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03 09:42: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

篇1

教师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主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素养、业务水平的高低,能够直接决定新课标下小学音乐学习知识量的多少。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教学相长,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音乐创新性。

二、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除了要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开展,还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能力水平、兴趣高低等方面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从而因地制宜地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出发。兴趣是做一切事情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采用活泼有效的教学语言、教学模式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陶冶学生的情操

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音乐艺术形式成为学生一生的基本素养。因此,在进行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以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方向,积极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课堂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音乐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使音乐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篇2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17-01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行音乐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较大的进步和改善,本文就近两年来在音乐新课标下的新的教学方法作以小结。

一、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法

新课标在音乐欣赏部分表述了四方面内容:音乐表现要素欣赏、音乐情绪与情感欣赏、音乐体裁与形式欣赏、音乐风格与流派欣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每一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欣赏音乐表现要素时,我们可以采取发现法和练习法,通过聆听某首乐曲,找到其中的一些简单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让学生识别什么是音乐,什么是非音乐,然后通过演奏、演唱、音乐创作等方式,练习巩固已发现了解并掌握了的音乐表现要素;

2、在欣赏音乐情绪与情感时,采用情境法和演示法,因为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往往需要通过借助情境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手段,是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才能完成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

3、在欣赏音乐体裁与形式时,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使施教者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讲内容,使受教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较系统的知识。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满堂灌”,因此还需要结合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讨论辩论,各抒己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4、在欣赏音乐风格与流派时,采用问题法和研究法,通过老师或是同学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听赏―提问―假设―推理―验证”等过程,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表现教学法

1、演唱教学方法

演唱时音乐表现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一种中小学校中的基本的音乐活动形式。演唱教学的方法主要应该通过科学性、趣味性、示范性来体现。提倡鼓励式教学,强调演唱中情感的抒发,选择音域适中朗朗上口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和美感价值。用科学的方法训练演唱的技巧技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范唱要完整有感染力。应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表达歌词,继承我国声乐演唱字正腔圆的优良传统,但因是普通教学不宜做理论上的阐述和分析。

2、演奏教学方法

演奏教学也叫器乐教学,在普通中小学中主要是竖笛、口琴等小型乐器的教学,它是一种易被学生接受并喜爱的音乐艺术教育形式。器乐教学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使学生初步掌握一至两件常用乐器的演奏方法和技能。中小学器乐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乐器演奏中体验到乐趣,表达音乐的美感,而不要因为涉及技能技巧训练问题造成机械枯燥大量的重复操练,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范奏,也可以让学生欣赏优质乐器演奏的音乐录像或录音,也可以在教学中恰当的进行竞赛或奖励等练习方式,还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流行音乐进行练习,以保持学生对器乐学习的持久乐趣。

三、音乐创造教学法

新课标中提到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音乐创造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有些人把音乐创造教学看得很神秘很复杂,以为是从事音乐专业创作人员的事,其实不然,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编排音乐节目,利用乐器即兴演奏一段旋律和随口哼唱的自编自曲的歌谣都属于音乐创造的范畴。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制打击乐器,将成语、短句、诗歌或歌词用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加以表现,或即兴做舞蹈动作编排音乐故事和音乐游戏,这些都是常用的音乐创造教学法。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法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234-01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更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40分钟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1 正确把握角色,创设和谐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氛围的重要前提,也是促使课堂教学获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放下身上的思想负担,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提高音乐素养。首先,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不但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艺术殿堂,因此,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鼓励学生敢说敢唱、敢跳敢演,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内心尊重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并喜欢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自信心。

2 通过巧妙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兴趣是促使学生积极学生的根本动力,也是联系学生与音乐的主要纽带,更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美化学生人生的基本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获取音乐知识的根本动力,是促使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学生享受音乐、美化人生的基本要素。音乐教师要善于挖掘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并根据学生身心的发育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其生活经历相结合,以加强音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联系。音乐课堂是否生动有趣,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在于新课导入环节。那么应该怎样设计导入环节呢?一定要遵循新颖、有趣的基本原则。例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施导入:(1)利用故事导入新课。这是大多数教师经常采取的方式,因为小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一个有趣的童话,一段神奇的经历,都能将学生快速引入相应的教学情境。(2)利用游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火车开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开火车”的游戏,由教师充当火车头,学生在后面依次排开,然后随着音乐的律动,从教室开到操场上,学生的兴致都非常高涨,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了。(3)利用绘画导入新课。音乐教材中包含很多精美的插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并将其投影出来,以供学生观赏,从视觉上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并增强音乐形式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3 创设有效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通过现代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情感、需求、气质、态度、动机、兴趣、学习方式、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任何学习动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兴趣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舞台,并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运用灵活手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融入音乐氛围,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这种方式,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兴趣,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例如,在教学《小猴子有礼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将猴子与山羊的故事通过趣味化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顺势导入新课程,并要求学生代替音乐内容中的小猴子进行表演,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印象,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求知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部分是新课改后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时,他们则会产生愉悦、积极、轻松的情绪体验,并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为此,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不应以“标准答案”或“统一模式”去束缚他们。如,《我有一只小羊羔》是一首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歌曲,歌词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完这首歌曲后,有位学生对我说:“把歌词改一改,行吗?”我欣喜地说道:“当然行!大家都可以改一改,还可以画一画。”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歌词修改意见,他们的创造能力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5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有的学生擅长唱歌,有的学生擅长跳舞,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意识,还有的学生乐理知识丰富等。在选择评价方式时,教师可以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相互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等级不需要设置的过于详细,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优势特点,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在音乐考核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一首歌曲定成绩”的方法,而是尽可能的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学生自己选择测试内容,如:唱、跳、吹、拉、弹等等,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感觉到考试也非常有趣。学生只有考出好成绩,才能激发自身的成就感,只有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才能进一步投入学习活动。

