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河道的生态治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river, the worse, the river ecological control,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measures, increase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versified investment channel, increase the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Key words: ri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85
1、河道亟待治理的原因
1.1生物多样性减少。河道整治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许多生物生息地环境改变甚至消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对河道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提倡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自净能力降低。天然河道均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水泥衬底和护衬割裂了水体与土壤的关系,使水体与土地、生物和环境相隔离,导致河道的自净能力降低。为了保证河道水体功能符合预定功能的要求,必须确保河道有较大的自净能力。
1.3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阻。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开发、处理,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人与河道之间的关系,维护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故河道的生态修复不仅是对传统河道整治的补救措施,也是今后河道整治的良好借鉴模式。
1.4洪涝灾害的危害增加。河道被裁弯取直使河道束窄加深,硬化覆盖使河床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河道泄洪功能减弱,给防洪带来了隐患,导致洪灾总体风险不断增加。
2、建设生态河道意义
2.1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水利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
水利建设发展与农业生产发展密不可分,并为之服务。我国的农田水利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单纯为农业的温饱型农田水利,发展到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服务的“小康型”农村水利,又发展到综合型的农村水利。每个发展阶段对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的目标和方式也不一样。改革开放后,我国河道整治有了新的发展,硬质工程比比皆是,河道治理出现了新的“硬伤”,生态河道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新课题。进入21 世纪,水利已经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资源型水利的河道应该是生态型的。
2.2 生态型河道建设,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迫切要求,是水景观建设的最直接、自然生动的客观反映
生态河道的建设, 既实现了河道的基本功能, 又改善河道环境, 在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水流、水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 提高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保证了水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 从而保护了河道的水环境。生态型河道已成为一种景观。是城乡一体化水利建设中体现水环境的重要方面。水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生命之源,是资源、是财富、是生机、是文化、是景观,是城市文化底蕴和文明素质的象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型河道就是在建设体现人文关怀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和农村。
3、生态河道设计的思路
3.1 截污治污, 加强管理, 是保证河流“水清”的必由之路。“水清”是发挥河道基本功能的首要方面, 从影响水清的因素着手, 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①严格控制、杜绝企业污水不达标排放, 有条件的尽量汇集管网后集中处理, 并加强执法管理力度; ②对集镇或居民聚集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取工程截污处理, 通过沿河埋设管道, 设立分级沉淀池, 进行集中沉淀过滤, 并经过土壤吸收有害物后溢入或渗入河道; ③除主要行洪通道外, 通过设立多功能拦污栅, 建立保洁队和保洁措施, 保证已整治河道功能的发挥, 达到建设一处发挥一处效益的目的。
3.2水体置换, 吐旧纳新, 是让河水重新“流畅”的重要措施。在河道整治过程中, 要注重区域内水势流态的动向和势头分析, 按照河道级别及其功能特性, 进行不同标准的疏导, 不仅要考虑主干河流的行洪要求, 也要沟通小河道, 让小河道水流加速, 疏通河内及下游阻水障碍,突出“治静变动”的技术措施, 达到“水体置换, 吐旧纳新”的整治效果。
3.3建设生态型堤防, 保留蜿蜒曲折的河流形态, 是营造“岸绿、景美”的基本条件。河道整治中要注重生态堤防的建设, 对集镇和开发区要考虑人与自然、人与水、各类动物与水共存的空间, 通过建设亲水平台和植树种草,达到安全和亲密感的效果; 在农村河道整治中, 以疏浚为主, 加固处理陡坡易坍塌岸边, 保留、培育好两岸的原生植物。河流纵向整治, 要保留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 使水流时快时慢, 不仅有利于水生物的生存, 也体现了原有河道的自然景观。
4、乡村河道的治理措施
4.1 采取“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类确定、分步实施”的建设步骤
首先将基本功能消失殆尽的部分骨干河道和农民居住集中、淤积堵水严重、水质问题突出、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河道列为首批整治对象。这批河道整治方式先是通过上填(安全带)下挖(河底)边拓(河口)的方式使河道达到防洪和引、排水要求,再通过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植物绿化和水土保持措施,使河道能明显改善水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恢复河道原有基本功能。其次是抓好面广量大的农村镇村级生态河道建设,主要是疏尽淤泥,两岸采取以种树、造林、植被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着力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和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河道面貌。
4.2走资源平衡、节约高效的综合整治路线
在生态河道建设过程中,大量淤泥的出路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而河道两侧的耕地都能堆放(堆高为淤泥沉积后20cm 左右,不影响灌溉),能有效满足施工需要。因此,可采用以还田施肥为主,抬高圩堤、填平低洼等措施为辅的堆放措施。这种措施既保持了泥土资源的相对平衡,又能有效改善河道两侧耕地土壤,增加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清淤方式可主要采用成本最低,效率高、速度快,清淤彻底的泥浆泵进行水力冲挖。河道清淤时间尽量安排在每年冬春季节,以不影响每年的主粮食生产。在做好清淤工作的同时,同步实现植物水土保持措施。只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就能有效稳定河道形态,大大降低淤积速度,在下轮河道整治中只要清淤就可以了,从而极大降低了建设投资,也避免了河道与耕地的主要矛盾,使生态河道的建设走上一条良性道路。
4.3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
态河道建设应按照“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亲近,和谐自然”的原则进行修复。一方面是通过对河道清淤,腾出水体空间,加大河流蓄水量,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是在河道两岸划出一定空间,以植物作为建筑材料来保护边坡,防治水土流失。选择具有木桩作用的直根系植物来抵御常水位处的水流冲刷,下部配备水生植物以缓冲水流。并根据土质、水文条件及其变化情况来配置适宜的物种,实现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性。这样使河道整治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功能,使河流廊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使其具有健康性和可持续性。
4.4 坚持建管并重,巩固整治成果
河道管理是充分发挥工程整治效益的关键。为此,应以巩固河道整治成果为出发点,在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整治步伐的同时,坚持建管并重、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并建立和完善河道长效保洁工作、河道日常巡查等管理机制。
5、结语
生态河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生态河道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水土生物之间通过水土生物间的良性循环,进行自组织和自体修复,使河道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还能修复受污染的河流水体,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保证。
自古以来,我国就已经注意到了河流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十年以来,我国因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力的兴修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从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就已经注意到了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河流的生态问题息息相关,产生了一些负面的作用,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水利的兴修是河道治理的一种,河道治理当中不仅要确保河道功能的正常发挥,现在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河道治理中河流的生态修复的问题。
一、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外面大力建设水利工程,给经济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使河流的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为产生的破坏无法避免,但是对破坏以后的合理生态进行修复却是可以的。对河流的生态进行破坏以后的修复是一项复杂而耗费巨大的工程,如果修复好了,又具有重大的作用,不仅可以改善河流的各项功能,还能保持水土,改善小气候等等,对合理的生态进行及时的修复,十分的必要。
1.改善河流的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河道治理利用河流的相关规律、河道的规律,从河流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势利导的调整水流的位置,改善水流的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来保证河流的灌溉、航运等功能的发挥。但是,在河道治理的同时极其容易只注意治理而忽视了河道治理的同时河流生态的保护问题,使得河流的生态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这种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使得河流内布生物的多样性变化,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城市的正常供水补给受到威胁,河流沿岸的气候产生变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曾经的美丽景色不复存在。
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仅可以恢复河流曾经的活力,改善被破坏的河流的生态,还可以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人们在看到了河流生态遭受到的破坏以后,体验到了生态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开始注意到了生态的保护,开始审视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这对河流生态修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破坏了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保证河流的功能,促使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河流进行治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证河流发挥它的最大的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航运、灌溉、防洪、供水等等。治理可以使得河流达到这些要求,而要如何保持这些功能的长时间、不打折扣的发挥,生态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要素。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同时重视河流生态的修复不仅对合理发挥功能无害,相反是大有裨益的。河流生态修复了,从灌溉的角度来说,无论在枯水期还是丰水期都能保证灌溉。从防洪的角度来说,既满足了河流航运的要求,又不至于在雨水多的时候,无法承担蓄水压力。洪水来了,因为生态比较好,植被覆盖有保证,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如果河流不仅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灾难来临的时候还不能减少灾难的发生,更谈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了。改善、修复河流的生态,在保证河流最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能促使河流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正是治理河道所期望的。
