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1: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绿色金融的背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我国金融业集聚的发展分析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际金融资源在区域间流动加速,金融业呈现出金融企业重组并购趋势,也因而引起了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在某一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现象。就全球而言,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和日本的东京,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产业集聚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泰国、香港,也出现了明显的金融业集聚的趋势。如表1所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集聚区域,从我国国内来看,金融集聚的现象在国内同样也有一定的表现,上海、北京、深圳的特定区域内集中了大量国内外的金融企业,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前10名的是上海(130.25)、北京(111.20)、深圳(73.05)、广州(42.81)、杭州(34.80)、天津(32.36)、南京(31.60)、成都(30.96)、重庆(30.80)、大连(28.78)。对于国内不同层次金融中心分布态势,如表2。在我国金融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出现了不利于形成集聚的一些问题,一是在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创新力不强,由于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发展中的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不仅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环境保护对融资的要求,而且金融创新可能会带来风险,不利于减少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投入。二是环境风险防范不足,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还缺乏自我调节机制、环境审查制度等,这就限制了防范风险的能力,进而无法使内外部发展达到较为融合的状态。三是市场交易平台割据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分割、市场规模狭小,增加社会成本,浪费资源,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四是政策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这不仅缺乏机理引导机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等,无法获取其他融资支持,缺少信息共享机制,失去了发展机遇。
目前,多数金融行业在发展的时候,没有全面了解低碳经济背景,经常出现阻碍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无法提升环境保护效率,这对国家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
1低碳经济下国家绿色金融发展重要性
低碳经济主要就是利用新能源、技术、金融机制等进行创新,使金融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降至最低。在金融行业明确此类定义之后,相关管理人员就要对国家低碳经济下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加以了解,可以看出:自从1997年开始,国外就将低碳经济中的气候变化情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之一,并且纳入了金融行业发展责任中,推行了自然灾害证券,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直到2002年,国外还在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并且将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作为核心工作。在2007年的时候,已经成功地研究出新的金融机制,并且此类结构可以全面地实施碳排放交易工作,进而制定完善的体系[1]。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国家必须要借鉴国外的低碳经济实例实施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能够有效降低国家的发展压力,促进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同时,低碳经济下的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各类矛盾进行缓解,例如:高污染与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耗能之间的矛盾等。另外,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帮助国家对消费形式进行调整,进而提升国家发展效率。由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在低碳经济背景之下,国家金融行业绿色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与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此类问题重视起来,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2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碳经济下绿色金融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影响着国家金融行业以及环境保护的进步,对其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具体问题分为以下几点。首先,国家在低碳融资方面,无法得到金融行业的认可,无法促进金融行业的进步,对国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国内低碳服务方面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无法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导致出现较多影响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最后,国家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并且绿色金融产品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同时,政府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扶持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绿色金融行业的长远发展[3]。
3基于低碳经济下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国家经济体系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的矛盾,必须要响应国家提出的绿色发展号召,保证能够更好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金融行业的进步。在此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上述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进而制定完善的绿色金融发展策略。(1)对于绿色金融内部环境情况而言,其他发达国家比我国的低碳绿色金融发展要提早很多年,由此可见,我国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正处于初步阶段,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保证能够在低碳经济背景之下,更好地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效率[4]。①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不仅要响应国家号召,还要积极研究绿色金融行业创新方式,研发污水治理的技术设备,不断促进企业调转生产的发展,使金融企业能够向着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生产、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进而提升绿色制造的转型效率[5]。②绿色金融创新管理机制。低碳经济背景之下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使企业在绿色金融创新的情况下养成较为良好的自律性特点。同时,对于管理制度而言,要对其进行绿色优化配置,适当地减少企业经营活动,进而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要对银行信贷进行绿色化创新,完善管理机制,摒弃传统的不良习惯,科学、合理地认定绿色贷款申请,避免因为管理机制过于简单出现绿色金融创新漏洞[6]。③树立责任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金融行业发展较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风险,主要因为其缺乏良好的责任感,不能有效提升金融行业的发展效率,并且影响绿色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树立责任意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保证可以有效提升绿色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将危害问题加以解决。(2)对于外部环境而言,政府要重视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加大扶持力度,不仅要在政策上进行支持,还要出台一些保护措施,以便于能够打破金融行业的传统模式,在创新金融行业的过程中,避免受到经营风险的阻碍。①建立完善制度。管理人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金融创新经验,不断地对我国传统绿色金融管理制度进行更改,同时,还要对金融保险、金融信贷、金融银行等加以联系,使三者之间相互合作,努力将绿色保险、信贷以及证券推行在市场中,同时,还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保证各个企业之间可以有效交流与沟通,这样,才能保证金融行业更好地发展。②创新管理控制制度。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家绿色金融行业要想更好地发展,就要积极引进绿色金融观念,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例如:绿色车险、绿色旅游险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完善国家金融产品功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分析而言,国家应该出台有效的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利用管理控制制度,激励金融企业创新绿色产品,促进国家低碳经济背景下金融产品的发展。③风险控制体系。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金融行业向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保证不会出现影响国家绿色金融行业发展的问题。同时,国家还要颁布一些法律法规,然后根据金融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完善。对于金融行业的责任保障,必须要推行绿色化发展,以期达到预定的效果。④社会效益性研究。国家在对金融企业进行绿色化规范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起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科学、合理地分析社会效益,并且能够使低碳环保行业能够得到更好的风险控制,进而提升社会效益,促进低耗能的稳定发展。
4结语
在国家实际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相关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低碳经济背景之下,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使其符合绿色化要求,减少国家出现的经济损失,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毕伟乐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邹兆仪.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
[2]胡晓娟.碳金融发展的思考——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3):191-191.
