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2: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言语交际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今的社会,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并恰当地运用言语交际能力。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培养和加强自己自身的综合能力的,而言语交际能力是综合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正因为言语交际能力是说话人在社会交往的各种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能力。赞美语,作为常用语中的一个类别,是我们言语交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我们大学生应该而且必须熟练运用的常用语。赞美语的运用,既是言语交际的一个点,也能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的高低。深入研究使用赞美语对言语交际的能力的体现和推动,能够更好地让大学生了解赞美语,合理合情地使用赞美语,从而达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这种后天形成的能力的作用。以下会从大学生与不同社会角色的生活交流的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使其更贴近现实生活,更具现实性。
大学生生活各个方面都会牵涉到赞美语,也会因为与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交活动而使用不同的赞美语。以下将按对话人社会身份的不同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列举出来进行对比,从而看出赞美语是否使用恰当或是否使用赞美语的不同效果。
在进行举例对比之前,先明白赞美的准确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赞美是“称赞;颂扬”之意。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当然,赞美也是需要技巧的。其一,赞美的话语不能偏离事实。其二,赞美必须是由衷的言语。其三,赞美时要让被赞美者感到你有分享其光荣的心情。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从父母到老师再到同学最后到招聘单位的面试官都牵涉到赞美语的运用。
首先,父母对孩子们对他们的赞美是非常渴望的,但这也却是常常被忽视的。试想,假如一个家庭中,年幼的孩子对父母是敬佩的,常常夸奖父母;等到孩子长大,对父母的夸奖又演变成:“爸,这事儿还得你来指导我”,“妈,我怎么觉得你越来越年轻了呢”。这不失为一种联络亲子感情的颇佳方法。身边的一个同学,因在外求学,与父母相处时间很短,但却十分亲密,问其原因,她回答说,“陪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多多赞美他们,对他们身体和心情都有好处”。相反的,如果一个孩子和他的父母之间的赞美是单向的或者是缺乏的,那么这个家庭的亲子关系肯定不如上一个家庭那么融洽。使用赞美语在家庭交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对于老师的赞美。更重要的是赞美要出自真心,要基于事实、发自内心。老师的辛劳工作,学生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并情感真实的言之于口时,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使得师生关系更加亲密、温暖。我们的生活中都会有这三种人,一种是对老师的付出和辛劳漠然,表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种对老师的辛苦表示关心,以恰当的方式和老师交流,以真诚的感情对老师表示敬佩;一种是对老师溜须拍马,无所不用其极。这三种不同的表现便体现出大学生在和老师交流过程中交际能力的情况,是对其赞美方式的考验。任何老师都更会对第二种学生产生好感,更愿意和其交流。
然后,是对同学的赞美。在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真诚适当的赞美相当有必要。我有一位同学,和另一位同学产生了矛盾,可是一天一句话却轻易打破了僵局,我的这位同学对那位同学说,“你穿这件衣服是咱俩一起逛街的时候买的吧,现在看来咱们眼光还是那么棒!”既不显得讨好,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消除了朋友间的龃龉。另一个相反的例子,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不屑于赞美别人,这样,只能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僵化。所以说,同学和同学之间的相互赞美在拉近关系之外,更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在大学四年后,我们很多人都将要投身于职场。面对职场,第一步便是面对众多招聘方的面试官和人力资源师。我认为,这时候赞美语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是对招聘单位的赞美,另一个则是对自身的赞美(或肯定)。一个人拥有较高的言语交际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懂得适度把握社交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一个是一味地赞扬自己的优点;一个在肯定自己的同时,也非常谦虚的认为自己仍然有有待于提高的地方,并且相信用人单位的实力,相信招聘方所提供的职位适合自己,为公司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个是将招聘方吹的天花乱坠。我想,任何一个面试官都会愿意给第二种应聘者机会。这种将对他人的赞美和自身的赞美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好的赞美语的使用,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过程的成功实现。
以上是按四种不同对话人社会角色分类,可以看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赞美语的使用是否成功对大学生影响的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好坏,还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否有顺利的开端,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社交和言语沟通能力的体现。英国著名学者利奇等人提出的礼貌准则是言语交际应该遵守的规范。而礼貌准则中包括的非常重要的一条次准则就是“赞誉”:“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同样,社交言语中的利他技巧也要求在交际过程中,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然后加以赞美和关心。
学会欣赏他人,学会赞美,了解赞美语的重要性,学会恰当、真诚地使用赞美语,能够更好地和他人沟通,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种可贵的社会能力。我们也要不断提升使用赞美语的技巧,从而更好地发展言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一、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要性
从儿童的心理上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他们幼儿时的活泼、开朗、无拘无束,都会带进学校。我们必须利用好、引导好,服务于教育教学。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所以,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都具有这样的共性――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这个时期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如今一下子就要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生活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并且最先要学的是非常抽象的枯燥、单调、乏味汉语拼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提高汉语拼音学习的效率,并且在拼音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快乐地度过幼小衔接,这是我们值得探究和摸索的。
二、汉语拼音教学与生活环境的影响
1.走进校园,规范校园语言
