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1: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化产业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指房地产企业以市场信息为基础,通过深入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管理,及时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其本质是加强房地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信息具有重复性、交叉性强和信息量大的特点。房地产企业实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对经营环境中信息流的整合能力。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房地产企业整合信息、提供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也给企业搭建了一个网络发展平台。因此,基于这个网络发展平台之上的企业信息整合,需要房地产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全员参与组成的人机合一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和终端系统。同时,这个人机合一系统对房地产企业的内在要求是投资到位、配套到位(如设施、制度、人才、安全等)、管理到位。
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除具有一般企业信息化的特性以外,还有其显著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行业性、高技术性和整合性上。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从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房地产项目设计信息化、项目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与服务销售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决策信息化和动态联盟信息化等内外部六个方面的内容。
高技术性是指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必须采用先进的平台技术和设计架构,使企业的业务和结构变化与系统无关,保证系统的前瞻性,以适应该行业的特殊需求。
房地产企业的运作是以项目为中心的,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常常需要几年的时间,涉及公司几乎所有的部门,部门间的协同与沟通,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整合提升能力,是房地产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另一个特殊要求。也就是说,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是面向企业的协同能力与管理提升。
二、房地产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房地产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激烈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具有敏感的市场反应能力、快速决策能力和强有力的实施能力。而企业要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快速反应体系、科学决策体系、严密规范的实施体系。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企业在竞争中生存的必要条件。
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涵盖面广、涉及部门众多,有大量信息管理和沟通协调工作,延用传统的方法来管理项目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要求。同时,房地产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随时面临着经营风险。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善落后的局面,帮助房地产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决策科学化已经成为影响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信息同其他要素的良好集成将成为房地产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1.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市场化的要求
市场要求企业在第一时间内,将优质的产品投入到准确的市场,并通过高效的信息反馈,进行新一轮的设计投入———即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而这就需要在信息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信息技术和房地产业的融合为21世纪现代房地产业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企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模式。
2.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房地产项目过程管理的必要手段
一个房地产项目可以看作是由众多相互联系的过程构成的复杂的过程网络,要想通过人工手段对每一个过程采用已经建立的标准过程管理程序进行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和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才能够实现有效、实时的项目过程管理,对项目运行的全过程进行动态、有效的计划、协调和控制。
3.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项目管理智能化的客观要求
房地产项目智能化是以企业信息化和项目管理信息化为基础的,没有信息化,智能化就无从谈起。只有不断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过程,才能逐步实现房地产项目管理智能化,从而使房地产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化。
4.信息化建设是房地产企业实施现代管理方法的必要保证
很多现代管理方法都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的,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管理方法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手段。现代管理方法大量的信息处理量对房地产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实现了企业信息化,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方法的作用。
三、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未来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信息化的认识趋于理性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企业中人、技术和管理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需要实现企业经营全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并在质量、成本、进度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优,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因此,未来房地产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将趋于理性化。
2.对服务投资将持续增长而对硬件投资呈下降趋势
相关调查表明,未来几年房地产企业对IT投入的增加主要集中在服务方面,其对服务的投入在IT总投入中的比例将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对硬件的投入则呈持续下降趋势,其在IT总投入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以年3%左右的速度递减。
3.组织结构优化推动业务流程重组
房地产企业原有的高耸型结构将逐渐被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信息化建设将使企业内部外部的整合加速,整合周期缩短,从而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并最终推动企业流程的重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4.房地产企业文化与信息化建设关联日趋紧密
企业文化本质属于“软文化”管理的范畴。房地产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将通过其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延续等功能持续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一方面,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文化强有力的支撑。未来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全面实施,依赖于先进企业文化营造的良好的企业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由信息化带来的企业内外部整合,将为企业文化的塑造提供便利。因此,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与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将互为关联,相互作用和影响。
