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的治疗与护理范文

时间:2023-07-02 08:21: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糖尿的治疗与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糖尿的治疗与护理

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19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足、缺血、溃疡、坏死甚至并发感染的一种病变,致残率高,严重可危及生命[1]。对50例糖尿病足患者采取有效治疗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39~75岁,平均45.6±7.2岁。平均糖尿病史按Wagney分级法:0级6例,1级7例,2级3例,3级5例,4级24例,5级5例。

治疗:①控制血糖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早中晚餐前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检测空腹及三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②抗感染治疗:早期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加喹诺酮类药物,必要时给予细菌学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③营养神经治疗:给予甲钴胺注射液1000μg/日,1次/日。④改善微循环:使用川芎嗪、山莨菪碱、银杏叶提取物等。

护理措施

⑴心理护理:糖尿病足病程长、迁延不愈、治疗费用高、心理压力大,患者有不同程度抑郁、紧张、害怕、焦虑等精神症状,严重可影响睡眠、饮食,从而影响血糖水平。可采取以下的护理措施以减轻心理压力。①同情关心体贴患者,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讲解治疗和护理疗效,增强治疗信心;②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治愈病例,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以取得信任,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与医师协商尽量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确定,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④告知患者精神因素可影响血糖水平,尽量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

⑵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足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自我防护意识。入院时向患者宣教糖尿病足病因、治疗原则及预后,宣教糖尿病自我保健知识,重点讲解足部保健,注意足部清洁,发现小创口应及时处理。有报道显示,通过对糖尿病足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是截肢率减少45%~85%[2]。

⑶饮食护理:糖尿病足治疗首要目标是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可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生理条件及活动量制定食谱、指导饮食,避免饱餐、定时定量规律进食,宜低盐、低脂、易消化、含纤维素高食物,根据饮食习惯可使食谱多样化,限制饮酒。

⑷观察局部表现:由于足部感觉迟钝,对疼痛、冷热、压迫等不敏感,糖尿病患者应每天检查足部,注意是否有水疱、裂口、红肿及皮肤色泽与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与弹性,如发现水疱及时处理,小水疱不须抽液,给予无菌纱布包扎即可;紧张性水疱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预防继发感染。水疱干枯后形成的痂皮任期自然脱落。强化足部护理保健,选择合适鞋子,袜口宽松,寒冷时注意肢端保暖。

⑸足部护理:指导患者足部自我护理,每晚坚持温水洗脚,水温不超过37℃,洗脚时不可用力揉搓,以免擦伤皮肤,洗净后用吸水性强的柔软毛巾彻底擦干,尤其是脚趾间要擦干,对皮肤干燥者冬季涂植物油。正确修剪指甲,一旦损伤皮肤,及时去医院正确处理伤口,并督促患者做足部按摩,1次/日,每次30分钟,可利于糖尿病足恢复。冬季要保暖,注意避免冻伤,尽量避免足部受压,禁用热水袋暖脚,使用电热器烤脚是要防止烫伤,不可赤脚走路,以防刺伤。外出时不可穿拖鞋,以免踢伤。

⑹创面的护理:感染的创面应每天换药,常规按照无菌操作,碘伏消毒,外盖凡士林油纱条,并用无菌纱布包扎,每天换敷料1次。创面的坏死组织须逐步修建,必要时可用溃疡糊或者是清疱胶。检查有无潜道内可填入溃疡糊及引流条[3]。针对足部溃疡面较大的,先用0.5%灭滴灵100ml+16万U庆大霉素+4U普通胰岛素混合剂清创处理后,用配制的普通胰岛素1U+654-2+贝复剂液[4]。浸润纱布湿敷,2次/日,连用1周,局部分泌物多,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敏感高效抗生素。

结 果

本组患者50例,血糖控制均比较满意。34例糖尿病足患处痊愈,14例创面缩小、局部干燥,2例截肢。有效率96%。

讨 论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在临床上,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高血糖的影响,下肢血管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容易形成血栓,并集结成斑块,而造成下肢血管闭塞、支端神经损伤,从而造成下肢组织病变。而“足”离心脏最远,闭塞现象最严重,从而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脱疽。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重要致残因素,主要原因是肢端缺血、神经病变、感染、代谢紊乱及多种诱发因素所致[5]。对糖尿病足的治疗,首先要控制血糖,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有利于伤口愈合;其次是彻底清创足部伤口,配合抗生素应用,合理的足部护理和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可预防糖尿病足发生,良好的护理可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可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消除足部隐患,预防复发、降低截肢致残率,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59.

