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预防策略范文

时间:2023-07-03 09:42: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慢性病的预防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慢性病的预防策略

篇1

1 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类型

1.1 宫颈糜烂

宫颈糜烂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宫颈炎。表现为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分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依炎症的程度和柱状上皮生长的速度,宫颈糜烂可表现为单纯性糜烂、颗粒性糜烂、型糜烂三种类型。临床常根据糜烂面积将其分成轻、中、重度。凡糜烂面积小于子宫颈总面积1/3者为轻度(Ⅰ°);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的1/3~2/3者为中度(Ⅱ°);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为重度(Ⅲ°)。

1.2 宫颈肥大

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子宫颈充血、水肿,腺体和间质增生,而使宫颈呈不同程度的肥大。

1.3 宫颈息肉

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由于子宫具有排异作用,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1.4 宫颈腺囊肿

在宫颈糜烂的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使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于内,致腺腔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肿物,检查时可见宫颈表现突出多个青白色小囊泡。

1.5 宫颈内膜炎

或称宫颈管炎。病变局限于宫颈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临床见宫颈阴道部光滑,但宫颈口充血或有脓性分泌物堵塞。

2 慢性宫颈炎的病因分析

慢性宫颈炎的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引起感染。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症状是阴道分泌物增多,由于病原体、炎症范围及程度不同,分泌物的量、性质、颜色及气味也不同,可呈乳白色黏液状,或呈淡黄色脓性,伴有息肉形成时有血性白带或后出血。当炎症扩散到盆腔时,可有腰骶部疼痛、盆腔部下坠痛或痛经,常于月经期、排便或时加重。此外,宫颈粘稠脓性分泌物不利于穿过,可造成不孕。慢性宫颈炎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可采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以物理治疗最常用。一般在进行治疗前应常规做宫颈刮片行细胞学检查,排除早期宫颈癌。

由于慢性宫颈炎病变部位非常隐蔽,一般是在出现临床症状或是妇科体检时才被发现,是一种易被女性忽略的疾病,但从防癌的角度来看,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保障女性健康及防治宫颈癌有重大意义。

3 治疗

3.1治疗前应先作宫颈刮片,排除早期宫颈癌,以免将早期癌误认为炎症而延误治疗。

3.2局部物理治疗为主,使糜烂面柱状上皮坏死,脱落后,为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可用下列方法:电熨、冷冻、激光、光疗治疗等。

3.3手术治疗:久治不愈的宫颈糜烂或宫颈刮片怀疑癌者,可作宫颈锥切。

3.4宫颈息肉的治疗:摘除息肉并送病理检查,创面用10%硝酸银溶液涂沫。电灼或冷冻止血。

3.5宫颈纳氏囊肿:局部消毒后,用针刺破囊肿,挤出内容物,后用电熨、冷冻、激光、光热治疗处理创面。

4 用药原则

4.1糜烂面较小和炎症浸润较浅的病例,过去用硝酸银腐蚀,但现较少用。

4.2物理疗法是目前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较好,疗程最短的方法,一般只需治疗一次即可治愈,故临床上最常选用。

4.3对久治不愈的宫颈糜烂或宫颈刮片怀疑为癌者,可作宫颈锥切。

5 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可对病人做如下健康教育。

5.1 定期进行妇检,积极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已婚妇女最好定期到医院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一般检查的最佳时间也是月经干净3~5天后比较合适。如果身体方面有任何不适或不正常的情况出现,更应马上进行检查。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要及时进行治疗。

5.2 开展心理治疗

一般而言,慢性宫颈炎不会对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但其引起的白带增多、腰痛、下腹坠胀等症状会影响人的情绪,给女性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这是由于病人缺少对此病的正确认识,担心慢性宫颈炎不易治愈或是需要周期性治疗,有的病人误认为宫颈炎是癌前病变,谈癌色变,而影响个人情绪乃至日常生活而过度紧张、忧虑、悲伤,这样反而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故应解决各种不良刺激,解决病人的思想包袱。对病人进行一定的疾病相关知识介绍,要求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5.3 避免过早、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

不过早开始性生活是预防慢性宫颈炎的关键,这是因为青春期宫颈的鳞状上皮尚未发育成熟,性生活容易使鳞状细胞脱落而造成宫颈炎。已婚妇女不要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这是由于分娩、流产、多次人工流产后,可能会使宫颈黏膜受损,从而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5.4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

由于阴道与宫颈的位置是相连的,如果长期阴道炎症,并且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也可能感染到它的“邻居”宫颈,引发宫颈疾病,预防外阴及阴道炎症同样不可忽略。如果在产后、经期不注意卫生,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或性生活过于频繁,都会使细菌侵入发生感染。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要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避免因穿紧身化纤内裤而导致局部潮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应晾在通风的地方;经期勤换卫生巾。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6 制定健康教育方案

(1)已婚妇女提高防范意识,定期到医院进行预防检查;(2)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一定要提高警惕,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3)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勤换卫生巾;(4)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并晾在通风的地方;(5) 避免过早性生活,杜绝性生活混乱;(6)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篇2

在全世界范围内,慢性病是除最贫穷发展中国家外其他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去医院检查而知道的);心血管患者1995年 约为1500万人;脑血管患者900多万人;糖尿患者 1995年约1500万,1997年3500万;恶性肿瘤每年新发160万人,当年死亡20万。病毒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心身压力综合症(亚健康)等慢性疾病普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淮安市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为水渡口街道,总人口21708例,60岁以上2664例,2013年我院安排为60岁以上老人共700例进行了体检。体检项目: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腹部B超肝胆脾肾,心电图、胸透、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1.2方法对社区700例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并免费为他们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血常规、肝功能的检验。

