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1: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德育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潜心研究教材、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伟大结晶,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生物技术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素材。在生物规律的发现、阐述、推理及验证中,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火花。
1.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于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生物学科的发展史和最新成就,介绍一些科学家冲破重重困难取得瞩目成就的事迹,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形成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材中包含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特异性的观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互依存关系;血糖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的统一性的关系。这些都是生物教师应用得较为熟悉的观点。这让学生正确认识生物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更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非常重要。
3.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的培养
生物学科也具有自然科学本身的严谨性,推理过程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孟德尔定律的发现过程和验证过程、生长素的发现、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等内容时,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二、精心设计,使德育渗透与传授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做好整体规划,各章节知识点要相互联系配合。首先,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要按照学校整体计划的要求制定出本学科的德育渗透的计划,要按照章节列出细目,形成一个有计划、按步骤,有的放矢的进行德育教育的体系。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动脑筋,精心设计,寻求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把德育渗透到全部的教学中。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坚持好“渗透”的原则,使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进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离开知识的传授单独进行思想教育,也不能只传授知识不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前者把知识传授课变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后者没有完成教育渗透的任务,二者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突出一个“寓”字,使德育内容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三、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身教重于言教”,课堂上,教师在每个概念、定理的阐述、讲解、论证中,每个演示实验都要严格按照操作程序去做,都要坚持科学的态度,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弄虚作假。如,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不穿皮草、不吃野生动物、节约粮食。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就会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总之,生物学科的德育渗透原则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掘这些素材并结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才能做到寓德育于教学,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存梅.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思想教育初探.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1).
[2]刘志锋.探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6).
[3]曾迎春.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于生物学教学中.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6).
[4]李勇军.对高中生物课本德育素材的挖掘利用.神州,2012(21).
[5]杨佩珺.生物知识在德育中的渗透.课外阅读:中下,2012(13).
[6]杨柳.例谈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科学教育,2012(04).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然而,我国学生长期以来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背记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初中英语教学,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依赖课本,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把握英语学习的机会,禁锢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开发其潜在能力,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课堂上,如果由教师一人表演,学生只是一味地看、听,他们很快会变得无精打采、兴味索然。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努力扮好“导演”角色,以现学知识为导线,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给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从而有一种成就感。以快乐为知识的源泉,以成就为学习的动力,会让学生慢慢走上主动参与学习、大胆开口说英语,积极动手动脑的良性英语学习途径。总之,要使学生明确他们面临的是更加开放、发达的未来社会,他们必须用未来的人材标准指导自己的学习。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改变被动吸收的学习状态才能最终提高英语的学习成绩,应该让学生明白,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道理。于是,为初中英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提升,就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原则
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语言课程,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学好这门学科的重要手段。让学生懂得学好英语的主要途径是练,学外语的过程也就是一种练功夫的过程。英语语言知识是必须要学的,只有通过足够的练习,才能对所学的知识.逐渐达到纯熟运用的地步,学英语要求达到听、说、读、写四会,非勤学苦练不可,要指导学生大胆地说。不少学生,开始学得不错,渐渐地就跟不上了,原因很多。怕困难,不能坚持往往是原因之一,所以,在指导学生勤学苦练,大胆实践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过程中去。通过角色表演、背诵、游戏、自由对话、锁链练习等不同的花样来变换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去,从而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类活动。在组织学校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corner。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制作英语报纸和贺卡,设计英语个人主业,欣赏经典影视开展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课程应由“学科”走向学生,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让课堂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赋予教育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然而我们很多教师习惯于在“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范围中规划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学生对英语课缺乏兴趣,甚至厌倦,这就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变得越来越孤立,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协的教学氛围,更要挖掘生活资源,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把“生活”引入课堂,用“生活”教英语,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从而使英语变得更加“有效”和“真实”。加之,主体的实践性活动、直接经验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教师应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用眼、用口、用手、用脑,在活动中启发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增加感性认识。通过完成具有挑战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实际体验中,独立思考,积极参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英语是一种语言,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它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断地运用和刺激,才能被人的大脑所吸收。认知心理学认为,如果输入大脑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实用性,那么当他达到大脑这一中心加工器时,便产生兴奋的情感,输出活跃的思想与行为,而真实的活动意味着将理论知识还原成实践。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语言情景,那就没有意义,也不能代表什么。语言也只有在实景语言中产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或设置的情景或贴近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会产生更大的兴趣,愿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所以英语课堂不能只在狭小的教室中进行,我们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使我们的英语课充满活力。
四、课堂教学的合作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师单方面传授知识看得很重要,在课堂上只看见老师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试卷标准答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者,这种师生不民主、不平等的关系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建立由师生互动、民主开放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必然。“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情感真正活跃起来。但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它理解为让课堂热闹起来,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听课老师看得眼花缭乱就是成功的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改革,这样就存在着改革思想与实践操作的极大反差。那么,如何让“师生互动、动态生成”这种改革思想落到实处呢?
