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2: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41-01
每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可能都有体会:如何将大学语文课上的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因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课的公共课或选修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没有直接的、显性的联系,加之大学语文课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授课目标等不一致或多向性,使大学语文课教师在有较大的授课自由度的同时,又常常无所依傍。对大学语文课的改革伴随了近些年大学语文课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其中教法研究是讨论最多的。有人认为教法归根到底是“技”而非“道”,不应过多关注,更不能将大学语文课上成娱乐节目。笔者对此观点持赞成态度。
大学语文课一个关键的环节是阅读,在大学语文的听、说、写、思等几方面,阅读是既是内容,也是方法、手段、桥梁和关键。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将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好的运用于专业学习和生活中,准确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读什么,如何读是大学语文的重点问题,将“悦读”概念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来,就是基于此。
悦读是借用近年来基础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原意是在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中阅读语文(文学)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悦读从读的内容到读的方法都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其运用到地方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取其名称,但内涵有所变化,作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教育理念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为目的,这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悦读”即是对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概括。“读”是核心,“悦”是状态。它涉及三方面:文本筛选(读什么)、课堂教学(怎么读、如何悦)、课外阅读与写作(悦读的效果)。
一、悦读重点是版本、文本的筛选
这二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众多的大学语文版本中,选择较权威的、且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获得普遍认可的版本。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大学语文开设过程中选用过的教材有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和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教出版社)。笔者体会可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学时长短选择教材,如外语专业强调文学素养、文化对比,大学语文课可以提供一些辅助的作用,而学时较充足,则前两种教材可供考虑。理工科专业强调语言应用能力且学时较少,则后一种教材使用更便捷。文本筛选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语文素养、年龄特征等,在众多的版本中,选择适合大学一年级公共课的特点,筛选出选文文体涉及面较广、有思想启发性、能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示范、训练作用、艺术水准高、有较高审美价值等特点的文本。版本和文本与学生的年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文化文学文字的素养、能力等相对应,是学生“悦读”的基础。
二、对文选的处理和文本的解读
地方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课时较少,笔者曾为工科专业开设过计划学时为22学时的大语课,期间法定假日占2次,实际学时仅为18,所讲授的文本不过十篇左右。而最多学时的文科专业为45学时。笔者体会可采用专题式的讲法,即打破教材原有顺序,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将某种相同因素的文本放在一个课程单元,以一、二文本作为精讲文本,以点带面,使文本更加适合教学呈现。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获取阅读的快乐、学习和思维的。对于文本解读则侧重于引领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与探寻,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
三、将悦读延伸到课外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说“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修身与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行持续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长期地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觉学习习惯,把大学语文课由教学过程的终点变为学生一生继续学习的起点。”可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拓展阅读范围、深入思考问题。教师可利用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检验学生效果,如有些学校和教师使用教学网站或教学博客提交读书报告等,并与学生的平时成绩适当挂钩。可提高学生读与写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可与学生管理部门一起适当组织一些以名著改编、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设想,不揣浅陋,希望与同仁探讨,并求教于大家。
参考文献:
音乐心理学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涵盖了许多的外延学科,与历史、教育、心理等学科相关联。虽然新课标早已出现,但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还是“一课一歌”的教学设计。对于课程设计而言,尽管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在教学设计中,很少有教师重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运用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观察,二是通过对学生行动的观察把控整节课的弹性尺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程质量。两者都是教师最直观的分析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这都是运用心理学最浅表的现象。
(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我们把小学音乐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低年级(1-2年级),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和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两个阶段正是学生逐渐形成一般逻辑思维及获得主观能动性的时期,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应该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不同,认知发展的不同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还应该重视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衔接,循序渐进。
二、音乐教学的特性
(一)聆听性
