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辅导教育范文

时间:2023-07-02 08:2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辅导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生辅导教育

篇1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篇2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和心理上架起一座金桥,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具有健康心理。

讲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时,结合到我校是“无烟学校”,并针对个别学生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潇洒的表现”等幼稚心理进行剖析,重点讲述吸烟的危害和禁烟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对烟草有正确的认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讲《生殖系统》时,端正教态,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他们生活中的疑惑。首先让学生有正确认识,性知识是一类科学知识,不应该回避。可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育水平的性知识,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心变化,求得心理平衡。引导学生在男女同学相处时,互勉互助,共同进步,建立真诚的友谊,在人际交往中做到自尊自爱。

二、调查分析个案,加强具体指导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可塑性较强,心理发病较快,但也容易治疗,只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合理指导,可解除他们的困惑。

懒惰是惰性心理的表现。这样的学生图安逸,怕吃苦,追求享受。他们在家中多是“小皇帝”“小公主”,随年龄的增长,惰性、任性日益显现。学习怕动脑筋,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学习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利用“生物钟”知识树立时间观念,学习和生活要有计划性。

有的学生因家庭生活关系紧张,有的家庭教育不当,有的受不良外界刺激等,使他们疑虑重重,忧郁苦闷,性格孤僻,与人不合群,从而对教师、家长、同学有一种排斥力,为此及时指导他们认清事实,并开展班级、校际间的交往活动,增强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如开展生物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在集体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氛围中克服心理缺陷。

嫉妒是在与别人相比较中产生的一种狭窄的自私的心理现象。这样的学生气量狭小,心胸狭窄。他们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藐视,重则仇视,甚至攻击报复对方。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亲近大自然,组织野外生物考察活动,有条件的可进行生物野外实习。让森林、高山、大海之伟大衬托出个人的狭隘渺小,把他们的心灵创伤抚慰平复。

自卑的主观原因是意志薄弱和性格软弱,客观原因是现实与自身的需要出现矛盾时得不到应有尊重。这样的学生性格孤僻,做事畏缩,不敢冲在前头,生怕别人耻笑。生物教学中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卑心理的根源,同时用温柔、谨慎、灵活的方式接近他们,掏出心里话,找出原因,再创设特定情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性心理变态,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仅有生理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如不健康文化传播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比较微妙,尤其对情爱方面的信息更为敏感,稍受暗示,就会有所发展。他们所处的环境则时时诱导他们:有的从网络、影视、剧照、人体摄影、人体画像中寻求刺激;有的从文学作品,医学书刊中寻找有关性知识的文字图象;有的丧失理智,走上犯罪之路。对于他们首先进行性知识教育,让他们从生理的角度去理解,并引导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环境,同时开展各种积极有意义的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介绍成功事迹,激发进取心理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他们取得成功,除了正常的智力外,在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等方面也具有优良的品质,更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习的楷模。达尔文智力并不超常,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经五年环球生物科学考察,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孟德尔八年苦战,从一粒粒豌豆种子中数出了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袁隆平也突破重重困难先后培育出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目前中国、美国等国家联合进行的“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将在基因水平上揭示人体的奥秘,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癌症和心血管等疾病可能在基因水平上得到治疗。为此我们开设《生物科技园》,专门介绍生物学家及其成果,使那些有自卑心理和失去学习信心的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同时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1.对后进生英语学习障碍的原因分析

1.1后进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科的后进生对于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其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英语后进生也不例外。英语是一门外语,相较于母语存在很多的差别,当然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学习上的困难,对于英语学科感兴趣的同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并且不断拓展英语阅读的范围,更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以及语言适应的习惯与技巧。由于英语后进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是缺乏浓厚的兴趣,也较少集中注意力听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较难达标,久而久之在英语学习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在英语教学中也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后进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动力,以及自身的英语基础是较为薄弱的,长期对于英语学习缺乏动力与兴趣,英语教师不进行及时矫正与引导的话,学生很容易对英语产生畏惧或者厌烦的心理,对于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英语学习的后进生。

1.2后进生在学习英语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很多的英语后进生无法获得较好的英语学习效果,相对英语学习效率高的学生而言,很多的英语后进生不是因为智力水平较低或者学习态度较差,而是由于后进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英语的方法,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很难在学习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中不注意因材施教的话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1.3教师没有重视对于后进生的培养,因材施教

由于英语后进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其在考试、作业等成绩反馈上较差,后进生在英语教学中难以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对于这样的后进生很多的英语教师不够重视,也缺乏耐心对后进生进行培养与辅导。对于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也缺乏研究,英语后进生成绩的提高英语教师也没有因材施教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辅导策略进行针对性辅导,这样英语后进生也很难在英语学习上获得进步与提高。

2.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提高后进生的英语学习能力的辅导策略

2.1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需要改变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后进生积极听讲并且参与到英语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后进生只有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才可以发现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发现英语语言的魅力,通过多样化的辅导策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放映学生喜欢的英文电影让学生感知英语语言以及文化的魅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多给予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并且及时给予鼓励与支持;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英语并积极鼓励后进生参与其中,英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方法来激发后进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2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对于后进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学习方法适合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不适合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会事倍功半,因此学习英语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获得至关重要。对于后进生,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其英语学习方法的引导,而且英语方法的引导要有针对性。教师需要对后进生多方面的学习信息进行反馈,研究其学习方法上存在的误区并及时进行矫正,将后进生引导到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上。比如,背单词对于很多的后进生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常常英语单词背了忘,忘了再背,在需要使用时发现可以记忆住的单词依旧屈指可数。针对死记硬背的后进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单词词根记忆法、单词联想记忆法等记忆方法,让后进生有方法地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与学习,积累词汇量。比如。很多的后进生对于英语写作存在畏惧心理,对于英语写作无处下手,每次的测验以及练习中英语写作都难以获得理想的分数,因此英语成绩也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注意精彩词汇的积累,多种句式的表达与写作中的使用。英语教师对于后进生的辅导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后进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才有质的提高。