二、河流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不是一蹴而就的,河道治理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在河道治理的同时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困难重重。河道修复不像一般的建筑施工过程那样比较容易掌握,而是一个涉及各种地形地貌、弯曲的河道、变化的河床、河道旁的植被等等一个立体的工程。所以要修复好河流的生态,得在先搞清楚河道治理,在进行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还要从多方面探讨修复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生态修复效果。
1.河道、河床修复,为生态恢复创造条件
现代的河道治理一般都是运用当今时代的科学技术、材料来进行河道的治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固然的坚实有力,但换个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种材料的使用使得河道在洪水来临的时候,河水是难以改道的。在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道的修复指的就是要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而不是笔直的。蜿蜒曲折的河道可以使得水流的流速不同,流速不同自然的水体流动就具有多样性,多样性的水体流动是十分的有利于合理的生物的多样性的,这对修复河流的生态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样,在河道治理当中,修复河床也要体现对修复河流生态的意义。河床是河流生物的栖息环境,生态河堤不仅可以防洪,还能有利于河流生物的生息繁衍。
修复河流的生态就是要使河流的生态回到曾经那个多样性的面貌,而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进行河道、河床治理的时候就充分的考虑到河流生态的问题,在治理的时候就着手于恢复,一举两得。
2.缓冲带修复,降低河流的压力
河流自身并不是孤立的、脱离于陆地之外的一个存在,河流和陆地之间有一个缓冲带,这个缓冲带把河流和陆地紧紧地联系起来。河流的生态破坏包括缓冲带的破坏,缓冲带一般是由河边湿地,河谷等组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河道治理的时候要注意河流缓冲带的修复,这对修复河流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要在河流的两个岸边都要留出一定的位置,专门设立一个足够宽度的缓冲带。缓冲带的作用在平时显现不出来,一旦洪水发生,它不仅可以起到减弱洪水冲击的作用,还能把洪水分蓄一部分出来,大大降低了河流的压力。缓冲带承担着给河流降压的作用,还发挥着维持河流生态多样性的作用,它的湿地、河谷等等可以给生物提供一个生存的环境,还能净化河流的水质,为人类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
3.植被景观修复,保持生态平衡
过去一直认为,所谓的生态修复就是指植被的修复,今天虽然人们的认识已经发极大的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植被的修复在合理生态的修复当中还真是非常重要的。过去破坏的植被导致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报复,在治理河道的时候,修复破坏的植被可以改善生态环境。
在科技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善于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修复被破坏的植被,使得植被的覆盖能够恢复,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植被覆盖水平。植被的修复、恢复可以极大的保持水土,有利于河道的质量,是一种根本的、生态的治理方法。植被恢复了,毫无疑问的将会对生物的多样性有益,形成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是河道治理和河流生态修复一直以来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效果。
总结:
认识到了问题就要积极的去解决,即使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也要积极的探索、实践。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态恢复是顺应时展的,虽然至今理论和实践经验都还有不足之处,但是其重要性已经体现了出来。合理的生态修复是一个长过程的修复,涉及面广、问题多,比较复杂。虽然如此,进行积极的探讨,找到修复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法,对河流的生态进行修复,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倪晋仁,刘元元.论河流生态修复[J].水利学报,2007,30(9)
[2]孙永波,陈俊娟.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12)
【摘要】河道生态治理是城市河流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建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介绍城市河道的各种功能和河道治理生态理念,重点针对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以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 河道;生态理念;生态治理;护坡;实施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对于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建立一个生态型城市也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河道作为城市河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常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防洪、抗旱、灌溉和运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河道的功能局限在防汛上,忽略了河道的美观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统一性。若城市规划人员没有做好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不仅会影响到河道内外生物的多样性和河道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如何实现河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现代化的河道生态工程,就成为了城市规划人员面临的难题。
1.河道治理的传统模式?
传统和道德治理,往往基于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如抗旱、排涝、防洪等,进行裁弯取直,清淤挖泥,河岸加高,采用硬性材料护坡等,而对于生态功能则考虑较少,其很大程度上以牺牲周边环境为代价,这就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了河道内部以及周边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同时,在河道建筑中,往往运用硬性材料,而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河流,必然对河水质量产生影响,引发生活用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再者,河道的传统功能性,以实现实用性为主,在实际治理中往往以人为性变化为基本,而忽视了流势的自然性,出现一些河道被迫改道,浅滩深潭缺失,水流快慢得不到控制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基本性功能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有失自然美观性。
2.河道治理生态理念?
秉持着生态理念来进行河道治理,会减轻河道治理工程对该地区各个方面的破坏和影响。坚持怎样的生态理念,把河道治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呢?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做好河道整治的具体统筹。尊重自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重视水污染的治理。
河道施工用水产生的废水要经过有效的处理。可以将废水先排入专门的废水收集池,然后经过污水处理和水质检测再考虑是否回放。严禁工作人员随地丢弃废弃物,机械的清洗可以在施工区以外进行,经常清理施工区周围的卫生以避免影响周边卫生环境。并告知周围地区的人们慎用治理中的水资源。?
2.2有效防止和处理水土流失。?
(1)严禁在河道两旁大量堆积施工所用石料、土料堆放的施工材料上要用塑料膜等物体进行覆盖,并在材料底部用编织袋等东西压盖,以免降雨时造成大量冲刷。?
(2)在废弃土区,要建有专门的防护基础设施,合理挑选弃土场,应该表面平整,周围要设有防护不易冲刷的防护植被。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保障河道治理工程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每一次的河道整治工作中都要把水土保持的问题首先考虑在内,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否则,一旦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将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河道治理工作的进程也会受到阻碍。?
2.3有效处理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施工时可以给机械作业人员配备防噪用具,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机械进行施工作业,柴油等燃料方面也要慎重选择,避免因机械状况不佳而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在日常作业中要做好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在通过施工道路的时候,车辆应该减速行驶,不用喇叭以降低噪声,并尽量在晚上10点以后作业。同时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在居民生活区周围尤其是晚上尽量不要大声喧哗人为地制造噪音。?
2.4有效处理所在河流生物的生存问题。
先了解所在河流的生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做好水生动物的安全保护工作,专门设置活动区域范围,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水生动物因水域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大量迁徙。对于水生植物,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对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应该尽量进行补救,并合理配置植被。?
2.5对于河道周围居民的健康做好全面的保护措施。
搞好施工区的卫生,在施工区经常进行现场消毒,妥善处理废水和生活垃圾;保障现场工作人员良好的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搭建施工人员暂住房屋,制定相关制度,安排专门的卫生工作人员,做好施工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时常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并监督他们严格执行操作章程,做好全面的应急措施;在工地食堂和操作区域配设专门的消毒器具,保证施工人员的清洁用水,饮用水具定期清洗。?
2.6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度。
积极宣传生态理念,让人们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居民们积极配合整治河道工作,减少河道治理所带来的破坏。?
2.7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保证生态治理工作带来的持续性效果。
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要协调统一各个方面,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将生态理念用于治理河道的工程建设中,这不仅可有效恢复河道本身的防洪排涝功能,同时对于改善河流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文生活环境也有较大的帮助。
3.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
河道生态治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其不仅面向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而且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水与动植物、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以求实现河道回归自然,河道文化以及生态河道的目标。?
3.1河道形态尊自然。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采用裁弯取直的方式,这不仅改变了河道的天然走向,而且严重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空间,在现代河道治理中,要进行河道形态恢复,采取工程措施把曾经裁弯取直的河道进行适度修复,保留一定自然弯曲河道,恢复河流低水槽,以不同的弯曲度、滩岸深度以及流沙控制度,来实现对河水的速度控制,以更好地实现河道的流速自我调节功能,实现河水自我净化,进而实现河流生物多样性发展。?
3.2河道护坡生态化。
河岸生态是河流生态的关键,传统的硬性材料建设虽然起到了加固堤坝的作用,但是影响了生物的生存,所以,在河道护坡建设中,要注重选材、护坡以及自然可用资源的合理化使用。?
