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范文

时间:2023-07-03 09:42: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

篇1

初中物理电功率的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为本章公式多,物理知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不住易混淆,尤其是计算多,弄得学生云里雾里,许多学生感到很困难。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变换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电功率概念的引入很关键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去观察电能表的工作情况,在实验中增加电能表,让学生既看到用电器的工作情况,又看到电能表的工作情况,尤其是电能表铝盘的转动,能更好的理解到电功率的意义。分别拿一个“25W”和“100W”的灯泡接到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电能表铝盘转动的情况。实验发现,当把“100W”的灯泡接到电路中时,它比“25W”的灯泡还要亮些,电能表铝盘转动也变快了。“那么在物理学当中我们用什么名词来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呢?”――“电功率”。并出示一些用电器的铭牌,特别是大功率用电器的铭牌。这样引入电功率概念,形象、直观,学生感觉有趣。

二、做好测电功率的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电功率,建议做好三个实验:

1.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本实验是电学中第二个同时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进行定量测量的综合实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对于完成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前一节电功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用伏安法测量用电器电功率的方法,对公式P=UI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本节实验探究,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电流、电压对电功率的制约关系。

具体做法:采用前面用的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方法,此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从已会的七个探究要素方面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写成实验报告,相互交流,并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从而得出:对于一个用电器来说,电功率不止一个。

2.用电能表和秒表测灯泡功率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中“利用家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分析与计算,它是一个课外实验。但实际教学中几乎没有去做过,在教学中,用引入电功率概念的实验装置来实际测量“100W”灯泡的实际功率,让两位同学数转数,两位同学记时间,然后让学生代表上黑板计算,学生积极性很高。本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和有趣的特点,它为学生创设一个最直观的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等方面作出最直观的铺垫,使学生感受倍深,进一步加深印象,让学生明确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电能和电功率,焦耳和千瓦时等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同时也切实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物理是有用的”,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25W”和“100W”灯泡串并联实验。用引入电功率概念的实验装置,通过猜想、实验验证、实际计算的步骤。首先将“25W”和“100W”的两个灯泡并联在电路中,观察亮度并计算功率和电能,然后将“25W”和“100W”的两个灯泡串联在同一电路中时,有的同学猜想可能仍然是“100W”灯泡亮些,有的却认为是“25W”的灯泡亮些,甚至有同学认为一样亮。到底怎样,通过实验却发现“25W”的灯泡亮些,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极大的兴趣。这样用形象直观的实验及计算来代替枯燥的讲解,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电功率的计算

电功率计算相对枯燥难教,学生感到很困难。在教学中建议做好以下三点:

1.循序渐进。许多教师往往是一下子给了学生一大堆方法,让学生去消化,自己落了个眼前的清闲。这却为以后带来了麻烦。方法虽多,并不是都重要,学生需要学会最基本的。有的教师到这里往往急于引入P=U2/R 、 P=I2R两个公式,本意虽好,却让学生感到有些混乱。至于何时引入P=U2/R 、 P=I2R,我想,等基本方法掌握了,回过头来把那些题目再做一遍,用P=U2/R 、 P=I2R解题,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设置课堂的习题不要太难,重在对公式的应用,并让学生熟悉公式的单位换算即可,更多的习题可以放在后面进行,对数值的设计也应以巧数为主,不涉及过难、过深的纯数学式的计算,以节约课堂时间。注意让学生多动手,在学生动手计算时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统一解决,以提高课堂效率。在解题的掌握上,先让学生掌握常见的几种题型,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步寻找方法与规律,从基本的思路中去摸索自己的方法与基本的思路。逐步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了解更多的题型。

篇2

作者简介:巫忠来(1970-),男,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物理图像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地表述各物理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由此衍生的图像类试题以图像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考生识别图像、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图像类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很广,遍布初中物理各个章节,特别是在初中电学中显得特别多.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方法,不会利用图像分析处理问题,一见到图像题便产生畏惧心理,致使在解这类试题中失分较多.下面就初中物理电学中常见的题型,来谈谈这类考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看图像,读数据

例1(2012襄阳)如图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UI图像.若将甲、乙串联在某一电路中,当电流为01A时,电源电压为V;若将甲、乙并联在电源电压为15V电路中,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W.

分析:当电阻甲、乙串联,电流为01A时,可以从图像上直接读出甲和乙对应的电压值,从而计算出电源电压;当电阻甲、乙并联,电压为15V时,也可以从图像上直接读出甲和乙对应的电流值,从而计算出电路中的总电流,再根据P=UI即可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解:①电阻甲、乙串联在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都为0.1A,

从U-I图像可知,当I=0.1A时,电阻甲和乙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甲=0.5V,U乙=1.5V,

电源电压为:U=U甲+U乙=0.5V+1.5V=2V.

②电阻甲、乙并联在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为1.5V,

从U-I图像可知,当U=1.5V时,通过电阻甲、乙的电流分别为:I甲=0.3A,I乙=0.1A,

电路中的总电流:I=I甲+I乙=0.3A+0.1A=0.4A,

则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UI=1.5V×0.4A=0.6W.

例2(2013枣庄)标有“6V3W”的小灯泡,通过它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若把它与一只阻值为8Ω的电阻并联接在电压为4V的电路中,则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为()

A.3WB.3.3W

C.3.6W D.5W

提示:当小灯泡两端电压为4V时,读图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为I1=0.4A,由欧姆定律算出通过电阻的电流可I2=0.5A,所以电路总电流I=I1+I2=0.9A,则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为P=UI=4V×0.9A=3.6W.故选C

例3(2013鄂州)如图a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路中电流变化的图像如图b所示,根据图像的信息可知:(选填“甲”或“乙”)是电压表示数变化的图像,电源电压为 V,电阻R1的阻值为Ω.

提示:(1)由a电路图可知,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连入电阻变大,电路中电流变小,R1两端的电压同时变小,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2两端的电压就要变大.由此可知,对于R1:通过的电流随两端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对于R2:通过的电流随两端电压的增大而减少;据此判断,甲是R1的U-I图像,乙是R2的U-I图像;

(2)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电压.当甲、乙中电流都为某一数值时,在图像上分别读出甲、乙对应的电压值,即可求出电源的电压.如当I=0.2A时,U1=4V,U2=2V,所以U=6V.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R1的阻值.

小结:此类题目的特点是,无需计算就可以从图像上直接读出有效数据.读数据时,要看得准、读得对.

2看图像,找数据

例4(2014齐齐哈尔)用如图甲所示电路进行实验探究,小灯泡L标有“6V 3W”字样,小灯泡的IU关系如图乙所示,R为10Ω的定值电阻,当小灯泡电功率为0.3W时,定值电阻R消耗的功率是W,电流表的示数为A.

