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的修辞手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所谓的修辞手法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通过词语的应用和对句子的调整来让原本枯燥的句子增加一份活力,这也是修辞手法教学的价值所在。所以,为了改变以往简单的一讲到底的模式,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更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结合文本,从文本句子解读中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应用,并在自主应用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因此,本文就以“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为例进行研讨,以确保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打比方,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也是常常用到的一种修辞书法。一般情况下,本体和喻体之间会由“像”“似”“好像”“犹如”等连接词构成的。而这一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是朱自清先生在《春》这篇文章中应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修辞展示与分析:
比喻:(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
这些句子中应用的修辞手法都是比喻,所以,为了贯彻落实课改下所倡导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为了提高学生的修辞手法的应用能力,在《春》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针对一筛隼句进行分析,其他的要求学生以“小老师”的形式进行自主讲解。如第(2)句的讲解,鼓励学生自主去分析,自主结合上下文,对这句中的喻体和本体进行区分。即:将“春雨”比作了“牛毛”“花针”“细丝”,目的就是要突出“春雨”的“多、细、密”,形象而贴切。在这一句中,喻体是牛毛、花针、细丝,本体是春雨。之后,组织学生自主对文本中的其他比喻句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排比
所谓的排比句就是要借助意义相关或相近的句子来表达,以达到增强气势的目的。但是,在以往的排比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是简单地将排比句的特点讲述给学生,很少专门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利用率相对较低,根本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在体验排比修辞手法的应用作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还是以讲《春》为例,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句子运用的是排比句,如:
(1)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在分析这几个句子时,我首先组织学生对这些句子进行反复阅读,感受排比用法的作用,体会排比修辞的价值。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如:第(2)句中既运用了拟人,又运用了排比,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说一说排比修辞是怎样增加句子的气势的,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解读,感受作者是怎样借助排比来给枯燥的句子增加气势的。比如,有学生说:这句话借助排比从“山”“水”“春日”三个方面从整体上展示了春的特点。
还有学生说:这句话在描写上是一致的。
更有学生说:学生将拟人和排比相结合,更直观地将春的形象展现给了学生。
……
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组织学生自主对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应用,自主选择恰当的事物进行描写,如:
有学生说:爱是一座灯塔,爱是一场春雨,爱是一阵清风,只要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还有学生说:青春是一首歌,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青春是一把火,燃烧着我们的热血;青春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的方向。
……
鼓励学生自主去应用,自主去表达,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修辞利用能力,而且,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加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综上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下的语文修辞教学要做如下两点的转变,一是转变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就像上文中“比喻”修辞的教学法一样,我们鼓励学生以小老师的身份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注重学生的应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教,还要注重学生的学和用,鼓励学生在自主应用中掌握,在自主应用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总之,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做好转变工作,要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来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目的为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然而不管是阅读、写作、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是文学鉴赏和文言文的掌握都与语文修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修辞”一词中,“修”为修饰、选择之义,“辞”为言辞,语言,所以修辞就是对言辞、语文进行修饰与选择的一种语言行为和现象,是一种语言运用的方式。将“修辞”具体化于语文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手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借代、比拟(拟人、拟物)、夸张(扩大、缩小、超前)、对偶(正对、反对、串对)、排比、反复、双关(谐音、语意)、反语、对比、映衬(正衬、反衬)、顶针、移就、通感、婉曲、回环、呼告、互文等。面对修辞手法种类繁多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矛盾,一些一线教师选择对修辞避而不谈,只做简单介绍不做深入探讨,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有一些一线教师特别是工作经验不足的高中语文教师会选择将修辞手法一一详解,视总体教学任务而不顾,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修辞手法固然重要,但它只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并非全部,显然,这两种修辞教学的方式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如何将其恰当地展示给学生,使其掌握这些修辞手法,是很多教师都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我认为,面对种类如此繁多的修辞手法,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其进行归类,区分出哪些修辞手法是被广泛应用的,如:排比、比喻、比拟、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不易发觉的,如:映衬、移就、互文、通感;哪些修辞手法是容易混淆的,如: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而哪些修辞手法又是不易于学生掌握的,如:借代、映衬、借喻、超前夸张;哪些修辞手法是“一点就通”的,如:回环、顶针、反复、排比、呼告。针对以上修辞手法的分类,我们坚持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修辞手法教学,即坚持将所有修辞手法都对学生有所介绍,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该细细品味的修辞手法带领学生细细品味,该粗略了解的修辞方法就让学生放开手脚自己去体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一、遇到就不错过――语文教学中渗透修辞教学
