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2: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沟通交流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Wei Wenwen;赖东锐 Lai Dongru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摘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是缓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生活教育环境。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的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当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Abstract: The issue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is group and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a good social and living condition needs to be created with government, family, school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conditions of the local left-behind children in Guzhu town, Heyuan city, Guangdong, the paper proposes a trinity mode respect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family and school, constructing an educational pattern towards the left-behi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育模式 古竹镇
Key words: left-behind children;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Guzhu tow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240-02
0引言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所关注的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共计约5800万人[1],并仍在迅速地增长。庞大的基数以及广阔的地域分布,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保证。
本文的主体研究对象为农村留守儿童,其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基于广东省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我们从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出发,寻找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最终构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社会背景介绍留守儿童现象产生的关键原因是我国特有的城乡经济差异。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始终从属于城市经济,农民为求谋生只能进城务工,导致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近年来,面对留守儿童问题,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做出相应的政策支持。2004年,教育部专门召开了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并于2005至2010五年间实施了包括《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2]在内的各项政策,着手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心智成长的关键时期,成长过程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及心理自闭现象。监护人给予留守儿童的精神关怀及行为引导不足,农村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意识的缺失,逐步造成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路径的偏离、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恶化。
1.2 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我们在广东省河源市古竹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次调研对象为古竹镇留守儿童,年龄集中在10-17岁。本次调研共访问留守儿童183人,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达85.79%。根据问卷回收情况及调查结果得知,本次抽样调查访问对象数量较多,访问地点分散,涉及各村村民家中、古竹镇镇中心区域、古竹中学校内等。本次调研结果,有代表性地反映出古竹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得出的对策和结论具有针对性,可推广到其他农村地区。调研结果显示,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如下:
1.2.1 情绪状况欠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精神上得不到满足,情绪状况欠佳,形成了焦虑、忧郁、怨恨等不良情绪状态。据调查,26.43%的留守儿童担心外出务工的父母,希望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在自身情绪方面,29.03%的留守儿童表示在生活中常感到心里烦躁,33.06%的留守儿童感到容易激动和烦恼。在调查中还发现,42.17%的留守儿童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方面。
1.2.2 人际关系不合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情绪、性格上,直接影响了其人际关系的发展。在“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的调查中,有31.21%的留守儿童表示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团活动。高达64.4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主动与陌生的人交谈,显得内向,不积极;13.34%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希望与陌生人交谈,甚至抗拒与任何陌生人的交流。留守儿童交际面过于单一,人际关系不合理。
1.2.3 自我认可程度低留守儿童自信心普遍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很优秀的留守儿童仅占1.52%,认为自己一般的留守儿童有46.97%,认为自己很差的留守儿童多达16.67%。由于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各方原因,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古竹中学的受访者普遍感到己不如人,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事,因此学习热情不高,产生自暴自弃等极端情绪。
1.2.4 学习心态不稳定根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中,51.01%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23.04%由亲朋好友代为监护,20.14%为独立生活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有64.9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的热情忽高忽低,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态不稳定,自律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不受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2构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
2.1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提出中国社科院孙春晨博士指出,留守儿童问题是政府不应忽视的社会问题[3],基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留守儿童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全社会必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并积极地寻找有效解决方案。以古竹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为基础,文章从政府、家庭以及学校方面出发,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制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2.2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方面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间接作用上看,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一方面,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校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家庭教育意识,共同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从直接作用上看,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学习环境,应构建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家庭作为留守儿童最直接生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负主体责任,应树立起家庭教育意识。从相互作用上看,应重视学校、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的相关关系。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家庭及学校提供反馈。
2.3 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意义图1直观地展示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本次项目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由古竹镇实地调研结果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可推广到我国广大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地区。
3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模式的实施
3.1 政府方面政府面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应做出可行的政策支持。针对政府对学校、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引导作用,对政府提出如下建议:
3.1.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学校建立相关体制留守儿童的时间多半在学校度过,学校教育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程度。政府应引导学校构建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鼓励学校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只有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执行的力度。同时,政府应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设施支持,定期抽检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建设工作,保障法规的落实。
3.1.2 提供家庭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监护人本身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家庭教育意识不强。政府应针对此根源性问题进行逐步的改革,为留守家庭提供家庭教育的培训交流平台,即按区域设立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培训交流会,并配设一定比例的培训指导人员。定期地向儿童的监护者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监护人之间的相互交流。
3.1.3 扫除学校周边不利因素,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社会各方面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政府亟须扫除的不利因素。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相较其他儿童而言,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的留守儿童更易沉迷网络、流连娱乐场所。政府应严厉查处不合法娱乐场所,扫除学校周边的不利因素,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有利的社会环境,有效遏制留守儿童心理迷失。
3.2 学校方面如前所述,学校教育是组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2.1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构建心理教育新体制学校应积极拟定适合本身的、面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体制,强化政府的政策指引作用。具体表现为: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规工作,筹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组、心理辅导办公室等。儿童心理教育组定期、适时地向全校同学传达心理健康知识,保证全校学生一齐健康地向前发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办公室应安排定期谈心活动,实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采取相应措施。
3.2.2 定期回访监护人,信息交流促进健康教育学校应设定班主任定期回访制度,定期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育,做到信息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3.2.3 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加强师生同学间交流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学交流接触的机会,引导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接受集体的关怀。同时,通过活动加强留守儿童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及信任,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扮演“学校教育者”这一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指导。
3.3 家庭方面作为留守儿童的直接及最终生活环境,家庭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建设良好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可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3.1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纠正“为孩子提供金钱和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认识偏差。物质支持必须与精神引导相配合,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精神引导,保证儿童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思想道德水平、身体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家长应把孩子托付于较为亲近的人,确保监护人能够真正起到家长的作用。家长应保持与留守儿童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习情况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足够关爱。对于父母外出时间较长的情况,鼓励经常性地将子女接到身边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地区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
3.3.3 保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贯性外出务工的家长要与学校,特别是孩子的班主任保持经常联系,定期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4 留守儿童个体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最终主体,留守儿童面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的态度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留守儿童应正视自己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消除自身的心理抵制情绪,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行为;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与周围同学交流;敞开心扉,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疏导的基础上接受多方的帮助,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4小结
留守儿童基数庞大,社会分布广阔,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解决留守儿童个人发展问题的关键,同时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强劲助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政府应就此问题进行全面规划,将其作为发展的长期目标,完善相应制度。重视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学校和家庭正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和学校,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政府、家庭、学校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环境。以政府、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个体的有效配合为前提建立的心理教育模式,能直接且有效地显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政府可从宏观角度进行调控,最终保证模式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8,(6):35-37.
