜美的心灵鸡汤,最大限度的滋润着学校每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心灵。
其次,故事中育人精华的提炼要准确到位,德育引导要适时。每位编播老师在选定故事后自己要把故事读透,领悟其精神内涵,提炼成德育重点。节目播出时,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完一个故事,总要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似乎悟出点什么时,老师再进一步点拨,通过“提示语”的形式将故事中的德育精髓提炼出来,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听故事,在一次次地感动中受到人格教育。学生中常常发出“哦”的感慨声,可见孩子们领悟到了故事中的真、善、美。
再次,德育渗透和普通话训练有效结合,力求双丰收。一个个耐人寻味、精心筛选的小故事是学校德育渗透的载体,同时也是普通话训练的载体。一个节目两种功效,两手都要硬。“提示语”之后,老师会把故事中容易发音错误或容易发音缺陷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给全校学生进行诊断性训练。3000多名学生在那一刻同时训练,态度认真,声音整齐,效果良好。
一个有意义小故事的魅力会比你最富有鼓动性的言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会让你得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举两个例子说:
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它震垮了房屋和校舍,却震不倒全中国人奋发向上的意志和大爱无边的情怀!我校在当月周三的“听故事,学普通话”节目中播出了面对灾难系列,《救命稻草》、《在那生死一瞬间》让学生感到处于人生困境时,不要放弃真理和求生的欲望,尽力做到镇定、勇敢。哪怕是一个信号、一只小鸟,只要能给我们带来一线生的希望,都要为之做最大的努力;《废墟中的亲情》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浓浓的伙伴友情,人性的善良和真挚折射出的美丽光芒,使很多孩子都流下感动的泪水。
再如,针对部分学生学习浮躁、心不静的现象,节目播出了《小知了学本领》、《心躁与心静》、《经营梦想》等故事,《小知了学本领》讲了一个一只想学本领的小知了,由于不专心,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什么都没学到的故事;《心躁与心静》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讲矿工被困矿井中,由于心静找到出路而逃生;另一个是讲木匠干活弄丢了心爱的手表,他的孩子静心地听手表的滴答声,最终帮助木匠找到手表。这两个小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在很多情况下,心躁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而心静才能成功。《经营梦想》讲了台湾著名散文家林清玄为了儿时想去埃及看金字塔的梦想而奋斗一生,最终梦想成真,自己也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故事,教育孩子们为了美好的梦想,要敢于刻苦努力,坚持奋斗,梦想终究会成为现实。
总而言之,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点滴之中达到育人的功效。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每年新入校的学生千名。一方面,在每年的军训中,我们发现学生都表现不错,能以军人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但是开学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觉自律行为慢慢减退,有些毛病也故态复萌,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是缺乏一个有效平台,让军队的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吃苦耐劳、不畏艰险、严谨求实等优势能够延续,并帮助学生强化组织纪律观念,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秩序,提高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午间学生走出校门,贪图便宜方便,在街上无证摊贩处就餐,既不卫生也不安全;还有一部分学生午餐干脆不吃,用父母给的午餐钱去网吧上网。这种情况家长十分忧心,多次向学校提出能否由学校组织进行管理。学校也发现午餐时段这个平台具备长期固定的长效性,全部学生都能参与的广泛性,活动参与难度不高的易行性等特性。
于是学校经过研讨,决定启用午间就餐休息这一时段,改良相关形式,突出教育优势,全力打造“午间静校”品牌活动,将“午间静校”活动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以“午间静校”为切入口,以活动促行,以活动冶情,推进校园德育教育实效。
做法
1.科学研讨、挖掘优势
午餐休息时间是个常规时间,以前没有利用起来时觉得时间短、效果差,貌似不值得下工夫。可是经过学校科学研讨,觉得其中大有文章可做。2010年,学校决定改良相关形式,扬长避短,做出以下决定:
(1)在午餐休息时间进行“午间静校”活动,其中核心内容为学生统一就餐和统一午休。
(2)统一就餐时间为12点—12点30分,每班级安排值日生领取全班的饭盒,进行分发,随后全班统一就餐,全过程保持安静。学生统一就餐标准为6元(从2011年9月起临时调整为7元,贫困学生由学校安排勤工助学岗位),由学校食堂按照营养食谱统一制作,以一大荤、一小荤、两个蔬菜套餐组成,饭和汤按需求自打。统一就餐做到四统一:就餐品种统一、就餐时间统一、就餐方式统一、就餐纪律统一。
(3)统一午休时间为13点—13点20分,每班级学生回到各自教室,统一在各自座位上进行午休。统一午休做到两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安静。
(4)在“午间静校”活动中突出三个特性:一是全员性,“在活动中育人”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这项活动不仅仅是学生参加,班主任参加,校领导、校中层、食堂人员都要参加,身体力行给学生做出榜样;二是规范性,“没规矩不成方圆”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讲究规范,通过活动的长期熏陶让学生体会到规范的重要性,把遵守规范的好习惯带入职场;三是整体性,一个人做得好固然不错,但是只有一个班、一个专业部、乃至一个学校都做好才是真的好。学生要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协调、学会互助、学会团结,知道集体的前进需要个体的协作努力。
确立目标:“午间静校”活动要力争成为南京一流、江苏一流、乃至全国一流。
2.制定规范、统一要求
没有规范也就没有标准,没有标准只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形成不了合力。
学校以学生工作处牵头,联合后勤保障处、专业部,在实地调研,科学试验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规范。主要有这四句话:一是“音乐指挥口号无”,即学生统一就餐和统一午休均由音乐变换进行指挥,做到一切指挥听音乐;二是“建制保持全程在”,即学生在教室就餐及午休均保持班级建制,全程全体参与;三是“安静进行纪律守”,即学生在活动中要保持安静,一切按照规范来,遵守纪律;四是“天天到位坚持久”,此项活动一天两天进行易,长久进行确实有难度。但是越有难度越要坚持。这项活动有学生、家长及部分教师的不理解,认为多此一举。但是我们相信只要做好宣传工作,坚持做下去,成效会说明一切。
3.宣传到位、培训全面
只有了解“为什么”,才会思考“怎么做”,才能进行“做什么”。
学校“午间静校”活动宣传紧紧坚持以理服人,不搞强压硬逼。通过校园广播、校会、班会,大力宣传活动意义。使学生明白:活动是学校生活制度的一项合理安排,是根据学生健康和学习需要安排的一项有益的运动。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不仅需要知识,需要技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学生要明白参与活动是对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严格自律精神等有莫大益处,是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一大途径;让家长明白,学校做这项活动并不是为了增加食堂收入,而是为了把教育渗透到活动中,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饮食、远离不良场所、好好休息提高上课效率;让教师明白,集体就餐就是教育公平的一种体现,贫富差距不应该在学校出现。
为了把活动开展好,学校的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全面进行。以校务委员会为首做好宣传发动、阐明意义;以校长为首的校领导做好活动为先,坚持行动;以学生处、专业部为主的校中层主抓班级培训、督促指导;以班主任为主抓班级综合训练;以任课教师为主抓协助训练;以学生处小干部为主抓示范训练;这样就为活动培训组成了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全员参与的训练体系。为活动进行提供了有效地组织保障。
4.量化管理、激励竞争
量化的目的不是以分数定高下,而是更好帮助各班级发现差距,迎面赶上。
学校组成校领导、中层、教师的评分组,对全校活动进行检阅评分,充分调动了各班级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有效促进了活动质量的提高。评分也计入班级综合考核中,使得各班级对活动非常重视,保持活动在高水平进行。
成效
1.学生的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在活动中,学生的的积极性、自觉性、集体荣誉感和竞争协作意识感明显增强;热爱校园,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更加高昂;集体观念,纪律意识,自控能力等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总结起来就是:吃苦耐劳,坚强每一天;点燃激情,奋进每一天;行动一致,团结每一天;执行到位,规范每一天;调整状态,高效每一天;心无旁骛,专注每一天。
2.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午间静校”活动实施下来,学生的午餐品种科学多样,营养趋于合理。学生的午间休息等到了保证,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缓解,从来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这些都促进了学生的身体正常发育,形成了良好的身体姿态,提高了力量、速度、柔韧、灵敏、协调等基本身体素质。2010年全省身体素质测试,学校学生素质明显强于其它学校学生。校运动员队也多次在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中团体成绩名列前茅。
3.校园的良好风气明显形成
上课专心、活动有序、集会安静、听从指挥、文明有礼等,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美誉度不断提升。2010年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与全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思考
1.落实理念,坚持不懈
“午间静校”活动看似简单易行,但想做好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是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付出艰辛劳动才能完成的工作。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的“午间静校”活动之所以取得了些成绩,就是校领导的重视落实在行动中,只要人在学校,就一定来到活动现场,共同参与;就是全员育人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师生共同活动、师生共同提高;就是团结协作的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学生处、专业部、班主任、任课教师大家各有分工,目标明确,一致向前。
