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07-03 09:4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篇1

证券监管博弈模型的博弈双方是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从证券监管的实践来看,证券监管者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证券业协会或者证券交易商协会,还可以是证券交易所或者别的什么机构。不过几乎各国的证券监管都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共同完成。我国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代表政府进行强制性监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行自主监管。至于被监管者,笼统的说就是整个证券市场,即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和行为。不过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证券监管的直接对象定位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具体包括发行各种证券的筹资者(政府、企业)、投资各种证券的投资者(政府、企业、个人)、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托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以及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和个人。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监管者是有成本的,即监管者的行政成本。为了实施监管,监管者需要设立监管部门来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和细则(如证券发行审核、证券稽查等),这一过程中自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监管越严格行政成本越高,为了分析方便,假设监管者只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分别为低成本(low cost)的普通监管(监管成本为cl)和高成本(high cost)的严格监管(监管成本为ch.chcl) 。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被监管者也是有成本的,即被监管者的奉行成本。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或者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不承担额外成本,如为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佣专人的费用、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的费用、聘请专门中介机构的费用等,只不过这种奉行成本以抵减收益的形式存在。在利益的驱使下,被监管者有可能为了增加收益(包括一非法收人)、降低成本(包括奉行成本)而进行违规操作。所以假设被监管者的纯策略选择是遵纪守法或违规操作。若遵纪守法则可稳定获得收益凡(已扣除了证券监管的奉行成本);若违规操作且未被查处,则可获得超额收益(违法所得或降低的奉行成本)r ( reward ),但若被查处则不但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还会被处以罚款,此时的罚没总成本为p( punishment )。进一步假定,在被监管者出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普通监管是查不出来的,而一旦监管部门采用高成本的严格监管,就一定能予以查处并处以罚款。

基于前述假设,考虑到证券市场上博弈双方得益信息的可获得性,建立证券市场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并用矩阵形式示如表1。

利用划线法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被监管者进行违规操作。最终结果是:监管者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却毫无作用;一部分被监管者违规操作获得了超额收益但却使其它的证券参与者遭受损失。显然,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组合,只会加重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违背了实施证券监管的初衷。

二、对监管者实施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

若我们对证券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那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让我们进一步假设,如果监管者通过严格监管查处了被监管者的违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鼓励b(bonus),这种鼓励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奖励(比如来自违规者的罚款,用以增加办公经费),也可以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其褒扬带来的精神鼓励,或者兼而有之;但是如果监管者为了节省成本(或偷懒)只进行了普通监管而导致被监管者的违规操作得以成功,则要对其施以一定的惩罚f(fine),这种惩罚可以是行政上的、法律上的或是经济上的。如此一来,上述博弈模型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如表2。

仍然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对监管者的监管力度较大、使得对其的鼓励与惩罚的量化绝对值之和大于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和严格监管的成本差时(即f+b>c-c}),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从而避免了(普通监管,违规操作)这种低效率策略组合的出现。这种情形下,博弈双方都将在博弈中采取混合策略,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各自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严格监管或是违规操作。让我们定义: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遨纤二几登三寻多笼罐熟:弓多雀诺态咬乏导铸泉录名室圣聆多石杀涟返络题透汉蛋定召砖罗亨恶璧三兮概率为r,进行普通监管的概率为(1-r);被监管者选择违规操作的概率为e,遵纪守法的概率为(1-e)。

给定e,监管者选择普通监管r=0和严格监管二1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c,)/(f+b),监管者会选择普通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大于(c‑-c洲(f+b),则监管者选择严格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c,)/(f+b),监管者就随机地选择普通监管或者是严格监管。

给定r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e=o和违规操作e=i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违规;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遵纪守法;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等于r/(r十p),被监管者则可能违规也可能遵纪守法。

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r=r/ (r+p).e=(c,}c,)/(f+b)即,监管者以r/(r+p)的概率进行严格监管,被监管者以(c‑c,)/(f+b)的概率选择违规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上大量的被监管者中(c,}-c}/(f十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违规,(f+b-c‑+c,)/(f+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监管者随机地对r/(r+p)比例的被监管者进行高成本的严格监管,而对剩余的被监管者则仅采取普通监管。

篇2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温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州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总体来说温州的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刚开始阶段,主要特征表现为强镇数量不断增加,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加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征是因为初始化市场以及初始化工业化给温州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特别是温州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各种小城镇建设迅速涌现,推开了温州城市化新局面。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9年,主要特征表现为各个小城镇稳步发展,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加速。原因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的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改革进入实质化阶段,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温州市城市化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城镇化增长方式的转型。在这一时期温州政府进行了第三轮城市规划,这次城市规划的核心在于中心城市从“沿江城市”逐步向“滨海城市”扩展。近年来温州又推行“三分三改”政策,通过这个政策温州集体产权配置的基本单位就变成了合作社。这里的“三分”指的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三改”指的是“股改”、“地改”、“户改”。