2.3英语教师对于后进生的辅导要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辅导

篇4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08-2

一、怪:“乱相丛生”的校园服饰

多元信息时代,各种影响纷至沓来,与上个世纪清静的校园相比较,现在的校园服饰更具个性、活力与时尚。然而物极必反,追求潮流,追求新鲜的中学生现在越来越多是着装怪异,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符,不少同学是故意如此:比如前几年,我们班里的女生人数比较多,一到夏天,趴在桌子上睡的时候,腰部就会暴露出来,这让男生很难把注意力投入到学习上来。有的女生一到冬天,上身穿羽绒短装,中间一个长毛衣,盖到大腿,下身只穿一双肉色袜子,全身呈现从冬天、到春秋、到夏天的四季景象。家长姜女士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也比较头疼:“我真的担心,十六岁的女儿染个黄发,穿着低腰裤,根本没个女孩样!为这种事情我们经常吵架,开始女儿小还有所收敛,但不久又原形毕露,穿着越来越夸张,越穿越嚣张。”确实,孩子的服饰就是孩子内心的情感流露,面对如今五花八门的校园着装,学校奈何?教师又该奈何呢?

二、怪谁:按耐不住的青春寂寞

服装是反映人的心理活动外在表像,带有极强的个人思想色彩。现在的中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奇装异服为美,尤其以女生居多。这些不良风气的形成有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但笔者以为最主要的是与青春期孩子特有的心理因素有关:

1.认同需求: 在社会青年不断追求时尚的时候,身心日益成熟的中学生们也不甘寂寞,纷纷仿效。他们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尽快加入社会的洪流中去;他们更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关注程度。

2.偶像崇拜:中学生对影视明星、运动健将、乐坛歌手极为关注,尤其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趋之若鹜。我们常看到不少中学生穿着某球星的运动服、各种品牌时装,甚至着奇装异服上学。我班有个男生就曾经戴过耳环,还让长发半遮盖着,一问才说是跟日本言情片中的主人公学的。

3.攀比思想:现在的中学生在课间的不少话题是谁的服装是名牌,谁的打扮最流行。看到别人穿得好,就想方设法赢得家长的同情,也根本不考虑家庭经济的承受力,为的就是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的感觉和自己内心的那份虚荣。

4.求“异”意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异性和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但又羞于向对方表达,甚至怕自己的魅力不够,遭到对方的拒绝。于是他们总是在异性面前不断地表现自己。

5.叛逆心理:不少孩子由于家庭管教过份严厉,或者家长自身行为的问题,导致了家庭中矛盾丛生。有的教师在平时与学生交往时也是严有余而爱不足,使中学生感觉与成人之间有代沟。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意识而通过服装的怪异来实现与成人世界的抗衡。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挑战权威的需要使然,所谓“头可断,长发必须留”,就表达了中学生对不良教育的叛逆心理。

三、“怪”之暗礁:令人痛心的青春迷失

据网上的一则消息,有个广西的中学生就是因为青春期的叛逆与价值观的迷失而去上海做了女,结果被四个男了之后气绝身亡。当然这种恶劣事件并不多见,但是过分追求打扮的后果对一个人来说却是严重的,让家长与老师痛心。

1.顾外失内,“德”之滑坡。

有许多学生为了得到想要的衣服,为了虚荣、攀比不顾”家情,硬缠父母要钱,结果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更有甚者,为了实现虚荣心的满足铤而走险,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哄骗、偷窃家人或他人的财物,酿成大错。

2.分散注意,“智”之延误。

“头发长,见识短”,从某种程度上看,这句话是成立的,学生在穿衣打扮上如果想得多了,在学习方面就会放松;而有的学生一旦实现了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就不再对学习产生价值依赖,这也是很多富家子弟难以有学习动力与聪颖智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3.诸多不便,“体”之不利。

中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但是有些衣服,如紧身衣,低腰裤等过紧的束缚身体,从而影响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而有些学生为了穿这些衣服而盲目减肥,更是造成正常发育的营养的缺少。

四、“见怪不怪”:刚柔相济的思想引领

仪表是一个人心灵的名片,是个人审美情趣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一个人打扮得体,往往要求与现在的时间、地点及个人的身份相吻合。中学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不太成熟,是一个易受外部环境影响、崇尚时尚的特殊群体。因而培养孩子良好健康的着装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饰观、审美观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1.制度规范,统一着装。

校服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统一定制校服便于统一管理。学生着装齐整就会感到他不只代表他自己,而是班级的一员,校园的一分子,这样他们才会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给集体抹黑,便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审美的角度讲,这也体现了一种美――整齐美、蓬勃向上的青春美!学生统一穿上朴素大方的校服,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至少能实现学生之间的”表面平等”,有利防止相互攀比的意识,避免校园中的一些“富家公子”与“千斤小姐”的清高思想,也防止贫困家庭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使学生专心致志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

2.平等对话,价值引领。

中学生一般不会接受师长的简单说服,而对生硬的命令式教育,更是心存抵触,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解中学生内心的基础上加强有效沟通。我们可以从学生追求的是美、奇、怪入手,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只有思想与学生不隔离,才能使教育有效果。

我们可以定期举行中学生形象展示活动,让他们正确地辨别美和丑,知道应该如何去看待自己的装扮,最终让学生产生自己要改变现状的想法。通过对话,可让学生明白服饰美只有在心灵美的折射下才能发出亮丽的光辉。将学生对服装的关注点转移到学习、健身与自我实现上,让他们的青春在互助中闪亮,在奋斗中发光,在实现价值中升华,他们才容易走出过分地关注个人仪表形象的误区。

