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2: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质量的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的财务处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明确财务报告信息中的投资者、使用者、投资金额、投资项目和投资时间等,做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相关性、准确性、可比性、形式化、重要性和及时性等。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在核算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事实,不得随意虚构捏造数据,同时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对于一些辅表格、发票等票据不得出现涂抹、修改的痕迹。会计财务报告的信息一定要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这就需要会计在进行财务信息报告时与投资者的世纪经济需求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做好投资方与使用方的纽带作用,进行财务报告时,一定要注意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可理解性。会计在进行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形式,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并做好财务报告,形成一定的固定模式,方便会计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在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现状分析
在新会计准则中,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资本性的支出及划分收益支出的原则都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配比原则不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会出现概念模糊不清的现象,不利于财务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责权发生制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过程中,所以应该在会计总则中列出,不需要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细化分析。对于历史成本要面向未来,面向现实,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贬值或减产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一步完善的具体措施
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工作一些新的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会计准则实际上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要求和准则,由此能够加强会计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环境进行优化,保证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做到信息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进而保证企业的均衡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在现行的会计准则要求下,就需要采取措施,使会计信息质量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一)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每一项制度的修订和完善,都是结合当下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虽然但是在制定的过程中是经过严格的把关和商讨的,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进,一些措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所以要不断关注国际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使之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作为企业,结合国家的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的财政政策进行及时的调整。财务部门也要充分行使职权,监督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情况,对企业内部的薪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达到企业财政收支的平衡。例如某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销售,所以对员工的销售业绩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公司的销售业绩,公司内部对销售人员的业务奖励提成所占比重很大,在2014年,该公司销售的产品中,某种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市场上该产品的销售价格不能上调,就会使该产品的利润率降低,甚至导致经济亏损。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就要根据该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和盈利情况,对销售人员的业务提成进行调整,或降低提成,或将提成按比例分期发放,并在调整过程中,将该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盈利情况进行公布,保证财务的透明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能够保证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注意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信息记录、上报的真实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对财务工作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决策,进而巩固企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做到会计信息的具有真实性,保障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而且信息一旦失真,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必须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很多部门或者企业的执法力度不够,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处罚力度比较弱,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普及不到位,导致许多虚假的会计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遏制,对于信息造假者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所以企业内部要扩大会计法律法规的普及范围,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互相监督,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信息造假的行为要一查到底,做到不,提高会计法律的信誉度,严厉杜绝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强化对会计行为的监督监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对会计师的工作要求和法律责任都要严格的要求,作为会计师,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做到在提交财务报告的过程中,一切按照程序和信息的真实性原则进行报告。在企业内部,要做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发现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及时举报,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在执法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内部体系正常运转。公司的经济效益与公司的负责人所采用的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及时引导单位负责人的行为,要懂法守法,明确相应的会计法和财务制度,强化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做到合法经营。其他工作人员要及时遏制企业责任人的经济违法行为,同时要加强负责人的报账制度的建设与管理,确保保障制度的公开性与透明化。
3、可理解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4、可比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及时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也不得滞后;
6、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最重要的,是否应有先后顺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需要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和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若干思考。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
国内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给出了八条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国际上,2010年FASB发表第8号概念公告,IASB也发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两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相关性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实反映应具有客观性、无偏性和无误性。增强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三、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在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是主要的两种,各国会计界对此似乎并无异议。但对比GAS和FASB/IASB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笔者发现在表达顺序上我国将可靠性列于首位,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列于首位。在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总有冲突或不一致之处,究竟应优先考虑谁?这就要依据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讨论。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帮助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加强经营管理,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这一目标反映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似乎更强调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挤压“可靠性”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非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矛盾,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一方面是指导性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者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2]企业在制定指导性、纲领性的会计制度时,应当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各个会计信息应包含哪些内容,能为决策者提供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即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应当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可靠性。
