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方法及要求范文

时间:2023-07-02 08:21: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德育的方法及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的方法及要求

篇1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第二,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清楚。

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教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三)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任何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①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青年教师的素质,以经济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以欠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

    ②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

    例如:“化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思维能力”要给以明确定义,对“课堂实验”也要有一个限定:是指教师演示实验还是指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在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如“在培训工作中提高校长政治素质的研究”中,不仅要对“政治素质”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工作作风素质),还要指出“政治素质提高”的研究范围,即只涉及培训工作中校长政治素质的提高。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目前,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    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这个课题,属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班主任的德育素质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研究成果。

    比较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要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又如“职业高中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第一,分析几年来自费生的报名情况,从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二,对几年来自费生与公费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从培养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三,对几年来自费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必要,对有关职业高中办学模式与收费政策进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教育科研的每一项题目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对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

    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例如,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进行测验).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了解学生的反映)。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写出。

    当前在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第二,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第三,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须解决的。

    (五)研究对象

    在研究计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以使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体范围要有具体说明;如果是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计划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方案中。

    (六)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七)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并发展成最终成果。或者将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别有各子课题的成果形式和总课题的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

    (八)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

    (九)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篇2

鸡球虫病是危害养鸡业的最主要疾病之一,病鸡死亡率可达20%~30%,严重时高达80%,给养殖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鸡球虫病的防治主要是依赖抗球虫药物。目前,可使用的抗球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在用药过程中要加以注意,合理运用抗球虫药物才能避兔鸡产生抗药性和中毒事件的发生。

1 使用原则

①重视预防用药。球虫药大多在球虫发育早期(大约4天)起抑杀作用,如果出现血便时用药已经太晚了。②要根据抗球虫药的作用阶段和作用峰期合理用药。球虫生活周期一般为7天,无性生殖期4~5天,有性生殖期2天,体外形成孢子化卵囊1天。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第1~2天的药物其抗球虫作用较弱,一般用于预防。本类药会影响对球虫免疫力产生,一般用于肉鸡,蛋鸡和肉用种鸡一般不用或不宜长期使用;防止因突然停药而引起球虫暴发。作用峰期在感染后的第3~4天的药物其抗球虫作用较强,一般用于治疗,不宜作饲料添加剂。本类药对于球虫免疫力影响不大,可用于蛋鸡和肉用鸡,但在产蛋期应慎用。穿梭或轮换用药时,一般先使用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再换用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可以避免耐药性的产生,而且可提高防治效果。③使用抗球虫药时要定期变换或联合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④要选用理想的抗球虫药。⑤注意抗球虫药的毒性与配伍。⑥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法。如饮水给药比混饲给药好,特别在鸡患病时,宜在晚上投药。⑦合理剂量和疗程。首次剂量要充足,预防疗程3天,治疗疗程不低于5天。

2 用药方案

抗球虫药的使用方法:①连续用药法:从雏鸡8日龄开始,饲料中连续添加某一种抗球虫药。②轮换法:更换一种新药后往往可改善鸡的生产性能和减少耐药虫株的产生。以鸡的批次或3个月至半年为一个期限,使用的替换药之间无交叉耐药性,药物化学结构不能相似,作用方式不能相同,作用峰期也不能相同,以免产生交叉耐药性或变换用药后效果不明显的现象。③穿梭法:同一批鸡不同生长阶段用不同药物,使用的药物化学结构、作用方式不相同,一般先使用作用于第一代裂殖子(即第2~3天)的药物,再换用作用于第二代裂殖子(即第四天)的药物。或者在育雏阶段使用一种药物,到生长期时使用另一种药物。如开始时使用盐霉素、马杜霉素等抗生素,至生长期用尼卜巴嗪等化学合成药进行穿梭作用。④量递减法:开始用全量,以后每阶段逐渐减少药量,直到完全停止用药。⑤联合用药法:其目的是为了扩大抗虫谱以及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增强药效和减少用量,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抗球虫药与增效剂合用可提高效果;抗球虫药与抗球虫药合用也可提高效果,注意合用的药物不能发生配伍禁忌,应分别作用于球虫的不同发育阶段。

篇3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而采用的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称。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即“教无定法”。教无定法,不是说没有方法,而是说方法因人而异,只有研究、掌握、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才能科学的做好教学工作。缩写句子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句子转换的一种题型,所谓缩写句子,是指去掉句子中修饰限制的“繁枝茂叶”,留下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把句子改写成一个最简单的句子的过程;如果把一个很长的句子比作一棵大树的话,缩写句子就是砍掉大树繁茂的枝叶,保留大树的主干的过程。虽然“教无定法”,但是“贵在有法”。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句中的主谓句缩写句子的方法及要求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缩写句子的方法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把小学生缩写句子的方法总结为两种,即“保留法”和“补充法”。