一、“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教学原则
1.掌握“动”的内涵,明确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新时期对教育者提出的角色要求是帮助者、引导者,即师生互动,双方的关系是帮助、合作、共同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导学生摸索正确地处理问题的思路。在阅读之前,学生与这个世界有一个对话的过程(即观察、感受与思考的过程),学生与世界对话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首先与文本开展对话(即解读作品字面意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达到与作者就这个世界的某个方面(即作品主题)开展对话与交流的目的。因此,阅读从其自然固有的本来面目来说,是一个“动”的过程,即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作品(文本),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学生之所以能够去主动探究,是因为他们对这世界已经有一些初步的朴素的认识。当然学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比较贫乏,因此在学生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与指导。这时,教师的角色既是引导者、促进者,又是朋友之间的平等互助者。
2.明确教师的“动”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教师的动是为了学生开动脑筋,发动思维,展开联想与思索,使教学的重点与要点能让学生在思想深化过程中了然于心。教师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个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对作品的补充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
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即教师对自己的“动”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由于每个人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会有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相对来说,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
3.明确在互动中教师、学生、教材编写之间的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阅读首先是学生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参与后,则是学生、教师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交流、对话等相互作用(“互动”)过程。这时教师就要把握“动”的尺度,把握怎样“动”最能启发学生智慧,吸引学生的参与,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又能拉紧思想野马的缰绳,使学生及时回到课堂上来,不至于漫无边际,脱离了老师和课堂。
4.教师的“动”要体现在课内,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自由发问、自觉畅想的和谐天地,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动”是动教材、动学生,是配合学生的“动”,是挖掘教材,是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甚至个性品格上的“动”。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基础上的“动”,才会让学生的“动”合乎人的认知规律,做到因材施教。
5.教师在课堂上机智灵活的驾驭活动要恰到好处。既要能准确评价学生学的活动和学习结果,又不挫伤广大学生学习的自尊心,达到教学相长的最佳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可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是教师的基本责任。
二、“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教学实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适应新课标的要求,笔者做了些尝试,很有收获。下面以五年级课文中的施耐庵《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笔者谈谈是如何实践“师生互动,动态生成”这一教学方式的。
首先,笔者把“动”放在授课前的大量准备工作上。(1)研究教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2)整理资料,包括施耐庵的生平、写作背景等。(3)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阅读施耐庵的一些作品。(4)准备好导语,介绍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事件梗概,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兴致勃勃地品味作品。
中专新生入学教育是中专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不同于中专教育的其它阶段,有着自身的特点。入学教育要富有成效,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并贯彻到入学教育实践中。在对入学教育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在对长期入学教育实践的规律性的总结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专新生入学教育实施过程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
社会生活和新生素质的多元化、复杂化,使入学教育呈现科学性不断提高的态势。只有在科学地了解新生,正确地把握新生心理特点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充分分析入学教育目标和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入学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性及其规律,以及相应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克服以往入学教育的种种弊端,实现入学教育科学化,提高入学教育实效性。这一原则要求入学教育要建立在学校现实、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夯实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二、衔接性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对不同教育阶段目标以及内容方面的特殊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尤其是衔接性较差,各自为战,每一个阶段的教育者只是机械地进行行政规定的教育内容的传授,不知上一阶段教育的内容、标准和要求。而个体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核心的任务,要求个体必须建立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相应的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两个相邻阶段间的过渡期需要个体进行调整,因为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学生在过渡期关键的任务是必须做出调整。如果学生能相应地在面临转变前有所准备,那么这个转变会比较顺利,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中专入学教育担负这一转变任务,实现初中教育向中专教育目标、内容、过程及其他教育要素的衔接,促进新生适应能力提高,顺利、平稳地实现过渡,并为下一阶段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奠定基础。
衔接性主要包括目标的衔接和内容的衔接。入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为新生以后的主动发展打基础。入学教育担负承上启下的衔接教育的任务,一是在新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受教育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使新生克服旧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合理对待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种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之一致的、适宜的心理和行为。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心理适应性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起点。学生积极适应是学生个体主动发展的基础,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则以积极适应为前提条件。
内容的衔接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构建总体和局部的内容体系。在中专新生入学教育中,应以中专新生身心发展特点、社会性发展水平及具体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为出发点,针对新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中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侧重的教育和训练。
三、实践性
中专新生年龄多在15岁~17岁之间,处于身心发育高峰,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入学教育应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除了传统的讲解,讨论方法外,还应大量采用实地参观、角色扮演、自我体验等重参与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以锻炼新生语言表达能力,相互交往能力,积累情感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判断,学会选择,从而避免空洞说教的传统入学教育的弊端。这一原则将不断地发展学生个体能力,增强主动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锻炼自身品质,开发感情和情绪,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
四、尊重与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这个方法需要时间,需要经常运用,需要远见卓识,需要事实的教育,还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训与帮助,只要想到运用这个方法,就意味着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了。”传统入学教育把新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教育的客体,不承认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采用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造成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使入学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在入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面向学生的学生观、教育观,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它可增进教师与新生的亲近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为新生接受入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造情感方面的有利条件。
五、灌输与疏导统一原则