音乐本身是一门聆听的艺术,人的耳朵是第一感官。根据不同表现要素、不同情绪情感、不同体裁和形式及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聆听者心理感受不同。聆听者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辨别不同形象结构不同地域的音乐。音乐本身的特性决定音乐教学重视“听音乐”,而不是一味的学习唱歌。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时,综合考虑以感受和欣赏音乐为主,演唱演奏及综合性艺术表演方式为辅,注重学生个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二)全面性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员,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受众全面性:音乐教学涉及到幼儿、中专、高职、学院、大学等教育机构和场所;目标要求的全面性: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学科外延的全面性:音乐与姊妹艺术(如:舞蹈、戏曲、电影、诗歌、美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教学中体现音乐课程的综合化。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皮亚杰在其认识发生论中提出的守恒性式是指当某种事物的表象发生变化时,“守恒”(心理学中是指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使人对事物的实际恒定性进行正确再认。皮亚杰式的守恒属于自然发展能力,是音乐是否介入都会获得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大概在6-7岁间,属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不具有一般逻辑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在“守恒”上表现欠缺。从秦媛的毕业论文中得出,“守恒”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同样适用于音乐。音乐守恒研究的先驱Marilyn Pflederer(婚后名为:Marilyn Pflederer Zimmerman)实验得出:儿童的年纪与音乐守恒能力呈正相关,训练成效的年纪在5岁和7岁。利用这种特殊性,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设计中,可多以欣赏音乐为主,辅助引导学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在秦媛研究(实验对象为4-6岁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音乐组,音乐组为学习过音乐的学生)中还有个较明显的实验结论:普通组的守恒性高于音乐组的守恒性。分析得出结论:当前我国的音乐教学大多强调“动作学习”(即“动作层面”的技能传承,外部操作式音乐学习)忽视“概念学习”。“对音乐‘内隐’的心理过程并无过多的帮助,反倒可能出现了抑制其音乐能力发展的正常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时,有意为之的把音乐理论知识教授给低年级的学生,注意把音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话语教授且设计好理论知识传递的方式方法用时等。
一、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时代背景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出于曼哈顿维尔学院,建于1841年的美国纽约州,是艺术教育的高等学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跻身跃于世界强国,而苏联先在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再加上美国虽然其他方面实力雄厚,可文化教育却势单力薄,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深刻反思,由此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革新。1959年美国教育部召开了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为主席的伍兹霍尔会议,以他所阐述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为核心。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音乐课程改革指导方针的成果,结合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螺旋型课程设计,最终由曼哈顿维尔音乐学院主任托马斯为领头展开研究与实施,历时五年,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优秀音乐课程范例。
二、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介绍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按照布鲁纳“结构主义”模式,条理性的课程内容、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超前的理念,解放了传统的学习观念。设计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和灵活的评价系统,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设计方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学前班至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的《交往》方案;另一部分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方案。两个课程方案针对不同年龄,前者用于尚未成熟的儿童,后者用于心智开始萌芽的少儿,层次循序渐进。
(一)《交往》方案简介
因为《交往》方案是对于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及智力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所以这里面的方案课程内容都是相对来说简单的、直接的知识,在教师专业指导下主要是以音乐的听觉训练为重点来进行,类似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交往》课程中也正是本着音乐特有的性质,让孩子们用耳朵聆听,从而达到身心发展的结合作用。
它有几个步骤:首先,以聆听音乐为手段,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来体会音乐情感,教师并不限制或者指定想象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发展发散性思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发出一些简单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脑海中就会形成对声音的概念;再次,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创作内容很简单,把之前乐器声音加入节奏或者动作来编排,教师会进行指导和完善,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会根据情况对之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这四个步骤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由简到繁,让学生形成一种对声音的印象,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综合》方案简介
《综合》方案是针对心智开始成熟的少儿所制定的课程,这也正体现了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教育一定要按照儿童的各个年龄段身心特点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们如何去学习及学习的方法,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知识。本课程方案可以说是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点睛之笔,之前的《交往》只是对学生学习音乐做了一个奠基,而《综合》就是拔高。
它的核心框架是按照螺旋型课程来设计的,以音乐的最基本要素音色、音高、节奏、力度、曲式及和声型为主要框架,旋转向上依次叠加深一步的难度知识,共16个层次的螺旋,每个层次都是有原先的六个音乐基本学科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与之对应越高就越难,涵盖的内容不仅只是音乐本身了。它要求:“1.每一层螺旋均由音乐学科的基本结构要素组成;2.每一层螺旋中的基本结构要素中所编排的音乐概念反映出音乐学科的逻辑进程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水平;3.整个螺旋体系力图囊括基础音乐教育的完整内容,并促使音乐教学成为以音乐学科基本结构要素为基本单位的、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
三、关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理论分析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其本质一定要研究透彻,才能透过现象到达本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是思想的反映及表达媒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不是教学内容,是从内心抒发出来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聆听和参与发现音乐的实质,而不是靠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来学习。
(二)“音乐是一种发展变化的艺术,它面对现实并表现现实。”
这句话的概念非常深奥,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不是停滞不前的。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都会有不同的触感,就算是同一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如果是在不同时间,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它永远是来源于生活,具有思想性。
(三)“音乐是人类不断探索,创造性自我完善的途径。”
它实际上体现的是音乐创造者的功能,人类在创造音乐时一定有他的理由和乐感,为什么有的音乐热情奔放,而有的却是忧郁缠绵,这都和当时创造音乐的人有关系,他们是为自己音乐负责的人。
以上三点诠释了音乐的本质,从专业的角度看,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方案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面临的学生仅仅只是幼儿到初中并且不是音乐专业的对象,但是要求却是相当高,完全按照音乐家的标准来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无疑是很好的平台。