3.师长垂范,潜移默化。

“上粱不正下梁歪”,教师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自己也穿一些过于前卫的衣服,对学生的教育就会苍白无力,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为了在服饰上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我们学校规定教师不得穿奇形怪状的衣服,重大校园活动时教师也统一穿校服,给学生一种无声的教育影响。当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影响在孩子心目中也是举足轻重,家长会上,我们告诫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认识模糊的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教育。这样,通过家校合力的构建,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

4.倾听心声,合理满足。

我们认为,光有一些外在的引导还是远远不能改变中学生对青春时尚的追求,因为学生的内心需求才是问题的根,需求的满足才能给他们足够的精神养料。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听学生说。我班的一位女生小玲老爱打扮,甚至穿一些过于暴露皮肤的衣服,男生也对她指指点点。我和小玲谈心时尝试让她先说,通过适当的引导,真诚的倾听,承诺为她的个人隐私保密,她终于告诉我:因为自己成绩不好,长相又一般,说话有点凶,班里很多男生都背地里叫她“巫婆”,她知道后,心里十分痛苦。妈妈整天在外面忙生意,爸爸整天酗酒,三天两头不回家,这使得她更觉得自卑。于是她希望在打扮上通过变化服饰引得更多关注的目光。但由于整天和那些不爱读书的男生讲话,使得任课老师很有意见。但无论如何,让学生勇于吐露自己的心路历程,教育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适度满足。小玲的情况与家长对她的关爱不够、自己成绩不理想、个人的光彩得不到显现有关,她的心理需求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关注。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在班级里努力为小玲创设一定的展示空间:她美术功底不错,笔者就将班级里的墙报布置任务交给她,并给以一定的指导;她比较爱卫生,每次总将自己小组的卫生承担下来,笔者更是肯定了她这样的做法。这两件事对小玲的触动很大,班级里的学生也开始对她改变看法。同时,笔者联系家长,希望家长不要只用钱来满足孩子,而要用心来温暖孩子。

篇5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职业生涯辅导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职业生涯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在职业生涯辅导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职业生涯辅导的全过程

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中,内容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大一阶段,主要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可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测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巩固学生的成才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其成才素养,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大三阶段,应主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阶段,择业、就业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学生感激母校,回报社会的信念。

2.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职业生涯辅导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将就业形势教育、自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3.职业生涯辅导的体验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应用方式

职业生涯辅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相应地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鲁洁就曾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识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应在做好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真实的生活,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预演,可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职业需求,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增长才干。同时检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学生是职业生涯辅导的对象和主体。职业生涯辅导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

职业生涯辅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理想、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1.有效实施职业理想教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其中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大约只有34%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此相对应,大学校园里被迷茫和困惑占据大部分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树立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2.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

目前,在大学生中因自我认识教育的缺乏,在择业时不能结合自身特长、专业、个性等自身条件,或盲目攀比,择业期望较高,缺乏现实性;或对社会的了解不多,认识较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把社会上传统的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等,这些表现均表明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高校也只有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强化认知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身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期望值过高等情况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主流中的发展。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如何发展,方向如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类职业,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作出规划。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做好择业的前提工作。个体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特征,才能够有依据地进行职业选择。同时自我认识又是职业概念形成的基础。职业生涯辅导以心理测试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更好地设定和不断完善职业生涯目标,逐步明确和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路线,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全面开发个人的潜能,树立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4.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的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就业的双向选择代替以前的包分配。虽然就业市场机制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但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提出新的挑战。以择业观和从业观为主要内容、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职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择业观既对大学生的就业的方向、领域和具体业务具有指导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从业观则决定着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以及他们走向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而职业价值观则对一个人的择业观和从业观起着核心和统率作用。职业生涯辅导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职业价值观:选择并从事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适应的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这一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

职业体验训练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通过生涯体验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培养敢于接受挑战、具有领导才能的社会精英和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社会通才。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生涯发展教育之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6.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创业意识教育逐步引起广大高校的关注,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对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辅导注重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流畅性练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业、择业、就业等实例,分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直接参与思想教育,发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教育的自觉性,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一方面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不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的观念,扩大就业视野,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能对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给予必要关注,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日常辅导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已不再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阶段性工作,所以,我们应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日常辅导中要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教育。把日常辅导和毕业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思政教育的全程性。

日常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应注意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很迷惘,或者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制订目标的意识不强,跟着感觉走;二是自主性差,缺乏独立制订目标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主要内容是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国情教育、职业认识等,指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设计。第二阶段,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培养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如: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立职业素质的培养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职业素质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对个人计划实施的监督力量是什么等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比较有效的手段:一是合理开发各种文化载体,比如说图书馆、校园网等;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一些对抗性的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演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自信心等。

毕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毕业班学生的抉择教育。指导毕业班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的抉择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目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2.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合

职业生涯辅导应凸现教育个性化,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篇6

辅导学困生是中学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教师在辅导学困生时,要持之以恒。同时,中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无私的爱心、耐心和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带动班里的每一个学生,从而打造一个优秀的班级。[1]