学生以学校生活为主,学校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习惯。如:“窗户”、“桌子”、“电视机”、“大屏幕”、“办公室”、“厕所”、“数学”、“考试”、“吃饭”、“老师”、“出去玩儿”、“洒水”、“扫地”等常用语词,使用频率高,错误率也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方言语音的影响: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为规范学生口语,教师和学生约法三章,养成时时处处相互纠音的习惯,有意识地学说普通话,形成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
2.走进家庭,巩固生活语言
目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语言习惯不重视,家里的语言环境比较差。对此,我鼓励孩子做家里的小推普员,纠正父母的方音,同时接受家长的监督,每天说一说学校里的新鲜事,或讲一个故事,念一首儿歌、绕口令等等,并用录音机录下来,既可以反复听,进行自我纠正,又可以和同学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还可以交给老师听,以便老师及时给予指导。
3.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语言
各种动植物的名称、旅游景点、超市、学校、幼儿园及马路、小区等名称,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如:曲院风荷、三潭印月、城隍阁、保路、朝晖一小、江干区、十四幢等常用语,受方言的影响,声母、韵母和声调都很容易读错,让学生用“这是××”、“我去过××”、“我认识××”等语句,练习说话,熟悉周围的生活环境,熟练语音,积累语言。并结合旅游城市的特点,鼓励学生外出游玩时,学做小导游,为中外游客指路,介绍景点,介绍家乡特产,做热情的小主人,在为别人服务中,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
三、完善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有效途径
1.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
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
2.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
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我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
3.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
新教材拼音部分的内容在声母、韵母、音节、识字、儿歌、看图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了巧妙的组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观念,也突出了各知识点的科学性。特别是与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情景图,给师生带来了更大的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应站在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认真审视每一幅情景图,想办法激活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借助情景,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会认汉字。(1)看懂留意,练习拼读。有的情景图内容简单,物体的名称和音节对应出现。(2)抓住画面特征,记住字形。有的情景图中的事物具有表形的特点,但图上的物体真正表形的往往只在画面的某一处。教学时应让学生先整体后部分观察画面,突出最形象的表形部位,启发学生想像。(3)充分利用图加深记忆。刚学会拼音字母的学生,拼读音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教学生看图读音节识字时,首先引导学生看图,看懂图意很容易就拼出音节了。学生在认读时,遇到认不出说不上的汉字,教师可以凭借描述图意,帮助学生复现画面内容,唤起表象,使学生忆起见面字的读音和字形。把看图、拼音、识字整合在一起,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益于调动群体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作用,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方法。
4.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
儿歌或口诀是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材料,识字却是他们由拼音的学习转入高一层次的学习活动。新教材在编排上抓住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拼音教学内容中编排了大量的儿歌,有机地把拼音与识字结合起来,我认为这种安排不仅是巩固和运用汉语拼音,还在于运用汉语拼音学习一部分构字率较高的独体字,为学习合体字准备条件。每一课中都有图画表示独体字的意义,字的上面都配有汉语拼音音节,图下又有汉语拼音短文和词组、句子来概括图意。学生通过读儿歌,既学会了一些汉字又没有增加单纯识字的心理负担。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功能。交际性教学原则以意念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出发点,以学习者的需求和语言功能意念为首要因素,强调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的有机结合。
一、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教学活动的语境化
交际法教学注重语言功能的训练,而具体语言形式的功能要随语境而变化,语境的创设是多方位的,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考虑,创设的语境应该体现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再创造,达到得体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情景的创设必须紧密结合教学材料,把以课文为中心的练习活动向以生活为中心的练习活动转化,凭借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从认识和实践的规律出发,情景创设还应体现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层次交际的需要,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实物,或使用教室内的物景,如通过摆设桌凳,加之于辅助教具设置各种场景,如商店、邮局、饭店、医院、街道、校园等等,把问题情景、思维情景和活动情景有机交融起来,扩大学生的思维和交际时空,把学生获得的语言能力融人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运用,最终达到语言为交际服务的目的。
二、创设情景实现教学过程的交际化
英语是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反复、多向、多渠道的交际过程,教学中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实现交际本领必经的交际过程。教师要努力激活整个教学过程,把交际活动贯穿于每一个教学步骤之中,通过设计种种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所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或设计一些游戏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也可将所学的对话或课文让学生表演,这些表演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想象力、表演能力以及性格来决定分配给学生的角色,使学生们既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所学内容,又进行了交际训练。在开展这些课堂教学语言交际训练活动时,教师应该牢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在交际中的出错具有一定的容忍度,如果对学生每错必纠,会让学生失去交际的欲望,对交际活动产生心理抵触,教师要尽力让学生在一种健康、良好、轻松向上的心理状态中进行交际。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交际法注重教学的程序化,教师要尽力把各个教学步骤有机联系起来,课堂上有机械练习和背诵提问的假设交际活动,有按基本句型模式套路熟练地对话、造句、复述的教学活动,有结合课文进行即兴发挥式的议论、讨论、辨认、有内容、有观点的针对际活动,还有让学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谈的真实际活动,教师要把各种交际活动的环节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系统性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向语用能力的转化。其次,教材内容的处理也要体现整体性,教材是教与学活动的主要媒体,教师要运用语言信息输人的教学策略地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材内容,把整个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交际训练的课堂教学系统化,注意各语言要点之间的联系,避免支离破碎。