2.科学论证,不断改进
“午间静校”活动进行以来,学校不断根据学生变化对活动进行微调,比如午餐品种更加丰富,量化考核数据更加合理等等,以追求效果最大化。
一、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成效
徐州幼专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毕业生全员就业为宗旨,其办学理念促使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不论是教务处的课程设置、教育实习、教学管理等,还是学生工作处、团委及其他处室的工作安排,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志愿者服务活动则更是我校建校以来学生管理中的一大特色,早在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前,我们的学生就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为学校赢得了赞誉和口碑。
《2011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指出:“志愿服务是人们参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人们通过志愿服务可以获得归属感和融入感,觉得能够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向。”实践证明,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让自己获得幸福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更能体会到助人的可贵和验证自身的生命价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增强作为师范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因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德育成效。
1.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以及所谓的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念对当今师范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师范院校思想教育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志愿服务活动推崇集体主义原则。它以社会公益为基点,服务他人,倡导为国家、为人民尤其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做出贡献,把国家和集体利益置于最上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志愿精神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引领着师范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参与各种公益服务,从而使他们在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的同时,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而且他们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人的尊敬和肯定,从而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于是,他们懂得了只有当自己的个人选择和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相一致时,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才可能使自己获得全面的发展,这种人生观境界是所有的青年学生都应该追求的,只有这样,才能像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由于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师范院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同样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志愿服务活动则能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和改造自己,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社区服务、扫除文盲活动等,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服务于社会,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认识到与社会要求的差距,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不断强化和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走上社会积蓄了能量。
其次,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这一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其社会阅历,增长了其知识才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等等,正如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总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各种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实质就是美育在校园文化中的体现。
美育与英语学科的关系
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教育。可以说,美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等一样,首先是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功能就是运用自然界存在的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来美化人的自身,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情感得到开发与升华、丰富与充实,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美育的功能定位,将美育融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
我们不能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这一范围,这既缩小了美育的外延,又降低了美育的内涵。既然美育是与美的感受相结合的教育,而美是到处都存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艺术作品中都存在千姿百态的美。先生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只要教师注意寻找,发现各门课程中的美的因素,注意到授课表达、操作方式上的美学问题,各门课程都能起到美育作用。
英语学科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教学语言的同时,又是一门向学生展示西方优秀文化的载体,是实施美育的渠道。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音韵美、语调美、结构美、文体美、文化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同中国文化一样,西方文化亦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财富。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扩大视野、汲取中西方优秀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世界型、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和文化审美意识的复合型优秀人才,英语学科美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
因此,英语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高校的课堂英语教学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应承担起一部分美育的责任。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美育渗透
校园文化活动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活环境的课外活动,像课堂教学一样承担着美育的教育责任,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审美实践活动能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品德、情操、知识、智力的发展产生全面的积极影响,能够把德育、智育、体育全面有效带动起来,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最重要的审美实践活动之一成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美的存在,展现美的魅力,以及用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创造美,从而达到实施美育教育的目的。
英语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学习语言的认识规律和审美心理特点相结合,在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中将英语的交际性原则与美育的形象性原则相结合,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特色,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中,把基本的、普遍的美学原理分散到各种艺术形式之中,使学生明白美就存在于他们周围,美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变空洞的理论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文化知识,在审美感受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并付诸于行动,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实践证明,学生对英语文化活动很感兴趣,不仅能显示学生的艺术才华,并且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能表现出美的情操和行为风貌, 可以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学生在英语文化活动中,通过积累一定的经验,并找出不足,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课程教育,美育的实施就会出现良好的循环。
在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学生学习、实践和欣赏英语语言美,展现自身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实施:
