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18:01: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如何写记叙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在写记叙文的时候,也不要只是叙事,可以结合记叙的人事有一些抒情和议论。而且在写的过程中,还要把记叙文的六要素说清楚,一件事情,是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事情的经过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这部分一定要写的有吸引力,不要空洞。
2、写好记叙文必须立意新颖,蕴含丰富,记事生动,状景生辉,抒情动人。写的事情最好是自己经历的,不要轻易的虚构,同时也要注重情景描述,不要单一的叙事。
3、立意新颖深刻,仔细的审题,分析材料,联系实际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选材精真新小,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的素材,而且是真实准确的材料,构思别出心裁,切入和截取都要有讲究;情节曲折起伏,平铺直叙的文章是没有吸引力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人物描写要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使人物有血有肉。如一位同学在题为《忘不了他》中这样写道:“……黑暗中,老人佝偻着背,用力而有节奏地拽着钟绳。老人中等身材,背稍驼,黑白掺杂的头发胡乱地倒在头上,黑瘦的面颊上几颗不很明显的麻子躺在皱纹里,然而并不觉得难看,反而更显得老人温和慈祥”。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调动了外貌、神态、动作等描法,立体化地表现了这位老人的独特身份和个性特点而没有脸谱化。
环境描写,切记它们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渲染当时氛围,为抒发作者感情服务的。如教室停电的场景描写:“灯火通明的教室一下子变得一片黑暗。差不多与此同时,‘啊――’几十个同学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喊叫。顿时教室里嚷成了一锅粥。‘早不停,迟不停,偏要在这个时候停,真见鬼!’‘距离中考只有418小时了!’‘电老虎可真不长眼!’‘同学们,安静点!’这是班主任王老师的声音。教室里渐渐恢复了平静。‘你们看外面多美啊!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为什么不到外面去赏月,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呢!’被誉为‘诗人’的张伟提议。‘好!’很多人表示响应,一个一个走出了教室”。这段描写刻画出学生们从对停电的埋怨、无奈,继而忙中抽闲欣赏月色、放松心情的愉悦心情,描写真切、到位。
叙事写人
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是通过在叙事的情节发展中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写人离不开叙事。如《这堂课真难忘》写道:“‘朋友,别哭,我永远是你的依赖;朋友,别哭,你永远在我心灵的最深入……’随着歌声响起,我们的主题班会‘心灵的交流’拉开了序幕。‘今天召开这个主题班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表达自己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班长的话音刚落,施红就走上了讲台……”这段话就表达了全班同学相互友爱,彼此牵挂的真挚情谊。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侧重于叙事,通过具体生动又有时代特色的典型事件的记叙来反映时代和人物的精神风貌。
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这并不排斥其他方式的介入,相反,应当融入议论和抒情的成分,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深化)。议论的作用在于揭示记叙的事物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使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当然,记叙文中的议论应当简明扼要,以少胜多。记叙中的抒情能够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但要注意抒情贵在真挚、自然,切莫无病。在题为《祖国的文字》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美丽的中文寄托着沉甸甸的思念,沉甸甸的希望,沉甸甸的热忱。愿所有炎黄子孙的这份挚爱汇成一股巨流,结成一条最坚实的纽带,把所有中华儿女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永不分开!”以上议论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也是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得分点。好的抒情、议论往往是文章中最亮的色彩。
真情实感
那些空泛浮夸、虚假造作、描写失真的文章是作文的大忌。同学们要在记叙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切莫“为赋新辞编故事”。有的同学常抱怨学习紧张,活动范围就是两点一线,没时间看课外书,了解外面的时间和机会很少。果真如此吗?实际上并非生活薄待了这些同学,而是他们的视觉、听觉处于一种休眠自闭状态,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罢了。其实生活五彩缤纷,令我们感动的人和事并不少,关键是我们要做“有心人”,注意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只要同学们“放出眼光”,用心撷取生活中的鲜活而多彩的浪花,就一定能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创新立意
所谓记叙文,就是记人或叙事的文章,把生活中让人或欢笑或落泪的凡人小事,以及想象中的传奇故事演绎为以情动人的精彩华意。
一、写事要是这个事,写人更要像那个人
记人和叙事,人物形象的刻画必须以事情为依托,事情的过程又得靠人物实现。
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写的就要是这个事,写人更要写得像那个人,那个人是故事中活生生的那一个。记叙文写作,关键是由故事营造和人物塑造决定的。这是记叙文首要解决的问题。但很多同学没有渗透其中的道理,将记叙文中的事与人写得不完整,文章缺少故事,人物单薄,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比如一学生习作《我的父亲》原文和修改升格片段。