[2]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J].劳动保护,2007,(02).
家长会的定义是“学校同家长联系的一种方式”。而召开家长会的目的是要促使家长与教师互相理解和支持,使学校与家庭“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但实际上,家长会常常在家长与孩子之间“交织战火”,教师永远是家长会的主角,学生一概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父母坐在自己孩子上课的座位上,听孩子的老师讲孩子的事情,等等。调查发现,去参加家长会的家长大都普遍存在“家长会心态”,即既期盼开家长会,以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校的教育内容,又害怕开家长会,惟恐自己的孩子哪些地方不行落后于人,而那些平素有“问题”的学生的家长就更加把家长会当成心理负担了。这些都违背了开家长会的初衷,不仅不能把“问题”学生带好,而且让学生和家长更恐惧家长会。本文将从“家长会新模式”实验中总结出家长会的多种开法,给正处于茫然中的初中班主任提供借鉴。
1.交流式
交流式是就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理论探索,或做个案分析,或开经验交流会。新型家长会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以往一个人口干舌燥却常常徒劳无功地唱“独角戏”,到教师、家长或者和学生一起交流;开会时不再是老师站台上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而学生也不再被一概排斥在家长会之外,成为永远的“缺席被审判者”,有些家长会让学生参加,有些家长会的内容还请学生讨论决定。
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儿女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样,班主任也想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某些情况。因此,交流式新型家长会的重要内容是相互交流学生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家长尽量讲一些教师想知道的情况,内容要集中;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某些内容反馈给家长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副作用,这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2.对话讨论式
对话讨论式新型家长会是由教师和家长共同确定一、两个突出的问题进行亲子、师生、教师与家长的对话。对话讨论式新型家长会中,学生、家长与教师同为主角,教师与家长相邻而坐,平等对话。此时,亲子、家长与教师不再由教师讲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和家长讲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而是由学生自己向教师和家长讲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的情况和表现。家长与教师自由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家长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分析、解答家长的困惑,双方形成共识。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慢慢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开始有了逆反心理,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流开始出现障碍,这使得亲子对话讨论式家长会的召开成为必然。家长听到了孩子的心声,还从别的家长身上学到了好方法,感受到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学生的感受是家长会架起了一座沟通的心桥。
对话讨论式新型家长会为家园共育之车注入了剂。一方面,教师有效地锻炼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同时他们借此对日常教育进行反思、调整、梳理、小结,增强了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认识,从而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家长在宽松的氛围里与教师零距离地交流,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通过相互沟通,家长能更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孩子的特点与不足,以及双方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采取合适的家庭教育策略。更重要的事,学生参与其中,而不排斥在外,家长会公开、透明化,也能够让孩子在宽松的氛围下接受自我批评和他人的批评教导。
3.展示式新型家长会
家长会时,教师把家长会办成一个学生作品展示会,展览孩子的作业、作品、获奖证书或学生现场表演等,让家长在班级背景中了解自己的孩子。展示区分为两大部分:
静态的:首先,班主任把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情况展示给家长,包括学生的作业本、写字本、日记本、英语单词簿等,平时家长只看到自己孩子的本子,家长会的展示使他们可以看到全班孩子的本子,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孩子的综合能力在班级处于什么位置。其次,展出的是一个学期以来孩子们的小制作、图画、手抄报等创造成果。让家长看看浸满孩子们智慧和汗水的小报纸,它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写字能力、绘画能力、搜集整理资料和使用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最后,展示的是孩子们的成功快乐袋,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成长档案,里面记载着他们一天、一周、一月、一个学期以来的成败得失,包括思想道德表现、学习态度表现、学习方法表现、日常生活表现等。这其中应有学生自己对事件的分析,也应有教师的鼓励和家长的寄语。
动态的:在家长会上,让学生在家长面前展示他们的才华,如采用老师介绍,学生自己展示、表演的形式等,使学生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让家长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这时应特别注重那些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但在体音美劳信息技术等其它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要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这种学生能力展示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还会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但有特长的同学也容易沟通了,更能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联谊式新型家长会
联谊式新型家长会教师、家长、学生相聚在一起,用表演等欢快的形式,共同营造和谐的气氛,增进感情和了解的家长会。联谊式新型家长会,适用于学期结束时召开的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比较广泛,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家长、老师、学生都在欢快氛围中受到启发和教益。家长会由学生主持。有班主任对班级情况的介绍,有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的发言,还有学生的作业展示和才艺表演,包括器乐、歌舞、书画等。会上,学生谈体会,家长讲做法,老师提要求并对学生及其家庭的做法进行点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62-02
经济要发展,物流要先行;物流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到2009年,全国有200所左右的高等院校招收硕士生、280多所本科院校招收本科生、近730所高职高专院校招收专科生和1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校生人数突破88万人,其中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约35万人。而目前大多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1研究背景及目的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批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2009年―2011年我国物流业振兴发展的10大任务、9项重点工程和9项政策措施。其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9项政策措施之一。2009年5月29日,教育部教高函[2009]13号《教育部关于报送的函》,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报了2009―2011年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推进措施。这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了良好的前景。但物流管理管理专业人才如何培养,才能发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功能,促进学生就业呢?成一个社会、企业、家长和学生本人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就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们进行就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培养目标定位。
1.1就业岗位分析
我们通过对江苏省内50多家物流企业相关人员的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业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等,使得我们对物流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有了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物流岗位主要分布于仓储与配送服务、物流运输服务两个领域。
仓储与配送服务领域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仓储与配送中心客户服务、配载作业、理货作业、商品分类与养护、配送线路优化等内容;就来的主要岗位有物流业务主管、采购员、单证员、仓管员、理货员、配载员及客服人员等工作岗位。
物流运输服务领域主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有运输企业客户服务、集装箱运输组织与多式联运管理、车辆技术管理、运输市场开发及运输现场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主要就业岗位有运输业务主管、调度员、计划员、理货员、运输业务员及客房服务员等工作岗位。
就江苏省内物流企业调查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理货员、配载员及客服人员等较多。
