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0: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教学成果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现在有在校学员逾万人,开设课程涉及书画、保健、家政、文艺、钢琴、外语等系列,国画、素描、书法、摄影、绒编等课程一直深受广大老年学员的喜爱和欢迎。今年,上海市退休职工大学将迎来建校25周年,本次作品展也拉开了校庆25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上议程,并成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一课程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技术性人才[1]。现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已经从过去的预备阶段转入了实施阶段,也是从幼稚进入成熟的表现,在进行课程教学中还发展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完善了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各项技术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生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是需要不断更新的,所以,如何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1 课程安排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就要开始学习的,而且是一门必修科,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它主要内容是对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讲解介绍,为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奠定基础。在一些条件比较方便的地方,学生们在小学或是中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进入大学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如果继续进行基础教育可能会造成重叠教学,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还浪费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原本可以给供给其他学生使用的机房被白白占用,所以对于这些同学应主要进行综合素质培养[2]。但是,同一批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有条件优越的地方,自然也有条件艰苦的地方,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在重复教学的基础上又能完成有需求同学的基础教程,值得我们思考。
1.2 课时安排
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像传统的理论课程,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时,要多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因为这门课程是需要自己亲身操作才可能学会的,而不是单纯的听老师讲课就能明白。在很多高校中,由于学校自身条件的影响,学生的理论课程时间总是比实践课程多了很多倍,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更不可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的运用。所以,在进行课程教育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要合理的进行。正常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的课时安排基本上是相同的,二者间隔进行,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运用在实践课程中,从而加深印象,并且在不断的涉及新知识时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在有些比较难学的计算机课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偏重于实践课程,比如VF编程,在这门课程中有一定的数据库编程[3],即使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在学习上也是有些困难的,所以需要对它加强练习,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透彻,学好学精。
1.3 实践安排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做到有效的结合。即使保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在课时上对半分成,但是由于机房应用较为紧张,很多情况下都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分两部分集中的进行,这样就严重违反了两者相互交替进行的原则,使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最初的预计效果,付出同等的教育力度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教育结果。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发展
2.1 分层教育
上文中提到,新生在入学时由于各地区教学环境不同,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程度也不同,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对学生有关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了解,根据测试结果,将新生分为不同的班组,根据每个班组同学的基本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2.2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不同于中学小学的原因主要在于它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4]。所以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时应该开设多项计算机选修课,使大学生可以自由对其学习的课程进行选择,调动学生的学习劲头。
2.3 改善理论与实践脱轨现状
由于各项条件的限制,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和实践学习会出现脱轨的情况,对于这一现象,可以由学校进行安排,将理论知识的课堂搬进实践学习的机房中,老师在进行理论讲解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减少对教室的占用率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而且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除了要巩固上课所学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并且比较趣味性的实验题目,从而使学生能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1]李志祥,林克成,李前进,等.项目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2(04):30-32.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6)06-0066-05