(1)首先,在河道治理中,尽量减少混凝土、浆砌石块等硬质材料的使用,而采用一些新素材,如采用河底淤泥,在现场脱水、固化后将淤泥整袋用于填土或是护岸,同时,将袋口用植物封扎,这不仅减少了硬性物质对水源的污染,而且很大程度上促使植物再生。以卵石填充,充分利用现场产出的混凝土弃渣,这不仅有利于鱼类生存空间,而且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统一。?
(2)其次,天然石铺坡,通过天然石砌垒,让石块达到口口吻合状态,这在急流处较为常见,在洪水时间较长的缓流处也可使用,其石块与石块之间讲究天然造成,即为通过水草、水中或是土地泥沙等物质自然填充,不必利用水泥等,这不仅减少了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很大程度上为水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3)天然抛石是最简单的一种河道生态治理方式,这不仅可以有效阻止洪水,而且抛石之间存在缝隙,可以为鱼类以及其他生物提供嬉戏场所,利于生物多样性繁殖。?
(4)最后,采用植被护坡。植被不仅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性过渡。在坡面分层处种植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柳树、槐树等,以其根系的含水与护土功能来保持河道岸坡的水土。在缓坡或是普通河段多用草坪和低矮植物进行护坡,尤其是对野生草种的使用,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植被的成活率,而且能够很快实现生物环境的适应,这就起到了生物生存环境的保持与优化作用。?
3.3河道断面重实际。
河道的断面设计,依据河道实际功能的实现,往往采用复式、矩形、双层以及梯形等形式,其选择必须根据河道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河道功能的适应性。?
(1)首先,复式断面的选择。复式断面的主要性能在于行洪、排涝,在一些山溪河流中,枯水期流量少,水流主要在主河道,而洪水期流量大,允许出现洪水漫滩,洪水位低,一般不用建设高达防洪堤,而在枯水期时,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进行河道功能开发,如在地势低而且地面宽阔的滩地,可以开发大型运动场,如足球场,而在相对较窄处,则可以修建一些辅道路,小型休憩场所等,这就使得河道空间利用率提升,不仅满足了河道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道经济功能实现。?
(2)其次,矩形断面的选择,一般用于人口较为密集地区,其占地面积小,通常在原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挖深,在城市河道中被广泛采用,这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其基本功能,而且起到了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
(3)再者,双层河道的选择,一般来说,双层河道上层是明河,下层是暗河,这较长运用于城镇区域内河治理,这就使得河流呈现出暗河排涝、泄洪,明河休闲、娱乐的双层特征,有效实现了河道的实用性与经济型的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距离。?
3.4河道景观天然化。
景观河道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在于在河道形态、护坡实现上关注河道的景观与自然相统一,而且在河道治理的周边环境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设计上也遵循人造天然的规律,这就要求在因地制宜,在城市河道条件具备处,设置景观水面,在河道内部进行水草种植,在河岸边缘,在不影响正常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适当采用灌乔木以及设置相应的人文性休闲娱乐场所等,以实现河道景观天然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生态治理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据各地河道的地理要素以及河道实际功能的发挥进行适量选择河道治理方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治理过程中的首要位置,并注重河道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的发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用水的需求不断地加大,成为很多城市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城市水质被严重污染,很多河流已经基本上失去了自我调节的功能,水源的生态系统变得非常的脆弱。水源的自我净化能力的下降,导致用水的水源及良好水质的缺乏。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需要对水资源进行相关管理,如通过外引内治的方法,进行分区、分阶段地进行清理和截污治理。
虽然通过治理后的河道水源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不能够对整个河道网的水质进行有效的改变。这是因为在治理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没有在考虑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河道规划和设计,这样虽然能够对河道水质有一定的恢复,但是降低了水环境容量和河道自身的水质净化能力,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水质问题。
1 河道生态护岸治理设计原则
回归自然是河道生态自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河道的植被入手,建立自然植护岸工程。在生态型护岸工程的设计中,必须要遵循护岸稳定、材料自然、正常防洪、内外透水及合理的经济成本为原则,使工程结构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冲击最小化。河道生态护岸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文条件以及河流的变化规律、趋势等,还需要考虑岸坡泥土的物理性质以及力学性质,调查拟建工程区关键物种的分布、工程现有管理状况,土质和水质污染有无与程度,分析工程实施能否就地取材、工程施工是否会带来新的生态问题、是否需要迁移补偿情况等,然后选择一套最佳的方案,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护岸植被的品种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沿岸的水位情况,将河流岸坡分为干燥、潮湿、洪泛带等多个不同的区域,再结合当地的实际植被情况进行不同区域的植被种植。
2 平原河道生态治理理念
2.1 水生动物种群的构建理念
水生动物群是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合理地对相关生物进行操作,使得浮游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处在一个正常的状态,使之能够控制藻类植物的过量生长,达到改善水质的作用。在人工型河道水体进行人工浮床技术改善水体水质的同时,可以及时向水体中投放铜锈环棱螺、蚌类等底栖动物和鱼类,构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强化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维持水体生态的长期稳定性。
2.2 保护湿地与水面的理念
保护湿地和水面,坚决反对围河湖造田,这是保证河网的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保留独特的荒滩荒地的植物和生物栖息地显得尤为关键,因为这些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对维护生态系统有着特别的价值。在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河网湿地,水生动植物对净化水源、控制污染、调节气候和抵抗洪水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样性的湿地为野生动植物生长和后代的繁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平原河网地区的河道治理应尽可能保留河道的自然土质岸坡,河岸以植草、植树为主;对于人工河道的生态治理应尽量采取土质岸坡、缓坡,以植物护岸为主。但下面几种条件一定要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同时进行:一是在水流比较急的河段一定要采取工程措施,应保持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有效的沟通为基础,同时以空心混凝土砌块块,碎石桩,石笼网格等方式进行护堤,为多样化的水生植物的生长和繁衍、两栖动物的繁殖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对于河岸比较陡的河段,可以采用木桩和木框加碎石块等措施,使河护岸工程得到稳定,且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不利影响。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借助土工编袋,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平原地带的河网水位一般变化不大,其是否通航直接影响到护岸的设计。不通行的河段可以采用植树、种草的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在正常蓄水位的时候,可以使用中空成型块衬砌,预制结构形式,为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提供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在河堰坝时蓄水时,应该留下一些陡峭的宽度辅助水通道上鱼类的生长,也有利于与上下游水生物沟通;对于局部地区的河段可以设置两栖动物上下岸的通道,为它们的生长和繁衍创造条件。对于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在河道断面的设计时,在正常水位以下可以用砌石挡土墙,在正常的水位以上,用缓于l:4的毛石堆砌斜坡,这样就可以增加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波浪对河道的冲刷,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堤防。
2.3 注意人文因素的保护与遗传的理念
对于城镇河道的治理,必须要保证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的同时,还要保证其观光休闲等功能。在城区,有河岸景点的河流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的地方,所以在治理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城市对河道景观与环境和谐的要求,构建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城镇建设与规划要突出亲水文化,郊区突出自然和生态,结合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景观融为一体,与城市文化、风格、历史、人文相协调。
2.4 设计一种亲水性的生态理念
在进行护岸工程实施前,必须要运用各种植物生态知识、水流动力学知识并结合现代的工程技术,创建一个生态化、人性化的护岸。水位变化较大的河道生态护坡,根据水位变化分三个区采取不同的措施:一是在水位变化区,除了被冲刷严重的河岸需筑硬质堤护坡外,别的可采取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在受冲河岸堤防内侧也可采用种植水杉等根系为直根的树种或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二是对于水位变化区以上的河段,可以采用种草植树进行生态绿化。三是水位变化频率比较大的河段,可采用生态砖、石笼席、天然材料垫、土工布包裹、混凝土块、土工格室、木框墙、三维土工网垫、鱼巢砖等构件护岸。在河道断面的形态设计上,尽量采用复式的河道,枯水期流量小的河段,其河滩上可以种植植物。抗洪时期,河水漫滩,可降低洪水的水位。在城镇地区,还可利用河滩与堤防,建造亲水型的绿地、河滨公园等,使人们在不同的水位时都能和水亲近,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3 结语