四、突破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培养交际能力
关键词:双语教学;计算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加强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可以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1背景及现状
目前社会急需大批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人才,以“双语教学”的形式培养既懂计算机又能熟练使用外语的人才正是时代的要求。我国的现状是:单纯用中文教授计算机知识就已经有一定难度,加入英语之后,难度更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英语水平不高,而许多计算机专业术语也比较艰深,因而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学中也相当被动。教学实践表明,在计算机双语教学中,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逃课等现象普遍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不是他们不愿意学,而是因为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跟不上教学进度。教与学呈现准分离状态,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联系的纽带,学习积极性难于调动,教学意图不易贯彻,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2双语教学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计算机教育中运用“双语教学”是时代需要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与核心技术研究几乎来自英语国家的大学和研究单位,高水平的计算机软硬技术文献多是英文的。利用英语直接学习计算机课程,符合计算机学科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学习英语已经有很长时间,在大学阶段采用双语教学,是解决现在计算机学科发展同满足社会行业需求之间矛盾的必然形式,也是加强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1) 从时代背景来看
随着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国内各类企业和公司的对外交往将会更加频繁,同外国企业和公司的商业洽谈、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也不断增加。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进入中国投资设厂,而那些外语能力强且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必是被聘用的首选。
(2)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
进入21世纪,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深入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形式和生活环境等等都产生着巨大影响。在而操作计算机时,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如编制应用软件或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和技术等。
(3) 从计算机学科的性质来看
计算机学科的许多知识都以英语作为主要载体,很多中文文献与表达方式都是直接从英文版本翻译来的,所以掌握英语对于透彻理解计算机知识非常重要。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中的专业词汇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英语是其传播的主要语言。特别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美国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许多资料和说明书都用英文编写。通过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查询科技资料、阅读科技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是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
(4) 从学科人才发展的需要来看
现代社会给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多种渠道去获取国际上最新的学术信息,把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动态,了解前沿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时获得最新专业知识,提高本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他们也可以和国外具有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更换教材,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采取双语教学,能够提供一个语言应用环境,让教师和科研人员保持原已具备的外语水平,使其在对外交流和自身发展过程中都更加得心应手。
3对计算机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下面对开展计算机课程双语教学的入手点做一简单的讨论。
(1) 从程序设计类课程入手开展双语教学
程序设计课程的内容大多是讲解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基本语法、示例程序以及一些简单的问题描述及原理描述,因此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编程效率。很多程序设计软件都是未经过汉化的,而且在编译和调试程序的过程中,其提示信息也都是英文的。若配合双语教学,在实验中使用英语开发环境,可使学生习惯于英文界面的开发环境,摆脱遇到英文提示就去查找中文材料和求助翻译的依赖心理。
程序设计类英文原版教材的编著者大多是程序设计语言的开发者或者资深的程序开发人员和教授,直接使用他们的教材能很好地领会其中的程序设计思想。
(2) 在已有直接先行课的选修课中率先开展双语教学
如果有些课程有直接先行课,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就会有一定的基础,因而会容易一些。
(3) 选用有现行中文译本的原版教材人手开展双语教学
为了更好地兼顾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双语学习,可以考虑选用有中文译本的原版教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双语负担。
(4) 用双语开展计算机前沿技术的专题报告和讲座
计算机前沿技术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没办法找现成的教材和参考书,这样就比较适合用双语形式开展专题报告和讲座,从而引导学生检索和跟踪最新相关英文资料。
4结束语
开展计算机学科课程的双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最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该学科核心与前沿信息,达到既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又培养其专业能力的目标。为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国早日成为软件大国和科技大国。
参考文献
[1] 张素群. 对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药学教育,2006,22(2):9-11.
[2] 张雷宝,刘晓宏. 双语教学:共识、分歧及其误区[J]. 现代教育科学,2005,(6):73-76.
一、非语言交流的定义
非语言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占交流总信息的比重大致为75%,研究表明,非语言“渠道”所传递的信息时常比语言本身更为丰富,那么,何谓非语言交流呢?
