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8:21: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其高效的运算和海量的储存为供电企业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尤其是涉及运营环节的审计工作,因为需要对大量的财务数据和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的数据挖掘技术辅助开展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减少传统审计方法对审计工作的限制,有效提高审计效率。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基于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的孤立点分析方法,通过建立数据挖掘模型,具有快速发现异常审计现象的特点,因此,孤立点分析在供电行业营销审计中具有深远的应用意义。
一、孤立点和孤立点分析方法
孤立点分析,是数据挖掘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主要用来检测审计数据中的异常数据,是针对常规审计工作中疑点数据的孤立点表现而产生的一种技术分析方法。
1.孤立点
在进行审计的海量数据集中,通常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数据,这些数据并不是由随机偏差产生的,很有可能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机制,因此在聚类分析中表现为不属于任何的类或簇,这种数据对象在聚类中被称为噪声,在孤立点分析中则叫孤立点。在审计领域中,由于审查背景的不同和模型假设的差异,对于孤立点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另外,操作错误、蓄意操作,以及测量、系统的错误和相关总体数据的自然偏差等,都会导致孤立点的产生,因此,审计人员需对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2.孤立点分析方法
(1)孤立点分析方法的概念:孤立点分析方法是通过在给定的数据集合中找出定义不一致的数据,并检测这些不一致的数据的方法。即,给定一个有n个数据点的集和,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孤立点数目进行预期,这个数值为k,发现与剩余的数据相比是显著异常的、孤立的、或不一致的前k个对象的过程。
(2)孤立点分析方法介绍。基于距离的方法:即对数据域中的数据对象进行相异度的分析,通过对审计数据进行清洗,并检验有效性后,结合所审计的行业的特点,以公式计算出符合大多数对象之间距离的阈值,并将这个数据确定为一个孤立点。这个方法可以克服基于统计方法中数据分布特征确定的问题。
基于偏离的方法:这一方法是通过对数据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检查从而确定孤立点。在基于偏离的方法中,主要采用的是序列异常技术和OLAP数据立方体技术。前者是通过对定义样本集的一般特征进行预先定义,从而将“偏离”这些特征的样本区分出来,是一种利用审计数据集的总方差找到相异度函数的有效方法。后者则是以审计中对异常的单元进行标注下钻,从而发现更深层次的异常。
基于密度的方法:这个方法的是利用数据对象的局部密度来对孤立点进行检测。当某一数据对象周围区域的局部密度与其他邻近数据的局部密度的局部孤立点因子(Locai OutlierFactor,LOF)值越大时,则越有可能是孤立点,从而提示相关审计人员注意,其特点是对于局部孤立点的发现效果较好。
基于距离和密度的聚类和孤立点检测方法:这一方法是将距离和密度方法进行融合,利用两种方法的优点来进行准确的聚类和孤立点确定,对于高维数据中的孤立点的识别更有效。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这一方法使用的数据集可以是较小的通用统计数据集,也可以是现实的较大的专用数据集,因此对于大小数据的孤立点检测都能获得较好的预期效果。但这一方法对于含有放射状的孤立点数据集检测效果不好。
在审计过程中,孤立点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审计数据预处理过程和异常检测两个方面。审计人员需完成对原始数据的采集、清洗、验证,使数据满足建模的需求,再根据数据的类型和特征从以上几种常用的孤立点分析方法中找出适应的孤立点算法,既可以选取其中一种,也可以将几种方法进行有效组合,以满足审计工作寻找异常数据的要求。
二、孤立点分析方法在供电行业营销审计应用中的流程
孤立点分析方法在电力营销行业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应结合供电行业的特点,根据审计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具体工作可以遵循以下流程:
1.提出需求
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需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洞察力对经营业务中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业务及数据中的孤立点,并与数据挖掘人进行深入沟通,实现对审计需求的全面了解。在提出审计需求时,相关内容应包括业务理解和数据理解两个方面,业务理解包括审计项目目标、评估审计目标的资源、确定数据挖掘目标、生成项目计划,并根据这些需求进行相关审计人员的假设;数据理解则是对审计部门的系统和业务流程进行了解,并对原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同时对数据质量、数据变量进行初步检测和探索。
2.检验
基于对审计需求的理解,相关数据挖掘人员需要对能否采用孤立点分析方法解决审计问题进行判断。这需要预定义相关参数和孤立点的识别规则,后通过数据清理算法清理审计数据,最终实现对孤立点的精准定位。
3.建模
进行相关审计的建模工作,需要数据挖掘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提交数据挖掘模型,并将相关的功能和作用向审计人员进行详细介绍,使审计人员熟悉模型并确定其使用方法,之后即可对数据挖掘模型进行试用。
4.挖掘、评价
在挖掘模型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对其得到的数据挖掘结果进行评价。
5.修正和完善
如对模型得出的试用结果进行评价发现模型与审计需求不相符,这时就需对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正和完善,使模型迎合审计的需求。
6.重复评价
在对模型进行调整后,对模型进行重复评价,保证其符合审计需求。
7.判断
根据模型得出的最终数据挖掘结果进行检测,如果结果的异常情况在合理范围内,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其是否达到重要性水平进行判断,如果没有达到相关水平则可不予处理。
在进行基于孤立点分析方法的审计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时,审计人员需对相关数据的进行深入的理解,并对审计需求和孤立点算法的融合程度进行有效把握,以此决定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标准。在这一过程中,需通过不断的论证和反馈才能实现挖掘模型及方案在针对性、实用性上的最优化。
在大数据时代下,孤立点分析在供电行业营销审计中的应用,是实现科学审计的重要前提。根据供电行业营销业务的特点,通过制定最佳的]孤立点分析方法,可以为相关审计工作提供最符合需求的数据、目标及审计环境,从而得到最满意的结果。当然,要实现审计目标,还需要相关审计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通过对算法的科学选择和模型的精确建立,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假设孤立点,并以此找出特殊的、反常的疑点,进一步追踪、查阅相关资料,探寻异常问题的本质,经过分析验证营销业务中是否存在舞弊、违规等行为,从而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促进供电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丹萍.数据挖掘技术在现代审计中的运用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02:57-61.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5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据处理方式也获得了巨大的改变,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大数据环境下,传统的审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数据处理方式的进步,使审计工作的效率更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1大数据时代下思维模式的改变
1.1数据的搜集及处理
通过大数据技术,使数据的搜集和处理方式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了数据的价值。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中,数据的获取主要是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虽然节省了数据的处理时间以及降低了难度,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方法出现的原因是信息的缺乏和信息技术的限制。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可以将海量的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提高了搜集和处理数据的效率。
1.2数据的获取及利用
在大数据环境下,不仅能够提高获取数据的准确度,而且也能够增加数据的利用效率。传统的数据研究方式中,注重获取数据的准确度,忽视数据的利用率。通过大数据技术,寻找数据的相关联系,揭示数据的内在规则,从而提高数据的价值。对数据进行解释,有利于使用者获得及时性、相关性以及高价值性的数据,从而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2大数据时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2.1传统事后审计方式向连续审计方式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处理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传统的审计方式也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审计方式是事后审计,也就是说单位编制完财务报表后交给会计师,会计师抽查部分样本进行审计。这种审计方式在运作过程中较为耗时,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在大数据环境下,运用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将事后统计转变为连续审计,从而避免了传统审计方式的局限性。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不仅降低审计差错,也节省了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果。
2.2审计抽样方法向总体审计方法转变
在传统的审计方式中,由于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分析的复杂性,使会计师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数据选择。这种方式是通过对小样本的分析来推断总数据的整体情况,既能够降低数据的复杂性,也能掌握整体数据的基本情况,因此在审计工作中被广泛运用。但是,这种选择方式不能够将整体的数据情况准确的表现出来。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降低了审计数据选择的难度。会计师可以检查被审计对象的所有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数据进行整体的处理和分析。审计的抽样方法逐渐被总体审计方法取代,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发生革命性的改变。
2.3单一审计报告方式向综合审计成果转化
在大数据时代下,不仅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而是对数据进行解释。这种解释的信息和资料对被审计对象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的审计方式中主要是单一审计报告模式,通过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使审计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对审计数据进行归纳时,能够为被审计对象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从而梳理企业财务、制度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逻辑关系,从而解释内在规律,对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审计成果不仅对企业的经营提供了信息,也能够帮助企业的有效管理。在整理宏观性、重要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审计信息时,能够提供给相关利益者更加有意义的统计推断、关联分析和管理决策,从而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
2.4搜集审计证据由因果关系分析转向相关关系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运用相关关系进行数据分析。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工作中,往往采用因果逻辑进行审计证据的搜集,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审计工作的审计信息不够量化。在大数据时代,相关性分析更多的运用于获取审计证据。相关性分析在审计工作中,使大量的信息得到准确的分析,从而提供更加量化的审计证据。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并没有改变审计证据的因果关系,而是降低这种方式的依赖性,更倾向于对相关关系分析的应用。这对长期依赖因果关系来搜集和发现审计证据的注册会计师来说,无疑面临重大的挑战。
3大数据时代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对策略
3.1制定大数据技术审计应用的长远发展战略
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计工作的处理是时展的需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必然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根据审计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长期的大数据审计应用战略,使信息技术的处理方式在短时期内实现转变。运用大数据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需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处理能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对审计行业提出了挑战。所以,必须在战略框架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的推进数据、人才以及技术方面的管理,从而扩充基础资源。这样才能提供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丰富资源、使审计数据分析模型以及软件所需要的基本要素得到有效地满足,从而实现大数据技术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3.2加快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相关审计法规建设
法律法规使各行业工作的发展更加规范合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例如数据处理的合法性问题。在审计行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没有明确规定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法律地位。这使大数据技术的合法性得到了质疑。因此,加快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相关审计法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对审计工作的长远有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中的必要前提。
3.3加强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和审计软件的研究与开发
