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1: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变电站技术创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量需求越来越大,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质量,国家电网在探寻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规划与制度建设。智能变电站技术创新和实施,作为保证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实现电力服务质量提升的基础,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智能变电站技术创新的内容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
2 智能变电站技术创新与实施
智能变电站应实现的技术创新的内容包括:变电系统设备状态监控技术的创新、信息技术与故障诊断创新、变电站防误技术的创新、变电站智能告警技术创新、变电站智能操作技术创新等。
2.1 智能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的技术
在智能变电站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实施后,对于提升变电站设备状态检修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工作,对于有效地获取电网运行时各项状态的适时数据、获得智能电子装置的故障状态、降低信息采集的盲区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当前 我国智能变电站在线监测发展状况分析,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对智能遍地安装设备全线监测的能力。当前在智能变电站内主要一次设备,使用的是针对性较强的在线监测技术。对于主变、变电站避雷器等设备进行在线的监测,在线监测的参数包括:主变油色谱、局部放电、避雷器泄漏时产生的电流等等。
信息融合技术的创新作为数据融合工作的有效实施路径,指的是在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对变电站多种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表示、各种内在联系的综合处理技术等等。在多信息融合技术处理的过程中,从变电站信息处理的视角做出有效的综合与处理,获得变电站信息处理的内在规律,去除一些没有用和错误的信息,最终获得信息的优化提升。信息融合技术提升了信息处理的创新程度和效果。
2.2 智能变电站防误功能扩展与实施
在智能变电站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下面一些防误闭锁的技术:与传统的变电站防误闭锁技术相比较,智能变电站防误闭锁有效的提升了变电站监控中心电脑监控系统的防误闭锁逻辑性能。变电站顺序控制操作方式的创新,指的是借助变电站监控中心电脑监控系统下达的具体操作指令,通过计算机系统独立地、有顺序的进行操作任务的实施。智能变电站全站所有的隔离开关、变电站接地开关防误操作方式是创新技术实施的节点。在这个过程中逻辑防误借助GOOSE传输机制来实现对跨间隔操作的闭锁。
2.3 智能变电站告警及事故信息分析
智能变电站告警与事故信息综合分析系统作为保证变电站正常运行的系统之一,在系统上安装智能告警与事故信息分析体系,就变电站信号做出分类显示与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升故障报警信息的处理效果。按照智能变电站逻辑与推理模型的要求,实现对智能变电站告警信息的分类与综合过滤,就变电站的运行状态做出适时的分析与推理。智能告警与事故信息综合分析技术的创新,为智能变电站更好的进行智能告警,提升智能变电站决策信息的有效性发挥了更好的作用。
2.4 智能变电站操作票系统与应用
智能操作票系统作为智能变电站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这个系统包括了顺序控制软件等功能。智能变电站操作票系统能够全面的使用平台的各种功能,来保证智能变电站功能的发挥。变电站智能操作票系统共享实时SCADA模型与图形,同时实现对智能变电站实时态与模拟态的有效隔离,实现了全过程的实时、安全与可靠性。变电站智能操作票系统的推理,变电站业务表单的自由定制等为变电站智能操作提供了全面的保障。智能变电站操作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与技术创新,可以使用彻底的图票一体化技术于实际的生产和管理中,以此来提升操作票系统运转的可视性与直观性。
2.5 智能变电站电压无功自动分析与应用
在智能变电站管理工作中,电压无功控制分析系统,通过计算机登记书将区域子系统电源控制进行第二级的控制,通过将子系统电压的合格、经济性作为目标,完成子系统内各个变电站间智能控制的效果,更好的发挥子系统内各个变电站协调工作的效果。智能变电站无功电压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第一步从对自动化系统采集数据以后,传输给电压分析模块、无功分析模块,在此基础上做出综合的分析,进而完成对变电所主变分接头的调节指令。
3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变电站生产与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技术创新与实施,一方面能够提升智能变电站安全生产和运转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智能变电站生产效益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智能变电站技术创新与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升智能变电站工作人员的责任与创新意识,在现有技术应用与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力度,保障智能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陆居周.智能变电站技术特点的研究[J].广东科技.2011(02).
中图分类号:TM86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4-000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04.005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接地网的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当代变电站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应从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开发入手营造一个良好的接地网运行环境,且就此满足当代居民用电需求,达到最佳的电能供给状态。以下就是对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及其故障诊断成像系统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电厂等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变电站接地网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安全接地性能,即变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引进了电力系统安全检测设备,继而通过对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全面掌控到系统运行现状,并及时检测出接地不良问题,避免其问题的突显影响到系统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此外,在变电站发展过程中为了突显出其安全性能,强调了充分考虑地面电位梯度所带来的危害性,最终由此达到良好的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状态。
2 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实现路径
2.1 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实现过程中,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故障诊断成像系统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应用牛顿拉夫逊法即NR法的重要性,且应注重在接地网故障诊断计算中充分利用非线性方程即f(x)=0泰勒,如下:
此方程式即表示f(x)在xk处有二阶导数存在的情况。此诊断方法的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结果的精准性,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此外,Tikhonov正则化处理也是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之一,即其可实现对求逆问题的有效处理。为此,应注重将其应用于接地网故障诊断中,便于相关技术人员在故障问题诊断过程中能及时发现接地不良问题,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稳固变电站接地网运行状态。
2.2 完善测量方式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测量方式的完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应用基于二电极法的电阻测量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此种测量方法的应用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故障诊断过程中应设定电路中某一电阻为待测电阻,继而由此构建相应的等效模型,同时通过电压表测量电压的方式来对接地网运行现状展开细致的分析;第二,基于四电极法的电阻测量也是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测量方式中的一种,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路定电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继而提升测量结果的精准性;第三,基于四电极法的16通道循环测量方式应用优势即体现在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测量精准性及效率问题。同时,16通道循环测量方式对测量次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提高对其的重视。
