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治理范文

时间:2023-07-03 09:42: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环境保护与治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保护与治理

篇1

清远市清城区位于清远市南部,是清远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2215mm;境内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与粤北山区的交接地带,兼有山区、丘陵与平原等地貌,地势大体上自东北向西南倾斜[1];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区内的矿业生产为清城区乃至清远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多年以来的矿业活动,也给清城区的矿山地质环境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破坏,造成植被破坏、排土乱堆、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和破坏,水土流失,淤积水库、地质灾害。

1矿山地质环境开发现状及问题

1.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区境内已探明的矿产有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瓷砂、石灰石、花岗岩、河沙、水晶石、铁矿石等。其中储量大、品位高的有钠长石、钾长石、高岭土、瓷砂、建筑用花岗岩、河沙、建筑用砂岩。还有偏硅酸矿泉水和地下热水(温泉)。

1.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的有关规定,结合清远市清城区矿山的地质环境背景、开采矿种、开采方式和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本次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包含四类: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压占破坏。地质灾害。矿山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表剥离、废土废石堆积、地下水疏干等活动,破坏了地面稳定并产生一系列与采矿活动密切相关的次生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灾害的诱发以采场边坡和排土场最为严重。矿山实行露天剥离开采,大量剥离土堆积成山;而堆积物高陡,沿沟谷坡面堆放,结构松散,无防护措施,在强降雨诱发下易发生泥石流,成为诱发崩、滑、流地质灾害的重要隐患。含水层破坏。区内矿山全部为露天开采,主要为正地形山坡式露天开采和负地形凹陷式露天开采两种方式,正地形山坡式露天开采矿山均能自然排水,采坑底标高高于侵蚀基准面,地下水位基本不变。负地形凹陷式露天开采矿山,采坑底标高低于侵蚀基准面15~25m,采矿作业时,需要机械排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会有不同程度的地下水位下降现象。由于本区降雨量较丰沛,且均为山林地区,居民稀少,地下水位下降没有导致植被、农田干枯。因此,含水层破坏的地质环境问题在本区中不严重,已经得到自然恢复,不作为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清城区区内矿山自2000年开采以来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开采矿种4种,主要开采矿类为陶瓷土,其次建筑用花岗岩矿,砖瓦用粘土和建筑用砂岩开采较少。开采方式均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好似实行“搬山运动”的露采剥离,采矿前需破坏地表植被并剥离表土,废土堆放压占土地资源,矿区大部分的山林土地已寸草不生,远看如同的“石头山”。矿山的露天采坑、排土场及其它等明显改变了矿山的原地形地貌,其主要破坏形式是破坏原有植被面积和改变原有地形标高。土地资源压占与破坏。矿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土地资源带来了破坏和占压。露天开采破坏了地表耕植层;排土场的堆放,占压大面积土地的同时,也成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诱因。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全区已对一部分矿山进行了简单治理。主要是对采场边坡及排土场进行分台阶放坡,种植树苗和竹子等,比较稀疏,坡面未种植草皮,冲沟到处可见,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阻止,其中,部分石场作为水塘的采坑周围进行了铁网围栏警戒。另外,部分矿山闭坑时间较久的矿山已轻微自然复绿,多生长杂草,而大部分矿山采场及排土场边坡均未进行治理,微型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时有发生[2]。存在问题。部分矿山企业“重矿产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认识程度不高,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有待提高。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的应用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整治目标的要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资金投入不足。清城区矿业开发历史虽然只有十几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点多面广,而需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投入与实际收缴的费用差距很大,治理资金严重不足。

3矿山地质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总体上受环境条件、矿业开发方式、矿山环保意识与投入、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制度等因素影响。地质环境条件:包括矿产资源空间分布、地层岩性、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要素,它是控制矿山地质环境的基本因素。矿业开发方式:矿产资源开采方式、采矿方法等内容,亦是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矿山环保意识与投入:矿山环保意识越强,资金投入越大,环保设施越齐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可降低,反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越大。

4结论及建议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是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合作加大对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规范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重视其中存在问题及变化趋势,并有效的引导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鉴于以上情况,需进一步加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健全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管理体系,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技术保障体系,新建矿山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准入制度,持续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资,全面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力度,历史遗留的和重点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治理,全区矿山地质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

作者:吴育新 单位: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四〇队

篇2

矿山企业不仅要注重安全生产,更要关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只要这两方面工作都认真做好后,才有利与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本文笔者以青龙山石灰岩矿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防治措施,希望能进一步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1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矿区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裂隙水。该资源型矿区经过多年的开采,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很多采石平台以及陡崖的出现。不仅对区内地貌景观形成很大的破坏,而且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存在崩塌等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隐患,矿区开采对地下水污染也有一定影响,废石堆放掩埋破坏原有覆盖的植被[2]。

2矿区地质灾害影响破坏现状

2.1崩塌

矿区采石陡崖均为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区,特点不仅陡而且还非常高,并且存在很多岩体裂隙,很多岩石呈块状突出于破损面上,另外有大量的松散结构的风化层分布,遇到不良天气以及外力影响下,非常容易导致岩石崩落,造成崩塌灾害的发生,给生活其下部区域的人们造成安全威胁。

2.2水土流失

矿区开采活动,严重破坏了该区范围内的原有植被以及土地。特别是采用露天开采形式的矿山,破坏程度更加突出,引起矿山范围内出现大量的荒漠化现象,遇到降雨天气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长期的降雨冲刷,使有机质被雨水带走,影响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土壤养分明显不足,给区内植被生长造成非常大的阻碍,因此,出现了很多山体,影响区内生态环境。

2.3地质地貌景观破坏

伴随矿山开采,对区内原有的地质地貌形成了很大破坏,造成很多开采平台和陡崖的形成,这些陡崖与平台上没有植被生长,不仅破坏了原有的地貌,而且遇到诱发因素,非常容易导致崩塌现象的发生。而且很多矿井开采之后,占用了很多土地资源,又因其在山岭上方,给下面居住的民房造成很大威胁,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很大程度上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形成破坏,影响到区内优美的景色[3]。

3矿区地质环境稳定性分析

3.1边坡整体稳定性

根据相关调查,矿区内边坡主要为中厚岩层,属于寒武纪张夏组,非常坚硬,具有很强的抗风化性。调查发现矿区边坡这些岩石分化程度轻微,而且具有非常统一的岩性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边坡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会引起大的滑坡灾害[4]。

