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0: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基本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探究中,我深刻体会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我们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德育只有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内涵,扩大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其具体途径有: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与心育
学科教学是帮助学生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活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和心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亲身感觉知识中涵盖的人生哲理,培养出创新思维的习惯和索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强烈欲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各学科的授课过程中,注意上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重点,避免游离于传授知识之外或单纯的就知识讲知识。教师应少一些纸上谈兵,多一些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少一些理论上的架空论道,多一些对学生思想状况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
教学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既要联系当今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又要结合自己身边学生的思想偏差,设计出与之相应的具体生动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例如中文教学中德育与心育的渗透,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通过优秀的古典诗词歌赋的讲授和对现代、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配合开展讲故事、朗读、演讲等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高尚理想和道德情操。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学习杰出人物的进步思想,像北宋范仲淹,身为封建统治阶级官员,在自身“处江湖之远的境地中”仍然坚持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思想境界及高尚的人格。在语文的字、词、句、篇的讲解中,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通过传情激情,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灵的期望无疑起着真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都有一些显性或隐性的可作为心理健康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利用。
二、在学校教育管理及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德育和心育
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曾讲过“老师的秘密在于掌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学校教育管理及班主任工作中德育的渗透即是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校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心育的渗透即是指对学生进行学习、考试、升学的心理指导,情感、性心理教育,健全人格,耐挫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
例如在解决学生问题行为时,就要遵循德育与心育的渗透统一规律。这里谈的向题行为是指违反校规,违规范,阻碍自身健康成长的行为,学生问题行为有的是品德性问题行为,有的则是心理性问题行为。因此处理方法上有所区别,才能取得好效果。
其实,在处理问题行为时,德育与心育方式并非矛盾,如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是通过处分产生的震慑制服作用,使他不敢再犯,这是德育的做法;对犯错误的学生除了通过处分产生感悟和震慑作用使其痛改前非外,还可以通过启发诱导,帮助认识产生伤人行为的实际原因,帮助学会恰当地排除抑郁情绪的方法,讨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处境,消除产生抑郁情绪的源头,从而振奋精神,改变学习落后的状况,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
事实说明,“心理素质是基础,思想素质是关键”,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影响和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心理健康教育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为有效地实施德育准备了基础,为提高德育成效提供了新途径,例如对一位因考试失败而自卑的学生只说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人生观、世界观不正确”;对一名因有行为障碍而不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只批评他“努力不够,意志不坚强”等等。这样,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而且还会加大学生的思想负担,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不利于教育。
因此,在严格执行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同时,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做出处分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指出克服的方法和努力的方向。如让学生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欣赏一些高雅的音乐曲目,拓宽其视野,陶冶其情操,使他们对社会生活、人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增强其心理适应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
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在学校的德育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切实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减轻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与原有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生理卫生课等相关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容忍力、承受力和自我磨练竞争进取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远大的志向。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3-0069-05
立本明道、化民成俗、自修自得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3个基本途径,法纪不明则是它的根本缺陷。
一
孝悌一端连着血缘亲情,一端连着仁爱精神,通过以孝悌为核心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从小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提出君子最根本的德性是孝悌。
孝悌是根本首先因为家庭伦理关系是一个人最先形成的道德关系,孝悌是沟通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的纽带。孔子认为人性是由“命”和“仁”组成的。命是人生来所具有的本性,“天命之谓性”(《中庸》);而仁则是后天所形成的德性和情感。如何从“命”出发达到“仁”呢?有一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具有自然的、命的特征,但又不完全属于命,这种情感就是孝和悌。家庭成员之间有天然的血缘关系,血亲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割舍不了的。人不能直接从爱自己生发出爱他人的情感,但可以从生命中本有的爱父母,爱兄弟姐妹之心生发出爱他人之心。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推及爱他人的父母兄弟,孝悌的根本上就生长出了仁爱。李泽厚认为,仁的结构包括4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血缘基础”,孝和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建起来 [1 ]。“孝悌”一端联系着“命”,一端联系着“仁”,是沟通命与仁的道德情感,是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本。
其次,“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的政治理念。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祖祖辈辈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在7 000年以前,半坡人就有了稳固的家的概念。孝的文化不是从孔子的时候开始的,传说中的尧帝就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的母亲去世以后,他守孝3年。以孝著名的是舜帝。正因为舜很孝顺,才被尧帝选中做了帝位的继承人。中国文化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文化,孝悌是中华美德的根本。
因此古代的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就是孔子所说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而亲仁”(《论语·学而》)的家庭伦理道德和日常交往道德规范的教育。这是立本的教育。《周礼·地官·司徒》里说:“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朱熹深得周代小学教育思想的精髓,亲手编定《小学》和《童蒙须知》等小学教材。他在《小学书题》中写道:“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亲爱、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一个社会,到了父子成仇、兄弟相残、夫妻反目、朋友成仇的地步,道德的根本就彻底动摇了,道德就彻底堕落了。“”中,孝悌谨信被认为是必须铲除的封建道德,这对我们国家的道德教育伤害极大,伤到了根本。那时,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相互揭发,人伦关系被彻底撕裂。1978年以后拨乱反正,但无论从道德教育的目标到道德教育的内容,都没有把孝悌放在第一位,孝悌只在1988年颁布的《小学道德教育纲要》中在“爱人民”的主项下提到。五千年“孝悌为根本,以孝治天下”的道德教育传统断绝了!根本动摇了,我们怎么可以期待学校的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小学的道德教育要树立孝悌、谨信、亲仁的根本,大学的道德教育则要教育学生明道。小学的道德教育是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教育,大学的道德教育则是道德理性的教育。
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礼记·王制》)“乡三物”是行,“四术”是文,是经典。六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培养人的和谐品格。《礼记·经解》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孔子以六经教弟子,是要培养弟子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静精微、恭俭庄敬、属辞比事的品性。
中国古代的经典十分丰富,六经之外还有诸子百家、正史野史、文人文集、佛藏道藏,可谓汗牛充栋。如此巨大的宝藏蕴藏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为学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智慧提供了无限选择的空间。在西方也是这样,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的提倡者都主张用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理性。在美国最早提倡通识教育的赫钦斯发起了一场名著阅读运动 [2 ],对二战以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们的大学里,学生学习的主要是科学技术知识,很少接触探讨人生和人类社会的人文经典。作为必修课的人文社会知识只是西方某家某派的思想。
中小学阶段缺少孝悌、谨信、亲仁的行为训练,大学阶段没有明道修身的经典名著教育,做人没有根本,做人缺乏理智,怎么可以期待我们的学生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呢?
