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为解决科学知识量的激增和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的需要,把培养能力列为教学内容,是理科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化学教育里能力培养,就是遵循和运用有关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起点,而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后,又要将结论运用于实践重新用到元素化合物知识上。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分析事物变化实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验证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完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通过物质及它们的变化和变化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和分类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里,总共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元素20多种及重要的化合物80多种。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上是按元素周期表系统安排的,从主族到副族、从纵向元素族到横向周期律,从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并且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穿插编排。其中重点学习13种元素:5种金属元素,分别是钠、镁、铝、铁、铜。8种非金属元素,分别是氯、氧、硫、氮、磷、碳、硅、氢。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1.金属元素知识的系统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相对应的盐。
2.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要点
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存在、用途,制取和检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取、存在和保存等,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物质以化学性质为核心进行教学。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分类
一般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位于教材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前后位置不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方法的不同,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分为“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两大类别。
(1)“理论前”元素化合物: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前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初中化学较系统地介绍了氢、氧、碳等非金属元素以及氧化物,碱、酸、盐各类化合物的通性。高中化学则进一步介绍卤素、氧族(硫和硫酸):碱金属,逐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为系统地学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例如由个别酸的性质,经过去异求同归纳出酸的通性;由个别碱的性质,归纳出碱的通性。由卤素中典型的个别元素如氯及化合物的性质,归纳出卤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某些共性,同样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去认识氧族元素的共性。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用归纳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2)“理论后”元素化合物:即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类教材主要包括高中化学里氮和磷、硅、镁、铝、铁和有机物。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知识,从原子结构揭示不同元素原子结构的差异及联系,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一步概括出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使理论得到巩固和深化,使“结构”、“位置”“性质”三者的关系得到统一。“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主要采用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例如学习氮族元素从原子结构,周期表中位置可推测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弱;再具体到氮气从化学性质来看明显比氧气的氧化性弱,这一现象学生由物质结构“NN”叁键得到进一步解释。在教学过程中由抽象到具体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获得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再加上不容易记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而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则把精力用在机械记忆上、死背硬记化学反应。因此搞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运用基础理论,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虽然注意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的互相穿插,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基础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重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宏观现象和理论知识中的微观结构的结合,突出元素化合物自身知识体系,用基础理论揭示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变化的内在规律。并且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刻化,使学生形成巩固的系统知识。必将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加深。