我们认为要想让学生对修辞手法产生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就离不开修辞手法所存在的课文。也就是说,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当课文中出现某一修辞手法时,教师都应该从课文的情境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从课文情境的角度去赏析、品味其中的修辞手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驱使,学生在看到比喻、比拟时就使用“这句话生动形象表现了……”,看到“正衬、反衬”就说“这句话衬托出作者……”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导致学生开始淡去修辞的趣味与汉语的魅力,使修辞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同时也使语文教学变得寡然无味。比喻与比拟的作用的确是使语言变得生动形象,然而是怎样的生动形象,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用心去体会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修辞教学遥控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手法就不轻易将其错过。例如《孔雀东南飞》一文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由于该文言文的主题与爱情有关,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其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抓住其兴趣点,在对文章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修辞手法的讲解。
二、感性走向理性――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
我们说从“感性走向理性”,是在课堂语文教学中所接触到的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归纳,将对修辞手法的感性认识升华,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达到对修辞手法的理性认识,进而达到灵活运动的程度,尤其是针对像“借喻―借代、移就―拟人、对偶―对比”等相似程度过高,容易产生混淆的修辞手法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与归纳,将其相同点、不同点一一理清,对其进行专门讲解,强化训练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准确掌握。然而,如果没有语文课堂上修辞手法的积累这一目标是远远达不到的。所以我们说,设立修辞手法专门课要建立在语文教学中修辞渗透的基础上。
初中语文修辞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文教学与修辞教学融合。因为,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名家名作,这些名家名作中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但是,传统课文教学中遇到修辞时,教师多是将其视为基础知识,略略一笔带过,不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把握。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在讲述修辞方法的同时,对修辞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讲解初中语文人教版《木兰诗》这篇课文时,教学课文的同时应注意有机融入修辞教学,为学生讲述文中蕴含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即为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句子。文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就是对偶句,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为后文设置了悬念;夸张,即为增强文章的效果,对事物某些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句子。文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是运用的夸张手法,描写路途的遥远与战争的紧急;顶针,即前一句话的结尾与后一句话的开头相同的句子。文中“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运用了顶针,增强文章的文学性;设问,即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句子,文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就是设问句,可以更好地描写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文中修辞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述。)另外,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句具有多个修辞手法的句子,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句话中包含复沓、对偶与设问三个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的思想活动。这篇课文全文仅有300多字,其中用到了众多修辞。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修辞的各种用法,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修辞手法表达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写作能力有限,措词造句能力不强,导致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升。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将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因此,修辞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将学过的修辞运用在作文中。2.对学生作文中的修辞进行分析与点评。
例如,讲到《紫藤萝瀑布》这篇写景散文时,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散文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将文中讲到的修辞运用到作文中,注意文中动词、形容词的选用,如文中写到“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其中“辉煌的淡紫色”这一句写出了紫藤萝的生命旺盛。动词“垂”,呼应前面的瀑布,突出了紫藤萝盛开的盛况与数量之多,气势磅礴且生机勃勃。同时,教师讲议论文时,可以要求学生注意文中的副词与引用、反问、设问、排比、层递等修辞的使用,然后在作文中将其体现出来。另外,教师应对学生作文中修辞方法运用的优劣给予适当评价与分析,评价应注意以鼓励为主。如可以将学生作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与修辞有问题的句子用多媒体课件摘录下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让学生指出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以此启发、引导学生。