1.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物流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调查,可以看出,物流企业岗位工作有有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具有物流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能力。如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奉献,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业务谈判能力。
(2)职业通用素质能力。如具备现场组织管理的能力和对现代物理设备的操作能力;具备进行物流服务市场需求调研与分析、客户服务管理的能力;能运用物流专业术语、习惯用语、常用口语,进行基本的商务沟通。
(3)仓储与配送服务领域基本工作能力。如能按照客户要求制定物理配送方案,编制送货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能进行货物的验收入库,能根据货物性质进行堆垛、拆垛作业的能力;能进行订单处理、货物盘点、流通加工、数据信息分析,熟练操作仓储、配送软件,并能对常见的各类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能按客户的订单进行备货、分拣、配载、送货等操作;具有使用和维护装卸搬运机械、计量器具、保管、养护检验、监控、分拣、包装等设备的能力。
(4)物流运输服务领域基本工作能力。如能根据货物的特性选择运输方式,制定运输方案和计划的能力;具有货物装卸搬运的基本操作;具有运用各种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则,签订运输合同的能力;具有进行各种货物运价的洽谈和利息结算的能力;具有审核各种运输单证的能力。
物流企业岗位工作实行岗位证书准入制,目前我国在物流工作领域推行的证书主要物流师、货代员、报关员、报检员和单证员等。岗位证书准入的推行,明确了岗位工作能力,也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抓手。
1.3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江苏高职院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立通、服务江苏、辐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区域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培养有事业心、责任心,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既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从事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等基层管理工作,又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熟练进行现代物流组织管理和市场开拓,并组织实施物流方案,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
现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制与人才目标的要求,严重脱节,学科型的教学模式,形成学业无岗、企业招聘无人的窘境,为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与课程的体系重构势在必行。
2“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通过和合作单位、校外实习基地、行业专家、技术能手的多轮探讨,结合物流师等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构建了“三循环”工学交替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三循环”,是指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渐递进的基本认知规律,依次完成技能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通过职业基础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所谓“工学交替”,是指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结合、合作育人,即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作,让学生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期间及时弥补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
“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首先安排的“职业角色体验”,目的是让学生感悟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安排的“轮岗实训”,是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最后安排的毕业顶岗实习,以管理、改善现行方案实证式案例分析来完成毕业论文,并和学生的就业密切结合,实现高度的融合。
第二个层面是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运输、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
3课程体系的构建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把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形成专业课程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设计的课程开发思路。
从本质上讲,物流具有从属性、派生性和服务性的显著特点,这就决定了物流服务提供商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物流服务质量决定了物流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一般而言,物流市场的调研和开发活动是物流服务提供的前提条件,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是核心,物流服务质量的检查与反馈是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动力,物流服务的统计、核算与效益分析是保障物流企业生存的生命线。
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围绕岗位工作项目(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化、分方向”的设计思路,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解为“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分仓储与配送服务和物流运输服务方向)+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四个相对衔接、交替上升的模块,综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职业基础模块主要开设:“思政基础”、“思政概论”、“实用英语”、“办公自动化”、“体育”、“军事理论”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思想品质、公共基础类课程;
职业通用能力模块主要开设:“现代物流基础”、“物流市场开发与调研”、“国际贸易实务”、“物流统计”、“物流法律法规”、“采购管理实务”、“物流仿真技术”、“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物流管理实务”和“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其中职业主干课程为“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物流管理实务”和“供应链管理”3门;
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分为仓储与配送服务、物流运输服务2个方向。
仓储与配送方向主要开设:“仓储机械技术”、 “条码技术与应用”、“仓储管理实务”、“配送管理实务”和“商品养护实务”等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课程为“条码技术与应用”、“仓储管理实务”和“配送管理实务”;
物流运输方向主要开设:“运输机械技术”、“运输组织技术”、“运输管理实务”、“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和“运输保险”等课程,其中职业核心课程为“运输组织技术”、“运输管理实务”和“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
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我们还开设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 “商务应用文”、“国际货运实务”、“报关与保检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经济法概论”、等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如“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专业主干课程与职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应基于工作任务分析,采用课证融合或校企合作,体现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通过工学交替,达到物流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相互渗透、高度融合,教书育人,把学生综合素质贯彻始终,努力培养复合型、高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化和案例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基础上,理实一体,让学生在“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以实现高度岗课证的高度融合。
(本文为2008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课题“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下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2008年交通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2007A15)的研究成果之一;2007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结合,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项目(JY070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一、交流式
交流式是就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理论探索,或做个案分析,或开经验交流会。新型家长会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以往一个人口干舌燥却常常徒劳无功地唱“独角戏”,到教师、家长或者和学生一起交流;开会时不再是老师站台上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而学生也不再被一概排斥在家长会之外,成为永远的“缺席被审判者”,有些家长会让学生参加,有些家长会的内容还请学生讨论决定。