3.2边坡局部稳定性

在相关调查中发现,矿区内边坡坡面上分布着很多破碎的岩石,有些已经与母体进行分离,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诱发崩塌灾害,对景区内游人及附近居民安全构成威胁。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防治工程

4.1卸载危岩体

伴随采矿活动形成大量的采石陡崖,在陡崖区域内,分布着很多危岩体,这是危岩体是由于矿山开采过程中爆破手段与风化作用的结果,这些危岩体都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主要采取卸载的方式进行治理,如果遇到危岩体体积过大,则运用静态爆破的手段进行分解卸载。对于较大的岩体,现行铁索固定,借助静态爆破手段加倒链形式将其卸下。

4.2“废石-客土”回填工程

“废石-客土”回填工程主要用于采石陡崖的坡地以及采石形成的平台位置,首先,将回填区域内的杂物以及树根等进行清除,将有积水的坑穴进行填平,实施填土阶段,要加强检查与验收工作,保证填土质量。

4.3挡土墙工程

挡土墙设计使用M7.5浆砌石结构,以基岩为挡土墙的基点,并设置沉降缝,以间隔15m为规格进行设置,通常挡土墙应当入土在0.1m的范围,设置的挡土墙为1.5m的高度,底面为1.1m宽,顶面为1.1m宽,但要依照陡崖不同情况,具体进行调整。

4.4截排水工程

再用截排系统是为了有效应对雨水的冲刷,由于雨水会对回填土造成很大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主要的措施为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可以有效的拦截雨水,并将其进行汇流疏导。

4.5绿化工程

绿化是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的有利手段,本着经济、生态的模式进行种植,达到最大化的自然态,避免过多的投入管理与养护的投入,依照目前的种植基础,以乡土树种(侧柏、毛白杨、国槐等)为备选树种优先考虑,同时,种植模式应当达到乔、灌、草植物群落的多样化立体模式。

4.6治理效果

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恢复治理了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了梁山风景名胜区视野范围内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梁山风景区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提高。

5结语

文章以青龙山资源型矿区为例,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通过分析区内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崩塌和水土流失以及地质地貌景观的破坏。根据矿区不同的土地类型、破坏的特点和矿山终采后的情况确定。做到重点工程措施治理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工程措施速效性和控制性,同时也要发挥生物措施的后续性和生态效应。在进行绿化工程中,应当在原有生态基础上,以乡土树种为首选,采用乔、灌、草立体化的种植模式,增加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同时,治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确保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唐跃文,燕淘金,王辉.我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J].西部探矿工程,2014(07).

[2]高彦生,崔瑞芹.济宁市露天矿山开采现状及保护治理措施[J].山东国土资源,2012,26(3):24-27.

篇3

河道治理是维护整个河道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也是实现水资源环境保护的关键内容。在人们对于水资源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如何维护河道的实际生态环境,实现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目标,是现阶段社会环境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基于现阶段的甘肃省环境保护整体来说,其中还是存在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的相关问题的,对此在实践中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解决,构建优质的水环境,进而提升河道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质量。

1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困境与弊端

1.1生态护岸技术的滞后性

甘肃省的河道污染以及水环境的破坏问题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累积形成的,现阶段甘肃省的河道污染以及水环境破坏问题已经尤为突出,相关部门在对河道管理以及水环境进行治理过程中应用的模式相对较为滞后与陈旧,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其中生态护岸技术是最为有效的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技术手段,但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与效能,甘肃省在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中应用此种技术相对较晚,内部人员对于该技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实践中无法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职能,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无法充分的发挥其整体价值与效能。

1.2控污工作开展相对较为困难

在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工业较为重视,虽然工业在实践中有效地推动了甘肃省的整体经济发展,但是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其中对于水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在甘肃省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在河道中排放各种污水,这些污水中甚至具有剧毒与重金属,无疑给河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虽然甘肃省的水环境保护工作在持续的开展过程中,但是水环境治理工作整体相对较晚,其治理方式也相对较为滞后,因为其污染程度相对较为严重,使得河道治理与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开展收效甚微。对此,面对日益严重的河道以及水环境污染,要想真正地实现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提高对环境保护的目标,就要应用各种合理的方式与手段开展治理工作。

2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策略

2.1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规划目标

在实践中要想有效地实现对河道的有效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相关部门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划目标,基于正确的规划目标,全面开展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在进行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时候,要根据甘肃省的河道状况,有针对的明确目标。相关水利部门要综合实际的河道水环境具体状况,保障其制定的治理规划目标与其河道以及水环境的具体状况相一致;同时在制定相关治理规划目标的时候,明确工作重点,根据甘肃省的污染程度、治理难度以及生活实际需求,有针对的开展工作,明确治理工作的轻重缓急,进而保障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2.2提升对河道清淤治污工作的重视,加强整体的工作力度

在河道以及水环境中,其实际的淤泥沉积状况对于河道的蓄水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对于河道的排水泄涝功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清淤治污对于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措施与手段,在实践中要想真正的提升对河道的治理,加强对水环境的保护,就要提升对河道清淤治污工作的重视,提升其整体的工作力度。相关部门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对河道进行系统的勘察,进而加强对河道淤泥含量以及其污染程度的了解,根据其具体状况制定科学的清淤治污措施。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河道清淤工作主要就是通过人工清理、机械运输的方式开展,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就是根据实际的污染类别、具体状况以及污染程度等内容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现阶段水污染治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生物治理方式。生物治理方式就是通过微生物细菌的方式开展,利用一些微生细菌对于水中的个别有机物的吞噬行为,实现水污染治理,在应用此种治理方式的过程中,要通过仪器为相关微生物细菌提供氧气,进而实现净化水质的根本目标。另一种是物理方式。此种方式就是在实践中利用沉淀、过滤以及磁场脉冲等物理方式开展作业,同时要适当地进行应用各种药物试剂治理各种污染问题。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模式,在应用中可以通过加入相关药物,增强水中杂质的沉积效果,进而对其进行系统的过滤、清除以及排放。