5.企业信息化建设加速标准化的进程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房地产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管理中新生事不断涌现, 管理服务要求不断提高。房管部门应与时俱进,以转变信息化管理观念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服务发展为理念,不断满足时代所赋予的新要求。
一、观念的转变
虽然房地产行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意识与金融、电信等行业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一定差距,然而关于信息化的话题已经不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选用的问题了。以前,讲的最多的就是信息化是什么,能带来什么好处。而现在讲的是,信息化建什么,怎么建。房管部门对此都有深刻而准确的认识。并且,在信息化过程中,房管部门从软件的开发、信息化的引入是软件公司单方责任的错误认识,过渡到积极配合软件方共同努力开发出既符合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的共性化要求,又满足特定的个性要求的产品,合作与共赢的理念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二、技术的进步
随着老百姓、房地产开发企业等服务对象的要求提升,以及为应对不断涌现新生事务,短短几年,房地产行业管理的信息化已经从初级的无纸化办公,发展到“以图管房”,以及现阶段的面向全行业的“数字房产”,为“数字城市”服务。每个发展阶段均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并且各有其技术特点:
1、无纸化办公:将办公自动化(OA)引入房产管理。无纸化办公不仅简化了业务流程、提升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成本,更为后续数据的存储、利用、更新提供了方便,为房地产管理信息化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以图管房:将GIS图形空间技术应用到房地产管理。房屋的特定空间地理位置属性通过GIS融入到房地产管理中后,房地产管理不再只是纯文本的,而是辅以测绘的分层分户图、楼盘表进行业务的图上办理,地图上的定位、查询、空间分析,为业务提供更准确、直观的支持,同时更强大的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
3、数字房产:基于网络技术、GIS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通过综合应用平台集成房地产管理中的各个子系统,实现房地产大系统的统一管理。各子系统权限的统一管理、数据库的统一规划、新的子系统的快速搭建、子系统中新增业务、查询、统计等功能的快速配置等等,完全基于该平台统一的底层架构,真正实现各业务系统的统一管理、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极大的扩展性、并大大提升了管理的便捷性,为跨行业的数据共享实现“数字城市”提供必要的准备。
三、发展趋势
房地产行业管理也因技术变化而发生变革,尽管我们不能完全预见每一个变化,但是仍有一些趋势越来越明显:
1、房地产管理将进一步推进网上服务能力。用户能够方便的从网上获取数据服务,甚至可以自我服务,比如可以直接通过WebGIS技术和网上银行随时随地进行物业维修基金的查询、缴交。
2、无线网络技术将大力推动房地产管理的信息服务及运用。因无线设备具有不受地域环境的限制、便携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无线设备的快速普及为房地产信息通过无线技术提供给用户创造了条件。
3、房地产管理服务要求全国联网。跨区域房产交易已经不再新鲜,炒房团的足迹业已遍布全国各地,国家住建部大力推动的个人住房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实现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的统一管理和相互查询,为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数据的使用价值,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
4、行业关联性增强,房产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房地产信息系统的建设充分集成了房产要素相关的数据,并与城市GIS数据建立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这使房产信息数据为相关管理部门如财政、银行、工商、民政、公安等提供服务变成可能。
四、海宁市房地产管理处信息化探索和实践
海宁市房地产管理处成立于1984年2月,主要承担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房地产行业、物业行业的监督管理职能。一直以来,紧紧跟随行业发展的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以解决时代赋予房管事业的新要求为导向,不断探索和实践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行业管理的前列:
1、以海宁市房产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房产GIS)支撑,推进房地产交易与权属登记工作。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房地产市场的日益繁荣,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原有的软件,因房屋的坐落具有模糊、易变、不精确的特点,难以从根本上杜绝重复发证、遗漏查封等现象的发生。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风险,提升服务质量,于2005年9月建成 “测绘数字化、信息电子化、管理网络化、成果社会化”的智能型综合办公系统。系统通过“房产地理信息系统图”与“房屋分层分户图”、电子扫描文件数据、产权属性数据建立关联,使业务情况能动态地在图形上得到反映,实现“图、数、档”三位一体。通过检查业务约束关系,建立预警功能。系统的建成不仅使房屋登记从事后管理转为事前管理、确保房产办证的准确、高效,而且能为城市规划、旧城改造、道路拓宽等决策,提供最详实的数据支持,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以海宁房管网(透明售房)为核心,做好房地产行业管理工作。
2009年初,海宁市规划建设局(主管局)内部行政职能调整,房地产行业管理的行政职能全部委托给海宁市房地产管理处。海宁房管网(省略)经改版升级,于2010年8月1日正式对外运行。海宁房管网开通不仅是遏制房地产开发企业捂盘惜售、囤积房源的积极举措,而且有效提高房地产行业的管理水平。其主要特色如下:从业主体管理版块功能通过对身份证号码的唯一性检查实现了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动态管理,推进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工作;预售项目信息管理版块通过读取房产测绘备案数据,建立申请预售许可的楼盘表,从而实现楼盘表基本单元、面积、规划用途与房产测绘、规划的一致性,保障购房人利益,通过自动生成预售许可面积减少预售许可审核的工作量;透明售房、网上备案版块通过商品房销售的网上开盘、预定、签约、打印、备案,来实现管理部门对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动态监管,保障取得预售许可证后十个工作日内, 必须明码标价,公开销售等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到实处,并与房产GIS数据实现无缝集成,为房屋登记提供数据,实现数据共享。
3、推进海宁房产业务网上申报系统建设,开创房屋登记新模式。
2008年7月《房屋登记办法》实施后,新增预购商品房预告登记、预购商品房设定抵押权预告登记、更正登记等登记类型,业务剧增、房屋登记人员超负荷工作,主要精力消耗在数据录入上,还容易出现数据偏差,办理办结时间相对较长。为缩短办事, 提升服务质量,开创房屋登记新模式,完成海宁房产业务网上申报系统建设。开发商、银行可在外网通过统一的身份认证,办理开发商初始登记、预告登记、抵押登记的网上申请、预受理等一系列工作。相关业务科室与受理窗口通过系统对开发商、银行及其他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进行接收与审核。
4、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推进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目前按嘉兴市住房保障局统一布署,积极推进个人住房系统建设,通过调整现有的房产GIS、海宁透明售网,建立个人住房信息的导出、维护平台,实现对个人住房信息数据的动态管理。
5、测绘先行,实现数据共享。
测绘管理是房地产管理的基础组成部分,通过对Auto CAD二次开发建设完成测绘成果管理系统,于2005年投入使用,并不断升级完善。系统实现房产分层分户图快速绘制、房屋面积计算、分摊及报表生成,并为其他子系统提供了数据基础数据,通过数据接口进行转换、更新,使其在房产GIS、海宁房管网、海宁网上申报系统、维修基金管理等系统中利用并保持同步,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提升了管理的便捷性。
[3]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服务业支柱型产业[EB/OL].[2010-10-23]..
