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堂教学理论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不注重课堂情景的设置
到目前为止,许多高中语文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对话教学理论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不能将对话教学理论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自己的知识,而不注重课堂情景的设置。或者一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设置时并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置,他们只是原封不动的搬用其他学校的对话教学模式,从而使得对话教学理论的应用仅仅是徒有虚名。甚至有一部分教师在课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对话教学方式的效率。
(二)对话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众所周知的是,提问在对话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在现阶段,一部分教师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而不注重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提问不注重问题的质量。例如,有的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没有连贯性,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不够紧密。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切实际,从而使得学生无从下手。最后,还有一部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深浅不够明确。这些都是降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原因。
(三)教师不注意课堂教学的整体连贯性
到目前为止,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对话教学理论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将这一教学方式完全应用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但是,许多教师在讲解课堂内容时不注意课堂教学的整体连贯性,在讲解课堂内容时不能够由浅至深,从而使得许多学生的思维无法紧跟教师讲解的步伐,久而久之,许多学生就会渐渐的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严重地降低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对话教学理论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引领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
为了更好的将对话教学理论应用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提高对于教学情景设置的重视程度,然后结合高中语文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例如,在讲解一些小说时,教师可以选择一部分学生来进行对话,然后让他们通过对话来理解并且掌握这些内容。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讲解,当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一部分片段,然后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与内容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或者也可以选择一部分学生来进行朗读等。
(二)注重提问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提高问题的有效性以及针对性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之前,必须首先要全面的掌握内容,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出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始终坚持由浅至深的原则,然后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有一定的过渡阶段。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问题的连贯性,各个问题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以根据各个问题之间的连贯性来进行解答。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所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完全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相对应的问题。
(三)注意课堂整体的连贯性
到目前为止,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讲解内容时不注意整体连贯性,所讲解的内容比较混乱,久而久之,许多学生便会渐渐的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提高对于课堂整体连贯性的重视程度。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首先对所讲解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掌握,然后根据这些内容的简易性指定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但是,在指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由浅至深这一原则。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已经指定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讲解,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主张改变过去以教师讲课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主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新课改突出将课堂理论与课后实践相结合,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仁爱版的英语教材不但改变了以前教材中只注重语法的传统,强调了学生视听说的能力,一改“哑巴英语”的弊端,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话”,提升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熟练掌握各式多媒体进行教学,并能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使枯燥的英语知识具体形象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了解教材。比如:仁爱版的英语教材共有六册,每册分为四个模块,由十二个话题和两个复习单元组成。该教材以“语言+话题+功能+任务”的形式作为单元体系,将语言基本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听、说、读、写的各种任务型学习。每单元由引入话题、展开话题、开展讨论和阅读短文,及复习、综合技能和总结归纳四部分构成,在教材中具体体现为:
SectionA 引入话题;
SectionB 展开话题;
Sectionc 阅读短文;
SectionD 总结归纳;
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教材,合理安排布置教学任务,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教师应调动学生重复学习的热情。
第一,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单元模块的设置具有重复性。在很多的教材中,不同册的内容都进行了对上册教材某些单元的重复,虽然具体内容及难易程度都会有所不同,但主题的类似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应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重复学习的兴趣。
第二,英语学习的规律要求不断进行知识的重复。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基础知识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表述,引导学生反复地练习,运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开展教学,在重复中降低对词组搭配和语法结构的遗忘率。
三、英语课堂教学实践
1.优化教学方法。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相反,倘若一个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教学,学生们就会学得很吃力,甚至觉得学习枯燥,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于优化教学活动来说非常重要。英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便适应新课改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
第一,英语教师应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争取课堂活动效率的最大化,全面实现新课改后的英语教学目标。
第二,英语教师应该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以下知识结构:
(1)拥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包括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和英语视听说的交际能力,这是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那么如何运用差异教学理论指导高三数学课堂教学,使高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并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呢?结合高三教学实际,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人性化的高三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高考带给高三学生巨大的压力,因此,教师应该创造人性化的高三数学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在的影响。民主、平等、宽容、合作、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的程度,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学生身心合一的最佳教育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要成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尊重学生。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个性特点;抱着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平等互助的态度,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才会有主人翁的精神,而不致消极、被动。
(2)教学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最融洽。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达到师生间彼此尊重,教学相长。
(3)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情动人,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之间的感情共鸣。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就会喜欢数学学科。
二、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实现差异教学
高三复习课如何上,才能既避免上成使学生昏昏欲睡的“剩饭课”,又避免上成让学生望而生畏的“题海课”,一直是高三数学老师苦苦思索的问题,笔者在进行立体几何的“线、面垂直的位置关系”复习时,为了发掘学生优势,给每个学生提供“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且学生乐意接受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学习内容,将有些习题设置为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可以让优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示又给学困生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让学困生有梯子可以爬,最终也解决了问题,实现了差异教学。
文科数学的立体几何教学中,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是重点之一,高考试题的第一小题都是证明此类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空间想象能力的差异,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学有所获,战胜高考。
三、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需求,探究不同的结论,从而享受数学、感悟数学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灵活多变、思辨性强,成为历年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束手无策。笔者所教的是文科数学,大多数文科生数学基础薄弱,缺乏函数思想,抽象能力较差,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不是一下就能掌握的,在高二学习不等式时就初次接触恒成立问题,如不等式ax2+bx+c>0对任意的x∈R恒成立型已有所了解,但当x2系数含字母时不能考虑全面。笔者就从学生熟悉的这种模型的恒成立问题着手,进行变式训练。
例题:不等式x2-2ax+2>a对任意的x∈R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本例意图让每一个同学知道,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都与函数有关,用函数思想来解决问题,构造函数f(x)=x2-2ax+2-a,若f(x) >0恒成立,只需抛物线开口向上且
变式1:不等式x2-2ax+2>a对任意的a∈[0,1]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变式2:不等式x2-2ax+2>a对任意的x∈[0,1]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本题也可以直接构造函数f(x)=x2-2ax+2-a,x∈[0,1],转化为函数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运用分类讨论思想可得到解决,但过程较繁。最后,总结如下:
一般情况,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都与函数有关,注意选择函数的自变量(对哪个字母恒成立,这个字母就是自变量),然后构造函数,通常有两种思路,一是直接将不等式右边化为0,左边构造为f(x),进而转化为求f(x)的最大或最小值;二是变量分离法,将不等式中的字母分到式子左右两边,再构造函数f(x),此时的f(x)中已没有参数了,转化为求确定的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不同要求的数学,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变式中辨析本质,历练思维,演绎了一堂精彩的变式习题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差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方法的提炼,加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高三学生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是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课堂,因而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适应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社会要求,同时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以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出版
[2]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出版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34-01
声乐教学理论大体上体现在自身的艺术特质、方法论的技巧实践、本质论的知识流布与外在的表现形式等四个层面,其远远超越于简单文字摹写所建构的经验传授体系之上,更多的体现在自我实践与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同构互动系统之中。就高校课堂教学而言,由于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天然存在,加之其在高校学习阶段所赋予的可塑性,要求声乐教学必须摒弃原有的灌输式教学和同一性传授知识及其技巧方法的模式,而应在新教学理论的逐步形成和实施过程中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理路,力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区别性教学和个体性培养,创立符合声乐教学规律和时代要求的属于自身特色的方法。
一、灵活实践声乐教学理论,培养学生个性的歌唱
声乐教学的实质就是关于歌唱的训练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对既有理论的丰富和创造性的阐发,但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来看,它并不需要艰涩难懂的理论,正如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曾经被世界著名德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誉为“伟大的人”的沈湘先生所指出的:“歌唱本来是一个简单的事。方法越简单,越容易,也就越好。可是人们往往把它复杂化了”。这是一种在歌唱实践中的理论总结和认知,虽然其意义不难理解,但对于当前国内声乐界所倡导的两种主张有着非常深刻和独到的见解。
当下在我国声乐界大体存在两种主张:一是从共鸣入手展开训练,强化声音往鼻腔运动,多用闭口音和哼鸣等;二是从呼吸着手,以身体下部运动所形成的横膈膜运动来应和开口音训练,试图在放松的状态下合乎自然地发生规律。这两种方法从根本上而言没有优劣之分,借用国外声乐界的标准来看,声乐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声音具有“传”的特质,简单的说就是结合学生歌唱的自身条件,赋予他们唱出属于自己的而又传给他者以美丽的歌声便是教学的真谛所在。
二、实践多样的特色教学方法,引申声乐教学理论
基于学生生理和个体所具备的音乐条件的不同,加之发生器官的隐蔽性,声乐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在示范性和可演绎性的情况下进行模拟化解答的,在不同的声乐老师个体主观感知的教育下会对不同的学生产生差异性甚至截然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存在很多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也对声乐教学的理论阐释和对象性影响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纠正学生因错误的气息影响歌唱时,老师一般会启发学生感知呼气和吸气直到矫正学生能够自如运用气息来支持歌唱的正确状态;在讲解共鸣的时候,老师一般会用乐器的共鸣腔同人体的共鸣点做类比想象,使学生能够在大脑中构拟的空间中找到声音的位置;针对不同的唱法,不管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包括通俗唱法,老师一般会采用理论来引导学生明晰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不同唱法的尝试过程中对不同唱法的发声原理、文化内质及风格特点等加深直观的感知。