原文语段:因要出黑板报,所以放学后留下来。我打电话回去,却没有人接。打爸爸的手机,也不接。不过我想爸妈看到我没有回家就知道了我留在了学校,也没有去多在意什么。
当我正努力快速地在黑板上写着的时候,我妈来找我了,她告诉我爸爸工作的时候手受伤了,伤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着我妈来找我,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心里特别难受而又特别温暖,仿佛看见了那个等待我回家的人。
升格语段:因要出黑板报,放学后留下来了。天晚了,下起了雪,当我正努力完成最后的任务时,妈妈来找我了,她说爸爸工作时手受伤了,伤口很深,流了很多血。他不放心我,催促着我妈来找我,这会儿还在家门口等我回去呢。雪正越下越大……雪花纷飞中,路灯的朦胧光下,父亲在家门口不停地徘徊着,他不时看看手腕上的手表,嘴里还好像念念有词,见我们走近,父亲大步跑来说:“总算回来了,再不回来,我都要去找你们娘俩了。下回不要这么磨蹭,让人等得心焦……”
我静静地端详着父亲,他脸上写满了喜悦,好像已经驱走了伤口的疼痛,融化了正越飘越大的雪花……
技巧:记叙文写的就要是这个“事”。记叙文中怎样记叙好一件事情呢?首先要学会没事找事,选择和主旨有关的、自己熟知的、可以写好的事。生活里总有故事,故事可以平凡,因为平凡孕育伟大。故事也可以不平凡,因为不平凡体现独特,但要注意的是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段选取父亲担心“我”,让妈妈接“我”并等“我”回家的事,意在凸显“父爱”主题。其次要有所事事,把事写好。不可泛泛而谈,空空而论,以免冲淡记叙文文体特质,更不要根本没事,文体落空,我们要就事写事,写事成事。本片段写了“我”,父亲,母亲三个人,用母亲的言行衬托父亲,写细写活了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再加上环境的烘托、映衬,用环境点染人物的心情,点染人物的形象,点染故事氛围,点染故事的性质,用环境使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父爱主题感人深化。
二、让记叙文的人物立体可观,形象可感
写记叙人离不开写人,写人要让人站立起来,鲜活起来,写得有血有肉,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故事是“事中人”这个对象的具体行为,是人具体行为的形象呈现。所以要写好事,就要先写好人,怎样写好人呢?首先要描绘人物自身的肖像、神态;其次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塑造更立体;最后必须运用修辞来勾勒人物个性。当然还可通过他人、他物衬托,彰显事中人。这样人物才能由平面走向立体、由立体走向深刻,故事才能符合逻辑,情理亦能变得透彻。
欣赏优秀片段《拒绝平庸》:闲来无事,先生应几个亲友的请求,开了个小小的作文辅导班。本来先生只打算收几个学生的,可不知谁走了风声,这个好友那个亲戚,一来便是一打。先生推辞不得,像退休前一样忙活。我常住先生家,便问先生:“您不累,先生。”先生苦笑:“怎么不累啊,这么多人。”转而又一笑,“罢了,罢了,在为这些孩子燃烧我这老蜡烛吧!”我哈哈大笑,心中感到丝丝温暖,本来可以钓鱼,打麻将的先生,不甘于平庸的生活,用心在准备每一份材料,我脱口而出:“先生好伟大啊!”先生也笑了:“去去去,少拍马屁。”
一、设一个突转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发展方向并层层推向,直到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设置另一种结局,掀起波澜。用此方法构思情节,能够形成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如小说《项链》《最后一片叶子》就都使用了这种技巧。有不少考生写记叙文时常用“急转法”,但常常用得不成功,主要是因为“转”得不自然,令人难以信服。切记,使用这种技巧时,考生要特别注意在“转”之前设好伏笔,作好铺垫。
二、设一点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这种方法用若干似离题实切题的材料在一开始制造悬念,吊人胃口。好的悬念,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好奇,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情节的发展。运用这一方法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置悬念要巧妙,以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二是对悬念要加以必要的强化,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消释悬念要巧妙,以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三、用一点对比(衬托)
对比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使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要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认识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如小小说《捎》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型:
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回到家里,屋里早坐满了人。弟弟兴奋地说:“哥,给我捎台收录机!”妹妹是那么激动:“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他问丈母娘:“妈,您捎什么?”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
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作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另外,考生在写中心事件、刻画主要人物时,也可以用陪衬或反衬的手法。
四、用一点抑扬
抑扬手法,有欲扬先抑法和欲抑先扬法两种。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叙事显得波澜起伏,避免行文平庸呆板,单调乏味。运用抑扬手法比较典型的是杨朔的《荔枝蜜》,考生在运用时要注意所扬之人、事,所抑之人、事的分寸,任何事情都是一体两面的,不要走向极端,否则会在抑、扬转换时显得生硬。
【例文展示】
父女冷战记
刘沁怡
妈妈让我给爸爸打个电话,问他回不回来吃午饭。我一口回绝了她:“妈,我们还在冷战着呢,我才不和他讲话呢!”