[5]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全国软件产业统计公报[EB/OL].[2010-10-23]..
[8]李靖,李凌汉.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政府调控[J].经济研究导刊,2009,(4):21-22.
摘 要:计算机软件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属于一项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作为人类智力的一种延伸和扩展,文化教育、医疗、工程、管理、经济、数据通讯等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就是软件技术,因此,软件产业也逐渐成为了一项朝阳产业。
1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同时也获得了喜人的成就。然而我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情况
1.1.1 软件产业的实力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软件产业的实力较弱,整体规模较小。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我国的软件业产业总额在全球软件业总额中的比例仅为2%。对于我国的软件产业而言,把握关键技术、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发展和突破势在必行。我国的管理类软件企业经历了财务软件、erp 软件、管理类软件3次转型。当前很多管理软件企业着力进行云管理软件的开发,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
1.1.2 软件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尽管我国软件产业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我国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000家。经过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国内IT服务外包市场增长迅速,使软件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很快,IT市场的规模在2009年仅为107亿美元,而到2010年就已经突破了13%的增长率,达到了120亿美元。到2014年我国的IT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200亿美元。
1.1.3 培养了一大批软件技术人才
我国软件开发的质量不断提高,离不开大批的软件技术人才。本科生、研究生在软件工作人员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推动了软件开发质量的提高,保障了软件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
1.2 计算机软件技术存在的问题
1.2.1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面临人才结构性矛盾
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对软件技术的研发有着引领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的软件行业从业人员都属于基础性技术人员和基础程序开发人员,这也是我国的软件行业难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语言也成为了影响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的一个问题,相对于英语国家而言,我国不具有语言优势。能够掌握英语的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1.2.2 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的缺乏是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我国软件技术整体的开发能力和开发水平都比较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这也导致在全球软件的产业链中我国的软件产业处于中下游,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品质还是层次都处于低端。在一些前沿性、关键性的软件技术领域中我国还没有取得有效的突破[2]。
1.2.3 缺乏合理的软件产业产品体系
由于我国软件产业的起步较晚,因此软件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的高层次发展。特别是缺少软件产业的行业巨头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产业品牌。
1.2.4 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对软件业的投入力量和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我国软件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软件盗版、不良竞争等问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正是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导致软件工作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受到了影响,难以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软件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
2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连接不同地点的电子终端设备和计算机,根据一定的网络协议使其进行通信,这样一来所有用户就可以共享数据资源、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网络可以整合互联网资源,从而实现专家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存储资源、计算资源的共享。
2.2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针对某一方面的应用汇集了智能控制技术、行业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则将其称之为智能化。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常迅速,智能化也成为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使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3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服务化发展趋势
服务化是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应用软件的成熟和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生产企业可以使用网络来提供软件的模式,也就是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统一部署应用软件。而客户可以直接向厂商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应用软件服务。通过互联网客户能够享受维护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服务,并不断升级软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服务性[3]。
2.4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融合化发展趋势
随着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硬装备将逐渐向软装备转变,也就是自动化、机械化、电气化逐步向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变。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出现了融合化的趋势。随着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其对软件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这也给了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2.5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放化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产品将不断走向标准化,也就是逐步开放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化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这也有利于我国打破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方面的垄断,实现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升级和换代。
3 结语
本文对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尽管我国的计算机软件技术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然而从总体而言我国计算机软件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情况
1.1.1软件产业的实力较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软件产业的实力较弱,整体规模较小。根据2002年的统计数,我国的软件业产业总额在全球软件业总额中的比例仅为2%。对于我国的软件产业而言,把握关键技术、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发展和突破势在必行。我国的管理类软件企业经历了财务软件、ERP软件、管理类软件3次转型。当前很多管理软件企业着力进行云管理软件的开发,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
1.1.2软件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尽管我国软件产业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我国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000家。经过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国内IT服务外包市场增长迅速,使软件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的软件产业发展很快,IT市场的规模在2009年仅为107亿美元,而到2010年就已经突破了13%的增长率,达到了120亿美元。到2014年我国的IT市场规模已经突破了200亿美元。
1.1.3培养了一大批软件技术人才
我国软件开发的质量不断提高,离不开大批的软件技术人才。本科生、研究生在软件工作人员中的比例不断上升,推动了软件开发质量的提高,保障了软件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质量。
1.2计算机软件技术存在的问题
1.2.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面临人才结构性矛盾
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对软件技术的研发有着引领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的软件行业从业人员都属于基础性技术人员和基础程序开发人员,这也是我国的软件行业难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语言也成为了影响我国计算机软件行业发展的一个问题,相对于英语国家而言,我国不具有语言优势。能够掌握英语的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1.2.2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的缺乏是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我国软件技术整体的开发能力和开发水平都比较低,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这也导致在全球软件的产业链中我国的软件产业处于中下游,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品质还是层次都处于低端。在一些前沿性、关键性的软件技术领域中我国还没有取得有效的突破[2]。