三、修辞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修辞格也被称作修辞手法,它类似与客观世界中的一种装饰品,将被装饰的事物变得美丽动人起来,修辞格在文学表达里,就是起着这样的作用。修辞格在小学语文里,是一种概念性的引入和简单化的教学,教师通过修辞手法的分类教学,定义教学,实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往往代表着一种语言表达能力,如若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不强,在书面表达中也不能将修辞手法应用自如,在日常的课本教材习题教学中,也不能判断语句中的修辞类型,这样的学习情况往往会极大的影响学生以后的中学学习。因而,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去考虑的一个问题,毕竟这是个极其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并且影响着学生以后的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一、明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要求进行教学准备
小学语文里的修辞格考察,往往离不开判断和运用,判断指的是学生根据题目中所要求的内容去区分内容中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比如,判断句子“冬天悄然而至,我住的城市迎来了这一年的第一场雪,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仿佛一片片地广玉兰花瓣在半空中撒下来一样。”中所运用到的修辞手法,很显然,这一句中的修辞格是以一种明喻式的比喻修辞格,“雪花”是本体,“广玉兰花瓣”是本体,“仿佛”是喻词,类似于这样的题型就是需要学生来辨别修辞手法。运用指的是小学生在修辞格的学习后,需要通过具体的修辞格来进行实际性的语句训练,比如,要求学生应用拟人的修辞格来完成句子,“冬天的太阳在高空中做出红彤彤的萌萌哒的表情。”这一句中,将红彤彤的太阳拟人成了一个萌萌哒的表情。学生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对一定的概念知识和分类知识有一个具体性的了解,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做的了题,解决得了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就需要将学生需要学会的知识点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从而高效的将有效知识点教学讲解给学生。
二、做好修辞格概念教学和分类教学
正如前文论述到的,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性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它的升华,简单的语句也可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比如,将句子“我有一只哈士奇。”运用拟人的手法添加语句后,可以变成“我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哈士奇,它每天都唱着歌的叫我起床,让我不能够睡懒觉。”“唱歌”是一种人的动作,语句中将这个动作加到了哈士奇的身上,从而形成一种拟人形的句子,相比于原句而言,在句子成分上,原句简单的主谓宾变成了一个具有主谓宾定状补的完整的句子,显然,这样的修辞格的语句添加,可以让一个简单的句子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并且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我们都知道,修辞手法有多种分类,其中比较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比、对偶、对仗、反复、反问、互文、顶真、双关、设问、排比,在小学的基础性教学中,修辞格教学主打夸张、对比、反问、比喻、拟人等几种,这几种修辞手法也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学生自己也会经常在习题课本中遇到这几种修辞格,因而,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这几种修辞格的概念和运用进行着重讲学。例如,比喻指的是将一件事物比作另一件事物,在分类上,它分作暗喻、明喻、隐喻三种,小学里面学到的往往是明喻,明喻指的是喻词、喻词、本体同时出现,常用到的喻词一般是“像”、“仿佛”,等,“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其中“叶子”是本体,“的裙”是喻体,“像”是喻词。
三、注重修辞手法的引入教学
前面我们提到了小学里面修辞格教学的重点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其它几种的修辞格就不重要。小学修辞手法教学既然是一种入门型的教学,那么,它就需要在修辞格的分类上进行全面性的引入,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看个人”,学生日后的修辞学习水平到底如何是他自己的事,教师需要做好的就是修辞手法的各种类型都要做到提及,当然这种提及只是一种点到为止的方式,毕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还是有限的。因此,类似于顶针、对偶的修辞手法,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提到,比如,学习《静夜思》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来提到对偶的修辞手法。
【总结】
明确教学内容,做好修辞格概念分类教学,注重引入是教学是教师在进行修辞格叫做时需要去做到的,因此,小学语文中的修辞格教学并非是朝夕便可以完成的,语文老师的修辞格教学的任重而道远的,老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要不断探索创新的修辞格教学形式,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其学习的精髓,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和学习,才可以促使学生们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17
所谓修辞,顾名思义就是“修饰文辞”的意思,即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借助恰当的语言手段,达到表达交流的目的和效果。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尚未把修辞列入语文教学的目标,很多教师的修辞教学都是零散随意的,学生们学习的修辞知识也是不成体系的,对修辞的认知也不够清晰具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影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为了强化修辞教学,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可采用如下做法:
一、选用适合的学习内容,纠正修辞的认知误区
由于当前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把修辞教学列为教学目标,初中语文中修辞教学实践缺乏有力的指导,因此大部分教师把修辞教学等同于修辞手法的训练,认为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学会造句应用就可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教师通过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明确修辞的内涵和外延,建立准确的修辞认知结构,走出修辞认知的误区,才能更好地指导修辞教学实践。例如,在学生阅读课文时,不但要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设问句等,还要让学生进行仿照造句,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知识,学会修辞手法的恰当应用,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恰当、生动形象。同时,还应在语文教材中选择一些经典的课文,诸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冰心的《忆读书》、丰子恺的《白鹅》等,这些作品在语言修辞方面体现了大家风范,很有特色,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这些课文的语言特点,就明白通过修饰语言,能让表达简明、得体、连贯、精当,这也是修辞学习的任务。通过这些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修辞综合应用能力。