生态型护岸是治理河道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地加强,河道治理的技术不断地提高,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情况下应更多地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我们必须要运用最新的护岸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水源的清洁和生态的平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水利的概述及重要性
1.1 生态水利的概述
传统的水利工程主要目标在于控制水流来满足人们的供水、防洪、发电、航运等要求,但是在水工建筑物发挥其功能的同时,生态环境已经一步一步遭受破坏,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严重失衡。而生态水利指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兼顾水利枢纽建设和生态系统建设的水利系统,河流成为了这个生态系统的骨干,既满足了人们需求又保留了完整的生态体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生态水利的重要性
(1)生态环境恶化
当前社会面临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就是能源和生态问题。虽然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我国在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多,造成了许多地区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危机日益凸显。与此同时,传统的水利工程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忽视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这更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由于在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理论中,比较多的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愿望,以至干扰甚至破坏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恶化己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寻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是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2)生态水利是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水利工程数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水资源的利用趋向综合性,单向工程逐步发展成流域系统综合利用开发,除了传统水利具有的功能之外,还与生态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因为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资源,而传统的水利工程无法长远持久的实现人们和环境的双赢,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只有稳定发展生态水利才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生态水利是实现生态系统循环的需要
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保持其动态平衡的关键就在于控制其关键因素。生态水利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维持好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良性发展。
二、河道治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现状
河道的主要功能是行洪排涝,而现阶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主要特征,不再是为了治河而治河,而是通过综合整治流域,充分发挥水系的基本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1 河道治理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只单独考虑河道自身的功能,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更加忽略了河道与周边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协调,对原有生态景观、人类生存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具体来说,河道治理工程通常是在天然河道基础上进行的,这就直接破坏了原有的长期形成生态系统,导致了河流局部形态的单一和非连续。例如水库的建设改变了其水温水质,蓄水后的坝前水温高于河道水温,严重干扰了鱼类繁殖,而河流流速的改变则降低了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降低了其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治理施工势必破坏大量植被,对陆生动物造成了极大影响,同事施工中排放的污废水将改变河道理化性质,危害周边生物的生存发展。
2.2 河道治理现状
因人们需求和社会经济环境不同,我国的河道治理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依附自然被动阶段,该阶段基本是在原有自然条件下进行,河流防洪效益不高;与河争地的阶段,该阶段是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修建了提水灌溉、河道治理、堤防建设等工程,但治理方法落后、单一、不科学;经济治河阶段,主要是利用有限的资金进行河道整治以保护耕地、道路设施和排放污废水;和谐治理阶段,在我国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首先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考虑到提高生活品质和创造优美环境,河道治理工程保持了河道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坦白说,我国河道治理理念仍相对滞后,导致了我国的河道系统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防洪能力下降、堤防功能单一、基流减少、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可见,生态水利建设迫在眉睫。
三、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现实工程之中,河道治理工程当中已经涉及到一些生态方法,如构建水生植被、构建水生动物种群、种植水生花卉和机械除藻等。整体而言,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策略主要在生态河堤和自然化河流建设两个方面。
3.1 生态河堤建设
生态河堤指的是对自然河堤进行人工恢复的人工护岸,它保持了河床的原有功能,同时兼顾渗透性,充分保障河流与河岸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又具备足够的抗洪功能。一般生态河堤有以下几个类型:(1)自然原型护岸,通常采用植物保护河堤,如柳树、水杨、芦苇等;(2)自然型护岸,相比前者增加了天然材料护底;(3)人工自然型护岸,在前者的基础增加混凝土等材料增强防洪功能。
一般来说,生态护岸的设计有以下几个原则:经济性原则,即是保证相关功能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协调性原则,为美化工程环境,应尽量减少刚性结构;需要进行准确的水文分析,确定不同区域下的植被种类和数量;多孔性构造原则;自然性原则,即是尽量采用自然材料,避免二次污染;亲水性原则。在实际工程设计之中,应切实考虑岸边线的布置,因为它的布置直接影响着河流的整体形态和景观效果。另一方面,要考虑亲水性,如以低护岸制造近水的感觉。最后,相关材料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河流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注重护岸表面形态的多样化,主要有天然材料、叠砌块石、浆砌块石和混凝土等,具体做法本文不再赘述。
3.2 自然化河流建设
自然化河流建设是指河流治理既要保持、重现及创造河流原始的自然风情又要实现其相关水系功能。它不是简单的保护自然环境,而是在采实现防洪抗涝等作用的同时,降低人类对河流环境的损害,与自然和谐共存。在自然化河流建设之中,水边环境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包括空间环境、生物环境和水环境三部分。
自然化河流建设的原则主要在于在趋向自然的前提下创造丰富的环境条件,例如将河岸线设计成不规则型,彰显结构多样性;尽量顺应自然,例如分区域分阶段的治理河道,尽量利用自然动力进行治理,宜冲则冲,宜弯则弯;建设绿化网络,河流是较为孤立的生态系统,应将水和绿化网络化,使丰富和稳定生物物种;构造简洁的河流景观,尽量采用自然的植被石材,让建设的河流形态尽可能的接近原生态。自然化河流建设方法有以下两种:(1)河道治理,河道治理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河道流路及河床的物理特性,从而构造出最自然状态,河流具有有不同的流速带,河底的冲刷不再那么大,即是河流有浅滩也有深潭,采用多孔化河床,保证水体流动多样性从而让生物物种具有多样性。如植石治理法常常将自然石埋入河床构造深沟及浅滩,营造出鱼类喜欢的栖息环境。但是这种植石治理法有一定的限制,适用于河床比降大于1/500,植石带不易被洪水冲走且不会被沙土堵塞的河道。为了提高抗洪能力,另一种常用方法为浮石带治理法,它是构造混凝土框架用来抵御洪水的同时又为鱼类提供巢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2)护岸治理,即是选用生态水利方案构造自然型护岸。
结束语
传统的河道治理工程将会加重环境负担,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水利工程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只有认识到水利河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河道治理中充分的应用到生态水利。
参考文献:
1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概述
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是水环境治理的一种新型模式,结合该技术的应用,在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中,需要对治理技术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结合统筹管理的实际基础,完善各方面的管理体系,让水环境治理实现整体的提升。在管理体系中,需要让河道水环境实现开源节流,充分满足内源控制的实际要求。如何对水环境进行净化处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在河道水环境的分流管理中,需体现出管理体系的整体性,促进该技术的发挥[1]。
2河道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2.1外源污染的控制
在暴雨初期,雨水的水质污染要比生活污水更加严重。因此单纯控制点源的水污染,并不能确保从根本上改善河道水的整体质量。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外源污染展开控制,做好对河道水环境的修复。雨水原位自动化净化设备有着非常显著的应用优势,是一种工程化处理技术[2]。对雨水的处理性能是突出的,可以满足改善河道水环境的一些要求。该技术采取超低压膜过滤技术,满足系统的处理要求,同时应用紧凑独立的系统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需要以高技术标准为基础。在雨水原位自动化处理后,提供足够的过滤面积。这样可以对雨水污染采取截污措施,也能保证设备足够的过水能力。结合现有的系统,如何最大程度上控制截污的积累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在人工维护的时候,要严格进行河道末端的处理,将尽可能多的污染物进行过滤以后,可以让河道水环境得到清洁处理。对于一些没有排入到管网的雨水,则可进入驳岸直流系统。自然河岸具备可渗透性,可减少对河道水环境的污染。如何让河道水体得到清洁也很关键,原驳岸技术主要关注水系防洪以及水运的措施。而新的驳岸技术,使用很多的植被可以起到稳定水土以及增加水岸景观的作用,可再生生态驳岸,建设各类的生物栖息地以及生物走廊,可让水域具备更强的自净能力。在城乡的河道水环境生态驳岸建设中,可营造出复合型的生物生态系统,需对污染进行严格的控制。