2结果

根据体检结果总结发现,在这7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慢性高血压并的老人有31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5例,体检前不知道自己有异常的老年人有299例,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有99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22例,患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18例,患有高血压并伴有冠心病的患者6例。说明当前社区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十分普遍。

3社区老年慢性病预防措施

3.1社会的关注和宏观调控

3.1.1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老年人患病的特点与普遍的危险因素制定慢性病的卫生策略,对整个慢性病的患病区域进行卫生规划,合理的分配有关慢性病的卫生资源人才,积极推进全人群与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有关慢性病的卫生和监督政策。

3.1.2卫生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信息管理。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及维护,随时使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保持最新状态,随时供有关部门使用,以支持卫生部门及时取针对性的管理活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3.1.3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专项资金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很多社区卫生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太少,无法缓解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老年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其投入专项资金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同时拓宽慢性病的筹资方式,积极发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并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有助于减径和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一些基础的娱乐设施,体育锻炼设施和活动场所。

3.2社区的医护人员自我管理与完善

3.2.1社区的医护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积极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使医护人员在依法取得各种医师资格的同时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积极参加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增强自己的医疗专业的素质,特别是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方面知识的学习。

3.2.2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向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患病老年人宣传喝酒吸烟等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平时加强与老百姓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意识和认知。

3.2.3加强对患病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焦虑,与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做好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慢性病的信心,在治病和护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病房,诊断、开药。

3.3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3.3.1当地患病老年人要认识慢性病的普遍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普遍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吸烟、喝酒、饮食、睡眠等)进行纠正。同时自己主动进行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主动去获得慢性病的认识,积极的去进行与医生进行交流,正确认识自己患的慢性病,要时常进行慢性病的全面体检。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主动去治疗疾病,不要拖延。同时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保护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轻松开心的过完每一天。

3.3.2加强体育锻炼,消除体力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错误思想,老年人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表,保持每天自己的锻炼的强度,从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3.3.3患病的老年人要与老伴、子女、邻居、医生等保持积极的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慢性病的情况,从而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减轻自己和家人的心理负担。

3.3.4由于患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服药,因此老年人每天必须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的医嘱服药,同时不要乱用药物,避免药物过敏症和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3.4建立老年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体系

3.4.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慢性病尚未发生时针对普遍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在上述研究中本人已经分析了当地患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的目的就是消除当地这些慢性病的普遍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其具体内容为:①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吸烟、酗酒等)进行纠正,普及科学营养膳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积极改善睡眠质量。②认识和收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慢性病的知识,认识到积极进行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

3.4.2二级预防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的基础是早期发现。而做好老年人的二级预防需要:①向群众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疗的好处;②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③开发适宜老年人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④老你人在平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慢性病的体检,积极就医。

3.4.3三级预防是疾病的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慢性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的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由住院治疗和家庭康复两个阶段组成,住院治疗的目的在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促进康复,防治病情恶化,减少合并症,防治伤残,争取患病者不残。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1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18-02

引言: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病发病率呈现快速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头号健康威胁?慢性病病程长?流行广?费用贵?致残致死率高,若不及时有效控制,将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1. 慢性病防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现状

1.1 防控人力和财力突显不足

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流动大,社区的卫生服务工作繁重?与此同时,政府用于慢性病防控专项经费少,导致一些地区没法配置最基本的慢性病防控设施,此外从事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少,待遇低,使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1.2 慢性病防控的综合性不强

我国总体上已经确立了慢性病综合防控的原则,但尚停留在理念层面?多年的工作实践也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认识,以至于相当多的人认为慢性病防控工作只是卫生部门的事,慢性病防控以医学措施为主,较少考虑政策?法律?经济?环境手段,其它部门没有动力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责任相对淡化,统筹协调的力度较小,造成与慢性病防控相关的管理环节被人为的割裂,直接影响了慢性病防控的整体效果?

1.3 慢性病防控各运行环节的衔接不畅

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检查,不干预;重检查,轻干预;或检查与干预脱节的现象?卫生保健系统的防控职能相互分割的卫生管理模式使处于高危状态和有健康需求的人处在防与治的真空地带,形成较大的隐患?

1.4慢性病防控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大多数传染病和地方病在疾控机构的努力工作下,基本得到控制;危害民众健康的非传染性常见病?多发病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努力工作下,也得到有效控制?随之而来的是慢性病防控越来越严峻?慢性病在体内有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的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所以许多人意识不到,不会主动去就医?因此,慢性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麻痹性;而我国慢性病防控体系还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机构设施不健全,制度措施不健全,三级防控网络不健全?基层社区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无临床经验,工作疲于应付,没有慢性病防控的资质与能力,无法承担慢性病二?三级预防之重任?

2. 加强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对策

2.1 加大经费投入,引进综合型人才

建议政府加大对基层社区慢性病防控的经费投入,逐步完善慢性病防控设施,增加服务岗位?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有志之士到基层工作?此外,要引进高技术综合型人才,培养学科领头人?卫生部门要采取稳定团队?定期培训?继续教育?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造就一批既懂临床医学知识;又会预防医学知识及技能的综合性全科医学人才?基层卫生部门的医师要配置齐全,建立并严格执行专业人员岗位准入制度,发挥各地三甲医院优势,对基层社区医师提供专业培训,大力宣传国家对慢性病防控的政策及措施,加强技术交流,快速提高慢性病防控水平,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2.2 建立多学科?多部门的防控体系

慢性病对于人体健康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卫生系统的范畴?国际卫生组织指出,卫生方面以外政策通常比系统内部的解决方式更有效?建议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相关部门应按职能进行分工,履职尽责,积极制定促进卫生与健康政策,解决好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问题?还要积极地探索其他形式的途径,例如与其他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如国家体育总局目前正大力地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与路径;农业部门正牵头国家食物营养发展策略;教育机构正开展大课间活动及阳光体育工程等?此外,可以将具体项目作为切入点,跨部门搭建合作平台,目前的卫生部正与一些省合作共同开展控盐活动,明确工作内容?目标及措施等,各部门更容易找准自身的位置?