总之,音乐课程改革的道路是漫长和曲折的,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张肖虎先生曾经说过:“音乐教师要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只有提高了自己的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并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努力创新、大胆探索,才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并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艺术人格。

参考文献

篇4

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以及学生丰富的学习创造。加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机遇和挑战同样来得迫切。以下几个点值得我们思索。

一、转化教学视角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有益于学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比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都同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从而让音乐伴随其一生,提升音乐素养,提高音乐品味。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去思考音乐与人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积极、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二、转变教学方式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执教《谁不说俺家乡好》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查阅、长辈那里获得家乡从古至今的一些变化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去找到家乡好在哪里。通过对原创音乐的认识外,在进行自己的音乐创编,在生活里找音乐中表现的内容、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体验音乐的美。

2.从本学科到他学科

实践证明,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在小学各门课程中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结合的美感与修饰。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歌赋结合演绎更使文学作品情感得以升华,增强其感染力等。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新课程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以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恰当的启发和导向进行,让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创造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

3.音乐教育人文内涵的体现

音乐教育具有人文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速度的快慢等元素,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共性的标准,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

篇5

音乐节奏常常比做音乐骨骼,如果没有节奏,失去载体的旋律就无法有序进行。事实上唱歌、跳舞、乐器演奏等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均以节奏为开展基础。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如人们交谈说话、鸟儿鸣叫、汽车、火车鸣笛、狂风暴雨、四季变换、昼夜更替都有着各自节奏,所以培养小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和准确掌握节奏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音乐中节奏教学的意义

音乐基本要素是旋律、节奏。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指音乐中音的长短、强弱。从广义上说,节奏包括音乐中所有要素,如曲式结构、和声张弛、旋律起伏、动机发展、调式转换等。一定节奏运动是一切音乐情绪的体现,音乐中所要表达情绪不同,节奏变化也不同,如抒情的地方节奏稍慢、欢快时节奏可稍快等。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克罗兹认为:“只有用整个身心才能正确感受音乐。”以此说明他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中,学生只有感受音乐才能真正理解、体会音乐,而在音乐各构成要素中,节奏是最敏锐、与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因素。要想使学生感受音乐,首先要学生感知音乐节奏,通过音乐节奏认识音乐、感受音乐。虽然节奏是音乐的本质,但对小学生而言,掌握音乐节奏是困难的,需要教师在平时音乐教学中加强节奏教学,不断进行节奏训练,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节奏的重要性,养成良好节奏感,更好地感受音乐。

二、小学音乐中节奏教学的具体实施

1.开展课堂游戏训练节奏。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体验、身心投入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其身心特征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活泼、爱动、对未知事物表现很强兴趣。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节奏教学任务来看,表现为节奏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化、场景化,且充满律动感。所以,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应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些身心特征,充分分析音乐教材,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特点、任务,把节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使理论化节奏知识变成非常生动和形象的东西。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首先,让学生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节奏效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击节奏练习和实际操作后,会对音乐节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不同类型打击乐器进行比较,包括乐器音色、乐器节奏长短、乐器节奏强弱等。这样,学生就能在音乐课堂上正确选择打击乐器,节奏感有所增强。其次,结合律动进行节奏训练。律动指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是“动”的艺术,能有效促进学生节奏感发展。学生正确选择打击乐器后,如果加以身体动作表现,更能进一步提高节奏感。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条件,让学生运用各种身体动作跟随音乐一起进行节奏训练,增强自身节奏感。