大数据分析模型和开发环境在不同行业中的需要是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也不例外。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平台更能够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使审计结果更加有效。因此,需要建设数据分析模型以及系统化的审计软件,使会计师事务在被审计对象的数据搜集、分析以及处理的过程中更加便利。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软件的功能完善,能够推动信息化进程,从而使审计师更好地了解财务报表下的交易,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3.4提高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利用能力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应用,使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更加便利。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使审计方式仍旧以传统的审计方式为主。尤其是会计师对大数据的认识不足,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使审计工作仍旧处于低级阶段。会计师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不仅能够节省审计时间,也能提高审计数据的利用率,为审计对象提供更加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全面提升注册会计师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审计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应该加强对会计师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的掌握大数据技术;另一方面培养注册会计师利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凯,李山.大数据时代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2014,(22):2627.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简称AI,是一种通过普遍使用的计算机编程软件来模拟和呈现出模拟人类智能的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在1956年被提出,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后,目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应用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制造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物流行业的智能匹配配送系统等。而审计作为社会治理中重要的一环,也必然需要进入到审计智能化领域中,智能化的审计管理模式和科学化的技术手段不仅有助于实现审计的全覆盖、提升审计效率、延伸审计内涵。但在智能审计的不断发展中,由于新的审计技术带来新型风险也不断暴露,想要更好地在审计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正确识别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是必不可少的。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的运用情况
(一)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1956年8月,人工智能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被正式提出。直至近十年来,计算机和芯片行业的发展,存储条件、处理器性能的更新以及新型技术手段的出现才为人工智能领域奠定了基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的主要面向2030年的关于推进推动我国新型下一代工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是加快推进建立一个创新型工业国家和大力推进建设世界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强国[1]。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审计作为国家和社会监管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也必须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应才能更好地监管和促进各部门各企业的良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审计人员从重复性较强的数据计算处理、分析等工作中解脱出来,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从事其他重要工作[2]。此外,智能审计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既可以对审计的流程和模式自主学习,也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3]。我国传统审计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结束阶段。在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后,这三个阶段的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审计计划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从多渠道,以内外部结合的方式获取信息,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环境、风险水平、重要性水平等因素,同时根据审计机构的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匹配最合适该项目的审计小组,确定审计范围和时间。在审计实施阶段,人工智能主要可以用于审计证据的获取和工作底稿的自动生成。除了通过直接链接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外,还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OCR技术等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成易分析审计证据。同时结合了人工智能的持续监测、实时数据记录和区块链技术,可以自动定时地生成审计日志,降低数据被篡改的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前设置或自动抓取审计文书模板的方式,自动生成审计通知书、函证书等。在审计结束阶段,可以根据审计过程和以前的审计结论自动生成审计报告和整改方案。
(二)人工智能在审计中运用的实例分析
实际上,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智能化的审计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德勤在2017年推出的智能财务机器人“小勤人”,随后又推出了主要面向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智能审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审计人员可以在输入审计数据和需求之后,由平台自动分析审计风险并生成审计报告。通过对德勤公开案例的研究发现其在风险评估和选择应对措施方面遵循的还是如图1所示的基本逻辑。但在数据收集方面则基本交由“人工智能”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根据德勤消息,其有效地减少了审查法律合同文件,发票,财务报表和董事会会议记录的时间达50%以上。而毕马威开发的“人工智能信贷审阅工具”则更为详尽地描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与审计过程相结合。其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首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信贷文本的批量秒读,和自动化快速分类。其次,识别信贷文本与相关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实现对自动化摘要处理。再次,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自动识别资料中包含的各类风险信号,提取对应的关键风险信息。随后,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整合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数据,深度挖掘风险点,进行多维度风险信息分析。最后,可视化展示内外部整合数据的风险信息,提供更直观、更具洞察力的辅助决策。总的来讲,人工智能技术在审计中运用,可以根据对各种业务类型的划分归纳,自动对所涉及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了采集、初步处理、分析及实时监测,自动产生各种预测和应急预警的信息,为被审计的项目提供了线索及相关资料。这些措施有利于审计人员明确审计的重点与审计范围,科学地安排年度审计工作,将有限量的审计资源合理配置投入至公司经营业务中存在较大风险的领域,实现了审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
二、人工智能审计带来的新型风险
大数据审计是指面对大量的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多层次、多部门联合的数据收集、分析和验证。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大数据审计所使用的数据更多源复杂,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更科学高级。而人工智能审计则是在大数据审计的基础上,将审计过程智能化和标准化,可以说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审计的基础,而人工智能是大数据审计的未来提升的必然方向。而在这种发展衍生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发现会面临以下三种新型风险:
(一)数据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审计的所有构建都基于大量的数据和数据模型,所以数据安全风险既包括数据源获取是否准确与全面的风险,也包括数据泄露的风险。我国目前各地管理标准不一、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和各部门出于信息安全性考虑对大部分数据保密等情况,造成了各级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数据流通不畅的问题。并且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巨大,信息结构复杂,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如果数据源出现错漏,将影响整个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而在进行数据储存和传输的整个过程中,一旦用户的数据库和服务器遭到黑客的袭击,很有可能就会造成数据泄露。例如,成本和原材料等信息如果被外泄,该企业会在供应链的定价战略等诸多方面陷入被动的状态。
(二)人机沟通障碍风险
在审计中的人机沟通的目标就是为了使得用户和计算机软件之间能够做到尽可能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换。然而目前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大多都停留在基于SQL的数据查询和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两个层面。然而这两种方法都有其无法避免的不足之处。在SQL的数据查询方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问题特征编写较为复杂SQL语句,这对于审计人员的电脑和编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这种分析的结果通常以二维表格展示,当所得到的结果数据量较多时,无法直观的展示筛查结果。而在基于电子表格软件的数据查询中,大多软件无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半结构化的数据也很难用到传统的电子表格进行分析。而当今数据量不断扩大,数据类型和结构也更加复杂,很显然电子表格软件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对于大数据审计工作的需求。
(三)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审计的职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对于审计准则、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其职业道德操守进行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将其相关知识、技术以及实战经验进行综合应用并针对具体审计业务做出的一种有根据性地决定的判断。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水平下,人工智能的运行还是要依赖以往的经验判断和设定的程序语言,再通过高速的运算,最终做出类人的行为,无法取代人脑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新事物探索定义问题的能力。尤其在被审计单位或人员不配合、刻意隐瞒作假、行为言语有异常引起审计人员警惕的情况时,人工智能则完全无法对审计人员起到替代作用。在不能够保证所有被审计单位都对审计机构保持绝对信任和完全的数据共享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想要完全取代审计人员,代替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还需要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都作出更多的努力。
三、人工智能审计新型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靶向数据安全风险:加密技术和“区块链+审计”
针对数据安全问题、加密及安全技术的发展。比如,基于数据仓储单元的信息安全技术、查询方凭借设定的访问授权才能对所指定的数据记录或者是数据库中的文件进行查询。伴随着大量的数据搜索收集及分析,查询方的组织属性、访问类别等信息将以“安全标签”的形式嵌入至其中的原始数据,形成唯一的新型数据单元结构。将大量的数据仓储单元安全技术综合运用于监督信息共享的平台,可以直接通过对访问授权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原始数据的采集存储、流通等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及其安全,使得审计过程和审计成果的应用可以变得更加高效、便捷。而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去中心化的全新分布式记账技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点,减轻了存储审计数据的管理压力,降低了审计数据存储的安全风险。同时,区块链也充分利用了时间戳技术来有效保障本地客户端与远程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实时更新顺序完全相符。时间戳技术能够直接作为对区块数据“存在性”和“真实性”的事实证明,确保了应用该技术的审计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相关信息准确真实性,大大增加了审计抵御技术风险和辨别真伪能力。
(二)靶向人机沟通障碍风险:数据可视化
数据可视化的应用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分析技术难度高和分析结果不直观的问题,数据可视化主要是通过各种易于理解的手段,将复杂的数据显示出来,从而能够清晰有效地直接表达出数据中的信息,审计人员通过数据可视化就能发现隐藏在数据之下的规律。基于SQL的查询方法、基于电子表格的查询方法,以及基于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的主要优缺点如表1所示。在对交通运输、地理资源、环境保护等领域进行审计时,其业务数据包括融合了几何、像素信息的图形和影像数据。此时,数据可视化分析的优势就体现在:第一,拥有友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可以实现数据分析的操作只需系统页面的简单点击就可完成。第二,具有丰富的图像功能,有助于审计人员掌握审计要求和重点。第三,具有强大的图形分析技术,可以交互地构建和调节曲线、表面、节点等各种数学模型,可以替代一部分编程工作,提取异常的数据。
(三)靶向人工智能代替职业判断风险:机器学习与审计经验结合
机器学习是现代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分析模型的建立进入自动化的程序。机器学习用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其预测是否可靠,依赖于其所输入的历史资料质量。所以,人的偏好可能影响到为了训练人工智能所需要选择的数据集、为过程所选择的计算方法和对输出进行诠释。而为了使得审计智能化和自动化,不仅要及时地搜集到所有审计的数据,还要反复进行数据处理,推导得到可以广泛应用的公式。在数据库的选择与筛选中,任何一个数据如果出现错误都有可能直接造成最终分析结论准确性的下降,但人工智能在其现有的信息化和科技水平之下,无法通过自主机器学习的方式来弥补其中这一缺陷。换句话说,目前人们只能通过培训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减少甚至消除了劣质数据的形成和产生,再通过对数据的存储分析来积累优质审计人员和专家的经验,以此来应对人工智能无法代替职业判断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明增,任庆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3):95-99+3.