二、温州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经验浅析

温州市新型城市化道路不仅是浙江省城市化道路的缩影,也是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温州市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温州市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化带动农村工业城市化

温州市的城市化道路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即所谓的“温州模式”。这个模式的基础是温州农村家庭工业,导向是市场化,骨干是购销员,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也就是说温州市每一个农村都充分发挥各村的特色,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产业。温州市内家庭工业为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这些因素促进了温州市内各个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温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与温州政府创造的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机制密不可分。具体的机制是在城镇功能优势的基础上,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依托,逐步引导进城企业投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城市化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统一。温州城市化的步伐如此之快与温州市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温州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温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逐年上升,各个小城镇蓬勃发展。整个温州市形成了以龙港镇、柳市镇为核心的城镇化群,与此同时温州市政府对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下降,农业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90%以上。温州城市化道路的成功表明,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改变农村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重要途径就是快速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同时农村工业化的实现必须把城镇作为载体。

(2)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发展以专业市场为基础的专业镇

温州市每一个农村都充分发挥各村的特色,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温州市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在温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具有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聚集了同类产业、同类产品,形成一种小规模同类经济区域,这些区域产生了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城镇。这些专业城镇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规模相对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占有率较高、有地方特色等。这些专业建制镇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加快了温州城市化的步伐,成为了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及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这些专业建制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并且依托市场经济而存在,有利于通过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优势弥补内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不足,这样一来专业镇的创新能了以及竞争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种机制为专业镇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这种温州模式可以被称为“小商品大市场”。温州并没有满足于专业真的建立,进一步把专业市场纵向扩展,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社会分工程度较高、专业化协作程度较高的产品群、产业群以及行业群,例如被称为“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镇就是典型代表。

(3)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发挥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

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部门以及各个相关部门非常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化建设的保障作用。因此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温州建设了大量的道路交通项目、公共设施景观项目、以及市政园林项目等,为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作用。温州市1小时交通圈以及各种交通网络、交通体系的建立为城市化进一步加快提供了强大动力。此外“理山、治水、建绿”等公共设施项目的建立充分体现了温州发展注重民生、注重社会和谐。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是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温州滨江商务区的建设就是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安置房先建,点面开发”思路建设成功的。

三、结语

温州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始终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前列,因此研究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1.我国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要特征

1.1坚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职能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工商管理体制的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是因为在于我国的工商管理是一个以政府指导和政策导向为主体的行政管理部门,它并没有对市场进行资金干预和管理,所以,从职能上来看,它只是作为一个社会服务和保障部门存在,并不是一个有完全意义上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的部门。因此,它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和良好运转而设立的,是为市场经济而服务的,是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则加以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一种管理体制和机制。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的有序的维护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正常的运转,有效的避免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不平等。所以,在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方面,工商管理是政府维护经济运行良好秩序的一个有力的抓手,给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供着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也更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1.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

工商管理不仅有服务机制和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模式,更是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监督职能。这里的监督职能是多元化的,而并非手段单一化。要充分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职能,就必须坚持好管理处罚与管理指导并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进一步的实现在市场经济管理运行中的公平化和均衡化。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如果要想真正实现这样一种合理和公平的监督和监管的局面,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作为有力的支持,制定和实行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全面平等的监督机制,营造社会良性舆论氛围。必要时,还要从法律层面对于有利于工商管理的条款进行及时的立法,通过法律有效的权威保证,使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也要实行公平、公正的内部监控和监督的体系,以上级审查、群众监控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工商管理内部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到实施管理公平、公正。随后我们还要对工商监管的政策制定进行定期而有效的审核,对经济环境中有违背市场规律和行为的人和事要依法逐一进行正确的处置,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对经济市场进行监管和进一步的维护好市场的公平、公正。

1.3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

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非常的广泛,既包括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也把这个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每一个企业纳入其中。而对于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工商管理监督职能主要是把握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脉搏,对动力、质量和方向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也是引领整个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经济市场来说,由政府用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手段来监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条件和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一些新兴的经济活动中,工商管理依据于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对新兴的经济实体做出准确的判断,用统一的价值标准和体系来分析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是否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和影响,是否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要求等。再有工商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合作贸易也会起到较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2.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

2.1对经济主体起到了标准化准入的作用

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其实就是规范经济市场、维护市场这个主体的权益、监督市场秩序有序进行和促进经营管理正规等,进一步的将标准化的准入机制引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使经济市场更加规范、更加理智和更加有序。当前,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准入机制也逐步在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相应的改革政策也在逐步建立和推动。工商管理部门按照这种中国市场的标准化准入机制和制度对市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进一步将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做出相应合理的限制和要求,使市场主体在进行商业活动时,能够正规有序的运行和操作。

2.2建立相应完备的市场经济的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机制的多元化所有制的构成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和规律。在这种社会主义经济所有制体系构成中主要体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进一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公有经济是国家的经济主体。二是要坚持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原则,要给非公有制经济营造一种创新发展和健康发展的氛围和气氛,而工商管理部门就是确保公有制与非公有制长期并存,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监督机构。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宏观调控,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协调发展,而我国的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在进一步的改革和转变之中,对工商管理体系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工商管理职能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变化。