2.3 探索一套慢性病的防控的新机制

第一,开发慢性病相关政策,强化政府行为,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第二,加强各类慢性病防控知识的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以此推动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开展?第三,利用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和健全社区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逐步建立健全慢性病的监测?管理?预防控制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策略咨询,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实施慢性病防控规划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4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病相关行为的改变较知识知晓和态度改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生活实践中慢慢养成;需要慢性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全面普及做先导;需要人们对慢性病防控相关知识知晓率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具体应做到:(一)限油控盐,加强锻炼?(二)戒烟限酒,减压放松?(三)平衡膳食,调整心理?(四)劳逸有度,生活规律?(五)摒弃陋俗,养成良习?

3. 结语:

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社区为单位,以减少慢性病发生率为目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慢性病人群开展健康服务,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理念?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的重要方式,对于防控慢性病及减少相关医疗费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4

在此之前,为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卫生部、发改委、教育部等15部门于今年5月联合制定并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预防与诊治,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对病患肺功能检查的认知水平。

据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数据称,我国现有确诊的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被列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问题。

而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卫生部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城乡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到2015年达到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等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针对慢性疾病的社区医师的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便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医疗机构与总部位于美国的康尔福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CareFusion)携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区医师开展了“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

据了解,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是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规范诊治体系建设及适宜技术研究”之“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调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发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申请。

会上,多名专家出席并围绕肺功能检测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识别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对来自不同社区近120位医师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培训,旨在为社区医疗机构普及传授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化方法,结合肺功能仪的临床应用讲解,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篇5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6―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称慢性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 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 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 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一些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 糖尿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疾病等[1],已成为 21 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目前82.5%的死亡和70%的残疾是由慢性病造成的[2],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方法,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和群体预防,从而有效遏制慢性病的患病和死亡是新的医改形势下缓解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当务之急[3]。本文就我国慢性病社区管理现状综述如下:

1 我国慢性病防控现状及策略

慢性病社区管理必须要在发展高新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和应用适宜技术,以我国主要慢性病及其共同危险因素为预防控制重点,促进行为改善,以人群为健康需求为导向,能够为基层普遍应用和推广的有效技术,这些技术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当地社会经济相适应[4]。2011 年,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健康的危害出现“井喷”式变化,要求在卫生宏观思路和工作策略上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做出长期性、战略性安排。国家也已经将防治慢病写进了“十二五”规划[5]。目前我国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主要是三级预防,做好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整合,从而真正实现一、二、三级预防的结合。

2 慢性病社区管理成功模式

2.1 慢性病的自我管理[6] 中国本土化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上海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以“专业人员集中授课、病人管理技能训练+病友交流防病经验、相互教育”为模式的自我管理教育。1998年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上海市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开展了“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成功实施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傅东坡[7]等1999年在上海5个社区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6个月后,在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健康状况等方面有明显改善。2009年,在全国6个试点开展高血压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半年后,高血压患者知识知晓、健康行为形成和自我效能等方面同样有显著改善。杜孝奔等[8]对糖尿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方案探究结果,通过科学、正规、合理的社区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对患者在自身检测、护理防治、生活习惯改变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摆脱不良的生活方式,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提高身体功能,可以达到有效控制血糖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2.2 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2.2.1专科团队管理模式 设置慢性病管理科室,组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专科团队,团队由2 名全科医师、1 名全科护士组成,公卫医师参与。团队对所有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确诊、建立慢性病管理专案、随访、转诊、追踪等; 其他全科医师只负责筛查,不负责管理、随访等工作,其他全科护士也不参与慢性病管理工作。

2.2.2 全科医生团队式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全科诊疗活动中,以全科医师为主、全科护士为辅,公卫医师参与,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慢性病患者筛查、管理、随访及转诊服务等”为主要工作内容,实施首诊全科医师全程负责的社区管理模式[9]。

多项研究[10-12]表明,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方面效果显著,提升了居民在高血压认知、自我控制及治疗的意识 从而达到减少心脑血管性疾病发病的目的。全科医师团队规范管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指标控制良好,提高了临床疗效。

2.3 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20 世纪70 年代末由英国学者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一种同伴互助式健康教育方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是改变人们行为的有效方式。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13]。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是交流,目的不是要教会别人什么,而是在彼此讨论之后,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变态度,利用人们趋众的心理,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疾病教育,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如治疗信心不足、家属不当干预、治疗不依从等。如:社区最多的慢性病为高血压,锁定几个经常监测血压 说话有威信 比较注重生活保健 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对其进行重点的饮食 运动以及睡眠等方面的指导,在其取得一定成效后,让其与其他患者进行宣传,通过这种实例宣传能够使其余患者更加信服,从而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14]。韦微光[15]等的研究表明,在社区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中同时实施同伴教育,可让患者更了解这个疾病,利于心理调适,改善应对方式,帮助其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的技巧,以防止急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减低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是一种较好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

篇6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5-021.慢性病防控现状

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我县还未开展。就慢性病防控评估能力看,我县整体评估能力薄弱,截至调查之日,我县尚未开展过慢性病防控评估,慢性病工作开展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限制了慢性病评估的有效实施。