在教学中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例如,过渡元素铁常有可变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铁何时呈+2价;何时呈+3价这就应结合铁的原子结构去认识。化学反应中铁可以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呈+2价,也有可能再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而呈+3价。铁的自身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化学反应中铁呈几价又必须依据氧化剂性质的强弱而定。铁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过量)……)呈+3价,而铁遇弱氧化剂(S、I2,H2SO4(稀),HCl等)呈+2价。Fe2+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变为Fe3+;而Fe3+遇还原剂(Fe、Cu、H2S、HI等)变为Fe2+。铁及铁的化合物知识可系统化为: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它的性质和制取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我们从氢氧化铝是弱电解质,有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以及加酸或加碱引起电离平衡的移动来讲解,学生就能较顺利地掌握由铝盐制取氢氧化铝只能选用可溶于水的弱碱氨水。若在铝盐中加入强碱溶液,例如Al2(SO4)3和NaOH溶液反应必有下列反应:
Al3++3OH-=Al(OH)3
它表示适量的碱使溶液中Al3+沉淀,而过量的强碱又可使产生的沉淀完全溶解。并且还揭示了OH-与Al3+在发生不同化学反应时它们物质的量之比。同理用偏铝酸盐溶液制氢氧化铝只应在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若改用盐酸等强酸,必然有下列反应
因此不论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都可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
2.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显得多而杂。因此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正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论必须探明显示教材的最优程序的问题,也就是探明教学过程的问题”。布鲁纳向我们提示:知识的教学一要遵循知识的逻辑规律,二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确定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对每种物质一般都依照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中,单质氢化物及氢化物对应的盐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盐的顺序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在教学中它们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知识主线)。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主线也就把握学习和研究元素族的知识系统和方向;改变学生只能被动获得知识的地位。知识体系揭示了所有元素族具有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确定(即知识体系中的每种具体物质成为重要的知识点)。
(2)知识点教学既要全面,又要抓好内在联系确定重点
我们必须明确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身体系。因此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是贯穿在各知识点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学中以结构理论带性质,抓性质带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
在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教学中;要抓好①非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酸性或碱性(或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属性)。②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③其他反应的典型属性。使每个知识点教学内容全面。
例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可以和水、碱、碱性氧化物反应②具有还原性可以和氧化剂如氧气、卤素单质;强氧化性酸,高锰酸钾等反应③具有较弱的氧化性与强还原剂硫化氢反应④使品红溶液褪色有漂白性。以图示表示该知识点
又如在氨的化学性质中①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水、酸以及作为络合剂)
酸的通性②强氧化性③不稳定性④与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或硝化反应。
图示法简捷明了地表示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每章教学的最后用知识网概括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知识点又有知识面从点面结合上深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例如,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知识网将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它以简明的图示揭示知识整体的关系,又表示各物质的性质和制取。知识网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兴趣,诱导求知,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知识点、知识网的探求是对教材最优结构化的探讨。
3.重视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大量的物质性质和制备方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手段来完成。在实验中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多重的。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良好情感意志品质等的最重要的手段,还是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以及改进一些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
(1)让学生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它有利于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化学实验上,既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
(2)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实验”。它不仅使学生得到动手实验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3)增加一些简便、有启迪性的实验,以利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
例如,为加深对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化学反应:Br2+SO2+2H2O=2HBr+H2SO4的理解。并认识SO2、Na2SO3的还原性及卤素单质的氧化性进行实验。