2 Bryant JL,Beinlich NR.How to star a nurse-managed foot care clinic[J].Orehopaedic Nursing,2003,22(6):437-441.

篇2

糖尿病病人在治疗中,由于治疗不当或者饮食失节.急性感染等因素,而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既往死亡率较高,继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和积极补液疗法以来,抢救成功率已大大提高。我院自2008年以来共收住糖尿病患者361例。其中合并酮症酸中毒的47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均抢救成功。现将治疗与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35-73岁。文化程度文盲-高中,职业工人、农民、干部。

2 治疗

原则补充生理盐水.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补钾等。

2.1 补液:补液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由于酮症酸中毒常伴有血浆渗透压的升高,通常使用生理盐水。补液量和速度视失水程度而定。如病人无心力衰竭,开始时补液速度应快。在2h内补1000-2000ml。以便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血循环和肾功能。以后根据血压.心率.尿量.末梢循环情况及临床症状,调整补液量和速度。一般第一个24h应补液4000-6000ml。严重失水者可达6000-10000ml。如治疗前已有低血压或休克者,快速补液不能有效纠正者,应补胶体溶液,并采取抗休克措施。由于治疗初期血糖浓度已很高,不能给葡萄糖液。当血糖降至13.9mmol/L时,改输5%葡萄糖液,并加入速效胰岛素。

2.2 胰岛素治疗:通常0.1U/ kg/h的胰岛素开始应用。然后,根据血糖及酮体的监测,及时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在胰岛素的应用中要防止血糖下降过快及低血糖的发生。胰岛素可静脉点滴,当血糖浓度持续在11mmol/L左右,尿酮体转阴.尿糖(+)时,改为皮下注射。停静脉点滴前1h,先皮下注射,一般为6-8U。以防血糖回跳。直到症状纠正后,改为常规治疗。

2.3 积极消除诱发因素:诱发因素包括急性感染.治疗不当.饮食失节.以及精神刺激.疾病的应激状态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使血糖更进一步增高,酮症酸中毒更加严重。所以要针对病因对症处理。

2.4 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轻症病人经上述治疗后,酸中毒可逐渐纠正不必补碱。当酸中毒严重,经过上述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可给于小剂量的5%碳酸氢钠静脉点滴。酮症酸中毒病人体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钾。如治疗前血钾水平低于正常,开始治疗时即应补钾。头2-4h通过静脉补液,每小时补钾约1-1.5g。如果病人尿少或无尿,应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再补。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定时监测血钾水平,并结合心电图.尿量调整补钾的量和速度。

2.5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a. 心血管系统:补液过多过快时,可导致心力衰竭。失钾或高钾时,易出现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降低血糖过快或血糖太低时,可发生心肌梗死,甚至休克或猝死。血液浓缩凝血因子加强时,可引起脑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b. 脑水肿。c. 急性肾功能衰竭。d. 严重感染和败血症。e.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f.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g. 其它:如急性感染.胰腺炎.急性胃扩张等。

3 护理

3.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观察神志、瞳孔、体温、呼吸、血压的变化。详细记录液体的出入量。如病人出现高热应立即采取措施给于药物和物理降温。