一、利用语文的学科特点深入了解学困生,找到学困生问题的心结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会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教师的人文关怀。而老师呢,也会从学生的言谈举止和写作中,发现他们的思想观点、人生信念等,这就为深入了解学困生搭建了一个平台,也为关心爱护学困生创造了契机。学困生,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学业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常因学习困难而失去自信,产生自卑,甚至于表现差、品行差,在班里造成极不良的影响。但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辅导的。可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常把学困生当成是“朽木不可雕”“顽石难成材”、好逸恶学的坏学生,这种观念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其实,初中学困生和一般学生一样,不仅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也是相当有上进心的。只不过,当其再受到某种伤害时,就会产生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疏远集体,回避教育;有的甚至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老师不了解学生,使他们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特级教师丁友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名言告诉我们,在辅导学困生的教育中,光有批评和处罚是不能奏效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深入了解他们,找准症结,倾注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对他们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我们要用爱心去融化学困生心灵上的“坚冰”,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这样才能有效地辅导学困生。[2]

二、用“爱”去滋润学困生的心田,用真情去温暖他们的心窝

爱有着巨大的力量,它是牵连师生关系的一条割不断的红线,也是学困生辅导的内动力。现实教学中学困生由于其表现差,常常被放在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其结果往往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心灵慢慢的冰封起来。博爱是教师应具有的素养之一,优秀的教师应该将爱的阳光普照在每个孩子的心灵,去融化孩子内心的坚冰,让他们也能健康成长。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多与他们交流,用诚心、真情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唤醒他们;在课堂教学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座位的安排上,将他们安排在靠前的位置,并与优秀生坐在一起,让他们也感受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位置的重要;利用良好的班风、健康的舆论影响他们,给他们正确导向;与优秀生结成对子,既让优秀生成为他们的榜样,又让优秀生成为他们进步的帮手,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教师还要坚持不懈的关心他们,辅导他们,帮助他们更快、更好的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然,爱学困生,绝对不是迁就他们的缺点和错误的无原则的爱。要爱得深、爱得真、爱得严。只有这样热爱他们,关怀他们,他们才有可能敞开心灵的大门。

三、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学困生由于成绩不好,经常被教师忽视,被同学看不起,甚至受到父母的辱骂。这些外因导致了他们极度自卑, 在同学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在教师面前不敢大声说话,在父母面前不敢抬头。严重的自卑心理时刻影响着他们,使他们产生“我就是笨,我什么也学不会”的思想,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要想彻底辅导学困生, 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消除心理阴影。我们教师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给学困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在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进步;在课下要主动和他们交朋友,使他们信任并喜欢我们,从而乐于学我们所教的课程。[3]

四、 开展教学方式改革,区别对待,兼顾学生差异

由于课堂是辅导学困生的主要场所,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做好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课堂上要从每一个学困生的实际出发,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理念。并且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要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学困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目标设置上面应该难度适中,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努力的范围内能够完成,避免设置难度较高的题目,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设置上面,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情况来适当地调整问题,鼓励学困生多开动脑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

五、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培养学困生开放的心态

大多数学困生由于学业成绩不理想、自卑而封闭自己。因此,培养他们开朗的心态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开朗的心态,是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坚忍不拔,眼界高远,不畏挫折所累,善容纳,善创新,有主见,有远见的心理状态。要培养学困生开朗的心态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有相应的环境。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创造思维中的灵感往往在紧张探索以后的松弛状态下才会出现。我们平时也有这样的体验:人在紧张、惊悸或者不自在时,注意力就无法集中,不能专心思考,更谈不上创造了。这些都表明,宽松、民主、自由的语文环境对于培养学困生开朗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搞“满堂灌”,不搞“一言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以点燃学困生新异的思想火花,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求学探索。

总之,辅导语文学困生,让他们由厌恶学习变得乐于学习, 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参考文献:

篇7

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问题是长期困扰普通中学尤其是生源素质偏低薄弱学校的难点问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育的瓶颈问题,也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倍感困扰又不得不面对的教育难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学校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解决不好,学校将原地踏步,难有起色。在这方面,综观名师名校的成功经验,转化学困生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补充强化,而在于自我意识的唤醒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保教好每一位学生,是洋思中学的首要教学原则,也是洋思中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最显著特点。

洋思中学,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4分钟,其他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进洋思也变好了。

笔者对洋思中学从自学抓起,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没有“差生”颇感兴趣,结合近几年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并分析后进生成因

学困生不是脑子笨,而是因为这个那个原因,缺课太多,问题成堆,失去学习信心和能力形成的。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一种失败者心态,自信心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丧失的原因在于学习进程中反复经历失败,产生消极心理状态。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促进他们全体发展。

二、牢固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说对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这都说明教师对学生了解的重要性。因此,要真正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致后的原因,做到胸中有数,对症下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这是洋思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实现这个教育理念,必须有相应的措施,“适当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学好”是洋思中学紧接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教学理念后面的第二个层次的研究课题。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学好呢?蔡林森校长从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悟出,尽量让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理解的基础上,尽量让学生练习。蔡校长指出:“学习是关于掌握知识的实践,所以学习应当由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他还说:“打仗是由连队战士打的,指挥员用智慧去指挥打仗,教师要和指挥员一样,用自己的智慧去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包办学生的学习。”他强调指出:“理解游泳知识与游到河对岸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课堂上学生听懂和正确熟练的应用有本质区别。学生听懂了,就万事大吉了,这是降低教学要求。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使学生会做和熟练,尽量让学生当堂训练,在课堂上把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放在突出位置。”

三、以“生”定教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是谁在学习?教师教什么?教师怎样教?以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生定教――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情况和生活经验,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先学后教――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反馈学生未知的内容或知之不深、不透的内容后有针对性地教。