2.2内源污染的控制
底泥是河道的外源污染在进入河道以后,不断积累沉淀后形成的,对河道水环境的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对外源污染展开有效控制的基础上,底泥中不断积累氮磷以及重金属,会逐渐在河道水环境中释放,对河道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可以采取机械清淤以及生物酶修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生物技术与物理技术结合起来,对底泥的清除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在对底泥展开机械化清理的时候,对河道水环境以及底泥理化性质有着一定要求。由于底泥处理的成本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如何有效进行改善处理更加重要的。此外在选择底泥修复的技术类型时,还应结合河道水环境的实际情况。在自然的情况下,可以提升微生物降解能力,无论成本还是效果都更加理想。
2.3人工净化体系
外源污染进入到河道水环境后,会使得河道水环境失去平衡状态,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河道水环境进行净化处理。保证河道水环境的有序性以及完整性是其中关键,如何提升河道水环境的抵抗能力,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对河道水环境实施净化处理时,可选择微净化水处理技术,该技术是大规模的气、液相界面技术,通过采取超高压的混合,在饱和的情况下产生大量的亚微米氧气泡以及微米氧气泡,产生非常显著的氧化及杀菌消毒作用。
2.4水体自净强化
引言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由于社会大众缺乏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再加上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及水环境不断恶化,因水体污染而导致的居民投诉、生活用水短缺等现象屡屡发生,对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生态水工学作为一门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技术,其的科学合理应用可有效缓解现阶段河流治理中的各式各样问题[1]。由此可见,对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工技术的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生态水工学特点
相较于传统水利,生态水工学具备下述特点:(1)传统水利将满足人对水的开发利用需求作为目标,对于生态水工学而言,不仅要实现传统水利追求的目标,还要兼顾满足水体本身存在于一个完善生态系统中的需求。(2)生态水工学采取技术手段对人们在供水、发电、防洪等方面的效益与生态系统建设的关系予以协调。依托现有水利工程管理、调度等方式,为江河湖库等水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保障。(3)在对水流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充分认识河流与其上下游、岸边生物群落所处在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中,开展全面统一的规划建设。
2现阶段河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严重的水质污染
伴随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逐年增多,河道富营养化水平不断提升,水生植物不断繁殖,使得水质遭受极大污染。水污染必然会对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河流污染严重使得河流原本生态平衡被打破,尤其是对于沿海城市河道而言,河道两岸土地被开发利用及城市化脚步推进,所具备的防洪、排涝以及生态环境景观等综合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削弱。
2.2河道形态改变
受管理不善、无序采砂、人为设障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河道天然断面形态遭受改变,导致水流不畅、行洪受阻,对河道功能有效发挥造成不良影响。现阶段,一些城市在开展河道治理过程中,一味关注对河岸的硬化覆盖,盲目强化河道的防洪功能,而疏忽了河道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使得自然河流生态链遭受破坏,使得生态环境恶化。为了确保城市安全,河堤逐年加高,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不断开展建设,河流越来越趋向于渠道化、人工化,人工与自然比例严重失衡,原本自然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2.3河道护岸结构单一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河道自然特征不断朝渠道化方向发展,水边植物、鱼类、微生物等生长环境逐渐恶化,水流生态功能、景观功能缺失。由于过去的护岸工程大多考虑的是河道的水土保持、河道冲刷以及行洪速度等,因而,河道护岸结构多选取干砌块或者浆砌护岸,土工模袋混凝土护岸、现浇混凝土护岸等结构,河道护岸结构单一,与现代人类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违背[2]。
3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工技术的应用
如何进一步促进河道治理工作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内容着手:
3.1河道治理中植物种类配置
在河道治理中,开展好植物种类配置工作十分重要。在应用植被手段进行护岸过程中,选择的各种植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植被对底土土质的适应性。在实际河道治理工作中,应结合各种水位,依据地区实际情况,参考水位转变区间,将河流岸坡、陆预划分为多个不同区域,并于各个区域中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
3.2河道治理中河流断面形式规划
(1)矩形断面。矩形断面所占空间较小,只需要基于原本河道开展深挖即可。该种河流断面形式适合应用于汛期、枯水期水位相对稳定的河道。由于城镇河流流经的区域通常是相对繁华的地段,造成无法采取变更河道原本断面的方式,来强化可下泄功能的规划方案。鉴于此,在对洪水开展治理过程中,应当全面权衡应用特殊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手段,达成对洪水的科学质量。较常应用的防洪手段包括有流域内雨洪调节地、地下调节池以及蓄滞水湿地等,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应用双层河道的治理手段。(2)梯形断面。梯形断面具备构造简易,仅需对泄洪要求予以满足的优点。该种河流断面形式坡度相对平缓,有利于河道两旁两栖动物的繁衍、生活,为生物多样性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为河道周边居民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就居民对城市亲水的生活需求予以满足[3]。(3)复式断面。对于城郊大型河段的较宽河滩地带而言,可应用复式断面形式。该种河流断面形式应用特征为:当进入洪水期时,会引发洪水漫滩现象,使得过水断面相应增大;当进入枯水期时,水流会流经主槽河道,相对稳定。倘若洪水处在低水位时,可无需修建防洪堤。
3.3河道治理中护岸技术的应用
(1)多自然型护岸。这一护岸技术较为适用于流程不长、冲刷相对平缓的河流。护岸的核心在于适用河道原本的植被、原石、木材等作为混凝土建设更多的自然属性河道。(2)多孔质护岸。多孔质护岸技术是指应用混凝土预制件而制成的孔状结构的形式,有助于动植物的繁衍生长。多孔状结构包括自然石连接、盒式结构及鱼巢等形式。应用该种护岸技术有着操作便捷的优点,可为动植物创建良好的生长、活动环境,具备一定的典型性。此外,该项技术可同时满足生态型、景观型护岸的需求,具备广泛推广价值。(3)网络反滤生物工程。网络反滤生物工程指的是在皮面上部砌筑方格,并于方格中种植植被,结合地区气候特征选择对应物种类型,其有着成本经济、见效迅速以及防冲刷等优点,是一项经济实用的护岸技术。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重点关注,针对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修复的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生态水工技术即为改善水质、恢复水体原功能的一项有力手段。应用生态水工技术对河道开展治理,一方面可为水生物创建更良好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可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建立与保护。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生态水工技术内涵,全面分析现阶段河道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河道实际情况,强化生态水工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科学合理应用,积极促进河道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春树,胡险峰.生态工程技术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以上海市曹杨环浜河道水环境整治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05,5(7):21-2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eople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lso improving the rive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lso consists of a singl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to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river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blems of the propo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river manage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当前河道的功能已经不再是仅仅局限于防汛,人们对河道的生态作用和城市景观都有了新的要求,因而建设防汛、生态、景观型标准河道势在必行,河道堤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防汛蓄水,农村河道与城镇河道虽有差别,但其功能基本相同,河道的功能也决定了堤防的功能。在开展河道工程建设之前,应当研究各条河流、工程区域每个河段的自然特征和保护对象,搞清楚为什么要采取工程措施、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起到什么作用,然后再去考虑采用哪些技术手段。了解各个河段的自然特征,是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基础工作,也是制定河道治理方案的重要环节。
1生态河道的建设
1.1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提出
20世纪80-9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鉴于水环境遭到破坏而给城镇带来的负面影响日趋严重,提出了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并建设了大量的示范工程,在河道治理中拆掉了浆砌石,采用土料筑堤,草皮护坡,堤脚采用防冲材料,或者采用隐藏式的硬质护岸,表明建成自然式的景观,河道中摆放鹅卵石或不规则石块,形成弯弯曲曲的潺潺细流,为鱼、虾、蟹等水生生物建造栖息场所,为儿童建造接触自然、玩耍戏水的空间。治理前谁也不愿靠近的地方,成为居民亲水活动的场所,河流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根据国内外先进经验,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地理和气候特点的建设生态型河道的新理念。实施这种理念首先要做的是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目,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既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1.2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