丰富教室文化。大学生的成长与自身条件和特定生活环境有关。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最直接的生活教育。在教室里,适当张贴用中英文对照书写的标语;办一些英文黑板报,黑板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英语作品,或国外风土人情,著名人物介绍、优秀英语故事、英语诗歌欣赏等。这些举措可以创造一个美的教室环境,让学生切身感受英语的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经过日积月累的熏陶,对大学生提高审美素质都是大有裨益的。
开办英语广播站柏拉图曾说过:“灵魂应该用音乐进行教育”。音乐是“心灵的语言”,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更容易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利用音乐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促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由学生负责英文广播站,每周定期由英语老师进行指导,向全校广播英语校园新闻、英语故事、英文歌曲等。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很多,在课余时间适当播放一些英文歌曲,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通过其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开设英语角。在每周的适当时候,将全校的英语爱好者聚集起来,定期开展英语角活动。在美好的氛围中,让学生能够有机会用英语与同学老师甚至外教或者留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同时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分寸和艺术,体会拥有端庄优雅的举止和善于交往的能力的重要性。通过英语角和其他活动使学生勤于交往、善于交往,按照美的法则进行交往,从而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尊重、
相互谦让的礼貌习惯。
放映英语原版电影,开设英文经典电影赏析讲座。电影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结晶,集中了编剧、导演、演员、美术设计、特技表演、音响效果等专门人才的智慧和才能,使欣赏主体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能够全面地得到提高。电影更是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表现人的美是电影的永恒的主题,通过电影艺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其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组织人员每周放映英语原版电影,低收费或不收费吸引学生观看,欣赏那些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电影作品,并开设英文经典电影赏析讲座。使学生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鼓舞;让电影之美打动学生的心灵,流下美丽的笑和感动的泪,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提升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组织读书会。选取合适的英语阅读材料,包括著名演讲、小说节选、游记、寓言、童话等。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殿堂,展现了自然图景的美不胜收、人文景观的巧夺天工、奇思妙想的丰富智慧与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山水的壮丽秀美、历史文化的源源流长,领略到人性的美,异域文化风情的美以及英语内蕴含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美。英语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丰富题材又给他们展现了世界的精彩与神秘,他们会钦佩和赞美那些为了人类而将自己整个生命奉献给探求未知世界的人们,使其自身的思想和人格得到升华。
举办英文诗歌朗诵会和英语演讲比赛。诗歌是文学中最优美、最灿烂的艺术之一,浸润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英文诗歌朗诵是一个英文诗歌欣赏与审美的过程。听众往往从朗诵者对文字符号的朗诵开始,进而跟随着这些文字在诗人想象的时空中驰骋, 触发种种激情和向往,经历着情感与理性上的复杂变化,最后品味人生,品味艺术给予人们的精神享受,关怀自由的价值与人类的命运,不时在一种陶醉、愉悦和亢奋的心理状态下被熏陶、被教育。
英语演讲是一门艺术,英语演讲的过程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影响参赛学生演讲的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演讲内容方面,任何一位胜出的参赛学生都需要拥有丰富或者较为丰富的知识,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英美文化知识、逻辑修辞知识、各种专业知识等;在演讲的语言风格方面,演讲是综合各种语言体裁而形成的具有声音感、动作感的口语化语言,
口语化的言谈令人感到亲切,缩短与听众的距离。演讲语言同时具有文学语言的形象、议论语言的哲理、书面语言的逻辑性、口头语言的活泼性,包含着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成功的英语演讲应该形神兼备,情理交融,字句之间交织着美,散发着美。
演出英语戏剧。组织与英语戏剧相关的学生社团,编写英语剧本,挑选戏剧演员,安排演出。英语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以表演艺术为中心,融合了多种艺术要素。它需要用英语文学语言写成的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基础:需要舞台装置,如灯光、道具,服装布景等用以表明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身份;需要有演员的表演用以表达剧情和人物的内心活动。集中、尖锐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中突,是戏剧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戏剧具备着语言、美术、音乐和舞蹈等各种艺术样式的元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 构成了过程性与直观性的高度统一的戏剧美。
本人从事学生管理多年,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的德育教育怎么样去开展,效果如何、我们从中得到那些启发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一个角色,都要按照法律、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规范自己,以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德育教育的比重占据了较大的空间,道德、情感、智慧在技工院校的教育中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很大,所以作为技工院校的班主任等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来说将关系到学生以后在社会的影响,离开了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离开了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离开了智慧的教育是缺乏创造活力的教育。
一、目前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教育的比重,对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的影响力,已经在人们的认识中都存在相当大的地位,大多数老师在招生的过程中都能够认识到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少,加上普通高中的竞争和大学的扩招并且高职院校的注册入学,再加上现实社会中对人才使用普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现象,因此技工院校的招生规模形势越来越严峻,技能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因此技工院校招生时对学生的条件特别是思想文化素质的要求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这种情况下生源素质日渐下降,对于我们从事技工教育的人员来说任务艰巨,从这几年的教育过程可以总结出学生的素质下降集中体现在如下几点:
1、难以树立远大理想目标
学生的身份就是学习,掌握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自己和家人乃至自己的下代的生活幸福而"俯首甘为孺子牛"及"十年寒窗"的煎熬,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更是受几千年来"学而优者仕"的影响,很多家长和学生人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而结果在中考中被分数的大网打落在技工院校,从而认为已经不能再有怎样的励精图治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拿到中专毕业证,走向打工的浪潮中,失去了曾经的梦想。
2、缺乏自信心
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我上技校是与别人低一个层次,他们都上高准备考大学,而我只能如此,本身知识就缺乏难以在与别人相比,有时还会因为无所作为而悲观失望,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或就是上网有时包夜等自已颓废的态度,缺乏自信心。
3、成长缺少自主独立
处于现在年龄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独立性较差,存在依赖心里,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上就能够体现,衣服、鞋子、袜子都是带回家给父母洗,然后再带回来穿,平时被子的叠放都不到位,生活习惯比较懒散,明显具有一种缺少自主独立的精神。
4、孤僻自闭,难以与人交流
有一部分类型的学生是性格内向,还有一部分从小成为留守儿童,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或者是寄居亲戚家,这种生活让他们少言寡语,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同学们的讨论,有问题也不敢求教于他人。
5.、自高自大,难以相处
一部分学生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听不了别人的批评和劝告,受不了挫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与人交流,难以相处。
6、文化知识欠缺,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较差,特别是数学、英语等课程更为突出,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的陋习很难改掉,因此,对他们来说完全是全新的专业技能课,学习兴趣也不够浓,不想过多的去动脑筋思考,更缺少创造性思维。
7、 缺乏责任意识