3.多读多看,促进抽象理解。

音乐新教材中有很多值得看的地方,多看教材有利于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进一步理解。比如:图形谱中颜色的深浅变化表示声音的强弱,图形大小表示节拍力度的强弱,歌曲中的重难点节奏表示等。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长此以往,他们会逐渐明白节奏的内在关系,同时为读谱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认识一开始是感性的,通过读谱能让他们抽象地理解节奏。老师引导学生用音乐方式阅读,可以选择熟悉和喜爱的事物,比如:小动物的名字、自己的名字或交通工具等作为基本节奏训练。通常,低年级学生读一些本身就有节奏的儿歌更容易上手,中高年级学生开始进行无规律歌词节奏朗读以培养他们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用“哒”这类象声词读谱会很流畅,实现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认识的目标。

4.观察生活,运用生活。

音乐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缺乏生活气质的音乐只能说是声音。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越相近,他们的自觉接纳能力越高。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有意创设或富有立体感的生活情境中时,学生会情绪高涨,拥有想象空间和超常的思维能力,进而表现出以往没有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因此,教师应从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节奏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想象,通过生活强化音乐节奏学习,进而把音乐贯穿“音乐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运用于生活”的理念中。

5.通过创编,提高节奏认知能力。

音乐具有创新性,学生对节奏有一定了解后可以试着创编节奏。音乐教育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关键是营造好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大胆、积极地创编。如“节奏伴奏”、“二声部节奏”、“节奏接龙”、“节奏问答”等都是较好的即兴节奏创编形式。“节奏伴奏”是在歌唱活动时,即兴创作节奏进行伴奏,可用拍手、踏脚,也可选用相应的打击乐器。“二声部节奏”是根据先前准备的二声部节奏练习,采用男女生或分组,一个声部用拍手,一个声部用跺脚以合作完成。“节奏接龙”是由教师拍击两小节节奏,学生甲重复教师所拍节奏的后一小节及时创作另一小节组成两个小节节奏;学生乙重复学生甲所拍节奏的后一小节再创作另一小节组成两个小节节奏,以此类推。创编节奏,使学生的节奏素质进一步提高,学习变得更主动,而且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教学应该寓教于乐。音乐是耳朵的享受,从听发展到其他感官的结合,促进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从感性发展到理性。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会听节奏、打拍子,还要让他们学会理解和表现音乐节奏。让学生创作音乐节奏的同时,培养学习音乐的兴趣,充分激发学习和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断熟悉和掌握节奏。

参考文献:

篇6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现谈几点具体建议:

1.音乐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

把建构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做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近年来我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人的兴趣是通过实践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音乐兴趣的获得,也必须通过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参与"把学生从单纯被动听讲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使学生的想象思维更加活跃了;把教师从单纯教课的位置上也解放出来,使教法变得更加灵活自如了。音乐参与教学的形式很多,如听、唱、奏、念、打、舞、写、画、议、游戏、创作等等。在"参与"中,教师们的主导作用在于: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设计"参与"的内容和要求。要讲究参与的"质"和"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考虑大面积的参与而不是个别人参与,特别是对那些较差的学生,更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适当降低他们参与的难度,要让每位学生能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兴趣。 如:欣赏李焕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时,我先请学生回忆过春节时各种欢乐的场面,并用不同的词语来描绘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不同的感受,通过对春节美好的回忆,激发了对表现人们过节时欢心热烈情景的音乐作品的兴趣。

2."愉快教学"是音乐课堂的主旋律

世界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是一种使人愉快的艺术,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的快乐。"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愉快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欢迎,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 如:在低年级听音训练中,我设计了《海狮顶球》的游戏。用硬纸片做出若干个五颜六色带有唱名的球,排列在黑板上,并在黑板上贴有一只大海狮,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在琴上弹的音,并从五颜六色的球中找出弹音的唱名,然后贴在海狮的上面,表示海狮顶到了一个球,并让其他小朋友用掌声表示鼓励。这样教学较好地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使小朋友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使小朋友掌握各种节奏型,我采用了《拍电报》的游戏。即使是识谱,也不能用逻辑性甚强的说理方式,而是通过聆听具体的乐曲或乐曲片断,或通过有趣味的视唱、视奏,在感受到美的过程中,在教师画龙点睛式的分析中,而懂得节拍、音高、节奏、时值、音区等等概念。多声部的训练,可用坚笛或口琴等简单学具来帮助做到各声部的合作,降低了多声部演唱的难度。在唱歌时,可请一名学生指挥,分为领唱、小组唱、齐唱、对唱等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很快进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新颖变化的"愉快教学",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3.音乐课堂应重视音乐欣赏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人们常说,同样是一首歌曲,为什么有的人唱出来有强有弱、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唱出来却枯燥无味甚至还跑调呢?这就是音乐感的具体表露。因此,音乐感觉的好与差就直接关系到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以至创造表现的能力。音乐教学的宗旨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对学生进行感受能力的培养了,继而发展到对音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几乎是国外先进音乐教学的共识,即音乐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乐感。 培养学生乐感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音乐欣赏,要多聆听欣赏各类优秀音乐作品,通过艺术品本身的美,来进行感受或在美的气氛中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美的感知中健康全面地成长。实际上,多听之后,对音准、节拍、节奏、音色等知识,会在无形之中获得了,它的获得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也即是说,在聆听中自然会得到音乐诸因素的感知能力。所以只有欣赏水平的提高,方才有音乐上表现能力及创作能力的提高。 纵观中外音乐教学体系,仅仅两个词的差异,即"知识"与"能力"。我国的音乐教学(也包括其他学科)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这就带来了教学方法僵化、死板、注入式的陈旧的格局,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严重地影响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所以改革音乐教学势在必行。