大学教师发展(faculty development)广义上指发生在大学教师身上的总体变化,这些变化源于学校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狭义上指为改进大学教师的教学或科研成效而设计的一些发展项目,它包含四个层次:改进课程的设计,改进教学技能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学发展);提高专门技能或学科研究(专业发展);提高管理职能方面的绩效(组织发展);改变大学教师对自身的理解和认识,改善他们的社会和组织环境,改变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态度(个人发展)。
一、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历史
在美国,大学教师发展长期以来就是增强高等教育活力必不可少的策略和手段。尽管休假年从1800年起就在美国大学实行,但是大学教师发展更多特指学科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对本学科教学的精通。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侧重培养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新教师的定位、教授职位的审查、学术休假和课程负担的削减等等,后来又扩大为包括专题学术讨论会报告、出公差、教学效能计划。所有这些策略都是为了更好地确保大学教师在高校里的生存和发展。
1.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大学教师发展
在高等教育领域,尽管人们对教学改革的关注由来已久,但大学教师发展办公室和中心也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教学新方法在高校的推广,其中一条途径就是建立视听中心。最初只是提供一些技术服务,后来扩大为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咨询。在很多校园里,新的视听中心是管理者的骄傲,也是来参观的州议员的一个必经之地。然而,起初该中心却鲜有教师光顾,因此初建时对教师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美国大学教师发展运动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1970年以前,美国很少有人关注大学教师发展,很少有学院和大学提供持久连续的教学改革项目。第一个教师与教学发展中心(成立于1961年)是密执安大学和密执安州立大学的教师与教学发展中心。
这一时期的教师发展项目和活动只是少数大学的自发行为,大学教师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不管是项目还是活动都是很零星的,不成体系的,主要还是针对教学发展而提出的。全面系统的教师发展项目尚未形成,大学教师发展的概念也不是很明确,还没有人为大学教师发展提出明晰的系统的概念框架。因此,这一时期人们对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解还很模糊。尽管休假年、访问教授和资助出席专业会议在高校中存在已有一段时间,但直到本科教学成为一个主要议题提上日程,大学教师发展才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主要关注点,所以这时的大学教师发展专业人员几乎没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1958~1968年这段时期被称为美国联邦对学院和大学资助的“黄金时代”,因为大学研究费用增至三倍还多。到1968年,美国政府以学生资助、研究经费和建楼及实验室贷款等形式的资助扩展到美国92%的学院和大学。20世纪60年代早期和中期,受政府资助的激励,美国大学继续扩张,博士学位的数量暴增,这种增长有助于保持美国高等教育的扩张,致使综合大学和很多文科学院也都强调教师研究。由于持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显著增长,这一时期的大学教师发展活动几乎全都以学术休假和公休假等形式进行。
2.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学教师发展
从1970年起,美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格雷厄姆(Graham) (1997)所说的“停滞的十年”时期,渴望获得联邦资助的幻想破灭。美国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高通货膨胀和其它经济危机,导致了入学率的下降和开支的紧缩。这种情况造成了两种结果:教师流动性的降低和学生批评声的增加,学生们普遍认为大学不关注他们的需要。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爆发了学生抗议运动,指责学院式的课程和教学,尤其是某些课程无关紧要以及教学质量较低等问题。由于抗议发生在一流学者最集中的大学,从而摧毁了这样一个神话,即“一位好教师必须做到的是精通其所教科目”。一些非传统研究生数量的增长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他们中很多人要求更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大学教师的平均水平开始上升,教学的重要性也增强了。随着教师职位的减少和学生抱怨的增加,大学开始把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放在教学上,积极关注教学的改进,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资源及其利用效率。直到20世纪70年代,高校才开始特别关注更有意义和有目的的教师发展,而人们对这一新领域的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增加。
20世纪70年代,很多负责大学教师培训和发展的中心或单位纷纷建立,推动了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的快速发展。这些中心通常提供短期课程、习明纳(一种研究生讨论班)、工作坊(一种专题讨论会)、咨询和评价。这时的大学教师发展项目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来自基金会的外部支持,如丹佛斯、莉莉、凯洛格、梅隆、卡内基、福特和布什基金会等。借助基金会的支持,大学教师发展活动常常与高等教育教学与学习的研究计划联系在一起,如锡拉丘兹大学、西北大学、密执安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截止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过半数的学院和大学都设立了教师发展项目。伯格威斯特(William H.Bergquist)和菲利普斯(Steven R.Phillips)等把这一时期称为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有三本大学教师发展的奠基之作面世:伯格威斯特和菲利普斯的《大学教师发展手册》、盖夫(Jerry Gaff)的《关于大学教师更新》、林德威斯特(Lindquist)的《教学改进项目的设计》。盖夫在著作《关于教师更新:教师教学和组织发展的进步》中明确指出,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维结构是由教师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构成的。在这一时期,美国大学的教师开发者们极其关注在校园内赢得对教师发展活动的信任和支持。有专家称,20世纪70年代是大学教师发展的背景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 这些变化包括人口统计状况、学生数量的递减、成本的上涨和职业期望的变化等等,它们开始显著地影响大学教师的工作环境。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大学教师发展项目制已经逐渐形成并日渐完善,而且遍及到大多数的大学校园。另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在理论上获得了重大进步,尤其是盖夫和伯格威斯特等人澄清了大学教师发展的概念,并建立了概念框架,使得人们对大学教师发展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在校园内,大学教师发展不再是个别学校的自发行为,相关的组织和机构纷纷建立,尤其是在1976年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网络(POD)的建立,社会各界也逐渐达成共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行动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大学教师发展不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开始受到多方援助的集体行为。