四、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补充思考
上世纪末期,美国SEC主席Levitt首次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应当增加“高质量”和“透明度”,当时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高质量”是“凡当年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推后,不预提未来风险准备,不平滑收益”,[4]“透明度”是高质量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是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指责和反思,认为隐蔽的会计造假手段和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给企业高管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他还曾预言一场由这类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引发的危机正在酝酿,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后安然事件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会计信息特征,而FASB认为“高质量”难以定义,并没有将其写入准则。[5]
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将危机的爆发归责于会计人员提供了虚假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质疑。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已与Levitt时代不同,但我们认为定义“高质量”和“透明度”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公开度和可信度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有效程度较低,市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也略滞后于西方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和“高透明度”。将这两者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提高目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将会计这一专业语言“普及化”,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看懂会计语言,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2007.6:77-81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时中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我国相继在1993年引进了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在1997年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在企业中严格要求会计信息质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又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除了要对公司业务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分析外,还要充分运用稳健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估计,防范于未然,同时给投资者的投资提供方向指标,保护他们的利益。
(二)研究意义
对公司经营中发生的交易特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的会计对象分成了六种会计要素,其中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的利润是等于收入减去费用,因此采用稳健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十分必要的。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对于公司或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人员要用谨慎小心的态度来对待,既不能高估资产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决策者在分析会计信息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能够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同时会计人员在进行做账的时候能够比年会计信息的失真,在期末进行财务报告的时候可以概括的、综合的表现出公司的经营情况。除此以外,采用稳健性原则有利于保护公司债权人的权益,能够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把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稳健性原则概述
(一)稳健性原则概念和分类
稳健性原则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稳健性原则也叫做谨慎性原则又或者审慎性原则,在一些经纪业务中当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时,会计人员要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对所有者权益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在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原则是一条重要的会计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谨慎的处理经济业务,尽量降低风险。
在运用稳健性原则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进行分类,稳健性原则分为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例如在计提折旧时在采用加速折旧法情况下,一些早期所计提得折旧费用越高,但是后面期间所计提的折旧费用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为非条件稳健性,据调查分析非条件稳健性是在税收和管制动机的驱逐下产生的,许多企业采用它来处理资产或债务间的业务。这要求当公司资产价值开始降低的时候会计人员就应该及时确认,资产价值的上升的数额与收益带来的现金流量实现之时,与现金流量的流动情况无关,。这种情况被称为条件稳健性。条件稳健性可以及时帮助决策者发现公司经济的纰漏,能够及时的确认经济损失。在正确理解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的本质后,对于今后使用稳健性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二)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信息质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将具体阐述下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1.应收款项坏账损失的核算。当企业与其他公司发生交易时,在对方未交清账款时都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因此企业应当及时计提坏账准备以防止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每个企业都应该制定一套标准的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确定计提的范围、比例等,不得随意变更该原则。在期末的时候企业应该根据实际发生的款项来冲减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体现了谨慎原则,是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当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强度大,固定资产开始变旧或者有新的替代品出现的时候,这时企业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真实的反应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的利得和损失,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一般企业在年末的时候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的计提方法进行确定。折旧计提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还有工作量法,企业应当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即在会计业务处理中要认真谨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对或有事项的确认。在公司发生的业务中,对实际发生的收入或者负债有时并没有及时的生效,比如在销售本公司生产的产品时,没有收到对方的付款凭证不能确认收入因此不能及时入账,此时就要对该或有事项及时请确认,要用稳健性原则对其进行处理,确保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万无一失。
三、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现状