①把SO2 通入溴水或碘水中,两溶液褪色。
②把SO2通入蓝色的I2淀粉溶液中,蓝色褪去。
③碘水中滴加Na2SO3溶液,碘水褪色。
④Na2SO3溶液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无沉淀。Na2SO3溶液,滴加溴水或碘水再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却有白色沉淀。
(4)对于不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具及录像等辅助教学。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现代教学观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
(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注意阅读的速度,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标记、划重点、写小结以提高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应注意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整体性、精确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获得知识的途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
例如,在NaCl,NaBr、NaI的晶体中分别加入浓硫酸,依次观察到白雾,白雾和红棕色气体,几乎没有白雾只有些黑色固体。分析反应的共性,均为由高沸点酸制备低沸点酸。低沸点的氢卤酸中卤素的阴离子还原性按Cl-,Br-,I-依次增强,浓硫酸作为强氧化剂基本将I-全部氧化为I2;使部分Br-氧化为Br2;不能将Cl-氧化为Cl2。
又如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放入等量(足量)的盐酸中,观察到产生的气体后者速度快,且数量多(用气球收集)。因此NaHCO3反应速度快。NaHCO3产生的气体多,则从定量计算结果说明。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化学知识基础上,通过解决化学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①知识迁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多采用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途径进行教学。例如卤素中以氯为典型,用知识迁移方法学习氟,溴、碘的知识。在知识迁移时要注意它们和典型元素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2、无水氯化钙、无水氯化镁、无水硫酸镁等盐类(可逆地吸水);
3、钠、氧化钙、五氧化二磷等(不可逆地吸水);
中图分类号 S965.1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61-02
1 乌鳢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乌鳢体呈圆筒状,尾部略侧扁;头尖、长而扁平,覆鳞片,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延伸到眼后,下颌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和口盖骨上密布细齿;眼中大;鳃孔大,鳃耙粗短而稀疏,鳃腔上方有一个密布毛细血管的鳃上器,具有辅助呼吸的机能;体被圆鳞,较大;侧线较平直,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侧绒鳞60~67;背鳍和臀鳍均很长,脊与圆形的尾鳍相连,无硬刺,胸鳍圆扇形,腹鳍短小[1-2]。位于体中点的腹面;鳔一室,较细长;胃呈囊状,具2个幽门垂;肠短,双曲,仅为体长的一半略多。体背部为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边有2条黑纹,奇鳍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偶鳍浅黄色,间有不规则的斑点,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1.2 生活习性
乌鳢属底栖类,喜居水草丛生的静水或微流水水域。缺氧情况下可靠鳃上器在空气中呼吸。即使无水但有一定湿度就可存活1周以上。乌鳢跳跃能力强,成鱼能跃出水面1.5 m以上,6.6~10.0 cm的鱼种能跃离水面0.3 m以上。因此,在池中饲养要注意防逃。
1.3 食性
乌鳢为纯肉食性,食物缺乏时有相互残食现象。食物组成随个体增大而改变。30 mm以下的幼鱼以浮游甲壳类、桡足类、枝角类及水生昆虫为食。30~80 mm以下幼鱼以昆虫、小鱼虾类为食[3]。成鱼阶段主要以银鲫、刺鳅、蛙类为食。成鱼生殖期停食,处于蛰居状态。
1.4 生长与生殖
乌鳢生长快,当年孵化的幼鱼到秋季平均长可达15 cm,体重50 g左右,5龄鱼可约达5 kg。在水温20 ℃时,乌鳢生长最快。成熟亲鱼的怀卵量与亲鱼的大小有关,体长52 cm的亲鱼怀卵量3.6万粒,体长35 cm的亲鱼怀卵量约为1万粒。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6月末。卵产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亲鱼能在水草中用牙拔草筑环形巢,卵受精后亲鱼潜伏在鱼巢下守护。卵为浮性,卵膜薄而透明,当水温26 ℃时,36 h孵出仔鱼。初孵出的仔鱼体长3.8~4.3 mm,侧卧漂浮于水面下,运动微弱,6.0 mm时卵黄油球位置变换,鱼苗呈仰卧状态,9.0 mm的鱼苗开始摄食。乌鳢有护卵、护仔习性,自卵产出起至幼鱼达10.0 mm这一阶段,雌雄鱼潜伏其旁守护,防止蛙、鱼类袭击其卵和幼鱼[4]。10 mm时,亲鱼停止保护仔鱼。
2 乌鳢的人工养殖环境条件要求
2.1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GB /T 18407.4的规定;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
2.2 塘池条件
苗种池:面积667~3 335 m2,水深0.6~1.2 m,长宽比为3∶2,渠系配套,进、排水方便。每3 335 m2池塘配备3 kW水车式或充气式增氧机1台(套)。成鱼池:面积3 335~6 667 m2,水深1.5~2.5 m,长宽比为3∶2,渠系配套,进、排水方便。池塘四周用竹篱笆、尼龙网等材料围高50 cm以上,防止乌鳢外逃。每3 335 m2池塘配备3 kW水车式或充气式增氧机1台(套)。
3 苗种培育
3.1 苗种放养前准备
3.1.1 池塘准备。养殖前1个月,排干池水,铲除池边杂草,修整塌坍的池堤,填堵漏洞,疏通进水渠和排水渠,整平池底,曝晒7~10 d。鱼苗放养前10~15 d,池塘用生石灰1 875~2 250 kg/hm2化浆全池均匀泼洒。
3.1.2 培育水质。鱼苗放养前7~10 d,将新水注入已消毒的培育池中,水位控制在40~50 cm,然后施放经发酵的有机肥4.5~6.0 t/hm2。
3.1.3 种植水草。施肥的同时,在离池堤1.5 m处种植一圈水草带,作为鱼苗栖息处。种草面积为池塘面积的15%~20%。
3.2 苗种放养
早、中期繁殖的鱼苗,水面放养100~150尾/m2。培育20 d左右,待鱼苗长至3 cm左右时分养1次,水面放养50~60尾/m2。后期(6月下旬)繁殖的鱼苗,水面放养60~80尾/m2。
3.3 苗种饲养管理
3.3.1 泼浆投饵。乌鳢体长1.5 cm前,视池水情况投放小型浮游动物45~75 kg/(hm2·d),黄豆磨浆分3~4次泼洒;体长1.5~2.5 cm时,投喂浮游动物0.5 kg/(万尾·d);体长2.5~5.0 cm时,投喂浮游动物1.0~1.5 kg/(万尾·d)和鱼糜浆22.5~30.0 kg/(hm2·d);体长5 cm以上时,投喂活鱼苗或小鱼块,日投喂量为池塘内乌鳢总重量的20%左右,日投2次,上午、下午各1次。
3.3.2 调节水质。鱼苗放养入池后,及时加注新水,每次加水10~20 cm,保持水位稳定。