2.3提升水体管理的实际效果

在实践中要想从根本上确保整体的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保护效果,就要加强对水体管理效果的重视。对此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根据制定的河道治理规范开展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河道环境的治理效果,提升对各种污染问题的控制与管理,提升水污染治理效果。提升对河道环境的控制,全面控制水污染排放量,加强对排污量较大的工业企业的重视,明确“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加强对排污质量的有效监督与管理,保障其实际的污染排放物质与标准相符合;同时还要搞活水体,进而降低河道中污染物的堆积量,有效的减缓河道中的淤泥累积量,从根本上提升河道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进而推动河道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4河道生态护岸技术的有效应用

生态护岸技术在河道治理以及水环境优化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对此在实际的污染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水利部门要整合现有资源,基于现有技术手段,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以及借鉴发达国家的治理方式与手段,综合甘肃省实际的河道以及水环境整体状况,不断的优化完善生态护岸技术方案,充分的发挥其内在的效能,提升生态护岸技术在水环境保护以及河道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篇4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尤其是农业土壤的污染,影响着农作物的‘安全’。目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据调查统计,我国农业区的土壤污染面积染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形势。而且土壤的污染种类呈多样化,也出现了新污染物体与老污染物并存、各种污染不利于大自然农作物的发展形势。土壤污染的途径变化较多,并且原因相对复杂,控制起来难度较大。由于土壤污染引起的农副产品的质量问题和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

3、土壤污染原因

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污染,是由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主要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物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1,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污染;2,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3,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有机污染;4,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5,重金属元素造成的土壤污染;6,含有致病病原体、寄生虫的生活污水、医院垃圾污水等造成的生物污染等。

4、关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控制

4.1有效的制定治理方案

如今,各地区及部门开始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进行全面的实施并加以改善,使土壤环境的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国的土壤环境条件总体仍是并不乐观,必须加强重视。有效地保护土壤环境,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的土壤、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4.1.1有效的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提高环境执法和污染的控制,确保企业标准;防止新项目造成新的污染土壤。定期对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和危险废物进行处理设施监控,并对周围的土壤污染限期治理。标准的处理污水,有效的完善垃圾处理的控制措施,全面改善并加强非正式的废物处理网站。肥料的科学应用,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严格控制稀土农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管理规则,制定对农药包装容器废物的回收。加强对废物污染塑料的回收和利用。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以及未经检验和安全处置的污水污泥等。

4.1.2规划重点保护区域。将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作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源前提下,土壤环境质量水平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关的数据库。并严格禁止在优先领域新建有色金属、煤炭、化学药品,如铅蓄电池生产项目。

4.1.3加强被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受污染的耕地分类管理,以控制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如土壤污染修复和管理措施,确保耕地的安全使用,严重污染,很难修复,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规定将指定的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被禁止区域。污染土地使用权的改变或修改,应按照有关规定在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修复,在未进行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的时有关部门不得颁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住宅开发不得用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评估污染土地,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标准之前的土地。加以关注新工业的用地,并建立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和备案制度。

4.2环境的保障措施

4.2.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相关的部门积极的参加部门协调机制,并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与有关部门协调个人和协作,共同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4.2.2完善治理机制。各级逐渐增加投资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基金。并鼓励企业开展土壤污染控制,充分的加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疗。中央政府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的符合条件的充分支持。

4.2.3完善法规政策。经过研究土壤环境保护特殊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农业用地土壤和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环境管制污染地块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建立重点区域保护效果评价和考核机制,制定和实施“保护奖按”政策。这是良好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土壤污染损害责任保险,鼓励有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及老污染塑料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政策措施。

4.2.4加强科技支撑。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受污染的土壤管理和修复,土壤污染物的主要分析测试,重金属在土壤样品、肥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层次结构,土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土壤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如修复、研究土壤环境保护效能评估过程和评估技术。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时启动重大研发项目。研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和设备。

4.2.5注重目标考核。建立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目标责任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环境保护部门明确的任务和时间需求,定期评估。地方人民政府应于重点企业签署责任书,实现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强评估结果的使用,部分地方人民政府的杰出成就和企业给予认可,对没有完成任务进行问责,惩罚等措施,这样让有关人员更加重视污染问题。

篇5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尤其是农业土壤的污染,影响着农作物的‘安全’。目前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据调查统计,我国农业区的土壤污染面积染呈现出逐年大幅度增加的形势。而且土壤的污染种类呈多样化,也出现了新污染物体与老污染物并存、各种污染不利于大自然农作物的发展形势。土壤污染的途径变化较多,并且原因相对复杂,控制起来难度较大。由于土壤污染引起的农副产品的质量问题和越来越多,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

3、土壤污染原因

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污染,是由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主要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物污染。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有:1,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污染;2,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3,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造成的有机污染;4,农业生产中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5,重金属元素造成的土壤污染;6,含有致病病原体、寄生虫的生活污水、医院垃圾污水等造成的生物污染等。

4、关于土壤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控制

4.1有效的制定治理方案

如今,各地区及部门开始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进行全面的实施并加以改善,使土壤环境的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我国的土壤环境条件总体仍是并不乐观,必须加强重视。有效地保护土壤环境,预防控制和减少污染的土壤、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4.1.1有效的控制新增土壤污染。提高环境执法和污染的控制,确保企业标准;防止新项目造成新的污染土壤。定期对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和危险废物进行处理设施监控,并对周围的土壤污染限期治理。标准的处理污水,有效的完善垃圾处理的控制措施,全面改善并加强非正式的废物处理网站。肥料的科学应用,禁止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严格控制稀土农用。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管理规则,制定对农药包装容器废物的回收。加强对废物污染塑料的回收和利用。禁止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含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以及未经检验和安全处置的污水污泥等。

4.1.2规划重点保护区域。将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作为土壤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污染源前提下,土壤环境质量水平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关的数据库。并严格禁止在优先领域新建有色金属、煤炭、化学药品,如铅蓄电池生产项目。

4.1.3加强被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农田土壤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检验、受污染的耕地分类管理,以控制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如土壤污染修复和管理措施,确保耕地的安全使用,严重污染,很难修复,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规定将指定的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被禁止区域。污染土地使用权的改变或修改,应按照有关规定在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修复,在未进行风险评估和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的时有关部门不得颁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住宅开发不得用已经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评估污染土地,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标准之前的土地。加以关注新工业的用地,并建立土壤环境强制调查评估和备案制度。