3.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大学教师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大学对研究的资助上升,而对教学中心的资助下降。继20世纪70年代开支紧缩之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开支扩大。大学从私营部门、州和地方政府那里寻求和获得资助。教师招聘继续保持低调,教师职位短缺。另外,一批新式学生进入美国学院和大学的课堂。他们精通技术和多媒体,这就迫使其他教师反思他们的教学方法,并寻找促进学习的备选策略。到80年代中期,大约60%的美国学院和大学都确立了某种类型的教学改进项目,大学教师发展项目在校园里很普遍。与70年代相比,大部分大学教师发展项目仍然受到私人基金会的资助,所不同的是,除了私人基金会,还受到一些联邦机构的资助。这一时期,TA发展项目的增长达到高峰,教学与学习中心以及类似的组织机构也大量涌现,大学教师发展开始向组织化方向迈进。这些中心都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而且拥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教师发展项目内容越来越丰富和全面,覆盖全校,大学教师发展开始系统化、全面化。
在此期间,一些批评美国高等教育及其对本科教育的报告相继出现。这些报告来自国家人文科学基金、美国学院和大学联合会、卡内基基金会的欧内斯特·博耶和全国教育协会。报告指出了高等教育中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报告唤起人们对学院和大学中的科目和课程内容广度不足、预备教师的过度专业化和教学与学习质量下降等问题的关注。报告用足够的事实证明,大学需要给教师和教学以更多关注,重建对教师发展的兴趣。1988年全国本科教育质量改进会议召开,这次会议是由美国学院和大学联合会以及西北密苏里州立大学发起的,主要探讨了高校教学质量和多样化的问题。教师开发者开始提供不同类型教学策略的信息,这些策略能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这一时期信息技术出现了,并成为全美教师开发者的主要关注点。
在80年代,人们对在职培训的关注远比70年代多,教职员培训项目即便不是普及的,至少也是常见的。问责制在高校的建立,也推动了高校对大学教师发展尤其是教学发展的重新关注。人们进一步肯定了一些大学教师需要通过培训项目提高其教学能力,而管理者需要一些发展项目提高其领导和协调能力,其中大学管理者的专业发展是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领域。
4.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美国大学教师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大学教师发展专家开始再次检查他们的作用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例如,提供的资源和激励并不总是充分影响到教学和学习或组织过程,并使之发生系统持久的变化;为教师提供一系列的教学效能习明纳或把一些教学书放在图书馆书架上并不能充分促进课堂中实际的教学技能的掌握;理解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和了解他们关于什么最能发挥作用的观点是设计有效的大学教师发展项目的关键,而实现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教师个人的积极参与;在90年代,问责的重要性增强了,高等教育消费者和社会舆论对教学质量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有更精彩的表现,希望大学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鉴于以上的背景,90年代大学教师发展又有了新的特点。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高校中普遍设立,中心的人员配备和硬件设置都大大增强了,高校拿出常规经费来支持中心的发展,教师的个人发展得到重视。针对教师个人的人生规划、职业生涯的工作坊开设起来。针对研究生助教的发展项目也日益增加,增强了研究生的职业技能,为他们以后的求职做了较好的准备。另外,终身教职后的教师发展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也开始强调组织的发展,通过为教师发展创设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发展的有效性。这一时期,大学兼职教师的发展问题开始提上日程,雇用兼职教师可以大大节省成本,因此各类高校不仅仅是社区学院开始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发展也日益得到关注。
随着我们对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解逐渐成熟,大学教师发展的范围已经并正在扩展。教师发展的原始动力——改进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已经纳入到高校的生存需要轨道。现在的发展问题不仅仅要求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技能,还要求从总体上实现教师的发展,着眼于如何为教师创造全新的事业选择,如何再开发出吸引新学生群的课程和如何保持大学的活力和竞争力。虽然成功的大学教师发展项目未必能解决高校中的所有问题,但由于项目的推广,教师态度、过程、体制已经发生了变化。成功的大学教师发展项目通常对校园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虽然财政紧缩,绝大多数的大学还是继续坚持教师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由前面的历史不难看出,大学教师发展主要围绕教师个人所教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学技能。经过过去的三十多年,在高节奏的科技化和全球化的社会,这种传统的甚至有些狭隘的大学教师发展观不再充分地满足教师和大学的需要,大学教师发展当前的努力更多地集中于:应对生命力与更新的问题;加强同事之间的关系,支持既定的大学使命;应对教师和大学的“生存能力”问题。可见,每一时期大学教师发展都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点,这与当时的社会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密切相关。
二、对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启示