四、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新课标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学目标决定着整个教学体系的运行,也决定着教学成果好与坏。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之所以能够在音乐教学方面脱颖而出,正是它特有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度分析和对比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借鉴和完善中国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让学生了解学科构架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以螺旋型构架为主,学生对于知识有大概的了解,不会在接受新知识时感到茫然与陌生。
(二)注重学生角色,以音乐家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
这与我们本国音乐教育有差别,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相对来说不是很专业化,没有以音乐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虽然以音乐家身份来要求学生或许太过于严格,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的学习就更加严谨化和专业化。
(三)我们要给予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性质、内容及途径宽泛的选择。
学生不依赖书本,学校开设多门音乐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来选择喜欢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涉猎到各方面的学习内容,不用担心学生只掌握自己喜欢的课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内在的学习动机与鼓励
音乐课本来就是以自身参与体验才能获得感知的一门学科,它需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形式要灵活,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教歌唱、听音乐这些乏味的活动。
(五)注重师生互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中,一直遵循师生互相评价的原则,他们不仅重视老师的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对于老师教学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教育者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国外的音乐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对于仍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来说是一条捷径。学习和借鉴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优点,总结其失败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的各方面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课题名称:《国际音乐教育体系对新课程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项目编号:2015-YJSJYJJ-03。
参考文献:
[1]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刘沛,牛芳.MMCP课程的目标[J].中国音乐,199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素质教育,而其根本目的就是真正的实现各个级别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小学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其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不但能够保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教育戏剧的方法,还能够大大提升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社会大众现阶段也越来越接受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了,下面我们就对其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融入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教育戏剧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教育戏剧的来源与概念
教育戏剧这一概念并不是起源于我国的,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词汇,而近些年来教育戏剧在我国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我们对教育戏剧概念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其本质上就是由教育和戏剧这两大概念所共同组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在教师教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可以有效应用教育戏剧的。作为一种在我国各个学科中应用的更加普遍的新兴教学方法,教育戏剧以角色代入或是角色扮演的形式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教师与学生能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于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采用教育戏剧的方法,可以让自己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各类角色的情感和态度,学习多种知识,更加全面并且深层次地去理解学习到的知识,教育戏剧能够大大提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教育戏剧理念和活动的具体形式
在很多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戏剧法时,有很多教育工作者简单的认为其就是在现有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采用戏剧的形式即可,但这种理念是不够全面的,教育戏剧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并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但应用时还必须妥善地处理教学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将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结合起来。作为一种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教育戏剧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戏剧表演经验,并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了现有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也能够逐步地掌握临时创造、角色扮演以及手势交流等表演方法。教育戏剧与戏剧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教育戏剧的核心内容便是借助戏剧专业的知识内容以及表演方法和技巧,使其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目标中的一种专业戏剧人才表演活动,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净化学生的心灵以及让学生更好的认知自我等。在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上,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戏剧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并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教学中应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1]。教师进行教学时应在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性格差异的基础上,科学的设计教学中的戏剧表演技巧和戏剧元素,科学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在戏剧中可采取多样化的戏剧表演方法,如角色扮演、即兴表演、设置情境、互动交流以及热身游戏等,确保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知识,在戏剧表演情境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具备更好的艺术综合素养。