“这孩子怎么这么倔!”母亲瞪了我一眼,絮絮叨叨地说开了,“你爸也是为你好,你到哪里找这么好的爸!他虽然对你严格了些,但都是为你好。只要你要求合理,听话懂事,你要他的心他都会掏给你。”
我沉默了一会儿,答应妈妈先发个短信。妈妈脸上顿时露出喜色,做饭去了。
和爸爸已经三天没说话了。原因是清明放两天假,我想去苏州给外婆扫墓,顺便放松一下。因为我高三了,再不去就没时间去了。爸爸却不同意,认为时间很宝贵,一分一秒都得珍惜,要全力备战高考。他的话,若在平日,我未必会生气,可这两天我心情坏透了――刚刚月考完,我考得很差,烦闷郁积在心底,神经变得极其脆弱。爸爸的话到了我耳朵里就成了:你考这么点分数,还整天想着出去玩?马上就高考了,时间这么紧,还不好好在家复习?
一根草也能压倒负重到了极限的骆驼,此时的我就是那匹被压倒的骆驼。我感到委屈万分,情绪全都爆发了出来:“不就是嫌我的成绩差吗?我要是考得好,你肯定一句反对的话都没有,甚至还会鼓励我去扫墓!”我对爸爸一个劲儿地吼着,眼泪止不住地哗哗流着,像这清明时节的雨。满腔的不快宣泄过后,我和爸爸的冷战开始了。
专心地做了几张试卷,腰也酸了,背也麻了,眼也痛了,于是我下楼去小区的树荫下散步。青青的草儿随风起舞,香樟树上挂满了不起眼的小花。不靠近细看,你根本不会注意到香樟的枝叶间还开着这朵朵绿色的小花。正是这不起眼的串串小花,散发出阵阵的幽香。看着香樟嫩绿的叶子和同样嫩绿的花朵相依相偎,我蓦地想到了这几天和爸爸之间的冷战。这几天真的不好过,尽管我知道,我的行为让爸爸伤心了,却碍于面子,不想主动向爸爸道歉。吃饭时我多么想和爸爸说句话,可自尊却将我准备好的话硬是卡在喉咙里。
清明这天,妈妈去为外婆扫墓,只剩我和爸爸在家。爸爸这两天有点感冒,老是咳嗽。晚饭时分,父亲敲开我的房门,问我想不想吃水饺,我没有吱声,只是轻轻地点了点头。爸爸主动的问话,使我头脑像短路了似的,有点不知所措了。父亲刚离开又折回来,柔柔地问我:“喜欢吃什么馅儿的?”我结巴着说“随便吧”,脸上还觉有一丝尴尬。
和饺子一起买回来的还有几串烤肉。我突然记起妈妈前几天说先锋岛有个小吃节开幕了,我很想去吃,莫非爸爸知道了我的心事?“我在先锋岛买的饺子,那里举办小吃节,顺便买了你喜欢吃的烤肉串。吃吃看,好吃的话,爸爸明天再去买。”爸爸兴奋地催促着我趁热吃,就像我们父女俩根本没有争吵过。突然,一股酸涩从心头涌上,弥漫到我的鼻间和双眼。我强忍着泪水,轻声地问他吃了没有,爸爸说他不想吃这个,还一个劲儿催我快吃。
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少子女在父母面前做了在别人面前根本不会做的事――撒娇,顽皮,甚至无理取闹。我突然特别后悔先前对爸爸的态度,我那么无理取闹,他却跟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地宽容了我。
清明节那天天蓝蓝的,白云朵朵随风飘着。妈妈打电话回来说已经给外婆扫完墓了,问我们在干什么。我告诉她,我把作业都做完了,现在和爸爸一起在小区里的香樟树下,听香樟叶和香樟花一家唠家常。
不知什么时候星星点点的小雨又飘散下来,清明节的雨点浇灌着这世间万物,也消融了我和父亲的冷战。
冰心先生著名的散文《笑》就是选取了三个不同人物(画中的安琪儿、他、茅屋里的老妇人)的同一种神情――微笑,描绘了一种充满“爱”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冬天》,也是选取了三个相同时间――冬天的三个不同场景下的情景,一个是冬天晚上,父亲和孩子们一起煮豆腐的温馨场景,一个是杭州的的冬天,与朋友一起夜游西湖的情景,一个是台州的冬天,自己一家四口温馨相处的情景。三个情景,渲染了一种温馨的心境,正如结尾所说:“无论怎样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借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来批判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落后,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对祥林嫂的一生,鲁迅先生只是选取了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并把人物放到了鲁镇的三次祝福活动中,来实现自己的写作意图。这样的选材避免了对人物的一生面面俱到,同时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单薄。
巴尔扎克一生创作了96部作品,他的《人间喜剧》也有着“三”的智慧的渗透。
选入高中教材的《葛朗台》节选部分,通过“抢梳妆匣”“修改遗嘱”“抢金十字架”三个典型的动作来刻画“见到金子,就占有金子”这样一位嗜金如命而终因“金子”而丧命的吝啬鬼形象。
近年来有不少高考满分作文也有意或无意地实践着这种“三”字选材的智慧。
2007年重庆卷高考满分作文《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就是通过“我”这只老鼠在寻死的过程中,面对三个不同层次的代表人物(小姐、老太太、警察)对这一行为的态度,讽刺了人们是非颠倒,将反常视为正常的麻木心态和不良世风,赢得了高考阅卷老师的青睐。
这些成功的文章,在记叙文的选材上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我们可以通过选取三个特定的动作、三个代表人物、三个特殊地点、三个夜晚(或早晨)、三段对话、三段回忆、三种味道、三种神情……三个围绕中心立意的三个特写镜头,来组织行文。这样就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记叙文写作中的平铺直叙、按部就班而导致的流水账问题。
“六觉”是指人的眼、耳、鼻、舌、口、触六种感觉器官。六觉法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光、声、味、嗅、触等),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就记叙文而言,写景状物,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但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六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
如: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鲁彦《听潮》
六觉并用,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味;可感、可闻、可视,细腻而有层次。
二、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解为若干有层次的细小部分来描写。
如: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里冬眠半年。只有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才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滚滚。这时它们的毛色麻黄发亮,肚子拖着地面,短短的四条腿行走迟缓,正可以大量捕捉。
――碧野《天山景物记》
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是写动植物形状,亦或是写景,如果想写得逼真、具体,就可利用分解法,使人物特征更加突出,使动物五官肢体活动起来,使景物层次分明,使文章结构有条理。
三、组合法
描写景物时,既要有“特写”,又要有对背景式的画面的“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
常见的组合方式有:
1.空间组合式: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
2.时间组合式:可“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
如: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鲁迅《风波》
运用空间组合,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周围到中心,行文富有一种立体感,令人震撼。