三、多维创新声乐教学改革, 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有许多可以设置开放教学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更为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一、二)两册教材都设有开放性栏目。针对新教材的转变内容,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注意开放教材空间,具体来讲可以从这几方面来实施:(1)吃透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不是呆板的教条,而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教学中对教材的把握不仅需要扣得准,而且需要放得开,即吃透教材。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是吃透教材,活用教材。例如,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的课程《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中只要重点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就可以了。而教材内容过于枯燥,教师就可以活用教材,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的比赛和台风情境,进而自主学习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2)要开放讨论。针对必修一、二的“说一说”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讨论,如“说一说”提出,日常生活中的“远、近”。教学过程中可以请学生分别举例说明。这“说一说”通过请学生举例,深化了学生对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区分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2.开放实验教学
开放物理实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完全承担自主学习的任务。第一步,要预习知识内容,设计完成实验目标的计划。学生每次实验,要进行全面预习,要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熟悉各种实验的方法和原理,充分估计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订出实验操作步骤,尽量减少操作中的盲目性。第二步,开展实验活动。教师要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计划,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失败,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第三步,反思总结。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认真编写实验报告,并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在全过程中要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也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能够更为自由地出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的实验活动。总之,物理实验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而同时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达到理论结合实际,全面提高学生从事实际科研的能力。
3.开放问题教学
开放问题是相对于封闭问题而提出的,开放问题不会出现固定的答案,而是允许回答者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程序回答问题。这种开放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从当前高考考核重视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的,因为现在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也愈来愈高。例如,2012年浙、苏、吉三省高考理科综合的压轴题都是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基于此,平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经常提出开放问题,例如,我们可以“假设没有重力”“假设没有摩擦力“”假设没有空气”等。这些假设现象虽然实际生活中不存在,但是许多物理科学探索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完成的。总之,开放问题教学使学生自主地选择、评价和处理题信息,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在思想交锋中会自然涌现,为学生自立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的,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创新、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的特征,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教育性的主体音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教学观与教学形式。即是将学生看作自身发展的主体,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出了教育的目标与手段和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学的条件
学生是主动发展的,这种主动性的发展来源于人性的本能。现代的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可以简单地由教师或是其他人直接的传授给学生,只能由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构建。并且每个学生都有着可待开发的潜能。自我探究就是发挥潜能、大胆创造的最好方法,来源于学生动脑、动手的艺术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为重要的,创造和即兴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便于交流共享的音乐学习环境,注重探究过程对学生来说比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有人说过,艺术就是感情,音乐便是以情动人。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有自己对音乐的想法与感受。每个学生的情感表现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以及感受,就是其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同时也具有着强烈的被认同、被接纳的心理需要,通过同伴间的协作和交流,能够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并且通过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交往过程获取经验,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还有教师的各种评价,能够对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我态度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育的实施方法
首先,应该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的布置方面应优雅且富有艺术感;而在座位的安排以及乐器的摆放等方面应该富有诗意,诱人遐想;也可以使用音乐家的画像、格言等挂贴使其具有视觉感染力,使学生走进音乐教室后就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而不是去排斥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堂的兴趣。校园的广播也可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以及赞美性等一些较为舒缓的音乐,利于放松和愉悦学生的心境,还应该开办一系列的音乐专栏,如“音乐竞赛”、“音乐评论”、“点歌台”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栏目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教师应该对教学焕发激情、充满热情。如果教师对音乐教学态度显得十分冷漠,那么他的学生也很难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用美的仪表,生动的语言,良好的状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优美动听的歌声与伴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除了以上两点还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现在的学生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作为教师就不能一味地去排斥流行音乐,还应该利用这个兴趣点吸取像《童年》、《朋友》、《同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比较优秀的流行歌曲引入课堂教材,与学生共同去讨论为什么会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地方吸引学生又有哪些优点与不足,然后对流行音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还应该要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例如组织一些“演唱、合唱、器乐”等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表演欲望,进一步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学生为主体实施音乐课堂教育的实例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一项永恒的主题,理解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音乐。所以要让音乐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学生的生活中,音乐几乎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接触到的音乐要比课堂上多的多,他们有许多的音乐光盘,买过很多的有关于音乐的书籍,再加上科技的发展使几乎每个人都拥有MP3,手机等便携式的音乐设备可以欣赏音乐,学生随口就能哼唱几首流行歌曲,而我们现在的音乐教育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稍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是造成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之一。