分析:本题中灯泡与定值电阻并联,由图像及P=UI找出符合消耗电功率为0.3W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从而求出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和干路中电流.

解:由图像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UL=1V,通过的电流IL=0.3A时,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为0.3W.

因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啥说牡缪瓜嗟

所以,通过定值电阻R的电流:IR=UR/ R=1V/ 10Ω=0.1A

定值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PR=URIR=1V×0.1A=0.1W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干路电流表的示数:I=IL+IR=0.3A+0.1A=0.4A

例5(2015哈尔滨)图甲是通过灯泡L的电流跟其两端电压关系的图像,现将L与阻值为10Ω的电阻R连入图乙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L的实际功率为1.8W.则电源电压是V,此时通过R的电流是A.提示:结合图像、运用公式P=UI可以算出,当电压为6V,电流为0.3A时,灯L的实际功率为1.8W.由电阻R与灯L并联得出,电源电压是6V时,再根据I=U/ R求出通过R的电流是0.6A.

小结:此类题目的特点是,有效数据不能从图像上直接读出,我们要结合图像、公式,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算出)对应的数据.找数据时,也要掌握技巧,一般都是对几个特殊的点(图像所经过的格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数据.

3判断图像形状

例6(2014泰安)实验中绘出了小灯泡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UI图像如图,则下列图中有关此小灯泡功率P与U2或P与I2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分析:根据公式P=I2R分析P与I2的图像,根据公式P=U2/ R分析P与U2的图像.

解:在PU2图像中,图像上某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为电阻倒数,而从小灯泡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UI图像看出,小灯泡电阻R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斜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B均错误;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15-02

在初中阶段,电学是中考中的重点,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容量大、概念多,学生容易混淆,因此电学的复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复习好电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明确的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首先让学生知道电学有什么仪器、公式、物理量、定律,对电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电学主要有三个基本电学实验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七个电学物理量——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两个基本电路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一种典型的电学实验方法——伏安法;两个规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三种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熟练地背下来,是复习好电学的前提,也为解决电路分析题做好准备。

二、教给学生判断电路的连接、状态的正确方法

电路的连接方式主要是串联和并联,让学生快速掌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定义判断;根据循流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的,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出现支路,连接方式为并联;有的时候还必须用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如果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如果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我找一些典型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识别,然后说明识别的依据,再适当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练习。我还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说明串联和并联:节假日,很多小彩灯为什么有一个坏了,其余都不发光?它们是什么连接方式?我用这些现象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过很短的时间,学生就能准确判断串联和并联了。电路有三种状态——通路、开路、短路,通路和开路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总犯糊涂。我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导线给两节干电池短路,结果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我让学生摸摸导线,学生发现导线已经热了。告诉学生,电源短路是很危险的,容易发生电路起火,生活中应避免电源短路,让学生在心中对短路有较深刻的认识。给学生指出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再找适当的典型电路题给学生讲解,练习,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讲清七个重要的物理量

电学部分有七个重要的物理量——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学生对这七个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公式、计算,特别吃力,而且经常混淆。能否学好这七个物理量,是学好电学的关键,我用最长的时间给学生复习这部分知识。

1.讲清七个物理量的定义、特点。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当电能转为其他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电热,即电流的热效应。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能清楚这些物理量的定义,知道它们的表示符号、单位,不用死记硬背。

2.讲清七个物理量的公式。有些公式,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比如公式:I=Q/t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给学生指出,公式:I=Q/t是电流的定义式,I=U/R是电流、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式,只适用于电能转化成内能的纯电阻电路,这样学生就知道这两个公式的区别和用法了。电功定义式——W=UIt=Pt、导出式——W=I2RtW=(U2/R)t、电功率定义式——P=W/t、决定式—P=UI(因为W=UIt=Pt)、导出式——P=U2/R=I2R、电热定义式——Q=I2Rt(焦耳定律)、导出式——Q=W=UIt、Q=(U2/R)t。学生会问:这么多公式,怎么用呀?遇到具体问题有些慌。有一道2010年中考电学题:某校师生自制了一台电烘箱,电烘箱的电阻丝通过5A的电流时,每分钟可产生6.6×104J的热量,求①此时电阻丝的电功率。②此时电阻丝的电阻。③此时电阻丝的工作电压。告诉学生首先明确已知物理量,然后想用学过的哪个公式去解题,挑选好公式后,这个题就容易解决了。还要强调,公式的运用必须注意适用范围,可以给学生多出一些关于电动车、洗衣机等电动机的计算题,练练定义式和导出式的区别。

篇4

初中电学知识面广、知识点杂、题型变化多、计算公式多.这是造成我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但如果能够对知识点源头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就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捷径,大大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初中电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一个定律: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规律,是所有电学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电学题考查的重点.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掌握其科学探究的方法.

2. 二种连接方式:串联与并联.串联与并联是最基础的电学题考查内容,也是很多电学题分析、思考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3. 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学题的计算就是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运算.因此,正确理解这三个物理量是学习的关键,明确每一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是学习的重点.

4. 四种仪表: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滑动变阻器.对于电流表、电压表和电能表主要是掌握其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读数,这是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滑动变阻器在生活实践中、电学实验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电学题的变化也是起着媒介的作用.

5. 五个重要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探究电流与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功率.这五个实验都是历年来中考的热点.

下面以2011年泰州市中考试卷第三大题26小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图1是一台常用的电热饮水机,下表是它的铭牌数据,图2是它的电路原理图,其中S是温控开关,R是定值电阻,R是加热电阻.当S闭合时,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当S断开时,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

(1) 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2) 饮水机正常工作时,将热水箱中的水从20℃加热到90℃,需用时14min[水的比热容为4.2×10J/(kg•℃)].求此加热过程中: ①水吸收的热量;?摇 ②饮水机的加热效率.

(3) 求电阻R的阻值(保温功率是指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

从知识点分析,这是一道电学与热学综合的计算题,是现在中考的常见题型.很多同学看到这样的综合题感觉束手无策,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心分析,就会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

本题第一小题主要应用到电功率公式,第二小题应用到热量计算公式和效率问题,第三题较难一点,要求对串联电路和电功率公式能够熟练运用.

理清了题目问题的源头,下面就是解题策略的正确运用了.

二、 清晰、简便的解题策略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关键

1. 细读题目,正确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对电学综合题的审题主要是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学会通过题中的“关键词”找出隐含条件如:“正常发光”、“不超过”、“串联”、“并联”、“电压恒定不变”、“最大”、“最小”等等,而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另外还要分析待求物理量与已知量的关系等.