1.2.3缺乏合理的软件产业产品体系
由于我国软件产业的起步较晚,因此软件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的高层次发展。特别是缺少软件产业的行业巨头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软件产业品牌。
1.2.4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对软件业的投入力量和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我国软件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软件盗版、不良竞争等问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正是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导致软件工作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受到了影响,难以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软件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
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
2.1计算机软件技术的网络化发展趋势
通过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能够连接不同地点的电子终端设备和计算机,根据一定的网络协议使其进行通信,这样一来所有用户就可以共享数据资源、硬件和软件。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网络可以整合互联网资源,从而实现专家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存储资源、计算资源的共享。
2.2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针对某一方面的应用汇集了智能控制技术、行业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则将其称之为智能化。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常迅速,智能化也成为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特别是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使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2.3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服务化发展趋势
服务化是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应用软件的成熟和计算机软件技术,软件生产企业可以使用网络来提供软件的模式,也就是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统一部署应用软件。而客户可以直接向厂商定制自己所需要的应用软件服务。通过互联网客户能够享受维护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服务,并不断升级软件,从而提高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服务性[3]。
2.4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融合化发展趋势
随着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硬装备将逐渐向软装备转变,也就是自动化、机械化、电气化逐步向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变。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出现了融合化的趋势。随着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其对软件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这也给了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2.5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放化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软件产品将不断走向标准化,也就是逐步开放计算机软件的源代码。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化能够有效的提高计算机软件的质量,这也有利于我国打破计算机软件知识产权和技术产权方面的垄断,实现我国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升级和换代。
1. 坚持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信息化产业和信息经济发展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的信息化产业是由政府来引导的,坚持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延伸信息产业链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国内产业进行了升级,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2. 通过自主创新构造新型产业链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产业通过自主创新构建出了新的信息产业链,一方面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开拓国内市场。
3. 政府主导模式
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信息化建设是具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而且效果显著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可以使信息产业保持稳定的发展.避免发展过快导致的经济泡沫和发展过慢而阻碍信息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信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意义
发展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信息产业是社会经济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创造的市场价值将会远远超过传统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将会拉动信息产业不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次,发展信息产业是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信息技术也显著提升了我国开展教育的效率、范围以及灵活性,为开展现代化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发展信息产业是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现阶段,信息产业在农业、气象、传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潜力,促进产业改革,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基础薄弱
微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是信息产业的基础,然而我国集成电路的自主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而且一些核心的集成电路,例如计算机芯片等还比较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我国的信息基础和信息产业开发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 信息产业比较落后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比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轻资源开发,对于难度较大的计算机芯片、数据库等方面投人力度还较小,我国的信息产业结构还处于分散开发、自我服务的阶段.信息产业相对落后。
3. 传统产业信息化步伐落后
受经济效益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传统产业在信息化道路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还不能完全融人到传统产业中.信息服务水平较低.信息化意识也比较落后。
四、我国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
1. 信息产业化与全球经济紧密结合
在会现场,人民出版社总编辑辛广伟表示:“该系列丛书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一直深耕细作并逐年不断丰富而成的恢弘巨制。”
据悉,今年该系列蓝皮书再创新高,一举推出了包括中国工业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工业发展质量、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国消费品工业发展、中国原材料工业发展、中国装备工业发展、世界工业发展、中国安全产业发展、中国信息化发展、世界信息化发展、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中国网络安全发展、中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在内的24个领域蓝皮书。
该系列丛书对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5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展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工业转型经验,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和2016年的发展趋势。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我国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日益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个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我国制造业发展也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新历史起点上。
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制造I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十三五”开局之年应把握五大要素
该系列蓝皮书研究表明: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年。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坚持稳增长与调结构、扩内需、促改革、强管理、减负担相结合,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工业平稳增长和提质增效,确保“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为此,要注意和把握好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第一,保持工业平稳运行在合理区间,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二,分业施策调整存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软件产业发展概况