二
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这是中国古代礼教的精义,通过礼仪和节俗教化百姓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乐文明的国家。余英时说:“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礼乐传统上面,也可以单以‘礼’之一字概括之。” [3 ]中国文化是一种不同于宗教文化的礼乐文化。礼教与宗教的最大区别是:它没有对唯一神的崇拜,只有对天地鬼神的敬畏以及对尊者长者的恭敬;没有神秘的宗教仪轨,只有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和日常交往中的一整套礼仪;没有至高无上的宗教经典,只有《诗》《书》《礼》《乐》等世俗的文化经典。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礼教的作用在于建立和谐的内心秩序和社会秩序。其化民成俗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说,礼教比宗教更加理性化和人文化。人的道德行为礼仪化、习俗化之后,也就真正地社会化和理性化了。一个人的道德行为符合他所生活的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他才是真正属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夷夏之辨不在肤色,而在文化。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所化的人才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礼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历代都有移风易俗,唐与汉的风俗就很不一样,但无论怎么变,礼乐文化所体现的仁爱精神不会变。在礼乐文化中,存在于教育关系中的仁爱精神具体表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师爱生”。这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既维护了父兄师长的尊严,又要求父兄师长以一种仁慈、友好、关爱的态度对待晚辈、弟妹和学生。
比如大学的开学典礼。《学记》里说:“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天子派官员祭先圣先师,祭典上穿白色的皮弁服,祭芹藻之类的蔬菜,质朴简素,表示学生在先圣先师面前谦逊恭敬。先圣先师原就是志存高远,箪食瓢饮不改其志的人,死后也不会接受奢华盛大的宴请,祭祀时献上一把芹菜就行,他们仍在教育后来的学子,要淡泊,要谦逊,要敬重先圣先师之道。远古的祖先茹毛饮血,筚路蓝缕,所以要穿白色的素淡的皮弁服。这也是在教育学生要艰苦卓绝,质朴无华。《宵雅》即《诗经》里的《小雅》。开学即要学习《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这三篇是君臣宴饮的音乐,郑玄说这是为了勉励学生做官,并且要做上下和厚的官 [4 ]。在鼓声中打开书箧,是警醒学生收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业上来,告诫学生对待学业要恭顺谦逊。夏楚二物则是告诫学生,如果有谁违反礼仪就要受罚,目的是收摄学生的骄纵散漫,教育他们专心学习。
礼仪活动之所以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是因为礼仪活动将圣人的思想情境化和情感化了。受教育者身临其境,亲感其情,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被感化。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这是中国古代礼教的精义。
再比如中国的节俗。节日里家人要团圆,要吃特定的食品。“每逢佳节倍思亲”,无论离家多远,到了春节,在外的游子就是想回家。孝悌不只是一种道德观念,更重要的它是亲人之间的一种深厚情感,没有节俗,亲情不会那么浓烈地被体验到。故乡的黄花麦果,那么让人回味无穷,是因为清明节里,存有古风的人家要用它作供的。
所以无论怎么把传统节日当成“四旧”批判,节日中的情感依旧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不是那么容易被革命的洪流冲刷干净的。现在一些传统节日又有了假期,但节俗慢慢被人们遗忘了。还有人用黄花麦果作供吗?那蚕茧般大小的点心到底是什么味道?
