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

时间:2023-07-02 08:20: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氧化物的化学性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篇1

为解决科学知识量的激增和日益增长的社会要求的需要,把培养能力列为教学内容,是理科教育现代化的标志。化学教育里能力培养,就是遵循和运用有关的教学原则和方法,通过自然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起点,而经过科学的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后,又要将结论运用于实践重新用到元素化合物知识上。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透过现象分析事物变化实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验证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完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通过物质及它们的变化和变化条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和分类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里,总共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元素20多种及重要的化合物80多种。这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上是按元素周期表系统安排的,从主族到副族、从纵向元素族到横向周期律,从无机化合物到有机化合物。并且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穿插编排。其中重点学习13种元素:5种金属元素,分别是钠、镁、铝、铁、铜。8种非金属元素,分别是氯、氧、硫、氮、磷、碳、硅、氢。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

1.金属元素知识的系统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相对应的盐。

2.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

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要点

以基础理论为指导,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存在、用途,制取和检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取、存在和保存等,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物质以化学性质为核心进行教学。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分类

一般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位于教材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前后位置不同,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逻辑思维方法的不同,把元素化合物知识分为“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两大类别。

(1)“理论前”元素化合物: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前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初中化学较系统地介绍了氢、氧、碳等非金属元素以及氧化物,碱、酸、盐各类化合物的通性。高中化学则进一步介绍卤素、氧族(硫和硫酸):碱金属,逐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为系统地学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提供了感性认识的基础。“理论前”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法。例如由个别酸的性质,经过去异求同归纳出酸的通性;由个别碱的性质,归纳出碱的通性。由卤素中典型的个别元素如氯及化合物的性质,归纳出卤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某些共性,同样以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去认识氧族元素的共性。这一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用归纳法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2)“理论后”元素化合物:即位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这类教材主要包括高中化学里氮和磷、硅、镁、铝、铁和有机物。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所学的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理论知识,从原子结构揭示不同元素原子结构的差异及联系,确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一步概括出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及其主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用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使理论得到巩固和深化,使“结构”、“位置”“性质”三者的关系得到统一。“理论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过程中主要采用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法。例如学习氮族元素从原子结构,周期表中位置可推测氮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较弱;再具体到氮气从化学性质来看明显比氧气的氧化性弱,这一现象学生由物质结构“NN”叁键得到进一步解释。在教学过程中由抽象到具体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获得新知识,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同时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描述性的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材料琐碎、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再加上不容易记忆,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知识杂乱,而思维潜力没有得到发挥,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生则把精力用在机械记忆上、死背硬记化学反应。因此搞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元素化合物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1.运用基础理论,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虽然注意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理论知识的互相穿插,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基础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重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宏观现象和理论知识中的微观结构的结合,突出元素化合物自身知识体系,用基础理论揭示元素及化合物性质变化的内在规律。并且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刻化,使学生形成巩固的系统知识。必将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加深。

在教学中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这一重点,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例如,过渡元素铁常有可变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铁何时呈+2价;何时呈+3价这就应结合铁的原子结构去认识。化学反应中铁可以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呈+2价,也有可能再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而呈+3价。铁的自身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而化学反应中铁呈几价又必须依据氧化剂性质的强弱而定。铁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过量)……)呈+3价,而铁遇弱氧化剂(S、I2,H2SO4(稀),HCl等)呈+2价。Fe2+遇强氧化剂(Cl2、Br2,HNO3等)变为Fe3+;而Fe3+遇还原剂(Fe、Cu、H2S、HI等)变为Fe2+。铁及铁的化合物知识可系统化为: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它的性质和制取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我们从氢氧化铝是弱电解质,有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以及加酸或加碱引起电离平衡的移动来讲解,学生就能较顺利地掌握由铝盐制取氢氧化铝只能选用可溶于水的弱碱氨水。若在铝盐中加入强碱溶液,例如Al2(SO4)3和NaOH溶液反应必有下列反应:

Al3++3OH-=Al(OH)3

它表示适量的碱使溶液中Al3+沉淀,而过量的强碱又可使产生的沉淀完全溶解。并且还揭示了OH-与Al3+在发生不同化学反应时它们物质的量之比。同理用偏铝酸盐溶液制氢氧化铝只应在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若改用盐酸等强酸,必然有下列反应

因此不论是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理论,化学平衡理论都可以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入化。

2.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显得多而杂。因此全面正确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和自身的内在联系是十分必要的。正像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教学论必须探明显示教材的最优程序的问题,也就是探明教学过程的问题”。布鲁纳向我们提示:知识的教学一要遵循知识的逻辑规律,二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确定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对每种物质一般都依照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中,单质氢化物及氢化物对应的盐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含氧酸盐的顺序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在教学中它们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知识主线)。使学生掌握这一知识主线也就把握学习和研究元素族的知识系统和方向;改变学生只能被动获得知识的地位。知识体系揭示了所有元素族具有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点的确定(即知识体系中的每种具体物质成为重要的知识点)。