软件产业具有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产业渗透力强的突出特点,对于推进工业信息化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
1.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十一五”期间软件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平均增速达到28.3%,2010年软件产业收入达到1.36万亿,突破万亿大关。2011年软件产业收入为1.84万亿,同比增长32.4%,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继续保持持续扩张的态势。
服务类业务比重提升。2010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合计3411亿元,占全产业比重达25.5%,比2001年高出18.9个百分点。2011年,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收入合计4892亿元,同比增长43.4%,占全产业的比重达26.5%,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东部地区为产业的主要聚集地。2010年,东部地区完成软件产业收入11449亿元,同比增长31.8%,占全产业比重达85.2%。2011年东部地区继续领先全国发展,产业收入达15656亿元,同比增长31.7%,占全产业比重达84.8%。同时,中心城市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点。2010年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软件产业收入10643亿元,同比增长32%,高于产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占全产业的比重为80%。2011年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产业收入15008亿元,同比增长34%,高于产业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占全产业比重达81%。
市场竞争较为充分。2010年,软件产业前百家企业收入合计2900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产业收入的21.7%。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达到4家,较2009年增加1家。2011年,软件产业前百家企业收入合计3423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产业收入的18.6%。
产业地位显著提升。2011年软件产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01年不足1%上升到3.9%,有力推进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在于:国内软件产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软件产业上游为以操作系统、数据库为代表的平台软件,该类软件技术含量高、应用于全产业且主导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该类软件生产企业以美国为代表。软件产业的中游为模块开发和嵌入式软件开发,该类软件技术、费用较高,同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上游产业的发展,主要生产厂商集中在印度、爱尔兰与日本。产业下游为应用软件,包括通用应用软件与行业应用软件,该类软件技术含量、费用都较低,国内软件企业和产品多集中于此。
二、软件产业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软件与网络,软件与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结合,软件产业逐步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方向演进。
1.网络化。产业重心逐步从计算机转向网络,网络将成为软件开发、运营的主流平台。软件产品基于网络开发运行、内容基于网络传播、应用基于网络部署、服务基于网络实现成为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基于网络的平台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应运而生,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的新兴商业模式将不断创新。另外,网络化环境下,网络安全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网络安全产品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2.服务化。产业服务化进程不断加快。以App Store为代表,以服务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需求组织软件开发,一方面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软件开发者创造了大量的业务订单,实现了消费者、开发商、运营商三方受益。服务化趋势推动了软硬件、应用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了产业服务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3.体系化。产业市场竞争从单一产品的竞争发展为基于平台体系的产业链竞争,围绕主流软件平台体系形成的产业生态系统将主导市场竞争。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基于平台的商业模式日趋成熟,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电视等综合平台不断涌现,基于平台的资源整合及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软件产业发展机遇
未来五年将是全球软件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趋势加剧,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结合,将培育众多新的产业增长点。
“十二五”时期也是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国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将使得软件产业对整个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软件产业向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和行业的融合渗透不断深化,行业应用需求更为广泛和强劲,这为软件产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是产业发展的又一剂强心剂,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正在加快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产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四、软件产业需重点发展领域
1.平台软件。平台软件是软件产业的基础,但目前市场已经不会再给其他企业开发操作系统留有时间。如果我们要建立自主软件创新体系,必须要整合部门资源,集中力量支持自主操作系统、数据库、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增强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嵌入式软件。虽然国内不乏如华为、中兴、海尔等大型软件企业,但他们的主流业务仅是嵌入式设备制造,处于嵌入式系统产业链的最低端。“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数控机床、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保监测等领域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行业应用软件。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贸易、物流、能源等领域一方面急需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存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定制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业解决方案。国内软件企业正可凭借自身的经验积累及与本土客户沟通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扩大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工信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引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子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便利、信息快速传递等人类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量,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由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不景气,使电子信息产业也受到影响,分析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对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有重要作用。认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总趋势,制定适合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能使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带动经济平稳增长。
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动力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有了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才能推断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很多,主要可以分为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发展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主要是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目前云计算技术已经深入到各技术领域,并且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已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发改委确认为云计算先行试点城市,基本上全国所有的城市都确定要发展云计算技术并且开始产业布局。由此可见,云计算技术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十年内将创造超额的利润,促进经济的发展。云计算技术将促进经济形式、企业管理形式、办公形式的变化,需要相应的软件与之配套,间接的促进编程技术的发展。目前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正在整合,使之成为网络通讯一体的方便技术,并且随着我国北斗战略卫星系统的建设成功与应用,网络与通讯技术将获得巨大发展。网络通讯一体化将促进信息传递技术、定位技术、安全技术的全面发展,促使我国形成不受别的国家影响的网络通讯技术,有重大的国防意义与战略意义。