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儿女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同样,班主任也想知道学生在家里的某些情况。因此,交流式新型家长会的重要内容是相互交流学生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家长尽量讲一些教师想知道的情况,内容要集中;在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某些内容反馈给家长后可能会产生的一些副作用,这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二、对话讨论式
对话讨论式新型家长会是由教师和家长共同确定一、两个突出的问题进行亲子、师生、教师与家长的对话。对话讨论式新型家长会中,学生、家长与教师同为主角,教师与家长相邻而坐,平等对话。此时,亲子、家长与教师不再由教师讲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和家长讲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而是由学生自己向教师和家长讲自己在学校和在家里的情况和表现。家长与教师自由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家长的讨论进行总结,并分析、解答家长的困惑,双方形成共识。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慢慢成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开始有了逆反心理,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流开始出现障碍,这使得亲子对话讨论式家长会的召开成为必然。家长听到了孩子的心声,还从别的家长身上学到了好方法,感受到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学生的感受是家长会架起了一座沟通的心桥。
对话讨论式新型家长会为家园共育之车注入了剂。一方面,教师有效地锻炼了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同时他们借此对日常教育进行反思、调整、梳理、小结,增强了对学生和家长的了解、认识,从而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家长在宽松的氛围里与教师零距离地交流,有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通过相互沟通,家长能更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孩子的特点与不足,以及双方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采取合适的家庭教育策略。
三、展示式新型家长会
家长会时,教师把家长会办成一个学生作品展示会,展览孩子的作业、作品、获奖证书或学生现场表演等,让家长在班级背景中了解自己的孩子。展示区分为两大部分:
静态的:首先,班主任把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情况展示给家长,包括学生的作业本、写字本、日记本、英语单词簿等,平时家长只看到自己孩子的本子,家长会的展示使他们可以看到全班孩子的本子,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孩子的综合能力在班级处于什么位置。其次,展出的是一个学期以来孩子们的小制作、图画、手抄报等创造成果。让家长看看浸满孩子们智慧和汗水的小报纸,它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写字能力、绘画能力、搜集整理资料和使用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最后,展示的是孩子们的成功快乐袋,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成长档案,里面记载着他们一天、一周、一月、一个学期以来的成败得失,包括思想道德表现、学习态度表现、学习方法表现、日常生活表现等。
动态的:在家长会上,让学生在家长面前展示他们的才华,如采用老师介绍,学生自己展示、表演的形式等,使学生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让家长对孩子今后的发展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这时应特别注重那些文化课成绩不是很好,但在体音美劳信息技术等其它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要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四、联谊式新型家长会
一、传统条件下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沟通的特点
传统条件下,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基本上采取聊天、开会、座谈或咨询辅导等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这些完全公开的交流方式不能完全满足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者的沟通交流效果。
1.沟通形式及场所单一,师生缺乏深入沟通
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的交流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面对面交流以及电话沟通的方式,例如办公室谈话、教室开班会或是学生活动间隙的交流等,辅导员与研究生交流的场所局限于办公室、教室、运动场和学生宿舍。无论是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还是电话沟通交流的方式,研究生普遍感觉只能无条件服从安排,导致沟通中的信息损失较多。沟通方式的单一,导致研究生对辅导员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心理,很难实现师生间的深入沟通。
2.被动交流感觉强烈,缺乏主动沟通交流
研究生作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因其在年龄、生活阅历、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着与本科生截然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导致研究生个体间差异极大。经常是辅导员主动约谈研究生,而研究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主观上不愿意找辅导员寻求帮助,而是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再向辅导员求助。因此研究生在和辅导员沟通交流时的被动交流感特别强烈,部分研究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或者戒备心理,导致辅导员和研究生之间缺乏主动的交流沟通。
3.辅导员工作任务繁杂,沟通时间难以保证
辅导员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耗去了上班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经常性的加班和手机二十四小时待机的紧张工作状态,还有经常性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年终总结等工作使得辅导员没有充足的精力与所有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情感上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二、新媒体给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沟通带来的挑战
1.新媒体给研究生学习生活带来的挑战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研究生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日益变得简单易行,成为研究生的一项基本学习技能。有些研究生通过投机取巧、实验数据造假或篡改他人数据等方式拼凑文章。在研究生群体中发生的学术造假现象会给社会造成较恶劣的影响,对研究生的就业等各方面也有非常不好的影响。一部分研究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沉迷于网络和虚拟的游戏世界,在网络中寻找所谓的生活的意义,荒废了学业导致无法正常完成学业而退学。一些研究生人际交往逐渐减少,自我封闭加剧。随着新媒体与研究生生活联系程度越来越高,部分学生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手机网络上面,长期生活在网络中,仅在虚拟世界中与同学老师交流,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2.新媒体给辅导员工作带来的挑战
在2014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拓展工作途径,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及时了解网络舆情信息,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动态等”。这说明新媒体对高等教育管理产生的巨大影响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新媒体在改变研究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打破传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深刻改变了辅导员的工作学习方式。新媒体平台的交互、自主、平等、快速等特点都要求高校辅导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能力。辅导员只有与时俱进,保持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主动占领新媒体阵地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任何沟通过程都包含沟通主体、沟通客体、沟通介体、沟通环境、沟通渠道等五个基本要素。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沟通模式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沟通成为把沟通主体、沟通客体和沟通介体等因素融合在一起的复合体。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辅导员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直面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挑战,不断创新与研究生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和实践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有效沟通的策略。
1.强化新媒体意识,不断提升辅导员信息素质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辅导员不能故步自封,不但要坚守传统条件下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模式,而且要敏锐地觉察到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强化新媒体意识,主动学习和使用最新的新媒体技术,学习运用微信、微博、QQ、飞信、博客、易信、BBS等各种社交软件,及时关注掌握研究生学习状态、思想动态和情感动态等。对网络法律法规、网络流行语言、网络道德等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结合日常的工作实际,探索新媒体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提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和处理群体突发事件的能力。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来开展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辅导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