从基线调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入手,通过开展“家庭主妇培训班”、“小手拉大手”、“健康一二一”和发放限盐勺、控油壶等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达到预防与控制各种慢病的目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逐步被群众认识和接受。2.慢性病干预

慢性病干预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手段。慢性病干预的覆盖面越广,人群受益率越高,慢性病防控工作效果越好。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现管理工作开展的远远不够。需要加大慢性病干预工作点,扩大干预范围,创新干预方式,加强干预力度。我县慢病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国家经费补助项目或自治区科研项目的支持为依托开展。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

2.1高血压、糖尿病的干预。各单位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为管理目标人群,并且在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契机,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个案实行一人一病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等。

2.2精神卫生工作的干预。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造成的个人、家庭、社会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今年来,针对精神疾病的卫生关注度和防治管理逐渐被纳入到慢性病的重要工作范畴。2009年,国家医改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9类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宁夏地区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自2010年起,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全面纳入到疾控工作的常规性工作任务当中。2010年我县开展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辖区覆盖率基本为100%,然而因地区在精神卫生专科的发展上缺少配置,我县普遍存在专业精神专科医师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短缺问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未得到有效提高。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并未得到壮大,疾控机构中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的精神疾病专业知识,加之诸多的疾病控制工作内容的统揽一身,难以保证精神卫生专业防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慢性病的管理缺少长期的、规范的、具有顺畅工作流程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实现慢性病长远的预防控制管理水平,则需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在如何有效发挥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能力和基层百姓的参与性上进行深入思考。

2.3其他。2009年9月,隆德作为宁夏的试点县,首次开展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妇女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随后在2010、2011年增加肿瘤随访登记、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2012年又启动了妇女乳腺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在项目支持下,推动了一部分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内容的开展,惠及广大群众。

较之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免疫规划工作,隆德县慢性病防控工作缺乏丰富的经验、规范化的流程和科学指导的工作规范。慢性病工作涉及内容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需求的增多,除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防治外,对于肿瘤防治、营养保健、口腔卫生等健康需求日益增大,慢性病防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以隆德县现有的疾控队伍力量和慢性病防控机构、人员建设现状来看,满足人群诸多的慢性病防控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建议

3.1政府制定政策,落实防治经费,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的“大卫生”新格局是关键。

篇7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81-02

在当代社会,慢性病由于患病时间较长,又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主要病症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管理理念被提出,并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和使用。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健康理念应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系统依托,构建现代的健康管理模式。达到更好地预防和管理慢性病的效果,减少慢性病对患者生理上损害和心理上的残毒,真正地帮助人类建立一个健康而又和谐的社会环境。

1 我国现代健康模式的改变

健康管理,即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我国的现代健康模式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与慢性病危险性评价和健康计划三部分组成。具体就是它以个人或人群为服务对象,通过收集一些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年龄、体重、生活方式等),对慢性病进行危险性评价,提出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的措施,最终达到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及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在我国,健康管理的兴起相对于美国等国家而言起步较晚。其概念与内涵在国内外并没有达到一致。尽管如此,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健康管理实践的追求和探索。由于学术理论研究和实践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使得相关产业和行业运行多停留在健康体检和健康中介服务层面。诸多情况下,体检中心只是截取了体检中的某几个环节,以致于很难体现健康管理的真正价值。更多的人将健康管理与体检看做是一样的,甚至有的人没有形成定期体检的健康意识,以致于形成“生病就医”的健康模式。在尚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重视或不了解,这是导致很多慢性疾病逐渐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手段的增强,我国健康模式逐渐走进丰富与完善阶段。

目前,我国在相关健康政策的指导下,正在积极构建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建立健康信息档案和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健康档案,能够全面地记录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体检结果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转归的过程等内容。多功能电子健康信息库的建立,能够将居民每一次体检、门诊或住院信息输入到信息库中,形成动态的健康信息。

2 慢性病的流行情况与变化趋势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卫生报告中明确指出:慢性病无论在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是疾病的主要负担。在我国,慢性病是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前四位死因。据资料显示:2001年城市地区恶性肿瘤135.59/10万,脑血管病111.01/10万,心脏病95.77/10万,呼吸系统疾病72.64/10万;城乡地区依次为105.36/10万、112。60/10万、77.72/10万、133.42/10万。按照上述的死亡率计算,估计我国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数500万左右(只包括上述四种慢性病)。

近些年来,我国慢性病除了具有一般慢性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流行特征以外,逐渐趋于年轻化。主要体现在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和癌症等疾病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对1972-1996年间的资料分析后,得出最近5年小于40岁发生脑出血的人是前5年的6.3倍。这几年,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

3 我国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3.1 转变健康管理观念,重视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不是简单地使用保健品,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检活动,而是一种了解个人或群体健康信息,分析病症特点和规律,减少慢性病发病率或控制疾病进展的一种管理模式。它的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拥有健康、促进健康,有效地降低医疗支出。

3.2 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当前,建立完善的区域信息平台已是我国重要的卫生安全政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有效地将健康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衔接在一起,实现了健康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建立了动态的居民健康信息库。它的建立,有利于将居民每一次体检情况或慢性病的治疗情况,实时地输入到个人的健康信息库中。以免形成“死”信息,有利于形成疾病预防系统。依据不断增加的健康信息内容,总结与分析居民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健康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病症,及时治理。

3.3 控制相关影响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曾明确指出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引发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高能量与高脂肪的膳食与肥胖、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如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种慢性病的发病率仍然会持续增高。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手段逐渐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也决定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是预防与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我国慢性疾病已经逐渐趋于年轻化,倘若能够通过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使他们改变大吃大喝、吸烟等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控制年轻化趋势。