责任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与他们相去甚远,班级里的事与他们毫无相干,集体活动没有任何兴趣,都是我行我素,叫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时就是自己的事也不情愿把它做好。
8、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
出口成"脏"、抽烟、赌博、打架、早恋、乱扔垃圾,翻越学校院墙等现象随处可见,敲诈、偷窃等违法行为屡屡发生,明知道不可以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差,明知故犯。
二、开展主题活动有的放失、注重引导与教育
在学生管理的主要方法上采取针对上述出现的现状,我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1.开展主题班会进行目标定位
学院在每班课表的安排每个星期一下午第三节课进行全院的班会课每个星期都有明确的主题: 新生入学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校园文明、宿舍文明、餐厅文明等主题教育、迎新晚会的举办、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社团活动、安全教育活动月的开展、节约水电资源的教育、技能大赛、集体主义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育、核心能力教育、生命教育、生产劳动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每一次的主题活动都是有针对性的进行周密策划,安排周到细致,内容都具有新颖充实性,集中体现"新、近、实",通过生动的事例来感染、教育学生。"新"是指现实而又新鲜的素材;"近"是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有强烈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实"是指所选典型事例要真实、可信。这些现实的、身边的和可信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集中反映主题,从而揭示主题开始,逐步展开主题,进而深化和升华主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感情的共鸣,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不间断的冲击,让时间铸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升华学生人格达到主题教育的目标
2.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辅导研究室
对于一些在思想和性格上存在缺陷或部分缺陷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从上学期我院综高部刘主任首次挂牌成立心理咨询室接受同学们的咨询,然后定期开展一些讲座给同学们做一些案例分析,深受学生欢迎和资深教师来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对于不愿意当面倾诉的学生,我们专门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由专门的老师负责谈心交流。
3. 搞好社团活动引领德育教育
我院由团委组织成立多个社团,楚风画社、丰富同学们的书法绘画爱好,定时开展绘画书法的展览,陶冶学生的艺术情趣,篮球社团不定期组织学生之间的友谊赛以及学生和老师的互动赛,增加师生的感情,足球社团加强系部之间的联系在各系部成立足球爱好者协会,邀请专业的球员来学院进行辅导与切磋,舞蹈社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培养爱好者的形体美,接受了很多年轻人的请求,不定期在校园内进行表演,丰富了校园文化,各系部的学生会也举办了各种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在课后的活动项目比如,黑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青春活力,也锻炼了作为年轻人的身体,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增加了德育工作的内容。
4、在开好德育课的基础上努力抓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我院在课程设置上,把德育课作为主要课程来进行教育,一方面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教材和教法方面进行深挖。首先,学校按照当地实际情况,请革命前辈进行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请社会优秀人才做人生奋斗报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对照教育,培养在校学生的自信心。比如请本校往届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做自强不息的创业报告;请社会上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做人生奋斗引导教育。使学生坚定"我能、我行、我成功"的信念。再次,密切联系学生所学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请权威人士分析形势,指出学生努力的方向,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盲无目的,使学生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新、近、实"教育模式,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
三、德育主题活动的意义及一点思考
通过近年来的德育教育的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收效来看,基本上能够达到活动育人,提高学生的团队凝聚力,提高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提高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度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一方面为我院能够培养更多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并提高技工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将不断发现、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德育教育工作和实践给社会带来更多更好的价值。总之,学校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关乎着学生的发展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德育工作如何更加细致入微的开展,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式家教:紧闭的枷锁》.《现代教育报》
[2] 《新时期职校德育内容的提升》.俞龙辉《职教论坛》2001第10期
志愿者活动是公民个人自愿贡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为传递社会温暖,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而提供的无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志愿者工作在帮助人们学会共融共处、丰富生活体验、获得实践认知、强化道德自觉等方面也大有裨益。
基于以上认识,早在2007年,我校就组建了“红马甲”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红马甲”行动温暖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正如一位“红马甲”志愿者所说:“做一名‘红马甲’,我时常觉得心中开满鲜花。”如今,“红马甲”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了本地区志愿者服务的一个品牌,他们给校园带来了秩序和温暖,为社会传递了爱心和责任。“红马甲”的精神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职校生形象。
一、“红马甲”志愿活动之“行”
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必须引导学生自主确立活动内容、方式、途径,涵盖到校外,兼顾到课内与课外。
(一)开展校园常规管理,让学校更有秩序。
“教学做实践周”是“红马甲”志愿者在校内的主要活动平台。志愿者们根据分工,按照各自岗位和职责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向全校师生展示主人翁的姿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组织升旗仪式。每周的升旗手由“红马甲”志愿者轮流担任,从旗手选拔到升旗培训、从升旗练习到正式升旗,让更多普通同学感受到作为旗手的光荣,体会到升旗过程中的那份爱国热情。
负责门卫执勤。“红马甲”志愿者承担门卫的执勤工作,检查进出校门学生的胸卡、服饰仪表;负责分发信件、报纸;提醒进出校门的教师和学生车辆减速,依次推车进出。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门内外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参与食堂管理。“红马甲”志愿者与管理教师联合监督学校食堂的卫生情况并记录公告,就餐时间以文明监督员的身份提醒就餐同学文明就餐,养成节俭习惯。
公共场所管理。“红马甲”志愿者负责整个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等日常服务工作。如负责车棚管理工作的同学会提醒教师和学生依次整齐放好车辆;负责教工之家工作的同学会严格按照休息时间开放,做好活动器材的保养工作;负责校史陈列室的同学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对到此参观的同学或来宾做好适当解说。
校规校纪管理。“红马甲”志愿者必须带头遵规守纪,发挥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负责对全校学生实施纪律检查和管理,包括课堂纪律巡视、课间违纪监督、午自习与晚自习纪律检查等。
文明礼仪示范。“红马甲”志愿者有一个共同要求,就是所有成员都是“文明的使者”,见到教师说声“老师好”,见到同学“微微笑”,接待来宾“懂礼貌”,处处彰显校园的文明风貌。除了“慎独”之外,文明监督岗的同学对全校师生的不文明行为都有权劝说和制止,会用手中相机拍下校园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定期公示于众。
“红马甲”志愿者深入到学校常规管理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实践中强化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彰显校园主人风范。
“红马甲”志愿者在做好校园常规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定期开展“校园对话”,与校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做到上情下达、上情下达,使学校处理问题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及家长的满意率不断提高。学校将“红马甲”志愿者的各类检查结果作为对各项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既尊重志愿者们的劳动价值,提高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节约管理成本。“红马甲”志愿者还不定期地召开“校园听证会”,让学生自主表达他们的诉求,推进校园人性化管理。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让校园处处吹拂着清新自由之风。
