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07-03 09:42: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89-01

在规划职业与生涯的探索过程中,大学生集中的表现出了以下几个观念误区:

第一个误区,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大学生把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规划相混淆了,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不然,文字上的不同已经明确了其不同的含义。

职业规划就是通过规划的手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职业规划的核心标志,这个适合就是更多的在分析自己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在环境的情况下做出判断的,适合的简单判断就是“人-职匹配”,这其中要分析三个因素,一是“人”,“人”就是大学生自身,由包括性格,理想,价值观,道德等的内在因素和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的外在因素所组成,分析“人”就是分析自我的内外两方面。二是“职”,“职”就是行业,职业,企业,职位等外在因素(简称为三业一位),三是匹配,匹配就是“人”“职”互动的和谐适应。从寻找适合职业的角度上说,把职业规划称为规划职业更容易理解其所代表的涵义。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最快最佳的实现职业理想,从而实现职业上的自我价值,二是因其职业理想的实现对个体生涯其他理想的促进和实现。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上的集合概念来说就是,职业规划包含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于生涯规划。

第二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功利的为找工作而准备。在大学阶段规划职业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而职业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位了一时的高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为了找到高薪的好工作。有这种误区的人一是不明确职业规划的作用,二是对好工作的标准有误解。

职业规划的出发点首先是适合大学生,其次才是薪酬高。所以说,职业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适合的工作,除此之外才是追求高薪水。而如果你真的找到了适合的职业,那你是一定可以拿到高薪水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因为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工作,你会把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那业绩提升的同时必然是薪水的增长

第四个误区,职业规划没有变化快,做规划没意义。有这种意识的大学生混淆了规划和计划,规划和变化的关系。

计划是一种较主观的思考安排,而规划则是将主客观都考虑到的一项思考统筹安排。我们说职业规划是考虑了自我,环境,学业,理想,通路等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后,结合自身理想价值追求而确定的路径安排,并且融合了职业判断,职业创新,自我管理等修正步骤在内的整体系统分析方案。制定了规划之后,随着问题的出现,如考虑不周到,执行不到位,部分大学生就会有放弃规划而顺其自然的想法。而规划出了问题不一定是规划本身的问题,很可能是制定者本身的问题。

第五个误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无关的。很多大学生都会误以为大学是大学,尤其是大一,大二是不用考虑就业/职业问题的,只有在毕业的大四才是考虑就业/职业的理所当然的时候。这就是认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不相关的表现。

讨论职业规划和大学学业的关系,其实这里一个前提是要考虑大学生个人对大学定义及个人价值观的问题。

第六个误区,职业规划是大四时才要面临的事情,大一时用不着想。本文的第五个误区已经说明了大学学业是和日后的就业乃至职业规划是有关系的。这里是要从大一与职业的时间相关性和大一对职业规划的影响来说这个误区。

第七个误区,职业规划和日常生活不是一码事,不需要考虑到大学生活内。在校的大学生们,包括职场上打滚多年的人士都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两码事,是不相关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时不谈生活,生活时不说工作,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哲学上的联系,只是两者在相关性上探讨。

我们说,两者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系。职业影响生活,你所选择的不同的职业会直接导致你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篇2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落后,课程设置较为薄弱,且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较多涉及理论介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关注较少,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显示,大学生希望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了解到“怎样规划职业生涯”、“如何选择职业”等问题。案例教学法以其独有的实践性和启发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但不少大学生反映,案例教学法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应用仍存在一定问题,使用效果有待改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相对陈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且对案例分析不够透彻深入。可见,若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仍需做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一.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出于引导地位,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寻找多种解决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大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寻找最佳解决途径。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手,要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总结、点评、指正,帮助学生解决相关疑惑。

二.选择符合学生需求的案例

大一新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仍处于职业探索期,对未来的职业充满期望和憧憬,职业规划教育是他们了解就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际需求。例如,可以在案例教学中向大学生介绍本院系毕业生中优秀的职业规划案例,以及他们的相关实践。这种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选取的案例还必须具有鲜明地时代性,符合就业市场大发展趋势。同时,还要为学生讲解新颖案例,让学生了解最新就业信息。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老师多为辅导员或学院副书记,他们不仅缺乏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工作繁忙,很难保证课堂质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求职业规划教育老师考取指导证书或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而恰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学效率。

四.激发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参与性

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选取合适的案例、选用合适的课堂讨论形式等。其次,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针对参与性较低的学生,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案例,并分析和探究预习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保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五.不断丰富教学案例库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时间都比较短,积累的教学案例也相对匮乏,这就需要高校及时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充实教学案例库。搜集、整理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成长之路和职业规划,并加以整理、分析,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案例需要根据时展和学生需求变化及时更新,因此,建设教学案例库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尹玉斌,董利.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

篇3

Style Constructio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HU Xiaoyan, ZHOU Jie, LU Wei

(Hubei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62)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ssume the important task of educating people taugh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and society and far-r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own work experience counselor, career-planning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here are plans to guide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ir studies, truly targeted learning model, using evidence-based survey, it was observed by experiments carried out in the Career Educatio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mparative survey, explor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mosphe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style construction; college student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1职业规划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1.1 关于职业规划的界定

职业规划(Career Planning),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人生选择、决策反馈、通道设计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由内外部双重原因决定:在内部原因上,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起主导作用;在外部原因上,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职业需要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1.2 职业规划教育的意义

(1)发掘自我潜力,增强个人实力。大学是职业规划的探索和准备阶段,通过相关规划,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以及发展潜力,完成规划设计,将有助于提升其个人比较优势和就业竞争力。(2)提高人生发展的预见性和自觉性。通过职业生涯教育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积极把握机会,凝聚合力,才能积聚能量努力奋斗。(3)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经过认识自我探索、认识外部工作世界、规划设计、目标设立、具体实施、总结反馈等步骤,最终实现人职匹配,也利于增强大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的内驱力,进而推动整体环境的良性运行。

2武汉H大学职业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调研数据与结果分析

2.1 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涉及H大学全日制本科生,按照发放108份问卷调查为计划参数进行普查,调查准备阶段,已对班级学生人数和男女比例进行初步统计并认真核查,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跟踪调查访谈分发,考虑到有同学中途退学或出国深造以及抽样样本覆盖设计不同成绩梯队等具体情况,按照一定比例推算,我们将调查问卷最终数量确定为普查问卷105份,问卷调查分两次进行,一次是2014年3月,另一次是2015年3月。

2.2 调研数据与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H高校调查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自己的想法,但仅有少数同学能够真正将其确定为自身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发现有68.2%的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有想法,但未形成系统,而这一部分学生在主观上是需要也会配合参与完成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倘若加之一定的积极引导,明确目标和方向,一定会有更强的学习能量和动力。

由图1和图2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阅历的深化,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趋向明晰。在职业生发规划现状分析中,“完全没有想法”和“可有可无”的同学所占比例已分别由一年前的15.1%下降到8.4%和10.1%。其中,有初步想法但未形成规划的同学所占比例分别由78.2%下降至35.3%和54.4%,而这部分同学大部分都在过去的一年中逐渐明晰了自身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图1 实验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2015.3)

图2 参照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2015.3)

图3 实验组同学对班级学风较之一年前变化的看法

图4 参照组同学对班级学风较之一年前变化的看法

由图3和图4可知,经过一年时间,该专业2个班级的同学对班级学风的认同成都较之一年前都有很大增强,分别有85.00%和79.18%的同学认为班级学风较之一年前有进步,这说明,高校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距离毕业、择业、就业的时间越来越短,社会危机感的加强,对知识的渴望和学习态度呈现较好方向的发展趋势,该结论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和客观常理。

3 新形势下职业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内部驱动作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明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SWOT分析了解自身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熟悉工作世界和大学生所学专业的未来前景,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地人生定位,大学生可以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奋斗合力,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引发“蝴蝶效应”,最终推动班级学风建设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2)优良学风的形成反作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一旦确立,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一劳永逸的静态过程,它一定需要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优良学风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敦促其进一步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比探究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愈加“合身”设计。

4 新形势下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对策分析

4.1 大一: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意识

相关调查显示,高考志愿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开启和关键阶段,对生涯设计和选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高考志愿选择盲目跟风热门专业、一味追求就业、功利主义色彩浓厚等问题造成大学生难以从内外部世界全面规划自身职业生涯。选择以职业规划为切入点促进学风建设正是基于此目的。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始引入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兴趣、特长、性格、能力、优缺点所在,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初步的设想,自身专业的发展趋向,以其增强他们学习专业的自觉性。

4.2 大二: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此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重心应趋向于引导学生明确自身需要和自身适合两方面问题,即兴趣和能力范畴,以此为基点,树立符合自身条件的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等,并开始着手准备自身职业生涯设计。

(1)自我探索。通过科学的理论方式,学会分析认知自身的得失和优缺点,了解个人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扬长避短,树立长期职业奋斗目标。

(2)认识外部工作世界。深入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亲身实践并认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什么样的人才适合社会发展,从中找出自己存在的差距,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

(3)培养良好职业意识。通过参加各项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竞赛、培训和学习等工作。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公共社会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而“充电”。

4.3 三年级: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性的引导

大三通常被看做是大学生涯的分水岭。学生中有人开始为考研准备,有人开始为就业做准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指出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或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的有效的调整。同时,通过实施诸如梦想行动计划等项目工程,以就业讲座、校友讲坛、企业HR座谈、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就业信心和职业规划明确性。

4.4 四年级: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人性化就业指导

篇4

大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有的学生能理解,有的学生不理解,也有的学生似懂非懂,所以有的学生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也有的学生仅仅是应付差事。有的学生认真按照自己的规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也有的学生虽然也填写了自己的规划目标和实施措施,但是其行动未必按照自己的规划内容落实,也有部分学生填表几天后就忘了,连自己的规划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职业规划又有何用?