目前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中已被广泛采纳,但是各个企业在实际业务处理中被没有确切的落实 稳健性原则,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是采取一些措施使得账本会计信息与公司不相符,因此 稳健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阐述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现状。首先从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上看,一些公司在运用稳健性原则时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稳健性本来就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但公司没有及时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其次,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上,由于稳健性原则通常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都提前计入本期,然而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的是确认收入,对于属于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都应该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 因此一些公司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发生的冲突;最后从历史成本原则上看, 在会计准则中,在计算一些财产物资的实际成本时往往按照其公允价值计价,除了国家另有规定的外,一般以其账面价值入账,在稳健性原则下,会计信息得以真实体现,由于成本与重置成本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如果重置成本低于存货的历史成本,公司就按照重置成本计价,与历史成本原则发生了冲突。由此可见稳健性在信息质量的应用中仍需改善。
四、提高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水平的策略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难免会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会产生一些问题,会计人员要合理使用稳健性原则,以下将阐述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要加强与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冲突,从客观性原则上看,在行会计核算时要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企业在采取稳健性原则来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时可能会失去客观的立场;
2.要正确把握稳健性原则的“度”。一些公司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可能会过度运用或者基本未使用稳健性原则,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不够真实,从而误导了使用者和决策者,例如对估算的收入和资产,如果可能性大则应在期末的报表中加以披露和说明,若可能性很小,此时应从谨慎的角度出发,可以不在会计报表中及其附注中加以说明和披露;
3.遵从客观性,避免主观性;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一般都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并且和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实务操作中难免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例如对存货的售价估计,由于会计准则每年都在发生着变动,因此新的会计人员和一些资历较深的会计人员处理的方法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应当从公司的实际出发,谨慎使用稳健性原则,避免主观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重要,稳健性原则也随之诞生,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指标,稳健性被市场规制者、决策者所青睐,它能够帮助公司的股东更好的分析公司近来的业绩,帮助公司趋利避害,同时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起了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使用稳健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革.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及其负面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王富炜,刘玉兰.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黄爱玲.稳健性原则现实应用的再探讨[J].商业研究,200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身边的经济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对于会计这个行业来说也就有着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有原则,主要为:
1.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是想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的反正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
2.相关性。所谓相关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跨级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活着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所谓可比性主要是指两方面。首先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更改。
5.实质重于形式。所谓实质重于形式是指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所谓重要性是指要求企业童工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所谓谨慎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所谓及时性是指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在会计行业,会计的职业道德是最为基础,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原性则。所谓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作为财会工作者,如果不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不坚持按原则办事,不仅害了自己,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2.无私性。所谓无私性是指要求财会人员具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为,以国家、集体的利益重于一切为最高原则,在思想上筑起一道防污染和拒腐蚀的坚不可摧的壁垒。
3.服务性。所谓服务性是指会计工作贯穿于我国四化建设的各行、各业、各个部门,若没有财务管理工作,所以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重新分析十分重要的。
4.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人员所维护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还涉及到委托人与受委托人的多方利益。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制约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是相互影响的,即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主要原则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完善,反过来会计职业道德有反作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的实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我国的会计行业的健康、完善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对会计职业道德完善的制约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我国会计行业之根本,更是职业之核心,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才能保证我国各行各业经济公平、公正、健康的发展。
首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确定可靠,完整的可靠性更是制约了会计职业道德发展的原则性,会计信息可靠,质量优良,具有可比性,就要求我国的会计人员具有职业道德的原则性,只有从业人员本着职业的原则性才能认真、可靠的完成其工作。其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理解性、可比性、相关性以及谨慎性更是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服务性。第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它是法律的依据,体现着会计职业道德的时代性,不断完善发展会计职业道德时代性的发展。第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最后一个原则即为及时性原则,但是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并且制约着会计职业道德中无私性的完善。
2.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推动作用。首先:会计职业道德中第一准则即为原则性,原则性正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首先原则。其次:会计职业道德中强调从业人员的服务性,也就是要保持高度的重视心理,对工作认真负责,这样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也是推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一个重要原则。第三:会计职业道德中体现的时代性原则,更是体现时间的价值,也推动者会计尽心质量要求的相关原则的发展,使得会计行业、会计从业人员更佳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第四:会计职业道德中的无私性最为体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原则,只要相关人员本着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当中,本着以集体利益为最终利益的无私精神,参体现真实性。
四、总结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社会经济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强调奉献社会,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而会计职业道德更是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注重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质量信息质量的要求的相结合,利用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在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更大的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在两者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提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水平,是保证经济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杨良超.试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A].高师财务管理研究[C].
[2]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
[3]斯惠文.浅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辽宁教育会计通讯,2000(06).