[2]陈莉.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的六大任务[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9(11):34-35.
[3]李强,谢汶莉.大数据审计中的可视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6(2):79-86.
[4]宋夏云,周琬宇.大数据视角下智能审计取证模式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8(12):71-74.
[5]许汉友,汪璐璐.智能审计本质之问[J].商业会计,2020(23):4-8.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政府应该修正改善会计和审计相关政策制度,使CPA在依法行使审计独立的监督权时能有所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顺势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全面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大数据已成为各行业的主旋律。而在大数据环境下,云计算也已经成为目前审计理论界及实务界争相探索的方向。将云计算技术运用到审计工作过程当中来,就会形成审计工作模式的“云审计”,“云审计”模式会对审计工作方法和技术产生重大影响。在我国目前整体审计信息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审计研究领域和审计工作者应该更深入了解云计算对审计业务带来的变革,为云审计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
二、云计算及云审计
(一)云计算的概念及特征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IT资源使用模式,这种模型产品可以通过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向使用者按需服务,并在网络服务下以最快的速度开放“云”中存储的资源,只需要很小的管理量,或者和第三方服务商进行的交互沟通也很少[1]。它包括了云主机、空间、测试等产品。
云计算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是一种服务模式,可以随时随地借助网络设备接入访问;第二个特征是云计算具有快速伸缩性,能够提供可计量的服务;第三个特征是其还拥有资源池,资源包括存储、处理、内存、网络带宽的虚拟机。云计算也是Web服务、网格的演化、发展。云计算具有三个层次,如表1:
(二)云审计的含义
在审计过程中运用云计算技术,产生了“云审计”这一新型审计方式,即:云计算 + 审计 = 云审计[2]。云审计就是让审计过程基于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审计技术,不再受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审计工作直接在“云”上完成了。在云审计中,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都在客户端的位置,“云”是电脑后台运行的虚拟网络,通过“云”将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两边的客户端联系起来,然后进行审计受托工作。
三、云计算技术缺失下的我国CPA审计工作状况
计算机出现之前,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是手工处理的方式,因此,后期的会计信息形成的也是实体性信息,这就决定了该时期的审计工作方式也是手工的方式;随着会计信息技术的普及,企业已实现了会计处理的信息化,但审计工作还只处在财务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验证阶段;伴随着会计信息技术的成熟,企业进入ERP信息综合性系统,该系统集FM、OA、SCM、PM为一体。在这一点上,CPA规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对企业信息技术进行了全面的考虑。
尽管审计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成熟,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审计质量。影响审计质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审计工作服务的审计信息系统较为落后。审计信息系统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工作的重要工具,但目前该系统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仅充当记录角色,而没有担当审计本身的执行、复核和监控角色[3]。总之,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系统,并未真正实行电子化审计过程,并未真正起到监管审计质量的作用。
四.现有云计算技术水平对CPA审计工作的影响
云计算技术对审计工作模式的创新将推动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重大改进。作为提供核算、出具报告服务的审计工作,云计算技术能给该工作模式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但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随之产生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对CPA审计工作的积极影响
1.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在云审计模式下,替代传统的花费大量精力去搜集审计数据、加工分析这些数据形成审计证据,而是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存储在“云”中,CPA只需要将存储在“云”客户端中的数据上传到云服务器,服务器对该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如此就大大节约了CPA的工作时间,同时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2.提高了审计工作在审计行业当中的可比性
在云审计设计的审计程序中,不再仅由一个或多个会计师事务所,而是由云服务提供商提供在这方面的专业服务[4]。这样所有事务所将在统一的软件操作平台下进行审计程序的完成,故不能为审计工作的日常操作带来方便,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可比性,为行业监管部门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
3.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灵活性[5]
云审计环境下,审计人员可以与被审计单位协商具体审计时间,实现双方随时的必要沟通而不必进行实地接触,这种远程审计的方式对审计工作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双方的工作业务提供了便利。
(二)对CPA审计工作的巨大挑战
虽然在云计算技术条件下的云审计比传统审计有了以上的积极影响,但是现阶段对云审计应用状况的研究表明,云审计在会计师事务所运用的过程中也为CPA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1]
难以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6]
在云计算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客户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范围、对象、重点及性质都发生了改变[7],由于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缺乏善于云计算方法的人才资源,且没有建立相应的审计法来支持内控体系,内部控制的难度和风险明显增加,故不能发挥内部控制对审计单位的作用。
1.实施信息安全审计相对较难
在云计算这一新的审计技术到来之际,首先缺乏的就是专业审计信息维护人员人才的培养,其次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最后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而这些前提条件是我们云审计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前阶段云计算技术的信息安全问题急迫而重要。
2.实施审计程序过程面临更高的工作要求
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等工作的实施,在云计算的环境下,与传统的审计程序工作相比,其内部控制的检测需要更更复杂庞大的检测方法去完成,风险应对要求需要更高的风险应对水平去满足,因此新的审计程序的实施必然面临更大的挑战;另外获取审计证据的工作也将遇到更大的困难:在云计算环境下,CPA通过云审计平台进行对被审计单位采集审计数据和资料,除了采集到的电子审计数据和资料以外,无法收集其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五.强化云计算技术以改善CPA审计工作状况
一项新技术的产生与运用必然会伴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云计算根据其自身特点及给CPA审计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导致存在的或有问题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交互性。
为了应对云计算技术对审计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应该保持警惕,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逐步进行审计行业的技术变革
逐步进行审计行业的技术变革,具体包括审计环境、审计风险、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审计证据等。例如:建立行业云审计平台。要落实云计算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行业就应建立云审计平台。该平台能够通过云计算技术的云基础设施级服务、云平台级服务和云软件级服务三大服务模式来实现我们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服务,进而发挥审计行业优势,搭建跨行业、跨领域的行业云审计平台系统[8],以推动云计算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二)加快推进审计工作模式的变革
加快推进审计工作模式的变革,包括改善审计工作方法、优化审计风险模型[9]。例如:加强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的创新产品开发能力。该模型的创新产品一方面不仅能进行对客户企业的审计,还能够提前预测客户企业是否进行了为规避审计行业的检查的数据操作活动。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加强审计行业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这是适合自己的大数据分析模型和软件的特点[10]。
(三)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
我国CPA审计的服务领域已经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中;审计工作的技术方法提高和状况改善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1.会计师事务所应明确与第三方服务商的责任
在云计算技术环境下,审计过程由原来的主、客体关系变为现在的主体、客体和中间商的关系,分工的划分更加复杂。只有各方主体积极面对和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才能让云审计真正发挥优势,为审计工作提供便利。
2.政府应加快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的审计法规建设
目前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没有对云计算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进行具体规定,因此在应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期间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要想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成为CPA依法审计的重要工具,就必须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审计法中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3.审计从业人员应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在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从业人员不光具备财务会计知识,还应该学习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成为综合性人才,因为云审计模式的云计算技术是离不开计算机知识来开展审计工作的;如果审计从业人员不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的话,可能会因为操作问题影响专业知识能力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秦荣生.云计算对会计、审计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3( 1): 76- 79.