篇8

二、要根据学情,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因其特殊性,比较注重技能技巧课的训练和学习,但大部分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因而入学时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大部分学生属于零基础。参加比赛的学生一般从高二的学生中选拔,也就是学生从接触声乐学习到比赛中间只有两个学年的时间。我们都知道声乐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缓慢、不断探索和提高的过程,在两个学年时间里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怎样让学生达到参赛水平呢?我认为歌唱的基本功包括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辅导教师在前期的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从呼吸方法、基础发声开始练起,用平稳的气息、科学的发声方法,奠定坚实的声乐演唱基础。同时要结合多种类型的演唱曲目进行训练,及时找出学生的问题和不足。辅导教师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在短期的训练后就让学生尝试演唱一些高难度歌曲,结果会导致学生的嗓音受到损害。要让学生知道,声乐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住性子、稳扎稳打,勤奋努力地学习、科学地训练才能掌握演唱技巧。基础练声曲目推荐:《红豆词》《在银色的月光下》《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鼓浪屿之波》《康定情歌》《我亲爱的》《曲蔓地》《长江之歌》《赛吾里麦》《西班牙女郎》等。

三、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感受能力,从而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一首歌曲只有经过人声的演绎才能达到完整、有灵魂的展现。怎样才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呢?歌曲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提醒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生活和事物,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体验越丰富、越深刻,在演唱时就越真实,感染力也会增强。例如,《芦花》这首歌曲,主人公以芦花为媒定终身,看到芦花而触景生情,想到爱人不在身边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表达了主人公盼望心上人早日归来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就找到一些芦花的图片和资料,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画面和音乐。学生身在唯美的意境中感受歌曲、聆听歌曲,对《芦花》所表达的感情有了全新的、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演唱时也注入了自己对爱情、对思念之情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更细腻、贴切地展现了一幅美好、温馨的画面。

四、提高学生的临场发挥、应变能力

很多学生在比赛或演出过程中都会多少出现紧张的问题。紧张会造成很多不可弥补的后果,例如,忘词、跑调、失声、节奏错乱、高音上不去、喉咙打不开、共鸣位置偏低等状况。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发挥,从而严重地影响比赛成绩。学生在一项比赛中发挥不好,也会影响心情,使她们失去自信,从而影响其他项目的发挥,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克服紧张心理、提高演唱发挥能力是辅导教师辅导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学生在比赛演唱过程中要全神贯注,投入音乐的情境当中

如果学生上台之后还左顾右盼,不能集中注意力,看到面前的评委和观众就更加不知所措,那势必会影响发挥。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角心理,让学生尽情发挥,逐渐化为一种潜在意识和能力,逐渐克服紧张的心理。

(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我们在训练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但并不代表绝不会出现状况。教师要告诉学生,允许出错,但不允许错上加错。一旦出现失误,不要再去想,而是镇定自若地继续往下唱,决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到后面的演唱,得不偿失。麦金农说过:“在台上,表演者对于任何失误都应当置之不理。”兰帕尔也说过:“在出错的时候一定不要往后看。”这是每个参赛学生都应有的心理素质。可见,在比赛和演出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生应具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

辅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表演活动,如校园十佳歌手、迎新生文艺演出、校园班级大合唱比赛等活动,让学生逐渐适应各种舞台环境。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不断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积累丰富的演出经验,进而使学生喜欢上登台表演并找到舞台表演的感觉。锻炼出在比赛中当环境改变时,学生也不会感到慌张的能力,应该能够游刃有余地表现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才有可能超常发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篇9

1引言

职业生涯辅导(Vocation Career Guidance)是近年来国内大学里兴起的一个重要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方向,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了解自我、探索自我,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其作用是使每个大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现代大学生要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必须在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从传统的文化心理素质转向现代的文化心理素质,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文在对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及其应用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将职业生涯辅导思想应用到实际领域,并结合复旦大学软件学院职业发展实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2 职业生涯理论应用与实践

2.1 新世纪新学院,思路新模式新

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是顺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在大力发展软件产业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办学理念、教学计划、资金投入等方面都与原来的计算机专业大不相同。专业教科书选择目前流行的国外知名大学的原版书;除了理论教学以外,每门专业课都增加了一定数量的“Project”和“Lab”,让同学们通过动手增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应用能力。

比如大一年级的“程序设计”课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开发一个计算器或小游戏,感受编程的乐趣和成就感;大二的“数据结构”课上有一个堆栈处理项目,通过火车编组调度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堆栈结构的认识;大三的“操作系统”课,要设计开发一个简易的操作系统,让同学们体会在计算机内部,作业是如何通过进程、线程进行调度的并了解串行处理与并行处理的关系;大四时,“软件工程”课要求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几个人一组开发一个项目,亲历软件工程的每个阶段,最后通过讲演的形式汇报每个同学所负责的任务和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展示。

2.2 新模式下出现新问题,寻找新办法解决

新的教学方法的确带给同学们更多实践的机会(动手实践或上机操作是大学生最缺少的部分,导致我们的软件开发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但是一开始也给那些从来没有涉足计算机编程的同学,或者那些逻辑思维比较差的同学带来一定的压力。他们被几个“Project”压得抬不起头来,又不好意思请教同学。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打击,“Project”完成不了,其他课程也受到牵连。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开始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反正跟不上了,晚上玩游戏,白天睡懒觉,一过就是二三年,当意识到不能毕业时,为时已晚。大学里出现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在国外大学里职业生涯辅导非常普及。从小学阶段就开始陶冶孩子身心,让其学会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各种有效的、适用的活动;进入初高中阶段以后,学校有专职老师根据这个年龄段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拓展理念、人生探索、建立良好的道德观的训练,为下阶段作好充分准备;而到了大学阶段,是一个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引导学生由中学向大学顺利过渡,每个学年、学期都有规划,选择自己喜欢且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会把握机会,学习稳定以后,多参与课余活动,以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面对未来发展及时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计划,使得大学四年过得丰富多彩。而国内这方面工作虽然已经得到重视,但是进展缓慢。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特殊发展阶段,以往的大学教育比较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比如心理)研究不够。在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中,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他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情绪不稳定,易产生心理矛盾。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脱颖而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复习迎考中去,家庭过度保护、学校过度教育、生活经历过度缺乏使得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大学生究竟到学校里来干什么?前面已经提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是明白的,而小部分学生似乎还不明白。在新情况、新问题的条件下,我们要根据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研究新的应对方法。