2.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研究生沟通交流的主动性
辅导员要转变传统的主导性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辅导员要充分肯定研究生的主体意识。新媒体环境下与研究生进行平等沟通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与研究生保持密切互动交流,发挥师生共同的聪明才智,解决研究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沟通交流环境。辅导员要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现实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新媒体工具积极开展各项互动活动,加强高校辅导员与研究生的交流,让研究生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来,通过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更要让广大研究生主动接近、深入了解辅导员,在互动沟通交流中加强联系、加深彼此了解,有效地改善辅导员与研究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被动局面。
3.建立新媒体沟通平台,弥补传统沟通方式的不足
建立新媒体沟通平台,将新媒体环境下的沟通方式与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相结合,不断加强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其沟通交流,充分运用音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对研究生进行有说服力和针对性的沟通和宣传,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应用新媒体成熟的技术搭建辅导员与研究生互动交流平台,及时传递与研究生密切相关的学籍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学术讲座、评奖评优、资助育人、就业指导、实习招聘等相关信息,依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送有针对性的信息。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手机飞信、微信、QQ、微博、博客等增强与研究生的互动交流,及时发现并处理研究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师生情感,提高师生沟通的效率。新媒体沟通平台的建立,使得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日益科学化、流程化、网络化,达到新媒体有效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目的。
4.建立新媒体监管引导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一、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性质
是指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之间通过建立有组织、多形式、制度化的合作,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有形化和具体化,有效解决政府、银行、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密切相互关系,推进政银企互动,促进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联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政、银、企“多赢”的目的。
二、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的组织体系,成立政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工作结构。
第二,建立日常联系机制。机制成员单位建立日常联系机制,畅通联络渠道,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议题包括行业主管部门通报政府阶段性工作重点、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产业项目情况等;经济主管部门向银行机构介绍首都企业融资需求及面临的困难;银行机构对政府工作的需求和建议,推介创新产品和服务,金融市场信息等;企业融资需求信息,提出融资的具体要求,帮助银行及时掌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帮助企业及时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情况,促进银行业与实体产业协同发展。不定期联席会议根据成员单位需求分专题随时召开。
第三,建立协调联动机制。(1)加强政府部门与人民银行、银监局等相关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与联系,支持金融管理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听取金融管理部门对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发展的建议。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区域金融业发展情况,研究重点问题,制订工作方案并联合推动实施。帮助银行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解决应由北京市解决的重大问题。(2)加强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听取银行发展的需求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协调落实相关政策,逐步完善市与区(县)一条龙、一体化、一站式立体金融服务体系。(3)加强与银行业协会的定期联系,借助行业协会的平台和窗口,为银行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4)加强银行和企业的沟通交流,为银企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1)建立政银企信息交流和融资对接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政银企信息共享。(2)不断丰富和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及时交流银行的创新产品、业务发展动态、政策信息、行业动态及企业诉求等。(3)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手段,逐步构建成员单位专用网络信息链接平台,方便成员单位及时交流信息。
第五,建立奖励创新和风险共担机。探索建立银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奖励机制和政银企风险共担与补偿机制,鼓励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
第六,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评价机制。会同人民银行、银监局定期编制金融发展报告,综合分析银行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等,并研究提出政策建议。探索建立银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定性分析,评价银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鼓励银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信息沟通交流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服务,搭建政银企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促进银行服务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搭建银行业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快速通道。
(二)有利于引导银行业为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引导和鼓励银行信贷资金服务本市重大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发展,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和促进银行业为首都文化创意、节能减排、新能源、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以及中小企业、“三农”及社会民生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
(三)有利于鼓励和支持银行根据客户需求开发金融产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
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银行根据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并在京先行先试。加强研究,探索政府资金使用新模式和规避金融风险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杠杆效应,积极探索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和有效结合的方式,激发银行服务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银行同业合作,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联合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银监局、市金融局和北京银行业协会等机构超前谋划北京市金融产业发展战略问题、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研究解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在京银行开展业务交流,分享先进服务和管理经验,提升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氛围,促进首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有利于引导银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进一步促进银行与北京市各类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创造性地开展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深化银行业对北京实体经济的认识,促进金融与北京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银行关注首都经济、社会和民生,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四、政府、银行、企业沟通交流机制的运行