篇7

兴趣是调动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于集中地特点, 多媒体教学呈现的信息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的,它利用声、光、影等多种因素,使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实现形象教学、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它可以创设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情境,改变学生学习的单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形式和气氛中得到知识,还能形象地表现出语言难以形容的情景。例如:在教授歌曲《小袋鼠》时,由于学生很少看到过袋鼠,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袋鼠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活蹦乱跳的小袋鼠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所以在学习中,当学生感到学习有趣、知识有趣、活动有趣时,思维就处于积极状态,这样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

2创设音乐情境,活跃课堂

儿童的情感特点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易感染性,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好的感受。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都要先营造气氛,"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曲是动画片《小猫钓鱼》中的一首插曲,根据这首歌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以新奇为主,通过请学生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播放动画片《小猫钓鱼》,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于是我抓住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一实践证明:教师因势利导,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让音乐课更加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享受,在享受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得到爱好,在爱好中陶冶高尚情操,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

3广泛利用资源,推动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还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一些我们在课本和身边找不到的资料,网络都可以提供给我们,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传递形式单一,师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课堂气氛难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挫,主体地位难以体现。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能够把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声像俱备的展示给学生,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很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音乐知识通过多媒体能够变成生动、直观的视觉信息和丰富多彩的课堂表现形式,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认知渠道中掌握知识。如:在欣赏音乐童话故事《龟兔赛跑》时,若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听音乐理解音乐形象,必然显得呆板枯燥,然而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欣赏时可以一边听故事,一边听着音乐,在电脑上欣赏到龟兔比赛的热闹场面,让学生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这样使音乐变得通俗易懂,就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正确利用,合理整合

篇8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

柏拉图曾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说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工具,节奏与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工具,它以其特殊的手段和方法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净化学生心灵。小学生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的发展都很不成熟,道德观念和思想品质的形成依赖于教师的教导和家庭的影响,小学[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阶段的德育教学对学生未来观念的正确树立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小学音乐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能力,美妙的音乐能够展现美好的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起到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作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音乐的教学模式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的改变活跃了课堂气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音乐课中,有的课程需要开展相关的活动来进行,小学生有着爱表现的特点,教师设计的活动会让学生们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在这种冲动的作用下,学生的大脑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在课堂活动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发挥。

3.能够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好坏,还在于道德品质、思想政治倾向、心理健康等方面是否达标。小学音乐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来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时,会熟记歌词,无形中培养了积极向上的品格,比如有的音乐是斗志昂扬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品格,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了教育目的的实现。

二、在小学音乐中贯穿德育教学的措施

1.在课前计划中增加德育内容

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以及音乐对德育教学的促进作用,只有教师端正了态度,才能在课前计划、教学过程中[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您的光临dylw.net]以及课后渗透德育教学。教师在课前计划这一环节,应该根据课程内容做好规划,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发掘潜在的德育因素,保证课程进行中德育观念的渗透。小学音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这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学生未来人生观的树立有重要作用,教师要紧抓这一重点,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彩桥架到台湾岛》时,要让学生明白台湾属于祖国的一部分,并在歌唱中结合自己期盼祖国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德育教学开展的主要场地是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音乐的教材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祖国、母亲、学习等积极向上的因素开展的,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比如《阳光牵着我的手》《爱我中华》《可爱的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内容很明显的是爱国思想,有着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教学生唱这些歌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有感情的歌唱,了解歌中蕴含的思想。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造德育的情境,比如在学《卖报歌》时,学生可以通过画面了解卖报郎生活的艰辛,让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篇9

【分类号】G623.71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越来越深入,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有了新的发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完善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提升学生因欣赏音乐的能力。音乐教师要认清音乐课程的性质,抓住音乐教学的特点。顺应教育发展的方向,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新课改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已经从过去的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的角色。这也符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二、传统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认知与特点

(一)传统小学音乐教师的角色认知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应该以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教学观念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音乐知识的传授,轻视音乐情感的培养。这体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在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听从教师的话。当老师教授音乐知识时,学生要记老师教的知识点,学生如果没有按照的老师要求做,那么必然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在教学课堂过程中,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这是长期以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现。此外,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主要体现为,很多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者,是音乐技能的教导者。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音乐技能的传授。很多教师教授音乐的相关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音乐情感,更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取向的培养。