美好的心灵是从小在醇美的习俗中浸染出来的。课堂上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传授道德知识,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风俗习惯和日常礼仪的浸染。如何在新时代里创造性地复兴传统的礼乐文化,是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大事。
三
个人私德要自修自得,用统一的、很高的私德标准要求每一个人,是对个体生命和个性的不尊重。用统一的、很高的私德标准要求每一个人,这是道德理想主义。道德理想主义的做法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道德理想主义只会伤害道德教育。但每个人自己则要持之以恒地、不懈地追求完美的人格。过有德性的生活,才能找到人生的幸福。
社会公德要有统一的要求,是因为社会公德所规定的行为是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都能做到的。个人的私德则不同,有忠道,有恕道。“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道,是做人的底线,做人的底线是不害人。做人的上线是忠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帮助别人,为他人谋利益。儒家的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在忠与恕之间行走。超过了恕道,就会是己所不欲亦施于人,坑蒙拐骗,专门害人。超过了忠道,就会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坑蒙拐骗的人是坏人,其实超过了忠道也不见得都是什么好人,很可能也是坑蒙拐骗。过犹不及嘛。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见过的,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善人我也没见过,能够见到有一定操守的人就不错了。仁、善、君子、圣人都是一些理想的目标,通过努力可以无限接近它,但要持之以恒。孔子并不是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他觉得能持久追求就很不错了。能持之以恒地追求也很难,因为人有许多弱点。这些弱点概括起来都是虚荣心在作怪。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装作充足;本来穷困潦倒,却装作富有得很。人很容易被虚荣心蒙蔽,不再追求更高的境界。人既有虚荣心,还有诸多的缺点与无赖,如果推行理想主义的教育,很容易把人培养成为虚伪之徒。
儒家的中庸之道,子思表达得最准确。《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有“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是千差万别的。“率性之谓道”,只有根据每个人的本性率性而为,才是符合人道的。我们每一个人,包括父母和老师,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在私德方面按照我们自己的愿望去做人。教育部门更没有权利在私德方面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修道之谓教”,教育只能对率性之道作些修整。一是使每个人所具有的善良本性扩充壮大,二是制定公共的生活准则,避免每个人因个性的不同而引起的冲突。小学阶段的行为训练主要是公共行为规范的训练。而大学阶段则要自觉地养成中庸之德。“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情感没有发出是“中”,发出来而不过分是“和”。“致中和”就是修得一颗平常心。人有一颗平常心,不凭个人的喜怒哀乐干预他人,天地万物才会处在其本来的位置上,按照各自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长发育。许多人因为有偏爱或偏恨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干预了他人的自由。大爱无痕。天地无私,万物生长。致中和,其情足以容物,故其功足以成物。中庸之德,是为大德。特别是在网络时代,更应该对他人的私德保持一颗平常宽容的心,因为网络很容易将一种情绪放大,让个人承受强大的舆论压力。
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要反复申论,是因为有很多的历史教训。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历史中,从容中道的理想有时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在某些时候部分教育思想家的思想中表现得非常浓厚,义与利的矛盾难以调和,个人的情感和需要难以取得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在两汉和宋元明清时期。教育应有止于至善的最高理想,但这样的理想成为一种普遍要求之后,只能导奖虚伪,因为没有人能止于至善,至善仅仅是一个人类永远追求而永远达不到的理想目标。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教育一方面导致文质彬彬、“不愧于屋漏”的真君子圣人一般高高在上,不可企及,另一方面导致天下率以为伪而不知耻,见不到人真实鲜活的一面,而人的欲望却又在阴暗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或在内心纠结成阴险毒辣,最终使教育走向了理想的反面 [5 ]。中国文化最要警惕的是理想主义。一要警惕理想主义的伪装,二要警惕理想主义的浪漫。
其实,我们日常的道德格言中就包含了这样的智慧。对待他人,要隐恶扬善:“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朱子家训》)不要揭人家的短,而要多多夸奖他人的善言善行:“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弟子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与人为善,宽以待人”。
但对于自己,我们则要持之以恒地不断追求完美的人格。这叫“严于律己”。大学阶段明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理性完美的过程。在中国,个人自我修养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儒家、道家、佛家都提出了许许多多的修养方法。儒家的修养方法有:安贫乐道;反身而诚;推己及人;动心忍性;保其赤子;持志养气;惩忿窒欲;格物致知;戒慎恐惧;以物观物;识得东风;民胞物与等等。道家的修养方法有:致虚守静;见素抱朴;柔弱胜刚强;后其身而身先;无为而无不为;齐物;逍遥;材与不材之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等等。佛家的修养方法有: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净观;不净观;破差别智;破执着等等。孔子告诫学生,不要画地为牢。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佛家说:“人皆有佛性。”自修自得,时或不至,曾经努力过,不愧此生;一旦豁然开朗,成就人生,则不枉过此生。
四
社会风气容易被金钱和权力败坏。一旦社会风气败坏,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有所不能。做人的底线要靠法律和制度来维护,教育只能在人的道德完善的过程中锦上添花。
一个法度废弛的国家,无论怎样加强道德教育都是徒劳的。因为道德教育是导人向善的,法律制度是阻止人为恶的。贪污腐化、违法乱纪、坑蒙拐骗、欺行霸市,这些行为已经不只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制问题,法律和制度惩处不了这些为非作歹的行为,由政府主导的道德教育就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由学校主导的道德教育也会因无法解释理想和现实的荒谬反差而缺乏合理性和说服力。“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社会生活缺乏正义,老百姓的价值信仰就会动摇,产生“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疑问和冲天怨气 [6 ]。一旦价值信仰出现危机,就没有了必须要这样做和一定不能这样的事情,丛林法则就会取代道德准则。当丛林法则盛行时,受苦受难的总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可以收买权力的金钱,总是在无序的竞争中失败。而那些在丛林法则中取胜的人,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在丛林法则中失败的人会因为不公平引起的失败而产生仇恨,一个被多数人仇恨的人没有尊严和安全感,总是担心仇恨的火焰会燃烧到自己的头上,只能在醉生梦死中麻痹自己的灵魂。“千夫所指,无病而死。”众目所视,众手所指,其严乎!而最终的结果是,被压迫的老百姓起来造反,腐败的政权,重新建立新的秩序。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在一治一乱的循环中发展过来的。没有哪个腐败的政府最终不被。
在这一问题上,儒家“仁义”皆内的思想是存在缺陷的。孔子做过鲁司寇,抓的是鲁国的法制,但他并不主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这样会“民免而”,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因为这样老百姓就会“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在西周,“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分别用两套制度来管理贵族和平民。到春秋时期,贵族统治开始衰落,孔子主张用礼来整齐老百姓,将礼乐文化推广到所有的人身上,这是一个进步。但孔子把更多的热情倾注到了仁政和德治上,并没有同等重要地强调刑政的作用。子思明确提出仁内义外,主张内外双修,但他的这一思想并没有得到他的继承者孟子的认同。孟子明确提出仁义皆内的观点,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尽其心知其性就够了。儒家中,荀子最为重视外在法规和制度对人的规范作用,但他的学生直接转向了法家,他自己也被排除在正统儒家之外。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建立起西方那样的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总是诉求于内在的良心,正义的原则常常遭到践踏,一个朝代到了后期整个社会的制度体系和道德体系崩溃,以至有千千万万窦娥那样的感天动地的奇冤。人作不了主,最后只能是天来做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始终是正统,其实,中国古代的盛世都是因为在推行儒家思想的同时加强了制度建设。秦代的一整套法制被汉代继承,汉家的传家宝是“霸王道杂之”。北魏和隋朝有很多的制度建设,这些制度也悉数被唐代继承,包括教育制度史上著名的科举制度。礼乐与刑政,同为国之大宝,不可偏废。
做人的底线是不犯法,做人的底线当然要靠法制来维持。道德的底线是遵守公共道德,道德的底线同样需要法制来维护。作为道德的底线,确立公共道德的原则是不损害公众的利益,所定的公共道德的条款是每一个有行为能力的人都能做到的。公共道德要从小培养,但在未成年之前,对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主要是进行批评教育。而对于已经成年的人,发生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就应该给予严厉的处罚,这是文明国家维护公共道德的通行做法。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生活的公共空间很大,个人的行为能影响的人很少,没有城市生活那么多的公共行为准则。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在农村养成的不良习惯带到了城市。此外,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城市管理者无暇顾及那些公共道德行为。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公共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力,使中国人的市民素质出了名的差。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大力宣传外,恐怕只有加大处罚力度了。
今天的中国,如果我们希望国民的道德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单靠加强道德教育很难取得更大的成绩,只有首先加强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建设,同时继承传统,加强立本明道的道德教育和敦风化俗的礼乐文化建设,在个人私德上让人自修自得,文明的中国才是可以期望的。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71―01
开发本土资源并实施教育活动能有效促进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的学习课堂。山丹地处河西走廊,蕴涵着许多丰富的民俗资源、旅游资源、地方资源、特产资源,在如何有效选择利用这些本土资源于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选择自然资源,拓展主题教学内容
