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2: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音乐大概念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241-01
每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可能都有体会:如何将大学语文课上的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因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教育课的公共课或选修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没有直接的、显性的联系,加之大学语文课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授课目标等不一致或多向性,使大学语文课教师在有较大的授课自由度的同时,又常常无所依傍。对大学语文课的改革伴随了近些年大学语文课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其中教法研究是讨论最多的。有人认为教法归根到底是“技”而非“道”,不应过多关注,更不能将大学语文课上成娱乐节目。笔者对此观点持赞成态度。
大学语文课一个关键的环节是阅读,在大学语文的听、说、写、思等几方面,阅读是既是内容,也是方法、手段、桥梁和关键。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将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好的运用于专业学习和生活中,准确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因此,读什么,如何读是大学语文的重点问题,将“悦读”概念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来,就是基于此。
悦读是借用近年来基础语文教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原意是在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中阅读语文(文学)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目的。悦读从读的内容到读的方法都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其运用到地方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取其名称,但内涵有所变化,作为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教育理念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为目的,这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悦读”即是对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概括。“读”是核心,“悦”是状态。它涉及三方面:文本筛选(读什么)、课堂教学(怎么读、如何悦)、课外阅读与写作(悦读的效果)。
一、悦读重点是版本、文本的筛选
这二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众多的大学语文版本中,选择较权威的、且在教学实践的检验中获得普遍认可的版本。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大学语文开设过程中选用过的教材有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大出版社)、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和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高教出版社)。笔者体会可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和学时长短选择教材,如外语专业强调文学素养、文化对比,大学语文课可以提供一些辅助的作用,而学时较充足,则前两种教材可供考虑。理工科专业强调语言应用能力且学时较少,则后一种教材使用更便捷。文本筛选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语文素养、年龄特征等,在众多的版本中,选择适合大学一年级公共课的特点,筛选出选文文体涉及面较广、有思想启发性、能对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有示范、训练作用、艺术水准高、有较高审美价值等特点的文本。版本和文本与学生的年龄、心理需求、兴趣爱好、文化文学文字的素养、能力等相对应,是学生“悦读”的基础。
二、对文选的处理和文本的解读
地方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课时较少,笔者曾为工科专业开设过计划学时为22学时的大语课,期间法定假日占2次,实际学时仅为18,所讲授的文本不过十篇左右。而最多学时的文科专业为45学时。笔者体会可采用专题式的讲法,即打破教材原有顺序,整合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将某种相同因素的文本放在一个课程单元,以一、二文本作为精讲文本,以点带面,使文本更加适合教学呈现。使学生在兴味盎然中获取阅读的快乐、学习和思维的。对于文本解读则侧重于引领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与探寻,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
三、将悦读延伸到课外
正如有些研究者所说“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修身与成才,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实行持续性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长期地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觉学习习惯,把大学语文课由教学过程的终点变为学生一生继续学习的起点。”可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拓展阅读范围、深入思考问题。教师可利用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检验学生效果,如有些学校和教师使用教学网站或教学博客提交读书报告等,并与学生的平时成绩适当挂钩。可提高学生读与写的兴趣与主动性。也可与学生管理部门一起适当组织一些以名著改编、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设想,不揣浅陋,希望与同仁探讨,并求教于大家。
参考文献:
音乐心理学以音乐与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音乐心理学的发展涵盖了许多的外延学科,与历史、教育、心理等学科相关联。虽然新课标早已出现,但小学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还是“一课一歌”的教学设计。对于课程设计而言,尽管教师具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在教学设计中,很少有教师重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运用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一是对学生情绪的观察,二是通过对学生行动的观察把控整节课的弹性尺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课程质量。两者都是教师最直观的分析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这都是运用心理学最浅表的现象。
(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我们把小学音乐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低年级(1-2年级),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这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皮亚杰认知发展论的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和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两个阶段正是学生逐渐形成一般逻辑思维及获得主观能动性的时期,儿童同时可以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应该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不同,认知发展的不同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还应该重视两个阶段的课程内容衔接,循序渐进。
二、音乐教学的特性
(一)聆听性
音乐本身是一门聆听的艺术,人的耳朵是第一感官。根据不同表现要素、不同情绪情感、不同体裁和形式及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聆听者心理感受不同。聆听者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辨别不同形象结构不同地域的音乐。音乐本身的特性决定音乐教学重视“听音乐”,而不是一味的学习唱歌。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时,综合考虑以感受和欣赏音乐为主,演唱演奏及综合性艺术表演方式为辅,注重学生个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二)全面性