(2)知识点教学既要全面,又要抓好内在联系确定重点

我们必须明确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这一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身体系。因此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是贯穿在各知识点教学中的核心,在教学中以结构理论带性质,抓性质带制法,用途,保存和检验。

在元素化合物化学性质的教学中;要抓好①非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酸性或碱性(或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属性)。②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表现的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③其他反应的典型属性。使每个知识点教学内容全面。

例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①酸性氧化物可以和水、碱、碱性氧化物反应②具有还原性可以和氧化剂如氧气、卤素单质;强氧化性酸,高锰酸钾等反应③具有较弱的氧化性与强还原剂硫化氢反应④使品红溶液褪色有漂白性。以图示表示该知识点

又如在氨的化学性质中①非氧化还原反应(和水、酸以及作为络合剂)

酸的通性②强氧化性③不稳定性④与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或硝化反应。

图示法简捷明了地表示了物质的化学性质及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每章教学的最后用知识网概括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既有知识点又有知识面从点面结合上深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例如,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网

知识网将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它以简明的图示揭示知识整体的关系,又表示各物质的性质和制取。知识网容易被学生接受,利于激发兴趣,诱导求知,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知识点、知识网的探求是对教材最优结构化的探讨。

3.重视实验和其它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

大量的物质性质和制备方法的学习,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手段来完成。在实验中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方法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关系。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多重的。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良好情感意志品质等的最重要的手段,还是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养成科学方法的最佳途径。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以及改进一些实验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

(1)让学生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它有利于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化学实验上,既有利于观察实验现象,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技能。

(2)把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实验”。它不仅使学生得到动手实验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3)增加一些简便、有启迪性的实验,以利深入理解物质的性质。

例如,为加深对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化学反应:Br2+SO2+2H2O=2HBr+H2SO4的理解。并认识SO2、Na2SO3的还原性及卤素单质的氧化性进行实验。

①把SO2 通入溴水或碘水中,两溶液褪色。

②把SO2通入蓝色的I2淀粉溶液中,蓝色褪去。

③碘水中滴加Na2SO3溶液,碘水褪色。

④Na2SO3溶液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无沉淀。Na2SO3溶液,滴加溴水或碘水再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却有白色沉淀。

(4)对于不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现象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利用模型、挂图、标本等直观教具及录像等辅助教学。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现代教学观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

(1)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要注意阅读的速度,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标记、划重点、写小结以提高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应注意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整体性、精确性。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是认识真理获得知识的途径,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突破点。

例如,在NaCl,NaBr、NaI的晶体中分别加入浓硫酸,依次观察到白雾,白雾和红棕色气体,几乎没有白雾只有些黑色固体。分析反应的共性,均为由高沸点酸制备低沸点酸。低沸点的氢卤酸中卤素的阴离子还原性按Cl-,Br-,I-依次增强,浓硫酸作为强氧化剂基本将I-全部氧化为I2;使部分Br-氧化为Br2;不能将Cl-氧化为Cl2。

又如将等质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放入等量(足量)的盐酸中,观察到产生的气体后者速度快,且数量多(用气球收集)。因此NaHCO3反应速度快。NaHCO3产生的气体多,则从定量计算结果说明。在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化学知识基础上,通过解决化学问题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①知识迁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多采用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途径进行教学。例如卤素中以氯为典型,用知识迁移方法学习氟,溴、碘的知识。在知识迁移时要注意它们和典型元素的相似性及递变性。

篇2

2、无水氯化钙、无水氯化镁、无水硫酸镁等盐类(可逆地吸水);

3、钠、氧化钙、五氧化二磷等(不可逆地吸水);

篇3

中图分类号 S965.1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61-02

1 乌鳢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乌鳢体呈圆筒状,尾部略侧扁;头尖、长而扁平,覆鳞片,口大端位,口裂稍斜并延伸到眼后,下颌稍突出;上下颌、犁骨和口盖骨上密布细齿;眼中大;鳃孔大,鳃耙粗短而稀疏,鳃腔上方有一个密布毛细血管的鳃上器,具有辅助呼吸的机能;体被圆鳞,较大;侧线较平直,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侧绒鳞60~67;背鳍和臀鳍均很长,脊与圆形的尾鳍相连,无硬刺,胸鳍圆扇形,腹鳍短小[1-2]。位于体中点的腹面;鳔一室,较细长;胃呈囊状,具2个幽门垂;肠短,双曲,仅为体长的一半略多。体背部为黑色,腹部灰白色或浅黄色,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边有2条黑纹,奇鳍有黑白相间的花纹,偶鳍浅黄色,间有不规则的斑点,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1.2 生活习性