4.2环境的保障措施

4.2.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环境保护部门以及相关的部门积极的参加部门协调机制,并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与有关部门协调个人和协作,共同促进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4.2.2完善治理机制。各级逐渐增加投资在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基金。并鼓励企业开展土壤污染控制,充分的加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疗。中央政府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的符合条件的充分支持。

4.2.3完善法规政策。经过研究土壤环境保护特殊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农业用地土壤和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环境管制污染地块的有效的管理办法。并建立重点区域保护效果评价和考核机制,制定和实施“保护奖按”政策。这是良好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研究土壤污染损害责任保险,鼓励有机肥料的生产和使用,及老污染塑料回收、处理和利用的政策措施。

4.2.4加强科技支撑。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系统土壤环境质量、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及受污染的土壤管理和修复,土壤污染物的主要分析测试,重金属在土壤样品、肥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制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层次结构,土地污染环境风险评估、土壤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如修复、研究土壤环境保护效能评估过程和评估技术。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及时启动重大研发项目。研发和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技术和设备。

篇6

在时代的发展当中,由于汽车、冰箱等科技产品的普及,工业工厂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在工厂运作的时候,不仅会排出大量污水,对水源形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多数工厂在作生产任务时,更会排出含有颗粒状的工业废气,从而严重地污染了大气环境。大气环境污染虽然听起来是一个较大范围的概念,但是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会导致城市、乡镇等地区出现雾霾现象,通过呼吸空气严重地损坏人们的呼吸道、肺部的健康,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现象,长期下来甚至极有可能患上癌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大气污染还会引发酸雨现象,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影响,更会造成水源、土壤酸化,出现林木衰亡、鱼类死亡等严重后果[1]。目前,由于大气污染,南极的臭氧层上空已逐渐出现空洞问题,形成全球变暖,对动植物的生长更为不利。因此,为改善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文中根据保护与治理大气环境的现状,详细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对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方案。

1大气环境污染成因

大气环境形成污染主要有两个因素,分别为自然影响和人为因素。自然影响主要是由于森林中存在大量树木,在高温的环境下极易产生自燃现象,树木被烧毁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其中包含了90%左右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还包含了10%左右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化物及微粒物质等有害物质[2]。在燃烧中的颗粒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对大气产生污染。火山喷发这种自然现象也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因为喷发时会从地底下带出数量庞大的火山灰及火山气体,火山喷出的物质中多数含有会引发酸雨的硫磺和氯气等有毒气体,随着喷发时产生的冲击力,会将此种气体与大量火山灰喷到高空中,再随着风向飘散到远处,对高层大气形成不良影响。但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生活废物等都是造成大气污染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促使一大批工厂随之而起,但是在建设期间多数没有注意到对大气环境的保护,致使工厂在执行生产任务的时候,没有做好相关的废气排放处理措施,致使工业废气尽数排放到大气中,通过生态循环对大气环境形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3]。机动车产生的尾气也是导致大气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汽车、摩托车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多数人仍缺乏环保出行的理念,仅顾自身方便,上下班都选择开车出行,致使汽车尾气等有害气体排放量越来越大。还有人们在日常生活时,常会使用空调、冰箱等家电,该类家电不仅会大量排出二氧化碳,甚至还会产生含氯的氟利昂,对臭氧层起到非常严重的破坏作用。而人们日常用煤炭进行生火做饭,焚烧农作物秸秆、随意丢弃固体废弃物等行为,也会产生大量的烟尘物质、二氧化硫等形成大气环境污染的有害气体。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在改善大气环境措施中,向来都提倡先保护,再治理的方针,因此,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措施显得至关重要。以下提出几点对于加强大气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对工业产区进行合理规划,将工厂密集处与城镇生活处进行明确划分,且在修建厂区时,需将位置选在风向频率最大的下风处,减少工业废气被吹向居民生活地点的次数。例如北方城市普遍会提供供暖设备,在修建较为大型的供热站时,可将其选址定在郊外,并严格计算排气烟囱的高度,还可以适当地采取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对排放的废气进行处理,当烟囱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排放废气含量会形成明显的扩散和稀释的状态。

(2)加强绿化环境建设工作,在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建筑规划数目过多,绿化存在面积较小的现象。在制定保护大气环境的方案时,应注重扩张城市绿化规模,可在道路两旁加强植树的数量,在城市规划中适当地腾出位置进行公园的修建,在公园中大量种植树木、花草等绿化植物,从而加强调节气候、吸附和滤除灰尘的作用,有助于将大气中的有害气体进行吸收,进而减少污染现象。

(3)政府相关部门可规范对汽车限行的制度,实施单双号限行措施,减少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汽车出行的次数,不仅可有效缓解路面压力大,道路交通拥挤等问题,还能够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起到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作用。对汽车生产行业,应加强对研究汽车尾气净化控制工作的扶持,协助相关工作部门强化净化尾气的研究工作,从根本上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3大气环境治理措施

为了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已被污染的大气环境进行治理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工作。针对如何治理大气环境,在下文中提出几点相关的措施。

(1)加强对各项减轻污染环境的关键技术研究,例如有毒工业废气净化技术、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电站锅炉烟气排放控制技术等。通过脱硫、抑尘、吸附、净化的技术升级,可有效地将大气中含硫气体进行脱硫,对有机气体进行净化、对大颗粒尘粒进行增重使其沉降等,进而达到对已被污染的大气进行净化的作用,减少大气污染程度。

(2)对工业污染源进行治理,例如工业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为达到生产目的,会大批量地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二氧化硫及大颗粒的有害气体,且生产企业为节省成本,随意将工业废水排入河流中,从而通过生态循环系统造成对大气的污染。因此,有关部门需加强对工厂排放废弃物的监管。督促其完善自身的废气排放设施,以及监督其购置相应的污水净化设备,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处理,进而减少排入大气中的有毒成分。

(3)由于对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通过人们的共同参与,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播放公益广告、举办公益活动、印发宣传手册等方式对人们进行环保意识的传播,使人们能够在各种传播方式的耳濡目染下,加强对大气环境污染严重性的重视,并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居住环境的合理建设,建议人们积极开展植树活动,增加居住绿化覆盖率。并在居民区内设置相应的废物处理地点,提倡人们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在指定的地点进行垃圾焚烧,避免随意丢弃固体废弃物,形成土壤及水源的污染,从而减少了经循环系统造成的大气污染。

4结语

在新形势下实施大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不仅仅是依靠相关环保部门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工业产业、居民、相关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参与及配合。首先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制定可实施制度,并严格实施监管工作;再者需要工业企业的高度配合,减少自身对大气环境污染程度,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废气、废水排放工作;最后需要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加强对群众宣传环保意识的工作力度,确保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当中。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有效地实施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建设一个具有美好环境的生活家园。

作者:刘燕 单位: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参考文献:

[1]邢延峰.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保护策略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46.