产品的标识要求
新国标要求产品的标识除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GB 5296.4―1998外,还应该符合GB 18401―2003规定。在产品吊牌上应标明企业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执行产品标准文号、产品质量等级、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产品符合GB 18401安全技术要求类别。在产品的耐久标签上正确标注产品号型和规格、原料的纤维组成和含量及产品维护方式。如果在使用和贮存过程有特殊要求的,还应注明产品使用和贮存注意事项。产品的使用说明不允许缺项,要正确规范产品的标识,能够分清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责任。这样可以减少消费纠纷,既能维护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又能维护生产企业和经销商自身利益。
产品外观缝制质量要求
新国标在这部分内容上与修订前的内容基本保持一致,根据目前服装企业的设备配置和工艺发展情况,对产品外观缝制质量要求作了些微调。现今锁眼设备和工艺已发生变化,按细线机锁眼和粗线手工锁眼已不切合实际。新国标锁眼针距密度按缝线的细度分类规定,并明确了缝线的细度值。
增加了“缝份宽度不小于0.8cm”的要求,以保证缝迹的牢固度,还修改了外观疵点的规定。考虑到面料纱疵种类很多,原标准仅列出粗纱和大肚纱,难以涵盖不同的纱疵情况。本次修订根据疵点对服装外观的影响程度,将纱疵等疵点分为“明显”和“轻微”两大类,使该部分内容更具操作性。另外,对影响使用和牢固的毛、脱、漏缝制缺陷,以及对影响美观的污渍黄斑等外观缺陷加严了考核要求 。
产品的理化性能要求
新国标理化性能考核项目在保留原标准理化性能项目的基础上,与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的要求相衔接,增加了GB 18401―2003规定的考核指标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异味和耐水色牢度。还考虑到现在部分西服是可水洗的,增加了可水洗产品考核水洗尺寸变化率和耐皂洗色牢度。另外,增加了面料撕破强力、面料耐光色牢度的要求,以及里料、装饰件和绣花色牢度的要求。
1.纤维含量。面、里料的纤维成分组成及不同组分的含量会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能和服装的价值,因此纤维含量是消费者购买服装时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原西服标准规定:成品所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应与使用说明上标注的内容相符,没有明确规定何为“相符”,新标准则要求产品纤维含量标注必须符合FZ/T 01053规定。
2.甲醛含量。服装残留的甲醛在穿着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来,它对人体的黏膜和呼吸道造成强烈的刺激,从而损害人体健康。新国标规定甲醛含量符合GB 18401―2003规定。
3.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某些偶氮染料经还原可释放出有致癌作用的芳香胺,新国标规定这类染料禁止使用。
4.异味。服装上残留的化学整理剂和助剂会产生气味,以及服装在储运过程中也会吸附环境中的气味,其中有些气味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性较大。新国标规定,西服的异味应符合GB 18401―2003规定,服装上不允许存在霉味、高沸程石油味(汽油、柴油、煤油等)、芳香烃气味和鱼腥味。
5.尺寸变化率。原标准考核干洗后的缩率,只对干洗后服装尺寸是否缩小进行考核。但实际上服装经洗涤后尺寸变化同样会影响穿着效果。因而,新国标根据西服维护方式不同,分别考核产品的干洗尺寸变化率和水洗尺寸变化率。考核指标如下:
干洗尺寸变化率:衣长-1.0~+1.0;胸围-0.8~+0.8
水洗尺寸变化率:衣长-1.5~+1.5;胸围-1.0~+1.0
6.干洗后起皱级差。西服经过干洗后,缝纫线、粘合衬、面料及里料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尺寸变化,如果这种变化不同步,则服装表面会产生皱缩,影响服装的外观。干洗后起皱级差标准规定为优等品>4级,一等品≥4级,合格品≥3级。
7.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为了使男、女西服的前身部位和领驳部位平挺、柔软、有弹性,并使穿后不变形,前身部位和领驳部位的面料需要覆粘合衬。但是,服装在穿着和维护过程中,面料和粘合衬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剥离力。如果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偏小,则服装覆粘合衬部位容易起泡,甚至粘合衬和布料完全分开,影响服装的外观和使用寿命。因此,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是服装的重要性能指标,新国标规定覆粘合衬部位剥离强度≥6N/(2.5cm×10cm)。
8.起毛起球。织物在穿着过程中因织物本身的性能及受到外部摩擦力,使织物表面起毛起球。织物表面的起毛起球现象,在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织物上都会出现,而毛纺织物、合成纤维及混纺织物中更容易出现。新国标规定面料起毛起球考核指标见表1。
9.纰裂。织物纰裂是指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力作用而出现的经纬纱滑移现象。织物纰裂成因比较复杂,与织物纤维类别、性能、织物结构、织造工艺及织物后整理都有关系。服装上的纰裂现象主要发生在接缝部位和容易受摩擦的外拱处,它会严重影响服装的服用性能和使用寿命。新国标规定西服面里料纰裂≤0.6cm。
10.面料撕破强力。面料撕破强力是新修订后的西服产品标准新增加的考核指标,考虑到面料标准和制品标准的衔接,指标值要求达到毛织品标准一等品水平,≥10N。
11.色牢度要求。新标准在色牢度考核指标方面增加了面料耐皂洗色牢度、面料耐光色牢度、面料耐水色牢度,里料、装饰件和绣花的耐皂洗色牢度、耐水色牢度和耐干洗色牢度的沾色要求,既与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03内容衔接,又考虑到目前我国西服生产企业在整体工艺和设备水平的现状,以及西服产品使用和日常维护的特点。
新国标规定色牢度考核指标见表2: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77-02
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创新,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中体现出涵义和新的应用价值。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应,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但是由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本身所具有的倾向性、不平衡性以及实务操作中存在的一些随意性,使得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必要性。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仅仅从财务分析角度阐述了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管理会计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1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1.1流动比率
其计算公式是: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这一比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亦即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然而在流动资产中往往有些项目在实际情况下不能很快转变为现金。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应当在计算流动比率指标时予从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另外,在资产负债表的流动负债中最好应加上将有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计的或有负债,如产品质量保障金、应收票据贴现、诉讼赔偿金等。
1.2速动比率
其计算公式是: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可以在当前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认为这一指标越高,债权人的债务风险越小。速动资产,在国内外会计实务中,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是一般计算方法(减法)。公式是: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财政部93年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就是以这种方法计算的。
二是保守的计算方法(加法)。公式是: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可上市证券+应收账款净值(含应收票据)。
多数企业财务报表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其中,货币资金不合其他货币资金,外埠存款,指定用途的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项则要扣除长期应收款。上述两种计算方法,使速动资产计算结果有时会差别很大。因为保守的速动资产扣除了数额较大的预付账款和其他流动资产。就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列项目来看,这些其他流动资产包括其他货币资金、长期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不能用于交付的偿债基金、技改基金等,这些项目的会计数字,在流动资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衡量企业即时偿付能力更为谨慎性的指标是现金比率,它等于现金及存款再加现金当量与流动负债之比。其中现金当量为预期三个月内可收回的债券、股票投资,这个指标在分析企业财务困难,面临破产清算时尤其有用。