由此看来,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自己对于修辞的认知和理解来进行教学,导致修辞教学的内容不全面,学生学习的修辞知识不系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选用恰当的内容,纠正认知误区,才能有效地开展修辞教学,增强语言训练的效果。
二、借助优秀的作品阅读,体会修辞的巧妙用途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很多名家名篇,作者在语言的修辞方面颇有造诣,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成为进行修辞教学的良好载体。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学习这些经典作品时,不妨通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进行反复的阅读分析,让学生体会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效果,领略修辞的巧妙用途,感受语言得体的美好,学习掌握修辞的应用技巧。例如,学习九年级语文的《白杨礼赞》一课,茅盾作为我国的文学大家,在语言表达方面非常出色,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先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反复地阅读体会,感受课文语言的恰当得体,体验语言表达的美感。学生们由于理解能力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各异,找出的重点语句也不一样。有的说是:“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有的说是:“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学生通过句子中“极普通”、“决不是”、“尤其”等一些词语的应用,体验了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应用效果。
由此说明,众多的名篇佳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实现修辞教学目标的良好载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增强学生对于作品语言修辞的亲身体验,学会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策略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切入点,进行融入情境的语文学习和体验,采用先阅读后写作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灵感,探寻到阅读文本的真意和美感,通过简单的比较和模仿,学生可以感受到阅读文本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从词语、语句、段落等方面,进行阅读文本的相似仿写。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文本中,在段落“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有优美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式,在句式整齐、押韵的结构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美妙的阅读文本之中反复品味,体会作者在这个阅读文本之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并由此进行深刻的体会,联系自我生活实际,开展主题相近的文章仿写。又如:在深邃而浩瀚的星空,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在初中语文《繁星》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模仿,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美妙之处,如:“繁星闪烁———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学生可以比较、体会中文中的拟人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并可以借用身边的熟悉事物进行仿写:如花儿和草坪、绿叶和大树等。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过程中,掌握了比较模仿的技巧,进行阅读知识的写作迁移,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读写结合模式下的创意写作训练
在初中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其想象,在对阅读文本的要义加以掌握的前提下,提倡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想象、自主探究,用创意的思维和结构,对阅读文本进行局部的缩写、扩写、改写或继写,这体现了学生自主语文学习的创造性和想象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初中语文的古诗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优美古诗的过程中,理解古诗原意,然后再在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缩写、扩写或续写,在《次北固山下》的古诗欣赏中,可以让学生把握这首古诗的原意,以“北固山”的青山绿水为依托,进行对自然情境的抒情和感慨,通过不同的扩写或缩写创新写作方式,表达出学生不同个体对自然和家乡的情感。又如:在《石壕吏》阅读古诗中,学生对于古老中国文学艺术的热爱,可以转化为现代形式的短剧或记叙文体,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改写。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智慧的迸发与拓展
初中语文阅读篇目,蕴含有多种不同的内涵,在不同主题的阅读文本中,学生要把握阅读的主题内容,再以此为契机和结合点,进行创意写作的拓展实现。这需要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深层次地把握阅读文本的主题、写作手法、结构、创作思路、情感内容等,在对阅读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下,开启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琢磨、推敲、品位的不同境界中,开展一文多写、读多文写一文等创作,体现出繁复变化、精彩纷呈的不同写作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别致感受。例如:在《故乡》一课中,这篇课文经典而蕴意悠远,尤其是结尾一句话,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句,仔细品读,耐人寻味,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仔细推敲和想象这个经典名句的内在深意,借这句话为由,展开自己对人生、结社会的感悟和体验,可以发挥创意的想象,不要拘泥于原文、原句,而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社会生活情境的、合乎情理的创作。又如:在初中语文的《幼时记趣》阅读文本中,作者记叙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体现出对童年生活的感怀和向往,学生可以将“童年”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背景和社会经历,进行创作,并且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倒叙、排比、夸张、比喻、拟人等,并在文章的结构篇章编排的过程中,凸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采取与原文不同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实现自我主题的拓展与延伸。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其写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伍荣秀.初中语文“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课外语文.2015(1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93-01