幼儿园选择教学内容必须以幼儿生活实践为基础,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例外,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以幼儿为主体,以让幼儿获得发展为目标。作为教师应该在关注幼儿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从大自然、从家乡的乡土特色中,挑选一些课程资源来拓展主题活动内容,充分体现本土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生活性。如,对于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叶子”,我们的做法是:确定目标――丰富幼儿有关叶子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愿望;让幼儿体验各种叶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让幼儿运用各种叶子造型进行艺术想象和创作,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收集素材――收集各种形状的叶子、有关叶子的图片与文字介绍,以及一些树叶拼贴的艺术品。生发内容――去公园或在校园采集叶子、对叶子分类、参观茶叶店、进行叶子创意拼贴等。这样的活动,由于幼儿、家长参与了,幼儿的兴趣颇高。
二、涉取节日资源,充实本土课程内容
教师可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以一些重要节日为载体,选择有效教学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机调整充实到课程中,让幼儿在节日的氛围中感知、体验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充分体验节日的热闹氛围,共同分享收获的快乐。如,在寒假开学的第一天,大班老师组织幼儿进行晨间谈话,让他们谈一谈春节里的开心事,孩子们个个眉飞色舞地说着正月里的开心事。教师抓住幼儿的开心经历和深刻体验,以“家乡的年味”为主题,开展了“放焰火――压岁钱――拜年――美丽的服饰――做元宵――做灯笼――亲子灯谜会”等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验节日的快乐,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学习到了“感知”、“实践”和“体验”的知识。
三、引领体验情境,拓宽幼儿活动空间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可让幼儿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这也是《纲要》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在“认识色彩”这一社会活动中,教师带幼儿走出“课堂”,去广阔的大自然开展教育活动。孩子们会兴奋地发现“金黄的油菜花开了!”“有好几种颜色,白的、黄的、粉的,真漂亮”、“苹果、杏子和梨树的叶子是不一样的”……在亲自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抓住教育契机,丰富词汇,引导幼儿说出感受,让幼儿真正认识“斑斓的色彩”。
四、充实动手资源,丰富幼儿区域活动
区角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挖掘本土资源,丰富区角活动的操作材料,创设多样化的有效区角,有助于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幸福山丹”中,教师是这样创设区角的:创设了美工区――利用各种美工材料表现山丹的风景,制作五彩山丹明信片;创设了语言区――投放景点、特产图片,让幼儿创编“夸山丹”的儿歌,或做小导游介绍山丹景点;创设了音乐区――提供“太湖美”的伴奏旋律,让幼儿创编歌曲“山丹美”;创设了建构区――用各种积木和废旧材料仿建山丹新区、大什字天桥、南湖公园等景点的造型。在这些区域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二是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应着力引进在国外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优秀学者,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努力打造一支熟悉现代经济学、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师资队伍,提升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国内受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尽可能为其创造到国外研究型机构继续深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教育资源是开发和发展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发达国家与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和学术资源,而且大多都有国际化的需求和愿望,应该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所提供的机会,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合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如资金、设备、教师、师资等)为我服务,弥补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资源的不足,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国,人们对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意义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但随着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强调本土化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入误区,而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出发来破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本土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从现象的背后中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本土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
我国经济学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力。
(二)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abstract: the goal of logistics cost study is to achieve the highest service level at certain logistics cost. logistics cost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but the present study of it has such major problems as unclear knowledge of the logistics cost components, incomplete calculation of and slack control on the cost, and a lack of authoritative data in the industry. the technical conflict between the exis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of 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 requires a new accounting method that can provide detailed logistics information for the decision-makers of enterprises, clarify logistics responsibilities, assess logistics performances and control logistics costs. that method is called logist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therefore, the paper establishes logist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s dominant methodology and points out some basic approaches to lower logistics cost so as to optimize logistics activities and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key words: logistics; logistics cost; logistics management accounting
1物流及物流成本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成本是指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装卸、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所支出的人、财、物的总和。通常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大致有三种:(1)按物流活动可划分为:情报流通成本、物流环节成本、物流管理成本。(2)按物流范围可划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废弃物物流成本。(3)按费用支出形式可划分为:直接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包括人工费、燃料动力费、管理费、折旧费、利息支出及其它。委托物流成本包括运输费、仓储费、保管费及其它。
2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及现状
现代物流研究的核心围绕着物流成本展开,所有物流合理化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以最少的物流成本实现预期的物流服务水平,或者以一定的物流成本实现最高的物流服务水平。对于企业而言,要实施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关键在于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因为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
纵观我国物流成本的现状,主要症结在于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认识不清,以及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缺乏相对权威的行业数据。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成本按照人工和产品来分摊,不设单独的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相关成本都列在费用栏中,所以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在财务预、决算表中,物流费用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管理费用,对于企业内部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设备折旧费用、固定资产税费等包含在其它经营管理费用中,没有进行单独核算。
3物流管理会计及其意义
国内外会计界已经发现,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与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技术冲突: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不利于企业发现物流问题和寻找合理的物流方案,进而难以进行积极、有效的物流管理。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会计方法能够为企业决策机构提供详尽的物流信息、明确物流责任、考核物流业绩、控制物流成本,这就是物流管理会计。
