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09:42: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信息质量的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的财务处信息质量的具体要求,明确财务报告信息中的投资者、使用者、投资金额、投资项目和投资时间等,做到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相关性、准确性、可比性、形式化、重要性和及时性等。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在核算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事实,不得随意虚构捏造数据,同时保障信息的完整性,对于一些辅表格、发票等票据不得出现涂抹、修改的痕迹。会计财务报告的信息一定要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这就需要会计在进行财务信息报告时与投资者的世纪经济需求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做好投资方与使用方的纽带作用,进行财务报告时,一定要注意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可理解性。会计在进行财务报告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形式,进行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并做好财务报告,形成一定的固定模式,方便会计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在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现状分析
在新会计准则中,配比原则、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资本性的支出及划分收益支出的原则都不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配比原则不是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若存在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会出现概念模糊不清的现象,不利于财务报告工作的顺利开展。责权发生制贯穿于整个会计工作过程中,所以应该在会计总则中列出,不需要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细化分析。对于历史成本要面向未来,面向现实,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贬值或减产的情况,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一步完善的具体措施
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工作一些新的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会计准则实际上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要求和准则,由此能够加强会计人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会计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够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环境进行优化,保证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做到信息的公开、公正和公平,进而保证企业的均衡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在现行的会计准则要求下,就需要采取措施,使会计信息质量符合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一)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每一项制度的修订和完善,都是结合当下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虽然但是在制定的过程中是经过严格的把关和商讨的,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进,一些措施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所以要不断关注国际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使之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求。作为企业,结合国家的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企业内部的财政政策进行及时的调整。财务部门也要充分行使职权,监督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情况,对企业内部的薪资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达到企业财政收支的平衡。例如某公司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销售,所以对员工的销售业绩有很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公司的销售业绩,公司内部对销售人员的业务奖励提成所占比重很大,在2014年,该公司销售的产品中,某种原材料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是市场上该产品的销售价格不能上调,就会使该产品的利润率降低,甚至导致经济亏损。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就要根据该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和盈利情况,对销售人员的业务提成进行调整,或降低提成,或将提成按比例分期发放,并在调整过程中,将该产品的销售情况和盈利情况进行公布,保证财务的透明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能够保证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要注意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增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财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信息记录、上报的真实性,同时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对财务工作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决策,进而巩固企业经济的发展,增加企业的经济利润,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做到会计信息的具有真实性,保障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而且信息一旦失真,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不良的影响,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必须防止会计信息的失真。很多部门或者企业的执法力度不够,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处罚力度比较弱,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普及不到位,导致许多虚假的会计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遏制,对于信息造假者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所以企业内部要扩大会计法律法规的普及范围,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互相监督,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信息造假的行为要一查到底,做到不,提高会计法律的信誉度,严厉杜绝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强化对会计行为的监督监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对会计师的工作要求和法律责任都要严格的要求,作为会计师,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做到在提交财务报告的过程中,一切按照程序和信息的真实性原则进行报告。在企业内部,要做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互相提醒、互相监督,发现违反会计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及时举报,积极维护企业的利益。同时在执法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内部体系正常运转。公司的经济效益与公司的负责人所采用的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及时引导单位负责人的行为,要懂法守法,明确相应的会计法和财务制度,强化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做到合法经营。其他工作人员要及时遏制企业责任人的经济违法行为,同时要加强负责人的报账制度的建设与管理,确保保障制度的公开性与透明化。
3、可理解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4、可比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及时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也不得滞后;
6、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一、引言
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哪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最重要的,是否应有先后顺序,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否需要完善?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环境和会计报告使用者的要求都在发生微妙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提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若干思考。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组成
国内外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大致相同,但在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2006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给出了八条要求,可概括为以下几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国际上,2010年FASB发表第8号概念公告,IASB也发表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两者都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归纳为基本质量特征和增强性的质量特征。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relevance)和如实反映(faithful representation):相关性应具有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如实反映应具有客观性、无偏性和无误性。增强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一致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
三、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思考
在构成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如实反映)是主要的两种,各国会计界对此似乎并无异议。但对比GAS和FASB/IASB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表述,笔者发现在表达顺序上我国将可靠性列于首位,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将相关性列于首位。在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总有冲突或不一致之处,究竟应优先考虑谁?这就要依据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讨论。会计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其反映和监督职能,帮助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加强经营管理,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1]这一目标反映了财务报告“决策有用观”,似乎更强调了“相关性”,但这并不能挤压“可靠性”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并非一致,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往往是根据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矛盾,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梳理。一方面是指导性制度的制定,一方面是制度的执行者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2]企业在制定指导性、纲领性的会计制度时,应当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各个会计信息应包含哪些内容,能为决策者提供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3]另一方面,制度的执行者即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以及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则应当以相关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可靠性。
四、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补充思考