这一原则是建立在教育者对入学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与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以及二者之间规律性的认识。一方面,入学教育的规范需要外部灌输,它不可能在新生头脑中自发产生。同时,受教育对象求知欲强和可塑性大的特点也是外部灌输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受教育对象(新生)不是白纸一张,其头脑中错误的、模糊的认识为外部灌输的实施设立了认识障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复杂化和公开化,和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日趋明显,新生的各种认识障碍有增加的趋势。这就要求入学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生硬、强制的方法,而是要耐心疏导,摆事实、讲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入学教育深入新生思想,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协同性原则
从高校的体育工作来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形式方面来讲,二者是相通的,从性质上来讲,两者是相近的,但是二者的目的和任务等又完全不同。但是,从具体方面来讲,竞技体育最直接的表现是运动训练,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点与面,或者说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1.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1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差别。
从具体含义方面来讲,竞技体育的表现形式是运动训练,在身体方面体现全面发展,在体力和智力等方面进行最大限度的挖掘。通过竞争达到具体目的,以充分显示其差异,使得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从而战胜对方。实施学校教育的具体过程之一体现在体育教学方面,就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在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进行一些自主学习的过程,在终身体育锻炼的身体技能方面掌握好具体技巧,终身体育观念得到具体的培养,身体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可以通过一些比较好的手段,以及较好的设施设备,运用一些优秀的方法来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身体素质得到最大强度的提高,也让运动员的运动潜力得到不断的挖掘。可以在运动中采用一些大强度的强化训练,让运动成绩得到具体的提高。体育教育可以具体表现出一些特性,比如说全体性和全面性等。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既增强体质,又增强终身体育意识,并提高心理素质;二是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其他方面也有所提高,比如思想道德方面和生活劳动等方面。
1.2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相同性。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在许多方面是有差别的,二者之间又有很大的相同性,活动的中心都是通过人的身体活动来开展的,这些相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从一些大的方面来讲,二者都是教育过程,是一个双边关系的问题,主要涉及教师同学生。在这个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起主体性作用,而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一些有计划的并且是系统的预定安排。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重视健康,这个结果也是二者努力的方向。一些具体的竞技体育项目,说不定就会在体育教学中逐渐体现,同时,那些体育教学项目也可以转换为竞技体育项目。什么是健康体育呢?就是指一种具体的从健康方面着手的活动。因此可以这样说,它们二者之间的具体活动内容是可以共通的,彼此之间能够相互转换。因此,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对于身体的活动都是相同的。
2.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发展的趋势
2.1通过运动训练的手段,让人的素质得到发展。
如何发展人的自然素质,这是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在人的素质结构中,自然素质是最基础的。但是这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对其他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那么,什么是自然素质呢?指的是身体素质,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来锻炼。要想达到这一目的,人一定要承受相应的负荷。在具体的训练中,主要手段是让负荷减轻,以使得人在体格和体能等方面得到锻炼。这是一个锻炼人体的必要手段,以此达到最好的效果。
2.2促进运动训练项目的教材化,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2.1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在具体的选择上,就是选择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的内容。
2.2.2运动技术的教学是体育教学的立足点。在一定时间的积累中才能让运动项目得到展现,这样才能广泛流传开去,才能成为较好的体育内容。在体育课堂中,竞技性是最不可忽视的,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假如我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是要达到锻炼身体这一目的,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如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项目,就只会锻炼学生的身体,可是学生的体育热情却慢慢消失。学生在这种被动学习过程中是不会完全喜欢上体育的。用成熟的运动项目来进行具体的教学,是从教育立场出发,所以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运用一些成熟的运动项目,从教育立场出发,这样才符合教育的具体规律。
2.2.3在体育教学法的选择方法上,要体现针对性这一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个方面是教学内容,另一个方面是教学方法。只有把这两个方面充分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完全接受。所以,要想让体育教学的时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在运动训练的方法和具体手段上就要表现出多样性。
3.结语
在今后的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一定要在正确把握二者不同特点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研究运动训练的特点,合理运用他们之间的互补性,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使高校体育运动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春,李建军.探讨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若干问题[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学记》对音乐的形象描述。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放松心情。就小学生来说,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不强,知识面较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小学音乐教学中练声曲的选择就显得比较重要,教师选择练声曲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练声曲本身的各种因素。而且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综合诸方面因素选择能够提升小学生音乐水平的练声曲。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选择合适的练声曲的意义
练声曲对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学中不同类型的练习曲目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富有生活化的练声曲可以跟小学生的演奏、跳舞和唱歌等音乐活动联系在一起,以此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身体运动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练声曲能够让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乐于表演,有表演基础的学生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表演能力,让学生在创作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几位学生的合作表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融入集体。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练声曲里面的歌词进行创编,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练声曲的选择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选择练声曲
首先,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嗓音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嗓音特点,对学生的艺术嗓音进行鉴定,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将学生分类,一般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学生的嗓音特点直接影响练习曲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教师可根据全班同学的声部特点选择适合的声乐练习曲目,这样可以使练习曲目和学生的嗓音特点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选择练声曲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音域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嗓子还处于发育过程中,因此,教师不能选择音域太广的曲目供学生练习,一定要选择适合小学生音域特点的练声曲,这样既保护小学生的嗓子,又在小学生的既有水平之上促进声乐发展。此外,教师在选择练声曲的时候要根据实用音域选择,因为不同的声音类型都有不同的音域、声部和声种。在唱歌训练中,可以将音域分为实用音域和可及音域两种,前者是指歌声从低到高最具歌曲特色的范围,实用音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联系,后者则是指一定范围内可达到的最大声音,也就是声带的最大张力,将音域融于语音训练,一般不用于实际歌唱之中。由此可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音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练声曲非常必要。
再次,教师要根据音色选择练声曲。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发音特点,因此就带来音色的不同,音乐理论对音色的区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大的框架之中,这就使得其中细小区别引起的结果多种多样。比如女高音按照声音的质量分可以分为戏剧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等,所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音色选择恰当练习曲,这也是选择练习曲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根据学生的声乐水平选择练声曲
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还没有达到成熟水平,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时候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性格、音乐水平和对音乐的爱好程度,等等,综合多种因素,选择适合班级学生整体声乐水平的练习曲目。有条件的话,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声乐水平选择不同难度的练声曲。简单地说,就是要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鼓励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声乐水平。