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为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水环境,需要对河道治理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及浆砌墙护岸进行必要的改造,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来面貌。具体做法是依据生态河道建设的需要部分(或全部)拆除浆砌石护岸的上半部分,改用土料筑堤,自然草皮护坡,或者采用适于动植物生长的特殊结构护岸(如生态混凝土草坪护坡)。保留设计洪水位以下部分硬质护岸,或者保留堤基部分硬质护岸防止洪水冲刷。部分或全部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河岸和河底出现自然侵蚀、冲刷淤积等现象,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河道形成浅滩、深潭自然分布,宽宽窄窄、弯弯曲曲的水路自然衔接,陡峭、平缓的多种构造多种材料的堤岸浑然一体,营造出生境丰富的多样性空间。一般来说,在保证河道行洪安全的原则下,河道断面的宽窄结合和深浅变化能够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有利于发挥河道调节洪水,削减洪峰的作用,从防汛的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水流含氧量的改善和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强河道的自净能力,改善河流水质。
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工作,争取沿岸居民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日常维护上,依赖当地基层组织,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另外还要根据财力状况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目标地逐步实施。
1.3还原水面,绿化河道
在以往的城镇建设中,填平池塘、洼地,在小河沟上面盖水泥板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这样虽然扩大了土地空间,避免了污水的臭气散发,却减少了水面面积,失去了水边景观。某市内原有小河道115.9km,已经盖板的有52.8km。随着下水道系统的分流制和污水集流与集中处理工程的实施,很有必要适当还原部分水面,建设水边景观,改善城市环境。对于现有开敞河道要依法划定河流空间,任何工程不能侵占,其中包括设计洪水安全流过的行洪河道,以及塑造城市环境的沿河绿化带。在非汛期,河道将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为了补充河流水源,可以将污水处理后形成的中水向河道排放,增加河道中的基础流量。为了使水体在河道中得到净化,拟采取措施促使河床上长出利于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对岸边进行大规模绿化、美化,使河流、绿地、树木之间形成网络,营造数量多、空间广、连续性强、物种丰富的生态环境,使整个河道及周边的生态系统富有生机和可持续性。
还原水面在城市的中心地区显得尤为重要,有了河道空间以后,河流水源成为关键因素,从自然水循环的角度考虑,城市化造成的雨水渗透性削弱是其根源。为此,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把花坛、空地、路面、雨水管道等做成透水性构造,促进雨水渗透,这样能够使城市河道的水环境条件得到改善。为此,在城市规划中就要把部分场地做成利于汇集雨水、利于雨水下渗的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及居住小区、公园、学校等工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推广雨水储留、利用与渗透技术,这样既可以涵养地下水,增加非汛期的河道基础流量,又能促进地上、地下的生物繁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可以减轻洪水期间城市排水的压力,改善城市水循环。
在人口密集,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河段,还原水面或增加水面,进行河道绿化,可以改善城区的小气候,使夏热冬寒的极端温度得到缓解,同时市区水域和绿化带还可以净化空气,使生活在河道区域内的人们感受到生活的舒适,环境优美。这是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理想状态。
1.4丰富多彩的河道设计
河道规划设计中,有条件的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各式各样的护岸形式,创造丰富多彩的水边景观。如适宜鱼类生息的鱼巢块体护岸,适宜蛙类生存、繁衍的两栖块体护岸,适宜萤火虫生存、繁衍的护岸等等。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特别是珍稀物种和特有物种,其生境条件的保护和合理改善非常必要,有时要作为重点项目认真研究,妥善对待。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河道治理选用的材料要取自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流与周围河堤相协调。设计人员认真把握工程与生态的关系,使河道治理不仅能满足人们对水环境的需要,又要能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要。
河道水体污染严重。由于在农业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农药及化学肥料,加上生活污水没有经过相关处理就被直接排入河道,致使农村河道的水体污染加重,河道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及水体自净能力也不断下降;河道侵占严重。部分地方农村建设问题上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通常为了追逐短期利益,盲目侵占河道,甚至填河修路,造成河道水域面积日益萎缩,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河道坍塌严重。河道由于汛期水的冲刷及水面机动船的常年船行波冲刷,崩塌严重,同时缺乏对河道的日常维护与保养,河道的防洪减灾、农田灌溉等功能日益下降。
2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措施
2.1农村水环境生态修复
2.1.1 清淤疏浚 清淤疏浚的原则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结合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财政资金承受能力,同时考虑当地的机械设备配置状况及河道淤积情况,科学制定河道的清淤疏浚计划。
在河道清淤疏浚工程中,要结合河道规划的河底高度与河道断面型式来确定清淤深度,以此确定清淤疏浚工程的规模。对于平原河网区的农村河道要结合区域水系规划确定其河底高程,对没有相关规定的农村河道,要结合上级河道规划确定河底高程。农村河道级别较低,其河底高程可高于骨干重要河道,有通航作用的平原河道,清淤深度要满足通航水深要求;对于山区性河道要结合河道的过流能力确定清淤深度。
2.1.2 水系沟通 水系沟通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恢复河道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破坏河道自然生态;二是对重要河道节点要进行扩大,如对阻碍正常河道水流的桥梁、堤坝等要进行改建或者拆除。
水系沟通工程的主要内容:阻水桥梁的改建,引排水渠道整治,把阻水堤坝改建为过水低堰、涵洞等,拆除无用堤坝,沟通湖泊、池塘、断头河等。河道的水系沟通应该结合当地的土地建设规划,要与当地整体建设规划相互衔接。
2.1.3 截污治污 农村河道的污染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农业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学肥料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另一类是农村生活垃圾等形成的点源污染。对面源污染的防治可以从改善传统的耕种方式着手,例如合理使用农业肥料、农药;采取农作物轮作方式,维持土壤的水土平衡等。对点源污染可通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方可排入河道等措施处理。要想截污治污措施行之有效,可在河岸建立缓冲区域,例如建造湿地、森林缓冲带等。
2.2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
2.2.1 河道清障 由于河道缺乏有效治理,河道内的违规耕种及违规建造等问题严重,破坏了河道堤坝植被,造成河道过流不畅,进而影响了河势,使得河堤、护岸、护坡等容易坍塌,水土流失严重,最终造成河道淤塞等严重后果,极大降低了河道的防洪排涝效果;人工违规障碍物也影响了河道的正常流水,容易造成局部死水,直接影响河道生态景观。人工障碍物对河道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自然淤积,因此农村河道清障迫在眉睫。河道清障主要清理阻水的灌木乔木、违规种植的作物、固体生活垃圾、违规建筑物等。
2.2.2 堤防加固 对专门用于防洪的堤防,要根据防洪标准进行计算,确定河道的泄洪承载量及洪水水位,依据防洪要求确定堤坝的抵御洪水标准,确定河道的最大泄洪量,同时设计河道的洪水位,对于干支流、上下游的堤防允许泄洪量要相互协调。此外,要结合县(市)河道整治规划对农村河道开展提防加固。
堤线要尽量平顺,不同堤段的连接要采用平缓的曲线,杜绝折线或者急弯。对提防工程的选址也要格外重视,要选在土质稳定的滩岸上进行修筑,同时要结合已有提防及有利的地形,沿高地或者傍山侧布置,避开深水地、强透水地、软地基、古河道。在布置底线时要顺应河道的流向,并尽量设置在建筑物较少的地带,以利于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的开展。
引言
2009年以来,涑水河流域治理成为“山西省蓝天碧水工程”的重点工程,地方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涑水河的环境整治工作,从2012年起,沿河六县开展清淤工作。但河道防洪标准普遍达不到现行国家标准,河道防洪抗灾能力很低;河床淤积严重、主槽萎缩、行洪能力降低等。涑水河河道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显现,例如一旦发生较大洪水,两岸的居民住宅区和农田必然受到洪水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跨河建筑物年久失修,影响河道行洪和景观美感;河道两侧耕地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残留及废弃物造成面源污染,对涑水河水质产生影响;河道(永济和临猗段)两岸有随意倾倒的生活垃圾,严重影响周边景观、生态环境及河道行洪;人类开垦过度,土壤较贫瘠,资源利用率较低,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涑水河闻喜河段、临猗段、永济段均有纳污水,水质为劣Ⅴ类水,水生生物均已绝迹;伍姓湖湿地日趋萎缩,水质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河道治理工程对区域土地使用类型、局部生境,土壤结构均产生一定的影响,生态保护措施落实后,再加上项目建成后,河道堤防边坡绿化、防护林的建设、护岸工程的建设、河道清淤等,对保护堤防免受冲刷、防止水土流失、河道水质逐渐好转有重要作用,对河道水生生物生境、两岸生态环境、风景区景观会产生有益影响。
1项目简况
涑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为季节性河流,地处运城盆地,发源于绛县陈村峪,流经闻喜、夏县、盐湖区、临猗、永济6个县(市、区),入伍姓湖后于永济市首阳乡长旺村附近汇入黄河,干流全长200.55km,流域面积5774.4km2,干流上建有陈村峪、杨家园、吕庄、上马四座水库。河道治理段始于陈村(桩号12+976),止于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入口(桩号159+650),治理河道长度146.674km,其中新建防洪堤140.86km,整修或加固堤防131.74km,河道疏浚长度143.022km,防汛抢险道路134.19km,险工护岸工程88.367km。项目永久占地345.37hm2,临时占地171.47hm2,共占地516.84hm2。占地类型为河流水面、内陆滩涂、水工建筑物、农村道路、旱地、其他草地等。项目建设土方开挖609.11万m3,回填475.84万m3,内部调配方59.34万m3,剩余116.87万m3,剩余方全部综合利用,经与沿线村庄协商,均用于沿线村庄填洼造地,工程无弃方产生。本工程在2014年初已开始准备,计划于2016年底完成。项目总投资53078万元。