乌鳢属底栖类,喜居水草丛生的静水或微流水水域。缺氧情况下可靠鳃上器在空气中呼吸。即使无水但有一定湿度就可存活1周以上。乌鳢跳跃能力强,成鱼能跃出水面1.5 m以上,6.6~10.0 cm的鱼种能跃离水面0.3 m以上。因此,在池中饲养要注意防逃。

1.3 食性

乌鳢为纯肉食性,食物缺乏时有相互残食现象。食物组成随个体增大而改变。30 mm以下的幼鱼以浮游甲壳类、桡足类、枝角类及水生昆虫为食。30~80 mm以下幼鱼以昆虫、小鱼虾类为食[3]。成鱼阶段主要以银鲫、刺鳅、蛙类为食。成鱼生殖期停食,处于蛰居状态。

1.4 生长与生殖

乌鳢生长快,当年孵化的幼鱼到秋季平均长可达15 cm,体重50 g左右,5龄鱼可约达5 kg。在水温20 ℃时,乌鳢生长最快。成熟亲鱼的怀卵量与亲鱼的大小有关,体长52 cm的亲鱼怀卵量3.6万粒,体长35 cm的亲鱼怀卵量约为1万粒。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6月末。卵产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亲鱼能在水草中用牙拔草筑环形巢,卵受精后亲鱼潜伏在鱼巢下守护。卵为浮性,卵膜薄而透明,当水温26 ℃时,36 h孵出仔鱼。初孵出的仔鱼体长3.8~4.3 mm,侧卧漂浮于水面下,运动微弱,6.0 mm时卵黄油球位置变换,鱼苗呈仰卧状态,9.0 mm的鱼苗开始摄食。乌鳢有护卵、护仔习性,自卵产出起至幼鱼达10.0 mm这一阶段,雌雄鱼潜伏其旁守护,防止蛙、鱼类袭击其卵和幼鱼[4]。10 mm时,亲鱼停止保护仔鱼。

2 乌鳢的人工养殖环境条件要求

2.1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GB /T 18407.4的规定;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

2.2 塘池条件

苗种池:面积667~3 335 m2,水深0.6~1.2 m,长宽比为3∶2,渠系配套,进、排水方便。每3 335 m2池塘配备3 kW水车式或充气式增氧机1台(套)。成鱼池:面积3 335~6 667 m2,水深1.5~2.5 m,长宽比为3∶2,渠系配套,进、排水方便。池塘四周用竹篱笆、尼龙网等材料围高50 cm以上,防止乌鳢外逃。每3 335 m2池塘配备3 kW水车式或充气式增氧机1台(套)。

3 苗种培育

3.1 苗种放养前准备

3.1.1 池塘准备。养殖前1个月,排干池水,铲除池边杂草,修整塌坍的池堤,填堵漏洞,疏通进水渠和排水渠,整平池底,曝晒7~10 d。鱼苗放养前10~15 d,池塘用生石灰1 875~2 250 kg/hm2化浆全池均匀泼洒。

3.1.2 培育水质。鱼苗放养前7~10 d,将新水注入已消毒的培育池中,水位控制在40~50 cm,然后施放经发酵的有机肥4.5~6.0 t/hm2。

3.1.3 种植水草。施肥的同时,在离池堤1.5 m处种植一圈水草带,作为鱼苗栖息处。种草面积为池塘面积的15%~20%。

3.2 苗种放养

早、中期繁殖的鱼苗,水面放养100~150尾/m2。培育20 d左右,待鱼苗长至3 cm左右时分养1次,水面放养50~60尾/m2。后期(6月下旬)繁殖的鱼苗,水面放养60~80尾/m2。

3.3 苗种饲养管理

3.3.1 泼浆投饵。乌鳢体长1.5 cm前,视池水情况投放小型浮游动物45~75 kg/(hm2·d),黄豆磨浆分3~4次泼洒;体长1.5~2.5 cm时,投喂浮游动物0.5 kg/(万尾·d);体长2.5~5.0 cm时,投喂浮游动物1.0~1.5 kg/(万尾·d)和鱼糜浆22.5~30.0 kg/(hm2·d);体长5 cm以上时,投喂活鱼苗或小鱼块,日投喂量为池塘内乌鳢总重量的20%左右,日投2次,上午、下午各1次。

3.3.2 调节水质。鱼苗放养入池后,及时加注新水,每次加水10~20 cm,保持水位稳定。

3.3.3 巡塘管理。乌鳢鱼苗培育期间每天应早、中、晚3次巡塘,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5]。

3.3.4 苗种分池。乌鳢鱼苗长至3~4 cm时应进行拉网分池。拉网前一天停喂饲料,选择天气晴朗的8:00—9:00进行,分池时乌鳢鱼苗的扦捕、过筛、计数、运输、消毒都要带水操作,分池后鱼苗的水面放养密度为50~60尾/m2。