所以,作为教育者,特别是班级导师、辅导员等,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充分认识到制定职业规划的意义所在,并在学习过程中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本人认为应该从学生的精力上、兴趣上以及成功人士的举例上三个方面进行教育,使其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职业规划的意义。

2.职业规划的紧迫感

让"大一"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很好,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有目标地学习。可是很多学生认为,现在刚入学时间不长,离毕业还有好几年,现在考虑未来为时过早,所以对于未来的规划并不在意,有一种"到时候再说吧"的思想。我常给学生说:"你不要认为离毕业还有好多年,实际上就在眼前,很快。如果你临近毕业时才规划未来就晚了。你就认为明天就要毕业离校,你打算以后怎么办……"给学生以紧迫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3.职业规划的自立性

有 的学生的自立性较差,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涉及到一生的重大事情应该由家长做主,特别是女生,这种思想更强,所以在教育上要多教育其树立"我的事情我做主"的思想。

我常告诉学生:你现在已经过了十八岁了,已经是成年人了,你还要家长给你操心到何时?自己的事情就要由自己做主,别人,任何人的看法对你都仅供参考,下决心的还必须是你自己。中学老师就教育你要有理想,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你听从别人的安排,那就是失去了自我,为实现别人的理想而奋斗。如果你从事一辈子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受罪的还是你本人,谁都代替不了你。所以自己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做主,自己为自己负责。

4.家长的干涉

自己的未来应该由自己规划,说起来很简单,可是有的家长干涉太厉害,不尊重学生的意见。比如,有的学生想经商,可是父母要让其进政府;也有的学生想创业,可是父母要其考研;也有的学生想考研,可父母要其直接参加工作,等等,强行学生听从父母的安排,学生不能圆自己的梦,很可惜。

平时我们好说"要做开明的父母",说起来很简单,可是有的父母真的做不到,总是认为学生还小、不懂事,而自己阅历多、见识多,所以就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走。当然,父母是好意,是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可是孩子的路还是需要孩子自己走,家长的安排未必适合孩子的愿望,说不定害了孩子,好心未必得到好报。

5.老师、学校的引导

有的班级导师在班会上经常鼓动学生考研、考公,当然这样不能算错,但是可以说不完美。导师这样说,学生就会认为,只有考研、考公才是最好的出路,其他都是不理想的,"万般皆下品,唯有'研'、'公'高"。导师应该分析多种情况,根据不同的学生鼓励其走不同的路子。有的学生本来就想创业,结果受导师的影响也随波逐流报考,结果因为动力不大没考上"研"或"公",将创业的计划也打乱了。

另外,如果大家都去考研、考公,结果会怎样?总是有很多名落孙山,结果别的事情也耽误了。即使考上研究生或公务员,将来就一定能幸福吗?未必。

再者,创业不好吗?乔布斯、比尔・盖茨、马云、俞敏洪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家,没考研,没考公,但创立了自己的事业,比别人差吗?

社会固然需要科研人员,同时更需要企业家。

现在有的学院对于考上研究生、公务员的学生列出光荣榜,大加宣传,我看未必是好事。

6.目标需要固定

从现在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目标老是摇摆不定,如第一次规划打算考研,第二次规划又打算考公,第三次规划又打算创业……直到临近毕业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还有的学生同时制定几个目标,眉毛胡子一把抓,其结果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这是一个很愁人的事情,班级导师都不知道如何指导这些学生。

我曾经给学生说:你如果没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可以适当地往后推一推,但是要尽快,一旦定下来之后,就不要随意更改,就奔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具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7.目标的数量宜少

有的学生制定目标时制定三四个,实际上这样的规划与没有规划差不多。我给学生说,目标最多不超过两个。如果你同时制定两个目标也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并且你的努力要比别人加倍。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将你的主要精力用在这个最主要的目标上,否则你难以取胜。

8.制定职业规划的难处

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很多学生认为将来干什么都行,也就是说,自己没有特别喜欢的职业,这种情况与学生的阅历有很大关系。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校度过,即使每年有两个假期,也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读书,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少,所以不知道有哪些行业,更不知道这些行业的辛苦和乐趣,自己没有实践,所以不知道自己更喜欢、更适合哪个行业。

9.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

在中小学时,老师都教育学生将来做个科学家,可是到了大学,有的学生对于科学研究并不感兴趣,有的对管理感兴趣,有的热衷于经济或其他行业,将来干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干好。

笔者认为,如果学生对某个行业非常感兴趣,那就将这一行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兴趣是最好的动力,即使这一行业不是自己的所学专业,有这个兴趣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如果学生没有特别喜欢的行业,不知道将来干什么好,那就好好地收集资料(网上搜集或多听取别人的看法等),然后根据自己的条件,再做决定。在收集资料时,正反两个方面的资料都要掌握。不能光看快乐不看辛苦,否则,到时候因缺乏心理准备而大受打击。也不能光看辛苦不看快乐,否则退避三舍而错失良机。

10.规划的落实

制定规划容易,重要的是落实。如果仅仅规划而不落实,再好的规划也只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所谓落实就是为实现规划的目标而积累知识。这就需要从大学时代往这方面努力,为将来做准备。

篇5

1 概述

1.1 职业教学目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技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也将是一个充满创新的时代。应对新形势,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说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教育自身的属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知识与社会经济紧密相结合的特性,并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高职高专教育过程是在对大学生职业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渗透性教育,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特性,并分析学生个性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高职教育学生的个性发展策略。这样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1.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决定一个人对自我职业生涯的目标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 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高职教育的教育方法体系不同于其他类别的教育,对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它要求教师根据行业自身的特点在安排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理论、 技术与方法、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成为创新人才等方面进行培养,帮助其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2 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创新使人类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不断的提升和完善自身的能力与才能,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在工业化与科学技术创新型的道路上都需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同时也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高职高专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其在工作岗位上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自己独立创业的职业规划能力在高职教育中显得愈来愈重要。职业规划教育的思想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指导教学,它是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确立职业目标,制订正确的生涯路线和实施方案并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学生能自由的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在职业规划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在应用各种知识技能和技术中进行多角度思维等能力,学习目的与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职业规划的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培养高职职业规划能力的有效方法。

3 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3.1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指定学生的职业规划

高职高专职业规划就是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态度、观点,是学生选择职业的指导思想。就业作为一种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需求制约,学生的就业动机通常是由生活、学习环境甚至是老师、亲友对职业的认识不同决定的,如果自身的知识与个人的观念、能力脱离社会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都影响着择业者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形成不同的职业观。因此,要强调大学生求职时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情况,教师面对是有个性、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个人精神和个人能力,使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让教育理念渗透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学习的知识传授和探讨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量验证性的实训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以下三个观念:一是自我负责的观念;二是终身探索的观念;三是人职匹配的观念,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将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实习落实,才能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更好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个人能力。

3.2 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来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

近几年,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我国从原有的“精英化”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变,21世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高校的热门话题。高职高专教育迅速扩大普及,高职高专在校生人数占全国高校生在校人数将近一半,目前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规划不仅仅指的是教育的类型,而是指学校在教学大学生过程中主要以“职业”为主题的教学,并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联系起来,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责任和义务。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毕业生也越来越多。但是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就业现状的分析,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成功就业的核心原因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并未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和程序,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缺乏规划的具体技巧,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人与职没有实现良好的匹配。高职高专职业规划教育教学方法应更加强调实践性,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放在首位,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培养经济高技能人才的院校。学校管理应采用开放高效、健康有序、宽松和谐的教育人才环境。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建立第二课堂,改革考试考试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学生长期的职业发展打下扎实的素质基础。

3.3 根据学生的素质规律来指导学生的职业规划

高职高专职业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刚入学的新生要在教学计划中灌输一种追求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配合职业规划活动开发一些简单的应用系统辅助教学,不仅使学生受益,巩固所学知识,还将个性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使学生真正能自主习,对知识形成新的理解,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4 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重点

篇6

职业生涯规划在上世纪中叶就开始在西方国家盛行,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很早就开设了“职业规划辅导”这一课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应该已经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而我们国家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进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的部门很少,绝大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受到的“职业规划辅导”几乎为零。虽然现在各高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但由于整个行业不成熟,专业人员缺乏,学生本人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自己的职业规划,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发展的道路则更加迷茫。

一、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过渡,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

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也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再到目前的“供大于求”。而大学生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情况不了解,就业期望不理智,就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是按照三本的标准录取入学,高考成绩一般都与本部学生的分数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他们对前途和未来缺乏信心,对毕业文凭的含“金”量、毕业后待遇等都有所顾忌和质疑,从而产生自卑感。而一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认为他们成绩不如一本,二本学生,大部分学生在相对优厚的“顺境”下成长起来,娇生惯养,不能吃苦。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加缺乏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和对未来职业的合理计划,这也使得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压力。

二、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意义

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每个人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起到如下作用: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每个人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引导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学生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