2.3 开发软件系统
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构建中开发软件系统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首先要求当代电力部门在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MATLB Engine构建多层土壤参数反演功能模块,且在反演程序中将所要测试的对象名称输入到其中,继而通过程序运行查找出相应的计算结果,并将计算误差控制到最小状态,形成良好的土壤参数反演结果计算成效。此外,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接地网未知拓扑重构模块的构建也是非常必要的,其可通过MATLB Engine与MATLAB混合编程相结合的方式对接地网未知拓扑进行细致的推理,最终全面掌控接地网未知拓扑可行性,达到规范化的变电站故障诊断状态。另外,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功能模块也是软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软件系统开发过程中应依据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状况对接地网进行建模处理,并设置接地网测量参数,实现软件系统的良好运行。
2.4 完善硬件系统
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平台硬件系统的构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在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对接地网恒流源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背景下,相关技术人员在对故障诊断成像平台进行实际操控的过程中应注重规范激励电流源模块设计,继而由此实现测量装置的有效控制,并确保微控制器D/A能始终处在稳定的运行状态,最终提升功率电阻输出电流的稳定水平;第二,由于开关模块有助于对控制系统的合理切换,因而在硬件系统完善过程中应注重对其的合理化设计。
3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
3.1 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
土壤视是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中的一种,其是基于Wennner四电极法而实现的,因而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最终达到良好的变电站现场测量状态。例如,浙江省湖州市钟管变电站在电阻率测量过程中即始终秉承现场测量原则,并基于接地摇表的基础上展开了相应的测量行为,同时将测量所得电极间距记录了下来(单位为:m),为0.4、1、1.4、2、2.4、3、6,对应的电阻率测量值分别为(单位为:Ω・m)446、470、510、580、445、375、275。接地网节点电压测量也是钟管变电站现场测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其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现场测量的过程中应以划分施工编号的方式完成测量行为,达到精准化数据测量状态。
3.2 钟管变电站土壤特性分析
在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中对变电站土壤特性展开分析行为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此,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土壤特性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将无效数据剔除出去,以此来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精准性,同时为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数据参考,促使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能全面掌控到变电站的土壤特性,继而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相应故障问题可结合其土壤信息对故障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解决。此外,为了达到钟管变电站土壤特性分析目的,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土壤特性实验过程中应注重依据实际状况构建相应的土壤模型,最终依据土壤模型对其特性展开综合分析行为。另外,在土壤模型参数反演计算过程中将产生一定的误差,为此,在模型分析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3.3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
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亦有助于钟管变电站接地网综合分析行为的展开,因而应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例如,浙江湖州钟管变电站在对自身实际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即强调了故障诊断成像的应用,并在对开关场区进行布置的过程中将接地网节点电压合理划分为4组,继而通过不同组间测量的方式达成了接地网故障成像诊断目的。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钟管变电站综合分析过程中强化钟管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应将其落实到实践实验项目中,达到最佳的接地网故障分析状态。
4 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实例
4.1 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接地网故障诊断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为达到良好的隐患诊断效果,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即提高了对接地网故障诊断的重视程度,并致力于开发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继而通过对该装置的应用逐渐缓解了变电站实际运行过程中凸显出的接地不良等问题,最终达到了良好的运行状态。就变电站接地网性能分析装置实际运行现状来看,其在运行过程中尝试了对异频特种电源系统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结合了软件系统功能,最终达到了精准化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状态。同时,该装置的构建是基于地表面磁感应强度分布特征达到的性能分析目的,因而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与其运行特点的有效结合。
4.2 主要技术创新点
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变电站接地网接地性能分析装置技术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装置设计过程中实现了工作频率自由交换模式,即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操控的过程中可在300~400Hz范围内对电流源系统工作频率进行调整,以期其能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第二,改善分布测量系统也是该设备突显出的技术创新点之一,即在此基础上可将测量误差降至最低,继而由此为相关技术人员系统操控行为的展开提供有利的数据参考;第三,缺陷探测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装置改良目的,即确保相关技术人员在对装置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精准检测出接地网运行中存在的故障问题,最终可实现对其故障问题的有效解决。
5 结语
综上可知,近年来,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成像系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而在此背景下为了给予人们一个良好的用电环境,要求变电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提高对故障诊断问题的重视度,且应从完善硬件系统、开发软件系统、完善测量方式、规范接地网故障诊断算法等途径入手缓解传统变电站接地网故障诊断中凸显出的问题,达到高水平的故障诊断状态。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小型变电站一般采用现场值班方式进行维护,也就是为了确保变电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变电站中配置合适数量的变电运行人员。从变电站的发展现状来看,变电站在运行模式上正从多人值守到少人值守再逐步过渡到无人值守的模式。这种过渡方式更好的推进了智能电网的建设,符合国家电网智能化建设的客观要求。由于电力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变电站集控管理模式成为运行管理的发展方向。基于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变电站,技术、管理以及人员构成等都需要改革,转变为适合集控运行的新模式。因此,如何优化自身资源的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完成集控中心建设,发挥变电站集控运行优势,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成为每个变电站运行管理所关注的焦点。