成立政银企沟通交流工作小组办公室,负责机制的日常工作,按季度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不定期依小组成员需要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整理并印发会议纪要;负责小组各成员间信息的收集和;负责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开发、运行与维护更新;负责与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协调工作。
各工作小组成员定期向工作小组办公室提供相关信息和材料,研讨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议召开不定期联席会议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观念的转变,献血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增强。因而,护理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技术,更要具备较高的改善护士与献血者沟通交流的技能。运用这种技能,护理工作者能够读懂来自献血者的各种信息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用获得的这些信息来指导护理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可以提高护士与献血者交流的质量,进而提升护士与献血者的关系和献血者的满意度,从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这种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
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情感智力商数的简称,是人们处理冲突矛盾、人际关系、决策等需要是一种平衡心态以及同时共感的魅力。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戈尔曼将情商概括为五方面的能力:自我觉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情商和沟通交流技巧并不是一种技能。沟通交流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的技巧,也必须通过高级的训练和指导才能达到。但沟通交流的技巧是建立在情商及其他技巧之上的。举例来说,一个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同情心,但她没有学到基于屿心基础上的能将其转化为护理服务的沟通交流的技巧,那她的临床表现也受到影响。沟通交流的技巧如护理服务的技巧、表达的技巧、移情的技巧、倾听的技巧、管理整个沟通交流过程并确认必要的信息的技巧都是以情商为基础的。以下就情商在沟通交流中的应用作一叙述。
1 护理的技巧 献血者一进采血场所首先接触的就是护理人员,特别是初次献血者,他们的情绪非常焦虑,迫切的想知道有关的献血知识、献血程序、献血后的不良反应、护士的业务水平等。那么护理人员在接待献血者时就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失地将这些问题交待清楚,并且还应注意献血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若忽视这些交流,容易产生交流障碍,造成误解或不满,所以,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在工作时,不仅要收集献血者生理方面的资料,而且要收集其心理包括情绪方面的资料以确定献血者的全面的护理问题,进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2 表达的技巧 表达的技巧用来传递各种信息。语言的表达是否清晰,关系着护士与献血者交流的质量。献血者由于在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智力上存在着差别,在护士与献血者沟通中常发生由于专业术语使用过多而产生概念上的误解或不被理解,影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情商能使护理人员正确地表达那些需要说的事情,而不是那些可能对献血者造成伤害的事情。非语言的表达在沟通交流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态度的信息常常通过非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它包括一个人语言的特征如声音的音调、速度、抑扬顿挫度、音量、音色及语言的喜好;还包括面部的表情、凝视的方向、身体的姿势、手势、靠近程度。例如对献血员说话或听献血员说话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睛或面部,以表示真诚地倾听献血员的说话,同时,这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不敢直视对方,是羞怯的表现;有意不注视对方,是冷淡的表现;从头到脚巡视一遍,是审查的表现;面无悦色的斜瞅,是鄙视对方的表现;斜眸而微笑,是向对方传情的表现;不注视对方面部以目横扫周围,是监视对方的表现;凝眸对方而眉飞色舞的微笑,是轻浮的表现;只注意手中的活计不看对方说话,是怠慢的表现;看完献血员后突然一笑,是讥讽的表现;突而圆眼瞪人,是警告与制止的表现;当献血员伤感时突然皱眉,是同情对方的表现;伴随献血员一起微笑,是会意的表现。总之,护士应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献血员讲话,不卑不亢,只带浅淡微笑即可。具有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非语言性表达了解献血员的心理位置和情绪,从而利用恰当的沟通交流技巧向献血员发出恰当的信息。
3 移情[2] 移情是情商中至关紧要的部分。如果移情是有限的缺乏的,如果对他人的
需要或失望没有感觉的话,那将不会存在同情和照顾。罗杰斯指出,如果护理人员能够移情地理解患者,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思想感情、体察他的情绪、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就能够产生与患者沟通交流的心理氛围。护理人员真诚的态度和正确的同情及移情可以取得献血员的信任。信任是形成人际沟通的基础。因此,护理人员道德要有调节控制自身情绪、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最佳心身状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情绪化,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减压,要具有同情献血员、信任献血员、尊重献血员的情感与情绪。视献血员如亲人,感知献血员情感。献血员在献血期间,感情比较复杂。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增强超前服务意识,要了解分析献血员的心理状态,即献血员想什么、要求什么、希望什么,把问题找准,做到心中有数,为超前服务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超前服务,让献血员能够处处感受到护理人员的温馨服务,从而显现出护理人员的温文尔雅和对献血员的体贴、关切。
4 倾听[2] 倾听是从他人处扑捉和理解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信息并借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的技巧。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能以宽广和平静的心态对待他人的诉说,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感受并能够恰当地表达这些感受。这样容易得到献血者的信任,使献血者能够无防卫地诉说他面临的问题和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帮助护理人员得到献血员对献血的依从性或涉及隐私的某些信息,提高招募献血员的准确性,有利于献血事业的发展。
5 管理整个沟通交流过程并确认必要的信息技巧 管理整个沟通交流过程并确认必要的信息技巧是一种管理的技巧,需要综合运用情商的能力。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可以暂时推迟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从而把注意力投向他人,理解他人所关心的问题,并注意营造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最后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结果,这需要沟通前及沟通时利用情商收集和理解信息并作出有效的决策。同时高情商的护理人员在必要时可以帮助献血员确认和探究其经历、行为和感受,使沟通交流有效的进行。
面对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新的护理人员与献血员的关系,每一位血站护理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情商在护士与献血员沟通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必须重视情商的培养,不断提高各种应变能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力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等。只有这样,护理人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要求,为血站护理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文章摘要】
沟通艺术在初中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师生间良好的沟通有助于营造和谐和学习环境,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目前,大多数初中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师道尊严的地位,导致现今师生之间出现沟通交流少的情况。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师生沟通问题,并提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以促进我国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
初中教学管理;师生沟通;问题分析
0 引言
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特殊时期, 其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还未完全成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就现阶段初中教学管理中的师生沟通方面来说,主要存在三种沟通问题,分别是教师欠缺恰当的沟通语言、教师欠缺合适的沟通方法以及出现无实质内涵的沟通。初中教师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加大对师生沟通问题的重视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 初中教学管理中的师生沟通出现的问题
1.1 教师欠缺恰当的沟通语言
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知道什么样的沟通语言才能够有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而哪种语言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好的语言应经常使用,而具有阻碍性的语言尽可能地少用。教师只有选择恰当的沟通语言,才能保证师生间沟通成功。
例如,新课改的到来要求教师在教学管理时应加大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视程度。然而,有些教师为了贯彻该项要求,通过使用“好不好啊?”“行不行啊?”等婉转商量的语气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通过采取大量的“好不好、对不对,同意吗”等无多大意义的问答,使得整个沟通过程缺乏激情,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师生沟通出现问题。