本题应主要关注加热功率和保温功率的区别,水桶容量和热水箱容量的区别,在计算时千万不要相互混淆.例外,本题中电阻R和R实际上都是定值电阻,不管是加热状态还是保温状态阻值都是不变的.只有对题目中的这些关键词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够在解题中不走弯路.

2. 去繁就简,优化电路

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电学题中,当电路中的开关断开和闭合状态发生改变时,元件的连接形式往往发生了改变,画出等效电路图可简化复杂电路.特别在刚刚接触电学计算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多画等效电路图的习惯,多次练习之后,就会习惯成自然,即使不在纸上画出,在心里也会有一个简化之后的等效电路图.

本题电路图虽然简单,但同样能够进行电路的优化.本题中电热水机在加热状态和保温状态时,电路图可优化为以下两种:

① 在加热状态时,开关S闭合,电阻R被短路,电路可简化为图3.

② 在保温状态时,开关S断开,电阻和串联,电路可简化为图4.当这样的两个电路图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我相信同学们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

3. 有的放矢,选择公式

电学题中公式多,我们要能够根据题目中要求解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验证,以确定公式的适用性.

本题中第一小题要求解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对于电流,与之相关的公式主要有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计算公式.但显然本题中的已知条件是电功率,所以我们主要运用P=UI这一公式进行求解.

第二小题计算公式比较明朗,Q=cm(t-t0),需要注意的是水的质量要由热水箱中水的体积求得.对于饮水机的加热效率问题,我们只要对比机械效率的求解就不难理解,即热水箱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14min内饮水机消耗电能的比值.

第三问中公式的运用较复杂,但总体来说都是P=U/R这一电功率推导公式的运用,但在公式运用中,特别要注意各个公式运用时研究对象的同一性.

解题过程如下:

解:(1) I===2A?摇?摇 (要注意功率的选择)

(2) ① m=ρV=1.0×10kg/m ×1×10m=1kg?摇

Q=cmt=4.2×10J/(kg•°C)×1kg×(90°C-20°C)=2.94×10J

② W= Pt = 440W×14×60s =3.696×10J

η===79.5%

(3) R===110Ω?摇?摇?摇(注意公式运用的同一性)

R===1210Ω

R=R-R=1210Ω-110Ω=1100Ω

4. 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电学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自然会变难为易.据统计今年中考这道电学综合题失分较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审题不清,公式运用不熟练.

中考题型每年都会有一定范围的变化,要能够在以后的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熟悉各种典型题型,还要能够把握电学综合题变化的趋势.

三、 热门、实用的拓展分析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趋势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中考物理题型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纯理论试题向现在以实际应用题为主的转变.我们学生在学习时也要及早认识,及时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电学题的发展.从近几年的中考题型来看,电学题综合题的拓展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向科技前沿靠拢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推动科技的进步,让物理学习回归本质才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 与基础生产、生活相接轨

物理来源于生活须服务于生活,电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学题更应该回归生活.上题就是这类拓展的具体应用.

篇5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课前导学可以视为课堂自主探究的热身运动,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问题的设计,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被有效打开,生成探究的学习欲望.为此,导学案内容的设计切忌平铺直叙,要有点悬念.

2.层次性原则

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课前的自主学习也是如此,必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解决多、难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同时学生间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导学案内容设计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随着解决问题难度的逐层增加,学生能够体验到探究获知的乐趣,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物理学习兴趣会愈发浓郁.案例分析:苏科版九年级下“电功率”课前导学这节课从学习目标上看,要学生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消耗电能快慢,熟悉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理解并应用电功率的公式,会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电功率问题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尤其是电器铭牌上就有“额定功率”这一栏,为此笔者在课前导学环节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怎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问题2:观察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在只开一只灯泡时,观察电能表转动情况如何?取下灯泡读一读灯泡铭牌上的额定功率是多少?接着同时打开两只灯泡,再次观察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怎样?想一想为什么转的快慢不一样了.设计意图:课前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功率”出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课前自主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额定功率的关系,猜想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生成探究欲望.

二、勤于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灵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思也罔,教学反思关系到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反思教学模式,有序促成高效

教学实践表明,有序的课堂让学生容易找到归属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主动性更容易被调动,每节物理知识内容都应该是有序的,在课堂设计时应该思考这节内容应该采用怎样的结构?选择怎样的模式?上完课后应该反思运用了该模式后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度如何?积极性如何?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反思,在思考中优化,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被充分调动,上物理课成为了一种享受,何愁物理教学效果不高呢?

2.反思教学内容,细节深化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时间有限,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内容,如何教这些内容,都必须认真的反思,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每分每秒都很金贵,教学前后都必须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筛选,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获得?(2)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理解?(3)哪些内容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有效获知?反思后实践,实践后在与最初的设计相对比再反思,反复改进和优化我们的教学,让每一个教学的细节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案例分析“浮力的方向”教学“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通常情况下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浮力的方向的,不过又大多因为实验缺乏对比性,导致学生认识上出现了“竖直”与“垂直”相混淆的现象.笔者通过反思,创新演示方法,用了两组相同的器材:大烧杯、乒乓球、水、黑线、小铁片,先将两个烧杯都平放在讲台上,结果都如图1(未垫板)所示,可以清晰看到两个烧杯中的绳子是平行的竖直方向.接着将一个烧杯底垫上楔形木板,两者再对比起来看,还是平行的,与水平面垂直,通过对比性实验,再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概念的理解.

除了教师要勤于反思我们的“教”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平时的课堂信息量都比较大,一个初中生即使上课认真听讲,其习得的知识也是短暂性记忆,要想内化为学生的能力,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特别是知识点多、抽象,学生下课如果不及时进行反思,课堂上留下的对知识模糊的印象很容易淡忘.此时,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堂的学习中跳出来,反思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反思自己和伙伴们的所得和所想,及时的反思让课堂所学知识及其过程清晰地再现,有效固化了知识,同时物理知识和方法上具有连通性,长期坚持课后及时反思,让学习滚动式前进,消除重要知识遗忘的不良现象,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7-02

电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虽然课本电学的教学章节并不多,但是,每个章节都环环相扣,前后连贯。经常听到很多初中生反映物理电学部分难学,其实,并不是物理电学知识难以掌握,而是教师和学生没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重视电学基础知识,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电学知识的连贯性,如果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后面与其相关的电学知识就会难以学习。尤其是对那些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注重电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打好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电学基础知识是教师必须重视的:(1)电学的基础概念、定式、定律等;(2)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等相关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3)滑动变阻器的理解和应用;(4)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有希望学好初中物理电学,否则一切皆为空谈。