[2] 文 峰.云计算与云审计――关于未来审计的概念与框架的一些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2):98- 103.
[3] 马革.云会计: 会计信息化的新变革[J].中国总会计师,2012 ( 8) : 23- 24.
[4] 邓 川,杨文莺.云审计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 财会研究,2012(10):83- 84.
[5] 陈淑芳,李将敏.云计算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4(22):75- 77.
[6] 卢霈.云计算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研究[J].信息技术,2013:(115- 118)
[7] 秦荣生.云计算的发展及其对会计、审计的挑战[J].当代财经,2013(1):111- 117.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往往没有专门的计算机中心,也没有专职的计算机审计人员,通常是由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的年轻审计业务人员兼职,然而年轻的审计业务人员即使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但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水平仍然是有限的,从而导致日常审计中不能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进行各类分析,甚至不知道要从被审计单位采集哪些数据,或者大量的数据采集回来躺在电脑里“睡大觉”。
二是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任务重,审计人员即使想要充分利用从被审计单位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类分析,但通常陷入没有时间仔细思考、摸索和习得一些分析方法,或者是刚有些分析思路却被打断的困境。
(二)缺乏统一的数据规划带来的困难
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对大数据的定义,所谓“大数据”是指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价值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基于此定义,只有具备雄厚的大数据资源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云计算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审计领域的有效运用。然而,当前我国各个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少统一的规划,导致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存在交叉却又未统一,相互使用存在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顶层数据规划设计不完善,基层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比较薄弱,个别单位无电子帐,部分单位财务数据接口不标准、业务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数据不完整、格式不一致和不准确)等现象尚存在,导致无法导入AO系统、SQL数据库中,更别提进行数据分析了。
(三)审计分析工具应用不充分或部分功能不健全带来的困难
一是审计分析工具应用不充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主要应用的审计分析软件就是由审计署开发的AO系统,该系统提供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审计现场管理等系列功能,但是审计人员对该系统的应用仅限于采集有匹配接口的财务数据、查看电子账目、进行简单的查询分析以及编制审计取证单和工作底稿等,其他如图表分析、数值分析等分析功能均较少应用。另外,为缓解基层审计机关数据采集转换压力,加强各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分析的应用,提高审计效率,湖北省审计厅开发了财政审计云平台、地税审计云平台,省内各级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审计内网登录云平台,利用平台中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或者直接应用已上传的公用分析模型,但是,由于该平台上线时间较短,且受网络连接限制,基层审计机关尚未真正利用其各项功能。
二是审计分析工具部分功能不健全或不完全适用于基层审计机关。由于基层单位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不尽相同,数据类型千差万别,虽然AO系统采集数据的标准接口较多,但仍然有一些不能匹配的数据类型,导致无法应用此类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另外,审计云平台中虽然有经过审核验证的公用模型可以利用,但各地审计机关的数据内容各不相同,并不能直接拿来进行数据分析。
(一)加强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是在引入新人时,应当优先考虑具有计算机背景的专业人才,通过补充专业技术能力突出的新人,提高审计队伍的技术水平;二是对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的审计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关于大数据审计分析应用方面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给予相应的项目以提高其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鼓励经验丰富但不懂计算机审计的“老”审计人多与年轻审计人员交流审计思路,碰撞出计算机审计方法的火花。
(二)加强大数据顶层设计规划
一、前言
在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各种新型技术的发展,会计行业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云会计已经成为各大企业会计工作所争宠的对象,而云会计也有效促使企业会计朝着信息化方向迈进一大步,其作用越来越明显。大数据类型多样,数据量大,有着更快的处理速度与更大的商业应用价值,将其应用到企业会计工作中,可以让企业更快、更准地做出运营管理决策,因此大数据也成为企业加强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大数据背景下,云会计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关注,对传统的会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关于云会计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会计环境方面,而关于云会计的审计框架结构研究则比较少,而本文则对其框架建设进行了一定的深入研究,阐述了在这一框架结构中开展审计业务的详细流程。
二、云会计对企业审计工作的影响
对于审计数据有着充分、深入的了解,对审计技术有着更好地运用,这将会让现有的审计模式得到很大的转变,而且也会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面对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企业也应当迅速适应市场变化,跟上时展潮流,加大对大数据、云会计等新型技术的运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这样就会对审计范围、审计数据、审计风险、审计技术以及审计人員等造成很大的影响。
1.对审计范围的影响
在先前的审计当中,过分依赖样本抽查,通过样本检查得到的结果作为整体的数据结果,而随着大数据云会计的发展,这一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在先前的审计中,受到时间、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对所有数据进行收集处理,所以得到的审计结果难免大打折扣。而大数据技术则能够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将所有数据收集起来进行分析,所以大数据技术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分析能力要求,需要审计人员高效处理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在电脑中,为审计信息化发展打下基础。
2.对审计数据的影响
在之前那种审计模式中,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根据所获得的财务数据、财务信息等内容,结合大数据技术对于审计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对于各类报告或者制定规章制度时,却没有大量有效的数据处理结果作为支撑,仍然需要审计人员亲自翻阅来加以分析研究。而在大数据环境中,数据存储容量得到极大提升,很多非结构化的数据类型,如文档、图片、音频等都可以通过云会计进行存储,这些非结构化数据种类繁多,内容差别很大,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存在着更多的困难,所以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转变工作思路,从以结构化数据为主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让云会计技术得以实现并得到广泛应用,把审计模型纳入到云平台当中,能够让数据更加真实有效,这样也可以为审计人员提供出更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快地处理数据,得到的结论也是建立在更多数据论证的基础之上,所以结论也更加真实可靠。在大数据环境中,审计工作将会由传统的审计模式转换为数字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互为一体的新型审计,云会计也必将成为未来审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3.在审计风险方面的影响
运用云会计技术,审计人员能够建立起更好的网络平台,保证数据能够得到更好地处理、存储与传输,让审计人员以更为便捷、高效的方式进行审计工作。然而,云会计也会导致审计线索寻找难度增加,数据安全性受到威胁,审计风险控制无法得到根本性的保证,这样也会出现很多审计问题。
4.在审计技术方面的影响
在先前那种审计工作中所实施的审计技术已经无法达到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发展需求,在之前主要是运用审计线索跟踪技术,其中包括检查、函证、询问等方式,但是面对新的审计背景,审计线索无法预见,且审计线索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发展,所以审计人员就要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在云环境中能够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来获得审计证据,保证审计质量。但是现在审计舞弊技术多种多样,仅仅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所具有的查询分析功能,运用审计软件、联机分析技术等类型的审计数据处理技术,就无法完全发觉那些隐藏的审计线索。在大数据环境中,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倍率增长,面对海量数据,需要有更高水平的数据处理技术。在云会计中,审计人员要运用云技术与数据仓库技术,利用云平台对审计线索进行追踪,找到那些隐藏的审计证据。
5.在审计人员方面的影响
在先前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一般都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多数都是通过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审计。但是面对大数据背景,以云会计为基础的审计模式对于审计人员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审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数据的变化、数据分析技术,同时也要可以及时有效地从大量数据中找出和审计业务有关且重要的数据,得到最合适的审计证据。另外,审计人员还要掌握审计软件设计、研发以及运用维护所需的知识,而且最好还要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有着一定了解,关注整个审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三、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框架建设
在大数据背景下,要想很好地开展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工作,首先就要构建起一个审计支撑平台,可以对审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云平台中,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审计工作,把审计内容与数据挖掘技术协调起来运用。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对需要进行审计的企业运营中产生的数据加以分析研究,对于审计数据加以挖掘、筛选,得到初步的审计线索。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构建出了一个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框架。
1.审计准备过程
审计部门当接受客户委托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分析审计目标、审计业务范围;其次要了解被审计企业的运营规模、组织结构、运营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等,同时还要对以往的审计情况有所了解;最后审计部门要制定出审计方案,并且报给上级部门进行审批,通过后就可以实施了。在云会计背景下,审计部门需要获得被审计企业运营流程方面的审计证据,按照所制定出来的审计方案分析审计业务,将企业审计需求转变成具体的数据分析问题。
2.审计实施过程