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教育戏剧方法的可行性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教育戏剧法在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中都已经以渗透的方式逐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一些基础学科中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如在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中,教育戏剧对这些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从对学生“智”向对学生“心”进行教育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小学音乐课程已经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相关标准》等文件,这一文件中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有了更加详尽的要求,并且其对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也给予了充分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小学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和人文性,同学们在小学音乐课堂上一定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情操得到陶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应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传承下来,让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提升孩子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采用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贯彻素养教育中的各项要求,并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从最初的专注于提升学生的智力素质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地转变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2]。
(二)采取更加多样性的教学形式
课堂上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工作来说,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上,让他们真正知道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戏剧法则是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也让他们更有热情的去学习新知识,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应用教育戏剧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作为一种被大众所熟知的艺术形式,其教育工作一定不能被传统的模式所束缚,教学中也不能单纯的让学生去复制和模仿别人,要让他们真正地了解到作品中的态度和情感,并鼓励他们自己去创新。教育戏剧法主要有语言、体验、探究和实践等教学方式,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新时代下对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要求能够很好匹配,教学效果与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也更加吻合,在认知、行为以及情感等多方面都设置了评价方法,充分的保证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教育戏剧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设置和编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素材和角色
角色扮演是教育戏剧法中的一种表演方法,这种表演方法与小学生活泼的性格特点是非常适应的,小学阶段都是非常愿意模仿别人的,而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的应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去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教师从旁指导和鼓励,让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避免出现对角色认知错乱和认知颠倒的问题,这样在进行歌唱表演时也会非常具有情感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性格特点和角色特性的基础上为学生安排合适的角色,并且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表演和实践时间。教学中对于所有学生的表演情况应一视同仁的对待,不能有差别待遇,帮助学生建立足够的表演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安排角色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纳学生的意见,很多孩子由于性格的原因会非常内向并且害羞,教师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战胜这种紧张。而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多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要与儿童的审美喜好和心理成长规律相符合,但教学内容一定要具备明确的主体,可结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绘画、舞蹈、朗诵和歌唱等,帮助学生们更加生动并且形象的表演出所有内容,所选取的教学素材要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同时要遵循容易表演以及容易演唱的原则[3]。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戏剧情境
首先,教师在课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在课堂上能够构建出更加合理的戏剧情境。举例来说,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儿童歌舞剧的戏剧表演形式,但由于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其整体的表演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而要想更加接近舞台上的表演效果,教学中还应采取一些特定的道具和技术手段。举例来说,有些情境是发生在黑夜中的,那么就可以采用蜡烛等道具来营造一种恐怖寂静的氛围,让观看者也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同时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还可以搭配一些声效,比如说开门声、敲锣声和高跟鞋声,也能营造出一种阴森的氛围,学生也会更有热情去表演和观看作品,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密切配合,充分提升了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学生表演时一定要有足够的热情和信息,他们首先就必须相信这个情境是真实的,只有这样所展示出来的台词、舞蹈和音乐等内容才会被观众接受,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作品想要传达的内容是什么,同时对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所隐喻的内容也都了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更熟练的表演技巧[4]。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教育戏剧教学方法的概述、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教育戏剧方法的可行性及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教育戏剧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教育戏剧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育戏剧法进行有效推广和大胆创新,从而实现我国教育事业中教育戏剧法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陶守红.浅谈戏剧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19,(31):94.
[2]丁霞.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2019,(18):100.
(一)美育的定义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们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也被称为“审美教育”、“美感教育”,通过美育不仅能够培养美的素养和情操,还能使学生具有更加高远的理想。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美育,即是指将美学渗透教学之后产生的教育;而从狭义的角度分析美育,即是单指艺术教育。
(二)美育的基本内容
美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其一,自然美,即自然事物所呈现出的美,例如山水、星云等;其二,艺术美,即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美,也就是艺术家通过作品所显现出的本质力量;其三,技术美,属于精神结晶,由于艺术和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技术美也属于美育的主要内容;其四,旅游美,即在旅游中形成的美,旅游中对事物的认知以及日后对旅游的回忆都属于美感经验,具有抒情性的特征。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作用及任务