4 结束语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慢性病已经成为困扰各国人们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控制慢性疾病的进展,必须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必须转变健康管理观念,以新的角度去了解健康管理,提高对它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筑个人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信息库;严格控制致使慢性疾病引发的源头。

参考文献

[1] 庄立辉,刘明亮,郭继志,等. 慢性病防治现状分析[J]. 卫生软科学, 2009,(01)

篇8

1.1 调查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将王佐地区根据村委会共分为8层,每层随机抽取1~2个自然村,每村随机抽取50~100户居住半年以上的居民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1.2 调查方法 北京市统一制作的家庭健康档案调查表,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 。(2)个人行为习惯 。(3)慢性病患病情况 。(4)家族史 。调查人员经统一培训,采取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填写调查表。

1.3 诊断标准 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舒张压≥90 mm Hg,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2]。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哮喘二级或二级以上医院诊断。

1.4 统计学处理 原始数据经对比、逻辑判断查错及核实纠正,然后采用x2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本次共抽样调查3659人,有效应答率100%,调查人群性别比例1:1.01(男1759人,女1900人)。各年龄组人口所占比例:29岁及以下年龄组的为800人,30~44岁年龄组为1094人,45~59岁年龄组为1189人,60岁以上年龄组为576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的有1105人,中学程度的有1856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698人。

2.2 常见慢性病现患情况 此次调查的3659人中,患慢性病1885例,总患病率为51.52%。其中,自报高血压病人933例,冠心病人331例,糖尿病人298例,脑卒中118例,哮喘病人57例,自报患病率分别为25.50%、9.05%、8.14%、3.22%、1.58%。我们还发现近年中青年慢性病发病率大幅攀升,发病年龄不断走低。

2.2.1 不同性别慢性病患病率情况 男性慢性病总患病率为42.98%(756/1759),女性总患病率为59.42%(1129/1900),男女性别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各类疾病分类对比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卒中、哮喘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2 不同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 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中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患病率较高,并且不同文化程度自报高血压和冠心病患病率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文化程度糖尿病、哮喘和脑卒中患者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

2.2.3 不同年龄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五种主要慢性病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各年龄段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 常见慢性病的患病特点

2.3.1 高血压的患病概况 高血压自报现患率为25.50%,在所有慢性病位居第一。男性高血压为23.31%,女性为27.5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职人员中,高血压现患率最高的前二种职业依次为家务(36.85%)和司机(21.13%)。其次,这类人群医学常识缺乏,生活方式不健康,很少自愿做健康体检。例如司机工作时必须注意力失调,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上升。高血压病人占全部病人数的49.50%。能规律服药的仅为56.25%。

2.3.2 糖尿病的患病概况 糖尿病自报现患率为8.14%,男性为6.59%,女性为9.58%,男女糖尿病现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知糖尿病病人在全部病人数的15.81%,随着年龄增大,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OR值明显上升。现职人员中,个体经营者和干部职员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2.76%和11.13%。但干部职员患病率不高,这可能与他们能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对相关疾病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有很大关系,可见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是减少慢性病发生的有效手段。糖尿病人中规律服药率为86.86%,其中,60岁以上人群有近30%的老人从未测过血糖。

2.4 生活行为方式及相关危险因素水平

2.4.1 吸烟与饮酒 男性经常吸烟的为34.16%,偶尔吸的为21.25%,已戒烟1年以上的4.86%;女性经常吸烟的为3.51%,偶尔吸的为9.67%。40岁以前的年轻人中上升的趋势更明显。有23.85%的男性、29.54%的女性经常被动吸烟(每天超过15 min)。男性经常喝酒的为17.86%,偶尔喝的为35.64%,已戒酒1年以上的2.56%;女性经常喝酒的为0.98%,偶尔喝的为13.20%。

2.4.2 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 职业性体力活动以“不太活动”和“轻中度活动”为主。锻炼类型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天锻炼”、“每周1~2次”、“每周3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6.55%、24.53%、38.92%,每次锻炼时间“<30分钟”、“30~60分钟”、“60分钟及以上”的比例为38.24%、47.62%、14.14%。

2.4.3 饮食习惯与肥胖 居民口味一般、偏油、偏咸、偏甜、偏辣的比例分别为44.15%、25.16%、19.53%、8.62%、2.54%。居民肉、蛋白、奶消费增多,超重者占38.97%,标化率为37.81%。

3 讨论

3.1 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本次调查显示,王佐社区主要慢性病现患率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哮喘。不同慢性病患病率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均有关,这些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我们应针对这些疾病发生的人口学特征,对社区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健康需求,增强健康意识。

3.2 常见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几种常见的慢性病均表现为年龄增加而患病率升高及明显的阳性家族史。这种增龄性趋势可能是由于治病因子的长期作用,逐步积累致器官损伤;阳性家族史是慢性病重要的易患因子之一。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睡眠质量等,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等。我国是冠心病低发、脑卒中高发的地区, 脑卒中发病率约为冠心病的1倍[3]。本次调查人群中脑卒中(3.22%)患病率低于冠心病(9.05%), 可能与脑卒中死亡率较高有关。脑卒中多发生于老年人, 年龄越大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越高[4]。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往往有自觉症状才服药,无明显不适即自行停药。因此,我们要立足社区,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科普读物、讲座、咨询等形式大力宣传慢性病的知晓率和防治知识, 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3.3 慢性病相关因素广泛存在 WHO宣布,在影响健康的因素方面,行为因素占60%[5]。本次调查发现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他们并没有因为患慢性病而自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在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老年人中尤其明显,未采取控制措施,饮食不合理,不经常运动、超重、肥胖者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患者在吸烟、饮酒的同时还存在高盐、高脂饮食。可见老年人许多慢性病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社区老年人中普遍存在,临床实践证明,只要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如高盐、肥胖、吸烟、饮酒等),控制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就可以使慢性病发病率大大降低,甚至避免发生。因此有必要在社区开展戒烟、控酒、体育锻炼、平衡膳食等健康促进活动,从而降低人群中的危险因素水平,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进一步降低慢性病的患病率。