(二)传统音乐教师角色认知的特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不得不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音乐将教学活动。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意识中根深蒂固,很多教师还存在着传统的教师角色认知。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师角色认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教师角色固定化。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都是由老师决定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按安排,听从老师的教学要求。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师认为教师角色就是固定的,就是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主体。这种角色认知就会使教师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离不开音乐教学内容,音乐课堂就会变成讲授音乐知识的场所,而不是培养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情趣的地方。(2)教师角色是单向的指导者。在小学音乐教师的意识中,小学生知识面狭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有限。因此,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教师是给学生魇谥识的,教师有权向学生命令和要求,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要求。这种观念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单向的知识的传授关系,而不是双向的互动关系。师生之间的联系非常脆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这不利于师生之间交流感情,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更会加剧师生之间的对立,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是素质提升的推动者,是思想交流的陪伴者。知识虽然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但是音乐更注重情感的培养和审美情趣的提升。在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教师角色。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角色由教学内容的支配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要急着去指出学生的错误,当学生忘记课堂知识时,教师也不要忙着去批评指责学生。教师需要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导者,要主动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有效记忆课堂知识。比如,学生不明白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音乐技巧,不明白各种乐器之间的区别。教师就要耐心地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音乐技巧,同时也可以播放有关介绍乐器的音频或者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总之,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多鼓励,少批评;多帮助,少指责。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二)教师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

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强调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包括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在师生两者之间,老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学生懂得的东西更少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师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实际恰恰相反,教师应该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持师生对话的平等性。学生自尊心非常强,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加深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对话中,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成果,不管对与错,都要适当的鼓励和指正。比如,在教授校园歌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校园的感受,探讨校园与我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播放校园示范歌曲让学生欣赏。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对音乐的兴趣也会增加,对校园的认识也会改变。

四、小结

新课改以来,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潮流。其中,教师角色的问题尤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音乐课程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音乐教学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强调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传统的师生角色已经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音乐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总之,小学音乐教师要转变角色,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平等的交流者。

参考文献

篇10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音乐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作用在日益显露,因为它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们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小学音乐的教学应该怎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我们作为新型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

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一轮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我国 音乐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音乐教育的现状及时展对音乐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音乐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变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对于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造就跨世纪的建设人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阵地之一的音乐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越来越显示出其独具特色的教育功能。在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广大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并辅以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来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如何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来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一)突出音乐课“动态”的特点

音乐是一门在“动态”中进行教学和接受知识的学科。不论是唱歌、表演和演奏,它那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和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感情的变换都体现出了它本身“动”的特点,不像其他的文化课多是静态的。所以,在音乐的教学中,要以“动”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感情。

(二)形式上要多样化

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在部分地区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音乐器材缺乏,使得小学音乐教 育有很大的局限,这也是目前音乐教育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每一节课上都要有3—5种音乐形式的变换活动。(比如:演唱、表演、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而每一种音乐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使教学中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技能的互补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音乐技能并不只是专业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是普通学生所要考核的关键。“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是《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学形式要活泼化,不只是追求课堂的热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主题,以灵活应用方法为手段,让教服务于学。

(三)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们身心发展为目的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它倡导在教育过程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它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要有意考虑一下学生优良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比如:健康的兴趣、艺术的美感、大胆的想象和精细的观察、敢于创造的精神等等,让音乐课真正起到全面作用。

二、把握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标准

新课标规定:“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 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音乐教育要想实现“育人”的目的,就要真正以美育为目标,以审美为核心,认真把握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实现新课标的价值。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意味着小学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知识或职业音乐教育,他是以音乐为媒介或手段的审美教育,是围绕音乐音响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形式。因此,音乐教育“育人”的功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音乐课审美属性的认识,将其更多地看作是一种知识技能的教育,片面地认为音乐课就是教学生识谱、唱歌、跳舞等注重音乐知识系统的传授及音乐技能的机械训练,甚至还把学习识谱当成学习音乐的主要任务,把会不会识谱作为衡量懂不懂音乐的主要标准,这种偏离音乐审美体验,有悖音乐课程本质的音乐教育实践,造就了当前基础音乐教育中“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一个异常现象。