2在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其计算公式是: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100%。
该指标反映企业举债经营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对于不同产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标准,因此这一指标通常在20%左右,工业等第二产业一般在40%―60%之间,而第三产业相对较活。我国资产负债率较高有着体制上的原因,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没有破产风险,企业留利、折旧基金统一上交财政,而掌权市场的不发达又使得企业外部资本性投资少。企业要发展,只有依靠借债。作为企业债权人希望该指标越低越好;作为投资者,只要企业资产报酬率大于负债成本率,负债多一点也无妨;经营者则希望有一个合理比率,因为过高会影响企业融资信誉,过低则影响企业生产扩展。
3在企业资产营运效率分析中的运用
3.1应收账款周转率
其公式是: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净收入/平均应收账款额。
该指标是指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增长过快。在具体计算该指标时,分子赊销净额应为销售额总额减去销售退货损失,分母应收账款余额采用总价法核算时包括销售折扣、折让和损失准备。另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应收票据不包括在应收账款余额中,原因是应收票据事先规定付款期限。但事实上应收票据也是由赊销产生,计算应收账款余额时如不包括进去,会使相当一部分债权失去有效的风险管理。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用简均法,对于季节性经营单位不一定合理,年末如为淡季,该比率也有可能较高,但并不能因此说明企业效益好。因此,分母平均应收账款余额采用年内平均法计算。
3.2存货周转率
其公式是: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该指标反映在一个会计期间存货周转次数,一般越高越好。存货包括产、供、销三个方面的库存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对于存货的计价方法,《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同意采用成本法,未采用比较谨慎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这就忽略了成本高出市价的情况,如长期积压的滞销、变质和破损货物。因此,按照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要求,应建立“存货跌价准备”和“商品销价准备”科目,准确计算企业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消除通货膨胀对存货计价影响,调整存货账面价值使企业存货接近现价。
3.3固定资产周转率
其计算公式是:固定资产周转率=赊销净额/平均固定资产余额。
该指标越大,表示固定资产周转效率越高。由于企业固定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一般在2/3以上,对这个指标的计算就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固定资产的核算关键表现在折旧方法的选取上,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普遍过长,折旧率偏低,企业折旧基金交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损耗增加,《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改变了单一的平均年限折旧方法(直线法),规定企业有权自主选择包括双倍余额递减法在内的四种折旧方法,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有了一定的资金来源。
4在获利能力分析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确认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由于“三角债”等原因使企业不能按时收回货款,导致利润虚盈,超前分配和无力垫税。企业进行短期投资,购买各种有价证券,由于股市千变万化,若按购入成本计价,反映不出投资损益,因此应采用购入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对于企业《权益法》计算投资收益。当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应提取投资亏损准备金,相应减少长期投资金额。
4.1净资产收益率
其计算公式是: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末净资产*100%。
该指标实际反映企业所有者拥有资产实现收益的能力。企业净资产的主是投资者,他们最关心企业净利润。企业债务利息作为利润总额的扣减项目,涉及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投资者通过股东大会影响经营决策者,使之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以期取得最佳的收益。从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出发,应当在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时予以扣除或根据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扣除债务利息。
4.2成本费用利润率
其计算公式是: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该指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为了实现收益最大化目标,必然首先要使成本费用最小化,企业为降低成本,缩减费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将提高企业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
4.3每股盈利
其计算公式是:每股盈利=(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数。
这个指标是西方财务分析中最重要的指标。在英国、新加坡等国还制定了专门的每股盈利会计准则。这里要注意的是:
(1)分母的计算应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如某公司年初发行1000股普通股,7月份又发行500股,则该公司当年共发行1000*12/12+500*6/12=1250股。
(2)如公司发行可转换证券,这时要考虑增加的普通股当量,即按优先股(债券)与普通股的现行市场价值之比转换优先股(债券)为普通股。如公司经营状况较好,优先股(债券)转换为普通股可使投资者获得更大收益,但此时每服盈利将被“稀释”,如果投资者购买不可转换优先股,虽然投资者没有表决权和留存收益权,仍能按照高于可转换优先股的股息获取收益。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要求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从会计确认来说,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虚增利润;从会计记录来说,要求会计指标应实事求是;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正确编写会计报告,认真预测和披露会计风险,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会计信息资料。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和设要置外账。企业在具体执行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时,必须对其应用范围做出规定,避免企业歪曲使用,造成会计秩序的混乱,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恰当地运用稳健性原则是考察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和保证会计信息客观性的重要措施。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 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1980年5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基础,形成一套紧密结合、相互关联、能够起到指导作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该公告指出由于财务报告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对决策的有用性应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如果没有有用性,就谈不上从信息中获得足以抵偿该项信息所费成本的利益。
在决策有用这一基本质量特征的制约下,FASB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视为一个由一系列分层次的质量特征组成的质量体系,认为信息的有用性取决于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是指信息有助于影响决策,即提高决策者进行预测的能力,或对早期预测的情况提供反馈。相关的会计信息必须同时具备可预测值、反馈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即所表述的应是意欲表现的,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的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靠的会计信息要具备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同时,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重要性作为“确认”的界限,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信息的普遍约束条件,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所要满足的质量要求。