2.3新生入学,通识教育、心理教育双管齐下

通识教育:新生进入复旦大学以后,文、理、医科混编班进入学院学习。针对以往部分学生迷途不知返的状况,除了学校里安排的通识教育以外,对全体新生进行计算机发展史的教育,让学生在没有进入专业课前,对所学专业领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这个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历程、人物和事件。比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埃历阿克)是如何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ARPANET)基于什么条件下诞生;世界上第一块CPU芯片是由哪个公司设计制造出来的;比尔・盖茨是在什么情况下创建微软的;一个软件公司是怎么工作的,等等。然后安排学生去软件公司参观,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印象。

通识教育的核心是邀请大师级人物给本科生上基础课,比如清华请杨振宁先生给本科生上“基础物理”课;天津大学请陈省身先生给本科生上“应用数学”。我们也因地制宜,邀请学校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造诣的权威教授、学者担当此任,同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同时,学院职业生涯指导中心在全体新生中间进行心理教育,让同学们懂得,进入大学的每位同学又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过去的一切已经过去,一切从零开始。辅导老师要告诉同学们健康人的标准应该是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和谐发展。让同学们意识到心理素质,人格健康,适应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通过一些生动案例警示同学们心理问题对学习的危害性。

2.4在校期间,暑期实践、社会实践各取所需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各级学校里都有人协助你制定自己的生涯计划,进入大学以后,职业生涯方向已经非常明确了(但也有例外)。中国学校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滞后,除了做好以上教育以外,还应为学生在校四年逐步形成一个未来人生的规划作引导。

学院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主要是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不同的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到贫困地区支教,体验艰苦生活,身体力行的真实感受,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震撼。安徽祁门就是软件学院支持希望工程扶贫支教的一个典型,学校捐赠电脑、善款,同学教当地的老师和学生如何使用电脑和上网等技能。有三个年级的十多位学生参加了这项活动,这些同学回来以后感受颇深。

除此之外,组织一些学生到软件企业去调研,零距离地接触企业。2005年辅导老师安排部分同学进行一系列“复旦大学软件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考察团”活动,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几十家软件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双方交谈中企业也能了解到现代大学生的状况。在杭州塔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考察时,同学们了解到来自印度的这家公司不仅软件外包做得好,而且在信息技术服务方面也堪称一流,企业的管理思想更是无可挑剔。这些是学生、老师平时在课堂上根本无法得到的第一手信息,使得学生能够看清楚未来自己所要从事行业的背景。

从职业生涯辅导的角度来看,同学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学习、交流,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对以后的专业学习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学生懂得了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干什么的道理。

2.5毕业在际,排摸辅导、个性辅导对症下药

资料显示,美国高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教育一般是,一半在学校里学习,一半在企业里实习,四年大学就是这样周而复始轮回进行的。复旦软件学院目前没有这样的计划,但是我们在大四有一年时间的“社会实践与生产实习”课程,要求将要读大四的学生在大三结束时就进入企业实习。利用一年左右时间接触社会,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涯,而且可以对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实践和总结,如果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可以利用周末回学校上课的机会,进一步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学院有一个“职业生涯教育平台”,它的功能有:

(1)主动、积极的联系、筛选在沪有一定资质的软件企业作为学院的实习基地备选方案。他们应该是具有一定规模的、知名度较高的,对实习生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企业。

(2)为了使课程能够按时开始,在学期开始时就要在学生中做大量排摸工作,宣传课程的意义,了解每位学生对实习的认识程度,根据不同情况为学生制定下一阶段职业生涯计划,进行大量疏通和解释工作,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

(3)在适当的时间里(大三下学期前后),邀请企业来学院招聘、推荐学生积极应聘。给企业和学生一个相互平等、公开、公正的双向选择机会。

(4)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习管理规则,使得不同情况的学生在完成课程过程中有章可循。比如对实习时间的要求;对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不同要求;对实习期间单位发生变换的处理等。

就如前面提到的,在这个阶段挖掘出一批存在各种问题的学生,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与对象通过建立关系、收集和分析资料、寻找可能答案、执行方案和评估结果及结案实现案例辅导的全过程。其中根据情况进行分类,考虑究竟是个别辅导还是团体辅导。

针对有些学生毕业以后究竟是继续学业,还是就业举足未定的情况,职业生涯辅导老师采用职业家族树(Occupational Family Tree),即画图方法帮助他们分析。把家族成员已有职业的状况以及这些职业在目前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职位未来发展的趋势画在树枝上,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专业、能力、体能、外貌等条件画出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确定自己究竟是继续学业还是就业,这还是有点传统的世袭的成分在里面。

针对那些迷失方向而不能自拔的学生,到了大三下学期,老师选用价值澄清法,跟学生强调的不是价值观本身,而是获得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回忆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路走来,价值观形成到逐步积累的过程,走到这一步都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分析在大学里出现的种种不适问题是阶段性的、暂时的、可以改正的,要正视过去的不足,鼓起勇气,找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价值观。