三、创新教学

从当代美学的观点来看,音乐作为审美对象其审美价值存在于音乐审美活动——审美体验中。新课标要求音乐教学必须注意学生的审美体验,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课,须摒弃固有的教学方法,创造美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情感,使音乐课能“充满快乐”、“饱含师生的情感”、“洋溢快乐和美”。所以,小学音乐的教学,要想体现审美体验和音乐的情感,就要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音乐想象,激发学生表现欲望和创造思维,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新课程内容,建构音乐意义。如:教波兰儿童歌曲《粉刷匠》一课时,一 开始就为孩子们设置一个漂亮的颇具童话色彩的“节奏娃娃的家”,每天都能从里面传出美妙的声音,将孩子们带入情境,倾听音乐。他们一个个都睁大眼睛新奇的看着、听着,而从房子里传出的节奏就是新授歌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奏。教师问:“小朋友,谁能把这个节奏模仿出来?”这时,学生或拍或读,很快的把这些节奏都反映了出来。在童话情境中进行与新授内容相应的节奏训练,

既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的情感,又为新授课做好了准备。 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形象再现的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创设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 才能调动儿童熟知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边想边活动,从而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体验审美情感。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21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不断推进教育的创新。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推行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主阵地。因此,如何更深入、更扎实地实施和推进课堂创新教学,为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较高创新意识与较强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奠定基础,是每一位老师,都值得认真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的重大课题。尤其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生动有趣的唱游、律动、游戏、自编舞蹈、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等,创设出各种愉快,生动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音乐课要创新,可从

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媒体”入课,使音乐“乐”起来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一样,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他会哼哼着欢快的小曲,于是他的步履就会轻松;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听到悲哀的旋律步履就会沉重。这说明生活中人的一举一动都和音乐紧密相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都与音乐相容并行,而在课堂教学中让音乐“乐”起来,是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要想使音乐“乐”起来,首先要顺应当代小学生接受音乐的方式。通过半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受到“媒体”是培养“音乐想象”的主要途径。因为多媒体可将迷人的图画与优美的歌声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所表现出来的行、声、光、影的美,促进“音乐想象”,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感知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因此,借用音乐、电影、VCD、CD、磁带等艺术形式帮助学生更形象的接受音乐,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火车波尔卡》是一首节奏欢快,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乐曲。课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快乐的火车,让学生在课堂里通过声音、动画、视频等素材感受火车的情境,用“模仿火车发出的声音”游戏来表现火车的不同场景,跟着课件中的火车动画来表演,用提问问题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视觉和听觉的共鸣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在讲解高低音知识的教学时,让我们看着多媒体课件听音乐指导学生。如播放的“鸟 儿的叫声”是高音,“老牛的叫声”是低音,“青蛙的叫声”是中音。又如通过播放不同节拍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并理解有关接拍的知识。通过多媒体信息为载体,使学生能在视觉和听觉上对音乐知识有能感知的体验,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情景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表达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将音乐创作的情景和音乐的情感进行再现,使学生能容易的理解和把握音乐的情感。在《哇哈哈》一颗的教学中,学习前展示一组新疆美丽风景的图片,介绍有关新疆的风土人情,让学生对新疆有感性的了解。接着,将这首歌用不同的节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歌曲的旋律。

(二)创设音乐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玩”

1.在游戏中表现音乐——节奏训练的趣味性

奥尔夫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对于刚进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教师应首先培养 他们的节奏意识,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是很美好的,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有一定的“约束”——节奏。音乐课上的节奏训练,是个比较枯燥的练习,当我们将它融入自然界孩子们熟悉的声音和各种体态律动中,他们就很容易掌握了。这里所说的体态律动,是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各种动作来表现音乐,他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同时还能促进其他各门学科的学习,并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训练学生耳聪目明、反应灵敏。 初学节奏,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 (1)运用节奏进行问好 2/4 X X X X | X — | X X X X | X X X || (师) 小朋 友们 好! 我们 来上 音乐 课。 (生) 郭老 师您 好! 我们 认真 来上 课。 (2)运用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柯氏唱名法结合进行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试验并创建的“体态律动学”是以学生身体作为一种“乐 器”跟着音乐跳动,通过走、跑、跳等动作自由表现他们听到的音乐。每一位学生都会对自己所听到的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他们也会做出相应的动作,这就最大限度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柯氏唱名法是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在教学中使用法国的艾米里—约瑟夫?契夫节奏读音体系。节奏读音采用象声词的形式,使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了一个相对应的音响。初学阶段使用节奏音节标记和读法,对于帮助儿童建立节奏感觉、克服困难是有益处的。如:四分音符读作“Ta”、八分音符读作“Ti”、二分音符读作“Ta-a”、等。

例如,四、八分节奏练习:我以爸爸的大靴子和儿子的小靴子来分别象征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让学生体会爸爸的脚步大而慢,儿子的脚步小而快。儿子要走两步才能赶上爸爸,并让学生运用体态律动来进行形象有趣的练习。两人一组,面对面双手插腰分别扮演爸爸和儿子。