通俗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日常性、娱乐性、流行性等特征。现代社会信息发达,通俗文化在大众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时尚流行的、通俗的文化素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一些带有通俗文化性质的内容,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通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引入广告,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
通俗文化比较容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广告是通俗文化中一种重要形式,蕴含着较高的文学价值。例如,有的广告词新颖短小,在设计上富有创意,教师可以将这些广告词渗透到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在教学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勇气》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教师可以通过例举耐克广告的广告词“Just do it”,或者例举美特斯・邦威广告的广告词“走不寻常的路”,向学生解释真正的勇气不是匹夫之勇,不是鲁莽之勇,而是拥有个性、大胆创新、走出有自己个性的人生道路的勇气。在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时,教师可以例举广告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例如,在讲述押韵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例举雪碧饮料的广告词“晶晶亮,透心凉”,这句话通过押“ang”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让人记忆深刻。再如,在讲解顶真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例举丰田车的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句广告词采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使前后句子逻辑严密、气势连贯,含蓄地向消费者传达了丰田车具有高性能的优点。又如,在讲解夸张的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例举贵州茅台酒的广告词“空杯尚留满杯香”,使学生理解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够更好地突出茅台酒的特点。
二、引入流行音乐,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引入通俗流行音乐来讲解古诗词,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通俗流行音乐是指在一段时期内被大众广泛接受和喜爱的音乐,是通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通俗流行音乐具有大众性、新奇性、时尚性的特点,初中生很喜欢这种音乐。此外,有的流行歌曲也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如歌曲《台》《青花瓷》等。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适当地引入通俗流行音乐,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讲解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虞美人》为例,这首词与流行歌曲《问君能有几多愁》存在一些联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请学生吟唱这首歌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歌曲《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歌词与《虞美人》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领会古诗词在用词方面的特点,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理解。
三、引入影视剧,使语文教学更具生活气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说,文学作品与作家本人的思想情感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古诗歌时,在梳理了基本的字、词、句后,还要让学生“知人论世”。对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泊秦淮》(杜牧)来说,字词句梳理是相对简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体味蕴藏于诗中的美感。要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的美,其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深意,这就得让学生了解杜牧其人,对杜牧其人“知人论世”。因此,在讲解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杜牧生于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背景,并介绍《玉树花》绮艳轻荡,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就能感悟到蕴藏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中的深切忧虑,体会到诗中悲凉深沉的意境、精当锤炼的语言表达,以及曲笔的巧妙运用,从而领会到这首七言绝句的艺术感染力。
二、把握修辞,发现诗美
有人曾说:“修辞是古诗传情达意的主要倚仗方式之一。古诗倚重修辞,借助修辞进行语言舞蹈,让诗的精神魂灵飘升。”要想让学生在古代诗词赏析中发现、领略诗美,除了“知人论世”,指导学生把握诗词的修辞手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从诗歌的修辞方面去把握诗词的美感,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诗美。古诗常见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排比、互文、顶针、反问等等。以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的《春望》(杜甫)为例,在讲解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教师应说明这里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所形成的反差效果。本来,春天是草木繁茂的季节,可是由于国都沦陷,春天也失去了光彩。在讲解颈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时,教师应给学生讲解这里使用了对偶及互文的修辞手法。首先,这一句对仗非常工整,“感时”对“恨别”,“花溅泪”对“鸟惊心”,工稳的对仗使这首诗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其次,这首诗还巧妙地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本来应该是“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通过互文的手法,诗歌更具有凝练美了。另外,““溅”“惊”体现了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三、细分类别,感受诗美
作为教研员,我多次听毕业班的现代文阅读复习课。现代文复习课上应用三个模式:一是罗列文体知识点。如记叙文复习,就给学生大讲记叙文的知识:记叙六要素、记叙的线索、记叙的顺序、记叙详略等知识。二是做练习,对答案。三是逐题讲评试题。三类模式的复习课,对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帮助不大,学生不会做的题目仍是不会,会的题目一直重复。复习课上得如此差强人意,怎么办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语文老师要研读课标,明确现代文的考点,结合考点巧妙训练,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39-04