篇4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坚持以公有制作为主体内容,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计划是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体现在体制性的制度设计,在解决效率和公平上有很大的突破性,从而使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一、公平效率概念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公平效率是全世界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的公平效率观可以反映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性利益,例如:罗马和希腊认为奴隶制是一种公平原则;17世纪90年代初资产阶级公平观则是废除封建制度。因此,公平观可以因社会环境等因素改变,也会因人而异。

二、我国在公平效率上的现存矛盾和原因

(一)分配领域中的现存问题

第一,在分配领域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分配制度下虽然带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①收入差距,劳动力的市场价位低于垄断行业下的普通岗位或者是公众职工的收入。②对保险福利相关体系的改革对分配的影响作用。传统福利分房制度,可以使少数的社会成员投入少量资本取得住房;住房制度的改革下为这些公房私有的社会成员获得了不少的收入与利益。

第二,分配格局的不合理性。倒金字塔分配格局的形成原因是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种社会的不公平的现象,因此,不会形成理想效率,严重的话会影响市场经济发展和制度改革,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局面。

(二)公共服务的现存问题

公共服务是指政府提供的社会公平重要表现之一,由于我国的现阶段的公共服务的总量不足,不断增大的公共服务需求和供给矛盾的日益突出问题。并且总量不足,地区性的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和效率低下,限制因素使其不能够充分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公共服务公平性。

三、效率维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一)效率维度下的市场经济的逻辑理论

其一,经济运行下的形式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特征是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由于市场经济的中心的商品替换或者是价值生产的交换,所以资本运动没有规定界限范围,其实质意义仅是价值的增值。

其二,经济运行下的基础层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合理、有效的社会分工。由于社会分工将社会成员定向分配到经济环节和技术环节中,成为功能局部。经济体制下的市场经济由于其机制具有高效率,而不受社会制度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客观规律与机制作用的双重结果。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层面效率分析

其一,出发点与背景下的结果。我国的传统社会主义实践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其生产要素是不可以自由流动的,公有制的经济运行的行政化,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主要提倡平均主义,从而形成共同经济,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但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解决了公平问题,从而我国推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其二,想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国家进行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使经济活动满足市场价值规律,从而使供求关系变化趋势,最大限度的进行资源配置。但是市场经济机制下商品与货币的繁荣,带动了社会主义下的经济发展繁荣,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可是,价值目标的对等问题,即出现收入分配的差距问题和扩大问题也在逐渐突出。

四、公平维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一)市场经济机制的公平缺失的改善方法和局限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发展调节的主要手段,但二者有明确的不同点和边界线;计划和市场目的的不同:市场是建立在初次分配,继而实现效率的,但是计划是通过二次分配从而实现的公平。所以,公平效率之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矛盾,其实质在于是否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社会利益的中进行裁决机制。如果只重视效率忽视公平,其形成的市场机制依然是不完善的。这时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最大效率,通过多种渠道建立社会公平下的市场经济机制。

(二)公平维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设计

其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中,需要将效率和公平相结合,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充分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其二,实现公平的关键途径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与社会保障制度。共享属于一种社会行为,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立法行为制定系统化的社会会政策等完成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

公平效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从两个方面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这种经济机制下,公平效率由于其自身特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支柱是高效率,灵魂是高公平。因此,需要政府高度重视这两方面内容,从而建立一种公平效率维度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参考文献:

篇5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该达到的标准,反应了公司等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由于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使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这些年来,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国外的做了很多比较与研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关联有一定的研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由约束条件,基础质量,总体质质量和关键质量构成。《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中提出: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使之取代《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可见,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其内在逻辑性不强,层次不够清晰。本文主要通过比较中外会计质量信息特征的差异,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质量信息特征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1.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

1.1主要内容的比较

《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会计信息应当满足四个方面特征,提出两项有关可靠和相关信息的约束条件:及时性和效益大于成本。

我国财政部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二章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原则(如实反映、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

1.2主要特征含义的比较

从以上可以看出,FASB和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虽然众多,但与中国一样,都含有几项基本的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下面便对它们一一进行比较:

相关性:FASB、IASC表述为会计信息能帮助信息的使用者对过去和未来的事情形成一种判断,从而对经济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对相关性的要求为:会计核算要考虑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确保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得到满足,其主观性性较强。

可靠性:FASB与IASC对可靠性的表述基本一致,并且,FASB的可靠性还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同样,IASC的可靠性也包含了如实表达、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的内涵。中国的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所确认的经济活动应当是客观的、真实的,显得过于笼统,操作性不是很强。

2.产生差异的原因

2.1经济制度与经济环境的差异

首先,这是由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决定的。我们搞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政府对经济有较强的干预力度,而在会计的管理体制上,业主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政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其对会计信息及其质量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相反,在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少,实行自由贸易,资本市场发达,市场中有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由此,也就造就了美国众多的民间会计组织。

2.2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质量特征是对会计目标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会计质量特征。会计目标的差异决定了会计质量特征的差异。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对会计目标的定位采用决策有用观的观点。

3.如何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通过以上对我国和FASB与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较,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

完善和改进基本经济制度,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制度的成熟是会计制度成熟的基础。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发达,使得一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符市场的要求,这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制度的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奠定基础。

4.结论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系统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差异,较发达的会计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一,改革经济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制定明确的会计目标;第三,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层次与逻辑;第四,规定约束条件。(作者单位:1.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2.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与比较》.财会天地,2010,(9).