爸爸口令:2/4 X X|X X|X X|X X||左右跺脚 Ta ta ta ta ta ta ta ta

儿子口令:2/4 XX XX|XX XX|XX XX|XX XX||站立双脚跳 Titititi|titititi|titititi|titititi||

这样的合作,学生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很自然地体会到四分节奏比八分节奏宽,两个均匀的八分节奏等于一个四分节奏。这种方法,是顺应孩子们本能的,为他们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这种游戏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节奏的美和韵律感。

2.在故事和歌词朗诵中感受和传达音乐,来完成唱歌课

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可以用抒情的语调、优美的语言、传神的手势和眼神把歌曲所 要表达的内在情感传达给学生。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上课时,可以讲一个与歌曲有关的故事,来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例如:在教《小乌鸦爱妈妈》时,首先讲一个故事:在离我们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片树林,树林里长着一颗大树,大树上住着乌鸦妈妈和小乌鸦,乌鸦妈妈每天都起得很早为小乌鸦寻找虫子吃,在乌鸦妈妈的精心照顾下,小乌鸦长大了,但是,乌鸦妈妈却老了。一天,乌鸦妈妈病倒了,小乌鸦对妈妈说了一句话,然后就飞向了蓝蓝的天空。故事讲完了,同学们说小乌鸦干什么去了?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播放《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学生很快融入到音乐之中去聆听、找寻答案并学唱这首歌。 音乐语言的魅力是巨大的,有时候许多文字无法表达的意境,用音乐的旋律就可以完美的表达出来,歌词就是一首美妙的诗,优美动听,朗朗上口。歌词朗诵也可以调动学生学唱歌曲的积极性。如在教《粉刷匠》时,先让学生观察书本上的插图,然后让学生有节奏的一起朗诵歌词,最后配上音乐一气呵成。

(三)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飞”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创造民主、

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把对音乐的内心感受大胆地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快乐学习的实践,创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情境,让学生的想象在音乐中“飞”起来。 1.提高表演的能力和效果

表演是低年级学生乐于参加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其他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 好的表现形式。在每一节课的最后,可以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表演。例如: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让学生们玩回音游戏,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出来。歌曲《小动物唱歌》让小朋友们戴上小动物头饰表演小猫、小狗的动作和叫声,并鼓励小朋友们自己创编歌词。教师:“请你将猫和狗的叫声,换成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叫声,并大声领唱,画一个你最喜欢的动物头像,好吗?”接着让学生自己编几段歌词。因此,针对那些有表演性的歌曲,可以让学生设立临时表演公司,招聘导演与演员,而导演可以挑选演员,可以分配角色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思进行编导。

2.引导学生“动”

把“动”引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眼看、耳听、动手操作,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获得多方面的感性知识。每节课都要有一些创编活动,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展现给大家,对歌曲的旋律也可以用柯尔文手势来巩固。柯尔文手势是一种视觉辅助手段,用以帮助初学的儿童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调式音级倾向,掌握音准手势。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具有形象的意义,是一种身体语言的形式。手势的使用有一个相对的高度范围,例如do的位置大致和腰腹部平行,之后的re、mi、fa、sol、la、si、do'各音级位置依次逐渐升高,高音do'的位置大致越过头顶。如果从la音级上开始建立音级,位置也是如此,因为手势只表示一个相对的音高范围。与学生一起“看”、与学生一起“玩”、与音乐一起“飞”,教师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从看到想、从听到说、从编到演,全身心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良好的态度,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整个音乐课堂生动活泼,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最终使学生觉得学习音乐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四、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秀和发展。人在压抑、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是很难有所创新的。按照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能力的表现和发展要求有相应的环境和情境,那种压抑个性、排斥标新立异的环境和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 性的环境,都极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个性发展。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充分张扬个性,培育探索未知的情感。因此,教师应努力倡导一种师生平等、互相尊重、民主自由的教学理念。

作为音乐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相互的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好。 “尊重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规律。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教育规律而不是按照个人主观愿望实施每一项教育活动;二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善于发现人才,创造条件,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使更多的学生早日成才;三是尊重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四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个性,主要指创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有志向有个性,有特点有质量,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彼此交流情感,彼此感染,把教学变成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让对话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充满于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中。课堂充满着平等和谐与温馨,师生之间充满激情,促进师生情感交融。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刻板僵硬的态度。教师应该俯下身来,以平等的心态走近学生,与学生进行多方面交流沟通,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 学生喜欢一位教师的同时也会喜爱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学生就会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正如教育名着《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创建民主、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同时教师要进行家访,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

(二)转变自己,尊重学生,相信自己

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课堂上只有个性差异,没有优劣与高下。教师应 给与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参与与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与进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不要搞一言堂,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质疑问难。

(三)用感情感染学生

现在的学生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沟通。 所以,我们要把音乐课堂看作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用自己良好的情感激发学生说真话,培养学生强烈的爱憎好恶之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唤起学生探索真理积极向上的欲望。有时,音乐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亲热的手势,恰似一缕春风吹拂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欢乐和喜悦,让孩子们敞开思维的大门,插上想象的翅膀。