4 成鱼养殖

4.1 放养前准备

鱼种放养前应做好池塘修整、消毒工作,方法见3.1.1。

4.2 鱼种选择

乌鳢鱼种应游动活泼、体色鲜艳、体表光洁、肌肉丰满、无伤无病、争食凶猛。在同一池塘内,鱼种规格要整齐。大规格鱼种,尾重100 g左右;小规格鱼种,尾重20 g左右。

4.3 鱼种放养

大规格鱼种,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放养;小规格鱼种,于6月下旬至7月中旬放养。乌鳢鱼种入池前应用2%~4%食盐水浸浴5~10 min进行鱼体消毒。鱼种放养密度见表1。

4.4 塘池饲养

4.4.1 饲料。乌鳢喜食野杂鱼和冰鲜鱼,因此应以这2种食物为主。各种饲料以活体为佳,活体饲料不足时,可用无腐败变质的冰鲜鱼。乌鲤生长发育与饲料块的大小、规格有很大关系,其投放要求应与乌鳢的生长相适应。乌鳢体长与饲料鱼块大小关系见表2。

4.4.2 饲料投喂方法。投喂时间:水温12~19 ℃,每天10:00投喂1次;水温20~29 ℃,每天投饲2次,即8:00—9:00、16:00—17:00各投喂1次;水温30~33 ℃,每天投饲2次,即7:00、18:00各投喂1次。日投饲量为池内乌鳢总重量的10%~15%。投喂方法:每个池塘应建一个4~5 m2、置于水面下50 cm处的食台,固定于离岸边2 m处,饲料抛投于食台中。饲料投喂前应消毒,冰鲜饲料要待冰块融化后,其温度与池水温度大致相近后才可投喂。每次投饲时间控制在30~40 min。

4.5 日常管理

4.5.1 加强巡塘,定期换水。每天根据天气、水质和乌鳢活动的变化制定并实施当天的饲养管理措施。春季每隔10~15 d换水1次,每次换去全池水量的20%~25%。夏秋高温期间,每隔5~10 d换水1次,每次换去全池水量的33%~50%。

4.5.2 清洗食台,捞除垃圾。每天喂食结束后,将食台上残饵回收,再用二氧化氯消毒洗刷食台后放回原处。要每天捞除漂浮于池面的垃圾、病死鱼,并挖坑深埋。

4.5.3 防止逃鱼,解救浮头。下雨天要严防池水溢堤逃鱼。发现浮头,及时注入含氧丰富的新水或开启充气式增氧机。

5 乌鳢病害防治

5.1 水霉病

乌鳢孵化阶段,由于水环境不良或气温低(15~20 ℃),特别在阴雨天,易突然感染引起卵膜外丛生大量放射状外菌丝,造成受精卵大批死亡。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保持孵化水体清新,捞卵不离水,轻捞轻放,不使卵粒受伤[6]。用10 mg/L孔雀石绿溶液浸泡附有鱼卵的鱼巢10~15 min,每天1次,连续2 d,或在孵化期间消毒卵巢周围的水体2~3次。

5.2 出血病

该病发病率高,多在6—9月流行。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暗黑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鳃丝发白,肠内无食,肠壁充血,发病严重易引起成批死亡。发病季节,在水深1 m的池塘,用生石灰3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以后每月至少进行1次,直至9月。

5.3 白皮病

夏花鱼种发病重,多在6—8月流行。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尤其是投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导致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死亡率可达50%以上,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 d。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游动不平衡,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发病鱼池可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1 mg/L,或用中药五倍子捣碎后,用开水浸泡,将渣汁一起全池泼洒,使池水药物浓度为3 mg/L。

6 参考文献

[1] 周义斌.乌鳢生物学特性及其高效养殖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06(3):43-48.

[2] 龙藏瑞,杜忠臣,王清民,等.沿黄背河洼地乌鳢养殖技术[J].河南水产,2002(3):9-10.

[3] 朱林,李应森,冯晓宇,等.乌鳢养殖及人工育苗技术概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1(3):298-300.

篇4

1.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2Na+O2=Na2O2

4Na+O2=2Na2O(钠块在空气中变暗)

2Na+Cl22NaCl

2.与水反应 2Na+2H2O=2NaOH+H2

3.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

二、氧化钠,氧化钠中钠为+1价,具有氧化性,但+1价钠的氧化性极弱,很难被还原。氧化钠中氧为-2价,只具有还原性,但-2价氧的还原性很弱,很难被氧化,所以推出氧化钠参与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因为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且对应的碱为可溶性强碱。所以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2.与酸反应 Na2O+2HCl=2NaCl+H2O