1.2 教师欠缺合适的沟通方法
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欠缺合适的沟通方法,而使得师生在进行沟通交流时以失败告终。教师沟通方法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所运用的方法过于单一化,缺乏变通性。一般,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时主要采用师生讨论法和一问一答法。这两种方法均使得师生之间的沟通出现形式化倾向,最终导致师生沟通出现问题症结。
例如,某教师在讲述《长城与运河》一文时,通过采用讨论法来讲授。该教师提问:“当你面对雄伟壮丽的长城和绵长柔美的运河时,最应该感谢谁?”学生们各抒己见,有很多的答案,如劳动人民、秦始皇等,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多元理解,但最终的交流结果却与文本相互脱离,导致课堂的讨论活动成效不高。这种欠缺合适沟通方法的课堂讨论活动如同虚设,失去了自身所具有的教育意义。
1.3 无实质内涵沟通的出现
据相关调查发现,有不少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语气生硬、面无表情的现象。虽然有大量的师生沟通,但教学气氛太过死气沉沉,导致师生间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出现无实质内涵的沟通。这种与沟通实质相背离的形式化沟通是教师事先进行包装控制的,不能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无实质内涵的“满堂灌”、“满堂问”教学模式, 将具有整体性教学内容肢解得支离破碎, 降低了知识的价值。
2 初中教学管理中有效解决师生沟通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的这些师生沟通问题, 可以要求教师从关注沟通语言艺术、运用科学的沟通交流方式以及把握教学管理师生沟通实质等三个方面出发,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2.1 关注沟通语言艺术
初中教学管理中师生要进行沟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语言。沟通语言是否能够用的恰当,直接决定了师生间沟通的成功与否。在初中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想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必须重点抓沟通语言艺术,包括书面语言的正确使用、口头语言的正确使用以及合理进行课堂提问等。恰当的书面语言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正确的理解,避免条理紊乱、话题空洞现象。在运用口头语言时, 应注意使用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的语言, 以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管理气氛,提高教学管理效果。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注意问题的新颖性,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纵向发展目的。
2.2 运用科学的沟通交流方式
师生在进行沟通时,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放松,能够做到主动向教师袒露心声。科学合理的沟通交流方法有旁敲侧击法、集体意识引导法以及唠家常法等。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注入自身所领悟到的新课程教学管理理念,无论是在设计教学上,还是在定位教学管理师生沟通上,都必须充分体现教学管理方式的变化,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师生的沟通交流。
2.3 把握教学管理师生沟通实质
教师只有把握好师生沟通的实质,才能在实际教学管理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交流。通过摆正教师与初中生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促进双向的交流,使师生双方均能够明确沟通的实质。教师和学生均是平等的沟通参与者,既是信息的发送者,更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接受者。加强初中教学管理中师生间的沟通, 达到师生之间能够实现相互理解的目标。教师咋把我沟通实质前,必须熟悉学生所理解和使用的语言,通过运用这些语言, 将难懂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理解范围内的,最大限度的减少师生理解上的偏差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教学管理工作时,必须加强对师生沟通问题的重视程度。通过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合理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佐法. 中学教育管理中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问题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05):63.
(一)评价标准不合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改革,全国各地都已经开始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已经进入素质教育时代,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管理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除此之外,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考试成绩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未全面地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评价标准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师素质较低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很多学校也认识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是,从学校现有人员结构来看,学校现有的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较低,而且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并不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导致教学方案不合理,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家庭教育缺失
小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家长必须认识到加强家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教师缺乏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只有学生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教师才会和家长通话,告知家长学生的情况,其余时间很少沟通,家长根本不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部分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长长时间不在家,缺乏和学生以及教师的沟通交流,针对这类学生教师更要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可以理解家长的所作所为,不会产生怨恨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多关心留守儿童,不要让留守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建议分析
(一)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必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在制定教学管理方案之前,必须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实现有效管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绝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全方位地对学生展开教学评价,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参与度的评价,而且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调整对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对教学管理水平有很大影响,要想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教师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教师培训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另一种是邀请专业教师来学校举办座谈会,教师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开拓眼界。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完善教师奖罚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和水平。对于表现不佳的教师学校也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规范教师行为。
(三)多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想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家长的教育方式,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在了解学生家长想法的同时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家长,明确教育方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去学生的家里进行走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管理方案。家长遇到问题也要及时和教师反映,实现教学的有效管理。
(四)采用分层管理模式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每位学生的基础不一致。教师要针对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管理的模式,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减少批评性的语言,多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切实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歧视成绩不好的学生,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新课程下所倡导的“课堂沟通”――师生、生生之间信息沟通交流和活动交往,促进知识的互补互联、学习的互助互动和情感的交流。由于初中聋生特殊的生理、心理特性,使他们抽象数学思维能力普遍较低下,思维灵活性差,创新能力弱,教师在课堂上与聋生之间沟通存在很大障碍,导致聋生对初中数学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我们如何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构建一种提升聋校数学“课堂沟通”的新模式,这是聋校数学教师应用数学新教材、领会理解新课标迫在眉睫的任务。笔者在多年的聋校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逐步建立了“师生间的新沟通、生生间的新沟通”课堂沟通新模式。