第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通过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的能力、擅长的技能作充分全面的分析,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估,迅速准确地为自己定位,逐渐理清生涯发展方向,形成较明确的职业方向,并提升自己的生涯自主意识和责任,为今后的事业发展作全面、长远的打算。

第三,促进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增强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外部职业世界的了解和分析,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通过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距离,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独立学院开展职业指导的方法

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指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结合学业,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科学地制定执业发展计划。

2 就业观的指导。就业观是择业者选择职业的前提,是择业者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看法,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反映。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受其所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学生的就业观是不相同的,择业标准也是多样化的。就业观指导主要是要指导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要考虑自身的素质和特长,并同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特长和潜能的职业。

3 就业政策指导。就业政策是国家为完成一定时期的就业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学生就业必然要受到国家就业方针政策的制约。一些学生对国家就业政策缺乏了解,在择业时往往在思想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就业政策指导,能使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4 择业技巧指导。求职是一门艺术,有许多技术和技巧,求职择业技巧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影响很大。通过对学生的择业技巧的指导,能使学生掌握应聘程序,掌握自荐方式和应聘、面试的技巧等。

篇7

一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本文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基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321个样本的数据分析,从职业理想、职业预期、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准备以及职业指导等7个方面系统地考察了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并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观的相关影响因素。在1321个样本中,男女各占样本总数的51.7%、48.1%,一、二、三年级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39.1%、38.2%和22.5%。深圳市内、市内省外,广东省省外学生各占样本总数的59.3%、17.8%、22.4%。通过对样本各项指标的分析发现,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调查分析

从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准备等几个方面分析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现状及特点,研究发现高职大学生的职业观呈现如下特点:

1职业认识模糊,职业目标定位不清,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当问及是否规划过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时,是学生干部的同学有27.2%的人“认真规划了”,60.9%的人“偶尔想过”,6.8%的人“很少考虑”,而5.1%的学生选择“人走一步算一步”,而非学生干部人群中仅有14.1%的人“认真规划了”,62.2%的人“偶尔想过”,10.9%的人“很少考虑”,而6.9%的“人走一步算一步”(见表2)。可见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不清楚职业规划的意义和方法,尤其是非学生干部人群。不少同学认为,目前职业规划对于他们来说不现实,因为他们既不了解自身职业兴趣,也不清楚自身专业发展;许多同学把职业规划等同于准备找工作、未来找什么工作、自己适合做什么等这些问题上;还有些同学指出自己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但只是就业指导课上应付老师的作业。调查发现,相比之下,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会更加认真考虑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规划。

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生对个人职业目标和专业发展等问题知之甚少,缺乏个人目标定位和职业发展规划。56.4%的人对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有一点了解”,33.4%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只有10.3%的人“非常了解”(见表3)。非学生干部有39.4%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所在专业及其发展前景,而学生干部仅有26.2%的人不知道或不了解所在专业及其发展前景。这表明,相比普通同学,学生干部对专业认知明显增加,但整体而言,在校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对专业未来发展认识模糊。

2职业价值功利化,强调职业前景和个人价值

对于“找工作优先考虑的因素”这一问题,学生干部中有20.9%选择收入待遇,46.2%选择发展前景,12.6%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1.9%选择专业对口,15.8%选择符合兴趣、能发挥能力特长,2.7%选择工作环境和地域。非学生干部中27.9%选择收入待遇,36.3%选择发展前景,16.8%选择工作稳定有保障,2.1%选择专业对口,13.2%的人选择符合兴趣、能发挥能力特长,3.8%的人选择工作环境和地域。(见表4)。这表明,当代高职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加强调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能力的实现。相比之下,学生干部在职业选择时会更加关注发展前景这一因素。

3职业选择多元化,就业观念灵活,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在对待去西部或基层工作的问题上,问及“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你是否愿意降低期望到西部或基层工作,接受锻炼”时,学生干部中41.5%的人表示“愿意”,45.0%的人表示“没更好机会时可以接受”,只有13.5%的人表示“无论如何不接受”。而非学生干部中仅有32.5%的人表示“愿意”,47.1%的人表示“没更好机会时可以接受”,16.3%的人表示“无论如何不接受”。(见表5)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在对待去西部或基层工作的问题上是持开放态度的,如果没有更合适的机会他们愿意去西部或基层接受锻炼,只有少数人不接受到西部或基层地区锻炼。相比之下,学生干部更乐于去西部或基层地区接受锻炼。

4职业准备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业准备方面,高职大学生重视个人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尤其强调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找工作最重要的取决于什么因素”,排名第一的是“综合能力”,达到45.1%,随后是“知识学历”占28.8%,而“所学专业”、“学校名气”、“学习成绩”、“求职技巧”、“后台关系”和“工作经验”这些因素所在的比重极其微小,分别是12.0%、2.6%、0.8%、3.7%、3.2%和3.2%(见表6)。可见,在求职准备方面,高职生表现务实,相比学习成绩、学校名气等因素,他们更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知识学历等个人竞争力因素。可见“综合能力”在学生心目中占据很大一个分量,很多学生会选择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高职院的学生干部一方面和普通同学一样对职业规划认识不清、缺乏生涯规划,但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在职业发展前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职业选择多元化,强调个人竞争等方面表现出更为积极的一面。下面,结合本次的调研结果,提出一些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相关对策和学生日常教育的建议。

1建立专业化、个性化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机制

建立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机制。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建立在一般就业指导基础上,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指导。一般就业指导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内容,它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在就业中遇到的一般问题,但无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随时随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它要求根据学生个人需求特点开展一对一的指导与帮助,从而能够弥补一般就业指导的不足。

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机制。。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入学教育,在二年级学生中深化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入行教育,在三年级学生中进行就业指导必修课、专题讲座和实习相结合的入职教育,实现课堂指导与岗位指导相结合,课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2强化全人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职业价值观

寓教于乐,强化全人教育,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建设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可以推出了一批贴近时事政治、贴近社会生活、贴近青年学生特点的文化品牌活动:如立足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文化节”和“创新工程”;全面检阅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的“技能大比武”;集中展示学生精神风貌的文艺活动;健全体魄、彰显个性的体育比赛,通过这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视野得以开阔,情操得以陶冶,品格得以重塑,思想得以升华,思维更加活跃,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奋斗精神,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强化实践教育,推进大学生职业实践活动。传统的高职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所谓社会实践教育更多地强调思想政治方面的实践,而忽视了职业实践。目前,在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高职院校一般都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依托,但是理论上的就业指导课没有很好地联系职业实践。因此,如果将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融入到其职业实践中去,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职业观教育。这方面,高职院校应当构建社会兼职工作指导平台,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兼职活动,对校外的兼职信息进行甄别,及时向学生兼职信息;校内创设兼职岗位,提供更多的兼职机会;另一方面,指导大学生正确参加社会兼职活动,搭建兼职工作交流平台,聘请人力资源专家对大学生兼职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咨询、指导和帮助。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增进对职业问题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职业品质。

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前端,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性,能敏锐捕捉社会和市场信息,成为主导大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干部不仅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展工作,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专业知识学习、综合素质提升等各方面都要力争出类拔萃,在对于学生干部的培养中,老师不仅要安排工作和任务,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修身养性,进行工作方法的培训,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现象,教授使用现代的工具、管理的思维来处理工作和个人的问题。使学生干部能充分发挥其在职业选择、职业规划、职业准备过程中的典范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不管对学校、还是社会,就业问题都是人们讨论的第一话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都将重点放在怎样改善就业环境、学校从哪些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而对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看法有所忽视,尤其是层次较低的院校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笔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索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问题。质化研究专家JaberF.Gubrium建议,“线性主题(Liner-Topic)的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样本数在28-40为宜,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Concentrationand Effectiveness)”。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样本有效,30左右的样本较可行。同时,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学生多以本科生为主,其次是研究生,还有大专生,故本研究共选取22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和8名大专生作为此次深度访谈的对象。其中男性学生18名,占被访谈学生的45%,女性学生22名,占55%。为了保证访谈的深度性,采取半开放式访谈方式,被访谈对象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阐述,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认识职业规划;对自身所学专业及就业倾向、职业意愿的认识;对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与择业情况的了解。通过对样本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毕业生普遍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此次访谈中发现: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对自己职业发展有模糊想法和认识的大学生有21人,占52.5%,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的有7人,占17.5%,只有剩余的30%的大学生有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但真正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只有10%。大学生是其职业规划的关键,决定着职业规划实现的成败。但目前大学生大多实践经验不足,对职业了解甚少,缺乏职业感、职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求职经历,只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合理的估计,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甚至有些学生还直接“复制”、“借鉴学习”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没能把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导致其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无法实现。

(二)不少毕业生自我认识片面 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只有5人即12.5%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和能力,大多数学生只是片面地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没有涉及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世纪人才某资深咨询师也曾经指出,当今的职业人在分析“自我”的问题上是需要补课的,目前多是分析工作、分析老板、分析家庭,而很少分析自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祯教授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调查显示只有11.6%的大学生接受过“个性特长和职业兴趣”的测试。可见,目前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片面化,心理不成熟。

(三)半数以上毕业生缺乏职业准备,职业目标模糊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抓住机遇。此次深度访谈表明:60%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沟通障碍,且求职简历千遍一律,缺乏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介绍。52%的大学生没有研究过想要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虽然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相应的兼职工作,参加过多种职业技术资格考试,但其目的不过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的学习技能,并没有把这些真正应用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中。