(二)IASC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质量特征是指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是四项主要质量特征。与其他概念框架不同的是,IASC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特别讨论了“真实与公允观点”,即“公允表述”问题,但是没有给出真实与公允或公允表述等概念的定义。
可理解性是指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应便于使用者理解,IASC还进一步解释了可理解性假定财务信息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的工商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愿意花费一些功夫去研究信息的使用者。相关性指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相关联,信息的有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预测作用和确证作用,同时还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可靠性是指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偏向,并能够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应当反映的情况,包括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稳健、中立性和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竞争的特征,主要受到及时性、成本效益的权衡及各项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可比性用于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及不同企业相同期间的财务报表之间的比较,要求对于同类交易或事项必须按一致的方法进行计量、列报。
(三)英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于1999年2月发表了类似于FASB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该原则公告借鉴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强调质量特征是对财务信息所制定的标准,确立了编报反映真实与公允观点的财务报告所应遵循的原则。与美国突出决策有用的立场不同,英国概念框架将受托责任与决策有用相提并论。
英国将信息质量分为三大部分:(1)与内容有关的质量,主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包括如实表述、实质性、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等;(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分为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和充分披露,可理解性包括使用者能力要求和汇总与分类;(3)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具体内容包括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除这三大类七条主要质量、十条辅助质量外,还有作为先决质量的重要性及英国对财务报表信息的传统要求――真实与公允。可见,英国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描述是最为详细的国家之一。
(四)法国和德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观点
与英美国家的“公认会计准则”不同,法国的会计规范都是采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各项会计准则散见于商法、公司法的有关条例中。法国传统上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性,EEC第4号指令颁布后,法国也要求树立“真实与公允”的概念。但是如果因为遵守“真实与公允”而违反了合法性,法国要求披露任何与合法性不相符的详细内容,可见其对合法性的要求非常严格。
德国始终强调会计的国家特征,没有采用美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成果,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直接论述。根据德国商法和公司法中关于会计原则的规定及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定方法可知,德国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对于所有企业是真实性和合规性,对于资本性公司是真实性与公允性,此外也有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等次要质量特征,但是德国没有将相关性列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另外,为了执行EEC第4号指令,德国将真实与公允列入了质量特征,但其实际执行情况值得怀疑。
(五)加拿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会计手册》第1000节中的“财务报表概念”提出的会计目标既有对决策有用性的描述,又有对受托责任的描述。根据会计目标,该手册提出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在主要质量特征下面还有若干次级质量特征,相关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次级质量特征是真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此外还提出信息处理的基本约束条件“效益大于成本”及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重要性”,提倡适度运用稳健原则,但不认可秘密准备,而且经常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在各质量特征之间特别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进行权衡。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正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早在1985年我国第一部《会计法》里就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也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谨慎性、及时性、重要性。但是我国迄今为止仍没有正式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基本准则中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项一般原则并不能取代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成内容不够全面
从质量特征的构成来看,FASB、IASC、ASB等除了预测价值、可验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少数几项不一致外,大多数质量特征是一致的,而我国没有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可检验性、中立性、完整性、成本与效益等原则。比如FASB、IASC、ASB等都提出了成本效益原则,认为从信息中派生出来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信息的成本,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限定因素,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三)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
从各个质量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看,FASB、IASC、ASB等建立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表现为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多层次体系,而我国新会计准则只是简单地列举说明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八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彼此孤立的平行并列关系,而没有形成一个内在联系的整体。虽然可以一目了然,但是没有对质量要求的内涵具体说明,也没有形象地体现出体系内各构成要素所处的高低层次及各自的重要程度,从而导致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模糊、概念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不便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总体把握,也不利于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不同方面进行权衡。
(四)没有考虑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成本,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共享,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对非货币信息、未来信息及分布信息的需求,更加重视会计信息的分析,使会计信息向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等多种量度发展。