一、师生间的新沟通
1.教师是聋生学习沟通交流的倾听者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聋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聋校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聋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聋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聋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聋生的心声,是尊重聋生的表现。教师与聋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手语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平面图形”时,我让聋生分组用刚学的多边形、圆等平面图形设计一副优美的班旗图案,并要求聋生交流设计含义。在聋生设计过程,我观察各组设计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设计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设计时的所思所想――有的聋生用“平行四边形、圆形、五角星设计一只鸽子”象征希望世界和平、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思想;有的聋生用十几颗的五角星围成一个心形,象征全班同学心向一处。同学们精彩的创意使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聋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聋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在沟通中获得无比的快乐。
2.允许聋生说“不”
在传统聋校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聋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由于对教师“权威”的过分强调,通常只有教师对聋生说“不”。聋生在“只能这样,不能那样”的学习情境中,因缺乏自己的独立见解而逐渐丧失灵性,泯灭个性。而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本质意味着师生间的交往,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聋校教师必须珍视聋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聋生的声音,还给聋生说“不”的权利,以理解、欣赏的态度面对聋生说“不”,从而促进聋生个性的发挥与主体性格的形成。例如,在解答“平方得25的有理数有几个”时,多数学生的答案是“一个”,这时一个男同学站起来说:“我反对!”于是我就以欣赏的态度“倾听”他是怎么想的,充分地让这位聋生表达他的思维,并表扬他大胆、独立、爱动脑的学习态度,还要求全班学生向他学习,借此让聋生们觉得自己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
二、生生间的新沟通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聋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动能提高其学业成绩和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实践中,我体会到聋校数学课堂“生生沟通”的“新”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展课堂辩论
新课程下的新课堂就要尝试开展课堂辩论,这是课堂新沟通中训练聋生思维的最好媒介,在互相辩论、陈述、沟通中让聋生表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独立思考的兴趣。课堂辩论常由教师给出一个议题,聋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发表见解、互相讨论、互相沟通。课堂辩论为生生间的多向沟通交流提供了很好的环境。辩论时聋生独立活动的自由度增大,可以应用数学语言进行提问、收集资料、统计数据等多种活动,并与同学的思考进行交流比较,也进一步增加了聋生探知的激情。如,我在教学《科学记数法》时,提出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怎么表示呢?列举几题,然后提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69100时10的指数n如何确定呢?有学生说:“是整数位数减1。”有的学生说:“是小数点移动的位数。”有的学生说:“把它化成6.91×10000的形式,再写成科学记数法。”聋生通过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形成几种观点,教师抓住机会,煽风点火,让学生展开辩论,陈述自己的理由,气氛非常热烈,这样聋生对科学记数法就更深刻理解,最后教师综合各自的看法给予肯定与总结。
2.训练“说数学”
“说数学”――结合生活实际,将所学的抽象知识叙述成生活故事、生活实例、生活小品。这是构建聋校数学“课堂沟通”新模式的一种尝试,也是提高聋生“听说”数学的技能与应用数学的沟通交流能力的一种训练。例如,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代数式”时,要求聋生间互相“说一说”――“根据生活经验,对代数式2(a+b)的解释”,并编制一个故事,以说明这个代数式的含义。聋生们相互“说”出了这些故事:(1)今年黄芳a岁,爸爸b岁,爷爷的岁数是黄芳和爸爸和的两倍,爷爷今年2(a+b)岁。(2)刘杰画一个长方形,长a厘米,宽b厘米,刘杰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a+b)厘米。显然,这一问题并不具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从而就是一个所谓的“开放性问题”,并具有联系实际的优点。因此,“说数学”的练习对聋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个很好的训练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用。
3.创设“写数学”的机会
“写数学”就是要聋生尝试把他们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反思和实验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课堂上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可以培养聋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提高聋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例如,每单元复习小结时,让生生间交流后尝试写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知识结成网。或设立小课题,进行数学实验课,并让聋生互相沟通、交流、合作,写出实验报告。又如,教学华师大版初二数学(下)“机会大小的比较”时,聋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口袋中装有1个红球和白球(有编号),搅匀后从中摸一个球,会出现哪些可能的结果?在实验中,学生边操作边记录,一起交流合作,设计出实验表格,画出体现实验过程的树状图,最后讨论、写出实验结论:(1)一共有9种可能的结果,出现的机会是相等。(2)“摸出两红”的机会最小,“摸出一红一白”和“摸出两白”的机会相等。这样的数学实验课为聋生创设了“写数学”的好机会,也进一步提高了聋生间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师生间的新沟通、生生间的新沟通”,课堂沟通新模式的构建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聋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聋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课堂沟通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二、结果
观察组将情景模拟法运用于内科护理中的40位护生在护理能力,临床处理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方面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采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40位护生。两组护生的成绩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附表。
教师和学生是职高数学课堂的主要构成人员,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职高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沟通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着当前职高数学的教学成效。
一、职高数学教学中师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职高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职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学生的基础薄弱导致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但是对于职高教师来讲,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旧是以教师教为主导,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课堂上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是因为教师认为只要把课程任务完成就算完成了教学目标;二是教师缺乏耐心,职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一般都不高,教师与学生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导致职高数学教学一直收不到较高的成效。
二、职高数学教学中形成有效的师生沟通的途径
1.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师素养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凸显,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前提,只有充分地尊重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轻松愉快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不可以存在歧视学生的心理,而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倾听学生的心声,为建立有效的师生沟通做好铺垫。
2.加强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