所以音乐教师要树立音乐生活观,不要被教材所束缚,大胆的改革,创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化内容,将其补充进音乐教材,让音乐课可以走进生活。例如;在现代人生活中一些必不可少的内容像电视、上网等,这些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其中音乐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上网用搜索引擎找想要的音乐,比如要上《天黑黑》这首歌曲时,就可以在网上找出台湾民歌《卖汤圆》的音频作为本课的拓展。《天黑黑》是一首闽南方言的歌曲,歌词中有一句:“天黑黑,要落雨”,用闽南话讲是“Ti OO,Bei Luo Ho”,学生很少听过闽南方言,因此听过后觉得很有趣,很想学,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而在欣赏《卖汤圆》这首歌曲时,由于歌词创作来源于生活,唱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在聆听完一遍后,可以让学生跟着一起唱,学生觉得很有趣,好像自己就是卖汤圆的,有些同学还会做起动作,活灵活现。
五、结 论
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和发展方式的成长主体。每个学生也都有属于他们最适合的学习与发展方式,任何行为习惯、知识经验等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取成功体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多视角看待充满活力的、个性化的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评价学生,让学生们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都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体会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快乐。
参考文献:
一、重视学习尝试教学理论
实验,要有科学的态度,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我们在推广运用尝试教学法的过程中,始终把学习尝试教学理论放在首位。我们先组织教师系统学习邱学华同志的《尝试教学法的理论的实践》、《再论尝试教学法》、《关于尝试教学法的几个问题》,同时,我们还注意把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为了便于教师系统的记忆和掌握,我校结合旗教研室制定的小学教学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狠抓师资培训。每两周定期举行一次专题研讨,课例实况录像观看,并且把学习、讨论的内容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这样使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了对尝试教学法的认识,减少在实践中的盲目性和形式主义。为了把尝试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引向深入,我们先后参加了2005年和2008年在锡林郭勒盟、北京举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尝试教学理论研讨会。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学习,同时密切注视邱学华同志到各地讲学或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尝试教学法的论述,及时传送到实验教师,以保证尝试教学法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发展和完善。
二、加强领导,重在落实
实验开始之初,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任、教研组长为组员的领导机构,使教改工作在组织上有了保证,指定专人负责实验协调组织领导工作。制订了“运用尝试理论,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实验,首先在数学学科上全面推广。
任何教改活动的关键都在于落到实处。我校落实的主要做法是:理论充实、实践探索、研讨反思、丰富创新。理论充实,即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邱教授的尝试教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认识;实践探索,即鼓励教师大胆采用尝试教学法教学,并及时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研讨反思,即互相听课,组织讨论,进行课后反思,发现问题,研究解决,总结经验,及时推广;丰富创新,勇于创新,灵活运用尝试法进行教学,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为了推动教学改革,我们打印了三百多份尝试教学资料和教案发给各年级组,实验教师人手一份,让老师们学习,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尝试理论,根据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我们还联合附近的小学,开展校际间的交流课,要求每个年级组都认真组织观摩课和兄弟校交流尝试课。
三、实验效果喜人
自从开展尝试教学法几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实验教师的辛勤耕耘,取得了喜人的效果。
1.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得到改变
实验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深入人心,注重学生素质培养,注重发挥学生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法,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会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生动局面,使教师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素质教育的高效益和可行性。
2.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运用尝试教学法为主多法配合,如:目标因材施教,异步达标等。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最佳组合,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能力有了提高,智力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较好。我校2008年二百多名毕业生参加毕业测试,其中一个实验班的成绩名列前茅。另据我们跟踪调查表明,有6名学生考入锡林郭勒盟六中,其余在旗一中,这些学生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的主动和探索精神及意志品质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得到了初中教师的认可。同时,我们每年举行一次“数学大王”邀请赛,配发由苏步清教授题名的荣誉证书,学生参加人数多,成绩可嘉。
3.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
传统的五大环节的课堂结构(组织教学、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许多弊端,“教师讲,学生听”、“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六段式结构,符合少年儿童的需要,符合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改变了“满堂灌”、“注入式”等陈旧的教学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增加了学生练习时间,以练为主,练在课堂,当堂反馈,及时矫正,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把主要的教学任务安排在最佳时间里。
4.培养自学能力,促进中小学顺利衔接
中小学衔接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而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教师辅导多,而中学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少、教师辅导少;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问答题多。所以小学生刚升入中学感到不适应,解决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问题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从小学起就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想学、愿学、会学,(下转38页)