[2]刘晶,胡百东.《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商业经济,2009,(1).

篇6

党政办公室是各站、办、所的领头雁,是综合情况,收集资料,科学分析,为领导提供参谋和决策的第一办公室,因此,党政办公室全体成员要求做到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观念新,且具有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是一个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的贫困乡。为此,我们作为党政办公室成员,务必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要转变在市场经济面前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抢占发展先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克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树立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观念;克服只重形式、重速度的观念,强化重规范、讲效率的观念;克服闭关自守、坐井观天的观念,倡导工作积极主动,独挡一面的观念。只有这样,办公室工作才会有创新,有进步。

二、转变方式方法,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处理办公室工作

随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过去那种以行政命令为主要特征,以开会、发文件、下指标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工作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学会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推动工作。要关于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方法来提高办事效率;善于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绳之以法来引导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版权所有

篇7

党政办公室是各站、办、所的领头雁,是综合情况,收集资料,科学分析,为领导提供参谋和决策的第一办公室,因此,党政办公室全体成员要求做到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观念新,且具有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领。××是一个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的贫困乡。为此,我们作为党政办公室成员,务必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意识;要转变在市场经济面前无所适从的精神状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抢占发展先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克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怕担风险、“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树立敢闯敢试,开拓进取的观念;克服只重形式、重速度的观念,强化重规范、讲效率的观念;克服闭关自守、坐井观天的观念,倡导工作积极主动,独挡一面的观念。只有这样,办公室工作才会有创新,有进步。

二、转变方式方法,学会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处理办公室工作

随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过去那种以行政命令为主要特征,以开会、发文件、下指标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工作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学会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推动工作。要关于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方法来提高办事效率;善于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要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绳之以法来引导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版权所有

篇8

对于经济法的产生的研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此处的经济法是指什么,经济法可以指经济立法,经济法律,经济法部门,但是现行的通行的说法经济法的产生是指经济法律部门的形成。本文仅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产生做简要分析。仅仅就经济法产生的原因来讲目前学术界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一漆多俊教授为代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说”,这种观点表明:由于在19世纪末西方各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市场的大变革,国家的调节机制和国家的经济职能发展起来,同时也使经济法这个新兴的法律部门发展起来。

 

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和发展,自然经济时期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虽然当时也存在商品交换,但是这种交换仍然是为了当时人们自身的生活发展需要,与现在的商品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国家介入市场很少,一般都是依靠市场自身调节并且维持自身的平衡关系。由于在无形之手自身调节的初期并没有出现大的经济危机,因此人们认为市场自身调节是万能的,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理论正是形成于此背景之下。但是如上所说,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商品交换日益发达社会生产的规模也迅速扩大,新的生产部门也不断涌现;社会的分工和协作也变得更加分明。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的自身的弊端也显露出来,例如垄断机构的出现,由于市场竞争本身就是优胜劣汰所以在竞争中占优势的市场主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依靠自身的优势会越来越强大,这种结果就是大企业逐渐控制整个行业。另外,市场主体存在的营利性使得这些主体很少涉足盈利较少的行业,但是它们的发展滞后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市场的本身也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这些导致了许多企业无法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影响了许多市场主体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国家经济的运行。这些弊端慢慢显露,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彻底击败市场万能的神话。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怎样才能正常?国家作为全社会利益的代表,作为最高权威的代表,作为最有力量的代表自然由国家出面对经济进行调节和维护。①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国家干预,国家对市场进行干预,并且自然神作为经济主体对那些很少有人涉足的行业开始经营,并站在全社会的的角度进行宏观调控。这也是凯恩斯的主张,但是和市场一样国家调控也存在着许弊端,并由此给西方的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和经济危机。当时许多经济学家都对政府干预失灵原因做了分析具体有以下:(1)国家干预人为因素较多,并非单纯的是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官员、政治家们一般是国家干预政策的制定者,他们多数是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利益,这种追求政治利益的做法有事甚至对市场经济起到相反的作用。(2)国家干预易产生寻租行为。现政府干预市场经济之后资本家就多了一获取利益的道路,这种寻租行为通过寻求政府保护来牟取不正当利益。(3)国家调节成本较大,国家调节要成立职能不同的政府部门,难免会有官员冗杂的现象。(4)政策的执行和制定都是由人进行的,难免会有一些滞后性或者是受人的技能和思想观点的局限。综上,资本主义国家又有重法的传统所以自然会寻求这样一条法制定法律的道路来规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因此经济法的诞生也成为必然。此处的经济法指经济法律部门的产生而不是经济法律的颁布,且此处仅从经济动因或者说市场原因对经济法产生做了分析。