对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学生,他们总以为自己成绩不错,表达能力也可以,但是总是找不到实习单位,老师运用模拟情景法进行帮助。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示意学生问题在那里,暗示他至少在面试的时候,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表达同样一种意思。比如,2001级的一位同学,成绩名列班级前茅,但面试了多个公司都没被录取。老师也觉得奇怪,偶然一个机会听公司人事说,黄同学笔试成绩和面试都是很优秀的,但是在谈到团队合作时,情绪极度亢奋,表示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任务,不愿意与人合作。而作为软件企业不可能有单独完成的项目,团队合作是必须的。老师安排另一个同学作陪,设计一个场景重复原先出现过的情景,告诉作陪的同学等于告诉黄同学身上存在的问题,黄同学逐步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缺欠,经过两个星期的六次高密度情景模拟,该同学很快被几个大公司录取,最后根据自己的情况,他选择了一家比较适合自己的公司。在实习期间,老师还时常提醒他注意性格方面的改造等等。

3 结束语

本文引用一些职业生涯辅导理论对软件学院的具体应用与实践作了一些介绍。但目前职业生涯辅导仍是一个非常新的课题,对其中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帮助那些刚进大学就迷失方向的学生走上正常道路的问题,如何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学以致用问题,如何培养新一代大学生创新的问题等等仍需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文中看到,许多职业生涯理论都是来自国外专家学者,而且中国文化、教育与国外文化、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结合本国文化特色和教育特色,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对中国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对社会的终身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也必将成为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而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DavidH. Montross and Chris Topher J. Shinkman.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1980s:Theory and Practice, Charlesc. Thomas Publisher,U.S.A.,1981.

[2]J.P.斯腾伯格著. 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俞晓琳,吴国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

篇10

1.掌握学生基本情况。深度辅导之前,辅导员要广泛与导师、同学、学生本人联系、沟通,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通过与导师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通过与同学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习惯、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与学生本人沟通,可以了解学生自身定位及努力方向、目标,解决学生因人生观、价值观偏差等产生的一些问题。

2.谈话前期准备充分,谈话过程目标明确,谈话技巧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访谈工作。明确谈话的主题是有效访谈的保障。针对前期了解的学生问题,在谈话过程中,辅导员要作为谈话活动的主导角色,设计好谈话的主题和谈话的提纲。例如,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围绕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状况以及学习感受等方面开展访谈,以深入了解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制订改进的措施和计划;针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又要给予学生实际的帮助和有效的关怀。真诚坦诚的谈话态度是有效谈话的基础。辅导员在谈话中应以平等的语气和态度,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特点,去除先入为主的判断和防护性的思维,全心全意聆听对方想说的话,让学生充分信任、打开心扉,在适当的时机,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谈话内容,使谈话步步深入,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这样的谈话方式既能够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帮助与指导的同时不再“抵触”与教师的谈话,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工作。

3.总结问题。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并找到突破口后,辅导员要对学生情况认真汇总,滤掉不真实的、片面的信息,对普遍反映的问题做认真、细致的分析,并做出分类,如学习困难型、心理问题型、人际交往障碍型等,针对不同问题类型,寻找解决途径。

4.注重实效,坚持跟进制度。一次谈话效果有限,特别是对一些思想问题较重、实际困难较大的学生而言,每年进行一次深度辅导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一次深度谈话能够达到启发和教育的目的,但辅导员还应该注意开展一系列跟进的教育和引导,以达到真正稳固的成效。

二、提高辅导员素质是做好深度辅导的重要保证

1.提高理论素质是深度辅导质量的保证。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辅导员必须拥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用真理的力量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辅导员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就可以科学地处理管理、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学生所遇到的成长成才问题,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其次是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职业规划等专业方面的知识。中央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这就需要辅导员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更好地在管理中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深度辅导的关键。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落实是思想的实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必须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增强深度辅导的实效性。学生成才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问题:如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困难生的生活问题、就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有针对性地解决这几个问题就等于抓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辅导员在指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心理问题的解决相结合。

篇11

1.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08年的559万。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种相应政策,如允许大学生将档案留在学校两年,增加研究生录取人数等,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鼓励大学生创业、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本身就业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从而缓解我国目前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而造成的全国范围内的就业问题。

我国于1999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始不断的尝试;2002年教育部首批确立了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8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有步骤有层次地在这些高等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随着创业教育探索的逐步深入,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或创业活动,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并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校必须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不断推进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较晚,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创业的人数为20%~30%,而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的人数为3%~5%,现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中的起步阶段。

2.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业教育的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应当是一种深层的根本性教育体制,而不是枝节性、表层的教育环节;部分高校领导、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全面,存在认识不足、片面,缺乏急迫性和自觉性等误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就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没有把创业教育视作总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开展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

尽管我国政府一直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在高校中也开展了创业教育,相比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比较落后,大学生创业成功者较少,失败者较多,凸显出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2.1 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受到我国国情影响,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大部分高等院校里虽然开展了创业教育工作,但都没能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并且由于任课老师本身缺乏创业经验,对生产,营销等实践也了解不够,只能理论上给予阐述,教育效果不佳。据调查,大学生有创业意识的不足10%,而实际创业的,包括在校创业和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不足5%。而真正创业的大学生,自身素质制约着他们自主创业的步伐,长期的应试教育,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沟通技能和风险意识。很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自主创业,是在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这种消极的选择动机,使大学生们的创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2.2 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在不具备创业客观环境的情况下,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就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岗位需要,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很难被激发起来。同时创业本身也孕育了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单单是资金物质方面的,更体现在精神和斗志方面。资金方面通过政策渠道可以解决,但敢于冒险、直面失败的精神却是大学生缺乏的,尤其是大学生活中安逸的生活,所导致的惰性,不是政府能够解决的。再加之,就业和创业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部门,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和老师便打响了高校就业的“第一枪”,通过各种途径,来安排学生就业,使大学生没有真正体现到现实市场条件下的就业竞争。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是好的,但是使大学生缺少了敢于面对失败、敢于面对竞争的精神,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于创业热度不高和意识不强。另外,由于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家长方面支持不够,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没能给予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而作为校园内的文化环境,则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思想的熏陶,导致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