物流管理会计是一个以物流成本为中心,通过对物流成本的分析,对物流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的会计信息系统。它是管理会计在物流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其建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习性的研究、费用水平的推测及控制,以及不同物流方案的比较,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服务,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化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物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物流管理服务的,它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体现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由于我国长期沿用传统的会计制度,而物流概念接受比较晚,因此现在还没有建立起物流管理会计。这个工作要全国统一规范,还需要一些时日,但是各个企业可自行实施,逐步探索,取得经验。
4以物流管理会计为主导,寻求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高于发达国家8~10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物流成本高昂,同时也表明降低这一成本的潜力巨大。
根据中国物流权威机构于2004年的计算,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则可以在货物运输、仓储方面节能降耗1 000亿以上,可以增加1 300亿元左右的社会效益。以上测算表明我国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并且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降低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那么,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根据我国物流企业的总体情况,笔者认为物流企业一般可以采取下列基本途径降低成本。
4.1适当扩大企业规模。很多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规模经济说明规模是一个重要的成本动因。在存在规模经济的行业中,一个企业比竞争对手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就能获得一定的成本优势。当然经营规模也不能过大,否则会适得其反,产生规模不经济。
物流企业也存在着规模经济问题,因为物流业务规模的扩大可以使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设备来使企业内部分工更合理、更专业化,从而提高服务效率。此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一定规模的业务经营管理,也可以节省成本。但是,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的调查表明,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11%左右,大部分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下,从事公路运输的企业拥有的车辆不多。企业规模过小,运输能力、仓储配送能力、服务范围都有限,造成服务成本相对较高,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因此,扩大规模是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为了改变我国物流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具体办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制订现代物流行业规范和制订市场准入限制等措施,限制小于规模经济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与注册;二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整合等措施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
4.2充分利用范围经济。范围也存在经济性。物流企业也可利用范围经济。例如,从事仓储服务的物流企业可以兼营配送、流通加工、库存管理以及其他增值服务,从降低相关物流成本。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结合自己现有的业务,拓展相关的经营范围,可以使企业走出一条降低成本,扩展利润来源的新路径。
4.3大力培养人才。众所周知,我国物流人才非常奇缺。因此,物流企业自身更要注重员工学习。并且既要重视物流方面显性知识的学习,更应重视与企业核心业务相关的隐性知识(经验或技能性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发挥学习对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降低物流服务成本的作用。
4.4提升物流技术应用水平。物流企业提升物流技术应用水平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物流技术一般是指与物流要素活动有关的所有专业技术的总称。可以包括各种操作方法、管理技能等,如流通加工技术、物品包装技术、物品标识技术、物品实时跟踪技术等。此外,还包括物流规划、物流评价、物流设计、物流策略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物流技术综合了许多现代技术,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code(条码)等等。适当地应用这些技术会显著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服务的成本。
4.5提高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程度。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程度是在一定期间内对现有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利用率越高,单位产出分摊的有关固定成本就越低。在物流企业中,与物流设施设备相关的固定成本比重很大,因此提高它们的利用率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措施。
4.6改善企业内外部联系。物流企业的内部联系是指物流企业内部价值链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对于相互联系着的活动,改变其中一项活动的实施方式,便可能降低两者的总成本。有意地提高一项活动成本,不仅可能降低另一项活动的成本也可能降低总成本。
物流企业的纵向联系包括与供货商需求方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其他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第三方物流是连接供货方和需求方的桥梁,通过加强与供货方、需求方的联系,可能发现降低各方物流成本的机会。另外,组建战略联盟是加强物流企业之间联系的基本策略。通过战略联盟,物流企业可以在未进行大规模资本投入的情况下,利用联盟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增加物流服务品种,扩大物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显然,通过战略联盟寻求发展相对于单个物流企业凭一己之力发展是一种速度快、成本低的发展之路。
4.7调动职工参与积极性。职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程度高、责任心强,积极探索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措施是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当前我国正在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职工成本意识,让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成本管理,可谓恰逢其时,不仅利于企业发展,而且将为节约型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5小结
以物流管理会计为主导,结合物流企业的总体情况提出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但具体到每个物流企业来讲,应结合具体情况探讨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参考文献:
[1] 菊池康也(日). 物流管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 唐纳德(美). 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笔者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一、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认识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程建设,发挥其育人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是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音乐课程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课程建设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作用整合,确定好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研究表明: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不少的学校做法是把校园文化作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进行导向的。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下开展音乐课程建设的做法是:依据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分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理念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从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方面重点导向开展音乐课程建设是比较有效的。一方面,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特点:非造型性、非语义性等决定了音乐的特殊性;在另一方面,音乐所具有的这些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要以审美的方式去体验它,而这就决定了音乐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审美本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让音乐引导课程建设,可以满足人良好的听觉感性,满足人微妙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更充分地呈现现出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学校课程建设有五个指向性的要求:一是校本化,也就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转化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素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二是整合化,就是课程内和课程间跨领域整合;三是个性化,课程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给儿童课程选择的权利;四是生活化,生活是课程的来源,生活是理解课程的基础,生活是课程的目的;五是特色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儿童本位,要有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有对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有关于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
二、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建设的依据有6个:一是通过教育方针贯彻落地,搞清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四是儿童认知规律;五是学科教学规律;六是资源环境条件。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有三个逻辑思考:一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二是按照课程领域建设语文课程、数学课程,三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个人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1.认真学习领会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2.把握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特点。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3.促进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更快乐的学习。如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音乐课程的引入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用以深化、强化学生的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4.确定新的音乐课程实施评价指向。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评价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重视学生参评的重要性。