(一)美育渗透的作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美育不仅关系到思想、性格,更极大的影响着情感和意志。通过美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教育,更深刻的认识现实,另外也能提高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
(二)美育渗透的任务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渗透主要的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其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感觉;其三,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对艺术的修养;其四,培养学生追求理想境界的能力,激发对艺术的热情和兴趣。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的策略
(一)运用绘画手法描绘美
音乐与绘画是艺术领域中最重要的两个表现形式,音乐是通过听觉来传递艺术,而美术是通过视觉来传递艺术,二者虽然在艺术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方式不同,但二者同为艺术表达的手段,有着共同的所属范畴,这就决定了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这其中,二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审美功能,在唤起人们情感共鸣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将音乐与绘画建立起联系,以此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浓,进而达到美育渗透的目的。
(二)创编游戏活动体验美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游戏教学法是教师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也是由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所决定的。通过创编游戏体验美,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美育渗透效果。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一起创编游戏,让音乐与游戏实现巧妙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对歌词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进而使学生进入教师所设定的角色,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表示,游戏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最好办法。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应用创编游戏方法来渗透美育。
(三)促进思维发展想象美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性思维,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的审美想象既是一种感受美和享受美的过程,也是思维锻炼的过程。学生每一次的审美想象其实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和思维发展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审美想象,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促进思维发展。
(四)联系实际生活创造美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一旦这个教学模式能为广大学生接受,对于音乐教学会有一个大的突破,找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有着十分有效的实际应用意义。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先生认为:“音乐是人的本能,认为通过音乐教学把人的音乐才能挖掘出来,加以发展,让每个人都参与音乐学习,参与音乐训练,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只要方法得当,就是弱智的人也可以训练得很好”。怎样去更好地挖掘和训练学生,把每一接音乐课都上好,是我们每个音乐教育者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教学心得,现在想谈谈怎么样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学唱新歌,再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在新歌教学中,我们都要创设一个好的音乐环境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在音乐课的时候,创设音乐环境很重要,导言要精辟,到点,有吸引力,从文学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作品的背景,中心思想,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下面我用这个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上的两个范例。
一、青少年合唱教学的意义
在新课标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中,社会交往价值中指出,音乐课是一种群体性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青少年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在分学段的内容标准中“感受与鉴赏音乐题材与形式”中合唱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对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培养青少年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及陶冶青少年情操都具有重大意义。
1.合唱是培养青少年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合唱讲究和谐,要求声部之间协调统一,音色要融合、柔美。俗话说的“声音抱成团,这就要求演唱者不能一个人一个音调、大声突出自己,节奏不能赶快和拖延,大家统一的换气点等。通过合唱练习可以养成相互倾听的良好习惯,自觉地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培养了青少年初步分工合作的精神,学会在集体中协调配合,相互适应,使青少年具有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2.合唱是提高青少年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
合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和谐、平衡、完美的音响运动形式”。合唱具有诸多的要求,为了开展合唱教学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如:学习乐理,简单的试唱,必要的练耳,甚至要学习粗浅的和声知识。由此可见,在学习合唱的过程中青少年同时获得了由合唱带来的更多,更广泛的音乐知识。合唱与学习音乐知识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助互利的良好循环,青少年的音乐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3.合唱是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小学合唱歌曲大都是一些旋律优美、歌词简单易懂、节奏明快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伦理道德,这就使青少年在演唱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音乐审美感受和表现力,而且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精神人格更加完善,形成了较正确的道德观和世界观。如小学合唱曲《老鸟与小鸟》,青少年在演唱和谐的音乐中懂得了要尊敬父母和长辈,知道感恩图报,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和关怀的种子。再如合唱歌曲《我爱我的小镰刀》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二、青少年合唱教学法
1.加强合唱欣赏,培养合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没一个音符,充分领悟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个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合唱训练中我常让学生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个声部旋律,训练学生优秀的音乐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在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以此来培养学生合唱的兴趣。
2.加强科学发声训练,激发合唱兴趣
合唱是以高位置的科学发声发法为基础的,在训练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我采用了他们能够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来进行练习。比如“闻花吸气”可以练习深呼吸;用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在轻声歌唱时,要求学生音色、节奏、声部的和谐,学会有控地发自内心的歌唱。