(三)练声曲应易懂易唱
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音乐的学习更是如此,每一首歌曲里往往都蕴含丰富情感,歌唱者只有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唱出韵味。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有限。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练声曲供学生使用,而那些内容过于复杂的练声曲学生很难理解,练声曲在结构、曲调等上要相对简单一些,符合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乐理知识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再仅仅追求物质生活,而更加注重丰富的精神生活,音乐恰恰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而且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音乐知识,包括乐理知识、初步的音乐鉴赏能力及表演能力等,还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平台。练声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学生获得音乐知识、锻炼音乐技能的必经之路,所以教师在为小学生选择练声曲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比如认知特点、声带、音色等的发展水平,从而选择适合小学生当前发展阶段的练声曲。
参考文献:
[1]李首明.关于声乐练习曲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音乐,2006(1).
[2]杨颖.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打造高效课堂[J].才智,2009(25).
根据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大致可理解为: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和发展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
要做到这些,我必须在教学活动之前,做儿童生活的有心人,一方面要了解一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了解儿童不同的个性,生活经历等;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长期地观察,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通过建立儿童成长袋,逐步积累每个儿童的有关信息,努力使开展的活动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出发,使儿童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在活动中真正得到发展。例如,在“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了解到学生经历了幼儿小、中、大班几年的教学,已经知道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要爱学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为班级扫地、擦桌子等。经过幼儿园里培养和锻炼,已初步具备这些能力,教学时就组织儿童分组表演、竞赛、交流、互评,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提升生活经历和能力,达到小学生该做到的要求。
在教学活动之中,我还与儿童积极互动,通过参与儿童的活动,给予儿童支持合作来实现对儿童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开展“我爱我的家”的教学活动中,在课堂上,不一味去讲述教材里的儿童的家庭生活,而是创建活动情境,引导儿童讲述,交流自己的家庭和家庭生活,家庭文化等,使儿童了解,关心自己的家,感受家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从而提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课后,我还经常给学生留一些特殊的作业:如帮助父母做家务,既能为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又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充分体会父母的辛苦,激发对父母的爱和感激。又如饲养小动物和培养植物,这是培育爱心、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手段,同时,观察能力和持久的耐心也会逐步被培养起来。还有向家长表示孝敬,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一杯水等。这些特殊的作业,使品德教学悄悄地融入了生活。
二、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基本环节。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时,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比如教《认识新朋友》这一课,可以先安排学生介绍自己,再带学生到校园中玩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们一边唱儿歌一边拍手玩游戏,创造一个热烈的气氛,然后再讨论如何和朋友相处,怎样才能让伙伴们喜欢你?孩子们各抒己见,把游戏中的体会说出来,学生很自然地悟出和同学相处时,要谦让有礼,要团结友爱,要互相帮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是多么重要。
摘 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阅读课是英语教学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也是主要的语言输入形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多概括文章、多激活思维、多聚焦语言、多转换信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锻造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概括文章;激活思维;聚焦语言;转换信息
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相比,即将颁布的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重视语言能力、学习能力与文化品格的同时,将思维品质单列出来,并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更加凸显了英语学科育人的功能。这正好弥补了以往英语课程标准以及英语课堂教学对思维品质训练的忽视所带来的损失与缺憾。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仅能给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多元的文化,更能开拓学习者的视野,训练学习者的思维。英语学习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以下思维的发展:观察与发现能力、比较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概念建构能力、信息记忆与转换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时空判断能力、严密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
阅读课作为英语教学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和主要的语言输入形式,不仅承担着语言形式和语言知识传授的重任,更担负起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英语思维能力、语言文化鉴别能力都需要借助于精细化的阅读来逐步培养。笔者实践后发现,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坚持“四多原则”,即多概括文章、多激活思维、多聚焦语言、多转换信息,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下面,以《新概念英语》第三册Lesson 24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设计阅读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多概括文章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段落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更能锻炼学生的深层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概括文章需要学生在精细阅读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旨,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观点。概括文章需要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文体,准确辨析作者的观点与论据。概括文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训练环节。概括能力的培养可以结合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年段特点,或概括一个段落、一方观点,或概括整篇文章、多方观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做出科学的教学设计。
在教授“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时,为了节约课堂时间,笔者布置学生提前A习课文,上课时,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用30个左右的单词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讨论结束后,将各个小组的定稿用投影展示,供全班同学讨论定夺。最后概括如下: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which idiomatically means a terrible secret concealed from the public, is a real situation at George’s house, making me petrified. 也许这个概括并不完美,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考、讨论、修改以及对其他小组作品的修改与评论,有独立思考,有思维碰撞,有批判,有欣赏,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提升了驾驭语言的能力。
在让学生概括文章或段落之前,教师要事先预想学生的多种可能性答案,要事先准备好方案,针对每种可能性的答案,如何给予指导和引领,最终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准确概括出文章或段落的主旨。
二、多激活思维
激活思维的主要方式就是科学地设疑。科学地设疑能够启迪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思维。设疑是所有课型都必不可少的部分,对阅读课而言尤其如此。设疑不是简单地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符号的表面理解,而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作者写作内涵的深究,要更多地关注文章的言外之意,隐含之意;要通过对文章的分析与透视,挖掘出隐含其中的、通过文字表面折射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源于对文章深层内涵的挖掘与思考,而不是来源于对文字符号的字面翻译;批判能力来源于智慧的交锋与碰撞,而不来源于对文本信息的捕获与记忆。设疑要具有启发性、开放性,设疑要能促进学生思考,要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阅读教学要多设计开放的问题,多问为什么,多引领学生理解“言外之意”,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利用文本信息支撑自己的观点。
在教授“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 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the fact that George told him that the guestroom was rarely used? Is this information necessary in the passage? Why or why not?