(三)投身创业实践活动,点燃学生创业激情。
在“红马甲”志愿者组织的倡导下,校学生会成立了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红马甲”志愿者直接参与创业中心的经营和管理,切身经历创业项目运行的全过程,体验创业带来的乐趣,增长他们的创业能力。为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学生觉得创业不再遥远,创业也在改变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红马甲”志愿者活动之“思”
(一)应站在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高度推进志愿者活动。
在职业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能搭建多种德育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生生成自尊、自信、自强和乐群的意识。开展这类活动,必须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二)要把志愿者活动与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结合起来。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和实施应瞄准活动课程。以此观之,开展志愿者活动应与丰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与学校办学理念结合起来,综合发挥出认识性德育课程与活动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念前途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仪礼教育、安全教育、成人意识责任教育方面走出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三)要形成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架构,保证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6-0076-04
在一般情况下,志愿者活动是公民个人自愿贡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为传递社会温暖,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而提供的无偿服务。它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特征。马克思说:“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从这一意义出发,对于社会而言,志愿工作会在传递爱心、播撒文明、汇聚正能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对个人而言,志愿工作在帮助人们学会共融共处、丰富生活体验、获得实践认知、强化道德自觉等方面也大有裨益。所有这些也正如稻盛和夫所言,清澈而单纯的心灵才能感受到正能量,而自私的心看见的只是复杂、混沌。
基于以上认识,早在2007年,笔者所在的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六合中专校)就组建了“红马甲”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红马甲”的行动,温暖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正如一位“红马甲”志愿者所说:“做一名‘红马甲’,我时常觉得心中开满鲜花。”如今,“红马甲”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了本地区志愿者服务的一个品牌,他们给校园带来了秩序和温暖,为社会传递了爱心和责任。“红马甲”的精神,也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职校生形象。
一、“红马甲”志愿者活动之“源”
(一)开展“红马甲”志愿者活动源于部分学生“角色定位”的失衡
职校一些学生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我是谁?”“我到学校来干什么的?”“我的人生追求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回答不清,或者不愿回答,这种“角色淡化”、“角色模糊”的倾向如不加以纠正就会朝着“角色否定”的方向恶化,继之则会出现“四无”的不良后果,一是性格狭隘偏执,无宽容互助的人际环境;二是兴趣低级庸俗,无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操;三是价值观念扭曲,无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四是价值取向动摇,无积极乐观的生活目标。这些情况的存在制约着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阻碍着校园正能量的汇聚。
(二)开展“红马甲”志愿者活动源于德育实施的具体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十也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层面而言,“友善”是最紧密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在倡导“友善”中涵养学生的“德性”,让爱的能量在社会中不断传递、循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知与行相统一中开展德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职业道德、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德育途径上,“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是重要一环。
(三)开展“红马甲”志愿者活动源于对经典教育理论的再认识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红马甲”志愿者实践活动正是把“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和“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反省内化、自觉生成,从而获得德育实效。
陶行知先生在阐述“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时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源头上去追求真理。工学团或集体主义之自我教育是在团体生活里争取自觉之进步。”他还说:“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 “红马甲”志愿者实践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在做中教,乃是真教,从做中学,才是实学”。力求克服德育的空洞说教,追求知、情、信、行的统一。
“红马甲”志愿者活动,让德育变说教为疏导,变外化为内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做到行为得当,处事理性,从而巩固德育成果,实现德育目标。
二、“红马甲”志愿者活动之“行”
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必须引导学生自主确立活动的内容、方式、途径,涵盖到校内与校外,兼顾到课内与课外。
(一)开展校园常规管理,让学校更有秩序
“教学做实践周”是“红马甲”志愿者在校内的主要活动平台。志愿者们根据分工,按照各自的岗位和职责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向全校师生展示主人翁的姿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组织升旗仪式。每周的升旗仪式旗手由“红马甲”志愿者轮流担任,从旗手选拔到升旗培训、从升旗练习到正式升旗,让更多的普通同学感受到作为旗手的光荣,体会到升旗过程中的那份爱国热情。
负责门卫执勤。“红马甲”志愿者承担门卫的执勤工作,检查进出校门学生的胸卡、服饰仪表;负责分发信件、报纸;提醒进出校门的教师和同学车辆减速,依次推车进出。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校门内外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参与食堂管理。“红马甲”志愿者与管理教师联合监督学校食堂的卫生情况并记录公告,就餐时间以文明监督员的身份提醒就餐的同学文明就餐,养成节俭习惯。
公共场所管理。“红马甲”志愿者负责整个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等日常服务工作。如负责车棚管理工作的同学会提醒教师和学生依次整齐放好车辆;负责教工之家工作的同学会严格按照作息时间开放,做好活动器材的保养工作;负责校史陈列室的同学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对到此参观的同学或来宾做好适当的解说。
校规校纪管理。“红马甲”志愿者必须带头遵规守纪,发挥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负责对全校学生实施纪律检查和管理,包括课堂纪律巡视、课间违纪监督、午自习与晚自习纪律检查等。
文明礼仪示范。“红马甲”志愿者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所有的成员都是“文明的使者”,见到教师说声“老师好”,见到同学“微微笑”,接待来宾“懂礼貌”,处处彰显校园文明风貌。除了“慎独”之外,文明监督岗的同学对全校师生的不文明行为都有权劝说和制止,会用手中相机拍下校园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定期公示于众。
“红马甲”志愿者深入到学校的常规管理中,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实践中强化了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彰显校园主人风范
“红马甲”志愿者在做好校园常规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定期开展“校园对话”,与校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达,使学校处理问题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及家长的满意率不断提高。学校将“红马甲”志愿者的各类检查结果作为对各项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这既尊重了志愿者们的劳动价值,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的管理压力,节约了管理成本。“红马甲”志愿者还不定期地召开“校园听证会”,让学生自主表达他们的诉求,推进校园人性化管理。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让校园处处吹拂着清新自由之风。
(三)投身创业实践活动,点燃学生创业激情
在“红马甲”志愿者组织的倡议下,校学生会成立了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红马甲”志愿者直接参与创业中心的经营和管理,切身经历创业项目运行的全过程,体验创业带来的乐趣,增长了他们的创业能力。这为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学生觉得创业不再遥远,创业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拓展着他们的视野。
(四)开展主题课程教育,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红马甲”志愿者们明白,“学习是一种希望”。为了提高自身的素养,获得全方位发展的能力,在开展志愿活动的同时,“红马甲”志愿者也自觉接受各类主题课程教育。每学期的志愿者活动计划中都会安排相关教师、领导对“红马甲”开展文明礼仪、科技博览、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安全防范等方面的课程教育和讲座。