3.4 慢性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只要制定正确的防治策略和方法, 慢性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美国和芬兰的成功经验即说明了这一点[6]。加强慢性病的领导,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基础、个人和部门共同参与的社区慢性病防治卫生服务体系,调整卫生服务资源与方向,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中远期防治规划。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深入社区、站段、工厂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活动,提倡劳逸结合,消除精神紧张,积极参加健身活动、低盐饮食、戒烟限酒、努力做好“一级预防”。对于4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好“二级预防”。积极治疗并发症,对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用药依从性,对已有并发症患者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提高其生活质量,做好“三级预防”。

总之,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指导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体检、随访,提高精神状态是预防控制慢性病得力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Yach D,Hawkes C,Gould CL,et a1.The global burden of chm―nic diseolses:overcoming impediumevhs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1[J].JAMA,2004,29(4):2616-2622.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高血压杂志,2004,12(3):483.

[3]姚崇华,刘淑倩,左惠娟.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概况[J].心脑血管病杂志,1999,18(4):241-244.

[4]李世绰.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1993,8(10):577-578.

篇9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49-01

社区慢性病档案是社区一些特定的人群的病历资料组成的系统化文件,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档案,它是全科医疗实践、质量评价、教学科研、防治疾病的需要,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科研和教学的理想资料来源。社区慢性病防治的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源匮乏,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建立慢性病档案,有利于促使慢性病朝着有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的意义

1.1 慢性病档案管理可提高医疗质量

慢性病档案可以提高全科医生的医疗决策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以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是有效评价医疗质量的需要。

1.2 慢性病档案建立和管理有利于社区医生实施防治

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的照顾、管理和指导,能增加发现现存的危害健康的因素的机会,从而更有效的为社区人民服务。通过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对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和健康行为进行宣传,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

1.3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是医疗实践的需要

全科医生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策略依据的就是医疗问题的性质、服务方式、自身职责、服务范围以及拥有的资源状况,慢性病档案是医疗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要求全科医生通过了解建档对象的背景,正确鉴定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表现的临床症状,在了解过程中作出详细资料记载,这些资料都是医生作出正确临床决策的依据。

1.4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有利于完善社区“六位一体”的功能,“六位一体”是指社区集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医疗、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六位为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在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中,对慢性病实行一体化的防治措施,充分体现了“六位一体”对社区、家庭、个人服务的内涵,服务于疾病的防治,体现了“六位一体”的功能。

1.5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是全科医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慢性病档案可以作为防治疾病、促进社区健康的重要依据,也可以通过对患者背景资料和心理、生理等问题的记录发挥档案的逻辑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全科医生处理患者和临床思维的能力,是全科医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2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建立

2.1 通过日常的门诊服务建档

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慢性病患者在服务对象中较多,在为这些人服务的时候,通过了解患者本身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对符合慢性病建档的人员进行建档,可减少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也可减轻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不断发现新的对象,建立新的慢性病档案。

2.2 通过基线调查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要对居民进行基线调查,了解区域、社区、家庭、个人的基本情况,这时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较大,因此,可通过此项工作对慢性病建档,完善以后的工作。通过对社区家庭的基线调查,一经发现有慢性病的家庭成员,要立即建立慢性病档案,这时建立的慢性病档案一般较为全面,真实性也较高。

2.3 通过宣传健康教育活动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经常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健康讲座,向居民传授健康的理念和行为。通过社区中的健康专题讲座提高人民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提高慢性病患者建档的自觉性,当一个社区的慢性病患者主动要求建档时,该社区慢性病的建档率就会大大提高。

2.4 通过上门服务、巡诊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出诊、巡诊、义诊、上门服务,发现新的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这种建档途径拓展了慢性病管理空间,夸大了慢性病建档的范围,能有效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

3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

在建立了社区慢性病档案以后,要对慢性病档案进行管理,掌握资料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明确管理的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3.1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内容

慢性病档案管理内容要在有表格式内容的基础上,对患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管理,分析、评估其疾病,找出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指导患者用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格式内容。(2)慢性病的现状。(3)慢性病的评估。(4)对疾病指导用药。(5)防治和干预措施的制定。

3.2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要求

要根据地点、工作环境、人员、管理对象等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总的来说,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形成对档案建用归建的循环;实行分类建册管理,根据疾病的种类分类登记;实行规范化管理,各项内容要规范,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为社区筛查、社区诊断、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

3.3 完善慢性病档案管理体系

社区可成立慢性病管理小组,负责本社区的慢性病的管理工作,使慢性病有人策划,有人落实,有人监管,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完善慢性病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在社区开展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可有效的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部的人力资源,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需求,推动进一步开展慢性病档案管理工作,改变慢性病档案管理困难的限制,扩大慢性病的管理率,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管理。因此,应加强对社区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85-02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人类需要加强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走养生保健之道,有效预防慢性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1慢性病的危害

慢性病的成因比较复杂,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除了年龄、性别、遗传基因变异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与不健康的心理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不合理的膳食结构、酗酒嗜烟、缺乏体育锻炼、病毒感染、接触化学毒物;情绪长期紧张、易激动等等。