(四)一些毕业生职业规划与行动相脱节 访谈中发现,一些大学生早就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相应制定了自认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并没有认真执行,甚至怀疑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操作性不强。很多学生存在着如果万事俱备,我便去执行的心理,过分追求最佳计划,在规划中面面俱到,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灵活、多变的动态特征。

二、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路径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地方高校周边的就业环境对其毕业生就业倾向有不小的影响,但就毕业生自身而言,其就业态度和就业能力明显影响就业意愿,而其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和最终的就业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如何能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职业规划等与职业相匹配程度,进一步改善地方高校就业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毕业生应从自身做起,在就业意愿、就业倾向以及就业能力上予以提高,主要建议和策略如下:

(一)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访谈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首先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增强自身规划的主观意识,有效合理的进行规划,其整体规划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如下步骤: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图

(1)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及就业意愿。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路线时,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自己将来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它是发自内心的最热切、最渴望达到的结果,是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向。在树立职业理想时,大学生应该考虑自我形象、家庭背景、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因素。因为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可能从事的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强烈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美好构想和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的作用。职业理想关系到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选择这种职业的原因。

(2)对自身进行准确评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之前,首先要做到“知己”,即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学什么专业”、“性格特征如何”、“有无创新精神”、“能否吃苦耐劳”、“身体状况如何”、“学习基础如何”等,要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现在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对自己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自我评估,又称自我解剖,即自己通过各种信息和测评体系确定自己职业兴趣、价值观等自我了解、自我认识的过程,这包括对自己思维方式方法、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讲,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如图2)评估自己:表现自我(外貌、性别、年龄等)、发展自我(学校、专业、成绩、经验等)、动力自我(兴趣、价值观、需求)等、个性自我(性格、能力、气质等)、品德自我(进取心、责任心、忠诚度等)。

(3)对不同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与评估。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职业的种类、性质、特点、要求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合理规划。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职业越来越多、职业变迁越来越快,职业的要求不断更新。职业评估要求大学生对“什么是最热门的职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任职条件是什么”等要素做出正确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分析职业的种类。我国的职业分类结构通常包括四个层次,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系类。其中大类是根据工作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如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销售工作者、服务工作者、专家、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等;中类是根据职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设备、加工和运用的技术及提品和服务的种类等相同要素划分的;小类是按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的。二是要了解具体职位的任职资格。如自己最理想的目标职业有哪些、目标职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是什么、所学的专业适合什么职位,自己可以胜任什么职位等,要有充分的了解。三是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分析。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与会计有关的专业资格,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金融、统计、证券、保险、仓储等职业资格,甚至可以了解秘书、推销等职业资格。

图2 大学生自我评估结构图

(4)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即是分析各种职业外部环境因素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大学生也不例外。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变迁、市场竞争的加剧,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外部环境,将有助于其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外部环境分析应该包括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等进行的综合分析。

(5)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实现的核心,犹如海洋中的灯塔,指引着你避开礁石通往成功的彼岸。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要以自我评估、职业认知和环境评估为基础,其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职业生涯目标通常可以根据目标的实现时间长短分为短期目标(1~3年)、中期目标(3~5年)和长期目标(5~10年)。当然,每个人的条件不同,目标也不会完全相同,但确定目标的方法是相同的。在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至少要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且同一期间的目标不宜过多,要具体明确。

(6)设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当职业确定后,职业发展路线的选择是多样的,可以走行政管理路线,也可以走专业技术发展路线,也可以先技术再行政或先行政再技术。因此,在职业规划时必须设定职业规划路线,通常的职业规划路线分三个步骤进行(如图4所示):首先,确定自身的目标取向(通过对自己兴趣、理想、价值、成就动机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其次,确定自己的能力取向(通过对自己性格、特长、技能、学历、阅历、智商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再次,确定自身的机会取向(通过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分析获得)。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因素,确定最可能实现的、最理想的职业目标和最佳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图3 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图

图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图

(7)实施、评估、反馈和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是计划变成现实的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人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会使事先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与现行的实际情况相偏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正,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使职业规划更好的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保障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门槛,肩负着引导培训学生和向社会进行人才分流的双向作用。为此,高校应加强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为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高校不但要从观念上进行指导,还要在组织、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给予保障。具体情况如下: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将其与学生就业工作一起来抓,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鼓励大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形成学校重视、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的局面,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当然,学校还要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胜任,学校需要配备一支精通专业知识、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不断的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推荐等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学生的“职业导航教师”。

(3)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首先,各个高校应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知识外,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大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时刻关注就业过程中人才需求的变化及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加强模拟式、案例式、演练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或实习指导课都集中在毕业之前的一个月到半年之间进行,效果较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步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规划教育体系。最后,高校要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得以实现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实践或实习基地,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同时,完成对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充分认知。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

当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短期的、固定的,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变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问题研究》(编号:2012-QN-40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编号:[2011]-JKGHAB-0120)与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河南省地方高校会计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编号:SKL-2013-26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姚伟龙、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周娜、闫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雷华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7期。

[4]罗双平:《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篇9

2002年,我国第一批扩招的本科和高职专毕业生渐次进入就业市场,每年社会和高校就业招聘会人山人海的拥挤现场,显示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难的客观事实。高校扩招引发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的主要根源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尚未市场化的大学生招生与就业体制,使得高校毕业生量与质的供给不能有效对接社会企业/雇主对大学生量与质的需求。高校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单纯从学科发展角度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培养的毕业生单一性和模式化,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高校没有形成就业为导向的育人理念,没有根据市场需要确立学生培养目标,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知,陈旧和传统的课程和教学设计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院校应关注基于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整合各种资源,合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不仅能够就业,而且能够具备工作岗位要求的工作能力,有效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

就业能力最早是由贝弗里奇(Beveridge,1909)提出,用来区分不能雇佣的劳动者和能够雇佣的劳动者。笔者赞同肖云等2007年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阐述。所谓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素质的集合。它是一种与社会需求相关、与职业发展相连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研究者都还没有形成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的统一看法。笔者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认为就业能力构成包括4个方面。

1.内在素质:大学生具备的精神层面的稳定素质,具体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2.职业规划能力:大学生对自身和周围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后,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路线、形式、内容及实施的策略,并通过不断努力,积极实践,最终获得自我实现的能力。

3.社会能力:指大学生在职业活动时所需要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包括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4.专业能力:指大学生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等,还包括外语、计算机等能力。

二、基于用人单位满意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本次调查以面向嘉兴学院招聘的100家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采用直接、间接方式发放问卷或电话、当面访问等形式发出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2份,有效问卷176份,问卷回收率91%,有效率88%。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对新环境和新形势的挑战适应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职业道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责任感和忠诚度”评价一般,认为毕业生缺乏职业道德。用人单位表示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较强,接受新鲜时尚事物的能力强,但是眼高手低,不愿意吃苦,工作持久性和稳定性差。毕业生怕吃苦,在试用期间无法承受高强度的培训或惧怕工作环境差不愿意去生产线锻炼;大学生离职率高,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一年内选择辞职,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不高。毕业生缺乏职业道德的主要原因在于对职业缺乏正确认知,不清楚一个成功的职业者发展需要经历的艰苦过程,急切地想要获得高职位、厚薪水及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在于当前大学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形成了怕吃苦、贪享受的性格特点。

(二)职业规划能力不足

用人单位认为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对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缺乏思考,择业挑剔,缺乏职业规划能力。部分毕业生盲目,对就业形势、宏观经济状况、本专业所处社会行业的发展现状缺乏了解,对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社交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等也没有充分认识,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从而形成了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没有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系统的培养与指导,仅停留于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浅层面。

(三)社会实践能力差,缺乏交际能力及团队精神

被探访的用人单位表示招聘来的大学生学历虽然高,但动手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应聘中,用人单位普遍重视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的交际能力及团队精神。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认为毕业生的交际能力比学业成绩更重要,他们不看好只知读书,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不懂得合作的毕业生。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的影响,形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是没有抓住实践活动及第二课堂的活动机会,没有让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专业能力,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在高校获得的专业知识虽然具有理论高度,但无法应用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体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形成了单一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需求,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仅仅掌握理论知识,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技能和工作经验的迫切需求。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基础性和技术性人才,就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就业能力为目标,把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各个阶段和环节,改变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思路,建立切实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联动用人单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

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差距,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过于陈旧,跟不上企业转型和产业变化的速度,导致毕业生难以具备企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高校的课程体系和内容相对稳定,跟不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体系,紧紧跟随经济发展的步伐。创新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环节和最有效的途径。

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技能培养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大学公修课、公选课、专业基础类课程等,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基本技能,如思想道德修养、外语、自我管理、学习及阅读等技能。虽然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在高中阶段已经基本形成,但还达不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要通过通识课程教育加强学生外语、计算机水平、国内外文献阅读能力和读书报告撰写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高等院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根据现实需求选择能够培养用人单位需要技能的专业基础课,使理论结合实际,加强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课程是高校在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课,比如在课堂中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模拟现实工作环境进行教学等。技能培养课程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技能教学的内容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沟通技巧、合作技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成才模式必然走向多样化。在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未来的就业模式必然趋向创业就业和创新就业,学生的角色与地位必然从被动转向主动,学生从被动求职者转向岗位创造者。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还应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激励学生创新和自主创业。