 

篇9

1 引言

区域物流产业主要由物流主体、物流客体和物流载体三大基本要素构成,区域物流产业之所以呈现出产业的形态和特征,主要在于为众多的社会和物流市场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组织,即物流产业主体的存在。

区域经济的发展总离不开一定的战略导向,如以资源为导向、以区位为导向,或以市场为导向。但是不论哪种经济发展模式下,物流运作能力都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都需要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物流服务能力来加快物品流通,促进市场规模化、效率化。一些区域把区域物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然而对于不同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来说,其要求的经济环境是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区域在确立将物流产业作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时,必须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环境进行认真地分析,以正确确立将要选择的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准确地把握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对经济环境的要求,将有利于因地制宜地选择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2 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

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是以区域内的产业聚集区各产业组织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各产业组织供应链物流活动提供终端物流配送服务和区域性物流服务。其主要特征综合起来为:覆盖整个区域的完善物流网络,以定制化、灵活性、柔性满足顾客个性物流服务。在产业组织关联度强的产业聚集区中,基本模式更多地表现为供应链一体化模式;而在产业组织产联度弱的产业聚集区中,对物流服务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物流业的活动则表现为综合物流服务模式。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些特定区域。

3 基于产业链(集群)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

产业链是在特定领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地理上集中并存在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的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厂商以及相关机构等形成的集群。该种物流模式在区域内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具有相对稳定的供应链物流关系。该物流模式对物流活动的准时化要求很高,物流信息质量是该模式运作的关键。

4 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物流模式

基于区域货物中转枢纽的多功能服务型物流模式,以区域特殊地理位置为基础,承担区域内外货物中转枢纽功能的物流活动聚集区,如港口、区域物流中转中心等。

该种物流模式的主要特征有,以完善的道路交通条件为前提,以转运工具为基础。大批量货物集散,存储设施的分类、专业化及空间的安排,有大规模、高效率的装卸、搬运设备,强调专业化与通用化的结合。如公、铁、港之间的道路衔接和转运工具衔接。

5 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

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是在已形成的区域商品交易市场背景中,将市场交易服务与仓储、物品配送等活动相结合。这里的区域交易市场主要指专业的、实物商品交易市场,具有较大规模。区域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大、物流活动集中且频繁,对物流的需求较大。

在该模式下物流活动主要特征是:批量小,批次多,品种多样化,较大的需求不确定性,主要强调仓储和配送功能,建立虚拟的电子化交易平台,注重物流系统的柔性。

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区域物流模式经济环境通常有如下特点:

(1)商贸经济环境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区域有较强的经济辐射能力,成为促进周边区域相关产业经济增长的增长极。一种物流模式的形成源自于对其需求的产生,在一定区域内,由于不同的区位、资源等的导向,使某一类商品经济的发展成效显著,形成较大规模。受此影响,在该区域范围内基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也相应发展起来,逐渐形成能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环境。

(2)有与区域交易市场的商贸型物流模式相应的、较完善的要素市场支撑。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区域物流产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它会影响经济运动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完善的区域物流发展体系可能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义务小商品市场有运输、产权、金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支撑,国内外市场相呼应的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义务小商品市场现在已不仅是贸易中心,出口中心,展示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同时也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块状经济,竞争力很强;

(3)当地政府积极维持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提供各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市场经营需要良好的经济秩序和持续稳定的政策,否则区域商品经济难以维持。义务当地政府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准确把握政府的职能定位,把政府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缩小到最必要、最合理的范围内,对市场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在及时打假治劣、整顿治安、维护市场信誉,确保产品质量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在税费征收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强化区域经营优势,吸引了许多有发展潜力的商家。

6 结论

(1)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一些地区的区域物流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而这些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选择与其经济发展特征、发展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政府的宏观导向,政策支持,物流需求特点,产业特点等都是分析区域物流发展模式所需考虑的因素;(2)在发展区域物流过程中,通过先行分析该区域的区域经济特征,有利于选择适合该地区区域物流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篇10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3103

1前言

工商管理是一门科学,同样也是一项卓有成效管理手段,它既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还能够起到和发挥出良好的促进作用和效果。特别是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运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对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更会对经济上的转型发展起到进一步的导向作用,工商管理在经济领域的价值和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而也有人说,工商管理其实主要的功能是针对市场调控,而确切地说,工商管理其实是政府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经济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所以,工商管理的运行和实施也使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体制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良性发展。又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运行,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环境和模式,这就使工商管理有了明显的优势,并给予了我国市场经济强而有力的动力支持,实现工商管理的科学管理模式会给我国经济社会产生良好的干预和控制的效果。并且,我国也逐渐向着多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前进,在这种大的发展形势之下,我国的经济也必然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也必然会存在着许多的社会发展的特征与复杂性,所以,基于这种经济快速转型的形势下,工商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如果能够积极地进一步的发挥好政府的管理与监督的效能,那么,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与发展就会起到极大的推动的效果。