1 现代变电站集控管理的意义
随着我国电网及电网之间的各种设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集中控制模式下的变电站具有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势,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为满足运行和用户对电压的要求,电力公司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变电站,提高或降低电压。目前,基于集控模式的无人值守变电站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变电站的远程监控,集中控制,大大降低了监控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人员需求,而且能明显减少事故,降低运营成本。
变电站集中控制有利于电力公司随时掌握整个电网的运营情况,实现电力合理调配,满足不同地区对电力的需求。变电站集中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服务水平,及时处理特殊事故,保持电网处于最佳状态;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2 集控模式的变电站运行管理
集控模式的变电站实现了无人值守,管理模式逐步向集控模式发展。集控模式的管理模式应建立远程集控站的概念,建立集控站的管理模式。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是一个不断探索、改进提高,从技术、运营方式、智能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完善无人值守变电站的运营管理。
第一,适应无人值班。集控站的运营管理需要较少的人员就可以负责较多的变电站,以集中管理的方式实现变电站的管理职能。为有效的管理变电站,集控中心应围绕安全操作和安全分析,危险点预控和分析、设备检视及运行分析等方面编写变电站运行管理指导,详细罗列各站的特殊设备、注意事项等关键内容。
第二,简化运行管理内容。集控模式无人值守变电站只需保留运行日志、现场指导书及必要的技术图表。集控站负责管理其他技术资料及合理简化保留相关运行资料和记录。
第三,建立培训制度。目前,随着集控模式的无人值守变电站的推广,运行人员出现技术不足、培训滞后的缺点。在设备上增加了运行人员的压力,致使发生异常时,员工缺乏相关方面知识,不会分析,只能层层上报,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并且由于变电站运行工作使岗位分散的特殊性,很难实现有效的技术培训,致使各变电站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是,集控模式下所辖范围的变电站数量大、设备多,需要运行人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以,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为保证技术人员达到培训实效,应落实培训经费、人员、场地及时间等,加强培训过程监督,建立惩罚制度,将培训实效与员工待遇、职务等挂钩,从根本上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
第四,落实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专责制。无人值守变电站容易出现遗漏部分设备问题,针对该问题,建立设备专责制度,将设备巡视、验收、维护工作落实到人,做到设备定级有人负责、设备缺陷有人跟踪。
第五,探索有效手段,提高操作效果。集控模式下的多座变电站进行大修或技术改造时,容易出现人手不足,操作时间长等问题。利用综合调度的操作方式,集控站运行人员配备必要操作设备,达到操作目的,提高工作效率。在集控运行中,进行监视检查工作时,充分借助传感器及摇视技术进行巡检,能够节省巡视时间,并能够准确地发现存在的不足,避免遗漏,抓住重点。
3 结语
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发展,集控模式的现代变电站将会取代现有运行模式的变电站。虽然,集控模式的变电站在运行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完善,一定会使之更加智能化,发挥其优势,更好的为电力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瑾.浅谈集控模式下变电站运行管理[J].装备应用与研究,2011.
[2]赵然.基于集控模式下的现代变电站运行管理初探[J].河北农机,2013.
Abstract: intelligent power station in compact based on the more advanced intelligent,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quipment foundation, can realize the automatic measurement of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o monitor, control, and other functions, it not only further expand the scope of their function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was introduced on the basis of this project optimization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ints, the key to probe the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solutions.
Key word: intelligent substation, the first system,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advanced autom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总述
智能变电站是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在功能提升的同时,系统的可靠性也得到较大提高。配合系统开发的平台能够对电力系统中辅助系统实现综合监控,对视频监控、环境监测、安全防范、消防报警、门禁等子系统进行整合并建立相关联动,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系统效率。
2 本项目方案优化及技术创新点
2.1采用无人值班技术,通过视频监控与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互动和主站的通讯,可做到无人值守。
2.2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开关(配智能组件的传统开关)、智能变压器(配智能组件的传统变压器)等智能一次设备,并在考虑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技术创新使用电子式互感器。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间用光纤传输数字编码信息的方式交换采样值、状态量、控制命令等信息。
2.3全站采用IEC61850标准,全站采用标准化的模型,实现全站的通讯协议一致。
2.4所有信息按统一标准建模,并按统一的通信协议标准传输,实现不同设备和不同功能的信息共享。整合监控、远动、五防、在线监测等功能,新增自动故障分析系统和程序化控制系统等高级应用功能,提升自动化水平,减少运行维护的难度和工作量。
2.5二次设备中,保护设备采用直采直跳的方式,而自动化设备则通过网络方式交换数字量(采样)、开关量和控制命令等信息。
2.6一次设备采用“智能组件+一次设备”,实现一次设备真正的智能化,传感模件和一次设备整体安装,智能组件的操作回路和一次设备操作回路一体设计,达到回路优化设计的;
2.7智能组件高度集成化:变压器智能组件集成OLTC控制器、有载开关控制器、测量IED功能,无需提供另外的设备;
2.8工程一次部分采用“一次本体+智能组件”模式真正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智能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采用即插即用的模式,可大大减少工作量,减少后期的维护工作,真正实现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无缝链接。
2.9取消传统五防,使用防误操作采用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的逻辑闭锁和本间隔完整电气闭锁接点回路共同实现防误闭锁,采用GOOSE实现跨间隔闭锁。
2.1035kV保护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设备,35kV智能组件集成合并单元、智能单元功能,功能整合后大大减少屏柜及主控室面积。
2.11故障录波和网络分析仪合一,实现数据的存储分析功能;
2.12全站配置一体化电源,通过中央模块统一管理监测,并优化电源配置;
2.13变电站综自系统整合高级应用功能,实现智能告警、智能分析、顺序控制、智能操作票功能;
2.1410kV和35kV开关柜配置无线测温,实时监测开关柜温度,当触头温度大于设定值时实现开关柜告警。
3 一次系统介绍
工程采用紧凑型预装箱式变电站设计,35kV电气主接线为单母分段接线,35kV有载调压两卷变压器两台变压器容量为均20MVA,10kV电气主接线为单母分段接线。35kV出线2回,10kV出线10回,2台电容器,2台所变。全站35kV和10kV均为开关柜,安装于箱内。
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
4.1系统结构设计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电气量测系统(如电子式互感器)、智能电气设备以及相关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不飞跃。
该35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建立在IEC 61850 通信技术规范基础上,按分层分布式来实现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结构上划分为三层,即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各层设备实现网络化连接和信息数字化传输。过程层网络、站控层网络分别组网,即三层结构两层网络的形式。