审计实施过程主要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审计数据库建立以及审计业务分析等内容。其中,数据采集是整个审计过程实施的准备阶段,主要是通过被审计企业的erp系统获取和企业财务、运营业务相关的数据,并上传到共享平台中,对数据进行筛选后得到数据层;数据分析处理主要是借组于互联网、物联网、云会计等手段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审计数据库属于审计框架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如果没有建立起审计数据库,那么以云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就无从谈起。数据库主要是让数据通过相应的模型进行重组、排列,然后在数据仓库中再加以储存并管理;大數据环境中,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工作核心内容就是利用云平台对审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云平台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审计所需的信息,然后审计人员再借助于云平台得到处理过的数据,并将其与设定值进行对比,确定审计业务特性,得到审计结果,从而就可以判断被审计企业的经济活动真实、合法与否。
3.审计终结过程
审计人员按照所需审计企业的经济活动所得到的数据,利用一定的审计模型方法进行处理以后得到审计证据,然后对审计证据进行筛选、归纳,对所需审计的企业进行综合性评估,出具审计报告。在这期间,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主要有: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的检查工作、评估企业持续运营能力。然后将审计报告上报给上级部门进行审查,确认无误后得到最终版的审计报告。审计部门出具审计报告并给出审计意见以后,被审计企业就要执行审计意见。
四、结论
总之,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审计行业进步,云会计的出现对审计工作而言不但有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审计部门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云会计技术有效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去,建立起基本的审计框架结构,保证审计数据科学合理、准确无误。本文主要研究了云会计对我国审计行业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审计实施框架结构,明确了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工作流程与框架,这对我国的审计工作可持续化发展意义非常突出。相信随着我国审计行业对云会计、大数据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的审计行业必将会引来全新的发展春天,保证审计质量与效率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128-04
一、引言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以财务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的分布式管理模式,目的是优化组织结构、提升核算流程效率、降低财务核算成本以及为企业创造价值,其站在市场视角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专业化财务服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企业将日常的、共同的、分散的、大量的、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财务会计流程从下属分公司剥离出来,统一交给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1],实现了业务处理、数据存储的集中,同时也增加了IT风险。IT风险[2]已经成为企业的“经营风险”,包含IT环境风险、IT管理风险、IT技术风险和IT平台风险等。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目的是为了找出并解决财务共享的IT风险,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通过对大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以发现问题。
IT审计一直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曹立明[3]分析了IT审计本质、目标与方法,认为IT审计是会计信息化的内在要求,并对会计信息化IT审计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条件进行分析,最后对会计信息化IT审计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覃宪姬等[4]以广州地铁IT审计为例,在分析了广州地铁信息系统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广州地铁IT审计框架并对其具体内容、实施步骤、审计策略以及审计方法进行了阐述。柳芳[5]从ERP系统安全性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和ERP系统管理风险入手,对ERP固有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IT审计对策。李有华[6]将企业IT风险分为IT战略风险、IT项目风险、IT安全风险、IT服务风险、IT合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对IT审计的内容、标准、范围、方法和制度进行了分析。
综观上述文献,大多数文献都基于传统信息系统,并从传统审计手段的角度出发对IT审计的框架、发展与实施进行研究。在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成为大型集团企业的首要选择,其IT架构更多地运用到云计算技术,并需要大数据进行技术支撑。审计人员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进行IT审计时将更多地运用大数据审计[7]手段进行IT审计,从数据的角度发现疑点,以减轻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鉴于此,本文从大数据的角度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审计的特点进行分析,梳理其数据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IT审计框架模型,并对其实施流程进行阐述。
二、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框架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审计的特征分析
一般认为IT内部控制包含组织层面的IT控制、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三个层面[6],审计人员通常以此为基础展开IT审计工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需要充分结合财务共享IT架构特征,其IT审计范围如图1所示。同时,三个层面的IT审计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也出现了有别于传统企业IT审计的特点。
1.组织层面的IT审计
组织层面的IT审计主要检查财务共享IT架构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其核心内容是管理层控制。集团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战略目标清晰,即降低财务核算成本,其IT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该目标为前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IT部门与职能的设置。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组织层面IT审计应当对财务共享IT战略规划、IT部门与职能的设置是否符合财务共享战略目标进行检查,并对其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2.一般控制层面的IT审计
一般控制层面的IT审计是为了确保IT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能够为应用控制提供支撑,审计对象包含软硬件平台、网络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企业将财务核算业务集中,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实现了财务核算流程再造和数据的集中存储,其IT技术风险应当得到审计人员的重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一般控制层面的IT审计应当对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更新、访问安全和网络安全等主要风险点进行审计。
3.应用控制层面的IT审计
应用控制层面的IT审计主要检查业务系统层面所设计、执行的IT控制是否能够确保整个系统具有可信性,以及是否能够完成相关数据的产生、记录、传递、处理、分析和报告等功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的ERP、HR、OA等其他业务系统需要和财务共享中心实现数据对接与共享,为财务核算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其间数据的产生、记录、传递、处理、分析和报告都是IT审计的关键风险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应用控制层面的IT审计应当对财务核算流程的设计与实施、业务系统与财务共享中心的数据对接、登录权限等内容进行重点关注。
(二)IT审计程序流程框架
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Technology)即信息系统和技术控制目标,是一种用于“IT审计”的知识体系,由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于1996年首次提出并于2005年更新到COBIT 5.0。目前COBIT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政府部门、企业对IT的计划与组织、采购与实施、服务提供与服务支持、监督与控制等进行全面考核与认可的业界标准。由于COBIT 5.0具有普适性,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可以此为基础构建IT审计流程框架。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架构与传统IT架构有所区别,在构建IT审计流程框架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流程框架包含IT审计指南和IT审计流程两部分。其中IT指南是参考COBIT 5.0得出的IT审计标准,在IT审计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包含关键审计因素、流程能力模型、风险控制模型、IT技术可信评估和IT审计知识库等内容。IT审计流程则包含制定审计目标、风险评估、制定审计计划、设计审计程序、执行审计程序和出具审计报告六个流程,如图2所示。
(三)IT审计数据流程框架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中,审计大数据的产生、传递、处理和分析贯穿整个审计过程。为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审计效率,审计机构可以历史数据、互联网数据等组成的大数据为基础构建审计数据中心,并建立IT审计知识库,帮助审计人员进行高效的IT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IT审计知识库中的IT审计知识对审计对象的关键风险点进行重点关注,通过大数据审计方式对审计对象提供的相关大数据进行审计。待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后,可将该审计项目的主要风险点、测试方式以及实质性程序等相关审计数据反馈到审计数据中心以完善IT审计知识库,形成IT审计的数据闭环,如图3所示。
三、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流程
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审计应当是一个包含审计大数据产生、传递、归集和使用的闭环系统,在审计过程中应当由IT审计指南对IT审计的计划、实施进行指导。
(一)制定审计目标
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该模式下的特点,结合财务共享的IT战略规划,明确审计的时间、目标和范围。集团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战略目标为降低财务核算成本,为了实现该目标,其IT架构应当满足技术可信、内部控制有效、数据平台安全等基本要求,也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审计的主要目标。在不同性质的IT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按照实际的审计需求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来制定满足实际需要的审计目标。例如内部审计中,审计人员进行IT审计时更多地关心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应用控制制度建设是否合理、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社会审计中,审计人员进行IT审计时则更加在意通过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否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二)风险评估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IT架构相较于传统IT更多地使用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审计的审计风险与以往所有差别,例如审计人员在IT技术层面可能无法对IT技术风险有足够的了解,可以通过权威的第三方IT咨询机构获取该审计项目中财务共享下IT技术的评估报告,即IT审计指南中的IT技术可信评估。除了IT技术风险外,审计人员还应当充分考虑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独特的审计环境,结合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业务流程再造,对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得出可能的其他审计风险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建立二维风险矩阵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