作者为什么将“客房很少使用”这一事实在文章中交代?对下文有没有暗示和铺垫?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引领学生去思考在写作中如何前后呼应,如何为下文埋下伏笔,做出铺垫。
2. Why didn’t George tell the author about the real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when telling him the room was rarely used?
3. Why does George still keep a real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since he is no longer a medical student?
这是两个完全开放的问题,没有固定答案,主要考查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思考与分析。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要能做到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思维和现有的文本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分析与解释。
4. Why was George so unsympathetic when the author told him about the skeleton?
这是一个属于beyond the lines的问题。学生需要读出字里行间所透露的这副skeleton对George的意义以及George对自己曾经是a medical student这份怀旧的特别情感。
科学地设疑要求教师细品文章,读懂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并巧妙设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去思考,去发现,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多聚焦语言
“聚焦语言”不是指聚焦语言知识点,不是注重language points的灌输与记忆。诚然,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重点词汇的意义、搭配和用法,但更要关注作者如何“以辞达意”,要探究语言以及语言形式对语言意义传递所产生的影响。教学中,要以文本赏析的形式进行文本解读和语篇欣赏,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进行精细阅读,在精细阅读中提升语言感悟能力、英语思维能力、语言比较能力、鉴别能力和赏析能力。
在“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教学中,关于language exploration,笔者做了以下设计。
1. “... an old lady ... had poisoned every one of his five husbands”能否改成“... an old lady ... had poisoned all of his five husbands”?有何不同?
2. “It is all very well for such things to happen in fiction”这句话的隐含意思是什么?能否改成“It is OK for such things to happen in fiction”?
3. Which words best illustrate that the skeleton is frightening?
4. Which words best illustrate the author’s horror of the skeleton?
5. “We often read in novels how a seemingly respectable person or family has some terrible secret which has been concealed from strangers for years”能否⑵渲械摹how”改成“that”?有何不同?
通过这样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形式,更加关注语言形式对表达意义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鉴别,从而学会使用。聚焦于语言的教学过程是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重要中间阶段,是语言理解、内化、吸收必不可少的intake阶段。这个阶段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与思维培养的成败。
四、多转换信息
信息转换能力是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要求读者对所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加工和处理,并转述表达。信息转化是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转化可以以动态形式出现,如分角色表演出文章内容、采访报道、口头汇报等;也可以以一些静态的形式呈现,如填写表格、改写、缩写、扩写、写续集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教学时间设计安排。
在“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的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以下两个活动进行信息转化。
1. Act out the scene where the author saw the skeleton and ran to George.
2. Make an oral presentation about the author’s experience at George’s at the weekend.
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重新构建文本,转换时空,根据自己的思维与逻辑,重新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表达自己。
避免教学模式固化是整个阅读教学必须遵守的原则。教学不应该有通用的标准和模式,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生理和心理特点,要针对不同的年段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无论是概括文章、激活思维、聚焦语言或转换信息都要与学生的水平、年龄相一致,科学设计问题,科学设计活动,避免教学模式的固化。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research class’s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the selected topic initially search
Jing Xuekun
【Abstract】Organizes the student column the form to be possible to diversify, besides may use various classes the blackboard to report that the introduction in the aspects biological knowledge which in the daily life, the study involves, but may also use lets student arrange manages the biological wall newspaper or the biology copies out forms and so on newspaper, lets the student to the biotechnology material collection, the reorganization, in the arrangement process, expands its aspect of knowledge, enhances its study biology knowledge the interest and collection process information ability.