本方案中:
a) 站控层通过双绞线以太网通信,采用单星形网模式光纤以太网通信,通信规约采用符合IEC61850标准的MMS规约。
b) 保护测控应直接采样,对于单间隔的保护及多间隔的保护(母线保护)均采用直采直跳模式。
c) 过程层设置过程层网络,用于传输闭锁。过程层网络传输开关量输入、输出跳闸方式、传输电流电压信号。间隔层主要包括保护测控装置、公用测控装置以及其它智能设备,间隔层之间的信号传输采用过程层网络传输。
d) 自动化装置(如故障录波、网络分析仪、备投等设备可以接如过程层网络中),采用单星形网模式光纤以太网通信,通信规约采用需符合IEC61850标准。
4.2整体配置
根据《Q-GDW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该35kV智能变电站的整体配置为:
中图分类号:TM71 文献标识码:A
电能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当前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目前我国的电能主要以火力、水力发电为主,以风力等其他发电方式为辅来实现电力市场的供应。受地理条件及技术的限制,很多地区的电力需求量远远大于本地的电力发电量,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就需要将其他地区的电能调配到该地区,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制。而在电能的输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出现电能损耗的现象,而其中耗能最严重的损耗形式就是线损。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线损就成为了当前电力输配运行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电能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更是电力企业获得更大经济利益的重要技术手段。
1 电力线损的产生原因
在电力的运输途中,若电能损耗过大,不但影响到用电地区的正常供电,而且也极大的浪费了资源能源,增大了电能的输出成本,降低了电能的利用效率。
1.1 电网设施配置不够科学
目前很多小型的变电所,尤其是在农村的变电所中,对于电网的基础设施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设备之间相互工作不协调,功率输入和输出不成正比。使得很多变电所的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出其该有的功能作用,再加上线路过长,电力输配系统复杂,就使得线损增大,浪费了大量的能源。
1.2 分线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
在电网的某段线路中,会出现一些建设标准较低的电线路段,这是因为当地的经济水平较为落后,在建设线路的基础设施时为了降低建设成本,而使用了较为劣质的电线,使得而这些电线的电阻较大,直径较小,因而极易造成电能损耗,甚至会发生漏电、火灾等事故,是一种亟待解决的电力输配问题。
1.3 电力荷载运转不均衡
目前城乡对于电力的需求量是有很大差异的,当电力输配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电力分配时,就会使一些乡镇地区的电能输送过剩,而这些地区又往往没有相应的无功补偿设备,而是一些负荷较大,输出效率较低的设备,就痒就会使一些电力的荷载出现不平衡的现象,使一些变电站进行无功运行,这样也会造成严重的电能浪费。
1.4 电力输配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的电网系统整体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一些偏远地区或经济落后的地区在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方面还相对较为薄弱,现代电力设备的配置不够充足,电网系统的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为落后,甚至有些地区在进行电力管理时还是采用抄表的方式,这些落后的管理手段使得一些人趁机偷电,造成了较大的电力损耗。
2 减少线损条件下的输配电技术创新措施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引起电力输配系统发生严重线损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本文中所叙述的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电力输配的运行效率,增大电力系统的线损程度。因此,若要能够更好的减低电力线损是相抵较为困难的,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性工程。
2.1 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电网系统管理水平
电网的管理水平高低是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的。因此若要想提高电力输配电的运行效率,首先就应当对电网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完整全面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关的电力输配技术管理章程,并将减少线损的目标分配到个人,使每个人都能意识到降低线损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些电力技术较为落后的地区进行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集中抄表系统的建设,以提高电力管理水平,防止人为的偷电行为,从而减少线损。
2.2 结合实际合理分配变电站分布点
产生线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变电站布局不合理,要么相对集中,要么又相对分散。导致产生线损。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布点。尽可以增加变电站的布点,缩小电网内单个变电站的供电范同和半径。特别是要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集中的地域。加大变电站的建设力度,可以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质量,减少线损,提高效益。现实情况中,变电站的不合理分布也是造成线损现象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变电站要么相对密集,要么相对偏远稀疏,所以应高度重视变电站的分布情况,尽量合理分布变电站的位置。尤其在用电量大、用户相对密集的区域,更应加大变电站的分布合理性和建设投入程度。可以选择试点地区,大力优化电网结构,合理分布,优化服务质量。
2.3 宣传和推广新技术
柔性输电技术是实现输电设备智能化的一项重要技术。柔性输电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压、阻抗等电气晕的快速、连续控制。克服传统控制方法的局限性,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是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2.4 推广发展状态监测技术
随着配电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实时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输电线路的状态监测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诸如线路覆冰监测技术、绝缘子污秽状况监测技术、线路偷盗监测技术、导线温度监测技术等研究与应用。在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诊断技术的基础上。要积极建立全方位和多要素的输电线路实时监测系统,及时预告灾害信息,实现故障快速定位.缩短故障恢复时间。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
2.5 大力推行配电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实现配电网运行监视和控制的自动化系统,是配电自动化的核心部分,具备配电数据采集与监控、馈线自动化、电网分析应用及与相关应用系统互联等功能。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子站和通信网络等部分组成。要充分发挥配电网自动化具有自愈能力。及时检测出已经发生或正发生的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纠正性操作,使其不影响对用户的正常供电或将其影响降至最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够很好地抵御外力与自然灾害的破坏,能够将破坏影响限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出现大面积停电,保障莺要用户的正常供电。通过对潮流分布的优化,减少线损,提高运行效率,在线监测并诊断设备的运行状态。实施状态检悠,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结语
总之,在能源资源紧缺的今天,电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势,提高其利用率的缓解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在提高电能利用率的措施方法中,降低线损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方法,为此,我们应当不断创新电力的输配技术方法,提高输配电的运行水平,降低线损,最大程度的提高电网的输出功率,提高电源利用效率。
一、智能变电站概述
智能变电站指的是通过智能化设备,集成通信网络化、模型与通信协议统一化、运行管理自动化等技术,实现变电站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输出过程的整体数字化的一种新型变电站。在智能化变电站设计中采取的是“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其系统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1: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智能变电站“三层两网”式逻辑结构中,三层主要指的是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两网主要包括过程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在智能变电站中,实现了间隔层设备网络化,直接与站控层交换机相连接,提高了信息传输效率。