音乐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员,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它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受众全面性:音乐教学涉及到幼儿、中专、高职、学院、大学等教育机构和场所;目标要求的全面性: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学科外延的全面性:音乐与姊妹艺术(如:舞蹈、戏曲、电影、诗歌、美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教学中体现音乐课程的综合化。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皮亚杰在其认识发生论中提出的守恒性式是指当某种事物的表象发生变化时,“守恒”(心理学中是指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使人对事物的实际恒定性进行正确再认。皮亚杰式的守恒属于自然发展能力,是音乐是否介入都会获得的能力。
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学生年龄在大概在6-7岁间,属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不具有一般逻辑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在“守恒”上表现欠缺。从秦媛的毕业论文中得出,“守恒”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同样适用于音乐。音乐守恒研究的先驱Marilyn Pflederer(婚后名为:Marilyn Pflederer Zimmerman)实验得出:儿童的年纪与音乐守恒能力呈正相关,训练成效的年纪在5岁和7岁。利用这种特殊性,教师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堂设计中,可多以欣赏音乐为主,辅助引导学生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在秦媛研究(实验对象为4-6岁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音乐组,音乐组为学习过音乐的学生)中还有个较明显的实验结论:普通组的守恒性高于音乐组的守恒性。分析得出结论:当前我国的音乐教学大多强调“动作学习”(即“动作层面”的技能传承,外部操作式音乐学习)忽视“概念学习”。“对音乐‘内隐’的心理过程并无过多的帮助,反倒可能出现了抑制其音乐能力发展的正常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时,有意为之的把音乐理论知识教授给低年级的学生,注意把音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话语教授且设计好理论知识传递的方式方法用时等。
一、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时代背景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出于曼哈顿维尔学院,建于1841年的美国纽约州,是艺术教育的高等学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跻身跃于世界强国,而苏联先在1957年成功地发射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再加上美国虽然其他方面实力雄厚,可文化教育却势单力薄,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深刻反思,由此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革新。1959年美国教育部召开了由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为主席的伍兹霍尔会议,以他所阐述的结构主义课程改革为核心。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音乐课程改革指导方针的成果,结合了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螺旋型课程设计,最终由曼哈顿维尔音乐学院主任托马斯为领头展开研究与实施,历时五年,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优秀音乐课程范例。
二、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介绍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按照布鲁纳“结构主义”模式,条理性的课程内容、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超前的理念,解放了传统的学习观念。设计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和灵活的评价系统,使学生主动参与和创造。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设计方案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学前班至小学三年级音乐教学的《交往》方案;另一部分则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音乐教学的《综合》方案。两个课程方案针对不同年龄,前者用于尚未成熟的儿童,后者用于心智开始萌芽的少儿,层次循序渐进。
(一)《交往》方案简介
因为《交往》方案是对于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儿童,他们的思维以及智力发展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所以这里面的方案课程内容都是相对来说简单的、直接的知识,在教师专业指导下主要是以音乐的听觉训练为重点来进行,类似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律动。《交往》课程中也正是本着音乐特有的性质,让孩子们用耳朵聆听,从而达到身心发展的结合作用。
它有几个步骤:首先,以聆听音乐为手段,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来体会音乐情感,教师并不限制或者指定想象的范围,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发展发散性思维;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发出一些简单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脑海中就会形成对声音的概念;再次,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即兴创作表演,创作内容很简单,把之前乐器声音加入节奏或者动作来编排,教师会进行指导和完善,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会根据情况对之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强化。这四个步骤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由简到繁,让学生形成一种对声音的印象,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综合》方案简介
《综合》方案是针对心智开始成熟的少儿所制定的课程,这也正体现了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教育一定要按照儿童的各个年龄段身心特点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们如何去学习及学习的方法,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知识。本课程方案可以说是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点睛之笔,之前的《交往》只是对学生学习音乐做了一个奠基,而《综合》就是拔高。
它的核心框架是按照螺旋型课程来设计的,以音乐的最基本要素音色、音高、节奏、力度、曲式及和声型为主要框架,旋转向上依次叠加深一步的难度知识,共16个层次的螺旋,每个层次都是有原先的六个音乐基本学科结构组成,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与之对应越高就越难,涵盖的内容不仅只是音乐本身了。它要求:“1.每一层螺旋均由音乐学科的基本结构要素组成;2.每一层螺旋中的基本结构要素中所编排的音乐概念反映出音乐学科的逻辑进程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水平;3.整个螺旋体系力图囊括基础音乐教育的完整内容,并促使音乐教学成为以音乐学科基本结构要素为基本单位的、循序渐进的上升过程。”
三、关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理论分析
音乐课程作为一门学科来讲,其本质一定要研究透彻,才能透过现象到达本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于学科教学(音乐)本质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是思想的反映及表达媒介。”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音乐不是教学内容,是从内心抒发出来让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聆听和参与发现音乐的实质,而不是靠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来学习。
(二)“音乐是一种发展变化的艺术,它面对现实并表现现实。”
这句话的概念非常深奥,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不是停滞不前的。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都会有不同的触感,就算是同一个人聆听同一段音乐,如果是在不同时间,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但有一点是不会变的,它永远是来源于生活,具有思想性。