2我国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主要特征

(1)坚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和职能。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能够充分体现出工商管理体制的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工商管理是一个以政府指导和政策导向为主体的行政管理部门,它并没有对市场进行资金干预和管理,所以,从职能上来看,它只是作为一个社会服务和保障部门存在,并不是一个有完全意义上的追求经济效益和利益的部门。因此,它主要是为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运行和良好运转而设立的,是为市场经济而服务的,是对企业的竞争环境、竞争机制和竞争规则加以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一种管理体制和机制。它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有序地维护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正常的运转,有效地避免社会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不平等。所以,在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方面,工商管理是政府维护经济运行良好秩序的一个有力的抓手,给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提供着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也更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工商管理不仅有服务机制和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模式,更是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监督职能。这里的监督职能是多元化的,而并非手段单一化。要充分发挥好市场经济的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职能,就必须坚持好管理处罚与管理指导并举的基本思路和原则,进一步的实现在市场经济管理运行中的公平化和均衡化。然而,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如果要想真正实现这样一种合理和公平的监督和监管的局面,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作为有力的支持,制定和实行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全面平等的监督机制,营造社会良性舆论氛围。必要时,还要从法律层面对于有利于工商管理的条款进行及时的立法,通过法律有效的权威保证,使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在此基础上,在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也要实行公平、公正的内部监控和监督的体系,以上级审查、群众监控和社会舆论监督等方式,使工商管理内部的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做到实施管理公平、公正。随后还要对工商监管的政策制定进行定期而有效地审核,对经济环境中有违背市场规律和行为的人和事要依法逐一进行正确的处置,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效地对经济市场进行监管和进一步地维护好市场的公平、公正。

(3)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也把这个市场经济体系下的每一个企业纳入其中。而对于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工商管理监督职能主要是把握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脉搏,对动力、质量和方向的问题进行监督管理,也是引领整个市场经济不断前进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经济市场来说,由政府用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手段来监督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营造一种良性的竞争条件和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一些新兴的经济活动中,工商管理依据于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对新兴的经济实体做出准确的判断,用统一的价值标准和体系来分析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是否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和影响,是否符合我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要求等。再有工商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合作贸易也会起到较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3工商管理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

篇11

[关键词]经济转轨;管理机制;生态环境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19-05

一、引 言

国内外学者关于经济转轨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定义。经济转轨也叫“经济转型”或者“经济过渡”,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世界计划经济消解、市场逐步形成的这一过程(胡德宝,2010)[1];经济转轨主要是指社会经济从一个历史阶段向另一个历史阶段的转变,具体而言主要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唐末兵,2005;光,2007)[2][3];转轨经济一般情况下,就其原来意义来说,无论“过渡经济”、“转轨经济”,还是“转型经济”,其含义并无太大区别,均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转换(张仁德,2006)[4]。综上所述,许多学者基于传统经济学的视角将经济转轨定义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笔者认为经济转轨内涵非常丰富,不应仅仅指对资源配置方式起重要作用的体制的转变,还应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的选择。

目前关于经济转轨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传统经济学领域,例如市场化转轨过程的描述和分析[3]、转轨经济比较方法论[4]、经济转轨过程中自然垄断行业规制改革及绩效差异[5]、转轨经济中的国有企业重构[6]、经济转轨不确定性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7]、转轨路径、经济增长与转轨理论范式研究[8]、经济结构对体制转轨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9]等。然而,经济转轨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上述社会经济效应,它还改变了企业的运行模式和政府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生态环境决策和政府的生态环境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变。但当前对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比较少,主要有李国柱、马树才从定性和定量方面研究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10];侯伟丽从定性角度分析中国经济转轨的生态环境的效应[11];季斌、沈等从定性和定量、尤其定量的角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转轨的生态环境效应[12]等。因此,有必要研究经济转轨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对于区域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有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张春霖认为经济体制是人类为解决资源配置和动力问题而确定的一组机制,包括决策、信息、激励、约束的机制,强调所有制和协调机制并不是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进而又把上述四种机制分为两组,即决策—信息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13]。张仁德认为经济体制是借助于经济体制实行资源配置的一整套经济系统,或者说是对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执行这一决策的一整套组织安排[14];樊纲、光认为经济体制是一定的经济制度或者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运动方式,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及经济运行机制[15]。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经济体制的特征,笔者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对经济体制的含义进行重新界定。经济体制主要是指资源配置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可以认为是在一系列机制运作下的制度安排,不仅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还包括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系和制度,主要分为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种。计划经济体制是指经济运行主要通过政府在整体的宏观调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经济布局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主要特征是计划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国家通过指标的方式直接管理企业、国家所有制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强调国家利益等[16];市场经济体制是指经济运行主要通过市场在微观经济领域、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作用,其主要特征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高效率地配置资源,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决策的主体,追求个人、企业利益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17]。