慢性病容易损害人的脑部、心脏、肾脏等重要脏器,严重时会造成残疾,影响人的劳动能力与正常生活,严重干扰人的身心健康。另外,慢性病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比较昂贵,这也增加了社会与个人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工作。

2有效预防慢性病的保健措施

2.1良好的饮食习惯。膳食结构不平衡是慢性病的诱因之一。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胃肠功能障碍、骨关节疾病等慢性疾病与膳食结构中油脂摄入多、糖分多、纤维少等原因有关。因此,要能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膳食结构的平衡。我国主要以谷类为主食,传统的膳食结构中具有高复合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高纤维、低胆固醇等特点,能够有效地保持人体的低血清、低胆固醇。但是谷类食物有抗营养性因素,这就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病、佝偻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另外,碳水化合物会转化为脂肪,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率。随着改革开放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受到西方的影响,甜饮料及肉类食物的过度摄入,造成膳食结构中脂肪含量、胆固醇含量的增多,危害身体健康。

社会大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适宜清淡,要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合理控制,脂肪摄入量要控制在每天三十至五十克。营养学家提出了一个科学的膳食结构(一年的摄入量):粮食130kg,肉24kg,蔬菜120kg,薯类36kg,水果18kg,糖6kg,鱼贝类12kg,食用油6kg,奶类18kg,蛋类12kg。根据这一比例安排膳食结构,能够有效防治慢性病。社会大众需要控制碱性与酸性食物的搭配,合理控制血液的弱碱性,这样才能够合理控制体内酸碱性平衡,保持血管柔软。腌肉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饱和脂肪、致癌物亚硝酸盐,这就会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增加患癌的几率,因此要减少腌肉熏肉的食用。烟酒的摄入也会诱发慢性病,要戒烟戒酒。另外,要多吃水果与蔬菜,调节饮食搭配。多吃西红柿能够有效地降低胆固醇,多喝牛奶能够补充钙质,少吃盐能够降低血压,有利于心脏与血管健康。除了饮食搭配的禁忌之外,吃饭也不宜过饱。饱食容易导致大脑血液供应不足,破坏脑细胞的新陈代谢。

2.2加强身体锻炼。运动能够消耗多余的脂肪,消除许多致病因素,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保持心情愉悦,能够减缓衰老。坚持长期锻炼,能够加快人体的血液流通,增强血管壁的弹性,有效地降低血压,有利于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降低血脂与血液的粘稠度,保持溶血与凝血的平衡。加强身体锻炼还能够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社会大众要能够加强身体锻炼,养成运动的习惯。在身体锻炼过程中,社会大众要能够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运动基础、身体素质、爱好和周边环境等因素来设计运动方案。运动初试者可行选择一些简单的运动,例如健身操、骑自行车、慢跑、爬山、乒乓球等,经过两三个月的锻炼后,在身体机能提高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增加运动的难度,例如学习游泳、太极拳、瑜伽等等。除了提高运动难度之外,还可以增加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社会大众需要多进行有氧运动,例如在慢跑的时候,要能够控制一分钟六十至七十步,当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的时候,要能够放慢速度,等到呼吸平稳之后再提高速度,当身体发热、有疲劳感时就停止运动。每周至少要做五至七次健身运动,要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有效预防慢性病。

在运动过程中,大众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加强自我监督。例如每年做一次体检,向医生进行咨询,及时发现病患,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运动锻炼的时候,要能够事先进行身体检查、了解自身的身体机能与存在的健康隐患,以此来设计运动方案。对于一些体质较弱的群体与老年人,更是要做好预防工作。要能够接种疫苗,例如肺炎疫苗、流感疫苗、感冒疫苗、SARS疫苗等等,以此来增强免疫力,有效预防多种慢性病,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害。

2.3保持心理健康。除了要保证身体健康,还需要保持心理健康。易怒的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疾病,抑郁的人群易患心脏病。因此,社会大众需要保持心理健康。社会大众可以多向朋友倾诉,这样能够有效地排解不良情绪的危害;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与指导,这样能够减少心理压力,保险心态愉悦。社会大众可以多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例如旅游、群体活动、跳舞、歌唱等等,这些活动都能够保持心理愉悦,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预防慢性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慢性病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社会大众需要加强重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预防慢性病,保持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篇11

research on burden of chronic disease among residents in xuzhou  lin jingde,zhang lei,yu jiaxi,et al.xuzhou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uzhou 221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burden of chronic isease among residents in xuzhou,and to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strategy making.methods  life lost and direct treatment cost of the main chronic disease among the residents were analysed.results  the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s of cancers,diabete mellitus,cardiopathy,cerebrovascular related diseases among urban residents in 1997~2006 were 130.13,18.33,109.08 and 111.03 per hundred thousand and that of rural residents were 164.05,3.41,56.65 and 85.14 per hundred thousand,respectivly.the standardized rate of potential life lost of cancers,diabete mellitus,cardiopathy,cerebrovascular related diseases among urban residents was 11.95‰,0.80‰,4.93%,4.10‰;that of rural residents was 14.9‰,0.33‰,2.86‰,2.84‰,respectively.the direct treatment cost of main chronic disease was 99 yuan rmb per patient for urban residents and 48 yuan rmb for rural residents in 2006.conclusion  chronic disease was the main death cause and brought heavy burdens to residents in xuzhou.the preventive and control measur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rate of potential life lost;burden of diseases;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全球疾病的主要负担〔1〕。为了解徐州市城乡居民慢性病的疾病负担状况,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徐州市城乡居民慢性病的健康(寿命)损失和直接医疗费用负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997~2006年死因资料来自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统计年报;2002~2006年出院病人等有关资料来自徐州市各级医院年报数据;徐州市社会经济数据从徐州市统计局获得。