(五)组织各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教、学、做的完美统一,丰富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增强活动的主动性和实践性,“红马甲”志愿者会结合班级特点、专业特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校内主题教育活动、校外社会公益活动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等三种类型。如电子专业的同学开展义务家电维修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开展电脑义诊活动,动漫专业的同学作现场形象设计等。走出校门方知天地的宽广,为了拓展实践空间,增强“红马甲”活动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志愿者们会时常走出校门,迈向社会,开展活动。如前往社会福利院照顾老人和孤残儿童,到聋哑学校关爱聋哑儿童;走上街头做义务清洁工作;为争创文明城市,走向城市各个路口担当交通卫士;对区内河流受污染情况开展调查,提出整改建议;对区内电动自行车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研究,写出报告;对超载渣土车造成的交通设施和环境的损害进行社会调查,向交管部门反映;等等。
三、“红马甲”志愿者活动之“获”
“红马甲”志愿者活动的持续开展,让学校尝到了甜头,而这种让人欣慰的甜蜜来自于悄悄出现的各项转变。校容校貌的转变,校园处处干净整洁,呈现出一种清爽的和谐美;校风学风的转变,缺课旷课的少了,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少了,不做作业的少了,不认真实训的少了,无故不参加校园活动的少了;行为习惯的转变,遵规守纪的多了,助人为乐的多了,注重文明礼仪的多了,爱护公物的多了,相互尊重谦让的多了;学生形象的转变,“读职校照样能成才”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学生的自信正由内而外地散发着;师生关系的转变,师生加朋友的关系正在越来越多的班级形成;就业质量的转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越来越多用人单位的青睐,职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育人思想的转变,“以生为本”的思想逐渐根植于教师的心田,因学生成长而快乐的职业成就感正在转化为很多教师的工作责任感;社会声誉的转变,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德育特色学校”等多项荣誉,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学校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口碑。
四、“红马甲”志愿者活动之“思”
(一)应站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高度推进志愿者活动
在职业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能够搭建多种育德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生生成自尊、自信、自强和乐群的意识。开展这类活动,必须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裴斯泰洛奇说过:“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开展志愿者活动就是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心底生成的道德转化为促进其健康成长的巨大精神力量,实现教育“帮助人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实现它自己潜能的主人”的内在价值。
(二)要将志愿者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指出,学校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时,要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更要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志愿者活动中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将“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志愿者活动要以此为指引,注重用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滋润学生的心田,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品格,培养其博施济众的奉献精神。通过弘扬仁爱之德,以同情爱人之心强化学生的道德良知,以忠恕之道培养学生的“他人意识”,学生才会逐步达到“财以济人,力以助人,智以勉人,德以化人”的道德境界。
(三)要把志愿者活动与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结合起来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德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应瞄准活动课程。以此观之,开展志愿者活动应与丰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与学校办学理念结合起来,综合发挥出认识性德育课程与活动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仪礼教育、安全教育、成人意识责任教育等方面走出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四)要形成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架构,保证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2006年10月,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红马甲”志愿者活动组织,且确定由分管校长负责,团委组织,全体班主任共同参与,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的组织架构。8年来,“红马甲”志愿者协会制定了《“红马甲”实施方案》、《“红马甲”方案实施细则》、《“红马甲”评估细则》、《“红马甲”活动章程》等文件,形成了组织成员职责明确,教育内容具体可行,教育成效适时评估反馈的良性工作局面,保证了“红马甲”的各项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五)要适时评价志愿者活动的效果,在评价中不断完善
在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学校、第三方、学生社团自身确立为联合评价主体,按照评价理念生本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的原则建立起综合评价体系。笔者所在学校评价志愿者活动的效果时,在这一体系的框架下,通过对调查问卷、学生违规违纪数据、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参与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开展“红马甲”活动的成效,在评价过程中适时获得了改进“红马甲”活动的有用信息,从而不断完善了学校志愿工作的开展。
拿破仑・希尔认为,每一个行动前面都有另一个行动,这是千古不变的自然原理,大自然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自己行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有理由相信,志愿者活动必将在提高参与者的思想品德、文明礼仪、行为规范、服务意识、创业意识、公民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志愿者们也会以勤劳、善良、文明、守纪的形象,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用行动引领行动,用灵魂唤醒灵魂,让道德教育“跃动”起来,焕发出令人欣喜的活力。
学校体育是社会前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增强民族体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重要的意义。它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身体素质,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它可以弥补体育课的不足,进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还可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内容。现从中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中职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中职学生对课外体育的认识不足
就目前中职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他们还年轻,自身条件基本上能够适应目前的学习和生活,对健康意意识还不够了解,没有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意识薄弱。因此,这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不够明显,凭一时的兴趣和爱好,从根本上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中职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较大,但他们充分利用的方式不一样,如上网、逛街、学习、体育活动等,这些都值得学校去深思的问题,但有些学生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所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去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就更谈不上课外体育活动是他们在学校的一种锻炼生活方式,因此,他们课外活动随意性比较大,那么能够在课外养成体育锻炼的学生太少,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2.体育场地器材及设施滞后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也是阻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重要原因,场地多年来一直没有多大的改善,器材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场地、器材的设施的滞后给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不同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长期下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学校对体育重视不够,课外活动也没有安排组织者和指导者,这也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原因。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体育课都是受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习惯于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体育活动,没有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和能力,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也没有形成一种自我锻炼习惯。