Samovar 指出,“非语言交流涉及交流过程中对话双方所构建的一切非语言环境,该环境对双方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由此看来,非语言交流方式即指未使用任何语言方式情况下的信息的传递或交换方式,信息的传递或交换不借助口头语言,服饰、表情、动作、嗓音、音调、眼神都属于非语言交流方式,它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意无意的成为了信息传递的一种媒介。
二、非语言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Miller 曾指出,“交流过程中,语言(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只占7%,剩余的93%的信息通过面部表情(55%)和语调(38%)来完成传递的。”由此看来,非语言交流行为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在信息交流中构成了一种重要的信息媒介并影响着交流效果,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非语言交流的具体方式
1.肢体语言。根据朗文现代英语词典的解释,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流的主要方式,它通过肢体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或意图;肢体语言包括手势,姿势,表情,眼神和距离。
肢体语言可能是非语言交流的最普遍方式,它在非语言交流中传达最多的信息,我们的坐姿,站姿,走路的方式,在群体中的位置,都有助于他人对我们的思想,情感,意图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一个人的举止,如牙关紧要,眯起眼睛或瘫坐的姿势可以传达愤怒,怀疑或不感兴趣的信息;反之,长久的眼神接触,侧耳倾听,面露微笑则传达认同,关心或同情的信息。肢体接触,比如握手,触摸,拥抱,推攘,拍背等都传达一定的信息。
2.位置与距离。位置也可以传递相应的信息,人际交往中位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面对面,肩并肩,背对背等。合作关系的人们更倾向于肩并肩并排的坐姿,而竞争关系中的人们更多的是面对面的位置关系,因此,相对位置关系传达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之间的距离远近也时常传达出相应的非语言信息。每一种文化对于空间的应用都有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即便是不成文的规定也深刻地影响着该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某种文化中的被解释为相互吸引与爱慕的行为,在其它文化中可能被理解为基本的礼仪客套,不同文化环境中,不同的空间规则使得误解时有发生。个人空间划定了人际交往中的隐形界限,这一看不见的界限却能敏感地被感知,尤其当他人进入了他人的“领地”,一些人需要更大的私人“领地”,因而与他人交流时会保持更远的空间距离,打破这一无形界限会使他们产生不适感甚至愤怒心理。
3.服装与饰品。服饰是通过物品来进行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方式,服装、饰品,甚至化妆都影响着人际交流中信息的传达,它们可以传递出诸如场合(正式或非正式)、地位、品味、个性等信息。
不同的制服体现出不同的职业类别,如校服、警服、职员套装等,再如非洲部落首领独特的服饰来象征权力和地位。Seal指出,“穿什么衣服(或不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饰品(或不戴什么饰品),一定会传达出一些关于你的信息。”如果你喜欢运动,你更倾向于购买运动套装或运动鞋,甚至会购买最喜欢的体育队的队服。通过服饰,人们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他人的兴趣、品味和性格。
4.副语言。研究人员发现,排除或无视语言本身的信息影响,一个人的语调、音高、音质、语速等都会传达一定的信息。作为信息的载体的声音,其本身的质量也成了信息的传达者,虽然副语言的传达有时非常微妙,但它们就伴随着我们的声音一同传达着信息。温柔、同情、悲伤、爱慕凭借音高的变化来传达,严厉、敌意、愤怒、鄙视借助声音的响度来传达。副语言成为副语言交流中最有力的渠道之一。
四、非语言交流的应用
1.商务活动中的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在面对面的商务场合中大量存在,包括商务会议、商讨、协商以及其他社交场合。由于国际商务活动与跨文化交流紧密相关,加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成为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教学活动中的非语言交流。教学场合中非语言交流的大量使用可以帮助师生之间更好地交流。比如,学生举起手来就传达有疑问或有表达观点需求的信息,教师的微笑或皱眉传达出友好与和善或不满意的信息,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点头或摇头来传达认同满意或不认同不满意的信息。
在教学环境中,非语言交流的使用使得师生双方获益良多,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在非语言交流的帮助下,即便有词汇量的限制,学生也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师。
五、结论
“你用发音器官说话,但你用整个身体交谈。”由此看来,对非语言交流进行探索是必要的,它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他人思想、看法、态度和情感的了解。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言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
例如,“桌面”不能说成“屏幕”;鼠标操作中的“鼠标指针”不能说成“箭头”。因为“桌面”、“鼠标指针”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屏幕”、“箭头”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言语,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
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言语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量的信息。
二、教学言语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言语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喜闻乐见,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丰富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言语去解释抽象的概念,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言语,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记忆最深刻。记得在讲解“文件夹”的概念时说:同学们看过这样一个魔术没有,就是:一个魔术师能在一个盒子中变出一个小一点的盒子,然后打开这个盒子,里面又有一个更小一些的盒子,没完没了的,可以变出一大串的盒子。我们的文件夹就像这个盒子,可以盒子里藏盒子,再藏盒子,也可以藏其他东西。这样同学们既听懂了文件夹的含义,也使他们记忆更加深刻,终生不忘。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言语,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信息技术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言语,效果更是不同凡响。例如在讲“网页制作”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了这样一段开场白:“通过 Internet知识的学习,我们只需鼠标点点,便可坐看世界风云变幻,尽揽祖国气象万千。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不满足于网上的浏览,纷纷制作出自己的网页,并在Internet上。对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你,难道还能任凭风浪起、我自不开船吗?你是否也想在Internet上一展自己的风采?是否也想在互联网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家园……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同学们的不懈追求,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三、教学言语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言语、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例如,讲授《美丽的电子贺卡》时,我要求同学们动动脑,设计出最具有自己个性的贺卡来。我发现赵同学很不认真,呆呆地在想着什么,于是我说:赵同学,你头顶怎么一亮,我看到的是思维的火花吗?非常灿烂,是不是想出好的创意了,那快点做吧。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赵同学思想集中,而且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