二、让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俗话说,科学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也不例外,尤其是物理知识中的电学,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自己家庭中电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各自都能实现什么功能;让学生尝试着用电能表去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等。再如,教师在进行《电功、电功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进行以下生活实践活动:(1)回家认识一下自己家里的电能表,知道电能表的作用;(2)调查本月份自己家里的电费情况,然后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各抒己见,写成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家庭调查,学生能清楚地认识电能表的作用及月耗电量和电费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家用电器在工作时,电能表的转速有快有慢?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减少家庭用电?等。这些问题的发现,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电功的不同概念,进而深刻理解W=Pt的计算公式,通过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学生可以找出很多减少用电量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电学知识,再把电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电学的兴趣,进而有利于学生学好物理电学知识。

三、重视科学实验,突出实验的过程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在近两年的物理考试中,与实验有关的题目正在逐年升高,这些实验题渗透到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各种题型中,对实验题的考查也由原来的重视实验结果向重视实验过程转变。物理中的电学知识,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注重实验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电学知识。例如,通过实验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亲自动手串联和并联电路,发现其各自的功能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探究实验的重要性,不能只将电学公式等知识简单地讲述给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带着问题去做探究实验,这样得出的实验结果才能被学生深刻地理解和吸收,才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电学知识。同时,探究实验还有利于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取实验器材、方法、电路图等。如表1到表3,通过几次实验,学生不难发现,从表1到表3只是更换了电阻,其他的并没有变,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然后得出一些新的数据,如表4。

这时,许多学生就能得出“当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结论。这样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究电学定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知新

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提高,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做到系统教学。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前面已经学习的知识,并把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点。这样就达到了温故知新、前后连贯的学习目的。只要掌握了电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深刻理解和掌握了电学知识的定律和公式,那么任何电学题目,学生都能够迎刃而解,轻松应对。

例如,图乙是非常常见的电路图,它既可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电功率,又可以测量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图丙是测量电流表与电压表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都是电学知识长盛不衰的考点。如果只让学生理解甲、乙、丙、丁四个图像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电学知识,但是如果把图甲作为教学基础,让学生反复练习“如何利用滑动电阻器改变电灯泡的亮度和电流”的电路图,就能够把知识练习在一起,然后把知识迁移到“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最后,将多个图联系在一起,使知识融会贯通,前后联系在一起,这样就非常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加强练习

篇7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物理实验习题类型特点以及解题的技巧,然后结合初中物理教育和教学的特点分析了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物理模型初中物理教育初中物理教学简单性原理

一、新课标对初中物理实验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做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新教材中把科学探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贯穿于整个教材之中,近几年初中物理实验习题从类型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特别在各地的中考中对实验的考查每年都在加强。大体上的出发点主要有:一是注重对操作过程和实验设计考查;二是对教材中常见的实验题的器材和实验环境进行变化;三是注重对实验失败原因的剖析;四是注重对实验过程的考查。二、初中物理实验习题三大类型的特点及解题技巧㈠测量型实验的特点及解题技巧初中物理测量型实验主要有直接测量型和间接测量型两种,共15个实验,这些是中考物理实验测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直接测量型实验共10个实验:⑴用刻度尺测长度,⑵用秒表测时间,⑶用量筒测固、液体的体积,⑷用水表测家庭自来水使用量,⑸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⑹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⑺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⑻用电流表测电流,⑼用电压表测电压,⑽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针对一些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等,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已逐步渗入,常用物理测量工具的共性都需要看量程、分清分度值。所以只要掌握好其一,便可基本无碍。2、间接测量型实验共5个实验:⑴用刻度尺、秒表测平均速度,⑵用天平、量筒测物质密度,⑶用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⑷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⑸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五种实验都涉及到诸多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也同时具有相应的实验原理:⑴物体通过的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测量实验原理是v=s/t, ⑵测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是ρ=m/v和排水法,⑶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原理主要是η=W有/W总、W=F・S及二力平衡,⑷测电阻的实验原理是欧姆定律I=U/R的推导式R=U/I,⑸测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的原理有两种,①伏安法的实验原理即为P=U・I,②电能表、秒表测电功率实验的原理即为P=W/t。解决此类题时,一定要细心,确保基本的物理测量工具的使用、读数不出错。同时还应注意题意的局部拓展性变化。近年来各地的中考物理测量型实验在这类题中变化较多,要格外注意。㈡探究型实验的特点及解题技巧1、不同版本的教材内物理探究型实验共计有14个实验:⑴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⑵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⑸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⑹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⑻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⑼探究物质比热容,⑽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⑾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⑿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⒀探究电流热效应,⒁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2、不同版本的教材外物理探究型实验包括新课改以来物理课外读物上设计的探究活动和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其中最常见的有:⑴探究水果电池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⑵探究篮球反弹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⑶车辆滑行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⑷探究物体承受的压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一般有7个主要环节,依次是⑴提出问题,⑵猜想与假设,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⑷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⑸分析论证,⑹评估,⑺交流与合作。各地的中考命题针对这一知识点在各个试题上有着不同程度的偏重,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考查,这也就给命题带来了多个角度的可能性。比如同是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但由于考查的环节或是角度不同,考查的方式也就明显不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要做到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中考命题中涉及不同版本教材外的物理探究实验逐年在出新。但纵观其考查内容,大都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并且所考核的方法和能力都是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应考技巧的教育引导中,提醒学生对此不要产生心理上的障碍,只要抓住应用得当的方法,一般都能轻松解决。探究型实验试题的解题方法强调应用性和开放性,突出物理知识的应用,强调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试题呈现的问题,故而在解答时,可附助已有的知识和结论,对试题所考查的内容和能力,做出正确的解答。当然中考命题并不会只局限于已有知识的得出,往往可能会更注重探究过程的考查,因此解答此类试题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而要体会出试题考查的方向,也就会从容应答。三、设计型实验的特点及解题技巧⑴物理开放题是指题设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题目。这些试题或条件开放、或策略开放、或结论开放,可谓千姿百态。通过求解这一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一些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一批立意和情景新、耐人寻味的开放型试题,它们成为试卷中的亮点,格外引人注目。⑵设计型实验题是指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研究方案,运用不同于教材或试题要求的实验方法解决同一物理问题,此类题综合考查学生观察实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等能力,有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此方面的试题陆续增加并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周围之中,命题也已不局限于对教材已有实验的新设计。解答设计型实验时,首先要明确试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结合教材所学相关知识和设计,进行分析和比较,从中发现其异同之处,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变更和设计,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总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物理素养是公民的科学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我们基础教育一线的物理教育同行只有抓住实验探究教学,深化物理实验,让学生的科学素质真正能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24-01

电学综合题作为中考压轴题,一直以来是学生头疼的题型。如何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快速准确的解决这个难题呢?