4.课外内容单一
就目前学校课外活动内容来看,还是传统模式,使得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提高,只有以篮球、羽毛球为主,好多运动项目无法开展,这样既不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个性的发展。
二、课外活动的对策
学校体育的目标及功能的多样化,课外体育活动是要求学生参与和完成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要想改变学校现行的课外活动体制,必须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他们发挥其个性和才能,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打下基础。
1.管理模式
要想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必须与学校的管理密不可分,它不同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集中有序,它有一定的松散性。因此,要求教师要积极参与辅导,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还要求学校培养一批体育骨干及学生会,在这种机制的协助配合下,把课外体育活动当做学校体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来抓,加之学校的高度重视,这样学生会逐渐对课外体育活动有参与意识并产生浓厚兴趣,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组织体育竞赛
学校应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竞赛,通过竞赛模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但传统的竞赛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更不愿意参加,因此学校必须要对课外体育竞赛活动进行改革,取消高难度、危险性大的项目,降低标准,放宽规则,把专一的活动项目改成综合性的运动项目,集体项目增多,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情况增设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项目,增加趣味性,娱乐性,尽量使每个学生有参与的机会,这样就会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兴趣。
3.培养体育骨干
加强学生体育骨干的培训,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会及体育骨干的能力,必须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各种体育项目的学习和培训,给他们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及各种竞赛规则等,使他们能够主动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还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热情,还充分体现了他们在课外体育活动的主体地位。
4.检查评比制度
为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建立课外体育活动检查和评比制度,利用检查和评比制度等手段来促进各个院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每学期体育部必须有一个体育活动计划,内容包括组织形式、比赛时间和比赛地点等,体育部将会根据制订的计划和安排进行检查和落实,并对检查的情况进行评比和公布,对成绩好的班级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进行宣传。
5.体育项目的多样化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而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健身和娱乐,因此在锻炼的项目和内容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他们也希望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就要求学校在器材和场地上有一定的改善,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锻炼,养成他们能在课外活动时间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结论
1.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证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使他们明确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2.建立健全的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加强课外活动小组的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体育活动机制。
3.加强学校对体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学校体育的器材和场地的设施,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36-02
“义工”旨在服务社会,提倡自愿、利他、不计报酬。“义工”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扶贫济困、支边支教、弱势群体的关注、公益服务、环保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宣传活动。高校义工是由在高校中不同的学生个体组成,其中有通过学校困难认定的大学生,也有非困难学生,高校义工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让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一个平台。
一、高校义工活动的意义
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可见,义工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发扬“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义工精神。高校义工群体,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个群体,它倡导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项公益活动,通过“实践育人”这一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学会感恩。此外,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角度方面,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都有所提升。
二、高校义工活动的组织架构及活动内涵
目前,各高校的义工活动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本研究通过近几年来义工活动开展相对较好的几所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即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从义工队的组织框架、义工活动内容、义工活动传播形式、义工活动效应这四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从义工队的组织架构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由校成才服务中心负责慈善义工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总队下设20个义工分队,包括成才服务中心义工队、社区义工队及18个院系分队,由各自的帮困辅导员担任联络员。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采用学生义工队和教职工义工队这两个主要群体进行义工活动。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则在学校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统一管理下,下设12支学院分队,每个分队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外联部等部门负责本学院分队的相关志愿者公益活动。
其次,从义工活动的内容来看,各高校义工队都在“关老、扶弱、助学、助残”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各有偏重和特色。如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慈善文化节,包括慈善文化论坛、慈善义工沙龙、公益电影展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了较好的氛围,让大学生们体验到参与公益的快乐。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则侧重于各社区街道的合作,如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挂职锻炼、社区心理辅导、义教义卖等形式。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义工活动,丰富了义工活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到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义工活动中。
最后,从义工活动效应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较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完善人格;搭建实践平台,发挥主体意识;树立感恩典型,内化道德认知。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在深化区校合作模式上有所突出,各项活动围绕社区服务,深入基层,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各类群体。
三、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德育影响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问卷采取道德因素的5个维度,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进行编制,较充分地对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调查。