(一)保留法。

所谓保留法,是指抓住句子的主谓宾进行缩写句子,即“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去掉句子的定状补等修饰限制的成分,只保留句子的主谓宾成分的一种缩写句子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可以操作的办法。

(1)删除“的”之前修饰限制的部分。

如“寒冷的冬天过去了。”一句中,“寒冷的”是用来形容冬天寒冷程度的,是修饰的成分,在缩写句子时可以删除这部分,因此,这个句子缩写后就变成了“冬天过去了。”删除“地”之前修饰限制的部分。如“人们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中,“都忍不住惊讶地”是用来限制“呼喊起来”的,在缩写句子时,这部分内容要删去。这句话就缩写为“人们呼喊起来。”删除“得”字后面补充说明的部分。如“如海力布着急得没办法。”中“没办法”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在缩写句子时,把“没办法”删去,这句话就缩写为“海里布着急”(2)删除表示方位的词语。如“我们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泳。”这个句子中,“在清澈的小河里”是表示方位的修饰限制的成分,在缩写句子时要删去,缩写后应写成“我们游泳。”(3)删除表示数量的词语。如“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这个句子中,“一串串”是表示数量的词语,在缩写句子时要删除,缩写后的句子应写成“花炮升上天空。”

二、补充法

所谓“补充法”,是指在缩写句子时,先抓住句子中的动词和形容词,再补充句子的主语和宾语的一种缩写句子的方法。

(一)抓住动词补充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动词谓语句的句子的缩写。如“教我们语言的王老师一丝不苟地批改着我们的作业。”中的动词是“批改”,在缩写句子时,先抓住“批改”,再给“批改”补上主语“王老师”和宾语“作业”,这个句子就缩写成“王老师批改作业”。

(二)抓住形容词补充法。这种方法适合于形容词谓语句的句子的缩写。 如“春天到了,八叔家地里的小麦绿油油的”这个句子中的形容词是“绿油油”,在缩写句子时,先抓住“绿油油”这个形容词,再给“绿油油”补上主语,这个句子就缩写成“小麦绿油油的”。

三、缩句的要求

(一)缩写后的句子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例如:“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嫩叶的柳丝。”这个句子,不能缩写成“风吹丝。”,而应该缩写成“微风吹拂柳丝”因为“微风、吹拂和柳丝”都是完整的词组,而“风、吹和丝”只是语素,不能用语素来代替完整的词组。

(二)“了”、“着”、“过”仍需要保留。“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已经完成,“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 “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这个句子,应该缩写成“敌人筑好了工事。”,而不应该缩写成“敌人筑好工事。”

(三)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例如:“县长焦裕禄为了让兰考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句子应该缩写成“县长焦裕禄献出了生命。”,而不应该缩写成“焦裕禄献出了生命。”

(四)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删除。 形如“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状语一起完整地删除。例如:“我们在明亮的教师里专心地学习。”应当缩成“我们学习。”不能缩成“我们在学习”。

(五)正确处理补语。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发表作文后的张小南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张小南高兴”。

篇4

建筑物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成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所以,建筑物的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对于娱乐、生产、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物质需要,还应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审美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建筑物的美观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的经济基础、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平。类型不同的建筑物在艺术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某些特定的建筑物来说,其艺术效果和形象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影响建筑物设计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建筑物具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属性和功能,才使得建筑物立面和体型设计具有了较高的价值。

1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1.1 尺度和比例

比例指的是建筑设计中保证建筑物尺寸协调的一种基本方法,主要指整体和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所有的建筑物中都存在高、宽、长三方面的大小关系,而建筑物的比例就是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适当的建筑物比例能够给人以完美、和谐、舒适的感觉。尺度指的是建筑物给人的局部或整体的印象大小与其实际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尺寸来保证建筑物构件的恒定不变,包括踏步、扶手、栏杆等等。将建筑物局部或整体与人的尺度进行比较,能够保证建筑物具有较好的尺度感。比例协调与尺度合理是立面设计的主要要求之一。