四、烘托法
运用联想、打比方等方法来进行多方烘托,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神韵,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对于很单调、不适宜用分解法的描写对象而言,用此法尤佳。
在记叙类文章中,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做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可使人物的面目精神跃然纸上,勃勃欲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那么怎样才能把记叙类作文写得活灵活灵现呢?
一、抓住事物特征,表现个性。世界万物,千姿百态,但林林总总的物类均有各自的特征,以其独有的特色呈现于人的视野。只有抓住了它的独特之处,才能反映独特的个性,并且由这独特个性,体现出作者对此独特形象所蕴含的意旨来。这就需要我们敏锐精细的观察和对其特征的事物深深地感受。
二、多角度描写,绘声绘色。或全面绘景,概括描写;或局部观察,精雕细刻;或粗笔的略写,或细笔的详写;或闲适的静态描写,或活泼的动态刻画;或写质地、形状、色彩,或写视觉、听觉、触觉;或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或由近而远、由远而近,或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或联系时间的变化,或联系地点的转变……总之,只有通过这些具体细微的描写,才能收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三、充满情味,寄寓旨意。写人应描摹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肖像,不论是细节刻画还是白描手法,都要紧抓主题捕捉特征,以形传神,不可为描写而描写。状物也是这样,状物的目的不在于客观再现物的本来面貌,而是借物的个性、特色的描摹,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表达作者的某种情味、趣致、情感,体现某种哲理、神韵、美感,以使文章旨远意深、形神俱备。
全面分析中学生记叙文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这几方面:一、文体“四不像”[1]。说是记叙文,文章没有具体的人和事,说是议论文,文章缺乏说服力。二、文章平铺直叙,没有悬念。最大问题在于以叙代描[2],情感失真。文章全篇没有一个具体详细的故事,通篇往往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事件的概括叙述,没有生动形象的描写。学生往往把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干巴巴的文字直接告诉读者,而不是通过故事让人物自己去说、去做。这样的文章缺乏再现当时人、事的魅力,也就是缺少让人感动的大环境,较少能以情感人[3],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尤其是记叙文的生命。《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认为“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离骚》、《庄子》、《史记》、《红楼梦》莫不如是。那么,考场记叙文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一、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写别人的故事,自己不能融入其中,感情体验不深,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这就告诉我们,作文选材要选那些自己融入其中的、自己被深深感动了的材料,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感动别人。大凡伟大的作品,都是作者自己浓烈感情的结晶。所以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二、遵生活真实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或者说自己真正经历过的事情不足以表现文章的主旨。真实固然好,但强调“真实”不是说不能虚构而是说虚构的情节也应该符合生活的必然规律。
文学并不是现实生活的拷贝,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却高于现实生活[4]。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再加工,允许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或别人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糅合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
那虚构的故事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大多数作家笔下的主人公都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存在,但我们总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他们的影子。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
作文是真实思想的负载,真实情感的沉淀,真实自我的释放。真实是作文的灵魂[5]。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三、写故事,明人事要素
记叙文必须写好人事要素,有具体可感的故事,文中作者感情的抒发,情感的宣泄必须借助故事这一载体[6]。化虚为实显真情,记叙文不能只有空洞的口号,必须选取真实可感的生活画面展开描写,才能让文章血肉丰满。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连缀成篇以体现文章的中心。这里重点强调记叙,有的同学写起文章来只是一味地抒情却忽略了具体的记叙,所写情感也就无所依托。须知感情的来龙去脉需要通过记叙来交代。
写好人物是根本,写好典型事件是关键。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要使文章感情丰富血肉丰满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而受到感染,必须有真实可感的故事。
四、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7],起码必须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和描写相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记叙是通过一般的叙述,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 那些只有故事框架、概括叙述和空洞议论而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的记叙文绝不是好的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在考场上,切忌以叙代描,要想使自己的记叙文获得高分,就要善于通过生动的描写揭示出鲜明的主题。
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综合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使记叙文变得更有表现力,更具感染力。