3.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Na2O+CO2=Na2CO3

三、过氧化钠,在过氧化钠中钠元素性质上面已经分析过,而氧的化合价为-1价,-1介于0和-2之间,所以-1价的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过氧化钠参与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水的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2.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四、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中+1价的钠很难被还原(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考虑),也很难与其他微粒结合成沉淀(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考虑),所以氢氧化钠的性质就是氢氧根的性质,而氢氧根的性质主要是发生复分解反应,所以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2NaOH+CO2=Na2CO3+H2O

2.与酸反应 NaOH+HCl=NaCl+H2O

3.与某些盐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NaOH+NH4Cl=NaCl+H2O+NH3

五、碳酸钠,碳酸钠性质实质为碳酸根的性质,而碳酸根的化学性质就是发生复分解反应,即碳酸根离子结合阳离子形成新微粒,阳离子包括金属阳离子(形成沉淀)和氢离子(形成难电离的微粒)。所以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归纳如下:

1.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2.与碱或盐反应 (反应实质相同)

Na2CO3+Ca(OH)2=2NaOH+CaCO3

Na2CO3+CaCl2=2NaCl+CaCO3

篇5

纵向,即碳族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的研究。如CH4和SiH4的稳定性强弱的比较,H2C03和H2Si03,的酸性强弱的比较等。

横向,即碳族元素跟同周期的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和卤素元素的对比。如Si、P、S、Cl的非金属强弱的比较,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的比较等。

2.要注意知识的归纳总结。如归纳硅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水泥、玻璃、陶瓷的生产过程等。在归纳时要注意各物质的特殊性,如CO的毒性和还原性,SiO2的特性(与Na2CO3、HF反应)等。

3.要重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科技的联系。如半导体材料与计算机技术的联系,光导纤维与通讯的联系等

考点说明

碳、硅等元素知识也是非金属元素的命题热点之一,该类试题常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与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及化学计算密切结合。考查的内容主要有:

1.C、CO的还原性;

2.CO、C02的检验与鉴别;

3.C02、CO等气体的制取和收集;

4.C02与Na0H、S02与C等反应产物的确定及计算;

5.几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和重要用途;

6.环境保护,消除碳氧化物污染的综合应用。

CO2作为化学与生物学相互联系的重要物质(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是动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在今后的综合测试中应引起重视。

7.金刚石、石墨、晶体硅、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

第一讲碳、硅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碳族元素

碳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ⅣA族,包括C、S、Ge、Sn、Pb,最外层电子数均为4个,易形成共价化合物。

1.碳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元素

性质

碳(C)

硅(Si)

锗(Ge)

锡(Sn)

铅(Pb)

主要化合价

+2、+4

+4(只有+4)

+2、+4

+2、+4

+2、+4

单质色、态

无色或黑色固体

灰黑色固体

灰白色固体

银白色固体

蓝白色固体

氢化物RH4的稳定性

主要氧化物

CO、CO2

SiO2

GeO、GeO2

SnO、SnO2

Pb、PbO2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化学式

H2CO3

H2SiO3H4SiO4

Ge(OH)4

Sn(OH)4

Pb(OH)4

酸碱性

酸性递减

碱性递增(多数有两性)

金属性、非金属性

非金属性递减、金属性递增

2.碳的化学性质

碳在常温下性质比较稳定,很难被氧化,但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也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①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氧化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较

(1)一氧化碳

物理性质

五色无味气体,剧毒(结合血红蛋白),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

②还原性(与Fe304、CuO、H20的反应)

③不成盐氧化物

实验室制法

收集方法:排水法

检验方法:点燃后在火焰上方罩上干燥的烧杯,无水雾出现,罩沾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

工业制法主要用途:燃料、还原剂、化工原料

(2)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1:1)固体时俗称干冰

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不助燃;

②氧化性(与C、Mg的反应)

③酸性氧化物(与碱及碱性氧化物的反应)

④与盐[Ca(Cl0)2、Na2Si03、NaAl02、C6H5ONa]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体验: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煅烧石灰石:CaC03=CaO+C02

用途:灭火剂、致冷剂、人工降雨、制纯碱、尿素等作用

4.硅及化合物

(1)硅

①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的晶体结构类似,是正四面体型空间网状结构的原子晶体。

②物理性质:硬度大、熔点高,具有金属光泽,是一种半导体,只能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

③化学性质:不活泼。注意下列化学反应的条件,前三者常温反应,后四者需加热。

第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NaOH等碱性溶液不使用玻璃塞的试剂瓶。

第四个化学方程式说明氢氟酸能用玻璃试剂瓶,而应用塑料瓶。

(3)硅酸

①制法:用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取:

(思考,上述反应说明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这是为什么?)