上世纪末期,美国SEC主席Levitt首次提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应当增加“高质量”和“透明度”,当时在美国会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认为“高质量”是“凡当年反映的交易或事项,既不提前也不推后,不预提未来风险准备,不平滑收益”,[4]“透明度”是高质量信息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给出定义,但是他通过对美国证券市场中大量的财务造假案件的指责和反思,认为隐蔽的会计造假手段和晦涩难懂的会计语言给企业高管提供了舞弊的机会。他还曾预言一场由这类财务舞弊和造假行为引发的危机正在酝酿,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后安然事件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会计信息特征,而FASB认为“高质量”难以定义,并没有将其写入准则。[5]
金融危机爆发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许多人将危机的爆发归责于会计人员提供了虚假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受到质疑。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已与Levitt时代不同,但我们认为定义“高质量”和“透明度”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我国,还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公开度和可信度低、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技术不成熟等问题,资本市场不完善,市场有效程度较低,市场对金融危机的反应也略滞后于西方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和“高透明度”。将这两者纳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有助于提高目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更有助于将会计这一专业语言“普及化”,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看懂会计语言,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葛家澍,占美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J].厦门大学学报,2007.6:77-81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同时中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会计信息的质量在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我国相继在1993年引进了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在1997年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在企业中严格要求会计信息质量。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又给人们敲响了警钟,除了要对公司业务的会计信息进行充分分析外,还要充分运用稳健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估计,防范于未然,同时给投资者的投资提供方向指标,保护他们的利益。
(二)研究意义
对公司经营中发生的交易特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的会计对象分成了六种会计要素,其中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的利润是等于收入减去费用,因此采用稳健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十分必要的。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对于公司或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会计人员要用谨慎小心的态度来对待,既不能高估资产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决策者在分析会计信息的时候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能够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同时会计人员在进行做账的时候能够比年会计信息的失真,在期末进行财务报告的时候可以概括的、综合的表现出公司的经营情况。除此以外,采用稳健性原则有利于保护公司债权人的权益,能够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把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采用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稳健性原则概述
(一)稳健性原则概念和分类
稳健性原则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稳健性原则也叫做谨慎性原则又或者审慎性原则,在一些经纪业务中当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时,会计人员要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情况下,应该采取对所有者权益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在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原则是一条重要的会计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一定的经济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谨慎的处理经济业务,尽量降低风险。
在运用稳健性原则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进行分类,稳健性原则分为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例如在计提折旧时在采用加速折旧法情况下,一些早期所计提得折旧费用越高,但是后面期间所计提的折旧费用就越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之为为非条件稳健性,据调查分析非条件稳健性是在税收和管制动机的驱逐下产生的,许多企业采用它来处理资产或债务间的业务。这要求当公司资产价值开始降低的时候会计人员就应该及时确认,资产价值的上升的数额与收益带来的现金流量实现之时,与现金流量的流动情况无关,。这种情况被称为条件稳健性。条件稳健性可以及时帮助决策者发现公司经济的纰漏,能够及时的确认经济损失。在正确理解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的本质后,对于今后使用稳健性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二)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信息质量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下将具体阐述下稳健性原则的具体运用。
1.应收款项坏账损失的核算。当企业与其他公司发生交易时,在对方未交清账款时都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因此企业应当及时计提坏账准备以防止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每个企业都应该制定一套标准的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确定计提的范围、比例等,不得随意变更该原则。在期末的时候企业应该根据实际发生的款项来冲减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体现了谨慎原则,是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
2.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当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强度大,固定资产开始变旧或者有新的替代品出现的时候,这时企业应该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真实的反应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的利得和损失,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可靠。一般企业在年末的时候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的计提方法进行确定。折旧计提的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还有工作量法,企业应当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体现了稳健性原则,即在会计业务处理中要认真谨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对或有事项的确认。在公司发生的业务中,对实际发生的收入或者负债有时并没有及时的生效,比如在销售本公司生产的产品时,没有收到对方的付款凭证不能确认收入因此不能及时入账,此时就要对该或有事项及时请确认,要用稳健性原则对其进行处理,确保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万无一失。
三、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现状
目前稳健性原则在我国企业中已被广泛采纳,但是各个企业在实际业务处理中被没有确切的落实 稳健性原则,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是采取一些措施使得账本会计信息与公司不相符,因此 稳健性原则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将阐述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现状。首先从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上看,一些公司在运用稳健性原则时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稳健性本来就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但公司没有及时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威胁着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其次,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上,由于稳健性原则通常将现在尚未发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都提前计入本期,然而权责发生制原则强调的是确认收入,对于属于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本期是否收付,都应该计入本期的收入或费用, 因此一些公司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与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发生的冲突;最后从历史成本原则上看, 在会计准则中,在计算一些财产物资的实际成本时往往按照其公允价值计价,除了国家另有规定的外,一般以其账面价值入账,在稳健性原则下,会计信息得以真实体现,由于成本与重置成本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如果重置成本低于存货的历史成本,公司就按照重置成本计价,与历史成本原则发生了冲突。由此可见稳健性在信息质量的应用中仍需改善。
四、提高稳健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用水平的策略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难免会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会产生一些问题,会计人员要合理使用稳健性原则,以下将阐述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要加强与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避免发生冲突,从客观性原则上看,在行会计核算时要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企业在采取稳健性原则来维护出资者和企业利益时可能会失去客观的立场;
2.要正确把握稳健性原则的“度”。一些公司在应用稳健性原则时可能会过度运用或者基本未使用稳健性原则,使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不够真实,从而误导了使用者和决策者,例如对估算的收入和资产,如果可能性大则应在期末的报表中加以披露和说明,若可能性很小,此时应从谨慎的角度出发,可以不在会计报表中及其附注中加以说明和披露;
3.遵从客观性,避免主观性;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一般都靠自己的职业判断并且和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实务操作中难免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例如对存货的售价估计,由于会计准则每年都在发生着变动,因此新的会计人员和一些资历较深的会计人员处理的方法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应当从公司的实际出发,谨慎使用稳健性原则,避免主观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重要,稳健性原则也随之诞生,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指标,稳健性被市场规制者、决策者所青睐,它能够帮助公司的股东更好的分析公司近来的业绩,帮助公司趋利避害,同时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起了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正确使用稳健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革.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及其负面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王富炜,刘玉兰.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黄爱玲.稳健性原则现实应用的再探讨[J].商业研究,2001.