进行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可以减少电缆应用量,节省变电站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降低投资,提高设备综合应用率,推动智能变电站系统更加稳定、可靠、安全、经济运行。
二、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
(一)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整合
进行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整合,可以有效降低屏柜应用数量。为整合智能变电站保护与测控功能,要求在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实现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无技术障碍;在进行变电站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考虑到当前220KV电压等级多应用双套保险及单套测控设置,在这种环境中应用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则会增加一定的建设成本,如应用双重化配置保护及测控一体装置,则会在变电站主站系统及后台监控中形成双数据源,并要求主站系统及后台监控系统支持数据源切换,其设计施工难度较大。如仅应用一套保护与测控一体化装置,则其装置无法保证信号采集的完整性,且在装置出现故障或检修时,无法实现测控。综合考虑,在110KV及以下环境中,应用单套保护与测控功能合一装置其技术经济优势明显,应进行推广普及;然而进行220KV保护及测控功能整合,其对当前运行管理模式会带来较大影响,在技术上不够成熟,应加强研究,并进行试点研究。
(二)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保信子站功能
通过二次设备整合,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保信子站功能,可以减少一套保信子站系统应用,能够实现变电站智能报警与故障分析等高级应用功能。通过监控系统实现智能变电站保信子站功能,其监控主机应设置自动化与保护专业源端维护,重新规划业务界面。
(三)智能变电站监控实现自切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其运行的稳定性及可靠性不断提高,基础数据采集逐渐完备,为网络自投功能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因计算机设备性能与监控采集数据速度等因素的限制,无法保证设备响应速度。网络自切功能要求监控系统可靠性较高,受网络传输性能的影响,无法保障备投动作的快速性及可靠性,为此,在当前技术基础上,不宜在监控后台实现自切功能。
(四)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
应用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在当前技术上缺乏可行性,监控系统为秒级应用,受计算机设备及数据采集速度等因素限制,无法保证低周与低压减载动作响应速度;进行低周与低压减载需要应用SV网络数据,然而在智能变电站站控层网络中并不存在SV数据,其计算无法进行。为此,不宜通过监控系统实现低周与低压减载。
(五)智能变电站监控系统实现微机五防
通过二次设备整合,由监控系统实现微机五防,能够从监控系统数据库中获取相应数据,实现了更为全面的防误功能,且防误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及实时性获得有效提升;防误系统与监控系统应用同一个数据库,其运行成本降低;进行防误系统更新与维护简单便捷。
(六)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工作环境
一般智能变电站为户内变电站,影响变电站运行的主要环境因素为环境湿度与环境温度。随着二次设备运行条件要求逐渐宽松,但仍没有实现完全开放式运行。针对设备室内安装的设备,其运行环境应符合继电保护等相关要求,对于室外安装设备,应将二次设备设置于智能柜中,保证设备在各种环境中安全可靠运行。
三、智能变电站间隔层全下放方案及其优势
考虑到当前多数变电站布置采取户内形式,这种形式为变电站间隔层全下放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间隔层全下放方案主要如下:35KV电压等级采取间隔层装置下方开关柜方案,并对变电站二次功能进行整合;110KV电压等级在整合优化二次功能的基础上将间隔层布置于GIS汇控柜中;220KV电压等级间隔层全下放方案较为复杂,在整合优化二次功能后,在GIS汇控柜中布置间隔二次装置,针对跨间隔装置则在GIS汇控柜旁进行二次屏柜布置。
以上间隔层全下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缩短了间隔层与过程层通信距离,有效降低光缆应用量,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且间隔层全下放的实现,可以简化二次设备配置,降低变电站投资成本,节约变电站占用土地与空间资源,综合效益明显。
四、结语
伴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经济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智能变电站建设是变电站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在概述智能变电站的基础上,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二次设备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变电站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提出变电站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该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的设计与实现,可以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与实时性,降低投资成本,综合效益明显,应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长德.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及间隔层全下放方案探究[J].城市建设,2012,(36).
[2]云文兵,管婷,张延等.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优化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12-12,13.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持续推进,电力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变电站承担着保障电力供应与推进电网建设的重要使命,其基础性地位十分重要。在变电站日常的工作中,继电保护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事关变电站设备的安全,也事关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压板是维系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与短路设备的重要“桥梁”,一般通过人工操作来实现工作。以智能压板技术尤其是检测技术来开展继电保护工作,是当下业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工作的难点所在,必须引起重视。
1 变电站智能压板检测技术的应用及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继电保护是变电站的核心工作之一,也是维系变电站电力设备稳定与安全运行的重要抓手。智能压板是变电站继电保护的有效举措,一般都由技术人员负责操作。然而受困于很多变电站操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足、技术能力低下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压板操作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出错率攀升,进而影响到整个继电保护工作。因此,智能压板及应用技术应运而生,而且在继电保护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智能压板可以解决人工投退的很多问题,避免了压板的出错几率,对于提升变电站继电保护及整体的管理水平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引入更加科学、新型的智能压板检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有效的检测技术利于智能压板操作的推进,进一步提升智能压板的效能;另一方面,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智能压板投退状态的实施监控,并且为即时的压板操作提供数据和依据,是压板操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吗,智能压板检测技术的引入、应用及创新是智能压板工作的题中之义,必须引起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所以,智能压板的应用必须与相关检测技术的应用相匹配,这样才是完成的操作系统,才能确保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的质量。开展智能压板的检测需要新技术,而智能压板技术本身也有一些要求。如,智能压板保护测控屏上压板数量众多,并且非常集中,因此智能压板结构必须小巧。其次,智能压板的常规功能部件必须与传统压板兼容,比如有可视断点、方便操作、颜色区分等。除此之外,现在的很多智能压板对外有标准的通信接口,能将检测到的压板投退状态上送给其它智能设备或上位机。所以,智能压板检测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上述要求,同时能够实现实时监测的技术要求。