2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涑水河流域受到人为活动较大干扰,农业生产开发历史久远,生态环境呈明显次生特点,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生态环境呈典型农业生态系统特征,沿线主要为旱地和果林。土地开垦强度大,自然植被面积很小,水土流失现象明显。项目区地貌单元主要为冲积平原区。本工程占地516.85hm2,其中永久占地345.37hm2,临时占地171.48hm2。占地类型主要为河流水面、内陆滩涂、其它草地、农村道路、旱地等。均为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用地。涑水河流域内野生动物主要以爬虫类、小啮齿类-鼠类为主,以及部分鸟类。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动物资源丰富,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天鹅、猫头鹰、灰鹤、田鸡、鸳鸯、雀鹰等,以及中日保护候鸟草鹭、黑雁、赤麻鸭、雨燕、家燕、太平鸟等。区域景观类型主要为农田景观、集镇与村落景观、道路景观、水域景观类型。
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1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
3.1.1对植被及生物量的影响分析项目建设施工占地、表土剥离、土石方开挖等活动,使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改变,破坏地表土壤和原有植被。本工程施工占用植被类型主要为旱地和其它草地,将会导致区域植被覆盖率减少。工程占地516.86hm2,工程施工使占地范围内的植物全部破坏,生物减少量即为现状生物量,总生物量减少约272.98t/a。3.1.2对动物的影响分析河道治理施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噪声,对于鸟类和兽类,由于受到施工噪声的惊吓,施工区域的阻隔,将缩小其活动区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们会迁移到非施工区,对其生存不会造成威胁。1)陆生动物涑水河治理工程区内,陆生动物以家禽为主,野生生物主要有石鸡、花鼠、红嘴山鸦、麻雀、家燕、小家鼠、褐家鼠、喜鹊等,分布于山地灌丛地带;爬行类有壁虎、蛇、蜥蜴等。施工时会对区域内的野生动物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项目区紧邻伍姓湖湿地保护区,该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白天鹅、猫头鹰等10余种,由于鸟类的活动范围较广,工程施工区可能会出现国家级保护鸟类,施工活动对鸟类的正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2)水生生物涑水河河道常年基本干涸无水,临猗下游段河道水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和灌溉退水,根据现状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水体呈富营养化特点,河道内的水生生物以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为主,鱼类及其他生物较少,本次施工主要安排在枯水期,大部分河道无水,部分河段接纳生活污水和灌溉退水,施工时用双壁波纹排水管进行导流,所以工程施工对涑水河河道的水生生物影响较小。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芦苇等水生生物,避免施工弃土弃渣落入湿地保护范围内,以免对湿地范围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响。3.1.3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分析工程施工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开挖和填埋。地表植物一旦受到影响后,地面,表土温度变幅增加,对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均有不利影响。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由于项目区地表植被覆盖层植被稀疏,一旦破坏,恢复先前状态较为困难,这使得局部地区加速水土流失。2)施工期受扰动的土壤最明显的变化是其有机质分解作用加强,土壤内有机质含量进一步降低,不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和重新栽培其它植物。3)由于施工破坏和机械挖运使土壤有机质富集过程受阻,同时,受影响地区多是荒草地,植被稀疏,一旦破坏很难重新恢复。3.1.4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堆放等将造成土壤结构松散,不可避免造成项目区土壤流失加剧,据估算,整个施工期将新增土壤流失量1558.34t。3.1.5流域景观的影响施工过程对区域景观的视觉协调性产生影响,由于该工程为线路工程,各段的施工期较短,对区域景观的不利影响很快就会消失,新建机耕桥的施工期相对较长,新建机耕桥两侧均为耕地,对其他景观不构成影响。3.1.6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伍姓湖入口处河道治理段(156+660~159+650)邻近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该段施工内容主要为防洪抢险道路、坡式堤防、改造机耕桥,没有设施工点,施工扰动和施工时间相对较小,对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主要来自不合理的施工方式,如施工粉尘、施工噪声、施工废渣的乱排等。
3.2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完成后临时占地要进行植被恢复,而且两岸堤防边坡进行植草护坡,并在坡地种植护堤林带,总绿化面积为163.96hm2(包括154.86hm2的人工草地和9.1hm2的防护林),恢复生物量204.91t/a。对工程占地的生物量损失起到补偿作用。河道治理完成后,原河道的防洪标准将提高,两侧建设的绿化林带将提高沿线生态系统防御自然灾害和生态破坏的能力,涑水河的径流量没有发生改变,下游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不会受到影响,河流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泥沙减少,水质逐渐好转,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动物、湿生植物演替,植被、浮游生物、鱼类、鸟类的种类和种群数量将增多,生物多样性趋于复杂和丰富,这对于伍姓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长期的、十分重要的影响。涑水河治理后,原有河道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改善,河道两侧空闲区域绿化美化后,整个涑水河流域的景观美感、协调性和整体性都进一步提高。
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严格划定施工作业带,在施工带内施工。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施工占地面积。②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③妥善处理施工期间各施工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污染。施工时应定时洒水,土石废渣不随便乱丢乱弃,施工废弃物(水泥袋、块石等)要及时清除,以免长期留存于土壤中。④对占用的旱地,施工前应进行表土剥离,剥离30cm的耕层土临时堆放,后期用于土地整治、覆土绿化。⑤施工时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严禁捕捉和伤害野生动物,施工时尽量避免使用有噪声污染的机械和施工方法,加快施工速度,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施工不排放污水,通过洒水抑尘,严格限制施工人员及施工机械活动范围,施工作业尽量远离湿地自然保护区,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不利影响。⑥临时堆土、材料堆场设置临时拦挡和排水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量。
潮白河作为贯穿香河县的主要河流,经过多年运用现状行洪能力达不到原设计防洪标准的要求。项目是通过加固堤防和扩挖主槽,使治理后的河道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并通过对滩地生态景观的塑造,打造综合滨水生态带,治理长度为26.48km,主要包括防洪工程、生态景观工程和水质提升工程。
2.拟定方案
现状河道滩地内植被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林地多为密植树木、苗圃等,高水位行洪时对河道的过流能力有一定影响。此次生态治理是对滩地内植被进行“疏林草地”为主的生态化改造,“疏林”即顺水流布置的、行间距较大的景观树木;“草地”即以地被草花为主、设计糙率较小的片状、低矮植物。拟定行洪通道的目的是为了合理的确定滩地内“疏林”和“草地”范围,通过在滩地上分河段拟定一定宽度的行洪红线,红线内为“草地”和观光路,红线外以“疏林”为主,仅以红线内主槽及滩地作为行洪断面,通过计算达到以下目的:一是通过分段试算多个行洪通道宽度,计算各宽度行洪通道的过流能力;二是通过计算结果分析行洪通道宽度对水位和流速涨幅的敏感性;三是在拟定各段行洪通道宽度后,按拟定宽度进行河道整体水面线计算,验证行洪通道方案的合理性,并以此红线作为优化滩地内景观工程植被布置的重要依据。
3.方法路径
行洪通道上、下游边界分别起自工程起、终点,左、右边界为设计主槽上口线以外一定宽度,此次分别拟定单侧50m、80m和100m共3个方案进行比选。结合生态景观布置,红线内的滩地上以地被水生植物、观光路等为主。根据《水力计算手册》糙率经验值,行洪通道范围内的主槽和滩地糙率分别取0.0225和0.03。根据现状河道堤距、现状主槽断面特征、现状滩地地面附着物现状,将整治范围河段分为上、中、下游,分段情况详见表1。结合扩挖后的主槽,分别计算上述3个方案的行洪通道水位、流速,将上述3个方案的水位、流速与现状水位、流速进行对比,并分析行洪通道宽度的大小对水位涨幅的影响。根据上、中、下游河道特点,分段确定行洪通道宽度的最终方案;将最终方案与现状水位进行对比,分析水位、流速的变化对堤防、岸坡的影响。
3.1行洪通道宽度的敏感性分析
根据表2中水面线成果可见,上述3个方案水位抬升最大值均位于京哈高速附近。由于潮白新河堤距较小,行洪通道的宽度对水面线影响较大。在河道的中游,行洪通道水位与现状水位差值逐渐加大,至京哈高速附近断面达到最大值。随着滩地行洪通道宽度增加,各方案水位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大部分段流速均小于2.5m/s。
3.2行洪通道宽度拟定
根据河道两堤堤距、考虑滩地内现状情况并结合景观布置,分上、中、下游段拟定滩地范围行洪通道宽度。3.2.1下游宽度由于潮白新河主槽、滩地分界不明显,大部分滩地高程低于10年一遇水位,且现状滩地宽度较小行洪通道的宽度占总滩地宽度比例较大,而行洪通道糙率取值小于现状糙率取值,因此滩地行洪通道宽度对水位影响较大。当宽度取50m时,自工程终点至秀水街大桥上游游范围内,行洪通道水位大部分河段低于现状水位;当宽度大于50m时,下游段行洪通道水位均低于现状水位。下游河段各方案水位对比表见表3。根据上述对比分析,在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前提下,考虑到后期景观蓄水后滩地的景观效果,此次下游段行洪通道宽度按单侧50m选取。3.2.2中游宽度自1号橡胶坝向上游,堤距和滩地宽度的逐渐加大,河道现状水位略有降低。因此,行洪通道水位与现状水位差值逐渐加大,并在京哈高速附近断面达到最大值。但由于现状滩地内高杆作物较多,滩地糙率相对较大,因此行洪通道宽度对水位影响也较为明显。中游河段各方案水位对比表见表4。中游河段尽管堤距较下游段有所增加,但主槽摆动相对较大,局部滩地宽度变化幅度剧烈,在满足防洪安全前提下,考虑到景观工程布置效果,兼顾下游滩地行洪通道宽度,此次中游河段滩地行洪通道宽度单侧取80m。3.2.3上游宽度上游河段滩地宽度较中游进一步加大,滩地行洪通道所占比例也相应进一步减小。尽管上游河段堤距较宽,但与中游河段相比滩地内高杆作物更加密集,北京市界右岸滩地尤为显著,使得滩地行洪能力有所降低,但由于主槽上口平均宽度较中游有所增加,因此,上游河段主槽有效行洪断面比例较滩地有所提高。工程起点位置30m~150m方案行洪通道水位分别高于现状水位0.78m~0.20m。由此可见,行洪通道宽度对水面线影响仍然较为明显。由于上游河段多为北京、河北相接,右滩地属北京其中密植作物较多,因此考虑该河段行洪通道宽度在中游80m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当加大。考虑到京哈高速主桥现状行洪断面宽度,兼顾与中游河段滩地行洪宽度的衔接,此次上游河段滩地行洪通道宽度取100m。上游河段各方案水位对比表见表5。根据上述分段分析,此次治理范围上、中、下游河段滩地内行洪通道宽度分别为100m、80m和50m。