5.开发形成校本化的音乐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探讨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来满足学生需求的音乐课程开发上,注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要求,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
三、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
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实践成为课堂的中心”。对于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幼儿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产生一种内在的需要。才能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幼儿的道德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幼儿期是人生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个重点时期。在幼儿与成人交往、与小朋友游戏、独自游戏、集体游戏,或在盥洗、进餐、娱乐等实践活动中,幼儿接受教导,相互影响学习,积累个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们必须改变说教式的德育,将有目的、有计划的品德教育融于多种实践活动中。
1 及时帮助幼儿思考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日常生活里存在形形的道德问题,如:如何公平地分配游戏材料,如何合理地解决争吵等。幼儿在试图解决这些矛盾时。必然要调动自己原有的道德规则,在发现规则之间的冲突或逻辑关系时,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则体系。使外在的规则逐渐内化成为自己的道德内容。
2 适时与幼儿开展对话。每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经验世界,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解决策略。因此,教师要虚心倾听幼儿的道德思考,以平等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交流与对话,透视幼儿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引导,引发幼儿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3 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作用。教师应储存一批良好道德行为的范例。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有教育价值和说服力的榜样,引导幼儿观察,使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观念、价值和行动方式能为幼儿所理解与接受:同时,可以适当的讨论、批评、分析负面榜样所引起的后果,及时注意家长、教师、同伴和电视中的人物形象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伺机开展教育。
二、积极营造品德教育的良好氛围
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师要在实践中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并合理有效地利用教育环境进行德育的隐性渗透,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格。要坚持从不同幼儿年龄的特点出发,为幼儿创设清洁、优秀、舒适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如: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动植物养殖区、“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快乐图书吧”、“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使幼儿可以自由观看动植物生长、给花卉浇水施肥、看图书、听音乐、玩积木。也可以与小朋友交谈。在自由的天地里,不但能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可增强组织纪律性。教育环境中隐性渗透德育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都是巨大的,不仅如此,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将某些难以用语言对幼儿讲清的观点渗透到教育环境之中。例如“爱家乡、爱祖国”教育,不仅要创设育人环境。而且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祖国,了解家乡,从而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启蒙教育。
二是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应着力引进在国外受过经济学系统训练的优秀学者,并为其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努力打造一支熟悉现代经济学、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师资队伍,提升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国内受教育和训练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尽可能为其创造到国外研究型机构继续深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努力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也是提高中国经济学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教育资源是开发和发展教育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条件。发达国家与地区有着丰富的教育和学术资源,而且大多都有国际化的需求和愿望,应该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所提供的机会,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合作,最大限度的争取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如资金、设备、教师、师资等)为我服务,弥补我国高校经济学科资源的不足,加快促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
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随着西方经济学的传播和海外博士的大量回国,人们对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意义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但随着经济学教育和研究国际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食洋不化、生搬硬套等问题的大量出现。国际化并非经济学教育现代化的全部内容,要实现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现代化,还必须强调本土化,要使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其中国际化是基础和前提,而本土化是目的和归宿,两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
强调本土化是由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我国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不仅不能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且还可能引入误区,而本土化就是要从中国的发展阶段和实际出发来破解中国的现实问题。本土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从现象的背后中归纳、抽象出能够解释中国的理论。只有把这些东西教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本土化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经济学研究的本土化
我国经济学国际化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学方法,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经济学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努力实现经济学研究国际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国际化进程中迷失方向,才能在世界经济学领域彰显中国经济学的魅力。
(二)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
语文是一门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有着传统的授课方式。尤其是,语文教学要立足于文本,更使得其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殊性。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它的“现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 着实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震撼。
一、利弊谈
第一节语文课伊始,总会问学生:“什么是语文?”其实,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明白,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所以我们所教授的课文都是为探究语言文字而张本的。然而,在响应“教育面向现代化”号召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引进,颠覆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格局,它的运用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
“优势论”者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摆脱纯粹文本阅读的枯燥感,调动学生在课上的积极主动性。笔者在所教的几个班调查了一番,结论是听流行歌曲67%,看漫画34%,网络游戏18%。由此看来,学生们的兴趣主要停留在感官上。而众所周知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指把图形、影像、影音、声讯、动画等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这就好比原来是白纸黑字,现在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的教学过程了,学生自然就提起兴趣来了。
然而,当这些多媒体手段充斥几乎整个课堂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喧宾夺主了。
听过一堂《智取生辰纲》,在整个45分钟时间里,我们看了一大段《水浒传》的录像,听了教师的一段朗读,学生表现得很积极,煞是热闹。但是,这些“热闹”给人感觉只是表象,一堂课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呢?《智取生辰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的结构方式;认识杨志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形象特征;学习小说环境描写和衬托的作用。其中了解文本的“双线”结构是教学的一大重点,如果仅靠影视片段,没有必要的讲授分析,学生们就会只记住大概的故事情节和演员形象,对作者写出来的文字缺乏品味,更谈不上了解“双线”结构了。让学生不品读课本、脱离文本看视频,欲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违背语文教学的原则的。