(三)制定审计计划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在考虑企业IT管理框架、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当充分结合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处理流程标准化程度高、业务量饱和以及财务核算成本低等特点,分别制定总体审计计划和具体审计计划,包括确定审计目的、审计范围、人力调配以及审计策略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运用了大数据技术,传统审计手段很难进行有效的IT审计,应当在审计计划中明确使用大数据审计等审计手段。
(四)设计审计程序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程序包含IT管理层控制、IT一般控制和IT应用控制三部分。大数据技术在该步骤得到广泛运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爬虫获取互联网数据,从财务共享数据中心获取集团大数据,然后使用数据驱动测试、数据挖掘、数据多维分析等方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实施审计程序。同时,审计人员也可以使用IT审计知识库比对其他财务共享IT审计项目,辅助确定IT审计中的主要风险点。
1.IT管理层控制
审计人员在进行IT管理层控制时可以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与财务共享实施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向分子公司总经理、集团财务部员工、财务共享中心负责人等发放。然后可以根据问卷结果与财务共享负责人或IT管理层进行访谈,以评价集团企业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IT管理层控制的有效性。
2.IT一般控制
审计人员在进行IT一般控制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访谈、穿行测试等方式,也可以直接通过第三方IT咨询机构获取企业IT技术评估报告,以确认该审计项目中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数据安全、基础设施更新、访问安全和网络安全等主要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不需要整改。
3.IT应用控制
审计人员在进行IT应用控制时可能更多地会运用大数据审计的方法获取审计证据,例如对采集到的大数据进行清洗后通过SQL查询、大数据挖掘和多维分析等方法寻找审计疑点,或通过黑盒测试法进行数据驱动测试以发现IT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除了大数据审计的方法外,穿行测试与控制测试也能帮助审计人员找出应用控制设计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五)执行审计程序
按照设计好的审计程序进行下一步工作,审计人员需要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三个层面进行控制测试,根据实际需求实施实质性程序,通过大数据审计、穿行测试等审计手段得出审计证据,并将从中得出的主要控制风险告之相关人员,记录测试和交流沟通的结果。
(六)形成审计意见,出具管理层建议
按照得到的审计证据,结合最初制定的审计目标得出最后的审计结果,并根据审计结果当中的所发现的问题向管理层出具审计意见和提供建议,在与管理层进行沟通后取得其对管理建议的相关回复。
出具审计结果后审计人员应当将相关数据反馈到IT审计知识库以形成新的IT审计知识,完成审计大数据闭环。
四、结语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建设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但同时也改变了其IT审计的审计环境。本文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特点构建了该模式下IT审计的审计流程框架并对其具体流程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审计提供理论指导,帮助集团企业降低或规避其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IT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德宇.财务共享服务与企业管理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5):160-163.
[2] 周常兰.IT风险控制整合框架的构建――风险控制四维整合框架的引入与扩展[J].经济体制改革,2014(2):102-106.
[3] 曹立明.论IT审计与会计信息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2):108-113.
[4] 覃宪姬,陈瑜,佟柱.信息系统审计的透视与思考――基于广州地铁审计案例的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4(8):62-69.
[5] 柳芳.基于ERP系统固有风险的IT审计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3(12):67-69.
大数据具有信息量大、种类多、数据反应迅速等特点,利用大数据能帮助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展开更有效的经营决策,使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云会计的应用在推进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新技术下,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审计流程与模式是否还适用于云会计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将迎来何种机遇与挑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纵观现有的文献,关于“互联网+”背景下云会计审计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环境对审计的影响、审计内容方面,而关于新形势下审计流程框架的搭建、实施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基于此,本文以分析新技术环境下云会计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为基础,尝试搭建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新思路,旨在提高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云会计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工作需要收集充分有效的审计证据,对审计数据有较高的量与质的要求。“互联网+会计”模式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将对现有的审计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审计单位若想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就需以新技术的出现为契机,重视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模式可能发生的利好转变,以提高单位的审计效率。
(一)对审计抽样的影响。面对大量的财务数据,传统的审计工作往往在设定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抽样方法对样本进行重点检查。受到人力、财力、时间的限制,传统的审计工作不能对所有审计数据展开分析与检验。大数据时代下,新技术的应用对审计单位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利用一定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审计单位可以从大批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对审计有用的数据,这使得审计单位不再依赖于抽样审计,使审计范围得到了必要的拓展。
(二)对审计证据的影响。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通过一定的审计方法获取了较多具体量化的财务数据以展开审计分析,而对非结构化的数据如公司章程、公司年度工作报表、董事会决议等则采用人工翻阅的方式展开分析。然而,在云会计背景下,一些非结构性的数据增加,审计证据则以更多样化、网络化、复杂化的载体出现,一些供应商甚至有可能无法提供这些审计证据,这无疑给审计工作添加了更大的难度。其次,云会计的运用是以公司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许多处理过程均会涉及到计算机编程、软件测试、计算机语言翻译等复杂内容,而这些内容也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必须获取充分、必要的审计证据才能为审计报告提供合理保证,云会计应用对审计证据获取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三)对审计技术的影响。由上文分析可知,审计证据的载体多样化与数字化对传统的询问、检查、函证等审计技术手段提出了质疑。新形势下,旧的审计技术手段已不能满足新环境的需求,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企业舞弊的手段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若审计技术得不到及时更新与升级,审计漏洞势不可挡,而大数据、“互联网+”的应用也将失去最初的意义。因此,开发适应于云会计环境下的审计技术手段迫在眉睫。审计人员需与时俱进,掌握新的审计技术手段,确保审计质量。
(四)对审计人员的影响。审计人员大多具有会计、审计、财务专业背景,大部分的审计工作均是建立在审计人员财会、审计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并结合一定的专业判断。然而,大数据环境下云会计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云计算的运用要求审计人员对计算机技术、云处理系统、计算机软件工程有一定的认识,审计人员自身的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能力也有待提升。此外,审计人员还需了解整个宏观经济形势,及时关注行业动态。
(五)对审计风险的影响。新技术环境下,审计范围、审计证据、审计技术以及审计人员等均受到了影响,审计风险增加,审计工作难度增大。传统的审计工作往往利用审计风险模型来预测项目的审计风险,然而,随着审计风险的增加,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否继续适用于云会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评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应改进传统的审计风险评估模型,以适应云会计下的审计风险评估,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范围。
三、“互联网+”时代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流程框架
“互联网+”时代,云会计的运用是基于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云计算平台,而云会计下的审计工作也是在这个平台上展开,运用云计算平台的强大功能对审计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云平台上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数据资源,审计工作就需要以审计系统为基础,采用一定的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对大量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的深入分析,利用云计算系统初步挖掘并筛选出有用的审计证据。再结合专业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性质进行判断,形成有用的审计证据。鉴于这样的理解,以审计基本工作流程为基础,本文尝试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
基于云会计的审计工作并没有脱离或违背审计行业统一的规范或基本运作模式,只是在审计实施阶段有所不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云数据平台,调出被审计单位各项数据资源,后续的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分析等工作均可以在云平台审计系统中完成。
如图1所示,基于审计的基本流程,我们从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及审计结束三个阶段展开,说明基于云会计的审计流程。其中,相对于审计准备与结束阶段,云会计平台的运用对审计实施阶段的影响最为显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数据量在近年来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跨入了大数据时代。我国各行业都积极应用了云计算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如电信、医疗、金融等领域的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已经投入实际应用,审计领域也应与时俱进,尽快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本文以供电企业为研究标的,结合电力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探索和构建一个适合供电企业的“云审计”框架。
一、关于云计算与云审计的基本概念论述
“云计算”一词源于Google等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处理过程,于2006年在国际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给出的定义较为权威: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云审计”是基于云计算而产生的,可以认为“云审计”就是在审计工作中运用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云审计”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审计工作为服务目的,“云审计”的应用是为了使审计师减少简单的计算劳动,提高审计效率;二是以云计算为技术手段,利用云计算技术升级和优化现有的审计方法。