电学综合题,一般由实际生活中的电器元件引入,综合电路图知识、欧姆定律知识、图像分析,铭牌信息等一系列常见易考知识点,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

当然,初中电学部分的主要考查知识点包括有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功率特点,欧姆定律,断路和短路特点,电功和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电学知识。学生要有基本的电学知识储备才能解决电学综合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讲的热闹,学生常常听的高兴,但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听得懂,不会做"。上课老师讲解的知识都能听懂,课后遇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呢?

1.善用分析,求未知找已知

解答电学综合题,要从题目要求入手,不要急于从开头题干读起,而是先读题目中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认清所要计算求解的未知量,脑海中快速闪现对应的物理公式,然后再从题目中寻找相关已知量。当题目中已知量好似不足时,就要注意题目中的特殊字眼,善于发现隐含条件,如"串并联""恰好正常发光"等等。

2.认清“短路”

初中物理学习的短路有两类,"短路电源"和"短路用电器"两类。"短路用电器"也叫部分短路,部分短路仅造成该用电器不工作,并不会损坏该用电器,因此是可以的。部分短路较抽象,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多,中考主要考查的形式为结合开关的通断或者滑动变阻器的移动来形成局部短路情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将开关接通时当做导线,只要出现"用电器与导线并联"的情形,我们就认为出现了局部短路,"电流只走导线,不走用电器。"

3.分析电路图,认清串并联关系

分析电路图是解题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分析电路图时出现错误或者偏差,往往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就会计算错误,造成"一分不得"的局面。当然,串并联关系的分析前提是认清"短路",排除了"短路"的干扰后,综合串并联电路特点,画出等效电路图(画等效电路时认为开关和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断路),然后综合分析电路图。一般情况下,"一个圈"的是串联,"多个圈"的是并联。

4.依据串并联特点列方程

电学计算题的特点是物理信息量大,公式多,过程变化多,要想在综合题中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对于基本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掌握这一类解题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电学综合题中常考的问题设置有:求电流,求电阻,求电流做功,求实际电功率。那么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技巧,我们以2014年陕西中考电学综合题(部分)为例说明。

(陕西.2014.33)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的茶叶冲泡方式不同,图甲所示为一煮茶器,图乙是它工作电路的简化图。接通电源后,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温控开关自动断开。沸腾后,当水温降低到80℃时温控开关再次闭合,直到水温升到85℃时电路再次断开。它的铭牌如下表所示:

(1)若指示灯开始工作时的电压为55V,与它串联的电阻是560kΩ,通过指示灯的电流是多少mA?(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煮茶器正常工作r,发热管的阻值是多少?

[解析]

首先看电路图和铭牌信息,分析电路图,由图中看到有"两个圈",因此是并联电路,然后找见加热额定功率600W和额定电压220V。

问题1:

总之,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侧重应用,因此,知识的考查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在面对电学综合知识的应用型题目时,作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及解题技巧,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解决解题过程中的困难。

篇9

    在人教版八年级的物理下册课本中,主要以学习电学为主,重难点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题的时候对于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感到特别吃力。总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1学生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2学生对于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不会连接实物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书本中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练习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1.3不懂得运用到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现在的家庭电路都是以暗线的形式安装,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1.4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掌握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电能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Q=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Q=W=Pt=UIt=U2t/R=I2Rt掌握的不到位。

    2学习初中“电学”知识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2.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

    2.4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接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认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篇10

将《标准》中内容标准列出的实验进行细化,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有操作、经历和理解.其中要求学生会操作的有:会测量温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会测量力的大小;会读、会画简单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需要经历的体验有: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通过常见的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通过实验,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学习压强的概念;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通过实验,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需要理解的有: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理解机械效率;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二、 初中物理实验内容的分类

(一) 简单观察说理型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指课堂上老师演示或同学自己随堂做的一些小实验.这类实验复习要点有:明确研究目的和现象;了解操作目的和作用;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知道相关道理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苏科版物理教材对这类实验的体现有:声现象中体验声音的产生、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吗、声波具有能量、声音高低的影响因素等等;物态变化中观察水的三态、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纸锅烧水、观察碘的升华凝华等等;光现象中分解太阳光、人眼看不见的光、浇不灭的烛焰、纸亮还是镜子亮;力现象、电现象、电磁现象等等在教材中均以图片的形式举例,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二) 测量性实验.这类实验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正确操作,是考察其他实验的基础. 1. 测速度v=s/t; 2. 测密度(1) 固体ρ=m/(V -V )(对不沉的如何测量体积?);(2) 液体ρ=(m -m )/V;(3) 巧测密度:① 让待测物体的质量或体积与水等量代换;② 用弹簧测力计和水测沉于水的物体的密度ρ=Gρ /(G-F); 3. 测压强P=F/S(测量一张纸对桌面的压强;用注射器估测大气压的值). 4. 测功率P=W/t=mgh/t(登楼、引体向上等人体输出功率). 5. 测机械效率η=W /W =Gh/Fs(滑轮组提升重物:匀速竖直提升,s=nh,影响因素:G、G动、绳重和摩擦);(杠杆:影响因素:摩擦)、(斜面:影响因素:倾角和摩擦). 6. 测电阻:(1) 伏安法测电阻R=U/I(定值电阻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小电灯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变大);(2) (用电阻箱等效测Rx的电阻:注意先将Rx接入电路记下电表的示数,再换接入电阻箱,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调节电阻箱直到电表示数跟原先一致);(3) 缺电流表或电压表时,与已知R0串联分压或并联分流. 7. 测电功率:(1) 伏安法测小电灯的电功率(测量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P=UI;(2) 家用电器电功率用电能表和秒表测量:P=W/t(注意单位用kW・h、h和kW).

(三) 探究型实验.它是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延伸或扩展,首先对原有某种实验现象提出假说,然后依据一定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确定实验研究方法,最后对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正确的处理,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这类实验主要包括探究物理规律和探究影响某一物理量的因素.教材中对探究物理规律的实验有:1. 观察水的沸腾:沸腾前吸热,温度上升;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如何缩短加热时间,气泡、温度变化、图像、沸腾的条件、水的沸点不为100℃的原因). 2. 探究冰、烛蜡的熔化特点(引出晶体和非晶体). 3.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由光的反射造成),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像到镜面距离跟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竖直放置玻璃板,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什么要求A、B棋子大小相同,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判断像的虚实,比较像距与物距应多次测量). 4.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法线居中”.(如何证明三线共面?探究两角相等时应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多次测量). 5.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焦内正虚,焦外倒实”、在焦外“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两倍焦距像等大.(实验前:将凸透镜置于蜡烛和光屏之间,调节“三心同高”;实验时:使烛焰从距离凸透镜较远处逐次靠近透镜,每次都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是如何随物距的减小而变化的).(注意三种测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二倍焦距成等大像法,物远像近法). 6. 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引出密度概念). 7.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G=mg).