②化学性质

常温可与F2、HF、NaOH反应,加热条件下可与O2、H2HNO3Cl2等物质反应

(2)二氧化硅

结构

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碱反应),特殊反应(HF),与碳反应

(3)硅酸

制法

化学性质

课堂之外

硅的制取: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的发展史上,硅是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计算机的地方称为硅谷,集成电路需要超纯度的硅,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Si02+2CSi+2C0

主要副反应为:Si02+3CSiC+2C0

因此生产的粗硅所含的杂质有C、Si02、SiC等,它们都是高熔沸点物质。为了提纯硅采用下列方法:

SiCl4的沸点很低,可以采用蒸馏的方法反复提纯,直所需的纯度。

2.铅的化合物与铅污染

铅的应用很广,如铅蓄电池、汽油抗爆震的添加剂四乙基铅[Pb(C2H5)]等,古代也有人用铅制成器皿,但铅是有毒的,古罗马帝国时兴用铅皿煮酒以消除酸味:

Pb+2CH3COOH=(CH3COO)2Pb+H2

(醋酸)铅糖

但由于铅糖是有毒的,不少的人因此而中毒。现代铅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的尾气,环保部门已在很多城市禁止使用含铅汽油。

考题解析

例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是非金属元素,但它的单质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D.硅的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

C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常温下不与任何物质起反应

D.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硅能与氧气、氢气等非金属反应

[解析]常温下,硅可与氟气、氢氟酸、强碱溶液反应,加热和高温条件下,硅能与氧气、氢气起反应。选C。

[答案]C

例下列关于碳族元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们从上到下的非金属性向金属性递变的趋势比卤族元素明显

B.碳族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上到下逐渐减弱

C碳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有4个电子

D.主要化合价有+2价和+4价,大多数+2价化合物稳定

篇6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药品: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核外电子总数是__,最外层电子数是__。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__。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和__。

4.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O2B.N

C.2HD.C

5.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稳定性B.吸附性C.可燃烧D.还原性

6.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A.H2和O2B.H2和CO2

C.C和H2D.C和O2

附2:课堂练

7.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前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后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

8.已知碳的某种氧化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该氧化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9.在C+CO22CO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A.CB.CO

C.CO2D.C和CO

10.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该黑色粉末可能是[]

A.木炭粉B.氧化铜粉末

C.二氧化锰D.炭粉和氧化铜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6642.稳定增强3.COCO2+2+44.D5.B6.C

7.2C+O22COC+CO22CO可燃还原

8.1∶2CO29.A10.D

附4:随堂检测

1.用墨书写和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也不易褪色,这是因为[]

A.墨是黑色的,颜色深,褪一点色不明显

B.墨跟纸张发生了化学反应

C.字画上的墨迹干后,不易起变化

D.常温下碳(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2.碳在氧气中燃烧[]

A.只生成二氧化碳

B.只生成一氧化碳

C.既可能生成二氧化碳又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D.既不生成二氧化碳也不生成一氧化碳

篇7

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碱金属知识结构网络图

在学习完全章后应该指导学生总结出本章内容的知识网络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金属元素族,关键是熟悉自然族的学习方法。每一族重点掌握代表物质的性质,其他元素的性质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规律加以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可以把分散的内容统一起来。为以后学习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卤族铺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水到渠成”。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含两个主要内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单质的性质、焰色反应。其中前一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

第一部分内容中,先由两张表格切入,让学生通过表中提供的数据等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它们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因为结构决定性质,通过总结结构的相同点和递变性,完全可以大胆的预测其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然后利用实验事实验证推测的正确性,这样的学习顺序是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材在重点介绍了钠的有关知识之后,由个别到一般,进一步归纳出碱金属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以及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使将来元素周期律的引出能够做到“水到渠成”。

第二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了钠和钾的焰色反应,以及它的正确操作和应用。

阅读材料“金属钾的发现”,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教学建议

高一第二章第三节的编写,采用了化学学习中使用较多的科学方法模式,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多次论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这种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1.碱金属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原子结构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以教材中的两个表格为主要依据,结合前面学过的钠的有关性质,运用对比的方法通过自学、讨论的方法掌握这部分知识。建议从相同点和递变性两方面指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可以让学生结合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去思考,利用规律大胆推测,然后用实验加以验证。此处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处的实验尤为重要。要做好钾在空气中燃烧以及钾和水反应的实验。可以事先复习钠的有关的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再通过讲解或者阅读,从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的剧烈程度以及生成物等方面比较Li、Na、K、Rb、Cs与氧气反应,与水反应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碱金属的金属性都很强,是强还原剂,而且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的结论。从知识基础、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介绍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打基础。

3.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可以结合它们的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然地得出结论。此外还应涉及药品的保存,例如:钠和钾应保存在煤油里,锂保存在石蜡中。

4.焰色反应的教学,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美丽的烟火、食盐溅在火焰上呈现黄色。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离子的焰色反应,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强调焰色反应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步骤及其原因,特别指出钾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并解释原因。讲解焰色反应的应用时应明确它可以用来检验金属或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能够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理解它们性质上的差异和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了解焰色反应的操作及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总结、推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培养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碱金属元素结构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其原因。

难点:

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引入]学生上黑板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点是什么?