实践体系包括课堂实践、企业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实践包括实验、小组讨论与交流、专业调研、毕业论文设计等。企业实践包括企业家讲座、企业参观、企业实习等。第二课堂实践包括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各类比赛如职业规划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实践体系帮助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要注意的是,高校不仅要系统化地设置实践体系,还要提供相应的软硬件支持及制度化的保证,使实践体系不流于形式,发挥出应有的效力。

(二)产学结合,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陈旧,重视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没有很好地将课堂知识与实践联系,只是一味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能产学结合。同时,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模式单一,需要调整培养方式,才能培养出更多真正有能力、有知识的大学生。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改变单纯知识获取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树立“知识重在应用、重在创新”的学习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实践―学习的方式,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改变传统的单纯理论讲授的教学习惯,采用引导式的综合方法,“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再次,教师要加强与用人单位不同岗位人员的沟通交流,使自身具备用人单位实践和获取职业成功的相关知识,并可以在实践课程中虚拟、模拟就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让学习者从中体会、感受。最后,指导学生学会社会实践调查和科学研究,指导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和社会问题调查小组,根据感兴趣的问题凝练研究课题,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在研究和调查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责任感、忍耐力、吃苦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并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高校改进学生培养模式,产学结合能够弥合人才的学校培养与企业需要之间的错位,校企合作是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最有效方法。一方面,教师只有依托实践,将理论知识用于现实实践,然后将遇到的问题带回学校才能促进教学。另一方面,只有产学结合,大学生才能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了解行业和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从而加强自身对行业、职业与社会的体验与理解。改变当前的培养模式,改变原有的学生只在实习期间到企业学习的模式,其一,延长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变为应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需要来学,增加学习宽度;其二,让学生在企业进行“扎根式”学习,增加学习深度,从而使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更加紧密。

(三)基于人―职匹配系统实施职业认知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系统实施职业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大学生应尽早进行职业类型测评,合理选择职业类型,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首先,高校要重视职业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建设,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建设。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建设,可以为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引导,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可靠又准确的岗位信息,从而提高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与服务质量。同时注重培养专门的师资,高校要创建平台培训教师,避免教师培训纯理论的学习,让教师熟悉行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责与要求,形成实践概念,提高服务的专业性。

其次,根据人―职匹配理论,系统实施职业认知教育。教师在职业认知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大一阶段帮助学生进行学业规划,向学生介绍专业特色、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就业方向。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测评,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类型,对学生强调制定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在大二、大三阶段向学生介绍国家经济结构的特点,以及这些经济结构集中分布的区域,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将会进行怎样的调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个人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行业和就业区域,从而制定出职业目标、发展路线、形式、内容及实施的策略。在这个阶段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不同职业的详细介绍,包括职业特征、职业环境、职业要求、职业工作方式、职业发展方向等,通过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对职业有详尽的了解,从而选择对自己最有吸引力的职业目标,引发学生强大的职业发展动力,从而对职业目标进行系统准备。大四阶段侧重于就业指导,同时增强校企合作,根据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开展不同类型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拓展就业范围,引导学生从学生到职业者的完美转变。

最后,高校还需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的兴趣和追求,如举办专家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作报告、开展职业规划大赛等,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理想就业的愿望。

总之,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长期、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国家政策指导,也需要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个人的资源整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实,2006(3):214-215.

篇10

没有关注过。高三的精力就是学习,到时候选择专业时,估计会听听上大学的表哥表姐的建议吧,

――哈尔滨实验中学高三 毛讯

关注过专业的就业情况。主要是听考上大学的师哥师姐或是家里亲戚们的建议,

――四巾省新津中学高三 刘茜

我从高三一开学到现在就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我喜欢专业的就业情况。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从网络、手机、电视等渠道可以了解很多内容,不过这还不够直接,我记得有一次还电话咨询了相关学校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学校负责老师比较客观地给我讲述了这个专业的发展情况,这让我对这个专业的就业认识不是停留在眼前,而是放眼未来。

――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三 可欣

会关注。高三学习紧张,任务繁重,有时我叫父母帮我搜集一些信息和资料,这给我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不但如此,一有时间,我还会和父母一起交流,无论时于志愿填报还是以后的就业会有很大帮助。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 汪斐

Q2,你是否将就业率作为你选择专业及大学的唯一标准?

那是肯定的啊。从就业率上能直观清楚的了解某个专业的就业情况,我们班上很多同学都很关注各种就业排行榜什么的,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高三 周童

就业率是我选择专业的唯一标准。我认为,专业与未来的就业方向是紧密联系的,虽然很多人说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采选择,但我认为,你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并不代表这个专业有前景。至于大学,我偏向京沪广一带的高棱,对我以后的就业提供了好的发展空间。

――深圳实验中学高三 豆豆

我认为要理性看待就业率,我们可以将就业率作为参考因素,整体宏观了解某个专业和大学的情况,但就业率不应该是我们选择的唯一标准。我们应更多地了解大学及专业的社会声誉、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奖(贷)学金设置等,了解所要填报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前号,这样就能克服填报志愿时一昧随大流,盲目追就业率的倾向,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大学,

――广西藤县第一中学高三 悠悠

Q3现在网络、报纸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比比皆是,你是否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存有担心?

说实话,会有点担心,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其中不乏一些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我害怕自己大学的努力在找工作时得不到回报,

――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 邱玮

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逐渐增多,对于即将走向大学校门的我来说,压力很大。四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在大学里面好好锻炼充实自己,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 koko

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尽力去做到最好就行。

――湖南株洲市二中高三 向子安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对于即将步学的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是考验和证实自己能力的机会。在我看来。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与其担心未来就业难,倒不如提早充实自己,从而让自己更加从容地去面对未采。

――甘肃省会宁五中高三 郭垫

Q4现阶段,你对自己做过职业规划吗?你认为现阶段的职业规划会对你以后的就业有帮助吗?

多多少少听过一些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具体应该怎么去规划,怎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还是不太清楚,

――山东省菏泽市一中高三 王易

现在对于职业规划方面的内容根本就不了解,即使要规划,可能也不准确不科学,

――云南寻甸县民族中学高三 林霖

进入高三,我就对自己做过比较系统的职业规划。读大学的表姐给我讲了这方面的很多知识,我觉得职业规划不是在面临找工作时才开始做的,因为职业规划不仅仅和自己的未来相关,还和选择专业、志愿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自己负责,了解自己,看清自己,就要关注职业规划,

――兰州市红古区煤电四中高三 安颜

从90后考生的话语中,我们明显感到,关于未来与就业,他们会关注。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好的今天,他们会担心,但担心之余,有些考生也表示。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是机遇。。应该。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而志愿填报中的职业规划,很多考生虽然明白它的重要性,却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这些都是90后考生们应该重视及解决的地方。合了这样一条信息:“某教育网站近期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表明,在对所学专业前途有何看法时,50.79%的学生持乐观态度,认为所学专业就业渠道厂,不担心自己的出路;15.06%的学生对专业前途堪忧,还有15.01%的新生走一步看一步,还未考虑以后的前途。这说明绝大多数90后新生对所学专业比较满意,但对专业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前途堪忧,担心以后的出路。

提前关注就业,未雨绸缪,这是好事。就业,与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高三考生也表示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会从网络上获得大部分关于专业的就业讯息,那么该如何将专业和就业的契合度结合得更紧密更深入呢?

第一,从各地紧缺人才目录看专业的就业前景。近年来,各地人事部门都会公布当年紧缺人才目录,通过对这些目录的了解和分析,可以了解各地对人才需求的大致发展和走势,对考生填报志愿特别是了解某一专业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关注高校的新增专业。每年,教育部都会公布高考新设置或调整的专业。这些新设置的专业大部分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新兴产业密切相关,很多属于目前或将来市场上的“香饽饽”。但也要注意,对于这些新增专业,考生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实力,还要对所选的新兴专业的生命力以及学校实力、行业背景等综合因素做出综合判断。别忘了,读书还是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准备,在选择新兴专业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职业规划和定位,这样才能保证不会“选错专业入错行”。第三,听取相关职场人的意见。职场人往往有着宝贵的工作经验,对专业的发展较为敏锐,他们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建议考生可通

过不同渠道,多听听职场人的意见。切忌人云亦云,应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总的来说,对于就业,考生应广泛了解信息,从多个渠道来获取信息,做出最话合的决定。

二新:观念趋于理性

由于刻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社会给90后贴出了很多饱受争议的标签:有人认为他们太依赖父母,也有人指责他们在择业时“眼高手低”,更有人称他们为“只知道享乐的一代”。

真的如此吗?2010年1月,相关高校了《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疽观变化原因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报告,全国10余所高校2000多名大学生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相比80后,90后在择业态度上更加理性。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了90后大学生最想去的工作单位,选择率达到20.3%。其他就业意向从高到低分别是大专院校(14.8%)、科研单位(11.2%)、私营企业(9.4%)、党政机关(8.9%)等。谪查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等单位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56.7%的80后和46%的90后选择“找一个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业,实在不行才会先就业再择业”;26.2%的80后和31.7%的90后倾向于。先找一份能保证生活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选择,最终找到理想的专业。发起这次调查的相关老师表示,这表明90后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择业观念已逐步趋于理性,能够主动选择“分流”,也渐渐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从这个调查结果和相关老师的分析可以看出,面对就业,90后显现出理性的一面,他们自信、更愿意脚踏实地、放宽视野、提升自我。