二、冲突的人为因素
理论上,多媒体技术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地、多维直观地接触学习对象,提高了阅读教学的形象性,丰富性。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和语文教学可以共存的因素。但是,为什么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现象都不同程度表明两者冲突呢?造成这些冲突的人为因素是什么?
首先,部分语文教师误把教学工具的现代化当成了教学现代化。无论什么时代,语文阅读教学还是植根于文本,教师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的解说引导,学生对此的理解感悟体验是根本。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学的预设应该体现在讲授的过程中,而不是多媒体制作的具体流程中。
其次,不可一味“拿来”。对于网络来讲,共享资源是其优势,然而对于我们教师来说,网络上的资源不具有权威性,正确与否还需要作出准确的判断方可以传导给学生。并且,实际教学是因人而异的,课件这类的资源还是原创的好,生搬硬套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
第三,答案标准化。数理化的答案可以是标准答案,但是语文这门学科很多情况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如果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打上了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也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
造成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冲突的人为因素找到之后,那也就为两者的共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当然,这也为我们探求能有效解决两者冲突的方法与途径提供支持。
三、共存途径的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多媒体技术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共存发展的途径,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出发,纠正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误区,在教学中要注意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
其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能力,而这种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文本文字的感知与感悟之上的,不是一段视频,一幅图片能够解决的。在执教朱自清的《春》时,笔者曾经问过学生一个问题:“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这句话中作者为什么用了“钻”这个字?得到的答案丰富多彩:有说把小草比喻成钉子的,有说说明它力量大的,还有说和“偷偷”二字相搭配的等等。不管是何种答案,都说明该学生通过了自己的大脑进行必要的思维和想象了。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去体味当时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不是把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就是好的,当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来理解文字内容时,切不可剥夺他们锻炼阅读能力的机会。
其二,杜绝“克隆”,弘扬个性教学。语文教学是灵动的,最能显示教师的能力和特长的,语文教学也是最注重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上的现场朗读,既方便指导又具有现场的观感,更易为学生接受。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去,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而后可以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才能实现师生互动。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他人的课件,或者仅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处理的。所以要学生“感兴趣”渠道不是仅有一个,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同样也能起到作用。
其三,合理利用,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虽然对文本教学有着一定的冲击,但是在文本教学时的情境导入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执教舒婷的《啊,母亲》一诗前,选用了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作为导入,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很快进入了文本预设的情境中,方便了后来的诗歌学习。
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目的是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明确。当今提倡“教育面向现代化”,那就不应该曲解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我们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就全然否决了它在语文教学上的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只要符合了本学科的特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为用而用”,那么,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文本教学就能达成共存。
参考文献:
[1]左蓝蔚.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打靶”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激趣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47-01
由于体育课大都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心理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采取一定的组织教学形式来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然而,教无定法,任何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变化的。怎样抓好小学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根据体育课之特点组织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中国学习联盟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2.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2.1 儿童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教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2 兴趣化。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2.3 游戏化。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动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育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要求高等学校将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要求将它提高到与高校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高等学校必须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创业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而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宗旨的创业教育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重要举措。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大学生的过程。因此,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面对大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强,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他们不仅应当具备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品德修养以及积极心态等基本能力和素质。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是建立在拥有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但不少内容通过接受单一的课堂教育是无法得到的,需要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而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创业创新精神以及就业指导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自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好好学生万事成”的思想。我们只有从根本入手,改变学生观念,注重对文理科学学生进行“逆向”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其在社会上游刃有余,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那么就必须将这种观念根植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中并在实践中指导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1)要从学生入学起培养其创业、创新思想。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就业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要使其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产生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这样一来,压力感就会带动并促使创业、创新思想在其头脑中的形成,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创业、创新思想认识贯穿整个大学生四年,不要让学生感觉提倡创业精神是一时的冲动;(2)要使学生的创业、创新思想在实践中得以充实。思想在观念形态的时候,仍然只是一种思想,只有将这一思想观念具体化以后,思想观念的作用便会凸现出来。我们商学院的学生基本上每年要搞一次创业设计大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为了较好的完成任务,他们通过图书馆和上网掌握了部分权威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调查数据,将此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他们为了使自己设计的企划书科学、可行,还对饭店、酒吧、相关市场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以取得大量的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知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的宝贵财富。凡是参加过类似活动的学生都认识到,如今的社会只是掌握书本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没有一定的创业精神和社会协调能力也是不行的。(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的素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将学生塑造成个性独立、鲜明的人才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创业精神需要的是不断开拓、发奋的新时代精神,而不是遇事唯唯诺诺、事事随大流的旧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象牙塔中的以往大学生们一介书生的形象,使其树立起博学善用,能将自己所学都奉献给国家和社会的新形象。敢为天下先,应是大学生们的理想和追求。(4)着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其今后把握择业和创业机会的能力。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接纳世界的人能够改造世界,因此,面临无数机会与挑战的大学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严格,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新宠。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出现饱和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敲门砖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