8.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同物、等大、反向、共线”.(如何证明二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才能平衡)

9.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F l =F l (挂钩码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实验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改变力和力臂多次实验,分析多组实验数据得到普遍规律;弹簧测力计斜拉时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10. 探究使用定滑轮(不省力,可以改变用力方向)、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费距离)的特点,(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实验). 11. 探究物质的吸热本领:用相同的加热方式给质量和初温度都相同的沙子和水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引出比热容概念)、(需要哪些测量工具?)(用相同的加热方式加热的目的是?注意加热过程中要搅拌). 12. 比较相等质量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分别给等质量、相同初温的水加热,比较水温升高的多少.(引出热值概念)、(水温升高的多少代表什么)? 13.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注意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多次测量,避免偶然性). 14. 探究浮力的大小(注意:溢水杯中水要倒满)、(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中对探究影响某一物理量的因素的体现有:1.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水平匀速拉:二力平衡,间接地测出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注意:滑动摩擦力大小与运动速度、所受拉力大小无关;若要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要控制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2.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引出压强概念)、(注意所选用的受压面材料应形变明显). 3. 用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液体的密度和深度,p=ρgh(通过什么现象显示液体压强大小)? 4.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 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速度、质量.(如何控制速度相等?通过什么现象比较动能大小)?6. 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质量、高度(模拟打桩). 7. 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在导体两加相同的电压,比较通过电流的大小). 8.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I=U/R(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改变定值电阻后,如何调节滑动变阻器?选择什么规格的滑动变阻器)? 9. 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大小的因素 :(所选用的电灯电阻是否相同?探究电功与电压关系时,如何控制电流相等?探究电功与电压关系时,如何控制电压相等?通过什么现象来比较要相同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10. 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Q=I2RT(怎么控制,通过观察比较什么体现产生电热的多少). 11. 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线圈匝数有关(观察什么比较磁性强弱?).

三、 初中物理实验复习的方法

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实验进行快速复习

实物投影可以增强演示实验效果,对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复习有很大帮助.例如复习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个实验中,而量筒的刻度较小,教师演示讲解,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这时可利用投影技术,将刻度放大,学生就容易看清.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将课本上所讲的几种演示情况投影到银慕上,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实验录像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这种方法可以快速播放苏科教材配套教师用书后面的光盘中实验操作过程,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又重温了教材中的实验,既具直观形象,又具系统概括的电教手段,通过渗透、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回忆老师讲过的概念和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快放的方法把一些不重要的过程删去,利用慢放、暂停和回看的方法去复习重点、难点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对重点、难点的问题加深理解,使错误之处得以纠正,正确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使之更深刻、更系统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利用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还原图片在教材中所要说明的现象、结论、原理、定律.

2. 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动手操作是实验的主体,没有操作过程便没有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可以发现在理论分析中发现不了的问题.如伏安法测功率实验,老师不知道讲过多少遍,但有的学生却束手无策.因为初三复习往往是“黑板上做实验”,不愿意走实际操作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中考中的电路实物连线题,就是把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纸面上的画线展示出来,这种题错误率很高,说明考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实际操作经验不足,需要认真训练.

篇11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必须对初中生进行培养学习兴趣的教育。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于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是很抽象的,而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的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初中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没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二、因为兴趣,使初中生更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电学中的电功率计算公式:P=UI,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电功率是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P=W/t,而W=UIt,则可得:P=UI。

三、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的探究,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初中生的兴趣

比如引入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奥斯特、法拉第、安培等科学家的故事,正是这些情境的安排,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并及时鼓励了初中生,培养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实验”以前先介绍“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它在初中生的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四、通过对实验中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的探究,培养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实验的事实表明,只有当初中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被感染,或者思维进入预定情境之中时,才能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让初中生感到出乎意料,这样能顺应初中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初中生的感官,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遵循初中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引发初中生的注意,唤起初中生的思考。

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覆杯实验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初中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两个半球为什么贴得那么紧?”带着这些疑问,初中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通过对实验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12

1.对一些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要有正确的认识,如1m、1dm、1cm有多长;1kg、1g是多少;1h、1min、1s是怎样的时间,等等;

2.对物理量的计算关系熟悉,如速度公式、密度公式、重力与质量关系式、压强定义公式、功率定义式及热量计算式等等;

3.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有数据、数量级的认识:如一般成人、初中学生的质量、身高;步行的速度、交通工具的一般速度,对于教学要求我们必须记住的数值如水的密度、家庭电路的电压、干电池的电压、光的速度、g的值等要记住。

4.要具有构建物理模型、简化物理过程的初步能力,如将组成复杂的物体简化成均匀物体,将形状复杂的物体简化成柱体,这将大大方便我们的估测。

5.在运算时将数据近似取值,如将g的值简化为10N/kg,将水的比热容中的4.2近似为4,这样大大节约我们的运算速度。

具体的方法主要有:直判法、排除法、转换法、参照物法、公式法和综合法等六种方法。

一、直判法

所谓“直判法”,就是直接根据生活和社会的经历、经验或书本的知识来进行判断和选择的方法。

例1 谁也没有我跑得快!我是( )。

A.高速奔驰的磁悬浮列车 B.高空翱翔的超音速战机

C.让万物生长的阳光 D.把“神六”送上天的“”运载火箭

解析 从难度上来说,这个题目本身并没有多少问题,就物理本身的知识来说,目前,并没有什么速度可以达到或超过光的速度,所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直接得到正确的答案是很简单的,C选项所涉及的速度就是“光速”,所以答案就是C.

例2 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0.2kg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50cm

C.一同学正常步行时的速度可达到3m/s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解析 “A.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0.2kg",可以得到5个苹果是1kg,即2斤的结论,根据生活经验可以直接判断是正确的.“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50cm”太大了,因为课桌的宽度大概才是50cm,如果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50cm的话,一本物理书就要覆盖整个课桌面了,这是不可能的,对于“c.一同学正常步行时的速度可达到3m/s”也是不对的,因为3m/s=3.6x3km/h=10.8km/h,也就是生活中所说的“10.8码”,这个速度都已经赶上自行车的速度了,“D.课桌的高度约为1.5m”,一个中学生的身高大约是1.5m到1.7m之间,如果课桌的高度有1.5m的话,可以想象是种什么样的情景,所以,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直接得到正确答案是A.