4.预期效果
工程终点至1号橡胶坝位置行洪通道水位低于现状水位,自1号橡胶坝向上游,行洪通道水位与现状水位差值逐渐增大,至京哈高速位置达到最大值,到京哈高速上游水位差值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由于滩地宽度较现状明显缩小,加之行洪通道糙率取值较小,故滩地行洪通道流速较现状有所增加,但流速均小于1.5m/s。综上所述,按拟定的行洪通道行洪,主槽、滩地流速的增加值对现状堤防及岸坡影响较小。推荐方案与现状水位对比表见表6。
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对效率的重视程度都比较高,这样就会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有所忽视,在实际工作中的侧重点出现偏差也就导致了在很多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都逐渐凸显出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改造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的对象是河道。因此在治理城市河道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引进和利用的力度,遵循整体性和景观尺度原则。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重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实现城市水利建设向生态水利进而环境水利的方向发展,加强营造和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1概念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河道生态环境的情况较为严重,受到严重的破坏。如果想有效的将这些环境问题解决,就需要在治理的过程中积极的应用生态理念。我国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无论是观念,还是手段都较为落后和传统。为了有效的提升河道治理的水平和质量,就需要有效的应用和融合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国,很好的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如果在城市河道治理的过程中积极的引入这一理念,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1]。在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河道的污染程度,并逐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对城市河道治理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大,将河道中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将生态水利设计的理念更加深入的融入到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一方面能够确保城市河道排污正常;另一方面城市河道的生态性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有效的将以人为本、功能以及生态三个方面融为一体,这样就能够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努力为人们营造出舒适、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周边水文环境的协调,通过对各种控污设备的充分应用,能够有效协调工程和生态设计。同时在这其中,也充分的体现出了文化理念,注重对景观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挥哈坚持,在水利体系和水利设施中注重体现出社会友好型。由此可见,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当中,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还能够充分的利用城市河道景观,在城市综合水利系统中充分的展现出来生态理念[2]。
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原则
2.1空间异质性原则
所谓的空间异质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对河道形态的提高,其目的主要是充分的提升物种的生存环境质量。这样一来,各种生态物种所处的自然环境状态能够始终稳定。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处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有些企业单位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打破生态系统原先的平衡。另外由于人们过多的干预了河道周边的环境,导致其逐渐向单一化的方向发展,导致物种的多样性降低。因此在治理工程中,一定要注意生物的多样性,遵循空间异质性原则,同时还应该最大限度的保护河道周边环境[3]。
2.2整体性与景观尺度原则
在治理城市河道的过程中,整体性和景观尺度原则也是十分重要的。大尺度景观与小尺度景观相比来说,其治理修复的效果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对于河道系统中的各个生物要素来说,相互之间也应该加强联系和熟悉,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在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性,充分的发挥出河道本身所具有的生态系统功能,这对维护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以及实施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3服务社会原则
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对水资源必须进行合理的调节,以及有效的防治洪涝灾害。众所周知,建立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务。这也就表示在后期的治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这一方面功能的重视,遵循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4]。而且对于农业发展来说,水利工程是其重要的基础和保障,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应用
3.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设计研究
首先,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水资源自然功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在具体的工程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所谓水资源的自然功能主要指的是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等作用,因此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这一功能的充分应用和发挥,将城市功能和水环境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发挥出环境的重要作用;其次,无论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是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都应该坚持生态平衡。对于生态工程来说,包含着多样化的内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就是建立人工生态护岸,生态工程能够有效的维护整个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对于治理部门来说,应该加强对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重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传统的设计理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有效的提升其治理效率和质量;最后,在在设计生态水利的过程中,自然生态景观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加强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需要注重对原始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加强控制和减轻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并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价值
在治理城市河道的工程中,相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价值。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先的自然化河道。由于城市河道治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能够充分的增加河道的水容量和蓄水量。在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重视对生态水网工程的积极构建,但是其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能够保证原先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环境的运行都具备协调性,这样才能够有效的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5]。除此之外,城市河道中生态系统的平衡会受到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升水循环水体效率,加强保护和维护河道周边的自然植被。这样水体的质量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保证,减轻和控制环境污染[6]。
4结束语
总的来说,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是十分复杂的,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引入到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坚持整体性和景观尺度原则,实现环境污染现状的进一步改善和优化,维护水生植物能够正常的生长。这样就能够加快促进水循环净化水体效率,有助于河道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护,这对提高水流效益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生态平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任伟.城市人工河道生态水系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
[2]张静.水利工程与城市休闲、景观的融合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3]王海亚.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方法及其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4.
[4]张龙.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