(一)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育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都去开办公司,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缺乏创业教育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创业机会多而创业意识相对较弱的现象。当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的时候,大学生是创业还是学业,就一直是社会一个争论的话题。时至今日,从第一代创业大学生到现在已历经十余年,大学生创业日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对其进行了理性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走上正确的创业大道,在创业大道上如何顺利前进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创业教育变得日益重要。
(二)创业就是开拓事业,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开创事业的素质
这首先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业”的含义,创业教育的本质,然后懂得创业的程序,再次是要具备创业的能力。调查显示,18.7%的大学生创业是为了赚大钱,而32.5%的大学生为了创业可以放弃自己的所学专业。可见,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业”的理解仅仅在于“物质”阶层。专家指出,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开公司经营实体就是唯一的创业之路,其实办实体、开公司是“业”;潜心于基础理论和学术探讨也是“业”。“业”就是事业,并非特指实业,开创任何事业都可以统称为创业。学和业本来就是互相联系的,学是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对高新技术等未知领域的探索也是“业”的一部分。所以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指教育大学生如何开设公司,如何办理营业执照等等,而是首先对“业”的充分认识,这应该是学生的基本的创业素质。
(三)创业教育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这一素质。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鼓励创造性、自立和个人的主动性或者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等,还应该包括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我国对创业教育还缺乏必要的研究和专业性的指导。所以,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一般不会削弱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少专家指出,大学应该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做好制度安排,在目前学年制条件下,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形成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系统,始终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既鼓励和允许学生走出去创业,也要给学生继续回校学习的机会,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创业对于当今教育制度下的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普及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就学校而言,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围绕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其实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创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性工作,这种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持,我们希望在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并在实践中勇敢前进,获得收获的时候,我们的创业教育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论性指导;我们希望通过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理性地创业,成功地创业;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还能造就出中国新一代年轻的知识型企业家、富翁。
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宏观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据教育部部长周济介绍,2005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到21%,“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成人本科和高职(专科)学生697.25万人,比2000年增加320.49万人,年平均增长13.1%,其中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04.46万人,比2000年增加283.85万人,年平均增长17.99%。同时,扩招政策的实施也使大学毕业生供需比例出现失衡,高校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十分现实的难题。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如果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无法找到工作,从而使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势必在社会上产生负面舆论影响,挫伤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此,高校必须认清形势,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同学合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也是高校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由原来的统包统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如何让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帮助他们打消“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了解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真正理解创业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之一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依赖性有余,开拓性和主动性不足;传承能力有余,创新精神不足。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这种毕业生可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但对要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这种人才规模必然难以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制胜关键是具有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如果高等教育还囿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可能由于缺乏竞争力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具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
首先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再次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去。
(二)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2)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3)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此,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放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需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需要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过程中,利用“潜在课程”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创业教育。在探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高校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大胆尝试和创新:一是互动式学习方法。师生双方在互动沟通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发创业火花,并从中领悟创业的真谛。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师”既可以是创业成功人士,也可以是专职教师;二是技能培训式学习方式。这种培训方式选择某一种特殊的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邀请一些成功创办小企业的企业主授课,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休学创业方式。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高校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加入创业阵营和创业团队,进入社会创办公司,高校将为其保留一段时间的学籍;四是创业实习。各高校经济及管理类专业可以设置创业实习课程并可以建立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业实习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或为学生提供创业贷款。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通过校办产业、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创收部分筹集一定的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作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三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