五、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 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在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和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教学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因为没有评价就没有办法客观、公正的去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的去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评价是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教学得到改进的重要环节。音乐教学的评价对音乐教学有导向作用,音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教学评价中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学生为评价对象,运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来完善教学。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枢纽。教学评价是教学中最后的一个环节,评价是否得当对学生日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评价要面向全体同学,注意个体差异 小学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在课堂上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确保每一 个学生都能学到应该掌握的音乐知识,也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位学生,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争取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力争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得。在教学中,也有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且允许不同的学生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允许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的特长,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领域。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天生具有差异,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各不相同,给这个世界的色彩也不一样,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所以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施教。

(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这门课是一门技术课,重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种观念它违背了音乐的自身规律,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核心和音乐的情感体验,导致了学生喜欢音乐不愿意上音乐课的现象。而新课改的教学评价中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 了新的

篇11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不是纯知识理论传授。而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所以音乐教学就是为欣赏音乐、演奏演唱、创作表现音乐而进行技术方面一系列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技术训练就很难完成美育任务,也就无法完成音乐教学任务。音乐是听觉艺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让他们接受美的熏陶,接触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审美、修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音乐欣赏的能力,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音乐的美会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兴趣,音乐欣赏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二、合理的音乐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创新。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如何成为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行为,其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它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掌握课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因为一堂成功的课例首先在于它合理、优化、创新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专家的设计,更多的还在于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专家的任务较多的是设计课程,制订课程标准,教师的任务更多的是实践课程理念,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学设计如何体现课程性质,符合新课程标准,实现课程的价值和理念,完成课程目标,是当前音乐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应该重视操作行为的构建和表述。“音乐教育的全部工作中,教学操作行为是最基本的部分。”而体现音乐操作行为的重要环节当数音乐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解决音乐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框架,使先进的音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实现音乐学科教学的最优化,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优化的整体,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根据当前的课改和标准要求,如果能建立科学的音乐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将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设计缺乏系统考虑的弊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建立适应学生学习音乐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落实音乐教育课程目标。

根据现代教学设计原理、音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对照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教学设计。宏观教学设计,也称系统设计,主要指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对整册教材内容的分析、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定向、教学风格的整体把握、整册教材教学基调的定位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册教材的某一单元作为设计单元,如进行整册教材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设计、外国歌曲欣赏教学设计、外国古典名曲欣赏设计等等。这种教学设计的难度较大,整体性强,它不以一册教材的某一节课的某一首乐曲作为设计内容,但可以反映出教师的系统设计水平。微观设计主要由教师的个人风格所决定,一般来说,我们的公开课都属于微观设计。它包括一节课的环节安排,重难点解决方案和教学目标、媒体的设计,包括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如唱奏、欣赏、游戏活动等设计,也包括教师范唱、伴奏设计等。善于进行微观设计的音乐教师往往具有较扎实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够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中,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熏陶和感染,提高和发展,不把眼睛只盯在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上,而关注学生对艺术的体验和感受,把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笔者以广西省编的高中第一册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为例,简略探讨音乐宏观教学设计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种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不仅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将学生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而且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2

一、前言

在新课改的推进与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各个阶段教学的重要探究任务。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大多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依然可见单一的教学模式,小学音乐教师仍以讲课为主导,一味灌溉学生理论知识,严重忽视学生能动性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也就不喜欢上音乐课,因此会影响到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

2.教学计划不合理

许多小学音乐教师进行制定教学计划都是为了完成新课标的目标,没有进行合理的计划。小学音乐教师没有认真阅读与探究教材内容,也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作教学方案,备课不认真,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因此,造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不过关,严重制约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

3.小学生对音乐课堂内容兴趣缺乏

由于大多数小学音乐教师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导致许多小学生对音乐课堂内容兴趣缺乏。单一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小学音乐教师仅仅通过课本与一些简单的乐器教学,无法调动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性与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小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为辅助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与音乐思维能力。小学音乐教师在制作教学方案时应深入阅读与探究教材内容,充分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与经验分析教材内容,用心去感受音乐,用心去制作教学方案,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让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小学音乐教师应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执行“审美为核心”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教学理念,注重发展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以审美为核心”理念是通过让学生真正地融入音乐,与音乐产生一定的共鸣,让学生真正地领会到音乐的内涵。

2.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一切事物的动力源泉,因此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是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本前提。小学音乐教师除了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还应学会合理有效地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生学唱《让我们荡起双浆》歌曲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浆》视频给学生观看,并在学生观看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浆》音乐的欣赏与鉴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更能领会到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并且可以降低学生学唱该歌曲的难度,还可以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与兴趣。

3.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