三、计划经济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一)“公地悲剧”的产生

马歇尔·戈德曼(Marshall Goldman)曾对这个问题有过简练的描述,计划经济形成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经济的偏离,由于不存在资源的私有产权,工厂经济不必为其使用的土地和资源付费,这就导致了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体制可以避免外部性问题,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置资源时,真正的“公地悲剧”才会产生。整个社会或者多个单位共同占有公共资源,公共资源的产权清晰而使用权模糊,经济主体往往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就可以获取公共资源,最终会使公共资源枯竭[18][19],计划体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和企业将追求利润作为经济业绩,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污染了生态环境。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生态环境政策、制度、观念不完善,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生态环境污染。另外,国家作为社会成本的承担者和强制执行者,仅具有纯理论的意义,企业使用资源和排放污染物不需要支付成本或者支付很小的成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运营机制和价格机制也加速了资源的过渡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也对资源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建设、和化运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使得错误的工业布局引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方针忽视生态规律,造成生态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

(二)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战略的负作用

由于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尽快实现工业化,我国采用苏联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道路,然而重工业这种资金、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不符合我国的优势,因此重工业的发展必须在扭曲的宏观政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重工业结构是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20]。纵观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重工业化时期大致分为五个时期,即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工业优先、“一五”期间的重工业化、“二五”期间的“”对重工业的强化、1961年~1964年对“”的纠正、1965年~1978年备战和三线建设对重工业优先的再次强调[21]。长久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畸形产业结构,重工业的发展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研究员认为重工业一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高污染的特征,传统的重工业发展模式往往是粗放的、外延式的发展道路,重工业的过度发展造成本来已经很脆弱生态生态环境加速破坏;二是资源的高消耗特征,重工业的加速发展必然使得本来已经非常短缺的水、土、煤、电、油等基本资源高度紧张,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群众的正常生活都受到负效应的影响[22]。

四、市场经济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态环境正效应

1. 市场机制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市场经济最重要特征就是市场机制或称为价格机制,市场机制在反映资源稀缺性、提高资源更有效率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观层面上,企业对于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能够做出灵敏的反应。市场价格的波动,及时地反映出市场对各种产品的需求,以及各种资源的稀缺程度,通过企业的自发行为,促使生产要素流动,经过一定的过程,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23]。宏观层面上,由于坚持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宏观调控,价格信息真正能够在资源配置中起导向作用,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实现较计划经济体制高的效率。以水资源为例,研究表明,市场发育程度越高,水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反之越低[24]。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无偿供水或者低价供水,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价格也是严重扭曲,极为严重浪费水资源[25]。由于水资源的无价或低价,使用者很难通过技术创新来减小成本,据调查灌溉农田比喷灌、滴灌分别多耗水30%、70%,粗放使用不但加剧了水资源的浪费,还造成了土地盐渍化和地面沉降等生态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市场经济体制下水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办理办法等明确规定了各类用水全面实行有偿使用[26],不仅使供水单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节水工作的开展,提高用水利用效益,均起到了经济杠杆的作用。另外,市场机制促进了非国有企业的发展,集体、三资、私营等各种产权类型的企业大量出现,这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上展开了竞争。市场机制的引入建立了资源市场,在价格机制的引导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扩大。

2. 市场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全要素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传统经济时期,这将有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10]。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前苏联、东欧国家及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由来已久,政府多次强调转变经济方式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原因何在?[27]著名学者樊纲认为归根结底这不是认识、管理、政策问题,也不是发展战略问题,而是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我国外延式发展的问题不可能根治[28]。刘国光学者也认为,相比较而言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对经济增长方式制约性更大,这种制约性不仅反映在微观层次的企业经营机制上,而且体现在宏观层次的经济调控体系和调控手段上[29]。刘传江学者认为传统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因其忽视个人利益和经济激励、排斥市场制度与市场机制,因而不仅会因为缺乏技术创新、缺乏高效率的激励和动力机制而内生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还决定了这种增长方式的锁定状态[27]。上述观点表明,经济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同步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化可以通过三个渠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一,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形成灵活、准确反映各类自然资源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逐渐替代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从而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前提[10],目前价格几乎全部决定市场上供需变动的产品,受指令性价格影响的工业品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较低;第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市场调整,形成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化和协调化的产业结构;第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企业研发和采用新技术以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以增进资源配置效率和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程度。