【Key words】Biological research class; Teaching; Initially searches
二十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而生物科学又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由于它与人类生存和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为了适应21世纪对科技人才的要求,以满足科教兴国的需要,学校教育也随之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板块――研究课的开设。那么,作为一个生物教师,在开设并实施生物学科研究课的教学中,应遵循怎样的教学原则?又该怎样来选题呢?本人对此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 研究课的开设应遵循的的原则
1.1 学生主体化原则:生物研究课应改变常规生物课中,学生围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不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角色,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展开丰富的科学想象,这将有利于其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而教师在其间则需做好“客串”,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辅导和点拨,要注意把知识传授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知识和能力并重,从而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1.2 兴趣激发原则: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的浓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能动性。因此,在生物研究课的教学上,必须贯彻和遵循兴趣激发原则。
1.3 循序渐进原则:荀子在《劝学》一文中曾讲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上,都有一个知识和能力的积累过程。故在对研究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切忌贪多图快,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否则将会是“欲速则不达”。此外,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还应注意要对每一次研究课的知识结构进行充分分析,对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也应逐一进行分解,做到心中有数。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将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尽量采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来,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活学活用,并促使学生养成一个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1.4 知识内涵结合性原则: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为了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21世纪对科技人才的要求,学校研究课的开展就必须要注意遵循知识与内涵结合性原则,研究课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内容上的那一点点知识,而是应把着眼点放在当前生物科学发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上来,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整个科学文化的内涵,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的侧面把涉及科学文化和人类文明宝库的璀璨明珠展现给学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概念,并勇于去探索目前人们尚未解决的问题,并鼓励其大胆地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5 思维扩展创造性原则:教学研究课的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研究课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就是要教会学生“渔”的本领,从而使其终身受益。
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应注意通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去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的问题在于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索。许多枯燥无味的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等,正是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一系列使他们感到有兴趣,并足以引起思索的问题的过程中,使得其思维能力获得发展的。
此外,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还要注意随时要求学生在掌握好基本功夫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发散性思维的境界,并由此进一步去培养和挖掘其自身的创造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研究课的开设形式与选题
中学生物研究课所能辐射的知识范围较为广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开设的形式最好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种形式入手:
2.1 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生物学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故教学研究课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可联系课堂教学,开展一些观察实验和教具制作等活动。如:临时装片、切片的制作与观察;动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发育的观察;简单的生理实验;实验材料的采集与培养;以及生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生物模型的模仿与创制;生物挂图的绘制等。此外,还可组织学生考察当地的野生植物资源,对当地昆虫进行捕捉、分类等。在校园让学生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挂牌,协助学生规划管理校园的绿化等。
在实践活动中,无论是采集标本或栽培、养殖生物,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并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课堂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使其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探索打下一定的基础。
2.2 开设专题讲座:可结合当前生物学科中的一些热门话题,或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如有关生物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一些内容,都可开设出相应的子课题来举办一些讲座,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其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并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2.3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即在学生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从自己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里,选择有实用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小型科研项目而开展的探索性活动。如:微生物的观察与培养实验;动物生活习性的观察;动物的饲养与繁殖;植物的无土栽培;环境的监测实验;植物的无性繁殖;水果蔬菜的贮存实验;也可带领学生就本地的环境污染情况、资源保护情况、以及学生健康状况、遗传性状等问题做一些科学考察。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生物科学进行初步研究和科学论文的撰写等能力。
2.4 创办学生专栏:即指导学生自己通过收集或剪贴报刊杂志上有关生物方面的资料或论文,来设置生物专栏。如:办一期有关“生物与环境”问题的专栏,并由此提高每位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其对环保的责任感,从小培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创办学生专栏的形式可多样化,除可利用各班的黑板报来介绍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生物知识外,还可采用让学生自己编办生物墙报或生物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在对生物科技资料的收集、整理、编排的过程中,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5 开辟生物实验园地: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开辟生物实验园地,在园地里种植各种植物,注明它们的科属名称。也可在园地里设置人工鸟巢或进行小型动物的饲养。若园子较大,还可进行一些农作物如:玉米、向日葵或果树等的栽培和护理,以及设置小型生态系统等活动。