当前,我国的变电站使用智能压板的过程中大都配套采用了基于广电技术的检测技术,可以很好的实现变电站智能压板投退状态的在线实时监测,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发送投退状况的异常并据此做出应对判断。此外,智能压板的光电检测技术与变电站的微机闭锁防误系统的结合可以促进变电站压板误操作问题的解决,对于继电保护乃至变电站全网的安全工作都是大有好处的。借助智能压板控制器,通过光电检测技术对压板信息的监测及反馈,能够实现防误操作,大大提升了压板操作的效能。总之,类似的检测技术在我国很多的的变电站中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也产生了不错的实践效果,对于提升智能压板的应用效率、维护变电站运行安全都是大有裨益的。
2 智能压板检测技术的应用特性及功能
前面已经提到,智能压板在变电站中得到了较为普及的应用,但是也存在一下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为检测技术的滞后。基于光电检测技术的智能压板可以突破传统压板的操作误区,而且大大提升压板的应用效能。从此类检测技术的功能上来看,此技术可以采用非电量接触原理进行压板的投退状态及投入到位检测,十分的便利快捷。其次,此技术能够接收智能压板控制器的操作指令,控制压板状态指示灯的闪烁即操作智能压板时,灯常亮。所以,开展在线监测并及时做出操作判断都是可行的。因此,智能压板的光电检测技术能够提升智能压板的操作效能,是实践中可行的技术。
此外,智能压板检测技术与微机防误系统的有机结合能够为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设备监测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应用意义重大。例如,与微机防误系统结合的智能压板检测技术可以提供手动检测接口,而且压板具有明显的可视断开点,十分便于技术人员的分析和判断。当投入压板时,若没有投到位则压板控制器报警,压板状态指示灯闪烁,提醒操作人员注意。还有就是,该类检测技术与综自系统的配合起到了很大的监测作用,即智能压板控制器采用标准规约,可以作为一个间隔层的设备接入到综自系统中,实现软压板和硬压板的全面监视。因此,此类监测是变电站推进运转工作所必需的。
综上所述,新时期变电站智能压板的检测技术的应用是基于压板操作的实际与变电站日常运转的需求,这是变电站技术创新的体现,也是维持变电站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牛志刚,贾腾飞,徐庆录,王建林,肖昆.智能压板系统在齐齐哈尔冯屯500kV变电站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23).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27
0 引言
智能变电站改变了以往变电站的弊端,集中使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让电力行业进入新的发展局面。当前,电力市场面临激烈竞争,分析智能变电站日常的运维工作状况,对增强电力企业竞争能力有较大作用。
1 智能变电站目前运行状况
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能源。要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目的,需要对电网结构进行科学设计。在一些电网建设比较落后的地区,电力系统运行不稳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几年,智能电网的发展提升了供电质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去较大的便利。但是,在智能电网运行之后,根据反馈信息可知,对智能变电站进行日常维护是最重要的工作,直接对当地的经济产生影响[1]。
2 当前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维状况
2.1 操作方式不符合发展需求
变电站的部分设备更新换代较快,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遥控操作的功能增多。但是,各个单位依旧使用传统的操作模式。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准,实现全程操控化已经能够成为现实[2]。但是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专业人才的不足等问题导致一些先进的操作方式不能实现。
2.2 电力设备负荷解析失误
对电力设备的负荷进行维护是确保变电站稳定运行的重要方式,需要判定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科学分析期负荷[3]。因为电力负荷是电力分配与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但是能出色处理电力设备负荷问题的工作人员相对较少,造成变电站不能为客户合理分配燃料,对发电计划的制定起到阻碍作用,供电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为此,在用电紧张的情况下,会出现电力设备超载造成的跳闸等情况。
2.3 不重视工作细节
一些防误装置五防锁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安置防尘罩、设置编号。变电站的生活区、退运设备等随意摆放。技术设备的标识缺乏规范性,继电保护等部位的切换把手的操作方式没有进行详细说明,现场定值单保管不善。
3 改进智能变电站日常运维工作的对策
3.1 改变管理方式
在管理智能变电站的过程中,要引导工作人员在日常生活当中勤于思考,并尽量参与到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之中。要积极地和有关科研单位保持合作,共同讨论变电站运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邀请有关厂家的专业工作人员定期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检查,精确地测温,创建起各个变电站的测温档案,为今后处理热故障问题提供数据支持。变电站的一些瓷瓶存在严重的污染现象,将专业的工作人员邀请到企业对其进行完全清洗,进而解决设备容易受污染等问题。此外,还要树立安全可靠、简单便利等原则,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提供指导,促使运维人员的工作更加高效。当前,变电站使用一般的电流电压互感器,采样的环节应以直接电缆接入的方式进行,避免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导致设备稳定性受到削弱。此外,技术部门要尽快解决电子式互感器等技术难题,大幅度提升电子互感器设备接入后的稳定性,在技术成熟稳定之后,变电站即可进行推广。此外,要提升变电站在线监测装置的稳定性,处理好监测信号的问题,让检测设备的信息接口数量符合工作要求,加强监测信息的共享程度,增强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3.2 增强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
智能化在变电领域中的使用重点体现在状态检修及先进的继电保护之上。但是此种工作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求,某些方面依旧需要加强。比如,现实的检修和维护,都是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使对应操作在特定端口的支持下达到在数据领域中实现映射的目的,这是目前检修工作需要重点处理的问题。对操作票等方面实现数字化,也就是以网路数据的形式显示并保存一些维护操作流程,让其他形式的操作行为造成的弊端得到改善。
3.3 完善维护制度
为了实现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和维护,不仅需要技术的辅助,也需要制度上的支持。技术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直接承担执行者的角色。在对智能变电站的推广中,必须建立起技术制度,为日常维护工作提供指导。此外,还要增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提升其理论认识,增强其技术操作水平。安全问题十分重要,很多都与人为因素存在关联。因此,需要依靠柔性管理处理安全问题,利用人性化的措施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形成积极意义。可以对制度内容进行宣传,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辨别能力,这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起责任管理制度可以促使工作人员培养出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且一旦发生事故,能在很短时间内寻找到责任人,方便事故的处理和责任的追究。
3.4 强化资料管理
对电子资料管理的范围与对象进行明确判定,确保电子资料的完整性。关键的电子资料统一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每个智能变电站的电子档案都要单独保存,不可随意挪用,避免受到病毒和其他恶意程序的攻击。要按时对这些资料进行备份。需要对文件内容实施修改时,要对整个流程进行严格审查,修改的前后要分别备份,妥善保管备份和修改后的资料,这对日常运维工作的意义较为重大。
3.5 处理好测温问题
电力运行的环境属于高温高压,测温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需要按照专业指导作业书认真开展红外测温工作,准备好检测器械,确保各个事项不出现纰漏。维修人员要按时开展红外测温,一旦发现设备出现热故障,即刻进行处理,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监测结果上报。
4 总结