四、充分运用体态言语。
教学体态言语是教学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眼神等来补充口语的不足。有些口语或文字,学生不甚明白意思,而通过教师的体态言语,便豁然开朗。教师口语与体态言语同时使用,自然和谐,大方洒脱,具有感召力,往往会使学生情绪更饱满,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
1.非语言交际的实际意义
国学研究者杨平曾说:“非语言交际是指交际者运用身体的自然特征和本能向对方传递信息,表达特定语言意义的过程”。
实际上,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不用语言、不需吐词,只利用语言因素以外的方式手段来进行表达与交流。它不仅是语言交际的辅助工具,还能表达语言所表达不了的特殊情感与思想内涵。一般来说,它由体态语、副体态语以及时间语言和空间语言所构成。它可以是一个很随意的手势,也可以是外在的发型或服饰。
2.教师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英语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
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学校、对学生,甚至对学习的看法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重视非语言交际的运用,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能力、交流与交际能力才会得到更有效率地跨越性提高。库珀也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留意语言交际方面的应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的话,教学目标是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的。”同时,也有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利用非语言交际甚至比正规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教学效率会更高。因此,要想提高初中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充分地重视并且巧妙地应用非语言交际。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强大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才能完善语言交际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令初中英语课堂的特色与魅力倍增。另外,它也是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英语课堂距离的紧密贴合器,它不仅体现着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还是其整体行为素质的综合展现。
二、初中英语非语言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1.教师形体语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初中英语课堂的授课是以师生集中面对面的形式来进行的。而中国传统的教学形式大多是以“师道尊严”为要义的,因此,绝大多数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恪守师道、不苟言笑,并以此来显示教师权威。在调查瑞金市某中学教师讲课时对非语言交际的应用情况时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面部表情过于刻板、严肃,而只有少部分教师能经常保持微笑,甚至还有的教师讲课从不微笑。课堂上,教师严肃的面部表情的确能够得到学生某种程度上的尊重,但也只是一种带着敬畏的尊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直接面部表情来感受某些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或者表达的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授课时的面部表情应该是恰当的、丰富的。比如,在学生有闪光点出现时,要用惊奇、赞扬、满意的表情来鼓励他于无形之中;如果课堂气氛出现混乱时,要用愤怒或者严肃的表情来及时纠正他们、警醒他们。
2.教师在时间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孙孔懿有云:“时间道德就是一定社会用以调整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在时间关系上的行为准则”。这说明了时间是被个人和社会二者同时所属的。而有一项教学过程的研究调查充分的显示了,有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对时间道德的认识与修养不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中,文学似乎成了“故纸堆”里的东西,少有人问津。文学有时被看作阳春白雪,可有可无;有时仅被看为风花雪月的浪漫事,供人消遣;有时又被认为太高深,高不可攀。反正与现实生活关系不大,太不实用。就我所认识的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中,没有想报考文学专业的,他们普遍认为“文学没用”,而旅游、经贸、翻译、语言学则比较受青睐。
这种现象固然与当今社会流行的实用主义风气有关,但一些大学对文学的轻视也是难逃其责的。正如张维又教授所言,“有的外语院校为了迎合一时的财贸金融热,纷纷放弃传统的语言学、文学课程,而开设外贸英语、经贸英语,这其实是对学科建设有害的举措”。
大学不是训练班,不是训练“技术员”的,而是要培养完整的“文化人”。走出校门的学生应该是素质优秀的人才,不仅有语言能力,还要有文化后劲,而不是只学说话的鹦鹉或语言工具。而“英语文学课是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劝善,宣扬同情、人文、关怀”,能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优良品格,所以文学课对学生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开设文学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外语本来是一种极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如果我们只重视语言技能训练,轻视人文素质培养,把“听、说、读、写”四会作为培养目标,就把外语变成了一个工具学科,“甚至都算不上一个学科”。外国文学课对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培养人文关怀精神、形成良好品格、扩大视野是极为重要和有益的。学外语的人不应光是会说会写某种外语,还应懂得该国文学、文化背景知识,否则,这样的学生只能算是一种语言工具,甚至都不是一个好的工具。
二、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研究
1.教育理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包括英语文学课教师在内的大部分中国英语教师一直采取“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很少或几乎不给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变成了大规模生产的“标准件”,不会自己动脑思考,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一些学校的英语文学课中,往往使用一本教材,既讲史又讲选读,这样效果往往不好。因此,要在教学中将文学史和文学选读分开来上。文学史课程主要强调系统性和知识性,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英语文学的发展过程,熟悉英语文学的全貌,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及不同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文学选读课则强调对个别作品的深入研究。
在文学史方面,强化文学常识的介绍,加入了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及术语等方面的知识,更新了许多教科书中陈旧、过时的观点,补充了很多教科书中没有包括的二战以后截至目前的、后现代主义的内容。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及研读报告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增强教学效果。