道德认知方面,在对于义工的要求方面,23.3%的被试认为不需要任何条件,76.7%的被试认为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中,63.1%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富有爱心和热心,40.8%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无私奉献的胸怀,37.9%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57.3%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敢于实践、不怕挑战,28.2%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义工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相对于一些专业上的条件来说更加看重义工的爱心和热心,因此在人员选拔和相关培训中需要注意相关的方面。
道德情感方面,对于在义工活动中个体获得的感受,84.5%的被试认为自己在活动中得到了快乐。在对于接受他人给自己的帮助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方面,大部分被试报告懂得感恩,由此可见在关于道德的情感方面被试所具有的情感较为积极。
道德意志方面,在义工活动中面对和他人存在异议的情况下,58.3%的被试会选择变通的方式进行解决,总是坚持的被试只占到15.5%。
道德行为方面,在义工活动的收获调查中,45.6%的被试认为在活动中认识了更多的人,50.5%的被试认为自己开拓了眼界,61.2%的被试认为自己学会了理解与感恩,38.8%的被试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可见,义工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为人的方面,但是在活动的安排上也要进一步兼顾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义工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大学生们通过参加义工活动,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感性认识和价值体现。德育目标也在此得到升华和内化,做到了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暖暖爱心,在付出中学着成长和感悟,同时也得到了外界对自身的肯定,达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德育实践过程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为大学生提供了德育实践的平台
义工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大学生自己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从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意义和活动内容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这一系列的过程也正是大学生们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实践过程,在一次次的考验中,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什么是价值体现。如“关爱你我、温暖夕阳”的敬老院义演活动,大学生们通过和老人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从而安排适合他们的节目,让他们感受到小辈们带给他们的关爱,这个义工活动,都是学生们自愿参与,无私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年人们心中充满暖暖的爱意。
(二)鼓励大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义工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大学生们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此外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们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活动形式,而敢于创新和尝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他人带去快乐。如“换物行动力倡低碳――以物易物”活动,在通过交换各自的物品,一方面使物品达到了最好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通过交换物品获得的差价再去奉献爱心,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大学生们既可以积极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又给大家带去了付出的快乐。因此,义工活动给大学生们一个敢于想象、敢于尝新的机会,让他们的小爱可以汇聚成大爱,丰富活动的形式和理念,提升了义工活动的内涵。
(三)打开了大学生的眼界和胸怀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沉溺于网络,喜欢和电脑交流,对世界、对社会有着片面的认识。如何让他们真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境触人”。只有投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让人有真切的感受和体悟,这种提升才是有效的。此外,义工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不仅从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各个领域,而且从与自身有关的人、事到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所涉及。这可以让大学生们有机会看到真实的生活环境、知道社会的真实发展状况,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人和事,避免片面和偏激,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让他们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顺琴,李兴奎,罗晓云.义工特色化: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农业教育研究,2012,(1):11-13.
[2] 李向前,林枫,邹娟.浅论高校“义工”学分制的实施及其完善――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8,(3):83-86.
一、因地制宜、整整体规划,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功能。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对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它能给幼儿提供便利的活动条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户外场地的整体布局,草坪、围墙壁画、走廊、门厅、操场……把户外活动场地变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运动场”,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在平整场地上,画上了富有情趣的、五颜六色的“圆圈”、“方格”,孩子们入园、离园时不由自主地就玩上几次“跳圈”、“跳格子”等游戏。在树与树之间拉上铁丝,吊上铁环,让孩子们练习沙包投掷。还在走廊上挂起了沙袋,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的需要。此外,各班还建立了体育器械库,将活动器材的投放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方便成人管理转向方便幼儿取放。总之,环境的创设和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自制器械、探索创新,发挥体育器械的多种功能。
器材作为幼儿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不仅是幼儿体育活动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幼儿体育活动的操作材料。除了使用一些常见的体育器械如:皮球、呼啦圈、沙包外,我们还广泛收集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制作适合我园的小巧、多样化的体育器械,如:小班的自制体育器械毛绒飞盘、布袋、毛绳大尾巴、响瓶等;中班制作的大鞋子、纸棒、高跷等;大班制作的中国象棋、民间舞龙舞狮系列组合、保龄球等器械,深深的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在让孩子们熟悉了各种活动器材的功能,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后,不断开发挖掘其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创造性地一物多玩。
比如小班的“布袋子”即可以变成布球练习抛接、也可以变成地毯练习蹦跳、变成毛毛虫练习双手膝着地爬,发展身体及动作的协调性、变成小袋鼠练习双脚蹦跳、也可以通过折叠变成独木桥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等。
中班利用废旧报纸制作的纸棒,可以一个人独自玩,也可以两个或几个人一起合作玩。有的把纸棒当马骑;有的把纸棒摆成了小河或各种图形,在上面跳来跳去;有的用手托住纸棒玩平衡游戏;有的两两合作学开车、划船、滑雪撬;还有的把纸棒当水壶给小树浇水等等。这些都来自于幼儿自发性的创造玩耍,它渗透了走、跑、跳、平衡等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孩子们在自创的游戏中,玩得更加自如、更加愉快。
大班利用废旧鸡蛋壳制作的“中国象棋”即可以让大班孩子们在对弈中体会象棋游戏蕴含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夹物跳、跨跳、双人合作搭桥跳等游戏,培养了幼儿的跳跃能力,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增强了幼儿的体质。
三、 巧用旧游戏,给传统游戏注入新的活力。
不同时代的幼儿,所受的环境影响不同。为了使游戏富有生机和活力,体现时代性,在开展传统体育游戏时,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根据幼儿的兴趣对传统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创编,在游戏材料的选择和玩法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使游戏更具有趣味性。如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原有玩法是:一位幼儿扮演“老狼”,背对其他幼儿站在前面的地方。幼儿和“老狼”一同往前走,幼儿边走边问:“老狼老狼几点了?”“老狼”回答:“几点了”,这样幼儿边走边问,“老狼”边走边回答,直到“老狼”回答:“天黑了”时,幼儿迅速转身往回跑,“老狼”转身追幼儿,幼儿只要蹲下来,老狼就不能抓了,被抓到的幼儿为失败者。根据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教师引导幼儿尝试和创编出了新的玩法:把老狼身份换为灰太狼,游戏开始,小羊们跟在灰太狼后三米的地方走,小羊齐声问:“灰太狼,灰太狼几点了?”灰太狼回答:“几点了”,直到灰太狼回答:“该吃饭了” 时,小羊赶快往回跑,灰太狼转身去抓小羊,但不能进羊村,被抓到的小羊为失败者,被灰太狼拉回家。其他羊趁灰太狼烧水时,去救“同伴”,灰太狼发现后去追,如果其他羊触摸到“同伴”的身体的任何部位都算“救活”。通过对传统体育游戏的改编、创新,使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不断提高,游戏过程不断丰富,也使传统体育游戏的价值不断增强。
四、 巧借社区、家长资源,丰富幼儿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