使用“直判法”时,需要我们对一些物体和现象要能有一个熟悉的了解或掌握,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平时就可以接触到的质量问题,笔者不凡给大家总结一下,例如:1斤(500g)苹果正常情况下是3、4个左右,如果大点的话,1个苹果可能就超过1斤;1斤鸡蛋正常情况下是5个左右,如果是“草鸡蛋”的话,可能就是6、7个了;一瓶酒的净含量在1斤(500g)左右;一瓶矿泉水的容积在500mL左右,净含量在1斤(500g)左右.这些都是对于约1kg(2斤)的概念的体会。

此外,还有特大和特小的质量体会,大的有:一袋大米,大包装的一般是80~100斤(即:40~50kg);小包装的一般是30~40斤(即:15~20kg);一个中学生身体质量一般是100斤(即:50kg)左右;一桶液化气正常大小是70~80斤(即:35~40kg);一辆自行车质量约为30~40斤(即:15-20kg)等等,较小的有:一个金戒子约几克到十几克;一条金项链约为十几克到几十克;一粒药片质量约为几毫克到十几毫克等等。

二、排除法

所谓“排除法”,就是通过一定的判断将明显错误或正确的选项排除,再进行选择的方法。

例3 一元硬币的质量最接近( ).

A.0.5g B.5g C.50g D.500g

解析 利用“排除法”我们可以很容易排除掉A和D,前者太小,而后者太大,在B和c中,我们可以对C进行排除,排除的理由和过程为:50g即是生活中的“1两”,那么10个一元硬币(也就是10元钱)的质量为1斤,这样我们就能确定该选项是错误的了,这样,正确答案只能是B了.

例4 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2kg的是( ).

A.一个苹果 B.一只公鸡 C.一本物理书 D.一张课桌

解析在做到质量问题时,有必要先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称量单位做个介绍,在生活中,人们常用的单位还应该是吨、公斤、斤、两等,1t=1000公斤;1公斤=2斤;1斤=10两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换算关系是:1kg=1公斤,这样,我们可以推算出:1两=50g;1t=10000kg。

据此,可以进行转换,2kg=4斤,我们可以首先直接排除A、D选项,无论有无买过苹果,相信大家都不会认为“一个苹果可以有4斤”;也相信大家不会认为“一张课桌只有4斤”。

对于“c.一本物理书”来说,似乎有点难度,这时,我们就要想到和用到“对比法”了所谓“对比法”,就是拿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经验或体验的东西来跟不熟悉的东西进行“对比”的方法,对于一本物理书,同学们不可能有过称量的经历,也绝对不可能知道它具体的质量,但是,对于一瓶矿泉水来说,大家可能都知道其容积大概是500mL,通过水的密度和体积可以知道其质量大概是500g,笔者经常看到学生一手拿物理书,一手拿矿泉水到实验室上课的,不知这些学生是否曾经去感受过“谁重谁轻呀”?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正确答案是:B.一只公鸡。

三、转换法

所谓“转换法”,就是当需要估测的量我们无法或很难直接判断和得到时,利用一定的物理规律或知识将所要判断的物理量转换成其他比较容易判断或得到的物理量,再进行判断和计算的一种方法。

例5 你经常使用壹元硬币,下列数据与单位的组合,能表示壹元硬币大约

的面积是( )。

A.2.5cm2 B.2.5cm C.4.5mL D.4.5cm2

解析 首先利用“排除法”可以很容易排除B选项和C选项,因为前者是用了“长度”单位,后者用了“体积”单位,而在A选项和D选项之间,我们暂时不容易直接进行正确的选择。

利用圆面积公式“S=πr2”我们可以将A和D的数据进行转换:由“A.2.5cm2”可以得到直径约为1.78cm;由“D.4.5cm2”可以得到直径约为2.4cm.1.78cm应该是壹角硬币的直径;而壹元硬币的直径应该是2.4cm.

例6 下列说法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速度为10m/s

B.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C.一只普通铅笔的长度约为0.5m

D.家用台灯正常工作时,灯丝中电流大约为2A

解析 我们直接来看D选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根据分析,我们可以有两条途径去进行:一条是由“所估计的家用台灯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来判断电流,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另外一条是由“家用台灯正常工作时,灯丝中电流大约为2A”来计算电功率,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但是,就本选项而言,如果采用由“2A”来转换成电功率,进而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更来得可行和直观。

如果灯丝中电流大约为2A,利用“P=UI”,代入“220V”和“2A”可以很容易得到电功率是440W,作为一个“家用台灯”来看,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也就是20W到40W之间而已,所以440W肯定高了,不符合实际情况。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许多情况下,需要我们去估计的并不是直接问我们的物理量,而是需要选择转换的量,如果对于某些物理量不是很熟悉的话,可以通过相关的关系和规律将数据进行合理转换。

四、参照物法

所谓“参照物法”,顾名思义,就是找到一个可以参照的物体,利用该物体的相关物理量和所要判断的物理量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筛选,特别注意:一般情况下,被选做“参照物”的物体,应该是我们更为熟悉和了解的物体。

例7 下列物品的尺度,最接近15cm的是( ).

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长度 D.圆珠笔的长度

解析 首先利用“排除法”,通过直观的感觉或者是相关的生活经验可以马上排除A和B选项最后,在c和D选项中我们需要去判别一下正确答案。

下面我们用“参照物法”来进行选择,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合理的“参照物”,由于待选择的项目所涉及的都是与文具盒有关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文具盒中找这样的“参照物”,在众多的文具中,使用较多、而且又能熟悉长度的,当然就是刻度尺了,所以我们选择“刻度尺”作为必要的“参照物”。

根据已经有的体验,1.一般的刻度尺长度都大于或等于15cm;2.一般的刻度尺都能放人文具盒中,这样,有了这两个基础的体验之后,我们很容易就知道文具盒的长度应该超过15cm所以,正确答案是:“D.圆珠笔的长度”。

例8 如图1所示,某校初三同学正在进行升旗仪式,该校旗杆的高度约为( ).