3.加强音准和节奏训练,打好合唱基础
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统一的节奏、准确的音高是唱好合唱的基础。训练时,我首先要求学生唱准上下行自然音节。其次进行听辨和模唱练习,先听单音,然后是音程和和弦再到旋律,这样由听到唱,从简单到繁的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两声部合唱的训练,让学生在和声效果中得到音准概念,从而掌握音准。
4.思想感情与艺术情感相结合
我们要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对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进行辅导,只有让每个学生都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但是感情是一种很抽象的,想要真正的体会是很困难的,所以我通常让我的学生把一个作品分几个阶段来学习,首先,了解时代背景;其次,了解大概内容;最后,让学生创设情景自编自演音乐作品,将作品的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
总之,合唱是一门严谨的艺术,要求音色统一、声部和谐、音量均衡。它必须经过严格而科学的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另外,合唱中既学到乐谱知识又能学会做人的道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最适合音乐教学形式之一,所以合唱应该被每一个学生、教师所重视。
参考文献:
欣赏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重视音乐欣赏教学已经成为每一位音乐工作者的共识。于是有关音乐欣赏方面的教学方法也逐渐多起来,但即使再多教学方法的出现也掩盖不了现在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现状:从教师的主观感觉出发;以一成不变的素材为主要内容;不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把学生放在“欣赏者”而不“鉴赏者”的地位。目前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对素质教育这个大而无边的概念,很多老师感到无从入手,我认为:音乐欣赏教学中,运用盘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也许能帮你走进素质教育的殿堂。
一、定向自学,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
一些老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是“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却很少唱教材中的歌”。
喜欢与不喜欢只是学生的个人感觉,但是众多个人感觉的集合便形成教育现象,面对这样的教育现象我们只能因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中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说明原因;教师要善于使古今结合、中外联姻,打破一成不变的内容。根据调查,中小学生大都偏爱通俗歌曲和现代流行音乐,学生喜欢通俗音乐正是因为它的浅易性的易接受性,教学中如果老师尊重学生的事实,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二、学生帮助老师找到合适的教法
我们上学时《音乐教学法》告诉我们音乐欣赏课应该分几个步骤,如何去上,于是我们毕业后便像一个个外科医生,拿着手术刀肢解作品,在不断不休地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德育渗透,而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教师与其用一种毫无美感的单调手法亦或喋喋不休的枯燥语言向学生讲解《国歌》的历史意义及艺术价值,不如让学生在《国歌》声中仰望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他们似乎听到了12亿中国人咚咚的心跳,似乎看到所有华人润泽的双眸。
我们的教学方法应是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性是许多著名教育家所共同提倡的。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的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宝库和宇宙的宝藏。”困此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
当然,掌握作品曲式方面的理论和作品相关的内容是音乐教师必需的基本功,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教师一定要从“生本位”出发,自己当好导演,学生充当演员,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甚至教师可以故意设计一些“障碍”去锻炼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在真假共存中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释疑探究阶段,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见解
每一个教授过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老师大概都让学生去联想皎洁的月夜和流动的月光。所以在学生的心目中《月光》便成了宁静、安详的代表作了。笔者做过一种尝试:在欣赏《月光》之前先不提及贝多芬和标题,完全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最后真正能和月光相联系的不过几人。有的说心里有些悲伤、凄凉;有的说好像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有的说听了后半部分心情非常激动不安。事实上贝多芬也并没有把《#D小调奏鸣曲》定名为《月光奏鸣曲》,而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才命名的,如果我们仅仅从标题出发,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也曲解了贝多芬的初衷吧?
(一)教育工作应致力于八项智能的整体发展在此问题中,需要英语授课教师注意的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力求提升学生多方面的学习能力,使其八项智能整体发展。任课教师不建议再以单纯教授学科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应普遍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是以开发多项智能为目的,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基石。反映到实际的小学英语教学生活中,教师应当注重在音乐、绘画甚至身体律动等方面去启迪学生,使学生产生对于英语的兴趣。
(二)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因材施教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提出,教授学问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千年的传统习惯,在科技发展迅速的现代依然适用。在英语课堂中,注意因材施教可以提高整体的班级英语水平。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应以班级学生的平均英语水平为基准,课下鼓励前几名学生自学新的感兴趣的知识、辅导知识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抓紧赶上大家。以此方式进行教学,相信不久班级的英语成绩就会大幅度提升。此外,任课教师切不可只为追求英语成绩而影响了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
二、应尽可能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如上文所说,英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很多,再负责的教师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到每一个学生。而教师关注度高的,往往是学习成绩较为靠前的学生。基于此,教师应当鼓励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把个人独特的智能组合结合到实际学习生活中。根据个人特点找到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才是最好的方式,才能更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八项智能。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促进英语教师对学生多项智能发展的思考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侧面促进了英语教师对于英语多元智能教学的思考。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在英语的教学中融入音乐、文学、体育等方面的因素。在英语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多项智能,并能够找到学生的独特智能。建议任课教师可以将这些独特智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一定会擦出奇特的知识火花,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在英语的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智能优势激发出来,结合到实际的课程中便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率,更快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次调查涉及郑州、洛阳、许昌、禹州、西平、太康等市县。调查学校包括省、市级城市学校18所,县级以下乡镇、农村学校18所,受调查学生总数1965人,其中小学645人,初中661人,高中659人。在选择调查样本时,我们尽可能地考虑了调查学校、班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均衡与全面性。在省、市、县、乡四个调查层次中,小学、初中、高中各选三所,三所学校大致是按优、良、一般来选择的,小学选择的四年级,初中为二年级,高中为二年级,共36个教学班。