要做好智能变电站的日常运维工作,让其能顺利发挥作用。深入研究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知识,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让专业人员的工作技能可以符合实际要求,提高运维质量和效率,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形成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1 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端采用东方电子DF1800大型集控站系统、对17个分站进行实时监控(其中14个分站为综合自动变电站,3个分站为常规RTU远功终端构成),12个站是无人值班站。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 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1.2 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
1.2.1 抓重点工作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 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 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1.2.2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管理
(1)系统备份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它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及其网络稳定运行,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且恢复系统很困难。为此我们必须作好以下两项工作。1) 厂站端:作好系统数据备份工作。2) 主站端:定期作好数据库备份,同时作好以防主站系统崩溃时备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3)厂站端监控后台管理。1)设制权限管理。2)后台操作由专人监护执行工作票。
(4)主站端监控系统管理。1)权限、口令管理。2)保证图—库—点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特别是遥控量。
(5)主站端数据、报文的管理。1)专人专责定时分析各厂站数据、报文。2)根据主站端数据、报文定期作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报告。
1.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1.3.2 备品、备件缺乏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 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 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运行自动监视、管理、协调和控制。即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由“定期检修”变为“状态检修”的基本功能。为此我们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从理论上论证在集控系统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同时制定了在集控系统进行二次设备远程维护的具体工作方法;并根据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在集控系统开发了二次设备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系统。
1.1 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端采用东方电子DF1800大型集控站系统、对17个分站进行实时监控(其中14个分站为综合自动变电站,3个分站为常规RTU远功终端构成),12个站是无人值班站。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 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1.2 综合自动化运行管理
1.2.1 抓重点工作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 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 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1.2.2 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管理
(1)系统备份运行管理。综合自动化系统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但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它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及其网络稳定运行,如果计算机出现故障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而且恢复系统很困难。为此我们必须作好以下两项工作。1) 厂站端:作好系统数据备份工作。2) 主站端:定期作好数据库备份,同时作好以防主站系统崩溃时备用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3)厂站端监控后台管理。1)设制权限管理。2)后台操作由专人监护执行工作票。
(4)主站端监控系统管理。1)权限、口令管理。2)保证图—库—点的一致性与正确性、特别是遥控量。
(5)主站端数据、报文的管理。1)专人专责定时分析各厂站数据、报文。2)根据主站端数据、报文定期作好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分析报告。
1.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1.3.2 备品、备件缺乏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 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 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运行自动监视、管理、协调和控制。即变电站运行发生故障时能即时提供故障分析报告,指出故障原因,提出故障处理意见,实现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由“定期检修”变为“状态检修”的基本功能。为此我们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从理论上论证在集控系统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可行性;同时制定了在集控系统进行二次设备远程维护的具体工作方法;并根据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的需要,在集控系统开发了二次设备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系统。
2电力及能源工程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
2.1电网建设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为了保障城市供电的充足、稳定和可靠,高电压等级变电站进入市区已成为必然的选择,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变电站、敷设线路已成为许多大城市的选择,从而表现为地下变电站、电缆隧道、调峰蓄能电站等地下构筑物的建设。地下空间将在城市电网建设以及改造和优化城市电网中发挥重要作用。2.1.1电缆隧道(1)建设电缆隧道的优点。电缆隧道是能容纳十几条或更多电缆线路的地下土建设施,将电缆线路敷设于已建成的电缆隧道中的安装方式称为电缆隧道敷设。电缆隧道的引入,可以为城市电网建设带来以下有利条件:①有利于形成城市电网的主干网络,增强电网的稳定性;②有利于电缆的保护,避免电缆受外力因素的影响破坏;③有利于电缆的维护、改造与更新;④有利于城市架空线入地建设,净化城市空间;⑤有利于消除高压电缆对城市居民的影响。(2)国内外城市电缆隧道的建设实践。电缆隧道在国外许多大城市都有一定规模的建设,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拥有460km长电缆隧道,伦敦、柏林等城市都建设有不同规模的电缆隧道,通过地下电缆隧道建设城市超高压走廊和超高压环网,并进一步形成地下输电系统,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的供电可靠性。国内的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也已开始电缆隧道的建设,例如上海的四条跨越黄浦江的电缆隧道,以及杨高路电缆隧道都是有代表性的工程。国内外大城市电缆隧道的建设实践预示了未来城市电网建设的趋势,电缆隧道必将取代架空线路成为未来城市电网建设的主要模式。2.1.2地下变电站(1)建设动机分析。变电站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变电站无处选址的问题,甚至出现已规划的变电站址被改为商业开发用地的情况。这充分地说明了,传统的地面变电站选址与建设思路不适合于城市的变电站建设。(2)国内外地下变电站的建设实践。东京是建设地下变电站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东京都内共有440多座各类变电站,其中地上变电站310多座,地下130多座,地下化率达到29.5%。其中275kV的超高压变电站为12座,除了1座在地上外,其余都在地下,由此可见,地下变电站在建设超高压变电站中更具有优势。我国在地下变电站的建设中也积累了不少实践成果,国内已投运的全地下变电站有北京王府井220kV变电站,使用面积11076m2,半地下变电站是北京西大望220kV变电站,还有上海人民广场220kV地下变电站、北京西单110kV地下变电站以及厦门湖宾南110kV地下变电站等。服务于上海世博会的上海静安500kV地下变电站是我国首座500kV地下变电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地下变电站的建设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2.1.3综合管沟综合管沟是指收容两种以上管线的构筑物,并有完备的排水、通风、照明、通讯、电力或有关安全监测(视)系统设施,一般建设于地下,可收容于综合管沟内的管线包括给水、电力、电信、供热等各种管线。综合管沟为城市管线的集约化建设提供了理想的模式,也是减少城市架空线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城市中存在的大量的配电电缆采用综合管沟建设模式也是城市电网建设的重要途径。