[3]刘之鹤.低碳经济框架下我国金融创新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中D分类号:F8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Abstract: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has a huge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y.China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green financial exploration.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new industrial countries develop green finance earlier than our country,so China should avoid weaknesses and take the ess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Key words:green fin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green financial products
一、引言
(一)发展绿色金融的背景
近几年我国经济达到了持续增长,但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1]。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这种背景下,绿色金融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战略,是金融业和环境产业的桥梁[3],因此发展绿色金融是促进我国经济的绿色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
(二)发展绿色金融的意义
绿色金融业务在全球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绿色金融,无疑证明绿色金融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国家的产业优化升级。利用金融机构的导向作用将社会资金引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可以适当的打击污染严重的企业,有利于产业的优化升级[4]。第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金融,间接地将公众的投资引向环保产业,引导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重工业行业转向污染少的行业,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概述
(一)“绿色金融”概念
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目前国内外对绿色金融的定义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金融业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社会资源引导向环保产业,从中发挥导向作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金融行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必须保证机构内部资金运行流畅,促使行业内部实现绿色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绿色金融而言,在国外学者的很多文献中,对其研究各有不同,但重点均体现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Jeucken(2006)对金融机构的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得出绿色金融的发展对金融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5]。国内对绿色金融研究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国内的研究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我国国情上。麦均洪和徐枫(2015)对绿色金融影响因素得出“还款能力”是影响绿色金融的主要因素。宋晓玲(2013)通过研究西方银行业绿色金融政策主要采取的国际标准,得到西方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对中国的启示,有利于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6]。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涉及三个主要的领域,包括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以绿色信贷为主。全球共有60多家金融机构宣布采纳赤道原则,其项目融资额约占全国的85%,但我国只有兴业银行一家赤道银行。国内主要的银行都有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包括的绿色金融产品类型多、领域宽广,以国内五大国有银行和兴业银行为例。中国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余额 4123.15亿元,同比增长36.96%;农业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余额5431亿元,同比增长15.6%;工商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7028.43亿元,比上年增长7.3%;建设银行2015年绿色信贷7 335.63亿元,同比增长50.61%;交通银行截至报告期内,支持的环保项目节约标煤622.9万吨,节约水833.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1 409.5万吨;兴业银行截至2015年,绿色信贷余额8 046亿元,减排二氧化碳当量7 161.99万吨,节约水量28 565.06万吨。可见,几个主要的国内银行均开展了绿色金融业务,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中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很大的渠道,各个银行的主张也各有不同,但都以环境保护为中心,加强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倡行业内的绿色运营,绿色发展。
四、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的建议
(一)政府角度
1.政府财政政策扶持。现在实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在没有利益的驱动下很少有机构愿意主动去实行绿色发展,很难产生正的外部性。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给予金融企业一定的利益分配,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2.健全法律法规。政府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探索绿色金融法,以法律形式来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促进环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公众角度
1.提高环保意识。作为公众,应该最先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应该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培养绿色环保意识,为绿色金融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树立绿色消费观。社会公众作为消费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拒绝购买有害环境的消费品,认识到绿色金融产品的益处,积极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
(三)金融机构角度
1.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还不是很多,金融机构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2.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金融机构是绿色金融产品的发源地,机构本身应该严格控制内部的风险,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安全性,从本质上健全绿色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邓翔.绿色金融研究述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6:67-71.
[2]麦均洪,徐枫. 基于联合分析的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5,05:23-37.
[3]Salazar,J.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 [Z].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1998,(1):2-18.
[4]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李晓西,夏光, 蔡宁.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J].金融论坛,2015,10:30-40.
[2] 王煜.“摩拜”实验,商业创新出行方案[J].新民周刊,2016(36):66- 69.
[3] 欣嫣.触手可骑的城市新宠儿[J].商业文化月刊,2016(25):30-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