二、调查反思
衡量一个人音乐素质高低的因素有很多,考虑到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和中小学生的特点,本次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调查对象的音乐素质进行全面测评。为此,我们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所规定的具体教学要求,主要从歌曲演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
反思一:建构新型的、多元的教学模式,拓展音乐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歌曲演唱一直是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那么,我省的中小学生一年能够演唱并记住多少首歌曲?他们唱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歌曲?统计结果显示,每一年大概能背唱1—3首歌曲的学生有21%,能背唱4—6首的学生有24%,能背唱7—9首的学生有20%,能背唱10首以上的学生有35%。新课标要求小学3—6年级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4—6首歌曲。显然这一调查结果令人非常乐观。
数据表明:地市级以上学校的学生能演唱的歌曲数量要明显高于县级以下的学生;年级越高,能演唱歌曲的数量也越多。反映出城市学校与农村乡镇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反映出学生接受音乐教育时间的长短与歌曲演唱能力之间的正比关系。
那么,学生能演唱的这些歌曲又主要来自哪里?调查结果是:49%的学生会唱的歌曲主要来自音乐课本,51%的学生会唱的歌曲则主要来自听录音、广播或看电视学会的。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学生与农村乡镇学生之间差别较明显,城市学生与乡镇学生相比,演唱歌曲主要来自课本以外。且无论是城市或乡镇,这其中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别也较突出。低年级学生演唱的歌曲更多是来自于课本中的青少年歌曲,而大部分高中生演唱的多为课本以外的流行歌曲。
综观上面的调查统计结果,一方面说明我省中小学生歌曲演唱的整体水平还比较理想,另一方面则表明:社会音乐环境,尤其是大众媒体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尽管社会音乐环境可能在音乐教育内容等方面对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但总体来看,它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特别是歌唱水平的提高。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必须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开放的、多元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拓展音乐课程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也必须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行为加以反思,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特别应该明确的是,我们不仅是课程、教材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决策者和开发者,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歌曲的选择上,依据课标的内容、标准,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审美规律,使音乐课具有趣味性、时代性、艺术性,贴近学生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同时选择的教材歌曲还应既“动听”又“耐听”,使学生听了还想听,唱了还想唱,以增强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全省范围内对学生歌曲演唱能力的调查中,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乐意当众歌唱吗?”结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愿意”,大部分学生都是回答“不愿意”。对愿意当众歌唱的学生分别统计后可以看出,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所占人数比例的排列呈递减趋势。这一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与自信心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反思二:音乐知识技能和音乐的基本常识是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
对于普通人来说,音乐素质的高低更多地体现在音乐鉴赏能力方面。在中小学生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塞着耳机忘情地聆听音乐的样子,这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小学音乐教育有责任创造条件,很好地保护学生爱听音乐的习惯。
调查表明,尽管大部分学生具有聆听音乐的好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我省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下面的统计数据可说明这个问题。
我省中小学生一般听得最多的是什么音乐?有52%的学生回答是通俗歌曲,32%的学生是艺术歌曲,21%的学生是民族器乐曲,15%的学生是外国器乐曲(本项调查,可选择一个或几个答案)。前三项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不大,但县级以下农村学校的学生只有6%喜欢听外国器乐曲,地市级以上学校则有25%的学生选择外国器乐曲。
在聆听一首不熟悉的歌曲时,能大致听出音乐拍子的有45%,不能听出音乐拍子的有55%。对不能听出拍子的学生统计结果是:地市以上学校为35%,县级以下学校为73%;在欣赏乐曲时,能分辨出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调查结果是,地市以上学校要明显好于县级以下学校;欣赏歌曲时,完全能分辨出是中国歌曲还是外国歌曲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1%,基本上能分辨的占43%,基本不能分辨的占19%,完全不能的占7%。
此项调查地市级以上学校好于县级以下学校,小学、初中、高中之间的差距相对要小一些。
学生平时喜欢唱或喜欢欣赏的歌曲,其着眼点主要是“歌词优美的”、“旋律优美动听的”,以及是自己的“偶像演唱的”。
如果我们仅凭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就给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作出鉴定是不太可能的,但从上面这些统计数字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1.中小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于感官的、娱乐的层面,演唱者、歌词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情绪等一些非音乐的因素对他们的欣赏喜好影响很大,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和通过音乐引发的联想与想象还比较肤浅。这些问题一方面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审美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省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欣赏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对社会音乐环境发挥出应有的导向作用,致使学生的音乐欣赏品位受各种媒体以及流行风的影响较深。
2.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和基本的音乐常识,音乐鉴赏能力就很难提高。各项调查数据显示,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常识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此外,调查显示,地市级以上学校的学生与县级以下学校的学生,以及中、小学生在音乐鉴赏能力方面有一定差距,这是很正常的。主要表现在客观条件上的差距,地市级以上学校的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好于县级以下的乡镇农村学校,学生的音乐生活环境不同,接触音乐的机会也会有很大的差别。
调查表明学生之间的音乐能力差距与学校音乐课的开课情况也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初中、高中的升学压力,致使音乐课,特别是艺术欣赏课流于形式是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反思三:识谱教学应以器乐教学为抓手,分层次教学
在我省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知识技能教学的效果究竟怎样呢?就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3道简单的题目。
1.你识简谱吗?