意大利医生P.M.马腊费奥迪在为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所著书《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中提出七大声乐教育原则:1.嗓音就是语言。2.嗓音是声带用最低限度的张力和最少量的呼吸并通过语言产生,它必须是不受任何限制传送进口腔。3.呼吸是发声中不可缺少的因素。4.共鸣在发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嗓音强弱和音质优劣完全依赖于共鸣而不是力量。5.讲话和歌唱是同一发声系统功能的声音现象。6.讲话声音的高低明暗决定着歌唱声音的音高和亮度。7.在歌唱声音中,一个正确的发声方法是没有声区的区别的。根据自然规律,所有声音只有一个声区,即一个完整的音域。
本文着重以第1原则、第5原则和第6原则来谈声乐教学中科学嗓音培育的重要性,科学嗓音培育的天然基础——说话声音以及培育学生具备科学嗓音的方法和步骤。
一、科学嗓音培育的重要性
(一)嗓音的误区。一般人认为嗓音是由声带振动,即气流由肺部通过气管和喉咙冲击两根韧带造成振动而产生的。其实声带产生的仅仅是“声”而不是“嗓音”。从音响学来看,“声”是能均衡振动物质的产生物,是一种振动的物理现象。任何发声物体都可产生振动,声带的发声振动其实和乐器是一回事。
(二)不重视嗓音训练的弊端和危害。在声乐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声音的训练,强调声音的力量和爆发力、声音的共鸣和高位置、声音的弹性和控制,却忽略了语言的基本功训练以及元音辅音的咬字吐字训练,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讲,最大的弊端和危害将是:
1.听不清演唱者在唱什么,只觉得浓浓的喉音和含混不清的口齿破坏了整首歌曲的美感;
2.僵硬的咬合器官和木讷的面部表情完全不能表现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歌者的脖子、下巴、喉咙、舌根甚至肩胸处于紧张、挤压和牵拉的状态,久而久之会不同程度地损害发声器官。
(三)正确树立科学嗓音的概念。健康、正确的声音观念树立对于初学声乐者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树立良好的科学嗓音概念有利于声乐学习者获得正确的声音观念。这需要声乐教师具备过硬的声乐专业知识、敏锐的视觉和听觉以及持之以恒的耐心、信念来帮助学生走出这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二、讲话声音的培育是歌唱嗓音培育的天然基础
(一)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
常有学生问,为什么在学声乐之前唱得还可以,学之后反而不会唱了?其实,这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根本没重视“嗓音”的开发,也就是没有进行语言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注重“声”的训练。我们每个人都会说话,说话时产生的声音就是我们的“基音”,它是歌唱嗓音培育的基础。歌唱的真正本质,只不过是有音乐节奏的说话。
(二)说话声音的音高和亮度决定着歌唱嗓音的音高和亮度
既然说话和唱歌是建立在同一功能的相同语音活动中,那么它们的音高和音量也必须建立于同样关系的基础上。事实上,说话和歌唱之间基本上没有区别。同样,在其亮度中也是不存在区别的。当我们歌唱时,歌唱调节着我们的心理活动。任何音乐的感情变化、不同色彩的细微差别、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都将奠定歌唱情感和音乐色彩的基础及演唱效果。
(三)意大利文和中文是科学嗓音培育的较佳语言
意大利语中包含A、E、I、O、U这5个易于发音的元音,构成了意大利语的基础语音,饱满而富有旋律美,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利于初学者学习歌唱的语言。中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它不仅有较难发声的“声母”(辅音),也有复杂多变的“韵母”(元音),“韵母”又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和“鼻韵母”。但是,正是中文的复杂性能进行语言的专项训练,特别是声母训练对于从未有过“嗓音”概念、有喉音、声音含混不清的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将这两种世界上公认最易、最难学的语言组合在一起作为学生的“科学嗓音”培育教材,培育效果将是显而易见的。
三、科学嗓音培育的方法和步骤
(一)呼吸练习
1.长“丝”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初学者吸气的同时常常伴随抬胸、耸肩的动作,那样是吸不进任何气息的。相反,胸部舒展而松弛,两肩打开而平放,仅仅用闻花香时吸气的感觉可将气息吸到小腹。小腹鼓出来气息已经吸进去了,同时横膈膜是松弛膨胀的状态,保持一秒钟,呼气时小腹往里收同时发出“丝”的声音,横膈膜和小腹是相反的方向。小腹往里收,横膈膜却向外扩张。发“丝”时,一定要体会到门齿对气流形成阻力时小腹往里收的力量与横膈膜向外扩张的力量形成对抗的状态,找到了这种力量的对抗,歌唱的呼吸问题就解决了70%。长“丝”练习要求气息平稳、均匀连贯,如果呼气能保持在15秒以上,一般中等长度的演唱乐句对呼吸的要求就算达到了。2.短“丝”练习。吸气和呼气的理论方法同长“丝”,唯一的区别是将绵延不断的长气息换成短促有力并富有弹性的短气息。目的是针对无气息、浅气息的歌唱者训练其横膈膜的力量、控制与弹性。50次一组,每天做3—5组。⑶ 狗哈气练习。模仿夏天的狗吐出舌头哈气的动作,张大嘴,伸出舌头,快速吐气,同时快速吸气,腰的四周明显膨胀和起伏,使气息在身体里快速流动而畅通。1—2分钟为一组,每天做5组。
(二)嗓音辅助练习
1.嘟噜练习。用五度下行音阶练习,从C大调开始,半音上行扩展音域,到降B大调下行。2.哼鸣练习。用五度上行到下行音阶跳音练习,从C大调开始,半音上行扩展音域,到升C大调下行。3.稳定喉头练习。用a母音三度音阶上行到下行音阶断音练习,从C大调开始,半音上行到小字二组D大调下行。打开喉咙主要是努力使喉咙由里向外扩张,并保持住这种状态。用打开喉咙的方式来做这个练习。
(三)声母、韵母练习(主要以绕口令练习为主)
声母练习:
1.双唇练习(双唇音b、p、m)
2.舌尖后音zh、ch、sh、r
韵母练习:
1.也斜辙。此辙发音后,声音应落在“e”上“引腹”,口型不变,直出无收。如在句尾,直接截气息收声。
2.人辰辙。此辙属宽韵,归韵时以舌尖舔抵硬腭前和上牙龈的部位而发出半鼻音“n”,不让气息达到或穿过鼻孔。
总之,科学嗓音的培育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嗓音概念,解决他们在声乐学习中遇到的误区和困惑,更要帮助他们积极练习“科学嗓音培育”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让他们真正学有所得,为未来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克瑞,杜丽华.绕口令: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和发展教育自然也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重大举措。网络教育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由此带来了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速度、促进教育改革、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好处,因而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多媒体网络是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网而成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点对点、点对面的通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教学信息之外,还可以通过教师机观察每一台学生机屏幕信息,以达到对教学的反馈和监控;学生可利用教师设计的教学软件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通过网络向教师或同学提问,并进行网络对话。
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将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本文将展示多媒体网络在生物教学中的初步运用与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
一、网络教学的初步运用
以一节公开课: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为例。在这一节课里,要求学生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病毒的发现史和它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技术手段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培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等等。根据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
课前利用Frontpage2003,制作了网站《病毒知识知多少》(INTERNET版,其网址为http://192.168.1.11)让学生浏览,感受病毒的存在与厉害,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问题供学生思考,牵着他们的“鼻子”进入丰富多彩的学习中来。
2、自主学习
在网站《病毒知识知多少》中提供相关知识的网站连接,让学生自己去浏览,
并且思考提出的问题:
a.病毒与细菌比较,谁的体形更大一些?b.怎么样对病毒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可以分为哪几类?c.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它跟其他细胞相比较具有什么特点?d.病毒以什么方式进行生活?有什么生活特点?e.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我们人类在哪些方面对病毒进行了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学生还可浏览教师所提供的网站,并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3、网上交流