三、构建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一)真实性――会计信息总体质量特征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度比较低,而且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因此,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可靠,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信息。将真实性作为总体质量特征,符合我国会计群体的认知习惯,与我国的会计法规对会计核算的要求相吻合,而且真实性几乎能覆盖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真实性包括完整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客观中立等次级质量特征。
(二)合规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一
我国政府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是直接的,财政部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报告条例》及并行存在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并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约束力和强制性。所以,合规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特征。只有会计法规能得到会计人员的理解、对会计法规具体执行情况能够证实、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能够验证,才能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合规性特征,再加上会计法规里贯穿了谨慎理财的原则,所以合规性的次级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谨慎性。
(三)相关性――会计信息关键质量特征之二
新会计准则中更加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求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因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有助于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还要具有及时性、预测性、反馈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和连续性。
一、引言
会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通用语,不仅影响着企业各利益方的决策,也直接影响着决策的质量,对企业微观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会计主体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就是由专业会计人员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整理汇总而形成的经济信息;从信息载体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就是以专业会计文件为载体表现的经济信息;从信息内容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是对复杂变化的价值运动及其特征的客观表述和如实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为实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的描述和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既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主体进行会计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基本依据,在一系列概念中居于核心的枢纽地位,对会计信息起着约束作用。简言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约束。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综述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研究上较为典型的观点有美国会计学会提出的四特征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的七特征论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布的十特征论。我国会计界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纳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并在适用于我国的体系框架中进行研究,2006年财政部明确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八项内容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实质重于形式。
(1)可靠性与相关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保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不得倾向于预定的结果,不得根据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报告,不能随意遗漏或减少应充分披露的信息。会计信息只有以可靠为基础,才是高质量的、有用的,越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相关者的影响就越大;反之,如果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那么即使提供了信息对使用者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甚至还会产生误导作用。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有助于使用者了解企业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并对企业未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测。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是否有助于提高使用者的决策水平。
(2)可理解性与可比性。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就必须保证信息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比性,不仅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信息具有可比性,以满足用户决策时比较分析,而且还要求不同企业在相同会计期间提供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即企业在前后各期应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以满足用户纵向比较的需要。
(3)重要性与谨慎性。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是指某些会计信息一旦出现错误或省略会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决策,一般来说,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重要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经验运用。谨慎性就是要求相关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因素情况下,应当保持谨慎,对各种风险作出充分估计。
(4)及时性与实质重于形式。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及时性属于相关性的限制因素,就是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及时传递,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如果不能及时提供就会降低其对使用者的效用。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发生的交易与事项的形式与实质是相符的,但也有不相符的情形,如融资租赁,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信息确认、计量和报告时既要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进行,也要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进行,即,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
三、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建议
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必须先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针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多样性,只有规定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约束因素,突出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地位,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逻辑上的完整性和实务中的可操作性。