关于家长和考生关注的就业率,很多高三考生已经渐渐明白这不应是选择专业和大学的蛙一依据。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太客观的当下,这群90后的高三考生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乐观、积极、勇于锻炼和挑战自己的信念。调查中有高三考生表示,盲目通过就业率来选择专业并不科学,从就业的角度选择专业,选报一个与自己特质、兴趣相宜的专业至关重要。只有对所学的专业感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进行学习和研究。

三新:未来规划明确主动,但缺乏科学指导

“也许我们的年龄相对你们来说是小了点。但并不代表我们思想幼稚”。重庆师范大学2010级摄影专业大学生吴浩这样说。很多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90后,其实这一代有很多优点,尤其是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规划。吴浩一上大学就决定:三年内完成大学学业,大一考取英语四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及计算机国家一级证书,大二考取英语六级证书及计算机二级证书,力争大四考取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90后的人生目标有长有短。像吴浩这样规划大学奋斗目标的学生不在少数。该校75%的受访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部有雏形规划。当问及是否有父母参与其人生规划时,大多数都表示自己的未来由自己做主。他们普遍爱好上网,喜欢在网络上搜集丰富的信息,喜欢了解一个事物的具体情况而不盲从,有时候更注重事物的发展趋势。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对于职业规划,尚处于模糊不准确的阶段。

看得出,90后在主观惫愿上目标明确,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越来越主动,但是缺乏相关认识和科学指导,有些90后还对职业规划处于模糊不清楚的境况。某大学就业处相关老师建议,要及时对90后在就业择业上加强科学的教育与引导,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金融危机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紧张形势,不是短期内能够缓解的,很大程度上将波及四年后毕业的90后,因此有必要将这种忧患意识带入他们的职业生涯辅导之中。

面对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式,通过职业规划使学生更好地分析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从业方向,成为多所高校不约而同的选择。烟台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05年‘试水。职业规划课程以来,已经累计开设了16个班次,为2000余名学生提供相关指导。目前,职业规划课程还有可能成为同英语并列的烟台大学公共必修课。

据哈怫大学商学院60年代对哈怫大学学生的调查,10%的大学生具有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70%-80%的大学生只有苘单的规划,而10%-20%的大学生则没有规划。而在90年代的追踪反馈调查中发现,具有详细规划的大学生大部分成为美国社会各行业的精英,只有简单规划的大部分大学生成为中等阶层,而没有规划的大学生有76%依靠领取救济金生活。这一例子说明我们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规划,就是现在你要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如自己是哪种性格,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能在哪里?近期和长远的目标是什么?未采希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科学准确的职业规划呢?

首先,从了解自己开始。你要清楚自己属于哪种性格的人,自己的兴趣在哪儿,比较适合的专业有哪些。心理学大师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一种表现,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这种人格特质反应在职业上,就是职业性格。不同职业性格的人,适宜从事不同的职业。适应不同的职业环境。只有选择了与个人职业性格一致的职业,个人才会获得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反之则会削弱个人的职业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

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心理学的大学女生,她性格外向,口才极佳。擅长与人交往,有较强商业意识。中学期间经常参与组织各种集体或团委活动并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但这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日后就业方向、工作内容等并不十分匹配。这种不匹配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这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体验到角色冲突进而产生倦怠感。另外一方面也可能为未来就业的迷茫预留了伏笔。所以,在抉择之时。还是要对自己的性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也许你会发问,我现在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儿,可能做出的选择也不准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方面来考量。一是观察。父母可以根据与考生生活多年的经验来判断考生的兴趣所在,但要注意这个兴趣是考生 以贯之的爱好或者特长,而不是考生一时兴起的偏好。第二,心理测评法。现在许多网站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都有相应的技术可以为考生进行职业测试,有些技术经过广泛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如MBTl(Myers-Briggs TypeIndicator)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厂泛的性格测试工具。但应提防网上的免费测评产品,其信度和效度较差,提请考生和家长谨慎使用(关于从兴趣选专业,8期专业栏目会做详细介绍,敬请关注)。

其次,了解专业和大学,开始有序地进行职业倾向。对于专业,要了解所要填报专业学习的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发展前景,以及相关院校和专业在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报考情况等。对于大学,要了解师资力量、学科实力、校园文化

等。在对专业和大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就应该设定目标,结合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如果你打算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就尽量不要选择需要攻读研究生或是博士的专业;如果你将来希望留学,或者做研究型人才,选择基础学科比较合适。

具体来说,整个过程就如同在画圆。大家都知道。画一个标准的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圆心,另一个是半径。圆心就是我们确立的个人奋斗目标,半径就是我们的综合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多少。任何职业都离不开专业的知识,专门的技能和独特的经验。在这个职业化的社会里,一个人是否受到认可和重用并获得发展,与他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经验的拥有程度密切相关。这里,所指的专业知识,不仅是指你通过大学本专业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更是指你所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在确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职业规划所要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不断延长圆的半径。延长半径就是要不断扩大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积累丰富经验,使自己的职业获得延伸和拓展。随着你奋斗目标的逐渐清晰,个人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增长,与之相随的是职业生涯的丰富和开阔。

最后,职业规划不是简单的计划,应该尽量从大方向着眼,制订尽可能的远期目标。一旦规划变成了计划,执行起来往往会令自己不知所措。

职业生涯贯穿着人的一生。因此,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是为自己绘制未来理想的蓝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接下来的路该如何走,这就需要你画一张通往未来的职业规划图谱,按图索骥,稳步前行。

陷阱一:专业的“冷”与“热”

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性格及爱好之后,就应该尽量去了解专业的内涵、就业方向,而不是一味挤热门。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如今有一部分高三考生和家长容易盲目跟风,这是不可取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行业逐步细化、整合、交互,冷门专业会逐渐演变成热门专业,反之亦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能源战略、船舶工业振兴计划等被提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与之相关的石油化工、地质地矿、热能动力等传统冷门在逐渐升温。

复旦大学在2010年5月份公布了该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所谓的‘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相比,哲学、药学专业不仅有更高比例的继续深造机会,同样,从事“热门”金融行业也占28%和19%。该校相关老师表示,学校每年的招生专业设置都是经过对专业学科发展情况、就业形势、师资力量等全面评估后确定的,尽可能保证学生培养质量,该校专业绝无“冷热”之分。

所以在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时。对于专业的考虑必须全面,且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不能局限于专业目前的状况。

陷阱二:专业的“实质”与“面子”

近日,在某省的高校咨询会上,有一部分高三考生和家长表示,由于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拿着专业目录,望文生义,想当然地填报志愿。一些专业听起来光鲜亮丽,比如金融、管理等,就踊跃填报,而像地质、测绘等专业却不闻不问。这种仅从专业的字面意思去填报专业是非常不科学的,也不利于以后的职业规划。

在选择某一专业的过程中,应该弄清楚这个专业是属于哪一个大类?和它相关的专业有哪些?这个专业的课程有哪些?这个专业的未来前景如何等等。只有当我们深入地了解了专业的内涵、发展方向,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专业,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将所选择的专业当成自己一生的事业去奋斗。

比如,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名字相似,研究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前者是理科专业,主要进行生态环境方面理论的研究,而后者属于工科专业,研究废水、废气、废物的处理,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仅凭自己的感觉来选择那些听起来响亮的专业,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这个专业的发展动向。因此,面对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时,务必了解专业的实质,不要让这些因素扼杀了你的未来。

陷阱三:专业不能简单等同于职业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近些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逐步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女大学生在就业大潮中较男大学生更是处于劣势地位。女大学生在就业准入时就遭到用人单位的歧视。本文从性别角度分析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女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多种因素,包括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用人单位的期望以及女大学生主观因素等。

(一)传统性别观念。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性别关系是多种繁杂关系中最基础、最自然的关系,男女性别关系经历过粗糙的原始平等观念后,很长一段历史性别歧视作为人类最长的性别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受封建传统禁锢及儒家思想影响,一直以来女性被动、从属于、依附于、服从男性的观念,到如今,法律虽规定男女平等,但我们仍能看出在多方面对女性存在着偏见。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仍会遇到尴尬。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启事时不会写明不招女生,但总有些单位会存在男性优先的现象。认为女大学不如男大学生能吃苦,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抗压能力不如男大学生。

(二)当下用人单位的期望。

传统上女性负有天然的家庭责任那就是要生儿育女。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精力旺盛,进取心、创新意识都较强,很多用人单位希望这些青年能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发展。因此用人单位也担心的是女大学生毕业后几年就面临着结婚、生子。女职工在怀孕期可能工作效率会降低、生产期面临着要请产假以及哺乳面临着精力分散等无法避免的事实情况,给用人单位带来负担。

(三)女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女大学生的对生涯规划的认识较男大学生更模糊些。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一般女大学生很少出现挂科现象,成绩较优异。但实际动手、实践能力较男生有欠缺。另外多数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心思细腻,导致做事优柔寡断,即便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或择业时都会出现难以抉择的现象。女大学生在面临学习、工作压力时心态稳定程度较男生低;很多女生对自我认识不足,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从而不能准确自我评价和定位,缺乏信心并影响自身的生涯规划。

二、性别视阈下提高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逐步完善社会保障。

当今社会女性和男性同样为重要的劳动者主体,社会强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女性同男性一起创造者,女性同时作为劳动力的再生产着,她们还肩负着生育下一代的重任。女性在家庭和事业的两端扮演者自己的角色,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和责任。所以社会应从保障制度方面逐步完善对女性职工的保护和支持。例如为用人单位解决招聘女大学生所带来的后顾之忧,使用人单位在本单位女职工怀孕、生产哺乳期间得到适当的补偿。用人单位没有了后顾之忧,自然在招聘时不再顾虑,对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具有推动作用。