统计结果是:识简谱的占55%,其中小学生识简谱的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初中生和高中生。另外,地市级以上学校学生能识简谱的比例要高于县级以下学校。
2.你识五线谱吗?
统计结果是:识五线谱的占50%,其中小学生与初中生比例相差不多,小学生比例略高于初中生,高中生相比较低一些。另外,地市级以上学校学生能识五线谱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县级以下学校学生。
以上两项统计结果有些出乎我们的预料,数据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可能是学生对“识谱”的概念不太清楚,据一线教师反映,除了学习器乐的学生,每个教学班真正具有识谱能力的学生寥寥无几。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出,学生的识谱能力并没有与年级成正比,小学好于初中,初中又略强于高中。学生识简谱的能力强于识五线谱,特别是县级以下学校的学生。这与所使用的教材有直接的关系。我省大部分地区学生使用的教材是简谱版,线谱版使用得很少(包括地市级以上学校)。其原因主要是简谱版教材比较适合我省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便于教学。
3.你会演奏乐器吗?
近年来,器乐进课堂成了许多学校和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实践证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调查结果为:不会演奏乐器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51%。会演奏一种乐器的占30%,会演奏两种乐器的占14%,会演奏三种乐器的占5%。这个问题,城市学生与农村乡镇学生之间、小学与初、高中之间表现了较大的差距。
依据对我省中小学生识谱、演奏等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很难对学生的音乐基本素质做出准确评价。但还是可以说,近几年我省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受到了重视,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要真正提高我省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透过《炎黄风情》的音乐,可以体味到作者通过音乐创作而体现出来的理念和追求。
在《炎黄风情》之前,鲍元恺已经写过很多作品,其中不乏像舞剧这样大型的作品。在创作道路上,经过相当的历练,已经是“武林高手”了。从《炎黄风情》到今年的新作《京剧交响曲》,作者的风格、理念得到了更为鲜明的宣示。鲍元恺的追求、理念我能感觉到,但是,究竟怎么样才能说得清楚呢?鲍元恺不仅曲子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这篇文章还是留待他自己来做吧。
在当今交响乐创作中,出现了很多作品,风格是多种多样,创作手法也是丰富多彩的。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在文化上打破了过去的思想禁锢,实行了开放的、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政策,促使我们从教学到创作上,都有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也充满了一种好奇和探索精神。在创作当中,从概念化的东西逐渐转化为个性化的人性的揭示。在这种情势下,我们已经有了很多作品。但是这其中,鲍元恺的《炎黄风情》在演出场次、演出地点、场合和受欢迎的程度上,以至于像安国先生说的,它进入了中小学教材这样一个标志性的成就上,可以说,它拔得了头筹。
为什么在众多的作品中,《炎黄风情》拔得了头筹?这是我们值得思考和总结的一件事情。上个世纪的西方音乐,很难像对19世纪的西方音乐那样,用一句话来概括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那么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交响音乐的创作也是如此,也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我个人很长的一段时间从事歌剧院的领导工作,我们中央歌剧院音乐会曾经演出以鲍元恺的四首《炎黄风情》选曲组成的音乐会板块,非常受欢迎,“群众关系”特别好。那时候,我在剧院就提出:我们高雅艺术要想生存,就要搞好群众关系。其实本质上还是为人民服务,只是换一种说法。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33-01
新时期小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和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的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力、想像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愉快教学”,让学生乐于学习、快乐学习、愉快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愉快教学”也成为老师们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愉快教学得到了国家教委的充分肯定,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1 什么是愉快教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于1854年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思想。他认为学习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他的理论完全符合心理科学,因此,根据他的理论创造的各种课堂快乐教学法得到了英国教育界师生的欢迎。
在笔者的理解中,愉快教学是个大概念,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方法,都属于愉快教学。更深入的理解即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课堂教学和愉快教学法两重性质。
2 小学阶段进行愉快教学的重要性
愉快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方法,更注重发挥情感的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对知识的理解力不强,采用愉快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愉快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愉快教学
愉快教学的方法各式各样,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生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愉快教学:
3.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教多年,不难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这名老师,老师即便是讲的天花乱坠,学生也不一定会认真听课;反之,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的教学在同等情况下更容易收到学生喜欢,也更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愉快教学的前提。
3.2设立形式新颖、内容有趣的教学活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美术课上创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地主动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更喜欢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在听、想、说、玩、画等“多元化”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感悟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核心,它是在观察与想象之后的灵感状态。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最为丰富的阶段,正是因为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创作出了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最好不要给学生所谓的“示范”,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鼓励他们敞开心扉,按照他们的想法和认识来完成自己的画作。
3.4正确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