    1.2  方法  死亡率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构成进行标化。以1~70岁为早死年龄域,计算潜在减寿年数、减寿率及标化减寿率〔2〕。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由于住院费用呈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表示平均水平并进行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城乡慢性病死亡率比较(表1)  1997~2006年徐州市居民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平均粗死亡率分别为151.12/10万,7.72/10万,77.68/10万,103.96/10万;标化率分别为150.25/10万,9.48/10万,77.99/10万,95.67/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为27.18%,1.39%,13.97%,18.70%,合计61.23%。城市居民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3.24%,18.55%,19.19%;农村居民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分别占总死亡的29.74%,10.99%,18.37%。农村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城市(χ2=488.4,p=0.00),而城市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显著高于农村(χ2=1495.9,p=0.00;χ2=2247.5,p=0.00;χ2=446.9,p=0.00)。

    2.2  城乡慢性病潜在减寿年数及减寿率(表2)  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标化减寿率分别为11.95‰,0.80‰,4.93‰,4.10‰,农村居民分别为14.99‰,0.33‰,2.86‰,2.84‰。农村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标化减寿率高于城市,而城市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标化减寿率高于农村。

    2.3  城乡慢性病患者住院费用  2006年徐州市三级综合医院出院病人63 832例,其中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分别占7.65%,2.36%,2.58%,4.40%,5.15%;县级综合医院(二级)出院病人54 125例,其中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分别占3.56%,0.78%,0.55%,3.26%,5.67%。三级综合医院慢性病平均住院费,城市居民显著高于农村居民(p<0.05)。县级综合医院恶性肿瘤、冠心病、脑血管病平均住院费,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2~2006年徐州市三级综合医院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例平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2%,7.01%,6.02%,表1  1997~2006年城乡慢性病死亡率(1/10万)及构成比注:与城市比较,* p<0.05。表2  1997~2006年城乡慢性病潜在减寿年数与减寿率

    5.77%,0.18%,低于全部出院病人平均住院费年均增长率(8.21%)、同时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13.94%)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9.62%)。2002~2006年徐州市县级综合医院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例平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2%,10.91%,12.19%,14.82%,11.15%,与全部出院病人平均住院费年均增长率(11.44%)相近,高于同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仅冠心病高于同时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其他慢性病低于其增长。

    2.4  城乡居民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负担测算  2006年徐州市各级医院门诊1 431.6万人次,出院病人45.8万人次;按照出院病人构成和例均医疗费用测算,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直接医疗费用(包括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分别为1.96,0.36,0.52,1.65,1.58亿元,合计6.07亿元,占全市各级医院医疗总收入的16.4%,占徐州地区生产总值的4.2‰;城乡居民5种主要慢性病人均直接医疗费用负担分别为99元和48元。

    3  讨  论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脑血管病、恶牲肿瘤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本次调查显示,1997~2006年徐州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己成为徐州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应结合徐州市实际,制定慢病防治规划和策略,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和发展。慢性病不仅严重威胁居民的生命和健康,也直接拉动了医疗费用的增长,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3,4〕。刘克军的研究结果显示,2003年我国5类慢性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1 209.42亿元〔5〕。本文采取的稳健保守方法,测算了2006年徐州市城乡居民5种慢性病人均直接医疗费用负担,实际负担可能更大,这给徐州市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带来极大的经济压力。为此,应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程〔6〕,提高徐州市农村居民、低收入家庭的医疗保障水平以及慢性病患者的医疗保险待遇,从而减轻徐州居民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健,杨晓丽,那军,等.我国慢性病信息监测模式及选择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3):383-384.

篇12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55-02

近年来,虽然基层社区及乡镇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有明显提升,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面对日益严重的影响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慢性病管理成效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以达到提高居民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社区、乡镇人群常见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的慢性病人群疾病全程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回下。

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1.1 基层社区乡镇慢性病日益严重的管理问题分析

1.1.1 慢性病管理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仅为门诊接触的相对固定患者,管理范围相对狭窄。

1.1.2 只注意慢性病患病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却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

1.1.3 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

1.1.4 慢性病管理专业队伍缺乏,缺乏全科医生参与。

1.1.5 社医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1.2 对所有纳入慢性病管理的患者建立档案:详细登记患者的具体病况、可能性危险因素,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定期管理、随访、做好记录,及时归整。另外,每月在社区开展2至3次健康教育讲座,指导社区人员进行疾病防治,调整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定期体检,对于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时纳入慢性病管理。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

2.1.1 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综合服务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

2.1.2 建立慢性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强化慢性病防治的执行力度。

2.1.3 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

2.1.4 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

2.1.5 形成社区慢性病监测网络,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 行评价。

2.1.6 社区针对高血压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社区在对糖尿病患的管理中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糖调节功能受损人员,应立即进行对应性管理治疗,对其生活方式进行健康指导并灌输相关防治知识,使其调节功能尽快恢复,避免进一步发展成为糖尿病。对已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则针对其不良的生活、膳食习惯进行指导,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分析:依据社区情况对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慢性病管理机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分析: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家庭病床、出诊等,以备查询时应用。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分析:对社区责任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计算机管理登记本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护士、责任医生和管理信息,入户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分析:在对局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本底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2]。

3 结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高血压的低控制率、患病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是形成“看病贵”、“看病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3]。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医疗费用迅速增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慢性病入纳入系统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