五、增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8],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曹文轩说“写作不过就是真实地 、充分地 、独特地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心底的真情爆发了喷涌了,当我们的文字个性化了细节化了的时候, 我们笔下的作文就一定会打动人心。”
人的成长变化往往是在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上表现出来的。而最能撩动我们心弦的也往往是一些小事。我们要善于选取一些有丰富内涵能感动人的一些细小材料以小见大在平淡中见真情于细微处见精神。
六、表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有真情实感固然好,但千万不要以为只要是真情实感就可以入文。应当知道,只有高尚的真情实感,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要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抒之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人性定位。 我们有的同学喜欢罗曼蒂克情调喜欢写“泪”“愁”“无端的烦恼”或超脱现实的自由,这些情感往往缺乏积极意义是不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为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昂扬奋发的思想情感。
脱去浮华的外衣,化绚丽为平淡,让作文走向本色,走向生活,走向心灵,在生活中感悟,在细节中蕴涵丰富,在心灵中展现个性。就让我们用我手写我心[9],用我心抒我情,情满人间花自开!
参考文献:
[1]曹如民等著.《学会写文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
[2]李启明编著.《学会写作真本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7).
[3]张中行著.《作文杂谈》[M].中华书局,2012(4).
[4]王士雄编著.《写作学门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2).
[5]夏D尊,刘薰宇著.《文章作法》[M].中华书局出版,2007(10).
[6]陈果安,高静著.《小说的欣赏与写作》[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1).
技法指导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要想写出文质兼美的说明文,同学们也可以在说明中适当地融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这样写出来的说明文就会更生动,更精彩。
一、说明文中的记叙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加具体可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叙是表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事物的某些特征常常体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因而记叙这种过程就成了一种说明方式,即记叙性说明。它的着眼点不在于巨细无遗地展现发展过程的细节,而在于介绍过程的概况及其特点。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记叙了赵州桥的发展历史,说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老和使用时间之久。
二、说明文中的描写为的是更具体、清晰地显示说明对象的特征,它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
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开头一段作者就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为下文进一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三、说明文中的议论着眼于说明特征,意在深化人们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后,作者又这样议论道:“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议论简洁明了,意在告诉读者苏州园林中为什么没有“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的原因,提高了读者对苏州园林特征的认识。
四、说明文中的抒情具有教育、鼓舞的作用,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
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最后一段作者写在故宫北门对面的景山高处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这是对古代劳动者的歌颂和古代文明的赞美。这种感情的抒发是建立在对故宫博物院准确周密的说明基础之上的,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故宫的建筑特征和建筑布局。
误区警示
在说明中融入适当的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时,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说明文中的记叙,一般为概括记叙,并不宜展开,其着眼点不在说明对象发展过程中的细节,而在于介绍其过程的概况及其特点;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起辅助说明的作用,是更具体、清晰地显示说明对象特征,这种描写十分简洁,必须在力求真实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夸张、渲染,也不能含蓄、隐晦;说明文中的议论,是对说明对象、内容作扼要的概括、简明的评说,内容上要求高度概括,要求字约词精,句短意明;说明文中的抒情,应该是建立在对事物准确周密的说明基础之上的,要求惜墨如金,不求以浓郁的感情打动读者,而是要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范文示例
趣说电子手表
马玉华
电子手表的诞生,是在集成电路出现之后,如果把她看成一位女子,她正处于青春妙龄之际。
说她是个女子,她可不是一个朴实憨厚、身体健康的农家女,她正像一个娇气的富家女。
首先,她追求时髦。从外表来说,她已不满足于机械手表的不加修饰、朴素庄重地保持本色,她用红、蓝、黄、绿等各种颜色来修饰自己。她的形状,既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菱形的。型号大的有水杯口那么大,小的却只有纽扣那么小。她的躯壳,既有金属的,也有塑料的。当然,这些时髦还都只是外在的,真正的时髦,还在于她的腹内。当集成电路刚一出现后,她便立刻用来做了自己的心脏。要知道,当时集成电路可是电子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啊。
电子手表的性格中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守时。据说胎教的效果是极好的,这一点从电子手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她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守时定为自己品德的一个方面,把守时作为自己终生的信条。要是因为某些原因,她比预定的时间晚到了几秒钟,她会感到十分羞愧的。当然,如果你要是要求她提前几秒钟,她也不乐意接受。对于那些不守时的朋友,她是很看不上眼的。你看,这位富家小姐的性格,多可爱呀!