3.2 建立两路畅通的静脉通路,一路补液,另一路小剂量给胰岛素。小剂量胰岛素有治疗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较少引起脑水肿、低血糖、低血钾等,可使血糖稳步下降。在胰岛素治疗阶段应注意抽取胰岛素的量要准确,并及时监测各项指标,如及时留取血、尿标本,动态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等,并根据测定的指标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和补钾。注意标本的采集要准确,避免在输液同时同侧采血,采取尿标本同时,要嘱患者排空膀胱的残余尿液,以免出现假阳性。尽可能地鼓励患者进食,对进食少的患者,在输液过程中适当输入含糖的液体,或酌情减少胰岛素的剂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3.3 严密监测血糖、酮体和电解质的变化,血糖和酮体可每2h测一次。电解质可1-2h测一次,根据它们的变化,调节胰岛素的用量和补液速度。

3.4 预防继发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流通,每日用消毒液对物体表面和地面擦拭两遍。严格限制探视人员,护理人员应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长期保留尿管的病人,对尿道口每日用碘伏消毒两次,尿袋每日更换一次。同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每日取尿液一次送去做尿分析或遵医嘱。

3.5 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全身皮肤每日用温水擦拭1-2次。保护受压部位和骨隆突处。保持被褥及床铺整洁、干燥。

3.6 饮食护理:鼓励病人多进食,减少液体的补充量。避免因液体输入过多而引起的并发症。

3.7 做好口腔护理:每日口腔护理2次,同时观察口腔及粘膜的变化,以防口腔感染或溃疡的发生。

3.8 保暖:经常触摸患者的四肢末端,特别是双足,必要时加盖衣被。DKA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末梢循环障碍。保暖能改善周围循环。应每日用温水泡双足,并按摩四肢和双脚。

3.9 心理护理:因DKA病程长,病情较重,大多数病人容易产生悲观、孤僻、烦躁不安、厌世等情绪,故在抢救治疗过程中要多关心、安慰患者,及时了解患者的生活及心理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护理。 首先使患者情绪稳定,消除顾虑。使病人了解病情及发病机理,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护理。给病人讲解此病的抢救治疗成功率很高,多数病人对治疗报有信心,能密切配合医护人员,希望达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让患者掌握应有的知识,认识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平时如能积极治疗,坚持糖尿病个体饮食疗法,定时做血糖.血钾.等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对症治疗,是完全可以避免并发症发生的。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生活规律,对生活充满希望。

篇3

【关键词】妊娠糖尿病;饮食控制;空腹血糖;早餐后2小时血糖

妊娠糖尿病(GDM)包括糖尿病合并妊娠和妊娠糖尿病。GDM有害于母婴健康,尤其对胎儿及新生儿造成严重危害。合理的饮食控制能使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是GDM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对降低围生儿死亡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GDM与糖耐量异常诊疗的观察与护理进行总结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32例(包括9例糖尿病妊娠病例和经75克糖尿病异常23例)及41例糖耐量异常。其中初产妇55例,经产妇18例,年龄23~42岁,平均33.23岁,有糖尿病家族史者12例,占16.21%,不良产史41例,占55.41%;妊娠合并高血压6例,占8.2%;孕妇体重增长过快27例,占36.48%。

1.2 血糖标准:按第三届国际妊娠糖尿病学术研讨会推荐的方法[1],对孕妇于妊娠24~28周进行50克葡萄糖激发试验筛查GDM,血糖≥7.8mmol/L者,一周内做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其诊断标准,空腹5.6mmol/L,1小时10.3mmol/L,2小时8.6mmol/L,3小时6.7mmol/L。其中有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可诊断为GDM,仅一项高于正常值,诊断为糖耐量异常[2]。

1.3 方法:对GDM患者进行营养指导,并进行饮食控制,热能每妊娠早期热能供给基本不变,妊娠中期每周增加200KJ,主食每日300~400g。含碳水化合物200~250g,蛋白质每月增加25g,妊娠全过程体重增长控制在10~12.5kg,妊娠7各月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0.5kg。将GDM患者病例分为单纯控制饮食组和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及早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比较控制饮食前后血糖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X2检验。

2 结果

2.1 32例糖耐量异常及10例GDM患者(75g糖耐试验仅2项稍高的患者)指为单纯控制饮食组,其空腹血糖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均明显下降(表1)