(三)“音乐是人类不断探索,创造性自我完善的途径。”
它实际上体现的是音乐创造者的功能,人类在创造音乐时一定有他的理由和乐感,为什么有的音乐热情奔放,而有的却是忧郁缠绵,这都和当时创造音乐的人有关系,他们是为自己音乐负责的人。
以上三点诠释了音乐的本质,从专业的角度看,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方案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面临的学生仅仅只是幼儿到初中并且不是音乐专业的对象,但是要求却是相当高,完全按照音乐家的标准来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无疑是很好的平台。
四、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对新课标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教学目标决定着整个教学体系的运行,也决定着教学成果好与坏。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之所以能够在音乐教学方面脱颖而出,正是它特有的教学目标。通过深度分析和对比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借鉴和完善中国中小学音乐教学:
(一)让学生了解学科构架
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以螺旋型构架为主,学生对于知识有大概的了解,不会在接受新知识时感到茫然与陌生。
(二)注重学生角色,以音乐家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
这与我们本国音乐教育有差别,我们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相对来说不是很专业化,没有以音乐家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虽然以音乐家身份来要求学生或许太过于严格,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的学习就更加严谨化和专业化。
(三)我们要给予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性质、内容及途径宽泛的选择。
学生不依赖书本,学校开设多门音乐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来选择喜欢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涉猎到各方面的学习内容,不用担心学生只掌握自己喜欢的课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内在的学习动机与鼓励
音乐课本来就是以自身参与体验才能获得感知的一门学科,它需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形式要灵活,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应该只是一味的教歌唱、听音乐这些乏味的活动。
(五)注重师生互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中,一直遵循师生互相评价的原则,他们不仅重视老师的评价,同时也关注学生对于老师教学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教育者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国外的音乐教育经历了多次的探索实践,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对于仍在摸索中前进的中国音乐教育无疑来说是一条捷径。学习和借鉴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的优点,总结其失败和经验,对于完善我国音乐教育的各方面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基金项目:
本文课题名称:《国际音乐教育体系对新课程下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项目编号:2015-YJSJYJJ-03。
参考文献:
[1]李勇.试析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刘沛,牛芳.MMCP课程的目标[J].中国音乐,199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素质教育,而其根本目的就是真正的实现各个级别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小学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其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不但能够保证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教育戏剧的方法,还能够大大提升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社会大众现阶段也越来越接受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了,下面我们就对其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具体的融入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教育戏剧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教育戏剧的来源与概念
教育戏剧这一概念并不是起源于我国的,是英文翻译过来的词汇,而近些年来教育戏剧在我国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我们对教育戏剧概念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其本质上就是由教育和戏剧这两大概念所共同组成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在教师教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可以有效应用教育戏剧的。作为一种在我国各个学科中应用的更加普遍的新兴教学方法,教育戏剧以角色代入或是角色扮演的形式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教师与学生能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对于提升课堂整体教学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采用教育戏剧的方法,可以让自己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各类角色的情感和态度,学习多种知识,更加全面并且深层次地去理解学习到的知识,教育戏剧能够大大提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教育戏剧理念和活动的具体形式
在很多教学活动中应用教育戏剧法时,有很多教育工作者简单的认为其就是在现有教学活动的基础上采用戏剧的形式即可,但这种理念是不够全面的,教育戏剧法能够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并取得很好的育人效果,但应用时还必须妥善地处理教学中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将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科学地结合起来。作为一种能够大幅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教育戏剧法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戏剧表演经验,并不断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了现有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学生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也能够逐步地掌握临时创造、角色扮演以及手势交流等表演方法。教育戏剧与戏剧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教育戏剧的核心内容便是借助戏剧专业的知识内容以及表演方法和技巧,使其成为各个学科教学目标中的一种专业戏剧人才表演活动,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净化学生的心灵以及让学生更好的认知自我等。在组织具体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重点放在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上,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戏剧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并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他们积累经验,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教学中应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1]。教师进行教学时应在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性格差异的基础上,科学的设计教学中的戏剧表演技巧和戏剧元素,科学设计具体的教学流程,在戏剧中可采取多样化的戏剧表演方法,如角色扮演、即兴表演、设置情境、互动交流以及热身游戏等,确保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知识,在戏剧表演情境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具备更好的艺术综合素养。