篇7

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90-01

自环境问题被社会广泛关注以来,许多城市在发展本地经济的同时,重点秉承了“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的环保理念,许多地方更是主动实施了青山生态系统工程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地方在开发矿山资源的同时,有效的修复了矿区植被,大大降低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但是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没有根除,尤其辽宁省一些地区依然问题较为严重,本文主要从辽宁省矿山环境问题着手分析,主要目的是为了使该地区在未来矿山环境保护过程中,于理论上能够有所借鉴。

一、辽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一)治理现状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大省,如果要实现该省及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近几年来,该省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中,重点强调了要因地制宜开展矿山生态治理工作。据有关数据统计,从2012年到2017年,辽宁省将拨付专项资金用于闭坑矿山恢复植被绿化,面积大约为43万亩地。而且,仅2013年,辽宁省就投入了395个项目来治理铁路两侧、高速公路以及水库周边的环境。除此之外,该省还“见缝插绿”,挖坑植树建“生产矿山”。截至今年六月份,辽宁省的章古台硅砂矿、双扶福利黏土矿、天旭煤矿等多家矿山已经完成治理1.69万平米,植被数高达7000棵。后期该省将会在更多的矿山周边加强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以实现重工业发展生态化。

(二)问题现状

虽然辽宁省在矿山生态建设方面已经投入了许多努力,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

1、历史遗留问题多

辽宁省许多城镇发展都是“因矿而兴”,这样就会使得许多人盲目的认为矿山是“多开多富裕”,矿山开采规模不断加大,从而对环境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了重污染地区。据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候,辽宁省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出现了许多地质灾害问题,例如矿震、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岩爆等,甚至由于三废排放导致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土壤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山资源开发逐步发展成为了该省发生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就目前来看,全省现有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就近400处。由此可见,辽宁省矿山历史遗留问题多,无形中加大了环境治理工作的难度。

2、资源开采后遗症多

辽宁省以重工业闻名,市场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得该省每年的输出量都十分惊人,地表、地下矿产开采区更是星罗棋布。这些土地在开采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含量过高的开采区,这些都是导致土地资源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的罪魁祸首。具体来说,辽宁省矿山资源开发后遗症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大气质量、水资源以及生物生态等方面。

第一,土地污染。据统计,辽宁省现有矿山已超过5000家,其中国有矿山不到4%,其余均为个体小矿山,由此产生的乱采乱掘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这些矿山有七成以上都是露天开采,开采方式也大多为民采群挖,从而致使矿山土地千疮百孔,地面塌陷、沉降、土地污染等问题日趋严峻。

第二,大气质量。辽宁省许多地市都是重工业区域,大气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虽然近些年来开展了许多扬尘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有效的控制了城市低空污染,但是问题依然很多,例如鞍山市虽然也开展了此项行动,但是空气质量依然无法完全达标,尤其受技术和治理资金的影响,该市的钢铁行业在烧结过程中污染问题并没有彻底被解决。

第三,水资源。矿山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矿坑水(酸性废水)等,如果直接流入河流、湖泊会污染水体。而且,矿山开采过程中抛弃的废石由于长期浸泡渗滤到地下水中,也会给地下水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保护和治理辽宁矿山环境的具体策略

从上述辽宁省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地质环境会造成许多破坏和影响,为了整治矿山环境,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

想要保护、治理辽宁矿山环境,必须要首先知道全省地质环境的具体现状,可以聘请专人对全省开展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系统化的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和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并在综合治理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以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的发生。

(二)实施绿色矿业工程,建立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辽宁省在未来矿业开采和环境治理过程中,需要大力实施绿色矿业工程,建立矿山植被恢复保证制度,强制企业缴纳生态恢复保证金,提高矿区附近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且,在矿产开采过程中也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发展循环经济,将矿产开采与“绿色环保”相结合,坚持两者并重,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建立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三)实行生态补偿经济政策

在矿山环境保护过程中,需要采取生态补偿经济政策,以鼓励矿山开采单位主动实行环境保护工作。具体来说,辽宁省有关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保护和治理矿山环境。其一,矿产资源输出地区的环境保护以及治理费用需要由受惠地区补偿;其二,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严格监管矿山企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状况,对于那些破坏环境较为严重的小矿山要依法予以取缔;其三,在处罚矿山企业的同时需要连带追究矿区负责监管监测人员的的责任,以提高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

(四)实行尾矿再利用产业化

由上可知,辽宁省许多矿山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为尾矿随意丢弃造成的。如果实行尾矿再利用产业化,不仅可以避免这些污染的产生,更能够“变废为宝”,提高矿产的利用效率。具体来说:第一,辽宁省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尾矿施工工艺的引入,并要建立尾矿库,待检验合格以后方可投入使用。而如果发现存在严重污染环境的尾矿库,则会直接吊销相关证照,并处以关闭整改或直接取缔的措施;第二,辽宁省要重点支持尾矿再利用产业化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行人才引进,从而在科研上突破尾矿的产业化利用,实现尾矿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带动本地区经济和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辽宁省矿山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治理必须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还要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实施绿色矿业工程,建立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实行生态补偿经济政策和尾矿再利用产业化,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陈丽新. 对我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若干建议[J]. 中国矿业,2011(2).

[2]雷琴霞. 矿山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探讨[J]. 绿色科技,2012(8).

[3]车路宽,郭维.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探讨[J]. 科技风,2013(6).

[4]丁冬.辽宁矿山将变生态乐园[N].中国环境报第7版.2013.