(1)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一,将公允性和真实性作为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公允性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站在中立的立场对实际情况的公允反映,不得偏袒任何一方利益。真实性就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是对经济现实的真实反映,不得虚构、歪曲经济业务事项。真实性与公允性既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重要原则,也是会计人员追求的最高境界。第二,将可靠性和相关性确定为首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和相关性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但从我国会计环境、会计目标定位以及资本市场成熟度来看,会计信息不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征,这就要求将可靠性置于相关性之前,将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主要特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可靠性,所有的信息都是虚假的,相关性没有存在的意义;没有相关性,可靠性也失去了意义。第三,将可比性和明晰性作为次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是否可理解,既与信息本身质量有关,也与使用者素质有关,因而,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明晰性更利于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
(2)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地位。当前,许多发达国家都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来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但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明确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地位。离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就难以完成运行,因而,只有加快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才能明晰实现会计目标各手段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地位,尽可能发挥会计的预警作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Abstract: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satisfy the user to need to have many kinds of quality characters, what is most main is the relevance and the reliability. Analyzes its relevance and the reliable characteristic thoroughly and understood fully it relations regarding improve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to be very important. In affect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height in the factor, such as monetary value change, accountant fuzziness and so on property the factors are unable to eliminate, only then understands and reduces its influence is with every effort fully correct and the objective choice.
key wor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character; Influencing factor
前言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 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3.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二、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1.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航空产品大多都是及其复杂的,具备生产难度大、设计学科多、多型号交叉以及设计与制造并行的特点,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尖端科技领域。航空产品的质量管理过程涵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这无疑给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航空企业,只有建立适合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将航空产品质量管理贯通到航空产品研发、生产的全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质量管理信息化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航空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研发系统、生产系统和质量系统三大系统,其中质量系统是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监督系统,在航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现今的信息化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航空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已经严重的滞后,信息化平台不健全、工具缺失等都是的质量信息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渠道不畅通直接导致了不能及时的对其进行相应,特别是不能对产品故障信息处理的过程实施有效地监督和管理,严重阻碍了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因此,客观上要求信息化的应用扩展到质量管理工作之中,是航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是航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鉴于我国航空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把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结合起来,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全员参与、各部门互相协作,形成整个企业上下齐心、共保质量的良好局面。
三、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建立与实施的关键因素
1.获得航空企业高层的重视与支持
航空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高层的重视与支持,这是其获得成功的保证。质量管理系统是与OA系统、ERP系统密切相关的,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的是否完备直接决定了实施的成效,并且,此系统与航空企业产品的采购、科研生产过程、技术创新过程以及售后等均息息相关,只有在高层的指导下才能够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额协同合作。航空企业的高层担负起负责人的责任,才能够保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建成以及高效执行。
2.选择适合航空产品特点的技术平台
正所谓,预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理念需要好的平台来发挥,适合的技术平台才能够保证质量信息化建设的顺畅。针对航空产品的特点,在进行技术平台的选择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该平台是否与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兼容;第二,该软件是否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开放性,是否能够方便的进行二次开发;第三,是否与自身的运作过程相契合等。3.重视将质量管理的要求融入信息化质量管理系统的过程中。航空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信息化的系统,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时,首先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业务需求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协调。流程图是对相关过程进行的条理清晰的描述,而相关的过程又是进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建立工作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系统的建立工作之前必须关注流程图的制作和相关过程的设计,保证流程图所反映的过程能够符合国际通用标准ISO9001等的要求,进而将该要求融入到系统操作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