“理解词语的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与“理解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试题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两类题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7~9年级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强调:“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但是,“理解词语的含义与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以及“理解句子的含义与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几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往往容易混淆。下面,对此一一分析。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与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往往是解释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而不能生搬硬套词语在词典中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原则是“词不离句”,就是要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如2012年威海卷第15题“文章开头说‘我想跟社会爆炒高考有关’,请解释‘爆炒’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回答)。”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就可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其答案是“把高考的气氛造得十足(或者把高考锣鼓敲得惊天动地)。”
(二)赏析词语
词语赏析,就是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其表述大致有三种类型:
1.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妙处)。比如,2010年广安卷第15题“仔细揣摩‘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中加点词语‘吱’在文中的作用”,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揣摩出加点词语“吱”在句子中的作用是“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2.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例如,2012年呼和浩特卷第15题“简析‘饭桌,院子里,浓荫下,摆正了。一桌锦绣!’中加点词‘锦绣’的表达效果”,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本句内容,加点词“锦绣”就可以理解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吃饭时饭菜的丰盛,同时也表现了一家人吃饭时喜悦的心情。”
另外,除了通过修辞手法来赏析外,还可以通过描写方法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例如,2010嘉兴卷第8题“结合上下文,品味句子‘梁子猛地一咬牙,飞快从袖简里抽出一柄匕首来,从小绵羊的颈部扎了进去,手腕一翻,利刃直捣颈骨,然后顺势向下一划拉……’中的加点词‘咬’‘抽’‘扎’‘翻’,指出其表达效果”,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品味出四个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为:“运用动作描写,写出梁子杀羊时动作之快,下手之狠。”
3.分析重点词语在句子中表达的情感。有的词语突出的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例如2010年黄冈卷第28题“认真阅读‘有很多小鹰在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被折断后,没有挣扎着飞翔起来,便坠落到山谷中摔成了一朵朵血淋淋的骇人之花’,体会作者在加点词语‘骇人’里所蕴涵的情感”,经认真阅读,揣摩出“骇人”在句子里蕴涵的情感为“作者对母鹰近乎残忍的教育感到极其震撼。”
(三)词语的含义与赏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词语的含义就是解释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就是说这个词语意思是什么。词语的赏析就是分析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回答“美在哪里”的问题,也就是需要回答这个词语有什么好处,好在什么地方,美在哪里等。
但是,也有少数特殊情况例外,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如果该词语使用了修辞手法、描法,那么,该词语含义的理解就与词语的赏析大体相一致了。例如,2010年重庆卷第14题“理解‘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中‘面黄肌瘦’的含义”,因为用“面黄肌瘦”来形容一本小册子,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面黄肌瘦”的含义就可以理解为“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这本小册子是老人的至爱,在长久的岁月中,小册子被老人翻得‘满目沧桑’”,这个解释就与词语的赏析基本相同了。因此,词语的含义与词语赏析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了,它们像两个有时相离、有时相交的圆,既有独立的内涵,也有重合的地方。如此分析,在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如果词语没有使用修辞、描写,那么词义的含义就回答为“是什么”,词语的赏析就回答为“美在哪里”;如果该词语使用了修辞、描法,那么词语的含义与赏析的题就可以回答成基本一致的内容,省去赏析中分析词语表达的感情即可。如上例中的“一桌锦绣”一词,理解含义时,只要省去“表现了一家人吃饭时的喜悦心情”即可。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与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中考阅读中,理解句子的含义或者对重点句子进行赏析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甚至比词语的理解与赏析出现的频率更高、难度更大,常常是阅读中用来压轴的题目。
(一)理解句子的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往往就是解释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原则是“句不离段”,也就是说理解句子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段中来理解,要结合上下文内容来理解,有时还要结合文章主旨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
1.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这是句子理解题型中较简单的一种。例如,2011年舟山卷第9题“下面的句子‘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他干什么?’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弄明白该句话的意思为“郝奶奶怀疑这本书不是‘我’订的,她认为‘我’是个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高雅的爱好。”
2.有的句子具有双关义,或者说有的句子既有表层的意思,也有深层的含义,理解时,必须挖掘它的深层含义。例如,2011年铜仁卷第20题“选文第(16)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就可以弄明白该句的含义应从深层考虑,具体为“即使人生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这种句子也被称为哲理句。
3.通过对句子中重点词语、关键词语的分析来理解句子。例如,2011年义乌卷第9题“结合上下文,品味‘饭后,他把那蛇皮袋里的梨一只只取出来,小心翼翼地平放在餐桌上’的含义。”要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可以通过对一些重点词语的分析来实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具体理解为:“‘一只只’‘小心翼翼’‘平放’等词语写出了父亲对梨的珍视,充分地表现了父亲对子女深切的关爱。”