1、启发激励教学法。在教学中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发散思维,不满足于现有的“权威”结论。在网络时代,对固定文本的理解趋势呈现一个“中心消除趋势”。如果学生们对名家的评论或名家的译本存有一种敬畏心理,那么他们就会一味接受,而不敢提出任何质疑,久而久之,思想就会僵化,更无所谓创造性了。因此,要提倡个性的发展,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思维不受教师的固有思路和权威观点的限制,进而扩大其课上的参与空间。
2、实验探究法。这是借鉴理工科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教学实验探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认识规律,更好的指导文学课的教学。意象派诗歌历来令学生感到头疼,他们难以体会隐含的抒情,更不用说去领会寓意了。教师剖析诗歌包含的写景、抒情、寓意的三段式,介绍意象派诗歌突出写景部分,将抒情隐含其中,将寓意留给读者自己。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模仿并创作意象派诗歌,然后介绍自己的诗歌意欲抒发什么情感、传递什么寓意。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意象派诗歌的写作特点,进而学会欣赏意象派诗歌的美及其领会其深刻寓意。
3、课题研究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调研课题来得出结论,培养他们独立研究的能力。
我们面临的大部分学生平时说起话来可谓滔滔不绝,机灵诡辩,可为什么到写作文的时候就寥寥数语,干巴巴的,一点也不生动呢?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生语言贫乏,有话道不出来。这可能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通病。面临这样的学生,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了。当然,积累语言看起来是一件较容易的事,多听、多看、多写不就完了吗?但真要做起来,而且还要行之有效,那可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程。况且,重视语言的积累,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又是提高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应该引起重视。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积累语言呢?下面就我在实践中的体会粗浅地谈几点。
其一、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要学生积累语言,首先得要他感兴趣,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先得有教师优美、动听、幽默、流利而丰富的语言。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语言规范、准确、鲜明、生动、流利,精炼传神,能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笑而生乐,乐而不俗;怒而激昂,有节有制;伤而低回,沉而足气;朗读课文时,声音能外化成和煦的春风,火热的夏日,绵绵的秋雨,酷寒的冬雪;能外化成制作小桔灯的小姑娘,"变色龙"般的奥楚蔑洛夫,朴实善良的阿长,把人逼成"鬼"的黄世仁......总之,教师的语言让学生听起来觉得像音乐,像甘泉缓缓浸入他们的心扉,能够激发他们心中的爱恨情愁,他们当然就乐意去享受、去感受这种艺术美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也会逐渐的丰富起来,优美起来。反之,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贫乏、不规范,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像催眠曲,巴不得老师的课快点完,好逃离这堂"是非之课",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就会厌倦你这一科,更谈不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了。因此,要学生积累好语言,首先教师得有优美的语言做表率,这就要求教师广闻博识,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增强教师语言的魅力,力求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使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
其二、引导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学习语文的"积"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主要途径是读;而"发"则是对语言文字的倾吐和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出中成章,下笔成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语言生动形象、文笔优美且贴近现实生活的文章,大纲要求要多读,以读诵代替繁琐的分析和理解。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训练学生说话发音正确,读句分明,语气连贯,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还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爱憎情感。朗读的时候,方式要力求多样化,比如范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带着问题读、听别人读、赏读等。
广观当前的农村学生,他们上课必须两耳只听"一人说",一心仅读"一本书",而课外读物,几乎是清一色的作文书籍。这类书籍无论怎样的"优秀""经典",也无法摆脱学生生活阅历、文学素养等各方面的限制。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仅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首先要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可以启发他们运用"圈点评注法"、"一页读书法"、"逆向思维法"、"换位思考法"等,去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使读书学习的过程成为不断思考与解决认识上的某些矛盾--怀疑进而获得的真知的过程。还可以给他们规定课外阅读和背诵文章的数量,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一要广读,广泛涉猎,多方吸纳,不要只限于某一类读物;二要多思,如想一想文章写了些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等等;三要勤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把课外阅读中名家名篇的精美语言、优美词句和精彩语段分类摘抄下来;四要善用,除了汲取精神营养外,在写作与表达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将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各项语文活动和其他活动之中。
(一)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普遍的美术教育课堂中,作为教学的基本惯例手法就是利用学生的自身作品在不同方面进行赏析和和点评,以此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一幅作品带给每一个人不同的审美效果和观点。有的人对作品的审美充满梦幻般的幻想,而有的人却与此相反,着重现实中的存在和实际感观。所以,对一幅作品的评价没有好与坏,美术教育理念中也没有一定的范围去规范一幅作品的优与差,然而通过不同人的审美与评价,可以有效的去开辟另一条新的审美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
(二)增强学生创意写作能力
为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创新能力,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让学生不断地从学习和生活中找到创意的灵感,并进行及时的见闻写作作为创作的源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加有效的开拓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创作领域。老师要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重作品与现实的区别,避免不良现象的出现。
(三)提升美术作品的价值