2.2分布式能源开发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智能变电站技术更新和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前景,更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要求,科学合理的布局有利于发挥变电站的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总设计要求,不断的更新智能电网技术设备,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挥智能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充分利用技术革新完成信息集成一体化变电站的改革,发展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的智能变电站布局开发,是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对于促进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国民经济健康运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智能电网发展技术的含义以及优化方案来进行分析,努力为我国智能变电站发展技术应用做出科学设计。
一、智能电网的含义和特点
智能电网指的是电力输配系统综合传统的和前沿的电力工程技术、复杂的感应和监控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以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并支持客户端广泛的附加服务的新型电网。具有灵活性、易接入性、可靠性、经济性等多方面优点,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愈:智能电网具有良好的自愈功能,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在线自我评估,并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必要的预防性性控制手段,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自动地及时发现故障、诊断和消除电网运行故障;而且,智能电网技术可以利用分布式电源等设备进行全方位的自动恢复,快速隔离故障、从而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等。
(2)互动:智能电网技术系统的运行与批发、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连接,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通过电力市场的互动交易,能够地提高电力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智能电网的安全管理中来,从而大大提升智能电网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3)优化:智能电网能够较好地实现资产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等全寿命周期环节的优化,方便电网运行设备检修,从而大大提高电力资产利用率,科学地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和投资成本,降低电网损耗。此外。智能电网新技术的配置可以更好处理人为和自然侵害,保护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4)兼容:智能电网能够同时适应集中发电与分散式发电模式,扩大系统运行调节的可选资源范围,促进了智能电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5)集成:通过不断的流程优化、信息整合、实现企业管理、生产管理、调度自动化与电力市场管理业务的继承,形成全面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支撑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现代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智能电网技术创新的设计原则
1推广和使用现代最新的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标准技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要根据现在的变电站标准设计的要求,推广和使用先进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借鉴以往工程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不能局限于一套标准方案的设计,根据现实工程实施的实际情况,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布置进一步优化,创新标准设计。
2不断地更新技术和设备,优化整体布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方案同时也要跟随时代和科技的步伐不断优化,及时的采用和引进新的技术设备来充实智能变电站设置布局的调整,积极的改进布置优化方案,具体的在通讯设备、专用通信室、低压室、配电屏等改进更新,结合现代网络监控系统的发展,使得变电站智能化、网络自动化运行操作,减少人为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的应用科技创新来使得智能变电站信息集成一体化布置优化成为可能和一种必然趋势。
3遵循“规范、巩固、提高、完善”的总设计方针。这是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时的总体要求的体现,遵循工程规范规章进行建设,不断巩固总平面设置的基础设施,加强建施工的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保证建设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性,完善总设计方案并且不断优化改进,最大限度的提高变电站设计的合理性和环境适应性,促进变电站的良性循环发展。
4将工程条件和规程规范协调统一。变电站智能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施工时,不但要严格遵守工程实施的规范规章制度要求,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施工上的失误,规范管理程序和总平面建设布置的流程,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智能变电站的布置的环境条件特点,做到因地制宜的技术开发,最大限度针对环境特点合理开局,做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
三、智能电网的技术组成和功能
智能电网技术组成主要有四大体系:高级计量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高级输电运行体系和高级资产管理体系。高级配电运行体系主要的作用是使“自愈”功能得以实现。包括高级配电自动化、配电快速仿真与模拟、分布式电源运行、AC/DC微网运行、新兴电力电子装置、配电SCADA、配电地理系统七个部分;高级输电运行体系主要实现输电智能化,强调的是阻塞管理和降低大规模停运风险。包括输电阻塞管理、输电SCADA、WAMS、输电GIS技术、EMS高级报警可视化、输电系统仿真与模拟等;高级资产管理体系主要实现电力资产管理,大大改进电网的运行和效率。分四个层次:①用户层;②业务逻辑层;③应用服务层;④系统服务层。此外,智能电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发展前景,具体表现如下:
(1)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相比,兼具自愈、互动、兼容、优化、集成五大优点。
(2)智能电网由AMI、ADOI、ATOI、AAMI四大体系组成,各个系统之间密切配合,来实现现代智能电网的优化运行。
(3)智能电网的基础设施具有灵活的电网拓扑和集成的通讯系统。
(4)大力发展智能电网是形成真正的、健康的、科学的电力市场的重要基础;
(5)智能电网是信息社会中经济和技术发展结合的必然产物,要大力加强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和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结语
智能电网发展技术优化设计不仅关乎电力事业发展的未来,更是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和要求,科学合理的变电站一体化布局有利于我国变电站工程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进一步落实“规范、巩固、完善、提高”变电站总设计要求,在不断的更新变电技术设备的前提下,加强电网智能技术和数据信息集成设置的方案的优化设计,发挥变电站的科学平面布局,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以最小的土地资源建立出良性循环的高水平、高效率、高科技的变电站开发,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精神体现,同时,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智能电网技术的设计正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体现,是变电站与时俱进、不断优化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各个区域电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各种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工业经济园区等,各种电力需求矛盾的日益凸显,要求我们对智能变电站信息一体化设计以及优化做出进一步探索,建设科学、先进的变电站,优化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应用,不断革新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对于保证我国电力持续健康供应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