既然是个富家女,有时就不免要发一发脾气。如果你洗手洗脸,忘记把她摘下来了,或者在下雨时,你让她淋了雨,“对不起,”她说,“我不工作了。”如果让她受了热,比如说让她过于靠近了炉火,“对不起,”她说,“我不工作了。”如果你不小心,让她从高处跌落下来,“对不起,”她说,“我不工作了。”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的心脏太脆弱,她的心脏怕潮湿,怕热烤,怕震动。
时髦、守时,有时发点小脾气,这就是电子手表的性格。如果你认为适合你的话,不妨把她带回家吧!
技巧解密
作者通过“自述”的形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向读者介绍了电子手表的出身、爱好和性格。行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介绍电子手表的历史,运用了记叙;介绍电子手表的外形,运用了描写;说电子手表追求时髦时,又运用了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不仅拓宽了本文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让本文更加出彩。
片段演练
(一)当前记叙文写作的问题
写作目标的确定依据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认为,写作中,学生既要学习,又要思考,要认识到,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但读者既有自己,也有他人,前者微观,后者要在宏观的视野中确定写作目标和效果,这样写作能力才能得到自觉培养。《考试大纲》提倡记叙文要真情实感,细节生动,鼓励学生“以我为主”,写出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感受,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见解,反对为写而写,大话套话,无病,异想天开,平庸虚假地扭捏作态。以这些观点看待现今的记叙文教学,很容易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记叙文的方法指导上,例如细节,冲突,构思,线索,抒情,写景,意境,点题等,但很少涉及“写什么”,因为觉得这没有教学的必要,所以也就不去加以研究;二是对于高中三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的写作教学缺少规划,有时候感觉很长时间没有写作了,就随手找到一个作文题目,稍讲一二,就让学生动笔,学生就胡写一通,反而是评讲时,老师会花大量时间一一指出不足,甚至讲如何升格,可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没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剩下来的,就是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于写作,还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这样,老师写作教学低效,学生的作品简单甚至稚嫩矛盾让人哭笑不得。
(二)记叙文写作要重视“人”
记叙文的根基是“人”。怎样才能写好人,要叙事,在叙事中去塑造人物形象,去表现主题,表达情感。一般好的记叙文,沉淀下来的,很多是人物形象,可以说,人物形象越突出、形象、饱满、丰富,记叙文越成功,认识到这个问题,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至于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议论抒情,铺垫伏笔,呼应点题等,这些所谓的写作技巧,可以慢慢地教学、锻炼,最后做到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无意识地运用上去,不显生硬。
(三)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记叙文写作,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自己是很熟悉的,情感经历,所思所想,显得真实真挚。此类好文章很多,如下面一段,甚是发人深思:
三模考好了,难得一个晚上不必到校。信步走到校门前的街心广场。华灯初上,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一片欢乐海洋。射灯将花草树木打扮得花枝招展,绿油油一片。可,总觉得少些什么。或许是考前的心理烦躁吧,我安慰自己说。瞥见广场西北角有一条通向深处的小巷,我朝里走去。脚下的路不再平坦,有些硌脚。借着朦胧的月光,我看到脚下那一块块长方形的石块,泛着幽幽的光。或许,这就是大人口中所提到的城市里最后一条石板街吧。怀着虔诚的心,我放慢脚步,生怕踩疼了这条古巷。淡淡的月光倾泻下来,氤氲出一派祥和。寂寥无声,且听虫鸣。两边低矮的平房就那样安静地立着,墙砖之间已滋生了绵软潮湿的青苔。我看见岁月在墙上一点点剥落、侵蚀。木制的大门深锁着,锁住了那青葱的时代,锁住了老一辈曾经激扬的梦。晚风拂面,门环轻叩,却迟迟不见应门人。这里,没有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没有尘世的无边喧嚣和物欲横流。虽然没有绿色射灯的照耀,但它依然显得郁郁苍苍。或许,这就是最本真的绿色吧? 我的心濡润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也被染上了一点。
但在当前应试背景下,写人记叙文写自己,不容易展开,写作就会是一种自我介绍,或者更有甚者会变成一种梦呓。所以高考记叙文中的“我”,往往会像鲁迅《孔乙己》里的小伙计,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故而,考场作文一般写他人。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一般被拘束在校园里,与外面的接触有限,即使是校园家庭生活,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找各种借口回避,甚至漠然置之。现在这个时代,信息膨胀,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较之以往,应该得天独厚,优势明显,但是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浮躁的现实,高考的压力,又不能让他们沉下心来,养成静静思考和感悟的习惯,所以即使生活再丰富,信息再发达,也是无济于事。所以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二、如何写好一个人
(―)找熟悉的人物
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包括亲人师友,左邻右舍等,他们是学生熟悉的,甚至影响深刻。老师的任务是让他们在学生意识的坟墓中活过来,细细发掘他们的音容笑貌,细枝末节,慢慢升华,突出一点,使人印象深刻。
这几年的高考优秀写人记叙文,大多是写三个方面。一是写小学初中的生活,充满对过去的怀念,对朋友的不舍,对老师的尊敬感恩;二是对高中生活的新奇,抱怨,无奈,迷茫或感愤;三是对周围人物的观照,尤其是对那些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尊敬,歌颂。第三种往往不随大流,别具一格,写得深刻,能脱颖而出。如下面这段叙写,就在普通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中与众不同:
那一间瘦小破落的房屋贴着边上双层的独立门户颤抖着,像是站不住,马上就要轰然碎裂了,若不是那团死气里不时憋出几句苍老的唱腔,路过的人准以为那不过是对残垣罢。屋里的人已经很老了,我这样的小辈,不知其名姓,只以“爷爷”相称。
他爱戏,尤其是京戏。这也叫人奇怪,这样一个常年润在江南深巷,梧桐烟雨里的南方人,却偏爱那一口圆润的京味,听着便觉得带着尘土气息的京味究竟是怎么样让他如此痴迷的呢?我怀着对他的一点好奇,便时常到他家去,挤进那间像是快要坍塌的小屋,听他满口的“唱念做打,生旦净丑”。他讲着讲着就爱哼上几句,那个时候的他半卧在竹编的发亮的藤椅里,下巴微微抬起,双目微合,苍老的皮肤下那枚苍老的喉结微微一动,满口黄牙一露,声音就和声带摩擦出的沙哑串联起来,幽幽然绕过他自然弯曲着和着节奏晃动的左手手指,吻过他随曲调打着拍子的右脚,然后渗入我的耳朵,钻进血液控制了我心跳的起伏,我的欣喜便默默泛滥开来。
(二)找不熟悉的人物
得分高的记叙文,肯定不是低幼化的写作,而往往能展现写作者的视野,胸襟,修养,境界,所以记叙文写作要有由表到里的升华意识,要有让读者掩卷沉思的意识。这就要求突破自我的圈子,写自己不熟悉的人物,因为自己不熟悉,那大多数同学不会写到,而老师也未必在漫漫考卷中熟悉,这就可以出奇制胜。
《老王》那样的文章,也只有像杨绛那样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在饱受沧桑、阅历世相之后,文风归于平淡了,才写得出来,也只有如我这般有了一定生活经历的人才由衷喜爱。我相信我的审美情趣能代表多数已不再年轻的阅卷老师。
既然如此,那么,可否让学生在考场上也写出《老王》这样的作文,从情感上打动阅卷老师,从而获得好评呢?