三、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发展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而发展,会带动相应的材料、加工、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通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会促进新型通讯工具的发展,现在的通讯工具基本已经具备一定的功能,如可视电话、视频浏览、接入互联网等。随着未来网络与通讯技术的整合,通讯工具将更大范围的实现与网络的一体化,为了方便使用,通讯工具还会有巨大的发展。制造通讯工具的企业应该关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出新的制造技术,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要求会逐渐提高,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对电子材料的带动作用最大。与电子信息产业联系紧密的产业是液晶屏制造产业,未来的液晶屏幕会向着更薄、可卷绕、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传统的液晶屏幕都是在导电玻璃的基础上制造,未来可能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采用塑料、高分子材料制造显示屏幕,这将是现有产业的灾难。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品制造商要注重自身的科研实力,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制造新型材料满足产业的需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使很多电子信息产品都具备智能化,包括家电产品、智能终端、汽车驾驶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移动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互联网三者融合在一起成为可能,电子信息产品对功能化的要求会更高。电视棒等产品的出现,使有线电视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肯定还会有新的产品出现,制造出这种新产品的企业肯定会获得巨大的商机。智能化技术大规模应用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革命,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也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展趋势。
四、电子信息产业需求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在不仅靠科技的推动,更多的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促进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基本。目前发达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比我国的发展情况要好。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的发展中国家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如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获得巨大发展,这与我国人们的需求密切相关,也与国外的信息产业向我国扩展有关。我国未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机遇将继续增加,农村、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也将会逐渐有市场需求,并且市场份额会逐渐增大。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都会有所发展,亚太地区市场饱和后非洲市场会逐渐兴起。人们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会促使市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我国自身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也要制定出向非洲等电子信息产业落后地区发展的战略规划。落后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多以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为主,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布局。
五、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会在不远的未来获得巨大的发展。总的发展趋势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与电子信息产品相互带动发展,技术的进步带动新产品的发展,而人们对新的科技产品的需求又会带动技术的进步。电子信息产业会逐渐由欧美向亚太地区扩展,再向非洲地区扩展,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并且电子信息技术会不断进步,促进产品快速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胡钧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新趋势与科学发展规律[J].电子世界,2012(6)
关键词:
新媒体;文化产业;发展;影响
1前言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获得了高速发展,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媒体形态也在不断发展与更新,从传统媒体形式发展到如今能够给人们日常生活及多领域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改变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与结构,它给文化产业赋予了数字化的新内涵。新媒体技术作为当前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支撑,它是以载体形式给文化产业发展的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内部改革,使文化产业能够更好的整合、重构及结构升级。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效力的重要途径便是不断创新新媒体技术,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打造新兴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向高端发展。
2新媒体概述
2.1新媒体的定义、优势及其特征
新媒体一词在国外很早便被提出,但在信息数字化时代才丰富了其含义。如今,学术界对“新媒体”的认识及概念的界定有着多种看法,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互联网、数字通讯、移动通讯以及卫星等数字化设备渠道,向公共提供信息及服务的媒体都被称作新媒体。总体来说,新媒体即是通过网络数字技术,向公众提供用户需求,满足用户的传播欲望的一种媒体形态,其中必须包含数字技术的运用、海量存储的服务信息以及能够满足用户的传播欲望这三大因素。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前有着巨大的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迎合着当今数字信息化时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告诉发展给新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新媒体的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优质的用户体验,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让用户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自身所需的媒体服务信息。同时,新媒体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式体验,大众不再是简单的从传统媒体上获取固定的媒体信息,取而代之的是根据自身喜好定制媒体信息,有时还能从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及传播者,从单向接受转化成双向互动。新媒体还因其多样新及共享性优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呈现于大众面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的媒体信息更加多样化,这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还给商家及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新媒体的优势是由其自身特征所决定的。新媒体的第一大特征便是传播速度快,新媒体的运行是基于数字化平台之上,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及数字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服务信息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获取信息更加快捷,更加具有时效性。新媒体的第二大特征为信息容量大,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满足了广大用户的需求。新媒体的第三大特征既是拥有较强的交互性,人们能够通过不同的平台,随时随地的参与交流与沟通,对媒体信息自由的发表观点及看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传播。
2.2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媒体的发展非常迅猛,基于数字化的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较为完善,目前,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文化产业,新媒体技术发展较他国而言还是较快的,在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用户增长迅速,微信、微博等现代化社交媒体软件已普遍化,一方面是用户基数变大的原因,另一方面它也推动了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同时,当前新媒体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为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与大量的资源。新媒体的发展会向着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利用其进行网络营销以及不断注入元素的方向不断优化升级。
3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新媒体为重要依托
3.1新媒体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升级需要能够迎合当今数字化时代的特征与需求,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它促进了新旧媒体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产业类型及盈利模式。例如,传统媒体以广播、电视、报纸为主的方式给大众带来服务信息,当新媒体技术融入其中,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设备融合进来时,手机报纸,无线网络电视及网络广播等新产业便应运而生。这些新兴文化产业都是基于新媒体技术进行开展的。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升级上支持、更新并丰富了传播手段,图像的传播承载不仅仅局限于胶卷与底片,影音资料也不仅仅局限于胶带碟片等形式,新媒体技术为此类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平台,使其发展技术得到了提升。因此新媒体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3.2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平台