3. 市场化有利于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

生态环境政策是协调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手段,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实现其发展目标的重要调控手段[30]。生态环境政策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生态环境法规制度、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等三个方面。目前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资源生态环境税收等方面,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对于降低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补贴、扩大财政收入以及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诸多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的改革时期,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生态环境政策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比较有效地缓解、控制了污染排放[31]。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手段,一种是政府干预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如环境资源税、环境污染税或排污收费、环境保护补贴、押金退款制度等。另一种是市场机制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如自愿协商制度、污染者与受污染者的合并、排污权交易制度等。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环境价格和收费改革、绿色资本市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排污交易市场的试点、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的实现、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绿色信贷和银行绿色评级、企业环保债券等体现了我国环境管理的市场手段更加健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注重市场机制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市场经济相对于传统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有以下缺点:①只能解决微观经济平衡问题,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平衡问题;②市场机制只能反映现有的生产结构和需求结构,而不能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的目标和结构;③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现实条件下由于信息不透明和垄断等因素下难以实现充分竞争;④许多社会消费的公共产品难以通过正常的市场价格机制加以分配[17],以及生态环境资源本身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市场经济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生态环境问题,相反有些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反而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变得更加恶化。

一方面生态环境和资源往往属于公共财产,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将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性,但却可以降低生产者的边际私人成本和增加消费者的边际私人效应。换句话说,对于外部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来说,市场机制是不起作用的,另外市场机制往往只能反映[前和局部利益,难以解决长远和整体利益,因此市场经济难以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32]。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体制转变仅仅30年的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变却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制度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往往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外部不经济性,却能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前与局部利益,然而企业和消费者行为的不规范就表现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恶化。

篇1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并且我国经济形态成功发生了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我国国防力量。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我国社会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加强了与世界各国家的经济交往,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对全面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我们要加强工商管理,同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加强工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概述

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这几十年间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说明了我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决定是正确的,同时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作用可以说十分巨大,其发挥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作用会越来越重要。为此,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对工商部门的工商管理作用进行深入了解,才能使得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促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职能主要是监督市场行为,从而有利于建立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秩序。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监管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行为,而是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可以充当市场经济发展的把关人、责任人以及监督员。工商管理的作用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能体现出不同的身份,从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部门的重要性。此外,工商管理部门相当于一个协调机构,企业在市场中存在纠纷时,工商管理部门就能够发挥其协调作用。就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建设而言,主要的部门有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市场规范管理司、企业注册局以及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等。值得注意的是,工商管理应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同发挥不同的作用。总而言之,工商管理部门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特征分析

我国工商管理的特征简单概括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其一是相比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能以及作用,其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主要从管理目标以及管理内容就可以看出。对于管理目标,工商管理主要针对的是社会主义市场,主要是为了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从而使得我国社会经济能够实现稳定、快速发展。对于管理内容,主要是针对市场经营者或者企业的市场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协调企业之间的纠纷,同时需要规范市场行为,从而营造公平的市场发展环境。其二是与其他部门间的区别,这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的作用表现。对于工商管理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监管方面、监督范围以及消费者角度。对于监管方面,工商管理的主要特点是监督管理手段较为丰富,采取的主要管理方式是行政处罚以及行政管理,并且是将两者有效结合。现阶段,工商管理监督方式当中,公众或市场舆论监督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十分有效。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法律手段的应用,使得执法效果更为明显,如此一来,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良性发展。对于监督范围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在此过程中,我国工商管理逐渐变得成熟,工商管理部门的监督范围得到有效的扩展,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即有形的监管以及无形的监管,主要依据一些明确的市场规定,对企业或者经营者的市场行为实施有效的监管,对于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市场秩序的形成。对于消费者而言,随着工商管理的不断完善及发展,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由于市场主要由生产者以及消费者构成,因此,工商管理的发展应该是针对两方面的不断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以及引导的作用。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部门在此过程中主要职能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随着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不断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内容如下。1.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与持续发展。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国工商管理部门职能不断完善,与此同时,管理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对我国市场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个部门加强了沟通,执法部门与企业两者之间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逐渐转变成了合作关系;(2)完善了行政管理机制,通过工商管理,市场竞争更加自由与公平,同时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企业之间的经济矛盾得到有效解决,由静态市场服务转变成动态服务;(3)不断提高工商管理水平以及丰富管理手段,不断有现代管理方式融入工商管理当中,并且从多个方面展开了市场研究,如从政治角度以及经济角度。2.促进经济流通体制的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政企分离;同时由于改革开放,我国对政企分离更为注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外来经济体的增多与刺激以及国内的经济体数量的增长与整体实力的增强。此外,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讲究自由与公平,同时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刚好符合这一要求。与此同时,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也渐渐趋于正常化,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为此,可以得出结论:工商管理工作的落实,促进了经济流通体制的改革。3.促进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出现消费者权益被侵害问题。工商管理的实施,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国家针对这一问题,颁布了相关法律;其二是工商管理部门职能的完善以及明确化,对消费群体权益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其三是工商管理部门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法,有效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其具体实施方法主要是依法办事。一系列管理手段使得市场秩序恢复公平、公开以及正常化,同时根据市场的规定,对因消费所产生的纠纷及违法商业活动进行依法处理;不断加强市场有关法律知识宣传,有利于消费者熟练掌握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成功转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必须重视现代化管理。工商管理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为此,有必要对其促进作用加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逄艳波,王玥.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3(7):100-101.

[2]王俊.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0):209-2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