不行。原因是,《老王》写得一点儿都不“漂亮”:没有靓丽的标题,没有齐整的排比,没有时髦的小标题,没有反复的中心句,没有病历诊断书或实验报告等创新格式,更没有动辄“屈大夫行吟泽畔、陶渊明采菊东篱”的深厚积淀。一句话,基本上没用到“作文宝典”之类书籍中列出的“高分秘籍”,虽然那些“秘籍”从文学的角度看显得华而不实。《老王》如果真拿到考场上来,恐怕只会得个比平均分高一点的分数。
不要全怪阅卷老师注重形式。阅卷期间,每天几百份作文的评阅量,换做谁,都只能看到肤浅的层面。考场作文的评阅,本质上是一种高速阅读,高速阅读必然是浅显阅读,浅显阅读必然止于作文表层。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必须要有与高速阅读相适应的特点,要有使阅卷老师在极短时间内就能看到、看清和看懂的东西:明朗的结构,明晰的思路,明丽的语言,明显的主题等。所以,每年高考中考结束后,尽管总有专家教授呼吁作文要返璞归真,而中学教师依然在课堂上津津乐道于那些能让阅卷教师眼睛一亮的“高分秘籍”。考场作文面临的这种尴尬由来已久,并将长期存在。
但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是不清楚写作史上格律诗、八股文的教训,一种写作方式如果长期形式过盛而不及时纠正,必然的结果是这种写作方式本身的消亡。所以,面对事实,中学教师目前最应研究的是,如何写那种既能激起阅卷老师兴趣,又不让老师感到矫揉造作的作文,也就是说,如何有技巧地抒写真情。
下面就以记叙文写作为例,谈谈写好记叙文必须建立的三个意识。
审题要重视。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揣摩命题意图、按照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写作都是考生作文的第一要务。因此,每一个中考应考的考生,都要善于理解分析作文试题中的提示,要求并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为写作服务。都要多角度理解题目的涵义,准确把握作文题意。
拟题要训练。题目拟得如何,从考试的角度来讲,不仅本身占分,而且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因此最后一个月作文训练,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比较实用的拟题方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尤其教导学生不要拟不健康的非色调的题目。例如,以下题目就太灰色消积了:生活真无聊、生活有何意义、学习无用论、学习没啥好处等。还可以建议学生作文后再拟题,写完后对文章有个总体把握,同时会涌现一些美妙的尤其是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以此为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书写
书写要工整。所有语文老师在最后一个月要狠抓书写工作,因为它的效果最明显。书写潦草,涂改严重,给评卷老师带来阅卷疲劳,作文印象分首先就低。中考作文要求字迹工整,涂改尽量少,涂改力争控制在5处以内。除了潦草外,也要引导那些字体偏细长偏粗大容易超框的同学,叫他们要尽量改正。
三、主题
主题要突出。例如某考生写“向抗震救灾英雄学习”,但是泛泛而谈,既没有具体的感人事例,也没有点明学习英雄的什么精神,这样游离命题要求边缘,主题显然是不够突出的,势必影响最后的得分。内容也不能贪多,由于篇幅有限,内容多分天下,虽符合命题要求但缺少内容之间的巧妙衔接和内容的具体表达,最后得分不理想就理所当然了。
扣题要训练。在剩余的一个月中,老师很有必要加强作文扣题的训练。写作文一定要扣题,否则中考作文即使文章语言优美但不与题目沾边的话,也是得不到高分的。写作力争让阅卷老师能够明白你的作文扣题了。实扣、明扣、全扣三种形式都可以避免跑题。
四、内容
材料要真实。杜绝假、大、空;作文倡导说真话,抒真情,写真实,写生活化的题材,从自己熟悉的身边取材。语文教师最大的责任是教会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因此,鼓励学生平时要贴近生活,关注人生、社会和自然,用真心去感受生活,以真情去体验生活。因此中考前的作文训练,建议老师多出一些学生亲身经历的有内容可写的题目,例如:写“我的初中语文老师”、“体育中考的反思”,学生写自己熟悉的语文老师和体育中考,胡编乱造情形就会少些,老师敢于把胡编乱造、喊口号、假抒情的作文退回去重写。
感情要真实。写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不能故作深沉。比如写“学习”,大谈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得体,再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然后乱发一通成人式、口号式的议论,缺乏考生应有的个性体会是不足取的。
思想要健康。任何作文题都涉及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一句话,如何写作总是与如何做人联系起来的。好的作文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写出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情。中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需要的是有理性思维的人。因此作文倡导表达健康朴素清新的思想情感,反对消极颓废暴力厌世等不健康思想情绪。
定势材料要少。例如,顺应时代,关心热点“雅安大地震、H7N9禽流感、新疆4.23暴力事件”等材料本无可厚非,但要考虑是否符合命题要求,不能盲目的使用。
五、表达
文体要规范。在质检作文评改中,发现部分考生的文章形式多种多样,有寓言、童话,有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有日记、书信等,以此来哗众取宠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靠题记与排比段落等形式的包装取胜。有的考生由于过多的追求形式和体裁的新颖,拣了“体裁的新颖”这个芝麻,却丢弃了记叙文这个大“西瓜”, 结果造成考场作文“四不象”。为杜绝文体四不象,必须反复教育学生:初中作文,关键是内容,至于形式,那只是内容的载体,决不能主次不分。
结构要合理。作文结构不匀称是要命的,全文三段文,甚至两段文,结构显然不合理。高要求的“凤头、猪肚、豹尾”也应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多分天下,内容谈得不深暂且不说,缺少最起码的衔接,多个内容随便堆砌在一起的结果是很明显要吃大亏的。
叙述要具体。写记叙文贵在学会详细叙述或描述具体事例。作文要减少直叙:不少考生的记叙文呈线性排列简单叙述,例如有的考生写“我的学习”,大谈自己的学习,从幼儿园谈起,接着谈小学、中学的学习过程,几乎成为流水账,至于如何感悟和从何感悟却无具体事例佐证。作文要求行文勿散,例如有的考生写“我的老师”,一会儿谈老师的教学辛苦,一会儿谈到父母对老师的感谢,一会儿又谈到自己学习苦闷,行文东拉西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