4.有的句子不仅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才能理解透彻。例如,请说说你对都德《最后一课》中句子“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仅要结合上下文,还要结合文章主旨才能透彻理解,答案为“这句话用联想的手法表现了小弗朗士对德国侵略者的讽刺、嘲笑与轻蔑。”
(二)对句子进行赏析
句子赏析,就是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或者分析句子妙在哪里、好在哪里,或者对句子进行品析、鉴赏等。句子赏析,常见的途径有: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表达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另外,还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从句式的角度进行赏析,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进行赏析。下面逐一介绍。
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句子中有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它们用得非常好,赏析句子,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关键词进行分析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例如,2012年成都卷第10题“请对文中画线句‘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聚的眼光隔空交会’进行简要品析”,结合上下文,抓住一些关键词如“交会”“无边无际”“时空长河”“凝望”等就可以进行品析,具体品析为“‘交会’一词写出了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地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这种方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鉴赏方法,常见的修辞鉴赏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有的句子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赏析时先说出该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再分析它使用了该修辞手法后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例如,2012年德州卷第26题“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第(14)段画线句子‘世间的音乐家,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里?除了山泉,谁能?’”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使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怎样的效果?具体分析为:“这个句子先设问后反问,突出了山泉不可比拟的灵秀、晶莹和活力。”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赏析。初中阶段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句子赏析常常从描写、抒情、议论的角度进行赏析。描写,从对象看,可以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其中人物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包括肖像描写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从描写的角度看,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与间接描写(侧面描写)。例如,2012年嘉兴卷第9题“文中画线句‘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极富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为:“这个句子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回家过年的喜悦,得知儿子即刻就要返校又感到惊讶与无奈。”又如,2007年来宾卷第21题“本文语言生动,抒情真切,议论精当,富于哲理。请对第⑥段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作简要品析。”第⑥段分析为“本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我”从山村走进城市后的生活感悟,论述了适应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或“本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用五个‘家园如……’构成一组排比句,抒发了‘我’对家园的感激和牵挂之情。”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初中阶段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悬念、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赏析时,先说说被赏析的句子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再分析使用该表现手法后所达到的表达效果。例如,2012年德州卷第27题“汪国真的诗《祝愿》:‘当你走上峰巅??走进了风光??也走进了风险??你要当心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晕眩??你还要警惕??悬崖在前边??风躲在后面……我的朋友??愿你??静似青山??动若波澜’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经分析得出:“它们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助鲜明具体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性。”再如,2007年广东卷第16题“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一处并作简要分析。”在通读选文的基础上找出铺垫的句子并作分析,得出:“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或“‘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5.从句式特点入手进行赏析。记叙文的句式有长句,有短句;有设问句,有反问句,有排比句……赏析中,常常出现的是长句、短句、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赏析时,先说说被分析的句子使用了何种句式,再分析它的表达效果。例如,2011年宿迁卷第20题“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他打右转向灯,靠边,平稳停车,开门,熄火,拔下钥匙’的表达特色。”经过分析:“该句用短句,突出时间的紧迫性,突出陈乐平动作的连贯性,表现了陈乐平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性格。照应文题。”再如,2011年江西卷第20题“琦君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雅洁,灵活生动。试赏析‘山水使人明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共享’语句,体会其特色。”经过分析,该句赏析为:“句式整齐,语言典雅有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又如,2007年广州白云卷第19题“请简要分析第②段‘为什么不设防?因为没有设防的必要。无害人之心,无苟且之意,无不轨之念,无非礼之思,防什么?谁能奈这样的不设防者何?’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经过分析,该段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为:“本段以设问开头,以反问结尾,中间以四个短句组成排比,形成强烈的语势,展现了作者那种君子坦荡荡的风范。”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成绩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百家讲坛》特邀嘉宾胡雪岩研究会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为我们讲述《胡雪岩的启示》:“人要先学会听话,才能学会说话。”学生学写作亦如此,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是一种新型的作文训练方式,它是在借鉴主题研究性学习、网络语文学习、问题解决模式、大量阅读和合作学习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的扬弃,符合作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能够解决作文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主题阅读摘记训练”的作文教学思路主要有:
一、寻求作文教学内容与教材的切合点,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找到方向。
人教版新教材对课文采用主题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但没有单独编排作文教材,这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亲近自然”是七年级第一期第三单元的主题,该单元为学生敞开了一扇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乃至热爱自然的大门。《感受自然》单元中的五篇文章,虽然有作家的经历、写作的时代、写作的意图、观察自然的角度等的不同,但他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自然,并运用细腻的笔触描摹自然之景,书写内心的感动。故本单元的教学就意在为学生植入一粒乐于观察自然、体味自然的种子提供土壤,并期望此种态度能够延展至身边的一切事物,提取、领悟每项细小事物的内在积极向上的精神。
而在写作方法上本单元课文的大多运用想象、联想的方法;生动准确的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令课文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圆融晶莹;结构精妙且富有气势,完美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并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但学生须在作文实践中尝试这些写作技巧,在使用中有所领悟。
本单元设计的作文题为《与秋天同行》,与单元学习的主题内容是切合的。恰当地引导学生回顾生活(时值秋天),拓展素材,让学生在借鉴课文的基础上,尝试通过选择合适的角度,生动流畅地描写自己的所见,抒发自己的所感。
有了切入面,应再结合初一学生作文训练实际,寻找单元间相关联的写作手法,确立以学习运用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手法写景为主的训练要求。
二、寻求作文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训练点,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明确内容。
作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单元内容,制定精当集中的训练点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学情,作文训练点要有针对性,训练点设计安排要有计划,并分层次地展开。
七年级第一期第三单元单元安排的写作活动是在围绕“感受自然”这一课题而展开的。学生作文问题表现在为写景而写景的多,景物描写中运用的修辞不能紧扣或表现景物的特点,语言描写不具体贴切,景与情也未能有机结合。这样的作文不但难以抓住读者的目光,而且长此以往学生也会丧失写作的信心与热情。针对现状,帮助这帮助学生摆脱这类困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根据单元课文特点,确立作文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景物的特点。根据目标要求和课文特点把本单元“主题阅读摘记训练”内容明确为: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春天景象的优美语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冬天景象的优美语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秋天景象的优美语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夏天景象的优美语句。每项内容要求积累的字数为1000字以上。
当然,改变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长期点滴积累进步方能有所见效。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训练内容的设定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现状,提出恰当要求,训练点要小,效果才能出。
三、寻求作文教学合理的资料库,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提供资源。
随堂布置选时机。语文课堂教学涉及能引发学生共鸣的好文章,笔者随机要求作段落照抄。如教材中课文《夏感》,语言极富魅力;又如试卷中阅读理解文章,如果思想内涵深广,语言优美,都可要求学生摘抄。
指定阅读范围。结合每册教材中名著导读书目,根据“主题阅读摘记训练”内容的要求,笔者要求学生到指定的名著中摘录。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阅读摘记训练”内容: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时,就要求学生对名著《骆驼祥子》做摘记。
自由摘抄重质量。学生除了在教师引导、要求下进行课外阅读,还会有许多无意阅读,如流行歌词、现代诗、小品文等都是他们乐意读的,只要是语言、内容兼美的文章,都可摘抄。
四、不拘形式激发兴趣,使“主题阅读摘记训练”长期坚持求提高。
提出要求很容易,问题是学生能不能照着做,能不能高兴地做,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抄,主动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的具体做法是:
1.不作硬性规定,每周两篇,抄得到抄,抄不到就写(凡自己写的要求注明“原创”),原创的字数给予“优惠”。这样宽松的规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不感到是一种负担,看到了好文章就抄,有了感想就写。
2.教师要投入真情和精力,写出贴切生动、机智幽默,情感丰富且具有指导性的评语。教师的评语要能体现你的学识、品味,你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能显示你的喜怒哀乐,你的个性魅力。
3.每周一评,要及时点评,点评要精当。每周都要告诉学生,又有谁的本子成了我最期待看的,这样的激励非常有效,老师期待着他们的文章,这是令师生双方都非常愉悦的事。
4.每月安排一次创作交流会。每月一次创作交流会,即是对上一个月的总结,也是对下一个月的指导,这样摘记会越做越有收获,写作就会越写越好。教师在选发言人时要注意“点面结合”,不能总是那两三个人,而让大多数同学气馁。要在一年的时间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亮相。
笔者为“主题阅读摘记训练”拟了一句广告词:“你不想为六十分做点什么吗?”,立足点近了一些,至于将来,培养“对于语言文学的敏感”,一定会拥有高质量的生活。要让学生不认为是一种负担,首先教师要不认为这是一种负担。那么丰富的摘抄,可以让你读到最好的文章;那么感人的故事,可以让你流泪让你欢笑;那么多彩的感想,可以让你触摸年轻的灵魂……投入情感,长期坚持,必然会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因为这些都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和情感。如李白傲视权贵,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有感叹自己不幸、忧国忧民的情杯;等等。
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诗歌写的什么内容和情感。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二、赏“诗技”
“诗技”指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修辞方法?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