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时,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世界,毕竟作品来源于心,老师不能只站在一方面或者自己的角度去欣赏一幅作品,要积极主动通过学生的作品去欣赏和点评,以此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一定的交流与互动去激发学生对美术创新的兴趣和潜在能力。与此同时,要注重作品与现实的统一,积极引导学生将美术理念运用于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美术世界的灵动,利用作品表现对人生的认识,以此为开拓思维创造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一)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
为更加有效的去发展美术创新理念,老师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作品感知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勾画出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拥有自己的视野和描绘方向。在美术教育理念创新课堂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作品艺术思维感知能力,通过一定的研究与思考,让学生自身在作品中感知作品本身带来的意境与特点。例如:在勾画一幅太阳升起图时,要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描绘,即太阳的变换方向和色泽选择等等,了解学生在创作作品时的思维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自身内心世界的同时,更要注重突破常规、与时俱进创作具有时代创新气息的艺术作品。
并且通过一定的活动实践和展现,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素质魅力,让学生在自由表现自己所看到的美的同时也能让大家看到当代学生的什么方式和创作模式。例如:在美术教学课堂中,老师选择一个音乐课题,打破原有的教学要求,不按照课本的规划,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在自己的内心勾画出这首音乐世界,这种授课方式突破了单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升老师的自身素质,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发展
在美术教育领域中,老师是美术理念知识与学生两者之间的纽带,也是创新意识培养与开拓思维方式的主导者。在美术教育课堂中,老师要注重采用多方面有利条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念与知识。在一定条件下,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与素质,通过自身的创新方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让学生充分感知自己的心灵,积极引导他们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领悟“悟”的重要性。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剂型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1]。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紧密结合,在药学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药剂学实验技能专门人才市场需求较大。传统药剂学实验教学均为是验证实验,书本上怎么写,课堂上就怎么做,教学方法单一,以纯粹的经典实验为教学内容,而这些实验都是反复做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在教学模式方面是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开放性实验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提供实验主题和基本材料,有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计划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仅负责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样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其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可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2]。
一、教学模块的设置
1、经典实验模块
知识基础是开放性实验能够良好运行的基础,学生在进行开放性实验之前需掌握各类剂型的基本知识,如处方的组成,常用的制备方法等,为此在实施开放性实验之前,仍然需要将经典实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自主进行药剂学实验的基本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教学模块的设置,对原有经典剂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将原来分散的各种不同剂型的教学进行整合压缩,最后形成"经典实验模块",在"经典教学模块内"再分成按分散系统和技术手段分类的4大模块即"液体制剂模块"、"固体制剂模块"、"半固体制剂模块"、"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模块",使用模块化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实验教学学时内未完成各种剂型的制备工艺和处方设计的学习。
2、综合性实验模块
综合性实验是将学生在经典实验教学模块所学习的不同剂型辅料中的附加剂部分单独拿出来在相应剂型中进行讨论,如油相乳化所需HLB值的测定、混悬剂常用稳定剂的考察、抗氧剂性能的考察、抑菌剂性能的考察、片剂常用崩解剂和粘合剂的筛选等实验。学生依照教师设计的实验思路,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该模块的教学,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处方分析和制备方法后对处方中所需要的各种附加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能在各种不同的处方中进行灵活应用,使学生在后期开放性实验中能够根据教师所给材料,自行判断处方的组成,同时能够合理的应用药物制剂的附加剂使制备的剂型符合要求。
3、开放性实验模块
通过经典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已知剂型的设计和制备能力。开放性实验通常以研究性实验为蓝本,在学生掌握本实验基本技能后进行技能的转化和应用,使学生能够独立动手和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在本实验模块中我们结合生活及生产实际和研究热点设计了液体制剂开放性实验,包括维生素E乳液、中药提取物保湿水;固体制剂开放性实验,包括维生素C泡腾片、中药足浴分散片、维生素C口腔崩解片;半固体制剂开放性实验,包括水包油型维生素E霜、油包水型防冻蛇油护手霜、丝瓜提取物保湿凝胶(注:实验中的中药提取物由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提供)。
在以上教学内容中教师根据剂型特点给出该剂型常用的各种辅料,学生根据自己在前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自己设计处方并进行制备,通过产品的质量控制来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和学生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教学模式改革
1、经典实验模块的教学模式
经典实验的教学内容继承了传统药剂学实验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教学方式生讲授和现场指导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教学模式,这一部分仍然以"教"为中心,学生学要在教师的"教"中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药剂学基本的实验技能。
2、综合性实验模块的教学模式
综合性实验模块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提出问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如给出一个乳剂的处方,但教师不给出该乳剂中乳化剂的用量,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该处方的制备才能得到质量稳定的乳剂。在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上可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丰富如抛锚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等。