在网上交流中,由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学习主题的理解。整个交流过程通过"在线交流"、"留言版"、"聊天室"等进行,对于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结果则转换到大屏幕上供全体学生交流。
4、归纳总结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建立相关知识的结构。
5、反馈练习
完成在线练习,根据计算机反馈的在线练习完成情况,对其中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
整一节课安排紧凑而不紧张,一环接一环,学生始终在一个较平缓的氛围中学习。
二、网络教学的原则
1、体现“情景导入”的原则
在进行网络教学前,一定要准备好“衔接软件”让学生浏览,让他们感受到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和气氛,为正课内容的开展做好铺垫。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问题情景或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等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诸要素(教师、学生、内容)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促成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因而“教”和“学”是一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师生之间、教师与教材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各种关系呈网状结构展开。在这种主体化的多边互动机制确定之后,各种关系之间的对话将构成更加丰富的实践空间。
3、体现“分层协作教学”的原则
“分层”是指根据自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进行的综合整体设计。“协作”是指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搭配,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协作、互相促进。“分层协作”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学习能力、性格以及理解的差异为基础,以协作为主线,体现师生、生生合作为特征的一种教学过程。该模式虽然将学生分层,但不限定学生,更不是给学生贴上等级标签。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4、体现“信息容量大”的原则
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来演示),教师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用来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如将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象资料、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生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将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这样才能体现网络教学信息量大的优点。
三、网络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材料应注意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新材料的内在逻辑性和知识难度的层次性,以利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学习。
2、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网上交流应精心组织,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可能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适当的点评、导拔和鼓励。决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取代学生的交流和思辨。
3、在归纳小结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两种体系:一是新知识的含义及内在联系;另一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或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内化。
4、教师提供的供学生自检自测的检测题应尽可能是检测学生理解性的,而不只是简单记忆的试题。
四、结束语
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外,还可以按自己对知识的需求和对课堂知识的兴趣,自由自在地在网上资料库中选择资料进行浏览,以扩充学习知识和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程度。总之,网络教学使得生物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在教师创设的教学环境中,组织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更好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资料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要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英语学困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他们对学好英语缺乏信心,垂头丧气,学习中怕苦怕难。如何转化他们,促进他们的发展,既是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更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促进学困生发展的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立的人、独特的人。要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给学生一个追求梦想的天空,每个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关注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成长,使学生的知识与人格都得以提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要始终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能找到教好他的方法。”
2、全面发展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人,学困生同样具有很大的潜能,只是一时还没有发挥出来,学生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学生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和谐发展,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教育,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成才,坚持“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的评价观念,新课程的评价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创造适应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3、成功体验原则:成功能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成功的体验能带来学生情感的愉悦,还可以促使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利用不同的场合和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某一方面的成功,特别是学困生,应该先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去回答,让他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怕是一个小小的成功,教师就要抓住契机,及时给以表扬和鼓励。
4、学会学习的原则:学困生的成绩不佳,其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学困生不会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代替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促进学困生发展的策略
1、激趣:成功的秘诀是兴趣。现代教育理论特别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养成乐学的习惯。游戏激趣,英语中的游戏是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的统一体,它顺应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它能变“乏味”为“有趣”。学困生也能在这充满激情与欢乐的游戏中创设生活情景来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生活是思维的源泉,应该让学生懂得知识就在生活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如购物、看病、问路、借书等。学生感到熟悉、有趣,就会乐学。教师还要创设英语语言环境来激趣,在课堂上要鼓励学困生大胆说或者读,把知识呈现方式多元化、趣味化,让学困生活动中锻炼表达、学会表面。通过各种激趣,让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