(上接35页)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而尝试教学法的实施,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教师首先要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在本课程学习中的习惯等,将学生编入适当的分层之中。一般情况下,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特优生、优秀生和待优生,这三个层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就英语科目而言,特优生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优秀生的比例较大,待优生群体的比例也很高,在分层时就要特别注意。我对所带班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均值较高,但是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均值不具有参考性。具体到每个学生的综合评价上,以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发现特优生所占比重为12%,这一层级的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之中,而且在课堂学习中表现活跃,能够引领其他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进度。优秀生所占比重为45%,这一层级的学生学习状态一般,课堂参与度、学习成绩都处于中间水平,但是这些学生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待优生的比例高达43%,这些学生或者对英语学科不感兴趣,或者学习能力较差,或者学习习惯不良,他们在课堂上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有效参与课堂,造成学习质量不高。
二、目标分层:根据各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弱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七年级上册Topic 2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Section A为例,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1.(1)Learn some words about jobs: doctor, worker, driver, farmer, cook, nurse;
(2)Learn some other new words and a phrase: kid, glad, seat, have a seat, mother, father, parent, office.
2. (1)Talk about jobs:
①―What does your mother do?―She is a teacher.
②―What do your parents do?―They are both office workers.
(2)Talk about greetings and introductions:
①―Glad to meet you.―Glad to meet you, too.
②Maria, this is my mom.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传递最直接的途径,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最纯粹的场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素养的一种传承,是对学生思维、意识、行为、情感的一种调剂。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均呈现出单一趋势,此种形势使学生陷于被动,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与教学效果的强化。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探究,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解放,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种延续,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视。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维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只在于教师如何教,也不只在于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以及一定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综合心理状态的一种现实反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情感、认知、态度、行为的一种体现特征,是维系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远近距离,可以激进低落的情绪,可以焕发师生精神,可以激发师生的内在潜能,可以端正师生的教、学态度,可以使教学活动井然有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清语文教学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以教师的人格、性情等的传递塑造高素质人才。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直接影响力量,抑制课堂教学中的本我冲动行为,自行监控本体情绪,要以现实原则调节课堂教学矛盾,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调控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行为的修饰,要以幽默的语言和趣味的肢体行为活跃课堂气氛,以此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增添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创设自主探究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体主动求知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体性的挖掘与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必须着眼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要充分创设自主探究活动,以自主探究方式带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发展,以自主探究形式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挖掘学生的积极本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知识内容创设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究揣摩,鼓励学生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个性化地挖掘语文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中了解语文真实的深厚内涵,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情感的递增。教师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行为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评,要以激励性的点评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小学语文《小石潭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自主探究活动:同学们,请你们先自行读一遍《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然后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喜欢作者描述的这个小石潭么?请你们告诉我你们最喜欢文章的哪一部分或者是哪一句话,并告诉我何故喜欢?等等。通过这样活动的创设,激发学生认真读取文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以此实现学生主体潜能的有效激发。
三、创设贴切生活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生活是炼就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强化知识掌握的主要阵地,是检验与融合语文知识的力量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贴切生活的教学情境,就要以适宜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的生活素材为依据,以学生主体的情感升华为根本,以情境的强化效果为最终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找取素材,将语文知识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将静态的语文知识以动态的现实生活形式展现出来,以生动的生活情境转化枯燥单一的文本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失物招领》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同学们,请问大家有没有捡到过他人遗失的物品?大家都捡到过什么呢?对于捡到的物品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踊跃地谈一下吧。以此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快速回想,引发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激起学生情感与语文知识的共鸣。