(二)高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针对女大学生开展差异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针对女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还很少。高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特点有选择性、有规划地招收女大学生数量,避免因数量不合理给就业带来压力。把考虑性别因素作为开展差异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应充分发挥各部门有效合力,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女大学生的特点,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从职业生涯课程设置、心理咨询环节、就业指导、测评系统的开发等,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教育,将有助于提升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水平。

(三)女大学生应增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女大学生应有主动规划意识。主动探索自我,了解自我、剖析自我,深层次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倾向、个人价值观等,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女大学生应该具提升对抗压力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己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组织、协调、与人交往的能力。积极利用好学校的有利资源和各项政策,参与高校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课题,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利用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平台积累实战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

综上,女性是人类的心灵,女大学生应不断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高校通过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女大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为女大学生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作用、高校、社会保障三方面合力促进女大学生发展,促使女大学生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真正的权利和尊严,获得自由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原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2]王玉玺.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大学生择业观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

篇12

一、问题提出

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价值观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者的重视,但多数研究是基于面上的、笼统的,对于某个专业或行业的专门性研究相对比较缺乏,在对相关专业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时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有可能大打折扣。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调查研究,对于相对艰苦、冷门学科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对于研究型大学,由于学生个人素质和个人期望值均较高,专业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对于艰苦专业的不认可往往会表现得更为凸显;与此同时,作为国计民生至关重要的地球科学学科,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专业领域的高层次、高素质的领军人才,这对研究型大学的地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也很艰巨的任务。深入了解地球科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以及职业规划的现状和期待,探索更为有效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途径,对于地球科学学科的人才储备、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实践性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职业规划的调查问卷,自编“地球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问卷”,从专业认识、职业期待、职业规划现状、择业价值观四个方面共48个衡量指标开展问卷调查,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二至四年级、研究生一至三年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以进行必要的比较分析。

调查方式采用群体研究和抽样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南京大学学生采用群体研究方法,针对本科三个年级和研究生三个年级的全体学生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348份;北京大学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从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中国地质大学也采用随机抽样调查办法,共抽取本科生、研究生200名,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本调查有效问卷640份,涉及地球科学领域14个专业,被调查学生的本科院校涉及48个地学领域院校。对640份有效问卷调查材料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对一般指标进行校际比较分析,重要指标进行个体因素相关性分析。

ξ示硭母霾糠值牧勘矸直鸾行了信度分析,职业规划、自我探索、职业价值观三个重要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分别为0.884、0.843、0.791。一般而言,克朗巴哈系数越接近于1说明量表的内在信度越高,只要克朗巴哈系数超过0.6,调查数据就有分析的价值。所以,本调查中的职业规划测量项目内在信度很高,具有分析的价值。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地球科学专业社会认可度分析

1.专业认可度。对于专业的选择初衷,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服从专业调剂”和“无奈选择”的比例分别高达65.5%和71.1%,而中国地质大学则有 46.7%的学生是因为感兴趣而主动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于专业的认识相对更欠缺,且主动选择地学专业的比例较低,因此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问卷通过“高考时选择高校和专业的考虑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前三项因素为:学校所在地区29.8%、兴趣爱好45.3%、方便就业10.3%,启示高校要在学生进校后需要从兴趣激发和就业指导角度开展相关的专业认识教育。

2.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专业认可度相关性分析表明,父亲受教育情况、家庭所在地、父亲职业、性别等是显著相关因素(表1)。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更倾向于“感兴趣,主动选择”;父亲的受教育情况越低,学生则倾向于“服从专业调剂”。性别是“入学前对专业认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接近60%的女生在入学前对地球科学专业完全不了解,对专业“有所了解”的比例男女生分别为49.0%、37.3%的女生。

表1 专业认可度影响因素相关系数

注: **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1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表示在置信度(双测)为 0.05 时,相关性是显著的。

将就业前景的四个表述方面进行离散化后进行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分析(图1),可以看出地级市和副省级市生源对地科就业前景比较看好,高于总体情况,农村、乡镇生源对于专业的就业前景表示更为不乐观,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需要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职业、岗位信息。当父亲的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时,对于地学专业的就业情景持最积极的态度,当父亲职业为农民时,对专业的就业前景最为不看好,这也说明地学专业不为普通大众所了解,由不了解造成相应的不看好。

图1 就业前景的离散化分析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进展分析

1.职业规划现状。调查显示 ,81.4%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49.4%的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不了解;对于个人探索、职业世界探索、求职技巧等方面的认识,超过50%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9.7%的学生认为兴趣测试非常重要,但仅有36.7%的学生接触过职业兴趣测试。职业规划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尚有大量普及性工作亟待完成。“自我探索”调查显示,80%的学生对于自身有一定的思考和定位,但是对于自身所适合的“职业和岗位”、“职业技能”探索甚少,65.2%和73.2%的学生对此表示不了解,提示学生个体职业规划的深入层度比较欠缺。

关于就业实习,93.7%的同学都认为是重要或者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参加过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较低,仅为19.4%。其中中国地质大学(29.2%)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北京大学(17.0%)和南京大学(14.4%)。学生职业规划开始时间的调查显示,大二、大三是开始职业规划较为集中的时间,但仍有39.7%的学生对于未来没有规划,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大四(27.3%)、研三(30.4%)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

2.相关因素分析。对自我探索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情况与学生的综合素质探索呈现正相关;性别与自身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存在相关性,女生中34.1%表示不了解,男生不了解自身技能的人数占24.5%,其他方面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自我探索的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手段获得有效提升。“大学前学习相对轻松,参与社会实践较多”、“在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职业规划明显早于没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学生,非学生干部的高年级学生中有40.6%的学生尚未开始职业规划,表明社团和学生活动组织有助于学生更早地制订学业和职业规划。

对“专业选择缘由”与“职业规划情况”两个量表选项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卡方检验得出的p值为0.029,说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进展情况与其专业选择的原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数据分析表明,对专业感兴趣而选择地球科学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的开始时间更早,而“无奈选择”或者“服从调剂”的学生到高年级阶段仍然有36.1%和34.5%的学生尚未进行自己的规划。

3.对职业规划教育的期待。大学生在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父母等处可以获得较多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尚未发挥明显作用,但是仍有不少学生期待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对于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生最大的期望是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就业实习的机会,此外,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兴趣和技能方面的测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三)职业期待

1.就业领域。对于未来从事的职业领域,三所大学具有各自的特点,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愿意在本专业对口领域工作(43.1%),南京大学选择在对口领域的人数比例为21.7%,北京大学仅为15.5%;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领域”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都很高,综合性大学更明显,显示出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生既希望利用专业知识优势,同时期待不局限本专业领域的、更为广泛的就业领域。关于“就业决策自主性”,90.7%的学生表示择业决策由自己决定,体现出这三所大学的学生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2.就业去向。对于未来的就业去向,33.3%的学生希望到国有企业,其中南京大学的比例明显低于另两所高校;希望到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相当,显示出南京大学的学生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为未来求职的三个主要去向;除了国有企业,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希望去外资企业,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则更希望到事业单位。可以看出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挑战性,地学特色院校的学生更为看重职业的稳定性。

3.岗位类别及城市。对于未来所希望从事的岗位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学校”和“性别”是相关性因素。以学校分类进行稻莘治觯三所学校的学生期望从事的岗位比例最高的为专业技术类(33.4%)、科研学术类(30%)和管理类(12.1%),11.2%的学生对于未来想从事的岗位没有考虑。比较分析表明,期望从事科研学术类岗位的学生中,北京大学的学生比例最高(37.1%);专业技术类岗位最受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青睐(43.1%)。南京大学的学生的岗位期待主要集中在科研学术、专业技术、管理和规划设计类,相对而言较为分散,与专业设置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南京大学工科专业的设置对于拓展学生的岗位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表2 期望从事的岗位性质

A. 科研学术类 B. 专业技术类 C.管理类 D. 营销类 E. 规划设计类 F. 艺术创新类 G. 自由职业类 H. 服务业类 I. 自主创业 J. 尚未确定

关于未来职业所在城市的期望,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与学生“家庭所在地”的相关性不明显,但是与“学校”的相关性显著。北京大学近一半的学生倾向于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就业,南京大学的学生有29.7%的学生希望在南京就业,20%左右的学生希望在江苏附近、江浙沪等地就业;19.8%的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希望能在武汉就业,不少学生希望到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杭州、成都等地的选择比例较其他城市略高。

4.月薪期待。关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待,北京大学选择人数比例较高的月薪值分别为5000(28.0%)、8000(17.1%)、10000(20.7%),南京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较为集中在4000(10.6%)、5000(33.6%)、6000(10.3%),中国地质大学学生期望的月薪值相对集中在3000(17.6%)、4000(23%)、5000(21.9%),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地区的薪酬水平和不同学校学生的薪酬期待。

5.就业难点。对于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困难,53.3%的学生认为会是“专业局限性”,“社会关系”成为就业担忧的第二大因素,其次是实践能力欠缺及性别歧视,均与专业的特殊性相关。从学生性别角度的比较分析显示,除了专业局限性这一共同的难点外,男生更担心社会关系和实践能力,女生更担心性别歧视。