篇8

1 分级别、分类型、分区域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必要性

我国的地形复杂性造成了我国中部、东部以及西部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以及经济发展都有明显区别。我国矿山的种类多种多样,一般不同地区的矿山种类也不相同,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环境对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影响不相同,在开发矿山的过程中,一些如废渣、粉尘、尾矿、废气、废水等污染会破坏矿山所在地方的环境,而且也会对矿山的地形产生影响,使得其地质松动,从而破坏地表,造成泥石流、裂缝等自然灾害,更有甚者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因此,在保护和治理我国的矿山地质环境过程中一定要对矿山进行观察分析。

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了新的要求,因此,保护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难度相应的有所加大。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矿山地质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按照不同的区域,不同的矿山类型分别对其地质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再制定与区域相符合的标准以及规范,之后根据实际环境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制定出最好的治理方案。这种分区分类分级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清晰、明理,在开展治理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划分,同时更明了地进行各方面的统计工作,非常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2 分级别、分类型、分区域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原则

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保护必须要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保护与治理顺利进行。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往往是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因此,地质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需要围绕开发矿产资源来进行。为了能够更好地加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我们可以根据矿山种类不同采取不同措施,具体原则如下。

2.1 不同类型矿山的保护治理措施

由于矿山的类型不同,在开采时所采取的方式也相同,这就导致其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也不相同,因此,在研究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矿山的类型不同研究出不同的方案。根据对矿山的研究,可以从3个层次来对矿山进行分类,首先,可以将矿山分为金属、能源、非金属、水汽矿山四大类;第二在第一次基础上,还可以对每一大类矿山根据矿山的具体特征进行细分,在第二次基础上,我们需要根据各个矿山治理的特征进行划分。下图就是我国矿山地质图的种类划分。

根据矿山种类的不同对矿山进行划分更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标准。

2.2 不同区域矿山的保护治理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也在不断提升,然而,由于地区的限制使得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对于我国的区域也可以从3个层次,进行划分,首先,第一个层次,我们可以从地区的发达程度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分为较为发达、中等发达、欠发达三个部分,这种划分的标准与我国中部、东部、西部的划分大体相同;在第一层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同对其进行划分,一般可以分为南方以及北方两个部分;在第二层次基础上,可以按照不同地区流域环境以及地形单元的具体特征对其进行第三层次的划分。在制定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方案过程中可以分不同区域来进行。不同地区具有着不同的地质条件以及分布规律,而且不同地区人类的社会经济也有很大不同。为了解决各个地区不同特征的地质环境,必须保证地区内的环境大体相同,地区间的环境有较为差异明显,因此,在划分区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区间相异,区内相似的原则来进行。为了制定出不同环境下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措施,我们必须要对我国的自然规律进行研究;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找到适合各个区域的不同保护与治理措施。

2.3 不同级别矿山的保护治理措施

在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经济规律来进行,同时在采取措施过程中要加入科学的管理方式。一直以来,我们在规定矿山的环境标准时采用的都是统一的规范,对于好坏、优劣的划分并不明确,这也使得治理效率大大下降。由于很多矿山在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其自身的特征,都是采用统一模式进行开采,使得矿山开采后存在很多地质环境问题。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在进行开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开采对环境以及地区的不利影响,找到适合的保护与治理措施,针对不同矿山,采取不同技术,如此一来,对矿山保护与治理的效果会有较大提升。

3 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有效措施

3.1 对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

篇9

2自然环境变化的新形势

2.1自然环境受人居影响深化

人居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人类由于个人生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成为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一座城市的建立可能会破坏拥有上百年寿命的森林环境,使大面积的土地被覆盖在钢筋水泥之下,地表的反射率提高,空气也因此更加干燥;水利和风力设施的建设影响了水循环以及大气循环系统,使得自然环境也因此受到影响;城市车辆的逐年增长和不断进行的城市规划,使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不断增多,导致雾霾现象,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2.2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性更强

由于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大气污染与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性更强,例如城市土壤环境恶化、风沙大,风沙之中夹杂了大量的粉尘和颗粒,使大气污染指数提高;水污染中的重金属成分提高,经由水循环系统进入大气,造成污染源的转移,使污染面积扩大等。目前在城市环境中进行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入手去寻求有效的治理措施。

3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措施

3.1进一步加强城市汽车尾气污染管理

雾霾肆虐于我国大多数城市,而山区和农村则少受其影响,究其根本在于,城市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污染源,即城市汽车。汽车尾气中包含了大量污染物质既有二氧化碳、二氧化氢、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也有燃油废物等颗粒污染物。汽车上路行驶还直接造成了城市内的烟尘污染。对汽车尾气污染进行管理是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措施。首先,应对城市内的所有汽车进行定期检测机制,有关部门还应该采取抽样检测工作,以保证汽车在全年的任何时候都符合污染防治规定;其次,应该不断加强机动车燃料管理工作的开展,从燃料的纯净度入手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物质结构和状况,保证燃油燃烧率以降低废气产出率;再次,国家应该加大对清洁型燃料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那些主动应用环保节能燃料的汽车给予相关奖励性鼓励;第四,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油气存储、运输、以及加油站的管理,减少因事故所造成的油气污染;第五,通过以旧换新等政策,实现对不达标的汽车进行更换。

3.2以绿化作为大气环境保护的先锋

汽车尾气、工厂燃烧的废气以及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二氧化碳和油烟都是污染大气环境的罪魁祸首,这些污染物质通过大气循环流动到其地区,形成广泛性的污染。面对这种情况,环保部门和相关单位采取了各种措施,在防治大气污染的众多措施当中,绿化造林不失为既高效,又经济的一种防治办法。在城市和农村以及未开发的区域进行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地净化大气、过滤污染物,使重新键入大气循环的空气和水质纯净,为城市输送健康的空气和水源。另外,绿色植物相当于天然的空气过滤器,城市绿化当中的植物还具有吸附和阻碍灰尘的功能;植物经过光合作用之后能够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并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氧气,有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

3.3采用科学手段控制和治理颗粒污染物

湿法治理主要是先利用水或者其他液体润湿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颗粒污染物,然后再把它们收集起来进行相应去除处理,当前阶段主要使用的几种湿法治理办法有泡沫除尘法和洗涤除尘法等,期间会使用到喷雾塔、填料塔和泡沫除尘器等设备;过滤法则是利用有很多毛细孔的滤料老过滤含有颗粒污染物气体来达到去除颗粒污染物的目的,当前阶段常用的方法有布袋过滤法和填充层过滤法等,其中会用到的过滤设备有颗粒层过滤器和带式过滤器等;静电法主要是利用高压电场的电场力作用去除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在使用此种方法的时候需要把颗粒污染物大小、数量、操作费用等多种因素都考虑到,以此为参考依据选择适合的治理办法。