四、创设融合科技的现代课堂,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延伸发展,信息技术以辅助支撑的形式走进课堂,以其栩栩如生的图文形式及形象生动的动画形式冲击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为课堂教学活动增添与众不同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优化整合,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利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信息技术的可听、可视形态激发学生参与求知的兴趣,以信息技术的直观转化语文知识的抽象化,以信息技术的生动转化语文知识的静态化,以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宽度,延伸语文教学的广度,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意趣横生。例如,在小学语文《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形式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浪潮景象,并让学生将所观影像与课文词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身临其中感知潮水的奔流勇进,在壮观的景象中感知课文词句描绘的形象与生动。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要建立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上,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与关键点,注重学生主体各种能动性的综合培养,以生活与技术拓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以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策略达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预习是学生对要上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的过程。传统的预习一般读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看看课后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就是尝试解答课后习题的自学过程。这样的预习方法只关注课文的文本,专注教材的学习,与新课改要求背道而行。首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关注文本,而且要求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所以课前预了简单的“熟悉文本”,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为正式课堂上的建构打下基础。其次,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预习提倡先学式的预习方法,也就是带着问题来预习。而问题的产生可以由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产生,也可是由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来根据教学的内容而提出。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直接服务课文内容,而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疑问,为课堂上的意义构建埋下伏笔。
例如,预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地心引力”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会让物体指向地心。当课堂上学习到“叶尖一顺儿朝下”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在头脑中寻找“地心引力”的知识,形成构建,从而轻松理解句子。
二、贯穿式的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的情境创设运用于导入及对课文整体认知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导入部分是整个教学的开始,更是整个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而整体认知课文,更是深入理解课文感彩的关键。情境创设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通过语言、音乐、图片、视频等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置身于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向学生提供新知识的背景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自己已有经验与新接受的知识进行建构,产生出最终的认识,大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感情当中。
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时候教师只是把情境的创设当作“过场”的工作,仅仅在导入时候简单创设,草草了事。这样既没有达到创设的目的,更让之后的教学打回原形,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减低。所以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情境创设除了贯穿导入与课文整体认知部分,更应该使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始终“活”在所创设的情境世界,始终通过情境来解决学习问题,时刻保持兴趣与积极性。
例如,《颐和园》一课的教学,教学伊始我们采用视频播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加上配乐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颐和园的景色优美,从而导入课堂,这也仅仅是情境创设的开端。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导游情境,教师当游客,学生当导游。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我们未到过颐和园,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呢?”于是相应就有了第一课时通过学习课文、学做导游;第二课时的边导游,边学课文的导游情境,使情境始终贯穿于整个课文教学当中,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把原有认识同化或索引,为新旧知识搭建桥梁,建立联系,促进建构。
三、三步式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协作学习与评价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组成部分,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小学语文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一改从前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对信息加工与转换,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从过去的灌输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三步式的协作学习与评价主要分为:学生个体协作、小组协作、学生与教师协作三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个体的协作学习包括个体思想的协作、个体与教材的协作以及个体与问题协作。学生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与学习技巧对已有认识的教材与观点进行协作,在实际中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与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思考基础上产生新的观点以及新的问题。在新观点以及新问题产生后,个体对自身的协作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协作过程是否取得效果,是否有效率,对原来的学习方法进行修改,促进高效的个体协作学习的形成。
(二)学生小组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在个体协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课堂开展组织调控,在其指导下,学生从个体协作学习走向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就同样的主题在小组中各自介绍自我的想法与思考过程,从不同组员的交流中,逐渐产生知识的碰撞与摩擦,从辩论中不断形成建构,不自觉地反思自身观点,吸收小组其他成员可取内容,摒弃自身不成熟的内容。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协作的气氛中创新思维,激发对主题的深度认识与对知识的升华。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与辩论就是小组成员对个体协作学习成果的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个体协作学习产生知识建构的要求,并能指导个体更好地参与小组协作学习。
(三)学生与教师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并不是单纯的旁观者,他贯穿于整个协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是协作学习中的指挥官和参与者。教师是指挥官,是因为整个协作学习过程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而进行,教师的指挥作用体现在他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观点或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找解答观点与问题的办法。教师是参与者,是因为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互助的,协作学习中教师就是学生,就是协作的主体之一,是观点与问题的提出者,也是观点与问题的思考者和解决者。教师在协作学习中的评价主要是对个体与小组协作学习是否有成效,个体的思考与解答是否有助于新知识的建构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及时的评价与反馈,能及时帮助学生,减少“迷路的羊羔”,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范围里探究而不至于迷失。
四、互动式的问答导学