1.2 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最主要的一种建筑构图方法。节奏感和韵律美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这也是人们将建筑物比喻为“凝固的音乐”的主要原因。韵律是形式重复的最简单体现,形成于一些或一个因素的均匀交替,这一要求在建筑物外貌上主要体现为规则设置的门洞、窗间墙和窗等等。节奏则是重复的较为复杂的形式,这一要求不仅仅是韵律的简单重复,还包括一些因素的交替。节奏中涉及一些有规律变化的属性,包括大小、形式和数量等方面的减少或增加。

1.3 微差和对比

对比是指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存在色彩上绿与红、白与黑、虚与实、垂直与水平、线条的粗细、曲直、高低、体重大小等很多要素的对比。微差是指不明显的差异,代表着由一种性质转变为另一种性质的连续性,包括从重逐步变为较轻或次重。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微差能够通过两者之间的相通性来获得和谐;对比能够利用两方面的陪衬和烘托来显现各自的特性,从而表现出变化的多样性。缺乏对比则会让人产生单调感,而过于强烈的对比则会导致统一性和协调性的缺乏,甚至产生混乱感。只有实现对比和微差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够保证建筑设计的和谐与多样化共存。

1.4 稳定与均衡

稳定和均衡是长时间建筑设计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设计理念。稳定指的是建筑设计图中,建筑物的上下轻重关系。稳定是建筑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启示来自于自然界。人们在长时间的建筑设计中发现,建筑物应该像山一样具有下大上小的形式,从而保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下大上小的建筑设计图能够带给人们安稳感和舒适感。然而,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原有的稳定性观念逐渐得到了改变,人们也开始逐渐喜欢和接受一些上大下小的悬臂式结构。均衡指的是建筑设计图中,建筑物各个体量的前后和左右轻重关系。均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对称的均衡形式;另一种是对称的均衡形式。前者灵活性较好,会给人带来活泼、轻巧的感觉,而后者则较为严谨,会给人带来一种庄重的感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哪一种具体的设计均衡形式,要综合参考建筑场地环境、地形条件,以及建筑物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需求。

1.5 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指的是在统一中寻求变化的一种形式美规律。形式美的各个方面,包括尺度、比例、对比、主从、节奏、韵律等,都是变化和统一在各个方面的实际表现。变化和统一在建筑设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若建筑设计缺乏变化,仅仅讲究统一,则会使建筑物出现单调感和呆板感;而若只讲究变化而缺乏统一,则会使建筑物产生无秩序感、繁琐感和杂乱感。

1.6 重点与主从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从群体组合到细节装饰;从外部体型到内部空间;从立面处理到平面组合,都应该强调协调统一,并要处理好一般与重点、从与主之间的关系。一座建筑物若缺乏中心或重点,则会使人出现平淡无奇的感觉,而且会因结构松散而缺乏统一性。

2 建筑体型和立面的设计方法

第一,立面设计中要注意下述问题:处理立面的细节和重点;处理立面的质感和色彩;处理立面的线条;处理立面的凹凸和虚实;处理立面的比例尺度。

第二,通常使用咬接或直接咬接的方法进行体型的组合设计,同时选择连接体相连或走廊等连接方式[1]。

第三,在一定的环境下,按照建筑物的造型和功能需要,通过主附体相结合的方法,使附体对主体起到陪衬作用,或是升高局部体量的方法,处理建筑物转角和转折,不仅能够提高组合的灵活程度,使其符合地形的变化,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2]。

第四,建筑体型的造型组合通常包括复杂体型、单元组合体型或单一体型等多种组合方法。

第五,一幢建筑物的立面至整体均有不同的材料和部分构成,每个部分之间既又内在的联系,又有相互的区别[3]。各个不同的部分之间是利用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一幢统一、完整的建筑物的,这些规律体现了建筑设计图中的变化和统一,尺度、比例、对比、韵律、稳定和均衡等法则[4]。

第六,建筑物体型和立面设计不应与特定的建筑物功能、环境和技术物质发展水平相互脱离,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任意性和盲目性,这就使得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经济条件、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材料和功能的制约。所以,任何的建筑物都要具有自身特定的特征和形式[5]。

3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所述的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在已有的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其应用价值受到了一致的认可。但是,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是一种具有较高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仅仅机械地照搬上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求,则设计师的创造性必然会受到限制,导致建筑设计物缺乏新意、显得死板,进而与人们的审美要求和文化要求产生较大的差别。因此,只有在严格遵守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进行灵活掌握,并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实际功能,才能够保证建筑物设计创新性的不断提高,从而设计出更好、更多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周明.高层建筑选型及结构设计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6(117):188--189

[2]富彬.浅谈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J].南北桥.2009,1(6):94--95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