随着近年来供电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服务器的后台数据也越来越多,而审计师配备的个人电脑是无法满足检查这些数据的需求的。数据库中一个简单的操作指令可能都要在个人电脑上花费十几分钟甚至数个小时。而“云审计”技术却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云审计系统的框架构建
(一)云审计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云审计系统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国际上暂时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准确和完整的定义。为方便研究,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现状和审计实际应用,对云审计系统的概念进行初步阐述:云审计系统是基于所获得的数据,根据审计对象的基本特性,通过设定计算、判断和限制条件建立数学或逻辑表达式,用于对审计目的进行验证的过程。云审计系统主要有五个特点:
1.审计网络自助服务。审计自助服务免去了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在数据获取上的沟通,使审计师能自行获取所需数据,并设定疑点检查条件;2.高带宽网络。多个审计师可以在不同的地点获取同样的数据,在网络速度上不会受到影响;3.审计数据资源池。审计师可以将得到的所有数据上传至“云端”,形成审计数据资源池,共享给有相关权限的其他审计师;4.审计弹性架构。使审计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权限认证后登陆系统获取资源;5.可度量服务。为审计系统提供自动化的监控,并记录审计师的工作过程,包括审计方法、程序和证据获取手段等[1]。
(二)云审计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在理论基础方面,国际上关于云计算系统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完备,国内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也十分迅速,为云审计系统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在技术方面,实施云计算的各种技术方案体系已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投入应用,供电企业的审计信息化也有相当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借鉴其他行业在云计算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成本方面,云审计系统的部署费用并不高昂。服务器和网络设备可以基于现有条件加以升级和改造,不需要全部更换。用户端也不需要更换新的设备,凡是能打开浏览器的电脑、平板电脑甚至智能手机都可以登陆云审计系统[2]。
(三)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
基于大数据背景,云审计系统可以将各供电企业的审计数据整合为海量的审计资源池,构成审计数据的采集、导入、分析、展示平台,使审计业务流程转化为数据处理过程。
1.云审计系统的数据采集
云审计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必须非常全面,充分考虑审计数据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异构性。常见的数据采集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复制采集,从被审计单位导出数据库信息或整个数据库的备份,用移动硬盘或U盘拷贝的方式,上传到云审计系统进行处理;另一类是在线采集,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系统制定标准的数据接口,不间断地连续采集业务数据,实现对业务流的动态监控。在线采集方式具有时效性强、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今后将成为主流的数据采集方式[3]。
2.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导入
在供电企业各类业务系统的海量数据中,数据之间的结构和类型千差万别。在进行分析之前,应先将这些数据有效地导入系统,把重要数据如重要指标、近期变化数量等置入高性能存储器中,把不常用的次要数据置入一般存储器,并去除不需要的冗余数据。
3.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分析
云审计系统中集成了大量审计分析程序,利用分布式计算集群对海量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和分类统计,以满足审计师的分析需求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审计分析程序的可构造性。各种审计分析程序以模块化的方式提供给审计师,可以进行任意调整。二是注重对数据的全面分析。在大数据处理时代,抽取样本检查和全部数据检查这两种方式,在云审计系统面前的区别,只不过在时间上相差数秒钟或数分钟而己。三是注重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分析。在以往的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工作数据的检查,只是对特定的业务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和复核[4]。
4.云审计系统的数据展示
数据展示将实现可视化,能够直观地将数据的特点、变化和疑点呈现出来,将难以阅读的原始数据转变为界面清晰、易于理解的图表。进而使审计师能够与这些能讲故事的数据进行交流,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多维度分析,从中找到审计问题出现的基本规律和深度原因。
参考文献:
[1]王鹏.云计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当阿里根据我们的购物内容及浏览频次轻而易举地测算出我们的消费习惯时,当腾讯通过关联分析向我们推荐多年未曾联系过的好友时,当网约车就近随叫随到时,我们惊叹于科技的进步,而这些进步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功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数据早已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在审计工作中,大数据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和进步,从审计对象到审计范围,到技术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的要求,这一要求得到了审计界和普通人民的广泛认可。审计“全覆盖”是政府审计监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更高水平审计监督的阶段性新要求。审计“全覆盖”将更有利于保障国有资本的有效利用和国家财产的保护,减少的发生,惠及国计民生。
大数据已给我们传统的审计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大数据审计,如何在推进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特征和优势,都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
一、大数据背景下推进审计“全覆盖”的机遇
大数据典型的4V特征:数量大、种类多、数据处理速度快、价值密度低,从广度和深度方面为审计“全覆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而新形势下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接受度逐步提高,也为推进审计“全覆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会计信息化的普遍,以及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更是为推进审计“全覆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大数据下广度、深度双拓展
大数据下的审计,数据来源不仅仅局限于被审计单位,所有有业务往来的关联单位,甚至于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两个组织,都可能与审计对象存在某种关联,能够为我们审计对象的数据提供佐证。大数据下的审计,数据来源是跨单位、跨领域的,广度更大,关联度更强,内容更多。从另一方面来看,大数据下的审计,实现了数据大范围的查询筛选和多维度分析,数据结构呈现出结构化、半结构化的特征,使得很多传统审计下没有被关注到的问题得以被挖掘出来,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大大地拓展了我们审计的深度,这些都为审计“全覆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二)审计人员观念转变
新技术的兴起虽然在开始时给人们造成一些不便,但可贵的是,人们很快就发现它的好处,大数据审计就是如此。大数据审计下,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成果也更显著,人们不再惧怕学习新技术困难,积极地尝试应用。推进审计“全覆盖”最离不开的就是大数据,有了审计人员对大数据审计的这股热情,一切困难便都迎刃而解。
(三)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提高
审计工作基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资料,近年来随着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获取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资料变得更加便利,数据资料的规范化程度也更高。我国各级审计审计机关都已制定了完整的数据采集、使用以及存储流程,从制度上保障了数据的收集工作。数据收集切实可行,资料确切可靠,是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基础。
二、大数据背景下推进审计“全覆盖”的挑战
实现审计“全覆盖”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在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来源于技术的欠缺、人员不足以及信息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一)大数据运用能力不足
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对大数据的应用仍主要停留在事后审计阶段,预测不强,亦不能实现审计“全覆盖”所希求的实时监控和观测。对收集到的大数据深度挖掘不够,一方面收集层面过窄,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对业务数据的重视不够,不能实现宏观层面的把控;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深度挖掘能力较弱,对数据关联能力的分析较弱,不能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优势,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问题、挖掘线索的能力较弱。
(二)审计人员短缺
审计“全覆盖”会使审计人员现有的工作量翻倍,任务大大加重,现有的审计人员不足以应对和完成这些工作。而且,现阶段一大部分审计人员存在不具备高级的数据库知识和大数据运用能力的问题,计算机审计人员大量缺乏。加强审计人员的大数据运用能力培训,以及培养审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是我们需要尽快进行的两项工作。
(三)大数据信息安全问题
大数据的收集、转换、使用以及存储,经过了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泄露或者破坏都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信息安全问题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构建大数据安全的存储和应用平台,规范数据提取流程审批,与数据使用人员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与国家信息安全部门共同协作,防止大数据被不法份子窃取和利用,保证国家人民信息安全。
三、大数据背景下推进审计“全覆盖”的探索
关于如何实现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全覆盖”,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了很多的探索,这些探索都不同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大数据审计的进步,也促进了审计“全覆盖”的实现。
广州市审计局自2014年以来进行了积极探索,成立了计算机审计处,组建了自己的数据分析团队,在全面梳理审计业务的基础上,打造了包括审计数据中心、审计综合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平台在内的数字化审计平台,并依托联网审计系统,实现了全市各项信息的共享。全覆盖审计小组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了多项工作。江苏省无锡市审计局也顺应大数据技术发展浪潮,积极布局大数据审计,通过构建联网审计分析平台,实现跨行业数据分析,强化审计人员应用大数据审计理念,创新大数据审计分析方法,实现了“点-线-面”审计“全覆盖”。青岛市崂山区则充分使用“云”数据助力多领域的审计全覆盖,重庆市江北区审计局创新管理模式,充分应用大数据平台,确保审计质量,实现审计“全覆盖”。
对大数据背景下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审计平台的建立、审计工作方式的转变以及对共享数据的利用等方面,这些探索都是符合大数据审计趋势且符合我国现阶段审计实践的,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并已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大数据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一把利器,我们充分利用好了这把工具,就能事半功倍,更能充分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06:23-28.
[2]门韶娟,胡琦佳.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的发展变革[J].商业会计,2015(13):48-50.