3、开放性实验模块的教学模式
开放性实验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药剂学专业知识将教师所给出的药物剂型进行处方的探索和设计,制备工艺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自己设计的处方和工艺将产品制备出来,并分析产品的优劣及其原因,在教学模式上学生为主导,教师只参与产品制成后,相关问题的探讨,因此该模块的教学通常以分组探讨式和协商式教学模式进行,根据教学内容将原来分散成2-3人的小组实验,合并成整个教学班分成2-3个大组,对同一类别下的开放性实验分别进行探讨和协商,提出不同的见解,根据大组内形成的不同设计思路再分组进行制备并比较工艺的优劣,最后进行探讨。
三、结语
本次教学探索中将开放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经典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不同教学模块的设置,将经典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和开放性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点的学习由浅入深,由基础到提高,由学习到应用。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式实验教学模式将经典实验教学所需掌握的知识准确而有效的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抛锚式和PBL等教学模式将课堂转变为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将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最后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分组探讨式和协商式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药物剂型的研究和制备,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该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符合人类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最直观的体现,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相同交际情景中对话的双方会因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进而对同一会话内容或其中的某一伴随动作作出不同的理解与诠释。近年来,随着各民族持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流日益频繁,肢体等非言语行为因素也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而由于非言语因素所引起的跨文化误解进而导致交际失败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二、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非言语行为交际 (即 non-verbal communication),它包括肢体语言、手势动作、面部表情、交谈双方身体的距离、声音、语调及穿着打扮等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拥有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越来越频繁。而在实际交际中,非言语行为等因素作为一种伴随语言,与言语交际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交际活动当中,甚至在有些语境中,这些非言语符号比言语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如果以上这些非言语行为信息处理不好,就会产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同样应了解外国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及这些肢体语言所蕴含的特定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以免在交流中使对方感到不愉快或使之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影响交际的进行,造成误解,闹出笑话。
三、跨文化误解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拥有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或者,在想表达同一概念时,人们也会采用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因素加以辅助。所以各民族就拥有了不同的非言语行为交际方式,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这些非言语符号,就可能会出现误解、困惑甚至矛盾、冲突。例如:一个阿拉伯人和一个美国人的交谈情景:按照阿拉伯人的民族习惯,他们认为交谈时距离对方近表示友好;而美国是个注重个体空间感的国家,按照美国人的习惯他们会往后退,因为他们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于是,一方往前挪,一方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偏离各自最初的位置可能非常远。可见,肢体语言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
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要表达相同的意义,因文化的差异所选用的体态语也有所差别。而同一动作在不同文化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或对的。例如,在中国和其他很多国家,人们用点头表示“是”或“同意”,但在印度、保加利亚和希腊等国,他们的点头却表示“否”或“不同意”的意思,恰恰相反,摇头或歪头才表示“同意”的概念。再如:在拉丁美洲人看来,触摸是一种“谈话”的方式,见面时拉丁人触摸表示问候。在拉美国家里,妇女见面要相互触摸 、亲吻和热烈拥抱,男子也是如此,然而非拉美的男性和女性几乎从来不像拉丁人那样相互触摸,初次见面时,只是相互点一点头或轻轻握一下手。
事实上,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有用肢体语言等非言语行为代替语言交际、表达感情、表明态度等实现交流的习惯。但是由于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差异,在拥有不同文化的国家或地区,类似的非言语行为所表达出的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而跨文化交际失败的种种案例也表明:由非语言行为引起的误解屡见不鲜,这种误解甚至会影响各国人民之间友好,造成沟通障碍,合作受挫等等。由此可见,对对方文化有所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而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可见一斑。
四、总结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非言语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言语交际相辅相成,贯穿于整个交际活动当中。因此,我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应多了解一些国外常用的非言语行为及其在实际交际中的确切涵义。我们应该在理解话语交际的同时,注意非言语行为的理解与运用,理解不同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同时,还应注意所有的非言语行为因素都应放置于其特定的语境下去理解,忽视语境的非言语因素诠释仍然是不完整的。总之,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我们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特有的非言语行为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与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1]Barbour,A.Louder Than Words:Non—verbal Communication[M].Columbus,Ohio:Charles E.Meril Publishing Company,1976.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