3.3.3 巡塘管理。乌鳢鱼苗培育期间每天应早、中、晚3次巡塘,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5]。
3.3.4 苗种分池。乌鳢鱼苗长至3~4 cm时应进行拉网分池。拉网前一天停喂饲料,选择天气晴朗的8:00—9:00进行,分池时乌鳢鱼苗的扦捕、过筛、计数、运输、消毒都要带水操作,分池后鱼苗的水面放养密度为50~60尾/m2。
4 成鱼养殖
4.1 放养前准备
鱼种放养前应做好池塘修整、消毒工作,方法见3.1.1。
4.2 鱼种选择
乌鳢鱼种应游动活泼、体色鲜艳、体表光洁、肌肉丰满、无伤无病、争食凶猛。在同一池塘内,鱼种规格要整齐。大规格鱼种,尾重100 g左右;小规格鱼种,尾重20 g左右。
4.3 鱼种放养
大规格鱼种,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放养;小规格鱼种,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放养。乌鳢鱼种入池前应用2%~4%食盐水浸浴5~10 min进行鱼体消毒。鱼种放养密度见表1。
4.4 塘池饲养
4.4.1 饲料。乌鳢喜食野杂鱼和冰鲜鱼,因此应以这2种食物为主。各种饲料以活体为佳,活体饲料不足时,可用无腐败变质的冰鲜鱼。乌鲤生长发育与饲料块的大小、规格有很大关系,其投放要求应与乌鳢的生长相适应。乌鳢体长与饲料鱼块大小关系见表2。
4.4.2 饲料投喂方法。投喂时间:水温12~19 ℃,每天10:00投喂1次;水温20~29 ℃,每天投饲2次,即8:00—9:00、16:00—17:00各投喂1次;水温30~33 ℃,每天投饲2次,即7:00、18:00各投喂1次。日投饲量为池内乌鳢总重量的10%~15%。投喂方法:每个池塘应建一个4~5 m2、置于水面下50 cm处的食台,固定于离岸边2 m处,饲料抛投于食台中。饲料投喂前应消毒,冰鲜饲料要待冰块融化后,其温度与池水温度大致相近后才可投喂。每次投饲时间控制在30~40 min。
4.5 日常管理
4.5.1 加强巡塘,定期换水。每天根据天气、水质和乌鳢活动的变化制定并实施当天的饲养管理措施。春季每隔10~15 d换水1次,每次换去全池水量的20%~25%。夏秋高温期间,每隔5~10 d换水1次,每次换去全池水量的33%~50%。
4.5.2 清洗食台,捞除垃圾。每天喂食结束后,将食台上残饵回收,再用二氧化氯消毒洗刷食台后放回原处。要每天捞除漂浮于池面的垃圾、病死鱼,并挖坑深埋。
4.5.3 防止逃鱼,解救浮头。下雨天要严防池水溢堤逃鱼。发现浮头,及时注入含氧丰富的新水或开启充气式增氧机。
5 乌鳢病害防治
5.1 水霉病
乌鳢孵化阶段,由于水环境不良或气温低(15~20 ℃),特别在阴雨天,易突然感染引起卵膜外丛生大量放射状外菌丝,造成受精卵大批死亡。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水体清新,捞卵不离水,轻捞轻放,不使卵粒受伤[6]。用10 mg/L孔雀石绿溶液浸泡附有鱼卵的鱼巢10~15 min,每天1次,连续2 d,或在孵化期间消毒卵巢周围的水体2~3次。
5.2 出血病
该病发病率高,多在6—9月流行。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暗黑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鳃丝发白,肠内无食,肠壁充血,发病严重易引起成批死亡。发病季节,在水深1 m的池塘,用生石灰3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以后每月至少进行1次,直至9月。
5.3 白皮病
夏花鱼种发病重,多在6—8月流行。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尤其是投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导致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死亡率可达50%以上,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 d。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游动不平衡,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发病鱼池可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1 mg/L,或用中药五倍子捣碎后,用开水浸泡,将渣汁一起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3 mg/L。
6 参考文献
[1] 周义斌.乌鳢生物学特性及其高效养殖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06(3):43-48.
[2] 龙藏瑞,杜忠臣,王清民,等.沿黄背河洼地乌鳢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2(3):9-10.
[3] 朱林,李应森,冯晓宇,等.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1(3):298-300.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Na+O2=Na2O2
4Na+O2=2Na2O(钠块在空气中变暗)
2Na+Cl22NaCl
2.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3.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
二、氧化钠,氧化钠中钠为+1价,具有氧化性,但+1价钠的氧化性极弱,很难被还原。氧化钠中氧为-2价,只具有还原性,但-2价氧的还原性很弱,很难被氧化,所以推出氧化钠参与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因为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且对应的碱为可溶性强碱。所以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2.与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3.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Na2O+CO2=Na2CO3
三、过氧化钠,在过氧化钠中钠元素性质上面已经分析过,而氧的化合价为-1价,-1介于0和-2之间,所以-1价的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过氧化钠参与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水的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四、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中+1价的钠很难被还原(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考虑),也很难与其他微粒结合成沉淀(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考虑),所以氢氧化钠的性质就是氢氧根的性质,而氢氧根的性质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所以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与酸反应 NaOH+HCl=NaCl+H2O
3.与某些盐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NaOH+NH4Cl=NaCl+H2O+NH3
五、碳酸钠,碳酸钠性质实质为碳酸根的性质,而碳酸根的化学性质就是发生复分解反应,即碳酸根离子结合阳离子形成新微粒,阳离子包括金属阳离子(形成沉淀)和氢离子(形成难电离的微粒)。所以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2.与碱或盐反应 (反应实质相同)
Na2CO3+Ca(OH)2=2NaOH+CaCO3
Na2CO3+CaCl2=2NaCl+Ca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