传统媒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所提供的平台有限,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公众平台已基本上无法满足当今时代信息更迭的要求,同时也无法满足部分用户对媒体信息的需求,新媒体技术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大的应用平台,完善了技术支撑;对文化产业工作者而言,新媒体技术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创新空间与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无论是文化产业竞争的硬件实力还是从其软实力,以数字媒体及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都提供了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新平台。
3.3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新媒体
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元素,多平台为新媒体的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实现了资源共享,提升了时效性,突破形式与内容的限制,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迎合当前数字信息化时展的潮流与趋势。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支撑,大众均采用数字化移动设备及移动媒体接受文化信息,在无形之中扩大了文化产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4新媒体是文化产业全方位发展的催化剂
4.1新媒体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
文化产业中传媒业一直是最具活力及影响力的产业类型之一,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这一比重将会变得更大。新媒体催生了大量传媒业之中及相关领域的新产业族群,例如音像电子发行物、互联网信息服务以及网络出版与传播等。这些新产业族群逐渐成为当前文化经济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新媒体促进了边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生产行业,各产业之间互相渗透,使相关产业间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文化产业链不断被延长,其产品附加值也不断在提高。所以新媒体催生了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及新兴业态,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元素,不断丰富着整个文化产业链。
4.2新媒体促使文化产业整合、重构与结构升级
首先,新媒体是相关产业的枢纽,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例如,新闻报纸与手机移动客户端的结合促使了手机报纸的诞生,这种新媒体形式不仅使新闻出版与新闻更加便捷更具时效,还为手机AAP的开发与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媒体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整合。其次,新媒体促使了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新媒体为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与发行提供了数字化信息平台,在通讯畅通的平台之下,媒体表达的方式变得多样化,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解决了文化产业中内容生产上媒介技术制约的问题。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文化产业的更新周期不断被缩短,产业核心升级速度越来越快,有效的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自身良性循环与社会环境健康的协调发展。所以,从多方面综合而言,新媒体促进了文化产业在结构上的升级。
4.3新媒体改变了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也会随之而变。新技术的引进定会带来一定的革新,例如,以前人们消费大多情况都是利用现金支付,而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便可以轻松的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支付。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会逐渐改变大众的消费行为、习惯及消费理念,新的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也会逐渐形成,那么,相关企业也会根据新媒体对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影响制定新的产业发展策略,文化产业的运行模式也将逐步转变。
5结语
新媒体是当前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它的发展会给文化产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是以新媒体技术为重要依托,新媒体技术也从各个方面促使着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创新,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所以,在弄清新媒体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基础之上,我们需要正确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与监督,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要保护好新媒体的知识产权,合理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技术来维护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规范新媒体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使我国文化产业更加合理有序,长足健康的发展;最后要警惕新媒体霸权主义,避免垄断的形成,使文化产业内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筠梅.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研究综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119~123.
[2]陆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36~37.
[3]赵子忠,布赫.2015新媒体发展趋势比较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5(Z1):78~82.
[4]林旭耀.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特性及其对文化产业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21~124.
[5]周凯,武晋原.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探析[J].文化产业研究,2013(00):3~11.
[6]董岩.新媒体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05):19.
中图分类号:U2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第三次产业革命”与新材料技术
第三次产业革命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格局重塑,是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她将改变制造业的投入方式和生产方式,使生产更个性化、分散化,降低了要素配置成本,模糊了服务业和制造业产业边界;她将改变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配置方式,改变时间和空间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局限,重塑社会经济形态。新材料技术突破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前提,新材料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将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
面对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我国正着手规划,将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角逐第三次产业革命。201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2.新材料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1.新材料是现代高新技术和产业的基础和先导。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任何一种高新技术的突破都必须以该领域的新材料技术突破为前提。我国重大工程和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都可以归结为材料技术还没有取得突破。而新材料的突破往往会引发人类划时代的变革。新材料在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将起到无可代替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2.新材料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融合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瓶颈。第三次产业革命将以新能源、信息和新材料结合为特征,如果新材料的性能和质量不能突破,将直接影响到其它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发展。
3.新材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次产业革命的背景是资源、能源问题的全球性紧迫,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材料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环境友好材料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将起到重要作用。轻质高强的新型结构材料将体现节能降耗的巨大效益。生物医用材料将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新型绿色建材关系到资源充分利用。
3.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材料的低碳、绿色、可再生循环等环境友好特性备受关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型跨国公司以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和专利等优势,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构成较大压力。从全球来看,新材料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1.新材料与其它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发展态势。如高纯硅半导体材料是太阳能光伏材料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材料,如生物芯片、半导体照明、仿生、通讯、遥控、数字化制造、节能等。