4实现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必要基础

4.1城市环境保护各部门需要密切配合

由于大气环境污染与城市的水污染、噪音污染、风沙天气等相关性非常大,因此,单纯从空气治理的角度出发,其防治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城市环境保护各部门需要相互配合,寻找各种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性和关键的作用点,以此为基础去进行系统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规划,只有这样,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才能够真正取得成效。

4.2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环境保护并不是单个政府部门或者某些企业单位的专属工作,人居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影响着环境,环境保护也应该是社会公众的共同责任。在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公民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公民可以做到的是自动减少私家车上路的频率,积极应用公众交通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自觉戒烟以减少相关的空气污染;自觉参与植树种草等活动,为城市环境保护和建设添砖加瓦。

5结语

综上所述,进行大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入手,以解决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元凶为出发点,秉持调节生态环境的基本理念,采用相关的科学技术控制和减少特殊污染物的存在。以城市环保部门的互相配合以及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作为大气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基础条件,只有这样,该项环保工作才能够真正取得成效。

作者:丁芳蓉 单位:宁夏银川金凤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袁宝成.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10~111.

篇10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河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关系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人水和谐的水环境已经成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品位、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一直以来,各相关部门都十分重视河道整治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努力,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景观上都得到了根本的改变,防汛排涝系统日臻完整,水环境日趋优美。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环境意识薄弱,河道管理观念相对滞后等原因,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1,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水环境是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要求日趋强烈,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水环境是提升城市品味、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人们日常休闲的好去处,也是不少地方招商引资和旅游业、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砝码。

2,我国河道治理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片面强调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为保护城市安全,河堤年年加高,并大量建设钢筋混凝土、块石等直立式护岸,河流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人工与自然的比例失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3,河道治理对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和问题

近几年,我国开展了以河道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水环境整治工作,河道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传统的水利措施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工程建设,忽略了水生态环境的需求,把水从生态系统中分割出来,对水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河岸硬化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我国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过多地考虑了河道行洪排涝功能的实现,大量采用浆砌块石和砼对河岸进行硬化,虽然达到了河岸稳定和洪涝水归槽的目的,但却割裂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将水、土、植物、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彻底破坏,水体的自净能力也大大降低。

3.2河道截弯取直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以往的河道治理还强调“岸线顺直”、“减少排水路”,对河道进行截弯取直。截弯取直的工程措施却将河道变成顺直,水流直泻而下,虽然满足了行洪排涝要求,但对水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而现代生态学中却提出弯曲的水流更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并且尽显自然形态之美。

3.3河道断面单一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在自然的河流横断面上,浅滩与深潭相间,是生物群落的栖息生长之地,而改造过后的河床常用输水性能好又便于施工的梯形等单一且规则的断面型式,使得水流流速均一化,破坏了原有河道多样性的特征。

4,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4.1 科学合理规划

针对我国河道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克服单一的防洪排涝的传统观念,需考虑到城镇整体建设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以生态型、高起点、前瞻性为目标,达到安全、资源、环境的有机结合,标本兼治,形成相互沟通、流动畅通的河网水系,从而营造优美和谐的城市水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河道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4.2 实施截污纳管

控制污染源是河道整治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应加大资金投人力度,将沿岸直排河道的生活污水截流,统一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排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对于没有条件统一纳管的乡村地区,应在小范围内建立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经初步处理后再排入河道。此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也是截污的一个方面。

4.3 推广河道生态化整治

(1)种植水生植物

对于富营养化的黑臭河道,在河道中种植菹草、大藻、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浮岛。吸收水体过剩的有机营养,使水体恢复自净功能,改善水质,也有利于鱼虾生存,达到平衡生态、消除黑臭的目的。在河道岸边浅水区可种植菖蒲、水葱、芦苇等水生植物,营造丰富的乡土植物群落景观,既吸收污泥营养,又能够保护岸坡防止冲刷和侵蚀,同时还能美化河道水景。

(2)推广生态护坡

混凝土、浆砌块石等硬质护坡衬底能阻断水体和土壤的自然交换.水下植物无法生存.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良性自然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水体失去自净能力,容易导致河道黑臭。河床衬底还切断了地下水的补给通道,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此应尽可能采用杉木桩、透水砖、直立块石、绿化植物等护坡形式,以保持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

4.4 加大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行政执法力度

河道水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应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河道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大对沿岸居民和企业的教育力度,大力宣传河道保护法规和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爱水、护水的良好风气和环保意识。浦东新区环保部门通过编写、出版通俗易懂的校园环保教材.对青少年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和行为引导,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结语:

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对河道治理要避免过去单一工程措施对环境产生的破坏,而注重生态、环境要求,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对水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总之,河道整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有关方面从长远的、全方位的角度全面深入地研究、从而使河道治理取得最佳效果。河道既是重要的水利设施,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河道整治理念是基石,规划是关键,技术是支撑,管理是保障。加强河道整治,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是当今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篇11

1自然概况

(1)祁连山是架构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之脊”。祁连山高高耸立在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西长约1000公里,连接着甘、青、蒙、新、宁,涵养了宝贵的水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种,阻挡了库姆塔格、柴达木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的南侵,从外形到内涵都是名副其实架构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的脊梁。

(2)祁连山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之脉”。祁连山涵吐近千条大小河流,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在山前形成了富饶的绿洲。在甘肃境内山区总面积就达963.4万公顷,分布有陆栖脊椎动物288(292)种,维管植物1311种,其中森林115.4万公顷、湿地141.6万公顷、现代冰川16.6万公顷和大片的草原,年出山径流量70多亿立方米,养育河西走廊500多万人口,上千个工矿企业。深居干旱内陆的祁连山湿岛功能,是维系河西乃至西部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命脉。

2保护治理现状

祁连山生态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先后成立祁连山、连城和盐池湾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颁布实施《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组织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及生态公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12年12月,由甘、青两省共同组织编制的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2013年启动实施,为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加大保护区执法力度,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保护和治理初见成效,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有了恢复性增长,初步遏制了祁连山生态加速恶化的势头。

3保护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山区草场载畜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70万羊单位发展到现在的764万羊单位,超载率达70.2%,草原“三化”面积逐年扩大。蒸发量增加,积雪贮水能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近年来,山区经济资源开发速度和强度显著提升,主要表现为水电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勘探开采、过度旅游、道路建设等,对保护区土地和生物资源进行包围、蚕食和侵占,森林草原火灾隐患增加,自然生态系统被切割成不连片“孤岛”,脆弱性加剧。