互动式的问答导学主张课堂是充满“问题”的课堂,这包括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式:新知识=旧认识+新问题。教师应履行主导者、促进者的责任,站在稍前沿的位置,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抛出适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再者,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与教师的设想不一致而把问题置之不理。学生的问题其实是学生通过思考之后得出的观点,是通过大问题建构出的小问题,是在旧知识遇上新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的碰撞过程。若教师把这样的碰撞忽略,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受到阻碍不能解决而失去思考问题的兴趣,半途而废,中断建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相关资料或显浅的生活现象作补充,让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解答。
例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教师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生在阅读中提出:“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2268米到底有多高?”教师马上给学生作了一次计算:“学校隔壁的高楼每层大概高3米,2268米就相当于有750多层楼那么高,你现在知道它有多高多深了吗?”学生顿时心领神会,在心里已经建构出了峡谷的特点――深,非一般的深这个概念了。再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根据学生思考的实际情况,不时要利用多媒体信息工具,及时给予学生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其完成建构的过程。例如《长城》,学生读课文后知道古代人民建长城很艰苦,充满着血汗和智慧,但是同时他们脑海中又产生了疑问:谁要建长城?建来做什么?血从何来?智慧又从何来?这时候,教师应及时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与课文文本没太多的直接联系,可是不解决这些小问题,可以真正让学生达到“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个目标吗?
五、多角度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建构”伴随上述的四大教学环节中产生。意义建构的目的在于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引导,对问题的及时补充与指导以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旧知识发展到新知识,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切身体会作品的感情脉络,从人文性上了解文章,分析文章。但是“意义建构”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这种建构应该是从多角度而产生的,而它的目的也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建构主义课程观主张淡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科间相互作用,形成交叉。通过学习语文与其他的学科、其他的知识产生了联系,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让学生仅仅专注文本,而是把视觉发远放大,离开课本,走进生活,通过建构的方法获取生活中各种的知识,通过建构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多角度的意义建构是通过语文学习的平台,把知识与方法延伸课外,做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学科与学科间知识的融合。这样的建构,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比单单局限于文本的建构更有意义,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众多的建构主义者的研究下,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必将更加完善,更加实用、更加精彩。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寻求突破,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本文略谈浅见,敬请指正。
注释:
[1]蒋有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学习环境设计[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7(6):36-37.
[2]石新华,秦四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J].教师,2010(6):26-27.
[3]郭风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构主义理论[J].神州,2012(6):86-87.
[4]曹玉芹.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创新,2010(11):12.
在《教学模式》一书中,乔伊斯和韦尔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但是从某方面来说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计划。因为将模式引入到教学理论中,只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下建立起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或者结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指向性;(2)操作性;(3)完整性;(4)稳定性;(5)灵活性。
二、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设计都是有着一定的目标性,即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模式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模式起到更好的作用。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非洲》,其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1)知识与技能,学生需要掌握非洲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征、主要河流、主要资源;(2)过程与方法,练习看各种气候图,训练读图分析能力,学会通过对比法了解尼罗河和刚果河的水文特征;(3)情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师必须在明确这些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式,或者是套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够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教师们也才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需要注意对各种先进技术的应用
如今教学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现在已经有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可以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多媒体。虽然这些先进的教学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将静态变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转瞬变为定格,化枯燥为生动。但是如过不注意,则极有可能形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不仅仅是无法提高教学效果,还会形成反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的时候,需要考虑好如何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
(三)需要注意灵活性,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如今,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而还包括了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因此在构建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教学模式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从而主动的去“学”。为此,教学模式需要考虑到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维。例如可以设置相应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水资源》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几个问题:我国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水资源时间上分布不均,是否就可以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就一定分布均匀,没有矛盾了呢?应该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象呢?究竟应该是北方的“土老哥”南下去“打工”还是南方的“水兄弟”北上去支援呢?为什么?如今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严重,这种现象又该如何解决呢?让学生们通过思考,给出自己的答案,然后再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获取了答案,教师的补充使得他们的答案更加的准确合理,他们就会获得相应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四)需要考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