3.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引导性策略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承担自己社会责任之前的最后的指导者,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能动作用。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而且应该有所作为。

3.1 优化大学生创业文化

大学生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业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支持创业行为,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的集合体。通过开展多种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校园文化中进行的,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将会使学生受到较深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和途径宣传创业精神,通过对创业个体的各种形式的激励和表彰,树立创业的先锋模范,通过各种鼓励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来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

3.2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把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生成才体系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按不同年级,实行全程化、有针对性、分层次指导;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大学的工作实际,辅导员应及时调整指导理念,以“创业、创新、创优”为口号,鼓励学生释放激情,积极创业的同时,要脚踏实地,联系实际;提倡学生展示个性,求异创新的同时要内外并优,整体进步。一方面注重通过培训使部分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他们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指导实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把创业作为成才的一个途径坚持下去。

3.3 把握大学生创业思想动态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援助计划,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舒缓就业压力、排解紧张情绪,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和教育。在创业设想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时候,发展的走向尤为重要,作为引导者,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肩负着指引正确创业方向的重任。当下,各种急功近利的商业倾向以及层出不穷的欺诈行为,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考虑问题各方面未见成熟,容易走进歧途。辅导员的指导和教诲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事实上,在创业领域里,大学生对辅导员存在着一种依赖性。一方面,他们对未来既有追求,又有未知的惶恐。遇到一些新问题,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另一方面,他们的一些所想所为,需要辅导员予以肯定或否定,给予他们信心。这种“肯定和否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心的去闯。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做大学生创业的护航使者。

3.4 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和技能培训

组织大学生到各类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到生产第一线、到基层、到西部进行见习、参观和考察;指导大学生建立求职类社团,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和能力。借助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所和平台。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接触生动的创新创业事迹和人物,使同学们在企业中体验创新创业的艰辛,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塑造创新创业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倪胜巧.关亍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发挥辅导员能动作用的探讨[J].教育观察,2012(6).

[2]邢鸿.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篇12

新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是通过大学新生之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方式,明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运用于新生职业生涯教育除具有效率高、感染力强的优势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个性化突出

新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拥有不同的信息资源,对未来有不同的憧憬。团体辅导可以根据新生的独特性将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以专业或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只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转化为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共同发展,采用心理游戏、心理测试、集体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方式,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使新生在团体活动中通过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共同探讨等方式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

2.自主性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现代教育以学分制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的课程。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运用形式各异的心理游戏和训练方式帮助新生弄清楚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激发学生自我探索,自我领悟,达到自我规划人生的目的。

3.共情性强

当同学们怀着一份激动、带着一份好奇,踏入了大学校门,渴望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时,却发现面临新的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在团体辅导中,新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团体内其他人同样有心理困扰,其个人心理问题并不罕见,加上团体营造的理解和支持的氛围,使每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将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释放出来,同时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真诚、关心和互助,获得对未来的信心。

二、团体辅导运用于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实例

团体辅导是一个引导者运用适当的辅助技术,以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它强调团体活动中人际互动对个体的影响。

1.团体的组建

以汕头大学学生为辅导对象,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组建职业生涯辅导团体。经筛选,实际参加者共 12人。确定团体成员后,在开展团体辅导前一周,召集全体成员见面,向参加者介绍团体辅导的有关知识以及本次活动要采用的方法,并初步说明团体规则。团体成员与团体指导者共同签订协议书。

2.团体活动的设计

该辅导的目的是在心理咨询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团体活动、交流分享、角色扮演、行为演练、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的自我实现打下基础。团体活动连续进行 3周,每周2次,每次 2小时。活动方案以个体行为理论、团体动力理论以及各种职业理论为基础,根据生涯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将全程分为 6个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各单元之间相互衔接、步步推进,共同形成探讨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问题的有效环节。

3.团体活动的实施

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共进行 6次活动,每次为一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相见欢。

目标:(1)介绍生涯概念,澄清团体目标及成员参加动机;(2)成员相互认识,建立团体互动关系,初步营造平等、坦诚、温暖的团体活动氛围;(3)建立团体,订立团体契约,促成团体凝聚力的初步形成。

活动:(1)指导者自我介绍;(2)滚雪球;(3)制定团体目标、团体规则,为团体起名字,举行团体辅导宣誓活动。

第二单元:全方位了解自己。

目标:帮助成员探索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各种特质(性格、能力、兴趣), 并通过他人的回馈来重新认识自己。活动:(1)20个我;(2)别人眼中的我;(3)心理测试(气质测试、卡特尔16PF、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第三单元:价值观澄清。

目标:帮助成员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价值观及价值取向与职业的关系。

活动:(1)价值观拍卖;(2)鸡对“宝石与小麦”的选择。

第四单元:职业深入访谈会。

目标:探索职业世界,促进成员对社会环境、行业信息、职业信息、就业形势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活动:(1)猜拳决定记者与被采访者,赢者为记者;(2)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被采访者的职业;(3)根据职业访谈表进行采访。

第五单元:生涯定位。

目标:(1)了解职业理想;(2)分析个人资源、就读专业及其与职业目标的契合度;(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分享和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抉择的具体方法。

活动:(1)带你去旅行;(2)资源网;(3)我的未来。

第六单元:我的未来不是梦。

目标:(1)帮助成员发现自己;(2)展望未来。

活动:(1)我的苹果;(2)生活设计师;(3)结束团体活动与道别。

三、团体辅导的效果

1.明确的职业目标

团体辅导参与者确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做的设想和打算。

2.清晰的自我认识

新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有了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面对自己的缺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