二是生态退性型变化明显。据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监测数据显示,祁连山北坡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15.8万公顷,占监测区总面积321.9万公顷的67%。因坡地开垦和草地超载放牧严重,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重。据兰州大学调查,祁连山区85.9%的草地退化,1/3以上严重退化;与40多年前相比,草层高度下降了50%,植被覆盖度由65%至95%下降到了25%至60%,草地畜载能力下降了50%至70%。

三是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投入不足。祁连山高海拔区气候严寒,浅山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造林成活率低,封山育林期限长,植被恢复成本高。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但由于历史欠帐大、森林植被恢复十分缓慢。同时,由于对祁连山区气候、水文、森林、草原、地质等方面的监测分别由不同部门开展,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监测网络,加之监测项目不全、监测点分散,生态保护与建设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

4保护治理对策

一是科学论证制定祁连山生态区建设规划。坚持科学发展,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优化调整技术研究,组织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深入研究祁连山不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机理及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及冰川、冻土相互转化的水土气生过程及不同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结构优化调整技术,调整优化不同生态系统结构,增强水源涵养功能,整体提升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科学水平。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上升为国家规划,采取相对统一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经济政策,按照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原则,确立顺应自然、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工作思路,大力建设祁连山生态特区,实现生态、经济、民生多赢的发展目标。

二是建立祁连山生态保护效益补偿机制。将祁连山生态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序列,由国家主导进行生态等各种效益补偿试验示范,从政策、机制、资金等各个方面,研究探讨对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的修复与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进行生态补偿。通过补偿和其他扶持措施,逐步将部分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并鼓励和支持其他农牧民发展低耗、高效、优质农牧业生产。同时,扶持绿洲效应区生态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确保移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从根本上促使祁连山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实现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跨越式对接和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完善祁连山生态特区建设的监测考核。在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综合研究中心建立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监测研究站,设立东、中、西三个长期生态定位监测站和地质、水文、气候、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对祁连山生态特区实施长期、规范、系统的监测。同时,建立健全祁连山生态指标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检查考核制度,从国家到省市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层层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严格考核奖惩,科学推进祁连山生态特区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高明.消失的冰川.《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三,2012.4.13.

[2] 蒋高明.消失的冰川.《中国生态环境危急》连载之六十三,2012.4.1.

篇12

0.引言

矿山地质环境是地质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1]。人类在利用矿业资源取得收益的时候却对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2]。人类矿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最终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恢复矿山地质环境迫在眉睫。本文以江西玉山某砂页岩矿为例,分析了露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这对露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1.矿山基本情况及地质环境问题

玉山某砂页岩矿矿区位于玉山县城82°方向,直距玉山县城约12km,范围面积:0.1269km2。采矿方法为山坡露天堑沟式机械挖掘开采,挖掘机采装,台段―公路开拓、汽车运输,产品为水泥配料用砂页岩原矿。

矿区主要为低山丘陵地貌,地形起伏不大,地势西南高北东低;最高点标高238m,最低点标高92m,山坡坡度15-35度,植被覆盖率55%左右。矿区及地层由老自新有志留系下统下段(S11)、志留系下统中段(S12)及第四系(Q)。矿区构造简单,总体为一走向北东的单斜构造,岩层总体倾向南东,倾角46-70度。有两组节理、裂隙较发育。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根据岩石的风化、裂隙发育程度,将岩石划分为三个地质岩组,即松散软岩组、风化-半风化较软岩组及较坚硬岩组。

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矿山公路的修建、工业场地、露天采空区、排土场及堆矿场等破坏、压占土地等, 引发的采区边坡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综上所述,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采空区浅表崩塌、滑坡;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

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估分区情况

2.1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严重区

严重区面积0.053km2,主要分布在土地破坏沉陷盆地和老采坑范围,造成的地质灾害规模小,影响到一般性小规模建筑及设施。矿区及周围含水层受破坏,但含水层水位下降幅度较小,不影响矿区周边的生产生活用水,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其次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严重。

2.2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严重区

较严重区面积0.018km2,主要分布在工业场地、道路、废土场、堆矿场和原剥采废弃区,造成的地质灾害规模小,影响到施工人员和设备。矿区及周围含水层未明显下降,不影响矿区周边的生产生活用水,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其次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中等。

2.3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轻区

较轻区面积2.30km2,主要分布在矿区其它地区,现状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矿区及周围含水层未破坏,地表水体未漏失,不影响矿区周边的生产生活用水,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其次对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轻。未占用破坏耕地。

3.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估分区情况,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表1),将矿山地面沉陷盆地和老采坑影响范围划为重点防治区(A),工业场地、道路建筑、废土场、原剥采废弃区等土地压点范围确定为较重点防治区(B),其余评估区范围划为一般防治区。

表1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说明表

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

鉴于以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造成的危害,围绕矿山开采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矿山废水,土地资源破坏,及因开采矿产资源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3],按照国家和国土资源部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要求,本着谁开采,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减轻或避免因采矿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保护与治理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有效保护与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对矿山露采的采坑进行分级回填平整,覆土厚度约0.5m,尽量恢复原土地类型;对露采边坡设置截排水沟用浆砌片石砌筑;对废石土分开堆放管理,堆放时要做到堆放一层压实一层,并设置拦挡墙;在排土场平台设置2%~5%的反坡,以拦截平台表面及坡面汇水;对矿山道路等边坡以及排土场的稳定性变化情况进行仔细监测;矿区范围压占土地的建筑物及道路、工业场地、排土场到终采结束后均需复垦覆土,覆土厚度不小于0.3m,恢复其地形地貌景观。在采坑、排土场、矿山公路、工业场地土地平整后种植植被,种植间距为3m×2m,树坑规格为0.4m×0.4m×0.4m;在对水环境的监测重点在露采坑的排水口布设一个;土石环境监测点在每个排土场外布设一个,另外土地植被资源的占用和破坏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程保证金,以便治理工程措施的顺利实施。

5.结论

本文通过对江西玉山县某砂页岩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评估与分析,提出了露采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为,采空区浅表崩塌、滑坡;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运用分区保护与恢复治理办法,确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这对该地区的露采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