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教育戏剧方法的可行性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教育戏剧法在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中都已经以渗透的方式逐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且在一些基础学科中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如在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中,教育戏剧对这些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从对学生“智”向对学生“心”进行教育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小学音乐课程已经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相关标准》等文件,这一文件中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有了更加详尽的要求,并且其对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也给予了充分说明,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小学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和人文性,同学们在小学音乐课堂上一定要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情操得到陶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应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将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加有效地传承下来,让学生们切实地感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提升孩子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采用教育戏剧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贯彻素养教育中的各项要求,并且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从最初的专注于提升学生的智力素质的教学模式中,逐步地转变为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2]。
(二)采取更加多样性的教学形式
课堂上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仅仅依靠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学习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工作来说,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上,让他们真正知道艺术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戏剧法则是将学生喜欢游戏的天性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也让他们更有热情的去学习新知识,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应用教育戏剧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作为一种被大众所熟知的艺术形式,其教育工作一定不能被传统的模式所束缚,教学中也不能单纯的让学生去复制和模仿别人,要让他们真正地了解到作品中的态度和情感,并鼓励他们自己去创新。教育戏剧法主要有语言、体验、探究和实践等教学方式,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新时代下对小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具体要求能够很好匹配,教学效果与所设立的教学目标也更加吻合,在认知、行为以及情感等多方面都设置了评价方法,充分的保证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教育戏剧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设置和编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素材和角色
角色扮演是教育戏剧法中的一种表演方法,这种表演方法与小学生活泼的性格特点是非常适应的,小学阶段都是非常愿意模仿别人的,而教学中如果能够合理的应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模仿去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教师从旁指导和鼓励,让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避免出现对角色认知错乱和认知颠倒的问题,这样在进行歌唱表演时也会非常具有情感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性格特点和角色特性的基础上为学生安排合适的角色,并且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表演和实践时间。教学中对于所有学生的表演情况应一视同仁的对待,不能有差别待遇,帮助学生建立足够的表演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安排角色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纳学生的意见,很多孩子由于性格的原因会非常内向并且害羞,教师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战胜这种紧张。而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多选取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要与儿童的审美喜好和心理成长规律相符合,但教学内容一定要具备明确的主体,可结合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绘画、舞蹈、朗诵和歌唱等,帮助学生们更加生动并且形象的表演出所有内容,所选取的教学素材要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同时要遵循容易表演以及容易演唱的原则[3]。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戏剧情境
首先,教师在课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在课堂上能够构建出更加合理的戏剧情境。举例来说,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儿童歌舞剧的戏剧表演形式,但由于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其整体的表演效果可能并不理想,而要想更加接近舞台上的表演效果,教学中还应采取一些特定的道具和技术手段。举例来说,有些情境是发生在黑夜中的,那么就可以采用蜡烛等道具来营造一种恐怖寂静的氛围,让观看者也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感。同时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还可以搭配一些声效,比如说开门声、敲锣声和高跟鞋声,也能营造出一种阴森的氛围,学生也会更有热情去表演和观看作品,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密切配合,充分提升了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学生表演时一定要有足够的热情和信息,他们首先就必须相信这个情境是真实的,只有这样所展示出来的台词、舞蹈和音乐等内容才会被观众接受,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一定要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作品想要传达的内容是什么,同时对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所隐喻的内容也都了解,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更熟练的表演技巧[4]。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教育戏剧教学方法的概述、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教育戏剧方法的可行性及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教育戏剧的有效策略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教育戏剧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育戏剧法进行有效推广和大胆创新,从而实现我国教育事业中教育戏剧法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陶守红.浅谈戏剧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2019,(31):94.
[2]丁霞.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2019,(1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