随着我国逐渐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高校在关注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同时,对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关注,由此也就把焦点集中在高校教师身上。长期以来,人们对高校教师都寄予很高的期望。一方面他们是教育者,负责“传道、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还是学习者,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跟上时展的步伐,传授新的适应时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国内,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高校,并没有为教师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
首先,在国内虽然很多人意识到教师需要学习,需要发展,但通常认为学习和发展是教师个人的事,属于自我提升,别人似乎没有这个义务帮助他们。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并没有把教师的发展问题纳入考虑的日程,教师考核远远重于教师发展,对教师发展没有给予积极主动的支持。其次,现有的教师管理制度又束缚着教师的自我发展,沉重的教学负担,巨大的评价压力,使得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一线上奔忙,抽不出时间自我发展,即便他们很想提升自己,但是缺乏时间和精力。再次,近年来高校也开始重视在职培训,选派一些教师到知名大学进行培训和学习,虽然有成效,但是培训不等于发展,培训是发展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内容,而且教师发展是长期性的计划,不是短期的培训就能实现的。美国的大学教师发展在联邦、州和院校层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教学管理者们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给教师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机会。基于此,国内高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大学教师发展的良好环境
这里的环境包括校内外的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校外环境,就是国家设立一些针对大学教师发展的专项拨款和基金,为大学教师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资金;教育部成立一些集中的教师发展机构和组织,以负责一些具体的教师发展活动和项目的运作,并评价其实施结果。校内环境,指的是在院校层面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把教师发展作为一个重要议题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战略轨道上来,为教师发展创设良好的组织氛围,让全校意识到它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校继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形成教师发展的紧迫意识,成立一些院校层面的中心或办公室,由相关专家负责管理,专门负责本校的教师发展,设计一些适合本校教师特点和培养目标的发展项目。在系所层面上也可以组织一些发展活动或项目,帮助本系所的教师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同行之间展开合作。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展开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交叉学科教师的发展,并对获得终身教职的教师提供一些发展机会,使发展贯穿教师的一生。
2.采用弹性的评价考核机制
[中图分类号]F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68-02
1 大学体育拓展训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拓展训练的内容与普通的体育课不一样,其并不注重体育项目的锻炼,而是通过一些人造的环境来锻炼人某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身心素质的锻炼。在以前我们高校中的体育课并没有拓展训练的相关内容,近几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更具实用性的拓展训练才被纳入了大学体育教学中,因此作为一个新出现的教学门类,其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1 拓展训练内容的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是高校体育拓展训练中最重要的问题,有相关数据表明,当前高校拓展训练的受伤率要远高于普通体育锻炼的受伤率,造成这种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拓展训练的器械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拓展训练需要搭建一定的人工器械,而这些器械的安全性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学生虽然在正常情况下都能够保障自己的安全,但是在一些突况下容易造成身体的伤害,因此当前对拓展训练器械的维护是重中之重。②拓展训练的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当前一些高校会将体育拓展训练移至校外进行,如在公园、或人流量较少的郊区、风景区等。这样固然能为受训学生提供一个新颖合适的教学环境,但也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例如我们现在一个班的学生大约为三十人至五十人,将这么多学生一次性带出学校训练,在筹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安全风险的概率较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2 拓展训练项目重复性较高
从当前我们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拓展训练课程的设置并没有很好地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很多拓展训练的项目都存在着高度的重复性,完全照搬企业人员培训的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有的高校在进行体育拓展训练的课程设计时,为了省去繁复的课程设计过程,甚至将拓展培训外包给专业的商业培训公司。而商业培训公司为了节约实际经营的成本,就更加不会从学生需求的实际出发、单独为高校设计专门的拓展训练了,通常都是将已有的培训职场员工的拓展训练内容完全照搬到高校课堂上,这些训练内容与高校学生的客观需求不相适应。另外,当前高校的拓展训练方法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出了拓展训练的娱乐性,而缺乏科学的训练,学生基本上体验一两次就结束了课程,达不到提高身心能力的训练目的。
1.3 训练过程缺乏专业教员指导
拓展训练与大学普通的体育课有所不同,其并不是一个专门以锻炼学生体能为目标的课程,而是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这一目的出发,就要求拓展训练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行为学、心理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的项目设置能力和专业口才,从而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项目,同时要辅导学生将项目体验转化为踏入社会实践前的经验储备,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口才与心理辅导能力的人员才能够胜任。目前,我们高校拓展训练的课程教员主要还是由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师来担任,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缺乏拓展训练的经验,并不了解拓展训练课程的相关内容,更勿论具备指导开设高校体育拓展训练相关项目的专业能力了,很多课程仅仅是作为丰富体育课的补充,或者用来辅助学生体能的储备来设立的,这就严重地制约了我们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也影响了拓展训练的教学效果。