2.新材料上、下游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新材料具有跨学科、领域、部门的特征,与信息、能源、医疗、交通、建筑等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新材料产业呈横向扩散和互相包融趋势。新材料与器件制造一体化,上下游产业纵向联合,产业链向下游应用延伸。产品高性能化、功能化和多功能化,开发和应用联系更加紧密。
3.新材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高效、低能耗、可回收再用的新材料以及发展先进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是新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新材料的发展将加强注重与资源、能源、环境协调发展,注重资源再生利用,发展低能高效、无污染或少污染制造技术,提高产品人性化、环保化。
4.经济需求成为主要发展动力。有关统计显示,2010年全球新材料产值8000亿美元,新材料带动的相关产业主要有能源、生物、信息、交通和环保等。
4.我国发展新材料的对策
1.应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新材料由资源型向集约型转变。完善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根据各地优势资源及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新材料产业骨干企业;通过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材料企业集团,构建产学研用协调发展的产业模式。
2.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鼓励支持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种模式的创新联盟,由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共同参与,强化技术开发的实用性、先进性和集成性,通过知识产权的约定保障各自利益。
3.培育一批有典型示范效应的产业基地和园区,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平台,加快技术研发、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步伐。鼓励国外研究机构和公司参与产学研用联盟,在互惠互利及产权保护协议的基础上,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训和技术交流。
4.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建立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风险投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风险资本与成长型新材料企业对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加大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对新材料产业连续、稳定的支持。
5.营造使用我国自主开发的新材料的机制和环境。鼓励优先使用我国自主开发的新材料,加大支持力度,对于战略性的重要新材料,如碳纤维等,可成立专门的工程应用研究中心,开展高端应用研究,在应用中实现改进和提高。
6.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内企业健康发展。高度重视利用反专利、反倾销手段为我国新材料的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保护我国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严格控制稀缺资源和资源型初级产品出口,强化我国具有资源优势的新材料的比较优势,构建良好的供应体系,共同培育国内材料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大新材料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激励和竞争机制,吸收国外高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刘思华.当代社会生产领域变革及其第三次产业革命.生产力研究.2011;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1
一、信息产业的涵义
在当今的信息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这个名词不再陌生,它的概念也不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关于当今的信息产业的概念,以及国际上关于界定信息产业范围有许多种观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则将信息产业的概念在原来主要指制造业、软件业、通讯业和IT服务业的基础上,扩充了文化、出版、广播、影视、市场信息、市场调查、游戏动漫等内容。一般而言,信息产业是由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三大产业构成[1]。
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
今天,发达国家中1/2以上的从业人员从事以信息为主的工作。如果现在的预测准确无误,那么在未来10年人类的全部工作中将4/5与信息有关[2]。而在世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一直高度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早在1983年国家制定新技术革命对策时就把发展信息技术纳入了国家对策;1986年制定“863”计划时,又把信息技术列为重点开发的高技术领域;1993年进一步提出将建立“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列入加紧开发的大项目。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兴起,中国也提出了基于网络的“三金”(金桥、金关、金卡)工程建设计划。从建国以后信息产业发展开始起步,到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中国的信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发展速度增长,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信息产业的年总产值由100亿元增加8000亿元,增长了80倍。中国在消费类和投资类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方面已经成为了世界信息产业大国。
如今,信息产业已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例如,在信息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信息服务业,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形成了中大型的规模和相当的竞争力。以典型的信息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来说,2008年增加值总量达到7859.7亿元,同比增长17.21%。而2009年在电信业务方面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国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5553.6亿元,同比增长14.86%;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79.89%,其中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74721.4万户,普及率已经达到56.27%,移动用户数占电话用户总数的比重达到70.43%[3]。
三、面临的问题与解决的关键
当前我国信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从总体上中国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我们也应该正视的是,本土企业面临着核心优势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困境。
首先,与国外公司相比,本土企业多而不强,缺乏能整合各环节经济资源的链核。中国在信息产业企业总体竞争力比较弱的情况下,出口的只是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低端信息产品,而国际资本和国际信息产品占领的却是增长迅速的高端信息产品市场。无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还是自主创新能力,跟国外优秀信息企业相比,差距很大。海尔在国内电子信息企业中算是实力强大,旗下品牌众多,但也只有白色家电等“传统保留节目”算得上是主导产品,电子信息类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仍然有一定差距。我国信息产业链缺乏能整合各环节经济资源的“领头羊”,产业链基本上呈孤环、断链、短链的状态,集成竞争力被大打折扣。因此,由信息产业推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的基础上,要想在国际信息经济的大潮中不被淹没,我国只有加快促成信息产业链形成,提高信息产业链集成竞争力。
第二,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资源所限,长期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信息设备制造业,而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的发展远落于其后。这种信息产业发展“头重脚轻”导致了上游环节的生产能力大于下游环节,产业环节不配套,上游大量产业资源被闲置的结果。因此,要解决信息设备制造业产业能力过剩问题,要加快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内容业。
第三,虽然现阶段国内许多信息产业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但多数限于低端制造,并未参与核心技术研发,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信息产业目前仍是一种层次较低的国际化。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调整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在继续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和产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要着重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鼓励国内信息产业企业积极的引进国际先进信息技术,限制引进一般的产品、设备和生产线,特别要鼓励国内信息产业企业开发高端信息技术和产品;在对外开放国内信息市场的同时,做到切实的提高国内信息产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乎和竞争力,要做到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自己能订立出国际标准,才真正能够与跨国信息产业企业展开竞争,才能在信息经济中获取丰厚利润。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信息产业发展中,信息服务业和内容业是信息产业链条上高增值、高利润、高附加值环节,是提高信息产业链集成竞争力的关键。信息服务业已成统领信息技术产业的中枢神经,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IT硬件制造商向软件与服务转型,并带动了其它制造业的转型。从长远看,信息产业价值链的重心将向上游迁移,内容和应用方案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是信息产业重要的发展趋势[4]。而且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人才济济,在全球信息产业第二次转移中,正吸引着大型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和公司总部纷纷向我国转移,信息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蒋霞美.我国信息产业链逻辑结构解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25(4):15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