(四)职业价值观分析

1.就业形势预判。三所大学的学生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表现出乐观与谨慎的态度,一方面认识到就业的形势很严峻,不容乐观(61.7%),另一方面也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工作(88.9%)。相比较而言,北京大学的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表现得最为乐观(92.6%);南京大学的学生则表现出自信(88.2%)并随遇而安(49.9%)的态度,“不担心就业”的学生比例在三所学校中最高(43.9%);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在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上与前两所学校相比,自信心稍低,但是“不想考虑就业形势问题”比例最低(14.1%),表现出较为客观现实的一面。

性别比较角度的分析表明,男生对于就业形势的态度更为乐观,而女生对于职业规划的态度更为积极。从专业与就业形势预判的相关性分析来看,地质学类、地质工程、地球化学类的学生对于就业的形势表现得更为积极的一面,且对于职业规划表现得更为主动。

2.就业时机。关于最佳的就业时机,支持研究生再就业的学生比例略高于本科生,三所学校的差异明显。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学生都更倾向于研究生再就业,但北京大学的学生认为自身尚不够成熟的动因更大,更多的是从内在考虑,南京大学的学生从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和自身修炼三个方面都有所考虑,更多的是从客观的就业形势角度考虑就业时机;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57.7%的学生希望本科就业,趁着年轻多到社会上历练。从性别对比角度看,男生更愿意在本科毕业后就业,女生对于本科就业更没有自信。

3.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分析。野外地质工作认可度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 ,仅有17.8%的学生表示不同意,其中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最认同,北京大学的学生最不认同。认为野外地质工作很辛苦,“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学生中,南京大学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27.5%),中国地质大学中74.5%的学生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是三所学校中比例最高的。对于“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这一说法,73.5%的学生表示同意这一说法,表现出学生更愿意在室内从事科研工作,对野外地质工作之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根本性认识。其中,南京大学对室内从事科研表现得更为赞同,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室内的科研工作。

从专业角度看,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于野外工作的看法最为积极,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学生更不看重野外地质工作。地质工程和矿物岩石矿床学专业的学生同意“能不出野外就不出野外”的比例最高,地理学、地球物理、地质调查专业的学生对此表示不同意的比例最高。

随着交通和住宿条件的大大改善,野外工作环境和条件已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提升,关于“目前交通住宿条件便利,野外工作艰苦程度不高”的说法,约70%的学生表示认同,南京大学的学生表现得最为认同,而中国地质大学的同学却最不认同,可以看出两所学校的学生所参与的野外地质工作程度有所不同。

综观分析,多数学生认可野外工作对于地球科学领域职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认可当前野外工作各方面条件的良性改善,但是在野外地质工作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多数学生认为在室内一样可以从事科研工作,且越是综合性强的高校的学生,越是理所当然,专业性的高校学生更能接受野外工作在科研工作中的分量。

4.职业价值观分析。问卷设计了14个指标测量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显示,学生最关注的是个人价值的体现(73.2%)、薪酬待遇(63.4%)和兴趣爱好(73.3%),对于专业对口的需求不是很强烈(39.5%),认为“国家需要”是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学生比例是最少的(32.2%),在择业时考虑“国家与社会需求”比例最高的为中国地质大学(23.1%),

三所学校学生的择业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的学生更看重“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兴趣” 、“工作的体面性”,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看重“工资待遇”、“行业发展前景”与“与所学专业对口”。除此之外,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环境舒适”、“工作轻松自由”和“较好的人际氛围”,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多样化的工作体验”,中国地质大学的学生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更关注自身发展、体验与挑战,地学特色院校更注重工作内容和稳定性。

其次,男生更关注工作的体面性、挑战性,女生更关注工作的舒适环境和个人能力的提升。多数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非常关注(72%),近半数学生认可职业发展前景与国家需要之间的相关性(47.7%)。后现代的价值观念表现得较为明显,71.2%的学生希望在工作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促进自身成长成熟”,45.4%的学生视工作为“生存的手段,更为享受工作之外的生活”。

家庭所在地与择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择业时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学生比例最高的是来自于农村的同学,表现出在择业时,农村和乡镇的同学更能够相应国家的号召和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同学对于工作人际氛围的关注度高于来自其他地^的学生,体现出农村和乡镇学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焦虑。随着生源所在城市的级别提升,学生本人对于自身的价值体现和需求、工作挑战性和多样化体验都表现得更为明显,说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个人的择业价值观更趋于务实和后现代化。

四、结论与思考

地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认识与职业规划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专业选择比较被动,专业兴趣不足,对于专业的社会地位、就业领域不够了解,尤其是综合性大学,需要及早进行专业内涵与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教育;(2)多数学生能够认识职业规划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相关的理论、方法缺乏了解,职业规划开展的进度和深入程度均存在不足;(3)地学领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比较务实,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薪酬待遇和兴趣爱好的满足,价值观引导与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4)“高校”、“性别”、“父亲职业”、“父亲学历”、“性别”、“生源地”等大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与专业认识、职业规划的诸多要素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这对于高校地学专业进行自主性质招生及更为精准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基于此,高校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战略人才培养与大学生个体需求的相结合,从专业兴趣引领、专业美誉度提升、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精准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探索切实有效的职业规划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地球科学学科的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

(一)努力提升艰苦专业社会认知度与美誉度

地球科学专业领域的专业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建国初期的推崇,市场经济发展后的逐步消退,到新世纪以来认知度和认可度均较低,专业发展与社会认可度之间的矛盾愈加显著,亟待有效的专业形象提升措施。大学生对于地学专业的认可度与其自身的职业规划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充分说明提高专业认可度是大学生提升规划意识、建立自我认知、树立正确职业观的重要开端。

高校可以通过地学校园文化环境的氛围营造,通过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文化融入学生的学习、科研、公益、社团、休闲等活动中,展示地学魅力,对话现实问题,解决公众困惑,提供志愿服务,普及地学知识等,让学生在图文展示、文体表演、户外拓展、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校园宣讲、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活动中,梳理架构并灵活运用地学知识,在自我组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实际应用中提升学生的专业敏锐度,提高专业的社会认知度。

地学科普创作是更为广泛的提升专业美誉度的有效手段。现代地球科学专业的美誉度提升有赖于多层次、多角度和专业化的科普活动,需要行业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专家学者与创作团队共同参与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起由行业科技专业人员、科普人员、新闻媒体组成的科普创作人才队伍。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和支持高校突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开展地学与新闻学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有计划地培养地学科普创作、编导和出版人才,为地学科普创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逐步建立起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地学科普创作人才队伍。

(二)因势利导提高大学生专业兴趣

兴趣对于大学生明确目标、合理规划、集中精力、发掘潜能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系统、全面、有效的专业认识和了解。

新生导学活动是大学生尽快了解专业、建立兴趣的重要途径。新生导学课程的内容应涵盖地球科学领域各个专业方向,包括专业的内涵、研究内容、研究前沿、难点和挑战、未来发展方向及职业去向等,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等方面分析现代地球科学学科对于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古生物、岩石、矿床等地学基础学科角度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工程等方面,揭示数理化等基础理科学科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广泛应用领域,激发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专业兴趣。导学课程的内容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内涵和社会地位,同时能够结合自身找到契合点,建立与地球科学专业之间的个人内在关联。

名师参与导学活动是兴趣提升活动的有效保障。学术精湛的大师、名师更能够将深奥的地球科学专业知识阐释得通俗易懂,学者对于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越是深入,越是能够接近这门科学的核心和精髓,对于学科体系的了解也越是透彻和系统;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生产实践也有相关的接触和了解,可以融科研与教学为一体,创造性地开展基础课教学;他们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学术经历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方法,因此其授课更具有启发性,更能够深入浅出地带领新生进入科学殿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初涉地球科学的学子至关重要。

(三)全方位开展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精准、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地球科学专业学生更快地明确目标、提升动力、规划学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建立由学校、院系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两级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全校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部门负责专业化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教务部门负责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设,学院学工人员负责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及职业规划咨询指导具体工作,充分调动专业教师、校友、用人单位的多方面资源,共同开展针对不同学生团体、不同求职意向学生的精准化就业指导工作。

从课程内容角度,专业课程需要增加专业所对应职业市场、未来发展前景、岗位性质和内容等信息,帮助大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职业信息,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探索,并进行相应的知R储备,为职业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积累。从教学方式角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运用分组讨论、项目开展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互动与交流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发其对于未来的思考和规划。

针对多数同学对于职业规划体系尚不够了解情况,高校需要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课程体系,组织专业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课程教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通过职业规划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生涯人物访谈、校友交流、单位参观、就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课程内容的消化和应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职业规划的基本方法,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树立积极的成才观和职业观。

对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专业,职业世界的探索对于学生的职业定位非常关键。职业世界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就业实习、生涯人物访谈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索,这决定了职业规划教育需要用人单位及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及杰出、知名校友的普遍参与。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邀请行业内的从业人员进校园,帮助学生认识职场世界和职业要求;邀请各个领域的校友返校,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指导。有关行业的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课程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行业从业人员或校友进校园担任授课教师,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地球科学学科与国计民生休戚相关,其科研和就业领域涉及各行各业,但目前社会对于该专业的认可度尚显不足,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储备极为不利。地球科学学科招生政策、专业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效机制的形成,有待于政府、高校、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薛薇.SPSS统计方法及应用(2009)[M].电子工业出版社:36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