1.4 训练结果缺乏评价方法体系
如果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拓展训练应该是大学体育中最为实用的系列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可以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但是,从目前来看,拓展训练作为一个新生的体育教学门类,也是最不受高校重视的一个课程,这集中体现在目前高校对拓展训练结果缺乏评价方法体系上。当前,只有很少的高校对其体育的拓展训练课程制定了评价标准,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制定任何评价标准,仅仅是以课程的考勤作为最终评分的标准之一,有的甚至将拓展训练作为课外项目,不计入总分。这就造成了老师和学生双方的不重视。同时,即使少数高校制定了对拓展训练的评价标准,也仅仅只是从平时的表现、项目的操作或者理论的掌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考核的,没有抓住高校体育拓展训练中所追求的重点,造成拓展训练的评价标准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影响教学效果。
2 提升大学体育拓展训练教学效果的方法分析
2.1 加强拓展训练的设施建设
拓展训练课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教学的基础,完善的设施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在拓展训练,令教学过程更加规范,同时也能提高训练中的安全性。要加强拓展训练的训练设施建设,应从几个方面加以考量:①以高校所在地的特色加以建立。大学由于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其体育拓展训练课的环境也应该是不一样的,高校应该以自身的实际环境来建设训练设施,如北京大学就可以以未名湖为中心,建立起体育拓展训练基地,以体现其课程的特殊性。②以学生的实际专业来建设训练设备。例如可以为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多建立一些类似于“孤岛求生”等项目类型的基础场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提高更好的效果。③注重基础设备的日常维护。设备的日常维护是保障拓展训练安全的重要方法,因此一定要建立设备日常维护制度,定期对教学反馈的问题进行设备更新,保障教学质量与安全。
2.2 建立科学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提升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大学体育教师有必要就如何建立科学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做一定的研究,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主要有几点:①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要完成教学内容,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关键,因此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制定适合于本班学生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此来作为项目设置的目的。②对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教学过程的规范首先是人员的规范,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别以八人到十人为最优。其次,要对教学的项目进行规范,教师不能根据自己喜好不断地变更创新项目,而应该将已经规范过的项目运用于实际教学中。③设立专门的拓展训练研究部门。高校可抽调一线教师与理论人员成立专门的拓展训练研究部门,负责项目的策划与步骤规范,并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得拓展训练内容更加的科学。
2.3 转换教师角色,丰富教学内容
在普通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各项体育锻炼均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但是在拓展训练中,教师的角色就与普通的体育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差异,教师不再是训练过程中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拓展训练中转变我们自身的角色,从命令者变为引导者,从教师变为导师。在解说完具体的项目规则之后,将项目运行的主体交由学生,并做好记录工作,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从侧面不断地去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同时要在不打扰项目进程的情况下保障学生的安全。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拓展训练教学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专业教学能力,同时制定拓展训练教师的定期考核标准,只有通过考核的教师才能参与体育拓展训练的教学。我们体育教师只有在拓展训练教学中转变自身的固有角色,同时在平时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提升拓展训练的教学效果。
2.4 完善训练教学结果评价体系
完善拓展训练教学结果的评价是展现拓展训练教学效果的关键。拓展训练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其中既涉及身体素质,也涉及心理素质。因此,对拓展训练成果的评价应该从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文字性的叙述对自身在拓展训练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训练中获得的收获。②学生相互评价。通过相互评价的方式,了解到他人的优点与自身的不足,学生相互评价可以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起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的客观与明确。③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表现情况作客观的点评,帮助学生找出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细致的阐述与辅导。④二次检验。在第一次项目完成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进行记录,隔一段时间后再次以相似的项目进行检验,改正问题最多的学生应成为拓展训练成绩的最高分。
3 结 论
拓展训练作为刚刚进入大学体育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教学效果还存在着种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的人员不应该消极逃避,而应该勇于面对,不断完善大学拓展训练的教学体系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并建立科学的拓展训练评价体系,为我国高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