2.2 21例在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值均明显下降(表2)。

2.3 饮食控制组于非控制组比较,早餐后2小时糖值下降,空腹血糖值不下降(表3)。

3 讨论

篇4

饮食治疗的护理是对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控制饮食,其目的在于减轻胰岛 ß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实行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同时应定时定量。

1.1根据病人自身体重和状态,估算一天中大致消耗的热量。

一般情况下:休息状态的成人:每日83.7-125.5KJ(25-30kcal)/kg,轻体力劳动者:125.5-146.4kg(30-35kcal)/kg,中等体力劳动者:83.7-167.4KJ(25-40kcal)/kg,重体力劳动者:每日167.4kJ(40kcal)以上。生长发育期、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10%--20%,过重或肥胖者相应减少10%-20%。对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分配。脂肪;每日0.6-1.0/kg,约占热量的30%。蛋白质;每日0.8-1.2/kg约占热量的12%-15%,其余部分碳水化合物补充约占50%-60%。

1.2三餐分配:按食物内容分表将上述热量折算为1/5,2/5,2/5,或1/3,1/3,1/3.三餐饮食的内容要搭配均匀,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且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防止血糖波动过大,这样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岛素的释放。按此食谱食用2-3周血糖应下降,多数轻症糖尿病病人,病情逐渐好转,血糖、尿糖基本恢复正常,若血糖、尿糖控制不佳时可加用药物治疗,但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避免低血糖,应作必要的调整,可与两餐中或睡前加餐,但应包括在总热量中。在治疗过程中,常规检查病人血糖或尿糖。

2 休息、活动指导

运动疗法是一种辅助治疗,它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还可避免肥胖和精神过度紧张。运动疗法应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指导病人进行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在医护指导下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方式有慢跑、太极拳、游泳、健身操、散步、气功及家务劳动等,不可间断,要持之以恒,为了避免低血糖发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较高时进行,在活动时应注意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并携带甜点,及写有姓名、家庭地址、亲人电话号码的病情卡以应急。

3 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

口服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和双胍类。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病人血糖、CHB、尿糖、尿量和体重的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告诉患者磺脲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厌食、胃酸分泌增多,腹部烧灼感,同时服用制酸剂可减轻或防止发生。服用剂量过大或饮食不配合可发生低血糖反应。较少见药物过敏反应、粒细胞减少、贫血、皮肤瘙痒和皮疹等。双胍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口干苦、金属味、腹泻等,偶有过敏反应。上述口服降糖药物对肝、肾功能减退者不宜使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溃疡病、胃肠炎病人应忌用。服用时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

4 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4.1 胰岛素应置于冰箱(4℃)中冷藏,禁止冷冻。为防注射部位脂肪萎缩,使用前1小时自冰箱取出恢复至室温。用1ml空针抽取所需要量作皮下注射。药瓶和皮肤严格消毒,注射部位可选择手臂三角肌、腹部及大腿等,有计划、按次序地更换注射部位。避免二周内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可防止注射部位组织萎缩或增生。当有长效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时,先抽取长效胰岛素,以避免长效胰岛素中的鱼精蛋白锌与瓶中的短效胰岛素发生反应而影响药效,注射胰岛素时间为餐前30分钟,注射后按时进食,以防止低血糖。

4.2 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常见有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病人。表现为疲乏、头晕、心悸、出汗、饥饿,重者可引起昏迷。对低血糖反应者,立即平卧休息,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药物如糖果、饼干、含糖饮料以缓解症状。昏迷者应立即抽血、查血糖,继之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ml。根据情况调整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进食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进食些饼干。注意胰岛素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护士应做好抢救的准备。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影响治疗的因素较多。病人情绪、饮食、药物剂量是控制病人血糖的关键。所以对糖尿病的护理要特别仔细和耐心。多与病人沟通,注意随时调整病人食谱、餐量与餐数。有利于疾病康复、早日出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