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反应中易失掉一个电子,表现出还原性。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是否相似?

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表2—l],碱金属的主要物理物质并加以总结。①色状:银白色金属(铯略带金色光泽)②柔软、密度小,熔点低③有较强的导电导热性。

[提问],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不同点是什么?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越来越弱,失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容易。

(2)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36页[表2—1]与[表2-2],总结出碱金属由于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渐大,物理性质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软,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点:由高到低,略低于水的沸点,K稍高于人的体温,低于人的体温,除汞外,金属中铯的熔点最低。

[归纳]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结论。①在变化规律中有个别反常现象,如钾的密度比钠的密度小,②从密度的大小得到锂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锂保存在石蜡中,而钠钾则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解]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都是1个电子。则化学性质应与金属钠相似。对比与、、的反应及碱金属其他金属的反应,加上阅读课文,发现与反应只生成氧化物,与反应会生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而K与反应除生成氧化物、过氧化物外,还能生成超氧化物。这说明的活泼性,应该是。分析了碱金属与的反应后,再比较钾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2—9]与[2—10],教师可边演示边强调操作方法,并要求学生注意比较实验的现象与程度。

[讲解]通过观察现象可知,钾与反应能产生超氧化钾,且比钠与氧气反应更加剧烈,钾与水反应,与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一样的,但更剧烈。

[讨论]

(1)碱金属表现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电子层数、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什么

联系?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与相应离子半径的关系?

[小结](1)碱金属的共同的化学性质与递变性

a.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从锂到铯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物为氧化物(锂)、过氧化物(钠)、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钾、铷、铯)。

b.碱金属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从锂到铯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c.均为强还原剂,我们知道,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本性决定的,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碱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都是一个电子,决定了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强还原性。而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小,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活动性逐渐增强,因而,生成氧化物时越复杂,与水反应更剧烈。

(2)因为碱金属元素为活泼金属,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相应的离子半径。如:

即:原子半径半径。

3.焰色反应

[引入]每当我们看到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焰色时就会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为什么燃烧时火焰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下面可以根据演示实验的现象来解释这些问题。

[演示]课本第38页实验[2—11],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焰色反应的定义。

[提问]

(1)每次试验完后,为什么都要用盐酸洗净铂丝(或光洁的铁丝或镍、铬、钨丝)?

(2)除金属的化合物之外,单质金属能不能有同样的现象?

(3)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什么要隔着蓝色的钴玻璃?

(4)学习焰色反应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让学生参阅课本封里“焰色反应”彩图,了解除碱金属及它们的化合物外,钙、锶、钡、铜等金属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现焰色反应,并重点记忆钠钾焰色反应的颜色。强调指出:由于一般钠盐、钾盐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无颜色,无法通过其他反应进行检验“”,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应来检验。

总结、扩展

1.总结

碱金属作为典型的金属族,通过分析、总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学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内在的不同和联系的学习方法。

2.扩展

学习碱金属元素性质的相同性与递变性的变化规律,掌握了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规律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各族元素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三节碱金属

(-)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见下页)

(二)碱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相同点:硬度小,熔点低,只能放入石蜡或煤油中保存。

不同点:密度依次增大(K反常比Na小),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依次减小。

(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等非金属反应

(1)与氧气反应

,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过氧化钾、淡黄色)(超氧化钾)

(2)与反应

(白烟)(剧烈)

(爆炸)(剧烈爆炸)

2.与水反应

(轻浮、热球、氢游、烈叫)

(剧烈、轻微爆炸)

3.与酸反应

(剧烈、发生爆炸)

(更剧烈、强烈爆炸)

4.与盐溶液

要点:先与水发生置换,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溶液由蓝色变无色,并有蓝色沉淀产生,还有气体生成)。

(溶液由棕黄色变无色,并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还原气体生成)。

[小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还原性依次增强。即:

篇8

一.学习内容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的以下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也是我们学习时所应该掌握的。

(1)结构:电子式、结构式、分子构型、晶体类型、化学键类型等

(2)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毒性等

(3)化学性质:

从物质分类角度看物质具有的化学通性;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价态上看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特殊性质。

(4)实验室制法:药品、原理、装置、净化、干燥、收集、检验、尾气处理

(5)存在形式、保存

(6)用途

二.学习原则

(一)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构建“位--构--性”三维一体的思维体系,总体上把握元素、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中某一具体物质的物理性质则主要由“晶体结构--性质”去把握。其规律如下:

分子晶体以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为理论依据;离子晶体以离子键的强弱为理论依据;原子晶体以共价键的键长、键能等为理论依据;金属晶体以金属键的强弱为理论依据。

(2)化学性质

对于元素及其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学性质则主要由“位--构--性”去把握。其规律如下:

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构--元素的原子结构

性--元素的化学性质

(二)以元素单质为中心,构建“点--线--网”的知识体系,总体上把握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中的某一具体物质