A.4m B.7m C.10m D.12m

分析 从题中提供的信息看,在题干中没有一个确定的数据,要求从题干(包括图)中获取必要的信息而求得适合选项中的结果,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旗杆和学生,如果使用“参照物法”,那么参照物的选择倒是很明显的:学生身高,从图中可以获取这样的信息:旗杆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4倍(可以利用刻度尺对照),而初三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6m来估测,生活常识,这样可以知道正确答案是B.即使你用1.8m来估测,结果还是一样的。

对于例8,我们回头看这个题目,是很简单的,但不少同学会错误的选择C或D,这些同学往往把审题时的注意更多的集中在旗杆是很高的,大概有三、四层楼那么高,然后从一层楼有3m多高来思考答案,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合理的“参照物”的选择往往也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在平时,我们应该都注意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五、公式法

所谓“公式法”就是利用相关的物理公式对相关物理量进行计算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的方法。

例9 下列几种估测中,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教室内天花板离地面的高度约为8m

B.60W照明电灯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1A

C.中学生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10m/s

D.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用时约50s

解析 我们直接来判断选项B.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判断其是否正确,一条是由“60W”来判断电流;另外一条是由“1A”来判断电功率.如果由“60W”来判断电流的话,可以利用公式“P=UI”的变形公式“I=P/U”,将“60W”和“220V”代人,得到电流是0.27A所以该选项是错误的,如果由“1A”来判断电功率,我们可以利用公式“P=UI”,将“1A”和“220V”代入,得到电功率是220W,所以该选项还是错误的。

例10 一杯开水,从刚倒出到可以喝的这段时间内,放出的热量大约是( ).

A.5×102J B.5×103J C.5×104J D.5×105J

解析 一杯水,如果要估计其质量的话,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还是可以利用矿泉水来“参照”的:正常情况下,一瓶矿泉水的容积是500mL,质量就是500g,就其目测来说,可能是半瓶矿泉水,也就是200g到250g之间,我们可以暂时取200g计算,开水的温度是100℃,人体温度是37℃左右,所以,如果水的温度是40℃左右的话,就应该可以喝了将上面分析、估计的数据代入公式“Q=cmt”可以得到热量是4.84×104J,所以正确答案应该是C选项,同样,即使我们在估测开水质量和温度时出现一点偏差,结果都是一样的。

在使用“公式法”解决估测题时,经常会用到类似于“P=UI”、“P=U2/R”和“P=W/t”等公式,其实,这类题目的话,说白了就是简单的计算。所以,当我们遇到此类题型时,应该理性地进行合理计算,而不是盲目地进行“估测”。

另外,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在“公式法”中,数字不是问题的关键,“数量级”才是最最重要的,像例8、10一样,最后在决定正确答案时,要以“数量级”作为选择的标准。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由于生活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普通家庭的用电器种类和数量都已经大幅度增加了;另一方面,常规的家庭用电器已经不再是“常规”意义上的“规格”了,功能和性能的增加,导致功率的增加的同时,由于有“节能”意识的引导,所以现在,以及将来的大型家用电器的功率在一定程度

上会有限制和降低,这就给我们的估计在客观上带来了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解和积累,这样的“困难”不再成为“问题”的.

例如:普通的照明灯泡,如果是“白炽型”的话,可以在30W到60W之间;如果是“节能型”的(即常见的荧光灯),其功率可以在几瓦到40W之间,对于空调而言,我们需要知道,生活中常说的“匹”其实也是一种功率的单位,通常说的1匹空调的功率大约为736W,1.5匹即736W×1.5=1104W=1.1kW,2匹即1472W=1.5kW,3匹即2.2kW,……以此类推计算,空调制冷与制热状态时所消耗的功率略有差异,但不会差太大,一般情况,空调制冷比制热状态时所消耗的功率略低,另外,其耗电量还要考虑到制冷和制热的温度、风速和是否“换气”等诸多因素。

此外,对于计算机而言,主要的耗电部分是显示器,一般15英寸的CRT显示器功率在80W以上,而13.3英寸LCD显示器功率不超过40W,随着尺寸的增加,功率肯定也是随之增加;而相同尺寸下,CRT显示器功率肯定比LCD显示器功率大,此外,还要考虑音响和打印机及其他附件的功率,所以,在不使用计算机时,关掉显示器可以节省不菲的电能。

六、综合法

综合法,一般是在待判断的物理量涉及多个因素和多个数值情况下使用到的方法,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和相关规律及特点,在解决问题时,综合使用多个方法的方法。

例11 家庭生活中,下列估测符合事实的是(

).

A.家用彩电的电功率约为100W

B.写字台台面的面积约为200cm2

C.洗浴用水的水温约70℃

D.人双脚站在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Pa

解析 对于B选项,面积其实就是“两个长度的简单组合”,如果写字台台面的面积约为200cm2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出其长、宽可能是20cm和10cm,这样的桌子能写字吗?所以,该选项也是错的。

对于C选项来说,一般情况人体的温度正常情况下应该在36.3℃~37.2℃之间,而小孩的温度会稍微偏高一点,所以,洗浴用水的水温如果低于人体温度,人会感到“凉”;如果高于人体温度较多,就会感到“烫”;如果温度略高于人体温度,就会感觉舒适,所以,C选项是错误的。

对于D选项,一名普通中学生的质量一般为50kg左右,所以F=G=mg=50kg×10N/kg=500N;那鞋底面积大约为多大呢?我们心中可能一点也不知道,但我们身边有刻度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测量一下鞋底大致的长和宽,然后把鞋底当作长方形来粗略地计算其面积,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10cm×25cm×2=500cm2=5×10-2m2,所以P=F/S=104Pa,则该选项也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当然就是A。

例12 下列估测中,错误的是( )。

A.拿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

B.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dm

C.一盏普通灯泡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0.2A

D.人跑上三楼的功率约为50W

解析“A.拿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N”,可以首先转换成质量就是0.1kg,即100g,也就是2两,所以得到“一个鸡蛋是1两”,进一步得到“1斤鸡蛋有10个”,如果是“草鸡蛋”的话,是有可能的,如果是市场上常见的鸡蛋的话,按1斤8个计算,两个鸡蛋应该是125g,即0.125kg,合1.25N,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正确,“B.一个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dm”,即1.6m,符合实际情况,正确.“C.一盏普通灯泡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0.2A”,将电流转换为功率是44W,也是符合实际的,所以答案是“D.人跑上三楼的功率约为50W”。

人跑上三楼的功率,如果要进行正确估计的话,就要进行一定的“估计”和计算了,这里要涉及到“质量、高度和时间”的估计,“人的质量”按学生估计的话,可以是50kg左右,我们就用50kg计算;“高度”首先要估计一层楼的高度,楼层的高度要满足所有人的身高需求(除了特殊的身高),一般按最高2m考虑的话,再加上举起手臂的高度,应该在3m左右的样子,所以,我们可以用3m进行计算;从一楼到三楼,总共是2个楼层,计6m的高度;在估计“时间”时,我们可以这样进行:一层楼有15个左右的台阶,两个楼层大约是30个台阶左右,正常情况下,人大概是2s爬3个台阶,总计需要20s左右的时间,由公式“P=W/t=mgt/t”可以得到功率大概中150W左右,所以“D.人跑上三楼的功率约为50W”是不符合实际的,错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