1引言
我国现今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局面,这对企业的市场环境已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促使企业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也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影响,内部审计也需要面临改革与创新的局面。科技时代下信息增长量呈病毒式暴增,传统的内部审计已经无法更好地处理日益暴增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也逐渐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融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极大程度上提高审计效率,并且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从根本上保证了内部审计的质量。但是我国内部审计以及计算机发展都相对落后,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仍旧处于摸索阶段,还未有相对成熟的实践经验。基于此,深入研究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路径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2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
2.1各类数据信息的不断增加
在大数据时代,各个行业都开始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无论是基础的日常工作,抑或是更加复杂的操作,都通过信息化的设备去完成,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在解决复杂操作时也能保证规范,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建设,各个工作环节产生的数据信息就不断增多,各类数据的增加量不断提升,如果是传统的人工审计,整体的工作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再加上人工审计无法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深度的处理和挖掘,工作出错率也会显著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建设就十分关键,通过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保证内部审计的准确化以及高效性,促使内部审计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自身作用。
2.2财会工作电算化的全面实施
审计工作与会计工作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审计工作地开展建立在各项财务数据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会计工作的辅助,而通过对各项财务数据的分析来实现对财务活动的监督,从而保证企业的合法以及规范经营,并且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在大数据时代之下,财会工作电算化全面实施,合同信息、明细账目、发票信息等均有电子版进行储存和传递。[1]随着财会工作电算化,作为建立在财务工作基础之上的内部审计,也势必要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审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与财务电算化相配合,发挥协同作用的同时,也从根本上保证审计的有效性。
2.3多部门财务信息的不断共享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量处于爆炸式增长的阶段,企业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也显著增多,为了保证企业工作的高效性,众多企业开始实施多部门财务信息共享,促使各部门进行有效的联动,各项财务信息可以实时共享。财务部门作为财务管理中心,也要做好有效的协调工作,统筹各项财务信息,为审计工作的展开提供有效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促进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与审计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加大数据集中力度,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该文件也充分说明了财务信息共享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2.4数据处理愈来愈集中且自动
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众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始实现信息化发展的转变,而随着信息化审计的展开也会发现现今的审计工作中对数据的处理更加地集中,并且出现自动化特征,审计工作更加地高效、便捷。传统的内部审计中,大多数工作环节都是由人工来操作和实现,人工操作具有时间的局限性,并且人为的影响因素也会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而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审计打破了时间的局限性,可以自动化地完成数据挖掘、分析等工作,通过规范的操作流程来避免差错的出现,进而保证内部审计的准确性。
3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审计理念与新理念存在偏差
我国现今虽然在努力推行审计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化的水平仍旧相对较低,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审计理论仍旧非常落后,仅仅是审查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渎职舞弊等行为,促使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展开仍旧延续落后理念,并不符合现今企业发展环境的要求,甚至与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展开发生冲突,影响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促使审计工作无法发挥效用。[2]审计信息化中审计理念逐渐以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动态化审计、远程审计为核心,做到防患于未然,这种新的审计理念与现今的审计理念存在明显的偏差。
3.2审计人员欠缺大数据运用能力
在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为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数据技术不仅仅会对相应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在处理的同时还能实现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从而发现更加深层次,并且具有价值的数据,可以做到数据处理的全面性,这反而能够极大程度上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审计信息化基于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可以更为早期、及时地发现财务风险,从而进行有效的规避和预防,但是现今大多数的审计人员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存在明显的不足,许多审计人员欠缺大数据运用能力,促使大数据技术与审计工作无法有效融合,局限大数据技术作用的同时,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
3.3契合大数据的审计软件开发缓慢
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依托于高效、便捷的审计软件,通过更加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从根本上贯彻审计信息化,但是现今市场上缺乏真正适合信息化审计工作的软件。我国审计工作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近几年计算机技术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整体水平仍旧有待提高,再加上内部审计出现时间相对较晚,没有相对成熟的研发经验,促使契合大数据的审计软件开发速度一再缓慢,许多开展信息化审计的企业所使用的软件也并不真正适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仅仅能够实现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对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挖掘都有待提高。3.4现有体系在数据挖掘和处理存在不足价值密度低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想发挥大数据的优势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就要求内审部门能够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这就对内部审计体系数据挖掘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现今众多企业的审计信息化工作来看,对于数据的挖掘和处理能力仍显不足,内部审计系统当中存在大量的冗余、垃圾和无效数据,实现的功能也十分有限,许多企业审计信息化体系仅仅只能进行数据分类、汇总、排序,而高度智能的挖掘、分析与处理无法实现,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内部审计的作用。
4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化建设实现路径
4.1围绕大数据推动审计思维方式转变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是推动审计信息化的关键,而大数据运用在审计工作中的主要理念就是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相应的预测,收集数据的同时对数据进行直接的分析和处理,并且深度挖掘数据,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契约想要更好地实现审计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围绕大数据技术转变审计思维方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审计思维方式进行全面的改变,将监督转变为预测,更好地预防企业运营风险。
4.2依托大数据不断强化审计人才培养
从大数据运用情况就可以看出,现今的审计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因此企业要依托大数据不断强化审计人才培养,要从理论知识丰富以及实践经验丰富两个方面入手。在理论知识丰富方面,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大数据审计人员到公司内部进行授课,并且要求所有内部审计人员都必须参加,由专业的审计人员向审计人员教授相应大数据技术在内部审计的应用,以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3]在实践经验丰富方面,企业要在审计信息化系统中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让审计人员可以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通过应用不断强化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熟练度,促使审计人员可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熟练掌握应用大数据技术,进而提高整体审计效果。
4.3借助大数据打造数字化审计平台
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而言,想要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就需要数据化审计平台的存在。通过审计平台来实现规范化审计,并且依托审计平台也可以更为全面、及时地获取财务信息,与其他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企业需要借助大数据打造数字化审计平台,不仅能够更为高效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还能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展开相匹配,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而实现动态化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4.4完善现有体系数据挖掘和处理能力
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改革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海量化的信息数据,导致数据内部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领导者在决策方面的科学性。但是,大数据时代也推动了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景。所以,将大数据融入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去,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提升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和审计的影响
(一)大数据时代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财务会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大数据时代使得企业财务会计的非结构性信息数据不断增多,并且普遍的融入会计的信息当中,这成为了大数据时代的重要标志,可以实现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的有机结合,提高会计对信息数据的分析效率,进而有效分析当前企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数据呈现出海量化的特征,使得公允价值更加透明化,有利于提升公允价值的公信力和可信度。此外,大数据时代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能,使其可以对所搜集到的所有信息数据进行有机地整合,并通过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对企业财务数据的统计质量。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会计工作在提高企业效益和管理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管理会计工作中需要对管理的各个流程和步骤及时的做好应对措施。大数据时代的逐渐到来,给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当前所拥有的信息数据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企业的发展实际要求,所以,管理会计应该不断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信息,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竞争企业的相关信息,充满利用和挖掘大数据,并将搜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正确的掌握企业的发展信息,进而有效降低企业发展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大数据时代对企业审计的影响
一方面,大数据时代,原有的审计方法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数据的获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审计数据和审计结果的判定带来了影响。在传统企业审计工作中,主要是通过随机抽样的形式来进行,用最小的投资成本收获最大的收益,但是这种审计方法发生错误的概率较大,很容易造成审计风险。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审计工作人员要对内部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明确和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企业运用传统阶段性质的审计方式,已经难以有效的对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企业通常利用事后审计的工作方法,无法及时向企业领导层提供相关信息,给领导层的决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大数据时代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审计工作存在的风险,及时有效地向企业领导提供信息数据,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二、大数据时代会计和审计的发展策略
(一)大数据时代会计的发展策略
首先,企业应该建立大数据资产,并对大数据资产进行有效的运用,系统分析用户对数据的使用效果和具体使用情况,确定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还可以有效利用大数据对用户的行为趋向进行预测,有效判断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地位,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情况,找准自身的定位,尽可能的满足用户的各项需求,实现企发展的长期高效性。所以。企业应该抓住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正确认识大数据资产的重要性,提升对网络信息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通过云平台和云计算的有效使用,极大的拓展的大数据的发展空间,提升了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并且有效限制各种非法信息和恶意信息的侵入,有效提升了大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最后,应该在企业系统内部建立相应的身份验证功能,保证大数据的安全,提高企业信息平台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二)大数据时代审计的发展策略
一方面,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大数据审计工作的艰难性。想要实现大数据在审计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就需要企业领导掌握相关的审计知识,实现对数据信息的科学分析。同时,还应该突破传统的审计工作方式,优化审计流程。做好对大数据信息的保密工作,保证企业信息数据生成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投入力度。因为我国企业对大数据的应用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所以,在应用中应该加大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力度,对数据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此外,企业审计部门应该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力度,并树立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提升自身对信息数据的分析能力,提高企业审计工作的效率。
结论
总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会计和审计的工作模式,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应该正确认识大数据的重要性,建立企业内部的大数据资产,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同时,企业还应该正确认识大数据审计工作的艰难性,加大对企业审计工作的投入力度,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保证企业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丹.大数据时代的会计、审计发展走向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