线--由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中的具体物质连起来形成的知识主线

网--由知识点的化学性质向四周辐射,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转换连成网

一般地,元素及其化合物“点--线--网”知识体系有两类,都是以元素单质为中心,向左右延伸,将知识点连成线,然后由知识点的化学性质向四周辐射织成网。

(1)金属元素知识体系: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主要的盐

例如:

碱金属:NaNa2ONaOHNaCl

铁元素:FeFeOFe2O3Fe(OH)2Fe(OH)3FeSO4Fe2(SO4)3

(2)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

无氧酸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含氧酸盐

例如:

卤族元素:NaClHClCl2HClOCa(ClO)2

氮族元素:NH4ClNH3N2N2O5HNO3NaNO3在使知识网络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构建“点--线--网”知识体系图时,要以物质的性质(特别是化性)为核心去联系物质的用途、检验方法和制法等,因为物质的检验和用途是物质某种性质的反映。

篇9

在化学性质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热稳定性很高,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与水反应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篇10

2.组成物质的微粒。

(1)分子、原子和离子: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间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③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电子后形成的带电微粒。带正电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元素与原子概念的区别:①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大小、质量的含义;元素可构成物质,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②原子是化学变化巾的最小微粒;是一种微观粒子,既有种类之分,义有数量、大小、质量的含义;原子可构成分子,如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如图1所示:

例1 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降水包括雨、雪、雾、霜等,其主要成分“水”的性质相同

B.二氧化碳分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

C.勾兑酒时,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的总体积等于两者的体积之和

D.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比晾在阴冷处容易干燥,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运动加快

解析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而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降水中各“水”的物理性质是不同的,A项错误;CO2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有分子发生变化,才能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B项错误;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隙,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后,混合溶液的总体积要小于两者的体积之和,C项错误;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会加快,故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冷处容易干燥,D项正确本题选D。

二维衔接:梳理物质分类及重要物质的化学性质网络

1.物质的分类(树状分类方法),如图2所示

2.氧化物的分类。

(1)按与氧元素化合的元素分为:①怍金J氧化物(如SO2、CO、CO2等);②金属氧化物(如Fe2O3、Al2O3等)。

(2)按氧化物的酸碱性分为:①酸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和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是非金属氧化物(如SO2、CO2等),少量金属氧化物(如Mn2O7)。②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或和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般是金属氧化物(如CaO、Fe2O3、MgO等)。③阴性氧化物。既同强酸作用,又同强碱作用的氧化物,如ZnO、Al2O3。④中性氧化物。既不与酸作用,也不与碱作用的氧化物,如CO、N2O。

3.酸、碱、盐的定义和性质。

(1)酸:在水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与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碱)、盐等反应。

(2)碱:在水溶液中电离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足OH的化合物。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与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等反应。

(3)盐: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NH4+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和酸、碱、盐、某些金属等反应。钾钠铵盐都可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硫酸盐不溶钡与铅,盐酸盐不溶银亚汞;酸溶易,碱难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4.离子检验。

(1) H+:①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试液变红;②用活泼金属检验,两者发生反应,产生气泡,生成

四维衔接:走进物质结构的微观世界

1.原子结构与物质的组成。

(l)元素、物质及各微粒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2)原子中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①核电荷数一质子数一核外电子数一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②质子数十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全部质量几乎都集巾在原子核上。

(3)离子中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①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一核内质子数一所带电荷数。②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十所带电荷数。

2.化合价。

(1)概念:是由一定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化学键的数量,表示化合物中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的电子数或共用电子对偏移的数目。

(2)规定:①离子化合物中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的数目。阳离子为失电子原子或原子团,显正价,阴离子为得电子原子或原子团,显负价。②共价化合物中一个原子所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共用电子对偏离的原子显正价,共用电子对偏向的原子显负价。

(3)原则:不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均为零。在单质分子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篇11

1、沙子最一般的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通常为石英的形式,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和质地坚硬,足以抗拒风化。但其成分还是会因当地岩石种类及状况而不同。

2、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跟水反应。是酸性氧化物,不跟一般酸反应。气态氟化氢跟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气态四氟化硅。跟热的浓强碱溶液或熔化的碱反应生成硅酸盐和水。跟多种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酸盐。二氧化硅的性质不活泼,它不与除氟、氟化氢以外的卤素、卤化氢以及硫酸、硝酸、高氯酸作用(热浓磷酸除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反王水又称勒福特王水或逆王水,是三体积硝酸与一体积盐酸的混合物,可用来溶解并氧化硫和黄铁矿,氧化性比王水更强,以下为反王水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反王水为红色具烟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化学性质:与王水类似,反王水可以溶解王水能够溶解的金属及其氧化物和硫化物,其氧化能力强于王水。

(来源:文章屋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